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03: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畢業活動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高職高專 大學語文 現代教學觀
高職高專院校側重于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學校在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目標的辦學理念的指導下,應該樹立怎樣的大學語文現代教學觀,對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不僅職業技術精湛而且綜合素質全面的高職人才應該是個有意義的話題。
一、從離職高專大學語文的開設及教學現狀看樹立該課程現代教學觀問題的提出
當前社會的市場環境、就業狀況對學生的培養、發展帶來很大壓力,高職高專學制三年,加上還要保證留出一學期的實習實訓時間,這樣,學校不得不壓縮課時,對一些公共課程能減就減,能從速就從速,不由自主地走上培養“速成人才”的道路,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因此成了職業培訓速成場所。筆者在參加2006年8月東南大學主辦召開的全國第十一屆大學語文研討會之際,就上海30所高職(專科)學校調查了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開設現狀,從統計數據來看,全校都作必修課開的不到1/15;多數學校開課人數占招生人數不到1/3;針對專業選擇地開設大學語文的學校占90%,例如外國語言類、藝術類、旅游類等專業普遍開設大學語文,學制一學期,周課時3一4節,而像物流、金融、管理等專業不開設大學語文,而是通過選修一學期的《應用文寫作》,培養學生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寫作能力;不開設大學語文的學校占10%。可見,高職高專院校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沒有形成統一的要求。
在對該課程教學現狀的調查中,被調查的學校都流露出苦衷,高職高專學生的文化課素質偏低,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中學語文的基礎知識,不必備語文自學能力,高職高專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到語文基礎知識的講解上,偏重在教材所圈定的范文的解讀上。加之,學生們重專業輕基礎學科的學習態度,使得大學語文教學非常困窘。學生們幾乎將全部精力用于報關證、物流證等專業證書、大學英語四六級、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考試上。許多同學都抱著“中國人當然懂母語”的心理忽視對大學語文的學習。不少學生學語文只對介紹作家身世家史、創作經歷、趣聞軼事稍有興趣,一接觸到教材文本就興趣索然,疲于應對老師的講解和提問。諸多因素使得語文課的教與學收益甚微。在高職高專畢業生中與人溝通交流詞不達意、含混不清,寫個畢業自我鑒定都抓耳撓腮的大有人在。
我們知道教育部對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設檢查、對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標準中有一條“職業道德教育成效顯著,能開設一定數量的人文素質教育必修課、選修課或講座”,其中,人文素養教育和大學語文教學休戚相關。高職高專院校不能對目前大學語文學科邊緣化采取放任自流、聽之任之的態度,必須提高重視程度。學校可以用教育管理的手段要求學生接受大學語文教育,對工科類的專業,大學語文課程可以作為必選課或者考查課安排,而對文科類和經濟類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應該是必修課。作為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執教者,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對高職學生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過程中,大學語文應該樹立怎樣的現代教學觀,從而適應各行各業對高職畢業生的人文素養的要求。
二、樹立大學語文以能力為主的素質教學觀,明確該課程在高職高專院校的定位
在上述的調查中,認為大學語文重在培養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學校約占70.31%,認為重在寫作能力培養的學校約占1.33%,認為重在文學鑒賞能力培養的學校約占9一73%,認為重在中國古典文學閱讀能力培養的學校約占6.48%。毋庸置疑大學語文有著深廣的文化內涵,無論側重于那一方面的教學,這門課程都應該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職高專的大學語文,對應用技術型的學生具有重大的不可忽視的意義。大學語文在一定程度上對理工類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所偏重的邏輯思維、線性思維、數字化思維、實驗理性思維可能引起的負作用給予糾正,影響到人的思維的活躍性與健全性。未來社會不僅需要電腦作為工具,需要數字與符號來表達意思,還需要用語言、文字與人和社會交流。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大學語文必須樹立以能力為主的素質教學觀,給學生切實可用的語文能力,為學生們以后的工作與生活境界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幫助。
很多高職高專學生的語文基礎薄弱,漢字形音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的閱讀和寫作知識等,這些似乎是義務教育階段就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可是對于相當一部分高職高專學生來說,卻沒有掌握好,靈活運用能力也較差。大學語文教學不可避免地要為其補缺、補漏。當然,中小學語文的積欠不可能用一兩個學期就能完全補起來,關鍵是“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教會學生補習的方法,激發他們可能在應試教育中喪失了的學習語文的興趣。
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必須瞄準市場,以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為標準,立足于重點培養與學生專業密切聯系的能力上。堅持以“必須”和“夠用’獷為度,突出針對性和適用性,為就業服務,按照不同的專業和崗位的需要,安排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側重點,充分體現高職的教學特色。比如面向外國語言類專業,可以從中西方文學比較的視野人手,通過學習一定的中外文學篇目,使學生既能觸及到本族語文又能結合他們所感興趣的外國語言文化,豐富所學專業文學知識的同時,也能在比較中求得對母語的認同,對中國文學的欣賞。再比如,很多高職高專院校都開設了旅游專業,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結合旅游文化講授山水詩詞、民俗記游、名勝楹聯應該會受到學生的歡迎。
以能力為主的素質教學觀體現著當前國家提出創建創新型社會,要求學生從知識型向技能型、研究型學習轉變的思路。大學語文教學在講授教材上的文學精品時,對肯定的評價不盲從不迷信,將學術界的不同意見告訴學生,啟發學生判斷、取舍,獨立思考,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結合作品本身,從作家作品綜述、研究綜述、作品爭鳴等多個角度展開教學,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改善學生的思維品格。
三、樹立大學語文終身化和國際化教學觀,探尋觀察該課程的新視角
許多高職學生在學制一學期的大學語文學習結束后,就將課本束之高閣,再也不聞不問了。大學語文教學應該以終身學習的觀念引導學生。大學生已經先行修了十多年的語文課,基本具備了文體閱讀知識、作家作品積累和表達能力。大學語文不僅僅是要幫助學生、引導學生梳理并激活他們已經學過的語文知識,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其中,更要破除大學語文是語文學習的終結的想法,使學生們把語文學習從課堂上引申到日后工作、生活中去。大學語文處在聯接課堂教學和課外終身學習之間的關鍵位置,要把語文終身學習的觀念深人學生心中,使學生們明白蘊含在大學語文中的使人一生受益的人文素養需要窮其一生來學習。
大學語文還要具有國際化的教學觀。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不斷走向國際化的時代,它要求人們應該更加互相了解、理解彼此的文化、價值、語言,從而找到共同合作的基礎。大學語文教學理應反映出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背景下,東西方不同文化的價值理念的不同程度地滲透。當前漢語言、文學的新現象、新理念應該被及時地吸納到大學語文中,它們體現著本土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因素后的變革與重構。大學語文不能囿于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在未來地球村的生活方式下,“走向世界”的知能及態度的培育,是大學語文責無旁貸的任務。
四、樹立大學語文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課程
大學語文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基于教材文本,教師串講,對選文從遣詞造句到謀篇布局作以分析解剖,不僅學生昏昏然,教師也覺乏味。在問卷中被調查的學生表現出對大學語文課堂教學開放性的強烈要求,渴望大學語文給予他們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啟迪、審美上的享受。與其他類型的高校的大學生比較來說,高職高專學生更需要心智被點燃,需要學校引導他們獲得健康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