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特色

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特色

時間:2023-08-15 17:24: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特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特色

第1篇

關鍵詞:寺廟園林;植物景觀;傳承與發展;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4)02-0067-03

1、前言

寺廟園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觀的附屬園林,也包括寺廟內部庭院和地段的園林化環境,也可泛指那些為和意識崇拜服務的建筑群所附設的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博大精深,寺廟園林作為中國古典園林三大類型之一,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脫離了最初私家園林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其獨具特色的植物景觀,經過歲月的洗禮,比別的園林要素更含蓄且有韻味。很大程度上,寺廟園林環境的氛圍營造主要依賴于植物景觀。園林植物在寺廟園林中不僅發揮了美化園林、陶冶情操、服務生態等功能,而且對突出禪宗文化主題,體現寺廟園林植物景觀文化內涵起著重要作用。

2、研究寺廟園林植物景觀的重要意義

寺廟植物一般特指種植在寺廟庭院及其周圍的園林植物,它是寺廟這種特殊環境中所有園林植物的總稱,有時也泛指寺廟里所有的天然或人工栽培的園林植物。

寺廟園林植物景觀的建設是一個獨特的設計內容,植物景觀在寺廟園林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個寺廟的植物景觀承載了眾多的文化內涵,具有自己的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標志。同時,植物景觀是寺廟及園林景觀的重要載體,更是寺廟園林景觀的主體。所以,通過對寺廟園林植物景觀的調查研究,了解寺廟植物與風水文化、宗教意境文化、地方文化的關系,深入分析風水文化、宗教意境文化、地方文化對寺廟園林植物景觀建設的影響。

通過研究寺廟植物景觀,一方面是學習和總結園林的基礎性文化;另一方面,寺廟園林植物景觀營造的理念和方法對于宗教園林植物景觀發展和現代園林植物景觀的營造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3、寺廟園林植物景觀建設中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3.1 寺廟園林植物選擇與配置中風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風水學在寺廟園林植物的選擇與配置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作為中國古代傳統風水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的選種與布局也有著重要意義。風水學從“陰陽”、“五行”、“八卦”等方面未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植物也有五行屬性,同時植物也存在著陰陽屬性。通過植物的五行來進行選種與配置,可以調整、改善環境,達到天人合一的至菩境界。講究擋風聚氣也是風水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維護小環境生態,在園林建筑周邊搭配吉祥的園林植物,使其在園林景觀上顯得內容豐富且具有生機。將植物的五行屬性、陰陽屬性應用到植物的營造過程中,能夠使綠化布局有規則而又豐富變化,取得整體的和諧統一。

3.2 寺廟園林植物景觀中宗教意境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高度濃縮的結果,其中積淀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容。因此,意境并不是一個純美學范疇,也是一個內蘊十分豐富的文化范疇。意境始終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意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中國的寺廟園林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多古代詩詞及民眾習俗中都留下了賦予植物人格化的優美篇章。從欣賞植物形態美到意境美是欣賞水平的升華,不但含意深邃,而且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總結寺廟園林植物景觀意境的營造理念,將意境文化運用到現代園林景觀的營造中,促進園林景觀的感官體驗。

3.3 寺廟園林植物景觀配置中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由于寺廟分布地域的干差萬別,在寺廟園林中所用的植物也必然受到生態條件和氣候條件的制約而有差異。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造就了各地獨特的園林植物地域特色,在植物的配置上也營造出不同意境的寺廟景觀。在進行寺廟園林植物景觀的配置時,應注意“適地適樹”,了解植物的生態習性與宗教寓意,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追求視覺效果而濫用植物,造成植物資源的損失和浪費;為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可優先考慮適合當地環境的鄉土樹種。同時,充分挖掘古樹名木的歷史文化價值,豐富寺廟園林植物景觀中的文化內涵。

4、寺廟園林植物景觀文化理論對現代園林造景應用中的借鑒

4.1 寺廟園林植物景觀中風水文化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風水理論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實踐中常通過大量地種植樹木等方式來改造環境,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和諧與統一。

寺廟園林植物景觀中常用的植物種類有:銀杏(Ginkgo biloba)、菩提樹(FiCUS religiosa)、七葉樹(Aesculuschinensis)、蓮花(Nelumbo nucifera)、臘梅(Chimonanthus praecox)、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楓香(Liquidamba formosana Hance)、忍冬(Lonicera japonica)等。這些植物的配置結合了風水理論中的植物五行學說,即白色和杏色的植物代表金,綠色的植物代表木,黑色的植物代表水,紅色的植物代表火,黃色的植物代表土。其中,銀杏的樹體高大雄偉,最能襯托寺院寶殿的壯觀,銀杏葉素雅潔凈,有不受風塵干擾的宗教寓意;在園林綠化中,常選用銀杏代替在溫帶和北方寒冷地區很難生長的菩提樹,這正是風水思想中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的體現。七葉樹是“佛國四寶樹之一”,是佛教的標志,落葉喬木,樹干聳直,冠大陰濃,初夏繁花滿樹,碩大的白色花序又似一盞華麗的燭臺,蔚然可觀。寺廟的墻體由于較矮且較斑駁,為遮蓋墻體的缺點而種植忍冬,因其越冬不死,而被大量地應用在寺廟園林植物配置中,比作人的靈魂不滅,輪回永生。蓮花與佛教的聯系密切,佛教理論中認為它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佛在生死煩惱中出生,又從生死煩惱中開脫,有“蓮花藏世界”之說。

風水理論充分的考慮到寺廟園林植物景觀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需求,使人在與自然的接觸中相互融合并升華,營造陰陽互補,相輔相成的植物景觀。

4.2 寺廟園林植物景觀中宗教意境文化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寺廟園林中利用各種蘊含著宗教歷史文化內涵的植物,賦予植物人格化特性,從欣賞植物景觀形態美上升到意境美,體現出寺廟園林景觀的宗教文化特征。寺廟園林植物景觀的宗教意境可通過以下三方面來表現:一是通過植物的時序季相變化;二是通過植物的空間組織;三是通過植物所蘊涵的詩畫文學內涵。

4.2.1 通過植物的時序季相變化體現宗教意境。在很大程度上,宗教園林的時空序列是由植物來表現的,植物“春則花柳爭妍,夏則荷榴競放,秋則桂子飄香,冬則梅花破玉”。寺廟環境隨著植物的四季景色變化更換新裝,展現出不同的園林意境。春天蒼翠的松柏與潔白的玉蘭相互對照,相得益彰,引人凈心入定;盛夏的荷花,以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為佛家所推崇,大量地種植于寺廟池塘之中,且被奉為圣物雕為蓮花座等;秋天,寺廟到處可見的銀杏,秋葉金黃,猶如古木披著袈裟,天人合一,在這片紅黃色譜中修行,更能參證“有色皆空”的真諦;寒冬蕭瑟,梅花枝俏。“便從雪去還傳信,才是春未即幻身”,佛教精神在潔白幽清的梅花上得以體現。因此,在進行寺廟園林意境營造時,我們要善于發掘與應用,借助植物的季相變化來表現寺廟園林意境。

4.2.2 通過植物的空間組織營造宗教意境。寺廟園林的空間就如同宗教所追求的思想境界一樣,似實而虛,若即若離;格局是虛實結合、模糊而流動的。在寺廟園林中,植物可以起到模糊空間邊界的作用,從而給人以高深莫測的感覺。寺廟園林在運用植物組織空間時,主要使用了障景、框景、借景、敞景等表現手法。障景體現了一種含蓄美和隱藏美,通過植物或建筑物做出適當的遮隱,使寺廟園林起到欲揚先抑或移步換景的景觀效果。如四川的古常道觀,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營造了一步一景的園林景觀;框景是指園林中植物之間或者植物與建筑之間合成的景框,將遠處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觀攝入其中。如鎮江金山寺的慈壽塔,正好處于遠近幾種植物的中心,形成了很好的框景效果;借景是有意識地把園外的景物“借”到園內視線范圍中未,從而使有限的空間突破為無限的空間。如四川的烏尤寺,結合島嶼地形地貌向借景做園林化處理,營造出一幅“雄渾開闊”的景觀意境;敞景是通過植物的空間組織形式,給人以層次清晰、景域遼闊的景觀感受。一般在寺廟園林的入口處、集會廣場處使用敞景的空間營造手法。

4.2.3 通過植物的詩畫文學內涵表現宗教意境。在古代,文人為了找尋創作靈感,往往需要清凈、優雅的環境,而寺廟園林便是文人絕佳的避世之地。他們在此吟詩賞景,寺廟園林中的植物景觀給他們的創作帶來了無限靈感,產生了許多描寫寺廟園林的詩詞。佛教傳人中國后,禪詩應運而生,僧人、詩人和畫家對禪意都有著很高的造詣,他們寫繪出了許多優秀的禪詩畫卷,成為古代詩歌園地中又一畦奇葩。山水畫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造園藝術,也豐富了植物配置的藝術。王維《山水訣》中有:“喬山聳直虬曲者一株二株”的論述。認為在山間植樹是最佳的選擇;白居易的《僧院花》中:“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描述了植物的宗教象征寓意。因此,在寺廟園林的意境營造中,可以有意識地根據一些詩畫所描繪的景觀未選擇植物,通過藝術的植物配置手法體現出詩畫中的禪境。

4.3 寺廟園林植物景觀中地方文化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我國寺廟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寺廟園林的植物景觀表現也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不同地方的寺廟園林植物景觀呈現出一定的地域文化差異。寺廟園林中植物景觀的地方文化特色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表現:一方面是與植物習性相結合;另一方面是與當地民俗相結合。

一方面是與植物習性相結合。在選擇植物時,一般以植物的生態習性為基礎,多選擇鄉土樹種。如北方常常種植楊樹、柳樹、榆樹、槐樹等,南方則多以桂花、芭蕉、棕竹等植物為代表。再如,我國泉州地區多以榕樹、重陽木、菩提樹等植物為主。

另一方面是與當地民俗相結合。當地群眾的生活習俗,是影響植物景觀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一是結合民間習俗、傳統節日,進行植物景觀的特殊游賞與配置,如春節賞梅、三月踏青、重陽節賞菊等;二是結合人們的看法,由于人們看法的不同,植物的選擇也會受到主觀層面的影響。如紫色在古代被認為是富貴吉祥的顏色,因此紫色的植物常被栽植于私家園林中。

第2篇

關鍵詞:園林設計;植物景觀設計;文化色彩

1 引言

園林植物配置設計,就是運用自然界中的喬木、灌木、藤本、竹類及草本、地被植物,在不同設計條件與其他園林要素有機組合,使之成為一幅既符合生物學特性,又有美學價值的生動畫面。植物景觀配置就是從植物要素特征(顏色、大小、質地、形態等)出發,利用一定的組織編排手法(重復、對比、對稱、變化等),將其組合成與自然或人造硬質環境相融,具有一定美感,滿足一定功能的整體植物景觀畫面。這幅畫面是隨時間與空間動態變換的。需要強調的是:植物景觀畫面遠不是各個要素或部分簡單的集合,而是將它們通過一定技巧手法組織起來的有機有序并能表達一定情感或情節的整體。情感或情節是把創作與胡亂堆砌區分開來的最重要的標志。將植物合理配置,形成具有文化性的植物園林景觀,給人們以視覺上產生美感的同時,情感上給與啟示、感染,并轉化為良好的行為意識。

2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文化的表現形式分析

2.1 優秀植物品種的應用

市花市樹是一個城市的居民經過投票選舉并經過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而得出的,并且是受到大眾廣泛喜愛的植物品種,也是比較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的植物。它們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義也上升為該地區文明的標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如上海市的市花是白玉蘭,象征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廣州的木棉,素有英雄樹之美名,象征蓬勃向上的事業和生機;還有杭州的桂花,揚州的瓊花,昆明的山茶,泉州的刺桐都是具有悠久栽培歷史、深刻文化內涵的植物。

一座園林就是一個小城市具有城市的各種元素和特征。城市園林中的植物景觀能體現該園林的的文化精神。因此,利用樹木等植物景觀等象征意義與其他植物或小品、構筑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可以賦予濃郁的文化氣息,不僅對人們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也滿足了游覽與此的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2.2 鄉土傳統植物的應用

如果說市花市樹是有限的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么地域性很強的鄉土植物可以為植物配置提供廣闊的文化資源。 在豐富的植物品種中,鄉土植物是最能適應當地自然生長條件的,不僅能達到適地適樹的要求,而且還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風情。古典園林中植物景觀的地方文化特色,首先表現為在選擇植物時,以其生態習性為基礎,多選擇鄉土樹種。如北方常以楊樹、柳樹等為代表,南方則多種植芭蕉、棕竹、桂花等。在廣州、珠海、深圳等南方城市,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給予了城市頗具特色的植物景觀,如各類大花喬木、棕櫚科植物、彩葉植物、攀援植物、宿根花卉地被等,這些生長良好、品種豐富的植物為城市多樣化的植物配置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從一個城市的植物景觀上,不僅能看出一個地方性格和身份,同樣能看出一個地方時代文化的特征,或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地域性,而鄉土植物就是能夠反映本地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之一。

2.3 植物景觀賦予的歷史感

凡是在城市城鄉范圍內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具有科研、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珍稀樹種、國內外列級保護的,樹形奇特、國內外罕見的,在風景園林點起重要點綴作用等的樹木均屬古樹名木。我們應該非常重視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管理,因為古樹是歷史的見證,活的文物;名木是珍貴的資源,它們都是具有很高文化價值的歷史遺產,能夠為城市的文化增添厚重的一筆財富。對于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園林應該有古樹名木相匹配,也是鎮園之寶。

3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文化色彩的運用思路

3.1 充分掌握園林植物造景原理

要充分理解園林植物造景的特點和指導思想,靈活運用科學性原理、園林藝術學原理、行為心理學原理,融會貫通,綜合考慮,避免因為強調某個方面而忽略另一個方面。

3.2 針對各功能分區的特點進行植物造景

每個功能分區的主要功能不同,展現園林文化的內容和方式也不一樣,體現城市園林文化場景的布置內容和形式也不同,這就要求有針對性的采用不同的植物造景方法。例如休閑區是園林的核心區,是人們休閑、娛樂、休息活動的主要場所,園林文化空間圍合要求以休閑空間、交流空間為主,園林文化場景的布置內容和形式多要求隨意性和活潑性,因此園林植物造景多采用規則式或混和式手法進行設計,樹種多以喬木、整形植物為主,采用孤植、對植、環植、列植等手法,運用綠蘺、草地、樹叢等形式,結合廣場、道路、雕塑、花壇組成一個規整開敞、活潑的園林綠化空間。

3.3 要用“面、線”作主角,點、線、面的和諧統一

由于城市園林開放性逐漸的增強,園林建筑和周邊城市建筑密集,而且往往相鄰的兩塊綠地互相成為彼此的背景,背景和天際線呈現出雜亂性,使得園林植物造景變得困難增大,許多很好的設計由于背景的雜亂而變得看上去亂七八糟。.

大尺度的景觀序列可沖淡一定的“噪音”,并產生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利于形成園林文化場景。比較典型的是路上的植物造景“線”,100余米長,灌木、常綠整形植物、草本花卉,按照節奏與韻律的藝術原則配置,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繁花似錦,活力四射,極富視覺沖擊力,充分體現園林文化的活潑、開朗、朝氣蓬勃、積極上進的精神,再配上各種造型的標語牌,構成優美的園林文化場景,生動的營造出園林文化氛圍。

在園林建筑小品之間的綠地,由于場地和人的視線受到建筑物的阻擋和限制,很容易的就可構建出優美的景觀和文化場景,同時也容易圍合園林文化的活動空間,同時對建筑的裝飾和襯托也容易出效果,這一部分應該精心設計,認真建設。“點”往往是閃光的地方,往往是某個園林文化場景的中心和重點,其植物造景不但充當背景與裝飾作用,而且有精神與內涵的提升作用,要展現園林藝術的精華。

3.4 緊密結合園林要素來體現園林文化

園林設計中,對于其他園林元素如地形地貌、水體、道路、廣場、建筑(園林大門)、與園林小品及雕塑、標示牌等在體現和建設園林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的直接就是園林文化的重要載體,植物造景只有與這些要素緊密結合,相得益彰,才能完美體現園林文化。如園林道路,路名直接展現城市園林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人們重要的活動空間,許多隨意的交談交流發生在這里,許多園林文化場景搭建在這里。因此,園林道路的植物造景綠化在遵循一般道路綠化設計的基本原則的同時,要更多的考慮園林文化建設的因素。

第3篇

園林植物作為風景園林景觀的主要體現者和功能的主要承載者;植物景觀設計是風景園林設計中的關鍵內容。

在景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態特征表現特質美、利用植物的色彩和季相變化表現季節美、利用植物的裝飾特性表現藝術美、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現社會美;在功能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使其發揮生態作用、防護作用、實用作用和社會經濟作用。

2.現代植物景觀設計的現狀

在現代景物景觀設計中,由于設計者和決策者有時會忽視或片面理解園林植物的主導作用,導致現代植物景觀無論在觀賞上,還是在功能上都有所折扣。

2.1城市原有植物景觀系統的破壞

在新近綠地的建設或是舊有綠地的改造中,往往有片面強調圖形的美觀和象征意義,而忽視其園林植物生態功能的現象;有些大樹在移植過程中被截干去枝,甚至死亡,這對其原生的生態系統無疑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有些林帶本來是生態通道,結果被新修的所謂景觀大道截斷;而大面積的城市廣場和硬質鋪地很少考慮其對于城市生態環境的意義。

2.2城市物種多樣性的破壞

景觀生態學上衡量城市景觀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其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和本土化程度。物種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關鍵因素。由于片面地追求景觀的視覺效果,在我國各地的植物景觀設計中,都存在大量引進外來的植物品種種植的現象,有時甚至完全不顧本地的氣候和土質狀況。由于外來植物的介入,城市生態環境被人為地加以改變,生態群落遭受破壞;此外,為了街道的整齊和氣勢的營造,往往整條街栽種單一樹種而不維持原始狀況下多樹種的混種,最終導致物種多樣性的破壞,是城市生態系統變得脆弱而不穩定。

3 現代植物景觀設計的問題

現代植物景觀設計與建設中的滯后、不合理的觀念,導致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1植物景觀的生態效益低下

近年來,很多城市的公共綠地多是西方古典園林中的大面積草坪和小灌木林拼成圖案的綠化方式,并在一段時期內草坪加上色塊圖案成為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時尚(如是做法被稱為“城市美化運動”)雖然草坪加色塊圖案能給人寬闊和心曠神怡的感覺,也能使園林潔凈明朗,但從生態學上看,此種綠化模式發揮的生態效益遠不如中國傳統的喬灌草復合群落,而且養護費用相當高。這種“事倍功半”的做法是不可去的,也是不應提倡的。

3.2植物景觀“千城一面”

對植物景觀設計的理解缺少深度和內涵,設計作品僅僅停留在概念、形式提出的水平上:有的將植物景觀設計簡單地理解為栽花種草,植物景觀處于噴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陪襯地位;有的偏愛以植物材料構成圖案效果,熱衷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齊劃一的色帶或幾何形體——如此種種的做法,使得國內一些城市因缺乏城市特色而導致“千城一面”。

3.3植物微觀群落不穩定

植物微觀群落是植物與植物之間建立的互惠的、共生的關系。特定的“喬灌草”組合的搭配是物種億萬年進化的結果:符合自然規律,并且能夠使群落中的各種生物生長良好、使其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但是,從植物景觀設計的植物配置來看,設計者主觀性的把一些不具備共生關系、甚至不能共同生長的植物種植在一起,使植物微觀群落變得非常不穩定。

3.4忽視鄉土樹種的應用

鄉土樹種具有最佳的本土適應性和文化傳承性,代表地方特色。但是由于設計者的觀念問題和當地苗圃的種質資源問題,使鄉土樹種的應用具有相對的滯后性,很難使這一理念得以充分的理解和應用。

4 現代植物景觀設計的發展對策

現代植物景觀設計承擔著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人們提供良好的游憩場所的功能。在現代植物景觀設計中,我們要吸收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借鑒外國園林建設的優秀經驗,實現植物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4.1現代植物景觀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

4.1.1科學性

適地適樹和選用鄉土植物是科學性的基礎。植物個體的生態習性非常不同,對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空氣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群體生態中還涉及各種植物相互關系,所以,要營造多種植物生長所需的生態環境。依照植物之間的微觀群落的互惠共生關系,搭配植物。

4.1.2文化性

植物景觀和園林中其它的景觀一樣都需要有文化涵義,中國自古花文化異常豐富。眾所周知,梅蘭竹菊、玉堂富貴都有其代表性的樹種。此外,本土樹種也可以代表當地文化。例如,哈爾濱是舊有“榆都丁香城”的美譽,榆樹和丁香是我國旱地地區的本土植物,更代表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4.1.3藝術性

一般的藝術規律同樣可以用在植物景觀設計中。對比與協調、節奏與韻律、均衡與穩定、比例與尺度等形式美規律可以在植物景觀設計中靈活運用,創造出極富藝術性的植物景觀。

4.1.4實用性

植物景觀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單方面地說,例如,黑龍江省北方森林植物園內種植的郁金香每年就會為植物園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每當郁金香的花期,就會有大量游客慕名而來,一賞百花盛開的景象;另外,郁金香的切花也可以為植物園帶來經濟收入。

4.2尋求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原則

4.2.1生態位原則

從生態學上說,生態位是指處于群落中的物種,在時間、空間和營養方面所占的地位。植物空間的生態位,從宏觀層面上來講,是指植物空間提供給人們的或者可以被人們利用的各種生態因子(如土地、氣候、休憩空間、交通等)的集合,反映植物空間的現狀對于人們各種活動(主要是游憩活動)的適宜程度及吸引力大小,良好的生態位比較適宜人們的各種活動,對人的吸引力比較大;從微觀層面上講,良好的生態位是指構成植物景觀的每一種植物處于合理的空間分布,在它所處的生態空間都能比較健康的生長,正常地進行光合作用。

4.2.2引入綠量概念

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是用以衡量城市綠化水平的三項主要指標,而僅應用綠地率和覆蓋率這兩個指標,已不能滿足確切評價城市綠地景觀狀態和生態效益的要求,于是“綠量”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提出來。葉片是植物最主要的利用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有機物的器官,因此,植物景觀空間的物流和能流數量的大小,決定于植物葉片面積總量的大小。以葉面積為主要標志的綠量,是決定城市綠地生態效益大小的最具實質性的因素。例如,在具有相同綠地率的城市用地中,不僅可以有草坪和喬灌草復層結構群落的不同種植形式,表現出不同的綠化覆蓋率,而且,綠地的生態環境效益也不一樣。可見,合理的植物配植可充分發揮其增濕、降溫、調節環境小氣候的作用。

第4篇

關鍵詞:園林景觀;植物造景;設計

植物除了能創造人類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能創造適合于人類的生態環境。隨著世界人口密度的加大,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離自然越來越遠;城市中建筑林立,工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正在污染著環境;城市溫室效應越來越明顯,人類所賴以生存環境日趨惡化。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成為時代潮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植物資源、實現植物資源環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才能拯救人類自己。因此,現代園林以植物造景為主已成為世界園林發展的新趨勢。

一、基本概念及意義

植物,是園林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能滿足園林的空間構成、藝術構圖需要,為人們提供遮蔭、降暑、防災等功能需求,更是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是大多數生物種類的棲息地,是園林景觀的生命象征。

隨著生態園林建設的深入和發展以及景觀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等多學科的引入,植物景觀的內涵也隨著景觀的概念范圍不斷擴展,傳統的植物造景概念、內涵等已不能適應生態時代的需求。植物造景不再僅僅是利用植物來營造視覺藝術效果的景觀,它還包含著生態上的景觀、文化上的景觀甚至更深更廣的含義。

二、園林綠化景觀中的主題植物造景運用

(一)設計思路

1、功能分區

植物隨季節的更替會產生形態變化,這種變化成為植物景觀的特色,進而升華成一種季節主題文化。利用這種主題文化進行園林空間的劃分,應用于園林的功能分區,可使分區明確并形成景觀連續性。利用植物的季節象征主題來進行功能分區,還可以使景觀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連續性,同時又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2、環境氣氛

利用不同主題含義的植物造景,可以營造出不同主題的景觀氛圍。利用園林植物進行意境的創作,從欣賞植物的形態美到欣賞植物的意境,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3、文化內涵

植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代表著中國傳統的精神和文脈。

在現代園林規劃中,可將植物的文化內涵同造景相結合,以園林主題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植物造景過程中,將這種文化內涵作為植物景觀的主題表現出來,既可以增加園林的景觀表現,也可以增加園林景觀文化內涵。如荷花,“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華而自逸”,是頗具雅逸精神美的花木。

4、歷史文化主題

古木是園林歷史的見證,也是一個年代的標志。古木的存在可以增添園林歷史底蘊,激發懷古幽思。將古木作為園林景觀的重點景觀對其進行主題造景,可以為園林提供無限的遐想空間。古樹名木蒼勁古雅,姿態奇特,在園林中可構成獨特的景觀,也常成為名勝古跡的最佳景點。

(二)設計方法

一個優秀的園林植物主題造景,不但要借助植物豐富的文化內涵,也要依靠植物景觀的設計手法來表現。合理的造景設計可以加強主題的表現,深化主題內涵。

1、植物景觀空間結構

植物景觀空間結構是指在觀賞空間中,植物造景所應用的個體數量和配置方式。在植物主題造景的園林景點中,植物是景觀表現的重點。根據實際需要來體現園林主題時,主要借助植物個體的數量和恰當的配置方式來進行植物主題表現。

2、借助植物配置烘托主題

植物配置是植物景觀表現的主要方式,也是園林主題最直接的展現形式。優秀的植物配置可以使主題表達直接、明確。在植物主題造景過程中,可采用突出主題植物,淡化背景及利用植物色彩差異體現主題。

主要是利用植物體量上的差異進行配置,使主題植物突出,成為視線的焦點。在較小的造景空間中,可以選擇植株高度比主題植物小的植物為背景,襯托出主題植物,使主題表現明顯。在比較寬敞的環境空間中,可利用鋪地、草坪或顏色單一的草本植物作為主題植物的背景,使主題植物成為景觀的中心來表現主題。

3、主體植物利用

植物的主題內涵大多代表幸福、吉祥、富貴的美好愿望和謙和、高潔的人格操守,常常是不同的植物代表著相似的主題,因此,在滿足景觀主題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種類不同但主題相似的植物進行造景,即可體現了景觀主題,又豐富了植物種類,提高景觀的觀賞性。

4、深化主題

園林要素是景觀營造的主要元素,各要素在園林中相互關聯,形成景觀的連續性。在植物造景的形象表達的基礎上,利用植物造景過程中,借助建筑和小品主題點景,園林植物與建筑的配植是自然美與人工美的結合,深化了主題內涵。

三、園林綠化景觀中的空間植物營造運用

(一)設計思路

1、園林空間功能

妥善解決園林空間的功能是做好植物應用及配置的基礎和出發點。植物本身是一個三維實體,是園林景觀營造中組成空間結構的主要成分。因此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樣,具有構成空間、分隔空間、引導空間變化的功能,植物在空間上的變化,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來實現,也可以通過人們的視線、視境的改變產生“步移景異”的效果。

2、園林空間特點

在功能獲得合理妥善解決的前提下,要注意突出園林空間的特點,也就是要注意形態的單純化和統一感。另外園林空間的風格特點要盡可能純粹,既使需要把兩種風格結合在一起,也要分出主次,不能數種風格特點沒有主次地混雜在一起,這樣往往難以成功。

(二)設計途徑

1、建立園林植物檔案

從事過園林設計的人員都深知,設計工作強度大,又往往非常急迫,很難指望在設計時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查找期望用途的植物種類和品種,這個分類系統的目的就是使處于緊張工作狀態的設計人員能迅速找到大致符合期望用途的植物種類,并減少誤選植物的機會。

2、園林空間功能要求

明確園林空間的功能要求,將保證園林植物的選擇是合目的的,不至于影響到園林空間的使用效果。在植物配植時應考慮樹形、樹高和園林建筑相協調,應和園林建筑有一定的距離,并應和窗間錯種植,以免影響通風采光,并應考慮游人的集散,不能塞得太滿,應根據種植設計的意圖和效果來考慮種植。

3、園林空間的藝術品格

園林空間的藝術品格要肯定地凸顯出來,這樣才能保證其藝術感染力。明了空間界面應該具有的特征,植物選擇就會有針對性。不能為了符合空間特征的需要而舍棄使用功能要求的需要。最好當然是兩者能夠協調,確實不能協調時,應該優先滿足使用功能的需要.

植物造景的優點還包括造價低、建設時間短、能在保持原有景區風格不被破壞的條件下使原有景觀錦上添花并且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在進行植物造景時,要充分發揮植物本身的生物特性,把植物的美充分表現出來。要把傳統的藝術手法與現代精神相結合,創造出既符合植物生態要求,又能給人們景色迷人的植物空間。

參考文獻:

[1]彭衛強.淺談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植物造景.中國西部科技.2009(1)

[2]蘇小萍.淺論充分發揮園林植物造景的生態作用.廣東科技.2009(4)

[3]吳榮生.淺談園林植物在造景中的應用.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3)

[4]徐德嘉.古典園林植物景觀配置.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6)

[5]陸華.淺談植物造景與配置,2010.1.22

[6]何平.彭重華.城市綠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1

第5篇

關鍵詞:傳統園林 植物配置 造景 設計手法隨著社會生產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園林建設技術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尤其是在植物的種植、栽培、設計和布局上面,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也與西方園林技術出現了一定的差異。截至目前,我國的傳統園林建設方法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的園林規模、結構、類型、內容形式都得到了優化,且形成各種不同層次的管理模式。近年來,在城市建設中傳統的園林植物配置采用越來越多,也深受著各界人士的重視,尤其是自從城市園林概念的提出之后,這一施工技術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一、傳統園林植物配置分析

我國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豐富的內容、鮮明的個性、獨特的風味,是一項極具藝術魅力的園林結構體系,是公認的世界三大員林體系之最。我國歷代園林工作人員在工作中都十分注重植物景觀藝術美感以及意境美感的營造。選擇一些植物題材有很多種方法,其中更多的是在傳統的手法上和獨特的藝術表現上滿足這種手法采用傳統的藝術營造效果有著極大的獨到優勢。

1、我國園林

中國園林的產生與出現最早可以追朔至公元前十一世紀的殷周時期,當時園林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滿足王公子弟們的狩獵需要,這個時候,我國將園林稱之為囿。這種園林結構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方便禽獸的生活與息息,以便于王孫公子的狩獵與游玩,是一種按照植物自然生長方式營造的一種生態景觀。而在此之后,我國的社會發展中人們對植物的關注日益深入,逐步從外觀的基礎上朝著外貌形象發展,而且還注意到其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寓意。到秦漢時期,我國園林更是形成了繁華的發展,尤其是以阿房宮、未央宮、上林苑為主的宮廷園林藝術,更是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在園林建設中采用了大量的人力去種植各種觀賞型植物,這些樹木在點綴園林美觀性和裝飾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而在隋唐時期,由于當時國力和國情的鼎盛,世界各國人員的交流加大使得各種國外奇花異草不斷的涌現了出來,為當時的園林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而我國的園林鼎盛時期是明清兩代,由于這個時候國力鼎盛以及人們物質生活要求的提升,對于各種園林建設也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面積較小的私家園林,更是極為常見,花卉配置精巧而又玄妙,而皇家園林花木則多采用種類豐富,植物景觀規模較為宏大。

2、植物配置分析

植物配置是目前城市園林建設中的應用極為常見,城市園林作為我國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的核心內容,在社會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未來城市建設和規劃工作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植物作為園林建設中的首要因素,其配置手法隨著社會生產技術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復雜。在我國傳統園林建設中,由于受到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變動與影響,在植物配置中也體現的與眾不同。在世界經濟發展日益增快的今天,經濟一體化、文化一體化的趨勢影響下,園林配置手法也在不斷結合與更新,變得更加具有個性。在園林建設中,植物配置要以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園林植物造景為精髓,并且將其能夠去糟取精,并結合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形成一種新的配置體系,創造出一項能夠滿足現代人們生活習慣、審美習慣的植物景觀建設方式。

二、傳統植物配置設計的應用

1、花壇栽培技術

花壇花壇是指在具有幾何形輪廓的機床內,種植各種不同色彩的花卉.運用花卉的群體效果來體現田案紋樣.或觀賞盛花時絢耐景觀的一種花卉應用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花壇的形式也在變化和拓寬.在形式與視覺感受上更為多樣。花壇的優勢不但在于其優秀的裝飾性,也在于它可以隨時更換.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隨著我國城市同林綠化事業的發屣。花壇在園林綠地巾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的作用.現在已成為城市園林美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花境

花境是濰自于歐洲的一種花卉種植形式,人們模擬自然界林地邊緣地帶多種野生花卉的交錆生長的狀況,運用藝術設計的的手法,將宿根花卉按照色彩、高度、花期搭配在一起成群種檀,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花卉種植形式,稱為花境。隨著歷史的發展,花境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許多變化,雖用于花境的植物種類越來越多,但花境的基本設計思怨和形式仍蕞保留下來。花境的自然天性使其柱上海得到廣泛的應用,它所營造的自由而熱烈的氛闡使整個環境郁顯得生機勃勃。

3、整形技術

檀輔通過植物任剪,使植物形成并保持設計造型的技術叫植物整型技術.修建后形成的造型植物叫整形植物。園林中,各種規劃式的組成要素可以使環境姓得安靜而莊嚴,植物與建筑相得益彰。作為建筑與自然景觀之間的過渡,這種植物應用形式對中陶古典園林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三、植物配置原則

1、統一原則

統一的原則:也稱變化與統一或多佯與統一的原則。

植物景觀設計時,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統一感,這佯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總之變化太多,整體就會顯得雜亂無章,甚至我覺得一些局部感到支離破碎,失去美感。過于繁雜的色彩也會引起心煩意亂,無所適從,但太平鋪直敘,沒有變化,就會顯得單調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的原則。

2、協調原則

植物景觀設計時都要注意相互聯系與配合,體現調和的原則,使人具有柔和、平靜、舒適和愉悅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產生協調感。相反地,用差異和變化可產生對比的效果,具有強烈的刺激感,形成興奮、熱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觀設計中常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題或引人注目。

3、均衡原則

將體量、質地各異的植物種類按均衡的原則配植,景觀就顯得穩定、比較順眼一點。如色彩太濃重、體量太龐大、數量繁多、質地粗厚、枝葉茂密的植物種類,那么給人以重的感覺;相反,色彩素淡、體量小巧、數量減少、質地細柔、枝葉疏朗的植物種類,則給人以輕盈的感覺;根據周圍環境,在配植時有規則式均衡(對稱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對稱式)。規則式均衡常用于規則式建筑及莊嚴的陵園或雄偉的皇家園林中。

四、結語

在我國傳統園林的造園理念中,植物的配置是以有生命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因此既要表達植物的自然特性,又要通過植物表現人的思想情感,這兩種理念構成了中國古典園林配置自然美和文化美相結合的獨特效果。

第6篇

關鍵詞:園林建筑; 園林造景; 應用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becoming acute, simply focus on the protection of one-sided development can not obtain satisfactory result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exploration, has formed a system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Building applications in garden landscape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rough in-depth detailed planning, active exploration, planning method is finally seeking an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between the balance, so that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complement each other, promoting comm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建筑與園林造景的差異。建筑與園林其實是兩種不同風格的藝術載體,各有本身的特點與空間領域,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素質的提高,對其建筑及環境要求的提高也是自然的。見諸于園林造景是獨立的,也是統一的。一個建筑在園林造景中應用得當,互融一體,給人賞心悅目﹑依然自在的感覺,仿似造景就是巧奪天工。園林建筑是中國建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園林有不同于宮殿﹑長城﹑廟宇﹑橋梁,它有自身的一些特色。園林建筑是與園林環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結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環境的有利條件,滿足有人觀賞自然風景的需要,又要成為被觀賞的自然景色中的一個內容。也就是說,園林建筑的布局是從屬于整個園林的藝術構思的,是園林整體布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總是服從整個風景環境的統一安排,同時又對總體布局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園林建筑在園林造景中的應用。

優秀的建筑在園林中本身就是一景。桂林蘆笛巖接待室的選址就是一個園景的優秀實例。陡峭平常的山坡本無其它利用價值,不能攀登,也缺乏景觀,但被利用在上面建立了一座小巧的接待室,使綠樹叢中潔白的接待室成為山坡一景。植物的比例顯得合適。建筑的線條往往比較硬直,而植物線條也較柔和活潑。中國古建筑在建筑與環境的配合和協調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有許多精辟的理論與成功的經驗。古人不僅考慮建筑物內部環境主次之間、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而且也注意到它們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師和工匠們,在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的時候,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務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調、體量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借景”就是造園技法中巧妙地運用環境的一種表現手法。景與景之間,也相互為借,隔院樓臺,出墻紅杏都可相互借用,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三、中國園林建筑的風格特點與分類 。天然山水園和人工山水園中國古典園林,大體上可以分為天然山水園和人工山水園兩大類。 天然山水園往往利用天然的真山真水,在因勢利導的情況下,作出一些局部調整,并加以建筑和花木(有時還放養動物),組合成供人游歷觀賞的園林。人工山水園是以人為堆疊的假山和開鑿的池,來充作自然山水,力求在小環境中表現大自然。它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山、水、植物和建筑。由于人工山水園更加集中的反映了人的藝術創造力和造園思想,因此最能代表中國古典園林的成就。 園林建筑在園林中即能美化環境,豐富園趣,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動的方便,又能使游人從中獲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四、利用植物景觀

1.強化園林植物的開發與利用

大力開發、利用鄉土植物。園林綠化的主要宗旨是改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園林。地應以鄉土植物為主,形成較穩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觀, 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綠地的生物量,而且可以通過鄉土植物造景反映地方季相變化, 重要的是易于管理,管理費用降低。此同時,也不排除對國外優良植物品種的引種。

利用不同類型的園林植物創造植物景觀。充分利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攀援植物、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創造園林景觀。采用多層次的、合理的、科學的園林植物配置,不僅可以豐富植物景觀的物種多樣性,而且還可以增加植物造景的景觀效果。

充分開發和利用園林植物野生資源,培育優良新品種。我國園林植物有待開發利用。優良的新品種可以提高植物景觀的觀賞效果,增加植物造景的新穎性。應引進科技人才加入投資,開發野生植物資源,培育出適合我國各地條件及各種需要的優良造園植物。

2.造景形式多樣化

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采取不同形式的植物造景形式。更新觀念, 植物造景不拘一格, 自然美與人工美相結合。

充分利用水生植物造景。水生植物造景是以適生的、具觀賞價值的水生植物為材料,科學合理地配置水體并營造景觀,充分發揮水生植物的姿韻、線條、色彩等自然美,力求模擬并再現自然水景, 最終達到自身的景觀穩定。

多維空間植物景觀。應加強垂直綠化,垂直綠化植物的選擇和配置上應加強研究,找出適合本地的垂直綠化植物,盡量做到四季景色優美。一個現代化城鎮需要一定的綠地面積來實現和保證環境質量。我國目前城鎮用地緊張,高層建設不斷增加,平地綠化面積越來越少,垂直綠化勢在必行垂直綠化不僅能增加建筑物的藝術效果,而且占地少、見效快、綠化率高, 對增加綠化面積有明顯的作用。

3.重視生態效益

第7篇

【關鍵詞】小城鎮;園林植物;造景

1 園林植物造景的內涵

園林植物造景,包括廣義、狹義兩個方面。從廣義上來講,是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 植物群落、 植物個體所表現的形象,通過人們的感觀傳到大腦皮層,產生一種實在的美的感受和聯想;從狹義上來講,是指通過藝術的手法,運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題材,充分發揮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從而來創作出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供人們觀賞。園林植物造景是生態園林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小城鎮生態城市建設、經濟可持續發展、 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建設節約型園林等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是城市空間及景觀畫面的主要構成要素,旨在通過營造植物帶給人們身心的放松。園林植物造景,不僅可以改善生活環境,為人們提供休息和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而且還能為人們創造游覽、 觀賞的藝術空間。園林植物除有凈化空氣、降低噪音、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環境、氣候和防風、 庇蔭的基本功能外,在園林空間藝術表現中還具有明顯的景觀特色,使人們在忙碌緊張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如今,園林植物造景也向著更廣更深的方面發展,正向著生態景觀、文化景觀及歷史景觀的方向延伸,是人們創作意境的一種表達方式。

2 園林植物造景的淵源歷史

我國園林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就有了造園活動,到了西周至春秋時期,園林植物主要是為人們提供生產和生活資料。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我國就有了街道綠化。魏晉南北朝時,隨著自然山水園林的出現,人們對植物在園林中的造景也愈加講究。到唐代的時候,隨著經濟的發展,植物不僅起到綠化美化的作用,更加注意觀賞和造園的藝術效果。到清代時出現了造園藝術極高的典型的古典園林。重點是清代園林通過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創造出了許多植物景觀,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園林文化,成為了世界造園史上的藝術瑰寶。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園林造景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城市園林植物配置上,不僅注重植物的造景功能,對植物的抗污、吸毒及改善環境的功能也加大了研究。

3 小城鎮園林植物造景的原則

小城鎮園林植物造景應該遵循生態學和美學的原則,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遵循植物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植物的生長發育與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氣等環境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植物會選擇不同的自然生長環境。例如,按照對溫度的適應能力的不同,植物可以分為耐寒、喜溫、耐熱等類型;按照對光照的需求程度,植物可以分為陽性和耐蔭性植物。植物在不同性質的土壤上會形成不同的植被景觀,造景時要嚴格按照生態學的原理,將植物栽植在與之相吻合的環境之中。

3.2 堅持多樣性統一性的原則

多樣性統一性原則是小城鎮園林植物造景的重要原則,園林造景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者一致性,給人以同一的感覺。根據園林造景的主題來確定一致性的程度。相似的園林造景設計會讓人產生一種整齊、莊嚴、肅穆的感覺。差異性較大的園林造景設計會讓人充滿新鮮感,讓人感到輕松活潑。

3.3 堅持協調與對比的原則

所謂協調就是事物和現象的各方面相互之間的聯系與配合達到完美的境界和多樣化的統一。在小城鎮園林植物造景的過程中一定要協調好色彩、線條、比例等。景物相互協調的前提條件是之間必須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屬性。

3.4 堅持對稱與平衡的原則

在小城鎮的園林造景中,通過整體或者局部和諧的調整,使人達到感覺上的對稱,讓人們產生愉快的感覺。一般來說,生物體存在著兩側對稱與輻射對稱兩種自然的對稱,在小城鎮的園林植物造景中,可以按照這兩種對稱對植物進行配置。

3.5 堅持均衡的原則

植物、山水以及建筑物等都是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的重量感,在搭配上要遵循一定的均衡性。根據周圍的環境,規則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是兩種常見的均衡原則。按照均衡的原則來配置不同的植物種類,景觀就會顯得穩定、養眼,使人感到心情愉悅。

3.6 堅持韻律與節奏原則

在小城鎮園林植物的造景過程中,按照一定的規律來配置植物,會產生韻律感。例如,同一種植物等距排列就是一種簡單的韻律;不同的植物相間交替排列就是一種交替韻律。隨著植物的增多或更多一些交替排列,韻律感也會逐漸的豐富。植物也可以通過人為的加工形成形狀韻律,比如綠籬可以修剪成水平狀,方形的城垛狀、弧形起伏的波浪狀等等。

3.7 堅持統籌安排、全面兼顧的原則

在植物造景時,還要考慮到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將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結合、鄉土植物和外來植物相結合,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4 小城鎮園林植物造景中存在的問題

4.1 綠量與景觀的質量有待提高

綠量是指所有生長中植物莖葉所占的空間體積,廣義上還包括一切有利于人類賴以生存的因素,這是生態建設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概念。當前小城鎮植物造景中的綠量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草坪過度泛濫,盲目跟風,設計者對綠量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第二個方面是盲目照搬草坪模式,不分綠地的性質、面積大小、環境負荷一味的盲目照搬,必然會造成建設的綠量與景觀質量不成比例。

4.2 追求形式的現象依然存在

小城鎮園林植物的造景講究的是形式與功能的統一。然而,在實際的園林植物造景中,盲目追求綠化率,追求綠化視覺的現象非常普遍。比如,將分枝低、體積量大的雪松種在狹窄的街道上,將狹小的活動場地改建成草坪等,使植物造景的形式和功能沒有很好的統一,植物不能有效的發揮其作用。

4.3 對植物配置的科學性重視不夠

科學的園林植物造景除了滿足植物的生理生態、場地功能、視覺景觀等需求,還必須對植物造景的效果進行預見。在實際的造景設計中,常常以生長條件很好的植物作為理想效果的標準,對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氣候等沒有充分的考慮。造成的后果就是在小城鎮園林植物造景中,大多數植物的生長率、生長體積都低于同等條件下自然界中的植物。

5 如何更好的實現小城鎮園林植物造景

5.1 將生態效益與生態景觀相結合

園林植物造景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美化環境,還要從小城鎮建設的長遠發展目標來考慮。在自然界中,園林植物群落能創造出很高的生態效益。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要將環境的美化與小城鎮長遠的生態發展密切結合,從根本上實現小城鎮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5.2 合理科學的配置植物

小城鎮的園林是人們休息活動的重要場所,有相關的研究表明,綠色更能使人們的身心得到放松,在室外活動的空間,綠地的配置率更要高一些,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同時,對植物進行配置時,要合適恰當的選擇樹木。

5.3 要實現植物造景功能的多樣化

在進行園林景觀的設計時,也要做到與時俱進,做到不斷創新轉變,要將傳統的建筑周圍種植、假山上種植,發展到行道樹、綠籬、廣場遮陰、空間分隔等。從傳統的花臺發展到花壇、花鏡、室內花園、屋頂花園、溫室等造景方式,要盡可能豐富植物景觀,最大限度的實現功能的多樣化。

5.4 從當前人們的實際出發

現代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一定要從現代人的實際出發,開闊的樹林草地、城市廣場、森林公園更加適合現代人的口味。

5.5 草坪、花卉的品種要不斷推陳出新

草坪、花卉的廣泛大量應用已經成為小城鎮園林景觀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為了使景觀的設計不斷與時俱進,草坪、花卉要不斷引進新品種,不斷推陳出新。

總之,園林植物景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要想更好的實現小城鎮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就需要認真遵循園林景觀設計的原則,同時要科學合理的對植物進行配置,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效果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尹吉光.圖解園林植物造景[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 .

第8篇

關鍵詞:景觀沒計;生態環境;植物景觀

一、植物景觀設計

一般情況下,園林景觀的優劣與否,除部分限制于天時地利外,更多的取決于造園的設計者是否匠心獨運,是否能巧妙的運用地域和環境上的特點,融自身的審美觀念于其中,自樹一幟。因此,設計于前,布局于后;選材于前,施工于后;造景于前,融合于后。當然,不計效果和投入的現在造園,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的造園,也是淺薄和無區,必難為時代流芳。“設”者,陳設,設置,籌劃之意;“計”者,計謀,策略之意。園林設計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過程。

(一)園林設計原則。=強調設計與服務意識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所希盼的掌聲來自使用者的信任與滿意;設計的職責是創造特性。正如每個人都以其相貌、筆跡或說話方式上表現其各自獨特個性一樣,園林景觀也是如此;注重研究地域人文及自然特征。并作為景觀形式或語言及內容創新的源泉;環境和人的舒適感依賴于多樣性和統一性的平衡。人性化的需求帶來景觀的多元化和空間個性化的差異,但它們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設計時盡可能地融入景觀的總體次序,整合為一體。

(二)我國的園林設計理念。我國園林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體現了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涵,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蘊。以蘇州園林為代表,園林設計講究多種技巧,而整體理念始終一貫,即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于這一理念,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專門的學問來研究,即“風水學”。因為現代過激的文化理念,現代人將傳統的“風水學”棄之如遺。風水學固然有很多糟糠,但也保留了許多有益的內容,我們應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而不宜一味地盲目否定。

二、植物的生態作用及景觀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觀,必須具備科學性與藝術性兩方面的高度統一,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及人們在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

順應自然,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發育,其種類、結構,層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礎。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環境因子對植物個體的生態作用,形成其生態習性。

植物造景應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為題材來創作景觀的,必須從自然植物群落汲取創作靈感,造景中栽培群落的種植設計,必須遵循自然群落的發展規律一群落的組成成分、外貌、季相,群落的結構、垂直結構與分層現象,群落中各植物種間的關系等。

對植物景觀的欣賞。西歐古典園林中,植物景觀多是規則式。其根源始于體現人類征服一切的思想,植物被整修成各種幾何體及鳥獸形,在總體布局上植物景觀與建筑的線條、外形乃至體量協調一致;東方自然式植物景觀,模擬自然景觀及田園風光,結合地形、水體、道路來組織植物景觀,體現植物自然個體美及群體美,從宏觀季相變化到枝葉花果刺等細致的欣賞。自然式植物景觀體現寧靜、深遠、活潑的氣氛。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向往自然,追求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植物美,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創造自然的植物景觀已成為新的潮流。

中國古典園林不同于曾風靡英倫的自然式園林,在于提煉和意境的營造一即“深遠含蓄內秀的詩畫園林”,從王摩詰的輞川別墅到避暑山莊的知魚橋,莫不如此,而園林意境如果僅靠山水建筑,不過行尸走肉而已,只有在繽紛多彩、婀娜多姿的植物點綴下,才得以煥發生機。我國歷代園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觀的營造,選擇植物題材更有許多傳統手法和獨到之處 在植物造景中深受山水詩畫、哲學思想及習俗的影響。選擇植物重視“品格”,形式注重色、香、韻,還要具有畫意。

中國古代形成了山水詩畫與文人寫意山水園林,模仿自然,貫穿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其立意多為清高隱逸,超世脫俗 其中“三境界”觀(生境,畫境、意境)對植物造景的影響最大。反映在植物造景中則是要求仿照自然狀態錯落有致地組合成人工群落,與山石、水體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狀態的環境。運用植物的特征姿態色彩給人的不同感受而產生比擬、聯想,作為情感或表達意境。植物由于生長環境和抗御外界環境變化能力不同,在人觀念中留下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如松剛強、高潔,梅堅挺、孤高,竹剛直、清高,菊傲雪凌霜,蘭超塵絕俗,荷清白無染人們對花草樹木的鑒賞.從形式美升華到意境美。

三、植物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給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人類戰勝自然的同時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大片綠地被占用.樹木被砍伐.導致生態平衡的嚴重失調,自然災害惡性發生.泥石流、海嘯、沙塵暴……幸運的是,人類已經從受到的懲罰中逐漸清醒,認識到植樹造林除了能創造優美舒適的環境.而且對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溫度、濕度以及凈化空氣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植物能創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因此人們在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對所居住的周邊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珍視生命、珍惜曾經擁有的綠色家園.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住在園林式的城市.住在園林式的小區,成為人們的向往。而當今世界對園林這一概念已不僅是局限在公園或風景點中,從國土規劃就開始注重植物景觀.首先保護自然植被,其次進行有目的地規劃、栽植大片綠帶。

自然群落都有獨特的種類、外貌、層次、結構。環境越優越,群落植物種類就越多.群落結構也越復雜。而栽培群落是按人的意愿將同種、異種的植物配植在一起形成,根據人的生產、觀賞、改善環境等需要而組成。造景中栽培群落的設計,要遵循自然群落發展規律,從其組成、結構中借鑒。切忌單純追求藝術效果及人為要求,不顧植物習性,硬湊那些違反自然規律的群落。

重視園林建筑,而輕視植物,這在以往的園林建設及設計中屢見不鮮。而今人口密度、環境條件、人的喜好時尚都有很大變化,因此我們在園林建設中除應保留古典園林藝術的精華部分,還需提倡和發揚符合潮流的植物造景內容。當前人們逐漸接受園林植物造景的觀點,許多城郊營造森林公園,嘗試植物群落設計。伴隨著旅游熱,大批自然保護區、風景區紛紛成立。

近年來,隨著大規模城市建設全面鋪開,景觀建設快速發展,需要新增大批合格的園林綠地。高水平設計、高質量選苗、高標準施工已成為創園林城的質量目標。要充分掌握及利用園林植物資源來規劃設計,引種選育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植物品種,注意生物多樣性.改善城市生態及人居環境.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美。

四、結語

運用園林植物造景是園林綠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園林綠化建設首先不能盲目聽從不切實際的主觀意念.要按照生態園林的觀念去創造園林景觀.建設各種類型的園林綠地;要體現以植物造景為主體.按植物多樣性及其生態位和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注意維護、改造自然植物群落的同時.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注重植物的生長發育、枝葉和形態變化、開花結實、衰老以致死亡等演替過程;把握景觀的動態性.結合運用園林美學原理.營造出優美的能保持長期穩定的園林景觀.構建融生態、藝術、科學、文化為一體的綠色環境。

參考文獻:

第9篇

關鍵詞: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環境影響

Abstract: The knowledge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volves a wide, it includes literature, art, biology, ecolog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rea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requires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all subjects are unified in the garden arts.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ts; landscape design; environmental impact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在現代城市綠化發展過程中,園林植物的合理搭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形成了許多構造合理、景觀優美的綠地。然而工作中依然存在重景觀輕生態、重效果輕過程的現象,綠地設計和建設往往缺乏群落的觀點,忽視了群落自身特點和規律,物種選擇、應用形式和功能單調、結構單一,植物配置和風格大同小異,甚至僅是簡單重復和克隆。城市中植物群落成為典型人為干擾系統,其結構常是未成熟臨時框架,存在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小、系統不穩定、養護管理精細、抗逆性差等問題,與自然或農林植物群落相比,城市植物群落具有明顯差異性。近年來城市綠化問題倍受關注,城市綠化地的“景觀、生態”雙重功能性逐漸成為園林設計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園林植物配置的方向從單一的植物景觀,發展到結構復雜,系統穩定,具有生物多樣性的多功能園林。

1植物景觀設計

一般情況下,園林景觀的優劣與否,除部分限制于天時地利外,更多的取決于造園的設計者,是否匠心獨運,是否能巧妙的運用地域和環境上的特點,融自身的審美觀念于其中,自樹一幟。因此,設計于前,布局于后;選材于前,施工于后;造景于前,融合于后。當然,不計效果和投入的現在造園,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的造園,也是淺薄和無區,必難為時代流芳。“設”者,陳設,設置,籌劃之意;“計”者,計謀,策略之意。園林設計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過程。

1.1園林設計原則

以高起點、高標準設計創超高品位的居家生活環境。

1.1.1強調設計與服務意識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所希盼的掌聲來自使用者的信任與滿意。

1.1.2設計的職責是創造特性,正如每個人都以其相貌、筆跡或說話方式上表現其各自獨特個性一樣,園林景觀也是如此。

1.1.3注重研究地域人文及自然特征,并作為景觀形式或語言及內容創新的源泉。

1.1.4環境和人的舒適感依賴于多樣性和統一性的平衡,人性化的需求帶來景觀的多元化和空間個性化的差異,但它們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設計時盡可能地融入景觀的總體次序,整合為一體。

1.2我國的園林設計理念

我國園林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體現了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涵,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蘊。以蘇州園林為代表,園林設計講究多種技巧,而整體理念始終一貫,即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于這一理念,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專門的學問來研究,即“風水學”。因為現代過激的文化理念,現代人將傳統的“風水學”棄之如遺。風水學固然有很多糟糠,但也保留了許多有益的內容,我們應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而不宜一味地盲目否定。

1.3園林設計需要注意的問題

1.3.1忌追求高檔,豪華,遠離自然,違背自然。

1.3.2忌盲目模仿,照搬照抄,缺乏個性。

1.3.3忌缺乏人文關懷,不顧人的需要。

1.3.4忌只注重視覺上的宏偉,氣派,高貴及堂皇的形式美,而不顧工程的投資及日后的管理成本。

1.3.5忌忽視與當地環境的和諧統一,破壞整體的生態環境。

1.3.6忌對園林植物隨意配置。

1.3.7忌只注重一種植物,忽視園林植物配置的多樣性。

1.3.8忌只注明園林植物的種類,不明確具體品種和規格。

2植物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園林景觀主要是體現在植物上,應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來創造景觀,充分發揮植物本身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所以園林景觀的設計離不開植物的點綴和映襯,這些植物不僅可以增加園林的藝術效果,對環境也有很大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空間塑造上的作用: 植物可作為空間塑造材料使用,對空間進行分隔、連接與引導,并形成不同的空間比如私密性空間,開放性空間等; 其次,遮掩不良的景觀,形成主體屏障,同時,還可引起到框景的作用等。

2.2改善環境的作用: 植物景觀的適當利用可以改善戶外的環境品質。如: 水土保持,減弱噪音,凈化空氣,控制光線和眩光,影響局部微氣候的變化等。

2.3美化環境的作用: 植物可發揮自身的觀賞特性,如樹形之美,開花、結果的特色隨著時間變化展現生生不息的自然美感,并提供視覺、嗅覺等感觀之愉悅,形成自然優美的環境,達到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

2.4生態上的作用: 提供生物棲息、繁衍、覓食的空間,建立生態保育的基礎。

3植物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給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人類戰勝自然的同時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大片綠地被占用.樹木被砍伐.導致生態平衡的嚴重失調,自然災害惡性發生.泥石流、海嘯、沙塵暴⋯⋯幸運的是,人類已經從受到的懲罰中逐漸清醒,認識到植樹造林除了能創造優美舒適的環境.而且對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溫度、濕度以及凈化空氣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植物能創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因此人們在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對所居住的周邊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珍視生命、珍惜曾經擁有的綠色家園.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住在園林式的城市.住在園林式的小區,成為人們的向往。而當今世界對園林這一概念已不僅是局限在公園或風景點中,從國土規劃就開始注重植物景觀.首先保護自然植被,其次進行有目的地規劃、栽植大片綠帶。

自然群落都有獨特的種類、外貌、層次、結構。環境越優越,群落植物種類就越多.群落結構也越復雜。而栽培群落是按人的意愿將同種、異種的植物配植在一起形成,根據人的生產、觀賞、改善環境等需要而組成。造景中栽培群落的設計,要遵循自然群落發展規律,從其組成、結構中借鑒。切忌單純追求藝術效果及人為要求,不顧植物習性,硬湊那些違反自然規律的群落。

重視園林建筑,而輕視植物,這在以往的園林建設及設計中屢見不鮮。而今人口密度、環境條件、人的喜好時尚都有很大變化,因此我們在園林建設中除應保留古典園林藝術的精華部分,還需提倡和發揚符合潮流的植物造景內容。當前人們逐漸接受園林植物造景的觀點,許多城郊營造森林公園,嘗試植物群落設計。伴隨著旅游熱,大批自然保護區、風景區紛紛成立。

近年來,隨著大規模城市建設全面鋪開,景觀建設快速發展,需要新增大批合格的園林綠地。高水平設計、高質量選苗、高標準施工已成為創園林城的質量目標。要充分掌握及利用園林植物資源來規劃設計,引種選育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植物品種,注意生物多樣性.改善城市生態及人居環境.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美。

4結語

總而言之,運用園林植物造景是園林綠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園林綠化建設首先不能盲目聽從不切實際的主觀意念.要按照生態園林的觀念去創造園林景觀.建設各種類型的園林綠地;要體現以植物造景為主體.按植物多樣性及其生態位和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注意維護、改造自然植物群落的同時.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注重植物的生長發育、枝葉和形態變化、開花結實、衰老以致死亡等演替過程;把握景觀的動態性.結合運用園林美學原理.營造出優美的能保持長期穩定的園林景觀.構建融生態、藝術、科學、文化為一體的綠色環境。

參考文獻

[1]朱玲.城市公園植物景觀季相設計探討[D].西南大學,2010

第10篇

[關鍵詞]:主題公園;景觀;植物配置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現代園林的植物景觀設計不僅僅受到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文化內涵影響,還受到西方各種主義、思潮流派的影響,風格和形式都大有變化。因此,不難發現在我國現代主題公園中,植物配置模式有著不同時代的風格和特征。

(一)圍繞主題特色,強化特征

每個優秀主題公園的賴以生存的靈魂便是他們不可復制的主題。因此,在植物配置中,都圍繞著主題內容、樂園特色,強化主題公園園的游樂性、參與性、知識性、趣味性、休閑性等綜合游樂活動特征。西安大唐芙蓉園通過演義唐代傳統的植物配置來強化它“寫意山水園林”的大唐文化主題特色;大連發現王國通過眾多熱帶植物來強化它異域探險的特色;深圳歡樂谷香格里拉森林是塑造得一種殘破的美感,設計中處處體現了這兩個字;而北京歡樂谷香格里拉該園區景觀元素選用的是偏重鄉野意趣――粗獷、浪漫的感覺。

(二)重組古典原型的元素

以古典的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元素為原型,結合現代的各種藝術思潮,對傳統的植物景觀視覺元素進行重組,賦予其新的表現形式是當代藝術創作的基本趨勢。尋求簡易的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設計中強調形體的重復與差異,從而建立時間與空間的關系,使得植物形體與空間整體得到最佳的表達。現代的景觀設計師認為這種形式的簡潔純凈和簡單重復,就是現實生活的內在韻律,其植物的造型手法趨向簡約化、規則化。樹木大多按網格種植,整齊劃一,灌木修剪成綠籬,花卉追求整體的色彩和質地效果,作為整體景觀設計幾何構圖的一部分。這種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事物的本質,沒有任何附加的東西,也恰恰符合了現代人的審美取向,同時保證了較高的質量和效率,反映了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其視覺沖擊力卻是直接的,并且有力地控制大尺度的空間,形成簡潔有序的現代景觀,有時會帶來令人滿意的景觀效果。

大唐芙蓉園里把日式植物配置、修剪常用技藝與草坪結合,芳林苑庭院的散置的竹從與水系、地面鋪裝的構成感極強的結合方式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三)植物功能多元化

我國初期的主題公園,往往把植物放在一個起裝飾作用配角地位上,而現代主題公園的科學性已經在植物景觀設計上得到體現,植物的設計已經上升到限制空間、構成室外空間、遮擋不利景觀的物體、護坡、在景觀中導向、統一建筑物的觀賞效果以及調節小氣候和光照、水土保持的層次上,實現了植物配置功能的多元化。現代景觀設計不再強調大量植物品種的堆積,也不再局限于植物的個體美,而是追求植物形成的空間和尺度,以及反映當地自然條件和地域景觀特征的植物群落,尤其著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點和整體景觀的美感。植物的整體空間形態在設計中確定以后,才考慮其觀賞性,通過個體植株形體、線條、色彩、肌理、香味等所表達出來的韻味以及人們賦予它的擬人化性格,都讓植物充滿靈性,立體而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主題公園的植物重在強化其主題特色以及園中各景區、功能區的多樣性。生態環境和園林藝術相結合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生態意識的增強,主題公園的景觀規劃設計應注意圍繞體現自然生存環境特征,運用園林藝術構圖手法,巧妙布景,精心立意,將現代人們的情趣和愛好與娛樂融匯于一園。

(四)節約型為主

綠地是主題公園一切活動的載體,可以創造開展各種活動的空間與場地,形成總的環境氛圍。主題公園是個求快求新的典型景觀園林類型,然而由于這類公園需要極大的投資,往往在植物景觀上的經費預算相對較少,導致景觀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除了良好的植物配置模式,美觀而經濟的植物配置更為重要。主題公園中綠地面積往往占總面積的60%~80%,其管理維護費用是相當巨大的,節約型的植物配置模式不可或缺。因地制宜,重視綠地建設結合功能區、景區的設置,在總體規劃過程中,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條件、現狀特征進行規劃設計,通過減少喬木增加花灌木的方法,草本花卉的應用在主題公園的植物配置上的使用應加大比例,達到使景觀看起來既美觀,又節水的效果,植物配置應結合各景區特征和生態群落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形成綠色基調。

(五)植物種類不夠豐富、配置相對單一

我國被譽為“植物王國”,擁有的植物種類約在三萬種左右,居世界第二,其中木本植物八千多種,然而我國的大多數主題公園中采用的植物品種僅僅不足百種,南方植物材料如此豐富的主題公園的栽植種類不超過200種,僅占2.5%。像大唐芙蓉園這樣上千畝場地的大型主題公園里的植物種類僅100余種,各園區的不少植物品種重復率極高,頗為可惜。因此,應該大量使用特色的鄉土植物、引進國外優秀品種、采用喬木、灌木、地被植物和草坪立體結合種植的方式,來增加植物群落物種種類,形成疏密有度,障透有序和高低錯落的群落層次結構,才能對改善綠地系統的自我維持機制有積極的作用。當然,主題公園中僅植物種類多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建的是主題公園不是植物園。植物多樣性只是自然法則中的一個重要規律,是形成植物群落結構穩定、景觀形式多樣的前提。只有通過明確的設計意圖和精巧的植物配置、精心的選擇豐富多樣的植物,才能建造出風景如畫的主題公園。

參考文獻:

[1]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2] 朱鈞珍.中國園林植物景觀藝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7.

第11篇

關鍵詞:墓園;植物配置;景觀設計

常言道“無園不木”,即植物因其具有豐富的色彩、各異的形態和芬香的氣味,在古今園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園林要素,在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它不但能滿足園林的空間構成、藝術構圖需要,而且能為人們提供遮蔭、降暑、防災等功能需求,更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園林景觀的生命象征[1]。墓園植物代表生生不息的生命節律,意味著希望與重生,以及生命的輪回。本文以貴州六盤水市公益性公墓植物設計為例,在墓園植物的應用方面做了實踐性的初探。

1 墓園植物景觀設計原則

西福園公墓植物景觀設計以自然為師,營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為墓園中安葬的逝者實現回歸自然的心理愿望提供場所,同時為生者創造一個憑吊先人、領悟生死的環境。這對解決人地矛盾,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西福園公墓植物景觀設計遵循以下原則:

1.1 整體局部相結合的原則

墓園植物是貫穿整個墓園的主要景觀物質基礎,即西福園公墓應用墓園植物將墓園內不同景區綠化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同時,每個景區、各個局部又以豐富多彩的植物材料及不同的配置手法,形成不同的景觀。如路口等節點地段進行重點布景,以突出墓園植物景觀特色。

1.2 因地制宜的原則

西福園公墓充分利用原有的樹木,首先是保護原有生態環境;在保持原有自然風貌的同時,調整樹種結構,選用的樹種必需對自然環境適應性強、抗逆性強、抗污染、易于栽培管理,以喬木為主,使喬、灌、草形成合理比例,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混交形成自然群落,速生與慢生樹相互搭配,層次錯落,講究季相變化;以鄉土樹種為主,同時引進各種優良園林觀賞樹木,重視地被植物的應用,以達到護地保土之功能。

1.3 季節性原則

西福園公墓在墓園植物景觀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墓園景觀的季相變化,依據植物的形態、線條、色彩、質地進行構圖,并通過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變化,使植物景觀符合植物生長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規律。

2 墓園植物的選擇

因為墓園是一種特殊的園林,所以西福園公墓依據項目區域位置、自然條件、規劃中細化辦公、管理區和墓位區2大分區,在植物選擇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文化內涵。

2.1 賦有殯葬文化內涵的植物選擇

2.1.1 選擇壽命長的植物:如蒼勁肅穆的松柏類;素有“活化石”之稱的銀杏和蔥郁的樟樹等大喬木,不但不易老化而且樹齡較長,表示逝者永恒之意。

2.1.2 選擇辟邪植物:如由來已久、為常人所認知辟邪的垂柳、桃樹、梧桐、柏樹等,目的是為了能夠求得死者在陰間的平安,這也符合我國“入土為安”的殯葬思想。

2.1.3 選擇與佛教文化有關的植物:如初夏開的白花,像一串串玉質佛塔的七葉樹;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圣潔的蓮花等[2]。

2.2 常綠植物的選擇

常綠植物具有萬古長青和堅忍不拔的寓意,是營造墓園紀念性氛圍較好的植物。除了松柏類以外,西福園公墓園中還選擇常綠的萬年青、含笑、十大功勞、廣玉蘭、羅漢松、杜鵑、桂花等。

2.3 賦有人格化意義的植物選擇

根據逝者生前喜歡的植物和職業,西福園公墓中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賦有人格化意義的植物。如教師墓園選植桃樹、李樹,表示“桃李滿天下”的寓意;軍人墓園選植木棉;文人墓園選擇竹子、梅花、、蘭花等象征“君子”的植物。

2.4 植物色彩的選擇

植物不同的色彩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聯想而有其各自的象征[3],所以西福園公墓園中也相應地選擇不同色彩的植物。

2.4.1 表達崇高和莊嚴的紅色植物:如紅花的貼梗海棠、山茶、紅花夾竹桃、紫薇、美人蕉;果實是紅色的紫金牛、火棘、枸骨、南天竹;秋季葉紅色的雞爪槭、楓香、黃櫨等。

2.4.2 象征著純潔和神圣,給人以寧靜感覺,適合墓園氛圍的白色植物:如白花的深山含笑、梨、白花夾竹桃、木繡球;干皮為白色的有:白皮松、懸鉤子、毛白楊、懸鈴木等。

2.4.3 給人以光明、純凈的感受,象征(下轉第101頁)(上接第74頁)著希望和崇高的黃色植物:如黃花的云南黃馨、連翹、黃花夾竹桃、欒樹;秋季葉黃色的鵝掌楸、無患子、槭樹、麻櫟;干皮黃色的金竹等。

2.5 植物形態的選擇

不同姿態的植物有不同的表現性質和象征意義。在西福園公墓園中選擇垂直向上、莊嚴肅穆的植物:如塔柏、水杉等;垂枝表示哀思和悲痛的植物:如柳杉、柏木、龍爪槐、垂柳等[4]。

2.6 草本植物的選擇

西福園公墓中墓穴周圍選擇草本植物作為點綴,選擇色彩豐富的草花來活躍墓園肅穆的氣氛。主要以宿根花卉為主,也可根據死者家屬的意愿供選擇鳶尾、、月見草、波斯菊等。其他區域還選擇與墓園相關的具有文化意義的金銀花等藤本植物,于春夏開花,由于其越冬不死,常比作人的靈魂不滅、輪回永生[5]。

3 墓園植物的應用形式

3.1 墓園植物在神道中的應用

神道設置在墓區的入口處,從入口處經過一條長長的通道才能到達墓區。西福園公墓神道較長,它使人在正式進入墓區之前有一個心理上的緩沖空間,給去墓區祭拜親人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撫慰。西福園公墓在神道上以整形的松樹、楠木、龍爪槐等為主,列植在道路的兩邊,形成一個相對郁閉的空間,以增加紀念的氛圍。

3.2 墓園植物在生態葬區中的應用

隨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改變,環保生態意識的增強,人們逐漸接受了生態葬法。西福園公墓園中生態葬法主要包括草坪葬、花葬、樹葬等。這些葬法就是現代生態葬法。生態葬法既節約了土地又美化了環境,讓墓園成為了花海、樹林,還青山一片蔥綠。

3.3 墓園植物在傳統葬區的應用

傳統葬區是以中國人傳統的墓葬形式——為逝者立碑的葬區,西福園公墓在傳統葬區的植物配置形式主要以女貞等耐修剪的常綠植物為主,墓碑整齊的排列在一排排的植物中,形成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4 結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類可利用的土地資源不斷減少,公益性墓地的生態化、園林化是現代墓地建設的一大特征,更是現代社會墓園發展的一個新趨勢。本文以西福園公墓植物造景為例,對墓園的植物造景進行了實踐性的探索,可為當下的公益性墓園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和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1]趙世偉,張佐雙.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與營造[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2]聞銘,周武忠,高永清.中國花文化辭典[M].合肥:黃山出版社,2000.

[3]徐德嘉.古典園林植物景觀配置[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第12篇

【關鍵詞】:鄉土植物地域性景觀文化

1 引言

景觀設計的地域性,是全球化時代的重要議題。由于世界上各區域氣候、水文、地理等自然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地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鄉土植物。植物既是園林景觀的重要構成元素,又是地域特征的表現形式之一。植物形象的地域性造就了地域性的植物景觀。

2 景觀種植設計的地域性

植物生長有明顯的自然地理差異,在不同的氣候、地形等生態因子的作用下,植物形態會不同。以氣候而論,高山植物普遍低矮、近地;而熱帶雨林的植物終年常綠,樹木高大。由于地形的差異,生長在杭州市(市區最低海拔僅幾米,山區海拔平均為100m)的杜鵑形狀較為矮小,而生長在天目山(最高海拔1700m)的杜鵑,則高大如小喬木。

在西雙版納的傣族地區,全體都信奉小乘佛教,一些榕樹成了佛教徒崇敬的對象。在白族,很注重對“風水樹”的崇拜,他們在遷居某地之前,必先植以“風水樹”,種類以大青樹、合歡、滇樸、黃連木等為主。在侗族,為了適應自然地理環境,人們形成了“據水田而居,以稻作為本”的傳統生活模式,同時也因稻作而形成了獨具侗族特色的稻作文化。在英國玫瑰象征愛情、幸福和美好;櫟樹象征勇敢堅強;棕櫚象征勝利。在德國,矢車菊啟示人們小心謹慎和虛心學習。在阿根廷,刺桐花是堅貞不屈、純潔高尚的象征,體現了阿根廷人的民族精神。

3 通過植物形象塑造地域性景觀

植物既是園林景觀的重要構成元素,又是地域特征的表現形式之一。植物對地域性城市園林景觀的作用,一是通過植物形象,二是通過植物文化。植物形象和植物文化的作用往往是相輔相成的。

植物形象的地域性造就了地域性的植物景觀。北方的植物以針葉樹、落葉闊葉樹為主,常有郁郁蔥蔥、雄偉挺拔的針葉林景觀或季相分明的闊葉林景觀。以常綠闊葉植物為主的南方,常見的則是四季常綠、幽篁蔽日的植物景觀。布雷•馬科斯是巴西著名風景園林設計師,他運用現代藝術語言于巴西當地熱帶植物,展現了濃郁的巴西熱帶風情。在創作過程中,他常運用對比、統一、協調、韻律等藝術原理進行植物高低錯落搭配,并且他強調植物葉形、質感、花色、量的大面積對比,從而突出植物的觀賞特性。

園林景觀的文化性,固然可通過多種造景手法體現,但植物是園林景觀的基礎,而植物又根植于地方文化,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和歷史根基。因此,以植物營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是最富生命力的。

4 結合詩歌、畫理營造地域植物景觀

在我國古典園林中,處處都是根據詩歌取材的植物景觀。比如蘇州拙政園的得真亭旁植有幾棵黑松,取《荀子》:“桃李倩粲于一時,時至而后殺,至于松柏,經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變,可謂得其真矣”之意。梧林幽居旁邊植梧桐樹和竹子,取唐羊士諤《永寧小園即事》詩句意:“蕭條梧竹月,秋物映園廬”。顯然,詩歌與植物交相輝映,才創造出具有人文特點的景觀,這一點值得我們在設計中運用。

5 植物景觀和設施景觀相結合表現地域文化

植物文化的表達除了依靠植物本身之外,還需要其他因素,如建筑、山石、園林小品等作為配景才能更完善。竹為禾本科植物,枝干挺拔秀麗,竹節堅韌硬朗,竹葉四季常青,它象征著堅忍不屈,高風亮節的操行。中國古典園林中,常在庭院角落,花窗之外栽植紫竹、方竹、鳳尾竹等。植物與其他景觀元素的關系,既是美學的,又飽含著文化意味。亭臺樓閣因植物的點綴而變得生動且富有靈性,植物文化則在亭臺樓閣的烘托下緩緩散發出來。植物與雕塑的結合,可以使無形的植物文化變得更加直觀,更易使觀眾領悟到其中的內涵。

植物形象被提煉出圖案而運用到園林中也可以表現園林景觀的文化性。例如大明湖改、擴建過程中,始終堅持體現景區山水園林的特點、弘揚荷花文化的原則,使新建設施與景區風貌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主游路兩側的花缽,由整體石塊雕刻制作而成,上部巧妙地設計成荷花、荷葉的造型,用以種植四季花卉。底座較纖細的部分以同一塊石材雕刻成盤旋的藕瓜,既起到了牢固的支持作用,又不顯得臃腫粗笨。整體設計獨具匠心,融實用性與裝飾性于一體,體現了大明湖的荷花特色。

6 植物與自然景物的組合

中國古典園林常借自然景物來凸顯植物景觀意境。自然界的風聲、鳥語、流水、斜陽、日光、晚霞,在古典園林中都是表現詩情畫意的背景元素。松,蒼勁古雅,不畏霜雪的惡劣環境,能在嚴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巔,具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的品格。孔子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著名格言。竹是“三教”共賞之物,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意韻。“未曾出士先有節,縱凌云處也虛心”,因此,竹被視作最有氣節的君子。將松、竹與風聲相結合,借松、竹等物來聽風,或在風的情景下賞景,不僅極好地詮釋了植物的“性格”,構成了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大妙境,還形成了中國人所特有的聽風文化。梅,落葉喬木,生性耐寒,花蕾于隆冬綻放,率萬木之先。梅花神清骨爽、嫻靜優雅、與遺世獨立的隱士姿態頗為相契,在兩宋時期,人們已經賦予梅花崇高的文化象征,僅《全宋詩》中詠梅詩就達4700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對梅花景觀最美的描寫之一。水邊植梅,清淺的溪水與高潔、疏瘦的梅花形成一致的審美意向,水面上疏朗、雅致的梅影,加上水中晴朗、悠遠的月影,不僅極好地體現了梅花的美感,而且梅花的品格在水、月的烘托中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