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節日習俗

節日習俗

時間:2023-05-30 10:36: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節日習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節日習俗

第1篇

1、都陽節:流行于雷波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內,容與漢族的端午節相近。節日這天,,在門前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用雄黃酒擦臉,青年人帶上粽子、酒和砣砣肉到山間草坪唱歌跳舞、摔跤賽馬,盡情娛樂。

2、補年節:在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

3、采花節: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

4、蔡侯會:漢族節日習俗,流行于夾江縣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豎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圣王誕辰:開漳圣王又稱“陳圣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后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第3篇

關鍵詞: 祭祀祈禳;習俗;變遷

中圖分類號:K8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81?穴2012?雪01-0149-06

The Changes of Sacrifice and Prayer and Festival Customs of Tujia

LIU Bing-qing PENG Lin-xu

Abstract: Tujia people think highly of illegal worship, witchcraft and ghost through praying and sacrificing in every festival. The sacrifice and prayer of Tujia people has been changing significantly since the 1980s. In different times the methods of expressions and contents are different. Meanwhile, the national festivals which interrelate with sacrifice and prayer tightly have been transforming with times. They have been given different forms and new contents in order to adapt the new soci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lead some national traditional festivals to adapt the needs of the new age for bett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sacrifice and prayer; customs; change

土家族“重祀”,“崇巫尚鬼”,凡節日必祭祀祈禳,節日活動與祭祀祈禳往往緊密相聯。這里,我們將節日習俗與祭祀活動的變遷合在一起加以探討,以有利于進一步探索和認識土家族的文化內涵。

土家族的祭祀祈禳活動自十八世紀以來,經歷過三次重大的變遷。

一、土司時期的祭祀祈禳與節日民俗

土司時期,土家族重祀、崇巫尚鬼的習俗表現得最為充分。這一時期祭祀的基本特點為:

(一)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祭祀祈禳對象,按土家族分布的三大流域來看:

從所祀的對象來看,一為在土家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上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土司王和部落(或部落聯盟,或部族)首領,如廩君,曾為廩君種這一支巴人的首領,武陵山區古為巴國地,廩君在清江流域的活動影響甚大,其傳說亦廣,清江流域的土民崇奉他;彭公爵主,即彭世愁,曾與殷王戰,立溪州銅柱,為維護土家族的生息之地和土家族的形成曾作過杰出貢獻,人們將他和他的文武二臣一起供奉;田佑恭、冉土司等都曾為土家族地區的開發、發展與土家族的形成作出過貢獻;楊再思所生十子分別為銅仁、省溪司、大小兩江、烏羅及秀山的平茶、邑梅、溶溪之祖;二為土民敬畏的英雄,如伏波將軍、關帝、樊噲等。漢馬伏波曾征伐武溪蠻,他的后裔又曾作石柱土司,土民敬畏而祀奉他;樊噲為舞陽侯,舞陽,即今湖南永順與湖北施南等地,土民敬奉他。此兩類均為在土家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曾作出重大貢獻的部落首領與土司王和土民敬畏的英雄。

(二)不同的祭祀祈禳對象設有不同的祭祀祈禳場所

這一時期土家族的主要祭祀場所及其祭祀祈禳對象為:

擺手堂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彭公爵主為彭世愁,向老官人為彭公爵主之文臣,田好漢為彭公爵主之武將。五代時,彭世愁與殷王馬希范立溪州銅柱,為土家族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地域和環境,土民世代祭祀。亦有的擺手堂祭祀八部大王。

八部大王廟祀古代酉水流域八部落首領,亦稱“八部大神”。

向王廟祀廩君。

土王廟祀土司之祖,即一世土司王,故稱“土王廟”。此廟因地域不同,所祀之土王就不同。原田土司轄地祀田氏之祖田佑恭;原楊土司轄地祀楊氏之祖楊再思。

飛山廟祀楊再思。

大王廟祀宋楊正韜,再思之子。

伏波廟祀漢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

白帝天王廟祀白帝天王。

三撫廟祀田姓(有的是安姓)、冉姓、楊姓三已故土司。

樊將軍廟祀舞陽侯樊噲。廟在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馬喇湖。祭時殺人亦獻首于其廟,俗能徒手制虎,糜而生祭之,方敢開剝。保靖、石柱、酉陽諸土司皆然。

關帝廟祀三國時蜀之大將關云長。

公安廟所祀之神有四:一為公安大圣婁智德如來;二為洞庭公主降龍如來;三為靈山會上伏虎如來;四為公安之保四圣如來。

(三)不同的祭祀祈禳對象有著不同的祭祀祈禳的方式

第4篇

【關鍵詞】 中西方節日;文化;習俗;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和習俗

1、文化

長期以來,文化被視為一種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人類知識和行為的總體,被籠統地當作“生活方式”、“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積淀物”、“眾多規范”、“象征性的習慣行為”、“觀念之流”、乃至“藝術、政治、經濟、教育、修養、文學、語言、思維的總和”等(賈,1997:16)。文化學家Kluckholm對文化的概念歸納出一百多種,還把文化界定為“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方式系統”。

由此可見,不同學者對文化的理解不同,由于不同的觀察視角,也就使文化的定義眾說不一。

站在中西文化差異這個角度來說,Goodenough(1957)提出的觀點比較適合此領域的研究。他指出“文化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品―知識―就這一術語最寬泛的意義來說―組成”(Goodenough,1957;賈,1997)。

賈(1997)也指出,在不同的生態或自然環境下,不同的民族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2、習俗

習俗是習慣和風俗,是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簡單地說,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習俗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中發展和承襲下來的,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象征和體現(沈,2002)。有一個非常普遍的例子可以明確地說明這一點。問候語中的“你吃飯了嗎?”和“上哪兒去?”這兩個表達方式在中國人看來,這根本沒有什么,只是在中國這個文化環境中一句日常生活中的問候語,其中也包含有對對方的關切。但在英美人看來,這是一個大忌,這侵犯了他們的人權。他們比較習慣于問天氣等環境的東西。

3、文化與習俗的關系

習俗是一個十分普通,人們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但它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影響力,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象征和體現。它的實質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屬于民俗學的范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沈,2002)。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并且文化習俗的類別也很多,如節日習俗、生活習俗、婚喪習俗、競技習俗、宗教習俗等。本文將以中西方的節日習俗來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二、節日文化習俗

1、節日文化習俗

節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氛圍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為深層底蘊,以特定時間、特定地域時空布局,以特定主題為活動內容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文化是我們觀察研究人類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一個窗口(湯,2001)。

2、節日文化習俗的特點

節日文化習俗大都有民族性、民俗性、宗教性、歷史延續性和發展性的特點。現在節日文化還出現了商業性、國際化的特點。其主題不同、特色各異,大都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

三、中國春節的節日文化習俗

春節是中國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種表達喜慶、祝愿和快樂的古老節日,是世世代代、家家戶戶、老老少少共同傾心營造的一種使人向往和期盼的意境。它是一種方式,一種文化,一種習俗,是人與人之間真情的流露。中國人的節日氣氛,最濃重的就是體現在過春節上。

1、春節的傳說

春節剛開始是人們來慶祝莊稼成熟的節日。在農業社會,莊稼成熟一次就完成一個“春種、夏忙、秋收、冬藏”的生產周期。人們為自己的勞動收獲慶祝一番,歡樂一場,休息一陣,以利再戰。年過完就“一元復始”開始新的一輪耕作。

關于春節的來歷,有很多傳說。其中一個是這樣說的:在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動物,每年冬天它都會下山去破壞農莊、搶奪食物,有時還會危及到村民的生命。鄉親們很害怕“年”,所以用鞭炮來嚇唬它。“年”真地被嚇走了。以后村民們每年都要紀念這個日子,從而就有了現在的年。當然現在的年已失去原來的意義,它已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節日,是人們家人團聚,共度美好時刻的節日。

2、中國人的“福”字

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的大門上都貼著“福”字或者是祝福的對聯。有時我們還會看到一些倒著貼的大紅福字,表示福到了。中國人過年,也有一點迷信色彩,以前最受歡迎的是門神和財神。門神請來貼在大門之外,為的是替自己把守門戶,使得“大鬼小鬼進不來!”請財神的目的更明確:“招財進寶”!但是近年來中國人過年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供神祭祖,但是在農村和一些城市的商鋪這種情況還是有的。

3、節日的色彩

紅色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傳統的喜慶色彩。因此,在春節期間,隨處可見到紅福字,紅燈籠,紅花,紅旗等。人們也非常喜歡這種喜慶的色彩,一般都會穿色彩鮮艷的衣服。

第5篇

摘要:歲時節日民俗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現象,內容包羅萬象。一些大的節日幾乎是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交往、民族心理等的綜合反映。本論文采用(一)比較法(通過比較民眾在各個節日的情感表達)(二)案例分析法(以春節為例)(三)文獻檢索法(通過在民俗網站查找或者在有關報刊上摘抄歲時節日的概念)。

關鍵詞:歲時節日;春節;民眾情感

一、歲時節日的民俗

(一)歲時節日的由來

從節期的選擇來看,歲時節日是以天文、歷法的知識為基礎的。歷法發明以后,人們以天氣的變化來作為檢驗歷法的標準,不斷地完善它。為了更能準確地反映節氣的變化,以指導農業生產,古人把黃道附近的一周天分為二十四等分。根據太陽在黃道的二十四個變化的位置,劃分出二十四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從節俗產生的原因是看,歲時節日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無論是春節的鞭炮驅儺還是端午節的賽龍舟,都表現出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節日習俗的產生,與人類早期的原始信仰觀念直接相關。第一是自然崇拜。早期的人類,總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離開來,并因為無法駕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當做一種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爾雅?釋天》:“‘祭星日布’這種原始觀念,與大自然的崇拜是分不開的,與后來的中秋賞月,元宵節張燈結彩習俗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 。第二是靈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死后有靈魂,肉體雖然不存在,靈魂卻不消失。靈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變化任何形態,暗中對人保護。 家里的長輩死后,能成家中的保護神。七月十五在水邊燃放河燈、焚香化紙、設饌施粥,目的是為了防止各種神鬼的侵害,求得保護。上巳日河邊洗浴,端午插艾掛蒲、喝雄黃酒,戴香包等習俗都有消災之意。這些習俗都顯出了人們護生的態度。第三是各種節日習俗與古人的迷信、禁忌、巫術觀念密切相關。古人認為吉兇禍福,必有前兆。日、月、星辰、云、雷等自然現象均被當做征兆對象。

二、歲時節日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影響

(一)歲時節日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

節日的選擇與生產活動是分不開的,也人們的生活規律有緊密的關系。春節是一個播種的季節,人們的生活相對來說比較閑適。人們祭天敬祖,游玩踏青,賞花燈,感受春天的來臨。夏天是一個繁忙的季節,而且這個時候天氣炎熱,容易生病。所以在端午節時候,情糾葛的傳說,民間也有外出看牛郎和織女外出的活動。主要以驅邪避溫為主。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人們懷著收獲的季節,中秋賞月。冬天可以說是一個享受勞動果實的季節,人們釀酒燒肉,整理年貨。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節日和農業生產是分不開的。

2.具有濃厚的人情觀念和人情味

中華民族是一個重感情的民族,在現實生活隨處可以感受到民眾的熱情。過春節,人們在家吃團圓飯,家家戶戶走親戚。中秋節,一家人在一起賞月,不僅增添節日的氛圍,而且也鞏固了家族的親情。我們海南黎族的“三月三”,每逢節日男女在一起載歌載舞。從這些節日中,可以看出歲時節日是中華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一般在春節期間和中秋節前后。“在節日里,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象征意義的文化事項,這就形成了傳統節日文化自己的發展演變規律和特征”。

三、歲時節日與民眾情感表達的發展現狀

(一)春節習俗的內在本質已經慢慢消失

春節主要是祭祀敬祖、守歲為主。然而,我們卻把春節視為一個娛樂的節日。比如在春節期間,很多小孩都喜歡玩鞭炮,大人們則是打牌喝酒。在大城市中,這種情況比較嚴重。“人們更多地把春節作為假期和消費的代名詞,以至于忽略了對歲時節日習俗的繼承,如祭祖、春節禮儀等習俗” 。隨著人們生活遂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們過春節還是以吃喝玩樂為主。

(二)春節向現代化發展

我國的傳統習俗主要起源于農業社會,主要用于各種祭祀活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轉型的速度特別快,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一些歲時文化習俗也隨之發生改變。比如,很多年輕人過春節,由于春節期間工作忙,于是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春節的淳樸性正在發生改變,而且這種變化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思潮。

四、怎右導民眾地傳承以及正確表達歲時節日情感

(一)官方要重視傳播和傳承

節日的傳承一個人是做不到的,必須要政府參與到其中。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好壞,主要的引導作用還是在政府上。假如政府處理的不好,會引起民眾的不重視,而且一些傳統文化很難融入到民眾生活中。“作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層面,如能積極去了解傳統節日的歷史地位和現實作用,認同和支持傳統節日的社會文化價值,對傳統節日的傳播與繼承便可起到官有效的作用” 。

(二)重視歲時節日的研究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不知道傳統節日的由來,其中的文化內涵。這給民眾對節日文化產生了陌生感,對節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僅能夠使民眾了解節日的由來和發展,而且更增加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研究節日的歷史。其次,要提取節日的文化價值,一個事物有重要的價值必然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最后,要參與到歲時節日的調研中,要善于挖掘節日文化的特色。做到更完善地、更全面地,更系統地去保護。

(三)提高民眾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人們地積極性比較低是由于節日的宣傳不到位。為此,要提高人們的積極性,要利用好大眾媒介的作用。.“目前,我們國家從平面媒體到網路媒體,再到多媒體幾方面都已經比較成熟和發達,在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方面,可以根據不同的媒體特點和性質做大量的宣傳工作,只有通過各種媒體特點加強宣傳,才能使傳統節日文化參透進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使傳統節日的文化精華傳播到世界各地,眾傳統節日文化重要性和深刻價值的認識,讓世界認識和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

參考文獻:

[1]趙書.清明習俗[J].北京觀察雜志,2014,(3).

[2]閆祥嶺.禮記?月令-五行學說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

[3]沈國威.新爾雅附解題?索引[M].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

[4]余志慧.中國節日[M].合肥:黃山書社,2012.

注釋:

[1]沈國威:《新爾雅: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年,第2頁。

[2]陳華文:《民俗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頁。

[3]王杰:《談春節習俗及其現代化演變的文化內涵》,《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11期,第29頁。

第6篇

關鍵詞:春節文化;傳統節日;民俗學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120-03

一、20世紀初至80年代以前的研究

中國民俗學產生于上個世紀初“五四”時期,對節日民俗的探索也始于此。從“五四”時期到八十年代以前,學術界主要做的是對節日民俗資料的調查、收集、整理。就相關研究成果來說,不得不提兩本書: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1923)與婁子匡《新年風俗志》(1935)。《中華全國風俗志》是胡樸安在二十年代初編成的一部有廣泛用途的全國風俗百科全書,書中對各地方志和古今筆記、刊物中所載風俗進行了匯編,其中涉及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們過節習俗。就節日民俗總體研究來看,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人們開始嘗試運用新方法、擴大新視角來挖掘節日民俗中的文化內涵,為八十年代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20世紀80年代的節日及春節文化研究

在“雙百”方針號召下,各種傳統文化藝術重新受到重視。節日文化研究,與其它人文學科的興起一樣,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羅啟榮、陽仁煊,較早關注中國傳統節日的學者,在1983年出版的《中國年節》[1]一書中,將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按季節進行分類為“孟春節日”、“仲春節日”、“季春節日”、“孟夏節日”、“仲夏節日”、“季夏節日”、“孟秋節日”、“仲秋節日”、“季秋節日”、“孟冬節日”、“宗教節日”。

韓養民、郭興文1987年共同編寫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2],系統地介紹了除夕、元旦、元宵等傳統節日萌芽、定型、發展的過程及其特點,以及節日相關各種活動、軼聞趣事、故事傳說。書中還提出了不少經得起推敲的創見,如神秘的原始崇拜、鬼神迷信與古代禁忌是節日產生的最早淵源;先秦是節日風俗的起源萌芽階段,漢代是中國節日風俗的定型時期,這一點獲得后來的學者的普遍認同。[3]

陳久金、盧蓮蓉1989年聯合出版了《中國節慶及其起源》[4],是較早介紹中國節日文化的書之一。書分十一章,重點寫了20余個節日,介紹了這些古代傳統節日活動的內容、發展歷史,重點研究和探討了這些節日的起源。

八十年代是中國節日文化研究的起步階段,從這個時期的研究成果看,有以下特點:第一,政治意味突出,學術意義不明顯。初期的研究,多是政府號召下以普及文化為目的的編寫的一些綜合性知識讀物。第二,以節日民俗的整體研究、漢族節日研究為主,單一節日研究、少數民族節日很少。就春節文化研究而言,專題性研究成果幾乎還沒有。第三,多數均是利用部分文獻記載、或田野調查搜集到的民間傳說故事、匯編而成的青少年讀本,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學術性和研究性不強。

三、20世紀90年代的節日及春節文化研究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中興起的“文化熱”方興未艾。九十年代的節日文化研究,逐漸回到“學術意義”的位置,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研究重心集中在節日文化的整體研究上,節日文化一般理論研究架構在這個時期建立、成熟起來。

(一)宏觀的一般理論研究

范勇、張建世繼承八十年代末一些學者對于節日文化理論關注的學風,1990年在龍文化大系列叢書《中國年節文化》[5]一書中對節日的類型、起源、變遷、傳播、傳說、內容、社會功能及心理等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探討。

宋兆麟、李露露1991年出版了《中國古代節日文化》一書,這部著作主要介紹了包括春節、立春、元宵節的20個古代節日。他們認為節日起源于多種歷史原因;節日的發展經歷分為四個階段:發生期(遠古時期)、發展期(秦漢)、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豐滿期(宋元明清),并具有幾點規律:節日的發展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不像政治、經濟、軍事那樣大起大落,而是比較緩慢的、潛移默化的;節日的形成是長期的,在發展中有變異,在傳承中有發展;農業文明的連續性和歷代統治階級的提倡使中國傳統節日具有頑強的生命力。[6]這些頗有見地的觀點,為后來學者們關于“如何確定節日”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參考。[7]

關于節日的特征與功能,也有很多學者進行研究。楊景震1998年《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形成及其特征》[8],將節日風俗的特征歸納為特征:禮儀性、理想性、時代性、民族性、傳承性、變異性、群眾性、地方性。關于這一點,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朱宜初在《民族節日的基本特征》一文中認為,節日大約有下面幾個特征:節日的文娛性(休假性)與勞動性、節日習俗具有最大的復合性、民族節日的簇新性與守舊性、傳統節日的宗教性與新節日的非宗教性、節日的全民性與階級性、節日的獨特性。[9]金毅1992年在其論文《淺析民族節日文化的社會功能》[10]中歸納出民族節日九大功能:民族凝聚功能、人際調節功能、心理制衡功能、生產導向功能、文娛體育功能、教育宣傳功能、文化傳承功能、文化傳播功能、商品紐帶功能,他還分別進行了細致的闡釋。

(二)春節文化研究的狀況

這個時段春節文化研究基本上延續八十年代的研究路術,將春節置于節日總體研究或文化史研究的背景下作為節日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展開的。

提到方法論,不得不提1998年簡濤用德文寫成《立春風俗考》[11],他運用法國結構主義與英國功能主義理論方法對立春禮俗進行探究,他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優秀范例,而且在方法論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這個時代對春節文化的研究,除了對春節習俗事象的資料展示外,關于春節起源的研究上三種較流行的代表性觀點已經形成。

1.臘(蠟)祭說

“臘祭”據說原是神農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事之”的年終祭祀習俗,主要內容是感謝百神上一年的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同時伴隨著人們為祈求驅疫禳災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范玉梅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說“春節,大抵是從原始公社時代的‘臘祭’演變而來的。臘祭期間,人們聚飲會替,歌舞戲耍,盡情歡愉。以后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眾多的春節習俗。”[12]王景琳、徐匋《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春節”條:“關于春節的由來,或說源于上古社會的臘祭,臘即歳終祭眾神之名,因而春節乃是由一年農事畢后為報答深的恩賜而來。”[13]段寶林《中國古代的狂歡節——春節、蠟祭與儺》也認可上述源于上古蠟祭的觀點。[14]

2.巫術儀式說

王娟1995年在中國文化講座叢書發表了《中國的春節》,筆者從春節儀式活動內容角度來探,認為“春節應該源于古代的巫術儀式,是古代人原始信仰之一——巫術的具體表現。人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和表演等來驅趕或避開邪惡,并得到平安和幸福。隨著社會的發展,春節逐漸失去了其巫術的內涵而演變成一種慶祝活動。”[15]

3.鬼節說

徐華龍1997年在《春節源于鬼節考》[16]一文中說“古時候人們由于科學知識的貧乏和生產力的低下,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常為冬天的寒潮所侵擾,又為糧食的匱乏所提心吊膽,早春更是青黃不接、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老人和兒童首先會因饑餓、寒冷及其他各種惡劣的原因而相繼死去。看到這種情景,人們會恐懼,會以為是鬼神的作祟。”

相對于八十年代的研究而言,九十年代的研究隊伍迅速壯大、研究領域得到擴展,研究方法也相對多樣化。絕大部分論文都是在理論上對節日的起源、分類、特征、內涵、功能、變遷及其原因探析等方面,論文成果尤為顯著,理論研究相當成熟。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偏頗,節日文化理論研究充分,對各民族單一節日研究仍然不多,而且多數僅僅流于一般的簡要的介紹,挖掘力度不夠;其次,可以說,這一階段對于春節研究仍尚未得到充分地開展,真正專門研究春節的不多,除個別專題研究外,多數還是僅限于八十年代資料匯編狀態,或者只是隨感式的記述。

三、21世紀以來的節日及春節文化研究

21世紀前十年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時代。一些學者以前人研究為基礎,將節日文化理論深入到底,另一類學者則另辟新徑,著力于個案和專題研究。百節之首的春節,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快速進入了學界研究的視野,成為一門顯學。

(一)宏觀的一般理論研究

楊琳2000年出版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17]一書,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理論研究成果的卓越代表,它“為二十一世紀節日文化研究提供了集大成的研究成果。”

趙東玉論著《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研究》[18]也是比較突出的成果之一。他以獨特的文化史和民俗文化視角相結合,圍繞“闡發傳統節慶文化的類型和特征”“厘定傳統節慶文化的要素和影響因素”“分析傳統節慶中的男女角色”“探討傳統節慶文化的時代意義”等四個方面展開論題,全書分中華傳統節慶文化概論、文化要素論、文化影響因素論等七章,提出了許多新穎扎實的理論觀點。

劉魁立的《文化內涵——傳統節日的靈魂》[19]一文,指出節日的核心是節日本身所具有的、自傳統以來就已經形成的文化內涵,文化內涵才是節日的靈魂所在,該篇論文對于把握春節習俗的內在本質提供了理論支持。

(二)非物質文化保護語境下的春節文化研究

1.理論上的研究內容多涉及春節起源、文化內涵(文化意義)、社會意義(社會功能)、變遷等方面。

對春節起源問題的探討,基本上被九十年代形成的上述三種說法占據。需要補充的是,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一書中對上述三種說法分別進行了分析論證,認為,由于文獻不足,很難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但是他根據前人的研究和現有文獻,做出了推斷,“我國早在夏代之前已有‘年’的時間概念是不成問題的,有年自然就有過年的習俗,所以春節可以說是一個極其古老的節日。”[20]陳連山基本贊同楊琳的觀點。[21]

而關于春節民俗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春節內涵和原始意義的研究上。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闡釋出不同的內涵與意義。

陳連山2004年發表《春節民俗的社會功能、文化意義與當前文化政策》一文,文中對春節習俗的社會功能和文化象征意義進行了總結分析,認為春節作為最普遍的超越政治、超越階級、甚至超越國界的民俗節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全民族的認同感。而且,春節是一筆現成的文化則一富,利用它可以更加順利地進入大眾生活,有利于建設新的全民族各階層共同享有的節日文化。[22]

吳正彪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獨特視角解讀春節習俗的文化內涵,2005年他在《春節習俗的文化人類學解析》中,提出自己看法“春節習俗與其說是一種文化行為,不如說更是一種文化需要。”因此,“春節作為一種文化,對中華民族而言就有獨特性和充分的價值。”[23]

蕭放的《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現代語境下的春節習俗意義》 “以春節為例,分析現代語境下的春節的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價值。”認為“春節在長期的歷史傳承中已經內化民族的心結,我們享受春節,就是集中體驗、傳承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這種以節日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是一筆豐厚的文化財富。我們應積極開掘春節的文化資源價值,對這一特殊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持與和諧社會的建設。”[24]

除了上述學者以外,李俊群在其文《論春節的傳統意義》中提出“傳統春節的核心意義正在于它是維系傳統宗法血緣共同體和熟人社會得以和諧運轉的一種節日儀式,它為具有強烈的宗法觀念和情感的人們提供了一種親情交流的契機和紐帶。”[25]劉守華《春節的文化精神》[26]中則用《周易》的一句哲言來概括春節的文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朱華穎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過年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身份”。[27]還有,黃濤等學者也對春節的文化內涵、社會功能進行過研究。

有些學者還對春節的變遷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巫肇勝在《文化社會學視野下中國春節習俗與文化變遷》[28]一文中首先解析了春節習俗的起源、主要特征,探討了春節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還對春節衰變的具體原因進行了考察,總結出:經濟發展是文化變遷的根本動力,城市文化的傳播影響傳統文化的變革,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的傳入沖擊傳統文化的變革,傳統文化自身特點影響。而覃祥菊《春節習俗的城市變遷及其文化內涵》[29]從政府行為的引導、新型習俗產生、拜年方式多樣化、旅游等城市新潮過節方式涌現等因素探索春節習俗在城市的變遷原因。李松潔[30]則運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以20世紀30年代以來黑龍江地區為個案研究了春節習俗變遷。

2.回顧二十一世紀以來,節日民俗研究的整體面貌,給人們印象最深的不只是理論探索上的收獲所得,更突出的乃是這近十年間出現了一大批具有開創性意義、以單一節日研究為對象的研究成果。

21世紀以來,節日民俗文化研究從一個量的積累達到了一個質的突破,相對于20世紀的研究而言,這個時期理論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個案專題研究等新的研究領域正在拓展,局面一片大好。在非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學者們逐漸轉換了研究視角,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對節日民俗,特別是單一傳統節日進行重新認識、重新研究,成果卓著,這在學術史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形成了二十一世紀頭十年節日民俗研究的研究趨向。春節文化研究在這個驅動力作用下蓬勃發展。

注 釋:

[1]羅啟榮,歐仁煊.中國年節[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3.1986年再版時,更名為《中國傳統節日》。

[2]韓養民,郭興文.中國古代節日風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1987.

[3]高丙中.文化自覺與民族國家的時間管理——中國節假日制度的現代問題及其解決之道[A].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節日文化論文集[C].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3.

[4]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5]范勇,張建世.中國年節文化[M].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6][7]宋兆麟,李露露.中國古代節日文化[M].文物出版社,1991:10,11-13.

[8]楊景震.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形成及其特征[J].中華文化論壇,1998(3).

[9]朱宜初.民族節日的基本特征[J].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88(3).

[10]金毅.淺析民族節日文化的社會功能[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4).

[11]簡濤.立春風俗考[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12]范玉梅.中國的民間節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王景琳,徐匋.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

[14]段寶林.中國古代的狂歡節——春節、蠟祭與儺[J].中國文化研究,1996(2).

[15]王娟.中國的春節[A].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文化講座叢書第二輯[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68.

[16]徐華龍.春節源于鬼節考[J].浙江學刊,1997(3).

[17][20]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8]趙東玉.中國傳統節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9]劉魁立.文化內涵——傳統節日的靈魂[J].民間文化論壇,2005(3).

[21]陳連山.春節風俗的歷史淵源、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A]節日文化論文集[C].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23.

[22]陳連山.春節民俗的社會功能、文化意義與當前文化政策[J].民俗文化論壇,2004(5).

[23]吳正彪.春節習俗的文化人類學解析[N].中國民族報.2005-3-4(6).

[24]蕭放.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現代語境下的春節習俗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06(2).

[25]李俊群.論春節的傳統意義[J].廣西民族研究,2007(1).

[26]劉守華.春節的文化精神[J].文明,2007(2).

[27]朱華穎.港客談春節:過年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身份[N].新華每日電訊,2008-2-13(4).

[28]巫肇勝.文化社會學視野下中國春節習俗與文化變遷[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8).

[29]覃祥菊.春節習俗的城市變遷及其文化內涵[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8(6).

[30]李松潔.春節習俗變遷的社會學解釋——以20世紀30年代以來黑龍江地區為例[J].中國民族,2008(2).

第7篇

【導讀】2021清明節的由來簡介為的會員投稿推薦,但愿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清明節,在我國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僅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更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大家知道清明節的意義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清明節的意義_清明節的由來簡介,以供大家參考,我們共同閱讀吧!

清明節的意義中國漢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天,民間有上墳掃墓、插柳、踏青、春游等活動。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于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清明節的由來簡介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源于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清明節氣是上古干支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清明時節,吐故納新、生氣始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習俗活動清明節在公歷04-06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涵。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傳統文化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

雖然清明節日的禁火與寒食習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為全國民間習俗,但清明節掃墓祭祖、禮敬祖先習俗早已有之。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節俗傳統自古持續不斷,就是到了當今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墓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等,又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祖先的追念。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其他2021清明節的由來簡介范文。

第8篇

重陽節的習俗簡介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酒,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來相贈佩帶的。

傳承至今,重陽節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個活動豐富、情趣盎然的佳節,各地人們通過登高、賞菊、喝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活動來歡度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重陽節的起源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山東重陽節的習俗山東民間重陽節的習俗活動是吃花糕。花糕以面蒸做,雙層中夾以棗栗之類果品,單層棗栗插于面上,有的還插上彩色小紙旗,謂“花糕旗”,有的上安兩只面塑的羊,取重陽之象,謂“重陽花糕”。花糕既是節日食品,又是節日贈品,濟南以東地區,重陽要給出嫁的女兒送花糕,膠東地區叫送糕;濟南以北地區不僅送糕,而且還送秋冬應用的衣物;濟南以西地區,尤其是鄰近河北省的一些縣市,重陽節要請女兒回娘家吃花糕,故有“女兒節”、“女節”之稱。

第9篇

中國春節海外傳播研究

“節日與狂歡”題解

法國狂歡節與城市政治

涼山彝族文化中的“都者節”

論節日狂歡的表現及內涵

從本土經驗提煉中國傳統節日

以信仰為基石的節日狂歡

關于中國少數民族節日狂歡的思考

相異時空下的節日與狂歡的理論思考

官方、消費體制下的節日與狂歡

浙江地區傳統歲時節日研究綜述

青海省東部地區端午節民俗調查

勝芳花會及其火神信仰

俄羅斯文化中的“鬼”與“鬼節”

浦東崇福道院中元節法會20年的變化

節日文獻數據庫著作權的若干問題

淺談文化資源數據庫的使用效率

數字民俗資料與民俗地圖

節日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

節日民俗研究的數字化問題

中國古代人日習俗對日本的影響

身體民俗與節日文化主體

在古今中外的格局中探討民俗志的寫法

關注文化實踐者的中國節日志

反思“寫文化時代”中的志書寫作

“存在的文化”如何表達

歷史文化時空狀態下發生的節日民俗

跨境傣泰民族節日的互動及影響

簡述跨境民族節日的主要特征

跨界民族節日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關于跨境民族節日研究的若干問題

怒族“如密期”節:歷史記憶與活態存留

當代賈村賽社活動中的祭祀戲劇形態變化

世俗化的動力機制——雪頓節與藏戲關系研究

閩北的普度與目連戲——中國初期戲劇史初探

春節在云南少數民族中的共享性意義

多元文化場景中的納西族春節

滿族春節習俗的生態特征與文化意蘊

《宛署雜記》中的歲時民俗記述研究

浙江節日習俗的區域特征及地域差異

溫州永嘉上塘廟會與盧氏女神信仰

云南省永仁縣直苴村彝族賽裝節調查報告

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團結村“納頓”節調查報告

當代民間宗教的復興與地方宗教節日的產生

關于臺灣傳統節日傳承與變遷的考察報告

互聯網和數字化時代民俗學的數字化檔案建設

石婆廟廟會調查及廟會對當地社區功能的分析

第10篇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恒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于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并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春節: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陜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于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寒食節、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游春,忌動煙火。

四月八:

相傳是釋迦牟尼的誕辰日,多有廟會和朝山活動。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稱“曬蟲節”,有“六月六,曬絲綢”的民諺。此日午間晾曬絲、綢、皮、毛等經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蟲蛀。還有“翻經會”“曬袍會”等,陜西還有放撈河燈和汲水造酒的活動,有的地區還舉行“六月場”活動,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趕表,擲花包形式,尋求戀愛對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瑤族的重大節日。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游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第11篇

1、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2、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3、每年的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按照舊的習俗,祭祀(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2篇

關鍵詞 端午節日文化 文化大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40

Abstract Through the survey found that people in the face of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e Chinese Dragon Boat Festival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the custom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memory and perception gradually indifferent. This situation is mainly due to the excessive emphasis on the dedication of the Qu Yuan spirit of the country, while ignor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festival, a deeper level of culture. Therefore, in order to solve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Dragon Boat Festival culture; culture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端午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現狀

面對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當代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他們對端午節日文化的認識情況,來分析現今端午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現狀,共回收了150份有效問卷,主要內容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不知習俗的內涵

“蓄蘭沐浴是對端午節風俗最早文獻載錄的內容,古代端午節又稱為 “浴蘭節(《荊楚歲時記》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①)。采藥是端午節最古老的習俗之一。因端午前后許多草藥莖葉成熟,正值采收時節,故形成此俗。但是調查問卷顯示(圖1)知道有此習俗的大學生僅占系4.7%,更不用說了解其形成的原因了。長命縷又稱“續命縷”、“避兵繒”、“五色絲”、“長命壽線”等,拴在手腕、腳腕、脖頸上,可以辟邪和防止五毒近身,亦是端午節最古老的習俗之一。調查顯示知道這個習俗的大學生占8.7%。這些都是我國端午節曾經盛行的習俗,但如今大多數的大學生聽到這些時都是一臉茫然。此外調查顯示,知道吃粽子為端午習俗的占98%、賽龍舟的占93.3%、掛艾葉的占72.7%、飲雄黃酒的占53.3%、佩香囊的占18.7%。部分端午風俗早已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漸漸被人們淡忘,這些習俗背后隱藏的內涵也都被遺忘了,大多數的大學生只知道吃粽子、劃龍舟、掛艾草、飲雄黃酒這四個習俗。不過這些被淡忘的習俗一經提及之后,也引起一些大學生的好奇之心,想對古時候的習俗一探究竟,看看過去與當下的端午有何不同。

1.2 對屈原愛國精神的誤解

提到端午節,大部分大學生都會想到屈原的愛國精神和甘于為國奉獻的自我犧牲精神。根據調查結果顯示85.3%的大學生認為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愛國精神的節日,很少有人深思屈原愛國精神的真正意義,他之所以選擇自殤,并不是用來證明他的愛國之情,死并不是他的目的,他是為了追求精神和個體的獨立性價值。大部分人都忽視了端午節俗的真正意義也包括對個體生命的關懷,其存在與發展歷程充分表達了生存智慧的內容,展示了文化生態的內涵。

1.3 對文化強烈的占有欲望

至今提及端午節之爭,網絡上的罵戰還是此起彼伏。那么,端午節究竟是“占有”重要,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重要?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馮驥才這樣說:“中韓端午之爭讓我們反思,中國人自己是否拿傳統節日當回事呢?是否一定要得到國際認可才當回事?如果自己不重視,評了文化遺產又有什么意義?”調查顯示將近40%的大學生對待其他國家的端午節時,保持著堅信端午節是中國的,與其他國家斗爭到底的態度。但是對文化的繼承并不意味著占有,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的當代大學生們何不換個角度想想,我國的端午節被韓國、日本等國家學習,這恰好證明了端午節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自身的優越性,否則它就不會被世人所接納并傳承。所以應該在重視我國的傳統文化,繼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實現文化大融合,做到繼承與創新相互結合,而不是糾結端午節到底是屬于哪個國家,始終把他國看作是爭奪端午節的敵對勢力。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對端午節日文化的誤解主要涉及端午節日習俗、屈原愛國精神、文化傳承三方面。這也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況,為了更好地促進端午節日文化的傳承,提升端午節日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貢獻,分析這些情況出現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端午節日文化日漸淡漠和誤解的偏差的原因分析

2.1 片面追求商業利益掩蓋了端午節日更深刻的文化意蘊

自從端午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媒體就開始增加在這方面的報道。每年隨著端午節的到來,全國各大超市內商品琳瑯滿目,除了商家推出的各種類型的粽子與端午節傳統民俗有著實際聯系外,其他消費品都被打上了端午節的標簽。②此外旅游也占據著端午消費的巨大比重,作為一個汨羅人,筆者對此有著深切地體會,每到端午時節汨羅江畔的屈原紀念館就會迎來許多的游客,周邊的商戶都會趁著端午熱潮在這個時候大賺一筆,這勢必就造成了民眾的另一種意識,即把端午節當成購物狂歡節和旅游假日,而遺失了許多有意義的端午節習俗,也遺忘了端午節日文化更深刻的文化意蘊。

2.2 傳統端午節日過分強調為國奉獻的屈原精神缺乏時代氣息

幾千年來世人皆被屈原的愛國精神與自我犧牲精神所折服,卻忽視了屈原自殤的真正目的――為了追求精神的獨立、彰顯個體的獨立性價值。但是從歷代帝王對屈原的封號――唐代敕封“ 昭靈侯”;五代進封“威顯公”;宋代封“忠潔侯”、“清烈公”,元代封“忠節清烈公”及歷朝的沿用,都顯示了對屈原犧牲精神示范性的強大凝聚力。③此外,許多貌似重視文化傳承的功能性文化節活動都是為了實現文化統一、民族認同等目的,使端午儀式成為 “一個強迫接受同一性(文化統一與國家的認同等)的機器”,④漠視了對個體生命的關懷。被剝離了精神載體,與時代脫節只剩下空殼的端午節不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

2.3 端午節文化形象過于單薄

屈原在人們的印象中,只不過是歷史上有名的愛國忠臣之一。誰又理解他在放逐生涯中不墜的高潔和難眠的憂慮呢?更不用說真正理解端午節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端午節對于人們來說是沒有質感、蒼白無力的。我國的學校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類的學校“重理輕文”的思想比較嚴重,強調培養專門人才,導致學生人文知識匱乏。⑤久而久之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學生缺少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進而影響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人們才會感覺端午文化形象如此“單薄”。要是不能理解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民俗節日的民族意義,端午節日文化只會越來越“虛”,傳統節日對人們來說也只會越來越陌生。

弘揚端午節日文化應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而創新,與時代的要求緊密結合,隨時代進步不斷創新傳播的方式方法,構筑起廣播、電視、報紙、局域網和手機短信“五位一體”的宣傳網絡,⑥深入挖掘端午節日文化的內涵,使其成為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重要精神力量,促進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3 端午節日文化對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貢獻

3.1 豐富端午節的文化意蘊

我國市場經濟是一種利益導向型的經濟,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強調了對個人利益的肯定,使人們的利益意識開始覺醒,對部分人的價值觀念、消費觀念產生了消極影響。⑦一些人開始走向追求物質利益的極端,而屈原擁有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的精神則恰好給了我們警示,即使自身富貴,但也不窮奢極侈,不為聲色所迷;即使自身貧困,但身雖貧而志不貧,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做不仁不義之事。這為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指明了前進的道路,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文化資源。

3.2 拉近屈原與時代的距離

屈原強烈的愛國憂民及正直高潔的人品是其留給中華民族激勵后世的人間正氣。無論古今中外,談到屈原,大都為其強烈的愛國憂民意識所折服。屈原對君主的忠貞,對國家的摯愛之情甚至已成為一種良好的教育素材。但在多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當下社會不良風氣表現突出,道德敗壞之人層出不窮,我們應該將屈原精神與時代緊扣,使屈原精神充滿時代氣息,促進個人與社會同時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3.3 挖掘端午文化中的生命與生活教育意義為思政教育指引方向

在激烈競爭的知識經濟時代,許多人認為,擁有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技術、較強的能力就足夠了,而看不到道德修養、個人品質在人生與成才道路上的積極作用。以屈原作品、屈原事跡為載體的端午文化,作為中華悠久歷史的一部分具有極大的生命與生活教育意義,兩千多年來,傳播海內外,不斷彰顯著屈原精神的民族凝聚力、 文化吸引力和創造力,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圣人古訓、宣揚的愛國、修身、養性等觀念在現代社會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教育意義,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對我們的理想信念教育必然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思想政治教育指引方向。

4 結束語

端午節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具有的精神力量不可小覷,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深遠。新時期只有合理弘揚與傳播端午文化,才可以使作為我們正確理解端午文化習俗,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端午節日文化不斷發揚光大,世世代代得以延續。

注釋

① 梁?宗懔撰,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47.

② 宋素紅,聶岑娜.端午文化的媒介呈現―以 《人民日報》《海峽都市報》為例[J].東南傳播,2012(9).

③ 龔紅林.從歷代封崇看屈原精神軟實力的生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2(12).

④ Keenth Dean.中國東南地方宗教儀式傳統:對宗教定義和儀式理論的挑戰[J].學海,2009(3):38.

⑤ 肖維華,楊昭,大學生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探究[J].南華大學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