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6: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山中訪友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抓住精彩片斷,模仿練筆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編者精心選編的,文本中的許多片斷特別精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品析片斷的精彩之處,體會文章是怎樣寫生動形象的,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探究文本的核心價值,然后對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在仿寫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把作者的表達方法(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進行遷移、運用,最終達到掌握表情達意的技能技巧,從而在訓練中逐漸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指導學習《山中訪友》的語段“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潔白的身影,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后,讓學生說說作者將山中的景物聯想成什么,讀后自己有什么感悟。在討論中,學生不僅明白了這個語段是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作者對山中“朋友”的真誠問候,還發現了語段隱藏著“你好,的!你,。”的語言現象。此時,我不失時機,讓學生仿照這個句式說說山中其他的“朋友”。這樣,有了文本例句的引路,放緩坡度,降低難度,再加上孩子的想象力豐富,他們就會寫得興趣盎然,精彩之極。請看,“你好,古老的榕樹!你撐起一把綠色大傘,是要我在樹下乘涼嗎?”“你好,美麗的花朵,你那風中的優美身姿,多么想和你共舞一曲。”“你好,高大的松樹,你那快樂的歌聲,激動了多少人的心呀!”“你好,碧綠的小草!你嬌弱的身影,讓大地充滿生機。”“你好,勤勞的螞蟻,你急急忙忙的身影,是想提醒我們,一場大雨即將來臨?”……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句子,讓我驚嘆不已。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模仿練筆”訓練,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一劑良藥。
二、掌握寫作方法,轉換遷移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本構思新穎,敘述方式獨具匠心,寫作特色鮮明,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很有幫助。對于這一類的文章,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重點體會、總結文章的表達方法,然后進行轉換遷移,訓練運用。
比如《山中訪友》一文,作者構思新穎,首先體現在獨具匠心的敘述方式上,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更加感到親切;同時,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首尾呼應及總分總的方式,使文章更顯脈絡分明。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生動地表達自己對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這些都是應該領悟的寫作特色。筆者在引導學生充分領悟了這些內容之后,讓學生仿照穩重的寫法,寫一寫家鄉的石拱橋或是家鄉的小溪。有了范文的引路,學生定會寫的精彩動人。
又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細讀探究,了解文本是通過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外貌來描寫母親對“我”的深情,及通過我的動作與心理描寫透露出的對母愛的感動、心疼、崇敬、感激、熱愛。然后進行轉換遷移,讓學生以“母親的愛”為題,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寫母親關心自己的一件事。在學生的習作中我發現了這種訓練對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很有幫助,可以讓學生在借鑒中求異,在模仿中創新,在不知不覺中真正體會到“怎樣寫”。
三、借助文本留白,想象練筆
古代有位畫家以“深山藏古寺”為題考三個學生的繪畫能力。一個學生畫了四面高山、懸崖峭壁,中間有座寺院;另外一個學生畫了峰巒起伏、松柏挺立,并有古寺一角;唯有第三個學生未畫山也未畫寺,他畫了數節石階通向小溪,一個和尚在挑水,古寺藏而不露反而躍然紙上。三個學生面對相同的考題,所描繪的畫面卻大不相同。雖然構思有優劣之分,但畫面卻是他們對考題發揮不同想象獲得的獨特創作。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啟示:面對具體言語對象,放飛想象的翅膀,會獲得對言語意境、形象、思想等方面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而,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抓住文本留下的空白,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引導學生獲得個性體驗,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關 鍵 詞】 拓展閱讀;素養;小學語文;教學
拓展性閱讀指的是:就語文閱讀教學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某一主題,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閱讀與整理,從而對該素材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與推進,拓展性深度閱讀逐漸成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和教研中倍受關注的話題。它不但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其潛在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適應學習型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積極開展拓展性閱讀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將拓展性閱讀引進了課堂,并充分體驗到了閱讀的益處,對如何指導學生開展相關閱讀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課前引導課外閱讀,收集信息資料,感知課文
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深化我們對客觀事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一。對同一主題領域素材寬泛的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他們“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理解”。教學十一冊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真實的魯迅世界,更好地實現和魯迅精神的相遇。再這一過程中,需要老師為其架設橋梁,讓學生更貼近人物,對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我在教學這一課前,布置學生們利用書籍、互聯網等渠道搜集有關魯迅的資料(圖片、故事、生平、作品等)。當這些資料匯到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們更完整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知認識之后,在學生心里留下的是對人物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進人物的興趣沖動。
二、課中拓展閱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閱讀的目的在于獲得意義,而意義的獲得有賴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境中,有助于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記得孫雙江老師的著名教例“走進李白”――《望廬山瀑布》,為了讓學生了解李白詩的意境,他在原有課文提供的信息基礎上,呈現了另一個信息。為學生精心提供課外材料,如徐凝的《廬山瀑布》,坡的《戲徐凝瀑布詩》,李白的《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學生在閱讀材料時,就會不自覺地進行了對比、整合,信息之間互相滲透、相互補充。學生在比較和欣賞中理解了李白詩境之高遠、氣勢之磅礴,以及李白作為詩仙的高貴、高超和風骨。我在教學《蟋蟀的住宅》時,就是這樣選了法布爾的《昆蟲記》的課外材料,帶領學生認識了更多奇妙的昆蟲的世界。小練筆時,學生寫出了許多關于小昆蟲的美文和讀后感。以課內材料為主,課外材料為輔。課內課外互相滲透,互相借鑒,不同角度的幾個信息在結合教學中形成了合力,這樣的教學效果非常好。這樣呈現信息,鍛煉了學生閱讀多種信息,處理多種信息的能力。
三、課后延伸拓展,課內帶到課外
學習完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開端。在課文的結尾處,我結合課文推薦課外讀物,把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認識更精彩的課外世界。如學習了古詩詞后,為了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讓學生開展背誦古詩文活動,還讓學生制作古詩詞手抄報,使之感悟古詩詞的豐富內涵,深刻領會古詩詞的藝術魅力,既增長同學們的見識,又陶冶了情操。如學了課文《草船借箭》,推薦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把學生帶向三國;學了《猴王出世》,借機向學生推薦閱讀《西游記》。教《威尼斯的小艇》和《金錢的魔力》時,帶學生走進世界短篇小說大師馬克?吐溫;教《草原》時,帶學生走向老舍。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就應該這樣,把學生帶向古代文化,帶向現代文化;帶向中華文化,帶向世界文化。在搜集相關資料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得到實踐,信息分析、加工、利用能力得到鍛煉。從課文出發,在學生興奮之時,乘機推薦相關讀物,能使學生迅速形成閱讀動機,效果明顯。
四、課內外結合培養讀寫能力,陶冶美好的情操
我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的《山中訪友》時,與學生一起探訪了作者的好朋友“古橋”“鳥兒”“露珠”“樹”“落花”“落葉”“石頭”“雷陣雨”。我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熟識課文內容;然后以課文為例,向學生推薦更多的“朋友”;接著讓學生課后收集更多有關的“朋友”自由朗讀;再和同學交換著讀,最后在課堂上有感情地讀自己喜歡的文章給同學聽。大量的閱讀,既提高了學生讀的能力,豐富了語言的積累,也使學生進一步感悟了課文的內容與情感。他們不但愛上了“古橋”、“鳥兒”……這些“朋友”,而且在大自然中發現了更多的“新朋友”。有些學生還模仿課文的寫法,創作了《雷雨》《云朵兒》《小草》等生動有趣的短文,表達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美好情懷。如教老舍《貓》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了解小動物的生活習性、脾氣等,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有關描寫小動物的文章閱讀,他們在不自覺中與動物們結下深厚的情誼,懂得愛護小動物和與動物和諧相處,更寫出了許多感人肺腑之作。
不難看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不僅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為寫作積累豐富的語言和素材。特別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從讀學寫更是他們學習寫作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鼓勵學生模仿課文進行寫作,使他們在仿寫的過程中內化課文語言,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外溝通生活信息,培養語文素養,拓展閱讀方式的多樣化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果只給學生提供一個讀本,在很大程度上會限制學生的視野,不能最大程度地開辟語文學習的天地。我們除了提供閱讀作品外,還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讓學生去了解校內外新近或從前發生的事;給學生播放切合教學實際的電視、電影;讓他們欣賞各種名曲、名畫,了解藝術名人;讓他們就某一觸發點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讓他們對某一現象盡情抒發自己的感慨,發表自己見解;讓他們放開手腳對課本或課外名著進行表演;還可以讓他們走向大自然等去體驗生活……這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在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克服“一言堂”,實現立足課堂,延伸課外,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課外世界,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社會、生活;引導學生到廣闊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識之果,去獲取更大的創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劉向平. 改變小學閱讀教學現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J]. 新課程學習(下),2012(3).
[2] 包俊莉.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拓展教學淺析[J]. 文教資料,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