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關于描寫荷花的詩句

關于描寫荷花的詩句

時間:2023-05-30 09:03: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描寫荷花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描寫荷花的詩句

第1篇

童年時,我是在古代詩詞中、國畫中認識荷花的。最早背誦的關于荷花的詩,是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也許是中國人最熟知的關于荷花的詩。在兒時的幻想中,荷花接天映日,浩蕩如海,很有氣勢。那時,經常吃蓮心和藕粉,吃用荷葉包的肉,雖沒有機會觀荷,卻對荷有了親切感。后來讀到晉人的樂府詩:“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并根藕,上有并頭蓮。”這些詩句通俗如民謠,把荷的形態和特征描繪得形象生動。再后來熟讀周敦頤的《愛蓮說》,記住了那些歌頌蓮荷的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古人在詩中寫到的荷和蓮,其實是同一形象。

第一次仔細欣賞荷花,是在杭州的西湖。曲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

,湖中的荷花,姿態和色彩都讓人贊嘆不已,荷葉,荷花,蓮蓬,各有道不盡的美妙,沒有一片相同的荷葉,沒有一朵相同的荷花,真正是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西湖里的荷,雖沒有“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氣勢,但荷葉那種悅目的碧綠,是湖畔別的植物所沒有的。荷葉上滾動的露水,晶瑩如珍珠。而荷花更是優雅多姿,紅紅白白,千嬌照水。

寫荷葉最有名的詩句,是宋人周邦彥《蘇幕遮》中那幾句:“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荷花的優雅,用文字很難描述,花蕾初結,含苞待放,乃至盛開,各有不同的風韻。所謂“小荷才露尖尖角”、“風流全在半開時”,寫的就是不同時段的荷花。郭震的《蓮花》,也寫得很有意思:“臉膩香熏似有情,世間何物比輕盈。湘妃雨后來池看,碧玉盤中弄水晶。”

后來經常見到荷花,也見過村姑劃著木盆和小船在荷花池中采摘蓮蓬,每次都讓我感覺驚喜。此類情景,古人的詩中作過很多生動的描繪、比喻和想象。描寫采蓮的古詩多不勝數,我喜歡王昌齡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寫得有聲有色,有情趣有動感。現在的小學課本中,也有一首題為《江南》的樂府民歌,雖流傳在千百年前,如今讀,依然有趣:“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我的辦公室墻上,掛著畫家石禪的一幅魚戲荷花圖,畫面上正是詩中的景象。

畢業贈言

諸位畢業同學:你們現在要離開母校了,我沒有什么禮物送給你們,只好送你們一句話吧。

這一句話是:“不要拋棄學問。”以前的功課也許有一大部分是為了這張畢業文憑,不得已而做的。從今以后,你們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現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做一種專門學問。少年是一去不復返的,等到精力衰時,要做學問也來不及了。即為吃飯計,學問絕不會辜負人的。吃飯而不求學問,三年五年之后,你們都要被后進少年淘汰的。到那時再想做點兒學問來補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說:“出去做事之后,生活問題亟須解決,哪有工夫去讀書?即使要做學問,既沒有圖書館,又沒有實驗室,哪能做學問?”

我要對你們說:凡是要等到有了圖書館方才讀書的,有了圖書館也不肯讀書。凡是要等到有了實驗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實驗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決心要研究一個問題,自然會撙衣節食去買書,自然會想出法子來設置儀器。

至于時間,更不成問題。達爾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點鐘的工作。你們看他的成績!每天花一點鐘看十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頁書,三十年讀十一萬頁書。

諸位,十一萬頁書足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學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種小報也得費你一點鐘的工夫,四圈麻將也得費你一點半鐘的光陰。看小報呢?還是打麻將呢?還是努力做一個學者呢?全靠你們自己的選擇!

易卜生說:“你的最大責任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

第2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愛蓮說讀后感,請您閱讀。

愛蓮說讀后感1自濂溪先生寫下著名的《愛蓮說》后,蓮花一夜間名聲大振,成為了端莊高雅,廉潔自愛的代名詞。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紛紛爭先恐后地買蓮,種蓮,賞蓮。北宋掀起了一股“愛蓮熱”。

再說牡丹,已被遺棄在一角。在沒有人喜愛牡丹。沒有人愿意被人稱作“富而不貴,嘩眾取寵”。牡丹,不得不承受著世俗的罵名與人們的唾棄,在陰暗的角落獨嚼苦寂。

蓮花的風光可謂高絕一時。朝臣權貴爭著擁有它。一邊借它以表自己“潔身自好,不慕榮利”,一邊暗地里貪污受賄,玩弄權術;遷客騷人爭著吟頌它,按照《愛蓮說》如法炮制,依葫蘆畫瓢,寫下了大量諸如《愛荷說》、《蓮花銘》等等堪稱“一絕”的詩篇;一般商賈搞不懂《愛蓮說》,更不會寫詩,但他們競相高價購蓮,在家中開鑿數畝池塘種蓮,邀請各界名人到家中炫耀財力;就連街頭巷尾的食肆客棧,也爭著借蓮的名義大開什么“蓮花閣”、“愛蓮樓”、“賞荷館”,天天門庭若市,顧客盈門,老板掙錢掙得笑不攏嘴……蓮花,已成為了走紅的“明星”,風扉大江南北。它不再是當年濂溪先生筆下默默無聞的花之君子了。

幾年后,一文人路過一片荒原,吃驚地發現了在繁盛綻放的牡丹。花團錦簇,鮮艷奪目,雍容華貴。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在花云香氣繚繞中,揮筆立就《牡丹賦》,把牡丹比作高貴的象征,卻把蓮比作偽君子。不久,《牡丹賦》成為了人們的新寵兒……

愛蓮說讀后感2很巧的,這次經典誦讀培訓,老師安排了《愛蓮說》一文,此后,在眾多國學經典文章中,我便深深地喜愛上了它。

周敦頤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里之一罷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周敦頤為保持一份高潔,寧可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隨之,直接進入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這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接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在讓人嘆為觀止,讀這句話,可說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悠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普通,但讓人讀來別有一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居者也;牡丹,花之寶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上下文可謂渾然一體,不露絲毫痕跡。作者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求榮華寶貴的心態描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讓人過目不忘也。接著,他發出了深深的感嘆:“菊之愛,陶后有鮮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由此可見,周敦頤那種不從眾只求寧靜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

荷花,可謂真正的君子。它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莊重、質樸,不炫耀自己,這還不能充分說明它清清白白,不與俗人同流合污、令人尊敬的高尚品

質嗎?作者用蓮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寶貴、榮華富裕,他像蓮,如同直正的君子,在“淤泥”中“不染”,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們的人生,難道不也應該積極向上,努力進取,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嗎?

《愛蓮說》一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短小精悍,瑯瑯上口。每次品讀,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我愛那出淤泥不染的蓮,它表里如一、行為端正,每次看到蓮,心里便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句膾炙人口的語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它展現的不僅僅是形態上的美,更是品德上的美,這種美,是值得我們每一代人贊揚、學習、發展下去,相信,蓮花的美將在我們心中永世長存!

愛蓮說讀后感3予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愛蓮說》

夏日的午后,陽光像一只頑皮而可愛的小貓咪,在窗臺留下了一串串小巧而精致的腳印。燥熱的天氣連吹來的一小陣風都是熱的。太陽也早已不是二月的那位甜美的小公主,而是變成了一個小巫婆,仿佛要把全世界都變成火的王國。鳴蟬也躲在樹葉后,躁動不安,仿佛下一刻自己就要被一片火海包裹,發出一陣陣哀鳴,聽得人心煩意亂。

唉,這該死的天氣!打開身旁的小風扇,期盼得到一片清涼。然而她卻像一陣陣熱浪,撲面而來,如火一般讓人透不過氣來。關掉風扇,漫不經心的翻開語文書的首頁,映入我眼簾的是開學時心血來潮寫的諾言:努力學習!現在想起來,我實現這個諾言了嗎?苦笑。翻開第二頁,出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名為《清風荷影》。心頓時平靜下來,燥熱感也不見了。看著這幅彩頁:淡白的荷花體現出她的樸素與美麗,淺綠的荷葉映襯這潔白的花朵,使人產生無限遐想。

翻開課本《愛蓮說》,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荷塘中,到處都是盛開的荷花,水潤的荷葉,走在荷塘邊,便會被滿池田田的荷葉,亭亭玉立的荷莖和風姿綽約的荷花所吸引。不經想起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望著滿池的荷花,不經感慨萬千。荷花,他就像一位正直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像一位素美的女子,濯清漣而不妖;像一位聲名遠播的名人,香遠益清;又像一位潔身自好的少女,亭亭凈植......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潔,讓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你與那些嬌艷的花兒比起來,顯得更加樸素與美麗,你用你的高潔征服了所有人。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荷花卻能“進墨而不黑”,世上還有什么花能做到這一點呢?現今世上,有許多人在惡劣的環境下生長,最終變得一無是處,還為國家,為集體帶來許多不良影響,他們應該像荷花學習!

荷花還有一種君子情懷,他們不會趨炎附勢,追名逐利,是多么正直高尚的氣節。現今很多人為了升官發財,做一些違背人性道德的骯臟齷齪的事,讓人們對之恨之入骨,而他們卻能理所當然的,他們應該深刻反省!

荷花,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隨波逐流;

不因為環境順利,而張揚炫耀;

他通達公正,沒用歪的斜的:

她越遠越香,有一種稟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力量;

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尚純潔!

合上語文書再次看到首頁上的那句話。對!我一定要努力,荷花都有如此品質;我也應該向他學習!

荷花,是你讓我得到清涼,學會努力!你所散發出的人性魅力,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我愛你,荷花!

愛蓮說讀后感4首先,從文章來說作者是從生長環境方面,描繪了蓮的高潔和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了蓮的正直和芳香;從風度方面,寫了蓮的清高。文章從三個方面入手:直接描寫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議論來表現蓮的品質的。

君子精神中的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來,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論語》中君子、小人對舉者甚多。孔子將君子、小人對舉,是為了通過對照,彰顯君子的品質。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也沒有達到他心目中君子的地位,孔子對他稱贊最多,雖然稱贊他“好學”,但只以“仁人”相許。他甚至覺得自己也達不到這個標準。孔子說過:“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就這么九個要求,卻十分的難以達到。九思總結起來無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古人把乾當作馬,坤當作牛,君子在常人眼中就是龍象,就像劉老師說的欲為龍象,先做馬牛。蓮在淤泥中已經做過馬牛,出來后才被認為是龍象,人在成為君子前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是君子,肚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天堅強勁健,君子應該像他一樣堅強。所謂地勢坤,就是君子要學大地一樣寬厚,仁愛,有包容萬物之胸懷,厚德載物,大地的千姿百態,五顏六色,高山峽谷,平原江湖,都是天的運行下,形成的,也就是說大地的形成源于天。那么君子就像大地,學會包容理解。一個有深厚品德的人,才能成為君子;一個自強的人,才能成為君子,并像天和地一樣,學會堅強與包容。

這么看來,蓮,為什么能成為君子呢,梅蘭竹菊被稱為花中四君子,可是四君子里為什么偏偏沒有蓮,花中四君子并非浪得虛名,確實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趨炎勢。蓮既已得人心 就不須有排名了,君子不為身外之物所動,即使沒有排名,蓮作為君子人們也不會有意見。

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正是君子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則是君子方正質樸的優雅風度,“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是君子莊重的儀表。蓮可以接住水卻不沾染,正是有包容萬物之胸懷。蓮在風雨里屹立不倒就是有天的堅強、勁健。

蓮和君子像天和地一樣,都學會堅強與包容,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標準中走向成功。

愛蓮說讀后感5牡丹受人追捧,因為它富貴有余;水仙使人家養,因為它亭亭玉立;甚至于玫瑰,都讓人采摘,因為它嬌艷欲滴。花開千朵,蓮,似乎被人遺忘了。

蓮,穿著白衣,靜靜地臥在水面上,縱然有人走過,也只是淡然一眼便匆匆離去——他們嫌蓮太平凡了。它不似牡丹一般富貴,也不似水仙一般大方,更不似玫瑰一般有一種不羈的帶刺之美。當所有人都在愛別的花時,蓮不嫉妒,也不怨恨,更沒有報復,即便有淡淡的羨慕。但,它卻連淡淡的羨慕都是潔凈的,從不沾染世俗。

蓮,孤立凡塵,遠離那喧嘩的塵囂。可誰又知它的內心豐富多彩呢?可誰都不曾細細觀看,不然,蓮也不用默默無聞了,人們都只愛看表面,都喜歡一看便知的東西,卻不知那些東西其實是膚淺的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她雖如一位天真少女,卻從小便立身邪地,不被欣賞。她,又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不懂爭奪,不懂世故。蓮,卻又更像一位壯志難酬的志士君子,空有才華,卻無處施展。它不敢盼求奇跡的出現,一如剛出生嬰兒的瞳孔:黝黑,干凈,平靜。

默默里,也不知默默里流逝了多少歲月!

蓮,等來的是一位詩人。

蓮,等來的是一個知己。

第3篇

1、那花白里透紅,花瓣透明,像一顆顆價值不菲的水晶。梅花有的早開,有的晚開,在同一棵樹上,可以看到千姿百態、各種形態的梅花。風吹葉落時,你不必擔心梅花花瓣會隨之落下而摔破,梅花不是嬌貴的話,反而越是寒冷,越是開得精神、秀氣。古人云“寶劍峰從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正是梅花品質的寫生嗎?

2、然而,梅花那頑強不屈的精神卻更令我贊嘆。自古以來,它和松、竹被人們譽為“歲寒三友”。暑盡冬來,迎風斗寒,經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充分體現了梅花不畏困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這是一種人們看不見而確實存在的品格,不正是人們要學習的嗎?

3、人們贊美牡丹,是因為它的富貴,贊美荷花,是因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贊美梅花,是因為她的那種堅強不屈,傲雪挺立的精神。

4、梅花那頑強不屈的精神卻更令我贊嘆。自古以來,它和松、竹被人們譽為“歲寒三友”,歷來競相詩人所題詠,畫家所描繪,藝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暑盡冬來,迎風斗寒,經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充分體現了梅花不畏困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這是一種人們看不見而確實存在的品格,不正是人們要學習的嗎?

5、梅花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立志奮發的激勵。難道,這不正是我們的清潔工人么?她們無論嚴寒酷暑,無論刮風下雨,無論天寒地凍,她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的工作著。我要學習梅花傲霜斗雪的精神,做一個有梅花品質的人。

6、在中國人眼里,梅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潔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向來為中國人民所尊崇。大家應該還記得北宋詩人林和靖歌頌梅花的詩句吧:“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7、這么多的梅花,一朵有一朵的顏色。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如果把雪花下的梅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可真了不起。

8、梅花美確把美留給了大地,梅花香,卻又誰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美花俏卻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一莫余紅換來春滿天地!

9、梅花是在冬天里開放的,也是一年中第一個開放的花。梅花有多種顏色,有淺綠色、深粉色、白色……梅花的葉子是純嫩綠色的,邊緣有細鋸齒。梅花的干是褐紫色,干上有許多條紋路。梅花的干飽含著一種滄桑有力感,從遠處看好像是一條長龍。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分外奪目,好似一個又大又甜的水蜜桃,饞得我直流口水,真想咬上一大口。每一節枝干上都開放著一至兩朵梅花,盛開的梅花非常美麗,花瓣有五片,疊疊層層的錯落有致的組成一朵紅梅。當它開放時,就像是小孩們燦爛的笑臉一樣。梅花的花蕊是黃色的,更加襯衫出梅花美麗。

10、我喜愛梅花。打小時候起,爸爸媽媽就給我講過許多關于臘梅傲霜斗雪的故事。“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是我上小學一年級時最喜愛讀的一首詩。“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在爸爸搖頭晃腦的吟誦中,小小的我也品味出梅花的高雅與芬芳。在今年一場接一場的雪飄之中,我更是親眼目睹了梅花的傲骨與風采。

11、在百花凋謝之時,難有梅花生機勃勃。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凜冽的寒風中。每次到鄉下拜年,走過那縱橫交錯的鄉間小路,總有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使人心曠神怡,我一路隨著香味去尋找芳香的“源頭”,終于在一戶人家前找到那可愛無比的花兒,走近一瞧,啊,原來梅花呀,真是“墻角一枝梅,凌寒獨自開”啊!

12、梅花是花中最堅強的,在所有鮮花凋謝的時候,臘梅花卻堅強、不畏寒冬的開放在樹桿上,臘梅花是永存的,它在寒冷的冬天時開放花朵,在其它季節開放出郁郁蔥蔥的樹葉,這也是臘梅花的身影,臘梅花堅強的精神令我敬佩。

13、我喜歡臘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瑞雪紛飛,眾芳搖落,而臘梅花卻傲霜斗雪,以它特有的色、香、韻獨立于人間。

14、這小小的粉紅的花,是如此秀麗,又是那么的堅強,在冰天雪地中微笑著,散發著迷人的香味!然而,她又是那么大度,每當春天來臨,在“山花爛漫”時,卻只“在從中笑”。我想,這一定不是孤傲,這也需要勇氣,好不容易挺過了地凍天寒,卻又在春風中離去。她來了,或許無人知曉,她去了,也沒人注意,她不求贊美,只求將自己的最后一抹芳香獻給春天!人們都說春花之美麗,可我卻醉心于寒梅的花開無聲、花落無痕。

15、梅花乃是歲寒三友中的領頭羊,它生性堅毅、不服輸。在風雪之中,遠處一點點鮮紅,正頂著狂怒的寒風,慢慢開放,是梅花,是梅花;梅花不像其它的嬌艷花朵,它在風雪中才是吐芳展艷的佳時,這不正像我國人民的性格嗎?在外國瘋狂地瓜分我們的土地時,我們像梅一樣堅毅,像梅花一樣在拼搏,取得的勝利像梅花的開放那么盛美,那么充滿了甜。

16、在寒冷的冬季里,許多花都凋謝了,而那時只有臘梅花開得最茂盛。在雪季里,臘梅花盛開了,嬌嫩的花朵卻不怕凜冽的北風,星星點點地散落在頭上,十分美麗,白雪覆蓋著它,遠遠望去,好似朵朵白云嵌在樹枝上,把冬天點綴的更加美麗;自然--光這一點,同其它三季里的那些花兒相比,不是顯得十分可貴嗎?

17、在百花凋謝之季,唯有梅花在努力地萌芽、長大。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雪地中。只見梅花在怒放,開得那么艷麗,股股清香,沁人心脾,在寒冷的冬天里加了絲絲暖意。

18、梅花是我們中國有名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它卻不一樣。他的花開在冬天,愈是寒冷,花開的愈精神,愈秀氣。他不管經歷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就連歐美的友人也開始接受梅花精神,盛贊梅花的香氣是冬天的甜蜜。

第4篇

[關鍵詞] 氣候; 物候; 文學; 古典詩歌; 差異性; 地域性

文學的地域性是一個客觀存在,無論是中國文學還是外國文學,無論是中國古典文學還是中國現代文學,無論是抒情文學,還是敘事文學,都有其地域性,這一點無須再討論。那么,文學的地域性又是如何形成的?文學地理學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文學的地域性是由文學作品所賴以產生的地理環境造成的,這一點也不需要再討論。而地理環境是一個大概念,地理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又包括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又包括地貌、水文、生物、氣候、災害等要素,人文環境又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教、宗教、風俗等要素,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各個要素都能對文學構成影響。關于人文環境的各個要素對文學的影響,人們已經作過一些探討,而對關于自然環境的各個要素對文學的影響,探討得則很不夠。本文所要探討的是氣候對文學的影響。本文認為,文學的地域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氣候的差異性以及由氣候的差異性所導致的物候的差異性造成的,說得更簡明一點,就是氣候的差異性影響到物候的差異性,物候的差異性影響到文學的地域性。為了把這個問題討論得深入和集中一些,本文僅以中國古典詩歌為例。

讓我們先看看什么是氣候和物候。

一、 氣候與物候的內涵及其特點

氣候,就是指“某較長時期內氣象要素和天氣過程的平均特征和綜合統計情況”[1]129。通俗地講,“就是指整個地球或其中某一個地區一年或一段時期(稱為時段)的氣象狀況的多年特點”[2]33。氣候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差異性,一個是地域差異,一個是時代差異。

物候,“是生物受氣候諸要素及其他生長因素綜合影響的反應”[1]99,用竺可楨先生的話來講,“就是談一年中月、露、風、云、花、鳥推移變遷的過程”[3]14。在大自然中,那些受氣候影響而出現的以一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都屬于物候現象。物候現象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植物(包括農作物)物候,如植物的發芽、展葉、開花、結果、葉變色、落葉,農作物的播種、出苗、開花、吐穗等;二是動物物候,如候鳥、昆蟲及其他兩棲類動物的遷徙、始鳴、終鳴、冬眠等;三是氣象水文現象,如初霜、終霜、初雪、終雪、結冰、解凍等。

“物候現象是各年的天氣氣候條件的反映”[3]45。氣候的特點決定了物候的特點,氣候的地域和時代差異導致物候的地域和時代差異。美國著名森林昆蟲學家霍普金斯認為,物候有緯度差異、經度差異和高下差異。具體來講,就是物候每向北移動緯度1°、向東移動經度5°,或向上升400英尺(12192米),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或初夏將各延期4天,在晚夏和秋天則要提早4天。這個發現被稱為“霍普金斯定律”。竺可楨先生參照這一定律,結合中國和世界有關國家的情況,總結出物候學的四大定律,即物候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說得更準確一點,就是物候的緯度差異、經度差異、海拔差異和時段差異。

在明白了氣候與物候的內涵及其特點之后,我們再來考察文學與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 文學與氣候(物候)的關系

文學與氣候(物候)的關系是一種很重要的關系,也是一種很常見的關系,但在古今中外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著作中,有關這一方面的言論卻非常少見,至于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就更是沒有了。據筆者的考察,似乎只有中國6世紀(梁代)的批評家劉勰(約466—約537)和鐘嶸(約467—約519)以及法國19世紀的批評家斯達爾夫人(1766—1817)曾經提到過這一問題。例如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講:“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蓋陽氣萌而玄駒步,陰律凝而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4]693

694劉勰這里所講的“春秋”,也就是下文的 “四時”(春、夏、秋、冬)的一個簡稱;他所講的“陰陽”,則是下文的“陽氣”和“陰律”的一個簡稱。“陰律”就是“陰氣”。詹瑛《文心雕龍義證》云:“陰律,陰氣,古代用音律辨別氣候,所以也可以用‘陰律’代替‘陰氣’。”[5]679這個解釋是準確的。在古代漢語中,“陽氣”和“陰氣”這一對概念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有時候是指氣候,有時候則未必。什么時候是指氣候呢?這要看具體的語境。一般來講,當“陽氣”和“陰氣”并舉,又與表示時令或季節的“四時”出現在同一語境的時候,它們就是指氣候。如蘇浚《氣候論》:“晁錯曰:揚粵之地,少陰多陽。李待制曰:南方地卑而土薄。土薄,故陽氣常泄;地卑,故陰氣常盛。陽氣泄,故四時常花,三冬不雪,一歲之暑熱過中……陰氣盛,故晨昏多露,春夏雨,一歲之間,蒸濕過半。”[6]229

230其中“陽氣”和“陰氣”并舉,又與“四時”出現在同一語境,是專門講嶺南地區的氣候的,故名之為《氣候論》。劉勰上面這段話是說,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春秋代序),氣候也在不斷地變化(陰陽慘舒);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物候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物色之動);隨著氣候和物候的變化,人的心理也在發生相應的波動(心亦搖焉)。每當陽氣萌發的時候,螞蟻(玄駒)就開始行走;每當陰氣凝聚的時候,螳螂(丹鳥)就開始潛伏。小小的蟲子尚且受到氣候的感召,可見四時氣候對于生物的影響是很深的……每年都有相應的物候(歲有其物),每種物候都有不同的樣子(物有其容),文學家的情感是隨著物候的變化而變化的(情以物遷),文學作品的語言則是隨著情感的變化而變化的(辭以情遷)。這段話就是講氣候(物候)和文學的關系。

如果說劉勰所講氣候(物候)和文學的關系還需要作一番考證與闡釋的話,那么鐘嶸講氣候(物候)和文學的關系,就可以說是非常明白了。其《詩品·序》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7]1這里的“氣”,就是指“氣候”。郭紹虞主編的《中國歷代文論選》在講到鐘嶸的這四句話時就是這樣解釋的:“氣,氣候。這四句說:氣候使景物發生變化,景物又感動著人,所以被激動的感情,便表現在舞詠之中。這是講詩歌產生的原因。”[8]312這個解釋也是正確的。需要補充的是,“景物”有兩種,一種是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景物,一種是不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景物。前者就是物候,后者則是一般的景物。劉勰所講的隨著陽氣萌發而行走的螞蟻(玄駒)是初春的物候,隨著陰氣凝聚而潛伏的螳螂(丹鳥)則屬于深秋的物候,它們不是一般的景物。鐘嶸這里所講的“物”也是指物候,而不是一般的景物。我們可以聯系《詩品·序》中的另一句話來理解:“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7]28這里的“四候”就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春風春鳥”、“夏云暑雨”、“秋月秋蟬”、“冬月祁寒”,就是隨四季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物候。所以“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這四句話更準確的解釋應該是這樣:氣候使物候發生變化,物候又觸動人,所以被觸發的感情便表現在詩歌之中。這是講詩歌產生的原因。

氣候(物候)和文學的關系問題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劉勰和鐘嶸都談到了氣候(物候)對文學的影響,本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但遺憾的是,在中國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界,自從劉勰和鐘嶸講過這個問題后,似乎再也沒有人講過這個問題了。其原因比較復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無論是劉勰還是鐘嶸,他們的主觀意圖都不在講氣候(物候)對文學的影響。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的主觀意圖是在強調“以少總多”的寫作方法,反對“文貴形似”的錯誤傾向,倡導“物色盡而情有余”的藝術效果,而鐘嶸《詩品·序》的主觀意圖則在探討五言詩的起源及其創作得失。由于他們的主觀意圖不在講氣候(物候)對文學的影響,所以后人在解釋他們的這幾句話時也就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

在國外,則似乎只有法國19世紀的著名文學批評家斯達爾夫人曾經提到過這個問題。斯達爾夫人在《論文學》一書中講到“北方文學”(英國、德國、丹麥、瑞典、蘇格蘭等國的文學)與“南方文學”(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國的文學)之間的差別時說:“北方人喜愛的形象和南方人樂于追憶的形象之間存在著差別。氣候當然是產生這些差別的主要原因之一。”[9]146

147“北方人喜愛的形象和南方人樂于追憶的形象”,是指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和中國的劉勰、鐘嶸一樣,斯達爾夫人對文學與氣候之關系的表述也是很簡略的,他們都沒有就這個問題展開專門的研究。例如,氣候是如何影響文學的,它通過什么途徑來影響文學,又影響到文學的哪些方面等等,他們都沒有展開必要的論證。

關于氣候影響文學的基本途徑問題,筆者已有專文討論,此不贅。本文只討論氣候對文學作品的影響,具體來講,就是討論氣候和物候的差異性對古典詩歌的地域性所產生的影響。

中國疆域遼闊,各地所處的緯度和海陸位置不一樣,地形也不一樣,季風的影響又特別顯著,這就使中國各地的氣候環境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例如:從熱量來看,中國就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高原氣候區等六個氣候帶;從降水量來看,中國又可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和干旱區等四種氣候類型。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幾個國家的氣候環境像中國這樣具有如此大的差異性。氣候的差異性導致了物候的差異性,氣候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導致物候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正是氣候(物候)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地域性,使其呈現出不同的地域色彩。

三、 氣候(物候)的南北差異與古典詩歌的南北差異

氣候的南北差異主要是由各地所處的緯度差異造成的。中國疆域遼闊,從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緯3°58′),到最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位于北緯53°33′),南北相距約5 500多公里,共占緯度49°多。南北距離如此遙遠、緯度跨度如此大的國家,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就歷史時期的疆域來看,雖然各個朝代有所不同,但都可以稱得上遼闊。在這個遼闊的疆域內,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是很大的,例如吉林省安圖縣的年平均氣溫只有-73℃度,而西沙群島的年平均氣溫卻高達264℃,南北兩地的年平均氣溫相差337℃。歷史時期的南北氣候差異也大體如此。

氣候的南北差異影響到物候的南北差異。當北方的哈爾濱一片冰天雪地的時候,南方的廣州仍然是鳥語花香。竺可楨講:“物候是隨地而異的現象,南北寒暑不同,同一物候出現的時節可相差很遠。”[3]6“物候南方與北方不同。我國疆域遼闊,在唐、宋時代,南北緯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異自然很分明。往來于黃河、長江流域的詩人已可辨別這種差異,至于被放逐到南嶺以南的柳宗元、蘇軾,他們的詩中,更反映出嶺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不同了。”[3]24

我們不妨先看看唐代詩人韓愈、白居易寫在同一時間、同一城市的兩首詩:

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10]3864

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行便當游。何必更隨鞍馬隊,沖泥踏雨曲江頭?(白居易《酬韓侍郎張博士雨后游曲江見寄》)[10]4942

雜花生樹,曲江水暖,這是唐代長安(今西安)仲春時節的物候。唐代屬于五千年來的第三個氣候溫暖期,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1℃。從8世紀初至9世紀中期,也就是韓愈、張籍、白居易、柳宗元所生活的唐代中期,長安一帶甚至可種柑橘,并且能結果實,可見地處暖溫帶的關中地區,氣候是相當溫暖濕潤的。在韓愈、白居易寫作這兩首詩的仲春時節,長安的日平均氣溫在6℃—11℃左右,正是百花盛開的日子。韓愈被曲江池的千樹繁花所陶醉,為白居易不能應約前來而遺憾,而白居易則回答說,他的私家園林的紅櫻樹也開花了,他在園子里同樣可以繞花而行。

韓愈、張籍、白居易所處的長安是百花盛開,柳宗元所處的柳州就不是這樣了。他的《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寫道:“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10]3937百花凋謝,榕葉飄零,春半如秋,與韓愈、白居易筆下的長安迥然不同。這是因為柳州地處南嶺以南,屬于熱帶氣候。由于南嶺山脈擋住了北方南下的寒冷氣流,使這里的氣候非常溫暖,冬季只有三十多天,而夏季則長達二百一十多天。又由于地勢北高南低,有利于接受從海洋吹來的暖濕氣流,又使這里的氣候非常濕潤。在這個溫暖而濕潤的地區,通常只有涼季(11月—2月)、暖季(3月—5月)和暑季(6月—10月)之分,沒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別,或者說,干季和雨季的分別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別更為突出。柳州的二月正是涼季,雨過花殘,榕葉飄零,是這里常見的物候。所謂“四時皆似夏,一雨便是秋”。柳宗元是北方人,他在長安生活了33年。在他過去的經驗里,二月是沒有葉落花殘的物候的,所以當他在柳州初次看到這種物候時,便感到迷惑不解,甚至產生悲秋之意,異地為官的失落、人在旅途的孤獨、思念家鄉的情緒等等紛至沓來,然而他的描述卻是非常真實的。

氣候和物候的南北差異影響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南北差異,進而影響到詩歌的南北差異。我們再看唐人的兩首詩:

一陣風來一陣砂,有人行處沒人家。黃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見花。(周樸《塞上曲》)[10]7703

越嶺向南風景異,人人傳說到京城。經冬來往不踏雪,盡在刺桐花下行。(朱慶馀《嶺南路》)[10]5866

在中溫帶的邊塞地區,氣候寒冷而干燥,黃河冰凍,三春無花,風沙漫天,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故人煙稀少,來這里戍守邊疆的將士,終日只能在風沙里艱難地行走。而在亞熱帶的嶺南地區,則氣候暖濕,終年無雪,四季皆春,植物繁茂,自然環境十分優越,人們生活得很自在,可以在刺桐花下愜意穿行。可見氣候的差異影響到物候的差異,影響到自然環境的差異,也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環境與生存狀態的差異,最終影響到詩歌的地域差異。

在中國文學中,體現南北地域差異的作品非常多,評論家們往往言及于此。如況周頤講:“南人得江山之秀,北人以冰霜為清。南或失之綺靡,近于雕文刻鏤之技。北或失之荒率,無解深裘大馬之譏。”[11]卷三,57這一段話是由李延壽《北史·文苑傳序》的相關表述生發而來的,常常被研究文學地理的學者當作經典來引用。意思是說,南方江山秀麗,人們的氣質秀雅;北方氣候嚴寒,人們的氣質粗獷。南方的文學精雕細刻,但未免過于柔弱和華麗;北方的文學未免過于粗放,不知道人們在嘲笑他們只會穿著狐皮袍子騎馬打獵。況周頤的這個描述是真實的,但多少有些籠統。事實上,南北方的疆域是很廣大的,南方跨兩個氣候帶,北方跨三個氣候帶,南北方各自的氣候環境的差異也是很大的。即便是同屬亞熱帶的江南地區與嶺南地區,同屬暖溫帶的齊魯地區與關中地區,其間的差別也很大。有時甚至是同一座山,山南山北的氣候就不一樣,因而物候也不一樣。宋之問《詠庾嶺梅》寫到:“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 此詩又作劉元載妻《早梅》,見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9018頁。

在同一個季節、同一個日子、同一個海拔高度上,因山南山北的氣候不一樣,梅花的狀態就不一樣,向南的梅枝上花開得很熱鬧,朝北的梅枝上則有幾分冷清。可見對于南北之別,是不可以籠統言之的。

下面再舉兩個例子。張敬忠的《邊詞》:“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10]818長安(今陜西西安)和五原(今屬內蒙)都在北方,然長安位于北緯34°13′,屬于暖溫帶;五原約在北緯41°,屬于中溫帶,兩地相差約7°,分屬兩個氣候帶,它們的氣候環境是不一樣的,物候也不一樣。同是二月,五原的河流剛剛解凍,垂楊尚未展葉,而長安的某些花朵卻開始凋謝了,兩地的物候竟相差一個月。這說明同在北方,因緯度差異較大,物候的差異也較大,文學的地域差異也隨之較大。再看南宋陸游的《東陽觀荼蘼》:“福州正月把離杯,已見荼蘼壓架開。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12]24258東陽(今屬浙江,古代屬吳地)在北緯29°24′,福州(今屬福建)在北緯26°,雖然同屬亞熱帶,并且同處近海地區,但緯度相差3°多,故東陽的荼蘼要比福州的荼蘼晚開12天左右,詩人的描述是非常真實的。這說明同在南方,因緯度有差異,氣候和物候就有差異,文學的風貌也同樣有差異。無論是籠統地講北方,還是籠統地講南方,都難免有些粗疏。從學術的角度來看,與其講南北之別,還不如講緯度之別,因為后者比前者更具體,也更準確。

四、 氣候(物候)的東西差異與古典詩歌的東西差異

氣候的東西差異主要是由氣候的大陸性強弱不同造成的。凡是大陸性強的地方,冬季嚴寒而夏季酷熱;凡是大陸性弱的地方,即海洋性氣候地區,則冬春較冷,夏秋較熱。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大陸性氣候,東部沿海地區則帶海洋性氣候性質。由于海陸之間受熱和散熱的快慢不同,夏季有東南季風,冬季有西北季風,這就使中國東西之間的溫差比南北之間還要大。在夏秋兩季,東部比西部要熱(西冷而東熱);在冬春兩季,則東部比西部要冷(西熱而東冷)[3]31

32。

氣候的東西差異影響到物候的東西差異,這一點前人已經注意到。如劉獻廷就講過:“長沙府二月初間已桃李盛開,綠楊如線,較吳下氣候約早三四十天。”[13]卷二,16長沙府在東經113°,吳下(這里當指作者晚年所居住的江蘇吳江)在東經120°60′,兩地相差7°60′,按照“霍普金斯定律”來推算,劉獻廷的說法有些夸大,但大體上還是符合事實的。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表現東西物候之差異的作品也是不少的。且看下面一組詩句: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0]2050

憶長安,八月時,闕下天高舊儀。衣冠共頒金鏡,犀象對舞丹墀。更愛終南灞上,可憐秋草碧滋。(呂渭《憶長安十二詠》之八)[10]3488

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李白《長干行》)[10]359

三首詩都是寫八月的物候。東經84°的輪臺(今屬新疆)是北風凌厲,連堅韌的白草都被吹斷了,飛雪漫天,儼然一幅冬天的景象;東經109°的長安(西安)是天高氣爽,秋天的野草碧綠而滋潤,并沒有枯黃的感覺;東經119°的江寧(南京)則是暑熱未退,蝴蝶在西園飛舞,純然一幅夏天的景象。雖然三地都處在北緯32°—42°之間,即南北緯度相差不到10°,但東西經度卻相差25°—35°,即東西之差異大過南北之差異。表現在物候上,便一個是冬天,一個是秋天,一個是夏天。

許多研究文學地理的學者往往只注意到文學的南北差異而忽視東西差異,所以有關評論只涉及南北而不涉及東西,這可能是由于在地理認知上只考慮到了緯度的差異,而沒有考慮到經度的差異,沒有考慮到地形和季風的差異。其實東西之間的地形和季風的差異是驚人的。地形和季風的差異導致氣候的差異,進而導致物候的差異,氣候和物候的差異導致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差異,最終導致文學風貌的差異。

中國文學的東西差異也不可以籠統言之。中國文學的東西差異從自然環境來講,乃是經度的差異、西高東低的地勢差異以及大陸性、海洋性氣候所導致的氣候和物候差異造成的。在許多地方,盡管同是西部、東部或中部,由于經度的不同,其間的氣候和物候的差異也很明顯。請看崔顥的《渭城少年行》:

洛陽二月梨花飛,秦地行人春憶歸。揚鞭走馬城南陌,朝逢驛使秦川客。驛使前日發章臺,傳道長安春早來。棠梨宮中燕初至,葡萄館里花正開……長安道上春可憐,搖風蕩日曲河邊。萬戶樓臺臨渭水,五陵花柳滿秦川。秦川寒食盛繁華,游子春來喜見花。[10]329

洛陽在北緯34°40′,東經112°25′,海拔為155米;長安在北緯34°13′,東經108°58′,海拔為438米。雖然兩地的緯度只相差27′,但經度卻相差3°67′,海拔也相差283米,東西的距離大于南北的距離,長安離海要遠一點,海拔也比洛陽要高,所以長安的物候就比洛陽要遲一些,當洛陽的梨花凋謝時,長安的梨花正在開放。因為兩地的經度、氣候、物候有差異,所以讓我們看到了同一首詩所描寫的不同文學風貌。

五、 氣候(物候)的高下差異與古典詩歌的高下差異

氣候不僅有南北(緯度)差異,有東西(經度)差異,還有高下(海拔)差異。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逐漸下降,一般每上升200米,氣溫就降低1℃,有的地區甚至每上升150米,即可下降1℃。這種差異也會在物候上表現出來。“霍普金斯定律”表明,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條件下,氣溫每向上升400英尺(12192米),物候就要延遲4天。竺可楨指出:“高度相差愈大,則物候時間相離愈遠。在長江、黃河流域的緯度上,海拔超過4 000米,不但無夏季,而且也無春秋了。”[3]35

氣候與物候的高下(海拔)差異在古典詩歌中也有不少表現。先看李白的兩首詩: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10]1700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邪。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李白《子夜吳歌·夏歌》)[10]1711

鏡湖即鑒湖,在浙江紹興。五月的鏡湖已是荷花競放的夏季,而五月的天山卻還在冰雪的覆蓋下沉睡,連花的影子都沒有。這個描寫是很真實的。除了兩地緯度不同外,主要因為鏡湖是平原上的一個湖泊,而天山則高出云表,其主峰博格達峰海拔5 445米,終年積雪,根本就不具備花生長的氣候環境。

也正是因為不同的氣候環境,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也影響了他們的氣質。在五月的鏡湖,氣候溫潤宜人,荷花競相開放,美女下湖采摘,花容人面交相輝映,人們紛紛乘船出來觀賞,連通往鏡湖的小溪都有些堵塞了。可見這里的自然環境優美,人文環境優越,人們的生活悠閑,氣質優雅。而五月的天山就不一樣了,這里氣候寒冷,自然環境艱苦,連春天的影子都看不到,人們只能從《折楊柳》的笛聲里,想象楊柳依依的風采。也正是這種寒冷艱苦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人們的堅毅氣質、尚武精神和豪邁氣概,他們枕戈待旦,清早出征,奮勇殺敵,誓言斬下侵略者的頭顱,建功立業。天山的寒冷環境與鏡湖的溫潤環境,天山人的剛健氣質與鏡湖人的優雅氣質,恰好形成鮮明的對照。

再看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10]4889據作者《游大林寺》一文介紹,此詩寫于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公元817年4月28日),白居易當時任江州司馬,而大林寺就在廬山的香爐峰頂。文章說:“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山高地深,時節絕晩,于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14]卷四三山下是初夏,山上則如正月和二月;山下的桃花無影無蹤,山上的桃花正在開放。山下與山上儼然兩個世界。這是因為大林寺所在的廬山香爐峰頂海拔在1 100—1 200米左右,平均氣溫要比山下低5℃,物候也要比山下遲20天左右 “如照他所說,大林寺開桃花要比九江遲60天,這失之過多,實際相差不過二三十天。”見竺可楨、宛敏渭《物候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頁。。可見同一緯度,同一經度,同一時間,如果高度(海拔)不一樣,物候就會不一樣。這一類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

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別業》)[10]626

鳥道穿云望峽遙,羸蹄經宿在岧峣。到來山下春將半,上得林端雪未消。(羅鄴《春過白遙嶺》)[10]5717

古松古柏巖壁間,猿攀鶴巢古枝折。五月有霜六月寒,時見山翁來取雪。(靈澈《簡寂觀》)[10]9133

黃華水簾天下絕,我初聞之雪溪翁。丹霞翠壁高歡宮,銀河下濯青芙蓉……是時節氣已三月,山木赤立無春容。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元好問《游黃華山》)[15]184

以上作品所寫之景觀都是在同一緯度,同一經度,同一時令,只是因為所在地勢(海拔)的高下差異,才有了氣候和物候的差異,進而才有了文學的差異。中國文學中大凡寫山中景色、山中生活的作品,大都具有這個特點。這個特點是如何形成的?過去人們并未深入研究,許多人只是感到詫異。其實說到它的根本原因,就是氣候(物候)的高下(海拔)差異造成的。

六、 氣候(物候)的時代差異與古典詩歌的時代差異

氣候(物候)也有時代差異。氣候(物候)是有周期性波動的,其平均周期為122年。物候的周期性波動是由氣候的周期性波動所決定的。當氣候與物候的周期性波動發生在不同的地域時,便構成了它們的地域性。所以,氣候與物候的時代差異也會導致地域的差異。

氣候與物候的時代差異在古典詩歌中也有反映。例如在西周時期,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梅樹的種植比較普遍,《詩經》里就有五次寫到梅花。如《秦風·終南》:“終南何有?有條有梅。”[16]77終南山在長安(今西安)之南。唐代的時候,這里的氣候也很溫暖,所以在唐人的詩里還寫到梅,如元稹的《和樂天秋題曲江》:“梅杏春尚小,菱荷秋亦衰。”[10]4488但北宋中期以后,氣候變得寒冷,而梅花只能抵御-14℃的最低溫度,所以關中一帶就不再有梅了。蘇軾的《杏》詩云:“關中幸無梅,汝強充鼎和。”[12]9113而宋代杭州的氣候要比關中相對暖和一些,所以在林逋、姜夔、陸游等南宋作家的詩詞里,就經常寫到杭州的梅花[17]447。

再如荔枝,乃是一種熱帶植物,廣泛種植于我國廣東、廣西、福建南部和四川南部。在唐代,由于氣候溫暖,成都也能種植,張籍《成都曲》云:“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10]4290荔枝只能抵御-4℃的最低溫度,至北宋中期以后,由于氣候變冷,成都就不能種荔枝了,只能在成都以南60公里的眉州和更南60公里的嘉州種植了。蘇轍《奉同子瞻荔支嘆一首》云:“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12]10073表明自那以后,氣候更為寒冷,連眉州也難以種荔枝了。

唐代關中有梅而宋代關中無梅,唐代成都有荔枝而宋代成都無荔枝,這是氣候和物候的周期性波動所致;宋代關中無梅而杭州有梅,宋代成都無荔枝而嘉州有荔枝,這又是氣候和物候的周期性波動所造成的地域差異。所以,氣候與物候的時代差異只要是發生在不同的地域,便構成地域的差異。

考察氣候(物候)的時代差異,還有另一層意義,這就是:當我們根據古典詩歌中的物候來復原和研究有關作品中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氣候(物候)的歷史變遷這一因素。事實上,任何地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既有相對穩定的一面,又有緩慢變化的一面,也正因為如此,才使中國各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顯得豐富多彩,也才使中國古典詩歌的地域色彩顯得多種多樣。

總之,氣候(物候)的差異性與文學的地域性關系是文學地理學的一個基本問題。這個問題在古今中外都沒有人作過專門研究,但它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考察,可以讓我們比較具體地理解文學與氣候的關系,進而理解文學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由于筆者學識有限,對這個問題的考察、研究和認識也許不夠深入,因此希望有識之士批評指正,更希望同道中人能夠就這一問題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參 考 文 獻][1]劉敏、方如康主編: 《現代地理科學詞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Liu Min & Fang Rukang(eds.), Modern Geographical Science Dictionar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2]嚴濟遠: 《氣象、天氣和氣候有什么區別》,見少年兒童出版社編: 《十萬個為什么·氣象》,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80年,第32

33頁。[Yan Jiyuan,″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teorology, Weather, and Climate?″ in Juvenile & Childrens Publishing House(ed.), One Hundred Thousand Whys: Meteorology, Shanghai: Juvenile & Childrens Publishing House, 1980, pp.32

33.] [3]竺可楨、宛敏渭: 《物候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Zhu Kezhen & Wan Minwei, Phenology, Changsha: Hunan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9.][4]范文瀾: 《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Fan Wenlan, Notes to Wenxin Diaolong,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58.][5]詹瑛: 《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Zhan Ying, Interpretation of Wenxin Diaolong,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9.][6]蘇浚: 《氣候論》,見汪森輯: 《粵西文載》(四),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