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六分影音

六分影音

時間:2023-05-29 17:43: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六分影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電影是工業,它是一個藝術家多元化合作的藝術工業載體,而它生產合作者的構成是各個領域非常杰出的藝術家。既然是一個多元藝術家合作的載體,那么,有幾個需要明確的問題:我們共同的工作標準是什么?我們合作的藝術哲學又是什么?用一個很簡單的詞語來說明,那就是“對位”。也就是說一個多元化的藝術創作合作中一定有一種藝術哲學的思想來衡量它、概括它,這就是“對位”。這里所說的“對位”可以理解成不同的層次的“對位”,不同程度的“對位”,比如說風格學的“對位”,結構學的“對位”,以及形式上的“對位”等等。

我們可以從藝術哲學所謂“對位”合作的角度來談電影工業各個門類所要表達的技巧和思想。在電影制作中,我們要回避各個部門之間的競爭,而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我們在電影中運用的藝術哲學,是先要把電影的制作用一個坐標的方法、用數學的方法分裂開來,然后讓參與其中的各個藝術家的部門都可以得到“對位”的實踐。這樣就避免了競爭,同時也讓各個部門的工作相互尊重,平衡,從而將各自的功能發揮到位。

我一直認為歌劇是原始的電影,而電影又像是未來的歌劇。一方面因為它們有共通性,都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載體;而另一方面是由于歌劇在創作和表演中,最為擔心的就是聲音的競爭,詠嘆調與樂隊之間的每一件樂器之間的關系是作曲家和導演非常惱火的問題,也是一輩子要解決的問題。而在電影工作方面,錄音、音樂、對白……所有這些元素之間也像一個弦樂四重奏一樣,需要做到你靜我動,我動你讓。所以上述我所講到的,所謂的“對位學”的方法,實際上是非常技巧性的東西,是硬性的要求。

如果從風格“對位”、結構“對位”上講,或者從內容上的“對位”來看,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Denzel Washington,我非常喜歡看他的電影。他曾邀請我為一部電影作曲,這部電影的主題非常有意思,是探討面對邪惡和正義,你心中的時空會站在哪一邊,就是說時間、正義在哪一邊,未來在哪一邊。這個故事講一個邪惡的靈魂,當它撞擊到誰的時候,它可以把它的邪惡通過與這個人身體的接觸而傳染給對方。對于這部電影的音樂制作,我想從剛才談到的電影是一門工業說起。后電影時代的工業,后電影時代的音樂工業到底是什么?實際上在我們構思這部作品的時候,我們首先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怎樣的一種音樂可以暴露出時空在哪一邊,是在正義的這一邊,還是在邪惡的那一邊。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希望非常明確地告訴觀眾,這部電影就是要表達正義會在哪一邊。

電影的一開始就是一個死刑,演繹對一個邪惡罪犯死刑判斷執行的過程。我們要為死刑執行的過程配上一段音樂,為此,我們去找尋。我們把“時空在哪一邊”這個想法打到電腦里面去,全世界搜索,然后就發現1964年搖滾樂的鼻祖有一首歌《Time is on my side》,我們覺得太好了!用1964年的這首歌,用這首歌配合字幕上罪犯的臺詞,當這個邪惡的囚犯在臨刑前對著大家說:“你們等著瞧,時空在我這邊,我只要碰到你們,我的細菌就會到你們身上,我甚至不碰到你們,我看你們一眼,這個邪惡的細菌也會到你們身上,因為時空在我這邊。”這個就很有意思了。這首歌的尋找和設計就奠定了我的整個音樂的基礎,也奠定了我們剛剛說的整個電影工業的結構學的“對位”,不同風格的“對位”,還有內在和外在的“對位”。在這部電影中,結構“對位”、風格“對位”、內心與外界的“對位”,還有魔鬼與正義的“對位”,一切都可以放在音樂里面呈現和演繹,藝術哲學的經典在電影里面的實踐就是“對位”。后來我設計這首歌由罪犯自己唱出來。從他的眼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就是一個邪惡的魔鬼。而押送他的警察起初是一個正常的人,但是當這個魔鬼一樣的罪犯抓住了警察的手,頃刻間他就把邪惡傳遞給了警察。這時候,罪犯揚揚自得,因為他已經把他的邪惡傳遞過去了,而他自己唱出的音樂,已經把情節交代了。最后執行死刑的過程,是警察們不斷往罪犯所在的密閉空間內加煤氣,這一段的音樂我運用了一個弦樂四重奏,一個古箏,兩面鑼,一個電子合成器,還有四個小朋友唱歌。在邪惡傳染的瞬間,這時運用了澳洲的土笛。這些音樂提供的信息就是告訴觀眾雖然這個惡魔已經死掉了,但是他的靈魂卻再生了,時空在他這邊。最后Denzel Washington是什么人?他是一個警察,是一個能深入精神世界的警察,他要在精神里邊把壞蛋抓出來,嚴懲他,最后他只能通過讓那種邪惡傳染給他自己,讓他成為一個惡魔,然后他再用自殺的行為,讓惡魔在他身體里邊全部消滅。其實這個故事就是一個英雄主義的故事。在電影中的“對位”涉及到各個方面,內容的“對位”、美學的“對位”、結構的“對位”等等。作曲家就是要幫助導演,通過音樂的深度把電影的記憶永遠留在觀眾的心里。導演對影片的藝術思考,一切的藝術表現手法都可以融匯進音樂里面,這就是所謂的藝術哲學中“對位”結構的實踐。

我們講一個更加具體的“對位”,就是聲音的直接“對位”。我的工作方式是把對白、畫外音,還有其他的資料聲音和我作曲的聲音做成一個四重奏的譜子,所以我作曲之前先把對白列出來,明確它們在哪個點上,再把聲音列出來,這樣可以有效搭配,避開沖突,做對白的時候可以用長音,講話的時候音樂要停掉或者是平的,不要跟它有沖突。這就是中國哲學里面講的你靜我動。講到這里,我想順便說一下,《易經》對電影作曲家來說是非常天衣無縫的教材,就像64卦的變換與平衡,在電影作曲當中也同樣受用。

以我和馮小剛導演合作的電影《夜宴》的音樂為例,當時馮導給我六分鐘的片子,他說這六分鐘片子里面只有幾句對白,但是需要這幾句對白聽得很清楚,除此之外,他希望這六分鐘所有的聲音感覺就像芭蕾一樣,像歌劇一樣,每個音都要對上,要同步。在我看來聲音的同步是很有意思的一種對位學,在歌劇和電影、芭蕾中,所謂視聽同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果你能夠在聲畫同步技巧上做到非常好,在結構呈現上就會富有層次感,一層一層地呈現出來,而每一步小的結構中也有層次變化。回到《夜宴》這部電影,這是我們創作中的挑戰。面對這六分鐘電影中的對白和聲音,不間斷,如何通過“對位”的手段,讓該突出的突出,不該突出的不競爭,不沖突。使這段電影的節奏變快,觀眾看完后,不會覺得度過了六分鐘,怎樣做到這些呢?這就是聲畫同步的效果,是我用音樂在電影中所解決的問題。這段電影中男主角的講話聲音就是長音,話音講完音樂就動起來。音樂和對白就是這樣配合著的。同時,這個“對位”包含了整個電影結構的“對位”。

在電影中有一個現象是很奇妙也很有趣的,明明他是愛你的,而音樂也可以告訴你他是恨你的。明明他是溫柔的,而音樂告訴你他是險惡的,所以這個“對位”中微妙的反差是很有意思的。總而言之,藝術哲學的經典意義體現在電影中的實踐就是“對位”,這是從世界文化的角度,從藝術“對位”的角度和風格“對位”的角度上去理解電影工業。電影音樂在一定程度上的意義是要把電影的記憶永遠留在觀眾的心里。作曲家一開始要設計整部電影的音樂基調,這點非常重要。在電影音樂的創作當中,要把導演、作曲家以及整部電影要表達的精神意識、民族意識和藝術的品位都揉到整部電影的音樂當中去,讓音樂幫助導演,使電影作品得以永遠地流傳下去。

最后,我還想補充一個觀點,我一直覺得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的創作思路也要更多元化一些。寫作電影的音樂不僅僅只是為電影工業而服務。談到我自己的創作實踐,當我做完《臥虎藏龍》的時候,我做過一個很大膽的設想,就是把三種最有意思的樂器放在一起,一個是大提琴,一個是小提琴,一個是鋼琴,這就有了后面與張藝謀、馮小剛導演合作的電影作品《英雄》與《夜宴》。我要把這三部電影中運用過的三個樂器合在一起再做一個音樂,那就是我對第四部作品《復活》的設想,其實這更像是一部長歌劇的感覺。在創作中,我們不必把音樂會里面的音樂、歌劇中的音樂和電影中的音樂完全割裂開來。實際上我們一旦懂得了藝術哲學中所講的“對位”的方法,我們就可以剖析導演對整部電影作品藝術思想的全部內容,就是把電影制作中各個部門的工作全部化解,避免各個部門的沖突,競爭,卻又融合了所有部門的精粹,這是一個電影導演的夢想,這個夢想可以通過音樂家對電影音樂的創作去實現,去融合。所以電影音樂的作曲非常重要,它是一部電影的靈魂。但是如何讓電影的音樂成為這個導演的靈魂、成為這部電影作品的靈魂?它需要音樂家通過創作技巧與藝術哲學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去實現。

譚 盾:著名作曲家 指揮家

第2篇

隨著教育的不斷進步,技術的不斷更新,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已經被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引進,將課堂帶入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增加了很多新的元素,影音、動畫、圖形等,使課堂不再單調枯燥,增加了很多樂趣,將多媒體教學應用到小學英語教學中,更是符合小學生心里特點,對于新事物的接觸,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更好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很大的優越性,但是使用多媒體語音系統也要注意一個“度”。多媒體教學是小學英語語言教學中的一把“雙刃劍”。而如何利用好這把“雙刃劍”則是一門技巧。

【關鍵詞】

小學英語;教學;多媒體

一、小學英語語言教學中的多媒體語音系統的應用優勢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直以來,我們都提倡因材施教,這不僅是要針對學生個體的區別,從另一角度考慮,也是興趣使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小學階段,對于小學生呢個而言,英語是一種新語言的,出于好奇心,他們開始往往會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小學階段被認為是學習英語最佳的階段,在這階段合理,對于學生之后的學習和發展都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應用多媒體語音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生動,活潑,有利于保持學生對新語言興趣的持久性,也可以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抓住學生心理,引起他們興趣,使之愛上英語課堂,再加上加以適當引導便可達到預期目標。

2.刺激與豐富學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一種能力,他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增添樂趣、風味,可以上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從古至今,好多中外科學家,都了解想象力的重要性,也都通過想象力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就像那個耳熟能詳的小故事,課堂上老師問“雪融化了是什么”,只有想象力豐富的學生才能講出“學融化了是春天”可見,想象力不僅是一種創造力,也是一種很美好的東西。同樣,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想象力也起著不容忽略的作用。利用多媒體課件中的影音、動畫、圖像可以刺激學生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加深學生對已知事物的理解,更好地認識陌生事物。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可以充分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在一個有趣的課堂中學習。

3.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集中學生注意力

將多媒體語音系統引入教學,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學生感官,并利用學生感覺器官與計算機交互作用、交流信息,讓他們與計算機的交流更加方便,在學生對英語有了一個初步了解之后,便可適當對學生進行聽力測試,一方面可以提高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學生集中注意力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多方位地感知語言材料,在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和學習興趣,也能更好的將知識進行轉化。

4.提高課堂效率

將多媒體語音系統運用到教學中,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使之變成一種新型的師生互動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增加了課堂趣味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從科學角度來講,利用多媒體也可以提高學生記憶力,科學家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視覺感官學習理解的知識,能占記憶的四分之一,而通過聽覺感官獲得并記憶的知識,大約占到記憶的六分之一,如果可以聽覺和視覺并用,便可以記憶將近三分之二的內容。在學生習得的知識中,僅用視覺獲得的知識,三天后會遺忘一半,僅用聽覺獲得的知識,三天后會遺忘五分之四,聽覺視覺并用獲得的知識,遺忘率就可以大大降低了,通過這個結論,我們也可以看出,聽覺視覺協同作用才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再加上教師的正確指引,便可以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5.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展示課件,創設情景,可以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在學習之前,通過播放課件引入教學內容,可以快速將學生帶進課堂。舉個例子,在教授我們的事物這一課時,在課前可以播放這節課將要講到的英文單詞的歌曲來血染氣氛,導入知識,可以讓學生更快進入學習狀態。并且,可以設計一些相關的人物動物對話,讓學生參與其中,將所學知識變為己有講出來,從而提高學生口語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需注意的事項

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中確實有很大優越性,但是在文章開頭我們講過,多媒體教學是一把“雙刃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注意以下兩點。

1.不要將課堂變成動畫放映課

多媒體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一定要使用恰當,不可過多使用,使用過度了,就會變成動畫放映課了,學生往往只會注意到這些圖片和動畫的趣味性而忽略了課本上的知識。這樣的課堂表面提高了學生積極性,但卻降低了教學質量,帶來過猶不及的后果。因此,多媒體的運用一定要以教授知識為主。

2.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能夠掌握課堂,收放得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不能只顧放課件,而忽視了“引導”這個過程,使學生成為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主動學習者。這樣不僅不會有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事倍功半,降低學習效率。因此,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主導作用,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才能培養出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小結

綜上所述,將多媒體語音運用到小學英語課堂中有利有弊,盡管利大于弊,但是如果運用不當,就會起到相反作用,所以,教師一定要合理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在優質課堂上獲得英語知識,從而真正達到引進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到英語教學中來的真正目的。

作者:應麗娜 單位:浦江縣潘宅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付立娜.智能語音教具系統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07):208-209

[2]魏雅莉.多媒體語音室在小學英語語音教學中的運用[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3(03):122-124

第3篇

關鍵詞:電影藝術;武俠類型;文化價值;傳播魅力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由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持的課題項目《2011中國電影銀皮書》①開拓了國內電影研究的新領域,該研究發表了《2011年度“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調研分析報告》②,并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國電影在國際傳播領域的現狀與問題,以及思考與對策。其中,調研數據揭示,以武俠電影(包括動作片、功夫片)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類型片繼續成為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主流,2011年武俠電影類型片取得了3億多元的海外票房,占全年海外票房的一半。但是,2011年以《新少林寺》、《關云長》、《武俠》、《白蛇傳說》、《大武生》、《戰國》、《鴻門宴傳奇》、《龍門飛甲》等為代表的國內武俠類型影片的國際傳播之路卻不是很順利,這些影片均沒有進入歐美電影市場。反觀國內電影市場,以上武俠類型片除《龍門飛甲》借助3D效果獲得一定成功外,大都不盡如人意。由此,國內業界、學界和社會輿論對武俠類型產生了多方位的質疑,這表明,武俠類型片正面臨一個困境,一方面這仍然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主要資源,另一方面武俠類型如何適應新時代、新形勢下的國內需求和國際傳播已經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因為這涉及到中國電影在內容和產業方面的根本性問題,所以,提出和回答中國電影是否可以“打”下去便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議題之一:中國電影“打”不下去了

其實,中國電影史上的類型概念成型較早,即使與當時國際上的電影先進國家相比也并不十分落伍。美國成熟的類型片樣式是隨著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好萊塢電影體系的建立而逐漸完善的,這個時期的中國電影盡管產業規模和基礎都很弱小,但作為一個全面開放的市場,面對來自好萊塢和國際的競爭壓力,中國電影從自身文化根基尋找資源并結合電影特有的表現形式,發掘出了武俠類型、倫理敘事等核心模式。這首先是一種自發的商業競爭行為,但由于這些類型自覺地依托與借鑒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盡管在之后的發展中經歷了很多坎坷,其類型的形式與內涵仍然有著恒定的觀賞與審美價值。這正是經典類型片的魅力所在。

武俠類型分別在上世紀20年代中后期的早期電影和60至70年代的港臺地區形成創作,80年代之后中國內地隨著電影類型觀念的自覺恢復逐漸成為發展的主體,新世紀以來,更是隨著電影市場和資源的共享,中國內地成為武俠類型的主導區域,匯聚了乃至全球最優勢的電影資本與資源,如前所述,武俠類型迄今仍然是最主要的市場支撐的類型樣式。但是,為什么會出現“打”不下去的現象呢?

制約國內電影市場和國際傳播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電影的環境和生存條件的改變,觀眾的喜好程度與趣味變化,市場運作的策略與途徑等,這些都會影響“打”的接受狀況,但以上這些都是被動性因素,對于電影來說,“打”什么?為什么“打”,“打”的意義何在?則是需要深慮的。中國武俠電影其實越來越“打”的好看,當代電影技術正以匪夷所思的可能性給動作見長的武俠類型提供表現空間,只要是想象所及的場景幾乎都可以實現,但缺少的是什么呢?

例證之一:《夜宴》

《夜宴》(2006)是馮小剛導演在武俠類型片中的華麗現身,視聽效果精雕細琢,美輪美奐。這部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的中國古代故事承襲了原著的悲劇性陰郁,但人性黑暗的調子無疑更為沉重。僅以影片中竹林打斗為例。“竹林大戰”“已成為中國武俠電影的經典場景”③,胡金銓的《俠女》(1975)、李安的《臥虎藏龍》(2000)、張藝謀的《十面埋伏》(2004)等都分別呈現了極致的表現,馮小剛的竹林場面也達到了唯美和慘烈的極限。作曲家譚盾在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電影音樂論壇”上詳細演示和解說了這震撼人心的六分鐘,音樂與竹林環境和人物動作如此地完美協調,舞蹈化的打斗姿勢引人入勝。但這種美的境界卻是用來展示殺人的情景,這或許是電影史上最優美的殺人段落:慢動作詩意地展示刀劍刺入人的身體,殷紅的鮮血點綴了潔白的綾緞,人的身體被利刃切分開,人的頭顱以優美曼妙的姿態落入水中,面具洇著血痕慢慢漂浮水面。在這個段落中,殺人動作演化成了優雅的舞蹈,竹林的意境也成為屠戮的詩意載體。

例證之二:《滿城盡帶黃金甲》

新世紀以來,張藝謀開拓和創作了一系列武俠類型片,《英雄》是李安的《臥虎藏龍》之后創造中國武俠類型境界的作品,在這部影片中,還可以看到第五代式的“意義”執著,影片不局限在武俠類型常規的個人復仇、江湖義氣或者家國情仇,而是帶有一定抽象和超越意義的“天下”理念。《滿城盡帶黃金甲》(2008)同樣來自名著改編,《雷雨》中壓抑無奈的命運悲劇擴展成了帝王家的陰鷙殺戮。影片里同樣會有經典橋段的營造,二王子為了母親不惜與強大的父親為敵,揮動大刀像割草一樣兇悍進攻。這個場景被精心設計,反復渲染,以足夠的時長、強度和烈度刺激人的感官: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在寬銀幕的巨幅畫面中,人密集如螻蟻,被斬殺亦如螻蟻……

以上兩個例證或許會被看為武俠類型所必須的橋段和場景,《滿城盡帶黃金甲》甚至被西方媒體引為“視覺上燦爛至極”、“超越時空的史詩之作”、“古裝電影的一次狂野之旅,讓武俠電影有了新趣味”。可這所謂的“新趣味”又是什么呢?不過是暴力的極端升級和刻意美化而已。引用武俠電影專家賈磊磊研究員的判斷:“電影中的暴力越來越成為一種具‘消費性質’的視覺文化產品的原料。進而使觀眾在無形中認可了影像暴力的合理性。……但是……如何處理暴力的內容,如何選擇暴力的表現方式,就顯得十分重要。為此,電影對暴力的表現方式――是強化了暴力的恐怖和驚悚,還是消解了暴力的血腥和殘酷,便成為我們判斷一部影片藝術品位的重要尺度”④。在此,也可以增加質詢,如果是刻意地展示和有意地渲染和玩味暴力場面,我們又該怎樣判斷呢?

如果殺戮場景脫離意義的旨歸、抽離了倫理的制約,或者不去顧及倫理層面的影響,而成為一個僅具形式感的場景,那么這種類型怎么會不被抽空了內涵,而徒然追求影像的驚人效果呢?一旦一種類型被抽離了意義和價值,就很可能謀求形式上的求新求異,甚至登峰造極了。很難想象,《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后,武俠類型片中還會有什么更詩意或更壯闊的殺人場景?但是,結果是可以想象的,還會有更出奇制勝的美妙“殺法”和“死法”出場。武俠類型的市場大片在一定程度上是沿著這個邏輯“走下來”的,武俠類型的“打”不下去或許癥結的原因就在這里。

議題之二:中國武俠類型的問題不純是電影的

《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其實并不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兩部原著作為經典有著永恒的闡釋空間,都分別觸及到了人性和社會的深刻層面,其結構形式(包括人物構成、戲劇情境等)也成為極具超越和涵蓋性的世界隱喻;兩部改編電影都試圖憑借以上完美的戲劇框架演繹“有意味”的故事,都不約而同地以古代封建宮闈內部的權勢之爭、爾虞我詐,挖掘人性的幽深陰暗層面,這自然是傳統武俠類型片所不曾具有的深度,一些評論者進而認為這兩部影片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武俠類型,只是采用了部分武俠表現元素而已。

提出以上兩部影片的價值問題,思考點是基于這兩部影片在涉及到基本倫理層面時無所顧忌的姿態和過于放縱地演繹,如果只是純粹個人化的實驗作品,自然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一部公共性的、謀求最大受眾和市場的影片,基本的人性和道德原則是必須考慮的。如果依然把這兩部影片視為寬泛意義上的武俠類型電影,也必然要考慮到,類型自身也是有所約束的,除了基本的外在形式需要保留外,更重要的是類型背后的文化價值,而這一點恰恰是新世紀以來中國類型電影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問題。由此觀之,以上兩部影片對于中國當代電影文化來說有著普遍性的意義,價值判斷標準的缺失或者失衡,導致內容和形式的脫節,甚至悖謬,但這并不能簡單歸結到電影本身。電影作品中的價值錯亂與中國當代文化中的價值迷惑和迷失密切相關。

由此,也引出了關于中國電影帶有普遍意義的思考:中國電影發展的制約因素在哪里?

隨著政府層面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和投入,民營資本和各界資源的踴躍參與,中國電影被認為進入了“黃金發展期”;但是,各界對中國電影的現狀仍然不滿,國內市場和國際傳播都差強人意。為此,人們試圖從電影產業、電影體制和電影制作本身尋找原因,這些工作很有意義,但并不解決根本問題。

首先,從電影產業層面看,美國影片《阿凡達》在中國和世界范圍內震撼性成功,形成了一個高不可及的技術與資金高位,確立了一個電影產業的新標準,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中國內地,正在試圖沿著阿凡達的方向發展和建設電影體系,中國電影產業在進行一系列布局。或許這些努力是必要的,特別是正在試圖建設電影強國的中國內地更是如此,但是,這顯然并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

其次,中國電影在敘事方面被詬病最多,也被視為制約電影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在這方面,很多人過于神化好萊塢的敘事能力,其實,按照美國學者大衛?波德維爾的觀點,美國主流電影只不過是始終恪守所謂的“經典敘事”規范,這是一套包括美國好萊塢在內都遵循的,且被各國的主流商業電影都在運用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其實就是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與期待,是一種理性的世界觀,體現了人類最基層的秩序感的需要。而好萊塢的基本敘事主題,愛、正義、家庭、親情,等等,通常都是通過一個可以邏輯推演、因果關聯的敘事結構實現。美國電影對完整敘事結構的肯定,體現出人們對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美國電影嫻熟地運用這種敘事模式,借助美國無與倫比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商業上的優勢,使其影片行銷全世界,由此建立起強大的好萊塢敘事霸權。以至于在某種程度上,經典敘事似乎與好萊塢等同起來。因而,敘事應該不是中國電影的決定性問題。在敘事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反而是很多電視劇和電影的制作者還有保有過多的藝術家個人氣質,如同《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一樣雖然采用武俠類型樣式,但電影導演和制作者的個人因素和影片的主題性更為突出,而不像美國電影一直恪守和尊重敘事中的基本人性需求和秩序感的滿足。

他山之石,可以為例。美國電影能夠始終保持強大的競爭力,長盛不衰,是與其穩定的主流文化支撐密不可分的。美國電影與美國文化的關系,可以從其最典型特征――類型片說起。美國有兩次明顯的類型片高漲期,一次是所謂的經典好萊塢時期,時間大致是在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中后期,另一次大約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始,一直延續至今;中間的大約15至20年的時間,也就是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的類型片暗淡低靡,美國的主流電影甚至失去了方向。究其原因,除了電影工業自身體制轉變外,最主要的是類型電影所寄生的社會環境,以及觀眾層面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美國文化出現了問題。在美國電影的經典時期,主流價值穩定且保守,電影類型明確而穩定,形成了好萊塢的所謂“黃金時代”;美國電影低谷期,20世紀50至70年代中期,社會思潮風起云涌,中產階級文化被質疑,主流價值模糊,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反類型、反文化的影片,如《畢業生》、《逍遙騎士》等;美國電影的巔峰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經歷近20年的文化混亂和價值迷惘,美國主流文化強勢回歸,電影類型片也清晰再現,這一階段電影中的美國文化意識在90年代克林頓執政時代達到頂峰,集中代表就是出現了新一輪以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為特征的科幻電影,將世界上其他區域的電影制作遠遠拋在身后,其無可仿效的電影特性與當時無可匹敵的強大的美國文化相匹配,這也是文化造勢的結果;進入新世紀以來,以2001年“911”事件為轉折,美國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多元化是其特點,這也因應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的新變化,美國文化也進入了比較多元化價值的階段。

由此可以引證,主流電影發展的基礎是主流文化所固有的穩定價值,主流電影需要主流的文化價值作為支撐,這并不是電影自身可以解決的,這也正是中國電影所面對的問題與困境,我們該怎樣找到和確立中國當下社會的主流價值?具體到武俠類型片,中國電影的關鍵問題不在于可不可以“打”,而在于“打”得是否有“理”,而這個“理”并不是電影自身可以解決的,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當下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缺失的問題。而價值理念的缺失,將會導致《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華麗唯美卻內涵空洞,甚至價值偏失的作品存在。中國主流電影需要共識的、穩定的、延續的和開放的文化價值作為支撐,而這正是中華文明當下發展中所面對的挑戰和使命。

議題之三:中國電影還要繼續“打”下去

如前所述,電影的主流產業是依托在穩定的文化價值之上的,中國電影的發展必須有自覺的文化發展思維和戰略,應在全球意識的觀照下,加強文化自信,尋找中國文化自己的坐標,發展和傳播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精神與時代要求接軌。但是,電影也并不是完全被動地等待文化價值的出現,其本身就是塑造文化價值的影響力量,對于有著深厚積淀傳統的武俠類型來說,更是一個可待繼續挖掘的資源。

武俠類型是中國原生的最早形成的電影樣式,極具生命力,其本身不斷生發延續,同時衍生出眾多的分支和流脈,可視為電影理論中一個“高概念”,其特點:內涵的包容性,外延的延展性和傳播及影響的巨大可能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