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4: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紅樓十二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天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這首寫的是晴雯。
2、枉自溫柔和順,空云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這首寫的是花襲人。
3、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這首寫的是香菱。
4、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這首寫的是林黛玉和薛寶釵。
(來源:文章屋網 )
1、金陵十二釵,是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中最優秀的十二位女孩。金陵是一個省,也是劇情的核心發生地,“釵”指女兒,太虛幻境薄命司以十二為一組將賈府上、中、下三等女子編成正、副、又副三冊”。警幻仙子道:“即貴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冊,故為“正冊”,“(副、又副)下櫥則又次之”。
2、第五回完整出示了林黛玉、薛寶釵、賈元春、賈探春、史湘云、妙玉、賈迎春、賈惜春、王熙鳳、賈巧姐、李紈、秦可卿十二位正冊女性名單。
3、作為有史以來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頌女兒美和傷悼女兒悲劇為最高主題的小說作品,《紅樓夢》塑造的金陵十二釵成為經典藝術群像,在世界文學史上站成一道靚麗風景,具有永恒的藝術生命。
(來源:文章屋網 )
李紈"十二釵位"之疑
俞平伯先生談到過:談《紅樓夢》,盡可撇開李紈、巧姐等【1】。好多人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紅樓夢》是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用心血泣成的一部巨著,"十二釵"都是作者極力要表現的優秀女子,李紈列于"十二釵"自有其過人之處,且從書中亦可看出李紈并不是可有可無式人物,而是一個地位非常的角色。
就其實際地位而言,李紈是榮國府實際掌權者王夫人的長熄,地位要高于王熙鳳,而且從書中多次出場順序可以看出亦是紈前鳳后。如第十六回中道:"那是賈母心神不寧,在大堂廊下佇候,邢王二夫人,尤氏,李紈,鳳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媽等皆聚在一處打聽消息。"又如第十八回賈元春省親時:"邢夫人、李紈、王熙鳳、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一旁垂淚無言。"亦是紈前鳳后,因此可見作者對李紈這一形象的鐘愛了。
為什么會對李紈"十二釵"位產生了懷疑呢?這大概由于好多人沒有體會到曹老獨具匠心的構思吧!
作者在第四回中對李紈作了概括性敘述后,采用的是隔數回一筆一筆帶敘方式,剛一觸及便立即蕩開。每一次描寫都是寥寥數筆帶敘的李紈單調孤寂的生活,卻始終不讓她說一句話,這種欲語還休方式,使讀者在觸到故事情節時逐漸感受到李紈的生存環境及方式。胭脂齋評這種寫法:"故用此順筆便墨,間三帶四,使觀者不忍。"【2】這一階段性描寫是作者的特寫筆法,作者分三部分描寫李紈的生活,即入大觀園前、大觀園中、搬出大觀園后。而前二十二回恰恰是入大觀園前的李紈,側重點是她的守寡生活及"槁木死灰"式生活方式,寫她生活于仕宦家族卻承受著無形的封建禮教壓迫下的"節婦"生活,這一階段性描寫主要采用的是簡筆勾勒,也許這就是有人認為李紈這一角色可有可無的原因吧!
李紈在書中的作用非常。如第七十六回中秋賞月:"因她(李紈)和鳳姐病著,寶釵沒由來,便覺冷清了好些。"她沒到場使人想起她來,跟她相處的人上至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媽可以同她議事;并肩著王熙鳳同尤氏可以一同說笑,有時語氣尖銳也無妨;下者迎春、探春、惜春等,她可以帶她們針黹誦讀;可以一個眼神把眾小姑娘帶離了是非之地;還可以參加眾姑娘發起的詩社等等。可見李紈位于"十二釵"并無可疑之處。
形固有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
作者初寫李紈,確將其定位于"槁木死灰",但是作者并沒有故守住這一點,而是從多角度多側面去刻畫了一個真實的李紈,這些側面又與其主色調"槁木死灰"相互映襯,而不像有些老前輩所言夸張。
如李紈是"真正符合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要求的樣板,李紈確像"槁木死灰"一般,她的心完全死了。【3】
誠然,作者也將李紈定位于"槁木死灰"式,但"心完全死了"好像不大符合曹老的寫作原意。我想莊子的一句話可以用來一駁:"形固有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4】封建倫理把李紈推入"古井",但卻不是無瀾,恰是古井微瀾。
大觀園中的李紈可謂是青春煥發。寡婦身份阻了李紈追逐外在形象的權利,雖不能穿鮮艷服裝,不濃妝艷抹,但卻阻止不了她對自然美的欣賞感悟與追求。
大觀園中,李紈雖選擇稻莖掩護黃泥墻的稻香村,但其內幾百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杏的色與形的熱烈奔放正是李紈內心感情的外放。她對自然美的審度能力之高令人贊嘆。大觀園詩社的第一次詩會是在李紈的提議下以白海棠為題詠對象的。白海棠是賈蕓讓人送給賈寶玉的,李紈只是在來的路上碰巧遇見。她雖沒有詠嘆,但她對花的美是敏感而有欣賞力的,然而花的主人只是在詠完后會回怡紅院"忙著看了一回"(第三十七回)。蘆雪庭擁爐作詩也是李紈提出來的,對雪與紅梅的欣賞,大家是共同的,在這片紅粉玻璃世界里,每種景物都成了冰雪世界難得的裝點。蘆雪庭即景聯詩,寶玉落了第,李紈便罰寶玉去向妙玉乞紅梅,這罰的方式相對于王熙鳳更是雅致。櫳翠庵的紅梅人人見得,但李紈卻情有獨鐘,一見不足,還想帶回去細細欣賞,對美的審度之高及愛美之心之烈,又非其他人所能及!
參與創建詩社,李紈就進入了性格發展的第一高峰。當八月探春提議建立詩社時,李紈卻說:"前兒春天,我原有這個意思的。她們是二月十二進入大觀園的,也就是一進入大觀園,李紈就有了這一想法。探春一提議,李紈立即趕去,說:"雅的緊!要起詩社,我自長壇!"并且薦以自己的稻香村作為詩址,而且李紈的熱情一下子達到頂峰,緊接著詠白海棠,后來的蘆雪庭即景聯詩等等,李紈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進去。在詩的王國里,李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進入了自己的角色。她以主人公的態度與熱情對待詩社的一切活動,使得大觀園詩社有條不紊的進行下去,為大觀園兒女理想生活提供了屏障。有了詩,就要評詩。評詩是曹老塑造李紈青春形象的又一精彩之筆。在這里,李紈不是標準的寡婦,更不是"槁木死灰",在這里李紈生命散發著青春的活力,噴涌著灼熱豐富的情感。
多年以來,人們習慣的把她當做"未亡人"、"木頭人",殊不知李紈也有其又幽默風趣的一面,這在她大觀園生活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第三十九回大觀園詩社,湘云做東邀社時,鳳姐遣平兒來要螃蟹,眾人拉著平兒,平兒不肯,李紈瞅著她笑,道;"偏叫你坐!"因拉她身邊坐下,端了一杯酒,送到她嘴邊,平兒忙喝了一口就要走,李紈道:"偏不許你去!顯見你只有鳳丫頭,就不聽我話了。"一個"偏"字,便把李紈活潑可愛的一面勾勒出來。
與眾姐妹在一起時,沒了禮法的束縛,李紈便顯得格外活潑,亦不乏幽默。如第六十三回寶玉過生日,到了晚間,大觀園群芳開夜宴,黛玉便笑向寶釵、李紈、探春等道;"你們日日說人家夜飲聚賭,今日我們也如此。以后怎么說人?"李紈笑道:"有何妨礙?一年之中不過生日節間如此,并不夜夜如此,這倒也不怕。"相比之下,李紈則更無所顧忌。不僅如此,她還和姑娘們玩得十分開心,甚至她還和湘云等人一起強死強活的灌探春喝酒。這時的李紈已忘記自己特殊身份,忘了那束人的禮教,于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青春女性形象便展現在我們眼前。探春抽到杏花簽后襲人抽到簽,注云:"杏花陪一盞。"黛玉便向探春笑道;"命中該招貴胥的,你是杏花,快喝了,我們好喝。"探春一聽黛玉在打趣人,便對李紈說;"這是個什么,大嫂子順手給她一下子。"這時李紈笑了笑說;"人家不得貴胥反挨打,我也不忍的。"她的幽默風趣把大家都逗笑了。
顯然大觀園外的李紈被禮法束縛了個性,使她不得不在禮法的夾縫下生存,但遠離了世俗牢籠,在大觀園相對純凈的女兒理想王國里,李紈便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其主色調"槁木死灰"沖突,作者正是通過這一沖突來展現封建禮教壓抑人天性的殘忍。因此,李紈雖形固有使如槁木,而心卻不像死灰一般。李紈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被封建禮教壓抑下的悲劇性人物。
人格之議
李紈的結局不是完滿的,這確與其人格有一定關系,但不能對其人格進行全盤的否定。
有些人似乎非要用現代人的一些觀念、眼光尋出一些我們更容易接受的或是更容易引起大眾眼球的一些東西才行。
第三十九回作者有一長段描寫李紈和平兒。
李紈攬著平兒笑道:"可惜這么個好體面模樣兒,命卻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喚。不知道的人,誰不那你當做奶奶太太看?"平兒一面和寶釵湘云吃酒,一面回頭笑道:"奶奶,別這么摸的我怪癢癢的。"
有人便對這一段進行了評價:這一段文字令人玩味,這段描寫給人的印象是李紈對平兒過于親密了,李紈一定是摟著平兒在她身上四處亂摸才會使平兒覺得"怪癢癢的",李紈的這番行動是否讓我們嗅到了點性的意味?長期的性壓抑,正常人可以,比如說,轉向同性。【5】如果僅以此便猜測李紈有同性戀傾向,有點過于牽強了。我倒是覺得這一段的描寫是對李紈性格的又一精彩之筆。平兒是王熙鳳的一把總鑰匙,是王熙鳳的總管家,平兒善良平和招人喜愛但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通房丫頭,連一個妾都不及,對這樣一個人誰不憐惜。李紈青年守寡,想想身邊又沒有個貼心的人,豈不羨慕、憐惜?這原是人之常情,不可強于思索。相反的倒顯現了其人性的閃光點。
也有人論其吝嗇、嫉妒等。李紈確實是吝嗇的,但如果我們站在她的角度進行思索,我們也許會予以更多的同情。李紈在榮國府中的情形用賈母一句話形容是"寡婦失業的,還有個小子",可憐天下慈母心,李紈為了自己的兒子必須未雨綢繆,當你聯想到這些,又怎么忍心對她進行批判呢?李紈判詞里作者明確點出"如冰水好空相妒",李紈本該擁有榮國府的權利但卻不幸的被剝奪,這并非其本身能力問題而是封建禮教壓迫下的結局,李紈難道不能偶爾抒發一下嗎?
誠然李紈性格有不完美之處,但作者這樣描寫正在"開掘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同時,也思考了人性的局限性,亦即人性是不可能完美的,毫無缺陷的,而這種缺陷往往導致了她們各個不同的悲劇"【6】。李紈便是作者開掘的悲劇人物之一,的確李紈是不完美的,但正是李紈的局限性才使李紈的形象更符合現實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李紈愛梅。寒冬臘月,梅花沖寒放苞,一枝獨秀,一句"竟有些意思",表達出李紈對梅花的認同,無疑李紈是具有梅花品格的人,而"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正是對她心態脾性的最自然的寫照。
在《紅樓夢》的構思中,李紈是一個貫穿始終的人物。走進李紈,你會發現許多以前你不曾看到的,你會發現李紈是"十二釵"悲劇旋律的一個強有力的音符。曹雪芹并沒有輕慢她,同樣賦予她一種美,一種價值及多種悲劇意蘊。
參考文獻
[1] 《俞平伯論紅樓夢》中《紅樓夢中關于"十二釵"的描寫》
[2]《紅樓夢資料匯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
[3]《漫步大觀園》,江蘇人民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曾楊華著
[4]《莊子•齊物論》
1、“反誤了卿卿性命”意思是到頭來反害了自己的性命。
2、“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主要是描述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意思為費盡心機地算計顯得十分聰明,到頭來反倒算計下自個兒的性命。
3、“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出自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中的紅樓夢12曲中的《聰明累》。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紅樓夢》;建筑文化;美學意蘊
《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同時也是聞名世界的中國古典文學代表作。書中描寫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他們的興衰演變,也正是當時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全景展示的縮影,凸顯了封建時代的人生百態和社會萬象。《紅樓夢》中對建筑的描繪刻畫,可謂是鬼父神工、呼之欲出,雖然只是曹雪芹在書中的大膽構想,但卻比現實社會中的建筑更精致典雅,高貴華麗。現以《紅樓夢》書中的建筑為切入點,漫談建筑中蘊含的中國傳統美學,呈現書中建筑的美妙之姿。
1 《紅樓夢》建筑與傳統審美
藝術創作的靈感源自于創作者的生命體驗,藝術創作的素材同樣源自于創作者的生活體驗。《紅樓夢》是曹雪芹嘔心瀝血創作的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它真實、深刻、多角度的反映了他當時身處的時代與社會,書中的點滴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都有跡可循。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帶,因此他對于建筑的創作素材也主要取自于這兩地。我國江南一帶的古典建筑大都以“間”為構成特點,組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構成單個庭院,進而由單個庭院構成錯落有致的院群,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在直線和曲線的相結合下,呈現出多維的美感,院群空間變化豐富,同周圍的自然環境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1.1 《紅樓夢》建筑的秩序美
我國古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和熏陶,等級制度森嚴,尤其是在封建制度達到頂峰的清朝時代,尊卑制度思想更是根深蒂固,深入到千家萬戶。《紅樓夢》中的建筑與封建社會的秩序如出一轍:君臣、父子、夫妻涇渭分明,相互之間絕對不能逾越。例如林黛玉是史太君的外孫女,是老祖宗的心頭肉,但是她初次進賈府,也不能走正門,只能從西角門而進;王熙鳳到賈母房里去看黛玉,也只能是從后房進來。“角門”“后房”這些建筑稱謂不同,象征的意義也各異,門的名稱、方向,房子的位置,這些都是封建時代等級秩序的象征。
1.2 《紅樓夢》建筑的對稱美
《紅樓夢》中對于建筑位置的設定也是極為講究,它將主要的建筑安置在對稱軸上,而次要的建筑則安置在中軸線兩側的位置上,這種平面設計的布局原則來自于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四合院,它更是我國古代封建宗法和等級觀念的集中體現。《紅樓夢》中位于中軸線上的建筑是最高等級,為賈母起居處,其他建筑則按照尊卑、長幼、男女、主仆等關系依次排列。每個房屋外部都有界限分明的圍墻,前院有倒座,后院有東西廂房,廂房院落左右對稱,次要的其他殿閣則以正廳為圓心環繞排開。
我國自古有“天圓地方”的自然觀,認為自己處于天地的中心,所以“中”字特別能代表古代中國人的處事態度,儒家文化更把這種“中”的概念升華提煉,創造出“中庸”思想。“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因此《紅樓夢》中的建筑在空間布局和平面設計上都遵循了對稱的規則,以中軸線對稱均等布置,嚴謹規整,恪守強者居中,等級嚴格的儒家之“禮”,這樣不僅使建筑在構圖上取得一種均衡,給人以天然的安全感,而且建筑的對稱之美,更突出了中國人民崇尚家庭團聚,國家統一的文化觀念,是中華民族偉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體現。
1.3 《紅樓夢》建筑的含蓄美
中國藝術形式向來推崇含蓄曲折美,與西方熱情洋溢、色彩繽紛的油畫對此之下,中國的隱忍含蓄、黑白相間的墨筆畫更能凸顯中國人民簡單、嚴謹、堅忍的性格特征;而在文學作品《白石詩說》中也有提到:語貴含蓄。這些都闡明了“隱”在藝術表達中的重要性。含蓄曲折的內涵就是“隱”,而建筑的含蓄曲折則能拓展讀者的想象力,延伸作品的表現力度。例如《紅樓夢》第17回中有對于建筑曲折美細節的描寫:“崇闊巍峨,層樓高起,面面琳宮合抱,迢迢復道縈紆,青松拂檐,玉欄繞砌,金輝獸面,彩煥螭頭”,這幾句話中處處可見曲勢,時時凸顯優美,尤其是曲廊,人行其中,幽靜深邃,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給人廣闊的聯想。
2 《紅樓夢》建筑與自然環境
《紅樓夢》中的建筑雍容華貴、莊重柔麗,但曹雪芹恰恰能夠做到讓建筑不是孤獨的美,而是打破傳統的創作模式,讓他們與周圍自然環境交相輝映,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例如賈母等在綴錦閣吃酒,命梨香院的女孩子們在藕香榭奏樂,賈母說“就鋪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著水音更好聽”,實現了建筑和水的有機結合;如黛玉、湘云在凹晶館中觀賞中秋之月,在凹晶館附近有一個水池,與那邊的藕香榭的池水相連,微風一吹,讓人心曠神怡,音樂一響,讓人神清氣爽。就這樣一個簡單場景的描述,通過水池讓凹晶館與藕香榭連接起來,使畫面隔而不散,實乃精妙,給人以豐富的聯想,逼真的感受。
在中國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現在更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理念,由此可見,人一切行為的產生都離不開賴以生存和生產的自然環境,那些大地、山川、河流、草木都是人類得以生活的基本元素,給人類提供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但是同時,人類的活動也在改造著自然,反饋著自然,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同樣,建筑要想獲得整體和諧的美感,也必然要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融為一體,自然環境為建筑起到點綴和烘托的作用,而建筑賦予自然環境新的生機與顏色,《紅樓夢》中就是貫徹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這一藝術與美學的原則,從而塑造了這樣一副和諧美麗的豪門巨宅畫卷。
3 《紅樓夢》建筑與人物
《紅樓夢》中的建筑不僅僅只有居住價值和審美價值,他更是一種媒介和橋梁,是“十二釵”主人公們,特別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兩位性格特征的藝術表達,與他們的生活線、感情線、命運線緊密相連。通過間接的渲染,仿佛建筑也有了強烈的人物個性。《紅樓夢》中用姿態萬千的府邸和園林來描繪紛繁復雜的人物性格,刻畫人物的性情和行為,使人物形象更豐滿生動,個性更深入人心,讓讀者又愛又恨,引人入勝。古典小說中用建筑象征人物靈魂這是首次。
如賈寶玉在《紅樓夢》中所住的“怡紅院”,院中種植著芭蕉和海棠兩種植物,芭蕉為綠,海棠為紅,于是賈寶玉便為其取名“紅香綠玉”,整體意境顏色艷麗,暗香浮動。那海棠紅若胭脂,弱如扶病,近乎閨閣風度,故稱作“女兒棠”,以此來襯托賈寶玉的性情以及他在大觀園中的地位。進入房屋建筑之內,室內裝修更是金碧輝煌,珠光寶氣,四面皆是名手雕鏤的雕空玲瓏木板,甚至連窗紗都是五彩綢緞,明明是男人的房間,門前卻赫然有一架大玻璃鏡,而且布置的非常精致。從建筑環境來看,賈寶玉的家庭物質條件非常優越,生活富貴悠閑;從裝飾的色彩推測,賈寶玉外貌柔和,行為偏僻、是閨閣中的良友,是富貴不知樂業的閑人。
大觀園將《紅樓夢》書中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命運連成一線。曹雪芹用筆墨賦予了人物靈魂,同時也給予了建筑詩情和畫意,它們美輪美奐,璀璨奪目,美麗而平和,具體而真切,折射出曹雪芹對于美的獨到理解和感悟,代表了他對美好的期盼和希冀,體現了他對生活和理想的熱愛。正如“脂平”所說:“大觀園原系十二釵棲止之所,然工程浩大,故借元春之名而起,再用元春之名以安諸艷,不見一絲扭捏”。這句話最終道出了曹雪芹創造大觀園的初衷和用意。大觀園是為十二釵所創造的,十二釵只有在大觀園里才是活的,只有當它與十二釵的生活和情感融為一體時,它的旖旎風光才能真正顯示“天上人間諸背景的”魅力。
曹雪芹別出心裁,充分利用建筑這一元素,實現了書中自然環境、人物靈魂等各個部分的緊密相連,勻稱和諧,這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實乃首創,迸發了嶄新的(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美麗火花,對后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滲透于建筑中的中國傳統美學,不僅烘托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襯托出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故事情節,更創造出豁達清幽、壯麗精致的文學意境,讓讀者在情景交融中獲得美的享受。
總之,《紅樓夢》中的建筑不僅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審美理念,更是與自然環境、天地山水相融為一體,而且也與書中人物緊密相連,是他們喜笑嗔悲,跌宕起伏人生命運的象征。所以,小說《紅樓夢》實現了建筑與文化、環境和人物靈魂的和諧統一,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參考文獻:
[1] 梁思成.拙匠隨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2] 王振復.大地上的“宇宙”――中國建筑文化理念[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 鄭紅楓,鄭慶山.紅樓夢脂評輯校(第23回)[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關鍵詞】《紅樓夢》;襲人;性格
《紅樓夢》中襲人是一個性格、心理和行為非常復雜的人物,兩百多年來的評論家、研究家和廣大讀者,見仁見智,觀點大相徑庭。本文試圖從襲人的判詞入手,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其性格和最終命運。
小說第五回寫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進入“薄命司”大門,只見有十數個大櫥,皆用封條封著。先見封條上寫著“金陵十二釵正冊”,接著是“金陵十二釵副冊”,最后是“金陵十二釵又副冊”。寶玉便先伸手將“又副冊”櫥打開,先是晴雯的畫冊和判詞,寶玉看了,又見后面畫著一簇鮮花,一床破席,也有幾句言詞,寫道:
枉自溫柔和順,空云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這便是襲人的畫冊和判詞,也是作家曹雪芹對襲人人生命運的安排和思想性格的評價。
一、溫柔和順
襲人判詞第一句“枉自溫柔和順”,寫出了襲人的性格溫和、柔順,很有親和力。談襲人的“溫柔和順”就不得不和晴雯進行對比。襲人和晴雯同是怡紅院的大丫環。晴雯的性格極為剛烈,嫉惡如仇,脾氣又急,聞名全園。聽說墜兒偷了金鐲子時馬上表現出“爆炭脾氣”,責罵、懲罰,還代替寶玉⑺辭退(第五十二回)。抄檢大觀園時晴雯語言尖利,大煞了王家的威風(第七十四回)。到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更表現出晴雯的任性。
晴雯的性格即極有骨氣,然又目空一切,樹敵過多,對自身的丫鬟地位缺乏自審和反省意識。這些都決定了她后來被趕出大觀園的命運。也正是她含憤早夭的根由。然而襲人的性格卻和晴雯恰恰相反,既不行小姐之權,也不言主子之事。服侍賈母“心中眼中只有一個賈母,服侍寶玉心中眼中只有一個寶玉”,她的“溫柔和順,寬和厚道”博得了大觀園中多數人的認同。也正是在第三十二回,面對晴雯的無名怒火,無情的挖苦,當寶玉要趕走晴雯時,卻再三阻攔,以至下跪懇求,才使寶玉收回成命。足見其心底之寬和厚道。
二、似桂如蘭
“似桂如蘭”是說襲人的品格如桂花、蘭草般美好,芳香馥郁。確實,襲人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具有正義感。當她聽到金釧兒投井死后,“想素日同氣之情,不覺流下淚來”。 當她得知老色鬼賈赦逼鴛鴦為妾之事,她說:“這個大老爺太好色了,略平頭正臉的,他就不放手了”。既表現了對鴛鴦的同情,也不滿賈赦的荒。
更重要的是,襲人不僅在生活上細致入微地照顧好寶玉的飲食起居,而且還在思想行為上無數次苦口婆心地規勸寶玉,希望寶玉改掉自己的“壞毛病”。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語”中襲人就借贖身對寶玉進行勸解。
三、公子無緣
小姐里寶玉愛的是黛玉,丫鬟里寶玉愛的卻是襲人――雖然這兩種愛不可相提并論,前者主要是在精神層面上,愛得純凈理想,后者主要是在生活層面上,愛得世俗溫暖,但不能不承認這兩者都是愛。如果說寶玉和黛玉是有情無緣,和寶釵是有緣無情,和襲人可以說是有半世情緣的。
襲人照顧寶玉日常飲食起居,可以說是無微不至,“跟了寶玉,心中只有寶玉。”這樣的“癡”, 是后來產生愛情的基礎。而襲人與寶玉愛情的愛情不得不從第六回寶玉與襲人“初試云雨情”之事說起。
賈寶玉神游太虛幻境之后,遂便把夢中之事細說與襲人聽了。然后說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得襲人掩面伏身而笑。因“素喜襲人柔媚嬌俏,遂強襲人同領警幻所訓云雨之事。襲人素知賈母已將自己與了寶玉的,今便如此,亦不為越禮,遂和寶玉偷試一番”。自此寶玉視襲人更比別個不同,襲人待寶玉更為盡心。
這次偷吃禁果,確定了襲人在賈寶玉心目中獨特的位置。也確定了兩人的關系。愛情其實是一種緣分,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情緣是一種前世仙界之緣;而寶玉和襲人之間的相逢、相悅、相親、相愛,可以算是一種世俗情緣。只可惜,仙界的神瑛侍者總歸是要回歸仙界去的,襲人與寶玉的俗緣難以終老白頭。“誰知公子無緣”,應該是指無緣終生相伴,在賈家敗落之后,襲人最終被迫下嫁蔣玉菡。寶玉和襲人曾經相處、相愛,緣分歷歷,不可謂無緣。然諸行無常,不長久者亦何止他們!
四、優伶有福
襲人的最后結局,是在后四十回中完成的。但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脂硯齋的批語中已有過幾次暗示。特別是對襲人名字的幾次描寫,更是埋下了最終嫁給蔣玉菡的千里伏線。可以說襲人嫁給蔣玉菡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
對于襲人和蔣玉菡的婚姻,后來的研究者多持否定的看法。有人結合第三回中講“襲人亦有些癡處:服侍賈母時,心中眼中只有一個賈母;服侍寶玉時,心中眼中又只有一個寶玉。”得出后來襲人定時心中眼中又只有一個蔣玉菡。講這是得新忘舊。
五、結束語
清代中后期是理學昌明的時代,倫理道德緊緊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襲人失節再嫁,成為后人對她詬病最多的地方,認為不符合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原作中襲人是如何再嫁已經難以得知,而程高續本中對襲人的再嫁描寫本就帶有一定的偏見。我們占不說襲人是如何再嫁,單就在再嫁這件事來說,認為襲人不應再嫁,應以死殉情,這無疑是站在男權至上的角度出發的,要求女性從一而終無條件的遵從。襲人將滿腔的“溫柔和順”都賦予寶玉,將她女兒的美妙青春都耗費在寶玉身上,唯一的期盼便是能和寶玉委曲求全的長相廝守,即便一生一世服侍玉、釵夫婦二人也不為后悔,然而卻不能夠。襲人的一片溫情,寶玉何曾有絲毫的掛念? 為一個對自己毫無牽掛的人而死,又有何價值可言?
襲人最后嫁給了蔣玉菡不能不說是一幢美滿的婚姻,一個美滿的結局。
參考文獻
[1] 王昆侖.《紅樓人物論?花襲人論》[M].北京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 林冠夫.《紅樓夢縱橫談》[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3]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4] 一粟.《紅樓夢卷(第一冊)》[M].中華書局,1980年9月第1版.
1、心比天高身為下賤是晴雯的判詞。
2、晴雯,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中人物,金陵十二釵又副冊之首,賈寶玉房里的四個大丫鬟之一,雖是丫鬟,但在寶玉房里過得千金小姐的生活。紅學中普遍評價她有林黛玉之風。她長得風流靈巧,眉眼兒有點像林黛玉,口齒伶俐,針線活尤好,曾為寶玉病補雀金裘。
(來源:文章屋網 )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金玉緣》此書分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種版本系統。
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閑情為脈絡,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通過家族悲劇、女兒悲劇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機。
劉姥姥是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紅樓夢》里的人物,王板兒的姥姥。她曾三進榮國府,給沉悶沒生氣的朱門帶來些許的歡聲笑語。她善良正直,聰明能干,明事理,重情義,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來源:文章屋網 )
摘要:金陵十二釵判詞是《紅樓夢》語言藝術的代表,它是曹雪芹借警幻仙子之口對金陵女子的地位、身份及命運結局做的高度暗示,對塑造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命運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近年來,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態翻譯學,由于其視角新穎且具有時代意義,日益受到學者的關注。因此,本文嘗試從生態翻譯學角度來解讀霍克斯與楊憲益譯本中的金陵判詞,探討兩位譯者如何運用生態翻譯學“適應/選擇”理論來再現《紅樓夢》這一經典著作的精髓。
關鍵詞:《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判詞;生態翻譯學
《紅樓夢》不僅體現了封建社會文學的最高峰,而且綜合體現了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小說收納了大量的詩、詞、曲、賦等,真正做到了“文備眾體”。而詩歌則是“文備眾體”重要形式之一。金陵十二釵判詞出現在小說第五章,對書中人物性格及命運有著強烈的暗示,被認為是整部小說的“文眼”,因此受到眾多學者的青睞。本文以霍克斯和楊憲益的全譯本為研究對象,從生態翻譯學角度來解讀,探討兩位譯者是如何處理三個維度的適應與轉換來展現《紅樓夢》這一經典著作的精髓。
一、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與金陵判詞
生態翻譯學是社會文明轉型在譯學方面的一種反映,是時代的產物。生態翻譯學涉及了生態學和翻譯學,因此,它又是一項具有跨學科性質的交叉研究。生態翻譯學以達爾文“適應隨擇”學說的基礎原理和思想為指導,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理念為核心,是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模式。在生態翻譯學的視角下,翻譯被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翻譯過程被描述為“有譯者主導的適應與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翻譯原則指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在翻譯生態環境的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維度的適應,繼而依此作出適應性地選擇轉換。翻譯方法簡括為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三維”轉換。因此,筆者以此為討論基礎,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方面來對比分析兩位譯者的金陵十二釵英譯本。
(一)、語言維的適應與選擇
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轉換,這種轉換體現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轉換是基于源文原語的多樣性進行的。首先讓我們來看原詩的語言藝術。
金陵石判詞共十四首,包括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和又副冊,刻畫了金陵十五位女子的性格、身世和命運。在描寫晴雯、襲人和湘云時,曹雪芹采用長短詞來刻畫。而其他十一首則采用中國詩歌傳統形式絕句,包括7首七言絕句和4首五言絕句。中國古典詩歌通過格律的押韻來展現其獨特的韻律美。以探春判詞為例。
筆者單就這首判詞的韻律作分析。在漢語中,一字一音節,兩對音節形成頓。在七言絕句中,一般有四頓,每頓的音節為二二二一或者為二二一二。這首判詞可以這樣劃分“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這樣的處理使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平仄交替,押韻整齊,富有音律美。為了再現原判詞的藝術特色,霍克斯處理時采用了英詩中傳統的方式五步抑揚格,使譯文抑揚頓挫,錯落有致,勻稱而和諧。在判詞中頷聯和尾聯中的“消”和“遙”,押韻-ao.讀來氣韻悠長。霍克斯也看到了這一點,最后一個詞用“decay”和“away”來押韻,把“ei”這個長元音產生的聲音綿長而低沉的音樂效果發揮的淋漓盡致。楊譯文雖也采用押韻等來體現音樂美,但與霍相比略遜一籌。因此霍克斯在處理韻律時,選擇性地適應原文,適應原文的藝術特征,體會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美,后在適應性選擇過程中實現譯出語與譯入語語言維度的最佳轉換。
關于格律詩的翻譯,馮慶華在《文體翻譯論》中說:“若能以格律詩譯格律詩,既講究格律又無損原意,仍當屬上乘”1(2002:217)生態翻譯學認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對原文的風格進行適應性轉換,又要選擇性地適應譯入語生態環境。通過以上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楊譯雖然在韻律上有一定的規范,但是綜合其他方面來看,算不上一首格律詩;霍譯基本上是五步抑揚格、英雄雙韻體,產生出了與原詩效果相當的形式風格美。而且此譯詩更能適應英語生態環境。
(二)、文化維的適應與選擇
生態翻譯觀認為,文化維層面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有文化意識,認識到翻譯是跨越語言、跨越文化的交流過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以保證信息交流的順利實現。(胡庚申,2004:136-137)即文化維度的轉換成功與否取決于原語與譯語之間的文化障礙能否得到有效地處理。在這些文化障礙中,尤以中國典故為最難克服的障礙之一。典故意義隱晦但內涵豐富,因此,就出現了原文作者、原文讀者與譯出語讀者之間“文化空白”。因此,筆者從金陵判詞中選取典故來管窺楊與霍對“文化空白”的處理。
迎春判詞中有一個典故,即“子系中山狼”中“中山狼”,這個典故出自明朝馬中錫《中山狼傳》,以此暗示迎春的丈夫是一個殘暴而又忘恩負義的人。楊憲益把中山狼翻譯為“a mountain wolf”,而霍克斯則翻譯為“the wolf in the old tale”,兩種譯本都將狼的形象翻譯了出來。但是楊譯避實就虛,采取直譯的方法,淡化了中山狼文化含義的解讀,那么譯出語讀者不免會問,何為mountain wolf?這是狼的產地還是狼的一個品種?所以就文化意象的轉換方面有所欠缺。而霍雖然把“中山狼”僅僅翻譯一個英語單詞“wolf”,但“old tale”使狼置身于寓言童話這一環境下,突出了狼背后殘忍貪婪的本性,把中山狼典故背后警醒世人的意義明確表達了出來。
下面是“金閨花柳枝”這一句,以花柳來形容女子是中文詩歌中常用的表達方式,而“金閨”二字更是點出了迎春的出生高貴,這兩種表達都帶有中國文化殊的意象。楊譯如實翻譯出,雖意象完整但不同文化讀者可能一頭霧水,而霍譯則采用意譯,雖達意卻不傳神,無法表達原文文筆風采。所以,就文化內涵的轉換傳遞方面,霍譯在此比楊譯略顯高明。
(二)、交際維的適應與選擇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轉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
從交際的層面上來看,也就是說從讀者更能讀懂哪個譯文所傳達信息的角度,及傳遞信息的完整度方面,霍譯本略高一籌。在晴雯的判詞中有一句“霽月難逢,彩云易散”,霽月,天凈月朗的景色,舊時以風光霽月來比喻人品質高潔。彩云,即有紋彩的霞,古稱雯,點出了晴雯名字中的雯字。晴雯自小被賣入賈府的奴仆賴大役使,可謂是奴中奴,但其反叛意識最強。曹雪芹寫這兩句詩的目的是一方面贊揚晴雯品質高潔、剛直;另一方面用“難逢”、“易散”暗示了她命運多舛、壽命不長。這兩句詩霍譯為“Seldom the moon shines in a cloudless sky,And days of brightness all too soon pass by,”楊譯為“A clear moon is rarely met with,Bright clouds are easily scuttered.”在霍克斯的譯本中,晴雯的名字被譯為Skybright,而在這兩句詩中也出現了sky,brightness,這很容易使譯入語讀者聯系到晴雯這一人物形象。第一句中“Seldom”也點出了晴雯品質高貴及其難得,第二句則用“days of brightness”“too soon pass by”暗示了晴雯豆蔻年紀香消玉殞的悲劇。在楊譯本中,意象“moon”“clouds”使用也暗含了晴雯的名字,但就突出其品質和命運方面欠缺。從這兩句詩的處理上可以看出霍克斯想要向譯入語讀者傳遞的信息與曹雪芹所表達的信息基本吻合,因此就信息完整度方面,霍克斯更加適應性的轉換原語的交際維度。
二、結語
生態翻譯學認為,“外部環境”要求譯者須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事實上“內部因素”決定譯者的自我選擇。譯者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是一種“選擇性”的適應,譯文的產生,是一種“適應性”的選擇,而無論是適應還是選擇,“皆是由譯者做出的選擇”。而這種選擇是多維度的,主要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生態翻譯學關照下的譯文評判標準,不再只是忠于原文或是迎合讀者,而是要實現譯文能在新的語言、文化、交際生態中生存或長存。譯者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方面整合適應選擇度,不是單獨強調某一維度或是把某一維度放在第一位的位置。所以,從“整合適應選擇度”方面來考量,霍克斯接受了原文生態環境的選擇,通過自己能動地融入原文生態環境,并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上與譯品進行了互動,產生出了更適應于譯入語生態環境的譯作。(作者單位:天津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蔡義江.蔡義江點評《紅樓夢》[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2]曹建輝.從《葬花吟》英譯看詩詞中模糊語言的翻譯策略[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225-227.
[3]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初探[P].國際譯聯第三屆亞洲翻譯家論壇宣讀論文,香港,2001.
作者: 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 。
主人公賈寶玉 ,它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及大觀園中點滴瑣事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閑情為中心,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描寫了金陵十二釵的人性美和悲劇美,歌頌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過叛逆者的悲劇命運預見封建社會必然走向滅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機。
(來源:文章屋網 )
新版《紅樓夢》制作方的工作作風,還真是雷厲風行,演員海選才開始,就已制作出官方網站,供網民為選手投票。上去瞄了一眼,幾乎駭掉下巴。立刻想起1980年,媽媽、舅舅帶著我去別人家做客,適逢那家人得到一本《紅樓夢》掛歷,里面是浙江某文工團的女演員扮演的十二釵,媽媽和舅舅站在掛歷前逐頁翻看,并加以評點:“這個五大三粗,像楊排風”,“這個的臉像鞋幫子”,“嘖嘖,看這衣服的針腳粗的”。還好,他們沒見過芙蓉姐姐,以及想演《紅樓夢》的新時代男女青年們。
制作方的選角標準,是“清秀樸實、不慕名利”的男女青年,但當今真有這樣品性的青年,又怎么會去參加這種形式的海選并最終勝出?能在“選秀”中生存下來并獲得勝利的男女,必須要自信爆棚,要出盡百寶,要世故善算金枝欲孽,還要身世慘絕人寰賣過身葬過父,還要能鼓動觀眾投票,還要籌得到錢雇人投票,還要不斷制造新聞散布消息,以維持人們的興奮點,例如“與秦鐘候選人疑似斷背”、“寶玉候選人慘被焦大候選人PK的黑幕”。這樣的選法,可以選出具有舞臺調動能力的舞臺明星,可以選出多姑娘、秋桐、黑社會女老大,惟獨選不出賈寶玉、林黛玉、史湘云,當年的陳曉旭若有這能耐,今天也演不了林黛玉。
《紅樓夢》選角與一般選秀又不一樣,別的選秀,不論選超女選好男選人妖,只要有人報名,便可以搭起臺子來,不論是疤是麻,是矬子是將軍,最終選出幾個就可以交差。而《紅樓夢》是有預設目標的,這個預設的目標,就是要選出符合角色形象氣質的新人來,選不出來就算徹底失敗,更糟糕的是,這般選法,總能有人票數最多,卻不一定符合角色要求,到時候怎么辦呢?讓不讓人家演?怎么交代?世上的事,想不到收場,就別開場。
這是商業活動,是炒作,群眾早看穿了,所以根本不拿這選秀當真,只當它是惡搞、是cosplay,大家索性居心叵測地要看笑話,于是《紅樓夢之夜》成了搞笑視頻下載的第一名,李宇春被推薦演寶玉,孫悅在民意調查中成了呼聲最高的黛玉,又有人揀出自薦者中最惡形惡相的三個人來,強烈推薦他們演寶黛釵――反正是毀,要毀就毀徹底。這灰了心的時代,誰都不當真。
選秀不是萬能良藥,但實在要選,也可以,選出演員來,改拍《西游記》、《鏡花緣》吧――總不能白忙活一場。
紅樓一夢。占據中國歷史上古典小說的顛峰之位。這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學作品,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甚至,超越了文學。 《紅樓夢》,兼備歷史圖景的描摹,思想精神的深刻,寬廣,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紅樓夢》其中主要的,次要的,閃過即逝的人物不下千百,但卻反而不雜,亦決非一般小說中千人一面,多而不亂,每個人人物的性格,言語,行為乃至詩詞歌賦皆有其個性。 獨領悟《紅樓夢》中的一個人。 她并非葬花獨吟“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的林黛玉,又非冷香襲人空誦“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薜寶釵。 她兼有寶釵停機之德,黛玉詠絮之才,熙鳳理家之能。 她的名字,便是賈探春。 探春是一個自主,獨立,敢說敢為德女子。 黛玉初見探春時,以二十八字描摹其神貌:“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采精華,見之忘俗。”“削肩”二字想是從曹植《洛神賦》中“肩若削成”四字化來,可見探春容貌之美麗脫俗。“文采精華”四字,既勾勒出一個氣質超凡的女子形象,有暗隱探春之文才。 由探春發起成立了海棠詩社(后改名桃花詩社)。詩社諸人各有雅號,如黛玉的“瀟湘妃子”。寶釵的“蘅蕪君”。探春為自己取得雅號是“蕉下客”,她說自己最愛芭蕉。“蕉下客”,別致超然,足見心境。 探春的詩歌不似寶釵的自寫身份,暗含諷刺,溫雅沉著。以品行為先才技為末;亦不似黛玉的風流別致,逸才仙品,超凡脫俗,讀來口齒盈香。 她的詩格調更高,更為超脫。探春真是如此,任憑別人如何說如何看,她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縱然無人理解無人支持,她仍會堅持走自己的路,一直走下去。 探春也是一個有管理才干的女子,于熙鳳不分伯仲,徑較熙風更沉靜些。畢竟她是個大家小姐。 探春理家之時,面對府中各個利益集團各種積蓄已久的矛盾沖突的一次次大爆發,她克服了諸多困難,興利除宿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亦是萬里挑一的英雄。她曾說:“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了一番事業,到時自有我一番道理。”可見她雖是女子,卻志存高遠,遠勝于男子。有一條批說,若探春不遠嫁,那么賈府遭遇滅頂之災時,她并能使賈家子孫不致離散。這等本領,恐為釵,鳳等所不及吧! “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探春掣著杏花之簽,瑤池仙品。詩云日邊紅杏倚云栽。注中:得此簽者,必得貴婿。伏后文中探春遠嫁。然探春遠嫁何方?其夫當真“貴婿”哉?依眾人笑言“我們家已有了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一句猜測,探春今后的身份可能是王妃。那么是哪個王妃呢?她的未來,究竟如何?悵然的是,曹翁以逝,紅樓以殘…… 《紅樓夢》一書,寶,黛之情極為突出。然而,探春的愛情,只字未提。探春。作為一個曹翁極為珍愛的藝術角色,為什么在她整個生命旅程中,沒有愛情的芬芳呢?也許曹翁太珍愛這個幾近完美的角色,以至難以找到一個相當的男子來匹配罷!有或許,如探春這般女子,人生之重心并不在此,且心比天高,又極為有才,難尋知音。 探春在《金陵十二釵正冊》中位列第四,僅次于釵黛及對賈府興衰起到極端鍵作用的賈元春。關于探春的冊頁,畫得是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詩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
詞曲.探春詞 一帆風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
恐哭損殘年, 告爹娘, 休把兒懸念.
自古窮通皆有定, 離合豈無緣?
從今分兩地, 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 莫牽連 她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飄飄搖搖,獨在異鄉,舉目無親,空嘆“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 即便有超凡的能力,亦是要哀嘆“生于末世運偏消”。這不僅僅是探春的悲哀,雪芹的和探春相向的命運,格外珍惜,落到癡情。暗詠自己的命運.悲哀 悲哀!更是天下滿腹經綸卻無處一展的雄才之士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