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1: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服務區規劃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abstract] ZhaoXing liping DongZhai is ZhaoXing dong culture tourist area's core component. ZhaoXing DongZhai Ma service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to travel in the location, the total plane layout and single building design face dong culture inheritanc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innovation made some try, try to be Ma tourism service function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highlight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ime spirit.
[key words] DongZhai; Tourism service area;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cul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項目背景
黎平肇興侗寨是侗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地,是肇興侗文化旅游區的核心組成部分。獨具侗族特色的鼓樓、風雨橋、民居和民族風情讓無數的國內外游客為之陶醉。隨著近年來侗文化旅游區外部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內部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肇興侗寨游客量逐漸增加。隨著大量游客的涌入,肇興侗寨現有的旅游服務設施無論規模還是服務水平都不能滿足旅游發展的需求。急需將行政辦公、社會服務、民居安置和旅游接待等功能轉移到肇興侗寨之外,另行選址建設新的旅游服務區,以滿足肇興侗寨保護和發展的需要。
2 對侗寨鄉土建筑文化的認識
2.1 侗寨選址
黎平縣隸屬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中國第一侗都、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等稱號,黎平縣較完整地保留了侗族傳統文化。侗族村寨聚落形態從宏觀上可以分為幾種類型:第一種是“群上環抱,成團成組型”;第二種是“隨山就勢,自由衍生型”;第三種是“水畔坐坡朝河型” [1];第四種是“河岸兩旁帶狀延伸型”。這四種類型總的來看都是依地勢的方便而考慮的,侗寨無論靠水的遠近,或依山的深淺,最好有小溪潺潺流過的地點來安排寨子的落腳點。
2.2 村寨的空間布局形態
侗寨是典型的血緣聚落,村寨是按宗族劃片筑居的,因此就形成單鼓樓單核心的村落體系和多鼓樓多核心的村落體系。以鼓樓為宗族標志是侗寨的一個非常顯著的人文特征。鼓樓以其挺拔的身姿和多姿的建筑造型,從高度與建筑藝術形象上對村寨的空間形態起著統帥作用:圍繞鼓樓而建設的民居建筑群,高度一般都低于鼓樓,位于鼓樓附近的民居更注意從高度和氣勢上去反襯鼓樓的統帥地位。侗族村寨的布局形態,無論從平面布局形式還是豎向空間層次上,都圍繞中心這一概念,以聚集效果為目標,呈現出具有秩序化的內聚向心形態[2]。
2.3 村寨空間構成要素
侗寨最為突出的是其中心路網結構,其骨架道路網大多數以鼓樓和戲臺所圍合的廣場為中心,向外輻射,構成蛛網式的道路網絡結構。在村寨的村頭寨尾或鼓樓附近,建有一些木橋,有廊有頂,稱“風雨橋”。往往設置于村寨入口,它不僅為侗族村民在山谷溪澗提供較為安全方便的通道,同時也是人們平時休息交往的空間。風雨橋不僅具有實用功能,而在審美上它又是一個很好的景觀,同時從建寨的理念和大布局上,它更是從風水上來考慮的,具有“調和理氣”的作用。除了鼓樓、戲臺、風雨橋三大要素之外,寨門、涼亭、水井、魚塘、墳地等都要納入到侗寨布局的整體框架之中。
2.4 村寨民居建筑形式
侗寨民居基本上是用杉木和松木制成的,這些房屋因地勢變化而有不同的設計,形式多樣,大致可分為高腳樓、吊腳樓和平地樓四種。高腳樓修建在平坦的地面上,而吊腳樓則建在斜坡面上,后部與坡地相連,前部用柱欄架空。肇興侗寨民居中最為常見的是上下串通的穿斗式整體框架木構體系,侗族人稱為“整體豎建”;屋頂有兩坡懸山頂,歇山頂和四坡頂幾種樣式;闊面開間有很多長屋,建筑層層出挑,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塔形木樓,山墻偏廈拼聯組合,半開敞廊的豎向欄桿以及出排外露的豬嘴形枋頭和蓮花狀垂柱等構成了侗族房屋外部的細部特點。
3 基于侗族鄉土建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規劃設計探索
3.1 規劃理念
傳承:傳承侗族鄉土建筑文化脈絡,探尋侗族建筑風水理念和民俗習慣,繼承和發揚侗族人民在家園建設中的智慧精華。
融合:在規劃設計前必須對侗寨的形成和格局進行研究,綜合考慮現有實際的基礎上,與現有村寨格局和景觀環境相融合,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
衍生:在傳承的基礎上應順應時展的潮流,考慮生活水平的提高后侗寨生產生活的變化,形成富有時代特征的新侗寨。
3.2 旅游服務區選址
在綜合考慮旅游服務區與肇興侗寨的距離、建設用地條件、當地村民意見等因素后,確定在肇興侗寨西側約2.5km的歸榪村建設旅游服務區。規劃用地呈南北陡、中部平緩的東西向狹長地形。用地中部地勢平坦,主要以農田和村寨為主,村寨內部環境較為雜亂,農田中部有一小溪東西向穿過。南北兩側山體主要是以林地和梯田為主,有較好的植被覆蓋,良好的自然條件為規劃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基礎。從選址來看,旅游服務區屬于“河岸兩旁帶狀延伸型”村落聚落形態。
3.3 總平面規劃布局
3.3.1 規劃結構
根據規劃用地條件及周邊環境,結合歸榪旅游服務區的功能需求,規劃確定了“一帶、二心、三區”的規劃結構(圖1)。
圖1規劃結構分析圖
一帶指歸榪溪水系景觀紐帶,在歸榪旅游服務區形成富有靈性的水文化特色空間。侗族人以山為靠,畔伴水而居,他們認為水是幸福和未來的象征。規劃充分利用歸榪溪東西向穿過歸榪旅游服務區這一有利條件,通過富有靈性的水文特色空間來體現侗族人民對水的依戀。規劃在臨水地帶,形成特色“水街”,作為聯系整個歸榪旅游服務區的紐帶(圖2)。
圖2 水街透視圖
二心指以歸榪侗寨原有鼓樓和山頭衍生的景觀鼓樓形成的中心,形成和諧共生的雙鼓樓風貌格局。尊重并強化用地東側已有鼓樓為中心,建筑、道路向外輻射的村寨格局,體現對侗族村寨建造和民族習俗的傳承。在規劃用地西側山頂上新建具有象征意義的鼓樓,行政中心、旅游服務設施圍繞其布置,作為侗族鼓樓文化的衍生。新老侗寨和諧共生,形成富有時代特征的新侗寨(圖3)。
圖3 鼓樓戲臺活動中心透視圖
3、三區分別指以行政辦公區、旅游接待區及居民生活區,各功能區互不干擾,用地相對集中。
3.3.2 功能布局(圖4)
圖4 旅游服務區總平面規劃圖
1、行政辦公區
行政辦公區位于景區對外主要交通的出入口處,交通便利。該區布置在用地范圍西側,相對獨立。規劃的行政辦公區將作為肇興鄉人民政府所在地。
2、旅游接待區
該區布置在用地中部和西南部,緊靠山體綠地,與山體、水體及村寨的結合較好,兼顧游客休息、游覽的需要。規劃的旅游接待區主要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接待服務,主要有停車、旅游咨詢、購票、導游等功能。
3、居民生活區
該區布置在用地中部以及東側的區域,在原有村寨的基礎上進行擴展。依托村寨中的鼓樓、水系和道路交通的優勢,為游客及居民開展休閑娛樂、民族表演和購物等活動提供公共空間,營造良好的休閑氛圍。
3.4 建筑規劃設計
旅游服務區建筑設計應充分反映當地侗寨獨特的文化特征,并在傳承侗寨鄉土建筑特色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創新。
1、鄉行政服務中心
行政服務中心充分利用地形條件,將底層架空,體現侗族“吊腳樓”的特征;三、四層山墻部分出挑,體現侗寨民居“倒金塔”的另一重要特點;屋頂最高處為歇山頂,兩側較低處為兩坡懸山頂,在屋頂的局部體現鼓樓和風雨橋的建筑意向特征;建筑立面柱子體現侗寨民居穿斗式整體框架木構體系。同時,地方材料和現代材料相結合,建筑的體塊穿插、光影關系突出,節奏韻律感強,其建筑立面造型設計既要體現辦公樓的莊重,又不乏侗族民居建筑輕盈活潑的特點(圖5)。
圖5 行政中心透視圖
2、旅游接待區
旅游接待區建筑規劃設計在運用現代建筑的鋼筋混凝土、玻璃幕墻、石材體塊等形式的同時,通過豐富的坡屋頂變化、層層出挑、木構架、垂花等以及鼓樓、風雨橋等元素的運用,使建筑在展現侗族建筑特色的同時又滿足現代旅游服務功能的需求(圖6)。
圖6游客服務中心透視圖
3、居民生活區
歸榪村寨現狀建筑較為雜亂,規劃對原有民居提出了完全保存、修繕加固、局部改造、整體改造、拆除新建5種整治措施。新建民居采用“木罩磚”的形式,即內部主體結構采取磚混形式,外部采用傳統的侗族民居建筑形式。這樣既滿足現代侗族民居實用、衛生等功能的需求,又很好地體現了傳統侗族民居的特色(圖7)。
圖7 新建民居透視圖
4 結語
歸榪旅游服務區規劃設計在服務區的選址、總平面布局和建筑單體設計方面對侗族鄉土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做出了一些嘗試,力求使歸榪旅游服務區功能更趨合理,地域特色更加凸顯并具有時代精神。希望歸榪旅游服務區的建成,能為具有民族特為的游服務區規劃設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貴州省建設廳. 侗族干欄建筑,圖像人類學視野中的貴州鄉土建筑,2006.5:76-123.
[2]范俊芳,熊光耀.侗族村寨空間構成解讀.中國園林,2010(7):76-79.
關鍵詞:高速公路;附屬建筑;設計規劃
中圖分類號:TU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1-0142-01
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之下,高速公路在交通運輸上的重要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而與之配套的建筑設施更是能夠為相關工作人員和司乘人員提供優質、便捷、人性化的服務,它不光是局限于建筑層面,甚至可以將其劃分為生活的藝術。與高速公里配套的建筑設施主要包括服務區、停車場、服務場所;管理中心、收費站、養護工區等等,在對相應的配套建筑設施進行設計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結合施工路段的實際情況以及相應的人文特點,也就是說要在確保其實用功能的同時,體現出當地的人文特點。就以準格爾至興和運煤高速公路為例,在設計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具備以下意識。
1 整體意識
1.1 設計思想
在對準格爾至興和運煤高速公路附屬建筑進行規劃設計的時候,必須要在滿足各項功能和業主要求的前提下,體現出節能、環保、舒適、便捷等原則,同時還需要與當地的人文、氣候、線外景觀等環境因素協調,總結以往設計的成功經驗,克服不足,做到服務功能、建筑文化和環境保護三者和諧統一,以體現高速公路的區位感和現代化水平。
1.2 遵循原則
首先需要確保所設計建筑之間的協調性,同時保持其建筑風格。各配套建筑的設計規劃應該滿足該高速公路的整體規劃情況,還需要體現出當地的人文風格,并合理融入當代的現代化特色。
其次還需要合理借助項目現場地理條件,因地制宜設計出與現場環境相適宜的建筑,在充分結合當地特色資源的同時,提升線路的實際公用水平。
最后,還需要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在進行設計規劃的過程中,應該尊重自然,不能僅僅為了建筑的某些需求就肆意地對生態造成破壞。
2 專業意識
在進行附屬建筑設施設計規劃時,必須要充分結合本項目的實際特點,規劃前,我對全線環境特征、運載類型、運營模式以及相應的氣候條件等進行記錄分析。準格爾至興和路段以運煤車輛重載交通為主,車型比例中,運煤的拖掛車、大貨車占70%;同時車輛方向性特征明顯,準格爾至興和方向為重載方向,反方向為輕載方向;路線全長約264公里,互通立交間距大,區域過境交通比例大;同時該項目為BOT項目,建成后按獨立路段進行運營管理;所處地區氣候相對比較惡劣,風沙較大,降雨雪量少,冬季氣溫低;為運煤專用公路,煤灰粉塵污染較為嚴重。這些都是該路段的實際特點,必須要充分考慮上述實際問題。
3 整體規劃意識
準格爾至興和運煤高速公路位于中西部高速公路網,途徑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和烏蘭察布市,路線為東西走向,起點接沿黃線一級公路大路東互通,終點接規劃中張尚高速,全線總長約264公里。全線路分為大路至永興段(91.62km)、永興至麻迷圖段(79.45km)、麻迷圖至興和段(93.73km)。在設計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結合上文述項目特點,對各站點的綜合樓、配套用房、道路、廣場、配套設備、綠化等諸多內容進行總體安排與統籌。將建設規劃用地劃分為辦公、生活與配套用房等幾部分,根據業務、管理和生活需要,對場區內的功能布局、交通流線、建筑布局、道路廣場、停車場、排水、綠化及環境保護做出了合理的安排,使之成為統一的有機整體,取得經濟合理的最佳方案。
3.1 服務區域設計規劃
服務區域必須能夠實現管理重心的各大功能。針對本項目里程較長,且重載貨車較多的特點,根據路網內服務設施設置情況,準興高速全線設置4處服務區和3處停車區,各服務區、停車區間距25~50公里之間。同時設置較大的停車場地,便于人員的休息、補給和車輛的停泊。各服務區占地均為120畝,建筑面積6008.19平米;各停車區均為占地40畝,建筑面積1461.31平米。服務區和停車區均為雙側布設。
3.2 收費站設計規劃
收費站雖然面積較小,但是其數目極多,在線路的分布較為廣泛。在設計規劃時應該充分結合施工現場的地理條件,盡可能確保其與環境的協調性,并且還需要按照車流量對收費站的車道數進行合理設置。同時其分布的地點應該居中在路線的出入口,以確保其收費管理職能的實現。該項目按照現實需求與車流量總共設有9個收費站點,車道數分別為6入15出、2入4出、2入6出、2入3出、4入8出以及6入16出,總計28入61出,能夠有效處理高速公路收費管理問題,同時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3.3 高速路管理重心規劃設計
高速公路管理重心主要負責完成對道路的養護,本項目由內蒙古準興重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獨立負責準興高速公路全線的運營管理工作,因此全線統一設置一處管理中心,內設監控、收費、通信中心。同時按照甲方要求在喇嘛灣東、和林東和涼城西匝道收M站同址設置管理所,進行路政管理。并且還設置有3處養護工區(每段一處),分別負責三個路段的道路養護。為節省投資,方便管理,養護工區與匝道收費站同址分區合建。
4 建筑意識
高速公路是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由于人們對交通運輸所產生的需求而衍生出的產物,因此在對其附屬的建筑設施進行設計規劃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體現出當下的時代氣息,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效的融入當地的人文風俗、建筑風格等特點。該項目在初次設計時經過研究決定全線采用統一的現代建筑風格,以此為基點開始了對大站點的綜合性設計。全線附屬建筑風格高度統一,主體色彩也為麻灰色花崗巖和赭石色花崗巖,搭配湖藍色線條和赭石色石板,以建設環保、綠色生態型建筑環境為首要設計目標,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同時融入了項目現場的環境,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5 結語
總而言之,在進行高速公路附屬建筑設計規劃時,一方面要滿足于其實際功能,另一方面還需要盡可能選擇適宜的建筑風格,以此為相關工作人員和司乘人員提供優質、便捷、人性化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呂宗讓.高速公路沿線建筑設施設計[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8(09).
[2]曹鋼,周平,蔣躍,代明東.高原高等級公路站點房屋建設特點[J].西南公路,2012(01).
關鍵詞:航道 服務區 需求 預測
目前國內水運基礎條件較好的省市,已開始在內河航道上設立類似道路服務區功能的水上服務區(簡稱航道服務區),以改善船民在航生活質量、提高內河航運服務質量。作為通航輔助設施的航道服務區,為合理協調服務區的“能力”與“需求”,為了減少船舶排隊進入服務區現象,需要合理地確定航道服務區的規模(即能夠同時容納接受服務的船舶最大數量或服務區水域面積),或是合理地預測船舶對航道服務區的需求。本文在江蘇內河航道服務區需求特征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船舶交通流的服務區需求預測方法,以便合理地確定服務區的規模,供相關規劃和設計參考。
1.預測模型
服務區規模與服務設施的種類、位置及交通量、駛入率、高峰率、周轉率等因素相關。參考高速公路服務區規模確定的方法,航道服務區需求預測建模的基本思路:根據各航段的船舶流量,計算船舶平均密度;考慮船舶流的隨即特性,引入保證率概念,得到具有一定保證率的船舶流密度;然后根據船舶的服務需求概率和平均服務時間,計算航道服務區內的船舶數量;利用船舶噸位和面積的關系,將船舶數量換算為船舶的面積;最后,考慮船舶停泊的方式以及船舶進出航道服務區所需的水域安全面積,得到航道服務區所需的水域面積。
利用調查的或預測的各航段的船舶流量Q,根據交通流的基本關系式(流量=速度×密度),將其換算為船舶流的平均密度k
顯然,Ⅰ類服務與Ⅱ類、Ⅲ類服務的無需在一個航段斷面同時布置,而Ⅱ類服務和Ⅲ類服務可同時或單獨布置,這要看該航段的重要性或繁忙程度。具體地,就航道服務區的規模來說,船閘待閘服務區為Ⅰ類服務,而且其水域面積與該服務區是否是綜合、一般或錨泊服務無關;港口待泊服務和臨城段或交匯段的綜合或一般服務區均包含了Ⅱ類和(或)Ⅲ類,而寄泊服務區為Ⅱ類。
根據文獻的調查分析,服務區需求預測的主要計算參數取值詳見表1,其中,系數γ考慮采用冪函數來分析船舶的噸位與面積的轉換關系,船舶航行速度u根據調研確定,現狀情況下的船舶平均速度可取為9~11公里/小時,或200~220公里/天。Ⅰ型和Ⅱ型服務區的保證率p%可取98%,III型服務區的保證率p%可取85%。若無特別要求,對應流量不均衡系數α一般可選取98%的平均日流量不均衡系數為1.5(Ⅰ型)和1.7(Ⅱ型),85%的平均小時流量不均衡系數為2.6(Ⅲ型)。最后,若服務區覆蓋了多個流量不同的航段,可以根據排隊長度Ls和服務區覆蓋范圍L的關系合理采用式(7)計算服務區的水域面積。
以京杭運河蘇南段航道服務區布局為例,擬布置2個綜合服務區、2個一般服務區、1個寄泊服務區。根據京杭運河蘇南段各航段統計和預測的貨運量,船舶平均噸位264噸(現狀)和758噸(2020年),采用上述方法計算得到各規劃服務區現狀和規劃水平年的服務區需求及所需水域面積,詳見表2??芍┖歼\河蘇南段航道服務區規劃水平年(2020年)的預測船舶總需求量為658艘(折算為500噸級標準船型997艘)、水域面積為40.8萬平方米(約合613畝)。 3.結語
為合理協調服務區的“能力”與“需求”,本文基于船舶交通流方法,提出了航道服務區需求預測方法。在江蘇內河航道服務區需求特征分析的基礎上,對各計算參數的取值進行了分析,并以京杭運河蘇南段為例,計算確定了航道服務區的規模(即能夠同時容納接受服務的船舶最大數量或服務區水域面積),成果可供相關規劃和設計參考。
參考文獻:
[1]廖鵬,張瑋,姜曄,等.江蘇干線航道服務區服務需求特征分析[J].水運工程,2008,(6):122-126.
關鍵詞:工業園、產業工人安置區、配套服務中心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項目概況
南沙電子信息工業園配套服務中心用地位于廣州南沙出口加工區內,其位于南沙開發區萬頃沙鎮,園區規劃總面積為1.36平方公里,出口加工園區招商主要對象為光電、IT、精密機械、家電等產業。本項目用地南起十涌,北至紅蓮路,東起規劃路,西至萬泰路,總用地面積約9027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12035平方米,項目用地周邊規劃為工業用地。
2前期分析
2.1 產業工人居住區模式分析
傳統的產業工人居住區不同于城市居住區,多為宿舍形式,因而表現出不同的布局模式。
2.1.1布局模式
(1)行列式布局
宿舍平面一般采用同一種戶型拼湊而成,或是采用長條形的建筑平面,整齊排列,每個單元樣式統一。
(2)院落式空間布局
以院落為基本單元的組合布局,可以靈活組織公共空間。利用單戶型間的銜接圍合,改善兵營式布局的均質,改善戶型空間的通風、采光、朝向。
2.1.2建筑形體
在建筑形式上,產業工人宿舍大多是表現出歡快明亮的色彩,既體現青年工人的朝氣、活力,又體現家的溫馨。宿舍平面除了采用同一種戶型的拼湊之外,也采用內外廊的形式。宿舍單元內部,大小不均,每間住6-8人,3-4人,1-2人不等。
2.2工業園配套服務中心區特點分析
為掌握工業園配套服務中心區的特點,首先采用公眾參與的方式,調查了解產業工人對配套服務區的需求;同時,規劃設計單位詳細掌握現有工業園配套服務中心區的建設案例,了解政府關于工業園配套服務中心區的建設方式和相關政策。通過分析,掌握工業園配套服務中心區的特點,作為規劃設計的依據。
2.2.1公眾參與——產業工人對配套服務區的需求調查
2.2.1.1對珠江工業園產業工人配套需求的調研
在對珠江工業園園區管委會以及美的集團的進駐部門進行了走訪座談調查,以及對園區入駐企業進行了需求問卷調查后,園區發展現階段存在的主要不完善因素為:
(1)園區周邊生活配套設施不完善,導致企業高管多在廣州市區、番禺區以及中山市居住,上下班通勤距離過長;
(2)聯系南沙島與珠江管理區的南珠大道尚未建設,小南沙商業服務中心不能輻射到珠江管理區,導致珠江管理區投資于居住吸引力不強;
(3)廣州南沙珠江工業區至珠江嘉園間17號路未貫通,靈新大道公交車班次與線路偏少,員工交通不便。
(4)美的集團的進駐,即將有大量企業員工進入園區,使得園區的配套服務嚴重不足,急需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
2.2.1.2對入園企業的問卷據調查結果顯示:
(1)企業對生活配套設施需求最為迫切,如員工宿舍、超市、餐飲服務、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體育活動場地和醫療服務等;
(2)各企業對工業配套設施需求較小,主要為會議中心、展示中心與培訓中心。
2.3 特點解析
2.3.1講求房屋的均好性
根據相關的政策,配套服務區提供給產業工人的居住形式包括集中宿舍和單元式公寓,居住形式的不同是由管理層決定的。除居住形式的不同之外,在同一個配套服務區內,應該嚴格保證每棟住宅在日照、通風、采光、環境的均好性,否則會造成在分配過程中的不平等因素,而使部分住宅難于分配,或是不能滿足大部分住戶的要求,從而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2.3.2嚴格控制建筑成本
作為投資建設的配套服務區,建筑成本的控制也顯得非常重要,同時應盡量減輕產業工人今后在物業管理上的負擔。因此,在建筑空間布局上應做到緊湊節約,建筑立面設計簡潔明快,建筑層數應嚴格控制,綠化環境設計應實用簡單。根據南沙已經建成的工業園建筑狀況,建筑層數一般控制在11層以內。
2.3.3滿足產業工人的使用要求
根據我們的調查,產業工人對服務中心區建設上有以下主要使用要求:
(1)11層以內的住宅設置,物業管理維護費用較低,符合產業工人的收入。
(2)在住宅建筑外觀方面,以暖色為主,符合青年打工者的審美需求。
(3)在公共設施方面,對體育、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的需求較多。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工業區內的人員以中高層管理人員、高級技術工人和從事基礎工作的普通工人為主,特別是作為主力消費人群的普通工人年齡一般在20-30歲之間,大批工業區內員工下班之后的交友、會友、休閑、娛樂需求也較為突出,對運動、文化娛樂等的要求較高。
3規劃設計
3.1 空間結構——軸三帶的空間形態
小區空間布局上采用“北低南高、外緊內松”的布局形式,形成“一軸、三帶”的空間結構。
在整個小區范圍內,形成南部高層住宅組團(分為東西兩個組團)、北部宿舍組團(分為四個組團)、西北部為公建組團;中部形成一條貫穿東西、聯系南部高層住宅組團和北部宿舍組團的步行商業街,并在南部高層組團中間、北部宿舍組團之間,中部步行街形成三條橫向的功能帶。(圖1、圖2)
3.2建筑布局
沿南部用地紅線布置一組18棟11+1層小高層住宅和4棟16層高層住宅,充分利用用地南側的沿河綠化帶,形成良好的高層住宅景觀。部分高層住宅下設一層地下室,作為人防工程,并兼作地下停車庫,地下車庫出入口設于西側、東側規劃路上;高層住宅之間的綠化帶全部作步行化的處理,與中央綠軸形成一個步行化的整體綠化空間;中部形成步行系統,聯系東西兩個聯體住宅組團;北部組團布置一組6層多層宿舍14棟,沿東西道路設1層的商業裙房,中部為小區的步行主入口;西北組團為商業、經濟型酒店、會議和娛樂區。(圖3)
3.3道路系統規劃
道路系統的設置以“人車分流”為原則,建立車行和人行兩套系統,保證人行的舒適性和車行的便捷性。(圖4)
3.3.1車行系統
車行系統的設置原則,是將小區車輛盡量引向小區,避免對小區內部環境造成影響。為此將小區車行出入口分別設于西側萬泰路、東側200米規劃路南側,沿小區中部設置4米車道,平時作為景觀步道使用,緊急情況下可做為消防道路使用。在中部設置主車道的基礎上,設置若干向東西部聯系的盡端式道路,作為進入住宅和宿舍的宅前道路。
3.3.2步行系統
考慮步行人流的多種需求,設計在中央綠軸內設置能夠使人快捷通行的步行系統和供人享受綠化環境的休閑性步行系統,并在橫向的綠化帶設置進入各住宅組團的步行系統。
3.4綠地系統規劃
綠地系統地設置,在保證各組團公共綠地的同時,創造更大面積的小區中心綠地,成為產業工人活動的中心和共享的綠化空間。
小區綠地系統由小區級公共綠地、組團級公共綠地、宅旁綠地、西側防護綠帶以及道路綠地組成,構成“點、線、面”的綠地系統。
小區級公共綠地指中部綠軸,由南向北貫穿全區,綜合布置小區運動設施、水景設施、休閑設施、活動設施。
組團級公共綠地指東西向的三條綠化帶,分別貫穿于南部高層組團之間,北部宿舍之間。
宅旁綠地指住宅周邊的綠化用地。
3.5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本區設有飯堂一座,布置于中部東側主入口處。服務中心區中部設置衛生醫療站、郵政所、派出所、社區服務中心、物業管理用房等設施,并與南北兩區的住戶便捷使用。
4結論
本項目規劃設計依托前期調研分析,突出“公平共享”理念,主要體現在空間布局上,保證建筑朝向和建筑布局的均好性,公共空間和生活設施的共享性,基本保證戶戶南北朝向、戶戶通風采光良好、戶戶景色優美,使每戶居民都各得其所、安居樂業,從而創造出“和諧人居”的產業工人安置區(圖5)。
參考文獻:
一、以“體制創新”又快又好地推進園博園規劃設計工作
本次園博園采取了“眾籌+統籌”的創新方式全面推進設計工作。
1、眾籌創新意。在規劃階段通過眾籌模式,籌謀籌智,對總體策劃、概念規劃、主體建筑以及國際園、創意園、全園公共藝術品、主題雕塑、標示標牌、植物景觀等專項進行開放式的規劃設計,面向全球、采擷智慧、凝聚共識,確保設計水準一流。本次規劃階段的眾籌模式措覆蓋面之廣、力度之大在武漢市乃至湖北省的大型建設項目中是首屈一指的。如在總體概念規劃征集時,薈萃了全球景觀及城市設計的頂級公司及機構:SWA設計集團、AECOM等。在主體建筑的招標中,更是吸引了雷姆車哈師、扎哈哈迪德、丹尼爾里伯斯金、托馬斯赫爾佐格等國際著名建筑師參與,在展園設計中也邀請詹姆斯?科納、亨利?巴瓦、瓦爾德海姆等景觀設計大師。主體場館的布展也采用眾籌模式,邀請了一大批專家學者、行業先鋒獻計獻策。
在將視野投向全球的同時,規劃設計工作又俯下身來接地氣,深入周邊社區,舉辦“我的園博我的家”系列社接地氣,深入周邊社區,舉辦“我的園博我的家”系列社區互動活動,從交通配套、園博園出入口的位置設置、園內景觀打造等方面傾聽市民意見,踐行開門辦園理念。
2、統籌集優勢。在工程設計階段,采用統籌模式,集成化設計。在大型市政公用建設項目中首創以景觀為龍頭、協調統一其他工程設計。依托武漢工程設計產業聯盟,成立以武漢市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武漢市中信建筑設計院、武漢市政設計院、中冶武漢勘察設計院為組長單位的設計聯合體,統籌其余上百家設計院,對場地、建筑、景觀、配套四大工程進行整體設計,確保設計系統有序進行。通過統籌設計,集成優化,一方面為政府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避免了重復浪費:另一方面由于前期統籌設計的系統性,加快了后續報批、審查等進程,為實施建設贏得了更多時間周期。
同時,本屆園博會首開先河,對城市展園方案進行了統籌管理,通過制定展園導則、引導參展城市展園選址、四次專家方案評審、展園建設專家巡查等方式全程控制展園效果,打造精品展園。在主體場館的布展上,加強了場館設計與裝修布展設計的統籌,將展期使用及展后利用充分結合起來考慮,避免重復浪費。
二、以“理念創新”精心打造園博特色與亮點
生態與民生是本屆園博會的兩大聚焦點,這一理念貫穿了申辦、設計、建設、運營四大板塊。規劃設計從靈魂深處自我革命,在設計理念上“讓生態當總設計師”,為市民打造綠色福利。在場地設計、海綿園區、材料運用、植物綠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做足生態文章。
(一)場地設計創新
1、場地選址:敢為人先
不同于歷屆園博會選址于好山好水的風水寶地,本屆園博會選址于垃圾場和棚戶區,致力于改善民生、修復生態,化腐朽為神奇、變廢地為寶地,這是對我們這個城市勇于擔當敢于創新精神的最好注腳。在修復生態方面,以垃圾填埋場修復治理保障園博會用地,是歷屆園博會基礎上的一次創舉,也是垃圾填埋場場地綜合利用方面的一大創舉。在垃圾處理技術上,將穩定性較好區域定為基本穩定區,采用標準封場技術。而非穩定區,則采用采用好氧修復技術。目前,本屆園博會垃圾修復是亞洲單體最大的老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項目,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好氧生態修復項目。
2、節約型園林的實踐
場地設計以LID低沖擊開發為理念,建設低影響、低維護的節約型園林為目標。通過巧妙游線組織、集約化布局節地;因地制宜地設計地形節材,如北部花谷――泛花海,利用現狀溝壑設計為浪漫花谷、不但節約了十幾萬土方,而且創造出了妙趣橫生的游園景觀;南部漢口里陽光谷也是獨辟蹊徑,沒有將車庫變為傳統地下車庫,而是設計為坡地景觀,將陽光引入出庫,不但節約了大量土方,還創造了百松坡這一景觀興奮點;設置系列雨水花園、屋頂雨水收集系統、楚水大水面并加以利用來節水:
3、海綿園區建設
主要依托楚水、杉杉濕地、雨水花園、建設海綿園區,將“滲、滯、蓄、凈、用、排”的各項措施貫徹在設計之中,目前,園區雨水大部分沒有排入市政管網,全園綠化澆灌用水也沒有采用自來水。并創造性地增加了“引”的措施,就是通過金銀湖引水工程、楚水凈化工程等形成完整的園博園水生態系統,確保系統的先進性、穩定性,打造青山綠水的景觀效果。
(二)材料運用創新
選擇“低碳”材料替代“高碳”材料來減少園博園建設中的碳成本,例如減少鋼材、玻璃、水泥的用量。特別提倡對園林材料的可持續利用,通過尋求對已成型、已使用材料的改裝、重構等創新設計措施,使越來越多的廢舊材料得以循環再利用,讓他們在園林中煥發新的生機。
1、生態環保材料
①透水混凝土:在北入口、園區部分二、三級園路設計有透水混凝土材質,能讓雨水流入地下,減少地表徑流,同時有效補充地下水。
②透水磚:園區設計多處園路利用該材料。
③礫石、毛石:利用邊角余料壘砌的自然毛石擋墻,花壇及二三級園路鋪裝。
④環保涂料、環保油漆:在園區服務區建筑立面、墻體應用,在功能房、垃圾處理設備間等立面采取藝術畫的彩繪形式裝飾墻體,達到美觀、環境友好的完美效果。
⑤節能材料:園區設備選用上優先選擇低碳環保的節能材料。在亮化工程中選用了節能燈具及太陽能燈具;長江文明館的玻璃幕墻則選用彩色斷熱鋁合金框中空low-玻璃這種節能材料。
2、廢舊材料再利用
①耐火磚:城市發展過程中工廠(例如武鋼)拆除煙囪的舊磚在鋪裝廣場及園路上的運用。
②舊瓦:老公園或老建筑(如黃鶴樓)維護、維修遺留下來的舊瓦,我們用來二次利用做出小景墻、鋪地使用。
③廢陶片:馬口窯廢棄老陶片做花池及服務區配套建筑外貼面。
④廢棄混凝土塊:原來張公堤破損混凝土道路碎塊作為嵌草綠色園路使用。
⑤舊枕木:隨鐵路、高鐵建設的加快大量的枕木被混凝土替換,替換下來的舊枕木作為園路、人行道鋪地。
⑥廢樁頭:現在很多項目建設都會產生一些廢樁頭,大部分的樁頭在以往的項目中,都是深埋處理,或者外運。本次園博產生的廢棄樁頭,被設計師經過二次設計,經過簡單的處理現在成為園區藝術小品、裝飾花壇、園林景觀坐凳。而樁頭在加工過程中的邊角料,稍作整合收集,即可代替自然土方進行地形塑造等回填土工程。
⑦廢棄蓋板:作為嵌草綠色園路使用。
⑧鋼材余料:建設過程中的邊角余料鋼筋、鋼管通過藝術處理為楚水溪流上的景觀橋
⑨舊輪胎:花壇、車擋、裝置藝術。
3、生活物件的園林化再造
馬槽、云盆、石磨盤、竹床、水車等老物件作為園林小景布置于全園多處。
(三)植物設計創新
1、植物布置手法變革
改變原有將景觀樹放背景林調高林冠線的做法,本次在沿路和視覺焦點布置特大景觀樹,使得有人在工程完成之初就能體會大樹成林的感覺;而在背景林中僅用中等規格樹木,強調選苗高度,從而起到拉升林冠線的做法。
2、湖北鄉土樹種及特色植物的展示種植
在全園大基調為湖北鄉土品種的植物設計的背景下,我們在全園以樣本苗形式配合科研機構引種湖北特色植物,如四照花、山茱萸、宜昌橙、三峽槭、燈臺樹、野山杏、野山櫻、湖北紫荊、對節白蠟。
3、新優品種的大量使用
全園在喬木、花卉地被類上大量種植中下層新優品種,給予園區于開園之際,有別于其他公園和展會景觀設計的品種區別,如娜塔櫟、高山櫟、巨紫荊、美國紅楓、三峽槭、菲油果等。
4、花境位置選擇的工程式布置
園區中因受其他條件的影響,不適宜進行綠化喬木種植的區域如:高擋墻區域、高壓入地區域、三閘聯通等區域,設計將其精細化設計,打造成景點:配置精致的花境也更多的結合原有條件進行了特色化設計,形成如陽光谷、巖石園的巖石花境,位于高壓入地區域、三閘聯通區域的花谷花境。
(四)“展示創新”結合展后各利用永續發展
自第五屆深圳園博會開始,展區用地變為永久綠地,閉園后歷屆園博園每年巨額的維護費和微薄的收入不成正比。第六屆廈門園博會就開始嘗試與溫泉、航海旅游度假考慮,今天它已成為4A景區,無疑是園博園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嘗試。上海世博會后,一股注重室內展示的理念開始顯現,在第八屆重慶已出現數萬平米的綜合服務區“巴渝人家”,第九屆北京的主題展館已達數萬平米,會后成為酒店用房,而主題展示的中國園林博物館面積也達6萬平米。2014年的青島世園會也創造性地修建數萬平米的植物溫室。
第十屆武漢園博園由于選址在城中,周邊無地可用于開發彌補建設資金不足問題,這一點與第六至第九屆比有本質的區別。我們利用市內辦園博的有利條件,結合“公園設計規范”規定,將服務建筑為載體的室內展示和服務發揮到了極致。
聯合長江水利委員、武漢大學興建長江文明館(室內),展覽以“長江之歌文明之旅”為主題,以水孕育人類、人類創造文明、文明融于生態為主線,突出展示生態長江、文化長江、經濟長江。該館不僅填補了中國集中展示、收藏、研究長江流域自然生態的人類文明的博物館空白,而且也填補了武漢市自然博物館的空白。該館的北廳更是以眾籌方式精心布置了湖北民俗小館、生命之洲(胡楊木及烏林等)、紫砂藝術、明清珍寶、西洋銀器、礦物晶體、觀賞石等二十多個小型博物館,受到廣大市民的熱捧。
以匯聚園林、共筑美夢為主題的園林藝術館更是以威爾遜之路、國際園林、中國園林、插花、工坊、花街、劇場、超市等展示內容向觀眾詮釋了園林城市、園林文化、園林生活的內容。
這些室內展示內容專業、豐富,參與味性強,極大豐富了園博會的展示內涵,成為吸引游客的新亮點,創歷屆園博之最。
(五)文化引領體驗鄉愁
本屆園博會除加強參展城市的文化引領外,主辦城市的建設除講好生態回歸的故事外,加強了文化體驗的設計。東部服務區再現了1861年漢口開埠前后百年為脈絡,復原晚清明初漢口地區大夾街,漢正街、花樓街、長堤街代表性建筑、文化、商業形態,展現老漢口生活方式,融合文化、創意、休閑、商業多重元素,打造了老字號的聚集地,非遺文化的傳習所。
西部服務區以湖北民居為原型,以城市故事為主題向人們展示了湖北民俗文化體驗館、武漢園博綜合展覽館、蝴蝶博物館、萬里茶道文化館等。那里的《童年記憶》、《武漢風味小吃》將人們帶到濃濃汗味的氛圍中。
北入口杉杉濕地則再現武漢地域植物風情,南入口竹海吟風也讓游客領略湖北的特色植物“竹子”的魅力。特別是園內園林兩大景區“荊山”和“楚水”更是以湖北特色26個植物群落為基礎,以問茶坪、小石潭、香濤峰、鶴島、杉林溪、千竹溪、海棠溪、棠梨咀、蒲風墩等組成的十八景時而步道曲折、怪石嶙峋,時而花草芬芳、名木崢嶸,楚風漢韻動心搖神,令人醉而忘歸。這是園林人對“望得山,看得水,記得住鄉愁”的注解。
三、結語
武漢園博會的設計創新結果經建設者的實踐和提升已呈現眼前,從開園后的反響來看,其理念、其手法、其材料,已得到社會的廣泛贊同。
關鍵詞:現代建筑設計;規劃設計;要點;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進程不斷加深,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加強建筑規劃設計是建筑行業的重要課題。現代建筑設計應該要滿足現代化的特征,結合科學技術進行建筑設計。由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人們的思維方式變革帶來很大的影響,也促使建筑設計開始變革。當前很多建筑設計更傾向于生態設計、柔性設計,加強現代建筑設計應該要對傳統的設計理念進行改革,促進建筑設計符合現代社會的特征。
一、建筑規劃設計的要點分析
由于城市建設的進程不斷加深,每一座城市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等各不相同,因此每座城市建設都應該要有區別于其他城市建設的特征所在,總的說來,建筑風格是反映城市風格的重要因素,在建筑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該要注重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建筑規劃設計要注重生態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應用于人們的生活中,城市空間本是有限的,但商業性開發總是超越這個限度,為了追求利益,很多時候破壞了城市和諧的生態環境,廢氣、污水、噪聲污染等都會造成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響。城市生態系統集合了自然、經濟與社會多個要素,包括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具有復雜的多層次結構,城市建筑規劃設計應該要具備一定的生態意識?,F代建筑進行生態規劃設計,要注重三個方面:第一是整體性,提高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效益是城市建設的一個目標,但更重要的是要強調整體效益,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環境的保護。第二是循環再生,在建筑設計以及建設過程中要學會利用各種自然資源,爭取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第三是區域差異,即在建筑規劃設計過程中要注重自然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特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社會經濟能力等采取不同的設計方案,保護生態環境。
(二)建筑規劃設計應該要保持民族性和獨特性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個性特征,無論是歷史、風景還是人文,城市之間的區別與差異往往體現在建筑風格上,民族和時代的語言常??梢酝ㄟ^建筑表現出來,城市的建筑物凝固了濃厚的時代精神,整體上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因此,一座城市的建筑有個性和時代特征,能更好的被世人接受,同時能使這座城市更有活力。因此,無論處于何種時期,一座城市的建筑都應該與時代相符,體現國家的、民族的人文精神,才能提升城市的內涵。
二、現代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
(一)生態設計
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各行各業對能源的消耗逐漸增大,能源危機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在建筑行業中加強生態理念的運用是該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在未來的建筑設計中,首先應該要加強低能耗建筑設計理念的運用,低能耗成為未來建筑規劃設計的一個方向,在建筑規劃設計中不消耗煤、油、電等能源,而采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進行建筑設計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比如將人們日常生活中排放出來的熱空氣、廢熱水等進行回收,將其中的熱量集中起來用于建筑施工,就是一種很好的能源循環模式。為了加強低能耗建筑設計理念的運用,需要引進許多新技術和新材料,比如新型保溫材料、太陽能利用技術、新型采暖空調設備、微型燃氣輪機、計算機控制技術等,運用各種先進的技術進行節能設計,可以實現建筑的節能以及舒適的雙重目的。加強生態建筑設計的另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加強建筑設計過程中的節能理念的運用。隨著土地資源變得越來越少,人們將建筑設計過程中的注意力逐漸轉到地下,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在現代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該要本著節約土地的原則,充分利用地下土地資源,比如當前建筑設計過程中建成的地下商場、地下交通、地下步行街、地下車庫等,都是建筑設計過程中節能理念運用的實例。
(二)加強柔性設計
柔性設計是當前建筑設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未來建筑設計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柔性設計指的是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該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可以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對建筑物的各種屬性進行改變,以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市場的變化性對建筑設計的產品的靈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產品設計的觀念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影響,是的建筑設計從傳統的剛性設計轉變成為柔性設計模式。柔性建筑產品的靈活性更強,對于各種不確定的使用功能的變化,其適應能力更強。建筑物是一種使用年限較長的產品,但是時代是瞬息萬變的,因此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該要加強柔性系統的建立,幫助建筑物提升對外部環境以及內部環境的變化的適應力,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柔性設計理念的運用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對建筑空間進行有效的劃分,使得建筑物的不同空間具有不同的功能;對建筑物容量的負荷、交通運輸能力等根據自身的需求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改變,可以提高建筑產品的靈活性。由于現代社會是多元化的,因此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要求建筑產品具備改造和升級的能力。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將建筑空間劃分成為不同的區域,如服務區域以及被服務區域,在服務區域中可以對各種設備、交通系統的布置進行控制和管理,而在被服務區域則可以加強對各種空間的柔性使用功能的發揮,并且使得建筑產品本身的可塑性更高,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外界的需要進行設計的變更。
(三)加強建筑設計與各種先進科學技術的結合
隨著各種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也逐漸實現了與科學技術的有效結合。比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加強虛擬建造技術的應用,加強計算機軟件和硬件技術、計算機圖形學的理論、CAD技術等方面的應用,使得人們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中進行建筑設計,將各種規劃反映在圖紙上,然后對圖紙反映出來的建筑效果進行討論,同時針對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改革,以提高建筑設計的實效性,以防在建筑施工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行重新設計的問題出現。當前市場上的各種產品的技術綜合性越來越高,進行建筑產品設計時,不僅要進行繪圖,還要進行概念設計。建筑設計的產品是一種大規模的產品,不同專業對建筑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分部設計,然后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建筑產品,在組合的過程中需要對各個部分進行虛擬設計,以增加各部分設計在契合時的協調性。加強建筑設計過程中與各種先進技術的結合,可以增強設計師對建筑物的設計操控能力。
(四)實現建筑設計的數字智能化發展
在數字化的今天,現代化城市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智能建筑群。在未來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建筑設計的智能化發展,將住宅、醫院、學校、銀行、購物中心等所有建筑通過信息網絡串接起來,成為智能化建筑群,為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當前建筑設計過程中,指紋門禁控制、可視對講、遠程抄表計費等系統的運用,都是建筑設計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體現。
結語
建筑設計是建筑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基礎,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對于建筑產品的實用性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該要注重建筑的生態性以及獨特性的發揮,實現建筑設計過程中的柔性理念、智能化理念等多種現代化理念的運用。
參考文獻
[1] 徐義.淺談現代建筑設計的方法及未來發展趨勢[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09)
[2] 陳志慶.淺談現代建筑設計方向[J].門窗,2013(08)
[3] 郭翔宇.論我國現代建筑設計發展的趨勢[J].中國建筑金屬結構,2013(20)
[4] 李澤健.現代建筑設計的方法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研究分析[J].城市建筑,2013(10)
關鍵詞:墓園;規劃設計;生態;文化
1.墓園概述
墓園是指“墓地+園林”,即園林化的墓地Ⅲ。隨著城市的無限制擴張,原來位于城市郊區的墓園已漸漸納入城市綠地的范疇,屬于特殊類型的城市公共綠地空間,它具有公園的性質,在滿足埋葬和紀念死者的基本功能的同時,更為生者提供交流、休閑等多種功能的園林空間。
2.規劃設計指導思想
2.1人文化
紀念性景觀由于把人與紀念性場所聯系在一起,所以景觀與人的聯系比景觀本身顯得更為重要。借助景觀的意象延伸和移情升華,或使人抽離形體以寄情山水的精神活動與環境產生共鳴,或使人透過浮華喧囂的世俗感悟人生哲理,或追溯歷史尋找最本真的傳統文化精髓。將紀念功能與墓園傳統文化結合,使墓園成為緬懷先人,寄托哀思,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場所。
2.1.1佛教文化。佛教宣揚的“輪回轉世”觀念告誡人們來生的形象與命運是受“善惡報應”的原則支配,如果來生不想陷于無止境的六道輪回,今世就要一心向善。佛教主張薄葬,同時倡導火葬,引入佛塔這一建筑形式以供供奉逝者骨灰。
2.1.2傳統生死觀。多數人信奉人死之后靈魂不滅,生死一體化,死是生的延續;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注重對祖先的祭拜。因此對墓地的選擇不僅注重風水,還重視墓園環境的設計。
2.1.3慈孝文化。孝道是中國喪葬文化特色之一。儒家講究孝道和厚葬,崇尚“禮樂”“仁義”,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在儒家文化的指導下,人們相信靈魂不滅,人死之后軀體要人土方能得到安寧。
2.2公園化
在早期西方就已經將墓園當成了社交的場所,并且形成一種習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幾乎所有的墓園都像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人們在其中并不感覺到有什么心理的不適,墓園是兼具文化與景觀的場所,在這里生者與逝者共存,歷史與現代交織、靈魂與自然融合。
在國內也有很多公墓順應這一發展趨勢,確立墓園主題、立足墓園文化、劃定功能分區,注重道路的等級劃分及布局、植物文化的選擇與應用等等。上海福壽園東園,通過墓碑的合理擺放、園路的曲折、綠化的自然遮掩、園林小品的有機結合,建造一座墓園“公園”。
2.3生態化
墓園的生態化發展不僅為園區增添了原始自然的野趣,還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調節城市小氣候作出貢獻。墓園規劃應考慮基址的基本場地情況,例如水文氣候、地勢地貌、自然資源等生態要素的特征,充分結合場地現狀,合理開發利用,盡量不破壞現有山勢和植被,堅持因地制宜的景觀原則利用各要素,注重景觀設計的生態化建設,各功能分區在地形處理和平面布置都考慮了因地制宜,結合現狀地形進行布局,如生態休閑區應以植物群落造景為主,形成密林景觀,能很好的起到調節小氣候生態的作用。
3.案例-崇州市白塔山墓園景觀規劃設計
3.1概況
白塔山公墓位于成都西郊素有“川西寶鏡”美稱的國家級風景旅游區白塔湖畔。距離崇州市6km,距離成都市30余km,公墓基地西接岷山山脈、東臨龍泉山、背靠龍門山脈,西江河蜿蜒曲折流經南側開闊地,山脈整體呈自然環抱之勢,起到藏風聚氣之用。園內地勢西高東低,地形有所起伏。
3.2總體規劃設計
墓園總體規劃設計根據墓園景觀人文化、公園化、生態化三大指導思想,將墓園分為接待服務、休閑游憩、生態墓葬三大區域,規劃設計對墓園內各區域功能及景觀進行統一安排、合理組織,使得它們有機協調的形成一個整體。
3.3功能分區和布局
3.3.1接待服務區。接待服務區位于整個墓園的東面,包括入口廣場,墓園接待區,以及神道。
入口處設置一牌坊傳達古典傳統的氛圍,寬敞明亮的人口廣場給人以明朗溫馨的感覺,使人們一進入墓園,便感覺不再是陰森恐怖的傳統墓地,而是生者精神的寄托之地,逝者靈魂的安息之所。
布置時令花卉的花壇與神道、廣場一起位于整個墓園的中軸線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神道是護送逝者通往極樂世界的必經之路,神獸猶如忠誠的士兵守護在墓園人口,狹長的空間以及整齊有韻律的安置神獸,突顯了莊嚴、肅穆的氣勢,創造了人神對話的神圣空間,起到良好的視覺引導效果,將整個墓園入口同墓葬區聯系起來,同時讓前來祭奠親人的人們提前醞釀對親人的哀思。
3.3.2休閑游憩區。休閑區與神道緊連,位于整個地塊的山腰,地勢較平坦,開闊。規劃尊重地形地貌的自然形態,開闊的草坪隨地形自然起伏,在原有植物群落背景的襯托下叢植稀疏樹林、點綴花卉色帶,形成親切宜人的自然風景林地。區內設置游步道、坐凳、涼亭、花架等游憩設施供人們休閑、娛樂。
“忠義廣場”是整個休閑游憩區的景觀序列起點,廣場上的景墻刻以“忠孝禮義”為主題的浮雕展現出儒家崇尚“禮樂”“仁義”,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廣場上種植天竺桂樹陣為前來觀光祭祀的人們提供休息場所,周邊種植象征佛教精神的緬桂花,純白芬芳的緬桂花也象征了已故親人純潔高尚的情操。
“二十四孝雕塑園”位于通往墓區的道路兩側。園路沿途傾斜擺放刻有二十四孝故事的石板,一旁的雕塑生動地講述著中國傳統的慈孝文化。雕塑這一現代藝術的設計語言傳達出公德普及、美德教育的場所精神。人們在此紀念之余,感受到中國文化之“韻”,千年之“孝”,紀念之“靈”和休閑之“趣”,使得休閑區景觀精神化和紀念性兼備。
3.3.3生態墓葬區。墓葬區是墓園的主體,坐落在整個墓園的西面。眾所周知傳統的墓葬多數建直立的墓碑,在過于追求經濟的趨勢下墓葬過密使得“青山白化”,造成了嚴重的視覺污染,同時破壞了環境,而在本案設計中一改“公墓”形象,注重“墓園”的文化性以及生態性,根據實際需要將墓葬區分為名人名園區、高檔墓葬區、中檔墓葬區以及大眾墓葬區,而根據地形以及植被現狀分別規劃了以下幾種墓葬形式:傳統墓葬、樹葬、花葬、草坪葬、藝術葬、壁葬、塔葬。
名人名園區——位于墓葬區中部平坦地域,緊鄰主干道兩側,該區域主要以藝術葬形式為主,如使用藝術墓碑等藝術手法,使得景觀具備更多藝術性,另外景觀設計要表述名人生前的事跡,教育后人去瞻仰、學習,墓冢不設明顯邊界,增加人們的參與性,讓人們去了解墓主人生平事跡,從而學有所獲,思有所得。
高檔墓葬區——位于墓葬區南面,主要是樹葬及花葬形式。區域處在較安靜地帶,墓葬景觀根據每個墓主人的生前愛好或意愿,結合地域特色,與傳統文化融合,并結合景觀置石、理水的造景藝術手法,創造出獨特的園林景觀,表達對主人的思念
中檔墓葬區——位于墓葬區的北面,以花葬、草坪葬形式為主。墓葬摒棄傳統墓葬碑與碑“排排坐”的形式,而采用更為生態的平躺于草叢的形式,而墓碑的獨特性在此墓葬區體現尤為明顯,例如墓主人生前愛好音樂,墓碑便選用琴鍵、樂器等藝術性形式來展現。
大眾墓葬區——位于墓葬區的西面,以傳統葬、壁葬、塔葬形式為主,在人口眾多的現代城市,節約用地必不可少,除了傳統葬以外,壁葬、塔葬形式使得骨灰的寄存比較方便,也體現了這種葬法更為集約、生態,使整個墓區原有區域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生態面貌。
3.4種植設計
3.4.1接待服務區。整個區域主要配置以常綠植物為主,有萬古長青之意,形態上端莊挺拔,表達了人們對親人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入口主要由高大喬木配置花壇以及有色葉植物形成人口景觀;神獸大道外側種植珊瑚樹綠墻,內側列植圓柏,彩色灌木帶襯托神獸,追求統一和諧中的多變;服務區設置水池景觀,鋪設木平臺,池邊與木平臺圍合處鋪以細沙石,里面的三塊置石為佛教園林中最典型的“三尊石”,營造安靜、祥和的氣氛與莊重、淡雅的墓園景觀相協調。
3.4.2休閑游憩區。該區域盡量保留原有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種類,考慮慢生樹種和速生樹種、常綠與落葉之間的搭配,增加該區域的植物季相變化,選用銀杏,垂柳等落葉樹種以及紅楓等有色葉植物,金秋樹葉變黃變紅增添墓園的紀念氣氛。
3.4.3生態墓葬區。整個區種植設計因地制宜、選用鄉土樹種,傳統葬區內,園與園之間種植松柏常綠林相隔,區域區之間種植花、灌相連,墓與墓之間植常青樹相襯;樹葬區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物,按照自然生態植物群落的配置模式進行植物景觀的營造。
1規劃構思
1.1旅游發展定位
依托區域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等資源,并結合山西太原、晉中的城市文化,導入主題性旅游產品,發展以休閑度假旅游為主,融合文化、商務、運動、體驗于一體的旅游經濟,努力塑造區域旅游型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會客廳”形象。項目作為區域旅游升級發展的核心引擎,需打造旅游產業鏈,承擔提升產業經濟效益的使命。
1.2規劃理念
注重生態理念:龍棲湖山環水繞山水相映,自然植被較好。為了平衡資源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本規劃強調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首要目標,在保護好旅游資源的條件下適當的開發觀光旅游項目,努力維護好以龍棲湖為核心的區域生態系統。突出休閑旅游:本規劃以龍棲湖的山水資源為本底,有條件地開展農業觀光、運動、科普、養生等休閑旅游項目,滿足城鎮居民親近自然、體驗農家生活和觀光游憩的需要。塑造旅游文化:“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這好比是一壇陳年老酒,因為有了歲月的積淀,才會越香越醇。因此,本規劃在旅游文化塑造上,著重打造“生態文化、農家文化、休閑文化、體育文化、漁家文化和煤炭文化”。促進產業發展:本規劃應綜合考慮與農業、交通、餐飲住宿、手工業等行業的緊密融合,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貢獻。
1.3具體規劃
該項目擬規劃為:旅游服務區、煤炭安全綜合區、濕地景觀區、山地探險區、中心景觀區、農家體驗區、康體活動區、觀光農業區等八個區。旅游服務區:該區位于基地的北側、金雞垴村東側,規劃面積約58.9hm2。擬規劃旅游服務中心、入口停車場、演藝廣場等,并將周邊的農田建設為現代觀光農業園。煤炭安全綜合區:該區位于基地的北側、水磨灘村南側,規劃面積約68.2hm2。擬規劃煤機博覽園和模擬礦井拓展訓練園。濕地景觀區:該區位于基地的北側、金雞垴村南側、水磨灘村東側,規劃面積約93.0hm2。利用現有的采礦陷地水塘和季節性河床,擬規劃為濕地觀光園。山地探險區:該區位于水庫東側,規劃面積約219.7hm2。擬規劃CS野戰園、森林探險園和森林氧吧。中心景觀區:該區位于基地中心,即龍棲湖,規劃面積約218.2hm2。擬規劃臥龍崗標志性景觀和各類游船碼頭。
農家體驗區:該區位于基地中心,包括北雷公村和西雷公村,規劃面積約62.1hm2。擬規劃將北雷公村和西雷公村改造為農家樂,滿足游客體驗農家生活的需要。康體活動區:該區位于基地西側,規劃面積約130.6hm2。擬規劃健身場、跑馬場、滑雪場等。觀光農業區:該區位于基地南側,規劃面積約246.3hm2。擬規劃百果園、采摘園、百花園、蔬菜園等。道路交通規劃:主環路:分別在金雞垴村、曲尺莊村、南雷公村、蔡莊村設置主路與龍棲湖相接,并且打通龍棲湖周邊的環形主路。主環路寬7m。次路:主環路至各旅游景點的通道,寬約3m~5m。支路:各旅游景點內的步行游步道,寬約1m~2m。水上游覽線:分別在蔡莊水庫大壩、南雷公村、曲尺莊村、北雷公村和水庫西側設置游船碼頭,滿足游客劃船戲水的需要。
2結語
本次規劃在綜合詳細分析項目區位優勢及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提出旅游發展戰略定位,突出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現代農業觀光。我們相信隨著晉中都市圈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農業觀光旅游將會越發受到城鎮居民的青睞。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的內容及深度將在規劃專業人員的努力下不斷完善和成熟。
作者:徐海源 單位: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關鍵詞:城市景觀;綠道規劃;順德綠廊;生態化設計;本土植物
Abstract:The paper resumes the Greenway properties .Taking reconstruction of Shunde Greenway, it summarized the project background 、design principles of Shunde Greenway, a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reenway category, greenways and trails, indigenous Plants,landscape facilities,node system. Shunde Greenway goal is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greenland background, Greennet and Greenway as the backbone of “3G”green leisure system in Foshan, to create Lingnan“Greencity”; to Greenway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economy and promote “eco, green, low-carbon” new way of Shunde life.
Keywords:city landscape;greenway network planning;Shunde Greenway;ecological design;indigenous Plants
中圖分類號:TU985.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1)05-0092-02
1廣東綠道背景
綠道被證明是近十幾年來最具創新性的土地保護理念。由于其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以及在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方面的多樣性,綠道成為滿足人類對未來開放性空間需求的聚焦點?!皩Τ鞘衼碚f,綠道具有革命性意義。”如今,這個被國內外景觀設計學者推崇的生態概念,正在進入中國各地官方視野,并被強力推行。廣東計劃用3年時間建成1690km的“珠三角綠道網”,要求將綠道擺在和城市軌道同等重要位置,建設“兩道工程”。
順德新一輪發展,將奉行生態環境優先,突出嶺南水鄉特色,建設綠心綠網綠道。在城建建設步行系統,自行車通勤廊道,打造順峰山“城市綠心”,規劃建設城市綠道,為市民提供漫步、運動、休息的空間。
在佛山市順德有2條區域綠道,分別是3號珠三角文化休閑綠道和4號廣珠生態休閑綠道,總里程約為116km,占佛山綠道的總比例35.9%;在9個社區綠道示范區中,順德區涉及均安生態樂園和順峰山兩個示范區。從順德區涉及的區域綠道的數量以及區域綠道和主干城市綠道所占的比例來看,順德區的綠道網建設在全市的綠道網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綠道物語
2.1綠道“greenway ”概念
“greenway ” 分成兩個部分:它們為人類的進入和游憩活動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 它們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了促進作用?!?綠道” 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綠道是與人為開發的景觀相交叉的一種自然走廊。
2.2 綠道類型
珠三角綠道的類型根據分類依據有幾種類型,這里只涉及到下面兩種。
2.2.1根據目標功能不同,綠道可分為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三級,各級綠道承擔的功能分別為:區域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
2.2.2根據所處區位不同,綠道又可分為3類:生態型、郊野型和都市型。
3綠道啟示
綠道首先是生態綠化廊道,能夠保護動植物重要的廊道棲息地和動植物的多樣性。其次,綠道還可以作為緊急緩沖區。它的濕地能夠吸收水面、樹林和灌木叢中的污染物,并覆蓋綠道兩旁的植被,從而凈化和清新空氣。然后才引申出附屬功能,如人們騎自行車、跑步等。綠道為那些沿著綠道而建的合伙企業提供了公用設施,如下水道、公共設施、光纜以及鐵路。在一些社區,綠道還能夠作為緊急交通疏散通道。
4 順德綠道規劃設計原則與要求
4.1設計原則
4.1.1生態化
表現在鄉土樹種的選用、保護生態景觀資源;利用現有的山體、水系和道路;盡量使用自然材料;限制生態敏感區的活動。
4.1.2人性化
表現在安全性:人車分離,特殊部位的設計,完善的標識系統;舒適性;通用設計:可達性、易識別性、可參與性。
4. 1.3特色化
表現在高標準設計各節點、興趣點和服務站,突出順德地方特色;根據廊道特點開展順德傳統特色活動;選取具有鄉土特色的植物種植和配套設施;根據順德水鄉特色,開展水陸雙向綠道網設計。
4.2 設計內容
設計要求內容有緩沖區、綠廊系統設計,慢行道設計,節點系統設計, 標識系統設計,服務區設計。
4.2.1 緩沖區設計
綠道緩沖區內慢行道兩側應留出不少于15m的通透開敞空間,且不得布置建筑,以保證其空間的開敞性。順德綠道緩沖區內應嚴格控制新建及改造項目的開發強度,其中生態型綠道緩沖區內的建筑密度應低于2%,容積率低于0.04,建筑層數不得超過2層,且人工構筑物單體或群體的地塊面積應控制在300m×300m的范圍內;郊野型綠道緩沖區內的建筑密度以低于5%為宜,最高不得超過10%,容積率應低于0.20,建筑層數不得超過3層;都市型綠道緩沖區則可參考城市綠地的要求進行管制,綠地率一般應大于70%。
4.2.2 綠廊系統設計
順德綠廊植被最大限度的保護、合理利用現有的本土、自然和人工植被,維護區域內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順德是個水鄉城市,綠廊內的水體建設應以生態性、親水性為原則。如杏壇、容桂等綠廊根據河流的天然走向進行綠道的規劃設計,不能隨意改變河流的自然形態,不宜采用截污取直、渠化、固化的方式破壞河流的生態環境。根據順德水體不同區段生態敏感性的不同以及各區段綠道的主題,設定相應的活動強度與內容。在杏壇等濕地、灘涂等河流生態敏感區內應避免設置人工構筑物。
在順德綠廊建設中,進行大量的順德地區鄉土植物作用,這樣首先是順德區域性植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實現順德區域性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其次順德區綠道綠地中的鄉土植物是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的結果,對順德當地氣候等環境條件適應,本土化植物景觀設計使綠道原有場地中有價值的生態得以保存,不僅保存了當地植物的遺傳基因,保存了當地的植被特色,同時對減少生物入侵的風險有積極作用。鄉土植物適應性強,容易繁殖,苗木成本低,管理維護容易,加大推廣鄉土植物的運用是體現節約型綠地和可持續性景觀的重要手段,且將會體現出越來越高的價值。在順德綠道綠地設計中,有目的的保留原有植被和重視鄉土植物的運用放到景觀建設的首位,這些措施奠定了植物群落在改造后恢復的可能性,為生態多樣性的恢復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而且鄉土植物可體現順德的文化特征,實現順德綠道景觀文化的本土化
4.2.3 慢行道設計
綠道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慢行道,慢行道類型也分步行道、自行車道、無障礙道、綜合慢行道,慢行道能夠為游客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合理設計與規劃,在激發游客各種游憩目標如各種形式的主動和被動游憩,多種選擇的交通運輸服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各類慢行道的參考寬度標準根據都市型區域綠道,郊野型區域綠道,生態型區域綠道這三類慢行道類型有不同的數據。
慢行道鋪裝材料應滿足使用強度,同時符合環保、人性化設計的要求,同時鋪面的形式和色彩應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
鋪裝分類有軟性鋪裝,硬性鋪裝,半硬性鋪裝。生態型、綜合慢行道鋪面材料大多有裸土、石灰石、煤渣、碎木纖維,濱水慢行道、步行道多用木棧道。郊野型或都市型慢行道、自行車道、步行道、綜合慢行道大部分采用彩色瀝青、混凝土、面磚、砌塊及板材、透空砌塊、多孔性透水磚、細碎石或細鵝卵石等。
4.2.4 節點系統設計
節點系統設計包括道路交叉口、跨河、高架立交橋等。為了更符合區域綠道的功能定位,節點首先應根據順德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只對其進行適當的生態修復,體現順德當地的自然或人文特色之處,而且節點是順德綠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場所,設計配備完善的服務設施和相應的水、電、能源、環保、抗災等基礎工程條件,依托現有游覽設施及城鎮設施。
4.2.5 標識系統
順德綠道的標志設置在統一規格的基礎上,具有順德地方特色,明顯區別于道路交通及其它標識。應用部分主要包括綠道入口處標志性設計、導視系統設計、編碼系統設計等。制作標志牌所采用的原材料應體現環保和節約的精神。
4.2.6服務區
服務區包括綜合型服務區、一般型服務區,服務區合理的服務間距宜應為5-10km。
順德綠道建設目標是構筑城鄉一體化的區域、城市、社區三個層面多類型、多功能的綠道網系統;建設以區域綠地為背景、綠網及綠道網(Greenway)為骨架的佛山市“3G”綠化休閑體系,打造嶺南“綠城”;以綠道建設為切入點,發展休閑經濟,倡導“生態、綠色、低碳” 的新生活方式,打造“陽光、水鄉、宜居”的順德新形象。
而最核心的是:“綠道的偉大意義在于它不是一條廊道,它最終應該形成一個綠色網絡。
參考文獻:
[1] J.G.法伯斯.美國綠道規劃:起源與當代案例[J].景觀設計學,2009(4) .
[2] 劉濱誼,余暢. 美國綠道網絡規劃的發展與啟示[J]. 中國園林,2001(6):77- 81.
[3] 賈俊,高晶. 英國綠帶政策的起源、發展和挑戰[J].中國園林,2005(3):69- 72.
[4]韓西麗. 從綠化隔離帶到綠色通道――以北京市綠化隔離帶為例[J]. 城市問題,2004,(02) .
[5] 張毅川,李東升,喬麗芳. 城市“綠道”類型、功能與設置淺議[J]. 防護林科技, 2004,(04) .
[6] 朱強,俞孔堅,李迪華. 景觀規劃中的生態廊道寬度[J]. 生態學報,2005,(09) .
[7] 李團勝,王萍. 綠道及其生態意義[J]. 生態學雜志, 2001,(06) .
[8] 譚少華,趙萬民.綠道規劃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園林2007,( 02).
國內外經驗,對航道岸線功能定位、岸線規劃布局原則和各類岸線布局思路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航道岸線管理建議。
關鍵詞:航道 岸線利用規劃 岸線管理
內河航道整治提高了航道通航能力,通過岸線利用,可以建設港口,布局產業,設置沿岸景觀帶等,使航道充分發揮其整治效益和功能作用。然而由于航道岸線利用涉及多個部門,及缺乏航道岸線統籌規劃等問題,往往導致航道岸線開發利用較為隨意和無序,岸線資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和保護,不能充分發揮干線航道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在高度城鎮化的長三角地區,隨著高等級航道網建設的加快推進,做好航道岸線利用的統籌規劃和有序管理,實現航道與沿線統籌發展,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航道岸線功能分類
航道岸線按照功能性質分,大體可分為生產性岸線(包括貨運港口碼頭岸線、臨港工業岸線等)、生活性岸線(包括旅游客運碼頭岸線、城市生活岸線、景觀岸線等)、跨河設施岸線(包括跨河橋梁和管線岸線等)、閘航管理設施岸線(包括船閘、服務區、錨地和航運管理岸線等)、其它自然及生態岸線幾大類。航道岸線利用規劃需結合沿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和航運通道功能需要,對各類功能岸線確定合理的規模和布局。
國內外典型河流岸線利用經驗
巴黎塞納河是集航運、防洪、景觀旅游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世界聞名的河流。其岸線規劃利用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經驗:
分段治理,明確各區段的功能,。巴黎市政府根據規劃對塞納河巴黎城區河段實行分段治理,將市區段分成A、B、C三段。A段位旅游區,位于城市中心,集中了巴黎歷史悠久的建筑、文物古跡,如聞名于世的羅浮宮、埃菲爾鐵塔、巴黎圣母院等就坐落在該段兩岸。該段不允許發展工業,只能發展旅游業。B段為旅游、商業區,既可以發展旅游業,也可以在兩岸興建商業建筑。C段為工業區,積聚了B段原有的工廠和碼頭。
城市航段注重功能、親水性好的斷面設計。塞納河市中心區兩岸河堤一般分為兩級,靠近水面的一級以休閑、旅游功能為主,上一級河堤則是主要的交通干道,具有交通、防洪、景觀多種功能,上下兩級河堤間有方便的人行道和車行道相聯系。
京杭運河常州改線工程全長26公里。該航道的整治遵循了航道與沿線區域統籌規劃的思想。工程的規劃設計充分結合了常州市及武進區城市規劃、產業布局調整、舊城改造、綜合交通、水利等相關規劃,使得改線段工程推進順利,發揮綜合效益。結合航道整治,同步建設現代化港區東、西港區,配備新的船民服務區,整合了原來“散、小、亂”的港口岸線資源。對新運河地區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將新運河地區打造成現代城市形象展示區、生態居住示范區、現代商業繁華區和公共服務設施新型區,房地產企業和大企業紛紛入駐,新運河城區段的土地價值已經比未開發前翻了近10倍。新運河建設完成后,徹底改變了運河兩岸臟亂差的布局,沿線區域快速發展成為集交通運輸、制造、地產、生態、景觀、商業于一體的多元化示范區域。
蘇州河上海境內53.1km,平均河寬約為40~50m,具有泄洪、排水、航運、灌溉等功能,是上海僅次于黃浦江的重要航道。蘇州河整治也遵循了總體規劃、分段治理的思想,按功能定位分為三段:黃浦江—中山路橋之間為綠化段,禁止貨運船舶航行、停泊和作業,主要功能為泄洪排澇和休閑觀賞;中山路橋—貨漕之間為綠化延伸段,限制碼頭裝卸,主要功能為泄洪排澇、航運和休閑觀賞;華漕—市界為工農業生產混合段,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泄洪排澇和工農業用水。
航道岸線利用規劃思路
首先,要明確航道的總體功能及在各區段的核心功能,這是確定航道岸線規劃布局的基礎。對于生活性岸線,城市生活岸線主要布置在城區、鎮區等人流相對密集地段,為城市居住、商貿、休閑等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間,旅游客運碼頭岸線與后方陸域旅游景點結合布置,特定水上旅游線路盡量兩岸布置便于來回。對于生產性岸線,公用貨運港口岸線主要布置在城鎮建成區地段,避免對城鎮生活的干擾,并有足夠的陸域發展空間,港口岸線布置盡量利用支汊河道進行挖入式港池開發,避免對主航道占用;臨港工業岸線主要布置在臨河的對港航運輸依賴性較高的工業園區和工業企業附近。在跨河及閘航管理設施岸線方面,充分考慮相關規劃中明確的跨河橋梁、渡口、涵洞、高壓走廊、船閘、服務區、錨地、航運管理站所等工程設施對岸線的利用需求和上下游防護要求,布置相應的岸線;在多種交通方式交匯處,要考慮發展綜合交通物流中心的岸線空間。同時在城市建成區做好一定的規劃預留控制。
航道岸線管理措施建議
1、制定航道岸線管理辦法,確保岸線利用規劃的實施
岸線利用必須有法可依,應重視岸線利用控制規劃實施的嚴肅性和有效性,確保岸線有序利用。由于岸線資源綜合管理職能缺乏法規保障,調控力度十分有限,使得岸線開發利用存在著相當程度的管理真空,部分低效率利用岸線的項目游離于管理之外。因此,建議政府出臺航道岸線管理辦法,強化依法管理依據。辦法應明確航道岸線管理范圍,確定航道岸線的管理主體、岸線利用條件、許可程序、獎罰措施等,依法強化規劃制度和綜合管理,規范岸線利用行為,集約高效合理利用航道岸線資源。
2、推進港航統籌規劃建設
港口碼頭是連接航運主通道和地方經濟節點的重要基礎設施,是發揮干線航道對沿線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支撐作用的關鍵。航道整治大大提高了航道通過能力,應結合航道整治,推動沿線港口碼頭和后方物流園區同步規劃建設,整頓清理未獲許可的散亂小碼頭,新建現代化公用作業區,在節約投資的同時確保航運效益的充分發揮。
3、將航道岸線利用規劃納入城市規劃,確保岸線利用的陸域空間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0-223-02
山西省高校新區于2011年9月開始奠基動工,其中太原理工大學新校區占地2228畝,計劃入駐3萬學生,規劃有3個食堂。
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清韻軒、靜雅軒、寧馨軒三座現代化的學生食堂已投入使用,食堂規劃合理、設備先進、管理規范,深受廣大師生的贊譽,開業至今,先后接待了省內外100多所高校飲食同行的參觀考察,并多次接待社會各屆參觀,得到一致好評。
一、食堂建設中規劃設計的重要性
如今知識經濟時代引導和推動著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大學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和知識創新的基地,被推到了社會發展的先導和基礎地位。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民以食為天”,“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多大學的食堂已無法滿足學生數量的增長與服務需求的提高,新建食堂或者對現有食堂進行改造的情況越來越多。
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失敗的例子,就在2001年,筆者擔任副主任期間,學校新建了兩座學生餐廳,因為種種原因,飲食就沒有參與這兩座餐廳的建設,導致兩個嶄新的餐廳一交到我們手里,根本無法正常使用,首先開始適應性改造。據筆者所知,這也是我們飲食人普遍面對的尷尬局面。
在我們新校區建設過程中,基建處處長最頭疼的也是食堂的建設,結構復雜,管網眾多,我們還提出了眾多的要求,更是讓他頭疼不已。
1.食堂設計的好壞,首先關系到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能否順利地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
2.食堂設計的好壞,影響到食品加工的流程,決定著將來所加工食品的品種數量與風味,對食堂生產規模和產品結構調整還會產生長遠的影響。
3.食堂的規劃設計是否合理,流程是否順暢,直接影響著食品加工的效率與質量。合理的設計加上先進的設備,可以節約加工場地,操作使用方便,廚師操作既節省勞動,又得心應手,食品加工的質量和速度便有了保障。
二、在食堂建設中,頂層設計是關鍵
1.食品安全是必須堅守的紅線。食堂的基礎功能就是食品的加工與銷售,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想在這里不需要做太多的解釋。食堂的規劃設計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食品安全問題,食品的加工流程要符合安全要求,應該按一定的動線來設計,最大地減少食物交叉污染的時間和空間,按照從生到熟、從污到凈單向流動的規則來設計,而且在設計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其功能的完整性。只有做到廚房設計布局合理性才能給食品安全提供第一道保壘。
2.規劃設計要為經營模式服務。隨著后勤服務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食堂早已不是過去那種全部由學校經營管理、以大鍋菜為主的辦伙模式,而是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模式。例如經營模式可以分為:高校主體型、社會合作型、校際聯辦型等。不同的經營模式,有著不同的經營思路與管理體系,也就需要不同的食堂設計。所以食堂設計之初,就必須明確未來的經營模式,有針對性地進行規劃設計。我校明向校區三個餐廳,經營各有側重?;敬蠡锊蛷d、接待餐廳、火鍋廳、西餐廳、教工餐廳、智盤自選餐廳等。還要考慮風味餐廳、清真餐廳等。
3.規劃設計要功能齊全。作為大學食堂,其場所主要由營業部分、加工及輔助部分和內部管理辦公部分組成。營業部分是指就餐的餐廳、出入口、樓梯間以及其它服務間等,經營模式對營業部分的影響最大。食堂加工及輔助部分包括:各類庫房、粗加工間、操作間、預進間、備餐間、洗消間、留樣間、快檢室、更衣間等。內部管理辦公部分包括:辦公室、值班室、監控室等。
4.規劃設計要以服務師生為導向。傳統意義上的學生食堂的功能非常單一,僅僅是就餐的場所。而現在,隨著師生服務需求的不斷提高,大學食堂的功能逐漸多樣化,除了就餐外,還包括超市、休閑娛樂、學習閱覽的功能。過去僅僅是在就餐時開放,現在也往往是全天候地開放。
今天的大學食堂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區社區化的中心建筑,這就需要我們在設計規劃階段,更多地考慮為學生服務,設立小吧臺、水果飲料、金融服務、一卡通服務等服務區域,同時要努力營造溫馨舒適的環境,打造健康向上的餐飲文化。對裝修風格與裝修材料的選擇也要非常用心。餐?d內還應該有電視、電子屏、音響等設施設備,宣傳飲食服務,營造和諧環境,服務師生員工。
5.規劃設計要充分進行調研論證?!八街?,可以攻玉”,在食堂的規劃設計階段,先進院校的考察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一個成功食堂的建設過程,都有著很多很多的故事,有著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借鑒,也有著一些走過的彎路值得去交流。
在我校三個食堂的建設過程中,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哈工大等很多的同行,都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支持與幫助。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的新食堂,就是由各個先進院校學到的知識,再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進行一些二次開發,最終形成的。
6.規劃設計要考慮現代化設備。隨著食品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學校餐飲工作中,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成為了一種趨勢。關注國內外廚房設備發展動態,適時引進現代化集中加工設備,成為我國各大高校餐飲事業改變的途徑之一。通過一些新型現代化設備的使用,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保證加工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在我校新食堂建設過程中,我們所使用的米飯生產線、包子生產線、蒸氣發生器、熱風消毒庫、送新風設備、大型中央空調,都充分發揮了作用,極大地提高了飲食服務水平。同時,由于多種原因,地暖在三食堂才得以實施,而太陽能節能設備一直沒有實施,這也是我們食堂建設過程中的一些遺憾。但現代化設備的使用,也要有著嚴謹的態度,市場上各種打著節能降耗、現代化自動化旗號的新產品非常多,我們應該用科學理性的眼光分析,盡量選用成熟的、經過市場檢驗的產品。
7.地面防水、下水管網、排油煙是廚房設計的難點。
8.規劃設計要考慮智慧飲食。明廚亮灶、LED電子屏、智能門禁、WIFI全覆蓋、智盤售飯系統、機器人炒菜機、自動售飯機等。
三、飲食部門要積極介入食堂建設
并不是所有的校領導與建設部門,都了解食堂規劃設計的重要性,飲食部門作為使用方,在建設階段往往缺少話語權。利用同行、食藥局等部門說服學校及設計公司。廚房設備布局早做準備。位置圖、水路圖、電路圖等,不能交給廚具公司做。
三元共生設計理念
以“生態”規劃為核心的旅游環境生態保護,以“景觀”規劃為核心的優美的旅游景觀環境形象創造,以“旅游”為核心的群體行為心理規劃和項目經營。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將這三個方面融匯貫通,相互協調促進,即為生態、景觀、旅游三元共生的設計理念。三元共生理念的核心,在于建立以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區域規劃體系:風景旅游地的規劃及進展以風景區土地生命周期理論為指導,以區域土地資源管理和規劃為突破,通過風景景觀資源的分析評價、時空布局、行為研究、階段性規劃控制進行吸引力、生命力、承載力的規劃設計,塑造可持續發展的風景旅游體系。
二、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概況
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所在的右玉縣地處晉西北地區黃土高原,隸屬于山西省朔州市。境內四周環山,南高北低。全縣平均海拔1400m,屬黃土丘陵緩坡區。北部以外長城與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涼城縣為鄰,西與平魯區接壤,南與山陰縣毗鄰,東臨左云縣。東距大同市80km,南距朔州市110km,北距呼和浩特市150km。全縣南北長67.7km,東西寬45.7km,總土地面積1964km2。境內有蒼頭河、李紅河、歐村河、元子河、楊千河五大流域。全縣所轄四個鎮,六個鄉,居住著漢、滿、蒙 、回、藏、苗、彝、畬8個民族,總人口10.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9萬人。
蒼頭河是山西省右玉縣境內的主要河流。蒼頭河發源于平魯郭家窯,干流全長75 km,橫貫右玉南北,境內流域面積1680km2,占全縣流域總面積的86%。蒼頭河牧草豐盛,礦產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0.7%,被譽為“塞上綠洲”。
2.1規劃范圍
綜合考慮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濕地類型的多樣性;歷史文化與社會的連續性;地域單元的相對獨立性;保護、管理、合理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地形標志物的明顯性等要素。確定擬建的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范圍為:蒼頭河主干流域北至殺虎口,南以常門鋪水庫北部為界,共規劃面積3066.6公頃(約4.6萬畝)。
2.2項目定位
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的定位為:
——永續發展的生態廊道
——生機盎然的活力水脈
——多物種共存的都市綠色屏障
2.3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和《國家林業局關于做好濕地公園發展建設的通知》中“建立濕地公園,加強濕地保護”的精神,充分體現“生態優先、科學修復、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正確處理好生態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在優先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完整性的基礎上,應用先進濕地恢復技術和措施,改善和發揮濕地生態功能;同時充分考慮濕地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4.規劃原則
1、美感性與實用性相結合
2、人性化與生態化相結合
3、大眾化與高端化相結合
4、保護性與經濟性相結合
2.5 規劃結構
1、一帶雙核四區帶
一帶:指蒼頭河流域兩岸原生態景觀帶,北至殺虎口,南至常門鋪水庫,貫穿南北形成蒼頭河河岸生態景觀帶。
雙核:指右玉縣城西側,及高墻框村西側雙口子村北側現狀蒼頭河濕地已開發部分兩個旅游發展核心,成為蒼頭河濕地公園的經濟引擎,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四區帶:
殺虎口到五里莊村的下游生態復育區帶
五里莊村到雙口子村的生態旅游觀光區帶
雙口子村到北郭家堡村的濕地體驗區帶
(4)北郭家堡到常門鋪水庫的水源林帶保護區帶
2、一河三廊多片區
一河:
指蒼頭河水域及相關濕地、灘涂等天然景觀資源,在合理利用下將成為朔州市乃至山西省的室外天然博物館。
三廊:
右玉縣城西南向威遠鎮方向的城市景觀通廊
高墻框村至雙口子村方向的城郊生態景觀通廊
右衛鎮向西北方向至遠山的下游生態復育廊道
多片區:所謂多片區是指:以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旅游景點為核心,呈放射狀形成相應的服務片區,為整條蒼頭河提供多點的服務信息、旅游信息、生態信息、科普知識,同時組成各具特色景觀小節點。
2.6 規劃愿景
蒼頭河流域的水體藍帶和河岸綠帶,正是右玉縣顯露生態、提升生活、組織生產和維持生存的命脈。
基于城市營銷需求,我們為右玉縣勾勒出三重城市生活的愿景:1、快活:籍蒼頭河流域再造,構筑親水游憩網絡,以表現活動
力的濱水運動主題,實現快意生活的宜居愿景。2、創活:籍蒼頭河流域再造,構筑休閑旅游核心,以蘊含吸引
力的表演創作主體,實現創意生活的宜居愿景。3、適活:籍蒼頭河流域再造,構筑生態體驗廊道,以表現生命
力的自然休閑主題,實現適意生活的宜居愿景。
因此,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應反映人本主義,結合休閑景觀、游憩娛樂,形成參與互動的生活文脈;應結合產業轉型、文化象征,形成創新發展的生產動脈;應基于可持續發展概念,尊重自然,形成和諧共榮的生態命脈;應呼應城市發展形勢、環保訴求,進行復育保育,形成健康活潑的生存血脈。
2.7 功能分區
根據《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導則(試行)》(2010)的要求,把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區劃為6個功能區:濕地保護保育區、濕地恢復重建區、濕地旅游服務區、濕地宣教展示區、生態濕地體驗區、蒼頭河漁牧保護區。
1、濕地保護保育區:
該區域范圍內屬于禁止開發建設區域,生態敏感系數較高,對于生物的多樣性以及植被的保育有較高的環境需求,不適宜開放建設,屬于純天然生態森林,同時作為右玉縣乃至山西省最北端的綠色生態門戶。
2、濕地恢復重建區:
該區域位于旅游服務區與保護保育區中間地帶,屬于開發與建設兩者之間的緩沖地帶,以生態修復以及配套設施的完善為主要目標,同時兼具深入游覽以及低活動強度的娛樂活動為主,如:露營,自駕營地,林間騎行等。
3、濕地旅游服務區:
該區域現狀為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已開發部分,在整體規劃布局上起到一個旅游經濟核心的重要作用,由于交通便利,前期開發相對到位,可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相應的服務設施質量,以達到國家級濕地公園的硬件標準。
4、濕地宣教展示區:
宣教展示區主要綜合了蒼頭河生態濕地博物館、濕地科普展示中心等,是游客在游覽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的同時了解濕地形成、功能以及如何保護的主要區域。
5、生態濕地體驗區:
生態濕地體驗結合了蒼頭河的宣教展示區,旨在為游客提供豐富濕地知識的同時,使游客親身到濕地中體驗觀光,其中設有綠色漣漪主題園、水鳥觀察基地以及濕地水質凈化展示園等科普性與參與性較強的活動設施。
6、蒼頭河漁牧保護區:
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除了生態修復與展示功能之外,其經濟功能在該區域應得到充分展示,在退耕還澤,退耕還林的同時,以漁牧為主要特點的活動設施也相應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