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區域生態質量評價

區域生態質量評價

時間:2023-06-26 16:23: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區域生態質量評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區域生態質量評價

第1篇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科技飛速發展和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全球的生態環境不斷遭受嚴重的破壞。生態環境評估就是根據特定的目的,選擇具有代表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評估指標和方法,對生態環境的質量優劣程度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別;主要包括了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草地資源、水資空氣質量及土地荒漠化等要素。然而氣候要素對這些要素存在著巨大的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因此進行氣象生態環境評估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生態環境質量評估的發展概況

生態環境系統是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各種活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個龐大復雜的多因素系統。隨著人口迅速增長和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生態環境系統的退化已成為普遍現象[1]。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就是根據特定的目的, 選擇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對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程度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別。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評估體系針對范圍較廣,根據評價區域劃分主要有各省域生態環境評估、城市生態環境評估、農村態環境評估、縣區生態環境評估、旅游景點生態環境評估乃至個別具有典型特征的具體小區域生態環境評估。根據評價對象劃分主要領域有森林生態環境評估、濕地生態環境評估、城市森林生態環境評估、海洋生態環境評估、流域生態補償、森林景觀資產價值評估和碳評估七大領域。但各評價體系著重評價研究區域各子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相對好壞,各次評價結果縱橫向可比性差。因此,建立科學合理、可比性強、操作簡單易行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和方法,對正確評價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及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主要類型及及計算方法

在分析生態環境各要素和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上,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6年《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指標體系,吸取李如忠、李曉秀、屠玉麟等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成功經驗,筆者選用5個相對獨立的評價系統因子,即生物豐度系統因子、土地退化系統因子、自然資源系統因子、人類活動影響系統因子和環境質量系統因子[2-4]。利用層次分析法獲得因子的權重,利用加權疊加法計算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EQI),綜合評價研究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

(1)環境質量評價指標及計算方法

評價指標選取要求具有代表性、全面性、綜合性、簡明性、方便性、適用性;所選取指標能夠反映生態環境本質特征,盡可能反映自然、生態和社會特征,能夠反映環境保護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特征;同時,指標盡可能地少,評價方法盡可能地簡單,指標的數據要易于獲得和更新,指標易于推廣應用。

a、生物豐度指數:是指衡量被評價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豐貧程度。

生物豐度指數=Abio×(0.5×森林面積+0.3×水域面積+0.15×草地面積+0.05×其它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Abio,生物豐度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b、植被覆蓋指數:是指被評價區域內林地、草地及農田三種類型的面積占被評價區域面積的比重。

植被覆蓋指數=Aveg×(0.5×林地面積+0.3×草地面積+0.2×農田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Aveg,植被覆蓋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c、水網密度指數:是指被評價區域內河流總長度、水域面積和水資源量占被評價區域面積的比重。

水網密度指數 = Ariv×河流長度/區域面積+Alak×湖庫(近海)面積/區域面積+Ares×水資源量/區域面積

―― 式中:Ariv,河流長度的歸一化系數;Alak,湖庫面積的歸一化系數;Aress

水資源量的歸一化系數。 備注:計算值大于100時,一律按100計算。

d、土地退化指數:是指被評價區域內風蝕、水蝕、重力侵蝕、凍融侵蝕和工程侵蝕的面積占被評價區域面積的比重。

土地退化指數=Aero×(0.05×輕度侵蝕面積+0.25×中度侵蝕面積+0.7×重度侵蝕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Aero,土地退化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e、污染負荷指數:是指單位面積上擔負的污染物的量。

污染負荷指數=(O2×0.4×SO2排放量+ol×0.2×固廢排放量)/區域面積+ACOD×0.4×COD排放量/區域年均降雨量

――式中:O2,SO2的歸一化系數;ol,固體廢物的歸一化系數,ACOD,COD的歸一化系數。備注:計算值大于100時,一律按100計算。

(2)生態環境質量指數計算方法及評價分級

生態環境質量指數計算方法

生態環境質量指數=0.3×生物豐度指數+0.2×植被覆蓋指數+0.25×水網密度指數+0.15×(100-土地退化指數)+0.1×(100-污染負荷指數)

生態環境質量分級

根據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將生態環境質量分為五級,即優、良、一般、較差和差,見表1。

(3)其他常用指標

a、大氣:大氣背景值、降雨pH值。

b、土壤:土壤類型、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質量(肥力、水分、質地、厚度)。

c、水:地表水狀況、地下水狀況。

d、氣候:年降水量、降水分布均勻度、災害性天氣日數、無霜期、蒸發量、常年風速。

e、景觀:綠色植被率、人均綠地面積、農區土地與植被的比例、景觀和旅游資源的保護程度。

第2篇

 

實時準確的環境監測數據是開展環境管理和科學研究活動的基礎,全國環境監測總站以及各地環境監測中心已積累了大量的環境監測數據資源,包括國控、省控、市控等地表水、飲用水監測數據,大氣質量和酸雨監測數據,功能區和道路噪聲監測數據[1]。這些數據資源是環境管理、應急決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數據,如何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這些數據資源進行科學的管理、挖掘分析和可視化表達,充分發揮它們在環境管理、環境應急決策中的作用,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各地環境保護的必然要求。與此同時,基于這些數據資源,結合GIS技術,通過一種靈活可定制的手段自動適應國家環保部、省、市對生態文明城市、生態省、生態城市環境質量評價分析的需求,提供環境監測數據的科學管理、高效查詢、自適應與多維評價、監測數據空間化等功能,實現“一套數據、多種應用”,減輕各地環境監測中心數據統計分析人員的負擔,實現科學、高效和直觀形象的環境質量評價分析,為環境管理和保護決策提供輔助支撐。

 

GIS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分析計算功能,在環境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21世紀以來,國家環保部組織開發了國家環境監測信息系統(NESMIS)。隨著GIS技術在環境領域的廣泛結合使用,在監測數據審核分析與評價系統開發上也取得較大的發展[3]。目前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方面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環境監測數據的審核及分析應用仍過多依賴工作人員的經驗,監測數據分析系統的開發與應用仍較缺乏[4];②難以滿足不同時空尺度的環境質量評價和成果的定制化展示;③難以靈活滿足不同評價標準、評價部門對環境質量評價的需要;④監測數據和評價分析結果無法實時展現在GIS地圖上等[3]。針對這些問題,為實現環境監測數據科學、高效、直觀形象的環境質量評價分析,筆者開發設計了一種靈活的、可適應不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不同評價標準和評價時空尺度的環境監測信息管理與分析系統。

 

1環境監測數據模型分析

 

環境監測的對象通常包括污染源和環境質量狀況兩方面。環境監測包括水環境、大氣環境、噪聲環境3大類型,水環境又分地表水、飲用水、近岸海域;大氣環境又分空氣質量、大氣降水質量;噪聲環境又分區域、功能區、交通道路。地表水數據包括:河流地表水、湖庫地表水、近海海域地表水監測數據,以及水期代碼、水域功能類別、湖庫類型、中國海區代碼、重點海域代碼、近岸海域水質標準分類、近岸海域水質標準限值等輔助數據。空氣環境數據包括:大氣監測點基本信息、大氣質量監測數據、大氣降水監測數據,以及行政區域代碼、監測點級別類型、空氣環境質量標準分類、空氣監測項目標準限值、空氣污染指數計算參數、空氣污染指數分類、酸雨強度分級等輔助數據。噪聲環境數據包括:噪聲監測點基本情況、區域定期監測噪聲、道路交通噪聲、功能區噪聲監測數據,以及噪聲測點類型、噪聲功能區類型、噪聲聲源類型等輔助數據等[5]。

 

環境監測數據庫通常包含4個部分:共用的數據庫表(系統運行,水環境、空氣環境、噪聲環境質量評價時都需要的數據庫表)、水環境監測與評價數據庫表、空氣環境監測與評價數據庫表以及噪聲環境監測與評價數據庫表。共用數據庫主要存放系統運行所需要的基礎字典表,以及水、空氣、噪聲環境質量評價時都需要的公共數據庫表。地表水監測與質量評價數據庫表主要由地表水水質監測原始表、地表水水質監測字典表及取值說明、地表水水質評價表和近海海域水質監測原始表、字典表及取值說明、評價數據庫表構成。空氣質量監測與評價數據庫表主要由空氣質量監測原始表、空氣質量評價字典表及取值、空氣質量評價表構成。噪聲質量監測與評價數據庫表主要由噪聲環境監測原始數據表、噪聲環境字典表及取值、噪聲環境質量評價表構成。環境監測數據庫構成見圖1。

 

2環境監測數據管理與評價業務流程

 

環境監測數據管理與綜合分析系統業務流程總體上分為以下4個階段(圖2):

 

(1)數據導入管理階段。該階段系統管理員分配好系統

 

操作的用戶和權限后,數據管理員從已有的國家系統(或環境自動監測數據庫)中導入環境監測數據。

 

(2)評價分析模板定制階段。該階段環境質量統計分析人員利用系統進行水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評價分析模板的定制,主要定制參與評價的環境指標、評價標準等。

 

(3)環境質量評價分析階段。該階段環境質量評價分析人員利用系統進行按月、季、年或任意時間的站位、區域等層次的水環境、空氣環境、噪聲環境質量評價和變化趨勢分析。

 

(4)評價結果可視化輸出階段。評價結束后,通過表格、統計圖表或地理空間圖層,對評價結果進行可視化表達。基于環境監測數據和評價結果,根據隱含的監測點空間位置信息,利用GIS技術,對環境監測點及其評價分析結果進行空間化處理,動態生成空間圖層,從而實現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分析結果的可視化。

 

3環境監測數據管理與評價分析系統設計

 

3.1系統開發的核心業務分析

 

系統開發的核心業務是對地表水環境質量、飲用水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噪聲環境

 

質量等進行評價分析。

 

3.1.1地表水分析評價。能夠按月、季度、水期、年或任意期范圍進行監測因子質量評價、站位水質評價、市控以上站位水質評價、水系水質評價、湖庫水質評價、近岸海域監測因子水質評價、近岸海域站位水質評價、近岸海域功能區水質評價;可生成全市地表水水質類別分布圖、地表水功能達標狀況分布圖、近岸海域水質狀況圖,能開展污染因子及綜合污染指數趨勢分析。具體需求評價因素較多,不一一贅述。如站位水質評價因素包括站位水質類別、水質達標率、水質達標否、達III類標準率、達III類標準否、綜合污染指數、主要污染指標及最大超標倍數等。

 

3.1.2飲用水水質評價。能夠按月、季度、水期、年或任意期范圍進行單個飲用水站位水質評價、水源地100%達標站位數及比例、污染因子及綜合污染指數趨勢分析等,除計算地表水通用因子外,還要計算飲用水專用指標。具體需求評價因素較多,不一一贅述。如單個飲用水站位水質評價因素包括28項指標達標率、16項指標達標率、超標項目和頻次、項次達標率、均值超標因子、水質類別等。

 

3.1.3大氣環境質量評價。能夠按月、季度、年及任意時間進行評價;評價指標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降塵,具體為能進行測點/區域空氣質量評價、測點/區域空氣日報、測點/區域降水質量評價,能生成全市降水酸雨強度分布圖,能進行污染因子及綜合污染指數趨勢分析。

 

3.1.4噪聲質量評價。能夠對功能區、區域和交通噪聲進行評價;能開展功能區噪聲質量評價、區域噪聲質量評價,交通噪聲質量評價;可生成市區區域噪聲聲級分布圖、交通噪聲聲級分布圖。

 

3.2系統邏輯結構

 

系統以實用性、穩定安全性、靈活擴展性、易操作性為設計原則。系統的總體架構縱向上下至上依次為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功能層和用戶層。環境監測數據管理與評價分析系統邏輯結構見圖3。

 

3.3系統功能體系

 

為了實現系統總體目標,系統包括5大功能體系模塊:系統定制模塊、數據導入管理模塊、環境質量評價模塊、環境質量時空特征分析模塊和統計輸出模塊。系統功能體系見圖4。

 

4寧波市環境監測數據管理與評價分析系統的實現

 

基于上述的分析設計,以寧波環境監測數據管理與分析為例,實現了寧波市環境監測數據管理與評價分析系統。該系統基于C/S結構,在.NET環境下,采用C#開發語言,ArcEngine地理信息組件編程實現,后臺數據庫采用SQL Server。運行環境:Windows 2003 Server或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XP等操作系統,ArcGIS Engine Developer Kit等GIS軟件,SQL Server 2000或SQL Server 2005數據庫系統及.Net Framwork2.0。

 

寧波市環境監測數據管理與評價分析系統實現了環境質量評價分析定制、基于表格的評價分析結果定制、多年變化分析以及評價分析結果GIS表達。主要分為以下7種功能。

 

(1)基礎功能。包括系統登錄、用戶管理、切換年份、修改密碼、評價模板管理(增加、刪除、編輯模板)、地表水站位評價模板、樣式管理功能,如圖5。

 

(2)數據管理功能。包括監測數據導入、近岸海域數據導入、飲用水數據導入、數據編輯、監測數據瀏覽功能。

 

(3)水環境質量評價分析功能。包括飲用水質量評價分析(圖6)、地表水環境評價、湖庫水環境評價、近岸水域水質評價分析功能。飲用水、地表水、湖庫水環境評價主要實現了監測數據統計計算、水質評價功能,水質評價是指根據評價模板及其他參數能完成飲用水、地表水、湖庫水數據評價及評價結果查看功能,能實現評價結果的導出、打印功能。如圖7所示,近岸海域水質評價功能主要完成監測數據統計計算、近岸海域數據的評價及評價結果查看功能;并可根據提供多年數據的比較分析進行地表水、湖庫水水質變化分析功能,系統提供了表格、折線圖、柱狀圖等多種分析方式。其他部分的變化分析功能與此相同。

 

(4)大氣環境質量評價分析功能。該模塊實現了監測數據統計計算、空氣質量評價、大氣降水評價、空氣質量變化分析功能,上述功能均能完成數據評價及評價結果查看功能,如圖8所示。質量變化分析分析內容豐富,其中空氣質量變化分析包括空氣質量日報、空氣質量日報綜合統計、測站空氣質量日報統計、監測因子濃度、監測因子百分位濃度值、綜合污染指數、空氣污染指數、大氣降水內容。

 

(5)聲環境質量評價分析功能。該模塊實現了監測數據統計計算、功能區噪聲和區域噪聲及交通噪聲質量評價功能。功能區噪聲主要分析功能區噪聲的監測數據,分析出噪聲數據、晝夜等效聲級圖及功能區噪聲趨勢;區域噪聲主要分析區域噪聲數據及區域噪聲趨勢;交通噪聲主要分析交通噪聲數據及交通噪聲趨勢。

 

(6)GIS地圖功能。如圖9所示,地圖操作主界面主要分為3部分:地圖顯示區域、圖層控制區域和地圖工具條區域。也可實現圖層符號設置、注記設置和圖層屬性表查看等圖層控制操作,可實現地圖保存、地圖縮放、移動、視圖、信息查看、增加圖層、圖片輸出打印等地圖基本操作。

 

(7)環境質量專題圖功能。環境質量專題圖主要是利用GIS的地圖展現方式,將環境的日常監測數據以及分析匯總數據進行專題展示,從而讓用戶對監測數據和分析結果有更加直觀的認識,便于領導進行宏觀決策。環境質量專題圖主要分為水環境質量專題圖、空氣環境質量專題圖和噪聲環境質量專題圖3大部分。

 

5結語

 

充分利用環境監測數據發揮其最大價值是環境保護管理、決策和預測預警的緊迫要求。該研究在系統分析環境監測數據模型、環境質量評價業務流程的基礎上,研發了基于地理信息技術的環境監測數據管理與評價分析系統。該系統在寧波市環境監測數據管理與分析中的應用表明,系統基本實現了環境監測數據的科學管理、高效查詢、自適應與多維評價的功能,實現了對不同時間、空間尺度的環境質量進行實時地評價分析和形象表達的功能。

第3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植被覆蓋度;土壤指數;坡度;監測

中圖分類號 X8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2-69-04

生態環境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對這種脆弱性進行分析與評價,對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1]。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程度的評判,主要依靠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本文利用2000年的Landsat 5和2014年的Landsat 8衛星遙感數據提取反映生態環境的植被覆蓋度、土壤亮度、坡度等因素,在Envi5.1和Arcgis10.2支持下建立了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模型,然后用該模型評價了隴西縣2000-2014年15a來的生態環境變化。

1 研究區域概況

隴西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西北黃土高原渭河上游,地處中緯內陸,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氣候溫和。位于東經104°18′48″~104°54′26″,北緯34°50′24″~35°23′54″。全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1 612~2 762m,年平均氣溫7.7℃,平均降雨量436.6mm,多集中在7~9月,其中7~8月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0%。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土質疏松。總面積2 408km2,耕地面積7.86萬hm2。是全省43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國家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2]。

2 數據來源與處理方法

2.1 數據來源 遙感圖像通過美國USGS(http://glovis.usgs.gov/)下載,30m分辨率DEM數據由(http://glcfapp.umiacs.umd.edu)馬里蘭大學地球科學數據中心下載獲得。遙感數據見表1,非遙感影像數據主要包括1:50 000地形圖、隴西縣行政區劃圖等。

表1 遙感數據

[軌道號\&獲取日期\&傳感器\&所用波段\&空間分辨率(m)\&130/36\&2000/6/14\&Landsat TM5\&3,4,5\&30\&130/36\&2014/6/14\&Landsat TM8\&3,4,5\&30\&]

2.2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主要是大氣校正和影像圖與行政區劃矢量圖相疊加裁剪出研究區范圍。

3 研究方法與結果分析

本文選取植被覆蓋度、土壤指數、坡度3個最基本的要素作為評價區域自然生態環境的生態因子。

3.1 植被覆蓋度 在遙感應用領域,植被指數是一種反映地表植被信息的重要指標,已被廣泛地用來定量評價植被覆蓋及其生長狀況[3]。計算公式如下:

NDVI=(ρNIR-ρR)/(ρNIR+ρR) (1)

式(1)中:ρNIR為近紅外波段的反射率;ρR為紅光波段的反射率。在Landsat-5TM分別為第4波段和第3波段,在Landsat-8TM中分別為第5波段和第4波段。

植被覆蓋度是根據前人研究的NDVI估算模型:

FC=(NDVI-NDVImin)/(NDVImax-NDVImin) (2)

式(2)中:NDVI是歸一化指標指數,NDVImax表示區域最大NDVI值,NDVImin表示區域最小的NDVI值。由于圖像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噪聲,NDVImax和NDVImin并不一定是最大NDVI值和最小的NDVI值,可以根據直方圖分別取兩頭“拐點處”的值。

3.2 土壤指數 土壤指數同樣采用裸土植被指數:

GRABS=M1-0.09178N1+5.58959 (3)

式(3)中:M1和N1分別為穗帽變換的綠度指數和土壤亮度指數。

3.3 坡度 侵蝕量和坡度呈正相關。地形模型計算,選擇/Terrain/Topographic Modeling,選擇DEM-30m文件,在Topo Model Parameters面板中,選擇Slope。

4 結果與分析

4.1 生態因子歸一化分析 因子因量綱不一致,必須歸一化化,按照它們正向影響的大小,劃分級別。

4.1.1 植被覆蓋度 植被覆蓋度分為10級,詳見表2。2000年和2014年的植物覆蓋度見圖1、圖2。

4.1.2 土壤指數 土壤指數劃分為10級,質量越好值越大,見表3。2000年和2014年的土壤指數見圖3、圖4。

4.1.3 地形因子 劃分10級坡度類型,坡度小分值高,見表4。2010-2014年坡度分級見圖5。確定好歸一化對照表后,利用ENVI下的密度分割工具進行歸一化處理。

4.2 生態環境評價 按照國家環境監測總站制定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技術規范》中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將生態環境質量狀況(EI)劃分為5級,即優、良、一般、較差和差[4],見表5。2000年和2014年生態環境評價見圖6、圖7。選擇的評價模型是指數法與綜合指數法:

EI=W1×Sv+W2×Ss+W3×St (4)

式(4)中:W1=0.7(植被覆蓋度系數),W2=0.2(土壤指數系數),W3=0.1(坡度系數),Sv為植被覆蓋度,Ss為土壤指數,St為坡度分級。

4.3 生態環境變化狀況分析 依據生態環境狀況變化度分級,將隴西縣2014年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結果與2000年綜合評價結果進行對比(圖6、7),得到了隴西縣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變化結果(表6)。由表6可知:(1)隴西縣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有所提高。隴西縣生態環境質量變差的占4.21%,無變化的占8.25%,變好的占66.16%。生態環境質量“差”級面積減少了31.23%,“較差”級面積增加了24.85%,生態環境質量“優”級面積減少了4.30%,“良”級面積增加了8.52%,“中”級面積增加了2.17%,說明隴西縣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2)隴西縣2000-2014年生態環境質量等級以“較差”和“差”為主。由圖6、7和表6可以看出:隴西縣生態環境質量等級以“較差”級和“差”級為主,2000年二者面積合占約60%,2014年二者面積合占約56%。(3)中、北部地區生態環境質量顯著變好。(4)南部和東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呈現惡化趨勢。生態環境狀況由中部、北部兩側向南部和東部地區逐漸變差。

參考文獻

[1]黃黎,沈連峰,吳明作,等.河南省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與分析[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6(4):596-599.

[2]王桂琴.隴西縣耕地土壤養分狀況評價[J].甘肅農業,2013(13):25-26.

[3]周文英,何彬彬.四川省若爾蓋縣生態環境質量評價[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4(3):314-318.

第4篇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研究;探討

一、概述

環境影響評價,就是指對擬議中的建設項目、區域開發計劃和國家政策實施后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后果)進行的系統性識別、預測和評估,并提出減少這些影響的對策措施。環境影響評價的根本目的是鼓勵在規劃和決策中考慮環境因素,最終達到更具環境相容性的人類活動。

二、分類

一是環境質量評價:根據國家和地方制定的環境質量標準,用調查、監測和分析的方法,對區域環境質量進行定量判斷,并說明其與人體健康、生態系統的相關關系,環境質量評價分類:環境質量評價根據不同時間域,可分為環境質量回顧評價、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和環境質量預測評價,在空間域上,又可分為局地環境質量評價、區域環境質量評價和全球環境質量評價等,建設項目環境質量評價主要為環境質量現狀評價;二是環境影響后評估:在開發建設活動實施后,對環境的實際影響程度進行系統調查和評估,檢查對減少環境影響的落實程度和實施效果,驗證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正確可靠性,并判斷提出的環保措施的有效性,對一些評價時尚未認識到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以達到改進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和管理水平,并采取補救措施,達到消除不利影響的作用。

三、作用

在傳統的經濟發展中,往往考慮眼前的經濟效益,而沒有或很少考慮環境效益,有時甚至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其結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進而導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尖銳對立,而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有助于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同時,環境影響評價也為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掌握區域的環境特征和環境容量,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才能符合客觀規律并切實可行,資源和環境才能不被嚴重破壞和污染;最后,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獲得應將建設項目的污染和破壞限制在什么范圍和程度才能符合環境標準要求的信息和資料,并在項目設計中體現,這就使建設項目的環保措施和設施建立在較科學可靠的基礎上,同時也為環境管理提供了依據。

四、存在問題

1.時間滯后。往往由于建設項目所在地的環境質量現狀、污染等背景資料欠缺,需要做大量的調查、收集和測試工作,就得花費較長時間。

2.指導作用不強。由于工程建設進度快,在環境影響評價中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得不到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失去了指導作用。

3.功能分區不明顯。由于許多地方城市功能分區不明確或沒有功能分區,合理布局問題得不到落實。

4.質量難保證。由于一些項目的評價質量不高,常常帶來不應有的糾紛或損失,使提高評價質量成為改進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關鍵環節。

5.公眾參與遭忽視。讓公眾參與是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途徑,但目前這一問題尚未引起各地的充分重視。

五、主要工作內容

1.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質量評價是根據我國對環境制定的相關的規章制度,使用先調查再監測最后對結果進行分析的方法對所監測區域的環境進行質量分析并作出定量判斷,并根據環境質量評價說明環境的質量跟我們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生態系統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

2.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

3.環境影響后評價: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結束以后就要進行環境影響后評價工作,具體來說,就是在建設項目實施以后,對此項目對當地環境所造成的實際影響進行評估,并做出調節,并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對減少項目對環境污染的控制措施的實施情況和效果做出檢查,同時根據檢查結果來判斷所給出的環境保護措施的有效性,并對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地方進行完善,來達到環境保護工作的目的。

六、改良對策

1.嚴把環保審批關,防止新的污染和生態破壞

環保部門要嚴把建設項目環保審批關,加強綜合服務、協調,建立相關部門聯動機制,實行聯合把關,對于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環保法律法規、選址布局不合理、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及嚴重破壞生態的項目,一律不得批準建設,還要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分類管理名錄、分級審批的規定,嚴禁越權審批、降低建設項目評價等級審批,從源頭上強化環保審批管理。

2.嚴查違反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

環保部門要切實履行環境監督管理職能,加大違法查處力度,對未批先建或擅自投產的建設項目,要責令其立即停止建設或生產,限期補辦環保手續;而對拒不停建或停產的,要依法予以行政處罰,并追究企業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3.廣泛開展環境法制宣傳教育

提高全體公民,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環境意識,法制觀念,提高他們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自覺性。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我國實行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但公眾和部分領導對這項制度還缺乏了解,究其原因,同我們的宣傳工作做得不夠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我們要把每年“六五”期間的短期突擊宣傳和平時利用各種新聞媒介的廣泛持久宣傳結合起來,把平時利用新聞媒介的廣泛持久宣傳和抓住典型違法事例進行新聞曝光的重點突出宣傳結合起來。

4.明確權限職責,制定相應法規

由各級政府牽頭進一步明確各職能部門在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中的職責權限,必要時制定相應的法規,改變在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中環保部門孤軍奮戰的局面,使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

5.加大審查和審批力度,確保項目符合產業政策

循環經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加快循環經濟的構建是支撐和改變現有產業結構促進企業發展的當務之需。

6.要加強環評隊伍建設

提高環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提高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編寫質量。

7.要把環境影響評價納入“總量控制”的軌道

運用功能區劃的成果,抓住環境容量這個核心。通過分析項目建成投產后可能產生的污染量和保持項目所在區域功能不變,目標不減的條件下項目的最大允許排污量,提出相應的污染物消減量,并以此為依據來確定污染治理措施,分析其經濟技術可行性,這不僅克服了環繞影響評價與區域環保目標相脫節的狀況,增強環境影響評價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寫質量,同時也有利于優化項目選址。

8.要加強監督管理,嚴格執法程序

對于沒有嚴格按規定執行環評制度的建設項目敢于頂住壓力,頂住人情面子,真抓實管,發現一處,查處一處,決不心慈手軟,樹立環評制度的法律權威。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保護工作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也隨之提高了,在本文中,筆者結合多年的環境保護工作的經驗,對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意義、作用以及內容等都做了簡要的介紹,并提出了如何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相關措施,希望能對同行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牛帥康.中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比較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3.

第5篇

關鍵詞:廣西;物元模型;水質評價

中圖分類號:X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6-4154-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20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水資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科學地評價水質顯得尤為重要,常用的水質評價方法有綜合指數法、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法、污染損失率法、集對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以及物元分析法等。水環境質量的好壞是一個模糊概念,各水質等級是模糊集合,評價標準界限的明顯量化將會遺漏一些有用信息,甚至會導致錯誤的結論,若以單項指標對水質進行評價,其評價結果常常具有矛盾性、不確定性和不相容性。物元分析理論是一種主要研究和處理不相容問題的方法,它可以將復雜的問題抽象為形象化的模型,并應用這些模型研究基本理論,提出相應的應用方法。本研究以廣西省水質評價為例,說明物元模型理論在水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1 物元模型理論

1.1 物元的定義

物元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中國的蔡文教授創立,是主要研究和處理不相容問題的方法,貫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橫斷學科,將物元分析與可拓集合相結合,廣泛應用于新產品構思與設計、優化決策、控制、識別與評價等領域,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物元可拓法將評價指標體系及其特征值作為物元,通過評價級別和實測數據,得到經典域、節域及關聯度,從而建立定量綜合評價方法。以有序三元組R=(Q,c,v)作為描述事物的基本單元,稱為物元。其中,Q表示事物;c表示Q的特征;v表示Q關于c所取得的量值。假設水質R有多個特征,以n個特征c1,c2,…cn和相應的量值v1,v2,…vn描述,則表示為:

3 討論

在運用物元分析方法進行水質評價過程中,物元理論通俗易懂,計算方法簡便。物元模型中,關聯函數可取負值,分辨能力強,能全面分析判別待評價對象屬于某一級別的程度,從而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使判斷更加準確,為環境決策提供較為可靠的科學依據,并為該領域的評價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應用該方法時,經典域、節域量值范圍的確定、關聯函數的選取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 張 銳,鄭華偉,劉友兆.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態安全物元分析評價[J].生態學報,2013,33(16):5090-5100.

[2] 余 健,房 莉,倉定幫,等.熵權模糊物元模型在土地生態安全評價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5):260-266.

[3] 和 吉,胡西林,邱 林,等.模糊物元模型在湖泊水質評價中的應用[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7,28(2):97-100.

[4] 武 斌.基于模糊物元的湖泊水質評價模型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07,38(4):12-15.

[5] 張虹波,劉黎明,張軍連,等.區域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的物元模型構建及應用[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7, 33(2):222-229.

[6] 黃 乾,彭世彰,田守崗,等.模糊物元模型在區域水安全評價中的應用[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4):379-383.

[7] 張先起,梁 川.基于熵權的模糊物元模型在水質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水利學報,2005,36(9):1057-1061.

[8] 李如忠.模糊物元模型在區域水安全評價中的應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25-227.

[9] 潘 峰,梁 川,王志良,等.模糊物元模型在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水科學進展,2003,14(3):271-275.

[10] 胡 偉,李滿春,符海月,等.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物元模型研究[J].測繪科學,2009,34(5):126-129.

[11] 楊秋林,郭亞兵.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的熵權模糊物元模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2):89-92.

[12] 徐衛紅,于福亮,龍愛華.基于熵權的模糊物元模型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S2):157-160.

第6篇

關鍵詞:濕地;系統評價;可持續發展; 洞庭湖

中圖分類號: X171.4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15

濕地是分布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之間,具有獨特水文、土壤與生物特征的生態系統[1]。由于濕地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故它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北美洲、歐洲、亞洲和中國等世界各地對濕地進行了相應研究[2-3]。濕地評價就是評價者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屬性與人類需求之間價值關系的反映活動,20世紀70年代以來, 歐盟、國際組織和我國對濕地功能評價研究較多[4]。洞庭湖濕地作為國內最集中連片與最大的濕地資源之一,開展洞庭湖濕地系統評價及可持續利用研究,對于探討洞庭湖濕地系統功能效應及功能價值評價,濕地系統經營與管理,加強濕地生態建設與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洞庭湖濕地概況

洞庭湖區位于湖南省北部、長江中游南岸,主要包括常德、益陽、岳陽的14個縣、6個市和15個國營農場,土地面積349.6萬hm2,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6.5%[5]。洞庭湖是我國6個國際重要的大型濕地之一,濕地分布于洞庭湖平原,現有天然湖泊面積2 691 km2,洪道面積1 307 km2,最大容積187.4×108 m3(城陵磯水位34.03 m),平均水深6.7 m,最大水深30.8 m,流速最大1.05 m3·s-1,泥沙含量為3.36~10.3 mg·L-1,湖泊多年平均徑流量3 126×108 m3。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氣候區,由于受東南季風和長江、洞庭湖龐大水體的影響,具有濕潤大陸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溫和濕潤、光熱充足、多風多雨、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征。土壤源于長江、“四水”夾帶物的成層沉積,底層為沙層、沙礫層,上層為沙土層、粉沙層,土層極厚,土質肥沃,透水性好[6]。

2 洞庭湖濕地系統評價

2.1 洞庭湖濕地的生態功能

2.1.1 調蓄洪水 洞庭湖濕地中泥炭土等特殊的土壤擁有巨大的持水能力,能儲存降水和徑流,降低水流流速,減緩洪峰的周期,在空間和時間上對過量的水分進行再分配,調節流量過程。洞庭湖多年平均過境水量為3 126×108 m3,濕地加大了對季節性洪水的接納容量,降低了洪峰高程,減輕了洪水的直接威脅。

2.1.2 鳥類和魚類棲息地 洞庭湖濕地是鳥類和魚類的棲息地。區內鳥類資源豐富,主要以候鳥為主,在局部區域與其他經濟鳥類混群,形成優勢群體的重點保護鳥類混群。現有鳥類157種,已記錄的屬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6種,二級保護的26種,地方保護的33種。魚類豐富,珍稀種類多。已記錄到的魚類分別隸屬于11目23科114種,其中鯉科魚類所占比重最大,占總種數的55.4%。湖區主要經濟魚類有青、草、鰱、鳙、鯉、鯽等20多種,較名貴的魚類有鰣魚、銀魚等。

2.1.3 凈化水質,提供水源 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多,有較強的降解和轉化污染物的能力。豐富的生物與根際微生物,能截留大部分營養物質,降解相當數量的有機物,有凈化水質的功效。濕地泥炭良好的持水性及質地粘重的不透水底層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能提供充足的淡水資源。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

2.1.4 調節氣候 濕地通過積水土壤和植被持水的蒸發散,使洞庭湖區域內局部氣溫和降水量發生改變,影響局部氣候條件變化。如洞庭湖中部的沅江市,其1月平均最低氣溫比距湖泊較遠的縣市高1.7 ℃,無霜期比距湖泊較遠的縣市多12 d,氣溫日較差是全省最小的區域,約為6.6 ~7.6 ℃[6]。

2.1.5 食物鏈的支持者 洞庭湖濕地的野生濕地植物如蘆葦、荻等,構成濕地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與初級消費者通過牧食型食物鏈和碎屑型食物鏈,構成了濕地生態系統有機物的循環,經流水作用,濕地養分和食物交替運出,使其處于動態平衡之中。作為食物鏈的支持者,物質和能量通過濕地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態系統。

2.1.6 生態旅游 洞庭湖濕地公園,黃山頭、夾山寺及桃花源等省級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成為具有吸引力的生態旅游景區。洞庭湖濕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對湖南省整個北線的旅游布局,將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7]。

2.2 洞庭湖濕地的主要生態問題

2.2.1 濕地類型的改變導致湖泊調蓄防洪功能減弱 四口、四水輸入的泥沙每年在洞庭湖的淤積量9.84×107 m3,大湖湖床平均淤高3.7 cm,導致湖洲面積增加5.0×103 hm2,同時大規模“圍湖造田”又人為加劇了湖泊的萎縮和濕地類型向洲灘型的轉變,形成“淤積—圍墾—再淤積”的惡性循環,降低了調蓄洪水的能力。

2.2.2濕地環境污染 區域過量的排污造成對濕地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據調查,湖區共有各類污染源1 803個,其中重要污染源141個,每年接納各種廢水4.27×107 t,固體廢棄物4.01×106 t,施用農藥1.95×103 t。污染物通過各種途徑遷移、轉化,最終進入濕地系統,造成湖泊水體特別是沿岸水域的污染,對濕地資源的開發、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危害。

2.2.3 濕地生物多樣性降低 洞庭湖濕地類型多樣,生物種群豐富,但由于泥沙淤積、人工圍墾,導致天然濕地面積減少,加之濕地環境質量下降,亂采濫伐,亂捕濫獵,不少野生動植物生存條件遭到破壞,從而使濕地生物結構、組成發生變化。洞庭湖名貴魚類如中華鱘、鰣魚,珍貴鳥類如白枕鶴、白頭鶴等在洞庭湖大部分地區已很難見到。

2.2.4 土壤潛育化嚴重 由于地下水位上升,泥沙淤積,河床與湖底抬高,垸內高程相對下降,使地下水位升高,稻田土壤次生潛育化,洞庭湖區有60%潛育化稻田33.3萬hm2,每年的4—8月份的80%時間,湖區多數地方的地下水位在20 cm以內,使湖區的農業生態受到嚴重威脅。

2.3 洞庭湖濕地的生態質量

濕地生態質量評價的目的是為制訂合理的濕地保護對策提供依據,這對提高濕地生態資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以可持續性作為濕地生態質量的評價目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利用張崢、朱琳等[8]建立的濕地生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洞庭湖4大濕地類型進行生態質量評價(圖1、表1)。

3 洞庭湖濕地可持續發展對策

3.1 保護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

濕地是眾多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和繁衍的場所,因而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物種的多樣性及其相互依存關系強化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生產力,鞏固了其基本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我國最早把東洞庭湖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之一的濕地,后來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也都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保護好這些野生動物資源不僅能保證湖洲生態平衡,而且在科研上具有重大價值。根據現有的物種多樣性狀況,必須禁止在湖洲非法捕獵野生動物資源,才能保護湖區生態環境。

3.2 合理利用洞庭湖濕地水資源

洞庭湖水域具有航運、飲用、工農業用水、旅游等多種功能,要保護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水體質量,加強濕地水資源保護。嚴格控制各種污染物的直排入湖,入湖廢水須經處理并達國家排放標準。研究制定洞庭湖區域水質標準,根據不同區域的功能,對飲用水源、自然保護區、珍貴水生動物及魚類的產卵、洄游與活動場所的水質實行優先重點管理。加強對濕地水體的監測科研工作,通過監測及時掌握濕地水環境變化情況。

3.3 發展洞庭湖濕地水域生態農業模式

為了控制濕地生態功能的退化并提高其綜合生產能力,應控制濕地開發規模,走內涵式農業發展道路[9]。依據人類與自然共生原理,進行濕地生態工程建設,形成復合高效生態系統。通過生態工程建設把可以利用的荒蕪河洲灘生態系統改造成適當的人工生態系統,實現有限濕地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循環利用。針對淺水水體,構建中小水面的分層混養模式、適用于池塘及小型水庫的魚、豬、禽復合模式。過水湖洲資源可選擇性開發,高洲受淹時間短,可實施以林為主的林、草、禽、魚(桑、蠶、禽、魚)共生工程;中高洲可以蘆葦為主,蘆葦、林、魚共生;中低洲種草發展畜牧業。流水低湖田發展水產養殖業,主要采取低湖田林、稻、魚、油共生模式與麻、魚、稻復合模式,適用于水源充足稻田的稻魚共生模式。

3.4 構建濕地特色的生態旅游

洞庭湖有獨特的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幾乎涵蓋亞熱帶內陸所有濕地類型,造就了該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多樣性。洞庭湖區濕地旅游的開發,必須定位為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重視濕地生態功能,在濕地生態類型完整的區域,形成具有濕地特色的生態旅游[10]。

3.5 強化洞庭湖濕地的法律監督

加強立法與法律監督,強化濕地資源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依據“全面保護、生態優先、突出重點、合理利用和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堅持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結合,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洞庭湖濕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思元,牛萌.濕地系統的生態功能與濕地的生態恢復[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7):55-57.

[2] 崔麗娟,張明祥.濕地研究評價概述[J].世界林業研究,2002,15(6):46-53.

[3] 魏明芳.天津漢沽濱海濕地現狀調查與思考[J].天津農業科學,2010(5):115-118.

[4] 袁軍,呂憲國. 濕地功能評價研究進展[J]. 濕地科學,2004,2(2):153-160.

[5] 竇鴻身,姜加虎.洞庭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0.

[6] 董明輝.洞庭湖濕地資源可持續開發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7] 董明輝,朱有志,莊大昌.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J]. 資源科學,2001,23(5):82-86.

[8] 張崢,朱琳,張建文,等.我國濕地生態質量評價方法的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00 (S1):55-58.

第7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優勢度值;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應用

中圖分類號:X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074-02

1 引言

景觀生態學是目前國內外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學術領域中較先進的方法,其研究對象是景觀。景觀是高于生態系統的自然系統,其空間尺度大體在幾平方公里至幾百平方公里的范圍,煤礦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范圍一般在幾十平方公里至幾百平方公里,因此景觀生態學比較適用于煤礦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空間結構分析是景觀生態學對生態質量狀況的評判的主要內容,而傳統生態學中優勢度值在空間結構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優勢度值在河曲舊縣露天煤礦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進行了介紹。

2 景觀生態學優勢度理論及計算模型

景觀由斑塊、基質和廊道組成。從景觀生態學結構與功能相匹配的觀點出發,結構是否合理可以決定了景觀功能狀況的優劣。對結構的合理性判斷是從對基質的判斷入手的,因為基質是景觀中一種可以控制環境質量的組分,其類型與屬性對生態體系的動態和完整性起主導作用。判斷基質有3個標準,即相對面積大,連通程度高,有動態控制功能。判斷基質的標準可選用優勢度值(Do)。

優勢度值的具體定義和計算方法有多種,環境保護部于2011年頒布的《環境影響評價導則生態影響》(J190-2011)中,優勢度值由密度(Rd)、頻率(Rf)和景觀比例(Lp)3個參數計算得出,其數學表達式如下:

密度:Rd=(斑塊i的數目/斑塊總數)×100%,

頻率:Rf=(斑塊i出現的樣方數/總樣方數)×100%,

景觀比例:Lp=(斑塊i的面積/樣地總面積)×100%,

優勢度值:Do=0.5×r0.5×(Rd+Rf)+Lp]×100%。

當某一類斑塊優勢度值明顯大于其他各類斑塊的優勢度值時,可以判斷此類斑塊是景觀體系中的基質,進而可以認為景觀體系中的生態特征是由此類基質的生態特征所主導,如果某區域的景觀體系以綠地為基質,則表明該區域的生態完整性較優。

3 景優勢度值在煤礦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

3.1 研究區概況

河曲舊縣露天煤礦位于山西黃土高原西北部,黃河東岸,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黃土厚度大,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地形切割劇烈。地形總的趨勢是東高西低,標高+970~+1000 m,屬中一低山丘陵區。生態評價區面積為88.91 km2。

3.2 基礎數據獲取

解譯使用的信息源主要為法國SPOT遙感影像,多光譜空間分辨率10 m,單光譜空間分辨率2.5 m,數據獲取時間2010年10月29日。

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衛星影像圖,解譯出建設項目評價區植被類型、土地利用類型等基礎資料,最后利用地理信息軟件(ArcGIS)繪制評價區相關生態圖件以及各斑塊類型的斑塊數目、面積統計表,見圖1和表1。

3.3 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按1 km×1 km對評價區域進行劃分,共計得到108個樣方,然后計算評價區各斑塊類型的優勢度值,結果見表2。

由表2數據顯示,在上述景觀類型中,草地是環境資源拼塊中對生態環境質量調控能力最強的高亞穩定性元素類型,其優勢度最高,達到了54.8%,連通程度也較高(Rd為55.2%,Rf為85.1%),林地的優勢度為20.3%,對環境質量也具有一定的調控能力。在評價區,農田的優勢度分別達到了42.1%。說明區域受人為干擾嚴重,是人為干擾拼塊與環境資源拼塊交錯分布的區域。此外,由區域農田水利及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不完善,土地生產能力及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低。因此,本區域景觀自然生態體系的穩定性與抗干擾能力較弱,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受干擾以后的恢復能力不強。

第8篇

關鍵詞:森林公園;規劃設計;思路;珠海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關于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歐美國家稱之為國家公園,日本稱國立公園,中國等國家稱之為森林公園。1969年,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聯盟(IUCN)將其統稱國家公園,并制定統計標準,明確須具有以下3個基本特征:

1)區域內生態系統尚未由于人類的開墾、開采和拓展而遭到根本性的改變,區域內的動植物物種、景觀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學、教育和娛樂意義,或區域內涵有一片廣闊而優美的自然景觀。

2)政府權利機構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盡可能消除在該區域內的開墾、開采和拓展,并使其生態、自然景觀和美學特征得到充分的發展。

3)在一定條件下,允許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娛樂為目的的參觀旅游。

我國對森林公園的類型劃分有多種方式,如按景觀特色分類、按地形地貌分類、按旅游半徑分類、按經營規模分類、按管理級別分類等。本文所研究的珠海市鳳凰山森林公園屬按旅游半徑分類中的城市型森林公園,即位于大中城市市區或城周邊的森林公園。

2、珠海市鳳凰山森林公園項目概述

項目地屬珠海市中心城區與唐家灣新城,總占地面積約70.08平方公里,是珠海中心城區的重要生態核心和城市“綠肺”。公園用地北至北師大和翠湖高爾夫球會;東臨港灣大道;南抵梅華路,西與中山交界。廣珠城際輕軌和金鳳快速路南北向穿越公園。山體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0%,植被種類豐富。區內水庫眾多,古道、古村、摩崖石刻、佛寺等人文歷史資源豐富,山景、海景、城景、水庫、古徑、史跡都是鳳凰山森林公園的特色所在。

3森林公園規劃思路探討與應用

3.1立足場址、科學分析,擬定規劃著眼點

鳳凰山森林公園規模較大,現狀復雜。規劃首先基于場地調研成果,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森林公園景觀資源進行綜合性評定,并按照風景資源的特性和相關程序進行分類、分級。

在該評定方法中,把森林公園風景資源分為地文資源、水文資源、生物資源、人文資源和天象資源五類,每類資源各包括六項評價因子,按評價因子之間的相互地位和重要性確定評分值,評分值之和為該資源類的權數。

表1 珠海鳳凰山森林風景資源質量評定

表2鳳凰山森林公園區域環境質量評價

表3鳳凰山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利用條件評價

根據《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分值按N=M +H +L式計算:

式中:N——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分值;

M——森林風景資源質量評價分值;

H——森林公園區域環境質量評價分值;

L——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利用條件評價分值。

從鳳凰山森林公園各因子評價得知M為14.4、H為7.7、L為7.5,則N為29.6.根據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確定標準,得分29.6,符合三級的森林公園風景資源。

從對影響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的三項要素中不難看出,鳳凰山森林公園區域環境整體良好,這與珠海作為全國生態城市相吻合。在評價開發利用條件的因子中,公園面積、旅游使用期及區位條件三項為滿分,外部交通相對完善,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與之相比,內部交通和基礎設施則遜色許多,規劃首先需完善內部交通,加強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三項要素中,森林風景資源質量得分最低。其中以生物資源和人文資源兩項因子尤其低。生物資源由于各種原因長時間被忽視和破壞,自然森林所剩無幾,目前大部分山體為人工林,以低矮的灌木為主,動物棲息地也破壞殆盡,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人文資源比較豐富,其中不少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但由于普遍缺乏保護,面臨湮滅的命運。若能以此次規劃為契機,對生物資源、人文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改善,那么森林風景資源質量定會明顯的提高。

3.2總體保護,有限開發,尋找效益平衡點

森林公園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將成為區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系統的穩定和生態安全具有重要影響。鳳凰山森林公園的開發建設需堅持以保護為主,保護、利用、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將森林風景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與保護和旅游者的森林游憩體驗的雙重目標統一起來。在不破壞自然生態正常運作循環的體系下,發展民眾所需要的活動空間及游憩康樂設施,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游憩休閑需求。

1)總體保護

作為城市型生態公園,規劃應首先對鳳凰山森林公園進行總體統籌的保護規劃,對四周用地進行嚴格監管并合理地規范用地性質與用地的范圍,有效地遏制森林公園用地內其它開發建設項目的持續增加。此外,對公園內部進行系統的保護規劃,內容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水源保護規劃、歷史文物古跡保護規劃、防火系統規劃、安全防護措施規劃、水土保持規劃,統一建筑的形式,限制建筑高度,保護山體原有的天際線等。

2)輕度開發

鳳凰山森林公園規劃應與區內現有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整合與共享。旅游管理部門、文化部門和林業部門需要協調合作,通過對公園及附近地區的旅游資源進行總體規劃,平衡旅游發展與環境承載量之間的關系,在保護鳳凰山原生態資源的基礎上,整合山體及其周邊的景觀旅游資源,使其綜合效益最大化。通過建設特色性文化景觀,提高鳳凰山的知名度,以適當的旅游開發促進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3整合資源,提煉特色,探索規劃創新點

3.3.1設置“邊界”公園,以界面對話城市

規劃通過挖掘公園四周的閑置場地,設立“邊界”公園,建立公園與市民的交流溝通平臺,最終形成市民開展各種山地活動的場所和休閑運動健身的好去處,讓人們在休閑運動的同時體會到自然之美,感悟到城市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打破原有公園與市民生活脫節的現象。

3.2.2提煉用地特色、打造主題景區

1)景觀主題:“山海大觀、古道尋幽;城市山林,綠色田園”

規劃利用鳳凰山原有的山海地貌和區內特有的古道資源,在公園的東部區域和中部區域以“山海大觀,古道尋幽”為主題營造公園特有的山海特色景觀和人文歷史景點。在公園的西片區,則利以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區內保存良好的古村田園風貌為基礎,打造“城市山林,綠色田園”的山林田園景觀區。

2)主題景區及各區相對獨立的小公園體系規劃

公園的開發建設借鑒國內外大型森林公園的先進經驗,通過分區建設管理模式把公園分成四個游覽區,各游覽區根據自身特色,建立獨立的公園體系和長期的發展規劃。

白沙疊彩景區:該區位于城市中軸線和規劃珠海市行政區的北端,現有石溪摩崖石刻景點已形成一定客流,規劃將以"色彩絢麗"的植物景觀將該區打造成城市中軸線的背景山體、珠海政務區的"后花園",同時也形成為周邊居民服務、可供短途登山、健身、休閑的場所。

白沙疊彩景區包括紅門樓公園、白沙嶺公園、石溪摩崖石刻、大鏡山體育公園和香灣公園五個公園。

鳳凰攬勝景區:利用古道沿線的古樹、古村、普陀寺、烈士陵園、摩崖石刻等歷史人文資源,并加以保護和適當景觀展示,規劃以"古道尋幽"為主題的游覽路線,打造具有珠海特色風情的人文景區。同時利用鳳凰山山頂景色開辟山頂公園,近可觀山林石瀑、水庫風光,遠可望海上日出、暮色中的萬家燈火。

鳳凰攬勝景區包括普陀寺、革命紀念主題園、鳳凰頂、鳳凰洞和農科奇觀(已建成)五個公園。

唐家黌嶺景區:森林不僅是一種景觀,也是一種產業。該區通過森林課堂、溪谷課堂、木材加工與利用區、林間間伐與更替試驗區等森林體驗點的規劃,為一些有興趣的市民及周邊大學校園學生、志愿者團體提供認識森林、參與森林維護、體驗森林工作與森林資源利用的區域,打造森林科普教育示范園。

唐家黌嶺景區包括森林課堂、溪谷課堂、森林花園、手工藝制作園和林業體驗園五個公園。

金鼎耕讀景區:規劃整合現有農田、魚塘、果林等資源,形成以農業觀光體驗為主題的休閑農業園。池塘垂釣、果林采摘、田間勞作、古村文化,為城市人逃離繁雜的城市生活,酣暢淋漓地享受大自然的饋贈,體驗田園生活趣味。

金鼎耕讀景區包括垂釣園、采摘園、赤花山公園、農耕文化展示園、農耕體驗園五個公園。

3.4動態規劃、長效建設,保障規劃落腳點

3.4.1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

城市的上級主管部門應針對鳳凰山的行政區劃狀況成立專門管理機構——鳳凰山森林公園管理處,打破鳳凰山橫跨兩區的行政機制,對鳳凰山森林公園實行整體性的統籌規劃管理。

3.4.2 “各游覽區相對獨立的小公園體系”的分區、分期規劃建設模式

由于公園規模較大、內容豐富,建設資金龐大,其建設工作應在滿足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進行統一規劃,兼顧管理的可操作性與可實施性進行分期實施,為遠期的發展留有足夠的余地。各游覽區根據自身特色,建立獨立的公園體系和長期的發展規劃,通過持續性公園建設和人性化的公園管理制度逐年分期建設完善公園的各種設施和景點,保證公園的持續健康發展。

4 結語

本文就森林公園的規劃設計思路及其在項目中的應用進行探討。相信經過新一輪的規劃建設,作為珠海市城市重要的“綠核”之一的鳳凰山森林公園必在為珠海城市發展提供綠色源泉與動力的同時,也為珠海市民及游客提供一個舒適的山林游憩環境和運動休閑場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鳳凰山森林公園將會成為展現珠海特色濱海山林風貌的城市新名片。

參考文獻:

[1]蘭思仁.國家森林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8.

[2]明慶忠.旅游地規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吳協保,黃哲,楊楚藩.湖南桃花江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評價[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7(03)

第9篇

一、遵義市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狀況

在貴州省各市級行政單元中,遵義市的經濟水平相對較好,其人均GDP僅低于黔中區。近年來,遵義市經濟雖有了快速發展,但因各大鄉鎮企業加大了工礦業發展力度,再加上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得該市的環境污染問題尤為突出。筆者擬通過構建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模型和生態質量評價指數來對該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生態環境狀況進行評估,數據來源于2001~2010年國家統計年鑒、貴州省經濟“十一五”規劃以及最新《貴州省環境狀況公報》。

(一)遵義市經濟發展狀況評估1.遵義市經濟產業發展現狀從宏觀經濟變量來看,“十一五”期間遵義市經濟產業發展協調度有所優化,見表1。雖然遵義市的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但在產業結構方面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合理現象,大部分地區都以發展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產業效益不高,而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低下,見表2。盡管2010年遵義市第二產業約占GDP的比重為41.8%,但投入和產出不協調,仍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此外,自“十一五”以來,雖然遵義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白酒、能源、材料、“兩煙”、裝備制造、名優特色食品、制藥、化工、竹及竹加工、新興產業等十大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但新興產業起步晚,發展緩慢。第二產業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水平,對遵義市資源開發、消耗和供需都有巨大影響。產業結構只是從宏觀上體現了遵義市經濟發展狀況,為更客觀評價其經濟發展狀況,需構建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模型。2.遵義市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模型本研究遵循“可操作性、可測性、可行性、綜合性”的基本原則,從遵義市經濟發展實際狀況出發,在要素層方面選取了生活質量、經濟效益、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和經濟總量五個指標層,在指標層方面共選取了12項指標,分別為基尼系數(B1)、農民人均收入/元(B2)、資金稟賦系數(B3)、波動系數(B4)、工業產值增長水平/%(B5)、GDP增長率/%(B6)、二元結構水平(B7)、霍夫曼系數(B8)、工業結構系數(B9)、經濟密度/元.km2(B10)、財政收入/萬元(B11)、人均GDP/元(B12),用以構建遵義市經濟水平評價體系。(1)權重賦值信息源矩陣為保證評價結果的合理、可信,本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權重賦值。[4](P88~94)該方法是直接根據客觀環境中的信息進行權重賦值,所以需要掌握各項經濟發展指標對總體經濟水平的貢獻量,權重與貢獻量呈正相關。要獲得不同指標的貢獻量,就需要對各時間或空間經濟發展因子原始數據建立矩陣,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從各指標中提取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和貢獻,對交互指標的貢獻進行定量描述,最終在識別貢獻量大小的基礎上,對各指標進行權重賦值,從而讓權重取值盡可能地客觀、合理,有可比性。[5](P63~68)遵義市共有13個縣級(縣、市、區)行政單元,各行政單元的經濟水平評價指標原始數據不同,根據指標的原始數據。

(二)遵義市的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是環境管理、人類開發活動、自然條件背景共同作用的結果。區域自然條件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種類的自然生態系統,同時不同生態系統下,適應人類生存的程度,人類開發利用方式也有較大差異,由此帶給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就不盡相同。[7](P21~27)在選取評價指標時,要綜合考慮各項因素,以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可靠性。本研究的要素層選取了環境污染、資源占有量、環境破壞、地貌、氣候5項。并從要素層中提煉出了11個評價指標(D1~D11):水污染負荷、大氣污染模數、水土流失占比、石漠化占比、森林覆蓋率、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人均耕地面積、喀斯特面積占比、山地面積占比、年均降水量、氣溫高于10℃活動積溫。由于前5項主成分的Ed值達到了91.291%,大于一般標準(>85%),所以主因子取前5項,計算特征向量并得到主因子荷載矩陣,再采用EOF法求出因子荷載矩陣。最后根據回歸方程,并作歸一化處理求得各指標的標準權重,見表6。最后采用模糊隸屬度函數求出指標隸屬度,并應用評價指數計算模型計算出遵義市生態質量評價指數。通過表7,可以看出遵義市大多數年份的生態質量評價指數在0.5以上,表明其生態環境質量整體良好,在今后的發展中,遵義市具備一定的生態環境優勢。

二、遵義市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協調度

在對遵義市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狀況進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筆者將構建協調發展度、協調度模型來對遵義市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協調度進行分析。

(一)協調發展度與協調度模型本研究選用了離散系數表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度。離散系數表示的是組間數據的離散(或變異)程度,比較的是多組數據的變異度。由于觀察值在數值含義、單位方面的不同,所以比較不同觀察值的大小無實際意義,但是變異系數表示的是沒有單位的比值,所以可對不同單位的觀察值離散程度進行比較。離散系數(C)為標準差(S)與均數(X)的比值,代入標準差計算公式得出離散系數計算公式。

(二)遵義市協調發展度與協調度分析將計算出的經濟發展評價指數、生態環境評價指數代入協調度(CV)、協調發展度(H)計算模型中,即可計算出遵義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的CV、H及綜合評價指數,見表8。

三、結論

通過近十年的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協調度分析,發現遵義市整體協調水平有待于提高。遵義市作為中國西部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其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遵義的發展對西部民族地區尤其是西南喀斯特地形地區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和遵義相類似,中國西部民族地區大多生態環境較好,在發展中具有明顯的自然環境優勢,這也是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所能依賴的,但同時也面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的矛盾。筆者認為,實現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同步發展并提升兩者協調度,是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應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創新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模式,推行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來實現。第一,產業結構調整。第一產業主要是對可更新自然資源的利用,對環境破壞不大。因此保證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可以利用區域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如遵義市可結合當地生態地貌特點大力發展畜牧業、竹業和藥業。第二產業要以發展節能環保的新興產業為重點,如航天材料制造等,并提升產業競爭力,做大產業規模。此外,要發展民族旅游和文化產業,改變第三產業落后的現狀。第二,創新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模式,推行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能再走東部地區“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而要創新經濟和環境發展模式,探索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有效路徑。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提高綠色科技,通過綠色技術來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則要求改變理念,通過政策和法規來加以引導。并加大教育和宣傳工作力度,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作者:武音茜單位:貴州財經大學副教授

第10篇

關鍵詞:環境質量;質量評價;環境風險

中圖分類號:F124.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69(2014)05002808

一、問題的提出

人對環境質量的評價是對環境治理政策、過程和效果的綜合評價結果,不僅可以對環境污染的地理和范圍進行精確識別,而且是準確把握不同群體對其所處環境質量的可接受程度和容忍度的關鍵。雖然通過環境監測也可以反映環境質量狀況,但是通過人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可以掌握不同群體對環境的主觀感受及其偏好[1],更好識別環境質量和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因而同樣也是環境治理的重要前提。環境作為一項公共物品,對其進行公共治理時,必須要評估對其進行治理的成本和收益。尤其是在目前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環境質量普遍不好的情況下,如何使財政資金進行更有效率的投入,以及采取怎樣的環境政策才能使不同群體從環境中獲得的福利最大化和均等化,都是目前環境治理的重要問題。

圍繞以上問題,目前學術界有如下文獻進行了不同群體對環境質量評價方面的研究。

第一,在環境質量的調查方面。訾非等對全國10個城市不同群體居民進行了環境質量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0個城市的得分在56.96~66.77分之間,各城市差距不大,均處于中間水平,城市環境質量有很大提升空間。在不同群體的評價方面,女性對環境質量滿意度高于男性;23~29歲之間的居民對環境的滿意度最低;受教育程度越高,對環境的滿意程度越低;漢族對環境滿意度高于少數民族[2]。黃季j等對5省101個村的環境污染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經濟發達地區的村莊污染程度最高,1998年到2008年農村環境惡化的村莊占比達到43.6%[3]。盧淑華以本溪市為例,研究了居民身份與環境風險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工人與一般干部相比,居住在污染程度高地方的機會較大,污染程度高的地方居住領導干部的比例低,而污染程度低的地方居住領導干部的比例高[4]。馮仕政采用2003年全國綜合性調查數據,研究不同群體對環境污染的抗爭意愿,研究表明個人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社會關系網絡規模越大或勢力越強、關系網絡的疏通能力越強,對環境危害作出抗爭的可能性就越高[5]。

第二,在不同群體對環境質量評價的理論研究方面。王韜洋用正義理論解釋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所遭受的環境待遇較差,并認為環境保護的重點是與人生活和生存密切相關的環境[6]。Ma通過河南省的調查數據分析環境負擔的城鄉差異,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農村居民和農民工是環境污染的承擔者[7]。王慧認為排污權交易、稅收等市場機制雖然可以起到環境保護作用,但是對于低收入群體來說,由于搭便車和信息不充分等因素妨礙了低收入群體參與市場機制的運作,只能使其面臨的環境風險問題加劇[8]。

基于以上文獻分析,可以發現對于環境質量調查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1)就群體的分類而言,目前已有的研究在不同群體對環境質量評價方面不夠深入,在不同群體分類方面還不夠完整,在多種指標的綜合討論中往往忽視群體類型所隱含的意義,如職業本身所顯示出的社會地位問題。(2)就抽樣方法而言,多數研究采用街頭隨機抽樣方法,沒有采取固定抽樣框,在人群分類結構上可能存在因被抽樣數量較少而導致的數據不準確。(3)就調查范圍而言,目前的研究普遍調查范圍不是基于全國的大樣本量調查,多數還是以幾個城市或是幾個省為抽樣調查范圍,不能進行省份之間的比較,同時不能得出全國的總體狀況。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通過全國大范圍、大樣本量的抽樣調查,采集基于年齡、文化程度等具有不同人口特征的群體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得出全國不同省份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的結果,并基于對不同群體、不同區域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和差異來分析評價結果產生和差異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二、調查設計

(一)群體分類

對不同群體進行環境質量評價調查,首先是要對不同群體進行劃分。本研究依據《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的人口特征指標對不同群體進行分類,年鑒中所列舉的人口特征包含了省份、性別、年齡、戶籍、城鄉差異、受教育程度、國有單位或城鎮集體單位就業情況、工資水平等特征指標[9]。因此,在借鑒該年鑒所統計的人口特征指標的基礎上,本研究選取省份、性別、年齡、城鄉、文化程度、職業、收入水平這7個人口特征指標來劃分不同群體類型并進行調查。

對不同群體基于以上人口特征指標進行分類的原因如下:

1.對不同群體進行調查,首要是對由于空間地理分布不同而產生的差異進行調查。因為我國國土面積較廣,人口呈現出很大的地域性特點,不同區域可能由于其經濟發展情況不同,也可能由于其人口整體性格特點不同而對環境評價產生差異,因而,對不同居民所在省份的調查是本研究的重點。

2.我國城鄉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政府公共服務的投入上都存在差距,因而通過對城鄉居民的調查,可以反映出我國城鄉之間的環境質量是否存在二元性特征。

3.性別是人口特征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性別在一定程度上與自身的收入和社會經濟地位有關系,因而可能存在由于性別差異而導致的環境質量評價差異。

4.不同年齡的人群可能面臨著不同環境質量,如退休人口的收入、社會資源的掌握和社會影響力都會有所下降,因而,可能存在因年齡變動而導致的環境質量評價差異。

5.文化程度、職業、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與居民社會經濟地位有關,文化程度和收入較高居民,以及國家干部可能會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在面對環境質量問題時掌握了更多對環境進行改善的主動權,可以避免更多的環境風險。

(二)調查區域與樣本抽樣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是通過2013年進行的全國范圍的問卷調查所獲取,調查的范圍覆蓋我國29個省份77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個直轄市,以及除港澳臺及甘肅省、自治區以外的所有省份、自治區的省會及首府。對地級城市的選取主要按照人均GDP排名分層抽樣的方法來抽取,具體的抽取方法為:若該省人口低于5 000萬,則選取排名中位值城市;若該省人口高于5 000萬,則除省會城市以外再選取2個城市,按名次取第70%分位和40%分位的城市。

在所調查的城市里,調查樣本按照城市和農村分別抽樣,城市抽樣按照職業類型的不同進行抽樣,農村抽樣按不同收入層級進行抽樣,問卷量根據城市人口不同抽取60―100個樣本。

(三)問卷設計和計算方法

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方法獲取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環境質量的評價可以包含對很多種不同環境構成要素的評價,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二條的規定,環境可以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等。本研究是基于居民對環境質量主觀感受的評價,因而選取了居民能夠切身感受到的5個環境質量構成要素作為問卷調查的問項,包括空氣質量、水資源質量、噪音污染、植被覆蓋與土壤質量。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分值的計算方法如下:

三、調查結果

本研究共計發放6 560份問卷,回收6 217份問卷,有效問卷4 803份。經過統計檢驗,對環境各個構成要素的調查結果具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對信度進行檢驗的Alpha信度系數為0.944,大于0.9,表明信度很好,各環境構成要素之間有內在的相關性。對效度進行檢驗的

(一)東中西部環境質量評價依次提高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不同地區的居民因為地域差異而享受不同的環境,同時地域差異而導致的人對環境的態度以及容忍度也不盡相同,因而會存在由于地域的不同而導致對環境質量評價的差異。本研究進行的調查覆蓋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通過計算出的不同省份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的結果,并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劃分東中西部區域,從而可以得到不同區域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的差異(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到,東中西部地區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分別為62.58分、63.44分和63.68分,呈現出東中西部環境質量評價依次提高的特點。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大致上呈現東中西依次降低的特點,從不同地區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的走勢來看,環境質量評價呈現出隨經濟發展水平提升而降低的趨勢(如圖1所示)。

通過將所有調查城市的環境質量評價作為因變量,把各城市GDP 由于國家統計局數據庫各城市的GDP數據最新為2012年,因此這里采用2012的GDP數據。 [ZW)]作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得到回歸結果R2=0.059,P值為0.033小于0.05,反映出GDP水平對環境質量評價的影響顯著,標準系數為-0.243,說明GDP水平與環境質量評價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也就是GDP越高的地區,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越低。

(二)男性對環境質量評價高于女性

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到,男性對環境質量評價分值為62.28分,女性對環境質量評價為62.12分,男性與女性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分值雖然較為接近,但是男性對環境質量的評價高于女性,其特點與通常所認為的男性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相較于女性占有一定的優勢相同,說明在一定程度上,性別差異可能導致對優質環境享受的不均等(如表2所示)。

從城鄉差異上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男性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均高于女性。城市男性居民的評價為62.29分,高于城市女性居民的62.14分;農村男性居民的評價為62.26分,高于農村女性居民的62.07分。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中,男女所占比例也具有顯著的區別,文化程度為研究生的居民,其男性所占的比例為57.51%,而且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其男女性別的占比大致上呈現出文化程度越低,男性所占的比例就越小的趨勢。男性且是研究生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為61.56分,高于女性且是研究生的居民的評價61.35分。職位上所表現出的男女性別差異,尤其在黨政機關這個選項上較為顯著,可以看到在黨政機關工作的居民有58.70%是男性,而且其中男性的評價為63.72分,高于女性的評價62.56分。以上評價結果都能夠反映出男女性別在評價當中的差異(如表3所示)。

(三)環境質量評價總體上隨居民年齡增長而提高

從不同年齡層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結果的趨勢上來看,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大致上呈現出年齡越大對環境質量評價越高的趨勢。年齡在60歲以上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最高,為66.86分,年齡在31~40歲之間的居民評價最低,為61.28分(如表4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到,年齡在31~40歲之間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要低于相鄰年齡區間的居民,一旦居民越過31~40歲這個年齡段,其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則又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尤其是60歲以上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上升速度較快。

(四)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更低

城市和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是城鄉差異比較的重點。從評價結果來看,城市和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表明城鄉之間的環境存在一定差異,城市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為62.21分,高于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62.16分(如表5所示)。通常認為農村地區人口密度低、植被覆蓋面積大、工業污染源較少,而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機動車以及其他污染源,因而農村環境質量應該好于城市,但是調查結果卻顯示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低于城市居民,這應當引起對目前農村環境現狀的重視。

(七)環境質量評價隨居民收入上升而呈倒U型曲線

家庭月收入與環境質量評價之間呈現出倒U型關系。家庭月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最低,為59.59分,沒有達到及格水平。家庭月收入在3 001~5 000元之間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最高,為63.30分。與通常所認為不同的是,居民并沒有隨著收入的增加,通過改善自身居住條件等硬件設施,從而享受更高的環境質量。反而當家庭月收入超過3 001~5 000元這個水平以后,對環境質量的評價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而出現快速下降的趨勢,特別是月收入大于10 000元的群體,其對環境質量的評價甚至低于月收入在0~3 000元的居民,反映出對環境質量的主觀感受并不是隨著收入增加而增加(如表8、圖5所示)。[KH*2]

四、討 論

(一)中西部地區面臨產業轉移帶來的環境風險

東中西部地區環境質量評價依次遞減,反映了其評價結果與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關聯。較早研究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Grossman認為,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呈倒U型關系,其原因是在于經濟發展初期階段,環境污染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加重;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出現環境改善的拐點,環境質量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而改善[10]。由此可以認為,目前我國的整體上還處于Grossman所說的環境污染的上升階段,從評價的結果可以分析得出,西部離環境改善的拐點最遠,然后為中部地區,東部地區離環境改善的拐點最為接近。這也表明,當東部地區開始進入環境質量逐步改善階段的同時,也意味著中西部地區的環境質量風險會逐步加大。尤其是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大量喪失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的產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在給中西部地區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把環境污染的風險帶向中西部地區[11]。由于產業轉移與環境風險之間存在著內在關聯,隨著東部投資和產業轉移項目持續進入中西部地區,未來中西部地區將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環境風險。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到,屬于中部地區的湖南省,其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為56.74分,遠低于中部地區均值,內蒙古居民的評價分值僅為49.58分,均反映了目前中西部地區的潛在環境風險。因而,中西部地區需要重視潛在環境風險,設立區域產業轉移的環境門檻,防止污染的轉移。

(二)性別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男性在文化程度和職業上相較于女性占有更多的優勢。性別對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雖然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是仍然發揮著作用,其對社會經濟地位的變動解釋力度在1%~2%[12]。部分人群仍然持有男性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占主導地位的觀念[13],使得性別通過教育、晉升和行業等對個人收入產生顯著影響[14],導致女性社會經濟地位的提升更加困難,這與環境質量評價中女性居民要低于男性居民相一致,一定程度上可以與女性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相關聯。

(三)農村環境質量問題日益顯現

城市和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分別為62.21分和62.16分,顯示出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環境質量差異。雖然農村地區的人口密度較低、機動車數量和排放量也顯著低于城市,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地區的環境質量就更好。與城市對環境治理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生活廢水、固體廢物的處理廠,以及對城市景觀水體、植被進行規劃建設相比,農村地區對這些具有基本環境公共服務性質方面的治理和投入存在巨大差距[15]。此外,大量污染型企業并沒有設立在城市市區范圍內,而是逐步由城市向農村布局,這也導致城市工業“三廢”污染向農村蔓延,農村的污染問題日趨嚴峻[16]。因而,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的差異,實際上反映出目前環境保護的重點更多集中于城市,而對農村的環境治理和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還很薄弱,農村是政府環境質量公共服務的短板[17],目前亟需對農村環境質量的治理進行更多投入,完善農村基本環境公共服務。

(四)在黨政機關工作的居民對環境質量更為認同

社會經濟地位與職業緊密相關,雖然不同職業之間不存在類似于數量的大小關系,但是通過對環境質量評價由高到低的排序可以發現,在黨政機關工作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顯著高于在企業工作的居民和進行個體經營的居民。這也與盧淑華對不同身份人群居住環境污染情況差異的研究結論大致吻合[4]。反映出任職于黨政機關的群體享受了更好的環境質量,并能夠將較好的環境分配到自身所在群體上來。

(五)整體素質的提升使居民對環境質量有更高要求

從居民的文化程度上看,其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大體呈現出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的趨勢。反映居民在自身文化程度提升的同時,其對環境質量的預期也會隨之提升,使得其對環境質量進行評價時做出較低的評價。這也能夠體現目前中國城市居民對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敏感,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當中,愈發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除了迫使居民對環境質量提出基本需求外,居民平均文化程度的提高也會導致其環境意識的提高[18],從而在對環境質量的評價結果上反映其對環境質量的更高需求。

(六)收入增長拉高了居民對環境質量的預期

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與收入之間大致呈現出倒U型,收入水平在3 001~5 000元這個區間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最高,之后則隨著收入增長而下降,說明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會隨著收入的變化出現拐點。這個拐點的出現是由于居民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對環境質量的預期也隨之提高導致的,直到預期與環境質量評價相一致出現拐點后,再隨著收入水平進一步增長,曲線向下傾斜[19]。這與Manuelli等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下降階段的分析相似,認為曲線的下降是由于經濟增長之后,人們隨之對環境質量的需求提高,從而對環境質量不滿足造成的[20]。說明在研究環境污染與環境質量評價之間的關系時,應當考慮居民的容忍度和預期在當中產生的影響。雖然經濟增長前一階段與環境污染是正相關關系,但是由于居民的容忍度較高,對環境質量的評價甚至可以隨著收入的增長而增長;當經濟增長達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居民的容忍度下降以及對環境質量預期的提升,即使較低的污染也可能導致居民較大的福利損失。

五、政策建議

通過對不同群體的環境質量評價調查,可以反映出目前我國環境質量治理以及改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我國面臨著環境污染從東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風險,東部地區環境質量改善的同時,將會帶來中西部地區潛在的環境惡化風險。二是目前政府對環境質量治理的重心和投入主要在城市,而對農村地區的環境質量治理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低于城市居民。三是調查結果顯示,在黨政機關任職以及高文化程度的群體對環境質量評價較高,反映出該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占有更多優質的環境資源以及環境改善政策制定和資金投入的話語權。在環境質量改善的過程中,該群體會存在優先改善自身所享受的環境質量的利益動機,在掌握環境質量改善話語權的基礎上,使政策制定和資金投入轉向對自身更為有利的方面,從而蠶食其他群體在環境質量改善過程中應當獲取的收益。

根據上述問題,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防止中部地區在從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變過程中,大量接收東部地區所淘汰的落后和高污染企業。綜合規劃產業布局和結構,設定合理的環境準入門檻,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環境治理的投入,防止重蹈“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轍。

第二,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環境治理投入。重點投入與農村居民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如農村生產和生活垃圾的清理和整治,農村工業和生活廢水的集中處理以及河道的清淤疏通等,提升農村地區的基礎環境質量。

第三,防止少數人在環境治理的規則制定、資金投入等方面對話語權的壟斷。防止與政府關系密切的群體,如機關干部、高文化程度人群等既得利益群體對環境治理的誤導,謹防社會底層群體的環境利益受到損害。

第四,對于面臨較高環境風險的群體要給予更高的環境補償,例如對農村地區、工業企業密度較大地區,以及處于垃圾焚燒、填埋廠等環境高風險區域的群體進行補償。同時,提高與環境相關的教育和宣傳的投入,提升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認知和維權意識,使居民的維權行為成為促使政府改善環境的動力和壓力來源。

.參考文獻.

[1]程虹,李丹丹.中國質量出現轉折――我國質量總體狀況與發展趨勢分析[J].宏觀質量研究,2014,(2).

[2]訾非,楊智輝,張帆,等.中國 10 城市環境滿意度和生活滿意度調查報告[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3]黃季j,劉瑩.農村環境污染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來自全國百村的實證分析[J].管理學報,2010,(7).

[4]盧淑華.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社會學研究――本溪市的環境污染與居民的區位分布[J].社會學研究,1994,(6).

[5]馮仕政.沉默的大多數:差序格局與環境抗爭[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1).

[6]王韜洋.“環境正義”――當代環境倫理發展的現實趨勢[J].浙江學刊,2002,(5).

[7]Ma,C.B.Who bears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 in China:An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sourc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0,(9).

[8]王慧.被忽視的正義――環境保護中市場機制的非正義及其法律應對[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6).

[9]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10]Grossman,G.M.,A.B.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Z].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991.

[11]陳計旺.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與中部地區經濟發展[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12]張宛麗.現階段中國社會分化與性別分層[J].浙江學刊,2004,(6).

[13]劉愛玉,佟新.性別觀念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基于第三期全國婦女地位調查[J].中國社會科學,2014,(2).

[14]李軍峰.我國目前個人收入性別差異的通徑分析――基于第二期全國婦女地位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2).

[15]楊妍,孫濤.農村公共服務與生態環境發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

[16]王波,黃光偉.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研究[J].生態經濟,2006,(12).

[17]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質量觀測課題組.2013年中國質量發展觀測報告[J].宏觀質量研究,2014,(2).

[18]洪大用.中國城市居民的環境意識[J].江蘇社會科學,2005,(10).

第11篇

關鍵詞:灰度關聯法;土壤;環境評價

中圖分類號:X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3)-06-0160-1

城市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場所,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類賴以生存的城市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土壤發生了很大變化,自然土壤變成了獨特的城市土壤,污染嚴重,養分缺乏,性能下降。為此,研究和探討城市土壤理化性質快速檢測方法,根據城市土壤特點,采取特定的措施和手段,促使植物正常生長,以滿足城市建設及人民生活的需求,對城市建設至關重要。

“灰色系統”理論是我國華中工學院鄧聚龍教授上世紀80年代首創的一種新的系統理論。“灰色系統”理論已受到了國內外的重視,并得到了廣泛應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一種因素比較分析法,是研究事物之間、因素之間關聯性的一種方法。它是通過對系統統計數列幾何關系的比較來分析系統中多因素的關聯程度,即根據事物或因素的時間序列曲線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關聯程度,兩條曲線的形狀彼此越接近,說明事物或因素發展態勢就越接近,其關聯度就越大,反之,關聯度就越小。在系統因素分析、方案決策及綜合評估等方面,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具有廣泛的應用。[1-2]本文對大慶市采油廠土壤做灰色關聯分析,有助于了解土壤質量的基本情況,為下一步環境治理和污染判定提供參考依據。

1 研究地區概況

大慶市大同區采油七廠地形低平,外排水不暢,屬半閉流區,加之干燥多風,蒸發量大,鹽分表聚作用明顯,常形成鹽霜或鹽結皮,土壤鹽堿化嚴重,土質粘重,結構差,微生物活動極少,土壤肥力低,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鹽分組成為蘇打型,pH值8.0~10.0,土壤板結,通氣不良,透水性差,養分有效性低,嚴重影響了植物的生長,給城市綠化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加之土壤受到石油工業的污染導致該地區部分土壤環境質量低下。

2 材料和方法

2.1 監測方法

2.2 數據處理

用上述質量評價項目作為評價指標。可以根據各項指標對環境質量發生作用的特點,選擇上述不同的灰類,這是因為在環境質量評價過程中,污染因子對環境的影響效應是倒“s”型曲線,即含量少時不會影響,隨著含量的增加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但無論如何都可以歸結為上面的幾種情況之中去。具體過程如下:

3 結果與分析

4 結論

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土壤中葡二聯的關聯度為0.29,其污染最為嚴重,其次為勤奮村(0.34),說明該地區需要重點關注。而向陽村(0.49)、群英村(0.47)、翟生屯、趙家屯(0.45)、八井子(0.40)、金杏村(0.39)、前衛村(0.39)的土壤的環境污染狀況基本接近,為該區域分布最廣,環境狀況最多的區域;在全部的分析區域內羅家屯的灰色關聯度為0.97,為土壤環境最優的監測點。

因此,針對于土壤環境較差的地區應該采取防范進一步污染為主,對該區域應該采取減排措施,而對于葡二聯、勤奮村環境最差的地區,建議進行環境修復治理,以改善其土壤環境,為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一定貢獻。

參考文獻

第1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InVEST model to reflect the status of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 Sanjiangyuan by the ecological quality index, ecological scarce index and ecological degradation index soa as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Sanjiangyuan. It is a useful exploration for the valu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biodiversit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from 2000 to 2010,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wildlife habitat in Sanjiangyuan is in a better level. The changes of the overall quality are not obvious. The mean value of regional quality index is about 0.6, the ecological quality in 2010 increased 0.27 percentage points than 2000 year, there is a trace of rising. The natural reserves involved in Zhiduo County, Zaduo County and Tanggulashan Town, the habitat quality of which has improved. It also reflects the effec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Sanjiangyuan nature reserve in recent years.

關鍵詞:InVEST模型;生境質量;三江源

Key words: InVEST model;ecological quality;Sanjiangyuan

中圖分類號:X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2-0066-05

0 引言

三江源是黃河、長江與瀾滄江的發源地,湖泊、水系星羅棋布,動植物資源豐富,是生物多樣性的熱點保護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護三江源的生態安全,維護三江源的生態系統的穩定,國家于2000年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本文基于InVEST-Biodiversity模型,對三江源2000、2005、2010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來的生境質量指數(Ecological Quality Index)、生境稀缺度指數(Ecological Rarity Index)以及生境退化指數進行測定分析,并從這三方面對三江源的生態環境近十年來的狀況進行評價,同時揭示土地利用動態變化以及三江源保護區的設立對三江源生境質量的的影響。

1 研究區域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域概況

三江源地區地處我國西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因為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江之源頭而得名。三江源地區水系密布,湖泊眾多,是全國最大的天然濕地之一,被譽為“中華水塔”。

三江源行政區包括海西、玉樹、果洛和唐古拉山鄉等市縣,區域面積三十萬平方公里,接近青海省總面積的二分之一。現有人口五十五萬人,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包括回族、撒拉族、藏族等,其中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九成。

三江源森林植被類型豐富,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豐富的區域,但因受高原氣候和海拔的影響,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明顯。近年來因人為干擾,森林植被資源不斷減少,森林植被急待保護和恢復。

三江源地區有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以鳥類、獸類為主,擁有雪豹、牦牛、藏羚羊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具有獨特的生物種群和物種基因庫。

1.2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遙感調查與評估》解譯數據,包括30m分辨率的NDVI數據、1:400萬的土地利用數據和2000~2010氣象觀測數據。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InVEST模型,該模型是由斯坦福大學、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和TNF(大自然保護協會)一起研究開發的。InVEST模型是對生態系統和服務進行評估的綜合模型,該模型通過對土地覆被變化、各種威脅影響因子綜合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研究結果,包括碳儲與吸收模型、產水量模型、生物多樣性模型等,本次研究主要運用生物多樣性模型對三江源地區的物種棲息地質量進行綜合評價,該模型的分析讓人們對生物多樣功能的重要性與變化情況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為環境保護提供了決策依據[1]。

2.1 生物多樣性模型簡介

生物多樣性模塊的原理是基于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來評價的,模型認為人類活動越頻繁的地區,生境質量等情況越差。模型通過對威脅源、生境對威脅源的敏感度、土地利用覆被數據等進行綜合考慮,來評價生物多樣性的情況。

本模塊分為三部分,主要包括稀缺性分析、生境退化分析和生境質量分析[2,3]。模型需要獲得的數據包括:土地利用圖層、威脅因子圖層、威脅因子影響距離表、各土地類型對威脅因子敏感度表。

2.2 模型運行參數的數據采集與參數設置

生物多樣性評價模塊的數據采集過程具體如下:

①對基準年的土地利用數據與現在年份的土地利用數據進行采集。前者選取三江源地區2000年、后者選取2005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數據,將柵格大小統一設置為30m。

②對威脅因子影響距離表進行設置。在模型中,通過威脅因子影響距離表,可以在空間上反映出威脅因子對生境的影響。威脅因子的影響程度可以由下式求得:

在公式里,irxy表示威脅因子影響程度的大小;drmax表示威脅因子作用的最大距離;dxy表示兩個地類x,y之間的距離。

在本研究區尺度下,參考其他地區,如羅伯特、大衛等人對美國亞利桑那州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孫永濤2011年對長江口北支濕地的研究、王一涵2011年對洪河濕地的研究、吳季秋2012年對海南八門灣的研究等[5-8],考慮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等具體情況,對威脅因子最大影響距離、種類、權重以及衰退相關性系數進行設置,見表1。

③生境類型對威脅因子敏感度的確定。威脅因子對生境的破壞程度,除了要考慮威脅因子的影響距離,還要考慮不同生境類型對不同威脅源的敏感性。根據景觀學和生態學的原則,將生境類型進行劃分,既包括森林、灌叢、草地和河流等自然生境類型,也包括水田、旱地、城鎮、道路等的人工生境類型,并對其生境適宜性指數Habitat和敏感性進行打分,取值范圍為0到1之間,如表2。

④威脅因子圖層的提取。通過前文對威脅因子的分析,在ARCGIS的feature to raster 里對生態威脅因子屬性表中的城鎮、道路、裸地、工礦用地等威脅因子進行提取,生成威脅因子圖層。

2.3 模型輸出結果及其運算過程

①生境退化指數。

生境退化指數由威脅因子影響距離、生境對威脅因子的敏感性以及威脅因子的數量共同決定。模型認為生境類型對威脅因子越敏感,并且與威脅源越近(在其作用范圍內),其生境退化指數越高。生境退化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公式里,Dxj指的是生境退化程度大小;Wr是威脅因子的權重值;R是威脅因子的個數;Yr為威脅層圖層范圍上的柵格個數;ry是圖層范圍內每個柵格的威脅因子的個數;Sjr是地類圖層上每個柵格的敏感度大小。

②生境質量指數。生境質量指數由生態適宜性指數和生境退化指數共同決定,其中生態適宜性指數通過專家打分法、參考相關資料進行確定。生境質量指數的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k為柵格單元大小尺度值的一半;Hj為生態適宜性指數;Dxj是生境退化程度。

生境質量指數反映了環境支持物種持續發展的能力,由環境為物種生存、繁衍提供的資源所決定。由模型公式可以看出本模型中,生境質量指數與生態適宜性指數成正比,與生境退化指數成反比,反映出環境破壞越大,土地利用變化情況越劇烈,環境為物種提供的生存資源越少,生境質量越差;而生境適宜性指數越高,越適宜物種生存、繁衍,說明生境為物種提供的生存資源越豐富,生境質量越高。

③生境稀缺性指數。

生境退化指數反映了生境受威脅源的影響程度,生境質量指數反映了生境的整體質量情況。但是,上面兩個指標并不能反映生境的整體情況,還應對生境多樣性進行分析。

生境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InVEST生物多樣性模塊中通過生境稀缺性指數來進行分析。生境稀缺性指數反映了某一類生境的稀缺程度,稀缺程度越高,我們越應該予以關注和保護。模型中該指數的計算以土地利用為基礎進行分析,生境稀缺性計算公式為:

公式中,Rx為生境的稀缺性指數;σxj為柵格單元;Rj為柵格單元的土地利用類型j的判別指數,當柵格是當前地類j時,Rj值為1,否則Rj值為0。

3 三江源區棲息地生境質量評價

三江源國家級自然區是在三江源區范圍內有相對完整的6個區域組成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區網絡。主要保護對象是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和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及棲息地,具有典型的高寒草甸與高山草原植被,以及青海云杉林、祁連圓柏林、山地圓柏疏林高原森林生態系統和高寒灌叢、冰緣植被、流石坡植被等特有植被。目前,三江源區的自然保護區共有18個,保護區總面積15.23萬km2。本研究從生境退化程度、生境質量和稀缺性三個方面對整個三江源地區棲息地進行了質量評價。

3.1 生境退化程度

生境退化指數的高低反映了威脅源對地區生境所造成的潛在破壞及生境質量下降的可能性大小。研究結果見圖1-圖3,結果表明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總體生境退化指數較低,大部分區域生境質量下降趨勢不明顯。退化指數較高的區域在區域內零散分布,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區西部的唐古拉山鄉、治多縣和曲麻萊縣三縣的西部、瑪沁縣東北部以及三江源東北部的共和縣、貴德縣和貴南縣。2000~2010年,三江源地區生境退化指數變化很小,在唐古拉山鄉、治多縣、曲麻萊縣的西部和共和縣的南部生境退化較明顯,其余區域退化不明顯。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唐古拉山鄉的格拉丹東自然保護區、治多縣和曲麻萊縣的索加-曲麻河保護區、瑪沁縣的中鐵-軍功保護區所在區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退化。

將生境退化程度分為五個等級,各得分段生境面積占區域面積的比例見表3。結果顯示,2000~2010年期間三江源地區大部分生境退化程度處于0~50分值區間,十年間退化水平處于0~50和100~150得分區間的生境面積略有減少。總體來看,三江源地區生境退化程度柵格均值為0.355~0.373,2010年的退化指數均值雖然比2005年高,但低于2010年的值,生物棲息地的生境退化程度總體表現為有所改善。

3.2 生境質量

棲息地生境質量評估結果(表4、圖4~圖6)顯示,2000~2010年期間三江源地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生境質量在多數區域處于較好水平,整體質量變化不明顯,區域質量指數均值為0.6左右,2010年比2000年升高了0.27%,有微量上升。其中貴德縣和貴南縣生境質量指數最低在0.6以下,稱多縣和班瑪縣最高在0.67以上,但生境質量在0.5以下的所占比重也很大,主要分布西部的雜多縣、曲麻萊縣、治多縣、唐古拉山鄉和東北部的共和縣、貴德縣和貴南縣區域。在唐古拉山鄉、治多縣、雜多縣、貴德縣、共和縣生境質量有轉好趨勢,而久治縣、瑪沁縣、稱多縣、河南縣、班瑪縣、玉樹縣的生境質量指數略有下降,但下降范圍在0.15%以內。自然保護區所涉及的治多縣、雜多縣、唐古拉山鄉的生境質量改善的結果,也反映了近年來三江源地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恢復與建設的成效。

3.3 三江源區棲息地稀缺性評價

生境稀缺性指數計算以2000年為背景年份,結果圖層中生境稀缺性指數越高的地區,說明生境的破碎化情況越嚴重,生態系統的架構越不穩定,越容易發生變化;生境稀缺性指數越低的地方,表明該地區生態系統穩定,物質、能量循環不容易被打破。

三江源地區在2005年生境稀缺度柵格均值為0.015,2010年生的柵格均值為0.022,生境稀缺性指數較高的地方主要是三江源東北部的共和縣、貴德縣、貴南縣和同德縣,說明這些地區的生態群落的平衡較為脆弱,容易受脅迫影響,使得斑塊的物種維持和生物多樣性將受到極大的影響。總體上,三江源生境稀缺性低,表明生境質量良好,2010年比2005年增長了45.4%,生境稀缺性受人類活動等影響加重(圖7~圖8)。

4 結論

通過利用InVEST對三江源生境質量情況進行評估,可以看出三江源地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特有種較多、生態系統類型多,局部地區生物多樣性高度豐富,其中玉樹、囊謙、澤庫、瑪沁、同仁、興海、共和縣屬于區域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境質量評估的結果也顯示,在2010~2010年期間,三江源地區的大部分區域生境質量變化趨勢不明顯,退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是在西部的唐古拉山鄉、治多縣和曲麻萊縣三縣的西部、瑪沁縣東北部以及東北部的共和縣、貴德縣和貴南縣。自然保護區所涉及的治多縣、雜多縣、唐古拉山鄉等區域生境質量有改善的趨勢,也反映了近年來三江源地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恢復與建設的成效。

5 對策建議

通過分析評價,可以看出,三江源地區生境質量整體情況較好,但局部地區發生惡化,這就需要我們在相關地區開展環境治理與修復,具體措施如下:

①進一步開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②在生境退化地區開展退牧還草,加強濕地保護;

③對三江源地區的珍稀物種,如雪豹、藏羚羊、野牦牛等的種群進行野外調查研究,確定其棲息地分布情況,設置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④加強宣傳,增強當地牧民的環保意識,共同維護三江源地區的生境質量。

參考文獻:

[1]Heather Tallis,Taylor Ricketts.InVEST 1.005 Beta User’s Guide: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2009:186-190.

[2]Kareiva P,Tallis H,Ricketts T H,et al.DailyGC.Natural Capital:Theoty and Practice of Mapping Ecosystem Services[M].New York:oxford Univ Press,2011.

[3]Tallis H T,Ricketts T,Nelson E,Ennaanay D,Wolny S,Olwero N,Vigerstol K,Pennington D,Mendoza G,Aukema J,Foster J,Forrset J,Cameron D,Lonsdorf E,Kennedy C.InVEST 1.005 beta User’s Guide.The Natural Capital Project,Stanford.2010.

[4]李仁強,黃從紅,張文娟,等.林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手冊[R].北京林業大學,2014,8.

[5]孫永濤,張金池.長江口北支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評價[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1,7(1):25-28.

[6]王一涵,孫永華,連健,等.洪河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評價[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1,32(3):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