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質量風險論文

質量風險論文

時間:2022-11-09 04:57: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質量風險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質量風險論文

第1篇

一、經營風險與審計風險

企業的經營風險通常包括政策變化、市場萎縮、關鍵客戶流失、重要供應短缺、技術落后、資金周轉困難、關鍵管理人員離職等不利影響,反映到財務報表中,收入、利潤下滑,資產質量下降,現金流量不暢。但是,財務報表并非都會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一旦經營業務與財務反映結果脫節,意味著經營風險將轉化為審計風險。舞弊的三角理論認為,“壓力”是管理層舞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舞弊導致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屬于注冊會計師審計應當關注的特別風險。以上市公司為例,經營風險或經營失敗導致的業績壓力可能包括:維持再融資財務條件、過度依賴信貸支持、避免暫停上市、兌現盈利承諾、滿足股權激勵行權條件、保護管理層報酬、隱瞞決策失誤、高價減持股票套現、保持市場形象、控股股東壓力等,上市公司通過粉飾財務報表,掩蓋經營困難,獲取巨大利益。雖然經營風險并不必然導致審計風險,但在我國資本市場尚不成熟,普遍缺乏誠信意識,違規成本低的現實環境中,管理層舞弊動機強烈,從而加大了經營風險轉化為審計風險的機率。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間,44家上市公司涉嫌財務信息披露等違規被證券監管部門立案調查,這些公司不少處于經營困難,業績壓力較大的窘況。注冊會計師為規避審計風險,對其中16家上市公司出具了保留或強調事項段審計意見,而綠大地、萬福生科、天能科技等企業的經營風險最終導致了審計失敗。為了攔截經營風險向審計風險轉化,防止經營失敗引發的審計失敗,注冊會計師應當把好“四關”:一是把好入口關。對于系統性、行業性風險較高的客戶,審慎承接,而對于經營陷于困境,頻繁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項目,堅決不接。二是派好人手關。經營風險大的高風險客戶,委派具有相應豐富經驗的項目合伙人、現場負責人至關重要。三是防范舞弊關。經營風險與舞弊行為猶如孿生兄弟,審計重點應當圍繞以舞弊為中心的財務報表重大錯報展開。四是做好溝通關。對市場關注度高的客戶,及時做好會計師事務所內部門、監管部門等各方溝通協調。

二、過度信任與職業懷疑

信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對于注冊會計師而言,信任能夠提高效率,例如,信任內部控制有效,可以減少實質性測試范圍。但若過度信任,放松職業懷疑,則可能導致審計風險。職業懷疑,是指注冊會計師以質疑的思維方式評價所獲取的審計證據,并對相互矛盾的證據,以及引起對文件記錄或責任方提供的信息可靠性產生懷疑的證據保持警覺。如何在信任與職業懷疑之間取“最大值”,是風險導向審計的基本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實務中,在“信任”問題上存在幾種認識誤區:“客戶沒有事,我們就沒事。客戶有事,我們也逃不脫”;“客戶說了,保證這些問題明年全部消化,請你們放心”;“客戶很誠信,從來沒有欺騙過我們”;“某某項目經理能力很強,他負責的業務肯定沒問題”……。注冊會計師為何會產生過度信任?哪些情形阻礙了注冊會計師保持職業懷疑?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審計環境中的某些情況可能會引發動機和壓力,使注冊會計師產生偏見,如客戶承諾高收費、長期合作關系等。二是隨著審計業務關系延續,注冊會計師可能對管理層產生不恰當的信任,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迫于壓力,避免與管理層產生分歧或對管理層造成不良后果,而未能保持恰當的職業懷疑。三是其他情況也可能阻礙注冊會計師保持職業懷疑,如合伙人對項目組時間安排不夠。從會計師事務所及合伙人層面經營理念溯源,是市場至上,還是質量為重,辦所理念往往決定了信任的程度,盡管有時信任是被動的。過度信任是審計失敗的前奏。注冊會計師因為信任政府,沒想到政府配合支持企業造假;因為信任銀行,發現對賬單居然系偽造;因為信任客戶承諾,但客戶一次又一次失約;因為信任審計人員,卻不知其已喪失了專業和道德底線。因此,過度信任是風險導向審計的天敵,唯有相信審計準則,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思,持“人之初,性本惡”的態度,堅持批判性思維,透過現象看本質,始終保持職業懷疑態度,才能控制審計風險。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思,即普遍懷疑精神。職業懷疑并非懷疑一切,而是對高風險審計領域有針對性地提高警惕。例如,舞弊風險、管理層凌駕于公司內部控制之上的風險、收入確認、會計估計、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重大非常規交易、金融工具等高度復雜的交易、對法律法規的遵循、持續經營、函證、存貨監盤、期后事項等易產生錯報或舞弊的領域。

三、實質風險與形式風險

實質風險,指注冊會計師實施審計程序后未能發現財務報表重大錯報導致的風險。形式風險,指財務報表本身并無重大錯報,但注冊會計師審計程序實施不到位可能導致的監管部門檢查風險。審計理論、審計準則中,只有審計風險的概念,即審計風險相當于實質性風險意思,而并無實質風險與形式風險的定義,但審計實務中二者之爭頗為激烈,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審計風險觀,進而影響注冊會計師審計思路和獲取的審計證據。重實質主義者認為,會計問題定生死。只要沒有導致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重大錯報的會計確認、計量或披露事項,注冊會計師就不會有遭致行政處罰的重大風險。堅持該觀點的注冊會計師,審計重點主要是查問題、糾錯報、防報表風險,重實質性審計程序,輕風險評估和控制測試,不追求程序實施面面俱到,不夠重視審計工作底稿編制的完備性,強調報表真實。事務所合伙人多持該種觀點,他們認為就中國當前注冊會計師監管環境,只要客戶存在實質性風險,即使審計程序執行再完美,以現行監管執法標準,也難逃“有罪推定”之責。重形式主義者認為,注冊會計師作為獨立審計師,必須分清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關系。被審計單位對編制和公允列報財務報表負責,包括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編制財務報表并使其實現公允反映,以及設計、執行和維護必要的內部控制,以使財務報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錯誤導致的重大錯報。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是按照審計準則規定執行審計工作,以對財務報表是否存在重大錯報獲取證據并發表審計意見。堅持該觀點的注冊會計師,工作重點是完成審計準則的“規定”動作,重視審計程序的實施和底稿編制的齊備性,包括風險評估、控制測試、實質性測試等,強調程序真實,執業一線注冊會計師多持該觀點。他們認為,按審計準則執業天經地義,且通常能夠發現重大錯報,即使不能發現舞弊導致的錯報,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法釋[2007]12號)規定,若屬于“已經遵守執業準則、規則確定的工作程序并保持必要的職業謹慎,但仍未能發現被審計的會計資料錯誤”情形,注冊會計師可以免責。因此,防范形式風險,必須做好審計底稿,因為底稿是“護身符”。筆者認為,前述兩種觀點均有失偏頗,堅持“實質與形式并重”,是貫徹風險導向審計理念的最好詮釋。僅強調實質風險,可能會因程序實施不到位而不易發現實質問題;僅強調形式風險,難免會偏離審計目標,即使能夠免責,但這并非財務報表使用者所需要的審計結果。因此,實質與形式是審計目標與審計手段的關系,按照準則規定實施程序,是為了發現實質性風險,兩者并無矛盾。審計實務中,關鍵是如何貫徹風險導向審計,做到風險評估與實質性測試掛鉤,審計資源輕重有別,程序實施繁簡有據,既避免審計過度,又防止審計不足,從而提高審計質量與效率。

四、余額審計與過程關注

資產負債表反映時點數,利潤表反映期間數,注冊會計師分別以確認期末余額、當期發生額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為審計目標,并據以設計相應的審計程序。審計實務中,注冊會計師對資產負債項目余額形成過程關注不夠,導致未能發現重大錯報。為何要關注過程?一是期間違規,期末平賬。二是偷梁換柱,隱瞞真實交易。三是出借賬戶或資質,形成體外循環。四是詢證回函可靠性不足,易出現串通舞弊等。例如,某上市公司2013年度與關聯方發生大量非經營性資金往來,累計金額超過10億元,關聯方年度間多數月末均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年末全部歸還。從期末余額看,財務報表其他應收款并無重大錯報,但存在“期末為零,過程占用”行為,嚴重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若注冊會計師審計未能發現并在審計報告披露,將承擔重大審計風險。再如,注冊會計師對某擬上市企業應收賬款實施函證程序,并取得回函,但因被審計單位與客戶串通,其中一大額客戶回函與實際不符,導致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事實上,在我國社會信用基礎缺乏的情況下,評價回函可靠性應當保持高度警覺。美國SEC、PCAOB等機構認為,中國會計師事務所函證實施存在重大缺陷,未充分考慮客戶可能對函證目標施加影響。余額審計與過程關注,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注冊會計師應當從以下幾方面把握:第一、關注資金流。幾乎所有交易都離不開資金流,上市公司、擬上市企業等高風險業務,核查資金流是至關重要的程序,包括賬戶完整性、未達賬項、異地賬戶、賬戶數量或資金流量與業務匹配性等,并同財務報表異常項目掛鉤,如大額長期預付款項掛賬。中國證監會2013年組織的IPO財務核查,銀行流水成為重中之重,發現并查處了河南天風節能等財務造假案。第二、關注實物流。采購與銷售業務及形成的資產、負債,僅審核合同、發票等證據還不夠,物流軌跡亦為關鍵證據。第三、重視會計分錄測試。會計分錄測試,是指注冊會計師針對被審計單位日常會計核算過程中作出的會計分錄,以及編制財務報表過程中作出的其他調整執行的測試,主要目的在于應對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的風險。通過關注異常會計分錄,可識別騰挪、平賬、虛構等交易。當然,余額審計時關注資產負債項目形成過程,并非等同于損益類科目審計,而是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關注重大、異常、疑慮等高風險賬戶。

五、例外審計與常規審計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認為,管理中大量的事務性工作應該盡可能實現規范化,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把一般的日常事務授權給下級管理人員去處理,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項(即重要事項)的決因此,實質與形式是審計目標與審計手段的關系,按照準則規定實施程序,是為了發現實質性風險,兩者并無矛盾。審計實務中,關鍵是如何貫徹風險導向審計,做到風險評估與實質性測試掛鉤,審計資源輕重有別,程序實施繁簡有據,既避免審計過度,又防止審計不足,從而提高審計質量與效率。策和監督權。例外原則運用到審計實務中,注冊會計師應更多地關注被審計單位出現異常的例外事項,評估為高風險領域,委派具有相應經驗的審計人員,設計和實施總體應對措施及進一步審計程序,而對常規事項,采取一般審計,以節約審計資源。不少會計師事務所對業務項目采取分級分類管理,不同等級項目,實施不同的質量控制流程,包括項目承接、業務執行、報告出具等,體現了例外管理原則,也與風險導向精神相適應。被審計單位的“例外”事項,通常包括:一是財務指標的異常波動,如資產負債及收入成本項目異常變動、毛利率大幅變動、期間費用波動等。二是復雜或特殊交易事項,如衍生金融工具、商譽等長期資產減值測試、精算福利、特定資產價值量確認、境外審計、創新業務會計處理等,需要較高的專業勝任能力。三是非常規重大交易。注冊會計師需要特別關注:復雜的股權交易,如公司重組或收購;突然新增重要交易客戶或供應商;與處于公司法制不健全的國家或地區的境外實體之間的交易;對外提供廠房租賃或管理服務,而沒有收取對價;具有異常大額折扣或退貨的銷售業務;循環交易;在合同期限屆滿前變更條款;采用特殊交易模式或創新交易模式;交易標的對被審計單位或交易對手而言不具有合理用途;交易價格明顯偏離正常市場價格;不屬于正常經營業務范圍內的、金額重大且沒有實物流的交易等等。

六、扁平思維與立體視角

企業財務信息來源同員工、客戶、供應商、金融機構等內外部密切相關,數據生成呈系網狀、立體式,因而財務信息之間、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之間存在內在勾稽或聯系。風險導向理念,必須了解財務報表背后的故事,僅從被審計單位財務部門完成全部審計工作蘊含風險,因為一張據以入賬的原始憑證,在進入會計系統前也許經歷了漫長、復雜的“旅行”,經過了不同地方、不同單位、不同部門、不同人員之手,最終形成財務報表上的一個數據。注冊會計師對于異常數據,往往要從數據外尋找突破口。所幸的是,以互聯網快速發展催生的大數據時代,為了解財務數據生成相關主體及真實性印證提供了便利條件,公開信息、媒體報道、舉報等成為獲取審計線索的重要途徑。“由外至內,自上而下”的審計思維,注冊會計師應當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審計程序的執行,要由扁平化向立體化轉變。例如,審計重要的收入項目,不僅要履行分析、抽查、核對等常規程序,還要進行交易函證,甚至現場走訪核查,從立體視角核實印證收入確認真實性,切忌將審計工作變成“復印機”、“留聲機”。二是審計證據的獲取,要由單一化向多維化轉變。僅以詢證回函確認應收賬款余額可能存在風險,若輔之以收入核查、存貨抽盤等證據,將降低檢查風險,這也是不少注冊會計師按照業務循環設計和實施審計程序的原因。擬上市企業審計中,監管部門要求申報會計師關注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相互銜接與印證,目的是從不同維度獲取證據,核實財務報表的真實性。例如,經營模式、產銷量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應收賬款、期間費用的關系是否匹配;產能與產量是否匹配;存貨構成與產銷量是否匹配;產量與水、電量是否匹配;銷量與運費支出是否匹配;毛利率波動與生產工藝改進、原材料價格波動關系是否匹配;資產的形成過程是否與發行人歷史沿革和經營情況相互印證;招股說明書披露的財務信息是否與經審計的財務報表一致等。

七、審計不足與審計過度

以最少的審計程序,發現最多的錯報,這是風險導向審計最高境界和最佳效果。但要達該效果并非易事,往往不是審計不足,就是審計過度。審計不足風險,指注冊會計師未實施充分適當的審計程序,導致未能發現財務報表重大錯報的風險;審計過度風險,指注冊會計師實施了不必要的審計程序,獲取的證據無助于形成審計結論的風險。前者影響審計效果,可能導致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后果影響審計效率,導致注冊會計師實施額外工作,造成審計資源浪費。導致審計不足與審計過度的原因,一方面,是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掌握理解不夠,尤其是風險導向運用不到位所致。例如,集團財務報表審計平均用力,非重要組成部分也執行了詳細、完整的審計程序;控制測試與實質性測試重復審計;審計抽樣不考慮風險評估結果,不考慮重要性水平,漫無目的抽樣檢查會計憑證,復印大量資料等,這種過度審計毫無意義。而對于風險點,審計的深度、廣度不夠,證據不足以支持審計結論。另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管理也不容忽視,包括人力資源投入不足、項目組織不當、時間壓力大、合伙人責任不到位、收費過低等,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是會計師事務所經營以質量為導向,還是市場為導向,是重品牌建設,還是重短期利益,不同理念形成質量文化差異。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經濟學中“納什均衡”理論,或許值得借鑒,即博弈中參與各方效用最大。具體而言,選擇合適的審計程序是平衡審計不足與審計過度的關鍵。會計與審計的區別,在于會計是做“判斷題”,審計是做“選擇題”。經濟事項發生后,會計人員需要判斷是否應當確認、何時確認、按何種屬性計量、如何后續計量、以何種方式列報與披露等,“判斷”正確與否決定會計處理的恰當性。而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時,面對海量的會計審計資料,如何選擇審計程序實施的范圍、性質和時間,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始終。選擇恰當,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例如,集團財務報表審計范圍,需要根據組成部分的重要性,選擇重點審計單位、一般審計單位和審閱單位,重點審計單位對低風險項目選擇簡化程序,而審閱單位中個別重要項目應當選擇審計方式等;又如,實施盤點程序的時間選擇,既可在資產負債表日,也可在資產負債表日前后;既可提前安排好盤點計劃,又可為增加審計程序的不可預見性,選擇實施突擊盤點等。

八、獨立復核與合伙體制

第2篇

Space軟件對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數據進行科學計量,在較為深入地了解我國項目管理發

展現狀的基礎上,通過關鍵詞共現網絡和聚類分析,探究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現有研究熱點領

域和新興領域的研究主題,并對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研究特點進行總結,以推動我國項目管理

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

文;科學計量;信息可視化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24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821(2014)01-0110-05

Analysis of the Topics of Ch

ina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Based on the View of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Master Degree

Thesis

Zhu Fangwei1 Song Haoyang1 Hou Jianhua2

(1.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

an 116024;

2.Humanities Departmen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4,China)HT〗

〔Abstract〕”BZ〗Use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Master degree thesis of project ma

nagement in China in Scientometrics method.Based o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hemes o

f the existing hot and emerging field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hrough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and cluster analysis.Then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Chin

as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ing and proposed some advises about the future d

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

mprovement of Chinas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

nt;master dissertation;scientometrics;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1960年,華羅庚最早將項目管理的

主要方法之一網絡計劃技術引進國內,并命名為“統籌法”,自此拉開了我國項目管理研究

與應用的序幕?1965年6月,《人民日報》發表了華羅庚的《統籌方法平話》,進一步促進

了網絡計劃技術在我國的推廣與應用[1]?這一時期,我國的項目管理主要處于理

論方法學習與推廣階段?

20世紀80年代末,現代項目管理理論在國內工程實踐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利用世界

銀行貸款所建設的云南魯布格水電站飲水導流工程,首次采用了國際招標和項目管理方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隨后,一些大型工程建設項目如二灘水電站?三峽水利

樞紐建設相繼采用了項目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進入90年代后,相關研究者開始著手我國項目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工作,并于1991年成立了

我國第一個項目管理專業學術性組織,中國項目管理研究委員會?截至2000年,委員會總共

開過3次學術年會和兩次國際研討會[3]?由該委員會組織構建的《中國項目管理

知識體系》?內部發行的《項目管理》刊物以及《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標準》,對我

國項目管理理論的研究和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而國內高等院

校和機構則成了理論研究與人才培養的主力軍?20世紀90年代開始,相關高校開始設立項目

管理專業,將其作為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的自主設置二級學科,培養碩士?博士等各

層次專業人才?截至2012年,全國具有項目管理專業學位授予權的院校和機構共有133所,

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院校和機構有97所?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大大推動了我國項目管

理理論研究的發展,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學者對項目管理前沿探索

的最新成就[4]?

目前,已有一些學者通過對我國項目管理的發展過程?特點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不同程

度的研究分析,以期指導該領域未來的發展[5-7]?但多數研究都是從個人的視

角出發,帶有較強的主觀性?相比之下,陸紹凱統計了《國際項目管理學報》和中國優秀博

碩士論文數據庫中有關項目管理的研究性論文,分析了從1999-2003年間我國項目管理研究

主題和應用行業領域情況,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觀性?

本文使用CiteSpace軟件對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數據進行科學計量與可視化分析,并繪制

可視化網絡圖譜,在保證客觀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對項目管理理論研究熱點領域和新興領

域及其主要主題進行分析?較為客觀地反映了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借此

為未來項目管理理論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導?

1 我國項目管理學位論文的基本情況

在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CDFD)?全國高校學位論文文摘數據庫(CALIS)?中國

國家圖書館和萬方學位論文等數據庫中,以“學科專業名稱=項目管理”?“時間=不限~

2012年”為條件進行數據檢索,經去重處理后共獲得博士論文37篇,碩士論文7 344篇

?

盡管存在數據庫數據不全的情況,但現有數據能夠代表項目管理研究學位論文整體數量分布

情況和研究方向?其中,項目管理專業博士學位論文數量較少,說明該專業博士人才的培養

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碩士學位論文對項目管理理論研究起到主要的推動作用?

從各年論文數量的分布狀況看,2005年的論文數量最少,2006-2009年間論文數量出現驟增

,于2009年達到最大量,隨后幾年論文數量出現小幅下降,具體數據如圖1所示?由此,可

以判斷,自2005年開始項目管理碩士研究生培養及理論研究得到快速發展,整體呈現上升態

勢?

按各院校論文總數對學位論文的產出單位進行統計排序,排名前20的高產院校論文數量共占

文獻數據總量的90.1%,具體數據如圖2所示?結合各院校背景和發展實際來看,論文產量

較高的院校通常開設了項目管理工程碩士學位,如北京郵電大學的項目管理教育

中心和中國海洋大學的在職研究生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對專業項目管理人才的旺

盛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并不能完全代表理論研究水平,學術

型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對于項目管理理論的發展與完善有著重要的作用?此外,在20所院

校中理工科院校占14所,其論文數量占20所院校總量的65.9%,說明項目管理雖然屬于管理

科學,但與IT?科技?建筑等理工科項目實踐聯系緊密?

2 研究分析

學術論文中的關鍵詞,對于揭示論文主題有著重要的作用[8]?因此,本文以項目

管理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關鍵詞為對象,使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網絡和聚類分

析,在探究項目管理理論研究主要領域及其主要研究主題的基礎上,揭示我國項目管理理論

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2.1 熱點領域概況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構建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共現頻次在100以上

的關鍵詞共有15個?其中“項目管理”的共現頻次雖然最高(1 431次),但對于揭示

本專業的研究主題作用較小,因此以下主要對其余14個關鍵詞進行分析,具體頻次如圖3所示?

14個關鍵詞共現頻次合計2 540次,占除“項目管理”以外關鍵詞總共現頻次(6 298

次)的40.33%,表明這14個關鍵詞所反映的研究領域可代表當前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

的主要熱點領域?對14個關鍵詞的研究主題及其相關性進行分析發現,在“項目管理”領域

中主要包括“項目質量管理”?“項目進度管理”?“項目成本管理”?“可行性研究”和

“項目風險管理”5個關鍵詞共現網絡群組,即5個熱點領域?其中,“項目風險管理”群組

的共現頻次及所含關鍵詞節點數量最多,這表明項目風險管理的相關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極

大關注?

在選定的閾值下,關鍵詞共現網絡圖及熱點領域分布,如圖4所示?對關鍵詞共現網絡各節

點的中心度指標進行分析,中心度數值在0.07以上的關鍵詞包括:“成本控制(0.1)”

?“可行性分析(0.09)”?“房地產項目(0.09)”?“項目管理(0.07)”?“風

險分析(0.07)”和“經濟評價(0.07)”?結合各群組間網絡關系分析發現,6個高中

心度共現關鍵詞相互聯結,形成以“風險分析——可行性分析——經濟評價——房地產項目

——成本控制——項目管理”依次排序的連接鏈,將“項目風險管理”?“可行性研究”?

“項目成本管理”和“項目管理”4個群組聯系在一起?而“項目質量管理”和“項目進度

管理”群組分別通過“可行性研究”和“項目成本管理”兩群組與其他群組聯結?這表明不

同熱點領域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系,而項目管理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主題通常涵蓋了

項目管理中某幾個領域的問題,具有一定程度的綜合性?

2.2 項目管理研究主題分析

依據各共現節點研究主題的相關性,通過CiteSpace軟件構建關鍵詞聚類,以TF*IDF算法抽

取每個聚類的主題標識詞[9]?對各熱點主題進行初步分析整理,得到可反映論文

研究主題的聚類17個?其中,9個聚類的熱點主題包含于5個熱點領域中,另有8個聚類屬于

近年來新興的研究主題,反映了項目管理理論研究的新興領域,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2.2.1 熱點領域主題分析

關鍵詞聚類分析再次證實了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的結果,即“項目風險管理”?“項目質量

管理”?“項目成本管理”?“項目進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是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

熱點研究領域?結合高頻共現關鍵詞和聚類結果,探究五個熱點領域的熱點主題,具體內容

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聚類分析的熱點和新興領域及

①有關“項目風險管理”的高頻共現關鍵詞包括“風險分析”?“風險識別”?“風險

”以及“層次分析法”,共現頻次共計548次,這說明對風險的有效識別和分析成了項目風

險管理的熱點主題?同時,聚類結果顯示國際項目成為風險管理新的研究對象,這體現了項

目管理的國際化趨勢[10]?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我國境內開展的國際項目逐

漸增加?這些國際項目通常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環境,需要的技術更加多樣化,更多地采用國

際化標準和規范?項目實施者不僅要應對較為傳統的項目風險,還要考慮許多新的風險因素

,如政治?環境等,這給項目活動的開展造成了更大的困難?因此,對國際項目來說,項目

風險的有效識別?評估及應對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顯著;

②“質量控制”的共現頻次為173次,說明“項目質量管理”領域以質量的監控為研究熱點

?通過聚類分析發現,近年來,項目成果的可持續發展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盡管項目是一

次性的任務,但項目的交付物通常會在未來的一定時間內持續創造經濟價值?項目成果質量

的可持續性對于之后的運營管理?成本控制?環境保護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尤其是在自

然資源開發與利用和生態發展的項目中,可持續性成為影響項目能否開展的關鍵因素?因此

,不僅要強調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質量監控,更要關注項目的后評價問題?通過建立項目后評

價體系和方法,來衡量項目成果的可持續性,在確保項目成果質量的基礎上,實現項目的可

持續發展,成為項目質量管理的一個熱點主題;

③高頻共現關鍵詞統計顯示,項目進度的監控問題受到“項目進度管理”領域的重視?聚類

分析則發現,近年來建筑工程類項目的進度控制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這一現象與我國經

濟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后,為促進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政府加大

了國內基礎建設投資,各地紛紛籌備并實施大中型建筑工程類項目?而在建筑工程類項目實

踐中,由于項目管理水平?施工條件,資源需求,設計變更,物資供應以及相關方協調等因

素的影響,普遍存在著進度失控問題[11],這對項目成本?質量?收益等方面都

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項目進度控制的理論?工具和方法有著重要的

實踐意義;

④“項目成本管理”領域以“成本控制”(共現頻次182)為熱點,尤其是有關項目成本控

制方法的改進與完善問題?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傳統的成本控制方法面對復雜性不斷提高的

項目及環境,自身的局限性不斷暴露?單純的以目標利潤為導向,強調目標成本,往往無法

有效滿足項目的多方面需求?為了彌補傳統控制方法的不足,“項目成本管理”領域引入了

“價值工程”理念?價值工程能夠綜合考慮功能與經濟要求,在保證達成項目必要目標的同

時,實現成本的降低?如何將價值工程的理念和方法有效的應用于項目成本管理,以最低的

成本達成項目的必要目標,實現成本降低與功能最佳的統一,成為該領域的熱點問題;

⑤“可行性研究”領域以清潔能源項目的“可行性分析”,尤其是“經濟評價”為主要研究

主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以煤炭為主要來源的能源結構不僅無法滿足快速增長

的需求,更不利于環境的保護與有效利用?為了改變能源結構?改善環境狀態,清潔能源項

目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得到快速發展?而此類項目通常具有規模和資金需求量大,建設周期

和投資回收期長等特征,在項目投產后能否獲得足夠的利潤以保證項目成果的持續運營成為

該類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議題?

2.2.2 新興領域主題分析

關鍵詞聚類分析表明,近年來項目管理理論研究中出現了4個新興領域,即“項目團隊管理

”?“項目知識管理”?“多項目管理”和“項目管理模式”?由于這些理論的研究處于起

步階段,相關文獻數量少,所以在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中未能形成大的群組或領域,但新興

領域對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發展與完善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①為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現代企業廣泛采用團隊運作方式來靈活應對內外部變化

?項目活動的復雜性要求團隊成員能夠彼此協作,共同完成任務?而項目團隊成員通常是來

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具有成就動機強?自主性和創造性高?工作難以監控和評價等特征

,這給項目團隊的組建及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有關團隊建設?成員管理等“項目團隊管理

”問題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

②“項目知識管理”是在項目管理與知識管理相互交叉融合的過程中產生的?在項目活動的

展開過程中,不僅需要輸入專業性的知識以支持項目,同時還會創造出大量新知識,這些知

識成為團隊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然而,在項目知識管理實踐中還存在著大量問題,如對于

知識的積累轉化重視不足?知識在項目團隊中沒有進行完整的傳遞等[12],這阻

礙了員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時也增加了知識流失的風險?因此,培養項目團隊學習?創新

和傳播知識的能力?構建知識管理系統,促進知識交流與共享等相關主題成為該領域的主要

研究內容;

③“多項目管理”領域主要涉及企業的項目群和項目組合管理?在企業實踐中,往往需要同

時開展多個項目?由于財力?人力等資源的有限性,為了滿足各項目不同的需求,需要對各

種資源進行合理的安排與利用?通過多個項目間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協調,不僅能達成各

項目自身的目標,還有助于企業整體績效的最優?因此,多個項目間的協調問題成為該領域

的主要研究主題;

④“項目管理模式”領域主要探討項目管理模式的應用與優化問題?傳統的項目管理模式,

如設計——招標——建造?建造——運營——移交?項目承包和設計——采購——建造等,

通常被應用于大型復雜的工程建設項目,以期應對此類項目建設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風

險高等不利因素?但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傳統項目管理模式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如缺乏

敏捷性?過分強調技術性?對項目過程的割裂等?為了實現項目管理模式的優化,“動態聯

盟”的思想被引入項目管理領域?企業間的動態聯盟可以充分利用聯盟各方的核心競爭優勢

,共同應對環境變化,提升競爭力,抵御風險,實現資源的共享?因此,動態聯盟項目管理

模式的構建?管理與應用成為該領域的新興主題?

3 研究結論

通過對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數據的計量與可視化分析,本文探究了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研究

的熱點和新興領域現狀,對目前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研究的特征總結如下?

3.1 選題方向較為多元,研究內容豐富

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顯示,項目管理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主要以5個項目管理問題為熱點研究

領域,并通過融入新的視角和理念來促進各熱點領域發展與完善?從風險管理的國際化趨勢

,到質量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再到價值工程理念的引入,以及進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對象的

轉變,都表明了5個熱點領域研究主題的豐富與多樣性?

3.2 新興領域初步形成,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通過關鍵詞聚類分析發現主要形成了4個新興領域?其中,在與其他研究領域的交叉融合過

程中,形成了“項目知識管理”;“項目團隊管理”則體現了項目管理從硬因素轉向對軟因

素的關注[13];傳統的單一項目管理擴展到多個項目之間的協調管理,項目管理

模式中也引入了新的理念?但總體來看,這些新興主題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理論成

果較少且缺少系統性,需要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

3.3 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是項目管理理論研究的重要特征

國際項目的風險管理?建筑工程項目的質量監控以及清潔能源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等,都表明

項目管理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及研究內容緊跟時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參考文獻

[1]蔚林巍.項目管理的最新進展[J].管理工程學報,2000,(3):65-69

.

[2]駱,馬紅霞.項目管理發展綜述[J].現代管理科學,2005,(5):28-29.

[3]李波.項目管理理論綜述與前沿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31):212-21

4.

[4]陸紹凱.項目管理的研究前沿[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36-38.

[5]程鐵信,霍吉棟,劉源張.項目管理發展評述[J].管理評論,2004,(2):59-62.

[6]應尚軍,王炎.項目管理的研究現狀與研究前景[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11)

:131-133.

[7]劉莉.論現代項目管理的四大轉變[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

).

[8]朱彩萍.學術論文中關鍵詞的規范[J].圖書與情報,2005,(4):51-53.

[9]Chen C,Ibekwe SanJuan F,Hou 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

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

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10]劉鳳樓.我國的項目管理及其發展展望[J].商場現代化,2006,(5):59-60.

[11]倪祥如.新海發電公司2×330MW擴建工程進度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

2011.

[12]朱方偉,王昭.基于流程導向的創意服務企業知識管理個案研究[J].管理案例研

第3篇

論文關鍵詞:審計風險,成因,控制

 

審計風險是隨著審計應運而生的,有審計就有審計風險。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審計的期望越來越高,審計職業的責任也越來越大。社會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了審計的難度,審計風險也隨之增大。為此,審計人員應正確認識審計風險,增強審計風險意識,積極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審計風險,使審計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

一、審計風險含義及其成因

審計風險是指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存在重大錯弊而審計人員沒有發現,做出不恰當的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審計風險是由經濟業務本身的復雜性和審計手段的局限性所決定的。具體來說,審計風險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由于審計主體的因素所產生的審計風險,主要是由于審計人員自身的原因所形成的一種審計風險

首先,審計人員個人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審計經驗有高有低,

駕馭審計方法的能力有強有弱,加之當前審計力量的不足,審計任務的繁重,致使審計難以達到社會全部期望,有時甚至被卷入不愉快的責任訴訟糾紛之中。具體表現在:審計人員素質、能力的差別會造成同類審計業務結論不同;審計人員職業道德品質的高低決定審計行為的偏差,導致審計結論的偏差;審計人員在取證和選用證據上,都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如果取證不充分財務管理論文,其結論也就不一定合理;審計操作不規范、審計程序脫節、主觀臆斷、憑經驗辦事,就增加了審計的失誤率;審計方法選擇不當,也將影響審計結論是否正確等。

其次,審計人員勝任能力跟不上各單位業務活動發展的需求。隨著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現代經營單位的經營規模越來越大,經營活動越來越復雜,各種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經營結構組織的多元化,各種金融創新工具的被廣泛運用,使得被審計對象經營活動和財務報表編報和披露的復雜程度遠遠超出了審計人員傳統的審計方法和知識結構。這些發展,大大提高了審計人員審計的難度,而對傳統滯后的審計方法和審計人員的勝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審計人員如果不能及時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包括知識結構和行業經驗,將不能滿足新形勢的需要,從而無法勝任審計工作,審計風險隨之產生。

(二) 由于被審計單位的因素所形成的審計風險

1、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導致的審計風險。主要包

括兩種情況:第一,根據有關管理規定,單位應建立而未建立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內控制度所形成的審計風險雜志網。如:錢賬物應設置3個崗位,而單位只設置了2個崗位,但單位現金業務又相當頻繁。因此,在貨幣資金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審計風險。第二,因被審計單位尚未嚴格執行內控制度所帶來的一種審計風險。單位雖然根據有關規定建立了許多內控制度,但是存在部分內控制度執行不力,一些內控制度形同虛設。

2、被審計單位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客觀存在的一些不確定

性,例如:會計行為和經濟錯弊,會計人員本身或單位負責人從主觀愿望上要求會計人員違規違紀;因被審計單位無意識存在所帶來的一種審計風險,

3、被審計單位提供會計資料不真實、不完整。一些被審計單位對收入、成本支出的會計資料提供得較為完整,執行財經紀律的情況也比較好。而實際上,這些單位的一些其他的收入、下屬單位上繳的管理費等并沒有納入財務賬,而是入了私設的“小金庫”,而這些會計資料通常是不會向審計人員提供的。會計資料的不全面,留下了審計風險的隱患。一些部門、單位為掩蓋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在會計資料上大做文章,記假賬、報假賬的事時有發生,其中個別支出原始憑證的填制存在明顯的不真實性問題,例如使用普通收支憑證而無正式的發票、無填制單位或填制人簽章,審查起來無從下手,嚴重影響到審計成果的真偽,這無形中也給審計部門帶來了審計風險。 (三)社會環境影響產生的審計風險。 從審計發展來看,人們對審計意見的依賴程度及其影響范圍亦是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當審計產生之初,單位最關心的是誠實性,也就是說早期審計是檢查單位的正直性,而不是檢查他們會計賬簿的質量。然而當社會步入19世紀下半葉財務管理論文,審計人員的職責是審查單位的經濟運行以及會計報表管理者編制的正確性,而不僅僅是檢查算術上的正確性,對資產負債表質量的重視,表明審計人員的影響開始擴大。到本世紀初期,隨著世界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證券市場的涌現,廣大投資者對企業財務狀況的關心,使人們更加關注已審的財務報表,而且對此感興趣的人也越來越多,不僅政府、投資者表示了極大的關注,而且潛在投資者也表示了極大的關注,人們對單位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視,依賴審計意見的人越來越多。現代審計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維護資本市場的完整性方面扮演著一個最重要的角色,社會各界都在關心審計、關注審計、依賴審計,從另一個層面上講,這種依賴性也給審計部門帶來較大的審計風險。/

三、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審計風險的存在并不可懼,關鍵是如何防范和控制審計風險,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范圍。筆者通過學習審計理論,結合平時審計實踐,認為防范審計風險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增強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包括:

轉變觀念,強化風險意識。隨著人們對審計期望值的越來越高,審計人員的責任和風險也越來越大,會計職業界將會更加關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審計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審計成木的同時,高質量地完成審計任務,并有效地避免審計風險及其損失。因此,審計人員要從思想上、觀念上深入理解審計風險,并在執行審計過程中,尋求積極有效的方法控制風險。 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是在從事審計工作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包括在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等方面應達到的職業標準。審計人員一定要理解和掌握這些標準,并在實際工作中嚴格遵守,這樣才有可能提高審計質量,一般不會發生過失,至少不會發生重大審計風險損失。 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水平。我們處在經濟變革時代,我們的業務知識,審計工作、審計范圍都受到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每一個審計人員除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外財務管理論文,還要更多地學習專業知識,包括學習審計基本準則,嚴格按照審計程序工作。首先要在審計程序上合法規避審計風險。其次要學習好專業知識,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多元化經濟成分日益增加,國家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規章不斷出臺,我們要隨時學習和掌握這些知識,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雜志網。

選擇適當的審計方法,敢于改進方法,創新手段。審計人員可以根據被審計單位的會計系統會計處理的特點及審計目的等合理配置審計力量,選擇適當的審計方法和技術,獲取充分的審計證據。在取證時,審計人員絕不能滿足于被審計單位自行提供的資料,要獲取強有力的外部證據,多角度地取證、印證。在選用適當的審計方法的基礎上,還應該敢于改進方法,創新手段。特別是面對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社會各界對審計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審計對象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復雜,審計工作的任務越來越重。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和應用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的審計技術與方法,是提高審計質量,圓滿完成審計工作任務的重要舉措。

(二)審計單位應采取各項有效措施建立科學的內部運行機制,完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這包括采取措施督促全體專業人員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確保審計人員達到并保持履行其職責所需要的專業勝任能力,以應有的職業謹慎態度執行審計業務,為此,審計單位應嚴格人事管理,并不斷創造條件,開展各種形式的業務培訓,增加審計人員執行各種類型審計業務的經驗,提高其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建立分級督導制度,并要求各級督導人員對各層次的審計工作給予充分的指導、監督和復核,必要時應當聘請相關的專家進行協助;對全面質量控制政策和相應程序的執行情況及其結果適時進行監督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不斷完善質量控制方針,建立、健全各項質量控制程序,保證審計工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把審計風險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三)做好內部控制調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審計組及其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項目時,應當先對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和內部控制進行問卷調查和進行符合性測試,對被審計單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高低做出評估財務管理論文,看其內控是否嚴密,并找出弱項,以作為實質性測試時的重點。 內部控制問卷調查可以由被審計單位管理部門自我評價,主要評價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內部控制問卷調查,只能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做出初步評價,要真正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的質量,必須通過符合性測試。在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進行問卷調查和符合性測試后,根據其評價以及對內部控制松弛部分和匯總的弱項,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并應當實施詳盡的實質性測試程序,以便將檢查風險以及總體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審計風險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提高風險意識,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控制審計風險,這樣審計工作才有可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備注:增刊)

主要引用文獻: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5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輔導教材(審計),北京海淀區阜成路甲28號,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115-137頁

李金華,《審計理論研究》,北京市東城區四十條24號青藍大廈,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1年,121-142頁

第4篇

【摘要】目的:探討住院老年病人現有或潛在的的護理風險,實施風險管理,為老年病人提供優質、安全的人性化護理服務。方法:以風險管理知識為指導,對老年病人護理工作中現有或潛在的護理風險進行識別、衡量與評價,制訂風險管理措施,有效地規避和化解護理風險,確保護理質量和安全。結果:住院老年病人對護理工作綜合滿意度達97%以上。結論:認為對住院老年病人實施風險管理, 為老年病人創造安全的住院環境, 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質量, 提高護理人員風險意識和抗風險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優化工作流程。

【關鍵詞】老年病人;風險管理;質量和安全

【中圖分類號】R781.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310-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療衛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目前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患者住院率逐漸上升,老年病人由于多種疾病并存、病情復雜多變、病死率高及易發生意外事件等特點,老年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關節位置覺、痛覺及冷熱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減退。在住院期間發生安全問題的機率比一般病人高,更是醫院風險管理的重點人群。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病人5638例,平 均年齡75歲,其中危重病人678例。設有床位300張,護士101名,年齡23.5歲;學歷:本科5 名,大專72 名,中專24 名。

1.2 方法

1.2.1 護理風險識別:護理風險識別就是對潛在的和現有的各種風險進行系統的評估和歸類,并分析產生護理風險事故原因的過程,是護理風險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2010年我院主要發生過的護理風險事件有:跌倒5例(昏迷2例,骨折2例、死亡1例、)、墜床2例,皮膚損傷5例(熱水袋燙傷2例,壓瘡2例、使用留置針破損2例);走失1例,輸錯液2例,發錯藥7例

1.2.2 護理風險分析:護理風險分析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分析現存和潛在的護理風險產生的原因,為確定風險管理計劃提供依據。分析風險事件產生原因:

1.2.1 護理人員因素: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相對薄弱、工作責任心不強。護理規章制度如核心制度、無菌操作規程等未嚴格執行。臨床護士大多年齡小、年資低,理論知識及經驗缺乏,技術操作不熟練甚至動作粗暴。對護士業務培訓不到位。我院各病區大、樓層高、床位多,危重病人多,護理操作多、治療任務重,這些狀況使護理人員負荷過重。護理管理者的督導和檢查力度不夠。

1.2.2 患者的自身因素:老年人具有病情變化快、病種多、容易發生意識障礙的特點。老年病人肢體運動不協調,平衡功能減退, 視力下降,加之感覺功能障礙引起溫覺,痛覺等功能遲鈍,感覺、運動功能衰退。腦部功能衰退,可能出現癡呆、精神等癥狀,患者自控能力缺失。

1.2.3 環境因素:病房內物品擺放凌亂,搖床柄未歸位,部分床無床檔。衛生間狹小、光線暗、扶手已壞。走廊地面滑,特別是剛擦完地,地面潮濕等原因均易導致跌倒,

1.3 加強風險管理的措施

1.3.1 增強護士的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組織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侵權責任法》等,請我院律師定期講解有關法律、法規知識,用安全實例講道理,分析違章事例敲警鐘,組織護士學習風險管理知識,并就相關案例進行討論,加深對風險事件的理解。病區設立護理安全監督員,對出現的護理差錯及各種安全隱患系統記錄、分析原因,并有針對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形成風險信息的收集、整理、報告系統,為風險的實時有效監控和應對提供依據。

1.3.2 健全護理工作制度,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及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優化工作流程。定期組織學習護理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來規范護士日常護理工作行為和臨床操作技能,并督促檢查執行情況。完善臨床護理工作中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并定期組織護士進行演練,提高應急和應變能力。

1.3.3 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技術水平。制定分層次的培訓計劃,對轉科護士或新上崗護士實施分別為1個月或3個月一對一培訓,鼓勵護士外出進修學習或積極撰寫論文,積極開展新技術新業務,鼓勵學歷繼續教育,每月組織護理查房,每月護理理論和操作技能考核。

1.3.4 加強質量監控,保證防范到位 。護士長按質量控制體系每周或隨時對基礎質量、環節質量、終末質量進行質控,并注重細節管理,努力把護理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科室成立護理質控小組,協助護士長督促檢查病房管理、基礎護理、特一級護理、教學管理、急救物品管理等,做到人人有專責、事事有人管,把病區各室的管理、流程落實到每個人,人人參與科室的質量管理。每月定期召開一次護理質量檢查結果的分析例會,對本月各項護理檢查情況匯總、分析,提出改進措施,以達到質量持續改進的目的。

1.3.5 科學合理地利用人力資源。在護理人員緊缺情況下,護士長做好彈性排班,排班時做到新老搭配,,適當考慮人員素質和技術水平高低的合理分配,相互協作。加強重點環節、重點人員、重點時段的管理。

1.3.6 創造安全的住院環境。經常老年協助病人整理房間,合理放置病房內物品。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每個衛生間光線明亮,地面有防滑地板。更換兩側有護欄的病床,護士及時病人拉上床檔。病人外出攜帶信息卡或使用手腕識別帶,方便護士識別和核對病人。

1.3.3 護理風險效果評價護理風險管理效果評價是信息反饋,是對風險處理手段的適用性和效益進行分析、檢查、修正和評估,為今后的管理提供依據,評價內容包括護士的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是否增強、病人綜合滿意度、壓瘡例次、護理缺陷等。

2 結果

我院開展護理風險管理1年來,住院老年病人的護理質量和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均有明顯提高,無護理投訴、護理糾紛、護理事故,護理缺陷明顯降低,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

3 體會

3.1 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及風險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護士能主動不斷識別護理工作中現存的和潛在的風險,并積極采取對策。護士風險意識明顯提高,能在護理過程中積極地預見風險,主動加強與病人溝通,護士人人參與風險防范,使各種潛在的風險得到化解,抗風險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3.2 護理風險管理者能抓住護理重點,增加風險意識,以預防為主,及早做好應對措施,使老年病人存在或潛在的常見不安全問題得到較好預防和重視。通過對住院期間老年人常見不安全因素如墜床、跌倒、皮膚損傷等的分析,并采取細致規范的各項防范措施,從而使老年病人在住院期間得到了全面的護理安全管理,不斷提高了護理質量,確保生命安全。

3.3 規范護理行為,提高護理質量。 通過對護理風險的分析、評估,優化了一系列工作作流程,如:輸液流程、墜床、跌倒流程等,這樣不僅方便護士操作,而且約束和指導護士行為,使他們能夠自覺地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護理常規,規范護理行為,也便于護理管理者對護理活動的督導和改進,使護理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護理工作具有復雜性、連續性、動態性、直接性,因而在護理活動中與病人接觸最多,它是高風險的職業。護理質量是護理管理的永恒話題,護理風險管理是確保護理質量的核心決策,我們要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護理質量為核心,護理管理者通過強化護理風險管理,加強工作責任心教育,不斷提高護理質量,大大降低護理風險,真正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序、優質的護理。

參考文獻

[1] 林菊英.醫院管理學?護理管理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67.

[2] 楊秀麗. 老年患者護理風險及規避.實用醫藥雜志,2006,23(9):1078-1079.

[3] 王衛群,楊文秀,周玲,等.老年病人的安全管理.護理管理雜志,2004,4(6):53-54.

[4] 章春玲,梁慧如.老年科護理風險評估及管理對策.中華醫學護理雜志,2006,16(125):3609-3610.

更正

張偉麗您撰寫的論文《產后抑郁癥護理體會》經《中國健康月刊》雜志編委會審核后,已于2011年07月、第30卷、第7期、錄用并以出刊,現更正作者“偉麗”應更正為“張偉麗”

更正

胡玲撰寫的論文《PDCA循環法在手術室一次性物品有效使用率中的應用》經《中國健康月刊》雜志編委會審核后,已于2011年10月、第30卷、8月、第8期、第25頁錄用并以出刊,沒有英文摘要。現更正為: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during the disposable sterile effective usage. Items Application method of PDCA cycle method through plan, carry out, check and summarized the surgery of disposable sterile items in the efficient use of the management. Result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rate disposable sterile good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implementation of PDCA cycle from before the law raised from 94.67% to 98.65%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result is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application method improves the PDCA cycle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rate disposable sterile items. The operating room will continue to application of PDCA cycl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operating room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 PDCA cycle of disposable sterile items effective operating room utilization

第5篇

 

近年來是否要取消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爭論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贊同者有之,反對者亦理由充分(1)。其實這種爭論的本質是現行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高等學校教學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任務更加艱巨(2)。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作為畢業生走出學校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系統性的實踐課程;筆者認為應該重新審視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目的、方法、評價體系,改變傳統的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模式;積極地將用于現代工程項目中行之有效的項目管理理論、方法引入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各個環節,有效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培養目標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實現本科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其重要性近年來有被弱化的趨勢,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本科畢業生面臨較強的就業壓力,往往忙于找工作而疏于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教育部2004年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一文中重申了本科畢業設計的重要性,畢業設計(論文)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礎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長期以來對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目標定位大多在學生能夠綜合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完成一個較復雜的課題上。畢業設計的實施手段不外乎開題報告、翻譯、教師答疑、論文評閱和答辯。這種模式與其他教學模式(如課程設計)有近雷同的趨勢且帶有太多學究式的色彩,完全不同于企業對項目的開發方式;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對面臨就業壓力的畢業生很難提供經驗積累。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不僅是對大學生本科階段學習的一次實踐檢驗,更重要的是能夠為學生走向社會提供一次準職業化的訓練。通過模擬企業的項目管理模式,學生能夠熟悉企業的工作方式,貼近企業的技術環境和用人標準,符合企業精確定位的用人需求。從而使學生認識到通過認真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可以極大地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培養目標除了我們傳統的認識之外,當前尤其需要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包括解決問題的條理性、計劃性,強烈的質疑精神,風險規避意識,以及項目團隊合作素質等。這些素質的培養必須改變傳統的重結果、忽視過程的做法,而項目管理的應用能夠確保以上素質得到鍛煉和培養。

 

二、引入項目管理的必要性

 

創建于1969的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對項目的定義是:項目是一項為了創造某種特定的產品或服務所做的一次性的努力。項目管理就是為了滿足項目干系人對項目的需求和期望,將理論知識、技能、工具和技巧應用到項目的活動中,以滿足或超過項目干系人對項目的需求和期望。項目具有一次性和獨特性的特點。項目管理的知識領域包括九個方面:項目范圍管理、項目時間管理、項目成本管理、項目質量管理、項目人力資源管理、項目溝通管理、項目風險管理、項目采購管理和項目集成管理。

 

根據《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的定義,項目管理包括五大過程:

 

1.啟動過程:認可項目可以開始。

 

2.計劃過程:為完成項目所要達到的目標要求而對實際可行的工作計劃的設計。

 

3.執行過程:通過人員和資源分配執行計劃。

 

4.控制過程:通過監督、檢查進度并在必要時采取改進措施來確保達到項目目標。

 

5.結束過程:正式地接受項目并使它有序地結束。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完全符合現代項目的特征,理應通過項目管理的方式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整體水平。項目運行全過程中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只有有效地運用項目管理的科學和藝術,才能極大地提高項目成功的可能性。傳統的對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管理手段比較單一,主要依靠指導老師的督促和學生的自覺性,論文的好與壞完全取決于學生是否足夠優秀,過于強調高水平運用知識的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其他科研素養的培養如溝通、合作等。

 

將項目管理引入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過程中也是改變教育脫離實際的一個重要措施。項目管理不是精確科學,通常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改進。這就要求指導老師或機構能夠不斷研究企業的運作方式和管理手段、工具。例如軟件類課題的管理,通常需要應用多種工具軟件來管理項目,如版本控制軟件CVS、項目計劃變更軟件Project等。

 

將項目管理引入到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過程中也是指導老師或機構不斷成長、成熟的需要。通過系統化的細致管理過程,可以有效地積累指導項目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不斷進行改進。

 

三、在畢業設計(論文)引入中項目管理的五大過程

 

項目管理是多種理論、方法、手段和工具的綜合,經常需要在多個方面進行權衡,某方面的獲得或許需要另一方面的損失為代價。在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中引入項目管理的五大過程,每個過程是產生結果的一系列行為。五大過程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五大過程之間的關系圖

 

(一)啟動過程

 

啟動過程標志著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正式開始,學生認可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啟動。可以通過較為隆重的大會形式,如學校領導、名教授的參與,往屆優秀畢業談經驗,參加工作的畢業生參與座談等方式,以此強調畢業設計(論文)的嚴肅性和重要性,使學生在思想上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計劃過程

 

對畢業設計課題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計劃設計應考慮分階段設置任務,通過設置里程碑的檢查點控制項目進展,計劃設計應充分考慮人員和資源的應用,關注項目計劃中的關鍵實施路徑。項目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制定并達成共識,項目計劃應是科學的和可行的,其變更應是可控的。一些好的項目計劃軟件可以幫助我們實施計劃過程,如MS Project。

 

(三)執行過程

 

執行過程是整個畢業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執行過程是建立在項目計劃之上的,要嚴格按照項目計劃實施執行過程,只有項目計劃發生改變,執行過程才能發生改變。執行過程要在控制過程的監督之下執行,要受到控制過程的影響。

 

執行過程中要應用時間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時間,如項目周例會、技術研討時間、培訓時間,項目走讀(Review)時間等,形成周報告制度。對學生加強各方面的培訓工作,制定系統的培訓計劃。

 

建立或開發適用于項目管理型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信息技術平臺,以有利于項目管理過程中信息的收集、溝通和運用。

 

(一)控制過程

 

控制過程不僅直接影響執行過程,而且影響計劃過程。當控制過程識別到某些變化影響到計劃內容,應該從控制過程回到計劃過程,修改計劃后再變更執行過程。

 

控制過程應設在學校系一級或教研組,建議成立系級的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控制小組實施項目控制過程,控制過程應在質量標準文件的基礎上對項目的計劃、執行和結束實行監督和衡量,必要時可以采取改進措施保證目標的實現。質量控制小組的成員應定期參與項目組的周例會,并監督、記錄、指出其不符合計劃或質量標準的部分。

 

(二)結束過程

 

結束過程表示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可以有序地結束,結束過程必須通過控制過程,而不是從執行過程直接進入結束過程。論文評閱指導老師應由質量控制小組的成員擔任,應由質量控制小組提議是否允許某論文進入答辯程序,而不是由指導老師確定。

 

四、建立項目管理型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機構

 

采用項目管理的方式指導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工作是一項全新的變革,傳統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機構是不能適應這一變革的,建立項目管理型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機構是這一變革的必然趨勢。

 

美國PMI學會提出了組織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PM3,OPM3設計了一組用來提高組織項目管理能力的基本方法。OPM3把組織定義為4個級別:1.標準化的,2.可測量的,3.可控制的,4.持續改進的。

 

項目管理型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機構的設置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可以參考OPM3的基本做法,腳踏實地地做好每個細節,確保組織能夠獲得不斷成長,最初應做好標準化的工作,通過三、五年的努力力爭達到4級標準。

 

五、結語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完全符合項目的特點,在執行過程中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只有將項目管理的知識、方法有效地運用到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過程中,才能極大地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和成功的確定性。同時也能夠使高等學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機構形成不斷改進的項目成熟度模型,確保組織機構的成長、成熟。

第6篇

近年來,我院消毒供應室開始實施風險管理,通過科學地分析現存和潛在的護理安全隱患,將風險管理應用于消毒供應室工作質量管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評估供應室風險因數

1.1 預見性不足:對工作中各個環節潛在的隱患認識不足,如在清洗過程中,思想上不重視,清洗方法不規范,洗滌劑與消毒劑選擇不當、濃度不正確等,均可導致清洗不徹底,影響滅菌效果而存在風險隱患。在包裝中,操作前未洗手,物品包體積重量超標,包裝材料滲透性不強,包布沒有做到一用一清洗,物品包裝的松緊度不適宜,隨便打包等,直接影響滅菌效果[1,2]。

1.2 儀器設備管理不當與使用不善:設備使用時不嚴格執行儀器操作規程或操作不當,在設備保養過程中,如滅菌器儀表不準,墊圈密封不嚴;壓力表、安全閥、減壓閥等不定期監測;儀表小故障不及時維修;故障、維修、養護記錄不全等,將直接導致滅菌失敗而存在風險隱患。

1.3 工作不認真,責任心不強:個別護士工作責任心不強,在包裝中包裝材料選擇不合適、包布破舊繼續使用,裝放容器不當、不認真檢查器械的潔凈度、功能完好性、器械不配套、器械包無標簽、標簽與物品名稱不符、日期寫錯、無菌包發錯及發錯科室等存在風險隱患;在監測過程中,如手工記錄滅菌器的壓力、溫度、時間、滅菌時間、物品名稱、責任人等記錄不全;每月未按時進行生物監測等;缺乏質量合格的有效證據,質量意識淡薄而存在風險隱患。

1.4 工作制度落實不到位:規章制度執行不嚴,有章不循。只注重終末質量控制,忽視環節質量控制和質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性而存在風險隱患。

1.5 一次性無菌物品安全性不強:一次性無菌物品在采購、驗收、儲存、領用、使用、回收、無害化處理各環節管理不規范。如外包裝箱裂縫造成灰塵污染;包裝袋破損影響其無菌狀態及使用儲存無菌物品,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起嚴重的后果,這些都是造成醫院感染潛在的風險隱患。

1.6 職業安全防范意識缺乏:職業安全防范意識淡薄,未認真做好自身防護,就有感染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可能;消毒液的配制、使用也同樣存在對人體的傷害。有時無菌物品用完后不及時補充儲備,可造成臨床醫療護理操作無法進行,甚至延誤搶救時機而引發風險。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堅持“零缺陷”的管理理念[3]及“零度寬容”理念:“零缺陷”是指一種工作態度,是工作質量的決心,即不向不符合質量妥協的精神,其強調的是質量第一,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杜絕醫療事故發生[4]。質量“零缺陷”管理,即加強質量防范和控制意識,制定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如:差錯事故防范制度;各級人員工作職責;和日常工作考核內容及標準等,使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標準可依,避免工作中的隨意性。“零度寬容”要求護士長對工作中出現的失誤、缺陷決不寬容、毫不寬恕[5],依據這個理念,采取護士自查自糾、相互檢查,質控人員抽查,護士長每日隨時查和督促檢查相結合的方法,同時針對科內薄弱環節和工作中心進行重點查;發現問題,隨時記錄、隨時改正,并根據相關制度進行考核,決不姑息遷就。因為不管哪一個環節做得不好,都會產生“100-1=0”的效果[6]。

2.2 加強培訓,提高護士防范意識:組織全科工作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醫療事故處理條理》,風險管理理論及技術操作,學習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并選派人員參加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的供應室消毒員上崗培訓班,努力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嚴格執行供應室的各項操作規程,使全科工作人員認識到消毒滅菌工作的重要性。用法制規范自己的行為,用相應的理論知識處理面臨的變化,同時建立考核制度,并將業務考核成績納入量化考核。使護士充分認識到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規章等就是在履行法律職責。按計劃對護士進行規范化培訓和繼續護理教育,教育中注重培養護士的“慎獨”精神,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依靠內心信念和自覺性,做到高度負責。不斷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和誠信度,提高護士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2.3 加強環節質量控制,保證滅菌物品質量

2.3.1 規范清洗程序:認真分類、規范清洗,合理使用多酶清洗劑,對未洗凈的物品,必須按步驟進行重新清洗;清洗過程中必須做好標準預防,穿隔離衣,戴口罩、帽子、雙層手套,系防水圍裙及袖套,穿防水鞋等,以預防感染,同時應注意銳器物損傷,確保自身安全。

2.3.2 嚴格包裝程序:堅持一人檢查器械清洗質量、性能及數量,另一人認真核對包內物品齊全,無誤后雙方簽字,以保證包內物品齊全,功能完好,物標符合。確保臨床科室的正常使用。

2.3.3 嚴把滅菌監測質量:加強消毒員的培訓,避免因操作不當、技術因素等原因,而影響物品的滅菌質量。落實各項監測制度是做好全程質量管理工作的關鍵[7]。因此,必須建立科學的監控體系,認真做好滅菌過程中各項監控,以保證滅菌質量。

2.3.4 規范無菌物品貯存:滅菌后的物品要檢查包裝的完整性,若有破損、濕包或有明顯水漬,則不能使用。無菌物品存放在潔凈室內,按無菌潔凈室管理,凡進入無菌室人員必須洗手、戴口罩、更衣、換鞋。無菌物品應規范分類按順序擺放,標志明顯,每天核對清點無菌物品。無菌物品發放時要查對名稱、滅菌日期、有效期等,按順序發放。運送無菌物品時必須用密閉專用車,為臨床提供優質的無菌物品,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

2.4 加強對各種使用的一次性無菌物品的管理:設專人管理,做好物品的入庫驗收、使用記錄和發放工作,對一次性醫療用品的驗收、貯存、發放,必須符合《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要求,保證發放合格的物品;對包裝不規范、破損、失效、霉變的物品應杜絕發放。嚴格執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對使用后的一次性醫療用品做到及時送焚燒,達到無害化處理。

3 成效

3.1 通過對風險管理理論的培訓,提高了對風險管理的認識,增加了對專業知識的需求,護士主動學習的意識加強了,積極參加科內及院內組織的各種業務學習,收集資料撰寫護理論文,2006年全科撰寫論文10篇,無論文公開發表,2007年全科撰寫論文12篇,其中公開發表2篇,另外通過采取自查和互查,護士參與了管理,責任感增加了,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同時護士自我約束機制不斷增加,素質大幅度提高,從而有效地預防、避免風險的發生。

3.2 通過實施風險管理,護士主動服務意識增強了,能設身處地的為臨床著想,盡量為臨床解決困難。并不斷識別供應室工作中現存的和潛在的風險,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積極采取管理對策,提高護士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經過一年多的風險管理未發生護理事故。定期收集臨床的反饋意見,了解其需求,工作得到了全院臨床科室的認同與理解,與臨床的關系更加融洽,滿意度也由2006年的93.5%上升到2007年的96.5%以上。

3.3 風險管理與質量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實施風險管理,強化了全科人員的風險意識,提高了風險意識及應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自覺地規范了護士的行為,增強了護士的責任心和自我保護意識。在質量管理的過程中自我把關,注重整體全程質量管理工作意識,使質量缺陷減少到最低限度[8]。有效地控制了不安全因素及不良危害因素的發生,避免了醫療差錯和醫療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宋婉麗,張紅鷹,王華生.醫用包裝紙阻菌效果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2):140.

[2] 張曉春.3M B-D標準試驗包與布巾試驗包應用觀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3):249.

[3] 薛水蘭,孫 雅.做好“零缺陷”服務管理,確保手術護理質量[J].護理雜志,2004,21(10):74.

[4] 朱少銘,王作軍,金朝霞,等.醫療質量“零缺陷”管理的探討[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19(8):483.

[5] 余鳳英. 零度寬容對護理工作的啟示[J].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04,2(1):91.

[6] 朱士俊,李澤平.醫院文化與人本管理的理論與實踐[J].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04,2(2):4.

[7] 張秀鑾,曹 力,張 芳,等.消毒供應科資料檔案創建的設計與實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10):1163.

第7篇

關鍵詞:安全風險,管理,措施

 

0.引言

我國己經加入WTO,將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市場競爭必將越來越激烈。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想立于不敗之地,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是重要的途徑。建設工程風險管理是決定工程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是建設市場運行機制發揮作用的重要保證。目前,大部分企業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風險管理建筑安全狀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等發展水平所限,目前我國建筑安全風險管理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建筑施工安全風險管理的的特點

建筑工程與其它行業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流動性大,一項工程在一個工地施工完成后,往往立即遷至另一個工地;二是臨時性強,工地的建筑物、設備和設施、機具、材料、人員等都有很強的臨時性;三是變動性大,不同工程的地理位置、環境氣候、設計特點、平面布置都不一樣;每項工程的施工準備、開工至竣工,施工階段的作業內容、作業條件、作業人員變動很大;四是交叉作業多,一項工程往往由多家施工單位、多專業、多工種交叉施工;五是人員組成復雜,既有企業自身的,又有分包單位,人員又有戶籍、崗位、工種與文化程度的不同。在建筑工程中運用風險管理,應針對這些特點,以增強其實效性。

2.安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2.1法律、法規、監管體系不夠完善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頒布實施了諸多有關建筑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初步構成了建筑安全生產、勞動保護的法規體系,對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減少傷亡事故起到了積極作用。論文修改。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已暴露出不少問題,如各方主體的安全責任需要進一步細化、安全生產的投入也需要法律法規予以保證、缺少工程保險的實施細則不適應實行工程風險管理。目前建筑業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更注重突擊性的安全生產大檢查,對日常的監督管理制度和措施重視不夠。監管體系不夠完善,資金不落實,監管力度不夠,手段落后,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2.2風險管理安全意識薄弱

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建筑企業經營者和施工項目管理者的風險意識比較淡薄,對于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把其作為項目管理的重要內容。盡管有一些風險管理的措施,但僅局限于在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技術方案中編制的一些在工程質量、進度、安全等方面的保證措施,缺乏系統性和明確的風險管理目標,沒有正式的項目風險管理方案,對工程擔保和工程保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認識。論文修改。

如投資方為了早日發揮項目的效益,違背客觀規律,單一追求施工進度,迫使施工單位大量增加人力物力投入,簡化施工程序,壓縮合同工期,對施工場所所需安全措施費用不予認可,拒絕支付安全生產所需經費,導致施工單位安全生產投入嚴重不足。施工單位過分注重自身的經濟利益,安全意識淡薄,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產責任制及安全防護措施得不到落實;個別單位甚至認為安全管理是一種“純消耗”,投資安全管理會降低收入,從而取消了安全管理機構和專職安全員,致使安全生產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施工過程中有章不循、違章指揮、違章作業和違反勞動紀律的現象普遍存在。

2.3缺乏高素質的風險管理人才

建筑業從業人員中80%以上是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整體素質不高;建筑業管理和技術人員偏少,技術人員僅占5.%3,管理人員僅占4.%,特別是專職安全員數量少,年齡偏大、學歷偏低,自身安全意識和安全操作能力較低,在風險識別、控制、措施制定等方面很難是高質量、高水平的。論文修改。

2.4施工方案不合理缺乏針對性、安全防護設備有待于提高

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是工程項目有序施工和規范管理的基本依據施工組織設計,也是防范安全質量事故風險的首道防線。有的工程項目,施工組織設計不合理,專業施工方案無針對性,缺乏必要的計劃書或藍圖,施工現場組織或管理結構混亂,技術性操作缺乏應有的安全保障。典型的弊病如腳手架搭設方案無針對性,高層架體無設計計劃書,結點設置無詳細圖紙,懸挑架未按設計要求搭設等,由此引發的安全事故觸目驚心。安全防護設施一方面未按規定設置或設置不齊全,另一方面設施簡陋,起不到安全防護的作用。個人的安全防護裝備落后,質量低劣,防滑鞋、安全防護服裝等配備嚴重不足。

2.5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

企業內部風險機制不健全,大多數建筑企業普遍沒有系統化、制度化、程序化的風險管理體系,沒有主動進行風險管理的意識,組織結構中沒有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履行風險管理職責。主要依靠個人的經驗進行判斷決策,一些決策由于缺乏相關數據帶有盲目性。使化解、抵御風險的能力降低,增加了組織結構的運行風險。

3.安全風險管理對策和建議

3.1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安全風險管理制度

由于市場經濟的框架體系在我國建立時間不長,許多制度還在探索階段,特別是有些現行的法律法規不適應工程建設風險管理,缺少工程保險的實施細則。當前, 最關鍵的是要針對建設領域內存在的突出問題,盡快建立參照國際慣例并符合中國實際的工程保險和工程擔保制度。要研究合理的工程時錄、工程保險收費標準及費用計入辦法。

3.2提高風險管理安全意識

業主、承包商、監理單位和政府職能部門都必須有全員風險管理意識,把風險管理意識貫徹到參與項目的各類人員中;樹立風險管理的全過程意識,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各種風險因素,而風險就是在項目實施中形成的;要樹立風險管理的法律意識,依法履約,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解決違約的問題。

3.3提高安全風險管理人才的素質,加大管理人員安全教育

風險管理不僅要投入資金,而且需要一批有豐富的風險管理技術知識的專業人才,企業可以通過多方面提高安全風險管理人才的素質如:通過與高校合作、對企業內部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從高校或社會招聘相關人才、利用中介機構力量等。

在施工現場有許多的技術工人、管理人員,甚至監理人員都相當缺乏施工安全知識,不懂安全規范、標準、規章制度、安全技術操作規程的現象比比皆是。一個建筑工地,如果管理人員都不懂得安全知識,不能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對違章操作、違章指揮熟視無睹,又如何去行使管理的職權呢?所以必須對施工現場的所有人員的安全教育,包括對全體人員進行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和紀律的教育和對專業的管理人員、技術工人進行本專業、本工種的安全技術規范和措施的教育。

3.4嚴格施工方案預控和規范勞動防護

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是工程項目有序施工和規范管理的基本依據,也是防范安全質量事故風險的首道防線。應重點把好三個方面的關口:一是前期現場調查論證關、二是認真落實技術領先的基本原則、三是嚴格執行審批優化后的施工方案。要制定現場執行和過程優化管理方案,確保每一個工點、每一個環節都能嚴格按方案實施預控,每道工序、每個細節都能留下方案預控記錄,從而規范施工現場的管理控制。

對勞動防護用品的發放應當設立專人來管理,及時的向施工人員發放性能符合要求的、清潔有效的防護用品,并對使用過的防護用品細心保養。對洞口、臨邊作業所采取的安全防護措施,應規定由專人負責搭設與檢查,以保證安全可靠。

3.5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與機制

建立企業內部風險管理體系與機制切實提高風險管理技術要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首先必須建立企業風險管理制度,明確職責,逐步形成企業風險管理體系與機制。由于風險具有掩蔽性和不確定性,企業必須提高對風險的識別能力,并加強風險信息收集工作,掌握不同項目的風險規律。目前, 絕大多數承包商對房地產項目的風險比較重視,但對政府投資項目的風險重視不夠, 有些所謂的“形象”特事特辦,不按市場規則運行,有的根本不進行可行性研究或不可行也上馬,企業只要介入就會遇到極大的風險。所以承包商要對參與的項目列出潛伏的風險清單,進行分類并衡量對比,確定風險的相對重要性;應用各種風險分析技術,用定性、定量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對風險進行分析、預測、評估, 采取相應的對策, 盡可能減少風險損失。

結束語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是一種復雜、多變的高風險作業、施工現場屬于事故多發的作業現場,風險管理已經在建筑施工企業生產經營中越來越得到重視,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使企業的風險管理工作不盡人意。我們要充分運用風險管理方法,全總結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逐步提高建筑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的管理及決策水平,并取的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龍衛洋,龍衛國.工程保險理論與實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彭衛華.工程保險及其風險管理的理論和實證分析[D].南京:河海大學,2003.

第8篇

Abstract:The tide of logistics service reform is increasing rapidly, and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make the non-core business into outsourcing business which is implemented by professional service companies. Carryout the game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service outsourc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sk of linear, radiation-based and tree-based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introduces the one-dimension, two-dimension and three-dimension service outsourcing mode.

關鍵詞:后勤服務;服務外包;風險分析;模式研究

Key words:logistics service;service outsourcing;risk analysis;mode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3-0033-04

0引言

新型石油公司是與傳統石油企業相對而言的,是指定員少、人力成本高、設備先進、管理科學、效益良好的石油公司,主要是區別于習慣企業辦社會且人員富余的老石油企業。新型石油公司由于定員少不可能成立專門的后勤部門,因為人力成本高也不可能從事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后勤服務。老石油企業人員富余且人力成本低,為轉移和安排勞動力必然會把后勤作為接納富余人員的重要部門,因此不會把后勤服務外包給第三方專業的服務商,故不在本文研究范疇內。

服務模式,是在人性假設的基礎上設計出的一整套具體的服務理念、服務內容、服務程序及方法論體系并將其反復運用于企業,使企業在運行過程中自覺加以遵守的服務規則。通俗地講,就是一個企業在服務上和其它企業不一樣的地方。服務模式從屬結構范疇,是服務實施的思路性的、框架性的高度概括,往往抽象為幾個字,需要縮放到服務者的具體方法和思想。一般來說,不同的服務內容有不同的服務模式,而且同一服務內容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服務模式。服務模式的定義是從特定的服務理念出發,在服務過程中固化下來的一套操作系統。公式表述為:服務模式=服務理念+系統結構+操作方法,也就是俗稱的IOS模型:MS=理念f(i)+系統f(o)+方法f(s)。后勤服務模式的設計包括關鍵性技術研究、價值鏈分析與整合、實施后勤服務創新戰略、構建后勤服務質量體系、企業文化體系、人力資源體系等。我們知道,任何后勤服務模式的設計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設與約定的基礎上,特定條件如有變化,模式的可行性亦有差異。因此,設計后勤服務外包模式應充分考慮到存在風險的因素,只有提前對風險有個正確的評估和了解,才能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服務外包模式的決策。

1后勤服務外包模式設計的博弈分析

后勤服務外包關系實質上就是一種委托關系。在整個服務外包決策過程中,發包方就是委托方,接包方即是方,構成一組委托關系,基于委托理論對服務外包的風險進行博弈分析。

設定1:服務外包有接包方負責日常事務性工作,成本C由接包方全額承擔,發包方負責整體協調與考核工作,并按服務質量確定服務費用。

設定2:接包方提供服務的質量具有不確定性,影響因素有自身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也有外界諸多不確定事項,即服務質量受內在和外在隨機變量共同決定。

設定3:接包方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是連續變量,假設x和y是一個連續能力、努力變量。

上述博弈模型中,發包方需要做出是否選擇外包服務、是否簽訂外包合同和合同執行是否有效等三個決策,這是個典型的三階段動態博弈模型,整個過程用博弈樹表示見圖1。

第一階段,業務決定階段。發包方制定外包戰略決策,決定內制與外包的戰略取向。如果確定不執行服務外包決策,采取內制方式,則發包方收益為H(0),接包方有保留利益T(0)。

第二階段,外包選擇階段。發包方確定服務外包,會選擇合適的接包方。自然選擇的接包方類型x∈θ,θ為接包方的類型空間θ=(x,x),其中:x表示能力低的接包方,x表示能力高的接包商。實施合同前,發包方難以確定接包方能力高低,但確定接包方屬于X的先驗概率p=p(x),p(x)=1。接包方按自己所屬類型x選擇表示信息s∈S,S=(S1Y,S2N),發包方對接包方信息s,利用貝葉斯法則從先驗概率p=p(x)類推后驗概率P=P(x/s),選擇行動m,即與合適的接包方簽約,m∈M,M=(m1,m2)分別代表與高能力者簽約和與低能力者簽約,是發包方的行動空間。為此,發包方和接包方的支付函數分別為:H(s,m,x),T(s,m,x)。

第三階段,合同實施階段。發包方選擇某個接包商,且就接包方服務和交易條件進行談判,并簽訂外包契約。接包方簽約后開始投資,成本為C,C決定接包方價值π,π(C)是C的遞增函數。接包方在執行合同時,其行動a在L(偷懶),I(勤奮)之間,產出π(a)決定接包方價值π和接包方自身成本C。發包方按約支付給接包方的服務費為P(π)。

綜上可以得出,發包方和接包方收益分別為:

H(π(C,a)-p(π)),T(p(π)-C(a))

假定1:接包方勤奮成本高于偷懶成本,即C(I)>C(L)。

假定2:a=(x,y)T∈A是一個二維變量,代表接包方的特定行動,x表示運行能力,y表示努力程度。

假定3:接包方履約成本C(x,y)=(d1x2+d2y2),其中:d1,d2為成本系數。

假定4:產出函數取線性形式:π(a)=(λ1+λ2)(a+B+θ),其中:λ1,λ2>0分別為x,y的產出系數,θ~N(0,σ2),B為與項目好壞有關的常數,π的密度函數是f(π,a)。

假定5:外包合同函數是線性形式P(π)=α+βπ,其中:α為固定收入,β是產出系數,β∈[0,1]。

發包方外包業務的關鍵是確定最優激勵合同P(π(a)),引導接包方選擇最優行動a*使得T和H同時最大。根據參與約束(IR)和激勵相容約束(IC),雙方博弈模型為:

maxHfdπ

S.T.(IR)Tfdπ-C?叟T

(IC)T(P(π))f(π,a)dπ-C(a)?叟T(P(π))f(π,a)dπ-C(a)

發包方確定性等價收益為:

H=π-P(π)-RC1=-α+(1-β)(λ1X+λ2Y+ε)-(1-β)2σ2

其中:RC1為發包方客觀風險成本,RC1=(1-β)2σ2

接包方確定性收益為:

T=P(π)-C(x,y)-RC2=α+β(λ1X+λ2Y+ε)-(k1x2+k2y2)-β2σ2

其中:RC2為接包方客觀風險成本,RC2=β2σ2

最優化的一階條件為:x*=,y*=,β*=0,代入接包方參與約束得a*=T(0)++,此時即為帕累托最優合同。帕累托最優風險分擔要求接包方不承擔任何風險,發包方支付的固定收入等于保留收入加上能力成本和努力成本。執行合同過程中,如果發包方考核確定x

2后勤服務外包模式設計

2.1 直線型服務外包模式直線外包也稱獨包,是指發包方將外包服務項目整體委托給一家接包方來完成,雙方構成具有排他性的外包關系,由接包方獨家全面打包管理發包方的外包服務項目,見圖2。現在大型石油公司為簡化事務性工作,集中精力專注核心業務,都采取大后勤配套服務外包的模式,就是典型的直線型服務外包,綜合后勤交由一家服務商全面承接,便于管理和考核。任何事情總有兩面性,由于發包方將外包服務只委托給唯一的接包方來完成,在這種單一的委托關系中,接包方在信息不對稱且無競爭的條件下,容易產生利用不確定因素降低服務質量、進而降低服務成本,導致發包方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假定1:發包方總體外包風險為 e,發包方固有風險為e1,接包方的經營風險為e2。其中:發包方固有風險(e)是若市場上存在第三家能滿足服務外包合同要求時發包方的外包風險。該風險與發包方的經驗、外包合同的完善程度等因素有關,與市場上已有的第三方經營情況無關。接包方經營風險(e2)接包方經營承接的外包服務業務本身的經營風險給發包方帶來的經營風險。

假定2:發包方對接包方的依賴程度為r,r∈[0,1]。在信息對稱條件下完全不依賴接包方時r=0;當完全依賴接包方時,r=1。

假定3:發包方的服務外包業務只委托給一家接包方,且完全依賴接包方的服務,此時,接包方會將自身經營風險全部轉嫁給發包方。隨著依賴程度的加強,發包方總體外包風險e就趨向發包方固有風險為e1與接包方的經營風險為e2之和。發包方總體外包風險e與發包方對接包方的依賴程度r的關系滿足如下條件:

e=e(r=0)e+e(r=1) ,且滿足e'(r)≥0,e″(r)≤0(1)

根據上述條件,構造e和r的關系應滿足如下方程:

當e=a+br+cr+dr+…

將公式(1)代入,略去高次項,得到如下公式:

e=e1+e2r(2)

綜上所述,公式(2)就是在直線型服務外包過程中,發包方總體外包風險與發包方固有風險、接包方經營風險以及發包方對接包方的依賴程度之間的關系方程。

2.2 輻射型服務外包模式輻射型服務外包是指發包方將外包服務項目化整為零按某種分類方式委托給相互競爭的多個接包方來完成,見圖 3 。輻射型服務外包類似組合型外包,便于比較不同接包方的服務質量,分散外包風險,缺陷在于管理難度較大,需要與多個服務商溝通協商,同時因為業務量有限,各服務商形成不了規模效益,雖然可以相互競價,但各服務商管理機構的重復設置會形成成本浪費,服務費用可能達不到最優的理想效果。

假定1:發包方將服務項目S按輻射型外包方式委托給n個接包商,第 x個接包商承擔的服務量為ξxS,則有ξ=1。

假定2:發包方對接包方的依賴程度是個常數,接包商對發包方經營風險的影響程度和承擔的服務量成正比,且接包商經營風險相同。用θ表示接包商承擔的服務量對發包方總體業務風險的影響程度,則第x個接包商對發包方經營總體風險的影響程度為:ex=θξxS。發包方采取直線型服務外包方式承擔的經營風險為:E=e0+θs,其中:E表示發包方的服務外包風險,e0為發包方的固有風險。

假定3:n個接包商平均承擔外包服務,各個接包商出現經營風險的概率為P。n個接包商同時出現經營風險的概率為Pn ,顯然n越大Pn越小。全部接包方的最大經營風險影響可表示為:

En=Pnθξs=Pnθs(3)

于是發包方的最大服務外包風險表示為:

E=e0+Pnθs(4)

分析可得,n個接包商平均承擔外包服務,各個接包商出現經營風險的概率為P時,發包方的服務外包風險隨著輻射型接包商的增加而降低。

假定4: n個接包商不是平均承擔外包服務,各個接包商出現經營風險的概率也不相同,假定第x個接包商出現經營風險的概率為Px,同理可得:En=Pxθξs=θsPxξ(5)

E=e0+θsPxξ(6)

假定5:第x個接包商出現經營風險的概率Px與其承擔的服務量成正比,即Px=ξP,代入公式(6)可得:E=e0+θsPξ2(7)

ξ隨著n的增加而減小,因此發包方服務外包風險隨著按輻射型外包模式承攬服務的接包商數量增加而降低仍然成立。

若發包方對接包商的依賴程度不同,假定6:發包方對第x個接包商的依賴程度與其服務量成正比,即rx=ξr0,r∈[0,1];發包方相應第x個接包商的固有業務風險為θx0,同樣與其服務量成正比,即θx0=ξe0。則有:E=(eP+e)=(ξe+ξθs)

=eξ+θsξ=e+θsξ (8)

=θsξ>0,E是ξ嚴格的增函數,隨ξ的減少而減少。由公式(8)可知隨n的增加而減少,并且ξ的分布越均勻,ξ越小,E越小。因此,發包方服務外包風險隨著輻射型外包接包商數量的增加而降低,隨著各接包商服務量的均勻化而降低。[2]

2.3 樹狀型服務外包模式樹狀型服務外包是發包方將外包服務全部委托給一家接包商,接包商出于各種原因將部分服務再次外包給一個或多個接包商,依次類推,見圖4。樹狀型服務外包實質上是先直線型服務外包再輻射型服務外包,是兩種外包模式的有機組合。其優點是發包方管理和協調幅度和難度小,只需監控一級接包商;缺點在于一級接包商再外包的服務可能出現偷工減料的現象,也容易出現相互推委責任和追溯利益的現象。

假定1:發包方將外包服務委托給接包商甲,接包商甲在承接服務后將部分服務量外包給接包商乙,依次類推,經過了n次外包。

假定2:第x次外包時發包方服務外包總的經營風險為Ex,發包方自身固有風險為ex,發包方對接包商的依賴程度用rx表示,且滿足:rx=1,x∈[1,n],則有:

E=e0+E1r1=e0+r1(e1+E2r2)=e0+e1+(e2+E3)

=e0+e1+[e2+(e3+E4)]

=e0+e1+[e2+…+En(9)

特殊情況:E=e(r=0,x∈n)e+e+e+…+en (r=1,x∈n)(10)

由公式(10)可知,發包方服務外包的經營風險隨著樹狀型外包的級次增加而增加,隨對接包商的依賴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3后勤服務外包模式的決策分析

3.1 一維服務外包決策模型Venkatesen[3](1992)提出的外包決策模型是一維判斷模型,通過判斷業務是否為企業核心業務進行外包內容決策。若某項活動是企業核心業務則采用縱向一體化戰略,保持內制;是非核心業務則實行外包。

該模型概念簡單易懂,但決策衡量指標過于單一,沒有考慮處于核心與非核心業務之間的特別業務活動的外包決策。然而,許多業務難以確定為核心部件或非核心部件,準確判斷又是情況最復雜,決策最困難的部分。同時,外包策略也不僅僅是縱向一體化和全部外包兩種,還存在介于縱向一體化和全外包模式之間的部分外包模式。[4]

此模型主要用于處理是零部件外包還是自制的決策問題,對于制造企業中非核心業務的外包的處理無專門論述。該模型容易產生錯誤導向決策,認為低層次的工作均為企業的非核心業務,而高層次的工作應是企業的核心業務,諸如研究開發業務是肯定不應外包的,但許多企業已將研究與開發、財務管理等外包并取得成效。

3.2 二維服務外包決策模型Quinn & Hilmer[5](1994)將影響外包決策的因素劃分為獲取競爭優勢的潛力(Potential for Competitive Edge)和戰略脆弱性程度(Degree of Strategic Vulner ability)兩個方面。前者指某業務活動所具備的能夠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潛力;后者指若該項業務被外包后,由于市場失效所導致的企業潛在脆弱性的大小。以獲取競爭優勢的潛力和戰略脆弱性程度分別作為橫縱坐標,把企業活動劃分為九類,并對其中的三類應采取的策略進行了確定:在兩個維度都低的情況下實施最弱的控制,采用現貨買賣;在兩個維度都高的情況下實施戰略性控制,采用內制;在兩個維度都處于中間水平時實施中等控制,采用合同安排,實施外包,[6]見圖5。

該模型設計簡單合理,歸納了核心部分和非核心部分的灰色地帶,并且提出了與供應商合作的外包策略,關注業務對企業競爭優勢的貢獻度和外包該業務可能產生的戰略脆弱性風險兩種深層次因素,但并未對其余六種業務類型提出相應的管理策略,在研究范圍上稍顯粗糙,對中間的灰色地帶并沒有進行深入研究,評價指標較為模糊且定性分析程度過大,難以作出準確的決策。

3.3 三維服務外包決策模型張達凱(2006)[7]提出了一個三維度的外包戰略決策模型。在業務外包決策過程中有三個決定要素:z(外包市場成熟度)、Y(技術通用性)、x(需求計劃確定性)。在決策過程中,每項外包業務根據其三個要素的重要程度不同,將分布在決策模型的不同位置,意味著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大體上分為三大模塊,見圖 6。理想外包模塊:位于此模塊區域的業務,市場化程度、技術通用性和需求計劃的確定性都高,是最適合外包的模塊。理想縱向一體化模塊:位于此模塊區域的業務,其市場化程度、技術通用性和生產計劃的確定性都很低,外包風險高但收益低,企業應將采用縱向一體化的戰略,自主管理這部分業務。選擇性外包模塊也稱部分外包模塊:位于上述兩個區域外的業務在實施外包過程中存在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企業要權衡利弊得失慎重決策。

該模型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并實現了評價指標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夠真實反映企業、待決策業務、市場環境等與業務外包有關的因素,對于企業后勤服務的外包決策,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3.4 后勤服務外包模式的決策流程服務外包決策是個復雜的過程,決定是否外包,外包何種服務、選擇哪個服務商是比較困難的,需要綜合考慮全面權衡。正確的外包決策是企業建立有效外包關系的前提,[8]實踐中除了應用上述模型進行輔助決策外,常采取層次分析法(AHP)、球賽模型(AHM)、模糊綜合評價、信息熵與神經網絡、數據包絡分析(DEA)、主成分分析、招投標法等方法進行決策。尤其是招投標法在實踐中應用的非常普遍,通過招投標發包方和接包方都能達到自己的目標,最有可能實現雙贏。總而言之,不管采取何種模型和方法進行服務外包決策大體上有個相對統一的流程,下面給出一個實際操作中經常使用的流程圖,見圖7。

4成功實施后勤服務外包的建議

外包不是權宜之計,而是經營策略。為了成功實施服務外包,從發包方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構建外包決策體系。為保證服務外包的合適性,發包方應構建外包決策體系。外包決策首先要對價值鏈分析與整合,確認非核心業務的內容,非核心業務是指企業不擅長的、經常性的、相對獨立而可以分離的、可通過市場化方式獲取的、且與核心業務關系不大緊密的一些業務。[9]決策體系包括但不限于外包內容的確定,外包模型的建立,相關環境的分析,外包商的評價與選擇,外包風險的評估,成本與收益分析等。

第二,選擇良好外包服務商。選擇良好的外包服務商是服務外包成功與否的關鍵,依據服務質量相關理論,為保證滿意加驚喜的服務感受,服務商應實施后勤服務創新戰略,構建后勤服務質量體系。本論文討論的各種外包風險均是基于博弈論的分析與推理,良好的服務商能提高服務外包的執行力,強有力地保證外包合同的有效履約,進而達到雙贏的目標。

第三,推行有效的外包管理模式。外包可參考對虛擬企業的管理,設置業務層、管理協調層和外包企業層三個層面。[10]

第四,強化外包合作關系管理。外包合作關系的建立只是雙方合作的開始,在合作過程中,需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以達到防范風險,提高合作績效的目的,進而保證外包戰略的成功實施。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接包方很難對發包方的所有要求都能理解透徹,也不易全面了解發包方的具體情況,這可能會影響服務外包的實施效果,特別是當接包方的企業文化與發包方相沖突時,如果溝通合作不力,可能導致服務外包的失敗。因此,有效的反饋和溝通對于服務外包活動的進行格外重要。

第五,實施外包績效評估系統。市場環境和經營環境的變化給發包方和接包方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為防止外包合同的執行異常,發包方應建立有效的外包評估體系,及時對已實施的外包行為進行評估。在評估過程中,評估指標的選定是評估成功與否以及評估結果有效性的關鍵,評估指標應以定性化指標為主,定量化指標作參考。[11]績效評估包括外包服務商的工作評價,外包成本與收益分析,服務質量和滿意度反饋等。

參考文獻:

[1]周旭.服務外包風險的識別與控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8-20.

[2]廖繼華.業務外包風險分析與控制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8-24.

[3]Venkatesan R, Strategy Sourcing: to make or not to mak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11-12):98-108.

[4]馬娟.制造企業后勤服務外包管理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21-23.

[5]Quinn J B, Hilmer F G, Strategic outsourcing[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4(35).

[6]王鵬.內部審計外包決策理論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7]張達凱.機械制造過程非核心業務外包戰略決策與管理研究[J]同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8]楊丹輝,賈偉.企業外包決策模型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 (3) :29-29.

[9]江小國,吳鳳平.企業業務外包決策體系構建與分析[J].江蘇商論,2009 (4):114-115.

第9篇

關鍵詞: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風險分析;風險控制;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2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24-0176-03

0 引言

產品質量關乎國計民生,由于各種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使其成為強烈關注的焦點。風險管理是在實現未來目標的過程中將不確定性所產生的影響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的過程。本文將通過質檢數據分析產品質量風險現狀和影響因素,提出控制建議,降低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提高產品質量。

1 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狀況

由質檢總局的《2013年產品質量狀況分析報告》,

質檢總局對各省的日用品、建材、食品、工業品及農產品等5大領域的139種產品(含56種日用品、22種建材、4種食品、41種工業品、16種農產品)進行了監督抽查。制造業產品的批次合格率為88.9%;進出口商品批次合格率98.58%;進出口食品方面批次合格率99.78%。全年共抽查了1.6萬家企業生產的1.7萬余批次產品,合格率為88.9%。抽查的大、中、小型企業的產品合格率為95.3%、92.0%、86.3%。

2013年某省共監督檢驗樣品6萬余批次(含國抽、省抽、市抽和工商部門委托抽查),其總體不合格率約為7%,紡織皮革類產品和電子電器類產品的不合格率最高,分別約達20%和12%。

2 產品安全的主要影響因素

影響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六個方面:人、機器設備、材料、工藝方法、測量、環境,也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技術、人員、管理和環境[1]。

2.1 技術因素的影響

技術因素主要包括機器、材料、工藝和測量等方面。機器設備及相關工具的維護和保養情況及其準確性、精確性情況影響著產品質量;原材料的質量及其保管情況也影響產品質量;選擇的工藝參數和工藝裝備等正確性、合理性及工藝方法的執行情況也會影響產品質量;測量的準確度和精密度也直接影響著產品質量。

2.2 人員因素的影響

由于人員知識儲備、技術經驗和能力素養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企業培訓力度的不同,技術能力仍有欠缺,違規使用生產原料,摻雜使假,逃避檢驗檢疫等等都將導致產品質量問題。操作人員的質量意識差、粗心大意、不遵守操作規程、操作技術不熟練、厭煩情緒以及人為控制難度大等造成操作誤差也會導致產品質量問題。此外,領導的質量意識是關鍵人為因素,督促各級領導加強質量管理,促進全體員工提高質量意識才能保證企業生產產品的質量。

2.3 管理因素的影響

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監管部門的協調監管力度和產品質量管理體系等管理因素都影響產品質量。如安全用藥意識比較薄弱,無監管或監管薄弱狀態,監督執法工作薄弱,缺少統一的協調手段等。

2.4 環境因素的影響

社會環境方面存在質量安全市場秩序不規范、企業社會責任感較低、追求低投入高回報、制造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行為,威脅著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環境方面,生產現場的溫度、濕度、噪音、振動、照明、氣體成分、污染程度等都對產品質量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尤其是那些對環境條件有特殊要求的產品加工過程中。

3 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

3.1 傳統產品產業鏈質量出現短板的風險

傳統優勢產業擁有完整的產業鏈。但由于產業鏈的個別環節出現短板,導致整個產業不合格率偏高。原輔材料、標準件和非標外協零部件等成為供應鏈質量風險,如紡織皮革類產品產業鏈中的染料、面料及染整工藝,電子電器產業鏈中的低端電子元器件和電器附件、家具產業鏈中的人造板、膠黏劑等。由于惡性價格競爭,部分中小企業,為了獲得生存空間,盲目追求制造成本,選取低價格供應鏈,導致產品安全性能不合格。

3.2 高新技術產品面臨技術和標準的風險

新材料新工藝不斷催生高新技術產品,但由于高端技術產品在設計和制造過程中,片面追求和保留產品使用新穎性,缺乏產品安全標準化設計。且產品在初期缺少標準進行監管,往往會導致高新技術產品整體質量水平不高。高端產品均處于技術發展積累期,個別技術尚待突破,產品成熟還有待時日。

3.3 小型微型企業質量失控的風險

小型微型企業眾多,三五人就能憑借一兩臺簡陋的設備開始生產,加之其對質量和標準認識不足,難以保障其產品質量。如商用電器產品的對觸及帶電部件的防護、電氣間隙、爬電距離和固體絕緣等基本電氣安全項目的不合格;電源適配器的抗電強度等多項不合格;食品中添加劑和色素等超標;機械壓力機的安全防護措施等多項安全措施缺失。

3.4 企業誠信缺失的風險

部分經營者缺乏誠信、假冒偽劣、違法添加、以次充好等。如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鋼筋、不銹鋼管材的直徑/厚度不達標;汽車用制動器襯片使用低劣原材料;加油機非法改造加油機硬件進行計量作弊;石材產品的以次充好;紙制品添加熒光增白劑;液化石油氣添加二甲醚等。

4 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控制

針對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食品等部分關鍵領域的國家質檢中心建立了快速反應機制,能積極快速向上級部門反饋產品質量問題并盡快處置。各質檢中心在監測過程中對非食用物質和致病菌等高風險項目,食品添加劑超范圍或超限量、品質指標不達標等風險項目以及其他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項目,采用不同措施。此外還通過召開產品質量分析會、標準宣貫會等,深入分析產品質量問題,解讀和宣貫標準,加大對生產企業的幫扶力度,開展質量提升分析培訓活動,提升企業產品自檢能力,引導企業強化質量責任意識,督促企業履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有效降低了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4.1 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范措施

①建立風險管理小組,加強風險管控。建立由生產和管理各環節人員參加的風險管理小組,負責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控制,具體包括對風險的度量、評估和決策,員工安全知識的宣貫,生產過程風險監督排查,風險防控措施的制訂,安全風險信息搜集整理等。

②監控生產過程達到規程要求。質量管理部門負責制定相應的生產過程監控規程和檢查員操作規范,監督制度規定的實施和檢查員檢查工作,要求檢查員按相關規定對生產過程、包裝過程進行全過程的監控。不符合規定要求或標準時,應立即整改,直到達到要求。

③加強研判實現前期預警。質量管理部門及生產部門相關工作人員應根據原料和產品的相關檢測、檢疫、檢查數據,及質監部門的預警信息,對本單位生產產品的質量安全進行研判和預警。有條件的,可建立相應的預警制度和預警平臺,及時將預警信息告知相關工作人員,以便提高生產要求,加強檢測檢查力度,排除問題產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

④加強員工培訓,減少人為差錯。通過技術培訓提高人員綜合素質和勝任能力,加強管理,完善規章,改善運行環境等措施,可以最經濟地最有效的減少人為差錯,生產企業應用好該方法加強員工培訓減少人為差錯。因此需要明確各類人員的素質要求,正確考察員工技能,合理安排工作崗位,加強人員培訓,提高員工素質方能有效降低人員因素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⑤嚴控原材料質量。產品質量控制的好壞與原材料質量是分不開的,因此進場的原材料必須嚴格檢驗檢查并符合要求。原材料的外在質量缺陷和內在質量缺陷最終都會降低產品性能,甚至產品安全性。找出哪些原材料特性可能影響產品質量安全,并重點監控原材料的這些特性。

⑥技術創新增加產品安全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產品安全性能認識的增強,利用技術手段研發安全性更高的產品也是一條重要途徑,同時還能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汽車行業的混合動力系統、起動/停止系統、汽車安全系統等都有效的提高的汽車的安全性能。

⑦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的交換和共享。由于行業、工藝過程、管理方式、掌握信息、認識經驗及安全意識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不同用戶對產品質量安全的側重點不同,因此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控制及關注點不同,因此有必要保證企業間、員工間、供應商與用戶之間及時溝通,實現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對不同產品不同用途分別建立安全風險知識庫,盡可能降低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4.2 質量監管部門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范措施

①成立風險監控管理領導小組。為加強全省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高風險預測能力,可在質監局成立局領導負責,巡視員、相關機關和事業單位負責人參與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管理領導小組。負責制定相關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規范有序的工作機制;收集全省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分析整理監督抽查信息、標準變化信息、產品質量曝光信息;開展風險預測并預警;制定專項抽查計劃;構建風險監控體系。

②加強對風險控制的研究和應用。加強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評估等安全風險研究工作,建立質量安全風險研判機制,對傾向性、苗頭性、疑問性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及時預警和處置,避免系統性、全面性重大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出現,減輕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造成的危害。

目前質監系統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意識不強,安全風險管理理念不清晰,相關研究仍停留在理論層面,實際應用較少,因此要加強風險控制的研究和應用。

③加強對部分高風險產品的綜合風險評估。產品的使用風險不僅與產品自身的質量有關,還與安裝情況、周圍環境、使用人員等因素有關。如電熱水器觸電事故多發生于用電環境達不到要求(無接地保護,布線不規范等)的農村,電梯安全事故發生在小孩的情況較多。因此,對于這些產品應進行綜合性的風險評估,聯合相關管理部門,建立風險評估機構[2][3],完善制度規范,加強監管,保證產品使用安全。

④建設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預警平臺。根據文件[4]要求做到對質量安全問題早發現、早溝通、早報告、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提高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盡可能避免出現重大事故,或盡可能減輕危害。風險信息研判采取分級研判和專門研判相結合的原則。各級質檢機構都應當對收到的信息認真組織研判,通過科學研判確定風險性質和采取處置措施。建設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預警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風險監測信息的報送、分類、研判、處置、統計、預警和。通過加強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和統計,有利于對傾向性、苗頭性、疑問性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掌握,以便及時預警和處置。通過該平臺還能相關信息,以便質量監管部門和企業之間的產品質量風險信息的交換和共享。

⑤加快標準體系建設,規范工作流程。質量監管部門應引導產品生產企業和產品質量檢驗機構積極推進標準體系建設,特別是加強對因標準缺失導致高危風險產品的行業標準體系建設。鼓勵相關企業和檢驗機構積極跟蹤研究國外標準和技術法規的新動向新變化,結合需求推進標準規范的制訂和修改。如嚴格執行“抽檢”分離制度,規范“抽樣”“檢驗”工作流程,確保檢驗結果準確可靠。

⑥加強技術儲備,提升技術能力,建立速效科技攻關機制。在科技研發過程中,積極開展相關產品(特別是高風險產品)的檢測技術研究工作,開拓檢測范圍,提升檢測能力,并注重技術儲備。為應對突發事件,應建科技攻關快速反應機制,確保在突發事件時,有科研力量迅速開展工作,短時間內找出解決辦法,為處置突發事件提供信息支撐或技術支撐,控制事件蔓延。此外,檢驗監管模式也需要技術提升來支撐,如進口機電產品的檢驗周期較長,且由于技術含量高構造復雜,需多專業人員協作,有必要提高檢驗技術水平,改進檢驗監管工作措施,提高檢驗有效性[5]。

⑦完善產品召回制度,健全產品召回體系。對于高風險產品,如食品、紡織品、電源、燈具、數字醫療器械、汽車、電子產品、機械產品、家電等,應加強監督抽查,對監督抽查不合格的產品和企業依法實施公告、曝光、整改復查、行政處罰,甚至召回相關問題產品等措施。目前僅汽車、進口乳品、食品三類建立了召回制度,質量監管部門應考慮對其它高風險產品也建立召回制度。只有通過召回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處置不合格產品,才能使使用中的產品都是合格的,從而形成生產、銷售、使用、召回的閉環產品質量控制模式。此外,質量監督部門應鼓勵生產商經銷商主動召回問題產品,而對高安全風險的問題產品應強制召回,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⑧借鑒國外產品監管的先進做法。

制定較高的產品質量標準,即規定了較高的產品質量特性技術要求。國外很多產品的質量標準比國內高,如油漆類產品中有害物質VOC釋放量,歐洲標準比中國標準高很多。另外還可借助于民間檢驗體系,定期采購市場上的消費品進行嚴格檢驗并公布結果,指導消費。類似民間機構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廣泛存在。政府和民間兩套監督系統相互補充共同發揮作用。近些年美國和歐盟的許多產品瑕疵,都是被民間檢測機構率先發現,政府隨后跟進。中國應效仿這些經驗建立一套民間檢測體系[6],還可以借鑒美國的食品召回制度[7],如果食品被發現不合格,要求生產廠家和銷售部門主動召回已售商品,并退還消費款項。

5 總結

產品質量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乎國家安全,關乎人類安全,隨著生產力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產品質量也越來越高,特別是直接關乎人們生活的產品安全。因此,本文結合國家質檢中心的檢測數據,統計分析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現狀和主要影響因素,提出了控制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措施。

參考文獻:

[1]張玉美.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分析與管理[J].中國檢驗檢疫,2012(7).

[2]孫君茂.區域食物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7.

[3]何猛.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監管體系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博士論文,2013.

[4]國質檢法函〔2009〕29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2009,5,24.

[5]柯家驥,鄭淼茜,黃海龍等.進口機電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防范[J].機電技術,2013(03).

第10篇

有人說,建筑工程質量難以把握,質量漏洞防不勝防,即使聘請了第三方監理機構,工程質量也不見得提高了多少,這也是很多建筑工程企業普遍存在的想法。那么,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真的是難以捉摸么?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抓住影響建筑工程質量的關鍵因素。具體來說,主要有如下幾個因素影響建筑工程施工質量:

1.1工程設計人員的水平

建筑工程質量首先由設計人員的水平所影響,這主要是因為設計人員在設計階段所做的工作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如果由于設計人員的失誤或者知識結構缺陷而導致設計出來的工程存在致命的質量缺陷,那么即使在施工過程中質量監管再嚴格,也無法改變工程質量缺陷的命運。

1.2施工工藝

施工工藝是影響工程施工質量的決定性因素,也是諸多影響因素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施工工藝主要包括了施工方法的合理性、施工器械的先進性、施工人員的技巧性等各個方面。由于施工工藝幾乎存在于工程施工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因此即使是第三方質量監理人員,也無法顧及到施工質量的每一個方面。施工器械維護保養是否得當,施工人員的施工技巧及經驗等,也都會影響到工程施工質量。

1.3質量監管模式與機制

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出現施工質量問題是正常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將問題暴露并反映出來,這直接影響到工程施工質量的好壞。如果施工質量存在問題,但是沒有暴露出來,那么整個工程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施工質量的監管模式與機制,國內外存在較大的差距,國內主要依賴于固定的責任人,在固定時間節點或者間隔周期進行質量檢查,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質量檢查人員的經驗和責任心;相反,國外依賴于信息化、網絡化的質量監控網絡體系,能夠實時的緊扣質量管理的方方面面,從而真正實現施工質量的動態管理。

1.4質量管理執法力度

質量管理執法力度也是影響到工程施工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這是我國建筑工程施工單位質量監管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這表明我國當前建筑工程施工質量仍然是以人監管為主,質量監管執法力度不嚴,成為造成施工質量漏洞的重要誘因。如何加大質量管理執法力度,從而真正做到工程施工質量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獎懲分明,這是我國絕大多數建筑施工企業需要直面的問題之一。

1.5監理人員的素質

質量監管人員,或者監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構成、職業道德、責任心等,都將影響到工程施工質量的高低,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當逐步培養高水平的質量監理人員,借助于他們,逐步提高工程施工質量。

2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的若干問題思考

2.1質量監管模式的更新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樣,目前國內建筑工程企業的質量監管模式落后,無法滿足工程質量監管的需求,必須要采用更加具有更加先進理念的質量監管模式——面向對象的質量監管模式。過去的質量監管模式普遍都是以面向過程為主導,這種質量監管模式具有廣撒網的特點,因而也容易忽略質量盲點;相反,面向對象的質量監管模式,是根據施工對象的特點進行質量需求控制和管理,明確了質量監管的主體,以不同的對象為主導實施質量監管,更容易抓住質量管理的漏洞,因而更符合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的發展趨勢。

2.2質量監理體系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監管不力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質量監管體系機制不健全所造成的,因此,要實現對工程質量的全面監管,必須要逐步健全和完善質量監理體系和相關制度。除了政府要逐步健全各項工程質量管理制度和法規之外,建筑工程單位也應當逐漸提高對質量監理機制建設的認識,建立自上而下的質量監管機構和自下而上的質量管理信息通道,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整個工程質量得到有效的監管。

2.3質量管理風險的控制

質量管理風險屬于隱性因素,對于質量的影響并不明顯,但是如果對風險控制不佳,對于工程質量的影響卻是致命的。建筑工程質量的風險主要來自于資金鏈風險、施工組織方法風險、施工工藝風險、施工材料器械風險以及人員控制風險等幾個方面。要實現對工程質量的全面監控,在施工過程中,就要時刻對上述風險進行分析,對上述風險因素進行合理的控制與規避。質量管理風險的控制,還依賴于整個建筑工程施工團隊對于質量風險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自上而下建立起全局風險意識,對于質量控制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

2.4質量監管方法的應用

質量監控管理的方法有很多,選取合適可行的監管方法,對于工程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目前很多建筑工程單位普遍采用全過程質量控制方法,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質量監管方法,但是當工程量非常大、施工范圍較大、施工人員較多的時候,該方法無法滿足質量監管的要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效仿國外,采用更為先進的全周期質量監管方法,從工程質量的整個生命周期入手,對工程質量實時監管,從設計階段,到施工階段,再到竣工階段,從項目規劃,到項目執行,再到項目實施,按照時間節點羅列質量盲點,有目標、有針對性的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管,從而極大的提高了整個工程的施工質量。

3結語

第11篇

論文摘要:提出若干切實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工程質量,積極規避工程質量風險,對保護業主利益不受侵犯具有重要意義。

0前言

業主如何積極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積極規避工程風險,是新時期的建筑業對業主提出的課題。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實行監理必然可以提高社會整體工程質量,但并不是實行監理后,代表每一個工程質量就一定能夠得到提高和保證,業主就可以高枕無憂。

目前由于工程承包商的行為不到位,受業主委托承擔施工質量監督與管理的監理人員的一些不作為行為,其結果造成了工程質量低劣,給業主造成損失的案例屢見不鮮。因此,在監理制全面實行的情況下,業主也應有所作為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己方的風險。

1規避風險的措施

1.1選擇業主代表。選擇責任心強、素質高、技術全面的建設單位人員作為業主代表,以此人為項目負責人,必要時可組成業主項目部,實行責任追究制。

1.2選擇施工單位。要通過招標,選擇施工力量強、素質高、質量保證體系可靠、設備和施工裝備優良及有著良好市場信譽的單位,并選擇責任心強、技術全面、具有國家注冊項目經理任職資格的項目經理組成施工項目部。這些隊伍無論從施工管理、處理和解決施工難點等多方面都有較豐富、成熟、先進的經驗。

1.3選擇監理單位。通過招標,選擇資質等級較高、技術力量雄厚、專業配套齊全、監理手段先進、服務水平一流、有著良好市場信譽的監理單位,并選擇責任心強、技術全面、具有國家注冊任職資質的總監理工程師組成監理項目部。

1.4加強施工過程的風險控制

1.4.1要求監理單位用人規范。總監或具有國家注冊監理工程師任職資格的總監代表應常駐工地,專業工程師必須有工作經驗,并取得監理行業上崗資格的工程師或技師。要有豐富的理論基礎知識和現場實踐經驗,具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并能根據施工進度的需要,適時要求監理機構調整專業監理人員,以滿足工程質量對監理人員的需要。

1.4.2要求監理部嚴格執行監理工作制度。要對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抽查,尤其是對特種作業人員資格證制度、圖紙會審制度、開工報告審批制度、進廠設備及材料驗收制度、技術交底制度、隱蔽工程檢查制度、工程質量檢驗制度、施工進度監督制度、設計變更制度、質量問題處理制度、質量事故處理制度、安全控制制度、工程質量核查制度、監理日志制度、工程竣工及驗收制度。通過抽查,努力敦促監理部各成員開展工作時有法可依,減少監理工作的隨意性,克服監理工作的盲目性。

1.4.3堅持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制度。通過定期召開工作例會,業主代表能掌握工程第一手真實資料,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可以判斷出工程目前所處的質量狀態,為下一步控制質量打下基礎。

1.4.4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協調好設計、監理、質檢、施工方等的關系,幫助各方形成友好合作、互幫互助、互相監督的關系。當出現工程質量問題時,不推卸責任,不互相扯皮,積極主動地采取合理有效的補救措施,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通過參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來實現工程項目建設的規范有序。

1.5積極實施事后監督。邀請代表當地政府行政機構的質檢部門或有相關工程質量檢測資格的單位,經常到工地定期及不定期對分部分項進行檢測、驗收,揚優曝劣,促進施工質量的改進和提高。

2業主應注意的問題

2.1業主代表應端正行事。業主的行為準則,對工程質量,起著關鍵的作用。自己行為不端,要求監理人員、施工單位就不能理直氣壯,因此,業主應帶好頭,以身作則,不謀私利,對施工、監理人員起到示范作用。

2.2避免下列不規范行為:(1)施工、監理招標過程中暗箱操作;(2)搞不尊重客觀規律,不切實際的首長工程、獻禮工程;(3)盲目要求投標單位讓利,壓縮合理利潤空間;(4)隨意、擅自進行工程變更;(5)對材料采購權進行不規范使用;(6)對項目資金審批權進行越權處置;(7)對現場管理和控制直接干預。超級秘書網

3結語

業主單位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通過"規范介入、積極協調、事先預控、過程監督、事后驗收",全方位杜絕施工、監理人員的不作為行為,切實提高工程質量,積極規避工程質量風險,確保利益不受侵犯。

參考文獻

[1]任長慶.淺議規范監理[J].建設監理,2003(3)

第12篇

[關鍵詞] 金融全球化;金融保險;應對策略

一、金融市場風險的管理策略

1.金融機構維持合適的頭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進行交易,都要面對利率風險;在外匯和外匯期權市場做市商或維持一定外匯頭寸,要面對外匯風險等。在整個風險管理框架中,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作為風險管理委員會下屬的一個執行部門,全面負責整個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執行總裁報告工作。該部在重點業務地區設有多個國際辦公室,這些辦公室均實行矩陣負責制。它們除了向全球風險經理報告工作外,還要向當地上一級非交易管理部門報告工作。

2.市場風險管理部門負責撰寫和報送風險報告,制和實施全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大綱。風險管理大綱向各業務單位、交易柜臺經風險管理委員會審批的風險限額,并以此為參照對執行狀況進行評估、監督和管理同時報告風險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確認和公布管理當局的有關監管規定。這一風險管理大綱為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決策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

3. 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定期對各業務單位進行風險評估。整個風險評估的過程是在全球風險經理領導下由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各業務單位的高級交易員和風險經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級交易員的參與,風險評估本身為公司的風險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4.為了正確評估各種市場風險,市場風險管理部門需要確認和計量各種市場風險。金融機構的市場風險測量是從確認相關市場風險因素開始的,這些風險因素隨不同地區、不同市場而異。例如,在固定收入證券市場,風險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線斜率、信貸差和利率波動在股票市場,風險因素則包括股票指數暴露、股價波動和股票指數差在外匯市場,風險因素主要是匯率和匯率波動對于商品市場,風險因素則包括價格水平、價格差和價格波動。金融機構既需要確認某一具體交易的風險因素,也要確定其作為一個整體的有關風險因素。

5. 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不僅負責對各種市場風險暴露進行計量和評估,而且要負責制定風險確認、評估的標準和方法并報全球風險經理審批。確認和計量風險的方法有:VAR 分析法、應力分析法、場景分析法。

6.根據所確認和計量的風險暴露,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分別為其制定風險限額,該風險限額隨交易水平變化而變化。同時,市場風險管理部門與財務部合作為各業務單位制定適量的限額。通過與高級風險經理協商交流,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力求使這些限額與公司總體風險管理目標一致。

二、金融全球化對我國金融保險業的正負效應

1. 目前中國保險業碩士論文發展中存在著的不足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比如,在保險供給上,存在著供給總量不足和供給結構上的矛盾。這其中涉及到保險業自身的供給能力、保險的供給價格、保險的服務水準、產業的約束程度、潛在保險需求人群收入水平、社會安全網的覆蓋范圍及保險水準等方面。保險供給能力是指保險業可主動向社會提供的接受和承載保險風險的容量及滿足社會不斷增添的新保險需求的產品創新能力。中國的保險雖然是從西方傳入的,但 1949 年后的保險發展卻受蘇聯的影響較大。即使是 1980 年后恢復的保險業也依然延用了原有的經營管理模式,保險的險種設置有限、費率結構簡陋、保障范圍不寬、管理高度集中,保險發展相當一段時間處于“賣方市場”狀態,加之保險公司本身的專業技術條件限制及欠缺創新能力,因而必然會對保險供給直接產生影響。時至今日,在西方一些保險市場已流行頗長時間的一些保險產品,在我國還被當作新險種來看待,在一些工業化國家中常見的保險作法,在我國要靠行政的力量在供需兩方面來推動才可達成保險行為的建立,責任保險碩士論文領域也存在諸多空白。

2. 保險供給價格是保險人向保險購買人提供保險保障的對價條件,具體表現為保險費率的標準高低。保險費率包含兩個構成因素:一是保險人依據大數法則原理計算出來的用以賠償給付某一類風險損失的責任準備部分;二是維持保險人經營所需的行政費用及一定水準的利潤。客觀地講,我國的保險費率雖因險種的不同各有高低,但就財產保險而言,其保險費率水平依然是較高的,而且導致保險費率較高的原因并不在于用以賠償給付的那部分費率因素訂得過高,而主要是在粗放式的經營模式之下,保險公司的行政費用因素占用過大。在保險公司資產構成中,固定資產所占的比例之高在全球保險公司中都是不多見的,人均消耗費用在國內第三產業中也屬較高的水準。過高的費用支出必然會使保險服務價格居高不下。而那些確有保險需求、但又不得不為自己的日常生計精打細算的潛在保險購買人, 面對著那一幢幢豪華的保險大廈,面對著那些收入遠高于自己的保險從業人員,面對著以收入的相當部分才可換得的保險服務標準不得不望而卻步,有時更會產生逆反心理,這也勢必會使保險的供給能力被相對削弱。

3.從直接反映保險公司效率的保險經營成果方面看,我國保險業的經營效率也是差強人意的。1999 年,在未按國際慣例提取 IBNP(發生但未報告索賠)的情況下,雖然國內保險公司在財產經營方面比上年盈利有所增加,但這樣的盈利水準,無論是從保險公司的總資本規模衡量,還是與整個市場的業務規模比較都是極不相稱的。如果把壽險業務的巨額實際虧損與之相抵,可以肯定地說,保險業全年的經營結果是令人難以確信的行業性虧損。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經營狀況,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國內的保險公司都先后重復著同樣的一種經營模式:以市場規模大小論英雄。在這樣的經營主導思想之下,各保險公司都采取了以拼成本換規模的業務發展模式, 竭力在降低保險費率、提高中間人傭金方面不惜血本展開原始性的爭奪, 這樣的惡性競爭會給保險業的經營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保險公司的邊際利潤下降也就不是什么匪夷所思之事了。其次,保險公司按規模比例提取費用的管理辦法也導致越來越多的保險機構忽視承保質量,為更多的提取、使用費用而不講條件地接受一些不應接受的風險,保險公司總、分公司之間形成了一種準關系。這樣的管理方式一方面造成了費用支出非合理的日趨增大, 另一方面則因承保質量的下降而造成了承保利潤的日益下滑。

三、我國金融保險業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的應對策略

1.加大改革力度,采取制度性措施改革銀行業。為促進我國金融業穩定發展,必須深化體制改革,強化國內脆弱的金融體系,而重點在于切實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把國有銀行辦成真正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現代金融企業,從根本上轉換銀行的經營機制。

2.改革和完善我國金融監管碩士論文體制,逐步轉變為功能型監管碩士論文模式。我國目前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監管模式。分業監管在混業經營和金融全球化的條件下,面臨巨大的壓力,無論是基本信息的及時、全面收集,還是對市場波動的隨機應變,都因體制缺陷而可能導致風險事件,甚至沖擊金融穩定性。國內金融機構因受分業經營的限制,在競爭中明顯處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在一些新興業務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因此,在改革目標上,可借鑒英、日等國經驗,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逐步將分業監管模式轉變為功能型監管模式碩士論文,從體制上解決現行監管結構和監管理念的矛盾。

3. 積極推進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和人民幣的區域化、國際化步伐。但隨著保險獨家經營的解體,保險市場上多個競爭主體的出現及競爭的日益激烈化,各家公司的服務水平會在競爭中不斷提高。保險公司要想吸引客戶,只有更新保險營銷觀念,在認真研究市場、調查市場的基礎上進行市場細分,根據企業自身優勢及經營特點進行準確的保險市場定位,同時在選準并確定目標市場后,按照客戶的需求開發新產品, 拓展保險產品線的長度和寬度,占領并不斷鞏固市場份額。

4.保險企業應建立企業文化來管理保險營銷人員。人是有多方面、多層次需求的。當現代的科學技術創造了很高的生活標準, 充分滿足了人們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后,人們在追求自尊、交際、自我成就等更高層次需要時,報酬、允諾、刺激、威脅和其他強制手段就不會太起作用。而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把人的精神屬性和價值追求提到首位的管理方法,正好恰恰滿足了這一需求。就保險而言,它通過儀式、典禮、文化沙龍等一系列形式,把保險企業價值觀念變成所在企業員工共有的價值觀念,通過共有價值觀念進行內在控制,使本企業成員以這種共有價值觀念為準則來自覺監督和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為,借以增強保險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齊心協力實現保險企業的目標。

綜上所述,涉及到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體制、保險人市場行為、保險監管力度等等。要使問題真正得到解決并確實能達致提高我國保險業運行效率之目的,關鍵在于大力加快保險的市場化進程, 積極培育和完善保險市場體系,改善保險監管方式,調整保險監管目標,促進國內保險市場同國際保險市場的接軌,讓市場真正成為汰弱留強的“生死場”通過保險經營方式的徹底改變,實現我國保險的有效率增長。

[參 考 文 獻]

[1]石建勛.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機遇[J].西部論叢,2009(2)

[2]萬建偉.金融全球化過程中我國金融業面臨的風險及應對措施[J].河南社會科學,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