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寒江獨釣

寒江獨釣

時間:2023-05-29 17:41: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寒江獨釣,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第2篇

自古以來,秋是悲傷的象征,是沒落的表現,是人生愁緒的晴雨表。屈原說“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樣的詩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自然界萬木蕭條落葉紛飛,首先映入人的眼簾,自然界的物象使人產生了心靈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聯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秋葉飄零,及物及人,悲從中來,正如陸機《文賦》所言“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物之枯榮引發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諸如李白“人煙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柳永“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孟浩然“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元薩都刺有五絕云“秋風吹白波,秋雨鳴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唐朝詩人馬戴更把這種愁緒推到極致,“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羈旅他鄉,忽見落葉紛披,秋氣襲人,孤燈獨坐,情思頓生,縱使少年也添老。空園白露,孤壁野僧,極為清寒寂寥之境,滄桑至極,欲說還休。杜子美《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常年在外,忽逢秋葉飄零,聯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時節,失落的人生,他的滿腔愁緒劈空而來,萬里與百年,無涯的空間與飄渺的時間,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盡付昏昏濁酒滔滔江水。他的《秋興八首》寫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時期,飄搖難料的身世,顛沛流離的老境,欲濟無楫的失意,國難家愁與秋的荒涼冷落渾然一體,蒼涼的悲壯,蒼茫的愁緒,排山倒海,風云變幻,動蕩不安,正如“江間波濤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在“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之際,詩人酬志無門,只能游于江渚之上,當他體驗了底層的苦難,便獲得了精神的回歸,“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秋,卻是意境的寫照,清冷、蕭瑟、寂寥、悲涼、質樸,是人生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是藝術家孜孜以求的凄寒之境。“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秋霄日色勝春霄,萬里霜天靜寂寥。”王勃的意境更為開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李白則以豪放見稱,“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蘇軾這個大才子,心境隨世態而漸老,他的筆下既有色彩斑斕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又有往事如煙不可追憶之苦,“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了無痕。”還有人生如夢不堪回首的浩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宋林逋則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拋開了淺盞低吟,唱起了“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對于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獨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清人王士禎則是獨釣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詩人遺世獨立超然物外,其境曠世高古攝魂奪魄。世人總喜歡春天的繁華似錦,排斥秋天的無情與落寞,然而,秋天卻是人們回避不了必然經歷的季節,無論是時令之秋,還是人生之秋,有了閱歷有了苦難有了滄桑,才有秋天的成熟與豐收,才有藝術的蒼老之境。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唱響了嘹亮的秋的贊歌:劉禹錫有《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詩人楊萬里則從另一個角度領略了秋天的別樣美景,他的《秋涼晚步》云: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第3篇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出自于《江雪》。《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于永州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江雪》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接著勾畫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借以表達詩人在遭受打擊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全詩構思獨特,語言簡潔凝練,意蘊豐富。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2、漫步虛幻、夜清幽、殘花為誰悲、沫沫

3、汐言、空谷音寂、浪徒與酒、陌寒

4、清狂一卷、紫冰、氣質并非本質、浪痞孤王

5、驚鴻獨舞、男人必須灑脫、琉璃眸傾城淚、冷非宸

6、孤我為王、云煙、狗和人的差距、莫紫郁、冷逸軒

7、獨孤網霸,寒霜絳,寒璃汐,已沾不起高傲

8、萬世浮華,女人要有骨氣,獨釣寒江,冷晟夜

9、何必太在乎你,尋幽者,無視沵的存在、耍酷是爺的資本

10、云淡風輕、一生孤妄、瀾汐、冷到痛德美麗、誰的年少不輕狂

第5篇

原文如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如下:

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于永州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接著勾畫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借以表達詩人在遭受打擊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連 松

小序:是夜,攜三五友人共飲,席間極盡口舌之娛,觥籌交錯中,遍議人生、理想、社會諸多話題。眾人皆醒而我獨醉,驟然想起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名句,故提筆作此篇。

翻一頁歷史

如飲一杯醇酒

倒一世滄桑

醉倒的卻是寂寞惆悵

金樽清酒

玉液瓊漿

我愿穿越

五千年的文明歷史

與屈大夫共飲

一起傾聽

秦人戰馬嘶鳴中

楚子淚撰的華章

二月的春分

吹醒三月的柳葉

捧一手最為奢侈的 五月的陽光

淹沒我的憤怒

泛起我未曾經歷的惆悵

共同掬起一杯

渾黃的叫人失望

汨羅的江水

任長淚扣地

獨釣寒江

釣起的可曾是

漫長的春秋 醞釀下的

濁了又清

清了又濁

苦澀的憂傷

飲一口汨羅

憤懣從我的肝膽心肺間

穿行

如同在霧雨的季節

穿越三峽的蛟龍

看江上

兩三漁舟

碧空盡處 孤帆遠影

歸去來兮間

將寂寞盛入酒中

一飲而下

屈原醉了

醉倒在汨羅的渾濁中 嘆息

我也醉了

第7篇

意境,原是指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它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坝芯辰鐒t自成高格”。古詩的意境美,是詩人在創作中的刻意追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詞作品流傳千古,是文學藝術長廊中的奇葩,其深遠的意境,教師很難用語言具體地傳授,所以在詩歌教學中,如果不深入體味意境,是絕難理解詩歌的內涵,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的。然而遺憾的是,當前的詩歌教學往往流于形式和片面,只注重對字、詞的解釋和詩句的簡單對譯或表面理解,把完整和諧的詩詞藝術品分解得支離破碎,把其中所蘊含的意境美掃蕩殆盡。筆者認為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

一、啟發想象,體味詩情

古詩語言精警含蓄、跳躍靈動,意趣無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意境的創設中,詩人往往會故意留有空白,而讓讀者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積累去填補這些空白。此時,教師須要獨具匠心,根據詩詞提供的信息,引導學生從記憶倉庫中調動有關表象加以補充、組合,發揮想象去進行體驗和藝術的再創,將古詩文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

如賀知章《詠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如果教學僅停留在串講句意上:“這細嫩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這無疑把鮮活的詩句縊死于蒼白的解釋中。在教學中,我們啟發學生想象,“春風看不見,摸不著,作者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學生說:春風輕輕地吹過柳條,柳葉悉悉梭梭響,仿佛春風正在修剪柳葉,等等,這樣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能使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各種物象所構成的和諧的藝術整體形象。接著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想象,“是誰在握著這把剪刀呢?”學生的想象進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風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學生思維的靈性和創造的活力,升華了課堂的教學氣氛。詩的情韻徐徐展開,讓人思接千載。

二、斟酌“詩眼”,感悟詩魂

古詩形式短小,是對現實生活高度集中和概括的反映。為人千古傳頌的優秀詩詞,往往是從“幾千噸語言的礦藏”中提煉出足以表達內容的詞句,“確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文情并茂,文質兼美。朱熹提出讀書要“虛心涵泳”,強調用心揣摩,深入感悟。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找準揣摩對象,特別是那些堪稱“詩眼”的詞句的隱含意義,細心品味,作深度把握,才能感悟其中的妙處。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劈頭而下,氣勢磅礴,格調高亢,令人驚絕。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卷”“折”“即”“飛”等字用心揣摩,可以感悟“卷”之風狂、“折”之風疾、“即”之雪早、“飛”之雪暴。若把“胡天”改為“輪臺”,仔細揣摩,則不僅領略到了廣袤塞北渾天風雪的奇景異采,又感悟了詩句大氣磅礴的廣闊意境。

三、了解詩人,走進詩心

人們常說“詩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從側面了解其詩。孟子曾說過:“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惫旁姷囊饩?,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傾向。如果聯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更好地體會詩境。

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倍潭痰亩畟€字,營造了一個獨特的極品意境,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體味,在深思?!霸娦摹焙卧?,莫衷一是。

其實,如果我們深入地了解詩人,了解詩人創作的背景,就會使我們受到不小的啟迪?!督?,通篇表現了柳宗元被貶后的孤獨心情。白雪皚皚,鳥雀無影,闃無人跡,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獨釣的意境。石濤畫的《寒江獨釣圖》中有這樣兩句詩:“可憐大地魚蝦盡,猶有垂竿老釣翁。”詩人生活在“安史之亂”的中唐,此時他被貶為永州司馬,遠離朝綱。苛政猛于虎,重賦比蛇毒,連大地都剝削光了,還能“釣”什么?江中本無積雪,也不可能“釣”,“無”中生“有”,是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整首詩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構成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獨特的意境美, 也揭示出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被貶謫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憤心情。

第8篇

更感卞峰顏色好,曉云才散便當門。

雪下孤村淅淅鳴,病魂無睡灑來清。

心搖只待東窗曉,長愧寒雞第一聲。

多情多感自難忘,只有風流共古長。

座上不遺金帶枕,陳王詞賦為誰傷。

甫里先生未白頭,酒旗猶可戰高樓。

長鯨好鲙無因得,乞取艅艎作釣舟。

花瀨濛濛紫氣昏,水邊山曲更深村。

終須揀取幽棲處,老檜成雙便作門。

陰洞曾為采藥行,冷云凝絕燭微明。

玉芝敲折琤然墮,合有真人上姓名。

長嘆人間發易華,暗將心事許煙霞。

病來前約分明在,藥鼎書囊便是家。

醞得秋泉似玉容,比于云液更應濃。

思量北海徐劉輩,枉向人間號酒龍。

羊侃多應自古豪,解盤金槊置纖腰。

縱然此事教雙得,不博溪田二頃苗。

偶然攜稚看微波,臨水春寒一倍多。

便使筆精如逸少,懶能書字換群鵝。

昔聞莊叟迢迢夢,又道韓生苒苒飛。

知有姓名聊寄問,更無言語抱斜暉。

雪侵春事太無端,舞急微還近臘寒。

應是也疑真宰怪,休時猶未遍林巒。

數尺游絲墮碧空,年年長是惹東風。

爭知天上無人住,亦有春愁鶴發翁。

誰使寒鴉意緒嬌,云情山晚動情憀。

亂和殘照紛紛舞,應索陽烏次第饒。

古往天高事渺茫,爭知靈媛不凄涼。

月娥如有相思淚,只待方諸寄兩行。

本來云外寄閑身,遂與溪云作主人。

一夜逆風愁四散,曉來零落傍衣巾。

淵明不待公田熟,乘興先秋解印歸。

我為余糧春未去,到頭誰是復誰非?

云擁根株抱石危,斫來文似瘦蛟螭。

幽人帶病慵朝起,只向春山盡日欹。

月淡花閑夜已深,宋家微詠若遺音。

重思萬古無人賞,露濕清香獨滿襟。

南岸春田手自農,往來橫截半江風。

有時不耐輕橈興,暫欲蓬山訪洛公。

賢達垂竿小隱中,我來真作捕魚翁。

前溪一夜春流急,已學嚴灘下釣筒。

水國君王又姓蕭,風情由是冠南朝。

靈和殿下巴江柳,十二旒前舞翠條。

強梳蓬鬢整斜冠,片燭光微夜思闌。

天意最饒惆悵事,單棲分付與春寒。

無多藥圃近南榮,合有新苗次第生。

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隨春草斗輸贏。

第9篇

怎樣才能創設良好的意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古詩(詞)的熏陶呢?

一、走近詩人,感悟詩心

孟子說:“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古詩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傾向。如果聯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更好地體味詩的意境。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短短的二十個字,營造了一個獨特的極品意境,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體味,在深思。“詩心”何在?莫衷一是。其實,如果我們深入地了解詩人,了解詩人創作的背景,就會使我們受到不小的啟迪。《江雪》,通篇表現了柳宗元被貶后的孤獨心情。白雪皚皚,鳥雀無影,闃無人跡,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獨釣的意境。石濤畫的《寒江獨釣圖》中有這樣兩句詩:“可憐大地魚蝦盡,猶有垂竿老釣翁”。詩人生活在“安史之亂”的中唐,此時他被貶為永州司馬,遠離朝綱??琳陀诨?,重賦比蛇毒,連大地都剝削光了,還能“釣”什么?江中本無積雪,也不可能“釣”,“無”中生“有”,是藝術創作的昀高境界。這樣就揭示出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被貶謫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憤心情。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教學要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對于教師來說,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二、放飛想象,催生詩情

馮驥才在他的《創作的經驗》中寫道:“我想到的東西都會不由自主地變成畫面。如果不出現畫面,沒有可視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們。 ”在理解古詩詞字面意思的基礎上,要讓學生想象詩詞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據詩詞提供的信息,從記憶倉庫中調動有關表象加以補充、組合,進行再造想象,形成詩詞的意象。

在意境的創設中,作者有時會故意留有空白,而讓讀者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積累去填補這些空白。教師要善于借助這些“空白”,以調動閱讀者的想象,從而對作品的境界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如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中的“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在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想象,這對老年夫婦在聊些什么,學生你一言,我一語,透過純凈簡約的語言,再現了一個豐富生動的生活畫面,體會到了兩位老人安適恬淡的心境,也感悟到了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的熱愛。

我們在指導學生透析古詩詞意境的過程中,首先也要讓學生透過具體的語言,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形象畫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品味到意境的藝術美。

三、音畫聯璧,撥動情思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正因為詩如鼓琴,聲聲見心,易唱動聽,悅耳感人,“俯而讀,仰而思,熟讀精思理自知”,運用吟誦引入法,在實踐中是奏效的。

1. 配放樂曲,創設氛圍,寓教于樂

托爾斯泰說:“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覺的事物有所感覺,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變而為可能。 ”文字是理智的,音樂是情感的,用音韻之美誘導學生身臨其境,心入其境,把詩詞意境與音樂意境融為一體,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感受、理解詩詞的意境。選取音樂,要因文而異,應以中國民樂為主。

如學白的《靜夜思》,用多媒體出示月夜清冷的畫面,同時播放古箏或琵琶演奏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曲子,亦或長笛、簫的獨奏,能很快把學生帶進一個明月當空,詩人倚窗思家的環境中。如果再輔以緩慢、低沉的朗誦,詩人客居他鄉孤獨的思鄉情就充分地表現出來。

2. 繪畫激趣,體味美感,享受詩意

興趣是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圖片、音樂等直觀教具,創設出一個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使學生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并且讓這美感逐漸在心中沉淀下來,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也就會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如教學《漁歌子》,我先讓學生說說這首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然后讓學生動筆,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詞中描寫的景物以及自己想象的的景象勾勒下來,展示給大家看,并給孩子們創造說的機會,為自己的作品當解說員,其他同學可以提問。通過展示、解說,師生一起評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我還讓讓孩子們把詞中人物、景物加以想象豐富,加上自己的見解,寫成小練筆,把隱含在詩句中的情境描述出來,更進一步剖析詩句意境,使孩子們進一步了解古詩這一文體獨特的魅力。

四、潛心涵詠,體驗意境

葉圣陶說:“吟誦的時候……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可貴的一種精神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誦讀是進入古詩詞意境的入口,是打開體味詩詞情感大門的鑰匙。吟誦要得法,注意適當的節奏、速度、輕重、表情;注意采用個人讀、齊讀、分角色讀、分組讀等多種樣式;注意采用音讀、意讀、情讀、美讀等多種形式。通過誦讀,領略詩詞意境的韻味、氣勢、情致,陶冶情操。

如教學《暮江吟》,可以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跳躍的節奏,贊美的語調反復吟誦:一道 /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 /九月/初三/夜,露似 /真珠/月似/弓。吟誦時努力揣摩詩人的情感,在腦海里浮現詩中描繪的場面,呈現形象鮮明的畫面,充滿情趣,以享受美的藝術。

五、自主選擇,活化意境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可以自己單獨學習,可以和自己相信的學習伙伴一起學習,甚至可以邀請老師一起學習,從而打破了師生之間的隔閡,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學生拋下了思想包袱,學得主動,學得輕松,體驗到了自己主動獲得知識的喜悅,進而激發了自覺誦讀與積累古詩的積極性。

老師還可以向學生出示自己在課外收集的與本課學習有關的同類的古詩,并不失時機地激勵學生在課外收集相關古詩,給古詩配插圖,為古詩譜曲再唱出來,寫讀后感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10篇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作者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借山嶺上自由自在的白云來表現自己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與迷戀,十分巧妙地回答了梁武帝提出的問題。既有所托之“物”,又有所寓之“志”,巧妙而協和。這得力于形象思維在古詩詞中運用的妙處。

古詩詞中的形象思維源于比興,是封建專制高壓統治下的產物,是一種用隱晦方式抒情寄意的手法,也叫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這類詩又稱“詠物詩”)。這種寫法的關鍵在于“物”與“志”、“情”與“景”有機結合。舍此,則可能會走向歧途。唐代詩人李商隱所寫《錦瑟》一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曾被人認為不好——此詩只有形象而沒有寄意,或者說其所寄之意至今還讓人捉摸不透,成為歷史之謎。詩作只注重外在形象,忽視了感情的內化,有時甚至有意隱去某些敏感問題,讓人摸不著頭腦,落入形式主義的窠臼。要想寫出成功之作,必須將“物”與“志”、“情”與“景”有機結合起來。

其實,“形象”二字就是“物”與“意”的結合體?!靶巍笔俏镔|的、具體的;“象”是物作用于人的意識的反映,是印象,它包括視、聽、味、觸等感覺在內。所以“形象”一詞,既是客觀的反映,也有主觀的因素?!凹t杏枝頭春意鬧”一句中,“紅杏枝頭”是形,但僅此還構不成“春”的形象,須有“鬧”字才有意味。再以柳宗元《江雪》一詩為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四句是運用“形象思維”的絕妙好詩。說它好,不單是形象美,而且通過形象構成了令人別有所會的意味。柳宗元當年被貶離京,無人相送,可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在下著大“雪”的嚴酷環境里,只有駕著一葉“孤舟”的“蓑笠翁”在寒江“獨釣”。釣什么?釣的是“雪”,是“志”。這首詩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形象之后暗藏的那股抑郁難平之氣。讀這樣的詩,可以激勵身處困境之中的人,這便是詩的力量。運用形象思維有兩種情況:其一,由內而發,客觀與主觀暗合,這是高手所為;其二,由外而做,美而不足動人,后者并不足取。

再看唐“八司馬”之一劉禹錫所寫的《游玄都觀》。這是他在被貶10年后回到朝中,游覽玄都觀時所寫:“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碑敊嗾哒J定“桃千樹”諷刺了新貴,于是又將他貶謫。14年后,劉禹錫又被召回京城,再次游玄都觀,寫下一首《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第11篇

一、圖文并茂,領會古詩內涵

古詩內涵豐富,意境優美,詩與畫是有共通點的,很多古詩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便可以用圖文互配的方式指導學生感受詩歌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感悟詩歌所獨具的藝術魅力。例如,在教學《江雪》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到黑板上用簡筆畫的形式展現詩的情景,學生簡簡單單幾筆便勾勒出一幅寒江獨釣圖,由此引出“千萬孤獨”,形象地刻畫出柳宗元永貞革新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那么,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再遇到寒江獨釣圖,《江雪》這首古詩便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在腦海,吟誦于口中。再如,教學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到底是一幅什么樣的景象呢?這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對這句詩的理解感受,最后,投影映示西湖荷塘圖,生活中的小荷塘和西湖荷塘的對比,給學生的視覺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勢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這樣,無需教師多講解,詩歌的情景全部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印象難以磨滅。在課堂教學之余,教師指導學生做詩畫互配小報、黑板報等,一幅幅圖文并茂的作品便是學生對詩文理解和感悟的最佳詮釋了。

二、主題誦讀,感受整合韻律

中高年級同學的古詩文儲備已經非常豐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適度的拓展誦讀,如可以通過學習一首詩詞,帶動幾首或一組詩詞,也可以通過一位詩人的作品拓展到他的其他作品,還可以從詩歌的類型、表達的情感等方面進行主題整合,做到溫故而知新。每個學期,教師都可以指導學生在班級舉行古詩主題誦讀比賽,這項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潛能,學生用各種方式解讀了主題誦讀的內涵,他們按照小組分別確定各自的主題,如母愛主題,四季主題,友情主題,還有田園詩系列,邊塞詩系列以及以一位詩人為主題的詩歌誦讀,如李白詩歌主題誦讀,王維詩歌主題誦讀等。在確定主題的同時,學生還要加上適當的串詞,把一首首古詩串聯在一起,并通過排練把這些詩歌聲情并茂地誦讀出來。整個過程中,學生走進文本又能走出文本,不僅讓學生對每一首詩歌的意境、內涵了然于心,還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的組織和交際能力。這種資源整合式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背景,有利于詩歌的理解和深化。

三、實踐運用,強化情境體味

在古詩文的積累背誦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詩文的感悟和應用訓練。如在春游的路上,讓學生比賽“見物詠詩”活動,學生們一個個會詩興大發,見到楊柳便吟誦“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遇到鮮花,就齊誦起“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看到空中飛翔的風箏,“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又脫口而出……一路上,學生定會詩情飛揚,這樣,既進行了語文實踐,活躍了活動的氣氛,又潤物細無聲地進行了詩歌的有效應用。在學生的習作當中,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古詩積累應用到文章實踐中去,那么,學生在寫探究事物的時候,往往用上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泵鑼戜桡笥?,蘇軾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讓文章頓添文采;寫到思念,用上王維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思念親人的憂傷便躍然紙上……同時,還可以把詩歌的演唱引入班級舉行的聯歡會或者主題班會上來,針對不同的場合讓學生自主選擇詩歌演唱,如中秋節晚會學生會排練《但愿人長久》《別亦難》等詩詞,清明節學生會演唱《春曉》《清明》這些詩歌。我們都知道,記憶一首歌的歌詞要遠比記住一整頁的詞匯容易得多,音樂能使人的身體和頭腦和諧一致,使學生進入一種放松的開放的狀態。在這種放松中,大腦最開放,理解和記憶也可以達到最佳狀態。

另外,在學生的板報設計上,在學生的讀書筆記里,在學生的口語交際中,都可以進行古詩文的應用實踐。讓古詩文的實踐應用經?;⑸罨?,是實現從積累到運用轉變的有效策略。

(作者單位:徐州市豐縣教育局教研室)

第12篇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你在寒江獨釣。萬籟俱寂,天下生靈仿佛與冬同眠了。你還在聆聽著什么?

你說,還有松柏的吶喊。

它們用生命的高度站立成一道風景線,正如歷史上的他們用人格鑄就不朽。

你或許可以忘記“田忌賽馬”故事中他的胸有成竹和取勝的大智慧,但你應該銘記他的松柏式人格。遭同門兄弟背叛,以致無端被臏型折磨。那年寒冬于他而言異??岷?,如柳絮紛飛的白雪似要將他與塵土同埋――他再也站不起來了,然而卻又真的站了起來。流傳千古的兵法使他的人格永不傾倒。他叫孫臏。

你或許可以忘記承天寺里他筆下的“藻荇交橫”,忘記《水雕歌頭》意境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忘記《石鐘山記》中他面對茫茫渺渺的水面,發出的縱情呼喊……但你應該銘記他的松柏式人格?!盀跖_詩寒”使他承受了人生的沉重之冬,流放荒蠻之地的他卻仍舊堅持清白做人,為民謀福祉。歷史記住了他的才名,也鐫刻下他的人格,他是蘇軾。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辈恢皇撬砂?,還有松柏式的他們也在為等待春之復蘇而堅持。投汨羅江的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反抗楚國的“寒冬”。守衛南宋的文天祥,用書生的氣節維護國尊。再到戊戌六君子,用鮮血喚醒民智……

任何一個冬天,都湮滅不了松柏的靈魂。無論是歷史長河中騰起而濺濕后人衣襟的小浪花,還是新時期注入的新泉,都融了松柏的精神。

我喜歡周云蓬的詩,因為九歲意外失明的他讓松柏式人格也成了他的“文格”,他在《中國孩子》中如是寫道――“人生苦短,我大概沒有時間去經歷所有的風景。那么,我就隔著山山水水和它們握一握手?!碑斎藗儐査欠裼X得不幸時,他莞爾一笑:“我讓災難撲了個空。”中國的山山水水被盲人旅行家的他灑滿了松柏的氣息,也讓人們記住了他的松柏式人格。

記得拿破侖?波拿巴說過:“要想了解一個人,要在不幸中觀察他?!比松纹涑砻埽覀冞€是要把松柏的靈魂種入心靈吧!

松柏式人格是嚴冬的一道風景線,若遇歲寒,你能否如松柏般“后凋”?

請你記住它們的不屈、它們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