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關于人間真情的作文

關于人間真情的作文

時間:2023-05-29 18:17: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人間真情的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人間真情的作文

第1篇

【摘要】在作文教學中,常常見到“情感的偽化”:如虛情假意的“淺吟輕唱”,空話連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見少年出乎自然的純真和本該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獨特體驗,字里行間“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個真實的自我。這些陳詞濫調的背后,是學生對作文興趣的消退,真情失落業已成為作文教學中的痼疾。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要努力讓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真情。

【關鍵詞】作文教學問題對策

一、 當前作文教學中的問題

在作文教學中,常常見到“情感的偽化”:如虛情假意的“淺吟輕唱”,空話連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見少年出乎自然的純真和本該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獨特體驗,字里行間“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個真實的自我。這些陳詞濫調的背后,是學生對作文興趣的消退,真情失落業已成為作文教學中的痼疾。對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調動學生作文時的真情?要努力培養真誠性,就是要把過去作文中教學雙方“合謀作偽”的現象堅決予以摒棄,要讓學生養成“說真話,寫自己”的作文意識。葉圣陶先生曾這樣說過:“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世理的真實,切乎生活的狀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彼€對“求誠”作了具體的界定:“從原材料講,要說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說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度。”這就徹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虛假浮夸之風,既有利于寫出真實之文,也有利于培養真誠之人。

二、作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表達真情

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怎樣做到這一點呢?

1、重視周記訓練,打磨學生的情感積淀

心理研究表明:寬松、民主和諧的氣氛,能使學生產生親和力和積極的情感。周記,顧名思義是一周記事,是學生個體情感和體驗的表達,是學生與教師勾通的渠道,一般來說寫作心靈處于自由的狀態,這一種狀態如果受到一點干涉,就會敏感的關閉。通過周記談心,就不一樣,因為談心時大家的心靈都處于同一種放松狀態,它能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讓學生自由地表達真實。

只要心靈之窗打開了,你就可以用潛移默化的方式誘發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較為穩定的情感素質,形成體驗——積累——打磨——升華——再體驗——再積累——再打磨——再升華的良性循環,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識地用豐富的感情去喚起、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是“雙贏”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心理,接近學生,培養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同時學生個體方式的成長的愉快和滿足,會在積沉下來,在作文中不時表露。

2、每天一個小故事,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

悠久的文明,燦爛的文化,豐滿的偉人形象,無不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產生多方面、多層次的情感體驗。文化的沉淀,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歷史長河里流淌至今依舊熠熠發光的金子,是一個民族情感的長廊:如明月、霜露、白發、杜鵑等融合的鄉愁,如陽光、春天、鶯啼、燕語等組成的希望,如梅、蘭、菊、竹等體現的氣節……這些傳統的氤氳、美妙的意境對于積累學生情感作用很大。

讓歷史文化來影響學生的認知規律,很多教師覺得這樣會讓作文教學失去“主心骨”,會讓學生在歷史的淹沒、文化的陰影中失去自己的聲音,實踐證明:不會。青少年正是思想活躍的時候,個性的張顯、生命的活力注定他們不會歷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擷取一瓢或與之交流、暢談。因為在對待這些內容的時候,他們不是簡單的抄襲、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礎上,加深理解,是在歷史雄渾的歷史文化支撐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歷史折射出的光輝經過學生敏感的心靈過濾,散發出的文學底蘊深沉而有內涵。

3、精心創設條件,多途徑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盡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其情感的積淀,從而達到積多于內而后能發于外,直至流之于筆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進行情感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中就包含有豐富的情感個案:如《背影》中父親表現出的感人肺腑的一幕幕令人難以忘懷;如《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讓人嘆惋;《曹劌論戰》中曹劌非凡的戰略思想和卓越的軍事見解令人嘆服。

其次,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用海嘯的圖片來引導他們體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賽”來感受親情的可貴;用美妙的花草來勾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用社會中黑暗的一面讓他們理解正義,激發他們對光明的渴望等。

4、開掘學生作文的源泉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現在大力提倡生活作文,但學生主要時間在課堂上,那么如何開掘學生作文的源泉呢?首先是要開掘“閱讀源泉”。①利用課文的信息作為寫作源泉,如你對《項鏈》中的瑪蒂爾德是批判還是同情?完整地讀完《我的叔叔于勒》后說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是不是純粹的金錢關系?這些回答式的小作文既可使學生言之有物,又可訓練思維。②增加課外閱讀。文學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學生多讀可以間接地了解生活現實,學習寫作技巧,這是現實生活所不能直接賦予的。因此,對于學生,加強閱讀是重于“生活”的一種寫作需要。③引導學生學會品評。品評文章,可以使學生認識作品的優缺點,思想的局限性,自覺地避免盲目模仿,多寫性靈。其次是要開掘情感源泉。生活不是作文的唯一源泉,情感才是文章的生命。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開掘情感之源,人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逐步養成睹物抒懷的習慣,文章的內容就可以層出不窮。

5、引導學生說真話,創新意

第2篇

“意義”更多時候強調的是“價值與作用”,而“意思”則指向一種“愿望與情趣”。筆者認為,當下學生之所以對寫作存在倦怠感,究其根源或許就是作文教學沉溺于“意義”太久,以致學生對“意思”近乎陌生。所以寫作教學的終極目標應當回歸本真的“意思”寫作,少一點虛浮,多一份真情實感,真正寫出一點屬于自我的記憶、情感與價值判斷。

一、“意義”寫作帶來的弊端

首先應該明確“意義”一詞并非貶義,我們在人生的追尋中,無法抹殺“意義”帶來的積極影響。但是就當下學生的“意義”寫作而言,它的弊端也是顯然的?!耙饬x”寫作更多指向他人、超越個體,再明確點說就是為了給教師、給閱卷者看。學生為作文而作文,他們筆下的文字有太多的言不由衷與無動于衷。大體說來有以下種種:寫作趣味淡化,自主寫作意識喪失;真實心靈遮蔽,虛情假意無奈泛濫;生活情趣缺失,語言文字感知鈍化。

被動寫作成為當下學生寫作的常態,他們被一次次繁復的審題束縛著,被一次次的離題恐嚇著,被一次次的為扣題而扣題制約著,被一次次的素材掃描逼迫著。所以呼告式的結尾有了,生搬硬套的用例有了,不知所言的矯情意味有了。他們不會批駁,不敢表達,無法流露,難以從容??梢赃@么說,我們已經把自己趕到了寫作教學的死胡同。

寫作是有程式化的內容,但更多是個性化的言語呈現形式?!耙饬x”寫作讓學生只會從既有材料中去積累、去記憶、去揀拾。如此習得的寫作素養必然是淺層次的、低層次的,缺乏自我的發現、自我的思考,也無法靈活模仿,缺乏自我意識,只是一些文字的堆砌罷了。

二、“意思”寫作的價值導向

那么,為何我們應該倡導指向“愿望與情趣”的“意思”寫作呢?事實上“意思”寫作是將寫作話語權歸還給學生,強化自我意識,讓他們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記憶、情感與價值判斷。筆者以為“意思”寫作的價值導向至少有以下兩點:

1.“意思”寫作是生活情趣的直觀呈現

寫作本身是個性化的言語呈現,是寫作者對現實世界的關照。在“被寫作”常態化的中學作文教學中,作為寫作主體的學生也應該淡化“意義”作文給自己帶來的束縛,堅持自己的生活視角,著力審視學習、生活的情趣,喚醒內心的渴求,認識自我腳下的那一方土地,觸摸生活的溫度。尤其應該注意閱讀與學習便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意思”寫作是心靈真實的終極追求

錢理群教授在《關于中小學寫作教育的斷想》一文中如是說:“寫作對于人的精神、思維、生存還有另一個意義,即是一個自我豐富與發展的過程?!惫P者以為有可寫的內容與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寫好作文的大前提。寫作不是生命的負擔,而是真實心靈傾訴的內在要求。學生在發現、想象與創新的過程中,必然有著對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生命體驗。自主寫作也許是作文教學的一種理想境界,但是給學生自由選擇與發揮的空間,引導學生擁有欣賞能力與批判意識,寫出心里話,自然、真實、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寫作熏染著一點“意思”,當然也是彌足珍貴的。

三、“意思”寫作的呈現形式

籠統地說,“意思”寫作涵蓋了作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愿意寫”“寫什么”“怎么寫”這三個核心問題。確實在很多時候我們也一再思索學生為什么不愿意寫,不知道寫什么,不明白該怎么寫。筆者以為如果我們把落腳點踮在“意思”之上,或許有些問題就會明朗化一些。關于“意思”寫作無所謂寫作模式,也不可能框定寫作模式,而只有這種寫作形式所呈現的言語特征,可以給我們指明方向。

1.平實性寫作

平實性寫作,即語言表達的平易樸實。這一“意思”寫作呈現形式,要求寫作者的視角更客觀。少一點仰視與俯視,多一份平視,是其核心內涵。平實性寫作,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其一,內容的選擇具有生活氣息,寫作者對闡釋的內容并不會感到遙遠;其二,無論是敘事、抒情還是議論,寫作的語言應擁有自我的意識,實現我手寫我心,說明白,講清楚;其三,不拘泥于文本結構,緊密圍繞自己想表達的中心寫,有所取舍即可。金瀅瑜同學《人生咸淡皆有味》一文的片段,平實自然,沒有矯揉造作的痕跡,取之于生活,取之于常態,卻別有一番滋味。

社會激蕩不可常得,而平淡無味常困擾我們。人生可淡而如水,但有心之人仍能品味出其中的溫情與快樂。街坊鄰居總是固定時間固定地點下樓倒垃圾,不為別的,只為在繁忙生活中空出一段可以嘮嗑,相互交流感情的時光。在這份默契背后,我們可以體味到平淡生活中蘊含著的真情。正如一首歌唱道:“我的人間,柴米油鹽,歌聲眼淚,是永恒的真理?!逼降皇菬o味,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依然有滋有味。但今天我們很多人不能靜心品味淡中之樂,當粗茶淡飯成為一種煎熬,便熱騰騰奔赴羊肉火鍋,海鮮火鍋,打卷兒變色兒,在各種味料里翻滾。失去了本真,便再也無法品味出生活真正的味道。淡中之樂須靜心品嘗。

2.真實性寫作

真實性寫作,是“意思”寫作的主要價值導向之一,也是近年來優秀作文的重要評判標準。真實性寫作要求寫作者在構思行文過程中自然地表達真情實感,讓自我文字的情感流露更富有真實感、真誠感,而應避免不必要的累贅感、附加感。

而真實性寫作的建構,首先應尋求“實感”。只有以飽滿的情感去留意生活中細小的真實,以真誠的心靈去觸摸生活中平凡的偉大,才能在寫作者與生活之間建立起必要的情感,才能將這些情感因子融入文字中。其次應區分生活的真實與寫作的真實。寫作的真實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的真實,它需要寫作者通過再認識、再深思、再體察、再感悟。生活體驗是真實寫作的重要源泉,閱讀品味也可以成為當下學生汲取寫作素養的途徑之一。胡蘇倩同學的《我眼中的同桌》一文,饒有情趣地將自己與同桌的點點滴滴真實記錄,真切感知,真誠呈現,讀來令人開懷一笑,可以說是切切實實的動容之作。

我倆談不上閨蜜,沒那么甜蜜。她是辣椒,我是蔥花,偶爾熱炒一下,火氣一躥,脾氣也足夠嗆人。然而日子也正因此芬芳而絢爛了。

我倆吵架,有時故意找茬。一堂語文課演話劇《雷雨》。她充當了魯侍萍的角色。下了課,她拉著我的衣袖,“含情脈脈”地自稱是周樸園,喚我侍萍,又回頭對后排的俞欣辰咧嘴一笑,喚她蘩漪??粗遗l沖冠的樣子,她得意地笑,笑岔了氣,突然跳起來,雙手在胸前作交叉狀,隨時預備逃跑,防止受到意外“攻擊”。

她粗心大意。有一次我找不見書,著了慌,央她幫我同找,把我的家底都清點了一遍,還是了無著落。第二天上課時,她拿出一本書,一瞥字跡,倒吸一口氣,輕輕用食指戳戳我的肩。我回過頭,頓悟。接著她便是少有的害羞狀態,頷首低眉,面紅耳赤地聆聽我如唐僧般的一番教誨。打那以后,我要是丟了書,總是淡定地飄給同桌一句:“我的書失蹤了?!蓖懒⒖绦念I神會,小腦袋忙著鉆進抽屜一陣搜索。

3.充實性寫作

所謂的充實,即“充分、豐富、厚實”之意。敘事類文本的充實性寫作,要求敘事的完整,不能堆砌文字,著重于形象的真實生動、豐滿厚重。論述類文本的充實性寫作,要求在明確觀點的引領下,多角度、多層面展開合理論證,實現說理的清晰深入,充實飽滿。

事實上,充實性寫作是一種高層次的寫作要求,它須要寫作者在擁有良好寫作狀態下,不斷進行深層次的觀察與思考,尋求更豐富的發現與表達。簡而言之,充實性寫作的特質便是內容的充實、語言的豐厚。胡菁蕾同學《雪之南》一文,可以說是敘事類文體充實性寫作的典范,文章以獨具特色的江南韻味,有點有面,層層疊疊地鋪展開來,一個“落”字全然道出江南“落雪”的溫情,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從年前就盼著下雪,但臨近年關,只是一個勁地落雨,并非落雪。老人們也在念叨著落雪,兩個字從沒牙漏風的嘴里說出來變得極美,錯落有致,聽起來不像“下雪”,單薄、強硬,倒像是在喚著孫兒的乳名,有一點嗔怪,有一點溫情。

第3篇

一、在閱讀中體味親情

1.品讀課文,感知親情

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文章是表現人間最真、最美的親情的,語文課上,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材的示范和教育功能,引導學生品讀這些課文,品味作品的語言,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的交流,課文里蘊含著濃厚的情感就自然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精神營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老師應自然地恰如其分地予以點撥,使學生對父母形成正確的認識,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在學生初讀課文感知親情的基礎上,可抓細節潛心研讀揣摩親情。本文可抓住父親疼愛兒子這一中心,重點品讀分析“望父買橘”這一細節,并聯系文章前面交代的背景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對子女的舐犢之情,通過這些描述讓學生獲得情感共鳴。語文教學中親情教育要訴諸情感,通過形象感染感化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像一條長長的河,一直流淌在兒女的生命中,浸潤著他們每一個成長的足跡,以培養學生尊敬父母、熱愛父母趨真摯情感。

2.聯系生活,回味親情

語文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閱讀教學中學生在獲得文本意義的同時,進行著內心深處的自我對話,建構起自我意義,從而完成對自身的改造和轉換,優化自我主體品質,完善自我。教學中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適時撥動學生的親情之弦,與文中的主人公作對比以產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形成對家庭關系正確的認識,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正如王元驤所說:“沒有任何其他意識形態對于人們所產生的影響像文學作品所喚起的審美體驗那樣,使整個心靈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觸動,產生如此強烈的影響,獲得如此全面的滋養。它在人們精神上所產生的綜合效應,絕不是一般的知識傳播、道德教育和娛樂消遣所能企及的。”[1]我們應該注意挖掘教學內容中最能感動學生的那些因素,用以扣擊學生的心弦,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他們身心受到感染,真正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使學生在感動中受到感化。如,亞米契斯的《小抄寫員》寫了敘利奧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深夜等父親睡下后偷偷起床幫助父親抄便條的事,甚是感人。一個九歲的孩子就能如此理解父母的艱辛,能主動分擔家庭責任,這難道不能給我們以啟迪,為我們樹立榜樣嗎?我們今天條件好了,很多同學不理解父母的艱辛,處處依靠父母,甚至連舉手之勞也要父母代勞,稍有不如意就與父母吵鬧,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人人為我”的自私自利習慣,不知道關心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造成親情觀念弱化。和敘利奧相比,我們習慣了來自親人的愛,覺得親人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很少想到為親人付出自己的愛,更不會想到用自己的愛回報親人,逐漸喪失一顆敏銳感受生活、感悟親情的心。培養孩子敏感的心靈、豐富的體驗、細膩的感受,是豐富學生個性、培養完整人格教育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

3.閱讀延伸,加深體悟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感情,閱讀教學可以延伸到課外,作為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如,朱自清的散文充滿真摯醇厚的親情,材料平淡無奇,語言樸實無華,但在平淡中流露出至誠的感情。朱自清是“博愛意識的終極關懷者”[2],是個上孝下悌、慈妻愛子的人,他筆下多是關于家庭、親人的瑣事,但卻充滿真情,他筆下的親情像酒一樣濃厚,像水一樣晶瑩。講完朱自清的《背影》,可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朱自清的《兒女》,體會作者在至誠至真地解剖自己,在沉痛的自譴自責中表現出對兒女之愛的至情深厚;讀《冬天》體會一家人之間濃濃親情。這些課外延伸閱讀,既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又讓學生加深了對親情的體悟。

二、在寫作中抒寫親情

作文課上,一提到寫關于父母的文章,同學們總說沒東西寫。于是幾十篇作文如出一轍——自己夜里生了病,母親背著去醫院,悉心照顧。多少年的此類作文都是如此模式,對親情的抒寫顯得空洞甚至虛假。“情者,文之經也?!庇H情是天地間的至情,是心靈的綠洲,不應該也不需要去編造,而應該透過小事用心去體會去發現。父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最熟悉的人,如果寫這樣的文章沒東西可寫,什么樣的題目有內容可寫呢?沒東西可寫是因為孩子們從沒有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觀察父母如何辛苦地包攬了家中的一切,沒能感受到其中的殷殷親情,更沒有用心去體會父母為了孩子的未來自己省吃儉用,不惜用重金為孩子擇校的良苦用心。在他們看來,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是天經地義的,是應該做的。因此,他們天天面對著父母為自己日夜操勞和忙碌的背影,卻表現得很麻木、很平靜,完全無動于衷,一點也不覺得有什么感動。世間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學生不是沒有情,很多時候是因缺少點化和激發。此時,我們要適時點撥。有時候我們會對別人給予的一點小恩惠感激不盡,卻對親人一輩子的恩情視而不見,之所以“感激不盡”是因為那點恩惠是出乎意料的,之所以“視而不見”是認為那些關愛都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平時把父母所做的一切,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把親人的疼愛視作習以為常的事,我們沒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父母和社會,怎能從這些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小事中感悟到親人的關愛呢?怎能找到令人感動的事呢?人類的高貴未必迸發于驚天動地的壯舉之中,人類的真情卻必閃爍在點點滴滴的細節上,愛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每一細微之處都可見真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生活經歷中父親或母親的背影,像朱自清先生那樣,細細地用心地去體驗和重溫父親或母親對自己的那一份關愛和至情。通過類比聯想和情感激發,使學生消除經驗上的陌生感和感覺上的盲點,增強他們情感的敏銳性。

三、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親情

語文界提出“大語文”的概念,強調營造健康、健全的社會語言環境,利用一切語文學習的機會,廣泛開發社會與生活的語文教育資源。社會生活包含了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如旅游勝地、紀念館等,尤其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節日,特別適合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其中有很多節日與親情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西方文化的滲入,近年來,母親節、父親節也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發利用好這些資源,定將有助于學生親情教育的實施。如春節,在合家歡度佳節喜慶氣氛中培養學生“勤儉、孝親”的精神;元宵節在做元宵吃元宵的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家庭生活的溫馨,做到與家人互親互愛;利用清明節掃墓的傳統習俗,讓學生在插柳掛紙的過程中緬懷去世的親人,珍惜現有的親情,對健在的父母多一份孝敬,以免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利用中秋節在品月餅、賞明月的過程中,激起學生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利用重陽節讓學生懂得敬老愛老是中國人民的好傳統,利用母親節、父親節開展“孝”的教育,舉行感恩活動。

語文課還可以利用綜合性學習活動來進行親情教育,如:開展以“獻給母親的歌”為主題的綜合學習活動,讓學生收集描寫母愛的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從中感受被無數文人墨客贊頌的偉大無私的母愛;了解母親養育子女的酸甜苦辣及對孩子的希望和要求,從中體會父母的辛苦;講述傾注母親無盡關懷的生活小事,為母親寫小傳等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知道生兒育女的甘苦,望子成龍的焦慮,體驗到愛與被愛的甜蜜,感受到一份強烈的家庭責任感。語文課是一個開放性的課,它的教學可以延伸到課外,在家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愛,一張賀卡,一杯清茶,一封信……都能讓父母得到慰藉,在關愛和回報中感受濃濃的親情。

四、在培育人才中升華親情

親情是孩子的源頭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愛媽媽,才能愛祖國?!币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愛,怎會愛他人、進而愛國家呢?只有抓好了源頭教育,推己及人,才能讓親情教育進一步延伸升華,進而愛師、愛友、愛國家。每個人如果能真正做到“泛愛眾而親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也正是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