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公文范文 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性

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性

發布時間:2022-07-16 11:02: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性

人與自然環境和諧性:人與自然環境法論文

一、別法與法律

在分析法的本質之前,作者認為有必要先搞清楚法和法律的區別,這對于認識環境法能否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此處所說的法是比法規、規章、條例等更加廣義的法,是自然界中的各種法則的總稱;法律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體現階級意志的規范總和。早期的馬克思從自然法學的某些觀點中吸取并指出,“法是自由的無意識的自然規律,而法律則是法的表現”。這里自由無意識的自然規律所指的法是客觀存在的法則,而不是主觀的認識,法律則是將這種無意識的自然規律變成有意識的法規,也就是說法律是立法者通過自己的大腦和筆將自己所認為的法的樣子描寫了出來,法律的樣子就取決于立法者的思想和認識。再后來,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的時候指出,“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他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他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也就說明法的內容都是根據物質條件而變化的,物質條件的改變會引起法的表現形式和體現的意志有所變化,但是這不會改變法的本質,它所改變的都是法的表現形式———法律。

二、法的本質與環境法的本質———內容與形式的體現

作者認為,法的本質是調整關系,調整是促進、抑制、保護、協調等,它有很多種方法;關系有很多種,利益關系、身份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這種本質是客觀存在的,環境法只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有些學者提出法的本質是變化的,但是這種變化的優秀是利益,法的本質是隨著利益的變化而同時發生著改變的,作者同樣認同法的本質變化的觀點,但是這種變化的根據是物質基礎,也就是生產力,這是從意識根源到物質根源的轉變。法的本質在于調整自然界中各個生物之內和生物之間的法則。法的價值、目的等都是法的本質的體現,以為在不同時期環境條件下,法的這些體現都是不一樣的,因為基礎不同,所以體現的內容和形式也就不一樣。

三、環境法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宏觀方法———公法與私法的重新界定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從古羅馬時代就有法學家提出過,他的分類標準是根據法律調整的主體和調整對象是否涉及社會利益。這種劃分方法雖然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用,但它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法律公私性質的劃分應當是在一定的條件和范圍內才能夠進行的。例如經濟法、社會保障法、環境法的調整對象,就超出了傳統法律公私劃分的邊界,呈現“法律理論的基礎與社會生活的狀況極不一致的現象”。作者想指出的是,這種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是對法律的劃分,不是對法的劃分,是對意識形態的進一步區分,而不是對法這個客觀存在進行的分類。這也就說明,這種叫法是不準確的,應該是公法律和私法律。那么,以類似的標準———調整對象,對法進行分類的話,公法應該是自然之法或宇宙之法,私法應該是人類之法,私法調整人之間以及人組成的社會組織、團體、機關、國家之間的關系,公法調整其他物種之間以及人與它們的關系。

四、環境法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微觀方法———人的行為

關系如何產生,作者認為在于行為,沒有行為,就不會產生任何關系,人與人之間是如此,人與自然之間亦是如此。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形成依賴關系;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形成利用關系;人類保護自然,形成保護關系。這一切的關系都是因為人的行為而產生的。這也就是作者想要闡述的法律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方法,通過調整人的行為來實現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雖說這種方法還是調整人的行為,但是它所調整的行為背后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不再是人與人的關系。最后,針對學界各種討論作者認為,都是法學研究者在對于法的表現形式的一種討論,是在研究發現哪種表現的形式或者研究方法最適合當今社會的需要,最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界的穩定和諧。因為法的本質是物質條件所決定的,他們是客觀存在著的,人們只能做的就是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上來發現它的內涵并不斷完善。

作者:郭偉 陳照青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性: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1生態主義的現實意義

人類已經為自己無視自然的行為付出了代價。人口爆炸式的增長,工業化的加劇,后工業化時代的深入,競爭飽和性地滲入到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人類對自然隨心所欲地掠奪,完全忘記了自然母親的感受,貪欲讓人類忘記了回饋和感恩,利用自然母親寬廣的胸懷肆意妄為。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沙漠面積增大、湖泊減少、森林面積縮小、旱澇不均、植被物種消失、城市霧霾、龍卷風、海嘯、白色垃圾等多種災難表明人類一直在為人類中心主義買單。許多地區既沒有跟上工業化的腳步,也沒有因旅游業的開發而脫貧,而祖輩世代依賴的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田園牧歌卻消失了。全球貧富差距依然在拉大,區域戰爭從未止息。人類甚至在構想是否可以拋棄這個藍色的地球家園,遷居到別的星球上。這是何等的悲哀。人類已經麻痹,忘卻了自己是自然之子,和萬物生靈手足情深。

生態主義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它的內涵包括:人和周遭的一草一木、飛禽走獸、一花一樹、鳥獸蟲魚、山水草地沼澤、多樣化的物種共處在一個生態系統中;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人類不可以對自然環境大肆掠取、涸澤而漁;人類不可以懷著人類中心主義,只圖自己生活方便;人類在以自己的家鄉物產富饒為榮、大力發展旅游業和工業制造業時,就該意識到這一切都是以開發利用生態環境為代價的。一個進步的現代人應該保護環境,一個現代人應該意識到人類的衣食住用行都是建立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之上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應做到物盡其用,不應奢侈浪費,應以奢侈浪費為恥。人類如果無法與自然共存共榮,那么“人是高等動物”不過是一種自詡。

2小說內容綜覽

《野性的呼喚》以其生動活潑的語言、深刻的思想內容、扣人心弦的情節和自然清新的藝術風格成為倫敦五十部作品中被翻譯次數最多、讀者最多的杰作。在杰克?倫敦中短篇小說集中讀到了有這樣的作者簡介:“杰克?倫敦(1876-1916),美國作家。早年當過報童、工人、水手。代表作有《熱愛生命》等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小說《海狼》《鐵蹄》和自傳性長篇小說《馬丁?伊登》,其作品表現了對生命的熱愛和人在困境中的自強不息精神。”[2]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人盡其用、物盡其才”。這樣的價值競爭是殘酷的,適者生存,適者才是強者。巴克原本是一條遺傳基因良好、生活環境優越、養尊處優的狗。巴克是人的伙伴,而且是社會地位最高的人的伙伴:它出生在米勒法官家,生在那兒,長在那兒。它陪伴米勒法官散步、陪伴法官的兒子打獵、陪伴法官的女兒嬉戲,它得到了人類社會中地位最高的人的寵愛,成了他們形影不離的伙伴。但是月有陰晴圓缺,狗亦有旦夕禍福。米勒法官家一個有孩子老婆要養、卻愛賭博的家丁(可以說他是人類社會中的敗類),因為急于還賭債,設計賣掉了巴克。巴克無論昔日多么風光,多么得米勒法官和家人的寵愛,但它終究是人類圈養的家犬,它的命運掌握在人類的手中。

3用生態批評理論綱要性的剖析小說

人類貪婪預設下的巴克的逆境———這部小說以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克朗代克地區的自然環境為背景。[3]人類是貪婪的,據說在“北方”發現了金礦,于是人們懷著發財夢像瘋了一樣涌向北方,卻全然忽視了自己的生命安危。對于自然,人們除了攫取還是要攫取。家犬巴克———“狼”與“狗”的標簽由人類掌控,服從、遵守人類所規定規則的就是“狗”,否則即是“狼”。[4]溫良、友善”的巴克是優裕生活的衍生品,是安逸的南方生活的道德觀熏陶出的家犬,它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員,是人類的伙伴。它有著美好的心靈,它單純,對人充滿了信任,與人類親密無間。在優裕的環境中,巴克本是溫良可愛的,是人類的朋友,通人性,識溫存,有智力,能與人良好交流,和諧相處。人、狗、米勒法官家的優裕生活和南方適宜的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幅美好和諧的自然畫卷。然而,危險悄然而至。命運的轉折———遭賣。一個嗜賭的園丁輕易葬送了巴克原有的一切。這個人類中的敗類有著老婆孩子卻嗜賭如命,輕易地把巴克推下了命運兇險的深淵。由此來看,一只狗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它的命運被人易如反掌地掌控,它的命運永遠岌岌可危地懸在主人、家人和家仆手中。從一個角度上看,它似乎受寵備至,似乎是人的親密好友兼家庭成員,但它卻毫無控制自己命運的能力。

一個園丁就割斷了它原有的與人類家庭的聯系,割斷了它與人類家庭優裕生活的紐帶,割斷了它與南方自然環境和諧的關系。全新的險惡生活———人類的棍棒。人類的棍棒無情地落在了巴克身上,讓巴克深刻地領會到了棍棒法則。弱肉強食,強者支配弱者,人類中心主義讓人類無所畏懼,懷著人定勝天的思想,認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能支配一切,能戰勝一切,能奴役自然界的其他生靈,如果這些生靈稍有違逆,便大打出手,大施淫威。因此,筆者不禁要問:人對自然的畏懼之心到底在哪里呢?人對自然界施加虐行時,不怕自然有一天施以報復嗎?人對除自己以外的欣賞之心到底在哪里?與其他生靈的共鳴又在哪里?適應北方的冰天雪地———巴克來到天寒地凍的北方,做政府郵政局的雪橇狗,和其他的雪橇狗踏上了茫茫的北國之旅。巴克和它的同伴們是何等的有靈性,有勇氣!它們的身軀和活力是造物主施的魔法,這些生靈和人相比,哪里有相形見絀的地方呢?

定額配給的食物———在冰天雪地里,巴克賴以生存的是兩個郵差定額配給的食物,這跟法官家的伙食是天壤之別,它時時食不果腹,忍饑挨餓,而它就是在這種境況下為人類服役的。狗是自然界優秀的物種,它們對人類是有益的,人類對它們應該是欣賞的,懷抱感恩之情的。人類的鞭子———人類的鞭子用來阻止巴克和它的同伴們相互掐架。兩個郵差在巴克和它的同伴面前儼然一幅世界警察的形象。他們試圖干涉巴克和它的同伴們的“業余生活”,其實這是他們試圖對巴克和它的同伴們進行全方位控制。巴克和它的同伴們無疑是兩個郵差的私有財產,把自然界的其他生物當做私有財產買賣、役使和管理,這無疑是“人類中心主義”的關鍵詞。同類中強者的欺辱———巴克和它的同伴是人類臨時組建起來的團隊,它發現,團隊中的伙伴們有強弱之分,弱者不斷受到強者的挑釁、威脅和欺辱。所以,巴克要被迫學習如何應對這一狀況。巴克不過狗隊中的一份子,是所有這些狗的一個縮影。它經受住了這種磨礪,一只經受住這種磨礪的狗和在逆境中求生存的人并無二致。同類間的殺戮———巴克目睹了同類間的殺戮。“一旦倒下,就會被撕得粉碎。”巴克記住了這一點。巴克是只聰明的狗,它會從別人的“以身試法”中汲取經驗教訓。這點足以讓人類汗顏。

學會雪地挖洞睡覺,想睡在人的帳篷中遭拒———巴克這只家犬原想依賴主人,去主人的帳篷里睡覺。這里巴克對人的依賴不止是物質上的依賴,還是精神上的依賴。巴克在這點上的表現說明它是只內心幼弱、對人類的友誼和關懷充滿渴慕的動物。對友誼的渴望是人的本能,狗也如此。人與狗之間有多少共性之處啊!人類又緣何能認為自己是凌駕在萬物之上的,從而冠冕堂皇地劫掠自然呢?歲數大被賣掉———巴克見到同伴中一只年齡較大的雪橇狗因為體力無法滿足雪地勞役的需要而被賣掉。人類對自然的榨取手段的殘酷由此可見一斑。偷熏肉而賴給同伴———道德是特定環境下的道德,在異地恪守原生地的道德無法生存。巴克偷熏肉而賴給了同伴,并因自己未被發現而洋洋得意。人類對待狗的態度就是:狗是最低成本的服勞役者。冰天雪地中的苦役———身份的轉變:人類的好伙伴———服勞役的雪橇狗(學會拉雪橇)。奔馳過兩邊遍布動物死尸的雪地———狗的勞動強度通過“奔馳”二字躍然紙上。艱難險境,雪地攀登———狗的勞動環境太過惡劣。無休止的雪地勞役———白日全速前進,夜晚扎營,狗的勞動時間在無休止延長。做郵差狗在驛站中的休整———狗在驛站中得到了短暫的、休整。人加于狗身上的勞役是以強度和時長為特點的,短暫的休整不過讓讀者更清晰地感受出勞役節奏有多么緊張。全速前進以創造新紀錄———勞役節奏緊張到無以附加的程度。休整不過是為了彰顯勞役的緊張,而休整之后迎來的不過是“周期加速度后的勞役。”

與史匹茲的決斗,做強者中的強者———高強度的勞役、極端惡劣的環境和定額配給的食物讓狗與狗互相殺戮以獲得更高待遇。“憐憫適用在更柔和的地方。”———史匹茲死去。狗受的馴化消失了,野性在萌發,高強度的役使讓狗失去“理智”。它們不再是動物,它們成了機器,逐步機械化。巴克成為雪橇隊的頭犬———巴克因其基因優異、精力充沛而成為獲得較高待遇的頭犬。人類給予少量的食物,讓狗群內部產生競爭,從而產生更能干的狗,讓更能干的狗帶領狗隊,以使狗隊產生更大的生產力。一個同伴死在北方冰雪消融的育空河旁———這只狗被人類奴役至死。詹姆桑頓的營地———巴克以其敏銳的預感感知前方的危險,決定不再前進,被詹頓解救。雪橇隊的其他狗和三個馭狗人掉進育空河的冰窟窿里。狗的聰明與人的愚笨、殘忍和剛愎自用形成了對比。狗得到了又一恩主。

救主人的朋友出冰窟窿———狗是知恩圖報的動物,人是高級動物,狗也是。主人桑頓死去———狗發現恩主死去時的心情跟我們人類喪失親人時的感情何其相似!為主人復仇———古人有云:有仇不報非君子,狗何嘗不是。回歸自然———恩主的離世讓狗回到了自己近親狼群中,在那里尋找自己的歸屬感。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歸屬感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人與狗在這點上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巴克”代表著作家激越的精神追求———對社會和統治者的叛逆反抗,對自由、獨立、尊嚴的追求,對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生活的向往。

作者:常帥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英才校區外語系公共英語教研室

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性:人與自然環境發展途徑

摘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運用了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相互聯結的原理。由于社會的發展,使得人與自然從統一走向對立,由此造成了生態危機。因此,要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必須正視自然的價值,理解自然,改變我們的發展觀,逐步完善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制度,構建美好的生態文化,從而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途徑

馬克思曾指出:“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在這里,馬克思不僅指出了環境通常是由人來改變的一面,而且強調了人的革命實踐的特征:即人改變環境和環境改變人的方向應該是一致的。論文百事通那么,應該如何實現這二者的一致呢?

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作用,包括從自然界索取資源與空間,享受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向環境排放廢棄物;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反作用,包括資源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制約,自然災害、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與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為中介實現人是對象性存在物的本質。通過改造自然界的實踐,人類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給自然界,使自然界成為人的作品和人的現實,同時也把自然界的本質內化為自我意識,受到自然界的本質——自然規律——的設定,也就是說人化自然的同時也被自然化。步入現代文明進程中,由于人類自身認識的發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斷提高,人類樹立的是單純肯定人的價值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啟蒙運動尤其強調人的自身價值,將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資源或工具。自然世界從一個活的有機體變成為死一般的物質世界,人由此也就從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來,成為與自然世界對立的存在。笛卡爾首開先河,將人與自然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來的實體。斯賓諾莎反對這種對立說,但他主張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那就是上帝,而心靈和物質僅是上帝這一實體的兩個屬性。這之后,康德、黑格爾等人試圖努力改變這種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局面,但他們卻把人看作是自然價值的顯現根源。

人類的理性之光漸漸揭開了自然的神秘面紗,用馬克思韋伯的話說就是“世界祛魅”的過程。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義的導向下,步入現代化的今天,人類面臨的是“現代性的危機”。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正是由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一致性發生了異化,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和異化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和異化,以及社會的不和諧。因為人們為了占有由人與自然關系生化出來的財富,造成了人與人的分裂和人對人的剝削與壓迫。這使人處于一個無情冷漠異己的物質世界,造成社會關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異己的物質世界中處于無家可歸的渺小無助、無根流放的異化狀態,喪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這就是人類面臨的精神意義失落的危機。另一方面是在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支配下,人類奉行的是經濟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結果是人類對自然界資源進行了近乎竭澤而漁式的掠奪性、粗放性的開發和超負荷的索取,大大超過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人類排入環境的廢物大大超過了環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導致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與生態環境發生著某種聯系,因此我們要從多層次多角度方面來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科學的自然觀與社會發展觀。

首先,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一種真正的平等、和諧的統一,即提倡把人類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統一起來的自然觀。人類中心主義倡導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以人為尺度,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在工業文明中,長期居主導地位的傳統價值觀認為,自然財富是無限的,人的物質需求也是無止境的,人類只要不斷地征服自然、擴大消費,就能促進經濟發展,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在這種舊的價值觀支配下,人們片面追求經濟數量上的增長,提倡無節制的消費和肆意開發自然資源。正是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導致了生態危機和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發達工業社會的一個顯著表征,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異化狀態。自然不是被當作與人親和、協調的對象,而是被當作征服、統治的對象。

其次,在社會發展觀方面,我們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我們不能離開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單純強調對自然的保護,使保護變成被動的適應,那樣就無法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就會使社會進步緩慢乃至倒退。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許多環境問題正是由于科技和經濟不發達所造成的,只有積極致力于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決環境問題。同時,我們也不能離開對自然的保護來單純強調對自然的開發,使開發變成對自然的粗暴掠奪和破壞,必須吸取某些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忽視環境保護的歷史教訓,使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相互協調,把促進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證未來的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實現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以便全面長遠地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和提高生活質量。新晨

(2)構建和諧的生態精神文化。

生態文化就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這是人的價值觀念根本的轉變,這種轉變解決了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生態文化重要的特點在于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社會,處理現實問題,運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態學的研究途徑和基本觀點,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理論。

①生態意識。生態意識,是指人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于環境的自覺而清醒的感悟和認識。是人對所處于環境和自身與環境相互關系的能動反應。人與自然和諧,要求人拋棄人統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類中心主義;要求建設尊重自然的文化,隨時從環境的角度,從改善人與環境的關系方面思考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行動。

②能夠直接影響人們思想行為的莫過于教育。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優秀,以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任務,以教育為手段而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過程。

(3)要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具體要加強綠色文明宣傳教育,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提倡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要加強綠色生態標志的推廣和管理,倡導綠色消費;要推進綠色城鎮建設,發展綠色交通;要通過創建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生態示范區等活動,增強公眾環境意識,倡導生態文明。

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性: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性

摘 要:人類誕生以來,就開始處理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是一個由淺入深,從低級到高級,從片面到全面的逐步完善過程。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面臨的永恒主題。它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自然至上的樸素自然觀,宗教神學自然觀,“天人對立”的機械自然觀和人與自然和諧觀。如果單純地究其理論淵源,自然引發一系列歷史性、哲學性的深層次的東西,以及眾說紛紜的學說、學派、體系。筆者試圖撇開這些理論淵源,從我國目前人與自然環境的困境入手,探討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必要手段。

關鍵詞:人;自然環境;和諧;

一、我國目前人與自然環境的困境

我國正處于一個經濟的快速發展時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我國處于一個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尷尬境地。我國環境處于惡化階段,治理能力遠遠落后于破壞的速度,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仍在加劇。我國的自然環境污染具體體現在: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

第一、水污染。我國水資源總量2.8億立方米,位于世界的第六位,但由于人口基數大,使得我國的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僅為全球水平的四分之一。不僅如此,我國受污染的水源還包括全國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據統計,我國75%的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只是受污染程度有所不同。我國的各大城市中,水域受污染的情況也相當嚴重,90%的城市中的水體都已經受到污染,南方城市雖然河流湖泊多,降水量也相對來說較大,但缺水卻相當嚴重。其原因是由水體污染所致。地下水是我國飲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但對我國118個城市進行地下水的調查時發現,其中115個城市地下水已經受到了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約占40%,此外,由于我國的污染處理緩慢,導致我國的一些重要水系處于重度污染,如遼河、淮河、海河的功能已類似于一個排污場,另外,滇池、巢湖、太湖也因為嚴重的富營養化而使得其使用價值在逐步地喪失。

第二、大氣污染。《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相關數據顯示:全國471個縣級以上城市進行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其中3.6%的城市達到一級標準,79.2%的城市達到二級標準,15.5%的城市是三級標準,1.7%的城市低于三級標準。大氣污染主要分以下幾種污染:

一是二氧化硫。因為中國的工業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隨著煤炭使用量的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急劇增加,所以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范圍也不斷擴大,這對于我國的糧食、水果、蔬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得產量降低,林木大量死亡,土地和水源也被酸化。大氣里二氧化硫的存在也是人體呼吸道疾病的罪魁禍首。

二是粉塵、煙塵。煙塵的排放主要來源于火電廠,由于目前我國的許多電廠仍在使用一些效能較低的除塵器,所以對于煙塵排放量來說還是一個未解的難題。

三是機動車的尾氣。私家車擁有量近年來迅速增長,汽車排放出來的尾氣主要成分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氫化合物,這些物質的排放總量處于一個上升的趨勢。2010年11月4日環境保護部門公布了《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在年報中,我國第一次將我國機動車的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公布,并系統地介紹了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的進展。我國機動車污染日益嚴重,機動車污染物的排放已經成為各大中城市空氣質量下降、空氣污染的元兇。其中,汽車尾氣排放的碳氫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超過了70%,氮氧化物和顆粒物超過90%。除此以外,汽車排放的尾氣中所含的鉛也是大氣中的重要污染物,鉛還能與空氣中的懸浮物凝結成鉛塵,對于城市居民來說,鉛這種有害物質的排放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將會造成巨大的危害。

四是霧霾。2011年10月以來,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詞匯進入公眾的視野―PM2.5,并且在2012年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正式將PM2.5正式納入“國標”,成為各省市強制監測的標準。PM2.5也叫可入肺顆粒物,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而且在空氣中停留的時間長,對大氣質量和人體健康的危害很大。我國近兩年來,北方部分城市經常出現大霧天氣,就是霧霾天氣。在這種霧霾天氣里,空氣中就漂浮著PM2.5。由于PM2.5來源廣泛,能源結構復雜,控制難度大,因此成為近年來大氣污染的新難題。

第三、固體廢棄物污染。固體廢棄物的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廢棄物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近幾年隨著工業的發展,固體廢棄物的產生量也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而且成分日益復雜,目前已大大超過了自然界的自凈能力。我國工業方面的固體廢棄物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另外城市中的生活垃圾的增長速度很驚人,以每年9%的速度增長,而垃圾的處理能力并沒有隨著垃圾的增長而提高,而是對垃圾處理水平十分有限,目前我國城市垃圾的處理大多數都是采取填埋的方式,焚燒只占了極少的部分,垃圾處理問題困難重重。不僅如此,若固體廢棄物經日曬雨淋,它們所滲出的有毒物質滲入土壤后,會使得土壤的結構發生改變,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妨礙植被的生長,破壞生態平衡。此外,農村固體廢物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

二、人與自然環境和諧性的必要措施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一直存在著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傾向和人類對自然環境認識的局限,從而扭曲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要科學地理正這一關系,筆者試圖從以下幾點給以建議。

(一)改變傳統發展觀,樹立科學發展觀。

傳統發展觀是把經濟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并把經濟增長率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為了追求高增長,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加重了環境破壞的廣度和深度。把資源、環境問題看成是經濟發展的外生變量或外部環境。用這種價值判斷作為標準引導人類生產活動,其局限性只考慮眼前的功利與實用,不顧及人類的長遠利益,為了發展經濟,人們不顧一切地掠奪資源,使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目標建立在生態環境破壞的基礎上。在這種傳統發展觀支配下的經濟增長中的負面效應被放大了,企業在生產產品的同時,毫不顧忌地浪費資源,邊生產邊污染。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提出了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對傳統發展觀的創新,它以整體性作為發展觀的出發點,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維指標來衡量發展的結果,在發展目標上追求質量型的經濟發展,強調經濟發展的人文關懷,在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不僅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容,而且把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到新的高度,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把生態文明建設首次作為單篇加以論述。

第二、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解決生態和環境問題,必須堅持全社會參與,發揮政府、企業、和公眾三方面作用。不斷提高政府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的主導作用,加大投入,強化監管,利用市場機制,合理分擔環境義務,鼓勵公眾參與,加強輿論監督。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解決一些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的環境問題,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所突破,堅持保護與建設、預防與治理并舉,保護和預防優先,避免出現新的破壞和污染,尊重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綜合治理措施,提高建設和治理效果。堅持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生態建設要注意與山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脫貧致富的要求相結合,污染治理要與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

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提高生產和建設的技術水平,減輕對生態和環境的壓力。同時,積極推進科技創新,開發改善生態、保護環境的先進適用技術,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堅持全方位的對內、對外開放。積極開展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多方面吸收和引進國內外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在對外經濟貿易與合作中,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利用國外資源,在更大范圍內解決我國生態和環境問題。

第三、構建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是人類從古到今認識和探索自然界的高級形式。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要提高全民的生態文化教養,必須重視生態文化教育。使人們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尤其掌握生態科學的知識,從而培養具有建設生態文明能力、具有生態文化教養的人才。來建立和不斷完善具有特色的生態文化教育體系,以此來開展長期的、全面的生態文化教育,以保障全民的生態文化素質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綜上所述,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問題一直是人類探求的重要課題之一。雖然我國面臨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困境需要我們擺脫、需要我們探求對策,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有效出臺,相信我國必然會探索到更有效的解決途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