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厚度測量

厚度測量

時間:2023-05-31 09:09: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厚度測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厚度測量

第1篇

關鍵詞: 勞埃德鏡;干涉;測量

0 引言

長度是一個基本物理量,在生產和科學實驗中被廣泛應用,實驗過程中需要對微小位移或厚度的變化進行較為準確的測量。常用的方法有千分尺法、移測顯微鏡法、光杠桿放大法、電測法、劈尖法等。千分尺和移測顯微鏡直接對物體進行測量,測量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千分尺為求其準確,通常需要測量多個物體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移測顯微鏡能對所測物體放大,提高所測物的可視度[1]。光杠桿放大法構思巧妙,是測量微小形變的一種可行方法[2]。文獻[3]敘述了微小形變電測法的原理和實現方法,能夠培養學生設計能力。劈尖法測量操作簡單,而且具有一定的準確性,成為眾多物理實驗教程測量微小形變的實驗[4]。微小形變的測量方法比較多,本文利用勞埃德鏡,從光的干涉原理出發,將勞埃德鏡上升高度的變化轉換成干涉條紋間距的改變從而測出物體的厚度,該方法不僅操作簡單,在普通光學實驗室即可完成,適合作為學生實驗,而且具有較高的精度和較強實用性。

1 實驗原理

勞埃德鏡是一塊平玻璃板,利用它使其投射到它表面上的光的波正面改變方向,與由同一光源S直接發出的其他部分的波正面相交,在交匯處產生干涉。如圖1所示,經水平單縫的光線其中一條 直接到達光屏,另一條 經平面鏡反射后到達光屏,屏幕上的干涉條紋如同實際光源S和虛光源S'發出的光束產生的一樣。到達p點光程差為

此處光束為掠入射, 很小,由幾何關系可得

由波動理論

干涉加強,光屏上出現亮紋。

干涉相消,光屏上出現暗條紋。

由式(3)、(4)可得,相鄰亮條紋間距或相鄰暗條紋的間距為

測量裝置見圖2,由平面鏡AB,He-Ne激光光源1、透鏡2、水平狹縫3、光屏4、測微目鏡5、載物臺6和水平儀等組成。

當未放置物體于平面鏡下方時,可測出光屏

當所測的微薄物體放置于平面鏡下方時,必然會使平面鏡上升,此時平面鏡與狹縫豎直高度 變為 , 即為物體的厚度,由于平面鏡重力較小,忽略對物體厚度影響。此時條紋間距為

結合(6)(7)式可得物體厚度

2 測量步驟

1)如圖2將各儀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調節光源、凸透鏡和單縫,使其在同一水平軸上。

2)將平面鏡放置于水平桌面的載物臺上,用水平儀對平面鏡進行檢測,確保其水平,同時調節單縫間豎直高度,使光束在平面鏡上接近掠入射,改變狹縫寬度,以致可以在測微目鏡中看到清晰的干涉條紋。

3)用測微目鏡測量未放入紙張時干涉條紋間距 ,為了減小誤差,測出20條干涉亮條紋之間的距離,然后求其平均得到相鄰條紋的間距。

4)分別將五張厚度均勻的A4白紙放置于平面鏡下方,然后分別測出干涉條紋的間距 和 ,具體操作同步驟3),測量數據見表1。

5)測出單縫到測微目鏡之間的距離D,將所得數據代入式(8)可計算出紙張的厚度 。

6)將五張白紙疊放在一起,用千分尺測量出總厚度H,取平均值,見表2;然后用劈尖法分別測出上述五張紙的厚度,見表3。

3 實驗數據處理及比較

根據測得實驗數據,代入公式可計算出每張紙厚度 ,見表1,則紙張1的不確定度為

利用千分尺測量多份紙張的厚度,然后求其平均,具有一定的準確性,以它為參考值,將三種方法測得值進行比較,見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劈尖法和勞埃德鏡法測量所得紙張厚度均不一樣,這與紙張本身厚度存在差異外,其次為實驗誤差所致 。測量精度受環境溫度、振動等因素影響,測量干涉條紋間距時,人眼觀測條紋時存在誤差。另外實驗過程中難以確保平面鏡處于水平狀態,將所測物體放置于平面鏡下方時,平面鏡與水平面往往會出現一定角度,這將影響測量結果。勞埃德鏡法測紙張厚度接近于游標卡尺所測得值,具有較高準確度,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4 結論

本文將勞埃德鏡的光波干涉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以A4紙作為微薄物體,對其厚度進行了測量,結果表明該方法簡易可行,具有較高的準確性。為學生提供了測量微小物體厚度的另一種方法,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加深了對勞埃德鏡的認識,讓學生充分理解干涉相關知識。

參考文獻:

[1]穆曉東,移測顯微鏡在測量金屬楊氏模量中的應用[J].大學物理實驗,2004(3).

[2]趙斌、陳明偉,金屬線膨脹系數的測定[J].武漢工業學報,2004(2).

第2篇

【關鍵詞】鼻前皮膚層厚度;鼻骨長度;孕周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032-02

近年來,國外有學者研究胎兒鼻前皮膚層厚度,認為鼻前皮膚層厚度可能成為第二孕期唐氏綜合征的主要超聲標記,但國內對胎兒鼻前皮膚層厚度的研究未見報道。國內外對胎兒鼻骨長度的研究較多,但對華人胎兒鼻骨超聲測量正常值的報道存在差異。本研究旨在通過測量統計華人胎兒各孕周鼻前皮膚層厚度及鼻骨長度正常值,分析二者間及分別與孕周間的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2年1月~12月在我院行產前超聲檢查的孕婦2158例,年齡19~44歲,平均27.3歲。孕周為11周~41周,平均25 +4周。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VOLUSON 730及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經腹掃查,探頭頻率3.5MHz。常規測量雙頂徑、股骨長等生長指標,掃查胎兒全身結構有無異常,重點觀察和記錄胎兒鼻骨發育情況,測量鼻前皮膚層厚度及鼻骨長度。測量平面取胎兒頭部正中矢狀切面, 將超聲圖像放大占屏幕2/3,中晚孕期只顯示胎兒頭部及頸部,早孕期只顯示胎兒頭部及上胸,前方顯示鼻部的同時后方顯示菱腦。胎兒鼻骨呈水平走向, 探頭長軸與鼻方向水平, 即探頭聲束與胎兒面部矢狀面的長軸約呈45°。可見3條清晰的線,上端的線代表皮膚,下方較厚且較上端皮膚回聲強的線代表鼻骨,第3條線幾乎與皮膚相連但略高一點的代表鼻尖,正常胎兒顯示鼻部鼻骨與其上方鼻梁皮膚形成兩條高回聲線(“等號征”) 。在顏面部正中矢狀切面,盡量使聲束與鼻骨長軸呈90°,測量鼻骨強回聲帶表面長度即鼻骨長度;測額葉骨最低處至皮膚外緣的距離即鼻前皮膚層厚度。每個胎兒測量3次,最終取其平均值。

1.3 統計方法

按照孕周進行分組,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

學分析,結果采用x(_)±s表示,組間數據采用相關性分析,P <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各孕周胎兒鼻前皮膚層厚度及鼻骨長度值(見表1)

3 討論

鼻骨由額鼻突演化而來,于胚胎第4~6周時開始發育,胚胎第9~11周時開始骨化成骨。初始兩塊鼻骨之間有一間隙,隨著胚胎的發育逐漸縮小變窄。 有研究表明:在胎兒頭臀徑長達42mm(相當于妊娠10.9周)時就可以觀察到胎兒鼻骨結構[1]。

Sonek等[2] 在早、中孕期通過胎兒面部正中矢狀切面精確測量出胎兒鼻骨,并得出各孕周正常值,證實了胎兒鼻骨超聲測量的客觀性和可重復性。Chen等[3]報道了198例15~23孕周的華人胎兒NB正常值,認為其與西方人胎兒有差異,他對華人正常胎兒鼻骨發育情況的研究顯示,正常胎兒NB值從孕15周的3.5mm增長到23周的6.7mm,NB值隨孕周的增加而增長,呈線性關系。謝紅寧等[4]對1415例華人鼻骨行超聲測量,得出了胎兒鼻骨各孕周的正常參考數值,與Sonek等的測量結果相比無明顯不同。本研究成功地對2158例妊娠11周~41周胎兒鼻骨進行超聲測量,得出各孕周胎兒鼻骨正常值及胎兒鼻骨發育與孕周的相關性,與Chen等報道結果一致。有研究表明,在染色體異常胎兒中PT增厚、NB短或缺如。因此,建立PT及NB各孕周的正常值范圍將有一定的意義。

近年來,有學者研究測量PT發現,PT隨著孕周的增加而增厚。Persico等[5]對孕16周~24周、135例染色體正常胎兒及26例唐氏綜合征胎兒研究表明,染色體正常胎兒16周平均厚度2.4 mm、24周平均厚度4.6 mm。本研究測量了妊娠11周~41周期間各孕周胎兒PT值,PT值由妊娠11周的0.08cm~41周的0.72cm,發現PT值隨著孕周的增加而增厚,PT與孕周的相關系數為0.769(P < 0.01),PT與孕周呈直線相關關系。

Maymon等[6]對孕14周~27周、850例染色體正常胎兒及80例唐氏綜合征胎兒進行研究,染色體正常胎兒PT的MOM值為1.01,唐氏綜合征胎兒PT的MOM值為1.31;他們利用中位數的倍數(MOM)進行唐氏綜合征風險指數評估,認為PT是第二孕期唐氏綜合征的主要超聲標記。目前國內對胎兒鼻前皮膚層厚度鮮有研究,其對染色體異常的預見性將有待于進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Cicero S,Curcio P,Papageorghiou A,et al.Absence of nasal bone in fetuses with trisomy 21 at 11-14 weeks of gestation:an observationa lstudy.Laneet.2001; (9294):358;1665-1667.

[2] Sonek. Nasal bone evaluation with ultrasonography: a marker for fetal aneuploidy.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3; 22: 1115.

[3] Chen M,Lee CP,Leung KY,et al. Pilot study on the midsecond trimester examination of fetal nasal bone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Prenat Diagn, 2004, 24( 2) : 87-91.

[4] 謝紅寧,朱云曉,李麗娟,等.胎兒鼻骨超聲測量對染色體異常的診斷價值.中華圍產學雜志.2006;9(2):89-92.

第3篇

[關鍵詞]錯牙合患者;面部軟組織厚度;男性青少年;數字化X線;數學比例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5)22-006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cranio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es of male juvenile malocclusion sufferers in Guanzhong Region and to analyze its mathematics ratio relation,discuss the feature of them. Methods Cranio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es at 9 landmarks were measured with DR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180 male juvenile malocclusion sufferers in Guanzhong Region. Results The measured values were from(4.28±0.60)to(17.32±2.20)mm of 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es of male juvenile malocclusion sufferers in Guanzhong Region and from 0.43±0.08 to 4.06±0.69 of its ratio relation. Conclus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asis nasi,upper lip,lower lip and mentolabial furrow among skeletal Class I,Class II and Class III in male juvenile malocclusion sufferers in Guanzhong Region.There exists fairly permanent mathematics ratio relation between cranio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es,with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malocclusion sufferers;cranio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male juvenile;digital radiology;mathematics ratio

顱面部軟組織厚度的測量數據是美容醫學、顱相重合、顱骨面貌復原、口腔正畸、口腔頜面外科等學科的基礎工作[1]。顱面部的軟組織與硬組織之間存在緊密聯系,通過正頜外科或著正畸學的方法移動骨骼和牙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軟組織的外形和厚度,這就要求醫師必須了解面部軟組織厚度的形態結構特點,密切注意硬組織改變所引起的軟組織變化。顱面部軟組織厚度的測量方法比較多,如X線法、針刺法、CT、超聲、MRI等[2-3]。X線法在顱面部測量中運用的時間相對較長,并且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經驗,同時更為方便,測量結果可信。利用數字化X線對青少年面部軟組織厚度測量及其相互比例研究的報道[4]較少。本研究選取寶雞市口腔醫院正畸科和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正畸科的男性青少年錯牙合患者數字化頭顱定位片(Digital Radiology,DR)作為樣本,對其面部軟組織厚度測量統計,并對相互之間的比例關系進行研究分析,旨在探討關中地區男性青少年錯牙合患者的顱面軟組織厚度特征,為正頜外科、美容醫學、顱相重合、口腔正畸學等學科提供數據參考。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寶雞市口腔醫院和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的DR片數據庫中隨機選取180例關中地區籍的男性青少年正畸治療前錯牙合患者樣本(其中骨性Ⅰ類、骨性Ⅱ類、骨性Ⅲ類患者各60例),年齡11~18歲,五官端正,體態均勻。樣本納入標準:①頜面部無畸形,牙列完整無缺失;②骨性Ⅰ類:1°

1.2 攝片儀器和方法

1.2.1 拍攝儀器:德國西諾德(Sirona)數字化X線影像設備ORTHOPHOS XGplus用于拍攝DR片,數字影像處理系統SIDEXIS XG處理DR片。

1.2.2 拍攝方法:頭顱定位儀標準定位,左右耳塞完全進入左右外耳道,然后精細調整頭部的位置,使眶點指針恰好抵于眶點(此時頭部固定在于眼耳平面與地面平行的位置)。拍攝的DR側位片兩側機械耳塞間對合良好;正中牙合位;雙側下頜骨下緣基本重合,相差

第4篇

【關鍵詞】 OCT測量; GCC; 原發性青光眼; 應用價值; 診斷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value of frequency domain OCT measurement of the thickness of retinal nerve fibrous layer and macular GCC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glaucoma.Method:A total of 50 primary glaucom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and 50 cases of normal eyes personne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in our hospital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clinical diagnosis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RNFL average thickness around optic disc and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macular region of GCC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Key words】 OCT measurement; GCC; Primary glaucoma; Application value; Diagnosis

相關醫學文獻報道,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用于視網膜和冠狀動脈掃描可發揮很好的診斷效用,在原發性青光眼診斷中應用該方法具有檢查方便、無創傷、不影響患者工作的優點,可作為臨床原發性青光眼的診斷方法[1-2]。本研究對近年來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分析頻域OCT測量視盤周圍神經纖維層和黃斑區GCC厚度在原發性青光眼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0例原發性青光眼患者,根據視野缺損的程度分為青光眼早期(A1組)、中期(A2組)、晚期(A3組);其中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20例,男9例,女11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78歲,平均 (63.1±8.9)歲;急性閉角型青光眼20例,男7例,女13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80歲,平均 (61.3±8.6)歲;慢性閉角型青光眼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78歲,平均 (64.2±7.9)歲;符合臨床原發性青光眼診斷標準。對照組50例健康人,男25例,女25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79歲,平均 (62.7±8.5)歲;其均無青光眼病史和青光眼家族史,眼壓低于21 mm Hg。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眼科檢查,如視力、眼壓、房角、眼底、裂隙燈、驗光等。另外,還需對患者進行H um phrey 視野 30-2 程序和彩色眼底照相檢查。其次,用頻域OCT分別檢測兩組眼的視盤周圍各象限的神經纖維層(RNFL)厚度和黃斑區GCC的厚度、全自動電腦視野檢測其視野。所有病例和對照組的檢查中,均應用同一眼壓計、同一視野計、同一頻域OCT。檢查均由同一熟練的操作者完成。檢查儀器選用型號為 Zeiss-H um phrey視野計和美國光視RTVue FD-OCT儀進行。采用快速RNFL 掃描模式、以視盤為中心對患者視旁RNFL厚度進行掃描,共掃描3次。對黃斑厚度進行測量時應采用快速黃斑厚度圖模式、以黃斑中心凹作為中心進行掃描,共掃描6條,每條掃描長度應控制為6 mm。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視盤各象限RNFL平均厚度和黃斑區GCC平均厚度,分析試驗組視盤周圍RNFL平均厚度與視野平均缺損(MD)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處理 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黃斑區GCC厚度比較 試驗組黃斑區GCC厚度為(99.97±5.77)μm,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0.97±6.77)μ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062,P

2.2 試驗組中各組視野MD和RNFL平均厚度的比較 試驗組視盤周圍各象限RNFL平均厚度隨病情進展逐漸變薄,視盤周圍RNFL平均厚度與視野平均缺損(MD)呈負相關性,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正常人和不同時期原發性青光眼患者進行RNFL平均厚度和視野MD的檢測和比較,結果顯示,各原發性青光眼組RNFL平均厚度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變薄(P

青光眼為臨床常見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在其原發性青光眼中,其病理損害基礎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丟失,從而導致視盤沿變窄、視盤凹陷擴大及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NFL)厚度變薄,使患者視野缺損,使患者視力減退、喪失[5-6]。研究表明,青光眼早期診斷難度較大,應用OCT診斷原發性青光眼,具有鑒別診斷價值[7]。

應用頻域OCT這一新技術測量正常健康人眼和原發性青光眼患者的視盤周圍神經纖維層(RNFL)和黃斑區神經節細胞復合體(GCC)的厚度,對測得的參數進行對比分析,可發現視盤周圍的RNFL和黃斑區GCC的平均厚度與視野平均缺損(MD)存在相關性[8]。外文文獻指出,在原發性青光眼診斷中,應用OCT測量技術,根據視盤周圍神經纖維層和黃斑區GCC厚度,可以幫助早期診斷及隨訪監測患者病情進展[9-10]。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由于發病時癥狀明顯,能夠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而原發性慢性閉角型青光眼(PACG)和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POAG)發病均隱匿,早期無自覺癥狀,不易被察覺[11-12]。研究指出,OCT在青光眼早期應用OCT診斷可疑開角型青光眼,臨床效用高[13]。瞿遠珍、楊柳、劍目指出,通過OCT測量患者黃斑區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復合體(GCC)厚度,可以初步探討患者視功能的損害[14-15]。

臨床青光眼診斷中,傳統方法中多以眼壓、視野作為臨床疾病診斷標準,在其視野出現絕對暗點時,已經有約30%~50%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死亡。研究表明,在原發性青光眼診斷中應用OCT診斷,具有高分辨率,在原發性青光眼早期診斷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臨床上應用頻域OCT監測視盤周圍神經纖維層(RNFL)的厚度和黃斑區GCC厚度變化,及時判斷視神經是否受到損害,可幫助診斷原發性青光眼,對早期診斷、早治療原發性青光眼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臨床原發性青光眼診斷中應用頻域OCT檢測視盤周圍神經纖維層和黃斑區GCC厚度能客觀地反映出青光眼視神經損害程度,有較高價值。

參考文獻

[1] 趙軍,胡連娜,趙宏偉 .頻域-OCT觀測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視盤形態、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及神經節細胞復合體的臨床意義 [J].眼科新進展,2014,6(10):968-971.

[2]楊月杰. OCT在區別青光眼性和非青光眼性大視杯中的作用 [D]. 新鄉:新鄉醫學院, 2012.

[3]楊艷艷.青光眼FD-OCT結構損害與視野功能損害關系研究 [D].泰安:泰山醫學院,2010.

[4]瞿遠珍,楊柳,王劍.OCT測量垂體瘤患者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復合體及神經纖維層厚度的初步探討[J].眼科,2011,12(4):258-261.

[5]霍妍佼,郭彥,洪潔. 高分辨率OCT測量神經節細胞-內叢狀層厚度在青光眼早期診斷中的作用[J].眼科,2013, 11(6):374-377.

[6]夏侯梨,劉春蘭,廖瑩琳,等.絲裂霉素C聯合鞏膜瓣可移動縫線治療原發性青光眼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3):11-13,16.

[7]李海燕.鞏膜咬切術聯合小梁切開術治療原發性青光眼的遠期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1):54-55.

[8]秦華.低濃度絲裂霉素聯合羊膜移植治療原發性青光眼的近期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11-13.

[9]肖情,馮光強.microRNA對原發性青光眼TGF-1β和CYPIB1基因調控的研究進展[J].眼科新進展,2014,34(5):497-500.

[10]羅國新.小梁切除術聯合中藥治療中晚期原發性青光眼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12,20(2):54-54,57.

[11]李曉莉,雪麗霜.圖文式臨床護理路徑在原發性青光眼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3,27(2):540-541.

[12]徐秋龍.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和傳統小梁網切除術治療原發性青光眼的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5):497-498.

[13]徐麗華.原發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多種元素及一氧化氮、促紅細胞生成素及外周血T細胞亞群變化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3):61-62.

[14]趙喜榮,王媛媛,王種德,等.注射用英夫利西單抗引起繼發性青光眼1例[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3):98-98.

第5篇

關鍵詞 :復合片 芯材厚度 現場檢測方法 高分子防水卷材

引言

聚乙烯丙綸復合防水卷材(以下簡稱“復合片”) 作為重要的一類高分子防水卷材,已廣泛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的屋面的防水、地面防水、防潮隔氣等領域。它是以合成聚乙烯為主要材料,丙綸無紡布為保護層或增強層,各部位截面結構一致的防水片材[1]。復合片芯材厚度,主要是指復合片中間聚乙烯片層的厚度,作為復合片的一項重要的物理指標,不僅決定了卷材的生產成本,更決定了材料的防水性能及使用壽命。

雖然我國《建筑防水卷材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中規定芯材厚度低于0.5mm的復合片防水卷材產品不得生產[2],然而日常的檢驗中發現,許多芯材厚度低于0.5mm的復合片產品性能均可滿足GB 18173.1-2012《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1部分:片材》中規定的強制性檢驗項目,這使得低芯材厚度的卷材產品仍有較大市場存在空間,行業內生產低芯材厚度的產品的現象一直普遍存在。監督抽查行動,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現場檢驗方法,只能將抽查樣品帶回實驗室進行測定,測試周期較長,影響監督抽查及執法效率。通過復合片芯材厚度現場檢驗方法的研究,可為復合片防水產品的檢驗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有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防水卷材標準體系,提高防水產品市場的監管力度。

1 .復合片厚度測試方法研究現狀

目前國家標準及相關行業標準中針對復合片厚度的測試方法主要是采用厚度計進行測試,該方法主要是將復合片樣品放入厚度計壓柱與測試平臺之間,測定復合片的整體厚度,包括復合片上下表面無紡布的厚度。該整體厚度并不能真實反應出復合片聚乙烯芯層的厚度。

國家標準GB/T 18173.2-2012 附錄A中給出了光學顯微鏡法測定復合片芯材厚度的具體操作步驟。該方法中規定在距片材長度方向邊緣(100±15)mm向內平均取5點,分別以這五點為中心裁取5塊50mm×50mm試樣,再在每塊試樣沿寬度方向,垂直于試樣表面切取50mm×2mm的試條,每個試條取4個均分點,利用讀數顯微鏡對芯材厚度進行測量,共計20個測量點。顯然,該方法制樣過程十分繁瑣,需要依賴實驗室條件,且實際檢測中,對于厚度大于1.0mm的高分子復合片(FS2),要制備寬度為2mm,長為50mm,并保證切面不變形十分困難;對于厚度小于1.0mm的高分子復合片(FS2),又很難保證試樣在讀數顯微鏡測量面內的被垂直固定,待測切面無法與顯微鏡測量面保持平行,從而易導致測試的不準確性。

此外,科研領域常用的掃面電子顯微鏡法也可用于直接觀察復合片芯材厚度的測試,但該方法設備投入大,測試成本高,且樣品制備過程同光學顯微鏡測試方法類似,垂直固定樣品困難,影響測試的準確性。

2. 復合片芯材厚度現場測試方法研究

由復合片結構可知,要準確測定芯材厚度,分離復合片表面無紡布與芯材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然而,復合片芯材為聚乙烯材料,其表面無紡布為聚丙烯材料,二者分子結構相近、相容性較好,熱壓方式進行復合使二者粘接性好,通過機械方式或化學方法使其分離非常困難。因此,采用光學讀數顯微鏡對復合片的側截面形貌進行表征,直接測定樣品的芯材厚度還是最可行的方式。本研究主要參考GB/T 18173.2-2012 附錄A中的光學讀數顯微鏡方法,針對該方法測試過程中制樣困難、樣品不易垂直固定,以及測試過程中很難區分芯層與復合織物間界線等問題,開展復合片芯材厚度的現場快速檢測方法研究。

2.1 現場測試設備研究

考慮到現場檢測的便捷性及快速性特點,選擇攜帶方便的檢驗儀器是必要的。經了解目前市面上已有便攜式讀數顯微鏡產品,如圖1所示,其放大倍數在20倍以上,可滿足復合片芯材厚度測試要求精度,且其最大優點在于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等。

然而,便攜式讀數顯微鏡并沒有固定樣品的測試平臺,這也給現場測試帶來一定的困難。針對便攜式讀數顯微鏡這一缺點,設計了一種復合片芯材厚度專用測試儀,設計圖如圖2所示。采用該測試儀,可省去檢測過程中繁瑣的裁樣、制樣過程,只需采用鋒利刀片或刻刀沿待測樣品厚度方向、垂直于樣品表面切割樣品,獲得側切面,直接將切好的待測樣品夾持于測試臺,使其側切面緊靠夾具上表面,并擰緊夾具(夾持示意圖如圖3所示),即可通過便攜式讀數顯微鏡測量待測復合片芯材厚度。

2.2 現場測試方法研究與驗證

為進一步驗證現場測試設備測試復合片芯材厚度結果的可靠性,分別選用不同厚度、不同無紡布類型(長纖無紡布和針刺短纖無紡布)、不同芯材原料(純聚乙烯原料芯材和含無機填料芯材)的復合片,借鑒GB/T 18173.2-2012附錄A中測量點數量,對復合片試驗的厚度進行測試,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

可見,對于不同厚度、不同無紡布類型以及不同芯材原料的復合片樣品,測試的準確性不盡相同,尤其是整體厚度厚度為1.0mm及1.2mm的試驗樣品,計算方差高達0.05及0.06。在分析影響測試芯材厚度準確性因素時,發現導致測量結果方差偏大的因素并非為測試過程及儀器誤差所造成的,而是由復合片材試樣厚度不均造成的。表2列出了整體厚度厚度為1.0mm及1.2mm的試驗樣品的5個試件20個測量點芯材厚度平均值及測量值方差。可見,每組試樣芯材厚度測試結果的方差并不大,最大的僅為0.03,遠低于20個測量點的總體方差。而每個試件是沿復合片試樣寬度方向依次裁取的,由每個試件芯材厚度測量平均值情況可見,不同取樣的試樣芯材厚度并不相近,而是沿著寬度方向呈中間薄兩端厚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復合片試樣加工過程中,模具不規范或者熱壓復合無紡布的熱壓輥非規整圓柱體造成的。而該現象也說明了即使測量20個點,取其平均值作為芯材厚度測量結果也并不一定能反映出復合片芯材厚度的真實情況。因此,為保證芯材測試結果具有代表性,又可提高現場測試的方便與快捷性,達到規范產品質量的效果,建議采用5點測量,在測試報告中記錄該5個測量點結果,并以其中最小值作為芯材厚度最終測試結果,以供參考。

3. 結論

綜合以上研究,復合片芯材厚度現場試驗方法,可采用復合片芯材厚度測試專用儀,并借鑒GB/T 18173.2-2012附錄A的取樣方法,采用薄而鋒利的刀片及鋼直尺,沿寬度方向垂直復合片樣品表面切割樣品,在距片材長度方向邊緣(100士10)mm向內各取1點,在這兩點中均分取3點,以這5點的切面中心作為測量點,將樣品夾持于厚度測試專用儀樣品臺,使試樣切面緊貼樣品臺內表面,擰緊樣品臺,觀察讀數顯微鏡內復合片(FS2)樣品側截面,區分中間芯材與兩側無紡布的界線,測量兩界線間距離,記為該測量點的芯材厚度,最后以該5點芯材厚度測試結果中的最小值作為芯材厚度的最終測試結果,并在測試報告中記錄5點測量值。

參考文獻:

[1] GB 18173.1-2012 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1部分:片材;

[2] 建筑防水卷材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2013版)。

第6篇

【關鍵詞】STM32F103RB6 超聲波測厚 高爐爐身厚度

1 引言

爐身是保證高爐冶煉的重要部分,爐身厚度包括爐殼、填料、冷卻壁和爐襯。高爐生產過程中,因受到上升的煤氣流和下降的爐料沖刷和磨損,在高溫和化學反應等物理化學因素的作用下,爐身侵蝕嚴重,破壞了操作爐型,將影響高爐冶煉順行,也影響高爐的使用壽命及生產安全。

國外的很多研究單位都做過高爐爐身厚度檢測的方法研究,如日本、美國和荷蘭一些國家曾采用熱電偶法、電磁脈沖法、電阻法和電容法等方法檢測爐壁厚度;本文將超聲波測厚技術應用到高爐爐身測厚中,設計了一種采用“脈沖回波法”進行測量的高爐爐身測厚系統,可實現對爐身厚度的多點、連續在線監測。

2 爐身厚度測量思想

圖1是爐身厚度測量示意圖,將一特制測桿[3]埋藏爐身中,測桿隨爐身的侵蝕而同步侵蝕;因此,只要測出測桿的長度即可得到爐身的厚度。測量過程如下:超聲波探頭通過耦合劑與測桿一端緊密接觸;激發探頭發射超聲波脈沖,超聲波脈沖沿測桿傳播,當超聲波脈沖傳輸到測桿前端面和爐膛內部分界面時,將發生反射和透射現象,部分聲波沿原路返回。

假設測桿長度為L,超聲波從發射到前端面的傳輸時間為t1,回波所走時間為t2,超聲波傳播速度為C,則存在如下關系:

(式1)

超聲波在測桿中的傳播速度C為5200m/s,可看成常量。因此,只要測出超聲波傳播時間t1、t2之和就可求的測桿長度L。

3 系統整體方案

超聲波爐身測厚系統包括:STM32F103RB6微處理器、高壓電源電路、信號發射電路、超聲波探頭組、接收處理電路、增益調整電路、閾值比較電路、顯示、按鍵通訊電路等硬件,以及各部分對應的軟件。整體結構如圖2所示。

系統的測量過程如下:首先,高壓電源電路將24V直流電壓轉換到500V以上的高壓以激發超聲波。此時,單片機控制接通某一通道的探頭到發射電路,當脈沖發射控制邏輯觸發可控硅導通時,發射電路發射一次超聲波脈沖信號,同時啟動計數器。然后,等探頭收到回波信號后,信號處理電路對接收信號進行濾波和初級放大;穩定在±2V范圍內。比較器檢測到接收信號大于閾值時,處理器停止計數并計算時間,該時間即為t1+t2。=時間t1+t2、聲速C代入(式1)計算出長度L,即為爐身厚度。

4 系統軟件設計

主程序流程圖如圖3 所示。

首先對處理器內部資源和各外設進行初始化;接著輸出一個持續約2.4μs的高電平可以觸發可控硅導通,以發射一次超聲波,同時啟動計數器。當接收電路接收到回波后,停止計數并保存計數值,完成該通道的一次測量。按上述步驟對該通道進行多次測量,并進行軟件濾波,得到準確的時間值t1+t2,最后將時間和聲速代入公式計算出該點的厚度并送VFD顯示,完成該通道的測量。以此方法對其他通道進行巡檢,當所有通道都測量完成后,將測量數據上傳給上位機。測量過程中可隨時響應按鍵中斷,以便實現系統參數的實時修改。

5 結束語

本測厚系統測量精度達2cm,具有多點測量,通過和保存測量結果等功能。可實現對爐墻厚度的在線連續測量。為高爐噴補造襯提供了參考數據,對監測爐身厚度侵蝕變化及冷卻壁的侵蝕破壞情況,對保證控制高爐的操作爐型和延長高爐的使用壽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崔大福,江杰,劉先龍,肖俊生.高爐爐身厚度在線監測技術在高爐中的應用[J].中國冶金,2013.23(3)16-19.

[2]周傳典.高爐煉鐵生產技術手冊[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2.

[3]楊友松,崔大福.爐墻厚度測量系統的設計和改進.包頭鋼鐵學院學報,2003 年9 月第22 卷第3 期.

作者簡介

肖俊生(1981-),男,漢族,內蒙古豐鎮市人,講師,主要從事虛擬儀器、自動檢測技術等的研究。

第7篇

【摘要】

目的:通過與非接觸式眼壓計(noncontact tonometer, NCT)的比較,評價Diaton眼壓計(DT)在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前后眼壓測量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在LASIK術前及術后1mo,分別使用NCT和DT測量患者眼壓,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所得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術后1mo時,NCT眼壓測量值較術前下降(5.76±2.31)mmHg,DT眼壓測量值則無顯著差異(t=0.70,P=0.487);NCT與DT讀數測量值差值與術中切削量呈正相關,與術后中央角膜厚度呈負相關。結論:Diaton測量眼壓不受角膜厚度的影響,因此更適用于LASIK術后患者的眼壓測量。

【關鍵詞】 Diaton眼壓計;非接觸式眼壓計;眼壓測量;角膜磨鑲術;眼壓

AbstractAIM: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Diaton tonometer(DT) before and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 by comparing it with noncontact tonometer (NCT). METHODS:NCT and DT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before and 1 month after LASIK,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with SPSS 13.0.RESULTS: One month postoperatively, NCT readings declined by 5.76±2.31mmHg, DT reading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t=0.70,P=0.487);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CT and DT readings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eclined corneal thickness, and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 DT readings were not affected by corneal thickness; therefore, Diaton tonometer may be a better choic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raocular pressure after LASIK.

KEYWORDS:Diaton tonometer; noncontact tonometer; intraocular pressure measurement; keratomileusis; intraocular pressure

0 引言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是目前開展最為廣泛的角膜屈光手術,它通過切削角膜基質和改變角膜曲率來矯正視力,然而術后角膜厚度的下降導致壓平式眼壓計測量值較真實眼壓偏低[13],如何準確測量LASIK術后眼壓是現階段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非接觸式眼壓計(noncontact tonometer, NCT)測量值與Goldmann壓平式眼壓計具有良好的一致性[4],且不接觸角膜,避免了角膜損傷和感染,因此在角膜屈光手術中應用最為廣泛。Diaton眼壓計(DT,ryazan state instrumentmaking enterprise)是一種經眼瞼測量眼壓的新型儀器,臨床應用尚不多見。本研究分別使用NCT和DT對近視患者LASIK手術前后進行眼壓測量,對比并分析測量結果的不同,從而探討Diaton眼壓計在LASIK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隨機選取200907/200910于本院眼屈光治療中心接受LASIK手術的近視患者64例128眼,其中男30例60眼,女34例68眼,年齡18~39(平均6.4±6.1)歲,術前排除任何顯性和潛在的手術禁忌證,角膜、上瞼或鞏膜異常者不納入本研究。

1.2 方法

對所有患眼進行視力、主覺驗光、角膜地形圖和裂隙燈顯微鏡等一般項目檢查;使用JEMED/EGH4000型角膜測厚儀測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術前及術后1mo分別使用NCT和DT測量眼壓。Diaton眼壓計的測量方法:患者取坐位,顏面部水平,雙眼注視正前上方目標,使視軸與水平呈45°角。檢測者右手持Diaton眼壓計站立于患者左側,左手輕撫患者上瞼皮膚(注意不要拉扯眼瞼或壓迫眼球),使上瞼瞼緣位于角膜緣上方1mm處,垂直眼壓計,將其頂端支架輕壓中央瞼緣附近的瞼板前端,觸錘接觸眼瞼,眼壓計產生相應讀數。所有檢查均重復3次取平均值,所有眼壓測量均于上午9∶00~10∶00完成。手術方法:使用Baush&Lomb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配對t檢驗和Pearson相關分析,認為P

2 結果

患眼一般情況:術前128眼等效球鏡度為2.15~12.18(平均5.90±2.05)D,術前CCT值為478~622(平均534.29±30.75)μm,術中切削深度為25.80~146.10(平均70.80±24.63)μm,術后CCT為391.00~557.20(平均463.48±37.96)μm。術前NCT平均測量值較DT高約(1.91±3.10)mmHg(t=4.89,P

3 討論

近年來,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以其安全性高預測性好等優點,受到越來越多近視患者的青睞,但由于LASIK術后角膜厚度和表面形態發生改變,從而使得術后眼壓測量值較實際值偏低[13],尤其在LASIK術后早期,激素類滴眼液的局部應用可能引起眼壓升高,Armaly[5]發現局部使用地塞米松超過4wk的患者中高達34%術眼眼壓升高超過10mmHg,故而眼壓測量的不準確可能導致正常眼壓性青光眼患者增多,甚至給患者帶來嚴重的視功能損害。因此,如何正確評估LASIK術后真實眼壓是目前臨床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NCT和金標準Golmann眼壓計(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 GAT)同屬壓平式眼壓計,均基于ImbertFick原理設計,即對角膜曲率半徑為7.8mm、中央角膜厚度為500μm的眼球進行測量,當壓平角膜區域直徑為3.06mm時,眼壓(P)=壓平力(W)/角膜壓平面積(A)。GAT以測壓棱鏡壓平角膜,以壓平恒定角膜面積所需壓力決定眼壓;NCT以氣流脈沖壓平角膜,將壓平恒定角膜面積所需時間轉換為眼壓。NCT測量值和GAT具有相當的一致性,且NCT無需麻醉、操作簡便,避免了角膜損傷和感染,因此近年來在角膜屈光手術領域較GAT應用更為廣泛。然而眼球的一些性質并不符合ImbertFick原理:(1)眼球并非一個真正的球形;(2)角膜具有一定厚度,并非無限薄;(3)眼球表面并非絕對干燥,而是有淚膜覆蓋;(4)眼球并不具有良好的韌性,角膜本身的彈性可以對抗使其扁平的壓力。因此NCT等壓平式眼壓計的精確度取決于諸多因素,例如角膜厚度、角膜曲率、角膜生物力學結構等,其中以角膜厚度的影響最為突出[68]。Whitacre等[6]的研究表明,僅當CCT在520μm左右時,GAT才反映真實眼壓,角膜厚度每減少70μm,GAT測量值降低5mmHg。本研究也得到類似結果:術前NCT測量值與CCT呈顯著正相關(r=0.361, P=0.004)。本研究結果還表明,LASIK術后NCT測量值較術前顯著下降(P

Diaton眼壓計是一種經眼瞼測量眼壓的便攜式眼壓計,它的設計原理與NCT有所不同。Diaton眼壓計使用固定重量的觸錘觸擊上瞼一個直徑1.5mm的區域(瞼板),這個區域在觸錘與眼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充當傳動部分,當眼球受觸錘壓迫到最大形變的瞬間,以靈敏的感應器提取此刻的壓力數據,得到被測者眼壓,單位為mmHg。由于Diaton眼壓計的測量過程避免了與角膜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因此其測量結果就有可能不受角膜厚度的影響,就此,本研究對LASIK手術前后DT眼壓測量值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術前DT測量值與CCT不相關(r=0.031, P=0.812),LASIK前后DT測量值無顯著差異(t=0.70, P=0.487),由此,我們認為Diaton眼壓計的測量結果不受角膜厚度的影響,LASIK術后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角膜生物特性的改變均不影響DT測量眼壓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Diaton眼壓計經眼瞼測量眼壓,無需麻醉,無需消毒,不與角膜機械接觸,避免了角膜損傷和感染的機會,儀器方便攜帶,操作步驟簡便,測量結果不受屈光度、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的影響,術前與NCT眼壓測量值顯著相關,因此我們認為Diaton眼壓計更適宜于LASIK術后人群的眼壓檢測和評估,為LASIK術后準確測量眼壓提供了有效的檢測途徑。 參考文獻

1 Park HJ, Uhm KB, Hong C. Reduction in intraocular pressure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1;27(2):303309

2 Rahad KM, Bahnassy AA. Changes in intraocular pressure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1;27(4):420427

3 Duch S, Serra A, Castanera J, et al. Tonometry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treatment. J Glaucoma 2001;10(4):261265

4 石晶明,蔣幼芹.非接觸眼壓計測量的評價與Goldmann眼壓計的比較.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02;20:370372

5 Armaly MF. Dexamethasome ocular hupertension in the clinically normal eye. The untreated eye, outflow facility, and concentration. Arch Ophthalmol 1996;75:776782

6 Whitacre MM, Stein RA, Hassanern K. The effect of corneal thickness on applanation tonometry. Am J Ophthalmol 1993;115:592596

7 Bhun A, Browning AC, Shah S, et al. Effect of corneal thickness on intraocular pressure measurements with the pneumotonometer, 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 and TonoPen.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2;43:13891392

第8篇

關鍵詞:慢化體 屏蔽體 掃描寬度 濃度分布 MCNP

中圖分類號:TU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a)-0001-02

1 研究目的

氯鹽在水泥制作過程中的應用廣泛,主要作為原料、燃料、混合材料和外加劑。水泥中Cl元素濃度對水泥中鋼筋的腐蝕速度有重要影響[1~2]。本文通過MCNP程序模擬計算,初步提出一種檢測裝置對水泥中Cl元素的分布進行測量,并進行了分析討論。

2 研究方法及模型

通過MCNP程序進行模擬計算,設計了一種檢測裝置,對其中的慢化體與屏蔽體等結構進行了優化設計并對最后的測量效果進行了分析討論。

測量裝置示意圖如圖1所示。中子源為241Am-Be中子源,慢化體為聚乙烯,之后是一層含硼聚乙烯制成的帶有縫隙的屏蔽體。中子經過慢化吸收之后,縫隙處的熱中子數目遠大于周圍,因此,與水泥作用產生的γ射線基本上這一寬度的,分析可以得到這一寬度水泥中的Cl元素的信息。通過多次這樣的掃描后綜合分析可以得到Cl元素的濃度分布。其中防護體尺寸為85×85×100 cm,慢化體與屏蔽體的長與高均為60 cm,探測器為4×4英寸的BGO探測器。水泥成分如表1[3]所示。

3 結果與討論

慢化體厚度,調整慢化體的厚度記錄通過慢化體后表面的熱中子計數。結果如圖2所示,熱中子數目隨慢化體厚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當慢化體厚度在5.5 cm附近時熱中子數目最大,選取慢化體厚度為5.5 cm。

屏蔽體厚度,改變屏蔽體的厚度并記錄屏蔽體縫隙處與周圍面的熱中子數目并得到兩者的比值,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兩者的熱中子數目都是隨著屏蔽體厚度的增加而下降的,且屏蔽體表面處與縫隙處熱中子數目的比值隨屏蔽體厚度增加下降。當屏蔽體厚度增加到70 cm附近后時比值已經很小并且下降趨勢減緩,將屏蔽體的厚度定為70 cm。

水泥厚度,模擬分析水泥中元素產生的γ射線數目與水泥厚度關系,結果如圖4。選取Si、S和Ca元素,當水泥厚度為20 cm左右時,特征γ射線數目最大,選取水泥厚度為20 cm。

Cl元素的一些特征γ射線能量及截面如表2所示[4]。選取能量為1.959MeV特征γ射線,在水泥中摻雜不同質量百分比的Cl元素,Cl元素濃度與特征γ射線數目關系如圖5所示,從圖5中可以看出γ射線的數目與Cl元素的含量有良好的線性關系。

對一塊尺寸為20×20×20 cm的水泥用該裝置進行測量,Cl元素濃度分布如表3所示。用測量裝置測量得到濃度分布如圖6所示。從圖7中可以明顯的看出Cl元素在水泥中濃度的高低分布與表3相對應,較好地反映出Cl元素濃度的分布。

通過MCNP程序模擬分析,結果表明,通過該測量裝置可以實現水泥Cl元素濃度分布的測量。本文對于該方向僅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對于結構以及反應都做了簡化處理,但在該方向提出了一些思路與信息,進一步的研究與工作還有待進行。

參考文獻

[1] Ki Yong Ann, Ha-Won Song. Chloride threshold level for corrosion of steel in concrete[J].Corrosion Science,2007(49):4113-4133.

[2] Ueli Angst, Bernhard Elsener. Critical chloride content in reinforced concrete―A review[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9(39):1122-1138.

第9篇

【關鍵詞】 角膜厚度眼壓青光眼

眼壓是青光眼臨床一個至關重要的指標,降低眼壓是目前唯一經嚴格證實的青光眼治療的有效方法。因此,無論在青光眼的診斷、治療還是隨訪方面,眼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眼壓測量值受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的影響較大,可導致眼壓測量值在一定范圍內變異,同時,在正常眼壓性青光眼、慢性開角型青光眼以及高眼壓癥患者中眼壓測量值與CCT 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一 正常人群中央角膜厚度的特性及其與眼壓測量的關系

降低眼壓是目前唯一經嚴格證實的青光眼治療的有效方法,因此無論在青光眼的診斷、治療還是隨訪方面,眼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Goldman壓平式眼壓計發明于1954年,被譽為眼壓測量的“金標準”,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其設計基于Imbert-Fick定律,即壓平球體的力量(W)等于球內壓力(P)與壓平面積(A)之乘積:W=P×A,同時,被測量物體還必須是一個干燥、富有彈性、薄壁和完整的球體。在測量眼球時還有角膜表面張力(S)和角膜硬度(B)另外兩個主要力量,得出公式:W+S=P×A+B。Goldman和Schmidt均認為:當用直徑3 .06 mm的壓平眼壓計探頭對CCT為500um的眼球測量時,可將上述兩個因素忽略,即角膜表面張力和角膜硬度相互抵消。眼壓(P)=W(壓平力)/角膜壓平面積(A)。這時用壓平眼壓計測量眼球的眼壓時,角膜壓平面積 (A)是恒定的,眼壓高低就主要取決于壓平角膜的壓力(W):如果角膜厚度比平均值高,需要壓平力大,則測量眼壓偏高;反之,如角膜厚度比平均值薄,則所得眼壓值就偏低。

Ehlers等〔1〕的研究結果表明,當CCT等于520um時,壓平眼壓計的測量值最接近眼壓值。如果角膜厚度每偏離70um,將使壓平眼壓計升高或降低5mmHg,即校正眼壓=校正前眼壓+(520-中央角膜厚度)/70.5 。種種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的正常個體間角膜厚度的差異可超過200um,因而不可避免的影響部分個體的眼壓測量和診斷。Whitacre等〔2〕(1993年)用Perkins眼壓計測量薄的角膜,結果可過低估計眼壓4.9mmHg ,厚的角膜可過高估計眼壓6 .8mmHg。以平均角膜厚度為起點, CCT每變化10um,眼壓變化0. 8-0.49mmHg,這種變化的低數值(0.18mmHg)適應于所有的人群,而高數值僅僅適應于角膜厚度小于520um的人,由此可見CCT與眼壓之間并不呈直線關系。Wolfs等〔3〕)(1997年)測量352例,其CCT范圍從427-620um不等;Farrokh等〔4〕(2004年)采用超聲測厚儀測量318例正常人角膜厚度,結果其CCT平均值為555.1±34.6um。國內劉杏等〔5〕(2006年)對 143例年齡18-69歲正常人,采用相干光斷層掃描儀(OCT)測量角膜厚度,結果CCT值分別為523.66±32.13um ,且CCT值與眼壓值呈正相關(r=0.318,R2=0.101),當CCT之每偏離正常10%,眼壓的測量值誤差約為1.3 mmHg,與Doughty和Zaman〔6〕的綜合分析結果相近,但同時他們的研究表明CCT值與壓平眼壓計之間的關系僅存在較弱的正相關,即CCT值對壓平眼壓計測量影響的貢獻小,僅為10.1%,只有當CCT值明顯增高(厚)或明顯變小(薄)時才可能影響眼壓的測量值。

正常人體的角膜厚度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對CCT遺傳性的提出是在1978年,通過一項針對格林島愛斯基摩人類似人口進化的研究中提出的,該項研究認為CCT的遺傳性在0.6-0.7之間,減少的CCT值與某些遺傳性疾病例如,先天性青光眼,成骨不全,先天愚型綜合征,X連鎖巨型角膜,圓錐形角膜,馬凡氏綜合癥,以及Ehlers-Danlos綜合癥有關,而增加的CCT 則在先天性無虹膜患者中被發現。Tze' YO Toh等〔7〕 于2005年對來自三個中心的單、雙卵共256對雙生子(平均年齡38歲)采用角膜超聲測厚儀測量角膜厚度,其平均值為544.5±37.3um,并且發現二者CCT的相關性在單卵雙生子中大大高于雙卵雙生子,其統計學分析數據分別為0.95 和0.52,表明受一種較強基因的影響。

中央角膜厚度尚具有晝夜變化,Weisbrod J.G等〔8〕(2006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新近診斷為青光眼的患者清晨眼壓增加并且在睡后的最初40分鐘內CCT是增加的,且具有統計學意義。但當眼壓因CCT值被校正,則這種增加不再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中央角膜厚度與正常眼壓性青光眼、開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壓癥的關系

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各種類型青光眼和高眼壓癥的CCT值及正常人的CCT值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和比較,其研究結果絕大多數趨向于高眼壓癥患者的CCT值較高,而正常眼壓性青光眼(normaltention glaucoma,NTG)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較薄,慢性開角型青光眼的CCT值與正常人CCT比較尚無定論。NTG又稱低壓性青光眼,1957年由VonGraefe第一次描述,NTG除眼壓不高以外,其余臨床特征與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相類似,其眼壓值多在正常范圍的高限而罕見極低眼壓的青光眼。Shah等〔9〕報告正常眼壓性青光眼的平均CCT值(514.0um),比正常人顯著薄(553.9um),而在其研究中高眼壓癥的平均CCT值(579.5um),則顯著厚于正常人,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平均CCT值(550.1um)和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平均CCT值(559.9um)與正常人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opt等〔10〕報告正常眼壓性青光眼患者的CCT值平均為521±31um,也顯著薄于正常人的552±35um,高眼壓癥的CCT值(583±34um)也顯著厚于正常人。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的CCT值(543±35um)與正常人之間無差異。Farrokh-Siar,M等(4)研究也表明高眼壓癥的CCT值顯著高于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或正常人。David C等〔11〕 主持的一項國際眼科學會資助的預期多中心的隨機研究也表明高眼壓組平均角膜厚度為(594±37um),明顯高于眼壓控制組的(563±27um,P0.01)。國內吳玲玲等〔12〕 采用超聲波角膜測厚儀檢測73例(73只眼)高眼壓癥、79例(79只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61例(61只眼)原發性開角性青光眼患者與50例(50只眼)正常人的中央角膜厚度,并將其測定結果進行比較。回顧性分析每只眼青光眼治療前的最高眼壓,包括24小時眼壓曲線、用Ehler法通過中央角膜厚度對眼壓進行校正。得出正常眼的中央角膜厚度變異幅度較大,與眼壓值呈正相關,高眼壓癥的中央角膜厚度值高于正常眼。

由上述研究者的結論我們可以得出:高眼壓癥的平均CCT值比正常人厚;正常眼壓性青光眼的平均CCT值比正常人薄;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和閉角型青光眼的CCT與正常人CCT無統計學差異,因此在臨床上對開角型青光眼診斷的影響不大,也就是說,在診斷為原發性開角性青光眼時,不必過多考慮角膜厚度的因素。但尚需進一步研究確定角膜厚度在高眼壓癥轉變為青光眼方面所起的作用。

國外學者曾對兩組較薄CCT和較厚 CCT的健康人和青光眼患者的24小時眼壓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在兩組年齡配對的健康人中,無論是校正前還是校正后的24小時眼壓均類似。而在青光眼患者中,未校正前的兩組24小時眼壓相類似,而在應用對眼壓資料的校正因素后,兩組中其平均眼壓和24小時眼壓峰值在較薄的CCT組中,均明顯高于較厚的CCT組,這些結果說明在較薄的CCT患者中,實際眼壓要高于測量眼壓,這在青光眼的臨床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意義,即部分眼壓高的患者是因為CCT較厚,而無導致青光眼的危險因素,部分正常眼壓性青光眼(NTG)則可能是因為CCT較薄導致眼壓偏低而實則慢性開角型青光眼,因而未能早期診斷或誤歸入正常眼壓性青光眼范疇,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13〕。

三、 中央角膜厚度與視杯盤及視野的關系

國外學者為研究原發性開角性青光眼(POAG)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CT)與視盤面積的關系,對137例患者的212眼進行測量,結果發現CCT值與視盤面積呈負相關,盡管較厚的角膜公認將導致眼壓測量值較實際眼壓偏高,但它們也可能指出實際上存在一種較小,因而較堅實的視盤。具有較薄角膜的人,眼壓較實際眼壓偏低,也可能具有較大的和更易變形的視盤,這是否表示具有較薄角膜的人在臨床上更容易導致青光眼漏診的潛在危險。Mark R.Lesk,MSC等 〔14〕 對比研究了16例具有較厚角膜和較薄角膜的開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壓癥患者的視盤局部解剖,結果具較薄角膜厚度的開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壓癥患者值得注意的相當多具有淺視杯,一種在眼壓降低后薄篩板的轉移和較小的神經視網膜邊緣血流改善的代表標志。C.T Hood等〔15〕對43例具有不對稱杯盤比的青光眼患者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具有較大的青光眼杯患者與具有較小視杯相比具有較薄的角膜厚度,較高的平均眼壓和較大的眼壓波動。M.T Irkec等〔16〕 曾對113例POAG患者(女性74名,男性39名,平均年齡61.03歲,SD9.31)和144名高眼壓患者(女性115名,男性29名,平均年齡56.74歲,SD10.40)進行對照研究,POAG組再根據視盤面積進一步分組,(組1視盤面積2.2mm2,組2視盤面積在2.2-2.8mm2之間,組3視盤面積2.8mm2)研究發現原發性開角型組青光眼患者和高眼壓癥組患者的視盤地形參數顯著不同。高眼壓癥患者組的平均視盤面積(2.05±0.38mm2)明顯小于POAG組(2.27±0.55mm2 ) ,參數與性別無關。在POAG組,組內各組相比較時,1組的視杯面積,C/D面積,盤邊緣面積,杯容量,線性C/D,平均視杯深度和杯形態參數較2組和3組低,而盤緣面積與視盤比值則在1組高于2組和3組。在高眼壓組CCT值(582.21um,SD26.68)明顯大于POAG組(548.65um,SD30.03)然而,在該研究中,無論是POAG組還是高眼壓組CCT的測量并不顯示任何與視盤地形參數有關,因此,CCT可能是一種在高眼壓性青光眼疾病發展中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確定的青光眼患者中CCT值似乎并不與青光眼視神經損害的量有關。

M.Papadia等學者〔17〕對43例86眼POAG患者進行Goldmann壓平式眼壓計測量,Humphrey視野計檢查法和超聲測厚儀測量角膜厚度,其研究資料顯示較薄的角膜有較差的視野平均偏差和圖形標準偏差。因為較薄的CCT將引起對實際眼壓的低估,可能導致POAG診斷的延誤或造成一個不適當的靶眼壓,因而,盡管臨床測量結果為低眼壓數值但實際上仍然導致青光眼損害的進展。

四 中央角膜厚度與青光眼損害及穩定性、進展率的關系

許多研究認為,CCT值在青光眼的損害、疾病的進展以及眼壓控制后的視功能穩定性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M.Papadia等學者〔17〕的觀點認為CCT與青光眼的損害和疾病的進展有一定的關系,并分析可能因為較薄的角膜厚度導致所測得的眼壓較實際眼壓偏低,因而在臨床上易引起青光眼診斷的延誤并造成不適當的靶眼壓,從而導致青光眼損害的進展。D.Kim等〔18〕研究75例75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NTG)患者,其結果采用單變量和多變量分析,CC值T和α角(P=0.026)以及β角(P=0.042)顯著相關,水平和垂直杯盤比分別為P=0.007和0.011。CCT每減少10um, 其結果分別是α角就減少1.50度,β角就增加1.34度,水平杯盤比增加0.015,垂直杯盤比增加0.013。結果表明在NTG的最初檢查中,CCT值在決定青光眼結構損害的程度上是一個重要的臨床因素。當評價NTG 患者的青光眼性損害進展的危險因素中CCT值應該被納入考慮。

Leon W.Herndon等的研究也表明中央角膜厚度應作為青光眼進行性損害的一個危險因素〔19〕。他們回顧性分析1997年至2002年間,在每一個青光眼專科醫生處首次就診的原發性開角性青光眼患者的190例(350眼)連續性病例。黑種人的CCT值平均為537um,明顯較白種人的平均556um薄。然而較薄的CCT值與下列指標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包括:進展期青光眼干預研究(AGIS)的評分值惡化,視野的平均偏離值的惡化,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杯盤比的擴大,使用抗青光眼藥物的數目增加。在多種因素分析中,較薄的CCT值與AGIS評分值惡化、視野的平均偏離值的惡化、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杯盤比的擴大都顯著相關。因而得出在青光眼專科醫生首診患者中,CCT值是判斷其干預嚴重度的一個有力的臨床指標。

Carolyn Y.Shih等〔20〕 對188例連續青光眼和可疑青光眼病例進行交叉層面的回顧性研究,先采用超聲測厚儀測量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再采用Goldman壓平式眼壓計測量相應的眼壓值,所得眼壓值應用線性和數學算法進行矯正。其結果顯示在188例中,有105例(55.9%)至少在眼壓的測量中需要顯著的調整:67例(35.6%)調整1.5mmHg左右,而38例(20.2%)結果需要更顯著的調整(≥3.0mmHg)。在這些患者中,其中16例(8.5%)患者改變了其原來的抗青光眼眼藥水治療,4例(2.1%)原本考慮施行激光治療和16例(3.2%)原來決定施行抗青光眼手術的患者均改變了治療方案。

小結:中央角膜厚度(CCT)的不同將造成眼壓測量產生一定的差異,高眼壓癥和正常眼壓性青光眼以及部分慢性青光眼患者的CCT值與正常人CCT值也存在一定的差別,這在青光眼的臨床實踐中應引起眼科醫師和青光眼專家的高度重視,并作校正,以免造成診斷和治療上的誤差。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和閉角型青光眼的CCT值與正常人CCT值無統計學差異,因此在臨床上對開角型青光眼診斷的影響不大,即在診斷為原發性開角性青光眼時,不必過多的考慮角膜厚度的因素。因此,對于CCT值與眼壓之間的關系及其對臨床的意義尚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Ehlers N,Bramsen T,Sperlin S.Applanation tonometry and central comeal thickness[J].Acta Ophthalmol,1975,53:34-43.

〔2〕Whitacre MM et al[J].Am J Opthalmol,1993;115:592

〔3〕Wolfs RCW et al[J].Am J Ophthalmol.1997:123:767.

〔4〕Farrokh-Sisr,M.Colev ,A,Arif,R,et al.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in Normal,Ocular Hypertensive,and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atient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4;45:E-Abstract 5563.

〔5〕劉杏,曾陽發,黃晶晶等,相干光斷層掃描儀檢測正常人及青光眼患者中央角膜厚度[J]. 中華眼科雜志2006-42:199-203.

〔6〕Doughty MJ,Zaman ML.Human corneal thickness and its impact on intraocular pressure measures: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pproach[J].Surv Ophthalmol,2000,44:367-408.

〔7〕Tze' Yo Toh,S.H.Melissa liew,Jane R,et al.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Is Highly Heritable:The Twin Eye Studies?[J].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2005;46:3718-3722.

〔8〕D.Weisbrod J.G..Flanagan,S.Dhillon,C,et al,Overnight Change in Optic Nerve ,IOP and Corneal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Untreated Glaucoma[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6;47 E-Abstract 3655.

〔9〕 Shah S .Ophthalmology 2000;107-1805.

〔10〕 Copt RP et al,Arch Ophthalmol,1999;117:14.

〔11〕 David R,Livingston DG,Luntz MH,Ocular hypenrtension:along-farm follow-up of treated and untreated patients[J]. Br Ophthalol.1977;61-668-674.

〔12〕吳玲玲,鈴木康之,新家真,角膜厚度與高眼壓癥及青光眼的眼壓[J].中華眼科雜志2000,36(6):438-441.

〔13〕M Pakravan,A Parsa,M Sanagou et al,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and correlation to optic disc size:a potential link for susceptibility to glaucoma[J].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gy 2007;91:26-28

〔14〕 Mark R.Lesk,MSC,Ali S.Hafez ,Denise Descovich.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and Changes of Optic Nerve Head Topography and Blood Flow After Intraocular Pressure Reduction in Open-angle Glaucoma and Ocular Hypertention[J].Arch Ophthalmol.2006;124:1568-1572.

〔15〕C.T. Hood,J.M. Johnson,S.J.Khan et al,In Asymmetric Glaucoma,Eyes With More Advanced Glaucomatous Cupping Have a Thinner Central Cornea,Higher IOP,and Larger IOP Variation[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6:477:E-Abstract 4429.

〔16〕M.T.Irkec,B Bozkurt U.Aslan.Optic Nerve Head Morphometry in Turkis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and Ocular Hypertensive Patient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6:47:E-Abstract 3409.

〔17〕M.Papadia,M.Iester,C.Sofianos 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Corneal Thickness and Visual Field Indexes in Glaucoma Patient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5:46:E-Abstract 2485.

〔18〕D.Kim,H.Choi,D.C.Pye.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as a Risk Factor for Glaucomatous Damage in Normal-Tension Glaucoma[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5:46:E-Abstract 1298.

第10篇

這次測量結果產生的高度變化,是由于測深技術的改進,得出了峰頂巖石面的精確高程。這3.7米數據上的差距事實上來源于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冰雪厚度測量數據的差異,大約2.6米。1975年的時候,由于技術原因,在測雪深時沒達到真正的巖面。當時的數據是登頂隊員潘多用標桿插入雪地,插不動了就認為是到達了巖面,這個數字是0.92米。但事實上,這僅僅是上層積雪的大概厚度。此次對珠峰峰頂的冰雪進行了雷達掃描探測,發現巖石上方是由密度不同的三層物質組成:最上面是積雪層,厚度大約1米;其下方是冰層,厚度大約1.5米;再下面一層密度比巖石小,但比冰層大,推斷是冰和碎石的混合層,厚度大約1米。這三層加起來就是3.5米。

第二部分是此次計算出的珠峰峰頂大地水準面的起算面,與1975年相比,提升了大約0.7―0.8米,意味著珠峰又“低了0.7―0.8米”。在測量學中,高程起算面是該地大地水準面。我國是從黃海平均海平面一直延伸到珠峰下。大地水準面的計算涉及到重力場,十分復雜。今年利用了國際上最新的衛星技術資料,使用了多個數字地理模型,參考了國內外詳細的地形和地理資料,取得了較為準確的大地水準面起算面。

第三部分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差異,大約0.3―0.4米。這些因素可能是誤差,也可能是地殼運動或者全球變暖,等等。

此次測量應用了世界先進的測量技術和手段,實現了五方面的創新:

第一個創新,是第一次大規模采用了先進的GPS衛星大地測量技術,獲得了高精度的基礎數據;第二個創新,是在峰頂交會測量中進行了激光測距,這是1975年測量中沒有做到的,大大提高了精度;第三個創新,是對峰頂冰雪進行了較長時間的雷達探測,首次獲得比較準確的冰雪層的厚度數據,誤差控制在0.1米;第四個創新,是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力測量,測量點超過600個,重力場計算過程中還使用了大量國際上最新的衛星、地形和地理資料;第五個創新,是在珠峰大本營施放了探空氣球,對珠峰高程數據進行了較為科學的氣象修正。

在歷史上,關于珠峰高度的爭論從未停止。事實上,人類對珠峰的認識就是從測量其高度開始的,珠峰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部測繪史。

與1999年美國科學家組織的那次測量相比,這次測量規模更大、更加嚴謹、更加科學。1999年那次測量只進行了GPS測量,這次測量總結了歷史經驗,將經典大地測量與現代衛星大地測量技術相結合,兩者的數據對照,進行加權計算得出最終數據;其次,那次測量的GPS測量點包括峰頂只有3個,而此次總數近70個,峰頂交會GPS測量點有8個;第三,那次峰頂GPS儀器收集的數據中斷過多次,此次把GPS天線架設在覘標頂部,信號沒有中斷,數據十分理想;第四,那次GPS的采樣間隔是30秒1次,而這一次提高到每秒1次,數據量大幅提升。以在峰頂采樣35分鐘計算,此次獲得2100個數據,而那一次是70個;第五,那次并沒有對峰頂冰雪厚度進行測量,而這次則進行了成功測量……

只要了解我們的測量方案、測量和計算過程,國際上將會逐漸接受這個數據。

第11篇

關鍵詞面積量算房產測量層高測量

2000年的國家標準《房產測量規范》在有關房屋面積測算的規定中有一條很重要的規定,即計算房屋建筑面積的建筑物的層高必須超過2.20m,層高低于2.20m的建筑物都不能計算房屋的建筑面積。這是沿襲過去的一條老規定,國家標準《房產測量規范》對此未作定義,也未作更多更詳細的解釋和說明。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民的需求與法制觀念的變化,以及人民以法律、法規、政策維護自身權益意識的加強,這條已經執行了20多年的老規定,在國家標準《房產測量規范》的實施中,由于對該規范條文的不同理解卻引發了一些問題。由房屋層高所引發的問題是決定該建筑物或房屋能不能計算建筑面積的問題,有時涉及一層房屋,有時涉及一幢房屋,有時涉及一片房屋,產生的經濟糾紛數額比較大。平時來電來函咨詢有關房屋層高問題的也比較多。為了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特將有關資料整理如下,以供討論和參考,同時也加強信息交流,促進共識,以便更加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國家標準《房產測量規范》中的有關規定,使標準的實施更趨統一。

1房屋層高2.20m規定的由來

房屋層高2.20m的要求和規定,不是國家標準《房產測量規范》首先提出來的,而是引用的一個老規定,今天仍然有效,仍然有它的現實和普遍的需求,因而繼續被引用。

1.1層高2.20m規定的歷史和有關文件

1982年國家經委(82)經基設字58號“關于建筑面積計算規則”的文件中,對計算建筑面積的范圍有兩處有層高超過2.2m才計算建筑面積的限制。一條是“用深基礎做地下架空層加以利用,層高超過2.2m的,按架空層的水平面積的一半計算建筑面積。”另一條是“建筑物內的技術層,層高超過2.2m的,應計算建筑面積。”在不計算建筑面積的范圍的規定中與上述2條對應的有2條規定不能計算建筑面積,即“層高在2.2m以內的技術層”與“層高小于2.2m的深基礎地下架空層、坡地建筑物吊腳架空層”。在這個文件里,其他計算建筑面積的范圍的條款中均未提出層高2.2m的附加條件。

1984年起,國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第一次全國城鎮房屋普查”,在測算和統計房屋的建筑面積時,完全采用了上述規定,即執行1982年國家經委“關于建筑面積計算規則”。這是我國有史以來一次最大規模的全國房屋大普查,參加人員超過70萬。這次由國家建設部和國家統計局組織實施的全國房屋大普查,為我國后來的住房制度改革和制定房地產的法規政策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全國城鎮房屋普查中大家深刻體會到,房屋與房產的管理需要房產測量提供準確可靠的有關成果資料,而房產測量則必須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房產測量標準。

從1987年開始,國家建設部與國家測繪局組織《房產測量規范》編寫組,共同起草制定國家測繪行業標準《房產測量規范》,其中對房屋面積測算的規定條款也是以1982年國家經委“關于建筑面積計算規則”的條款為基礎,修改補充形成的,有關層高的規定,仍然采用了原有規定,并把層高2.20m以上的要求延伸到了夾層、假層、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國家測繪行業標準《房產測量規范》于1991年由國家測繪局以后,我國的住房體制改革和房地產業有了飛躍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質量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到1996年這本國家行業標準已不能滿足房地產業和房產管理的需求。國家建設和國家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在得到國家標準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后,于1996年開始組織制定國家標準《房產測量規范》。新的國家標準《房產測量規范》把房屋層高2.20m的要求,作為計算房屋建筑面積的一個普遍性條件,并把房屋層高2.20m以上(含2.20m)的要求明確地延伸到了陽臺、挑廊、室外樓梯以及各層房屋。國家標準《房產測量規范》于2000年8月1日正式實施以后,仍提出了不少問題,主要是在有關房屋面積計算規定的條款中。這些條款中有的有層高2.20m以上的明確要求,而有的則未提層高2.20m以上的要求,使得執行時感到困惑不解。為此建設部于2002年在建住房[2002]74號文件中作出明確規定:計算建筑面積的房屋,層高(高度)均應在2.20m以上(含2.20m),并把房屋層高2.20m以上的規定延伸到了非垂直墻體的房屋。

至此,有關房屋層高2.20m以上(含2.20m)才能計算建筑面積的規定正式成為計算房屋面積的一個必備的基本條件,今后凡層高達不到2.20m的房屋,均不應計算房屋的建筑面積;但是這些層高達不到2.20m的房屋仍有使用價值,仍然有產權關系,因此在房屋權屬登記中仍應明確其產權的歸屬。這樣層高2.20m以上的這一計算房屋建筑面積的基本要求,到此得到了明確的解決。

1.2人民對生活空間的基本要求

房屋是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基本空間,房屋和房間的設計應該滿足人民生產和生活的最起碼的活動需求。人的基本活動空間與房屋層高之間的空間關系,根據有關資料綜合統計分析,可以形象地表示,如圖1所示。

編制國家標準《房產測量規范》的前期,我們在《房產測量規范》的“征求意見稿”中,對房屋空間的最低標準是要求房屋內的凈高不低于2.05m;但經過廣泛調研和討論,大家認為房屋的層高易于操作和掌握,最后仍統一采用層高不低于2.20m的標準。

層高=凈高+樓板厚度在此樓板厚度取0.15m

層高=2.05+0.15=2.20m

凈高=層高-樓板厚度

凈高=2.20-0.15=2.05m

所以,為了保證人民生活對基本活動空間的最低要求,以及保持對房屋最低層高要求和規定的連續性及穩定性,提出層高不低于2.20m的標準是適宜的,這已達成共識。對無法測量層高而需要使用凈高時,提出凈高不低于2.05m的標準也是適宜的、相匹配的。

2層高的定義及其測量參照面

房屋的最低層高定為2.20m的標準已經解決,但在實施中,在一些地方又出現了問題,其關鍵點在于層高的定義。在測量房屋層高時,應量至何處,測量的參照面定在那里,現將幾種情況分述如下。

2.1樓面層高

樓面層高系指房屋上下兩層樓面,或樓面至地面,或樓面至屋頂面的垂直距離。

樓板面至屋頂面的垂直高度也包括樓板面至房屋頂平臺面的高度,但房屋頂面或平臺面都不應包括隔熱層的高度。樓面或地面也不應包括裝飾層的厚度,例如用于裝飾而鋪設的木地板、塑膠地板、瓷磚、石材板料等塊料面層的裝飾厚度。

我們所指的層高一般均指的是樓面層高,這種層高的定義和解釋已得到了認同;但在實際操作中仍有一些細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以求得共識。

2.2結構層高

在有些學術著作和文件中,也有提出使用結構層高的問題。結構層高系指房屋上下兩層結構層層面的垂直距離。

房屋建成以后,房屋各層的結構層層面已被上層構造層層面所埋蓋,這對實測和以后復測或檢測都很困難;另外結構面是一個粗糙的不平表面,無法進行更為精確的測量。所以以房屋的結構層層面作為測量的參照面盡管也是科學和可行的,但困難較多,而且也不適用于更為精密的測量,因此很少用于房產測量。

2.3中線層高

中線層高系指房屋上下兩層層厚中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中線層高的根據尚不清楚,是否是因為《房產測量規范》中計算房屋建筑面積采用中線尺寸而仿效之,不得而知。

樓板層、屋頂層都可根據層的厚度找到層厚的中線尺寸,測量參照面也存在;但地面之底層的中線位置卻很難找到,是一不定值,需要另行進行專門的定義。所以以中線尺寸來定義層高是不可取的。

2.4凈高

根據上述層高的定義,有些建筑物就無法測量出層高,例如地下室的入口處、窯洞等建筑物就測不出層高。為了保證人民最基本的活動空間,建筑物空間的高度應使用凈高這一標準取代層高標準,這已達成共識,凈高標準的要求在全國也應該統一。

3房屋層高測量

房屋的層高已定義為:房屋上下兩層樓面、或樓面至地面、或樓面至屋頂面的垂直距離,即房屋層高測量的參照面選擇的是樓面、地面和屋頂面。房產測量的參照面對測量的實施至關重要,直接影響房產測量的成果和房產測量結果的公正性。

作為房產測量的參照面應具備以下幾個最基本的條件:這個面應該是永久性的、穩定不變的,是可以用數學模型描述的,測量的結果是可以恢復的。

地面、樓面、屋頂面是否符合這些條件,如何保證成果的公正性,現分述如下。

3.1地面和樓面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地面的定義,地面(floorfinishing)是建筑物內部和周圍地表的鋪筑層,也指樓層表面的鋪筑層(樓面)。地面(樓面)通常由面層和基層兩部分組成,面層直接承受化學和物理作用,并構成室內空間的表面形象。

基層包括:找平層、結構層和墊層,有時也包括管道層。

面層包括:表層、結合層。

以上是通常的一般的樓面與地面結構,其中有些建筑物直接使用找平層或找坡層,不設置面層。面層一般由用戶自行設置,可使用木地板、或瓷磚、或大理石、或花崗巖等板料或其他材料。對于一幢樓,甚至上下層的面層材料,面層厚度都是不相同的。而有的用戶不設面層,直接使用找平(坡)層。如果在測量層高時,一個量至找平層,而另一個量至面層,這個層高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在這種情況下,都應以找平層作為測量參照面,這個層高應以兩個找平層面為準進行測量,而不能量至木地板面或其他裝飾面。

樓板層(floor)是建筑物中水平方向分隔空間的構件,最復雜的樓板層結構分層如下(樓板層從上至下的各種分層):

其中3)~10)均為構造層,1)、2)、11)為裝修層。

找平層也包括找坡層,因為有時需要找坡層,找平層要改用找坡層(例如某些技術層、管道層)。

構造層中的找平層和結構層是必不可少的,其他部分則在多數情況下是沒有的,因此結構層面和找平層面都可以作為房屋測量的參照面;但由于結構層面是一個粗糙不平的表面,房屋建成后又大多被找平層(或找坡層)所埋蓋。因此以找平層面作為房屋層高測量的參照面是比較適合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選擇樓面或地面的參照面時,選擇樓面或地面的基層層面作為測量參照面,而不選擇樓面或地面的面層層面。即使上下兩層都是木地板,其層高也不能量至木地板面層,因為木地板面層至基層面層(找平層)的高度是不同的。例如有的木地板下有龍骨,有的木地板卻是直接黏貼在基層層面上,兩個木地板層面至基層層面的高度不同,所在樓板層的厚度也不相同;另一原因是木地板等裝修層面是不穩定的,是可變的,說不定哪一天又重新裝修,甚至更換了裝修層的材料,改變了裝修層的厚度,從而改變了由這個面層(裝修層層面)所構成的層高。因此我們不主張以裝修面作為房屋層高測量的參照面。

3.2屋頂面

屋頂面是屋頂的面層,是房屋最上部的結構,主要起防水、排水的作用。屋頂是房屋最上層起覆蓋作用的圍護結構,又稱屋蓋。屋頂由屋面和支承結構等組成,有的屋頂還有保溫、隔熱等功能層。

屋面是屋頂的上部覆蓋層,屋面包括面層和基層,面層的主要作用是防水、排水;基層具有承托面層、起坡、傳遞荷載等作用。

屋頂的支承結構可由屋架、鋼架、梁板等平面結構系統構成,也可由薄殼、網架、懸索等空間結構系統構成。根據屋頂排水坡度不同,常見的有平屋頂和坡屋頂,其一般結構如下:

1)屋頂面層;

2)屋面基層;

3)屋頂功能層;

4)屋頂支承結構層;

5)屋頂頂棚層。

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和使用要求,平屋頂除有防水、排水功能外,還應考慮設保溫隔熱等功能層。

保溫層。冬季寒冷地區為了防止屋頂大量散熱和避免屋頂內表面產生凝結水,應作保溫層屋頂。一般在承重層和防水層之間設置保溫層,即鋪放導熱系數小的輕質保溫材料,有的同時找坡構成坡度。保溫層的厚度依當地氣候和對室溫的要求而定。

隔熱層。在氣候炎熱地區的平屋頂上應設置隔熱層。常用的方法是在屋頂面上,即在屋頂防水、排水層上架設1層大階磚或水泥薄板,形成通風隔熱層,利用空氣在隔熱層內的流動,帶走大量熱量而起到隔熱作用。另一種辦法是在屋頂面上設置實體隔熱層,即在屋頂面上堆置蓄熱系數較大的材料吸收太陽輻射熱,如鋪設大階磚、混凝土板,堆土,堆礫石,堆煤渣,堆礦渣等,也可在平屋頂的屋頂面上設置蓄水池、游泳池,種植草地、花木等。在測量房屋的層高時,均不應包括屋頂面上的這些隔熱層。

由于屋頂面的結構不同,以及選用保溫材料的不同,屋頂面層的厚度差別很大,因而屋頂面至樓面或屋頂面至地面的層高測量就顯得較為復雜。

4房屋層高測量需要補充限差標準

4.1房屋層高測量存在測量誤差

房屋層高測量和房屋邊長、房屋面積測量一樣存在測量誤差,尤其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測量人員,測量不同的部位都會出現不同的層高結果,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即使是采用同一儀器,測量同一部位也會有不同的層高測量結果。這些不同的層高測量結果一般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這些不同的層高測量結果如果出現在2.20m數值的上下,則容易出現麻煩,甚至會由此產生重大的經濟糾紛,這在現實實踐中已經出現過,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為了解決或避免這類矛盾和糾紛的重演,除了吸取教訓,精心操作,提高測量技術水平以外,在標準管理方面還應設置一個“房屋層高的限差”,使房屋層高測量結果,在合理的誤差范圍內得到承認,使合理的層高測量結果受到公正的保護,否則將會使這一矛盾和糾紛更加復雜化。

4.2房屋層高測量的誤差及其累積

通常情況下,房屋層高由下式求得

(1)

H——房屋的層高;

h——房屋的凈高;

Δh——房屋樓層樓板的厚度。

房屋凈高與房屋樓層樓板的厚度均為獨立觀測量,有

(2)

4.3房屋凈高的測量誤差

1)觀測誤差。一般以手持測量儀測量,以手持測量儀測量房屋凈高的觀測誤差取±5mm,若使用其他測量工具,例如以卷尺測量房屋凈高的測量誤差將超過±5mm。

2)測量參照面不平整誤差,即測量面的不平度誤差。房屋凈高的測量參照面是上下兩個樓面,樓面的不平整誤差取±5mm。測量兩個樓面的誤差累積為。應該指出的是某些未整修的毛樓面的誤差不在此誤差范圍之內。

3)測量參照面不平行度誤差。由于上下兩樓面不平行,因而測量不同的部位會有不同的結果,測量參照面不平行度誤差取±10mm。

凈高測量誤差主要由以上3項組成,3項誤差都是隨機誤差且相對獨立,故其累積誤差。

有些樓面和屋頂面本身就構成坡度,本身就不平行,均不適用上述分析。

4.4房屋樓層樓板厚度的測量誤差

房屋樓層樓板厚度如果以卷尺進行測量,并采用與商品房面積相對應的二級或一級測量精度進行測量,與商品房面積測量二級精度對應的邊長測量精度為0.014+0.0007D,其中D為所測量樓板的厚度,取D=0.15m=150mm。

1)觀測誤差。以卷尺測量,其測量誤差為0.014+0.0007×0.15≈0.014m。

2)測量參照面不平整誤差對樓層樓板厚度的影響。樓板厚度涉及到樓板上下兩個面不平整誤差的影響,故為。

3)房屋樓層樓板厚度不均勻誤差的影響,即樓板的厚度不均勻,不同的測量參照點測出的樓板厚度不相同,樓板厚度不均勻誤差取±10mm。

上述3項誤差是房屋樓層樓板測量的主要誤差來源,均為隨機誤差,且相互獨立,故其累積誤差為。

4.5房屋層高測量的誤差及其限差

取2倍的中誤差作為限差,因此房屋層高測量的限差為±0.05m。房屋凈高測量的限差為±0.03m。

5建議

1)房屋層高系指房屋的上下兩層樓面,或樓面至地面,或樓面至屋頂面的垂直距離。

當地面和樓面的裝修面厚度不同時,測量房屋層高時不宜包括裝修面的厚度,例如,不包括木地板、地磚、石材板料等裝修層的厚度,以保證房屋層高測量成果的公平與公正。

在房屋層高測量中,不應包括屋頂面上隔熱層的高度。

有些房屋頂面有坡度,廚房、衛生間地面,以及有些技術層的地面也有坡度,因此層高測量的兩個參照面是不平行的,存在著許多層高值。在測量時應注意觀測和分析,測量出最低層高值和測量出層高不低于2.20m的房屋面積的范圍。

2)房屋層高測量受諸多誤差累積的影響,應該規定限差標準,以保護測量結果的合理與合法性。根據當前的建筑質量、技術條件與測量手段,房屋層高測量的限差標準取±0.05m,房屋凈高測量的限差標準取±0.03m,較為現實可行。

3)房屋的室內凈高是指室內樓面或地面至樓板底面或屋頂底面的垂直距離。裝飾的室內吊頂應計入室內凈高。

當房屋的層高無法測量時,可以房屋的凈高替代,房屋凈高的規定應與房屋層高的規定相對應,房屋凈高的標準取2.05m較為適應。

4)為了保證人們對活動空間的最基本的要求,各地可根據實際需求,在規定房屋層高不低于2.20m的同時,也可以再附加一個對房屋凈高要求的標準。

5)測量2.20m左右的房屋層高時,應特別小心謹慎地進行觀測,此時的測量參照點不宜少于4對,并使得上下4對參照點構成四邊形,以保證測量成果的準確可靠。

第12篇

【關鍵詞】 屈光參差;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5-0542-02

中圖分類號:R 778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15

在眼的發育過程中,如果兩眼的發展進度不同,就可能引起屈光參差,一般規定低于1.50DS的屈光參差屬于生理性的,而大于2.50DS的就有可能引起兩眼融像困難[1]。本文通過測量已發育成熟的屈光參差眼球的角膜曲率、厚度及眼壓,按參差的不同程度分為三組,對比研究部分屈光成分在屈光參差形成中的作用及眼壓的相關性。

對象和方法

1.對象 于我院驗光門診選擇屈光參差度≥1.50DS,年齡19~45歲的患者86例,共172只眼,其中男性33例,女性53例,根據屈光參差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組,輕度為1.50DS~2.50DS(共56例),中度為2.51DS~5.00DS(共25例),重度為≥5.01DS(共5例),等效球面值介于+0.25DS~-21.00DS之間。

2.方法 用0.1%的脫品酰胺眼水進行雙眼散瞳驗光。每眼共滴三次,每隔10分鐘滴一次,30分鐘后由豐富經驗的驗光師進行電腦驗光+檢影驗光+主覺驗光。第二天復光后得出驗光結果。使用德國ZEISS型號995的角膜地形圖(HUMPHREY SYSTEMS)測量角膜中心曲率。直徑為6 mm,每眼共做三次,取最佳圖形做為資料分析。用美國DGH的角膜測厚儀來測量角膜厚度,共測50次,取平均值后記錄。用日本TOPCON的NCT眼壓測量儀共測量患者眼壓三次,取平均值。據上述資料將度數高之眼與度數低之眼進行比較并做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果。

3.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以(-±s)表示,采用t檢驗,P

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61.63%的成人屈光參差發生在度數高者為右眼;屈光參差者中女性所占比例也為61.63%。輕度、中度、重度屈光參差患者的度數高眼與度數低眼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壓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屈光參差是屈光不正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在發育過程中,兩眼眼軸長度、角膜曲率、晶體厚度是決定屈光狀態的三大因素[1],隨著角膜和晶體的變扁,屈光力和眼軸之間維持著脆弱的平衡,當兩眼球發育出現不平衡時,即可出現屈光參差[2]。本文通過分析成人發育性屈光參差患者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進一步驗證決定生理性屈光參差眼屈光狀態的部分主要因素。結果顯示成人屈光參差患者的屈光性質與角膜曲率、厚度無關,角膜曲率和厚度這兩種光學成分在形成屈光參差的過程中不起關鍵作用,也與屈光參差的程度沒有相關性。由于研究條件受限,未能對眼軸及晶體厚度進行測量,因此推測兩者可能對屈光參差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與張春起[3]、赫天耕[4]、陳翔[5]、湯萍[6]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通過對本文的研究,表明若雙眼角膜曲率及厚度不一致則發生病變可能性大,如圓錐角膜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可進一步了解疾病發生的進展過程。若24小時眼壓差值超過8 mmHg,眼壓超過21 mmHg或兩眼眼壓差值為5 mmHg時,應視為可疑青光眼狀態[7]。本文通過測量生理性屈光參差兩眼眼壓并比較推測發生青光眼可能性。結果表明雙眼眼壓一致性良好,且與屈光參差程度無關。

參考文獻

[1]徐廣第.眼科屈光學[M].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1995,77.

[2]李鳳鳴.眼科全書[M].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596.

[3]張春起.屈光參差性弱視的眼球生物學指標測量[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0,18(4):235.

[4]赫天耕.屈光參差眼角膜地形圖分析[J].眼科研究,2000,18(3):247-248.

[5]陳 翔.兒童屈光參差的超聲生物測定分析[J].眼視光學雜志,2000,2(1): 45-46.

[6]湯 萍.學齡前兒童屈光參差性弱視眼的屈光結構分析[J].中國斜視與小兒雜志眼科,1995,3(2): 73-7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