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7: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導尿病人的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目的:觀察無痛導尿對機體的影響。方法:對前列腺增生合并尿潴留病人鎮痛與非鎮痛導尿術后尿管舒適度進行比較,觀察刺激癥狀、操作難易、疼痛率,術后尿管舒適度的比較。結果:無痛導尿與非無痛導尿比較有顯著差異,鎮痛導尿病人尿管舒適度明顯高于非鎮痛病人。結論:無痛導尿術是安全舒適的護理操作,適合于前列腺增生合并尿潴留病人。
【關鍵詞】無痛導尿術;前列腺增生合并尿潴留;護理
導尿術是臨床護理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項護理技術。為了使導尿術對病人機體影響損傷最小化,近年來在臨床實踐中對導尿管材料、消毒液、、表面麻醉技術進行了改進,已取得一定效果[1]。尤其是鑒于前列腺增生合并尿潴留病人的特殊性,本文就2007年3月~2008年3月我科前列腺增生合并尿潴留病人采用無痛導尿與非無痛導尿對機體影響進行調查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86例患者均來自河南省中醫院男科門診,年齡59~82歲,平均71歲,病程3~12年,初次尿潴留者62例,占72.1%;發生2~3次尿潴留者15例,占17.4%;發生3次以上者9例,占10.5%;發生2次及2次以上尿潴留、曾做過導尿者20例,占83.3%;經藥物及物理療法得以緩解者4例,占16.7%。隨機分為無痛導尿組(觀察組)與非無痛導尿組(對照組)。
2 方法
觀察組:首先向患者說明目的,取得合作,囑患者取仰臥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尿道口,常規消毒,鋪巾,石蠟油充分尿道管全長及尿道外口,左手食指和中指夾捏頭并上提,使尿道第一彎曲變直,右手取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3~5ml,由尿道外口注入尿道,再取1塊無菌紗布按摩尿道球部1~2min,再抽取5~10ml無菌石蠟油由尿道外口注入,右手握持血管鉗推壓導尿道,導尿管進入膀胱后將全長導尿管插入尿道。并用手指按壓恥骨聯合上方膀胱區,見尿后再往氣囊注入10~20ml生理鹽水,然后將導尿管緩慢往外牽拉至遇有阻力為止。
對照組:常規消毒下,石蠟油氣囊導尿管后插入導尿管。
3 導尿前后護理
3.1 心理護理:針對老年病人心理特點,應強調把尊重和關心放在首位,語氣和態度和藹,多與病人交流,進行衛生宣教,讓病人了解前列腺增生癥的基本知識,使病人解除對疾病的心理負擔,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病人主動配合醫護人員,保證導尿術順利進行。
3.2 有計劃的護理操作:避免反復多次的不良刺激,留置尿管后要妥善固定,防止病人躁動時自行拔出導尿管。囑病人翻身時,保持尿管和身體同步,可減輕尿管刺激引起不適。
3.3 鼓勵病人導尿后白天增加飲水量,保證2000~3000ml的飲水量[2],從而起到自然沖洗,減輕導尿管刺激的作用。
4 結果
根據0~4數學疼痛緩解分級標準:0度,未緩解;1度,輕度緩解;2度,中度緩解;3度,明顯緩解;4度,完全緩解。兩組病例均在操作過程中評定效果,其疼痛情況見表1。
通過表中數據可以看出,觀察組疼痛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無痛導尿術在操作和護理中比較簡單,易于操作,適合臨床推廣。
5 討論
無痛導尿的優點:導尿成功率高、減輕疼痛,因病人缺乏醫學知識,對導尿存在顧慮,此時行導尿術,由于尿管刺激尿道括約肌時情緒反應也放大了這一刺激,可引起尿道括約肌強烈收縮,使尿道阻力增大,尿管通過困難,這樣只有反復試插才能使尿管通過麻醉后尿道括約肌松弛,尿管很容易通過,從而減輕了尿管對尿道黏膜的反復刺激,減輕了疼痛。特別是有過導尿的病人,再次導尿易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對各種刺激高度敏感。因尿道有豐富的神經支配,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分布于整個尿道。感覺交感神經纖維傳遞疼痛和觸覺清醒狀態下行導尿管置入的病人,導尿時可表現出膀胱痙攣和恥骨上區、膀胱三角區受刺激而引起尿道口疼痛。麻醉后病人痛覺消失,肌肉松弛,神經反射遲鈍所以導尿時無疼痛的感覺,更加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
經臨床實踐表明,無痛導尿術不僅減輕了導尿時對機體的損傷,使導尿操作順利,而且提高了術后病人留置尿管的舒適度,它是一種安全、舒適的護理操作技術,它體現了對病人的人文關懷[3]。由于導尿操作的刺激,使機體產生應激反應,導致尿道括約肌收縮,使尿管通過困難,特別是前列腺增生病人,由于男性解剖特點,反復插試容易引起尿道出血、水腫,導致血液動力學改變,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4],甚至有報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曾因留置尿管后發生阿-斯綜合征猝死[5]。我們應該改變舊的傳統導尿觀念,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尿時機,在病人中盡量開展無痛性操作,減少不良因素對病人的影響,同時也提高了護理質量和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蔣建設,潘偉民,丁淑君等.女性患者側臥位導尿的觀察[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81):48~49.
[2] 曠昕,黃艷.前列腺切除術后硬膜外嗎啡間斷給藥和PCA方式術后鎮痛的比較[J].衡陽醫學院學報(醫學版),2000,(3):56.
[3] 劉義蘭,王桂蘭,任小英等.住院病人對護理行為關懷性評價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4):245.
[4] 李仲廉.疼痛的基礎理論[M].第2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0.
關鍵詞:留置導尿 護理
1 護理體會
留置導尿術是用無菌導尿管自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導尿可引起醫源性感染,因此,在操作中應嚴格掌握無菌技術,操作中護士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動作要輕柔,操作要熟練,要注意不同年齡、性別患者的生理、解剖特點,正確掌握導尿管插入的深度,選擇粗細合適、質量良好的雙腔導尿管妥善固定導尿管,隨時注意保持導尿管的通暢,防止導尿管脫落、曲折或受壓而影響尿液引流。發現引流不通暢時,應及時檢查并調整尿管的位置,酌情處理,使尿管保持通暢。
1.1每日上午和下午用0.2%碘伏擦洗尿道口,并用無菌等滲生理鹽水250毫升進行膀胱沖洗,嚴防泌尿系統的感染。幫病人經常更換,以利排尿,每次大便后或女性患者月經期清洗會陰及擦洗尿道口,保持尿道口相對無菌。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不少于2000~2500毫升。
向病人解釋多飲水能促進排尿反射,縮短留管時間以達到膀胱自凈和沖洗膀胱的作用。
1.2引流袋應每日更換,導尿管一周更換一次,遇污染時隨時更換,避免導尿管受壓、扭曲、堵塞等造成引流不暢。 更換時注意無菌操作。引流袋中尿液應及時排空,排空時不提高引流管以防尿液逆流,集尿袋懸掛于床緣以下并固定,以后集尿袋不得提起高于床面,并且保持集尿袋垂直,不得倒置。
1.3嚴密觀察留管期間病人的尿量、顏色、透明度,并注意病人體溫變化,有無低熱。準確、及時采集尿液標本。如出現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尿道刺激癥狀時應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2 重視健康教育
2.1術后及時將導尿管夾閉并做到定時開放,或者夾閉導尿管患者有尿意時開放。這樣對于鍛煉膀胱括約肌的收縮功能極為重要。在尿管夾閉過程中如果發現患者有尿意且尿道口有滲尿現象,即可拔除尿管。越早期拔除尿管,其自行排尿的可能性越大
2.2說明留置導尿管的重要性,取得病人的合作與配合,教會病人術中放松、配合操作,最大程度的減輕對尿道粘膜的損傷。 留置導尿管極易引發泌尿系統感染,但只要我們及時給與護理干預,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率。我們通過實施上述護理措施,降低了我科因留置導尿而引發的泌尿系統感染,從而提高了護理質量。
參 考 文 獻
【摘要】導尿和留置導尿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護理操作,隨著各種技術,材料的更新。氣囊導尿管因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不易脫落等優點, 深受醫護人員的歡迎,但也帶來一些新問題。首先從尿管的選擇、導尿的方法、留置尿管等方面的進行綜述,以達到預防尿路感染的目的。
【關鍵詞】導尿留置 護理
1 導尿管的選擇
選擇型號、材料適中的尿管,正常成年男性12-16f,女性16-18f前列腺切除術的病人常規選用18-20f的尿管。
1.1 全硅膠尿管 組織相容性大,且硅膠管頭端較硬,便于插入,管壁柔軟,對患者刺激性小。管道是透明的,便于觀察管內的情況。常用于長期留置導尿的病人。
1.2 雙腔氣囊尿管 其一腔為氣囊管,向氣囊內注入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5-10ml,可是其充盈膨脹成小球狀卡在膀胱頸口,利于固定。另一腔與集尿袋相連接。氣囊內切勿注入空氣,易引起空氣外泄致氣囊塌癟而引起內固定失敗,導尿管自行脫出。常用于男女性病人的導尿。
1.3 三腔氣囊尿管 采用與人體組織相容性高的 乳膠制成表面柔軟,粗細適宜,一腔為氣囊,即可固定尿管,又不易滑脫。其余兩腔,一腔接沖洗裝置,另一腔與集尿管相連接。這樣形成了密閉式膀胱引流沖洗系統,減少了污染機會。用于前列腺擇除術及膀胱手術后的病人。
1.4 單項沖洗式導尿管 三腔氣囊尿管中的一個引流腔有特制的單項閥,此有利于固定的沖洗腔,將無菌注射器或輸液器插入單向閥,即可進行取尿標本,注藥入膀胱,膀胱沖洗等治療,減少了引起泌尿感染的環節。
2 導尿的方法
2.1 清醒病人 應該向病人說明導尿的目的,注意事項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配合。操作人員應站在病人的右側,病人取仰臥位。護士操作時應嚴格執行無操作,且將氣囊完全送入膀胱,見尿后將管再插入6 cm以上,因氣囊尿管的頭部到氣囊的距離為5-6cm,這樣氣囊才不會損傷病人的尿道。成人女性插管深度為10-12cm,男性為26 - 28cm另外,妊娠婦女的子宮逐漸增大,使膀胱向上方移位,尿道延長,因此剖宮術孕婦留置導尿管的長度14--16cm較為合適。
2.2 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 插管時往往會遇到阻力,應讓病人作深呼吸,減輕腹壓,使膀胱肌肉放松,再慢慢插入。或注入2-5ml利多卡因導尿道口,可減輕疼痛及疼痛引起的尿道括約肌痙攣利于擦管成功。或病人取側臥位,墊高臀部,成30度角即可插入。
2.3 女人插管通常無困難,但有的病人因膀胱結石太大不能插入,應給病人變換或墊高臀部就能順利擦管。還有的病人因找不到尿道口而導致導尿失敗。如尿道處女膜融合癥。其尿道口開口于陰道中,導尿時應將前庭組織往上推,陰道前壁往外拉才能擦入尿管。另外處女膜肥厚的病人,這種病人處女膜與尿道口發生粘連變形,導尿時應將前庭粘膜上下左右輕輕把開,才能導尿成功。
3 留置導尿的護理
3.1 對留置導尿的病人,應選擇封閉導尿系統以減少細菌污染。
3.2 鼓勵病人多飲水,保證每日吸入水量為1500-3000ml,可起到稀釋尿液,沖洗膀胱,達到生理性沖洗膀胱作用。用生理性沖洗膀胱比被動人工沖洗膀胱更能有效預防泌尿系感染。減少尿鹽沉積從而防止結石殼形成。
3.3 每日清洗會2次,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導尿管近端(10cm)2次,保持尿道口周圍無血跡及分泌物。
3.4 保持引流管通暢,注意避免尿管及引流管受壓扭曲。病人離床活動時,用膠布將導尿管遠端固定在大腿上,以防導尿管脫出。集尿袋不得超過膀胱,也不能接觸地面或放在地上。
3.5 禁用濃茶和咖啡,預防結石形成。
3.6 集尿袋每周更換1-2次,切不受季節影響,如果發現病人尿液混濁有絮狀物等異常現象,應及時更換尿袋,保證引流通暢。
3.7 訓練膀胱反射反射,可采用間歇性夾管方式。夾住導尿管每3-4h開放一次,使膀胱定時充盈和排空,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注意傾聽病人的主訴并觀察尿液情況,發現尿液混濁,沉淀有結晶時應及時處理。每周尿常規檢查一次。
3.8 膀胱沖洗,用消毒液沖洗膀胱不應列為預防感染的常規。當有血塊粘液或其它原因造成堵塞時,可采用沖洗方法。留置導尿管之日起,按常規操作密閉式引流,在注入膀胱沖洗液后夾管留置30-60min,可預防導尿管伴隨尿路感染。
總之,留置導尿的病人應注意練習自己排尿功能,采用個體性方法,鼓勵病人多飲水,保持清潔衛生,減少感染。在病人允許的情況下早日拔出尿管達到自行排尿的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急性尿潴留;護理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243-02
本文選取84例前列腺增生所致急性尿潴留患者的相關護理資料,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的84例患者均為男性老年人,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分別42例,對照組年齡60~81歲,平均年齡(64.5±4.2)歲;研究組年齡61~80歲,平均年齡(66.8±5.1)歲;選取病患病初次發生尿潴留患者20例,復發者64例;Ⅱ度增生60例, 約占71.43%, Ⅲ度增生24例, 約占28.57 %,排除其他疾病;兩組患者間的年齡、疾病次數,增生類型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和研究組都要在常規護理操作基礎上對尿導術進行改進。成改良的導尿術具體操作為:導尿管采用小型號的導管氣囊,對尿管進行充分, 減輕摩擦力,用去除針頭的注射器注入石蠟油10 ml和2%利多卡因5ml,操作中讓患者側臥,臀部呈30°,注意每次量低于1000ml[2]。研究組的護理措施還要給予心理輔導。操作前護理人員向患者說明氣囊導尿管的優點, 消除病患緊張情緒。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充分保護病人的隱私,以溫和親切的態度尊稱病人, 與病人溝通交流,幫助病人有效緩解焦慮和恐懼情緒。
1.3評定標準
根據SAS(ZUNG)焦慮自評量表評價導尿前的患者焦慮程度:Ⅰ級50-59分為,Ⅱ級60-69分,Ⅲ級70分以上;根據VAS (視覺類比量表)評價患者在導尿過程中的疼痛程度Ⅰ級0-3分,Ⅱ級4-6分,Ⅲ級7-10分。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一般資料用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完成檢驗,計數資料應用X2完成檢驗,當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導尿前焦慮情況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I級、II級、III級焦慮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老年人患前列腺增生癥的發病率逐漸增加,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急性尿潴留、血尿等癥狀,尤其是急性尿潴留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3]。由于病程長和病情反復,增加了老年患者的經濟和思想負擔,容易產生悲觀消極情緒。
傳統的導尿術操作簡便、快速,但插管成功率較低,對病人身體造成較大痛苦,且前列腺血液豐富, 稍有疏忽就容易引起出血,容易對研究效果產生影響。因此,在對照組和研究組中均改進導尿術, 采用2%利多卡因5ml和石蠟油10ml的混合液用于導尿,2%利多卡會對肌肉產生松弛作用,緩解插管刺激引起的疼痛感,在尿管涂抹石蠟油能有效減少尿管和尿道的摩擦力,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插管成功率[4]。在研究組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掌握了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疏導、溝通、撫慰等方式,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積極疏導病患負面情緒,給予信心和鼓勵,使患者感到溫暖,從而減少或克服身體疼痛感和緊張恐懼心理,保持樂觀的心態接受治療和護理,形成了和諧的護患關系。本文通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焦慮情況,發現對照組尿前焦慮程度主要集中在II級,而研究組則焦慮程度主要集中在I級(69.05%),且III級比例極少僅有2例,表明經過護理人員貼心周到的心理干預以后,明顯降低了病患的焦慮程度,而且有效減少了III級患者人數。同時,研究組患者疼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表明經過心理干預和疏導能夠有效緩解或消除病人的身體疼痛感。此外導尿效果方面,研究組肉眼血尿發生情況低于對照組26.19%,插管成功率升至88.10%,表明經過心理干預,能夠增加病人的信任,積極配合,避免操作中帶來的創傷,極大提高了導尿成功率和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對老年前列腺增生(BPH)致急性尿潴留應用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心理情緒和身體疼痛感,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李甜香.老齡患者前列腺增生引發尿潴留的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1,3(08):125-126.
[2]邱秀珊,郭劍虹,鄭瑞琪.護理干預對老年前列腺增生致急性尿潴留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2011,11(06):148-149.
[關鍵詞] 男性; 尿失禁; 保鮮袋
[中圖分類號] R6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106-01
The Nursing Study of Storage Bags on Male Patient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
Wang Lichun Xu Pingli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Nanhu District, Zhejiang,Jiaxing,314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effect of food storage bags on male patients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 Methods 60 patients that could not control urin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urine-bag group had 30 cases with one-time-use urine bags and the storage bag group had 30 cases with storage bags to collect urine. The influence was observed in two group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skin edema on the penis, urine leakage, skin eczema. Results Curative effect on the cases with food storage bag group was better than with urine-bag group. Conclusion Collecting urine with food storage bags was a simple,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way. It could save man power and nature resources, reduced complications on the cases, clinical care also benefited from it.
[Key words] Male; Incontinence; Storage bag
尿失禁是患者不能自主控制排尿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癥狀。臨床上對于男性尿失禁患者多采用留置尿管或外套套接尿,但留置尿管不僅損傷尿路粘膜,破壞機體防御屏障,同時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機會,甚至出現膀胱尿道括約肌松馳無力,膀胱萎縮等并發癥[1、2]。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一直是護理的難點問題,也是導致壓瘡的一個主要因素。我院自2010年6月起研究保鮮袋法用于男性昏迷病人尿失禁的護理,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取得滿意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科男性尿失禁病人60例,年齡18-81歲,平均(54.8±5.5)歲。將患者隨機分為一次性尿套外接尿袋組(尿袋組)和食品保鮮袋組(保鮮袋組)兩組,每組各30例。兩組病人年齡、并發癥、病情、住院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尿袋組 使用一次性尿套外接尿袋接尿,將一次性尿套套于病人處,其套口用膠布環形纏繞于皮膚上固定,下端接一次性尿袋,尿袋固定于病人床旁,嚴格按護理操作常規護理。
1.2.2 保鮮袋組 選擇有衛生許可證、生產日期、保質期的正規廠家生產的保鮮袋30cm×20cm大小。將袋口打開,將全部放入其中(位置居袋口中央),再將袋口兩端從上向下交叉纏繞一圈,使其與皮膚密切接觸,松緊度要適宜,以不影響血液循環為宜,并在上面打一活結,然后在尿袋底部放一襯墊,以免其懸空,造成牽拉皮膚或使保鮮袋脫落。初用者上好保鮮袋后每隔30-60分鐘觀察一次是否排尿,若排完尿液,立即松開保鮮袋棄之,并用溫水擦洗部,然后重新套上干凈保鮮袋備用。
1.3 觀察指標 每周分別觀察兩組病人有無尿路感染和皮膚狀況。尿路感染:清潔中段尿常規檢查,白細胞(+),有尿路感染癥狀,可診斷為尿路感染;皮膚狀況:有無水腫,有無尿液外滲及會陰皮膚有無濕疹等。
1.4 統計學處理 將所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系統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種接尿方法效果比較 保鮮袋組病人的泌尿系感染率、皮膚水腫數、尿液外漏、皮膚濕疹發生率均低于尿袋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所以,使用保鮮袋得到家屬和陪護的認可,也受到護理人員的歡迎。見表1。
表1 兩種接尿方法效果的比較 例(%)
2.2 兩種接尿方法費用比較 食品保鮮袋價格:5.9元/100個,病人每日平均使用6-10個保鮮袋,每周費用平均2.64元。一次性尿套+尿袋價格:18.5元/套,因尿套容易脫落。平均2-3日更換1套接尿用品,每周費用平均44.2元。可見保鮮袋法可明顯節省護理人員的時間,指導護理員或家屬即可完成,并能隨時保持床單元的清潔干燥,減輕尿液中尿酸等刺激物對皮膚的刺激,節約開支。有效降低病人的治療費。操作簡單,方便,易于掌握,經濟實用。
3 討論 尿失禁在住院患者中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而且往往由于疾病恢復慢導致小便障礙持續時間較長。為此,尋求解決小便障礙的有效方法,不但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減少并發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男性尿失禁患者臨床常采取留置導尿法、式假性導尿法、保鮮袋假性導尿[3]。
留置導尿法是一種侵入性護理操作,尿路感染則是留置導尿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進行留置尿管時容易擦傷尿道黏膜,破壞其自然防御屏障,為細菌的侵入提供條件。而且由于傳統留置導尿管方法拔管后容易發生尿潴留,又有20%左右的病人需要進行再次導尿[4],這樣又增加了尿路感染的機會,長期留置導尿者,膀胱和尿道括約肌收縮功能減退,易出現漏尿,導致局部皮膚濕疹。因此,留置尿管護理措施不宜采取;對于長期臥床的男性尿失禁病人,臨床上常使用假性接尿一次性尿套法。其套口用膠布環形纏繞于皮膚上固定,下端接一引流管,病人小便時尿液瞬間排出積聚于乳膠套內,當尿量多、壓力大時因引流管過細而導致尿液自處漏出,每日多次更換,加之脫水藥物的應用,小便次數較頻,床單多次污染、潮濕,刺激皮膚,增加褥瘡發生幾率;引流管過粗,雖然尿液及時排出,由于重力原因,變換時易致連接處扭曲尿液自處漏出。尿道口長期處于密閉狀態,易產生真菌感染,引起瘙癢不適;浸于尿液中,長時間尿液刺激導致尿路感染。此方法固定時不易掌握,過松易脫落,過緊易致皮膚血循環障礙,引起皮膚粘膜水腫[5]。
使用保鮮袋法接尿,不必接尿袋,并可按大小隨意固定。尿液能順利排至保鮮袋底部,不易浸泡在尿液中,每次排尿后即可更換,取材容易,成本低,操作簡單,又能隨時觀察病人的排尿情況。由于保鮮袋薄、軟、輕,可根據病人臥位將袋放于大腿之間或腹側床上,不受翻身的影響,也不牽拉尿道,感覺舒適。回縮者可連同陰囊一起套入保鮮袋中。我們對60例使用保鮮袋法接尿病人的觀察,發現采用保鮮袋接尿有以下優點:1)保鮮袋不破壞尿路粘膜結構,不會發生泌尿系感染。2)透氣性好,對皮膚損害小,不易發生皮炎。3)操作簡單、方便,易于掌握。4)接尿方法可靠,很少污染床單,患者無痛苦,可長期甚至終生使用。5)減少護理人員工作量。不會因接尿不及時而致尿液污染被褥來增加護理人員工作量。6)取材方便且價格便宜。7)患者及家屬滿意度高。
綜上所述,我們所使用的保鮮袋法是一種簡便、經濟、有效的男性病人尿失禁護理方法,節省人力、物力,符合護理道德規范,將治療護理過程中對病人的損害降到最小程度,醫患均易接受,極大地減輕了護理工作量,提高了醫療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Gould DII Nurs Times(英).導尿管引發泌尿系感染及其處置[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5,3:125.
[2] 陳曉鏈.留置氣囊導尿管并發癥的分析及預防[J].護理學雜志,1995,11(1):12.
[3] 席言.保鮮袋在假性導尿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06,8(5):16.
【關鍵詞】 外科術后;尿潴留;護理
尿潴留指的是膀胱內充滿尿液卻不能自行排出的一種癥狀。是外科患者常見的并發癥。經過有效護理治療后大部分患者可以自行排尿,極少數的患者需再次導尿或者放置尿管,現將近年我院外科手術后患尿潴留的患者的治療及護理總結如下。
1資料與原因
1.1臨床資料
82例均為我院外科手術后尿潴留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33例,年齡為11~79歲,平均年齡為39±4.5歲。82例患者中全麻后手術67例,其他麻醉后15例.術后尿潴留患者經護理治療后,能自行排尿者78例,導尿或者置尿管者4例。
1.2發病原因
1.2.1藥物因素
在外科治療的過程中,應用莨菪類降低膀胱張烈的解痙鎮靜藥物,從而導致尿潴留的病人12例;術前患者應用阿托品,阿托品能夠使膀胱逼尿肌松弛,導致尿道括約肌收縮而致排尿更加困難者7例。
1.2.2醫源性因素
部分患者拔出尿管后,尿道會受到刺激,從而引發炎癥及水腫,改變膀胱充盈,手術會導致膀胱括約肌出現反射性痙攣[1],麻醉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逼尿肌收縮乏力,從而導致排尿困難,此類患者34例。
1.2.3心理因素
手術后因患者身體機能等原因,排尿姿勢會發生改變,又因對疼痛產生恐懼心理從而影響排尿,此類患者19例。
2護理及治療
2.1精神護理
手術不僅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患者心理造成創傷或者精神刺激。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讓患者對所處環境產生熟悉感,緩解其對手術的恐懼,宣傳尿潴留的相關知識以及其危害性,讓患者認識到其重要性,在手術前,要讓患者盡量排尿。同病房的患者會因為羞怯心理而導致排尿困難,對于此類患者,可用屏風避開其他人的視線,給患者營造獨立的私人空間,消除患者的壓力與緊張感,讓患者有意識的自行排尿[2]。
2.2誘導排尿
第一,以半干溫熱的毛巾敷于骶尾郎,當毛巾變溫涼時要及時更換成溫熱的毛巾,重復多次熱敷,使局部肌肉放松,可讓患者產生尿意并排尿。第二,護理人員可幫助或鼓勵患者進行按摩,用手左右輕輕按摩患者下腹部膀胱膨隆處,然后從病人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壓,從而產生尿意,此種方法適合各種病因患者。第三,給病人聽流水聲,促進患者精神反射,促進排尿[3]。
2.3術后
術后12小時內,若護理不當或者患者不注意就有可能導致尿潴留,在手術的過程中以及術后,患者需要大量輸液,就會增加腎臟所排出的原尿量,并且患者的精神及肉體不適都會在術后12小時最為明顯,在這一段時間內,患者最容易發生尿潴留。
2.4導尿時的護理
2.4.1在導尿前,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說明導尿的相關信息,從而解除其精神上的緊張與不安。在導尿過程中要注意遮擋病人,保護好病人隱私,防止損害病人的自尊心,為病人提供安靜、獨立的空間,從而消除病人的羞怯心理。過程中也要注意保暖,以免患者受涼。要嚴格進行無菌操作,所用物品要進行徹底的細菌消毒,根據病人的生理體征,選擇適合的導尿管,前端要涂上石蠟油,動作要輕柔,防止損傷尿道黏膜,引起尿道感染。
2.4.2插入導尿管后,一次性不能超過l000m1,以免患者虛脫或發生血尿,尿液放完后要妥善放置導尿管,夾閉尿管。每隔一段時間開放一次,當患者有尿意時要及時開管。手術后三天內拔除尿管,所有患者在拔除尿管后均可以自行排尿,無尿路感染,手術后恢復良好。
2.5留置導尿管的護理
患者要保持外陰清潔,每日用0.2%的碘伏擦洗尿道口,防止尿道感染, 貯尿袋要每日更換一次,病人下床活動時,貯尿袋水平高度不能超過膀胱位置,以免尿液逆流引起感染。
2.6藥物治療
用60mL甘油制劑開塞露擠入患者。通過高滲刺激直腸壁來增加腸蠕動,促進患者排便,盆神經傳出沖動,促進尿道內外括約肌不斷地舒張,讓患者出現排尿意識。因懼怕疼痛而產生恐懼心理,從而不敢排尿致尿潴留的患者,要盡早選擇藥物止痛。若還不能自行排尿者,在無菌操作下行導尿術。
2.7調節輸液速度
術后輸液會對患者產生嚴重影響,在輸液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藥物性質來合理調節輸液速度,對于術后不需要快速補充血容量的患者來說,應盡量放慢滴速。維持在25滴~35滴/分, 減少腎排出原尿量, 推遲膀胱充盈的時間[4]。
3討論
尿潴留是指膀胱內充滿尿液卻不能自行排出,多因麻醉影響所致,時間過長就有可能引起膀胱炎、張力性膀胱等并發癥,致使患者備受煎熬,本文作者通過分析尿潴留發生的原因從而制定治療及護理對策,從而治愈尿潴留。通過護理以及治療,82例尿潴留患者中有76例可以自行排尿,剩余幾例需再次置管。通過82例術后尿潴留患者的護理分析。筆者認為術后尿潴留應該先用一般方法使病人自行排尿,如若不行,再采取手段進一步治療,一般情況下,大多數患者經過簡單護理及治療后就可自行排尿。避免患者因再次導尿而引起的痛苦。因此加強對病人術后排尿的觀察與護理是至關重要的[5]。
參考文獻
[1]岳萍.外科術后尿潴留病人的護理 [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96):175.
[2]王文杰.外科術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吉林醫學.2008(14):1151~1152.
[3]蘇秀寧.黃琳俐.韋金翠.術后尿潴留的護理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14):97~99.
【關鍵詞】外科;導管;應用;護理
1.導管的種類及應用
1.1 前列腺導尿管 前列腺肥大病人發生尿潴留時,尿道前列腺膜部及膀胱頸部往往狹窄,普通導尿管不能,應選用硅膠管帶氣囊的二腔前列腺導尿管,其末端彎而細尖,且較硬挺,容易通過狹窄部進入膀胱,給予留置導尿。
1.2普通導尿管 經尿道插入膀胱導尿,最常用于術后尿潴留和尿道成形術患者,也可用作膀胱尿道造影,其型號根據病人的情況而定。
1.3氣囊導尿管 導管在導尿管末端有一氣囊,可以充氣和灌注液體,使其擴張,起固定作用,不易滑脫。常用于持續導尿的病人,也可用于各種膀胱手術后,可以避免做膀胱造瘺術。有三腔和兩腔之分,三腔氣囊導尿管常用于經尿道前列腺電切的術,經膀胱前列腺摘除術。一般術中置于前列腺腔內,氣囊起著壓迫止血,內固定的作用,其中一腔在術后做膀胱沖洗時,連接進水管,做持續的膀胱沖洗,中間較大的一腔接出水管,引流沖洗液及尿液。
1.4 輸尿管支架管 型號以F8―10導管為宜。適用于腎盂成形、輸尿管吻合術、回腸代輸尿管、輸尿管移植術、回腸代膀胱術、膀胱擴大術中輸尿管和腸道吻合。起支撐引流作用,防止吻合口狹窄和便于觀察患者術后的尿量。
1.5 雙腔T型導管 是有T型導管和豬尾管兩部分構成的雙腔導管,T型導管用于引流,豬尾管用于進液沖洗。主要用于腎盂造瘺和膽總管造瘺。
2.導管的護理
2.1固定各種導管
2.1.1 熟悉三腔管的特點,防止銜接或沖洗時接錯,本科室的護士對三腔管的特點較為熟悉,而且氣囊有明確的標志,在護理中作膀胱沖洗時,從未出現銜接或沖洗接錯,以致尿管脫出,氣囊沖破等不良現象。
2.1.2 將病人放置舒適的位置,銜接好引流袋及引流沖洗裝置,尿管以下的引流管要有足夠的長度,以備病人左右翻身之用。引流管要牢牢固定于床沿邊,位置合適,確保不會出現因引流袋過重而牽拉尿管使之脫出的情形。由于本組患者的引流袋牢固固定于床沿邊,且位置合適,因此未發現因引流袋因過重而牽拉脫出的現象。
2.2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繼發感染。保持引流管的無菌,每日更換引流袋,導管如需要沖洗,應嚴格無菌操作,敷料污染需要及時更換,引流口周圍的皮膚應加以保護,引流袋的水平不要高于導管出口的水平,以免引流液倒流。
2.3密切觀察引流情況
2.3.1嚴密注意引流尿液的顏色、量、性質,有無膿性或渾濁,有無血性或血塊阻塞管道。
2.3.2觀察中若發現引流不暢,護理人員要及時調整沖洗。需要注意的是,行前列腺摘除術后,患者的引流量會減少,這是因為前列腺摘除后的滲出液常會浸濕敷料,關于這一點,我們尤其要特別注意,以免產生誤會[2]。
2.3.3為孤立腎或對側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放置引流管后,我們必須準確記錄引流的尿量。本組病人在治療中,由于護理精心,手術成功,家屬滿意,還縮短了患者住院的天數。
2.4沖洗
2.4.1沖洗時一般用生理鹽水,沖洗時要避免速度過快或過慢,避免引起創面出血或使內出血凝固成血塊以致引流不暢。
2.4.2行膀胱手術者,每次注入量不超過50ml,沖洗液注入后,經全部抽出方可再注入,反復3~4次,臨床效果滿意。
2.4.3 部分腎盂造口及輸尿管造口者原則上不沖洗,但在梗阻或有血塊阻塞時,由醫生行無菌操作,每次注入5ml為宜,壓力不可過大。
2.5 防止尿路感染
2.5.1各種導管拔除后,繼續觀察病人的尿量、顏色、性質,是否能自行排尿,發現問題時及時報告醫生并進行處理。在護理觀察中,本組拔尿管后的病人均無意外發生。
2.5.2在實施護理操作時,特別是整個引流管及引流沖洗裝置要密封無菌,體外引流管及引流袋每日更換一次。
2.5.3多飲水 本組除特別醫囑外,我們都鼓勵病人盡量多飲水,使其能將大量的尿液排出體外,從而起到沖洗尿路和尿管的作用。
2.5.4 留置尿管極易發生上行性感染,感染細菌與一般尿路感染相同,在護理中嚴格無菌操作,做好尿管的護理,落實和加強各種護理措施的實施是關鍵。
2.5.5造瘺口周圍的敷料要保持干凈清潔,每天更換一次,尿道口有分泌物時,首先要用手按摩使之排出,然后再行消毒。尿道口每日用0.5%絡合碘消毒2次。另外每周做尿培養和尿細菌培養1次,以便及時發現感染。
【關鍵詞】 導尿管;尿路感染;監測;干預
綜合性ICU是本院危重患者集中的區域,病種多而復雜,病情重,侵入性操作多,是醫院感染高發的重點部門。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是醫院感染中最常見的感染。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導尿管后,或者拔除導尿管48小時內發生的泌尿系統感染[1]。現對我院綜合ICU留置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發生情況進行分析,提出預防措施。
1 對象與方法
1.1 監測對象 2011年9月――2012年8月對入住綜合ICU的所有泌尿道插管的病人進行了目標性監測,留置導尿病人422例,放置導尿管前尿培養陽性病人及外院帶尿管的入院的病人20例除外。其中男176例,女226例;年齡
1.2 監測方法 醫院感染管理科制定統一監測表,在病人入院時,由主管醫生記錄綜合ICU導尿并留置尿管病人的住院號、姓名、性別、年齡、入院日期、診斷、留置尿管時間及停止時間、病原學檢驗結果及泌尿道感染發生情況。對轉出ICU留置導尿管的病人繼續追蹤48小時。醫院感染管理科(簡稱院感科)專職人員每周3次下科室,與主管醫生、科室感控醫生及護士一起對上述資料進行登記和完善,對發生醫院感染的病例,及時查找和分析感染發生的原因,及時給予干預措施。
1.3 判定泌尿系統感染的指標,臨床診斷: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或者有下腹觸痛、腎區叩痛,伴有或不伴有發熱,并且尿檢白細胞男性≥5個/高倍視野,女性≥10個/高倍視野,并結合尿培養。清潔中段尿或者導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導尿)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落數≥104cfu/ml,革蘭陰性桿菌菌落數≥105cfu/ml。
2 結 果
上半年201例留置尿管的病人在未經過尿管護理干預前有10例病人發生泌尿道尿路感染,感染率為4.98%。而下半年經過目標性監測干預的201例病人在留置尿管期間有4例病人發生泌尿道尿路感染,感染率為1.99%。
3 討 論
導尿過程中細菌逆行侵入尿道和膀胱,是引起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尿管護理不當是引起尿路感染的間接原因。因此我院院感染科開展對ICU醫務人員關于無菌技術、導尿操作、留置導尿管的維護以及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的培訓和教育,控制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發生。
3.1 嚴格掌握導尿指征,護士插管前根據年齡、性別、尿道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尿管口徑、類型。導尿前徹底清潔外陰。嚴格執行手衛生和戴無菌手套的程序。正確鋪無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無菌屏障。
3.2 在病情許可情況下,插管后病人保證病人每日飲水量>2500ml,起到稀釋尿液、沖刷膀胱作用,有效預防醫院尿路感染[2]。
3.3 保持尿液引流裝置密閉、通暢和完整,活動或搬運時夾閉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需做尿病原學檢查采取無菌方法從硅膠尿管遠端處抽取。
3.4 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彎曲,保證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觸地面,防止逆行感染。引流袋更換每周 2 次,嚴格執行密閉式引流[2]。
3.5 使用個人專用的收集容器及時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時,要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觸碰到收集容器。
3.6 保持尿道口清潔,每天用碘伏消毒外陰一次,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潔后還應對會及尿道口用碘伏進行消毒。
3.7 為預防拔管后病人出現尿潴留,對留置導尿病人拔管時間進行研究,結果提示膀胱充盈時拔管比空虛時拔管優越,利于患者自行排尿的盡早恢復,可減少尿管的復插率,對預防院內泌尿系統感染有積極的意義[3]。根據病人尿意和定時間,對需要長期留置導管患者應定時夾管、開放,訓練膀胱的功能。
3.8 導尿管阻塞或不慎脫出時,或者留置導尿裝置的無菌性和密閉性被破壞時,應立即更換導尿管。
3.9 醫護人員在護理導尿管時,要嚴格執行手衛生。每日觀察尿液的顏色如有混濁,留取尿液進行尿常規及微生物病原學檢測。
3.10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濫用也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臨床醫生應根據病情和藥敏試驗結果合理的選用抗菌藥物。
總之,導尿是引起醫院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醫護人員每天的尿管觀察與護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院感科開展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目標性監測,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整改措施,持續改進,有效降低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感染率。
參考文獻
[1] 劉兵,王嘉,李利華.導尿引起尿路感染的預防對策及研究進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9,9(3):191.
陰式子宮切除術主要適用于子宮脫垂、陰道前后壁膨出及小型子宮肌瘤的患者,此類手術對病人損傷較輕,可極大減輕術后疼痛,減少腹腔感染機會,腸蠕動恢復快,術后患者進食也快,無術后腸粘連,住院時間縮短,深受患者的歡迎,我院共實施陰式子宮切除50余例。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共實施陰式子宮切除50余例,所有患者未發生并發癥,均痊愈出院。
2護理
手術既是治療的過程,也是創傷的過程,要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病人術后如期恢復,則需要充分的術前準備和精心的術后護理,以保證病人以準佳身心狀態經歷手術全過程。
3術前護理3.1術前評估:通過評估病人的病史、經濟、心理、社會情況找出要解決的護理問題,首先排除感冒與咳嗽癥狀,以免腹壓增高影響手術效果,重點對心理、重要臟器、專科狀況進行評估,并預定應急措施,避免或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3.2心理護理病人人院后,護士應熱情接待,向病人介紹病區環境、醫務人員姓名和崗位,消除她們的陌生感和不安情緒;主動關心、體貼病人,多與病人溝通,了解她們的思想動態。有的患者擔心子宮切除后會影響夫妻間的性生活,顯得寡言少語,憂慮重重,針對這種情況,護士要及時給予解釋、開導,同時要積極與家屬溝通,共同穩定患者的情緒,消除其思想顧慮,更重要的是要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手術的目的、必要性、手術方式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使病人和家屬有心理準備,消除緊張、焦慮的心理,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使護理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3.3術前常規檢查術前進行血常規、出凝血時間測定、肝腎功能檢查、心電圖檢查、子宮附件B超檢查等例行檢查,同時了解病人的基本狀況,掌握有無手術禁忌癥等情況。術前一日抽血進行交叉配血試驗,做好輸血準備。
3.4術前陰道準備陰道手術因術野小,距近,陰道寄生菌多等,手術操作會增加逆行感染的機會,因此,術前嚴格、充分的陰道準備,是手術獲得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術前3d起用0.4%碘伏行陰道擦洗,2次,d,對絕經期子宮脫垂患者,囑其用 1:5000高錳酸鉀坐浴,1次,再用碘伏擦洗陰道,必要時放置乙烯雌酚片0.25mg,以增加陰道壁彈性。注意擦洗時動作要輕柔,以減輕患者的不適,特別要注意窺陰器,避免損傷宮頸周圍黏膜。
3.5腸道準備術前3天常規進無渣半流質飲食,并遵醫囑口服抗生素。術前一天晚餐進流質飲食,晚餐后2—3小時和術晨分別用0.1%肥皂水進行清潔灌腸一次,排空腸道內糞便,可減輕腹壓,有利于術后術口的愈合。對年齡大、盆底組織松馳嚴重、控制力差的患者,灌腸時應準備好便盆,肛管要細,插管要深,少量多次,以達到清潔腸道的目的。術前常規禁食12小時,禁飲4小時。
3.6皮膚準備由于術區在會,皮膚較敏感、毛發多,因此備皮時動作要輕柔,盡量減少病人的不適,可用肥皂水或0.4%碘伏液擦拭外及肛周皮膚至起泡沫,以起到作用,再用一次性備皮刀順勢刮凈此處的毛發。術區皮膚準備范圍要廣,腹部上界至劍突下,兩側至腋中線,下至大腿上1/3的前、內、后側,全部會陰和臀部,特別要注意臍部的清潔,指導患者術前一天晚沐浴更衣,保持術區皮膚清潔,以減少術后感染的機會。
4術中護理4.1手術護士熱情接待。協助麻醉,安置好,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同時做好心理護理。
4.2手術護士認真核對手術器械和紗布,做好手術器械的傳遞,記錄陰道堵塞物的數量。
4.3巡回護士加強術中監測和常規護理,密切觀察各指標變化,準確記錄出入量,確保安全。
5術后護理5.1一般護理術后回病房時,護士要向護送病人回病房的麻醉師詳細了解病人的麻醉方式、術中出血情況、術中用藥及輸液量,檢查陰道術口有無出血,各種管道是否通暢,并給予妥善固定,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硬膜外麻醉者須去枕平臥6小時,防止過早抬頭活動,以減少頭痛和麻醉并發癥的發生。
5.2密切觀察病情給予心電監護和血氧飽和度監測,血壓、脈搏、呼吸每3O一60分鐘測量一次,嚴格記錄神志和生命體征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并協助處理。注意觀察陰道分泌物的量、性質、氣味,術口疼痛難忍時,可遵醫囑給予止痛劑,盡可能讓病人安靜,得到充分休息。
5.3會陰術口護理術后常規給予會陰護理,用0.5%碘伏擦洗外陰,每日2次。禁止外陰沖洗,外陰擦洗范圍要廣,保持局部清潔干燥,擦洗時應觀察陰道有無流血,如果出血較多,應及時查明是否為縫線殘端結扎不牢或滑脫等原因所致(腹壓的增加也會導致術口的出血),并要及時報告醫師給予處理。
5.4導尿管護理陰式子宮切除術導尿管的留置時間要比其他手術長,所以要認真做好導尿管的護理。導尿時常規使用氣囊導尿管,注意妥善固定好,防止尿管受壓、扭曲,保持其通暢。導尿管近端、尿道口、外陰用0.5%碘伏擦洗,每日2次,每日更換集尿袋,注意隨時傾倒尿袋的積尿,并用專用的便器接尿,集尿袋、排尿管不能與便器接觸,導尿管留管48~72小時,拔除導尿管前一天應進行夾管,每2~4小時開放一次,以鍛煉膀胱逼尿肌的舒縮功能,次晨拔除尿管。拔管時用注射器將氣囊中水抽凈,為病人放置好便器,囑病人自行排尿,尿管可隨同尿液一起排出體外,以減少病人的不適及疼痛感。尿管拔除后應囑咐患者多飲水,沖洗尿道。
5.5飲食護理術后24小時內應禁食,術后第一天開始進流質飲食2天,排氣后改為半流質飲食,根據病情逐步過渡到軟食、普食。飲食應以富含高蛋白、高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無機鹽飲食為宜。術后34天仍未排便者應遵醫囑給予緩瀉劑口服,以防大便秘結。因為,大便秘結不僅影響術后切口愈合,還會因用力排便導致傷口裂開出血。
5.6術后活動指導術后應指導患者在床上多活動肢體,勤翻身,這樣有利于腸蠕動的恢復;導尿管拔除后,可適當下床活動,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還有利于陰道分泌物的排出。但不宜久站、久坐,開始活動量不宜過大,應循序漸進。
【關鍵詞】 循證護理 實證護理 臨床應用
在過去的幾十年,護理學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循證護理正在逐漸替代傳統護理。循證護理發揚了西方自然科學研究與理性的傳統,體現了現代醫學對病人個人價值觀和期待的重視。有關臨床實踐和健康服務的護理研究論文以及相關數據庫顯著增多,加之護士掌握了計算機文獻檢索方法,這些變化極大促進了循證護理的發展。
1 循證護理起源與內容
循證護理(EBN)的產生源于循證醫學(EBM),是1991年加拿大Mc Master 大學ALBA DICENSO教授提出的。護理專家為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實踐。EBN意為遵循證據的護理學。可定義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證據,同時結合護理專業技能和臨床經驗,考慮病人的價值和愿望,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病人的護理措施。循證護理實踐是審慎、翔實地運用各種原理、研究資料來為個體或群體病人做出的護理診斷。簡單地說,循證護理是對病人實施的每一項護理措施都應有科學證據,是最恰當的。循證護理的核心思想是護理決策均應以現有的研究結果為護理依據,其最好的護理研究證據不僅可以否定已被接受的臨床護理措施,還將隨時被更準確、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新證據所取代,是一種自我否定、不斷完善、努力使研究證據跟上現代科學發展的科學護理觀。循證護理解決護理問題的方法有:需求證據理論,三者在循證護理實踐中缺一不可。需求是循證護理實踐不竭的源泉,是發展護理科學、驗證護理模式的前提。EBN 從臨床護理問題出發,經過科學研究方法論證,提出臨床實踐的理論依據,并運用臨床實踐滿足需求,從而形成護理專業獨立的科學體系。
2 循證護理在臨床實證護理中的實踐應用
實證護理即為基礎護理,是護士在基礎護理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如:各種原因導致病人不能自行排尿時,常需留置導尿管,對留置導尿管病人,一般臨床更換導尿管常規是每2周1次,某些醫院每周更換1次。更換導尿管不但給病人帶來痛苦,同時增加了發生尿道感染的可能性。因此臨床的護理問題是:更換導尿管的最佳間隔時間是多少?通過系統的文獻查尋發現,一般硅膠導尿管在使用3~4周后才可能出現硬化現象,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推薦的實踐原則是:應盡量減少更換導尿管的次數,以避免尿路感染,導尿管只是在發生堵塞時才更換。因為頻繁更換導尿管不但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同時還浪費衛生資源,增加護士的工作強度。以往科研的實證還提示,導尿管發生堵塞的時間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其中病人尿液的pH值是影響微生物繁殖和尿液沉淀的重要因素,尿液pH值大于6.8者發生堵塞的概率比尿液pH值小于6.7者高10倍。隨機控制設計的實驗性研究結果表明,留置導尿管的病人可根據尿液pH值分為高危堵塞類(pH>6.8)和非堵塞類(pH
傳統護理對人類健康貢獻不容置疑,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其局限性越來越明顯,制約著護理事業的發展。從其護理哲學方面看,主要是經驗主義自然觀;就其科學而言,有許多護理手段停留在習慣與經驗階段,缺乏科學依據,甚至存在錯誤觀點和方法。傳統護理解決問題方法是:①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生物學知識;②從教科書中尋找答案;③請教專家;④從有關文獻中尋找答案。然而,這種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一些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因不為大家所了解而長期未被臨床應用;而另一些實際無效甚至有害的療法,由于從理論上推斷可能有效而長期被廣泛使用;某些醫學問題已有答案,但仍在進行研究,造成有限的衛生資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與當今科學發展不合拍,制約著護理科學的發展。
4 循證護理的臨床意義
循證護理將護理研究和護理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護理真正成為一門以研究為基礎的專業,證明了護理對健康保健的獨特貢獻,并支持護理人員尋求進一步的專業權威和自治。循證護理以護理研究為依據,為臨床實踐制定指南,改變了臨床護士以經驗和直覺為主的習慣和行為。對廣大護理人員而言,獲取可信賴的科學證據是開展EBN的關鍵。護士要根據自己的學識、經驗水平,并結合國內外醫學文獻研究報告為臨床護理提供更好的依據。護理人員參與循證護理的重要性表現在3個方面:①鼓勵護士參與醫療干預;②發現護理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措施; ③發展并使用標準語言來描述問題。通過將護理問題與循證護理有機的結合,可在醫護合作問題上取得較好的效果。目前循證醫學已成為醫療領域發展的主流,循證護理使護士以最新最科學的方法實施治療方案,加強了醫護間的協調和護理的科學性。傳統的醫護關系是命令與服從,循證護理將豐富護理學獨立的理論體系。同時,以科學為依據的護理還可增加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循證護理的理念將科學與技術結合起來,為成本效益核算提供依據,這樣醫護人員在制定醫護方案與實施時,可考慮醫療成本,以有利于節約醫療資源,控制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因此,循環護理具有不可忽視的衛生經濟學價值。轉貼于
【摘要】:目的:對前列腺電切術后發生膀胱痙攣的病人進行觀察及原因分析,尋找其相應的護理對策。方法:選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患者108例(術后發生膀胱痙攣76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及護理對策的改進。結果:出血、引流管刺激、膀胱沖洗液溫度及速度、術前存在不穩定膀胱、不良心理因素、便秘等可引起膀胱痙攣的發生,護理對策的改進可減少膀胱痙攣的發生。結論:通過對導尿管水囊注水量、膀胱液沖洗溫度及速度、心理疏導、術后硬膜外或靜脈鎮痛泵應用等護理對策的改進,對減少膀胱痙攣的發生有滿意度效果。
【關鍵詞】:前列腺電切術;膀胱痙攣;護理
1 引 言
據統計,前列腺電切術后膀胱痙攣的發生率為40%-50%[1],其表現為術后膀胱區陣發性脹痛,有急迫的尿意及排便感,沖洗不通暢,沖洗液發生逆流或自尿道口溢出。膀胱痙攣嚴重者可引起術后繼發性大出血,影響切口愈合,嚴重影響病人的康復[2]。因此充分認識引起膀胱痙攣的危險因素,做好預防護理,可減少病人痛苦,促進病人康復。筆者將近兩年來前列腺電切術后出現膀胱痙攣的患者進行總結,并對護理措施進行改進。
2 臨床資料
2.1 資料
選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患者108例,年齡52-92歲,平均68.5歲,術后均放置三腔氣囊導尿管,生理鹽水持續膀胱沖洗,水囊置于前列腺窩外,水囊注水25-40ml,沖洗速度60-100滴/分鐘,根據沖洗液顏色進行速度調節。
2.2 膀胱痙攣的診斷標準及評定
病人術后出現膀胱區脹感,尿道陣發性疼痛,墜脹,尿感強烈,尿管周圍有血性尿液流出,沖洗液顏色加深、滴速下降甚至反流即為膀胱痙攣。其癥狀為陣發性,發作間隔以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每次持續時間30 S以上。將此癥狀分為輕、中、重三型:① 輕型:氣囊導尿管周圍可見血性液流出,沖洗液顏色變化不大,每天數次。② 中型:膀胱及尿道陣發性縮痛,但不劇烈,導尿管周同有血性尿液溢出,沖洗液不滴,1 h~2 h出現1次,疼痛可耐受。③ 重型:下腹劇烈疼痛,有急迫的排尿感,沖洗液不但不滴而且反流,尿液顏色明顯加深,病人較痛苦,間歇數分鐘出現1次。
3 原因分析
3.1 出血
前列腺術后創面出血,形成血凝塊,堵塞引流管,沖洗不暢,造成膀胱充盈,刺激膀胱導致痙攣,而膀胱痙攣又可使出血進一步加重。
3.2 引流管刺激
術后使用三腔氣囊導尿管,氣囊充水過多會或因過度牽引導尿管會不同程度刺激膀胱三角區,導致膀胱收縮頻繁,發生痙攣。
3.3 膀胱沖洗液的溫度和速度
沖洗的速度越快,膀胱區的感覺越明顯,膀胱痙攣的發生率越高;老年人基礎代謝率較低,大量的明顯低于體溫的生理鹽水沖洗膀胱,可使患者感到發冷,還可刺激膀胱發生頻繁痙攣[3]。
3.4 不穩定膀胱
前列腺增生患者由于長期膀胱出口部梗阻,膀胱逼尿肌代償性肥厚、增生,膀胱內壓增高,以至出現膀胱高敏性不穩定膀胱及順應性降低,手術切除后易出現逼尿肌無抑制性收縮。當尿管拔出后可以自行好轉。
3.5 不良心理因素
在精神緊張、煩躁、恐懼等心理狀態下,患者承受能力下降,,膀胱不穩定性增加,輕度刺激即可引起反應;患者對膀胱注意力過分集中,對痙攣性疼痛體驗增強,使癥狀擴大化。而膀胱痙攣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并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產生恐懼心理,導致惡性循環。
3.6 便秘
氣囊導尿管膀胱沖洗及直腸內糞便聚集對膀胱前列腺窩的雙向壓迫,使病人產生尿意、便意,是造成膀胱痙攣的主要原因。
4 護理對策
4.1 術前護理
4.1.1 心理干預
加強心理護理和術前健康指導,針對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耐心細致向患者講解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其防治措施,糾正患者的錯誤觀點,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增加對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還要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必要時可給予鎮靜劑保證術前睡眠質量。爭取家屬的支持協助治療[4],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1.2 腸道準備
術前禁煙、酒,術前2 d進半流質飲食,術前1 d進流質飲食,術前晚及術晨予清潔灌腸,防止術中大便污染,并指導床上排便。術前禁食12小時,禁飲4~6小時。
4.2 術后護理
4.2.1 心理護理
術后返回病房,因不了解手術成功與否,患者的緊張情緒未得到緩解。此時,向病人說明手術情況,介紹各引流管作用和注意事項,詢問其感受,給予安慰,囑其按照醫護人員指導進行康復階段的生活,使病人情緒穩定。及時發現并幫助解決心理上的問題。
4.2.2 保持膀胱沖洗通暢
術后常規用3L袋無菌生理鹽水持續膀胱沖洗,防止膀胱內血凝塊形成堵塞尿管。護士隨時觀察,不定時擠壓導尿管。同時根據引流液的顏色調節沖洗速度;觀察沖洗速度和流出速度是否一致。注意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壓。
4.2.3 注意引流液的溫度和速度
適宜的沖洗液溫度,可減少膀胱刺激,夏季宜保持在21-25℃,冬季宜保持在25-30℃。術后1-3天出血相對較多,沖洗速度保持在80-120滴/分鐘,具體情況看沖洗液顏色適當調整。可每隔15-30分鐘快速沖洗30秒,能有效防止血凝塊的產生,使膀胱痙攣的次數明顯減少。
4.2.4 有效鎮痛
術后采用硬膜外或靜脈PCEA泵,藥物:羅哌卡因、芬太尼、氟哌利多卡因、甲氧氯普安等,具體用量由麻醉師根據患者年齡、體重、手術具體情況進行配置,加入100 ml 生理鹽水中,以2 ml /h勻速輸入。平均置泵時間為48-72 h。護士應教會其家屬自控鎮痛泵的正確使用方法。對留置硬膜外導管的病人,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征特別是血壓的變化。
4.2.5 避免腹壓增高的因素
給予正確的飲食指導,保持大便的通暢。術后腸蠕動功能恢復后即給予流質飲食,并鼓勵病人多吃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因便秘可使腹壓升高及膀胱內壓升高,誘發膀胱痙攣。
5 討論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見病,手術是其有效的治療方法,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是前列腺增生癥的主流方式,是一種創傷小,出血少,安全、有效,對病人打擊小,痛苦少的手術方法,但由于老年病人精神緊張、焦慮,手術創傷,術后留置氣囊導尿管對下尿路的刺激,膀胱沖洗等因素均可誘發膀胱痙攣,給病人增加了痛苦。同時由于膀胱痙攣,膀胱逼尿肌收縮,引起膀胱內壓力增高,使膀胱靜脈回流障礙,以及膀胱頸前列腺窩創緣反復被牽拉,均可引起繼發性出血,影響病情的恢復,因此術前、術后對病人進行心理安慰,增加病人的信心,解除其焦慮和緊張情緒,十分必要。對于嚴重不穩定性膀胱及低順應性膀胱者,術后易發生膀胱痙攣且癥狀較重,對這類病人術后可保留硬膜外麻醉導管或給予靜脈PCEA泵。術前術后的護理是預防減少膀胱痙攣的有效手段。通過采取綜合性的護理措施,降低了膀胱痙攣發生率,縮短了血尿轉清時間,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使病人早日康復出院。
參考文獻
[1] 李雪梅,宋波.膀胱及前列腺術后膀胱痙攣的治療與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2):111.
[2] Abrams P, Consultation Publications Khoury S, Wein A, et al. First International Incontinence[J] Plymouth, UK:Health,1999,5(2):45.
脊柱創傷是脊柱外科常見病,患者往往合并脊髓損傷,輕者脊髓受壓,重者脊髓完全斷裂, 是一種致殘性損傷。外傷導致身體脊髓器質性改變,致使患者截癱,因截癱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及內臟功能紊亂,全身抵抗力降低,可導致許多嚴重的并發癥。在治療過程中,病人需長期臥床,易發生精神苦悶,悲觀失望。。護理工作擔負著防治并發癥及防止進一步加重脊髓損傷的任務。要做到綜合有效護理就要求護理工作者有高度責任心及較高的專業水平,通過精心的護理,調動病人的積極性,防止并發癥,為康復奠定基礎。為了提高該類病人的護理質量,現將我科2009年9月~2009年11月收治脊柱創傷的65例病人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65例患者中男42例,女23例;墜落傷12例,車禍傷42例,重物砸傷11例;胸腰椎骨折38例,頸椎骨折27例。結果65例中,65例精神狀態良好,經治療順利出院。1例患有輕度精神抑郁癥,經過給予心理疏導后,病人積極配合治療。1例出現墜積性肺炎,經抗炎、排痰治療后順利出院。
2 護 理
2.1 疼痛的處理 脊髓損傷平面以下截癱,痛覺失去,可是椎體骨折部位仍有疼痛感存在,必須保持局部的穩定,方可止痛。
2.2 呼吸系統并發癥的防治與護理 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的主要原因:(1)傷后疼痛,不敢咳嗽和深呼吸以致排痰受限。(2)高位截癱患者由于肋間肌麻痹,以致呼吸運動幅度減弱,繼發缺氧及呼吸道的分泌物無力咳出。(3)因腹肌麻痹,腸蠕動減弱而致腹脹,導致肺膨脹不全。因上述原因極易發生肺不張、肺炎、呼吸困難等并發癥。應采取以下防護措施:(1)疼痛明顯者,初期可給必要的鎮痛。(2)鼓勵、幫助排出呼吸道的分泌物:如拍打胸背部,定時翻身、引流,通過運動促進肺部的血液循環,幫助痰液排出。痰液不易排出時,可給予超聲霧化吸入,如用糜蛋白酶、慶大霉素等藥或投用祛痰劑(化痰片)使痰液稀釋、松動,易于咳出。(3)腹脹明顯者,應禁食給予胃腸減壓。(4)高位截癱的病人出現呼吸困難時可行氣管切開并用呼吸機輔助呼吸,能有效改善呼吸困難癥狀。(5)適當應用抗生素,防治肺部感染。以上措施,在65例患者中,或單獨應用,或依次聯合應用,除1例墜積性肺炎外,其余均取得滿意效果。
2.3 泌尿系統并發癥的防治與護理 發生泌尿系統并發癥主要有以下原因:(1)多次、反復的導尿或長期留置導尿管,由于無菌觀念不強,尿液的反流、細菌的帶入等;(2)導尿管的扭曲,尿液引流不暢,殘余尿的存留;(3)長期的臥床,機體抵抗力的下降。
2.4 防治與護理措施 (1)病人傷后常規留置導尿管,保持尿路通暢。傷后10天以內主要是防止膀胱功能損害和尿路感染。當脊髓神經反射逐漸有所恢復時,應著手訓練膀胱的舒縮功能,采取定時,一般以4小時開放導尿管1次,既可預防膀胱縮小或過度膨脹,又有利于自律(或反射)性膀胱的建立。(2)手壓逼尿:一般傷后3周拔除導尿管,采用手壓逼尿,這樣可避免長期留置導尿管引起感染。手法擠壓時,操作者的雙手掌重疊,放在膀胱的底,向下向后徐徐加壓,至尿液排出,注意不要中斷,擠壓時不可用力過猛,以防膀胱操作及逆行性泌尿系感染。(3)預防與控制感染:患者留置導尿3天以上者,用生理鹽水250ml+慶大霉素8萬U膀胱沖洗2次/天,并鼓勵患者多飲水,間斷飲水2500~3000ml/天,以增加尿量,同時注意觀察并記錄尿液的顏色性質及量[1]。
2.5 褥瘡的預防和護理 截癱病人易發生褥瘡的主要原因有:(1)癱瘓患者皮膚失去知覺,加之長期臥床,骨突出部位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極易造成褥瘡[2]。(2)截癱以下的部位不能活動,以致某些部位長時間受壓;(3)截癱平面以下的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皮膚血管收縮,血供差;(4)胃腸功能差,抵抗力差。應采取以下護理措施:①及時變更,每2小時翻身1次,分別采取仰臥、左右側臥位。②加用海綿墊或氣圈保護皮膚。床單不可有皺折,應保持干燥、清潔;③骨突部位加強護理:如骶尾部、大粗隆、足跟等每日多次察看。翻身時防止拖拉病人以免皮膚磨破;對骨突處施加輕柔按摩,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④加強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
2.6 胃腸道功能紊亂的處理
2.6.1 胃腸道功能紊亂的原因 由于病人截癱平面以下交感神經興奮,胃腸蠕動減弱,膀胱、直腸肌肉松弛,括約肌收縮,停止排便、排尿。又加上病人食欲不振、腹脹,所進食物中含纖維素相應減少,所以腸蠕動更弱,因此便秘極為常見。
2.6.2 防治與護理措施 (1)早期適當控制飲食,以防腹脹,兩周后可進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素和足夠水分的飲食。(2)改善消化系統功能:可按結腸走行方向按摩,投用輕瀉劑,如番瀉葉等。必要時可采用低壓灌腸,以軟化大便。若為糞塊阻塞,可用手指掏出。(3)便后注意的清潔衛生。
2.7 防止肢體攣縮與畸形 (1)下肢癱瘓應用軟枕頭或托板支持足掌,使踝關節屈曲90°,經常按摩足部、更換膝關節的位置,防止繩肌攣縮和關節粘連。癱瘓的肢體定量做按摩和被動活動,每天4~6次。(2)傷后3個月進行軀干上部的平衡訓練,依靠背部支具先傾斜30°再逐漸坐直,然后進行離床訓練,最后借助工具站立、使用輪椅或行走[3]。下肢訓練是利用床上吊環平衡牽引,充分使膝、踝等關節活動。一般每小時鍛煉35分鐘即可。若每天鍛煉次數過多,且每次鍛煉時間太長,肌肉由于持續長時間的活動,肌酸沉積刺激末梢神經,引起疼痛,發生疲勞,效果反而不佳。
2.8 顱骨牽引的護理 顱骨牽引是治療高位截癱的重要措施。在護理方面應注意:(1)翻身時勿扭轉軀干及頸部,頭與軀干必須保持一直線。(2)防止枕后部褥瘡:局部可按摩、定時翻身預防。(3)防止顱骨牽引的脫鉤:顱骨牽引開始3~4天內,每天擰緊螺紋一圈,以防脫落。(4)防止感染:對牽引針眼進行預防性抗炎護理措施,每日4次用75%酒精點滴消毒,注意觀察針口敷料有無滲液或污染,要及時更換,保持敷料干潔,避免感染的發生[4]。
2.9 中樞性高熱的護理 高位截癱的病人經常出現體溫高達39℃以上。這是由于頸髓損傷后,大部分交感神經推動作用,使損傷平面以下皮膚和毛細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出汗不能,因而體溫不能釋放發生高熱。這時應采用通氣、冷敷來降溫,投用解熱鎮靜藥。
2.10 手術前后的護理
2.10.1 術前準備 皮膚有否損傷、感染或壓瘡;術前灌腸,防止術中糞便污染手術野;導尿管應固定牢靠,防止脫落,手術前應開放引尿。
2.10.2 術后護理 注意全身情況,注意傷口滲血情況,注意截癱進展情況,注意橡皮引流管引流情況,注意翻身時勿扭轉軀干,注意防止大小便污染傷口。
2.11 健康宣教 向病人及家屬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及預防各種并發癥的措施,取得家屬的配合,出院時講解繼續功能鍛煉的方法,囑其定期復診,有異常及時就診。
3 體 會
脊柱創傷是導致殘性很高的損傷。病人需長期臥床,患者容易出現焦慮、恐懼等心理障礙,并且并發癥較多,如褥瘡、泌尿系感染、胃腸功能紊亂。所以,要求我們加強心理護理、基礎護理,預防各種并發癥,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曲麗輝,孫玉秀,劉 青,等.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癱患者術后的護理指導[J].中外健康文摘,2009,(35):239 -240.
[2] 李憲齡,胡 靖.褥瘡的護理體會[J].西安醫藥,1997,9(3):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