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7:32: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護理的基本原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078―01
1 循證護理的概念與中醫辨證施護的概念的區別
1.1 循證護理即以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據,提出問題,尋找實證,并用實證對病人實施最佳的護理措施。它包含了3個基本要素:①證據;② 護士的技能③病人的實際情況。 這三個要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1.2 中醫治病強調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和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辨證論治”是中醫精神實質,“辨證施護”則是中醫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何病、何證。施護,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辨證是決定護理的前提和依據,施護是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施護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
辨證和施護在護理疾病的過程中是相互聯系和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具體體現。辨證施護它注重人、病、證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中醫護理的精華,是指導中醫臨床護理的基本原則。
中醫辨證施護是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包括癥狀和體征及其他病情資料,通過分析、綜合、歸納、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即確定現階段屬于何證的思維過程,施護就是根據辨證的結果來制定相應的護理原則和措施,以體現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相結合。辨證施護注重三因護理及同病異護,異病同護,注重人、病、證三者之間的關系,中醫的辨證施護講究辨證求因即以疾病的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疾病的癥狀、體征來推求病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的方法。
2 循證護理與中醫辨證施護的關系
循證護理與中醫辨證施護在基本觀念和護理特點上都有著相通之處。循證護理以“證據”為原則,以“證據”為護理依據。提出問題,尋求證據、制定并實施措施,其核心思想就是尋求證據、應用證據。循證護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為中心,從病人的實際情況出發,尋求證據,制定護理計劃與護理措施。
中醫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中醫護理的整體觀念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二注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中醫辨證施護則以“辨證”為原則,以患者的“證”為護理依據。辨證的結果即作為中醫治療和護理的理論依據,是臨床確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的依據。中醫護理注重同病異護和異病同護及正護與反護但不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著眼于病機和癥狀不同 相同的病機或證可采用基本相同的護理方法。不同的病機或證要采用不同的護理措施。所謂“證同護亦同、證異護亦異”,實質是由于“證”的概念中包涵著病機在內的緣故,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的護理方法就是辨證施護。中醫的辨證施護注重病情觀察和舌苔、脈象,循證護理重視整體觀,倡導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滿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健康需求。而中醫學的基本特征就是整體觀和辨證論治,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辨證施護不可缺少的內容。
3 循證護理對中醫辨證施護的影響
3.1 循證護理使中醫辨證施護走向科學化和規范化,循證護理為臨床護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是一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循證護理將護理研究與護理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是一種指導臨床實踐的方法學,是一種科學評價臨床護理文獻的方法學,它強調的是有證據的科學思維方法。中醫的“辨證施護”、個體化護理原則與循證護理“從證據人手”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護理決策的原則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中醫“癥”與“癥候”的復雜性,且中醫診斷客觀指標較少,主觀經驗居多,因此“辨證施護”對護士的要求較高。將循證實踐的方法運用于中醫護理,有利于中醫護理對自身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重視準確運用科學的證據去管理臨床實踐活動,通過臨床實踐辨證護理干預效果,為臨床人員實施中醫技能操作提供科學的理論證據,從而加快中醫護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的進程。隨著現代護理學的深入研究,近年來詢證護理悄然興起并迅速發展,是護理領域發展的新趨勢,中醫護理的形成與發展與現代護理的發展走過了相似的歷程,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稱為護理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3.2 循證護理有利于中醫護理實踐模式的轉變當前,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經驗醫學模式向循證醫學模式轉變,提倡對病人診治決策應結合當前可得到的最好的臨床研究證據、醫生經驗及病人的意愿進行取舍,這是循證醫學強調的臨床決策思維(診治方案的選擇)及行為的原則和方式。因此,循證醫學不同于以往的經驗醫學的醫學實踐,它更強調利用發表的文獻證據解決臨床問題,對證據進行嚴格分級,提供指導對醫學文獻評價分級的實踐指南,并充分考慮病人的需求和意愿解決具體臨床問題。循證護理也使傳統的經驗主義護理模式向依據科學研究成果為基礎的新型護理模式轉變。 6中醫護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證施護,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傳統的“辨證施護”作為方法淪欠全面,因為當今醫療護理要面對的是“人”而非“證”,如果直接用來進行中醫護理實踐,有收集資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對“辨證施護”進行創新性繼承。這就要求臨床護士應在仔細采集病史和體格檢查的基礎上,根據臨床實踐解決需要鰓決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文獻檢索,并對其進行系統評價,將最適宜的治療與護理方法服務于每一個具體的病人。循證護理給傳統中醫辨證施護的內容賦予現代內涵,并以臨床實踐為準繩不斷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證施護工作體系,形成新的中醫護理實踐模式,使新模式成為真正指導臨床實踐的實用模式。
關鍵詞:惡性腫瘤中醫護理毛刺法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2-0207-02
惡性腫瘤最痛苦的是疼痛,早在晉•葛洪《肘后備急方》卷四,治卒心腹堅方。第二十六中說:“治卒暴癥,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晝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將這種起病較急的腹內塊,名為卒暴癥。并通過檢查觀察認為這種卒暴之塊,堅硬如石,且疼痛非常劇烈,患者不能忍受,晝夜啼哭,預后較差,一般在百日之內即死亡。因此,竭力控制疼痛,是醫護人員治療癌痛重要措施之一。利用中醫的優勢,毛刺法可有效提升和彌補疼痛的護理效果。
中醫護理:祖國醫學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中醫對疼痛的護理有其獨特的方法。
1辨證施護
癌癥的辨證,在辨別臟腑定位上,可根據患者臨床表現部位的經絡循行及其所屬的臟腑功能、體征等特點來定位。在辨別病情的性質上,要區別是陰證、陽證,在表、在里,在氣、 在血,虛證、實證。辨證施護貫穿在癌痛的整個治療過程中,因證型較多,現將四證分述如下:
一是邪氣阻滯經脈,氣血瘀滯不通,這就是中醫所說的“不通則痛”。二是“氣血兩虛”,不能溫煦濡養經脈、臟腑等,也就是所說的“不養則痛”。如:
1.1 氣滯血瘀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瘀血內阻,不通則痛。機體的氣血陰陽失于平衡,以致氣血郁結,腫大成積,久之發為癌腫。可選用活血化瘀,消腫軟堅的護理措施,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2 痰濕中阻
上蒙清竅,清陽不升而致頭痛昏蒙,痰濕為機體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濕積聚是腫瘤發病的基本病理之一。可選用除濕化痰的護理措施,不僅可以減輕疼痛不適的癥狀,而且可對一些腫瘤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1.3 郁熱化火
憂思郁怒,五志過急則化火。陽盛則熱,熱甚則腐。故出現熱證及分泌惡臭濁之膿液,郁熱多與氣血痰濕搏結而致癌痛。可選用清熱解毒、清熱瀉火等護理措施。
1.4 氣血兩虛
氣血生化無源,氣虛不能率血上行,血虛不能上榮腦髓,脈絡空虛而引頭痛。腦瘤患者存在著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障礙,在護理時尤其要注意,對患者的防護。來減少因免疫障礙而帶來的疼痛。
2針灸治療
針灸學是祖國醫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隨著針灸申遺成功,針灸學將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因針灸具有很多優點,使用工具簡單,攜帶方便,費用低廉,治療的適應癥很多,對不同的癌痛,運用毛刺法,止痛效果顯著。治療時采用主穴加備用穴+阿是穴。每天針1~3次,10天1療程,休息2~3天,再進行第二療程。
毛刺法:手法:重度刺出血、中度刺微出血、輕度刺不出血。
肺癌:主穴:內關、孔最;備用穴:膻中、手三里、肺俞、風門;阿是穴:按疼痛點。中度手法。
胃(結 直)癌:主穴:足三里、三陰交;備用穴:上巨虛、下巨虛、手三里、中脘 、天樞;阿是穴:按疼痛點。中度手法。
肝癌:主穴:足三里、期門;備用穴:膽囊穴、中都、太沖、章門、陰陵泉 、三陰交;阿是穴:按疼痛點。中度手法。
食管癌:主穴:膻中、天突;備用穴:上脘、中脘;阿是穴:按疼痛點。中度手法。
胰腺癌:主穴:上巨虛、足三里;備用穴:陽陵泉、三陰交;阿是穴:按疼痛點。中度手法。
3癌痛的護理
首先要做好癌癥患者的心理護理,增強戰勝癌癥的信心,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調動患者機體內在的抗癌能力,并積極配合治療,以求迅速控制疼痛的發展。其次是不論用什么治療方法,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要傷“正”。《素問•天元正紀大論》說:“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說明了大積大聚之病,使用祛邪之劑,只能衰其大半而不可過,過則傷正,反而造成患者死亡,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也應本此原則去做。
在飲食上,應食用易于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特別在癌癥晚期,患者氣血兩虧,更應增加血肉有情之品。如鱉、龜、鴨、鯽魚、雞蛋、牛奶,以及新鮮水果、蔬菜等,以養正氣,增強抗癌能力。
4體會
中醫護理以整體觀念作為護理的指導思想,辨證施護,配合中醫護理技術中的毛刺法,有效緩解和減輕了癌癥患者的疼痛。中醫護理技術控制癌痛既無藥物的依賴性、 成癮性、無戒斷性,應用方便,對人體無傷害,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方藥中,鄧鐵濤,李克光,等.實用中醫內科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關鍵詞】中醫護理;心血管疾病;應用效果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不斷增加,心腦血管病的臨床治療及護理越來越受到重視[2]。如果在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同時,了解患者的疾病特點,有針對性地輔以中醫護理,將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臨床治療,促進患者的康復,降低復發率[3]。本研究主要對心血管患者治療過程中輔以中醫辯證施護,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7月接待的160例心血管內科病患,體重5723~8537 kg,平均為6397kg;年齡29~72歲,平均為498歲;其中冠心病為65例,高血壓為45例,風濕性心臟病為18例,心力衰竭為22例。本研究中兩組病患在性別、年齡及教育情況等一般資料經過了統計學分析之后并沒顯著性差異,因此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既以臥床休息為主,待患者病情減輕逐步增加活動量,同時觀察患者的血糖、血壓、血脂等嚴重威脅心血管患者健康的因素,由護理人員對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肥胖、酗酒、吸煙、缺乏運動、易怒及精神高度緊張等因素進行評估,并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等,有針對性地制定宣傳教育計劃,加強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并定期地進行隨訪,并協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4]。
122觀察組患者實施中醫辨證施護,①氣滯血瘀型。此型患者多因情志不遂而誘發,因此應加強情志護理。發病初期要絕對臥床休息,謝絕探視,保證充足睡眠,以減少氣血的耗傷,要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心情舒暢,積極配合治療。中藥宜熱服,飲食以清淡為主,晚餐不可過量。②陰寒凝滯型。護理以辛溫通陽,開痹散寒為主。注意防寒保暖,忌食瓜果等寒涼之物,可適當食用桂圓、蓮子,銀耳等補氣養陰之物,切忌生冷,中藥宜熱服,胸悶痛時可口服冠心蘇合丸或予沉香,肉桂粉調服。針刺止痛時要用溫針法或艾條灸。③痰濁內阻型。護理以通陽泄濁,豁痰開結為主。病房不宜潮濕,應多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伴有咳痰者應定時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飲食忌辛辣甜甘油膩,可采取適當運動,以提高患者臟腑功能。④氣陰兩虛型。護理以補氣養陰,靜心凝氣為主,叮囑患者多做休息,切勿操勞,患者大多伴有焦慮、憂郁故應注重心理護理,飲食宜清淡,可適當食用紅棗、山藥、百合等補氣養陰之品,條件允許可選西洋參煎湯代茶飲。⑤陽氣虛衰型。護理補益陽氣為主,注意防寒保暖,病房宜陽光充足,伴有下肢水腫者,可采取平躺,下肢抬高10℃~15℃,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為主,可適當食用牛肉湯、羊肉湯等補益陽氣之品。
2結果
通過觀察組組與對照組相關資料及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與對比之后,相關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為表1所示。
3討論
中醫護理與中醫學一樣具有悠久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發展,中醫學也有了發展,尤以內、外、婦科疾病的辨證施治和施護發展為快,如對瘀血積痰患者已有了先精心護理,關心患者情志后以藥治療的記載。說明心理護理為中醫護理的重要手段。目前護理改革實施的“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也同樣在中醫護理臨床全面實施。中醫護理程序的診治、辨證、護理原則三項內容與現代護理學中“護理評估”、“護理問題”、“護理計劃”存在某些一致性[3]。此迅速發展的中醫護理初步形成了以辨證施護為基本原則的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學科。
中醫辯證施護是根據辨證的結果搜集整理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受病情、情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利于醫療及恢復。本研究通過在臨床治療中對心血管病患者輔以中醫護理,與常規護理比較,患者在心功能、心絞痛、心理狀態、并發癥、住院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在臨床中,應針對患者不同的癥狀,分析患者的病情、心理病機,有針對性地設計中醫護理方案[5]。醫護人員應嚴格遵照醫囑對患者進行護理,隨時關注患者的身心變化情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耐心地傳授給患者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知識,以減輕患者的憂慮和恐懼,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和心態等,特別是通過因病異護,飲食調護,針對每位患者的個性特點實施情志護理、衛生宣教、出院指導、療效顯著,對預后起著關鍵作用[6]。
參考文獻
[1]裘秀月,肖雯暉 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在社區護理應用的現狀調查與分析.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04):293294.
[2]田芳,張靜,李榮,等對心血管病患者實旌中醫護理的嘗試.四川中醫,2008,20(5):59.
[3]范巧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癥病人早期下床活動的中醫護理.河北中醫,2006(6):18.
[4]Stevenson C, Cutcliffe J Problematizing special observation in psychiatry: Foucault, archaeology, genealogy, discourse and power/knowledge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06,6(06):157158.
關鍵詞:侗裕恢幸交だ恚淮朧
中圖分類號:R25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1-0097-03
侗允橇俅渤<病、疑難病,起病緩慢,反復遷延不愈。護理工作對于患者康復和病情緩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護理方法,通過生活起居、飲食、情志、給藥等護理措施及特色護理技術,能減輕侗曰頰叩墓亟謚漬汀⑻弁矗促進關節活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生活起居護理
生活起居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所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則筋強肉健,苛疾不犯。起居不慎,寒溫不適,生活失節,易使腠理失密,衛外不固,則外邪乘虛而入。因此對侗曰頰叩幕だ淼弊裱生活起居護理的基本原則,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和功能鍛煉。
現代研究表明[1~2],侗猿<證候類型為風寒濕痹型,約90%的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天氣變化時癥狀加重,尤其是雨前疼痛加重明顯。這就要求護士在臨床工作中應掌握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指導患者起居要順應四時變化,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做到春季“夜臥早起”;夏季“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在季節變換時,尤其是陰雨天氣時適時添加衣被,注意防寒保暖。《靈樞》說:“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人氣始生;日中為夏,人氣始長;日入為秋,人氣始衰;夜半為冬,人氣入臟。”人體陰陽的這種自然消長變化必然會影響到疾病的發展和轉歸,對侗曰頰叩娜占淦鵓踴だ恚應根據陰陽晝夜消長的變化規律,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囑患者早晚注意關節處的保暖,觀察晨僵持續的時間、程度及受累關節,必要時配戴手套、護膝、襪套、護腕等,加強夜間護理力度,做好安全評估和管理。流行病學顯示[3~4],空氣污染和潮濕環境能造成侗苑⒉。故還應重視病房及居住環境對疾病的影響,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室內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但勿坐臥當風;盡量避免住在底層,室內要有陽光照射;適當曬太陽,以助陽氣運行,避風寒侵襲。
中醫傳統健身方法如導引、太極拳、五禽戲等,可以活動筋骨、流通氣血,可指導患者進行此類活動,但鍛煉時需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同時要避免小關節長時間負重,避免不良姿勢,減少彎腰、爬高、蹲起等動作。
2飲食護理
中醫學認為“醫食同源”,食物也具有性味,掌握和使用食物來治療和預防疾病,是中醫獨特的飲食護理[5]。合理的飲食調理,不但能為治療創造有利條件,而且對于康復期患者的恢復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6]。《難經》謂:“四季脾旺不受邪,脾氣充足,邪不易侵”。李東垣也云:“脾病,體重節痛,為痛痹,為諸濕痹”,表明脾虛為侗災虜因之一。郜亞茹、胡攸水[7-8]等的觀點也與此一致。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注重對患者脾胃的顧護和飲食調護的作用。
侗遠嘁蚋惺芊紜⒑、濕、熱邪所致,飲食應以祛風除濕、辛溫散寒、清熱利濕為總則。早期邪停于肌表,不可妄用滋膩補益之品,應以清淡為主。痹久經絡滯塞,需配伍行氣活血之品。氣血虧虛為侗緣母本原因[9],可選擇具有補氣血、益肝腎、祛風濕之功的食品。指導患者飲食調護時要根據“證”的陰陽、虛實、寒熱,結合食物本身的四性五味,按照飲食配膳宜忌,分別給予不同的飲食方,做到辨證施食[10~12]。風濕熱痹者應指導患者選用清涼解熱的食物,如生梨、苦瓜、冬瓜等,給予具有清利濕熱、健脾除痹的食療方,如桂花苡米粥(先煮苡米30 g,米爛熟后放入少許淀粉,再加適量砂糖、桂花),忌濕熱食物,以免助火傷陰。痛痹者可選用溫經散寒之品,如桂圓、牛肉、羊肉及其骨頭湯等,以及“附片蒸羊肉”(將羊肉500 g洗凈,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熟,撈出,切成2.5 cm見方的肉塊,與制附片10 g同放入大碗中,并放料酒、熟豬油、蔥節、姜片、肉清湯,隔水蒸3 h)等藥膳。著痹者可選用除濕通絡之品,如冬瓜、絲瓜等,可食用木瓜薏仁粥(木瓜10 g,薏苡仁30 g洗凈后,倒入小鍋內,加冷水一大碗,先浸泡片刻,再用小火慢燉至薏苡仁酥爛)。行痹者可選用祛風通絡之物,如豆鼓、蠶蛹、蛋類等。酒為“百藥之長”,其性溫熱,辛苦而甘,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祛風散寒等作用[13],故可常飲藥酒,如五加皮酒、木瓜酒等。
還應指導患者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海鮮等腥膻發物;少食肥膩之品。侗遠嗲ㄑ幽延,反復發作,故食療宜長期堅持,不可求旦夕之功,所選食療亦應性味平和,不傷正,不礙胃,以利長期服用。
3情志護理
侗暈慢性、致殘性疾病,患者常不能承擔最基本的日常活動,如步行、更衣、入學、工作、娛樂和社會交往等,且常因病情反反復復,治療效果不理想等原因,易出現消極、悲觀、焦慮、抑郁等心理反應,部分患者甚至出現自殺傾向[14]。《素問?湯液醪醴論》曰:“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表明人的情緒與疾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加強情志護理,對侗緣目蹈淳哂兄匾意義。現代研究也表明臨床心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對臨床治療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15]。
護理人員在進行情志護理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于新入院的患者應熱情接待,主動介紹病區環境、相關規章制度和同病區病房的病友,以消除患者緊張的情緒;以中醫的“喜勝憂”為指導思想,通過喜而抑制患者的憂郁[16],鼓勵患者與他人交流,把生活中愉悅的事情分享給大家;引導患者聽風趣幽默的故事、笑話,讓其心中喜悅,克服焦慮抑郁的情緒。但在應用此方法時,需要注意情志刺激強度;對于病情處于急性期、性情急躁、急于求愈的患者,必須加以理解和寬慰,耐心說明本病的反復性,若有條件,亦可請病情已穩定的病友現身說法;鼓勵患者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宜的音樂和書籍以舒神靜性,頤養身心,也可指導患者每天靜坐或者靜臥一段時間,想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境界。在住院期間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情緒,發現不良心理問題時可參考說理開導法,與患者展開深入的溝通,啟發患者自我分析來解除或緩解其心理壓力。也可使用釋疑解惑法,耐心講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用藥情況等知識,減輕患者消極的情緒,讓患者能夠注意自己調護;同時告知家屬多與患者溝通,以分散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特殊情況下還可實施順情從欲法和宣泄解郁法,鼓勵其通過發泄、哭訴等方法宣泄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總之,在為侗曰頰囈行情志護理時,應本著以誠摯體貼、因人施護和避免刺激為基本原則,以保持患者情緒樂觀為目的,同時注意避免七情過極而加重病情。
4給藥護理
《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指出此病是由于風寒濕邪凝滯脈道,痹阻筋脈所致。故常用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藥物治療侗浴A俅渤S么ㄎ凇⒉菸凇⒏階擁卻笮鏈筧戎藥,以及全蝎、蜈蚣、地龍等[17]蟲類藥物,此類藥其效峻烈,且均具有毒性,服用時易發生中毒[18]。雷公藤目前作為我國侗災瘟頻某S靡┪錚不良反應甚多,尤以消化道癥狀最明顯[19]。
正確的給藥護理能夠有效減少不良反應和中毒的發生。給藥護理在侗曰だ碇杏任重要。首先,要做好用藥安全宣教工作,指導內服中藥患者使用傳統的煎藥工具:砂罐;有毒中藥宜先用文火煎約2 h[10];不論飯前飯后服藥都應略有間隔,以免影響療效;教育患者遵醫囑用藥,切勿擅自行事。其次,上述藥物在臨床治療時以外用為主[20],在使用藥物前需認真檢查患者皮膚情況,在保證皮膚完好無損、清潔干燥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再次,要注意用藥后的“觀察”,此為給藥護理的重點。護理人員一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及服藥后的效果,如甘草附子湯(《傷寒論》)“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二要密切觀察患者給藥后的反應。由于患者體質和病情的差異,部分患者用藥后會出現過敏反應,如頭暈、心慌、惡心、嘔吐、皮疹、甚至過敏性休克等。在給患者用藥時,特別是第一次用藥者,不論是內服還是外用,都必須詢問患者是否是過敏體質,如對酒精過敏者就應避免使用酒制中藥,對蟲類蛋白過敏者必須禁用蟲類藥物[21]。若所給藥物中含有草烏、川烏、附子、雷公藤,以及蟲類藥等有毒中藥,則更應加強給藥后的觀察。一旦服藥后出現口唇、舌及肢體麻木,胸悶,呼吸困難,頭暈,心慌,咽喉、食管、胃部燒灼感等中毒癥狀[22]或外用藥局部出現灼熱、發紅、瘙癢、刺痛等癥狀時,應立即通知醫生,并配合其進行及時的處理,做到安全用藥、祛邪不傷正。
5中醫特色護理技術
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具有器具簡單、操作方便、經濟適用、患者易接受等特點,療效也很顯著,如穴位貼敷、艾灸、火罐、穴位按摩等,可改善侗曰頰叩墓亟謚淄礎⒊拷┑戎⒆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大量臨床研究表明[23~25],中藥外治法對于侗災⒆吹幕航飭菩確切。但在實施特色護理技術時,不能忽視操作注意事項。首先護士操作前應做好評估工作,認真評估患者體質、生理情況、疾病情況和操作局部皮膚狀況,以及是否有此項操作的禁忌癥。其次,在為患者進行操作時要協助其取舒適,充分暴露操作部位,注意為患者保暖,保護患者隱私。再次,因患者多發于中老年人[26],其皮膚觸覺和溫度覺感受閾值升高,且皮膚敏感脆弱[27],故與患者皮膚直接接觸的操作,如中藥熏蒸、熏洗、熱奄包等,應注意防止灼傷、燙傷。最后,根據季節、患者的證候分型、患者的耐熱程度合理設置藥物溫度,控制治療時間。此外,操作過程中及操作結束后需觀察患者局部情況、全身情況和耐受程度,如出現不良反應,則應及時處理。
6小結
侗韻嗟庇諳執醫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不明,目前尚缺乏根治方法,臨床治療多以緩解癥狀為主。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患者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又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導致肌肉、關節、經絡痹阻所致,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28]。大量臨床研究顯示,在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同時,實施中醫護理,可幫助患者較快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從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及滿意度。201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了《侗裕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護理方案(試行)》,隨及得到廣泛應用,對規范和推廣中醫護理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但在臨床實施過程中要注重整體觀念,結合患者自身情況、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與疾病的關系,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確定正確的護理原則,對患者實施護理。要以辨證施護為主要方法,根據護理對象不同的病證制訂出不同的護理措施,有針對性地從生活起居、飲食、情志、給藥和特色護理技術進行護理。同時,要關注患者對護理措施的評價,及時改進護理方法和護理措施,以期不斷完善和豐富侗緣鬧幸交だ矸槳浮
參考文獻:
[1]錢富艷,楊瑞宇,李兆福,等.類風濕關節炎1444例回顧性分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4):16-19.
[2]楊華艷,楊衛彬,王彤.氣象因素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6):433-435.
[3]Farhat SC,Silva CA,Orione MA etal.Pollution in autoimmune rheumatic diseases;A review.Autoimmun Rev.2011,11(1);14-21.
[4]孫建.河南省漯河地區中老年人群類風濕關節炎患病情況及影響因素[D].鄭州:鄭州大學,2013.
[5]張寧,盧敏,戴竟.慢性腎衰患者的起居飲食護理體會[J].中醫學報,2014,29(29):551-552.
[6]曹莎麗,劉宇佳.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飲食護理[J].河北中醫,2005,27(2):140.
[7]郜亞茹,曹煒,王清林,等.從脾胃論類風濕關節炎發病與防治[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1):88-90.
[8]胡攸水,王濤,李興梅,等.淺談中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J].甘肅中醫,2009,22(3):13-14.
[9]黃穎.中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4):36-37.
[10]陳祖琨.中醫臨床護理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220-222.
[11]徐桂華,張先庚.中醫臨床護理學(中醫特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81-283.
[1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促脈證(陣發性心房顫動)等20 個病種中醫護理方案(試行)的通知,2014.
[13]陳祖琨,汪曉潔.哈尼族單驗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10.
[14]Susan J Bartlett.風濕病綜合治療[M].沈陽:遼寧科學出版社,2008:8.
[15]凌云,劉文偉,黃一鮮,等.中醫體質辨識原理在消化性潰瘍患者飲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32(1):160-162.
[16]楊坤.穴位按摩結合情志護理對漬瘍性結腸炎患者護理效果的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17]劉端勇,曾鴻鵠,趙海梅,等.選擇蟲類中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西醫結合思路[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5):1227-1229.
[18]趙存方,張巖巖,劉麗紅,等.類風濕性關節炎藥源性胃黏膜損傷與中藥防治進展[J].臨床誤診誤治,2009,22(10):81-83.
[19]張賀,王芳,葛平,等.雷公藤不良反應及其配伍減毒增效研究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21(8):126-129.
[20]錢麗萍,戴桂蘭,闕慧卿,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外用制劑的研究概況[J].海峽醫藥,2010,22(8):140-143.
[21]劉端勇,趙海梅,程紹民,等.不同方法炮制蟲類中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啟示[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9):2241-2242.
[22]陳榮昌,孫桂波,張強,等.附子毒性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3):1126.
[23]陳雪蓮,鄭紅霞,戴杏娟.中藥貼敷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痛臨床觀察[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7):628-629.
[24]朱惠琴,李梅,李蘭.中藥塌漬治療82例旭痹中醫護理觀察[J].護理研究,2014,22(2):123.
[25]潘華,方陶.中藥內服加外熏洗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研究[J].光明中醫,2011,26(6):1132-1133.
[26]蔡輝.新編風濕病學[M],北京,北京軍醫出版社,2007:265.
心內科護士長工作總結【一】
20**年在醫院領導班子和護理部及科主任的領導下,在醫院各兄弟科室的支持幫助下,心內科全體護理人員協調一致,在工作上積極主動,不怕苦,不怕累,樹立較高的事業心和責任心,結合心內科的工作性質,圍繞醫院中心工作,求真務實,踏實苦干,較好地完成了本科各項護理工作任務,保證了科室護理工作的穩步進行。取得了滿意的成績,現將20**年護理工作做如下總結:
? ? ?一、積極創新,改善服務措施,提高優質護理服務內涵
以“一切以病人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務”為理念,繼續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護理工作的重點依然是繼續深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繼續推行責任制整體護理工作模式,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專業、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服務宗旨,推出我科護理理念:一切以病人為中心,以病人滿意為前提,強化服務理念,改變服務態度,加強護患溝通。及時聽取意見,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措施。落實基礎護理,入院宣教及健康指導工作,進一步充實責任制整體護理的內涵。加強了病房管理,進一步做好基礎護理及晨晚間護理,減少陪護及探視人員,保持病室及床單元整潔,病房內定時通風,保持空氣清新,保持病室安靜,整治,舒適,安全,為病人提供良好的休養環境,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對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護士應履行告知程序,盡可能把隱患降到最低,強化護理員工作,病區衛生應勤打掃,床單應勤更換,衛生間無異味,送水到床頭,病區衛生無死角,積極開展視病人如親人活動,作到“三勤”“四輕”“五主動”“六心”“七聲”服務。三勤:勤觀察、勤動手、勤動口;四輕: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六心:接待病人要熱心、護理病人有愛心、觀察病人要細心、為病人解答問題要耐心、對待病人有同情心、對待工作有責任心;七聲:病人入院有迎客聲、遇到病人有詢問病情聲、處置時有稱呼聲、病人合作后有致謝聲、操作失誤有道歉聲、接聽電話有問候聲、病人出院有送客聲。從小處著手,抓好服務的環節,不斷豐富服務的內涵,提升服務質量。
二、進一步深化中醫特色護理服務
結合《中醫護理工作指南》要求,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 理念,應用中醫護理技術,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護理特色技術和服務流程融入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服務中,在遵循中醫整體觀念和辯證施護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將中醫的飲食、情志、康復、養生、保健等護理知識運用到健康教育當中。
三、加強病區安全管理和護理過程中的安全管理
1、我科主要為老年病人,入院宣教時,護士第一時間向病人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并進行墜床、倒的風險評估,并落實有效的防護措施,如:在高危病人的病床都掛‘防跌倒’警示標識,向家屬及病人交代注意事項,取得配合,在衛生員打掃病區環境時,告訴患者請勿走動,并加上床擋。
2、基礎護理較上一年有了很大的改進,如管道護理:標識清楚,管道滑脫率也有所下降,全年無墜床,跌倒,燙傷等不良事件發生,注重服務細節,提高患者滿意度,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為病人提供優質的服務為宗旨。 加強藥品的安全管理,專人負責,每周清點。高危藥品有標識,定點存放,定點配置。符合率98%。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及時上報,有原因分析,并落實整改措施。嚴格執行查對制度,醫囑堅持班班查對,護士長每周大查對一次,堅持輸液卡的雙人核對制度,從而確保了一年來無大的護理差錯。
四.提高了護理業務技術水平
1)、組織學習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護理核心制度。內科護理工作總結2)、落實《中醫醫院中醫護理工作指南》的工作要求,學習中醫護理方案的內容并應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
3)制定業務學習計劃,分層次培訓計劃,組織全科護理人員學習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和技能操作、專科護理技術等內容,并進行考核,記錄成績,做到人人掌握。
4)、定期組織護理查房,并提問護士,內容為中醫護理常規,基礎理論知識、專科理論知識、院內感染知識等。,指導做好危重病人的中醫護理,提高護士的業務能力。
5)、利用科晨會提問醫院護理核心制度及常見病中醫護理常規、中醫護理方案,使每個護士都能熟練掌握并認真落實更好的為病人服務。
6)、每周進行中醫護理質量進行自查,內容包涵(病房管理,危重病人管理,護理文件的書寫,護理安全)并提出整改措施,總結并持續改進。
7)、經常復習護理緊急風險預案知識并進行模擬演練,提高護士應急能力。
8)、熟練掌握急救器材及儀器的使用,加強急救設施的常規檢查意識,平時加強對性能及安全性的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維修,保持設備的完好。
20**年,我們還有許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認真做事,用心做事,我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的護理質量將會持續提高 。
心內科護士長工作總結【二】
我科本著“病人至上,真誠奉獻;以人為本,開拓創新。”辦院宗旨,并率先開展了“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圓滿的完成年初制定的任務目標。現就20xx年護理工作總結如下:
一、20xx年心內科護理管理目標完成情況如下:
20xx年到目前為止基本完成年初制定的任務指標,并率先開展了“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大大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使護理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升,為開展空姐式示范崗奠定了基礎。在介入診療方面 ,急診冠狀動脈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的開展,為更好的挽救患者的生命開放了綠色的通道。獨立完成冠狀動脈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成功的為2名三支血管病變的患者置入了支架,開創了又一個里程碑。單腔和雙腔起搏器的獨立完成又一次開創了先河,除顫起搏器及三腔起搏器的臨床應用都使我們的護理上了一個新臺階。護理人員至目前完成5篇論文,均發表于省級以上期刊。年初制定的護理目標中絕大部分均達標,但在護理人員培訓、護理安全意識等方面還需繼續努力。
二、具體實施細則
(一)以制度為標尺,用人基礎。
科室的各項制度明確,利用護理例會加強學習,并監督落實。同時規范了流程,讓每位護理人員針對相應流程提出合理化建議,更好的應用于臨床。在我科率先開展的“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示范工程活動中,護理人員各抒己見,很快使工作步入正軌。我科向來本著用制度來約束人,用情感來激勵人,用氛圍來感染人的原則。讓每一位護理人員做到有章可循,快樂工作,快樂生活。在人員短缺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各項任務。認真落實護理人員對各種制度知曉率,保證100%知曉。
(二)以提高護理質量中重心,爭創病人信得過科室。
1、在提高護理質量方面
(1)充分調動每位護理人員的意識,加強護理質量相關方面學習,發揮了科室質量小組的作用,堅持每周考核二次,不定時考核的原則。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使今年護理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護士長充分利用了“五查房”、節假日查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給予解決,并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持續改進。如在同一問題上連續兩次出錯,加大考核扣分,并與獎金掛鉤。
(3)認真學習每月護理部和科室檢查中出現的問題,查找原因,規范流程,落實改進,跟蹤評價。
(4)落實了激勵機制,在每個月的質量檢查中,問題少或沒問題者獎金中適當給予獎勵,問題多者或不按原則辦事者給予罰款。
(5)充分聽取每位護理人員的意見建議,在護理質量方面護理人員能踴躍提出合理化建議,充分體現了人性化管理。
2、強化了護理安全,為護理質量建立了保障。
(1)組織護理人員認真學習相關知識,護士長帶頭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把工作做細做扎實。
(2)加強平時考核,遇到隱患,集中討論分析,制定相應措施,以確保護理安全。每月的三基考核中均要有相關內容,以提高安全意識。
(3)樹立多年來的傳統,嚴格執行相關制度,對新入科的同志進行教育,共同分析學習以前的案例,激發了每位人員的安全意識。但個別護理人員安全意識仍待提高。
(三)建立合理的培訓,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努力落實,使護理人員有了很大的進步。
1、落實業務能力培訓
(1)認真制定了培訓計劃,針對不同人員量身制定培訓計劃,堅持落實到位。形成專科護士培訓的流程,在原有專科護士的基礎上今年培訓了3名護理人員,使之成為科室骨干。
(2)認真落實了每月“三基”理論的學習與考核,落實專科技能培訓與考核,達到預定目標,不僅強化了理論知識,還加強了動手能力。針對病人反映個別護理人員靜脈輸液穿刺一次成功率低,開展了互幫互助組,經驗傳授組等,先后在24小時動態心電圖的佩戴、心電圖描記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3)堅持每月業務查房,有針對性的查。堅持每周業務學習一次,認真落實晨會提問。根據科室新業務、新技術的開展,制定學習計劃,并認真落實。
2、構建合理梯隊,打造優秀團隊。
(1)今年培養專科護士3名。根據職稱和能力,為其制定了相應的學習計劃,指定其參與科室的管理、業務培訓等活動,逐步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專科護士。根據科室的需求培養了CCU護士1名。采取送出去學習和院內學習的原則。
(2)利用傳幫帶的優良傳統,一幫一的方式對新入科的護理人員從科室氛圍,到技能操作,到言行規范進行幫帶培訓,使新護理人員很快進入角色,融入這個集體。科室氛圍團結,人際關系好。工作中時時處處涌現出互幫互助的景象,集體榮譽感強烈。
(四)加強科室文化建設,使科室具有凝聚力
只有當科室成為員工發揮能力的舞臺,才能使員工充分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本著這個理念我們挖掘各位員工優勢,發現其優點,充分利用,擯棄其不足。使他們的才能得到最大發揮,找到了歸屬感。在今年開展的“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充分發揚團隊精神,樹立以科為榮,以院為榮的思想,為患者提供周到,熱情的服務,把病人當成是自己的親戚和朋友。在思想上,每位護理人員均能應用換位思考的原理,以病人為中心,以優質服務的標準要求自己,充分發揮每位年青人的能動性,進取性,學習先進事跡,先進人物,注重小節,不斷提升服務。科室每月征求護理人員意見,定時召開座談會,聽取病人的意見和建議。科室領導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嚴格要求自己,起到表率作用。到目前收到感謝信15封,錦旗9面,全年滿意度不斷提高,電話隨訪無一例投訴的。
(五)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滿足患者的需求
1、開展了“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示范工程活動,“護士長直通車”,并籌備開展“空姐式示范崗”。
2、注重細節,完善各項護理,落實無縫隙護理。牢固樹立“細微之處見真情”的思想,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服務于病人開口前。
3、逐步提高每位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通過溝通好的同志現身說法,學習相關內容等來提高。今年分別選派3人做基礎護理和健康宣教,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落實教學工作,加強新業務新技術的開展
1、配合開展新業務、新技術有:
(1)急診冠狀動脈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的護理;
(2)經橈動脈支架置入術;
(3)開展了“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示范工程活動;
(4)除顫起搏器及三腔起搏器的護理。
2、配合完成科研兩項:
(1)科室的一項,待鑒定。
(2)護理二項《開展空姐式護理示范崗對提高護理服務的探索》和《溫開水在留置導尿的男性患者尿道口護理中的觀察》
3、落實教學工作,專人負責,護生進入科室,進行入科、出科考核。平時不定時考核,每位學生能扎扎實實的學到東西,全面掌握了心內科的相關知識。并因人施教,不斷加強帶教老師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到知識。1-11月份為56名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氛圍。并能因人施教,最大限度的讓他們吸收知識。
4、論文,全年篇數5篇。
(七)其他
在物資保管,儀器維護方面,能定期清點,無浪費。加強儀器的維護,定時檢查,保養。降低消耗,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做好女工工作,繼續保持包頭市巾幗文明示范崗的光榮稱號。堅持衛生大清掃工作,保證了每月兩次。堅持每日清掃,隨時清掃,保持病房清潔、衛生。
(八)整改措施
1、在護理人員培訓方面
(1)鼓勵學習,通過參加自學考試,成人教育等,拓寬知識面。同時科室要創建學習氛圍,使其投身其中。
(2)加強考核,利用晨會提問,平時抽查,進行考核。
(3)加強每位護理人員的“三基”理論和技術的培訓,并和年終的干部考核和獎金掛鉤,使她們有緊迫感。
2、在護理安全意識方面
(1)加強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從思想上重視,態度上端正,行動上準確。
(2)加強相應案例學習,從中吸取教訓,引以為鑒。
(3)從入科開始有計劃的進行培訓,做的好的進行現身說法。
(4)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及時發現隱患。
3、在服務方面
(1)加強主動服務意識,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素質;
(2)繼續落實人性化服務措施,加強溝通能力,應用換位思考, 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能力
該系共有教師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級59人,初級39人。
我院中醫系專業為全省唯一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中醫學本科專業,以中西醫臨床醫學、中醫學、國際交流等為主,使祖國傳統醫學特色與現代醫學新知識新理論相結合,把中醫學科與信息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科學相融合,發展新興交叉學科,拓展專業口徑,優化培育計劃。有較寬的學術領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礎,有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腎病。消化。心腦。血液。內分泌。腦瘤及中西醫結合急診等7個三級臨床學科,其中呼吸。腎病。中西醫結合急診等三科室為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
中醫內科學為江西普通高等學校重點學科,中醫專業是江西省高等學校本科品牌專業。
科研項目共194項,其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8項,省級14項,廳級65項,院級83項。獲得省衛生廳技術創新一、二、三等獎各1項,南昌市科技進步獎1項。
中醫學(國際交流方向):
(五年制、文科,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1、課程設置:
公共英語,醫學英語,中醫基礎理論,現代醫學基礎,中醫古典醫著,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等。
2、特色與優勢:
中醫學是祖國傳統醫學,為人類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獨立的、科學的醫療體系和行之有效的診療技術。該專業既繼承保留了傳統醫學的理論方法,又教授現代醫學新成就、新技術。隨著中醫藥學被世界各國所矚目和接受,順應中醫藥進入世界醫療主流體系的趨勢,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西醫理論的同時,著重加強對英語的學習。
3、就業前景:
學生畢業后,能夠掌握中西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能在各級醫療機構、醫藥研究所、醫藥情報所從事醫療診治及對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醫藥院校任教。
中醫學:
(五年制、理科,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1、課程設置:
中醫基礎理論,現代醫學基礎,中醫古典醫著,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等。
2、該專業經歷了40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形成了獨到的專業特色和優勢,擁有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業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博士研究生導師4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3人,高級職稱教師占本專業教師60%。加入wto后,中醫學已被世界各國所矚目和接受,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就業前景:
學生畢業后,具備扎實的中醫學理論知識及特殊的中醫醫療方法,能夠到醫藥衛生行業從事醫療、科研、教學、社區保艦衛生防疫、衛生行政事業管理等工作。
中西醫臨床醫學:
(五年制、理科,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1、課程設置:
中醫基礎理論,現代醫學基礎,中醫古典醫著,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外科學,中西醫結合婦科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針灸學等。
2、特色與優勢:
面向新世紀,該專業在傳授傳統中醫學理論的同時,加強了對西方現代醫學新成就、新技術的學習,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順應中醫藥進入世界醫療主流體系的趨勢,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和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3、就業前景:
該專業學生畢業后,能夠掌握中西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可以從事醫藥衛生行業的醫療、科研、教學、社區保艦衛生防疫、衛生行政事業管理等工作。并且本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量較大,可繼續求學深造。尤其是隨著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確立,本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良好,在廣闊的醫療市場中可大有作為。
護理學:
(四年制、文理兼收,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1、課程設置:
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理學、中醫學概論(中基中診)、中醫護理學、護理學基儲護理心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兒科護理學、急救護理學、社區護理學、康復醫學、營養與保艦健康評估、傳染病護理學、醫學美容學等。
2、特色與優勢:
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等基本理論知識、技能。具備常見并多發病護理知識和技能。熟悉急、難、重癥護理的基本原則、操作技術及監護技能。熟悉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在實際工作中能夠熟練應用;學習一門外語,借助辭典能夠閱讀本專業相關書刊。掌握扎實的護理學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護理實踐技能等方面能力,能在各級中醫院、綜合性醫院從事高級臨床護理、護理管理工作及衛生保健工作。
部分知名校友
呂愛平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所所長
吳湞江西省藥監局局長
劉曉莊江西省藥監局副局長
陳明人江西中醫學院副院長
左錚云江西中醫學院副院長
何玉信美國澳斯汀東方醫學院教授(博士后畢業)
張躍榮美國紐約中醫學院院長
管飛私營企業總裁(個人資產超億元)
程昭擐中國中醫研究院教授。主任醫師
針灸骨傷系
該系共有教師57人,其中正高4人,博導1人,副高28人,中級20人,初級4人。
針灸推拿專業以針灸為住,結合各項先進治療技術在痛癥。癱癥。功能障礙等方面形成了醫。教。研整體模式特色,是江西省衛生廳領先專業。
中醫骨傷學科是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的特色學科。其理論和學術即繼承了傳統中醫傷科的特色,又吸取了現代醫學理論。現代科學技術及新的診療手段和方法,充實豐富了傷科學的內容,使之培養的學生更適合社會的需要,學生畢業后既能擔負臨床醫療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出事學科理論研究能力。目前,為全省骨傷病治療中心組長單位。
針灸推拿專業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重點專業,也是江西省高等學校的品牌專業。科研項目共54項,其中省級7項,廳級25項,院級21項,獲得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
中醫學(骨傷方向):
(五年制、理科,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1、課程設置:
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正骨學,中醫骨病學,針灸學,中醫內科學,創傷學急救,現代醫學基礎,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等。
2、特色和優勢:
該專業充分利用附屬醫院即省骨傷醫院的臨床高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了一大批骨傷科專業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專門人才。院系合一后,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業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注重素質教育及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依托附屬醫院4000余萬元先進的醫療科研儀器設備(螺旋ct、雙能x線骨密度儀、x線c臂機及閉路電視手術觀摩室等),可進行直視手術教學及常規骨傷手術,還能開展前沿的先進骨傷手術。
摘 要 目的:討論研究社區慢性疾病患者對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根據情況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方法:選取社區慢性疾病患者300例,對其進行中醫養生康復認知情況、需求及獲得相關知識等方面的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慢性疾病患者對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了解程度普遍較低,對于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對中醫養生各方面知識需求率均>90%,主要包括對順應四時養生規律、服藥知識、疾病預防、養生食療及作息規律等方面的知識需求較高。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教育、組織講座和發放宣傳手冊為主;另外還可采取張貼海報、電視宣傳等方式進行教育。結論:對社區慢性疾病患者進行中醫養生康復健康知識宣傳有利于使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有更全面正確的認識,懂得進行自我保健、自我養生及預防疾病的知識。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可發現其對相關知識的需求及掌握情況,并根據所得結果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老年患者預防疾病、自我保健的意識及能力,幫助其更好地控制疾病發展,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 慢性疾病患者 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 護理及宣傳教育 療效與影響
Research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Peng Zheju
The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ling community,Guangyuan City,Sichuan 628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to do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situation.Methods:3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ere selected.We investigated the cognitive situation,demand and obtain relevant knowledge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and analyzed the results.Results:The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as generally low.The demand rate for health education was high,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knowledge demand rate was above 90%,including the adaptation to the four health law knowledge,medication,disease prevention,health supplements , rest rules and other aspects of knowledge.The way of health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d professional medical personnel education,lectures and issuing brochures,and also the posters,TV and other ways of education.Conclution:We ta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health knowledge propaganda to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as conducive for them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bout disease correctly and completely,and to make them study the knowledge of self care,self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We will find the demand and situation of grasp about relate knowledge in them b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and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btained,so that,we can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self prote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help them to control the disease development better,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m.
Key words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Health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Nursing and education;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近年來,各類慢性疾病患者人數顯著增加,患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發展。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與人的生活作息方式、飲食習慣等方面均有一定關系[1]。養生與康復在中醫中屬于“治未病”范疇,是中醫預防及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3個方面,對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相關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宣傳教育有利于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并通過加強鍛煉、飲食調整、改變生活方式等養生保健手段更好地調整自身身體機能,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如今隨著人們生活及文化知識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養生保健對自身的重要性,但對于養生保健知識認識不夠,因此本試驗對300例社區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相關問卷調查,了解其對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教育需求并提出針對性措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隨機選取我社區慢性疾病患者300例。男154例,女146例;年齡57~69歲,平均(63.3±6.4)歲。所有患者中包括糖尿病患者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8例,高血壓90例,慢性肝病30例。所有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調查方法:使用社區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對慢性疾病患者進行調查。內容包括患者一般情況,對各類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康復知識的需求情況,對中醫養生康復知識教育方式的需求情況等[2]。每位患者填寫完畢后將調查表統一上交,經相關專家進行審定,可靠度高。調查者以問卷為基礎與被調查者進行交談并為其充分講解問卷中各項問題及回答要求。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
療效觀察:統計所有患者問卷調查中對中醫養生康復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宣傳教育知識的需求程度等。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結 果
所有慢性疾病患者對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了解情況,見表1。
所有患者對中醫健康保健知識的需求情況:慢性疾病患者對順應四時養生規律、服藥知識、疾病預防、養生食療及作息規律等方面的知識需求較高,見表2。
患者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教育、組織講座以及發放宣傳手冊為主,另外還可采取張貼海報、電視宣傳等方式進行教育。
討 論
本次調查研究發現,慢性疾病患者對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了解程度普遍較低,對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對中醫養生各方面知識需求率均>90%。說明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保健意識較強,希望通過不同渠道獲得有益于身體健康的信息。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需求進行中醫養生康復知識方面的宣傳教育,一方面幫助患者正確、全面的認識康復養生知識并改變自身不良的生活作息方式及飲食習慣,努力控制疾病發展,促進身體恢復;另一方面可督促患者從自我保健做起,提高自我行為管理能力,改變不利于健康的行為習慣,堅持鍛煉身體,遵循四時變換規律進行保健養生、注意情志調養及飲食調護等,最終達到改變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行為,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疾病負擔,改善健康質量的目的[3~5]。
另外,調查顯示,慢性疾病患者對順應四時養生規律、服藥知識、疾病預防、養生食療及作息規律等方面的知識需求較高。說明患者對如何預防疾病、更好地進行日常養生及藥食同補的中醫藥知識興趣較大。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慢性疾病患者長期與疾病作斗爭,對疾病的過程非常了解,他們希望了解更多關于自我保健的知識及自我管理技能,提高自身治療依從性,能夠依靠自己解決疾病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各類軀體及情緒問題。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健康教育宣傳時應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教育需求特點,以改變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良行為及生活方式,提高其行為管理能力為目的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此外,對患者進行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應以家庭化、連續化為主。調查顯示>80%患者希望進行健康教育時有家屬共同參與。因為家庭生活習慣對患者健康觀念及行為有較大影響。中醫養生康復教育通過自我保健、自我康復及開展健康行為知識的教育,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養成。對患者改變不良生活行為方式、培養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長期反復的教育及強化才能夠實現。因此對患者及家屬同時進行健康養生知識教育不僅能夠使患者更加了解保健養生知識,更能夠制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督促家屬共同對患者不良生活習慣進行干預,培養其正確良好的作息、飲食習慣。
綜上所述,對社區慢性疾病患者進行中醫養生康復健康知識宣傳有利于使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有更全面正確的認識,提高老年患者預防疾病、自我保護的意識及能力,幫助其更好的控制疾病發展,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錢曄.以中醫養生提高生活質量之我見[J].統計教育,2007,31(2):56-57.
2 張安玉.慢性病的干預原則與健康傳播[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7,5(2):95-96.
3 傅東波,傅華.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2,10(2):93-94.
本文通過醫護人員言行、服務態度、熟練的業務技巧給產婦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解除了產婦的心理障礙,明顯減輕了產婦的心理壓力。心理護理在解除產婦對分娩的緊張、恐懼情緒有良好的療效。
概 述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心理護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已得到普遍認可并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婦產科產婦較為特殊,將為人母的產婦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顧慮心理,不能很好地配合護士的工作。這時,婦產科產婦的心理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產婦懷孕時期及面臨分娩的心理變化分析
懷孕時期的心理變化:一般在婦女在確知自己懷孕后,首先表現為欣喜,表面上流露羞怯,但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接著又陷入平靜,產生將要為人母的恐慌,角色轉移不能及時到位。
面臨生產時的心理變化:最后1個月,對于任何婦女來講,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即將分娩,又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的心理壓力。
在面臨生產的過程中,產婦的思想往往集中于以下幾個問題:①對產痛的顧慮,由于平時的耳濡目染,預感分娩將是很痛苦與艱難的過程;②擔心是否發生難產,是否因難產而手術,手術的效果與安全性等;③考慮嬰兒會怎樣,會不會畸形等。
如何做好婦產科心理護理工作
對任何一位婦女來講,懷孕及生產期間將是一段特殊的生理與心理過程。幾乎沒有一位女性能在懷孕期間輕松地始終保持往常的平靜,而不發生任何心理改變。特別是初孕婦女,從確知懷孕到臨產,隨時都在面臨自己從未經歷過的感覺,從而出現很多由不適應到適應的心理改變。了解這些改變并給予妥貼的心理安撫,不僅有益于孕婦與胎兒的身心健康,還有益于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當產婦面臨生產,面對分娩的恐懼、環境改變,還要忍受劇痛,會使她們產生寂寞、孤獨感,如果此時護理人員不去關心,只聽胎心音和檢查宮口的情況,對產婦提出的疑問不予理睬,甚至隨意說笑,產婦疼痛時甚至大聲斥責。這樣做的后果就容易使患者對護士失去信心,人為造成產程延長、胎兒窘迫、宮縮乏力等難產情況發生。
護理人員在護理待產產婦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心理護理,感情上不疏遠,尊重其人格,關心照顧,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及顧慮心理,為其保密,勸其自我放松,珍愛生命,鼓起勇氣,以積極的態度迎接即將到來的幸福,以便解除產婦各種心理應激。
醫護人員對產婦熱情、周到的服務,能及時觀察產程進展情況,工作認真,操作熟練,使產婦對分娩增強信心,轉移對產痛的注意力,告訴她如何正確使用產力,以提高正常分娩率,如遇難產,告訴產婦安全分娩有保證,手術成功率接近100%,這樣能讓產婦在最佳的心境下順利結束分娩,也極大的為婦產科的護理工作減低了工作難度。
要做好婦產科心理護理工作,應把握好以下幾個點:①把握與產婦交流的度:通過交流可以協調關系、滿足產婦的需要、減少產婦的心理孤獨感、增進醫患感情。適當的交流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有助于產婦對醫院及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從而能引導產婦積極配合檢查、治療,為順利生產構筑基礎。在交流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起主導作用,要積極引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同時,交流要有度,過度的交流可能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造成心理護理失敗。②提高護理工作的服務性:心理護理也屬于醫療服務,心理護理同其他醫療工作一樣具有服務性。護理人員在心理護理的過程中,應該以熱情服務的態度,最大程度上滿足產婦的心理需求,減輕產婦的心理負擔,消除產婦的心理顧慮。③加強護理工作的針對性:心理護理沒有具體的操作規范,也沒有統一的護理模式,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的過程中,善于總結產婦的心理變化過程,及時掌握產婦的情況和心理狀態變化,針對不同的產婦,采取不同的對策,讓心理護理真正做到因人而異。④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陪員是產婦最親近及最信任的人,因此,家屬也是引導產婦以平穩的心態迎接生產的最佳人選。有的時候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比直接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更為有用,這也是從側面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的一種有效方式。
心理護理的基本原則
先重后輕,先急后緩。分清輕重急緩是進行心理護理的必要條件。
根據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解除產婦心理障礙。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是解決心理障礙的最佳方式。
了解病情變化、治療過程、效果,對產婦作出適當的解釋或預告。預防性的心理護理可以減輕產婦的心理壓力,使其具有基本的心理防御能力。
適當開導和勸慰:開導和勸慰是最好的心理護理的方式,同時開導和勸慰的過程也是了解產婦心理變化的一個過程,適當的開導和勸慰有利于心理護理工作的進行。
衛生知識的宣教:大多數心理上的問題都可以歸咎于對衛生知識的匱乏,進行衛生知識宣教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避免產婦的心理出現問題。
護理人員應具備全面素質,工作責任心強,擅長交流溝通,對待每一位產婦要視同親人般的護理與照顧,細致觀察產婦的心理變化,及時交流思想和情緒的變化,做好她們的孕期保健指導工作。消除緊張心理,醫護人員良好的溝通技巧,可消除產婦的過度緊張、恐懼,通過護患溝通,消除顧慮,預防并發癥,減少產后大出血的發生。
參考文獻
第一章規劃背景
第一條城鎮現狀及發展規劃
總面積586.*平方公里,在籍人口52.9萬,總人口58.04萬,人口老齡化系數為17.24%。城鎮人口20.28萬,城鎮化率38.4%。根據《*區城鎮體系結構和產業布局規劃》,全區將形成1個新城(含3個街道)、7個鎮,人口規模約達到100萬。
第二條衛生資源配置現狀
(一)機構狀況: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7所,民營醫療機構2所,私立診所26所。千人口床位數為4.3張,2002年平均床位使用率為96.6%。醫護比、床護比和病床凈使用面積低于國家標準。綜合性醫院:三級乙等1所、二級甲等1所、二級乙等2所、一級醫院12所;專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1所,老年護理院2所,婦幼保健所1所,血站、衛生學校各1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機構、救護站(有南北2個救護網點)、牙病防治所、眼病防治所各1所;村衛生室156所。
(二)人員狀況:千人口醫生數、護士數、衛生管理人員數分別為1.73人、2.43人、0.39人,千農業人口鄉村醫生數為1.43人;臨床醫生學歷:一級醫院大專以下占62.53%、大專占35.04%、本科占2.43%;二級醫院大專以下占21.53%、大專占50.7%、本科占27.3%、碩士占0.47%;三級醫院大專以下占13.4%、大專占7.8%、本科占70.2%、碩士占7.8%,博士占0.8%;護士學歷:一級醫院中專以下占5.78%、中專占80.38%、大專占13.84%;二級醫院中專以下占6.4%、中專占78.1%、大專占15.8%;三級醫院中專以下占3.5%、中專占86.3%、大專占9.5%、本科占0.6%;管理人員學歷:本科以上占7.30%、大專占21.*%、大專以下占71.67%;鄉村醫生學歷:大專占0.4%、中專占4.8%、中專及以下占94.8%;預防保健:衛技人員共232人,其中區級預防保健機構86人,中專及以下占51.2%,大專占26.7%,本科以上學歷占22.1%。
第三條現狀分析
(一)社會辦醫療機構比重太小。
(二)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差,人員學歷層次、效率較高。
(三)部分二級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較差,人員學歷層次、效率一般。
(四)大部分一級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總體的學歷層次低、效率不高。
(五)鄉村醫生的學歷層次太低、預防保健工作不夠到位。
(六)預防保健機構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備,人員學歷層次不高。
第二章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第四條指導思想
堅持以“*”重要思想和*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為宗旨,以促進衛生事業加快發展為主題,以強化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為主線。
第五條基本原則
堅持均衡發展與突出地區特點相結合;堅持全面發展與突出重點相結合;堅持發展公益性醫療機構和發展經營性醫療機構相結合;堅持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相適應;堅持政府綜合調控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堅持“三醫聯動”改革;堅持總體規劃、適時調整。根據服務半徑、行政規劃、地域特點,重點體現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方便居民就醫,處理好區域內和區域間的人口分布變化和資源配置合理,基本服務與不同服務需求之間的關系。精簡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社會辦醫療機構。
第六條規劃目標
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實現衛生資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規模數量適宜;基本達到醫療衛生服務供需平衡,質量效益不斷提高。
到2010年,本區將基本建立體系完備、結構合理、功能完善、機制健全、運行高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確保區域內居民得到公平、可及、適宜的醫療服務,切實保障廣大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第七條規劃內容
(一)配置標準
機構:按20-25萬人口設置1所一定規模的綜合性醫療機構;按30-50萬人口設置1所政府辦的區域醫療中心;結合行政區域規劃,按照服務人口每5—8萬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
床位:床位數控制在4.5張/千人口左右,社會辦醫院床位數逐步達到全區總床位數的一定比例(30%)。全區公立醫療機構平均病床使用率保持在90%左右。
大型醫療設備:嚴格規范準入條件。嚴格按照《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應用管理暫行辦法》和《*市醫療機構貴重醫療設備裝備管理暫行規定》的標準和條件配置本區大型醫療設備資源。
建設標準:按國家和*市標準新建和改建醫療衛生機構。
(二)人員
配備數量:臨床醫生數量逐步減至2.2/千人口,護士數量逐步達到床護比1:0.6。2010年,區級公共衛生人員達到每萬人口4.73人,其中衛生監督人員達到每萬人口1.6人。各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人員達到每萬人口4人。
學歷要求:臨床醫生均達到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三級醫院2004年基本達到,二級醫院20*年基本達到,一級醫院2010年基本達到。社區服務中心臨床醫生中全科醫生比例達50%左右;力爭2010年25%以上的護士達到大專及以上學歷;區級公共衛生人員本科及以上學歷達到30%左右;居于領導崗位上的管理人員100%達到本科及以上學歷,一般管理人員100%達到大專及以上學歷。
結構要求:建成一支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和管理人員的比例科學、學科和年齡分布合理的醫療衛生隊伍。
第八條機構設置與布局
(一)綜合性中等規模醫療機構(區域醫療中心):設置3-5所,設置在新城區和中心鎮及工業區。
(二)專科醫院:設置7-10所,設置在新城區和中心鎮及區內適宜地點。精神衛生防治機構:約設置2-3所;中醫醫院:設置1-2所;老年護理院:設置2-3所;婦幼保健所:設置1所;職業病防治機構:設置1所。
(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約設置10所。
(四)預防保健衛生監督機構:
在新城區設置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各1所。
在朱涇鎮設置醫療急救中心1所,在石化街道、*化工區、楓涇鎮各設一個救護網點。
村級衛生機構:根據行政村撤并情況,結合地區交通特點,設置100個左右的社區衛生服務點(村衛生室)。
第九條醫療服務體系
分為政府辦的醫療機構(基本醫療服務主體框架)和社會辦醫療機構(非基本醫療服務主體框架)。依據《*區城鎮體系結構和產業布局規劃》全區人口將增加42萬,依據*市的標準需新增醫療資源:醫生數760人、護士數1*0人、床位數1200-1500張,新增的醫療服務資源與人口的增加同步實施。
(一)基本醫療服務主體框架內的醫療機構
由區域醫療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專科醫療機構組成。
基本醫療服務主體框架內的區域醫療中心:
設置1-2所二級甲等以上醫院。作為全區醫、教、研中心,承擔區內大部分疑難雜癥的診療職能。擁有在*市居于先進水平的化學救治、神經外科、創傷骨科等重點學科群,具有一批高層次的醫學專業人才。
基本醫療服務主體框架內的專科醫療機構:
設置1所區精神衛生中心,為全區精神疾病和心理衛生的醫療、康復中心。
設置1所區婦幼保健所,承擔婦幼保健指導和服務職能。
設置1所中醫醫院(中醫門診部)。
基本醫療服務主體框架內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
按照《*區城鎮體系結構和產業布局規劃》,根據調整后的每個鎮(街道)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視不同鎮(街道)的發展規劃設置不同規模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10所;實行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體制,確保為社區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六位一體服務的功能到位。
(二)基本醫療服務主體框架以外的醫療機構
設置中小規模的綜合性醫療機構2-3所,主要設置在新城區、中心鎮。
設置專科醫院2-3所(包括精神病醫療機構)。
設置綜合性門診部3-5所。
設置專科門診部3-5所(包括中醫)。
基本醫療服務主體框架以外的醫療機構定性原則上以經營性為主、公益性為輔;主要設置在新城區、中心鎮、工業區和區內適宜區域。
第十條政策措施
(一)強化政府綜合調控能力
區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本規劃和《*區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以加強對醫療市場宏觀的綜合調控,鎮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快制定相應實施細則,切實推進規劃的實施。
(二)強化政府公共管理職能
以效率和公平為原則,加大政府對衛生的投入力度,重點是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政府承擔基本醫療、預防保健、衛生監督和困難人群助醫所需的費用;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確保農村居民醫療保障率達到98%以上;切實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功能轉變,確保社區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功能到位。
(三)轉變職能,加強監管
衛生行政部門要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為宗旨,切實轉變職能。運用購買公共衛生產品、改撥為投的機制逐步達到管辦分離的目的;完善衛生執法體系,加強對醫療市場的監管,完善衛生的行業管理,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
(四)增強市場對衛生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整合、優化衛生資源
對基本醫療服務主體框架外的醫療機構,尤其是對資源配置不合理、重復設置的政府所辦醫療機構,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的改革,平穩有序地將至少2-3所政府辦醫療機構(包括二級和一級醫療機構)改制為多元化的社會辦公益性或經營性醫療機構;基本醫療服務主體框架以外的醫療機構及需要新增的醫療衛生資源以社會化、多元化辦醫為主,政府資助為輔;推進政府所辦的醫療衛生單位運行機制的改革,建立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用人、流動、淘汰和分配機制,增強持續發展的能力。
(五)落實科教興區戰略
強化衛生人才培訓中心的功能,加大從業人員的培養力度,使從業人員達到國家和*市的規定標準,確保市民得到合理的、優質的醫療服務。
加強醫學領先學科的建設,提升本區醫、教、研整體水平和持續發展能力。
摘要:目的為提升中藥注射劑用藥安全性提供參考。方法在論證和咨詢專家的基礎上制訂中藥注射劑輸注規范化護理方案,對醫院心血管內科的護士進行規范化培訓,并在臨床實施。比較實施前后中藥注射劑藥物相關問題(DRPs)及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實施規范化護理方案后,發生中藥注射劑輸注DRPs例次從實施前的1258次降至271次,不良反應發生率從7.79%降至2.46%(P<0.05)。結論規范化護理有助于提高中藥注射劑的用藥安全,減少DRPs發生頻次,降低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
關鍵詞:規范化護理;中藥注射劑;用藥安全;藥物相關問題;藥品不良反應
中藥注射劑是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采用現代技術和工藝,從中藥材或成方中藥中經提取、純化制成的供注射入人體的無菌制劑[1]。與傳統湯劑比較,中藥注射劑既具有中醫辨證施治的特點,又兼具注射劑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優勢[2-3]。但中藥注射劑因其成分復雜,提取純化過程存在雜質多、質量不穩定等因素,加上臨床使用不規范,近年來頻發中藥注射劑用藥安全性問題[4-5]。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7年)》[6]顯示,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占上報不良反應總數的8.79%,占中藥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總數的85.10%。為促進臨床合理應用中藥注射劑,本研究中制訂了中藥注射劑輸液的護理規范化操作方案,并用于臨床實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前準備。成立中藥注射劑規范化護理研究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1名、醫師2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3名、護師和護士各5名、中藥臨床藥師1名。根據《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7]、各中藥注射劑藥品說明書、臨床路徑和相關文獻資料等,對醫院心血管內科2018年1月至6月使用過中藥注射劑的1073例出院患者的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中存在的護理相關問題及藥物相關問題(DRPs)進行回顧性分析。1.2方法。1.2.1方案制訂。通過回顧性分析,發現我院心血管內科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中存在以下護理問題:1)中藥注射劑的臨床應用缺乏標準規范;2)護理人員的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相關知識不足;3)護理人員操作不規范;4)護理人員對中藥注射劑的藥品不良反應認識不充分,缺乏預判性;5)護理人員對輸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巡視頻次不夠。研究小組在充分論證和咨詢專家的基礎上,初步制訂了中藥注射劑規范化護理方案,并在實際運行中根據臨床護理人員的反饋意見進行修整和完善,形成最終版中藥注射劑規范化護理方案。主要內容詳見表1。1.2.2方案的培訓及實施。組織本科室所有在崗護士進行集中規范化培訓,通過現場集中授課、視頻培訓等方式,強化對中藥注射劑輸注安全的培訓,并對每位病區護士發放《中藥注射劑規范化護理口袋書》。從2018年7月至12月,按制訂的規范化方案對我院心血管內科使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實施規范化護理。科室護理質控小組加強對規范執行情況的質控監督和效果評價,護士長于每日早晨交班時重點強調,輸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床頭放置醒目標識牌,加強護理巡視。1.2.3效果評定。按照程軍等[8]建立的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的DRPs分類標準,比較規范化護理方案實施前后DRPs和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一般資料。方案實施前后發生DRPs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合并癥及平均住院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2.2DRPs比較。實施規范化護理方案前,1073例輸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共發生1258例次DRPs;實施規范化護理后,1132例輸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共發生271例次DRPs,較項目實施前明顯減少(P<0.05)。輸注中藥注射劑常見的DRPs在實施規范化護理方案后明顯改善(P<0.05)。實施規范化護理方案后,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從實施前的9.13%降至2.74%(P<0.05)。詳見表3。
3討論
隨著中醫學理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藥注射劑被廣泛開發,但多數中藥注射劑是在實施新藥審批制度以前完成審批的,受制于當時的制藥技術和工藝水平,且未經過系統地考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3]。近年來,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其原因為:中藥注射劑在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腦血管和腫瘤疾病的治療中有一定優勢,超說明書用藥現象較普遍[9];中藥注射劑所含物質成分不明確,所含植物蛋白或有機物質易在體內形成半抗原,誘發過敏反應;中藥注射劑的臨床應用監管不嚴,不合理用藥現象普遍,如無適應證用藥、超劑量和療程用藥、聯合用藥不當、存在配伍禁忌、溶劑選擇及用量不當等[10]。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受到日益廣泛地關注。DRPs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是指與藥物治療有關或可能相關的不理想事件[11]。回顧性研究發現,我院心血管內科常用中藥注射劑主要為活血化瘀類,如丹紅注射液、燈盞花素注射液、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血塞通、舒血寧注射液等。主要存在的用藥問題:接瓶輸注前不沖管、溶劑用量不足、無適應證用藥或適應證不適宜、溶劑選擇不當、療程過長等。造成中藥注射劑不合理應用的主要原因:醫師均為西醫師,缺乏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基礎,只要藥品說明書上無禁忌就使用中藥注射劑輔助治療;部分醫護人員及患者對中藥注射劑的認知不足,認為中藥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小,對使用中藥注射劑的潛在風險沒有預見性;醫師對中藥注射劑的使用劑量隨意性較大,溶劑選擇及其用量未嚴格遵守說明書規定;護士執行環節不規范,缺乏質控標準,對輸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巡視不夠。本研究中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建立了系統的中藥注射劑規范化護理方案,并以此方案對護士進行系統培訓,應用于臨床,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修正和完善,有效地促進了中藥注射劑輸注安全性的持續提升。
本研究結果顯示,規范化護理有助于提高中藥注射劑用藥安全,減少DRPs發生頻次,降低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為歷史對照研究,可能存在管理水平和質控要求的偏倚,未來可針對具體環節開展隨機對照研究,不斷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和安全。
作者:鄧艷任麗玲涂譚紅鄒劍單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
【關鍵詞】腎科;住院患者;營養教育;調查分析
腎臟是人體中最脆弱的部位之一且位置固定,因此腎臟病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腎臟疾病有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衰竭、腎病綜合征等。日常生活中飲水少、經常憋尿都會引起此類病情的發生,所以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預防此病最好的方法。小便檢查前應避免吃高蛋白食物、藥物等導致誤檢。此類病應提早治療,發現問題及時就醫否則可危及到病人的生命。腎病給病患帶來極大的痛苦。因此,筆者通過對比專業營養教育法和普通營養教育法對腎科住院患者的護理來為進一步分析腎科住院患者營養教育需求提供合理的依據[1]。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治療的88例腎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共44人,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齡18~ 51歲,平均年齡(32.5±11.5)歲。對照組共44例,其中男19例,女25例,年齡18~ 51歲,平均年齡(32.5±11.5)歲。經檢查確定80例患者均為腎科住院患者,其中 9例為腎移植,65例為慢性腎病,3例腎小球腎炎,2例腎病綜合征,1例腎衰竭。無其他系統、器官疾病。兩組患者在平均年齡、性別、體重等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普通營養教育方法,包括用藥教育、飲食護理、病情觀察等。實驗組在普通營養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營養干預,包括健康教育、專業疾病教育等。在護理方面應做到更加全面細致,腎臟病人對各種食物較為敏感,一旦吃了忌口的食品將會嚴重危及到生命,因此應加強教育工作,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減少因飲食帶來的意外的發生。用藥方面,應主動了解患者的過敏原因,監控患者用藥的劑量和方法。密切觀察服藥后的情況,了解是否發生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并及時做好處理。飲食護理,對于腎病患者而言,“優質低蛋白、高熱量、低鹽飲食”是飲食的基本原則。中醫認為“藥食同源”,要根據患者的飲食口味、對應癥狀指導病人的飲食,這也是疾病康復治療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腎科住院患者由于長期患病,體質較差,腎小球、腎小管功能下降,合理的飲食調養對原發病的恢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護士應根據患者病情調節好飲食,保證患者在低蛋白質飲食同時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況,積極為患者創造良好的進食環境,保證營養均衡[2]。心理教育方面,此病病程較長,患者負面情緒較多,不利于康復,護理人員應經常與病患聊天,安撫患者抑郁,焦慮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護理人員應有耐心,文明有禮貌,建立良好的醫護關系。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資料采用X2檢驗, P
1.4 評測方法
通過檢測微量元素判斷患者的營養狀況,并采用實體問卷的方式測驗患者對各部分的知識掌握情況。
2 結果
2.1 營養教育對病情的改善
結果顯示88例腎科住院患者中有67(78.4%)例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PEM)情況有所改善,即實驗組38例(86.3%),對照組29例(65.9%)。實驗組即采用營養干預的方法護理比例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營養教育對患者知識的改善
對腎科住院患者進行營養教育不僅促進了身體的康復,還使患者對此類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認識。所有患者對各類情況都有了大體了解,但實驗組即采用營養干預的方法護理比例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腎臟系統疾病屬于慢性疾病的一種,且發生率較高,并發癥較多,易長期反復發作。此病不僅會對泌尿系統造成嚴重的損傷,而且可引發一系列系統、器官紊亂的發生[3]。尤其是重癥患者,長期服藥很難交到效果,給患者帶來心理痛苦和沉重的經濟負擔,影響了患者生活的質量。因此護理營養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此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少喝酒少吸煙、定期檢查、有規則飲食都是預防該病的有力措施。
營養教育不僅僅指營養方面也包括生活、心理方面。因腎臟患者的特殊性,護理人員更要注重細節,保證患者的飲食、睡眠質量。對于有消極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及時與病患溝通,分散其注意力[4]。對于有特殊飲食的患者,護理人員應更加注意,幫助患者合理、健康飲食。腎科護理人員不僅需具有專業化知識,更要具備預測病情變化和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5]。
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實驗組即采用營養干預的方法治療的患者對疾病有了更多的認識。在護理人員的教育下以更積極的態度配合醫生治療,達到良好效果。患者對自己的飲食也更加注意,避免了因誤食而造成的危害發生。患者也懂得了如何合理飲食,保持營養均衡。護理干預對患者康復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拉進了醫生與病患之間的關系。
在目前來說,營養干預是一個腎臟疾病患者的有效治療手段,有利于患者的身心恢復。通過積極的營養教育,使患者排解了憂郁,焦躁的情緒,讓患者對治療疾病有了信心和希望,更加積極地接受疾病的治療[6]。在飲食方面更加合理健康,對病情的恢復也有起到積極作用。因此,醫護人員應該更加重視對腎科住院患者營養教育。
參考文獻
[1]路桂平. 腎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分析[J].醫學信息,2012.9(25):146-147.
[2]雷定和.靜脈營養治療急性腎衰10例臨床觀察[J].華夏醫學,2013.19(11):30-31.
[3]唐雯. 慢性腎臟病飲食營養管理[J].中外醫療,2012.12(23):149-150.
[4]何珊,孫偉.孫偉教授治療慢性腎臟病飲食調理的方法擷萃[J].中國中西醫腎病雜志,2011.18(19):228-229
[5]張麗娟,張瑩. 健康教育在腎科的實施與管理[J]. 中國療養醫學,2012.19(36):106-107.
[6]吳戀.腎移植病人的營養護理[J].江西醫藥,2010.43(7):752-753.
關鍵詞:醫護人員;職業素養;養成研究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3-0129-02
盡管我國醫學技術飛速發展,但醫護人員的整體職業素養仍然偏低,因此造成的醫療事故、醫患關系緊張甚至是醫患沖突時有發生。讓每一名醫護人員都能從內心敬畏生命,而不要成為無情的“冷血殺手”成為當務之急。
一、醫護人員的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指與職業要求相應的素質。在職業活動中,醫護人員不僅在醫療技術上要逐漸達到精良,而且面對每一個個的患者,還需要有禮貌、親切的語言,熱情、和藹、一視同仁的態度,救死扶傷的高度責任感和救死扶傷、廉潔奉公、嚴謹求實的醫學道德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成為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和擔負起治病救人的光榮使命,也才能成為一個受人民群眾愛戴的醫護人員。
二、醫護人員職業素養養成的重要意義
(一)醫護人員自身職業長遠發展的需要
一個人事業的成功是需要多個因素的支持,天時地利人和,都將會對個人成功產生極大促進作用,職業素養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是決定個人職業發展的基本要素。職業素養高的醫護人員,對自己將會是嚴格要求,積極進取;對病人將會盡心盡責,努力幫他們擺脫病痛的折磨;對同事將會團結友愛,維護好多方面的人際關系。這樣的醫護人員,自己不僅會持續提升,而且會贏得病人的認可、尊敬,獲得同事的喜愛、幫助,久而久之,自我價值就會凸顯,取得自身職業的長遠發展。
(二)切實改善醫患關系的關鍵因素
近幾年來,醫患關系有些緊張,醫患矛盾較為突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病人對醫療效果期望值過高、個別病人及其家屬無理取鬧等原因,又有醫學本身存在的不足、局限和無奈和有個別醫護人員醫術不高、責任心不強、服務態度不好,以及醫院行業存在的經濟利益至上等不正之風問題和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和導致某些病人及其家屬對醫護人員的猜疑、不信任等原因。
在改善醫患關系的過程中,作為醫護人員,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尤為重要,高明的醫術、親切的態度、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一般的病人就能夠理解和接受,就能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從而建立起平等、互助、合作的良好關系。
(三)形成優良醫院企業文化的重要部分
醫院屬于服務性行業,是服務于患者的醫院,醫院的服務理念應以患者為主,尊重人性,以人為本。每一名醫護人員都是醫院全面提升服務質量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位接診醫生的疏忽,會給患者留下這家醫院醫療草率的深刻印象;一個護士的態度冷漠,會給患者留下這家醫院服務惡劣的記憶。再好的廣告,再好的公關,與患者這種印象和記憶相比,會顯得多么的蒼白和空洞。醫院要想形成優良的企業文化,就必須讓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意識到自身對于構成企業文化的重要性,從自身做起,從點滴的行為中表現出“醫者仁心”,營造醫院和諧優良的文化氛圍,讓病人無時無刻不感受到真誠與友善。
萬事以人為,要讓醫院快速發展,首先應該重視從基層到高層所有醫護人員的素質和心態培訓,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大家庭,只有大家團結一致、殫精竭慮地為醫院出謀劃策、貢獻力量,醫院才能長治久安。
三、醫護人員職業素養養成途徑
(一)努力提高自己的醫術,用精湛的技術幫助病患解除病痛
作為醫護人員,努力提高自己的醫術水平是最基本的。首先,應該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只有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才能開闊你的思維,才能有利于掌握各種疾病診斷,鑒別判斷治療或護理方案的正確與否。其次,要加強基本功訓練,杜絕過分依賴輔助診斷措施,對于一些疑難病癥臨床無法做出準確診斷時,必要的儀器檢查是必須的,但是如果是技術不過關,對于一些小病或常見病也無法果斷開列處方,動不動就要求患者進行各種大型檢查,結果只能招致病人的埋怨甚至是痛恨。最后,要注意經驗的積累,遇到一些常見、疑難或新型病種,要及時記錄這些病種的成因、癥狀、治療方法、效果等,滴水成河,粒米成籮,只有這樣經驗才能慢慢積累起來。
(二)注重自身外部形象的塑造
外部形象是一個人容貌、衣著、行為舉止、語言的統一,是一個人內在素養的自然流露,它最能體現本人的精神面貌。
在工作崗位上,醫護人員應該穿工作服,佩戴工作牌,醫院特殊的工作性質,決定醫護人員的著裝要超乎尋常的講究衛生,做到干凈整潔,一個邋遢、衣服滿是污漬的醫護人員很容易讓人對他產生質疑。另外醫護人員在整理、修飾儀容時要遵照美觀、整潔、得體、大方的基本原則。不留奇怪發型,不染發,原則上不佩戴飾物,不留長指甲,身上無異味,女性醫護人員不能濃妝艷抹。
醫護人員還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做到文明禮貌服務。工作場所,醫護人員應該做到不吸煙、不披衣、敞懷、挽袖、挽褲腿兒、赤腳穿鞋等。對待病人,醫護人員要舉止端莊、態度和藹,盡量消除醫患隔閡,以利于疾病的診斷和救治。
古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拉底說過:“醫生的法寶有三樣:語言、藥物和手術刀。”醫護人員的語言像一把雙刃劍,可以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也可以讓患者感到無助、絕望乃至最后走向死亡之境。醫患交往始于診室的交談,在此時,醫護人員就應該用真誠、熱情的語言打消病人的顧慮,幫助病人樹立自信,增強戰勝疾病的意志。
(三)以高度的責任心、耐心、細心對待病人及其家屬
一切以患者為中心,保持高度的責任心、耐心、細心,以實際言行贏得患者滿意的親情服務,不僅是醫護人員應具備的職業素養,也是對患者健康權利的保障。
做一名合格的醫護人員,責任心永遠是第一位的。醫護人員要有極強的責任心,嚴格自律,全心全意為病人著想,盡心盡力為病人治病,以維護醫院和自身的良好形象。
耐心是作出正確診斷的前提。沒有耐心的詢問就沒有具體詳細的了解,沒有了解就得不到正確的診斷。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其中“問”是重要的一環。在診療過程中,對于病人提出的疑問要認真傾聽,及時作出正面解答;對于一些不配合態度,要保持冷靜,不急不躁,找準病人抵觸的原因,對癥下藥,積極有效地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醫護人員的嚴謹和敬業精神是通過工作的小細節折射出來的,通過細心醫護人員會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細節,密切觀察患病人的病情變化,不僅要看檢查儀器上面的各項指數,更要通過望、觸、聽多重臨床觀察方式,觀察病人的臨床表現,綜合、系統地進行臨床觀察,以密切觀察病情進展,了解患者的真實情況。細心是一種心理素質,需要在實踐中逐漸培養,只有努力培養細心的素質,醫護人員才有真正的效率,病人才會有可靠的安全。
當然,作為醫院,不能一味考慮創收,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考核醫護人員的重要手段,要制定合理的績效管理制度;規范診斷和治療流程,提高診斷、檢查、化驗的準確性,引導醫務人員靠高超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來取得較高的報酬,因病施治、合理用藥讓病人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朱小剛,鄧弋雁,丁沁,張前德.我國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研究近況[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2] 漢業旭.醫院管理人員與醫護人員對醫患關系評價的差異性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12,(1).
[3] 翁曉麗.醫護人員崗前培訓的必要性探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8,(4).
[4] 冶長慧.醫護人員職業素質與和諧醫患關系[J].現代醫藥衛生,2008,(10).
Research n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ff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ZHANG Wen-xiao1,LI Jing-jing 2
(1 Dong'e Minkang Hospital,Dong'e 252200,China;2 Liaoc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iaocheng 252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