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工業對環境的污染

工業對環境的污染

時間:2024-01-07 16:32: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工業對環境的污染

第1篇

利用統計數據對河南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狀況進行分析,再通過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PCII)進一步分析工業廢水排放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關系。結果表明:2005-2012年,河南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一直保持增長,但投資規模偏小,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所占比重較小,工業廢水投資與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呈正相關,即加大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力度,有助于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關鍵詞:

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工業廢水;污染物;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

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資金投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和消除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規模和結構對污染治理效果起著基礎性的作用[2]。本文利用統計數據,對河南省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狀況以及與工業廢水排放進行分析,以期為提高環境污染治理效益、資金的合理配置等方面提供參考。

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狀況分析

本文根據河南省統計年鑒對河南省2005-2012年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狀況進行分析,污染治理投資概況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河南省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量呈上升的趨勢,但占GDP的比重卻在減小,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3],與國際上大體控制環境污染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1%-2%的標準相差甚大[4]。通常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分為工業污染治理、“三同時”項目環保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三部分[5]。表1表明有70%以上的投資金額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三同時”項目投資,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在2007年達到338132的最高值,2012年降至148347的最低,總體投資較低且呈降低的趨勢。

2.工業廢水排放分析

2.1.工業廢水和污染物排放量變化表2為2005-2012年河南省工業廢水、COD、氨氮的排放情況。工業廢水排放量從12.35億噸增加到13.74億噸,大體增長平緩;COD、氨氮的排放量則分別34.26萬噸、5.36萬噸降低到17.9萬噸、1.3萬噸,說明工業廢水污染物去除率在不斷的提高。

2.2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董小林(2013)[6]將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治理單位污染物所投入的資金。

3工業污染物排放與污染治理投資關系

3.1工業廢水排放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分析圖2為治理工業廢水投資及工業COD、工業氨氮排放量的關系。首先,投資量與污染物的排放呈降低的趨勢,而COD的排放量始終高于氨氮,且兩條曲線均高于工業廢水治理投資曲線,說明河南省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偏向工業,河南省廢水治理任重而道遠;其次,2007年、2011年的治理廢水投資額有所增加,造成COD、氨氮的明顯下降,而2010年投資相對較少,導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出現略微反彈。說明增加治理工業廢水的投資能較好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3.2PCII與工業廢水治理投資關系由圖3知,COD與氨氮的污染治理投入度曲線緊隨治理工業廢水投資的變化而變化,2007年和2011年的投資金額增加,結果是二種污染物的治理效果得到明顯改善;2010年投資金額稍又降低,其治污效果也明顯降低,呈正相關。

4.結語

(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規模偏小、總量不足是造成河南省環境質量狀況較差的主要原因,其中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總體偏低且逐年減少。(2)工業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控制已初見成效,而工業廢水排放量仍大體平緩增長,在當前水環境矛盾異常突出的形勢下,要達到或超出既定目標,必須進一步加大工業廢水的治理投入。(3)工業COD的排放量顯著高于氨氮的排放量,而氨氮的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曲線表明其治理效果更好;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與治理工業廢水投資呈正相關關系。

參考文獻:

[1]周濤.我國環保投資結構對工業污染治理績效影響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學,2014

[2]張霞.湖南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結構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27(03):232-235

[3]董文福,傅德黔,努麗亞等.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發展及存在問題[J].中國環境監測,2008,24(4):87-89

[4]吳舜澤,陳斌,逯遠堂等.中國環境保護投資失真問題分析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3:112-117.

[5]董小林,周晶,楊建軍.區域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結構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8(2):295-299

第2篇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工業環境污染;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2)02-0024-06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了大量的資本和技術投資,外商直接投資不斷涌入我國,對我國的生產創新,產業升級,技術改進以及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產生了巨大促進作用。與此同時,一些污染密集型行業從西方發達國家轉移到我國,造成了對中國工業環境污染的惡化。統計數據表明,流入中國的FDI超過七成進入了制造業領域,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等的FDI增長較快,而這些行業正是我國工業環境的主要污染源。1979年,中國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額僅為0.86億美元;2002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達527.43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當年全球吸收FDI最多的國家。截至2004年底,我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08941家,合同外資金額10966.08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62.01億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全球第二位。據外資快報統計,2011年1~11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5086家,同比增長3.2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37.69億美元,同比增長13.15%。中國大力吸引外資的同時,FDI帶給中國的環境壓力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我國工業“三廢”的排放和產生量逐年遞增,工業環境逐漸被破壞,如何全方位保護環境,實現環境要素的可持續利用,是我國今后利用FDI的政策取向和重點目標。

本文采用我國近二十六年的經濟統計數據,運用計量經濟分析方法,以經濟增長、居民消費水平與外商直接投資為指標,對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工業環境污染的關系進行探究,從而透視各指標對我國工業環境污染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工業環境污染呈顯著負相關關系。

二、相關文獻綜述

關于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有正效應的現有理論,Eskelang和Harrison(2003)通過對4個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認為外資企業明顯比國內企業排放污染物少得多,提出了“污染光環”假說,即外商直接投資把先進的技術引進東道國,導致東道國治理污染技術的提升,并提高了環境標準,從而減少東道國的環境污染。

黃菁(2001)對中國217個城市2003~2006年的工業污染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分析FDI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以及FDI與環境監管之間的影響等。實證表明,FDI通過對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和環境污染治理的影響,對我國的工業污染治理和環境狀況改善具有有利影響。郭紅燕,韓立巖(2008)運用中國1992~2006年的數據進行計量檢驗,總結出經濟規模、經濟結構和技術是影響中國環境污染的三個決定因素。經濟擴張促進了污染排放,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技術水平的提高降低了污染排放。此外,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進入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寬松的環境管制,其具有“污染避難所”的效應特征,但中國尚未成為世界的“污染避難所”。張彥博,郭亞軍(2009)認為我國FDI的存量增加所導致的經濟規模擴張和經濟結構的嚴重污染化使污染排放惡化,而FDI導致的技術轉移促進了正面的環境效應,同時我國存在工業污染的區際轉移,主要是因為中國各個區域環境管制程度不一。

關于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有負面效應現有理論,JieHe(2005)的污染天堂假說認為,出于利潤最大化的考慮,跨國公司會把具有污染性的生產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從而資本也會隨之由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進而采取中國29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分析了中國FDI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間的關系,得出FDI增加1%,工業二氧化硫排放增加0.098%,FDI對經濟增長以及經濟結構轉換引起的污染排放的增加抵消了FDI對環境管制影響所引起的污染減少。

陳凌佳(2008)利用2001~2006年度中國112座重點城市的面板數據,研究了FDI對我國整體以及不同區域的環境影響。證實了FDI對我國環境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增加一個百分點,工業二氧化硫污染強度增加0.0587個百分點。沙文兵、石濤(2006)利用我國30個省(市,區)1999~2004年度的面板數據,以工業廢氣排放量為因變量進行計量分析,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環境效應進行測度,結果顯示: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生態環境具有明顯的負面效應。蘇振東、周瑋慶(2010)采用了我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992~2007年的年度數據與已有研究相比,采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方法,指出FDI對我國環境具有明顯的負面作用。就全國總體情況來看。FDI流入每增加1%,環境污染的程度就增加0.035%。王冬梅、何青松(2010)借助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關系的理論,運用面板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對長三角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污染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與檢驗,得出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成顯著性正相關,外商直接投資提高1%,污染水平就提高0.056%;長三角地區GDP與環境污染成正相關,長三角地區的GDP每提高1%,受污染程度則提高0.467%。

綜上所述,針對FDI對環境的影響可以概括為兩個觀點:一類認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充足的資金,一方面提高了東道國人們的收入水平,使人們對環境健康的要求也上升,環境改善投資也加大。另一方面先進的技術使得東道國治理污染的技術有所提高,處理污染的標準也上升。第二類是支持“污染避難所”假說,認為FDI的涌入對東道國的環境有破壞作用,成為外國重污染企業的避難所。但以往文獻大都選取環境污染的某一指標,如單一廢水或廢氣的排放量來考察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的影響,沒有綜合考慮環境污染的三個因素(廢水、廢氣、廢棄物)的排放與產生量,本文將選取工業廢水、工業廢氣以及工業廢棄物三個因素作為被解釋變量,通過計量分析,考察經濟增長、居民消費水平、外商直接投資對工業環境的影響。三、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現狀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額基本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從1985年的19.56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57.35億美元。期間由于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外資實際利用額有所波動,從1998年的454.63億美元下降至2000年的407.15億元。此后,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額則逐年遞增(見表1)。從1985年到2011年11月,累計外商投資項目732 003個,實際利用外資11480.46億美元。

同時,盡管FDI在空間結構上的分布有所改善,但東部地區仍占據著的絕對優勢。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差距十分突出,2010年我國各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實際利用外資前五位的是:江蘇省5081億美元,廣東省4213億美元,上海市3394億美元,浙江省1832億美元,遼寧省1476億美元,共15996億美元,占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總數的59.12%。而利用外資最少的、青海、寧夏、貴州、新疆五省,只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的0.595%。

四、我國工業環境污染的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環境不可避免受到了的影響。自1985年以來,“三廢”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投資的增加,環境壓力也不斷增加。

(一)工業廢水排放量逐年增長

我國工業廢水的增幅比較顯著,雖然其間有階段性的回落,但是總體上快速增長,從1985年的2574009萬噸增長到了2007年的2466493萬噸(見表2)。自2007年開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廢水處理能力也有所提高,2010年,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為2374732萬噸,比上年增長1.32%,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為2263587萬噸,比上年增長2.48%;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5.32%,上升了1.08個百分點。

(二)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穩步上升

我國的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穩步上升,從1985年的73972億標立方米到2010年的519168億標立方米,平均增長率為23.15%。在工業廢氣排放總量高速增長的同時,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處理廢氣的能力也不斷提高。2010年,隨著我國節能減排各項措施的進一步落實,大氣環境污染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大氣環境得到改善。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185.1萬噸,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 864.4萬噸,比上年減少0.08%,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為3 304.0萬噸,同比增長14.33%。煙塵排放量為829.13萬噸,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為603.2萬噸,分別比上年減少2.18%和0.18%,工業煙塵去除量38 941.4萬噸,同比增長18.55%。工業粉塵排放量為448.7萬噸,同比減少14.3%。

(三)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呈遞增趨勢

隨著我國工業生產的發展,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從1985年的48 409萬噸到2009年的203 943萬噸。2010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達到240 944萬噸,同比增長18.14%。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為498.2萬噸,同比下降29.88%。工業固體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情況較好,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量為161 772萬噸,比上年增長17.0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67.14%。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為57 264萬噸,比上年增加20.59%;處置率為23.77%,比上年上升0.48個百分點。此外,“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達17 785 034萬元,比上年增長10.59%。

五、外商直接投資對工業環境影響分析

(一)模型設定及變量的選擇

鑒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對工業環境污染總體水平的影響,此處采用工業“三廢”排放總量指標對工業環境污染綜合指數進行度量。本文選取我國1985~2010年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及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3個指標來測度我國工業環境的發展,同時采用1985~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消費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資數據來分析。并建立工業“三廢”與各因素關系的模型:

pollution=β?GDPβ1CLβ2FDIβ3 (1)

來分析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工業環境的影響,其中變量的選擇如下:

pollution代表工業環境污染,其中所包括的fs,fg,fw分別代表我國1985~2010年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及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產生量(見表2)。

GDP指各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β1表示GDP增加1%會導致工業“三廢”的排放增加β1%。CL表示居民消費水平,即人均消費。β2表示人均消費增加1%會導致工業“三廢”排放增加β2%。FDI指各年我國實際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資額。β3表示FDI增加1%會導致工業“三廢”的排放增加B,%。三種變量的數據見表1。

為了進行計量分析,對(1)式進行對數化,得到:

ln(ponution)=lnβ+β1ln(GDP)+β2ln(CL)+β3ln(FDI) (2)

令β0=lnβ,則上式轉化為

ln(pollution)=β0+β1ln(GDP)+β21n(CL)+β3ln(FDI) (3)

(二)數據選擇

根據數據的可獲性,選取1985~20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數據來源如下:

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及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分別采用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全國工業廢氣排放總量以及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國內生產總值采用《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各年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居民消費水平采用《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各年全體居民消費水平的絕對數,外商直接投資采用《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額。具體數據見表1與表2。

(三)數據的平穩性檢驗

對計量經濟模型進行分析之前要對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不通過數據平穩性檢驗而直接進行的計量分析,有可能導致“偽回歸”現象。所以,本文采用stata10.0軟件,用ADF檢驗方法對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在檢驗過程中,截距項constant和趨勢項trend的選擇根據皆為數據圖形,最佳滯后階數K的確定依據是stata10.0軟件中的赤池檢驗值(AIC),同時選取AIC最小的階數,然后對各項數據的對數值進行原始數據檢驗和一階差分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

(四)數據的協整性檢驗

根據表3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所有數據在零階水平上都不是平穩數據,但所有數據在一階水平上都是平穩數據。根據計量協整分析,要求數據在一階水平上是單整數據,從表3可以看出各個數據均在I(1)水平上平穩,所以符合協整檢驗的要求。本文采用Engle兩步法進行分析,首先對計量方程進行回歸,然后提取殘差進行分析,如果殘差滿足平穩性要求,就認為這些數據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根據檢驗結果,數據efs為在5%水平上的平穩序列,數據efg和efw為在1%水平上的平穩序列,說明各數據存在較強的協整關系,可以進行計量關系以及計量分析,檢驗結果見表4。

(五)實證結果

利用Stata10.0軟件對各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相關性進行檢驗,通過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

民消費水平、外商直接投資與工業“三廢”排放產生量的回歸分析,得到如下分析結果:

ln(fs)=12.417+1.186ln(gdp)-1.3341n(cl)-0.103ln(fdi)(1)

(36.75)(5.62) (-4.84)(-3.82)

R2=0.9099,N=26

方程(1)是各個解釋變量對工業廢水排放量影響的數據模型,R2=0.9099說明曲線擬合較好,模型可以在90.99%的程度上說明廢水污染這一現象。同時模型(1)整體的顯著性較高,各參數都通過了在1%顯著條件下的t檢驗,這充分反映了各解釋變量的顯著性。平均來說,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GDP每增加1%會導致工業廢水排放增加1.186%,人均消費每增加1%會顯著導致工業廢水排放減少1.334%。FDI每增加1%會導致工業廢水排放減少0.103%。

ln(fg)0.366+3.1181lh(gdp)-2.758(cl)-0.293(fdi) (2)

(0.80)(10.96) (-7.43)(-6.93)

R2=0.989,N=26

方程(2)是各個解釋變量對工業廢氣排放量影響的數據模型,R2=0.989說明曲線擬合較好,模型可以在98.9%的程度上說明廢氣污染這一現象。同時模型(2)整體的顯著性較高,各參數都通過了在1%顯著條件下的t檢驗,這充分反映了各解釋變量的顯著性。平均來說,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GDP每增加1%會導致工業廢氣排放增加3.118%,人均消費每增加1%會顯著導致工業廢氣排放減少2.758%。FDI每增加1%會導致工業廢氣排放減少0.293%。

ln(fw)=1.878+2.7951n(gdp)-2.5921n(cl)-0.2481n(fdi) (3)

(4.25)(10.13) (-7.20)(-6.06)

R20.981,N=26

方程(3)是各個解釋變量對工業廢棄物產生量影響的數據模型,R2=0.981說明曲線擬合較好,模型可以在98.1%的程度上說明廢棄物污染這一現象。同時模型(3)整體的顯著性較高,各參數都通過了在1%顯著條件下的t檢驗,這充分反映了各解釋變量的顯著性。平均來說,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GDP每增加1%會導致工業廢棄物排放增加2.795%,人均消費每增加1%會導致工業廢棄物排放減少2.592%,FDI每增加1%會導致工業廢棄物排放減少0.248%。

(六)結果解釋

1 外商直接投資對工業環境的影響。計量結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工業環境(廢水、廢氣、廢棄物)的影響呈負相關關系。FDI每增加1%會導致工業廢水排放減少0.103%,工業廢氣排放減少0.293%,工業廢物生產量減少0.248%,且對三者影響均顯著。這說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同時,可能會造成對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工業“三廢”排放量與產生量的增加,但同時,外商直接投資能夠帶動經濟增長以及技術的進步,同時也會引起國家對能源的利用以及環境治理的重視,隨著全國工業廢水與廢氣治理設施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廢棄物利用及處理技術的不斷提高,工業廢水排放的達標量不斷提升,工業廢氣中二氧化硫、煙塵及粉塵的去除量也不斷增加,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以及“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也逐年提升,所以并不能單純認為外商直接投資一定會造成環境惡化。

2 經濟增長對工業環境污染的影響。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GDP每增加1%會導致工業廢水排放量增加1.186%,廢氣排放增加3.118%,固體廢棄物增加2.795%,并且在統計上是顯著的。其原因應該是當經濟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相對來說還比較緩慢,環境管制和政策執行能力也還不能與經濟的發展速度相適應。目前,我國收入水平仍然處于環境庫茲涅茨倒u曲線的左側,尚未越過其頂點,這意味著我國工業環境污染程度仍將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持續惡化。

3 居民消費水平對工業環境污染的影響。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人均消費每增加1%會導致工業廢水排放量減少1.334%,工業廢氣排放減少2.758%,廢棄物產生量減少2.592%,并且在統計上是顯著的。雖然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對淡水資源形成巨大的壓力,并且都市汽車消費的增加會加劇空氣的污染,但隨著人們的消費習慣的改變和消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綠色環保的消費品以及高品質的生活,從而引導工業企業逐漸重視高效環保的生產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緩和了工業環境污染的進程。

六、結論與建議

第3篇

摘要:在內蒙古工業污染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建立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對建立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進行理論設計。

關鍵詞:內蒙古 工業污染 生態環境

1. 建立內蒙古工業污染的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的必要性

生態安全評價體系是通過研究區域的自然及經濟社會特征,建立能夠滿足生態需求和社會需求,保證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評價體系。在內蒙古工業污染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建立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內蒙古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通過內蒙古經濟增長與工業三廢的EKC曲線擬合,發現內蒙古經濟增長與工業三廢并沒有到達EKC曲線的頂點,也就是說,內蒙古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隨著經濟的增長,工業三廢排放量的壓力還會繼續加大,環境污染依然會繼續惡化。[1]其次,內蒙古的工業企業多為能耗型企業,企業管理水平不完善,技術含量不高,不僅污染了環境,還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通過建立內蒙古工業污染的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不僅能夠定性及定量評價區域的生態安全狀況,而且通過對現狀的介紹及未來的預測,能夠了解該區域發展成效及未來的趨勢,進而為內蒙古政府制定宏觀指導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加強對工業企業污染的監控力度,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同步轉變。再次,工業為內蒙古經濟騰飛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工業污染,因此,建立內蒙古特色的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有利于工業企業了解當前內蒙古工業污染的狀況,進而加強工業企業保護環境減少工業污染的社會責任意識,理解并支持國家及當地政府的環保政策,在生產的過程中注意環境保護,提高能源利用率,從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2. 內蒙古工業污染的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的理論設計

2.1 內蒙古工業污染的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

從以上計算可以看出內蒙古工業污染的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值為0.9518,由以上內蒙古工業污染的生態環境“壓力―狀態―響應”模型各指標體系值及綜合評價值可以看出,內蒙古基本全部處于惡劣狀態,工業在促進內蒙古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從內蒙古工業污染生態環境預警“壓力―狀態―響應”指標體系的評價可以看出,內蒙古能源消費結構的不合理,主要以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原煤、原油等為主,能源的生產與消費結構也不夠合理;內蒙古的經濟盡管增長較快,且逐漸由“二一三”的生產方式轉為“二三一”的生產方式,但是第二產業特別是重工業的比重過大,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內蒙古的生態環境在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嚴重不合理的情況下,工業污染物排放物加劇、環境污染與破壞的次數增加的同時,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工業三廢的治理投資額較小,三廢的去除量及綜合利用率均較低,在外在和內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內蒙古工業污染下的生態環境處于危警狀態。

第4篇

【關鍵詞】鄉鎮工業;環境污染;外部性;公共物品

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表明,大多數的環境污染是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機制扭曲,或根本就不存在市場等市場失靈所導致的。這是因為完全競爭市場的正常運行必須滿足一系列條件,例如:完全理性的假設、不存在公共物品的假設、不存在外部效應的假設、不存在交易費用的假設等。在上述假設條件都成立的情況下,亞當·斯密所描繪的神奇的“看不見的手”就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充分體現市場機制的優越性。但是如果上述條件不成立,市場就不能有效的配置資源,就會出現市場失靈。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1)外部性所引起的環境污染

庇古(Pigou,1928)在其1920年出版的著作《福利經濟學》中,最早開始系統地研究環境與稅收的理論問題,提出了解決污染等問題的賦稅辦法,創立了外部性理論。①20世紀50年代外部性理論得到較大發展,經濟學家們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污染問題表現出極大興趣,并將外部性理論用作污染問題分析的基本原則。這包括1954年薩繆爾森(Samuelson)所揭示的公共品的本質及提供公共品的最優準則,1960年科斯(Coase)在分析外部性導致的社會成本問題中提出的科斯定理等。

所謂外部性,是指在沒有市場交換的情況下,一個生產單位的生產行為(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影響了其他生產單位(或消費者)的生產過程(或生活標準),如果

(1)

則可以說生產者(或消費者)j對生產者(或消費者)i存在外部影響。其中,是生產者i的生產函數或消費者i效用函數;是生產者(或消費者)i的內部影響因素;是生產者j對i施加的影響。②

外部性有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之分,鄉鎮工業發展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對他人帶來負面影響,這種外部性被稱為負的外部性;各種的污染治理行為等給他人帶來正面影響,則被稱為正的外部性。

鄉鎮工業污染是典型的負外部性問題,鄉鎮工業對環境污染的損害成本沒有反映在到自己的生產過程中,使得鄉鎮工業使用環境資源的邊際私人成本小于邊際社會成本,因此,鄉鎮工業將這部分環境損害成本作外部化處理。就生產的經濟效率而言,要求鄉鎮工業的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相等。但在可以存在負外部性的情況下,鄉鎮工業不用承擔生產造成的負外部性這一成本,因此會盡可能多地利用資源生產私人產品,造成環境嚴重污染。負外部性導致環境資源的濫用和環境污染的進一步加劇,如圖2。

資料來源:朱柏銘,《公共經濟學》(第一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如圖所示,縱軸表示價格P、橫軸表示產量Q,S線是鄉鎮工業的供給曲線,D線是需求曲線。由于外部性的存在,鄉鎮工業的邊際私人成本MPC要低于邊際社會成本MSC,兩者之差為邊際外部成本MEC,邊際社會成本MSC與邊際社會收益MSB決定了生產的資源利用有效水平或產量,與D線相交形成的均衡點,才符合資源配置的效率要求。環境具有公共物品屬性,鄉鎮工業用不著承擔治理污染的成本,并且政府缺乏對鄉鎮工業有效的監督與管理,所以它會繼續利用資源追求更大的利潤,因此鄉鎮工業便根據邊際私人成本MPC等于邊際私人收益MPB的原則,將最優產量達到Q點,此時>。問題在于,此點并非是有效率的,這是因為未將邊際外部成本MEC計算在內。表明,環境資源的公共財產性質將導致鄉鎮工業濫用環境資源,加劇環境污染。

鄉鎮工業污染治理的正外部性,表現為鄉鎮工業采取措施治理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收益不能為鄉鎮工業單獨獲得,但鄉鎮工業卻要獨自承擔環境治理的全部成本,即鄉鎮工業的邊際私人收益MPB小于邊際社會收益MSB,如圖3所示。但是,鄉鎮工業這種有益于改善環境、減少污染的生產行為,一般無法或很難得到相應的激勵或補償,鄉鎮工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人,因此沒有持續和主動采用污染治理設施,治理工業污染的動力和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鄉鎮工業認為無利可圖,就會把產量保持在邊際私人收益等于邊際私人成本的那一點上,即生產的產量。此時,

資料來源:朱柏銘,《公共經濟學》(第一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鄉鎮工業的發展必然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關鍵在于及時處理污染。鄉鎮工業是否治理污染,要在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之間進行權衡。當污染邊際治理成本小于邊際治理收益時,才會進行污染的治理;反之,當污染邊際治理成本大于邊際治理收益時,就沒有治污的積極性和動力。而要治理污染,鄉鎮工業必須投入污染治理設施,由于鄉鎮工業生產能力較小,經濟實力較差,無力投資污染治理設施,來治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

(2)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所引起的環境污染

公共物品是指那些不論個人是否愿意購買,都能使整個社會每一成員獲益的物品,它具有兩個重要的特征:一是非競爭性,二是非排他性。②由于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其產權非私人所有,它的使用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此無法對其使用者(或破壞者)直接收費,從而也就無法排除任何人對環境的使用。也就是說一個人對環境的這種公共物品屬性容易產生“搭便車”問題,沒人能夠被排除,理性的人也不會為消費公共物品而承擔任何費用。鄉鎮工業就可以把廢氣、廢水、工業廢棄物排放到公有的環境中,使得環境被污染、生態被破壞,結果造成了“共地悲劇”③的結果。

假設有兩個造成環境污染的鄉鎮工業A和B,它們對污染了的環境有兩種選擇:治污和不治污。假定治污的成本為120個單位,若鄉鎮工業采取措施治理工業污染,則該地區環境狀況能獲得100個單位的收益。如上圖4所示,前面的數字代表鄉鎮工業A的收益,后面的數字代表鄉鎮工業B的收益。若A、B按要求治理污染,均攤污染治理成本,則各自投入60個單位的成本,收益為100,凈收益為40。若鄉鎮工業A采取措施治理污染而鄉鎮工業B沒有治理污染,則鄉鎮工業A的凈收益為—20,鄉鎮工業的凈收益為100,則A選擇不治污,(反之一樣)。當A和B都未治污時,其收益分別為100和100。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鄉鎮工業A和B都不治污時,收益最大,所以說,無論鄉鎮工業A或者B是選擇治污還是不治污,其另一方的最優決策都是不治污,該問題的最優均衡即為(不治污,不治污),即收益為(100,100)。

以上鄉鎮工業之間的行為決策屬于典型的“搭便車”行為,若政府沒有采用嚴厲的措施來控制和管理鄉鎮工業的“搭便車”行為,理性的鄉鎮工業會大肆利用免費的環境資源,增加自己的收益,而不會去投資環境污染的治理,從而造成環境資源被破壞,環境被污染。

注釋:

①袁平.農業污染及其綜合防控的環境經濟學研究——理論探討與實證分析[D].中國農業科學院,2008.

②馬中.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③哈丁.公地的悲劇[J].學科,1986.

參考文獻:

[1]張廷銀.鄉鎮工業發展中環保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5.

[2]馬歇爾著,廉運杰譯.經濟學原理[M].華夏出版社出版,2005.

[3]劉凌波.鄉鎮工業發展與環境經濟的利益博弈探析[D].北京交通大學,2008.

[4]曹東,王金南.中國工業污染經濟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5]馬中,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王金南,鄒首民,洪亞雄.中國環境政策(第二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7]哈丁.公地的悲劇[J].學科,1986.

[8]溫宇.遏制我國鄉鎮企業工業污染對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

第5篇

摘要:本文通過1990―2013年數據以及構造環境污染綜合指數建立計量模型,以此分析福建省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福建省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間呈“倒U型”曲線關系,且環境質量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斷惡化。

關鍵詞:產業結構;環境污染;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協調發展是各國政府和學術界普遍關心的話題。現有研究成果主要有:

(一)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的研究

國外關于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研究主要圍繞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展開。Grossman和Krueger于1991年首次驗證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他們利用GEMS的城市大氣質量數據發現二者呈現出一種“倒U形”關系。Panayotou(1993)在此基礎上正式提出了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假說。此后,國外許多學者通過不同的污染指標和分析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結論,Friedl和Getzner(2003)發現二氧化碳和人均GDP呈現N型曲線,Martin Wagner(2008)發現二者呈單調遞增關系。

國內的多數研究是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進行驗證,證明其是否存在以及呈現何種曲線關系。趙細康等(2005)研究發現環境庫茲尼茨曲線的這種典型的倒“U”形曲線關系在中國并不存在。梁云等(2014)以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來衡量環境質量,他們發現這兩者是明顯的“倒U型”關系。而高宏霞等(2012)分析發現只有工業廢氣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這兩個指標與人均GDP的關系符合“倒U形”關系。

(二)產業結構與環境質量關系的研究

不同的學者對產業結構變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持有不同的觀點。一方面,有學者認為隨著工業化進程加深,環境污染的程度將加深。趙雪雁(2007)、余曉娟(2010)分別以浙江省、甘肅省為研究對象,都指出影響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因素是產業結構變化,其中第二產業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尤為顯著。聶小桃(2012)認為造成廣州市水環境、固體環境和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第二產業。

另一方面,黃孔融和王國聘(2008)在研究中指出第三產業對環境的影響很容易被人遺忘,但隨著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將顯著增加。王芳(2008)對河南省產業結構與環境質量變化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能顯著影響環境質量的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而不是第二產業。

綜上所述,學者們的研究多集中于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產業結構對環境的影響,但將經濟增長水平與產業結構結合起來的研究卻不多,而且以福建省為研究對象的類似研究更為少見。因此,本文利用福建省經濟與環境數據來揭示福建省經濟增長及產業結構變化對環境質量的影響。

二、福建省環境質量概況

環境質量的好壞通常用工業污染物的排放來衡量,其中廢水排放量、廢氣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煙粉塵排放量和固體廢棄物產生量是造成環境污染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圖11990年―2013年福建三大污染物排放量

數據來源:2014年福建統計年鑒

根據可獲得性數據可知不同污染物具有不同情況:(1)工業廢水排放量在2011年前持續增長,但2011年后明顯下降。(2)工業廢氣排放量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從1997年開始增長勢頭迅猛,是排放量增長速度最快的污染物,這嚴重威脅著福建省的空氣質量。(3)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6年以前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但2006年后有所下降。(4)工業煙粉塵的排放量近年來則保持平穩,變化不大,且處于較低水平。(5)工業固體廢物排放是所有污染物排放量中呈現下降趨勢的,而且下降趨勢是明顯的,由1990年的4238萬噸下降至2012年的016萬噸。從總體上看,福建的環境問題依然較為嚴重,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三、環境污染綜合指數

本文基于數據可獲得性選擇工業廢水排放量(gs)、工業廢氣排放量(gq)、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gl)、工業煙粉塵排放量(gyf)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gg)共5個指標作為環境污染單項指標,其原始數據均取自1990-2013 年的《福建省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年鑒》。

由于指標數據之間存在的相關性,使我們不能簡單的用原始指標來分析EKC曲線的圖形特征。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們并不是從單個環境指標變量出發,分析其與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因為這樣得到的結果是片面的;另一方面,如果將各個環境污染原始指標不加處理,直接納入經濟環境模型之中,由于指標數據之間的相關性的存在,會使我們的分析結果不準確。鑒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去除原始指標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將5個環境污染物排放量指標綜合為一個指標來分析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其解釋能力大于單項環境污染物排放指標。設E來表示環境污染綜合指標。

根據SPSS運行過程可知,前2個主成分解釋了全部方差的87193%,這說明前2個主成分足以代表原來的5個指標。設分別用E1和E2表示這2個主成分。接下來計算前2個主成分的系數,可得兩個主成分的線性組合如下:

E1=0514×gs+0493×gq+0499×gl -0253×gyf -0425×gg

E2=0214×gs+0198×gq+035×gl+0775×gyf +0439×gg

接著計算污染綜合指數E,如下:

E=0730 E1+0270 E2

在現實情況下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是不可能為負數的,但在計算過程中環境污染綜合指數中出現負數的現象,因此本文根據許正松等(2014)的方法,采用離差標準化法以消除負數現象。計算結果如下圖所示。

福建省整體環境污染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0―1997年,這期間環境污染指數保持穩定,且低于03。第二階段,即1998―2005年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在第三階段,即2005―2013年,環境污染指數又趨于穩定,但可以看到這階段的環境污染綜合指數明顯高于第一階段,均超過07。

四、實證分析

(一)模型假定

本文采用計量模型分析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對環境的影響。其中,以人均GDP 為自變量,以環境污染綜合指標為因變量。本文用三個指標來度量產業結構,分別是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重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以及第三產業比重,其原始數據均取自1990-2013 年的《福建省統計年鑒》,構造估計模型如下。

Et=β0+β1lngdpt+β2(lngdpt)2+β3(lngdpt)3+β4lnint+β5 lnzint +β6 lndst +β7Xt+Ut

其中,Et為環境污染綜合指數,lngdpt為人均GDP的對數,lnint為工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的對數,lnzint為重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的對數,lndst為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對數,Xt為影響環境污染指標的其他控制變量,ut為殘差項,β為參數,t為時期。

對于估計模型,其圖形的特征均由變量前系數的取值(正、負、或零)所決定,根據數學分析方法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如果β1>0,β2=β3=0,表明環境污染程度隨經濟增長呈線性上升趨勢,污染程度會隨著經濟的增長逐步惡化;

(2)如果β10,β3=0,則曲線為“正U型”,即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先好轉再惡化;

(3)如果β1>0,β2

(4)如果β1>0,β20,則曲線呈“正 N 型”特征,即環境污染程度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先提高,然后下降,最后提高;

(5)如果β10,β3

(6)如果β1

(7)如果β1=β2=β3=0,表明經濟增長對環境沒有影響,這種情況否定了任何形式的 EKC 曲線的存在。

本文選擇的控制變量是環境政策。本文用工業污染治理項目本年完成投資額占當年GDP的百分比來度量環境政策,它對污染程度的影響預期為負。

(二)模型估計結果

模型的回歸結果見表1。

表1結果顯示:

(1)β1>0,β2

(2)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對環境污染顯著為正,即環境質量隨著工業的發展而不斷惡化。從結構上看,重工業占比的增加對環境污染的影響顯著為正,這說明隨著重化工業比重不斷加大,污染將愈發嚴重。

(3)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系數為顯著負值,表明福建省第三產業比重的上升對改善環境有幫助。

(4)控制變量的系數不顯著,這有悖于理論預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環保投入只有占到GDP的1%到15%才能有效控制環境污染,而要使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則需達到3%。但是福建省1990-2013年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水平普遍較低,尤其是2007年以后,其值都低于02%。因此該系數不顯著。

五、結論

本文利用福建省1990-2013年相關數據驗證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倒U型”曲線關系。在產業結構中,環境質量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斷惡化,對環境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作者單位: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Grossman.G.M.,Krueger.A.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J].Working Paper,1991,3914.NBER,Cambridge MA.

[2]Panayotou.T.Empirical Tests and Polic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m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z].ILO Working PaperWP238,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Programme,Geneva,1993

[3]Friedl.B,Getzner.M.Determinants of CO2 Emission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5)

[4]Martin Wagner.The Carbon Kuznets Curve:A Cloudy Picture Emitted by Bad Econometrics [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8(30)

[5]彭水軍,包 群.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基于時序數據的經驗分析(1985-2003)[J].當代財經,2006(7).

[6]趙細康,李建民,王金營,周春旗.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及在中國的檢驗[J].南開經濟研究,2005(3).

[7]高宏霞,楊 林,付海東.中國各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研究與預測――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2(1).

[8]趙雪雁.甘肅省產業轉型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年第4期.

[9]余曉娟.浙江省產業結構與環境質量關系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10]聶小桃.廣州產業結構演變與環境質量關系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2.

第6篇

關鍵詞:污染排放量;工業增長;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

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逐漸步入中后期階段,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近年來中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尤其是以持續霧霾天為代表的環境污染事件不斷地刺痛人們的神經。在此背景下,“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出綠色發展新理念,并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鑒于工業污染是中國環境污染的主體,因此,深入研究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的關系,有望為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間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Grossman和Krueger(1991)通過深入研究多個國家與地區經濟增長與水污染排放量、空氣污染排放量的關系后,首次提出人均GDP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的觀點,這條倒“U”型曲線也被稱作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Bruyn和Opschoor(1998)分析了美國、英國、德國、新西蘭1960年~1993年期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與人均GDP的P系,得出這三者與人均GDP均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不過,Shafik(1994)選取了10種衡量污染排放量的指標,構建了一個包括149個國家1960年~1990年的面板數據,在此基礎上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的研究結論表明,人均GDP與城市煙霧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其他污染排放量與人均GDP間則并未呈倒“U”型曲線關系。

國內同樣有許多學者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包群和彭水軍(2006)運用中國1996年~2002 年30個省級地區的面板數據,在加入環保政策、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與貿易開放等變量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聯立方程組的方式考察了中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工業煙塵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其研究結果表明,除工業廢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外,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與經濟增長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常寧和李娜(2010)運用線性模型、二次模型、對數線性模型、對數二次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上海市1981年~2007 年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工業COD 排放量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他們的研究發現,在這一時期內,上海工業污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不唯一。高宏霞等(2012)以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與二氧化硫作為衡量環境污染的指標,以人均GDP作為度量經濟增長的指標,利用中國2000年~2009年31個省級地區的數據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否在中國成立進行驗證,他們的研究結論顯示,樣本期內,二氧化硫、工業廢氣與人均GDP呈倒“U”型曲線關系,工業粉塵與人均GDP呈線性關系。

通過文獻梳理可知,國內外學者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間關系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有關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關系的研究成果偏少,尤其是對近年來中國各省份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關系進行研究的文章較少。鑒于此,本文運用中國31個省級地區(香港、澳門除外)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數據,選取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作為衡量工業污染程度的指標,選取人均GDP作為衡量工業增長的指標,對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將各省級地區工業發展水平與實證得出的污染拐點值進行比較,以反映各地工業污染與工業發展的差異。

二、 實證分析

1. 實證模型設計。倒“U”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經濟學含義是:在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時,人們更加重視經濟增長而忽略對環境的保護,因此,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污染排放量會不斷增加進而導致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不過,在人均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后,人們開始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在這一階段,污染排放量會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而逐步減少,使得環境質量得到不斷改善。鑒于此,本文采用如下簡約形式的面板回歸模型對中國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式(1)其中,Y表示工業污染排放量,X表示人均GDP,u代表隨機擾動項。

由方程(1)的形式可知,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會因解釋變量系數值的不同而不同。具體來說: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及其平方項的系數都為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的關系表現為一條水平線;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系數大于零,解釋變量平方項系數為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隨著工業增長而單調遞增;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系數小于零,解釋變量平方項系數為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隨著工業增長而單調遞減;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系數小于零,解釋變量平方項系數大于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之間呈“U”型曲線關系;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系數大于零,解釋變量平方項系數小于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之間呈倒“U”型曲線關系。

2. 數據的選取與說明。綜合考慮數據的可得性、一致性與可更新性,本文構造了一個包含中國31個省級地區(香港、澳門除外)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數據。本文采用中國各個省級地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Soild)作為衡量工業污染程度的指標,單位為萬噸;參照經典的工業化理論,選取中國各個省級地區歷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GDP)作為衡量工業增長的指標,根據各個省級地區國內生產總值與年末人口計算,單位為萬元/人。為了保證數據的可比性,利用GDP平減指數將按照當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調整為2004年不變價。文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各個省級地區國內生產總值與年末人口數據均來自為歷年《中國統計年鑒》,GDP平減指數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

3. 實證結果分析。本文選取的是中國各個省級地區的數據,考慮到各個省級地區工業增長與工業污染水平存在異質性,本文采用固定效應估計法對回歸模型進行估計,回歸結果如下:

式(2)中各變量的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式(2)中解釋變量的一次項與二次項系數可知,中國各個省級地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與工業增長之間存在明顯的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關系。利用式(2)中解釋變量的一次項與二次項系數還可以進一步計算出倒“U”型曲線的拐點位于人均GDP為5.742萬元/人的臨界值處。這一數值的經濟學含義是:當人均GDP低于5.742萬元/人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隨著工業增長而同步增加,即工業增長會引起工業污染的增加,進而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當人均GDP突破5.742萬元/人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又會隨著工業增長而不斷下降,即工業污染隨著工業增長而降低,環境質量隨工業增長而得到改善。

將上述環境拐點與中國31個省級地區實際人均GDP進行比較可知,到2015年,天津、北京、上海與江蘇這4個省級地區的實際人均GDP分別為7.078萬元/人、6.982萬元/人、6.805萬元/人和5.769萬元/人,均突破了5.742萬元/人的環境拐點,步入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逐步減少的“雙贏”階段;但剩余的27個省級地區實際人均GDP均未突破環境拐點,尚處于倒“U”型曲線的左半部分,特別是貴州、云南與甘肅2015年的實際人均GDP分別僅為1.957萬元/人、1.889萬元/人和1.715萬元/人,與5.742萬元/人的環境拐點相去甚遠。這說明中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隨工業增長而不斷增加的階段,面臨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日益增加的困境,這也是近年來中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的重要原因。

4. 模型的穩健性檢驗。為了檢驗用固定效應估計法回歸上述模型的穩健性和合理性,本文運用隨機效應估計法對上述模型進行重新估計,估計結果如下:

式(3)中各變量的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式(3)中解釋變量的一次項與二次項系數同樣可知,中國各個省級地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與工業增長之間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這說明從計量經濟學角度看,設定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為二次函數關系是合理的。但為了檢驗用固定效應估計法回歸上述模型是否是穩健和合理的,我們需進一步借助Hausman檢驗對上述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的優劣進行評判。Hausman檢驗的原假設是隨機效應模型是正確模型,如果Hausman檢驗結果接受原假設,說明隨機效應估計量比固定效應估計量更有效,應采用隨機效應估計法對模型進行估計;如果Hausman檢驗結果拒絕原假設,則說明隨機效應估計量是不一致的,但固定效應估計量仍是一致的,應采用固定效應估計法對模型進行估計。本文Hausman檢驗結果見表1,表1顯示三種Hausman檢驗形式的統計量分別為41.45、15.36和15.94,對應的p值均小于1%,表明三種Hausman檢驗結果均強烈拒絕原假設,這意味著運用隨機效應模型得出的估計量是不一致的,而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得出的估計量仍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判定本文采取固定效應估計法回歸上述模型是穩健與合理的。

三、 結論與建議

1. 結論。本文運用中國31個省級地區(香港、澳門除外)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數據,選取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作為衡量工業污染程度的指標,選取人均GDP作為衡量工業增長的指標,對中國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實證結果表明,中國各個省級地區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存在明顯的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關系,拐點位于人均GDP為5.742萬元/人的臨界值處。這表明當人均GDP低于5.742萬元/人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隨著工業增長而同步增加,工業增長會導致工業污染的增加;當人均GDP突破5.742萬元/人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又會隨著工業增長而不斷下降,工業增長會使得工業污染水平下降。將環境拐點與中國31個省級地區實際人均GDP進行比較可知,到2015年,天津、北京、上海與江蘇這4個省級地區的實際人均GDP分別為7.078萬元/人、6.982萬元/人、6.805萬元/人和5.769萬元/人,均突破了5.742萬元/人的環境拐點,步入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逐步減少的“雙贏”階段;但剩余的27個省級地區實際人均GDP均未突破環境拐點,尚處于倒“U”型曲線的左半部分,特別是貴州、云南與甘肅2015年的實際人均GDP分別僅為1.957萬元/人、1.889萬元/人和1.715萬元/人,與5.742萬元/人的拐點值相去甚遠。這說明中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隨工業增長而不斷增加的階段,面臨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日益增加的困境,這也是近年來中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的重要原因。

2. 相關建議。中國正處于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時期,但是當前中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不斷增加的發展階段,因此,中國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工業污染排放水平,以盡快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

(1)因城施策,平衡地區發展與環境保護。作為一個存在較大區域差距的大國,中國必須因城施策,在地區發展與環境保護間找到平衡c。具體來說,對于浙江、廣東、福建等東部發達地區,既要嚴格執行節能減排政策,又要積極發展低碳、環保產業,以最小的代價和成本盡快邁過環境拐點,步入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逐步減少的“雙贏”階段;對于廣大中西部地區,環保目標可以設定的比東部地區低一些,以在適當提高污染容忍度的情況下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另外,對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具有良好生態稟賦的地區,還可以通過發展旅游業、生態農業等環境友好型產業的方式平衡地區發展與環境保護。

(2)綠色發展,促進工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與清潔生產是中國應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惡化的根本舉措。因此,中國應以綠色制造與清潔生產試點為抓手,積極引導工業企業走上綠色制造與清潔生產之路,并通過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體系促進工業提質增效,協調工業增長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

(3)減少排污,彌補環境保護短板。目前,中國工業領域存在較大的節能減排空間,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可以綜合運用財政資金支持及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企業通過改善管理、綜合利用、采用先進生產技術與設備等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與此同時,通過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加快節能環保產品推廣步伐,在全社會樹立綠色消費觀念,用消費模式升級倒逼生產方式轉型,進而加快補齊環境保護短板,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完善治污,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政府有關部門一方面要加快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建設步伐,盡快建立企業排污許可制度;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鼓勵企業污染物排放自行監測、加強環保部門對工業污染的監督、建立違法排污企業黑名單、對未達標企業嚴格實施限期整改等方式加快完善污染治理體系,以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增進民生福祉。

參考文獻:

[1] 包群,彭水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基于面板數據的聯立方程估計[J].世界經濟,2006,(11):48-58.

[2] 高宏霞,楊林,付海東.中國各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研究與預測――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2,(1):52-57.

[3] 常寧,李娜.上海市經濟增長與工業污染關系研究――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0,(4):84-91.

[4] 張陳俊,章恒全.新環境庫茲涅次曲線:工業用水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 24(5):116-123.

[5] 許廣月,宋德勇.中國碳排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數據[J].中國工業經濟, 2010,(5):37-47.

[6] 趙細康,等.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及在中國的檢驗[J].南開經濟研究,2005,3(3):48-54.

[7] 鐘茂初,張學剛.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及研究的批評綜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2):62-67.

[8] Bruyn, S., Opschoor,J.Economic growth and emissions:Reconsidering the empirical ba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2):161-175.

第7篇

一、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了污染

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開發程度深,化肥、農藥的施用土地產出的途徑,加之化肥、農藥使用量大的蔬菜生產發展迅猛,使得我國已世界上使用化肥、農藥最大的。這兩類污染在地區還直接破壞農業生態系統,對魚類、兩棲類、水禽、獸類的生存巨大的威脅。

二、小城鎮和鄉村聚居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后產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鎮和鄉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物基礎設施的不管制的不健全,直接排入周邊環境中,嚴重的“臟亂差”:每年產生的約為1.5億噸的鄉村生活垃圾幾乎露天堆放;每年產生的超過3000萬噸的鄉村生活污水幾乎直排,使鄉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然而,在我國鄉村現代化進程發展較快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和環境管理落后于經濟和城鎮化發展的并經濟的而,其對人群健康的威脅卻在與日俱增。

三、鄉鎮企業布局不當、治理產生的工業污染

受鄉村自然經濟的,鄉村工業化上是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化,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環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還污染危害直接到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國鄉鎮企業廢水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一半,而且鄉鎮企業布局不,污染物率也低于工業污染物平均率。

我國鄉村污染治理體系尚未,環境污染將迅速“小污”變“大污”,而且“小污”成“大害”,給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民帶來了的負面。為此,應當如下措施:

1、環境立法,健全鄉村環境管理機構,環境保護職責權限,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體系。我國的諸多環境法規,如《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對鄉村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考慮。

2、要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城鄉分治使城市和鄉村間著嚴重的不公平。主要指城鄉地區在獲取資源、利益與承擔環保責任上嚴重不。長期,把污染防治投資幾乎投到工業和城市。城市環境污染向鄉村擴散,而鄉村從財政渠道卻幾乎得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資金,也難以申請到用于專項治理的排污費。那一世

3、強化扶持,鄉村污染治理的市場化機制。應對鄉村和規模的企業污染治理,制定的優惠政策:如排污費返還使用,規模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可以申請用財政資金對貸款貼息等。

4、科學的治理模式,鄉村污染治理。鄉村的生活污染、鄉鎮企業污染集約化畜禽養殖場污染,不同于城市、工業企業的污染,簡單的套用其污染治理模式,要在其治理模式上改革創新,以鄉村環境污染的治理,進而污染治理的率。

第8篇

關鍵字:大氣污染治理 規模效應 結構效應 技術效應 工業廢氣

近年來,我國的工業生產水平取得了很大程度的進步,經濟發展上取得的成就令全世矚目。但在工業發展的同時,大氣環境的受破壞程度卻在與日俱增,特別是在粗放的重工業發展模式下,工業廢氣沒有得到正確的處理,大氣污染現象十分嚴重,酸雨等空氣污染所導致的災害甚至已經成為了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為了對大氣污染現狀進行有效治理,避免環境污染對人們帶來災害,需要從大氣污染治理中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以及技術效應等影響治理效果的基本因素入手,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大氣污染治理中的主要影響因素

在對大氣污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包括了許多方面的影響因素,比如說工業廢氣處理的控制,產業結構的改變,人們環保觀念的轉變以及經濟發展的水平高低等等。而從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上來分析,影響大氣污染治理效果的因素包括了規模效應、結構效應以及技術效應等多個方面。

1.規模效應

規模效應即是指工業生產中的工業發展規模對大氣污染的治理所造成的影響。一般來說,規模效應對大氣污染的治理并沒有非常顯著的正面影響,甚至會存在著一定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一些以工業為經濟增長核心產業的地區,規模效應十分突出,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能夠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同時也可能會使得工業廢氣的排放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從而讓大氣污染的治理工作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在大氣污染的治理過程中,一般需要忽略或者抑制規模效應,讓規模效應不會對污染治理的進行造成阻礙,更有利于對工業廢棄的控制。

2.結構效應

結構效應指的是工業的產業結構對大氣污染治理所產生的影響,通過產業結構的改變,可以讓大氣污染的治理效果發生較大程度的改變。目前,我國大氣污染最為嚴重,每年工業廢氣排放量最大的地區主要是一些有著較久工業發展歷史的老工業區,比如說我國的東北老工業區,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特別是在一些重工產業中,生產經營往往需要排放出大量的廢氣,如果不在排放前進行處理,則對大氣環境會造成更大程度的污染。而在大氣污染的治理過程中,結構效應即是產業結構發生改變后對污染情況改變的一種直接體現形式,對污染的治理效果能夠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通過當地經濟發展模式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變,工業結構模式從重工業向輕工業轉變的方式,可以讓大氣污染情況得到一定的控制。比如我國現今許多工業城市為了治理大氣污染,就會將傳統的,對大氣環境影響較大的工業轉移到周邊地區,通過對城市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的改變來實現對當地大氣污染的控制與治理。

3.技術效應

技術效應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主要有工業生產工藝、廢氣排放前的處理技術、當地相關部門對經濟發展理念的轉變等等,是當今大氣污染治理過程中最常考慮到的影響因素。通過調查發現,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程度的進展,就是受到技術效應的影響。隨著當今環保工業生產流程的逐步完善與改進,從技術上可以讓大氣污染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我國許多地方每年的工業廢氣排放量呈現下降趨勢。比如說在原油生產工業中,脫硫加氫技術成為了生產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已經列入了工業企業生產的相關法規,對大氣污染的治理產生了非常顯著的正面影響。

通常來說,在規模效應、結構效應以及技術效應中,技術效應對大氣污染所治理產生的正面影響作用最大,其次為結構效應,而規模效應則一般對大氣污染治理沒有正面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負面影響。

二、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相關建議

根據對大氣污染治理中規模效應、結構效應以及技術效應等影響因素的綜合分析,可以發現制定治理措施的要點,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有效的可行性建議。在不同影響效應的分析基礎上,針對于我國工業廢氣中的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硫、粉塵等物質的現狀,可從多個方面對大氣污染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理。首先,從工業生產技術上完成減排與排放前處理的工作。從政府部門入手,轉變經濟發展的基本理念,放緩經濟發展的速度,將減少工業廢氣排放的生產工藝與廢棄處理技術作為研究的重心,在新技術領域投入資金,讓工業生產的技術以及設備上能夠保障廢氣的少量排放或者經處理后排放。其次,改變國民經濟增長過程中評判增長水平的標準,不將工業所帶的經濟水平增長作為單一的標準,還需要對工業生產經濟增長過程中所出現的環境問題看作經濟增長評價的一部分,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工業生產過程中所出現的環境問題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來,有利于大氣污染的治理。最后,從控制結構效應的角度入手,將以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以輕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讓工業生產中所造成的大氣污染降到最低。通過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結構的合理調配與控制,可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束語

在當今生態環保生活模式深入人心的基礎條件下,對大氣環境的治理工作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如何控制大氣污染,恢復大氣環境,成為了當今相關領域研究的重點。由于技術效應對大氣污染治理效果的影響最為顯著,因此通常為了保障大氣污染的治理效果,可以從技術效應角度入手,優化工業生產的技術與設備,完成從粗放式發展向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岳立. 蘭州市大氣污染治理的經濟學分析[D].蘭州大學,2011.

[2]應瑛,杜偉杰. 國內外大氣污染治理的典型做法及啟示[J]. 浙江經濟,2013,15:22-23.

[3]王春玲,付雨鑫. 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困境與政府路徑研究――以蘭州市為例[J]. 生態經濟,2013,08:144-148.

第9篇

摘要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由于發展模式粗放并缺乏有效環境監管,導致工業污染場地數量多、潛在環境風險高,管理形勢十分嚴峻。相比于水、大氣污染防治而言,工業場地污染防治面臨著認識與能力不足、法規標準缺乏、責任難落實、資金無保障等諸多困境。本文針對當前我國工業場地污染防治存在的困境,在借鑒發達國家與地區污染場地管理的歷史經驗和我國部分地方省市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研究提出基于“防新增、明已有、治突出、控長遠、凈開發”策略的綜合污染場地風險防控體系的路線圖構想,并設計提出具體實施且亟需開展的重點工作。

關鍵詞 工業場地;污染防治;土壤修復;風險防控

工業污染場地是指經過調查和風險評估后,確認污染危害超過人體健康或生態環境可接受風險水平的工業場地。工業污染場地主要是由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跑、冒、滴、漏”及三廢排放的長期累積、廢水廢液偷排、漏排、固體廢物的不規范堆存處置以及突發環境事故造成的。相對于大氣、水的污染防治而言,場地污染防治在我國是一新興領域,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面臨法規、管理規則、責任、資金、技術等一系列問題,亟待開展頂層設計,系統地開展場地污染防一控一治工作,切實保護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我國工業場地污染現狀

廢棄工業場地數量巨大,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以及國家化解產能過剩矛盾、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及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改造等工作的部署實施,大量工業場地被廢棄或用于商業開發。據不完全統計,2001-2014年,全國有十多萬家企業關停或搬遷,遺留下大量重污染的搬遷企業場地,相當一部分屬于污染場地。2014年4月《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結果顯示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在調查的81塊工業廢棄地的775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34. 9%,主要污染物為鋅、汞、鉛、鉻、砷和多環芳烴。

工業污染場地環境危害突出,治理修復難度大

工業污染場地危害集中表現在危害人居安全、危害職業安全、污染生態環境、影響社會穩定四個方面。工業污染場地環境安全隱患突出,給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同時也影響了國家產業布局調整和城鎮化建設,已成社會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導火索。近年來陸續出現了關停搬遷企業場地再開發時施工工人中毒、蘭州自來水污染、關停搬遷企業原址新開發小區業主集中抗議等一系列危害公眾健康、飲用水安全及社會穩定性的事件。與此同時,一些污染物在土壤中不像在大氣和水體中那樣容易擴散和稀釋,很難自行消除,且具有累積性和不可逆性。若不及時采取風險防控或治理修復行動,隨著時間推移,存在場地污染范圍擴大、變深的風險,將對生態環境和人民生命財產構成威脅,未來的治理成本也將逐年增加。

我國工業污染場地管理面臨的困局

目前工業污染場地帶來的看不見或潛藏的風險已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加強污染場地管理勢在必行。但是,我國工業污染場地環境管理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面臨諸多難題。

工作基礎薄弱

我國政府、企業和公眾對于污染場地問題的嚴重性、風險防范的緊迫性及任務的艱巨性普遍認識不足。現有環境管理制度及日常環境監管中對場地風險防范考慮不足,缺乏場地環境監管體系及相應的配套措施;企業缺乏場地主體責任意識,日常生產中缺乏場地污染防范措施,存在超標排放、偷排漏排、固體廢物堆存處置不規范等現象;公眾對場地危害認識不足,難以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我國污染場地還處于底數不清、狀況不明階段,管理部門對污染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類別、污染程度、擴散范圍、治理狀況、開發再利用情況等都缺乏了解,大體呈現開發一塊管一塊的被動應對狀態,工作基礎薄弱。耗時5年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限于財力只能對大尺度的士壤污染狀況有所反映,對于個案性很強的場地污染獲取的信息有限。

基本制度缺失

我國至今尚未有一部土壤污染防治的專項法律法規,場地管理相關規定文件多為意見、通知,且條文多為原則性、粗線條式的描述,法律強制力不夠。環境管理部門缺乏管理依據和管理手段,監管受限。

污染場地管理的基本制度缺乏上位法支撐,場地污染的責任判定體系未細化,責任追究缺乏操作性;污染場地底數不清,缺乏污染場地檔案備案及清單動態管理制度;缺乏可持續的資金籌集機制,無法保障場地調查評估與治理修復工作的開展。

監管不明,產業發展無序

在污染場地管理方面,監管主體、監管層級和各自監管責任不明確,污染場地流轉、再開發缺乏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地方污染場地再開發管理實踐中,環保、規劃或國土部門是污染場地監管主體的情況均存在,管理部門多元但缺乏有效的聯合監管機制;在管理層級上,省級、市級甚至縣級環保部門負責場地治理修復監管的情況也都存在,監管水平差異明顯。場地管理與環評、環保驗收等現有制度缺乏有效銜接,尚未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

在場地修復行業管理方面,缺乏對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資質和信用的管理,缺乏適用的技術、設備、藥劑,加之起步階段法規政策和技術標準的不健全,行業呈現大企業惡性競爭,小企業能力不足,從業者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亂象,治理修復變身污染搬家工程,嚴重影響了環境修復戰略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

技術支撐薄弱

20 14年7月起5項場地系列環保標準開始實施,調查、評估、監測和修復方案編制等過程有了原則性指導,仍然缺乏風險篩選值、修復驗收、修復環境監理、長期管理、修復技術篩選與評估等方面的標準、規范、導則等技術文件,污染場地技術標準還未形成體系,尚不足以支撐場地調查評估與治理修復實際工作的開展。

場地調查評估技術力量薄弱,行業從業人員經驗少,專業素質有待加強:缺乏技術、經濟可行、成熟的污染場地修復技術,現有科研成果與管理、應用脫節,治理修復設施和藥劑國產化率低,修復技術篩選體系未建立,缺乏污染場地治理修復示范工程,現有的技術支撐難以滿足污染場地風險管控工作全面開展需求。

責任難落實,修復資金無保障

責任難以界定,尤其難以追溯歷史污染者,是污染場地風險管理工作所面臨的最大困境。現有的污染防治法規體系中,對于界定場地污染者尤其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場地污染者,污染者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和義務以及修復過程和結果的法律責任認定問題均無明確規定,再加上我國企業多經歷產權變更或改制重組,“誰污染,誰治理”在污染場地管理中很難落地。

污染場地的治理修復需要全面考慮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治理,耗資巨大。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尚不能保障污染場地修復工程的經費籌措,缺乏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對于一些高地價的城市,高昂的場地修復費用被消化在土地流轉的費用中,由地方政府、開發商和購房者共同埋單。對于低地價、歷史遺留的無主場地,這種方式將難以適用。

場地污染綜合防治的路線圖構建

場地污染防治總體思路設想

工業場地污染防治核心工作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從新建、在產和退出角度嚴防工業企業新增場地污染;二是保障污染場地再開發的環境安全;三是控制已有且暫不開發的污染場地環境風險,優先開展位于環境敏感區場地的污染阻隔和治理修復。

基于以上考慮,提出以下工業場地污染綜合防治工作的總體設想(圖1):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以改善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和建設良好人居環境為目標,以產業轉型升級和優化城鎮布局為契機,堅持一個核心,用好兩個抓手,圍繞三條主線,強化四重保障,落實五項策略。即:以構建一個綜合的污染場地風險防控體系為核心,以落實責任體系和社會監督為兩個抓手,以在產場地、閑置場地和再開發場地環境管理為三條主線,以推進法規制度建設、創新市場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加大信息公開為四重保障,以“防新增、明已有、治突出、控長遠、凈開發”為策略,逐步實現工業企業場地污染狀況得到有效遏制,歷史遺留的高風險污染場地和環境敏感地區場地污染得到初步控制,新增城市建設用地環境安全得到切實保障,防一管一治統籌,扭轉我國場地污染被動應對的局面。

具體實施建議

加強場地污染防治工作需標本兼治,分輕重緩急推進。立足于“防新增、明已有、治突出、控長遠、凈開發”的基本策略,建議從以下五方面逐步推進工作,落實場地污染綜合防治體系。

一是建章立制,推進管理體系構建。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編制,實現法規政策和體制機制上的突破,加快責任界定及終身追究、資金籌集、場地流轉強制調查評估、多部門聯合監管、污染場地檔案、修復環境監理、第三方驗收、修復場地后期管理、場地信息備案及信息公開等基本制度建設,初步建立污染場地環境管理框架體系和基本法規制度。

二是排查摸底,鎖定優先管控對象。篩選易造成場地污染的高風險行業類別,以其為重點排查對象,針對在產及擬搬遷企業場地和已關停、搬遷、破產企業場地,分類、分步開展場地環境污染狀況排查;形成潛在污染場地清單,構建污染場地動態管理信息系統;基于場地環境風險初步評估建立污染場地優先管理名錄,對環境風險較大的場地集中資源優先采取風險防控措施。

三是著眼預防,加強在產企業監管。嚴格對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皮革制品、造紙、石油煤炭、化工醫藥、化纖橡塑、礦物制品、金屬制品、電力等高風險行業在產企業的環境監察和環境監測,督促企業建立完善的包含污染預防、事故應急和風險評估的場地污染預防預警體系。監督落實已有環保政策要求,排查環境風險源,加強在產企業監管,防范新增場地污染。

四是試點示范,促進行業能力建設。選擇有基礎、有意愿、有成效的地區,開展污染場地綜合管理試點工作和治理修復示范工程,建立相關體制機制、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提升污染場地環境監管能力;開展污染場地調查評估、治理修復、修復監理、修復驗收等方面的培訓,提升從業單位及從業者專業素質,推動社會主導的行業規范化管理工作;提出有利于污染場地環境監管的相關金融、稅費、價格等經濟政策,促進技術標準體系的構建和國產化技術、設備、藥劑的研發推廣,推動場地修復行業發展。

五是重點啟動鉻渣、POPs及位于環境敏感區的場地風險防控工作。針對環境隱患大,影響群眾健康的歷史遺留鉻渣場地、POPs場地和位于飲用水水源地、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的污染場地優先啟動風險管控工作。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從源頭減少鉻渣、POPs等環境隱患大場地的產生和加重;針對當前不同規劃用途、不同風險程度的場地分類指導,分級管理,將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資金用于最迫切需要風險管理和修復的場地;土壤、地下水統籌考慮,開展治理修復示范工程,以試點先行引路,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環境隱患大的污染場地的風險防控工作;實施鉻渣、POPs等環境隱患大的場地治理修復后的后期風險管理,有效保障環境安全。

主要

參考文獻

[1]環境保護部,污染場地術語(HJ 682-2014)[S].2014.

[2]謝劍,李發生,中國污染場地修復與再開發[J].環境保護.2012 (2-3):15-20.[3]駱永明,中國污染場地修復的研究進展、問題與展望[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1 (3):1-6.

[4]姜林,鐘茂生,張麗娜,等.基于風險的中國污染場地管理體系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4,36 (8):1-10.

[5]周友亞,顏增光,郭觀林,等,污染場地國家分類管理模式與方法[J],環境保護.2007 (10):32-35.

[6]余勤飛,侯紅,白中科,等.中國污染場地國家分類體系框架構建[J].農業工程學報,2013 (12):228-234.

[7]李發生,張俊麗,姜林,等,新型城鎮化應高度關注污染場地再利用風險管控[J].環境保護,2013 (7):38-40.

[8]駱永明. 中國土壤環境污染態勢及預防、控制和修復策略[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9,31(12):27-31.

[9]余立風,丁瓊,程天金,等.發達國家如何做污染場地環境監管[J].環境保護,2012 (2-3):28-30.

[10]王佳,張亞平,戴喆秦,等.污染場地風險等級評估體系研究[J].環境保護2013 (7):55-56.

[11]陳夢舫,我國工業污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重金屬修復技術綜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 (5):327-333。

第10篇

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一方面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在另一方面技術的附加產生物也可能帶來新的環境污染,這些成為人們需要解決的新問題。由于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尚且不完善,人們沒有意識到環境對于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重大意義,缺乏完備的環境保護意識,因此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隨意的將有害物質不加處理就排放到環境中,長期的循環積累,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環境污染和公害事件。目前對于環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我國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規,包括水污染防治法、空氣污染防治法、噪聲污染防治法等,但是環境污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潛伏期長、累積性等,很多環境污染和公害事件的最終爆發需要經過很長時間,因此法律法規的制定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實際的環境污染和公害防治措施的實施中,是環境污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潛伏期長、累積性等,很多環境污染的最終爆發需要經過很長時間,因此法律法規的制定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實際的環境污染和公害防治措施的實施中,強制干預帶來的環境治理效果并不理想,沒有好好利用人們群眾監督的力量,造成了很多企業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情況,而且后期污染治理的效果也并不顯著。

2.常見的環境污染和公害問題

2.1空氣污染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空氣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工廠排放的廢氣粉塵、汽車尾氣、火力發電、化工廠廢氣排放、鋼鐵冶煉、城市垃圾焚燒等都是導致空氣污染嚴重的重要源頭。污染氣體的排放在空氣中會形成酸雨落下來,對于建筑物、農作物、樹木等都有嚴重的腐蝕性,同時也會造成水資源的污染。汽車尾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合物,經過長時間的光照容易形成光化學煙霧,對人的呼吸道和肺功能有很強的刺激性,長時間的吸入人體中,會對人的身體帶來很大的傷害。工業化的高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化工燃料的被廣泛使用,生產過程中燃燒排放的廢氣粉塵會讓大氣的能見度降低,粉塵顆粒漂浮在空氣中導致經常出現霧霾天氣,嚴重影響到城市的交通、人們的生活等。

2.2水污染現代工業化水平的不斷發展,促進了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也在生產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任意排放了大量的工業廢水,而且濃度普遍較高、污染性強、擴散性大,這些工業廢水大多未經處理就任意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體中,使得本來干凈的水源受到嚴重的污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發展,家庭排水量在廢水排放量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并且由于城市污水處理技術與設備的不完善,這些日常的家庭排放通常也是直接排放到地下管道,再流向河流。鄉村郊區農業生產發達,但是由于過量的使用農藥、廢料以及大量養殖場的排泄物,隨著雨水的沖刷或者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中,帶來嚴重的水體污染。

2.3噪聲污染由于工業的高速發展和城市人口數量的日益增多,噪聲污染也變的越來越嚴重,涉及到各個領域。目前噪聲污染已經成為四大污染之一,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噪聲污染的來源主要包括工業噪聲、交通噪聲、建筑噪聲、社會噪聲。由于社會的發展,機動車輛、飛機等大量運輸工具的使用,使得交通噪聲的污染變的日益嚴重,也成為噪聲污染的主要來源。而社會生活噪聲波及的范圍廣、來源復雜,雖然這些噪聲的噪聲級不高,但是因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人們對此類噪聲十分敏感,甚至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3.防治環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

3.1對于空氣污染的防治工業生產作為空氣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應當加強在工業生產方面污染排放達標的監督,并且對在節能環保、回收處理廢氣污水排放做出貢獻的企業進行獎勵措施。對于常年污染性大、效益差的企業進行整頓,鼓勵企業不斷調整能源使用結構,從空氣污染的來源進行預防措施的實施。對于尾氣排放量大的機動車輛應當令其改裝,從而降低廢氣的排放量,并且應當加快汽車燃料和汽車新能源開發利用的研究進程,可以長期有效的改善汽車尾氣排放量大的問題。加強城市的植被綠化也是降低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手段,應當在城市中多空氣污染的地段投入資種植易吸收污染的植物,做好城市的綠化工程建設。

3.2對于水污染的防治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是水污染防治的一條有效途徑。應當不斷完善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設備和提高污水處理技術,對于人們日常家庭生活排放的廢水進行統一處理排放,大大的減輕了水體自凈的壓力。在工業廢水排放方面,應當加強工業生產中無污染生產、清潔生產技術,以及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等措施,力求在工業生產的每個環節做到污染的最小化。對于污染型鄉鎮企業的應當大力推廣污染處理技術和設施,并且農業生產中呼吁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轉而使用有機肥料、天然肥料等。

3.3對于噪聲污染的防治對于噪聲污染的防治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包括噪聲污染的來源、噪聲傳播的途徑、噪聲的接受者。對于噪聲污染來源的控制是防治噪聲污染的根本途徑,在生產過程中進行工藝和操作方式的改進、生產設備設計的改善,降低機動車輛行駛過程中的噪聲等都可以在源頭上控制噪聲污染的產生。在傳播途徑上對噪聲污染進行防治也是十分有效的,可以科學規劃工業區、居住區的分布等,將噪聲級別大的工業生產設備遠離密集人口的地方,并且在噪聲傳播的途徑中采用隔聲、消聲、吸聲等有效防治技術。在噪聲污染接受者方面也應當做好自我防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隔音耳機以及在裝潢中使用隔音建筑材料等。

4.結語

第11篇

關鍵詞:工程建筑規劃;環境保護;因素;分析

1環境保護觀念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的問題日益嚴重,因此綠色環保的工程建筑理念必須融入到工程建設中去。可持續發展理念才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工程建設中無論何時都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工程建設規劃必須建立在綠色環保的基礎上。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結構實用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更加注重工程建筑的環保問題,因此,工程建筑規劃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對以人為本的綠色環保建筑的設計研究。在工程建筑過程中,可以在建筑設計、建造、使用過程中使用新型綠色環保的材料,減少建筑工程材料對人類身體、環境產生的危害。

2環保建筑材料在工業建筑中應用的必要性

在工業建筑中,室內裝飾材料是造成空氣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經研究檢定,甲醛是裝飾材料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甲醛是一種有毒的化學品,對人類的危害極大,嚴重情況下容易致癌。同時,工業建筑中難免需要使用膠粘劑,這種膠粘劑中也含有甲醛化學品,并且甲醛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釋放完。因此,工業建筑中應該盡量減少危害化學用品的使用,提倡環保材料的使用,減少危害產品對環境空氣質量、人類身體健康的危害。另外,除了甲醛這種有害物質的污染外,苯類化學用品的污染也常常出現在工業建筑中,譬如工業建筑中需要用到油漆,油漆中含有苯類有害物質,油漆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對環境污染有極大的危害。為了有效地解決工業建筑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環保建筑材料在工業建筑中的使用及推廣是極其必要的。新型優質的環保材料不但能有效地改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能改善工業建筑的環境質量。另外,有一些工業建筑的環保材料是可以反復回收利用的,這樣既能節省材料,同時能改善環境的質量。因此,環保材料在工業建筑的使用符合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能達到綠色環保建設的效果。

3工業建筑中造成環境污染的因素

3.1施工人員缺乏綠色環保的責任意識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企業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對綠色環保建設的理念早已拋之腦后。在工業建筑中,工程建筑的質量與安全才是施工企業更加注重的。在工程建筑材料的選用中,價格成為了施工企業首先考慮的因素,工業建筑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不能夠得到施工人員思想上的重視。

3.2缺乏建筑廢棄物處理的手段技術

工業生產中難免會產生工業廢氣、工業廢水、工業廢渣。然而許多施工企業已經對此習以為常,不能及時地對建筑施工的技術進行改進,制定行而有效的方法對建筑廢棄物進行處理。在工業建筑施工過程中,大量的原料消耗產生建筑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企業施工人員不能正確看待并重視,置之不理的態度導致了廢棄物長時間堆放造成環境的污染問題。

3.3工業建筑施工過程的噪音污染

工業建筑中,由于大型施工機械的操作,常常會制造出刺耳的噪音。這些建筑施工產生的噪音對居民產生了很大的困擾,嚴重影響到居民的生活質量。施工企業傳統落后的技術設備是產生噪音污染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嚴重的噪音問題并沒有引起施工企業負責人員的重視,引發對綠色環保理念的思考和重視。

3.4工業建筑施工過程對生態平衡的問題

工業建筑施工過程中材料用品的堆放容易造成對地表農作物的破壞,長期化學用品的使用會造成環境污染程度加大,造成酸雨頻繁發生的現象。同時,工業建筑施工過程若不對環境污染問題加以重視,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水土流失,泥沙大量的堆積現象。

4解決工業建筑中環境污染問題的措施

4.1工業廢氣、廢渣、廢水的處理

對于工業建筑中產生的廢氣問題,可以采用活性炭吸附的方式對有毒有害的氣體進行處理。由于活性炭孔隙較小,比表面積大的結構特性決定了活性炭的用途,同時活性炭還能使有色的液體進行脫色,減少有色污水對環境的污染。關于廢渣的產生,施工企業可以對施工設備加以改進,引進先進的技術,提高材料用品的利用率,減少廢渣的產生。當然,工業的建筑也可以通過從源頭對污染物進行控制,減少污染物在工業生產中的排放,達到綠色生產的效果。工業建筑施工中的污水不能隨意派放,施工人員應該對污水合理處理,控制污水達標后再排放,減少污水排放對環境的污染。

4.2在工業建筑中盡量使用環保材料

在工業建筑中,應該盡量使用環保的材料。例如:工業建筑過程中有害物質材料的作用語環保材料作用等同的話,應該優先考慮環保材料,盡量減少有害物質對環境的危害。

4.3工業建筑中盡可能減少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已經成為工業建筑中的一大污染原因。工業建筑中施工機械化的操作產生了很大的噪音,因此,工業建筑施工過程需要引進先進的設備,減少噪音的污染。同時,工業建筑施工不應該選在人群過多的地區進行作業,施工人員可以對施工區進行隔音、消音材料的布置,并且對工業噪音設備采取降低噪音處理或者在施工設備上增加隔音罩,減少噪音對環境的污染。切記,工業施工過程盡量避免在夜間作業操作,減少對居民居住質量的影響。

5工業建筑規劃中應該遵循的原則

工業建筑中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為了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就必須在工業建筑中遵循以下原則:①工業建筑施工過程中必須以自然生態條件為重,遵循自然環境的發展規律,科學地對工業建筑進行規劃;②工業建筑規劃中需要融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工業建筑的人為化,保證工業建筑的安全與舒適;③工業建筑規劃中應該衡量自身的綜合實力,量力而行,不能超出環境的承載范圍。同時,工業建筑施工過程中不應該一味地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將環保建設的理念置之不理;④工業建筑規劃中應該做到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協調。

6環境保護與工業結構的優化

工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對環境的保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環境保護與工業結構有著直接必然的聯系。在工業建筑施工中,難免會由于化學用料造成對環境污染的問題,工業建筑行業對環境的污染程度較大。因此應該對工業結構進行不斷地優化,以適應自然環境的生態發展。環境問題是決定工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原因,在工業建筑規劃中應該綜合考慮環境保護與工業結構的關系。

7結束語

工業建筑規劃中既要保證工業建筑工程的質量與安全,同時也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的工程建筑規劃理念要求施工過程中要做到綠色環保建設,盡量減少有害化學用品在工業建筑施工中的使用,加強對施工技術設備的改進,對工業施工過程中的噪音進行消音、隔音裝置的處理。

參考文獻:

[1]吳順平.建筑裝飾裝修工程的環保節能設計[J].住宅與房地產,2017,(3):122.

[2]王鵬,李金策.環保施工的社會意義探析[J].工程技術研究,2016,(8):140+143.

[3]鄭捷.淺談現代工程建筑中節能環保設計的應用[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S2):153-155.

[4]饒為國,戴邦曉.工業建筑設計中環境問題的對策[J].工業建筑,1997,(1):16-19.

[5]趙亮.建筑設計與場地層面環境[D].合肥工業大學,2006.

第12篇

摘要:工業園區環境影響評價是區域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一部分。從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大氣評價方法中可以看出,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方法在工業區環境影響評價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結合某工業園區大氣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工業園區;大氣污染;環境評價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park the environment impact appraisal is part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rom regional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e can be seen in the evaluation method, air pollutant emission control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industrial zone h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The article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ndustrial park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analyzed.

Keywords: industrial park; Air pollution; Environment evaluation

區域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是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通過識別和預測區域開發活動對區域大氣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按照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事先制定出消除或減輕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對策。在我國,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對區域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環境空氣質量評價的方法主要有污染指數法和概率統計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及灰色聚類法。而應用在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中的方法有:標識法、環流形勢分型法、物元分析法、統計方法、層次分析法、模糊性相似優先比法等;其評價模式及理念也有所發展,也有以工業園區作為實例進行研究的。在評價方法中,結合污染綜合指數分級標準、評價區域環境污染程度看,其缺點是分級標準概念不準確,無法評價區域質量的級別,缺乏區域質量的綜合評價;在空氣中污染物濃度較低或過于分散時,計算過程中遺失的信息較多,難以準確反映質量狀況。而相對區域大氣環境評價的研究也較少,缺乏成熟的系統的理論與方法,也沒有較多的實例可供借鑒。因此,本文以某工業園大氣環境監測數據為基礎,將理論與方法應用于實例研究中,將評價與預測結合,在計算環境容量基礎上,提出污染控制措施。

1 評價因子的確定

1.1 評價等級的劃分

根據工業園區的定位和規劃,工業園區主要分為飲料、食品加工等。各項目進園將分別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區內主要燃料以天然氣和電為主,少數企業使用煤。項目排放的廢氣污染物主要為煙塵、粉塵、SO2。經初步估算,污染物排放量分別為煙粉塵:0.417t/h、SO2:0.12t/h。

根據等標排放量計算公式,第i個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

(1)

式中:Pi—第i個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Ci—采用估算模式計算出的第i個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濃度,mg/m3;C0i—大氣環境第i個污染物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mg/m3。

C0i采用《GB3095-1996》中的1小時平均取樣時間的Ⅱ級標準的濃度限值,其中:TSP日平均值為0.3mg/m3;SO2小時平均值為0.5mg/m3。

根據各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標準計算得各污染物等標排放量為:

PTSP=1.39×108m3/h、PSO2=0.024×107m3/h;PTSP和PSO2均<2.5×108m3/h;

項目區周圍地形特征為丘陵。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T2.2-2008)規定,確定本項目區域的大氣環境評價等級為Ⅲ級。

2.2 評價因子的確定

按照《環評法》規定,評價因子為:現狀評價因子:SO2、NO2、TSP;影響預測因子:SO2、TSP;總量控制因子:SO2、煙(粉)塵。

3 評價方法及模型

3.1 評價區概況

某工業園用地形狀呈狹長的梯形,總規劃用地面積134.01hm2。工業園區用地性質為I、II類工業區,以食品、飲料等產業為主,設立高新科技園,并規劃建設相應的配套工程。

3.2 現狀評價方法

1)監測方案

①監測點位布置。總共設置4個大氣監測點。

②監測頻率。SO2、NO2:每天監測4次,每次監測時間為1小時,各小時采樣頻率為:7:00~8:00、13:00~14:00、17:00~18:00、21:00~22:00。

TSP:連續5天作日平均值監測,每日兩次,頻率為7:00~14:00、14:00~22:00。

③監測分析方法。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規定的監測分析方法執行。

2)評價方法

采用單項指數法進行評價,這種方法算法簡單,精度較高,效果更好。其數學模式為:

(2)

式中:Ii—i種污染物的單項指數;Ci—i種污染物的實測濃度(mg/m3);Si—i種污染物評價標準(mg/m3)

3.3 預測模型簡介

1)氣象因子

根據氣象站多年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風速1.9m/s,實測最大風速19.8m/s,盛行風多年平均頻率:靜風24%,西北偏北風16.1%,北風11%,西北風10%。

2)預測模型

由于工業園區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及種類復雜,每個排放點的源強也難以確定。為此,本評價采用箱式大氣質量模型。

這種模型考慮多源對整個區域影響,箱式模型主要用于宏觀預測區域開發活動對大氣的環境影響。這里的“多源”包括污染濃度與時間的變化因素及污染物的衰減等;也對區域不同高程的大氣狀況進行預測,其結果與實際污染情況更相近,相比其他預測模型,更能客觀地反映多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大氣環境質量狀況。

(3)

當式中t很大時,箱內的污染物濃度c隨時間的變化趨于穩定狀態,這時的污染物濃度稱為平衡濃度cp,由上式可得:

(4)

式中:l—箱體的邊長(m);h—箱的高度(混合層高度m);c0—初始條件mg/m3;K—污染物的衰減速度常數;Q—污染物的源強(mg/s);u—平均風速(m/s);c—箱內的污染物濃度mg/m3;t—時間坐標。如果不考慮污染物的衰減,即K=0,當污染物穩定排放時,由上式可得:

(5)

4 預測結果與分析

工業園內主要使用天然氣作燃料,少數企業有可能使用燃煤,根據污染源分析結果,區域SO2排放量為169.9t/a,TSP排放量為59.93t/a。

根據箱式模式,工業園區箱體的長度l取1.15km(1150m);箱的高度h取中性平均風速混合層高度高782m;平均風速u取2.0m/s;污染物的源強Q;初始條件,選取項目所在區域大氣環境監測數據值作為計算依據,SO2:0.0453mg/m3,TSP:0.130μm。

預測的工業園區污染物濃度見表1:

表1工業園區大氣污染物日均濃度預測

從表1中的預測結果看,以天然氣為主的清潔能源燃燒過程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很小,對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影響很小。

4.3 環境容量的確定

對大氣污染物而言,區域排放總量限值可依據《制定地方大氣污染排放標準的技術原則和方法》(GB/T13201-91)推薦的A值法確定。

(6)

式中:Qak—總量控制區某種污染物年允許排放總量限值(萬t);Si—第i功能區面積(km2);n—總量控制區中功能區總數;Cki—GB3095等國家和地方有關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所規定的與第i功能區類別相應的年日平均濃度限值(mg/m3);C0—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年日平均濃度;A—地理區域性總量控制系數(104km2/a)。

在按(GB/T13209-91)推薦A值(2.8)及依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T2.2-93)規定C0取值后,由此計算工業園區規劃范圍內SO2和TSP允許排放量,見表2。

表2 SO2和TSP 允許排放量

由于工業園區排放源以低矮源為主,排放源低于15m,故SO2環境容量按低矮排放源計算結果設定:SO2按其計算值95%計,為284t/a。綜上,按照本模式計算得到的工業園區SO2的大氣環境容量為:284t/a,TSP為:950.2t/a。

5 污染物控制措施及建議

為避免區域開發對大氣環境的破壞,園區開發過程中應嚴格執行污染物控制措施,即“源頭把關+末端治理+跟蹤監測”的污染綜合防治對策。

(1)嚴格執行政策總量控制,嚴把企業“入園”關口。嚴格進行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總量控制,合理分配區域環境容量,嚴把入區項目環境門檻關,入區企業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在總量控制的原則下,促使區域內現有大氣污染企業整改污染治理措施,達標排放;對于新入園的企業,不能超過園區限定的總量,符合區域大氣環境容量要求的方可入園。

(2)優化能源結構,推行清潔生產。對于工業區內現有以煤為燃料的企業,鼓勵其進行“煤改氣”工程;對于新入園企業,應嚴格控制新上燃煤鍋爐以及以煤為能源的項目。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在宏觀管理應考慮企業的環境效益,對采用先進清潔工藝,重視環境保護的企業應有鼓勵的辦法和措施,對破壞環境的企業應重罰直至關停。

(3)加強宣傳教育,樹立科學發展觀。在追求經濟總量時,要重視生活質量,講究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健全企業的環保管理和監督,有計劃進行監測和不定期檢查且在工業園區及相關部門一定范圍內通報檢查結果。

(4)加強評價后跟蹤監測,督促環保措施落實到位。加強大氣污染物監管和治理,現有除塵等環保設備必須正常運行,除塵效率必須達到設計要求。強化生產廢氣的治理,達標排放。加強施工期和運營期的環境管理,并督促環保措施的落實,跟蹤監測環境質量,隨時提出補充及環境治理對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