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57: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尚的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心寬體胖拼音:[xīn kuān tǐ pán] 。
2、心寬體胖,漢語成語,拼音是xīn kuān tǐ pán,意思是指人心胸開闊,外貌安詳。出自《禮記·大學》。
3、成語故事: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么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曾子說:“十只眼睛看著,十只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來源:文章屋網 )
1、安利柯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四年級小學生。他有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并帶著極大的熱情去關注身邊的每一件事,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心靈和思想的營養品。
2、該小說是充滿著童年情趣的,用通俗簡短的語言講述著一個個的小故事。如《高尚的行為》中的卡羅內同情弱小的克羅西,主動承擔責任,他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來源:文章屋網 )
學生演講:向國旗敬禮做有道德的人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向國旗敬禮做有道德的人》。
假日里,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了一個故事,深深地激勵了我的心,名字叫《請升中國國旗》。
這個故事說:小薇被選為中國小學生的代表,參加美國的環保大會。到了美國,小薇立即注意到了廣場上一根根矗立在空中的旗桿,竟然沒有中國的國旗。小薇很氣憤,她立即找到工作人員,她強烈要求把中國的國旗升上去。工作人員沒想到這個中國的小女孩竟然如此細心,如此愛國,他立即向小微道歉,表示會立即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天,小薇來到廣場上,廣場上果然升起了中國國旗,小薇心里感到從未有過的自豪。下午,會議結束了,小微走出了會議廳。她突然清楚地聽到了世界上最好聽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原來主辦單位在降國旗,她立即停下來,面對徐徐下降的國旗,舉起了右手,一面敬禮一面唱起了國歌。經過的代表都敬佩地望著這個小女孩。
小薇回國不久,她的學校就收到了一封信,信里寫道:我們很榮幸邀請到貴校的學生來參加會議,在會議期間,她表現出了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和責任感。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值得我們尊敬。
愛國之心不分年齡,愛國之事不分大小。熱愛祖國,是一種最純潔、最高尚、最熱烈、最溫柔的感情。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必定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所以讓我們通過一次次地向國旗敬禮,銘記自己是中華好兒女,努力學習,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中國人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書于高爾基,是一級進步的階梯;書于劉向,是一劑醫愚的良藥;書于杜甫,是一枝如神的妙筆。我愛把書比作一把金鑰匙,它引領我打開知識的大門;我愛把書比作一葉小舟,它搭乘著我在智慧的海洋里遨游……
上幼兒園時,老師把一些字寫在小黑板上,我時常瞪大眼睛,看哪筆是撇,哪筆是捺,時常皺著眉頭,在記憶庫里搜尋某字的蹤跡。老師也教我們一些簡單的古詩、名言、名人故事。有一次,我借助拼音看《孔融讓梨》,看到孔融把小梨留給自己,我很奇怪,問老師:“孔融為什么不吃大梨?大梨一般都很甜的,難道他知道哪個梨好吃,哪個梨不好吃嗎?”老師笑了,蹲下來慈愛的摸摸我的長辮子,說:“不是的,孔融身上有一種美德,就是尊敬長輩,你也要做小‘孔融’哦!”閱讀書中高尚人物的故事,我模糊的懂得了要孝敬父母,感恩幫助我們的人。
上了小學,我讀的書越來越多。閱讀《水滸傳》,我仿佛與一百零八個好漢為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們告訴我要俠義正直,不向邪惡勢力低頭;看了《愛的教育》,我似乎置身這群小學生中間,善良的他們教會我尊敬師長,關愛同學,當個名副其實的好學生;最令我喜愛的是《西游記》,孫悟空的聰穎好動,八戒的呆饞懶笨,沙和尚的嫉惡如仇,還有唐僧的純真善良,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精彩的故事情節,紛呈迭出的人物描寫,常令我如醉如癡。
我常記得《西游記》中有個細節:豬八戒去化齋,找到一個大西瓜。他把西瓜分為大小不等的四塊,自己先把最大的吃了,其他三塊留給師父和師兄。誰知,回去的途中,豬八戒又把其余的三塊吃了,還把西瓜皮扔在路上。這一切都被孫悟空發現了,他偷偷施法將西瓜皮移到八戒途徑之地。“哎喲!”八戒回去前后共摔了四跤。我常笑話豬八戒:“這一跤摔得可不輕!可是,誰讓你貪吃,連孝敬師父都不知道呢?”于是,每次父母把好吃的夾給我,我總是又把它夾到父母的碗里,若有其事地說:“爸爸媽媽更辛苦!”
笛卡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蔽蚁?,書是知識和智慧的海洋,書還是愛的海洋,那些高尚的情懷和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就像驚濤一樣拍打著我的心房。我喜歡于書海泛舟,遨游于書海之中,飄飄蕩蕩,享受海風的輕飄躍動,感受海浪的柔情之美,觀看大海的靈動漂浮……
看潮漲潮退,觀日落日升,于書海泛舟,于愛海暢游,子曰:不亦樂乎?
明媚光亮的太陽光照射進屋子的一角,迎面吹來清清爽爽的風,沖上一杯香濃濃的茶走進陽臺,先喝上一口茶,閉上眼睛,深呼吸,恩,這些茶苦中帶澀,澀中帶甜,甜中帶香,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坐在左邊的搖籃上,拿出最愛看的《沙漏》細細品味著書中的酸甜苦樂,我在書的世界中自由飛翔……
威爾遜曾說過:“ 書籍——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戶。的確,書籍,可以讓我們后人了解千萬年前的各大史詩,可以讓我們為自己飽滿精神的食糧同時也并證明自己是個智慧的人民?!?/p>
高爾基也曾說過:“對于有文化的人,讀書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視讀書,它是我的一種寶貴的習慣。 ”是的,對于熱愛讀書,熱愛文化的人,這是一種高尚的享受。因為書,就像是開啟你人生緊閉門的智慧之匙,它會帶給你無盡的驚喜與歡樂。
《鑿壁偷光》: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 由于家里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锖饣氐郊抑?,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這篇故事講述了匡衡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仍然發奮用功,刻苦學習的故事。
《懸梁刺股》: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梁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后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囊螢映雪》: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干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墒怯捎诩揖池毢?,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于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里,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以上幾則流傳千古的事跡,都是講述了古代勤奮好學的學者們怎樣刻苦讀書。但是,當每個人看到這些故事時,相信大部分的人只是略略體會到他們刻苦讀書的精神品質??墒?,試問,又有多少個人會思考這些學者們為什么這么認真的去讀書呢?沒有多少人對不對?我覺得那正是因為他們好學,愛讀書。這些事正好應了高爾基的話:對于有文化的人,讀書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視讀書,它是我的一種寶貴的習慣。 沒錯,對于那些勤奮好學的學者們來說,他們愛讀書,所以讀書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美好而高尚的享受。
書籍,帶有濃厚的文化千古。它就像是人生中的一列火車,中途有秀色可餐的美麗風光供我們慢慢欣賞,假如你累了,就放輕松,閉上眼睛,在書的世界中翱翔。不僅僅是這樣,每到一站,它都會有無限的驚喜等著你,帶你揭曉奧秘……
一片片紅彤彤的楓葉落在了大道上,呵,秋天到了。這個詩情畫意的秋天,讓人情不自禁的細細品味。
又拿著一本書,坐在大道旁的板凳上,享受著書籍帶來的美好。涼爽而暖烘烘的風吹過臉頰,……
一、以經典為范,激發強烈的民族意識
“書聲瑯瑯,書香校園”經典詩文不僅記錄了無數歷史先賢的智慧,更記載了他們悲天憫人,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因此,以經典為范,讓幼兒在誦讀中激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幼小的心中根植民族的希望之種,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聚集力量。為了強化幼兒的誦讀意識,教師將經典詩文融入活動之中,如開展“詩文接龍”“比比誰最棒”等活動,讓孩子從小懂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讓孩子體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志,讓孩子感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此外,每學期幼兒園還以“母親節”“國慶節”等節日為契機,開展“感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誦讀活動。這些經典文化都是智慧與思想的凝聚,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誦讀經典可以讓幼兒從小浸潤在中華經典詩文的最深邃,最富有內涵的感染之中,以先賢為師,與經典同行,發揚民族精神,從小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發愛國主義情懷。
二、以熏陶為橋,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
當前獨生子女家庭較多,孩子從小生活在嬌慣與溺愛中,不懂得體諒與感恩父母,有的甚至在幼兒園欺負小朋友,在家對父母亂發脾氣,針對于這一現象,實施經典誦讀,以熏陶為橋梁,讓幼兒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根據幼兒喜歡聽故事的特點,教師有針對性地給孩子講述經典詩文中的故事,如講述“二十四孝子”“孟母三遷”“黃香溫席”的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耳濡目染,感受古代先賢感恩父母,恪守孝道的高大形象,樹立自己心目中的榜樣。同時,為了讓孩子將學到的道理應用于實際,教師開展家庭回訪制,定期對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記錄下來,有針對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更多的幼兒在“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誦讀中培養了感恩意識,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在一次幼兒園“親子交流會”上,平時調皮搗亂孩子主動將自己的座位讓給媽媽,媽媽感動的落下了眼淚。還有的家長反映,孩子回家聽話了,不再無理取鬧,還主動幫家長收拾碗筷??梢?,經典誦讀是一架橋梁,通過誦讀的潛移默化,孩子懂得了禮儀與做人的原則,真正地體現了教育的真諦。四、以傳承為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兒童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未來祖國建設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有文化知識,還應當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培養良好的品德是幼兒養成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誦讀經典,意在傳承,以傳承為魂,讓這些凝聚著美德的精華得到繼承和傳播,在傳承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為長大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扎實的基礎。為此,幼兒園在誦讀的基礎上打造“書香校園”,在樓梯拐角、報欄等醒目的位置張貼經典語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等,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同時,還給了幼兒一個開放自由的誦讀空間,孩子們在課間、上學、放學都可以誦讀幾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經典詩文的感染下逐漸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皥猿钟耍掠秊橄取绷己玫酿B成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利用經典誦讀,傳承文明精髓,啟迪幼兒心智,培養德行兼備、品學兼優的祖國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幼兒教育的責任,更是使命。
作者:劉紅梅 單位:南通市崇川區三之三七星幼兒園
在人生中,常常會出現煩惱,憂愁與困難。在面對他們時,你會怎樣?是止步不前,自我埋怨,還是勇敢向前?
其實,困難與煩惱完全在于你怎樣看待它。如果你以憂愁,抱怨的心理去對待,困難與煩惱就是一面巨大的墻,阻止你前進;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絆腳石;是讓你信心消失的致命毒藥??扇绻銟酚^向上,不去抱怨,困難與煩惱就變成了一座連接成功彼岸的橋,一條使你從平庸通向高尚的路,一瓶讓你勇于面對困難與煩惱的瓊漿。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婦女叫瑪麗,她的丈夫在非洲當兵,她便尾隨而來。后來她丈夫被調走了,瑪麗便獨自在非洲生活。由于語言不通,她與非洲人民無法溝通,而且整天面對仙人掌和沙漠,她枯燥極了,便給父母寫了一封抱怨的長信。后來她的父母來信,只說:“兩個人從窗子往外看,一個看到的是地上枯萎的小草,一個卻看到天上的星星。”瑪麗接信后,恍然大悟。她與非洲居民用手勢溝通,感到有趣,她觀賞仙人掌的優美姿態為之陶醉,寫了一本《我與仙人掌》的書,頗為暢銷。
聽了這個故事,你明白應該怎樣看世界、人生觀了吧!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得到的就不一樣。顯然,如果你以樂觀向上的眼光來看世界,就會發現,社會是多么美好!革命時期,遇到多少困難?可是戰士們樂觀向上,笑對困難,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如果當時人們把困難看作是銳不可當,并抱怨為什么如此艱難,那又怎會擁有祖國燦爛的今朝?八國聯軍侵占清朝政府的確可惡,可從樂觀的角度看,沒有侵略,中國又怎會在沉睡中蘇醒發生一場化時代的革命。
用樂觀自信的笑,面對人生。人生中的一切困難,都會變成通往成功的路,連接高尚的橋,駛向未來的船。
The ancients cloud: "reading to learn." Reading another benefit, is the people to cultivate noble moral character, know the book of rites.
The bacon once said: "books are in the waves of sailing ship to the thought of The Times, it takes careful gave precious goods to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The ancient tradition of famous people, such as respect, cherish the time, fools, etc., were later recorded in the book, the nature, read it, understand the truth, can be used, will become a moral person.
Whether Chinese or foreign, have been a lot of celebrities, and the story of these celebrities, their diligence, hard work, also are weaved.
古人云:“讀書學禮。”讀書的另一個好處呢,就是為了培養人們品德高尚,知書達禮。
英國培根曾說:“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以小心翼翼把珍貴的貨物送給一代又一代。”古代名人們的優良傳統思想,如敬老愛幼、珍惜時間、不恥下問等,都被后人記載在書中,自然,讀了它,領悟其中的道理,能應用,就將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都出過不少名人,而這些名人的故事,他們的勤奮、刻苦,也都編成了是。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這本書論述了一個人要成就偉大的事業,成為被世人廣泛承認,崇拜以至景仰的人物,不僅要靠正確的處世方法和專業的技能,更要靠杰出的素質能力,優秀的思想品質以及豐富的人格魅力。這本書收錄了古今中外名人的一些處事之道。全書通過這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告訴我們想成大事、創大業,德行才是最可靠的本錢。
德是一種境界,德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力量,是一種震懾邪惡、凈化環境、提純思想、吸引財源的動力,德能使人內功強勁,無往而不勝。所以,大勝靠德,業績與德行的修養成正比。我們要想取得事業上更大的成功,就必須注意自己的德行修養,必須把自己的德行修養做扎實。
讀了這本書,使我想起了牛根生的創業故事。他從一個洗瓶工干起,從班組長、工段長、車間主任、分廠副廠長、分廠廠長,一直做到生產經營副總裁,成為中國乳制品行業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1998年,時年41歲的牛根生決定自己創業,但是他當時沒有資金。令他想不到的是,原來的老部下聽說他準備成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的消息后,紛紛從伊利集團辭職轉而投奔于他。他們或者變賣了自己的伊利股份,或者借貸,有的甚至把自己留作養老的錢也傾囊而出……
這么多人為什么愿意把錢投給一個白手起家的人呢?因為牛根生過去在伊利的作為證明了他是一個品行端正、才干卓越的人,人們信任他,源于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牛根生的人格魅力是蒙牛乳業有限公司獨特的競爭優勢,其他企業無法復制,所以,“蒙?!币恢钡浆F在都很火,產品銷量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牛根生的成功正好印證了那句古話:“一分基地,一分功德?!狈渤删痛笫抡?,必有其高尚的道德修養。德是一種覺悟,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境界,只要你具備了一定的修養高度,懂得吃虧是福,懂得童叟無欺,懂得誠信取利的奧妙,你就絕不會為富不仁。用現在的概念說,你要積極從事光彩事業,以義制利,通過高尚的修養,以人人尊敬、人人信賴的仁愛勞動和信義去取得廣泛的支持和宏大的業績,這樣的業績才會江山不倒,基業常青。
近日里,身邊發生的種種使得我深有感觸,面對形形的人,讓我覺得既陌生又熟悉。在大事將至之時,他們的表現是平日里所看不到的,但面孔的確是我深知熟悉的。一些天以來,每當空閑的時候我都會陷入沉思??v然能贏一時又能如何?
古人云:智者,無禮無信無義,不仁之至,隨小贏,失信于天下矣。德者,以仁誠信,以信誠義,以義誠禮,以禮利天下,而天下莫有不順矣。一個人的德行,關系到他的名聲和信譽,也正是成就他一生的最可靠的本錢。你固然有高人一等的學歷、固然有精湛的技能、固然有玲瓏的手腕,但如果缺少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德行,你永遠不可能成功。只要做到待人和善、做事忠誠、言行坦白,那么無論外表的美與丑,都會受到人們的愛戴。只有包容天下之事并能以德待人的君子方能大贏。
南北朝宋國有位劉凝之,平素生活樸素,待人甚寬厚。有一回,他在村里閑逛,走過來一位老鄉,盯著他那雙鞋子目不轉睛。劉凝之很納悶:你看我鞋子干嗎?老鄉說:我好像覺得你穿的這雙鞋子是我的。劉凝之笑了笑,是嗎?這樣吧,你的鞋子我已經穿壞了,我家里有雙新的,拿給你吧。這位老鄉也不客氣,跟著劉凝之去了他家,拿了一雙繡花鞋就走了。沒幾天,老鄉找到了他的鞋子。可能是他小孩把他鞋子亂耍亂丟,丟到水稻田里,老鄉下田插秧尋到了鞋子。這老鄉實在不好意思,便親自上門,把那雙鞋子“送還之”。劉凝之見了,說:是嗎?老鄉說:是的,實在抱歉。劉凝之卻堅決不要。兩人推三推四,劉凝之怎么也不肯接受那鞋子。
跟劉凝之一樣的鞋子,一樣的故事,南北朝齊國人沈麟士也是入了《南史》的人物。當年他隱居故里,與鄰里相處甚和美。有一日,他穿著一雙厚底棉鞋,在村里散步,有位鄰居目注其腳不放,然后對他說:您這雙鞋子好像是我的。沈麟士笑了笑,是您的,您就拿回去吧。沈麟士當下脫了鞋子,打著赤腳回家了。
鄰居那鞋子洗了,掛在圍墻垛子上曬,也許是貓狗在墻上躥,將鞋子弄到草叢里了。不日,鄰居修整草地,鞋子失而復得。這鄰居并非貪便宜的人,自己的鞋子找到了,心里滿懷歉意,來還沈麟士的鞋子,沈麟士“笑而受之”。
劉凝之與沈麟士兩人的鞋子故事,您怎么看?
劉凝之是不是更高尚些?劉凝之與沈麟士,面對他人誤索自己的鞋子,都不生氣,都不辯解,都笑嘻嘻地說您拿去。劉凝之更大方,更慷慨。體現有二,一是拿了新鞋子給人;二呢,人家來還他,他堅決不要。
可是,在蘇軾看來,沈麟士比劉凝之為人更厚道些、更實誠些。蘇軾做過一個評論:“此雖小事,然處世當如麟士,不當如凝之也?!?/p>
人生磕磕碰碰,再好的朋友,再親的親戚,都可能發生誤會。造成誤會的責任人向你道歉,來還“鞋子”了,你收還是不收?是真原諒,還是假原諒?是嘴原諒,還是心原諒?是帶氣的原諒,還是消磁的原諒?判斷的標準有一個:是不是恢復原來模樣。比如這雙鞋子,誤認誤拿者再來還,收了,這就是恢復了原樣。若不收,還是原來狀態嗎?劉凝之不收,或者是真有氣:你還有氣不曾消,情誼還會是原樣嗎?或者你是真高尚,但你要顯示你的高尚,是不是襯托了他人的低賤――我貪你那雙鞋子?
沈麟士接了鄰居那雙還來的鞋子,不是見小,不是不高尚,而是他最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主觀上不認為、客觀上也不造成他人要白要他那雙鞋子的印象。
原諒,不是什么太高難的動作,也不是什么太高尚的事情,只是恢復舊來模樣與過去狀態。原先兩人喜歡一起打牌、一起爬山的,誤會過后,會不會盡開顏,再約一起玩牌、一起游山玩水?原先兩人喜歡一起碎嘴子嘮家常的,沖突過了,重修舊好,是不是還如舊日好?可驗證的是:還如當年說悄悄話談閨蜜事否?
人生若只如初見,等于沒變故人心。兩人間若曾有過事,若如了原樣,那就可以認定朋友心沒變。
(摘自《每日新報》)
一個普通的人,不追名逐利,做著平凡的工作,沒有鮮花,也沒有掌聲的伴隨,得不到光榮,也得不到表揚,這樣的平凡,其實也孕育著偉大;這樣的人,更應該得到人們的尊重,因為在他的心靈中蘊藏著一個高尚的思想:他做著對大眾有益的工作
我的腦海里一直記錄著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有一位圖書館館長,每天8點總是自己親自打開圖書館大門,然后向一大批讀者請安,巡視一番后,才回辦公室。有的人說館長根本不必親自來開大門,而他卻是認真地答道:“我來開門,是因為這是我一天做的事里唯一對圖書館真正有用的。”由此看來,平凡是最樸素的事實,但它也是最美麗的傳說。哪怕是一個打毛衣的女人,她也是美麗的。一個劈柴的男人也是好看的,一只才蜜的蜜蜂也是可愛的……
在生活中,常常在你身邊隱藏著平凡的鎖事,是它構成了我們生活中最細致最親切的一環。在我們心存高遠的時候,不要忽視眼下的每一個細節,正如樹枝上的一個小芽,也許明天就是一片翠綠。
人需要平凡,但更需要實在的平凡,每個人都應當反思一下自己,每一天過來,忙忙碌碌之余,你做了哪些實實在在對別人也益的事兒,如果每個人都擁有平凡的美麗,都不曾忽視平凡的存在,平凡其實也是一中高尚的表現……
關鍵詞:小學 語文教材 人文教育 功能
《全日制小學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不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奔热绱耍覀冊谡Z文教學中就應該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思想性——人文教育因素,把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美好的人文情操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美好品格。
一,充分發揮語文教材中環保類文章的人文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珍惜資源、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的高尚的道德責任感和美好的人文情操。
大自然向世間萬物無私地奉獻著萬物賴以生存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空間和能源。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無法呼吸空氣;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無法沐浴陽光;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無法飲水;如果沒有大自然,萬物將無法生長,人類也必將滅亡??梢?,大自然是與人類同呼吸、共命運的胸懷博大、無私奉獻的物質載體,是比人類的智慧更高級的生命載體。
為了讓每個青少年都明白上述道理,為了培養學生最起碼的環保意識,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入選了許多文質彬彬的環保類文章——《只有一個地球》、《鹿和狼的故事》、《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等。教學上述課文時,我們如果在引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將環境保護意識也滲透給學生——讓學生明白:愛護自然,愛護地球,愛護我們身邊的動植物等,就是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是愛護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和無法替代的生存空間,就是愛護我們自身的健康和生命等道理;讓學生明白: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于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將會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甚至給人類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等道理;引導學生深刻地意識到: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等,完全可以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實行垃圾分類、注意節水節電節約紙張等。
二,充分發揮語文教材中關愛他人、感受真情等內容文章中的人文教育功能,培養學生同情、關心、幫助弱勢群體、助人為樂等高尚的人文品格。
同情、關心和幫助弱勢群體、助人為樂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早在唐代,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曾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喻戶曉的雷鋒就曾用自己微薄的津貼支援災區人民;而今,被譽為“全師學雷鋒標兵”的郭明義始終以雷鋒為榜樣,把扶危濟困、播撒愛心當成畢生天職,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被人民群眾親切的譽為“愛心使者”、“雷鋒傳人”。為了將上述美好傳統代代相傳,為了培養學生從小就具有悲天憫人、兼濟天下的高尚品格和美好情操,我們有必要在教學下列課文——《窮人》《唯一的聽眾》《用心靈去傾聽》等時,充分挖掘上述文本中所蘊含的同情、關心、幫助弱勢群體、助人為樂等高尚道德素養和美好的人文情操之精髓,將傳授語文知識與培養學生同情、關心、幫助弱勢群體、助人為樂等高尚道德素養和美好的人文情操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倡導、鼓勵學生在學校時幫助家庭條件困難的同學排憂解難,出門在外時幫助盲人、老人等過馬路,公共汽車上為孕婦、老人、身患殘疾等旅客讓座等;教育學生當家人、同學或朋友心情不好、需要找人傾訴煩惱時,要學會傾聽、學會安慰并盡量抽出時間真情陪伴家人、同學或朋友,給他們以溫情和關愛。
三,充分發揮語文教材中古典詩詞中的人文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努力學習、立志為祖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貢獻聰明才智的高尚的道德責任感和美好的人文情操。
詩是我國最早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藝術性地表現社會生活和詩人的精神世界。我國素有“詩國”之稱,素有源遠流長的“詩教”傳統。小學語文教材入選了許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典詩詞,表明古典詩詞在語文教育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些入選的古典詩詞,在語文教材中猶如一顆顆在蒼茫、深邃、廣袤的夜空中閃耀著奇光異彩的明星,釋放著神秘而又巨大的人文教育能量,為我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素養和美好的人文情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本資源,教學時,我們必須加以充分利用。比如:在六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綜合性學習《輕扣詩歌的大門》這一教學活動時,我們可以在引導學生反復吟誦、具體賞析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創作的吟詠田園風光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意境及這首詞表現的作者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的同時,將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筆下所描繪的自然美景結合起來,引導、鼓勵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用自己的語言或手中的畫筆描繪《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所表現的優美、恬靜之畫面,也可以引導、鼓勵學生用文字或圖畫或音樂的形式表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見到的夏夜美景畫面,并引導同學們呼吸、徜徉、陶醉在自己所描繪的、所展現的神異、寧靜、甜美、豐收等自然風光圖畫中。如此,則既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體驗和熏陶,又可以激發學生對幸福、甜美、寧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優美、恬靜等田園風光的無比熱愛之情,更可以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建設祖國的四個現代化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的豪情壯志。
這就是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文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及《教師教學用書》(六年級上冊),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研究中心編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2002年6月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