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古典文學總集

古典文學總集

時間:2023-05-30 09:39: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文學總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中央電視臺主辦的2015年十大好書評選活動中,《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入選。這本書共二十章,三十多萬字,并配有大量圖片。本書2015年3月由商務印書館在大陸首版。作者潘富俊,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博士,現任中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講授景觀植物學、文學、植物文化等課程。潘先生對植物與古代文學都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曾將臺北植物園從研究用植物園成功轉化為教學園及臺北市民優質休憩點, 讓民眾在林木花草中,吟詠古典詩文。并有《草木》、《詩經植物圖鑒》、《楚辭植物圖鑒》、《唐詩植物圖鑒》等研究古代文學與植物的著作。

作為一個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科學家,潘先生對傳統文化和植物學都有著系統而縝密的研究,而這本書的撰寫,是為了能和讀者共享植物與文學的樂趣,希望有系統地介紹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所引述植物的今名、現狀。因此,著重在古典植物名稱的辨識, 對于常出現植物名稱的古今演變、植物的文學意境、易于混淆的植物種類等。本書為我們描繪了中國古典文學中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作者累積數十年的研究,在書房中遨游文學世界,在田野中實地探訪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每種植物及其自然生態,重現幾千年來文人筆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名稱與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進中國的脈絡,同時分辨虛實,厘清文學作品的寫實與想象。

書名《草木緣情》,草木乃水陸草木之花,緣情則語出東晉陸機《文賦》中的詩緣情而綺靡,很好地概括了本書的要旨, 即探尋人文世界與植物世界的關聯,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給人以審美的趣味,無盡的啟迪。

千萬種植物,是山川自然的精英;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是人文之精美。作者通過對文學作品(包括國畫)中植物的種類、特性及其在文字作品殊的情感表達,建構起一個文學體系中的植物世界,由此我們得以更加深刻地認識文學作品中的植物及其文學寓意,使我們對古典文學以及植物世界均有新的認識。

植物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資源,也是人類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載體。我國古典文學,很多作品都與植物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詩經》的蒹葭蒼蒼,到《楚辭》的滋蘭樹蕙;從王維的折柳送別,到曹雪芹筆下的黛玉葬花,作者認為,各類文學的內容總離不開植物,例如南朝《玉臺新詠》詩詞769首,有植物的362首,占47.1%,《清詩匯》共27420首,有植物的15145首,占55.2%,這些數據,足以說明植物支撐起我國古典文學的一片天空。如果從文學理論角度來看,經典作品中的形象,構成原型(protetype),其實質就是建構一種表情達意的符號體系。植物,作為特殊的文化語言,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自古風、騷并稱?!对娊洝泛汀冻o》作為我國古典詩歌的源頭,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起奠基作用的經典作品。正因為如此,作者對《詩經》和《楚辭》中的植物做了大量研究,不但研究其中植物古今名稱、種類特性,還對其寓意加以研究,以求在植物研究基礎上,盡量開掘其文學意涵,這對植物學和文學研究,都是很大的貢獻。其較有特色的是從植物學角度著重探討了《詩經》和《楚辭》之間的異同及傳承關系,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詩經》、《楚辭》植物有共同的類別,作品中有著全中國廣泛分布的種類如白茅、澤蘭、松之類。但其各自地方特點還是很明顯?!对娊洝纷鳛槲覈膶W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業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據作者統計,有135首出現植物,多以植物來賦(描寫)、比(比喻、象征)、興(起興)。這些植物以華北地區黃河流域的植物為主,而《楚辭》植物以華中地區長江中游地區植物為主,共99種。除了和《詩經》一樣,所提到的植物有全中國廣泛分布的種類外,其他大部分為當地常見或者特有的植物。這些植物,有的僅產于華中,有些則延伸至華南,此類華中、華南特有的植物,作者統計有26種,約占楚辭植物四分之一以上。這些植物,包括蘼蕪、木蘭、肉桂、芭蕉、橘子等。這些植物產于華中、華南的,只有莼菜,也就是詩經中的茆。(見于《魯頌泮水》),作者推測這種僅產于華中、華南的植物,應該是在周代以前傳到華北的?!对娊洝?、《楚辭》有不少相同的經濟植物種類,如分布全國的桑、板栗、柏樹,菜類的薇、薺菜等,但二者還是有一定區別。

詩經所處的背景是中原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此地水深土厚,民生艱難,民性多尚實際,對于生產生活所依賴的經濟植物及天地物候多加頌揚,以《豳風七月》為例,全詩圍繞一年四季的農業勞作展開敘述,其中植物,均為桑麻黍稷,瓜果野蔬之屬,切合實用的植物。

《楚辭》寫作背景為南方長江流域,此地氣候溫暖,土壤肥沃,物產豐饒,食物不虞匱乏(《漢書地理志下》:江南地廣食物常足),因此歌詠食物、經濟類植物的篇章罕見,而以香草香木之類象征、隱喻類植物居多,且反復出現。如《離騷》共出現香草18 種,《九歌》中香草16種,兩者有11種是相同的植物。

《詩經》、《楚辭》的植物,構建了古典詩歌的象征體系。《詩經》中已經開始用松蘿、菟絲子等植物來比喻依附、攀附,以美好植物來比喻美好事物,如桃之夭夭等。以有刺和到處蔓生的植物來象征不好的事物。無田甫田,維莠驕驕(《小雅大田》),墻有茨,不可掃也《鄘風墻有茨》,開啟了以植物比喻、起興的先河?!峨x騷》在此基礎上,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以植物來寓意言志?!恫菽揪壡椤氛J為,植物全株或局部有香氣的植物,均為《楚辭》引喻的香草,其中傘形花科的植物占有很大比例。《楚辭》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香草是白芷和澤蘭,均屬傘形花科。與此相反,惡草惡木,令人不快,《楚辭》與《詩經》一樣,以此來比喻小人,或不祥事物?!冻o》的象征、比喻手法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和發展,其內涵更加豐富,也更富于藝術魅力,形成一個源遠流長的香草美人的符號系統和植物文化傳統。

利用植物統計進行文學研究,這是本書作者的有益嘗試。此舉為今后的文學、文獻研究開啟了一條新路。在明末成書的《金瓶梅》,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而其真名尚無定論?!恫菽揪壡椤吠ㄟ^研究指出:該書主要人物西門慶的住宅庭院中就至少種了40種植物,主要是作為觀賞的庭院植物。作者以列表統計的方法,研究該書中喬木、灌木、藤蔓、草花類種植情況,判斷該庭院所處位置應為華中地區,這些植物,正是作者所熟悉的植物,間接反映《金瓶梅》作者的生活體驗或籍貫所在,提供作者的背景資料。這就為解開撲朔迷離的《金瓶梅》作者之謎提供了有力證據。

名著《紅夢樓》通行版本為百二十回。其作者,有認為是曹雪芹所作,也有認為是曹雪芹原作80回,高鶚續后40回,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據《草木緣情》作者統計發現,《紅樓夢》第一個四十回出現165種植物,第二個四十回出現161種植物,第三個四十回僅出現61種植物。每回植物的種類、植物種數的分布頻率,或者植物在單元內出現的總數,從統計觀點來看,第一個四十回和第二個四十回之沒有差異,而第三個四十回不但每回平均植物種數和單元內植物總數遠少于前兩個四十回,而且作者對植物的熟悉程度及描寫水平也遠為遜色。因此,作者得出結論,支持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作者并非同一人的觀點。

古代文學作品,因年代久遠,多有各方面疑問存在。采用《草木緣情》中的植物統計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佐證,有利于得出更加符合實際的結論。

《草木緣情》內容豐厚,文辭華美。然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書中也存在一些失誤,現就目光所及,提出如下問題就教于方家:第二章《歷代詩詞歌賦的植物概況》第五節32頁,作者列舉唐代杜牧《贈別其一》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認為:此詩為杜牧在云南結交紅粉知己所作,以當地盛產之豆蔻形容少女之美。按《唐詩鑒賞辭典》,這首詩是詩人在大和九年(835),調任監察御史,離揚州赴長安時,與歌女分別之作。第二句以豆蔻喻少女之美,詩歌故事發生地點為揚州,非書中說的云南。第四章《楚辭植物》第七節89頁,引《離騷》紉秋菊以為佩實為紉秋蘭以為佩之誤。

第五章《章回小說的植物》第三節98頁,插圖標示苜蓿,實為紫云英。第七章《國畫中的植物第二節》154頁,所附元代鄭思肖《墨蘭圖卷》,意在說明元代的宋朝遺民鄭思肖繪蘭花均不畫土。實際從文獻看,鄭思肖畫蘭,只是大多根部不著土,畫幅中蘭根為暴露狀。然此幅真跡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的《墨蘭圖卷》,正是難得一見的根著土蘭,此幅畫中墨蘭根在土中并不露出,其不以實筆畫土,乃因中國畫習慣以虛寫實而已。第十三章《文學與野菜》第二節,323頁,作者解釋《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七月流火是指盛暑夏季。按《詩經》,此處七月,指夏歷的七月,相當于當今農歷的9月?;穑敲?,指大火星,每年夏歷五月間黃昏時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漸漸偏西。時暑熱開始減退。故稱流火。本句真實含義,是夏歷七月天氣轉涼之意。同首詩中有七月烹葵及菽,說明葵(冬寒菜)和菽(大豆),是當令成熟的農產品。

第2篇

高處的是學問家引經據典的著作。等按數字順序把各條注解都參考鉆研一遍,品詩的興致也淡了一半。曲高和寡,高處不勝寒。

低處的是“唐宋詩詞三百首”一類,家家都有,從小即讀,搖頭晃腦,滾瓜爛熟。但時間一長,幾乎能忘個干凈。

當然,這也是一種借口,掩飾和詩歌的無緣。

安意如算是詩詞歌賦的知音,那些古詩詞在她筆下有了字字珠璣的容顏。三本書,這個小女子幾乎橫跨整個詩歌史跡,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清代獨步一方的納蘭容若。她所擁有的洞穿能力是驚人的。

當然,寫出這些旖旎文字之前,是非得耗費大大的工夫埋頭鉆研那些高低學問的。但在她這樣的“小小”年紀,苦功之外,必有獨特性情才能出挑。

《人生若只如初見》里有一段隱約提到:翁美玲1984年自殺,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作遺言。感慨美人清嘉的同時,安意如順便說出那年自己還沒出生。算下來,今年她也不過二十出頭。而她所背靠的成長年代,正和古典文學漸行漸遠。所以,她也算是個異數,和那些古靈魂有那么點通靈的意思。

憑一顆詩心,喂養了一雙慧眼,能看到發生在那些古詩詞背后的故事,這才是安意如的本事。

這顆詩心,安意如自己已經做了注解:因為懂得可以循借著文字,慢慢找到內心需索的光亮,很多事情就可以從容不迫地理解。

安意如放下了鉆研的態度,松弛地平伏在詩詞的海面上,任它蕩漾,心向往之,而游弋之。

因為先有內心的定數和索求,她才沒有沉迷字詞本身,而總能保持靜觀的姿態,在用情傾吐之外客觀地評判。比如她評價納蘭容若情思雖美,卻是作繭自縛之人。可見她的冷冽平靜。

平靜的人,懂得平易所以動人的道理。平易動人,恰恰是安意如解讀古詩詞的最大法寶。那些只言片語的短句注解往往只告知一段形態干枯的歷史,仿若紙人。安意如對他們吹口氣,紙人就有了魂,成為溫潤的影像,動起來。

第3篇

    1、有目標地學,為實際應用而學習

    在《大學語文》的教材中包含著美術、音樂、歷史、地理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在教學正,教師在同一個年級的使用的是同樣的教材,可他們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習愛好,不同的修養的教學對象。在大學中,理工科學生有理工科的認知和喜好,文科學生有文科學生的知識興趣,面對這樣的教學對象,那就需要從事漢語言教學的教師要講究教學有側重點。美術專業的學生追求的是“詩情畫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們就必須給他們搭建一條“詩”與“畫”的橋梁。比如在學習詩經《采薇》后,利用借鑒“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無論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還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的《楚辭》,以及后來的唐代社會生活文學《唐詩》,到宋代的《宋詞》,還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的《元曲》,這些令人稱道的作品,既是古人吟唱的歌,同時也是值得現代人學習的精美詩篇。孟浩然的《幼學故事瓊琳》中,記載著詩人“踏雪尋梅”足跡和身影:“嶺南梅開最早,將花入酒杯,飲之甚香,遇有騎驢者,寄此梅花于人,百花來開而此花獨占先開”。這首詩曾經被著名的曲作家劉雪庵譜曲,一度成為人們傳唱的流行歌曲。例如:歌手毛寧所唱的《濤聲依舊》這首歌,大家都會曲調優美,歌詞如詩,實際上,這首歌的歌詞卻是來自于《楓橋夜泊》的詩作中。從古詩《楓橋夜泊》到現代流行歌曲《濤聲依舊》,這種演變不能不說體現著詞曲作家極其深厚的文學素養和音樂功力。中國古典文學實際上是豐富社會內含的教育史。其中的優秀人物就是文化中的杰出因素,從孔子到墨子、從司馬遷到張衡,中國歷史上那些閃動著思想光輝的人物,可以說不計其數。筆者在講《先秦諸子語錄》時,自然會把孔子做為講授的重點,雖然這位偉大教育家距離當代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但是其教育家的魅力依然閃光。教師可以通過調查問卷形式,讓大學生針對孔子的教學思想,結合當今社會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讓大學生提出我國現階段存在這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但是從結果看,大部分學生只是模糊地提出一些普通的問題,對那些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涉及的很少,著也足以說明,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的關注程度不夠,對社會還缺乏足夠的認識。這樣的活動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的關注程度,提高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梢哉f這種激情的變幻設問,對學生們來說充滿了極大的挑戰。

    2、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以文學作品的豐富文化內涵,讓大學生學會分析和思考文學的精神內質,以此來充實了他們的思想空白,讓他們的文化素養有一個較好的提升。在講完《管晏列傳》課文之后,不能僅僅解決了重點和難點,同時要讓學生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相友最深”,被世人譽為交友思想達到了最高境界,一直成為歷代名傳佳肴,這到底是為了什么?通過思考,學生們會懂得去在與人交往時,面對不同的認識和思想觀點,去轉換自己的思維,懂得去換位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去相互理解,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在相互理解的理解中建立了深厚友誼,正象管仲回憶時說的:鮑叔牙曾經與我一道做生意,在賺錢之后我常常會多難一些,可是鮑叔牙卻不認為我貪婪,他知道我的家庭很貧窮;我曾經為鮑叔牙出主意,想辦法,結果把事情辦得更加糟糕,就是出現了這樣嚴重的錯誤,鮑叔牙卻不認為我更愚蠢,包括我做官,在戰場上失敗,對于這些屢屢的失敗,鮑叔牙總是會看出我的問題,并且能夠給我以巨大的鼓舞,假如鮑叔牙對管仲的不去理解,他們之間的不會建立友誼,通過學習,同學們準確地認識到事物本質及其內含。通過學習,同學們能夠準確地認識到在人際交往看到別人的有點,同時要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弱點,只有做到了相互理解才能獲得真正的知己。

    3、結束語

    總而言之,作為《大學語文》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方面的漢語言教學,是當代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和能力訓練中的重要環節,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已被越來越多專家、有識之士所認可。如果從明確教學目的、激發學生興趣;有目標的教學、真正把學到知識運用于實踐中;思考與學習相結合,綜合提升學生素養的三個大方面開展漢語言教學,筆者相信,在大學生的閱讀和鑒賞漢語言方面一定會有長足的發展,并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4篇

關鍵詞:學者;文學家;寂寞;決裂

中圖分類號:K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5-0138-02

聞一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學者、詩人、革命家,愛國志士?!吨芤住贰ⅰ对娊洝?、《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后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唐詩是他研究古典文學的起點,而《莊子》則是聞一多先生用其心澆灌的學術之花。聞一多先生最喜歡《莊子》,以至于“傾倒、醉心、發狂”的地步。但是,人的思想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聞一多先生對《莊子》的態度,由開始的醉心、癡心到最后的決裂。文章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論述聞一多先生對莊子的貢獻以及其中存在的偏頗處。

一、對《莊子》的詮釋

聞一多先生對《莊子》付出很多,《莊子內篇校釋》、《莊子章句》、《莊子校補》、《莊子義疏》都是他的特殊貢獻,是他用盡心血的成果。這些文章不僅為我們疏通《莊子》文意,校正辭義,而且為我們了解莊子提供了依據。

聞一多先生認為,《莊子》的語言獨具特色,分為人言與物言。記言與記事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兩種重要文體,它們在發展上有先后之分,先記言后記事,是從以記言作鑒戒為主開始的,記事后來雖然發展成為獨立的史傳體,而鑒戒成分終居主導地位。《莊子》主要說理,鑒戒成分寓于文章之中,語言卻獨具特色。它的語言包括假托黃老之言和記物的寓言,分人言與物言兩種。其中人言又分為虛實兩類,虛比如賦中的子虛與無是公等,實比如歷史存在的人物黃帝孔子老子等人物的語言。如莊子鄙視儒家,稱其為假儒,于是便借儒家之口,還世人以真面目(張周生:2007):

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薄霸姽逃兄唬骸嗲嘀?,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壓其頻,儒以金錐控其頷,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

莊子以儒家之口痛斥偽君子滿口仁義道德,行為卻卑鄙齷齪。黃帝老子是歷史上存在的人物,他們說的話為真言,而子虛、烏有先生是歷史上虛構的人物,為虛言也。再如《莊子》中徐無鬼運斤成風、修與惚相遇于混沌為其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這些都是莊子虛構的人物。物言的情況則比比皆是,莊子自己曾說:“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整部《莊子》內篇就是一部寓言的傳說,如葫蘆小大之辨,到底是有用為大用,還是無用為大用?于是莊子借一個葫蘆的口,辯述了無用之為大用的道理。

《莊子》中的神人、真人、至人等都是指神仙,莊子只是把他們加以理性化了。《逍遙游》中寫到列子御風而行、寫邈姑仙子之不食五谷卓約若處子。其他如《大宗師》《應帝王》《在囿》《天地》《秋水》《徐無鬼》等篇,都有關于神仙的理想描寫。

“仙”,古字作“仟”,《說文釋千》,升高也,是說人升高為遷。而寫為“仙”,乃是由西方觀念傳入后而造作的新字。以字義說,神仙一詞的概念是這樣:神是指本來就有的,仙則是由人修煉而成,修煉成功的人,就如同神明一樣,故稱為神仙。神仙的另一種別稱叫“真人”,這是古人以為活人僅是人的一種手段,肉體死后才算達到永久不死的目的,故名字曰“真人”,以對待肉體的假人。因此古人認為凡能夠死的人皆可以成仙。所以說按仙,有飛升的意思。以聞一多先生的理解,“真人”,則是能飛的“仙人”。

二、聞一多對莊子的認識

聞一多先生認為,莊子的處世哲學:不追根尋底,當順應天地循環。人,生死有限,不必苦苦追尋為什么,自然之理,不必探究,生死是人生的必然循環過程,不必悲哀。人人皆懼死,而莊子卻視死生為自然。當面對死亡等人生大問題時,莊子把它看作一個始卒若環的持續過程,“死生為一條”、“死生存亡一體”,因而對儒家的種種死生之飾都淡然視之。在《大宗師》里,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為友,子桑戶逝世,孔子聽到死訊,叫子貢去處理喪事時,子貢看見死者的兩位莫逆之交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劉建國,顧寶田:1993)

好朋友死了,生者應當“相和而歌”!在莊子看來,死亡在本質上所代表的意義在于“返真”――回歸到宇宙之際。生死是氣的凝結以致于消散的一個過程,世間存在的萬象乃是“假于異物,托于同體”,整個宇宙是一個氣化流行于不同側面所顯現的總集合。死生并不可怕,我們應以之為樂,以曠達之心對之。

三、對莊子理解的偏頗

聞一多先生在講莊子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言論:“莊周只管窮困了一生,寂寞了一生?!惫媲f子一生都是寂寞的?那么惠施將置身何地?我以為這個說法是不妥當的。

從莊子《外物篇》說他家貧困,故往貸粟于監河侯;《山木篇》說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系腰履而過魏王?!?這些可以看出莊子確實有一些貧困,但是要說莊子寂寞,絕不贊同,我們知道,莊子有個辯友,惠施。惠施在莊子生活中占有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寂寞,是因為沒有對手。然而,惠施,不僅是他的對手,更是莊子的朋友。最后在《莊子?徐無鬼》篇中,惠施死后,莊子送葬,對惠子的逝世無比痛惜(張周生:2007):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苯呈唬骸紕t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苑蜃又酪玻釤o以為質矣!

可見,莊子不曾一直寂寞,因他有可質之人,他寂寞,是自惠子死后。相交滿天下,知己一何求,有惠施這么一個強有力的對手,莊子怎會寂寞。聞一多先生說莊子不止寂寞,還寂寞了一生是有失偏頗的。

另外,莊子著《莊子》,有內七篇是莊子親筆,還有26篇,是莊子以及其門人所著,一個有如此嘉言,有如此多弟子的南華真人,會如此寂寞么?

四、聞一多與莊子的決裂

在后期的《關于儒道土匪》一文中,對長期以來占據人們頭腦的儒、道、墨三家做了批判。他說:“至于騙子表示道家,起初我頗懷疑那微號的適當性,但終于還是用了它。無為而無不為也就等于說,無所不取,無所不奪。而看去又像是一無所取,一無所奪。這不是騙子么?”他斥罵墨家是土匪,儒家是偷兒,道家是騙子。他說“講起窮兇極惡來,土匪不如偷兒,偷兒不如騙子,那便是說墨不如儒,儒不如道?!睘楹卧浺欢让詰伲瑓s成就了如此激進的聞一多先生?

這與當時的社會關系有關,聞一多先生旨在批評當時如騙子偷兒一樣的特務,他的矛頭,并不是莊子,就算說道家,也從未有提到莊子的不是,也只是指責懷有道家避世思想的人。所以說后期同莊子的決裂,是同道家避世思想的決裂,并不是同莊子的決裂。他雖然是以老子關于“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派,但在中國哲學史上源遠流長,兼收老子、楊朱、莊子、宋趼等人的思想,后又與名、法合流,形成“黃老之學”。道家的后學也融合了儒家的思想。聞一多先生批評道家,固然也有莊子的份兒,但不等于全歸咎于莊子,值得注意的是,這篇雜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單獨提到莊子,說有莊子的份兒,是指“無為而無不為”本是莊子倡導的學說,避世本是莊子帶頭的處世觀。

參考文獻:

[1](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 中國書局,1961.

[2]王康.聞一多傳[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3]鄭臨川.聞一多論古典文學[M].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84.

第5篇

關鍵詞:文學;茶語;茶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悠久燦爛。上起神話傳說,下至清末小說,都成為中國文化中的瑰寶。不論是《詩經》中的先民歌唱,還是盛唐的詩歌藝術,或者宋詞的婉約豪放,抑或《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都昭示著中華民族非凡的創造力和綺麗的想象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同時也是囊括中國文化的大寶庫。茶,作為一種飲品,最早被飲用和種植是在中國。因此,中國有著漫長的茶歷史,并最終形成了形式各異的茶文化。中國的茶飲品發展成茶文化,得益于中國文士的參與。“文士飲茶是一種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飲茶?!盵1]正因為中國雅士文人的創造,將回味甘醇的茶演繹成了內蘊豐富的茶文化。當然,在浩若星海的中國茶文化中,“茶語”作為獨特的存在形式,代表著中國茶文化的底蘊和內涵?!八^‘茶語’指的是一種茶文化的語言表達形式,是茶文化信息傳遞的基本載體?!盵2]由此可見,“茶語”作為語言表達形式,是一種文化意義,具有強烈的象征性。而中國茶文化正是中國文人的文學創造,因此,中國的“茶語”更多的體現在中國文學中。盡管中國現當代文學中也曾出現王旭峰“茶人三部曲”這樣的茶文學巨著,但其“茶語”的內涵基本上還是延續中國古代文學的意義,因此探尋“茶語”的意義和內涵,還是要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尋找。當然,由于中國古代文學有著漫長悠久的發展歷史,作品中的“茶語”也有著流變和融合。

1先秦時代的“茶語”

先秦時代是極具浪漫主義情懷的年代,古代先民總是有著強大的歌唱熱情,幾乎世間之物皆可納入到歌唱的行列。中國的《詩經》集中容納了先秦時期的先民歌謠,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中國詩歌的開端。當然,中國的茶元素也便進入了《詩經》的創作視野?!对娊?#8226;谷風》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盵3]但先秦時代的還未出現“茶”字,而是茶的通假字“荼”。盡管先秦時代的《詩經》已經將茶作為文學素材加入創作,但是先秦時期的“茶語”還十分簡單?!对娊洝分械摹拜薄边€只是作為一種植物的代號呈現在中國文學作品之中,沒有更加廣度和深度的內涵。也正是以《詩經》起點,中國文學才開始了真正的“茶語”形式。

2兩晉時期中的“茶語”

中國茶文化到了兩晉有了新的發展,無論體量和容量都有了開拓。兩晉作為中國歷史朝代可謂曇花一現,但兩晉時期的茶文學卻異常發達。兩晉的茶詩不但具有開創性的地位,小說與散文也有了長足發展。正是兩晉時期的茶文學繁榮,才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語”。兩晉時期,茶詩出現了張載《登成都樓》,左思《嬌女詩》。前者的詩將茶作為關照對象書寫,暗示了西蜀繁榮的茶貿易。后者則記錄了煮茶的全過程,并將茶作為文學對象書寫。兩晉時期的茶詩已經擺脫了《詩經》中單純的植物名稱,茶在詩人的創造中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兩晉時期的“茶語”開始呈現出文人思考和詩人關懷,顯示出了精神意蘊和文化內涵。當然兩晉時期,除了茶詩,還存在小說和散文。干寶所著《搜神記》、陶淵明的《續搜神記》都涉及到了茶人采茶的情節,這樣的文學手法一方面顯示出兩晉時期茶文化的流行,另一方面也說明茶已經作為文化載體,有了“茶語”,有了特殊的文化象征。兩晉時期,杜育還創作出了中國第一部完整記錄茶事的大賦《荈賦》。杜育將茶提到了文化高度,賦予了茶以極其明顯的“茶語”,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3唐朝時期的“茶語”

中國茶文化到了唐朝呈現出空前的發展?!安枋ァ标懹饘懗闪恕恫杞洝?,是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最早、最全面的茶著作。因此,中國“茶語”到了唐朝呈現出集大成的形式。陸羽的《茶經》更像是專門論述茶文化的茶專著,也正是因為此,才體現出了專業性和體系性。當然,唐朝的文學也異常繁榮,唐詩幾乎代表了唐朝繁榮燦爛的文化藝術。由于唐朝國力強盛,文化也兼容開放,因此,詩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唐朝的文學作品中,茶詩占據著重要地位。單《全唐詩》來看,就是一百一十二首之多。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與茶相關的茶詩。也正是由于這些流芳百世的大詩人、大文豪對茶的書寫和關照,使得唐朝的“茶語”呈現出更加多元、復合的精神意蘊?!霸娤伞崩畎子幸皇住顿浻袢扇苏撇琛?,贊揚了飲茶的益處,成為了茶詩精品。杜甫有《重過何氏五首》,以茶作為意象,抒發對生活的懷想。杜甫的茶詩清新脫俗,意味深長,成為其沉郁頓挫的詩風之下的一道明麗風景,代表了詩人的精神維度和藝術追求。除了李白、杜甫,唐朝寫茶詩最多的是莫過于白居易。白居易有一首茶詩名為《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出現了許多與茶相關的術語與稱謂。白居易茶詩中出現大量的茶用語,一方面說明詩人對茶文化的喜愛和熟稔,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的“茶語”已經有了基本共識和固定形態。唐朝的茶詩,有著濃烈的文學氣息,但同時也顯示出了特殊的茶語茶言。由此可知,“茶語”到了唐朝已經成為相當成熟的語言表達,這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必然,同時也有中國文人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4宋朝時期的“茶語”

如果說中國茶文化在唐朝得到空前發展,那么宋朝的茶文化便是頂峰。宋朝的茶文化已經融到了中國文人的骨子里,成為他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宋朝很多人都寫茶詩、茶詞,但是無論廣度,還是深度,坡都是第一人。在坡的茶詩中,他記錄平生遭際、藝術理想;他書寫君臣關系、父子情深;他表達人生感悟、文學哲思,可以說中國的“茶語”到了坡時期,到了海納百川,無所不及的地步。從體量和廣度上說,以坡為代表的宋朝文人已經實現了超越和自我超越。同時,從作品中對茶的描寫和表達上,也可以看出宋朝的獨特與不凡。唐朝的茶詩更像是借茶來抒發個人情愫,茶詩到了宋朝,則更加細膩和深入。文學作品中不但注重對茶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同時也開始細膩描寫茶的形態和泡茶、煮茶的詳實經過。這種經過藝術加工的茶活動,既不同于杜育《荈賦》單純關照,也不同于陸羽《茶經》的單純介紹,這是帶有科普和詩意的結合,帶有濃重的文學色彩。黃庭堅的茶詞《品令》便是具有典型茶描寫的精品。黃庭堅以獨特的藝術感官,將生活中的尋常之物捕捉進文學創作,將茶的精神向度與自身感悟相融合,達到了妙不可言的審美體驗。秦觀的《滿庭芳》也是茶詞經典。詞人在書寫茶文化時,不但在乎內容的詳實細致,更注重韻律的和諧和統一。因此,秦觀的茶詞《滿庭芳》達到了韻律與情思的完美結合,堪稱精品。宋朝的“茶語”,在眾多詩人、詞人的開拓下,有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不但在精神向度上越來越深化,同時在描寫上也注重細節和精準,使得文學作品中的“茶語”兼具了科學性和藝術性,又達到了新的高度。

5明清時期的“茶語”

時至明清,小說已經成為文學的重要分支,并且呈現出了詩詞所不具備的優勢。小說作為長篇寫作,可以將故事、詩詞、戲劇融為一爐,成為中華文化匯聚融合的藝術載體。明清時期小說中的“茶語”,也開始變得多元而豐富。不但有唐朝時對茶的別稱,如“雀舌”、“麥?!钡炔杳难永m,同時也大量使用茶成語、茶諺語、茶歇后語等語言表達。明清小說中的“茶語”首先是特別注重將“茶聯”、“茶詩”作為小說回目或開篇詩詞使用,使小說形式新穎,內容獨特。如明末清初小說《風月夢》便有回目“吃花酒猜拳行令打茶圍尋事生風”,《情夢柝》也有與茶相關的回目。小說中直接使用茶詞、茶詩作回目和開頭,既能提高小說的文學性,又沒有束之高閣,增加了市井氣息和生活趣味。除了小說中使用“茶”作回目、開篇詩詞,還有的小說則在故事中大談飲茶之道。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便有諸多的對于茶的談論。妙語在下雪天收取梅花之上的白雪,將其埋入地下,為招待賈母一行所用。曹雪芹將飲茶之道引入小說,不但看重的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向度,同時也在乎其親民色彩。將飲茶之道作為故事情節處理,是一種尋求雅俗之間的平衡,而曹雪芹《紅樓夢》中的“茶語”便是中國傳統文化“雅俗共賞”的最好證明。除了回目和情節,明清小說中還將“茶語”演繹成了“茶俗”、“茶風”。明朝煙水散人的《桃花影》、清朝白云道人《賽花鈴》的故事中都涉及到了飲茶習慣和喝茶之道,并且作為默認的大背景呈現。中國茶文化中的“茶語”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概略到詳細的過程。中國茶文化殊的“茶語”表達,正是基于中國古典文學基礎之上的發展和壯大。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造就了中國豐富多彩的“茶語”表達,同時中國意蘊豐富的“茶語”藝術也成全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意蘊和美學追求。從先秦時期只是作為植物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化之中,到兩晉的建構和發展,再到唐宋的開拓和豐富,直至明清小說將歷朝歷代優秀的“茶語”形式融為一爐。中國的“茶語”藝術經歷了漫長而波折的發展史,同時也見證著中國茶文化的榮辱興衰。中國“茶語”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會不斷演變、發展,這是中國文學創作進步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中國茶文化繁榮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陶宗儀.說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252.

[2]史小建.略談我國茶語的文化修辭[J].福建茶葉,2016(6):385-386.

第6篇

[關鍵詞] 詩經;兵器;君子;禮樂教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冷兵器的大國,無論是行走江湖的俠客豪士,還是指揮千軍萬馬的領兵大將,手中都離不開冷兵器?!对娊洝肪拖蛭覀冋故玖巳昵暗恼坳辽澈图姺睆碗s,從《詩經》的兵器中,我們不僅能發現戰車和弓箭的頻繁使用,更能看到那個時代不同于后世的君子之風,不僅能看到兵器除了殺戮之外的禮樂教化,更能看到文化融合的獨特氣象。

《詩經》中直接描繪兵器的篇章不多,但仍可以看到兵器在那個時代深深地烙印。最近出土的秦始皇陵的軍備庫,考古學家整理出大量鑄造精良、做工繁復的石制盔甲兵器,令人嘆為觀止。記錄當時秦地風俗的《詩經?秦風》早就向我們展現出其無與倫比的兵器制造景象了。

小戎收,五梁。游環脅驅,陰鋈續。

文茵暢轂,駕我騏。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在其板屋,亂我心曲。四牡孔阜,六轡在手。

騏騮是中,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

言念君子,溫其在邑。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

駟孔群,矛鋈。蒙伐有苑,虎鏤膺。

交二弓,竹閉緄滕。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這是一首選自《秦風-小戎》的段落,其間一句“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將一個謙和恭敬的公子信筆勾勒出來。玉在我國古代代表著尊貴祥和,此時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垂拱而治、衣襟飄飄的儒雅賢者。但是在整個詩歌中,仿佛卻可以看到虎皮為墊、革銅包漿的四馬戰車向我們奔馳而來,銅環戰馬整齊的羅列陣前,威猛的甲士持龍虎之盾在外,彎金囊之弓于內,圍以三棱白銅之刃,赫赫軍威躍然于紙上。正如《左傳》所言:“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此刻的君子,不是在宮殿中載升歌舞的溫其如玉,而是手持戈矛指揮千軍萬馬的英勇悍將。在秦人眼中,君子與勇武密不可分,誰能揮斥方遒、橫刀立馬,誰就是謙謙君子。

《周禮-保氏》中記載君子六教:“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和“御”分別指代著弓箭與戰車,足見君子與兵器密不可分,“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發”。在正襟衣冠的印象里,君子背劍,溫儒爾雅的背后,一柄龍泉挺立著儒生們的腰骨,“維玉及瑤,容刀”裝飾著君子的夢。《詩經》中記載的君子也莫不是仗劍于役、衛國忠君。

《詩經》中的君子就像其所描述的兵器一般,磨礪以光、有的放矢,剛正不阿、威震四海。但是《詩經》中的兵器不僅是殺戮的工具,同時也是君子之風的獨特象征。

縱觀詩經三百,戰車是直接出現最多的戰爭機器?!恫赊薄分械摹叭周嚰锐{,四牡業業”和上文的“小戎收”都提到了戰國時代最常見也是相對強大的武器――戰車。

東周是戰車發展的最高峰,戎車本是帝王出征的御駕,后代有了專職將軍代替君王出征,戎車也就成了將軍的指揮所,所以《小戎》中的戰車華麗異常,除去戰爭作用之外,已成為君王乃至一國的象征。而普遍意義上的的戰車又是什么樣的呢?“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p>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四黃既駕,兩驂不猗。”

《小雅?車攻》中提到,東周的戰車一般由四馬一車三人組成,殷周時期戰車之戰有400乘左右參戰,而到了戰國時期,秦齊等國都有上千上萬乘戰車。盡管隨著長戟兵與騎兵的出現,戰車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我們可以試想一下,成百上千的戰車馳騁戰場是何等的氣勢雄壯。

在講求禮樂教化的商周時期,戰爭并不單單是屠殺,而是有以德服人、仁服于人的教化意義,這就賦予了兵器區別于其他時代的獨特屬性。

東周時期,君舉必書,所以作為戰爭的兵器,戰車的配置一方面有著實際的戰爭作用,而另一方面也承擔著禮樂王化的作用。正如《左傳》所說“君若以德綏諸候,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因此,我們在先秦時期的古墓中,可以見到四馬銅戰車,和樣式各異的陶土戰車,對于講求葬禮規格的東周時期,戰車不僅僅是一樣兵器,更多的是承擔著正禮樂的作用。

同樣有著禮樂教化作用的兵器還有弓箭,弓箭作為兵器出現在詩經中的次數屈指可數,而且多是作為帝王的恩賜或者一種貴族間的游戲。例如《彤弓》:

彤弓兮,受言藏兮。我有嘉賓,中心貺之。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彤弓兮,受言載兮。我有嘉賓,中心喜之。鐘鼓既設,一朝右之。

彤弓兮,受言之。我有嘉賓,中心好之。鐘鼓既設,一朝之。

周天子向來就有用弓箭賜予有功諸侯的習慣,在這篇詩歌中,弓箭作為禮品,代表著天子對于諸侯的恩賜。朱紅色的彎弓,既有嗜血的瘋狂又有雍容的華貴,《左傳》中的齊候憑借先王“所賜之履”便可征伐四方,更何況彤弓。周朝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子以兵授人,足見弓箭對于周朝禮儀發展的重要性。

醢以薦,或燔或炙。嘉肴脾,或歌或。

敦弓既堅,四既鈞,舍矢既均,序賓以賢。

在《大雅?行葦》中,傳統的弓箭又變身成一種游戲――投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當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后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箭投酒壺代替射靶。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成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投壺在戰國時期得到相當發展,當時的文人雅士傾向于內心修養,投壺這種從容安詳、講究禮節的活動,正適合他們的需要。此外,由于社會發展,民間以投壺為樂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左傳》也曾記載過晉昭公大宴諸國君主,舉行投壺之戲的事。

身處講究禮樂的《詩經》時代,弓箭脫離了戰爭的本質,成為了一種宣揚禮樂,教化諸侯的工具,與其根深蒂固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先秦時代,士兵多為統治階級的貴族子弟擔任,作為戰爭需求的武器在他們手中換身為權利的象征和禮樂的宣傳工具,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其次,兵器大多出自生產工具或者祭祀禮器,所以兵器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禮樂教化的淵源。最后,如果《詩經》的作者是刪詩三百的孔子,那么以“正禮樂,興王化”為己任的孔子,很有可能刪去不義之戰,同時有著戰爭意義的兵器也會從詩經中消失,留下的只是和禮義相關的屬性。

除此之外,與其他時代有所不同的是先秦時期的舞蹈不單有宴飲觀賞之舞,而且還有武士手持武器的戰爭之舞,《邶風-簡兮》就向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場在宮廷舉行的大型戰舞。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碩人俁俁,宮廷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

左手執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詩歌中,高大威猛的武士或手持雉羽樂器,或手持斧盾戈矛,在宮廷之上模仿戰斗,翩翩起舞。這種稱為“萬舞”的舞蹈,在漢代之后就漸漸失傳,即便是在日后的戲曲當中,雖然可以看到武斗的場面,但遠不能與春秋時期相媲美。這種記載于《詩經》的兵器,就是作為“萬舞”的道具而存在,并不是有著傳統意義上的兵器。

在現代社會,《詩經》中的小戎、交、矛、彤弓已很少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它們所蘊含的君子之風、禮樂教化、獨特文化也隨時光荏苒淡出人們的視線,也許只有大型的考古挖掘才能讓他們重見天日,滿身泥垢的兵器們又能否在距離《詩經》三千年后的今天,發揮它曾有過的意義,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春秋已過,禮崩樂壞,我們失去的也許不僅僅是冷兵器那么簡單,失去的更是它背后的精神與脊梁,沒有了禮樂教化,也沒有了游戲娛樂,留下的只有戰爭嗜血的本性,這是古人們未曾料到的,也是冷兵器時代退去的不可阻擋的潮流。這同時也是提醒當下的人們,認清戰爭的本質遠遠比戰爭本身更重要,引發了人們對現代戰爭的思考。

參考文獻:

[1]《詩經》[M],中華書局《詩經譯注》,周振甫,2002版.

[2]《左氏春秋傳》[M],鳳凰出版社《春秋左傳集解》,李夢生,2010.9.

第7篇

讓我們與古圣賢為友,暢游古典文學,繼承并發揚國學,讓我們中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國學小名士觀后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國學小名士觀后心得1經典是風箏,誦讀這根線放飛它在更遠的藍天;美德是鮮花,傳承這簇葉點綴它更甜的笑靨;知識是魚兒,行動這條河蕩漾它更燦的魅力;美好的心靈是種子,用“誦讀經典、傳承美德”栽培,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加工,就會為自己和社會釀一杯“果汁”——做個真正的國學小名士。

《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大賽在我心中播下了國學的種子,它以妙趣橫生的比賽展示了中華的風采與魅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唱基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表美德。節目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為主題,讓我悟出了自己沉思良久的問題——怎樣才能用真學實干,釀出國學小名士這杯甘甜的“果汁”。

回味節目,真令人感慨萬千。要釀出甜美的果汁,首先要用“誦讀經典”播下種子,用“傳承美德”栽培果實——知識。然后以“學以致用”為配料,以行動為榨汁機,讓“果機結合、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作為四個詞組的詮釋,使“榨果汁”難倒不少人。記得比賽中有一場考驗:在選手考場的門前,放倒一個垃圾桶,看看能否有人將其扶起。哪料到這一組的選手竟沒有一人主動扶起,倒是用了許多哲言來懺悔了這一事實。呵,知識的果子甘甜了,行動的機器沒榨好,結果終是一無所事。拿扶垃圾桶來說,有了知識卻不扶等于0,想去扶起不會扶也等于0。知和行是缺一不可的,有知無行知呆板;有行無知行愚蠢。行動是鏡子,映出知識的光輝,知識是音符,譜出行動的韻律。要想知行合一榨出美汁,還須知識貫徹行動中,行動體現知識力。

一次,我在教學樓里發現了一團廢紙,白色的污點在干凈的瓷磚上各外刺眼。我注意到了它,卻壓根沒在意:一團紙而已,誰不會撿起?可是,當我快走到教室門口時,忍不住停下了腳步。那團紙的身影一次次在眼里出現,“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名言一遍遍在腦海中閃動。于是,我毫不猶豫地下了樓,撿起了那團廢紙。瞬間,我有了一種蕩氣回腸的,心緒一下子明朗起來。我榨了一杯果汁!其間體現的知識和行動雖少,但卻飽含知行合一的甘美。

說白了,大賽主題能給我們一個最好的詮釋。“誦讀經典”就是“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就是“學以致用”,“誦讀經典、傳承美德”體現了“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而將知識與行動結合,便釀出了甘美的果汁——你就是國學小名士了!

來吧,播下經典的種子,收獲美德的成長;捧下知識的碩果,榨出行動的美汁。愿人人為心靈釀一杯果汁,愿世界被知識推動,因行動進化,讓知行合一的果汁散發醉人的醇香!

國學小名士觀后心得2詩詞就是中國歷史上一顆顆寶貴的珍珠,它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它是我們中國獨有的文化,還是抒感、飽含歷史的珍貴文物。

在觀看“國學小名士”電視選拔大賽中,我不禁感嘆選手個個都是精英。

看選手們一個個自信地站在那里,他們一定做好了賽前的準備,肯定讀了很多古書、詩文。不過,我還是在心里替他們捏了把汗——他們還不知道會面臨什么樣的難題呢。而當他們卡殼的時候,我的心就像被手攥住了。當他們思索了一秒鐘后,就說出了一句句詩詞,我緊揪的心才放下來,同時也暗暗的佩服他們的詩詞量之大。

通過觀看“國學小名士”電視大賽,使我對經典詩詞有了新的理解,我發現詩詞中還有好多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詩強烈地表現了文天祥愛國的情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則向我們點明了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足,每個人也有自己的長處,要互相取長補短……每一首古詩都有它自己的意境、韻味,需要我們仔仔細細地品味。我認為,我們中小學生更加應該學會這些詩詞名句、傳統禮儀。國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接續國學薪火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國學是中國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蘊。作為中國人應該以此為傲。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中華文化,把中華文化、藝術繼續發揚光大!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國學學習的行列中,繼承國學經典,發揚國學經典,讓我們在古詩詞文學的海洋里遨游吧!

國學小名士觀后心得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薄?/p>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的歷史文化珍寶,也是漢語的文字精華。國學小名士,是一場考驗,是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是文化的傳播,是知識的訓練。

從我國第一個詩歌總集《詩經》出現后,詩歌文化開始在中國建立起來。唐詩、宋詞、元曲……一向到現代,足以體現詩歌的歷史是悠久的。詩歌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蘊含了韻味和文學氣質,雅俗共賞。

國學小名士的舉辦,貫徹了黨的__大會議精神,更讓我們深入了解------在山東的訪談文化的基本知識。__大確立的會議目標,就是下一個文化發展的方向。

年齡不一,卻擁有著相同的骨氣。一同站在知識的舞臺上,展現最優秀的自我。設定了不同程序、規定的環節根據自己的實際積累隨機應變。誰笑到最后,誰才是贏家。沒有十分的聰明,真正的成功在于日常的積累和努力?!胺e累日常,學以致用?!被顚W活用,這才是‘學’,也是學的含義。

“借我一元錢吧?!泵媾R著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只有兩個:借或者不借。答案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而三年級的小學生回答的理由卻深深地感動了我。理由很簡單,它就發生在這個小學生自己的身上。小時候一次玩耍,他和媽媽走丟了。是一位大哥哥幫忙他找到了失散的媽媽。對那個大哥哥而言,也許僅僅是舉手之勞。但就是這個舉手之勞,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甚至能夠說深深地影響了他。所以,應對這個問題,他毫不猶豫的選取了“借。”愛,是具有感染力的,能夠傳遞。

中國有些傳統文化,我們有了解多少呢也許是一個,也許是兩個、三個……根舞臺上的他們相比,可謂九牛一毛。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和期望,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相傳。我們的表現就代表了中國,我們的進步證明著——中國,這個文化大國,正在進步,一步步走向繁榮。

學習中國優秀傳統知識,弘揚中華歷史文化精神。

國學小名士觀后心得4觀看了《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大賽,感覺受益匪淺。

參賽的選手們,年齡并不大,但各個都是人才,他們對國學經典的熱愛讓我震驚不已,他們十分好學上進,對詩句的了解和把握已經滾瓜爛熟了,各種經典詩句都能倒背如流,脫口而出,就連評委老師也很佩服這些孩子們,不論年齡大小都十分淡定的迎接一次次激烈的比賽,不在乎輸贏,他們的心理素質很讓我們欣賞,他們的腦袋里裝著數不清的詩句,我也很佩服他們是怎樣把這些記在腦子里的不管怎樣說,看得出他們在家里,在校園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們表面平淡,其實一句句詩已經在腦子里環繞著,望見對手反超了一點點,就要做的比對方還要強,他們說的話有水平、有素質、有涵養,每一句都有必須的好處和道理,傾聽他們說話,會懂的很多從前不明白的道理,每看完一集就會向自己發誓以后也要好好學習文學知識,學好語文,打好基礎,將來,我也必須能站在那個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平臺上,迎之后淘汰和晉級,和一些品德兼優的好學生競爭!

在比賽中我看到一個環節,是導演組特意安排的,就是找不同的選手給他們錢幫忙買電池,選手們會分別遇到借錢的阿姨,看看他們能否借錢,結果只有兩個人借了錢,其余的都說堅決不行,當然,選手們各有自己為什么這么做的理由,每個都有道理,讓人無法挑選出最好的,這時,媽媽問我遇到這種狀況會怎樣做,受了選手們的啟發,我說,如果我身上有錢的話,我會大方的借給阿姨,當然要在自身安全的狀況下,如果阿姨另有企圖,我身上即使有再多的錢我也不會借給她,如果我沒有自身帶錢,我是不會把導演或攝制組的錢借給她的,因為這錢不是我的,我沒有掌管錢的任何權利,這是別人的錢,即便是用我也要征得別人的同意,媽媽很滿意我的回答。

開學以后,我期望老師多教我們一點關于國學的知識,讓我們從這些國學經典之中領悟更多的人生道理,并且期望老師也多多舉辦國學知識方面的活動!我相信,我也能夠做的很好!

國學小名士觀后心得5經典誦讀,是大課間行為藝術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所謂經典,是指傳統的,對后人影響深遠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詞句,警示的格言,都給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識的拓展,對傳統經典做到耳熟能詳,無疑是讓我們在享用用傳統文化精華組合的精神盛宴?!袄杳骷雌?,灑掃庭除,”這是告訴我們,一個從小就要養成勤奮,樸實,愛勞動的好習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期望之所在,對他們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小至家庭,大至國家與民族的優良傳統與良好習俗的構成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不貪意外之財,不謀意外之想”這是告訴我們,做人從要持續艱苦樸素、淡泊明利、廉潔處事,公正做人的崇高品質,“父母訓,要牢記”這是在向我們闡釋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同時更提醒我們從小養成做謙虛、誠實之人的習慣,經典精華,更給我們以深刻啟示,“宜未雨而綢繆,無臨渴而掘井”提醒我們做事應有充分準備,亦不打無準備之仗。

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經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接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最強音。它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

第8篇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本著繼承與發展的原則,在課程目標上,《歷史課程標準》改變了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了新的高中歷史課程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掌握知識、能力培養和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的全面發展。在指導思想上,凸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全面發展。在課程結構內容設置上,充分體現了高中教育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在強調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可以這樣說,21世紀之前的高中生絕大多數比較老實聽話,能較自覺地適應受教師控制的學校環境;但是進入21世紀以后,特別是“90后”,快速發展的經濟環境與獨生的家庭條件造就了他們張揚的個性,他們過分追求個性,頻頻挑戰教師的“尊嚴”,使師生之間的矛盾日趨激發。在“90后”學生身上,社會轉型期的種種不良反應都有集中體現,他們擁有與備受人們爭議的“80后”更不同的個性特征:1.很多孩子學習焦慮;2.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3.嫉妒心比較強;4.有強烈的反叛意識;5.極力表現與眾不同;6.對網絡十分依賴。

歷史是一門修身和認知社會的學科,是一種長期的、含蓄的、意識導向型的學科。不像數理化等學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由于長期以來社會評價取向和當今“90后”學生的特征的影響,歷史學科常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高一階段絕大多數學生的觀點是歷史是副科,老師上課給他們講講故事,考試前劃劃背背就行。在學習目標上仍然認為歷史學習就是記憶一些過去年代的人和事,歷史考試不過是考查年、月、日和人、地、事的記憶數量和程度,對當前高考改革形勢一無所知;在學習方法上視機械背誦為唯一法寶,不愿認真聽講,缺乏積極思維習慣,認識不到訓練的意義,不做平時積累、循序漸進的打算。進入高二階段,依然沿用這種不良的思維方式與學習習慣。高二階段開始文理分科,理科學生面臨歷史會考,而文科學生進入高三階段還要面臨高考。理科的學生總體素質高,但歷史學科只是副科,因此對歷史學都不感興趣。他們只要應對學業水平考試層面的歷史會考,也就達到了學習的目標;而文科學生的目標是參加高考文綜,他們需要應對選拔考試層面的歷史高考。因此,其學習歷史的深度與廣度要大大超越前者。問題在于,文科學生大都基礎較差,歷史學習的基礎與習慣并不好,這是一個問題。

常聽同事抱怨學生“難教”。現歷數當前“90后”高中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一些“驚人”表現:1.說話。說話現象可以說是在課堂上很普遍的現象,教師進入課堂后,幾分鐘內說話聲音才會慢慢靜下來。很多學生也許是從小就有愛說話的毛病,而且屢教不改,令教師頭痛不已。2.梳妝打扮。上課期間,女學生大多愛拿出鏡子把自己的臉部細細地檢查一番,哪怕有一點瑕疵,也要細細地研究一番才行,個別男生亦如此,旁若無人,沒有絲毫扭捏,沒有絲毫難為情。3.睡覺。很多高中生大多是夜貓子,中午吃完飯更抓緊時間玩,課堂上卻在休息。4.看小說雜志。小說和雜志吸引力遠遠比教科書強。5.發短信。這幾年隨著手機的流行,學生大多手里都有手機,上課時,可以與聊友們不出聲地交流,無瑕聽課。6.聽音樂。一開始是聽隨身聽,后來改成了MP3、MP4,最近又改成了MP5,課下可以在電腦上下載很多流行音樂,這樣可以在課堂上悠然自得地進入音樂王國。

面對90后如此的高中歷史課堂,該如何應對?我介紹自己在歷史課堂實踐中的一些應對之策。

1.面對過錯,寬容學生,不過分嚴厲。有人遲到的(甚而故意遲到),點頭示意進入,不訓斥。對個別睡覺的,不驚動課堂,邊講課邊走過去,輕撫其背,低聲問:“生病了嗎?”作關心狀。他就再不好意思“生病”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換一種方式,用寬容、幫助、關懷、鼓勵代替抱怨、訓斥、諷刺、懲罰,或許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學會寬容,寬容學生的錯誤,寬容學生張揚的個性,寬容學生的一切。

其實,“90后”學生需要、歡迎的老師,是那種知識淵博、談吐機智、不失幽默的高水平老師,他們往往能以平等、民主的心態面對學生,在學習、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能主動關心,讓他們感受到親情般溫暖。也就是說“水平”之外,更希望的是對他們“好”。對他們,教師就不能太嚴肅地對待,平時多表示一點善意的微笑,尊重學生的個性,寬容大度,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使其逐步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過失,真正反省并改正過來。

2.面對“無知”,不生氣,即使令人“心痛”。如上《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一課,介紹《詩經》時,都會說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但問起其編者是誰時,無人能回答。此前,專題一剛學習過孔子編“六經”,現在卻又不懂了,原來孔子編的叫《詩》,現在問他的卻是《詩經》,怎么會懂?殊不知,《詩》被奉為儒家經典后,自然就叫做《詩經》。再如《在中國的傳播》一節介紹到時,課件上顯示出一副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對聯右上有“子惠仁兄正之”,左下有“守?!弊謽?,我問學生這副對聯是誰寫給誰的。這只不過是古代書畫贈送的一個常識而已,卻沒人敢肯定回答??梢娪行?0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修養十分缺失,教師也無可奈何。但我們只能告訴自己不能生氣,還得耐心,還得慢慢傳授、引導,逐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3.面對“講錯”,不驚慌,沉著應對。教師授課,有時總會出差錯,怎么彌補,值得思考。我的應對有三種:一是直面錯誤,說“Sorry”取得學生諒解。二是轉移話題,掩飾尷尬。如“哇,你聽課這么認真耶!老師的錯誤居然被你發現,真該好好表揚?!币痪湓?,轉移了話題,掩飾了尷尬,營造了輕松的課堂氣氛。三是“死不悔改”,“強詞奪理”。如“我這是故意賣個破綻給你,就是看看你有沒認真聽課?”反將一軍。或有學生雖知個中曲直,但一般是一笑而過,并不會與你為難。

4.面對搗亂、挑釁,堅決回擊。某次說到中國有13億人口時,有個學生叫了起來:“何止13億?十五六億都不止,黑戶口那么多!”“沒那么夸張吧,黑戶口是不少,即使一個縣超生一兩萬,全國兩多千個縣,也就充其量多出三五千萬?!薄澳憧刹荒苤灰阅慵业那闆r來揣度全國人民呀?!边@后一句雖是“誣陷”之詞,卻讓同學哄堂大笑而使他鬧了個大紅臉。在《在中國的傳播》一節剛開始,課件顯示出馬克思頭像時,有個學生就驚叫:“他怎么吃飯呀?”原來是針對馬克思的一把大胡子而發難的。“至于怎么吃飯,我課下教你。不過,我與你很有同感,以前在農村看戲時,有很多大胡子,我也一直想知道他們是怎么吃飯的?那一年我六歲。”“郁悶,極度郁悶,我這不成了六歲小孩?”他在那邊嘟囔著。面對這些突發或含有挑釁意味又偏離主題的問題,教師須快速機智地予以回擊,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令其啞口無言,絕不能讓課堂因此而失控。

5.面對難題,先拿話“擠兌”他們。如《在中國的傳播》一節,相對來說比較枯燥,我是這樣開場的:“本節內容比較深奧,需要同學們靜下心來深入理解。如果聽得明白,那就是高水平了。否則――”“否則什么?”“否則就是膚淺?!碑斎?,誰也不想被認為“膚淺”。這樣,我先拿話“擠兌”住他們,一節課下來,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