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6: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破陣子春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4、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5、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6、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佚名《迢迢牽牛星》。
(來源:文章屋網 )
破陣子 晏 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意譯】
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清明節后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在樹葉之間,在那柳絮飄飛的采桑路上,西鄰女邂逅了巧笑著的東鄰女。東鄰女正驚疑著昨晚的春宵美夢,原來是今朝發現田中土肥草盛,說著不由得笑成了一朵花。
【賞析】
晏殊的《珠玉詞》中,絕大部分作品是生命意識的自然流露,也是人類面臨生死問題時靈魂焦慮與掙扎的真實記錄。而《破陣子》卻是一首清新活潑的作品,具有淳樸的鄉土氣息。此詞通過清明時節的一個生活片斷,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著歡樂的氣氛。全詞純用白描,筆調活潑,風格樸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純潔的心靈。
先從整體上看這首詞。詞分兩闋,上闋寫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黃鸝”、“飛絮”,眾多意象秀美明麗,足見春色之嬌人。下闋寫人物:一個天真可愛的“東鄰女伴”呈現在讀者眼底。“巧笑”已聞其聲,見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觀其形。最后三句通過觀察者的心理活動,用虛筆再現“女伴”的生活細節,將村姑的天真可愛一筆點到,與上闋生氣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諧的畫面美與情韻美。最后以“笑從雙臉生”一句特寫,收束全篇。
我們再從細節上來閱讀這首詞。此詞選取的是清明時節的一個生活片斷,主人公是兩位少女。但作者并非直接就把這兩個人物寫出來,而是在前面作好必要的鋪墊,給主人公的出場營造一個環境。那么,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從春分到清明,這段時間在農村里是春社節日,鄰里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正是農村最悠閑也最熱鬧的時節。此時,梨花雖落,但碧苔初長,黃鸝初鳴,新春的氣息才剛剛顯露出來。正是在這一片美好的春景之中,我們的主人公兩位少女出場了。在采桑的路上,她們正好相遇;一見面,西鄰女就問東鄰女:“你怎么今天這么高興?夜里做了什么好夢了吧!快說來聽聽!”東鄰女笑道:“莫胡說!我剛才和她們斗草來著,得了彩頭呢!”結尾一句“笑從雙臉生”,少女們的快樂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姑娘們彼此之間的打趣使人不覺莞爾,姑娘們的笑臉燦若桃花。由此可見,晏殊不僅對周遭世界有著細微的觀察和銳敏的感受,而且在對生活本身的欣賞之外,還有著對生活的情趣,所以能通過這淺顯易懂的詞句,使得那樣一種濃濃的生活氣息一下子彌漫于讀者的身心。
全詞渾然優美,意境清秀,場面輕快,洋溢著誘人的青春魅力。從這首詞中,我們看到的實際上就是一片清新的美景和兩個美麗的少女。而正是這些,卻讓讀者感受到無窮的青春活力。
踏青、折柳、登高、放紙鳶……你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風俗習慣嗎?古人的傳統習俗是怎樣形成的?詩中又是如何記載這些習俗的?
踏青
踏青,古時也叫行青、探春、尋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樂的習俗,人們聚親約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先秦時人們就有踏青的習慣,可追溯到《詩經?溱洧》中。唐宋時期,踏青的風俗空前興盛,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即描繪了汴京城清明時節游樂的情景。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放紙鳶
紙鳶起源于春秋時代,發明者為墨翟,當時是用木頭制成,被稱為“ 木鳶” 或“風鳶”,主要被用于戰爭,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而風箏作為人們喜愛的娛樂玩具,是從隋唐時代開始的,由于這一時期造紙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紙張來糊制。正是紙質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對便宜和方便,為風箏(紙鳶)的普及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宋代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使得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當時由于文人的參加,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飲酒
關于酒的由來眾說紛紜,漢代無論宮廷中還是民間都有重陽飲酒的習俗。重陽節飲酒的起源與漢代崇尚仙術、追求長生不老有關,其最初目的是求陽通神和辟谷成仙。酒一般用釀成,文人墨客也常采摘新鮮泡酒飲,稱為“露飲”。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放燈
元宵節放燈始于漢代,當時名叫“上元燃燈”。東漢明帝劉莊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燈”,并親自到寺院張燈祭神,表示對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時,元宵張燈已蔚然成風。到了唐代,元宵放燈活動盛況空前,大街小巷燈光通宵達旦,人們熙來攘往,車不能調頭,人難得轉身。除了民間放燈的風俗活動之外,歷代文人也創作了大量生動的詩詞傳唱吟詠。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關于其起源,一說是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認為山神能消災避禍。同時,登臨后的自然風光激發了文人創作的熱情,登高逐漸演變為感性的審美活動。登高在唐代尤為盛行,涌現了許多以登高為主題,或涉及到重陽登高習俗的名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折柳
折柳送別在漢代本是一種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方性習俗,最初只是一種民間行為。隋唐以來,“折柳”一詞才開始為詩人們在別離意義上有意識的加以運用。在詩詞中,“折柳”常作為送別和寄遠的符號。“折柳”之寓意當為離情常在,表示親情或友情長系心頭,永不相忘。纏繞的柳枝是思念的象征,表達的是人們對遠行的親友安康美滿的祝福。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春社
春社是祭祀土神的日子,宋代以來,確定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社日,故名“春社”。每逢春社日,官府及民間皆祭社神,消災避禍、祈求年豐,其中有飲酒、分肉、賽會、踏青、踩橋、婦女停針的習俗。同時,人們也借春社之機,開展各種以祭祀為主要內容的娛樂活動。隨著時代的推移,“春社”的娛樂性與鄉俗中的廟會、集市等混為一體,形成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一道饒具風味的文化風景。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斗草
斗草在周代已行,《詩經.周南》中便有記載,最初以采集草藥為主。人們在單調生活之余,在田地郊野采集百草以自娛,以娛樂為目的的斗草游戲隨之流行開來。南北朝時期斗百草于南方已演變為節俗,廣為流傳。唐代之后,人們的游樂活動異常豐富,逢踏春之日,無論后宮閨閣,或是田野巷陌,斗草之盛無處不見,而且愈漸成為婦女兒童的專屬。
破陣子.春景
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關鍵詞] 晏殊;生命意識;及時行樂
人為何而活?人活著的意義何在?當你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就已經表明你開始在探索生命的意義。生命意識似乎是個永恒的話題,“它是指人對自身存在的審視,關注的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狀態,人生的歸宿和意義,以及在此基礎上對于人生的執著和對與生命痛苦的超越”[1]。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對生命的叩問與探索,從未停息。這種對自我、對自然的認識的深化,是人自我意識的覺醒。生性敏銳細致的北宋詞人晏殊,以一本《珠玉詞》充滿了對人生的思考和感嘆,表現出高雅脫俗的士大夫情懷,真實再現了他對于生命的敏銳體驗和對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一、時間的流轉喚起生命意識的覺醒
春花秋草,春榮秋凋,時節流轉,在常人眼里,這是理所當然的自然規律。“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劫,心亦搖焉”[2]。人世間一切生命何嘗不是如此,花草樹木的榮枯變化與人的生死經歷是那么的相同,生存與死亡是人類永遠也擺脫不了的一個神秘而深奧的問題。思維敏捷、感受細膩的晏殊更是從中發出了時間永恒、人生短暫的深情喟嘆。
陽和二月芳飛遍,暖景融融。戲蝶游蜂。深入千花粉艷中,何人解系天邊日,占取春風,免使繁紅,一片西飛一片東。(《采桑子》)
陽和二月,大地春回,暖景融融,戲蝶游蜂,千花粉艷,一派欣欣向榮之景。可是,詞人深知,盛極必衰。在這生機盎然的季節里,詞人體會到了春之美、春之樂。但這瞬間的美的享受的背后,卻是時不我待的哀愁。
類似的詞還有:綠樹歸鶯,雕梁別燕,春光一去如流電。(《踏莎行》)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浣溪沙》)等等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春天是生命與希望的季節,然而,春光一去如流電,風雨過后,繁花落盡,就如同人生,青春易逝,人生易老,怎不讓人惜之、傷之?
在《珠玉詞》中,生命意識的覺醒主要體現為個體生命的自我觀照,春景尚且使人惆悵傷情,對于秋景,詞人更是糾結于其中而長嘆人生無常。
重把一樽尋舊徑,所惜光陰去似飛,風飄露冷時。(《破陣子》)
春來秋去,往事知何處。燕子歸飛蘭泣露,光景千留不住,酒闌人散忡忡。閑階獨倚梧桐,記得去年今日,依舊黃葉西風。(《清平樂》)
春來秋去,時間不等人。秋天,風飄露冷,落木蕭蕭,多少有機生物已在秋天終結了生命,開始了下一個輪回。這季節的興替,時間的流轉,不禁喚起了詞人生命意識的覺醒,無奈光陰去似飛,奈何光景千留不住。
燕鴻過后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長于幾多時,散似秋之無覓處,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勸君莫做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木蘭花》)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3]。秋天,西風蕭瑟,草木凋零,無不昭示著人生暮年的來臨。“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面對細微平凡的落木、歸雁、西風斜日,詞人讀出了流年似水,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悵惘。
二、生命意識覺醒后的反思
1、懼怕死亡,強烈渴望個體生存
人,總是在努力生存,卻不得不無限接近死亡。人生短促,最終走向死亡是每個人的宿命,我們沒有權利選擇生,同樣,也無法主宰死,人生不易,死亡卻很執著。晏殊官至宰相,事業圓滿,生活幸福,聲望遠播。就是這樣一個成功人士,也最終免不了要走向生命的隕落,甚是無奈、糾結。《珠玉詞》中,表現這類主題的詞頗多。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
晏殊對生命意識的反思在這首詞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小園香徑獨徘徊”,生動勾畫出一個踽踽而行、沉思冥想的孤獨者形象,填詞飲酒,這一具體的生活方式是在“去年天氣舊亭臺”的環境氣氛中進行的。新舊對比,蘊含了詞人對生命意識的反思。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消魂。(《浣溪沙》)
兔走烏飛不住,人生幾度三臺。(《清平樂》)
晏殊是一個理性的詞人,他懂得有節制的享受生活的安逸,他善于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夕陽一去不復返,春燕歸來,卻只是似曾相識,去者長已矣,事物不斷發展變化著,繁紅落盡,是悲愁。自然萬物尚且有凋敝的時候,人何以堪,這便引發了細心的詞人獨自徘徊,思量人的生命意義,產生出對死亡的本能恐懼。
生命短暫,人生無常,人們由于懼怕死,因此就會產生出對生的強烈渴望。希望人生像天堂,渴求人能長生,這同樣也是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在晏殊的詞中,也有不少表達對生之渴望的作品。
人人如意祝爐香,為壽百千長。(《喜遷鶯》)
家人拜上千春壽,深意滿瓊卮。綠鬢朱顏,道家裝束,長似少年時。(《少年游》)
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從古至今,渴望長壽,幻想不老的例子不少。在晏殊詞中,這類表達對生之渴望的作品將近五分之一[4]。這類詞有的是祝愿長壽,有的是希望留住時間的步伐,無一例外的都表達了希望延長人生長度的愿望。
杏梁歸雁雙回首。黃蜀葵花開應候,畫堂元是降生辰,玉盞更酌長命酒。爐中百添香獸,簾外青蛾回無袖,此時紅粉感恩人,拜向月宮千歲壽。(《木蘭花》)
提起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人們自然會想到“豪放”二字,但僅從“豪放”風格出發,研究這一杰作,只道出其然,而未道出其所以然,未免難以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其應有的藝術價值。這首詞為世人公認為杰作,是因其熔真情美、景觀美、氣質美、音韻美于一爐,可謂集美之大成,它是蘇軾“文理自然就是美的”美學思想一個結晶。
《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的藝術魅力,主要源于這首詞所透發的真情美。此詞是作者因“烏臺詩案”獲罪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年七月(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寫的,當時,蘇軾的思想狀況是矛盾的:一方面,由于政治壓力,精神痛苦,不得不借游山玩水、談禪參佛排遣內心郁積,借以掩飾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他的理想幻想常常閃現,經世壯志仍未消失,并因此形成曠達不羈、雄放慷慨的性格特點。應該說,這是蘇軾當時的真實感受與心境,這首詞正是這種處境與心境的藝術寫照。吟誦這首詞,我們仿佛看到他屹立赤壁(實為赤壁磯)戰場,感情的波濤如滾滾東去的江水不可遏止。由眼前之景想到茫茫歷史長河中的英雄人物,并對他們進行熱情的歌詠,加之對自己壯志未酬、華發早生的主觀矛盾的揭示,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懷古的情懷。這里,既有江流如斯,英雄千古、物是人非的感嘆,又有英雄雖逝,江山依舊、勛績昭彰、彪炳后人的贊譽之情;既有對如畫江山的熱愛之情,又有對光耀史冊的英雄的崇敬之心。詞人用飽蘸濃情之筆,描繪出赤壁的壯麗及在此造就歷代風流人物的形象后,感情的波瀾再也無法抑制。他想到了周瑜年少建功,比之自己暮年無為,壯志難酬,感慨萬端,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至此,詞人報國壯志無法實現、功名毫無成就,志不能伸、愿不能償,把內心郁積的苦與痛推向了炙熱點,十分真切而自然地向我們掏出了自己一顆充滿矛盾與痛苦的心,使人們感受到肺腑般的情真美。或激奮、或惆悵、或自疚、或感嘆,我們的心與蘇軾的心一起跳動。作者以寫三國赤壁之戰,而酣抒自己的情、自己的志、自己的愛、自己的慕、自己的憂、自己的喜。確乎自然真實,具有無可置疑的真實性。這種情的真實性在于,詞人不僅頌贊了周郎,更要緊的是,于贊頌之中,于反襯之中,閃現出自己的事業心與愛國情懷。與其說這首詞是以“銅鈸鐵板”般的氣勢、雄放不羈的風格使我們傾倒的話,倒不如說是一種真情美的藝術感染力令讀者崇尚不已,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更符合藝術美的規律。
《念奴嬌·赤壁懷古》之所以具有超乎尋常的美的魅力,還在于它具有真實自然、富于典型特征的景觀美。藝術美是以具體形象的真實為基礎的,蘇軾在這首詞中,用自然化的眼光、真實而富有變化的筆觸、絢麗協調的色彩,繪制了一幅雄壯闊大的江山圖,把赤壁景觀美多側面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使人讀后,如同身臨其境,產生藝術的意象和意境的美的感受。蘇軾敏銳地抓住赤壁景觀中“山”和“浪”這些最能體現美的本質特征的自然景物,“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形”,建造了赤壁江山自然風貌的美的景觀。詞人一著筆就描繪了赤壁主要的勝景佳處:一是長江;二是浪濤;三是亂石;四是江岸;五是浪花。這些景物在作者的筆下,被描繪得窮形盡相。其主張“隨物賦形”就是美。作者在《與可飛白贊》中明白地說:“美哉多乎,其盡萬物之態也。”基于這種思想,他認為,形式決定于客觀存在的事物;藝術不僅要寫出事物的常形與變形,即不僅僅要寫出事物的形象,還要寫出事物的神情、氣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開首寫長江,不僅寫出了長江滾滾東去的態勢,而且“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九個字,寫出長江氣吞萬象的氣勢,給人以突兀崢嶸、震驚耳目的感覺。“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點出威武雄壯的歷史戰場的方位,時間、地點、人物三個不同性質的方位名詞,組成一幅歷史風云畫卷,將“赤壁之戰”的圖景呈現于讀者面前,并賦予赤壁景物以深邃的令人敬慕的內涵。“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個字,先寫“山石”,寫得陡峭崢嶸,險峻奇特;次寫“江濤”,寫得性格粗獷,氣勢澎湃;三寫“浪花”,用“千堆雪”狀寫了水石相撞所出現的奇麗景象。可謂字字珠璣,窮形盡相。詞人又將各自為佳的景物,巧妙地運用動詞,將它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麗多姿的赤壁江山圖。作者用一個“淘”字,一個“道”字,將黃州赤壁置于歷史風云之下;用一個“穿”字將赤壁與天相連;用一個“拍”字、一個“卷”字將長江與赤壁、驚濤與璣石融為一體,把江、山、水、石有機地、頗有韻致地交織在一起,既有常形美,又有變形美;既有靜態美,又有動態美,巧奪天工地建造了一座歷史悠久、風韻獨特自然的千古勝跡的美的景觀,具有“天成”“自得”“超然”的藝術美。《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所具有的景觀美,是其一大特色,也是其具有異乎尋常的藝術魅力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的藝術魅力,還與它具有浩烈雄放的氣質美分不開。大詩人陸游曾在《跋東坡貼》中,用四句話概述了東坡先生的一生:“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這是很有見地的。坡很崇尚英偉豪杰之氣、烈丈夫之風。他不愿為世俗營營的思慮所縛,凡有不能自已,不得不吐的議論,寧愿一吐為快,就是觸怒于人,甚至犯大難亦不顧。在《思黨記》中,他曾說:“嗟夫,余天下之無思慮者也。遇事則發,不暇思也。未發而思則未至,已發而思則無及,以此終身,不知所思,言發于心而沖余口,吐之則逆人,茹之則逆余,以為寧逆人也,故卒吐之。”這段話講得直爽、痛快、鏗鏘、有力。可以說這是他自身具有氣質美的寫照。
東坡這種美的氣質,凝于筆端,奔瀉于紙,很自然地形成了他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這首詞所具備的“英偉豪杰”之氣、“烈丈夫之風”的氣質美,我認為可以從“力”“勢”“韻”“概”四個方面領略到。《念奴嬌·赤壁懷古》具有橫掃千軍之力。詞的起興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上口便使人感到有一種沖刷力,“淘盡”二字充分顯示出這種力度。接下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作者用“穿空”一詞和“卷起千堆雪”這一短語,顯示出詞所具有的強大的內蘊力;在詞的下片,描寫赤壁鏊兵的雄壯歷史畫卷時,用“羽扇綸巾,談笑間”與“檣櫓灰飛煙滅”進行反襯和對比。于反襯和對比中又顯示出一種“橫掃千軍之力”。這首詞具有突兀峭拔之勢,這種“勢”不獨表現在筆勢縱放上,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詞的美的建造方面。蘇軾曾說:“大凡為文,當氣象崢嶸……”說的就是這么一個意思。詞的上片主要寫景“浪”“亂”“石”“驚濤”其勢突兀峭拔、宏大橫逸,實令人為之叫絕。應該說這是此詞所具有的氣質美的內涵。
因此,蘇軾(大江東去)詞,之所以具有不尋常的藝術魅力,不唯是“豪放”,而是真情美、景觀美、氣質美和音韻美融為一體的結晶。
[ 學法指導]
蘇軾的詞,不論內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主要從兩個方面去感受。其一,感受其豪放大氣的特點;其二,仔細揣摩詞中的兩種映襯手法:一種是實景和虛景相互映襯,另一種是周瑜的“雄姿英發”和作者的“早生華發”相互映襯。
上闋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對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詠的人物。“亂”“穿”“驚”“拍”“卷”等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場的險要形勢,寫出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下片所追懷的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這些景物描寫,聲勢浩大,雄偉壯觀,是以往的詞作中從未出現的。宋朝初期及前朝的詞作,在景物描寫上多呈現纖細清麗的特點,比如“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破陣子·春景》)等。用詞來表現壯麗景色,是本詞讓人感到豪放大氣的主要原因。
下闕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寫“小喬”在于烘托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突出人物的風姿,中間描寫周瑜的戰功意在反襯自己的年老無為。“多情”后幾句雖表達了傷感之情,但這種感情其實正是詞人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表現,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這種情感,與之前不外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調不高的南唐五代詞有很大區別,與婉約派這類修辭婉轉、表現細膩,在取材上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情,在表現手法上多用含蓄蘊藉的方法表現情緒的詞作也有很大的區別。世稱蘇軾詞為豪放派,在閱讀時,可從情感、遣詞、意境、內容等多方面去感受其豪放的特點。
本詞重點使用映襯手法,仔細體味詞所蘊含的古今風流人物相襯、眼前景與古時景映襯、周瑜與“我”相映襯,從而更好地理解蘇軾所說“人間(生)如夢”的內涵。其中的慨嘆既有對自我的感嘆,也有對天地間延伸出來對所有風流人物、不得志人物的慨嘆,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