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孟浩然的古詩

孟浩然的古詩

時間:2023-05-30 08:54: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孟浩然的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孟浩然的古詩

第1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通過描繪李白送好朋友孟浩然去廣陵的動人場面,表現了友人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這首古詩時,我按照“讀詩文――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方法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讀通讀熟,再引導學生借助課后的注釋試著弄懂每句詩的意思。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地品悟詩意,我重現了當時的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當時依依惜別的畫面。我重點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通過親身體驗、充分表演當時的送別場景,使學生漸漸進入古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誦讀古詩。

【教學片斷】

師生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的心里很羨慕,很向往。但是,當李白看著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離他而去的是誰呀?

生:孟浩然。

師:在詩中,李白稱他為――

生:故人。

師:請同學們大膽、充分的想象,兩位好朋友,兩位詩人在一起的情景,和自己的小伙伴說一說、演一演。

(同學們在一起說一說、練一練、演一演。)

生:他們在一起游覽名山名水,欣賞風景,碰到自己喜歡的風景,就作一首詩。

生:傍晚的時候,他們在一邊喝酒,一邊欣賞明月,對著明月朗誦“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云端。”

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談天說地,談論國家大事,生活中的見聞,心中的理想。

師: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現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們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后兩行詩,看看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讀后兩行詩。)

師:從這兩行詩中,你們看出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嗎?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邊,看著孟浩然漸漸走遠。

生:李白看著孟浩然的船越走越遠,直到船不見了,他還在望著。

生:李白在江邊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隨著那只船。

師:讓我們隨著李白的目光,一起讀――(手勢提示)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通過體驗當時的場面,你從李白的目光中,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師:帶著自己獨特的體驗,再來讀一讀這句詩。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這是不舍的目光。請你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這是深情的目光。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小船消失在藍藍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著長江水,望著滾滾的長江水流向天際,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順風,在揚州玩得快樂。

生:孟浩然,這一別,我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再見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相聚,到時候,把揚州的情況給我講講吧!

師:這深深祝福,這依依不舍,這濃濃情意,像這滾滾長江水連綿不斷,把這兩行詩讀出來。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孤帆已盡,但祝福不盡,思念不盡。(示意另一名學生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這情意像江水一樣深,像江水一樣長。一起讀。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真是情意深長啊!李白的情深義重感動了我們,感動了孟浩然,感動了千百年來的中國人,人們深深地喜歡上了李白的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們一起讀整首詩。

生朗誦全詩。

【案例評析】

體驗教育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教學時巧妙地運用想象、表演等手段,使孩子們通過體驗當時場景,身臨其境地感悟當時的畫面,會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的開放,課堂氛圍更加的活躍。

第2篇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2、理解詩意。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4、并背誦。

5、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6、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

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學生:①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讀熟課文。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序:

一、揭題、解題(2分鐘)

1、揭題,2、讀題,3、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4、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5、“之”的意思。

2、交流搜集的有關資料(3分鐘)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關系?

3、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3、理解詩意(15分鐘)

1、學生自學古詩(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10分鐘)

1學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同2學講解古詩

②教師注意指點,并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4、體會詩境(6分鐘)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么?

3、這時長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

5、李白站在岸邊,6、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7、遠,8、心里會想些什么?

9、借助插圖,10、體會詩的意境。

11、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5、借助詩境,6、訓練說寫(14分鐘)

1、引導: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2、往日,3、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4、學業上相互幫助,5、情投意合,6、感情深厚,7、此刻分別,8、不9、知什么時候才能相見,10、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11、學們想象一下,12、他們的分別時,13、會說些什么,14、做些什么,15、會是什么樣的表情。我們能不16、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17、先要有腳本,18、請同19、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20、集體合作為這段情景的表演,21、寫一個腳本,22、腳本要交待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23、人們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4、學習小組合作撰寫腳本。

25、學生自愿或推薦表演,26、表演后師生共同27、評議。28、根據表演效果,29、重新修改腳本。

7、布置作業(1分鐘)

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完成下面的作業:

1、有感情朗讀,2、并背誦這首詩。

第3篇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放松心境,準備上課

二、吟誦詩歌,做好銜接

指名背誦有關“送別”的詩篇。

三、回味生活,再現情景。

欣賞音樂《長亭送別》,在《長亭送別》的音樂聲中,學生回顧生活中與親人、朋友離別的情景,適時導入新課。

四、讀詩導入,揭題設疑

⒈“人生自古傷離別。”楊柳依依,長江岸邊,說一聲再見,道一聲珍重,其中夾雜著多少無奈。剛才大家吟誦了不少有關送別的詩歌,下面我們就來看這一首由李白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課件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3.自讀古詩,試說詩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4.指名交流。

5.談話激趣:學貴有疑。讓我們打開課文,它文中包詩,對這首詩作了較好的擴展和闡釋,我想通過認真讀了課文后,不需要老師講,同學們自己就明白了。

6.(媒體出示課題)黃鶴樓送別,讀題質疑——誰與誰送別?

什么時候?怎樣送別?黃鶴樓在哪兒?……

7.(媒體播放錄象)黃鶴樓的簡介。過渡:那么在這俯臨長江、飛檐臨空的黃鶴樓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五、初讀課文,了解梗概

1.出示朗讀要求。

(1)選擇你喜歡的朗讀方式認真讀課文,遇到你喜歡讀的或讀不順的地方多讀幾遍,做到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弄明白課文寫了誰與誰在哪里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交流板書(李白孟浩然)

4.出示第一小節,范讀,(畫面顯示)。

5.(多媒體突出)“餞行”,齊讀,聯系生活,說說“餞行”的意思。

六、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鋼筆描紅。

2.積累送別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出示詞語,讀一讀:

煙霧迷蒙 繁花似錦 俯臨長江 飛檐凌空

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依依惜別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 譽滿天下 浩浩蕩蕩 永世不絕

二、精讀課文,引導探究

1.過渡:在這大好的季節里,景色美如畫,可李白卻要為好友孟浩然餞行,他們是怎樣揮灑滿腔的離別情的呢?

讓我們進一步研讀,到課文中去領略和感受吧!

2.出示閱讀要求:

(1)仔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們此時的心情可以從文中哪些語句感受到?用“——”線劃出;

(2)與同桌一起品讀所劃的語句,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3.學生研讀課文,品位語言。

4.交流探討,適時評價。

師:一對好朋友就要在這里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樣呢?

學生交流(板書 :依依惜別之情),出示相應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⑴你是怎樣理解“依依惜別”這種感情的?(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

⑵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引讀:因為李白和孟浩然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所以……(生接讀)。(因為他倆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生接讀)

⑶指導朗讀這句話。(讓我們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繼續談朗讀體會。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⑴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⑶再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⑷交流。(指導:你通過課外的閱讀,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了解?相機指導讀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

⑸指導朗讀。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

過渡:其實,孟夫子的內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卻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寬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樣寬慰的?

⒉根據回答出示句子:

“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⑴指導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誰?

⑵“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這句話,在課文中就是指……生讀(李白和孟浩然雖然分別了,但是他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⑶你是怎樣理解“永世不絕”的?

⑷指導朗讀。

3.分角色表演話別的情景。(多媒體出示話別畫面)

(1)同桌之間合作練習表演他們話別的情景(指導:注意他們的動作,讀熟他們的語言,把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來)。

(2)指名表演,引導評價。

三、激情渲染,大膽想象

⒈引讀第四小節。出示:

此時此刻,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孟浩然(友人)

……(生接讀)。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讀)。李白

……(生接讀)。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⑴這時李白有些什么表現?(依然佇立、凝視遠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佇立”和“凝視遠方”這兩個詞。

⑶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看著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他會想些什么呢。(小組交流再指名交流。)

四、理解古詩,體會別情

1.(過渡)為好朋友送別,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動,他把滿腔的離情別緒濃縮在這首詩里——(出示古詩及要求):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讀一讀這膾炙人口的詩,找一找與文中與詩意相符的語句,連起來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2.指名學生口述詩意。

3.(配樂)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讀出詩所蘊涵的依依惜別之情。配樂朗讀,品讀體會。

五、作業

(多媒體出示):

1、讀一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課文的理解。

第4篇

教學這首詩,我擯棄了古詩教學歷來跳不出的字詞窠臼,嘗試著把著力點放在發展思維、讀書感悟和體會情感上。

片斷一:

師:同學們,你們已經擁有了許多關于古詩的知識,能看出這是一首什么詩嗎?

生1: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生2:這是一首送朋友的詩。

師:對,這是一首送朋友的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送別詩。題目中就有個“送”字,哪位同學能圍繞這個“送”字提一提問題?想想看可提什么問題?

生1:誰送誰?

生2:在什么地方送?

生3:在什么時候送?

生4:送到哪兒?

生5:為什么送?

生6:怎樣送?

教師加以肯定后選擇問題相機板書:誰送誰?在哪兒送?何時送?怎么送?

師:同學們真不簡單,圍繞一個詞提了這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這首詩里,同學們讀讀詩,把答案找出來。把答案找出來了,這首詩也就讀明白了。邊讀邊想邊看注釋,看誰讀得快。

片斷二:

生:老師,我明白了“何時送”這個問題,李白是在煙花三月送孟浩然去揚州的。

師:什么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老師不太明白,能告訴老師嗎?

生1:是花開得很繁茂,像浮動的煙霧那樣的三月。

師:還可以說是什么樣的三月?你能用你頭腦中的詞語形容一下嗎?讀明白這個問題的同學可以繼續告訴我。

生2:是鮮花盛開的三月。

生3:是桃紅柳綠的三月。

生4: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三月。

生5:是細雨蒙蒙、百花盛開的三月。

生6:是繁花似錦、細雨綿綿的三月。

師:呵,你們真厲害,用了這么多的好詞語。在你們的頭腦中,三月是那樣美,那你們都是從哪個詞讀出來的呢?

生:是從“煙花”這個詞讀出來的。

師:你們告訴了老師一個最好的讀書方法,那就是展開想象。非常謝謝大家。

片斷三:

生1:我讀明白了“怎么送?”這個問題。

師:這個問題挺難的,請你說說看。

生1: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遠,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李白才離開的。

師:這么難的詩句你都能讀明白,真是厲害。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是不是就回家去了呢?請讀明白了這個問題的同學繼續匯報好不好?

生2:李白沒有走,他還在看著長江水向天邊流去。因為詩的最后一句說“唯見長江天際流”,“唯見”就是只看見的意思。

師: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真深啊。我們送一般的朋友,送到家門外可能就回來了。李白對孟浩然真是――

生1:真是情同手足。

生2:真是難舍難分。

生3:真是遠親不如近鄰。(師糾正:他們是朋友,不是鄰居。)

師:讓我們再次讀讀這首詩,體會一下這深情厚意。

片斷四:

師:下面誰能把黑板上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連起來說一說、寫一寫?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說,然后還要說得美一點。每個同學在下面先說給同桌聽一聽,然后再把它寫下來。

生1:在一個細雨蒙蒙、百花盛開的三月,李白送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孟浩然登上了小帆船,一直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李白還呆呆地站在那兒望著一望無際的長江,看著江水流個不停。

片斷五:

師:那么,現在請同學們想想,李白站在江邊,望著朋友遠去的方向,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生1:他在為老朋友祝福,希望他一帆風順。

生2:他在想,今日一別,不知老朋友什么時候再回來,什么時候再和好朋友相見。

生3:可能在心里默默地說,朋友,祝你一路平安。

生4:在想自己什么時候也去揚州,和老朋友見面。

師:你們真是李白的知音啊。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而語言積累、語感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語文素養中的重要內容。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學行為應該是交流互動、共生共進,而不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要求學生做,要讓學生自己進行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中得到營養。

第5篇

關于古詩詞的手抄報的圖片欣賞

關于古詩詞的手抄報圖片(1)

關于古詩詞的手抄報圖片(2)

關于古詩詞的手抄報圖片(3)

關于古詩詞的手抄報圖片(4)

關于古詩詞的手抄報圖片(5)

關于古詩詞的手抄報的內容:經典古詩名句

1)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3)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5)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6)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海》

7)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8)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9)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觀滄海》

關于古詩詞的手抄報的資料:五言律詩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推薦其他主題的手抄報資料和圖片作為參考:

1.有關于古詩的手抄報模板圖片

2.有關古詩手抄報的模板圖片

3.各種詩詞的手抄報圖片

第6篇

一.從語言文字入手,感知古詩的形式美

古詩本身就是一種最精練、最美的語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就必須結合古詩文字,引導學生感知古詩的形式美。

1.古詩文字的對偶美

古詩中的律詩往往要求很嚴,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給人強烈的對稱美。其他詩句雖然沒有作要求,但詩人為了詩歌的美,往往也會運用對偶,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杜甫的《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像這樣的句式看起來整齊美觀、節奏感強。

2.古詩語言的韻律美

作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古詩,詩人在作詩過程中努力尋求“平仄”相對和“押韻”,所以古詩內在韻律相通,富有音樂感,加強朗讀會給人特殊的美感。如:唐代詩人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凌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其中第1、2、4行的末尾字“間”、“還”、“山”,韻母中都有“an”,這就是古詩中的押韻。押韻使詩句富有音樂美感,詩句充滿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

3.古詩文字的凝煉美

唐代司空圖在《詩品·含蓄》中說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所謂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說,而是簡練地勾勒幾筆,點到即止,即凝練。古詩詞雖字數少,文字凝練,但每一字都是經過詩人精心推敲的,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王安石最初用的是“到”,寫完后覺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詩意,然后改為“過、入、滿”,他又細想這些字都沒有表現出春天的景象,最后采用“綠”,既表達了春風來了,又表達出景物的變化,這下不僅有了春天的色彩感覺,還展現出了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二.從畫面入手,再現古詩的景象美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詩人寫作的一大手法,詩人直抒胸臆或極強的渲染環境表情達意。中國古代文人常常詩書畫皆通,蘇軾曾說過:“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教學詩歌時展示有關圖畫,或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逼真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活生生的畫面,增強學生的美感。

1.再現畫面,感受美。

利用教學插圖或多媒體展現古詩相關畫面,讓學生直接去觀察、體驗、感知古詩詞的美。

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教學時,直接展示初夏時節荷塘的景色: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等景物的展現,讓學生一目了然感受到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初夏景象。

2.繪制畫面,創造美。

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教學時,我們不能只讓學生理解詩句字面上的意思,要引導學生透過詩句繪制優美畫面。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是一幅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畫卷。其中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黃色的鸝,翠色的柳,白色的鷺,青色的天,白色的雪。教學時引導學生憑借些色彩絢麗的景物,根據生活經驗將它們遠近高低地組合,再添加上豐富的想象內容:藍色江水、褐色的船等。讓學生通過想象的畫面再次去感受圖畫中的美,與詩相互印證,以此獲得美感的愉悅。

三.從朗讀入手,感受古詩的情感美

新課標明確提出關于古詩文閱讀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于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說明書要多讀才能通曉其義。自古以來古詩學習,都是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配上婉轉的音樂,來達到這一目的,使學生獲得了美的享受,可謂寓教于樂,寓美于知。

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再以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有感情地讀,也是一種“美”的意境,通過“美讀”使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表現出來,體會出來。如《登鸛鵲樓》,要激昂興奮地讀,《蠶婦淚》就應悲憤地讀。讀得其法,不但了解詩中之意,而且與作者心靈溝通了,發揮了動之以情的情感審美作用,這樣就會使學生身臨其境,活躍思維,通過聲覺形象步入詩的意境。

四.從想象入手,感悟古詩的意境美。

豐富的想象力是創造的源泉,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就是對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小學生生活閱歷少,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去補充和創造,再現情境,去領悟詩的意境美。

如一位教師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中,抓住“故人西辭黃鶴樓”的“辭”和“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盡”,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設身處地地去感受詩人的情感,從而領悟詩的意境美。請看教學片斷一:

師:在這美好的春天里,一對兄弟般的朋友,一對朋友般的師生卻要離別了,(播放樂曲〈送別〉)站在黃鶴樓上,孟浩然舉杯告辭:他會想起什么?會對李白說些什么?李白又會說些什么?請同學們想象他們告辭的情景,同桌演一演。

(同桌表演)

師:哪對同桌愿意表演給大家看?

生甲:孟兄,我們在這黃鶴樓邊,一起踏春游玩,一起飲酒吟詩,一起談古論今,過得多么快樂。可今天您卻要獨自離開,到千里迢迢的揚州了,我真是難過啊。

生乙:太白兄弟,黃鶴樓到廣陵,相隔一千多里路,今日一別,不知何日才能相見?

生甲:孟兄,干了這杯酒,“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生乙:太白兄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干了這杯酒,就此告別,保重!

請看教學片斷二:師:飲罷了送別酒,說完了送別話,離別的時刻還是來到了。李白站在江邊,看著朋友漸行漸遠,此情此景,凝聚成了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描繪的場面嗎?

生:孤孤單單的一艘船消失在碧藍的天空中,只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從天邊流過。

師:那可是唐朝盛世啊!長江是當時的交通要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只(課件點擊:江上千帆)。為什么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師:是呀,這正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李白站在江邊,看著孤帆遠影碧空盡,“盡”指的是什么盡?我認為它有一個沒有“盡”,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

生:“盡”的是:船、帆、影。

生:不“盡”的是:李白與孟浩然的情感。

師:孤帆遠影早就消失在天邊,可李白還站在江邊,看著長江水滾滾東流不愿離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此時此刻,長江上流動的除了一江春水,還有什么?李白會想些什么?

在這兩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辭”、“盡”進行補白,通過引導想象,再現了一幅幅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一次又一次撥動學生的心弦。學生深入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既理解了詩意,又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以得當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美,學會欣賞美,提高審美水平,最終豐厚自己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管玉杰.古文教學新法[J],中學語文(下旬·大語文論壇),2008,(11)

2.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3.朱靖.王慶華.讓古文教學煥發人文光彩[J].中國成人教育,2003,(4)

4.陳文哲.新課標下古文教學方向的轉變[J].語文建設,2004,(6)

5.王紅,謝雨語.談古文教學如何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J].西藏科技,2009,(7)

6.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2002,.2,1

第7篇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孟浩然的這首《與諸子登峴首》詩,就是一首典型的懷古詩。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這就是歷史。“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我們后來人登臨,面對江山留下的勝跡,心中都會有感慨的,寫成詩,這便就是懷古詩了。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這是孟浩然見到晉代羊祜碑時吊古傷今的感嘆。從晉到詩人所生活的唐代已有四百多年了,物是人非,羊祜已去,然而其碑卻依然屹立于峴首山上,此情此景能不勾起人們對歷史的感悟?

孟浩然的這首懷古詩,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發于肺腑,平淡中有至味。清代詩論家沈德潛評道:“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去,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是崔顥名詩――《黃鶴樓》。詩從神話起筆,仙人跨鶴而去,仙去樓空,如今只剩下千載不變的白云悠悠了。此詩一氣呵成,橫跨千古。沈德潛說:“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詩在藝術上出神入化,被人們譽為黃鶴樓千古絕唱。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避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是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懷古詩。第一至四句是說人生易老山水長存。昔日吳國的繁華宮廷都已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了墳墓。

詩的第五六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同樣也被人們譽為千古名句,饒有韻味。

尾二句吊古傷今,意寓言外。

李白這首詩似有崔詩的影子,但自成風格,與崔詩可謂珠聯璧合,同垂千古。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

這是杜甫《蜀相詩》。“諸葛亮的老臣之心懷著華夏河山,蒼生水火。一生志業,六出祁山,五丈原頭,秋風瑟瑟,大星遽隕,百姓失聲……”想到此,那階前徘徊于古松下的老杜不禁老淚縱橫。

杜甫是一個有著政治胸懷的詩人,所以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備受感動,故寫了好幾首憑吊諸葛亮的詩。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八陣圖》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這些詩,都是杜甫對諸葛亮的感懷。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這是戴叔倫在一個秋風瑟瑟的天氣里,路過三閭廟憑吊屈原的詩。深遠的情思蘊含在對景色的描繪上,意余象外,含蓄悠永。

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壓城。

欲知前面花多少, 直到南山不屬人。

這是韓愈的《游太平公主山莊》詩。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則天之女,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子,她有一個山莊位于唐京兆萬年縣南,極其盛大。韓詩寫出了太平公主的貪婪,驕橫跋扈――連春天都想霸占去呢!

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是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詩,寫的是西晉滅吳這一歷史。抒發的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感慨。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

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這是許渾《金陵懷古》詩。抒發了“江山不改,世事多變,感慨萬千”的心情。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這是溫庭筠《蘇武廟》中對蘇武忠君愛國的歌唱。

龍檻沉沉水殿清,禁門深掩斷人聲。

吳王宴罷滿宮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第8篇

關鍵詞: 古詩教學 有效策略 拓展閱讀

在傳統的古詩教學中,我們似乎在走“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的模式化道路。這樣學生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古詩教學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優秀文化遺產就無以繼承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學習新課標,樹立新理念,努力探索古詩教學的新策略。

一、情感引領,教師是關鍵

古詩,語言凝煉,意境悠揚,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膾炙人口,境界高遠,蘊涵哲理,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后,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所以,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講究方法,以用對古詩的喜愛之情,感染學生,喚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激情。

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時,都應找準激情點,以此為契機。如《靜夜思》是思鄉的主題曲;《贈汪倫》是摯友篇;《登鸛雀樓》則既抒發志向又蘊涵哲理,這一首首詩作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豐富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培養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二、品析誦讀,感悟詩的意境

“高聲朗讀,以暢其氣;低聲漫吟,以玩其味”。詩歌是富于情感的,詩歌的語言美必須通過反復體味才能領略得到。朗誦是體味的基礎,也是它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而讀詩又可分為三個步驟:初讀、細讀、精讀。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加以說明。

1.初讀

初讀要指導學生讀懂詩句,讀通全詩。首先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著重進行旁批。古今義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題目中的“之”,這里用動詞,相當于“去”;學生不常見的古漢語單音詞要批,如“辭”,告別;盡,消失。地理名詞要講清:送別的地點――黃鶴樓在武漢,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廣陵,即揚州,前者在長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揚州”之說。然后引導學生由字到詞,由詞到句進行理解,使學生了解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送別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黃鶴樓目送朋友孟浩然遠去,孤獨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滾滾的長江水流向遠方。這時,抓住送別的地點黃鶴樓這一富有詩意的地方介紹時代背景,還可利用多媒體把黃鶴樓展示在屏幕上,黃鶴樓飛檐重閣,雕梁畫棟。輔以講述,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傳說中有仙人乘鶴于此憩駕,也是兩位詩人經常飲酒作詩,流連聚會之所,啟發學生想象,風流的時代,風流的詩人,風流的地點,送別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暢想曲,學生初步感知這首詩明快的意境。

2.細讀

學生了解詩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濃厚、形象顯明的詩句,進一步引導學生悟情明理,體會詩的意蘊。如詩的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三月”是什么樣的季節?細究何為“煙花”?結合學生學過的詞語“煙雨”一詞,學生可理解為描寫的是那看不盡,也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美景。

3.精讀

古詩語言凝練,煉句擇語,在文學長河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輝煌。教學中,要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語言的表達方式。詩中“之廣陵”與“下揚州”互換,詩句用韻反不合撤了,題目也口語化了,整首詩讀起來不順口。又如“煙花三月”中的“三月”前用“煙花”一詞平中見奇,假如用“陽春”或“春花”代替“陽春三月”只點明了時間,“陽春三月”有一點色彩感,但那種春意蕩漾的氛圍就不那么濃郁了。

三、拓展閱讀,奠定學生的文化基礎

課改提出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所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古詩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詩歌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詩文。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才能漸漸地厚重。

第9篇

一、從作者入手誦讀詩詞,初識其面容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知,學好詩歌貴在多讀,不論何種方式的誦讀,都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在。幼兒園時期的簡單背誦可以幫助學生初步接觸詩歌,但是到了小學背誦詩歌或者吟誦詩歌時,則要求學生初步明了詩歌含義。如何更好、更快速地了解詩歌呢?我們可以從詩歌的作者入手,因為詩如其人,了解了作者自然就了解了詩歌的大致情境。有了情境,讀起來自然會有感觸,就可以初識詩歌面容。

李白的詩歌在小學課本中數量位居前列,很好地解讀李白可以更有助于學生學白的詩詞。教師在講授李白詩詞時,可先簡單介紹一下李白的生平。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李白的生平。如果枯燥地說生死,說起伏,說詩仙,學生只會蒼白地接受,不會將其融入詩歌中進行理解,那么詩歌和作者就成為了兩層皮,失去了本來的聯系。

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之后,就要初讀詩詞。讀詩詞,教師要給予有效的指導,不能任由學生像幼兒園時期拉著娃娃音讀詩詞,要引導學生把握詩詞的節奏。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在那抑揚頓挫之中抒意展情。吟誦詩歌的過程便是用心欣賞詩歌的過程。吟誦之中,移情換景,學生在讀中感悟詩詞,在讀中找尋語感,潛移默化之中,自然成為胸中之意。

我建議,教師可以給學生多播放一些大師讀詩的視頻或者錄音,古音響起,教室內明凈而安寧,這種熏陶非教師言語所能達到。

由于幼兒時期就開始背誦古詩詞,導致很多學生固有的錯誤思維限制了吟誦詩詞的成就感。尤其是在某些字詞的讀音上。如《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句子中,“衰”字在現代漢語中讀作“shuai”,而在詩詞中讀作“cui”。如果按照現代讀音,學生會沒有韻感,而古讀音更加押韻,更能體現詩詞韻律之美。學生多有幼兒時期錯誤的讀法,往往能夠影響他們對詩歌美感的感受。教師可讓學生兩個讀音都讀一遍,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哪個更符合詩情畫意,當他們體會到詩歌的押韻美時,自然選擇古讀音了。

二、幫助學生理解詩詞字句意

古詩詞畢竟不同于現代漢語,有的理解起來非常容易,有些則需要教師解釋字意、詞意、句意。所有的詞意解釋都需要在精讀的基礎之上,當學生讀詩詞朗朗上口,已然體會到詩詞的某些美感和境界時,教師可以適時地給予字意詞意解釋。我經常采取的方式為學生自由發言解釋詩意,互相討論之間慢慢接近詩歌本質,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望。

三、移情入詩

這是吟誦詩詞的最高境界,也是學習詩詞的回歸處。如何幫助學生,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人生閱歷并不多的小學生移情入詩呢?移情入詩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越有想象力的學生越能體會到詩詞的真諦。中國古詩詞具有短小精悍、意境悠遠、意蘊深長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讀詩之人需要通過自己進行想象和延伸來重構詩意畫面。對于學生而言,可能稍微具有難度。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力,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教學《憶江南》時,教師不妨找些江南圖片給予學生視覺沖擊,幫助學生理解江南美景,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就會有的放矢地發揮想象力。

小學古詩詞中有不少離別詩詞,對于學生而言此類詩詞屬于較為容易理解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離別詩進行比較閱讀。例如,李白的《贈汪倫》和《送孟浩然之廣陵》這兩首詩都是表示送別的詩詞,但是借助的對象不同,表達的離別感情也不同。在《贈汪倫》中,汪倫歌聲送別李白,李白深受感動,遂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詩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的感謝。而在《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李白用長江之水的綿長表示了他和孟浩然之間的綿綿友誼。學生在不同的詩詞中體會到了不同的友誼,更加明確了友誼的含義,使友誼之情融入了學生內心,增加了他們對友誼的重視之情。

小學的古詩詞數量與中國浩淼的詩海相比只是滄海一粟,所以學生應多拓展自己的課外知識,盡可能多地背誦詩詞,了解中國的燦爛文化。

第10篇

關鍵詞:興趣;探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3B-0052-01

一、借助問題讓學生積極探索,提高語文學習興趣

我國近代教育家先生曾說:“我們教書,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興趣。”教學活動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維持學生學習動力的必備要素。在此基礎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激發,他們的動手能力、思維活力得到了培養,他們的精神世界處于亢奮的狀態。

如教學《嫦娥奔月》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一上課,我先在黑板上板書了一個“月”字,讓學生說說含有“月”的古詩句,然后,將全班學生分成南北兩大組,舉行一個有關“月亮”詩句的賽詩會。在綿延不絕的中國文化中,月文化占了很大的篇幅,有關月亮的古詩還真不少。課外學生早已積累了許多,你一句我一句地背誦起來。接著,教師就出示了李白寫的一首詩歌《把酒問月》,“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然后問學生:“讀了這首詩,你認識了一個怎樣的嫦娥?”學生很快得出了這個結論:“孤單寂寞。”教師接著追問:“嫦娥為什么不在人間享福,而去了遙遠的月亮,在那里孤苦伶仃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嫦娥奔月》這篇課文。”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徹底地激發出來,他們馬上拿起書本,隨著教師的思路,探討起文章的內容來。

再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針對課文的題目,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厄運”指什么?“信念”又是指什么?這兩個問題緊緊扣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引領學生閱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思考問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思考不斷深入。

二、利用表演、辯論等讓學生努力參與,提升語文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就告訴我們要在正確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根據文本讓學生豐富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而提升學生能力。

例如,教學《黃鶴樓送別》一課,這篇課文是篇文包詩,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場景。其中,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上餞別時的對答是全文的重點,深刻表現了兩人的深情厚誼和依依惜別之情,這段文字值得讓學生細細品味,深刻理解這段文字包含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于這段文字教師是如何精彩演繹的呢?

首先,投影儀上出現兩人的話語,通過李白的話語讓學生體會出他對于孟浩然深深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接著,通過孟浩然的話語,體會出孟浩然對李白的安慰之情。此時,教師補充了許多資料讓學生了解孟浩然和李白之間的交往。最后,教師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酒杯”,請學生進行表演。表演時,可以加上動作,可以對李白和孟浩然所說的話進行改編,只要能正確表達意思就行。此時,這種表演的形式是非常適合兒童的心理年齡特點的,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徹底激發出來,他們的表演欲望得到了充分滿足,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他們夸張的動作、新奇的語言層出不窮,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辯論,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批判能力。在教學《負荊請罪》一課時,我拋出了一個問題:到底是藺相如厲害還是廉頗厲害?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的方法進行辯論,每個學生都精心準備。辯論時,每個人都能將自己查找的資料通過概括的方法表達出來,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挖掘資源讓學生主動學習,收獲成功體驗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節選自《水滸傳》這本中國古典小說,課堂上,我只是大略地介紹了一下這本書,建議大家抽空看看,沒想到許多學生將這本書買來看了,班里邊形成了一股看《水滸傳》、說《水滸傳》、評《水滸傳》的熱潮。在一次班隊課上,在班長的組織下,他們自發地開展了一次“水滸故事擂臺賽”和《水滸傳》知識競賽,看著他們聲情并茂的講演和激動人心的競賽,教師從心里感到快樂,因為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已經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成功者。

再如學習了《西湖》這篇課文,學生對西湖的山和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對農村孩子來說,去西湖進行實地觀賞,還是一個非常奢侈的夢想,為了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我想到了家鄉的張公祠,那兒是清末狀元、著名教育家、實業家張謇紀念館,這是一個風景非常優美的地方,高大的樹木、清澈的溪流、嶙峋的假山、逼真的雕塑,令學生們流連忘返,于是,我就帶領他們去那里觀察和欣賞,然后,學生寫成作文進行投稿,有兩三篇竟然發表在一些作文雜志上,發表的學生體驗了成功,沒有發表的學生有了榜樣,語文學習成了學生體驗成功的陣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學生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教師必須追求教學的藝術性,點燃智慧的火把,讓學生積極探索、努力參與、主動學習,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第11篇

詩歌的題目中包含了很多的信息,對于中學生解讀詩歌起到很大的作用。只要學生主動去發現,努力去尋找這些信息,總是可以看到一些獨特的“美”,例如了解到作者的心境、寫作的目的、主觀的情感和獨特的手法,因此仔細地解題是學生賞析詩歌的一個首要步驟,也是關鍵的一步。

一、根據題目中的關鍵字了解作者的情感。詩歌的很多題目里面直接帶有作者的主觀情感,如“喜”“怨”等,作者在第一時間表達出本詩的情感,使得讀者在解析的時候不至于背離,進而可以快速把握作者的意圖,為鑒賞詩歌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表達出作者對春雨的喜愛之情。諸如此類的還有李白的《玉階怨》,柳中庸的《征人怨》,司空曙的《喜外弟盧綸見宿》,王維的《哭孟浩然》等,我們都可以看出作者的主觀情感,而情感恰是鑒賞詩歌最為關鍵的一環,一旦情感理解有誤,那么對詩歌的鑒賞也就“漸行漸遠”了。

二、根據題目中的事來了解詩歌的背景。題目中經常會交代一些事情作為全詩的濃縮和概括,因此仔細地體會就可以了解詩歌發生的背景或者詩人當時生活的時代狀況。例如一些常見的送別詩,如《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等,明顯是敘述朋友離別的事情,此時學生就可以根據題目猜測作者離別時的情感,體會作者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感情。有一些體現心境的詩,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思贈遠二首》的,讀者細心體會便可了解作者心情,明白當時的時間范圍或者社會背景,進而了解詩歌的寫作主旨。還有一些是作者在旅途中偶逢某事有感而作,此時的感情恰是受眼前的事影響而宣泄出來的。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寫的是早春踏青和朋友的一首詩,詩中都是以驚喜的眼睛去發現早春的景色的美麗而表達一種喜悅之情。另外孟浩然的《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都屬于此類。

三、根據題目中的景或物來了解詩歌的內容。從題目中描述的人、事和景來了解全詩的內容或者寫作手法。首先詠物詩就是典型的代表,通過一些典型的景物利用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高潔的品質和崇高的志向。例如,林逋的《梅花》就表明作者對梅花的喜愛之情,并用象征的手法表現了自己高潔的情操。諸如此類的還有虞世南的《蟬》中“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表達自己不依附權貴憑借自身才能來獲得重用的情感。類似的還有鄭板橋的《竹》,于謙的《石灰吟》。其次就是游覽名勝的懷古詩《登幽州臺歌》《蜀相》《烏衣巷》等,通過作者對歷史遺跡的游覽。觸發對古人的各種情感,進而抒發懷古傷今或者壯志難酬的情感。因此,我們可以從詩歌的題目中了解到發生在作者身上的事情,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從而反映出不同的思想主旨。

四、根據詩歌題目了解詩歌的體裁。詩歌中經常會帶有一些諸如“行”“歌”等,代表著古詩的一種體裁,屬于古風,形式自由,語言通俗流暢,篇幅較近體詩更長一些。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杜甫的《兵車行》等,都是歌行體的代表之作,另外還有一些諸如《涼州詞》《長干曲》等都是以詩入樂伴樂歌唱的。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詩歌的題目都可以讓讀者讀出有關作者的信息的,例如一些類似《絕句》《無題》《雜詩》之類的作品。所以,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要學會識別,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仔細地去發掘詩歌題目里所蘊涵的信息,從而觸及作者靈魂深處的東西并產生共鳴。

第12篇

古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是一份寶貴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小學教師如何教好古詩,學生如何學好古詩,怎樣讓這支民族“瑰寶”煥發新的光彩呢?

一、初步感知詩意

從插圖入手感知詩意。現行小語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圖資源”。教學時,可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在觀圖中了解詩歌大意。如《游園不值》的插圖是詩人在春日去訪友沒碰上,卻見友人院內已是春色滿園,一枝紅杏探出院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明確:圖中畫的是誰?什么季節?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將這些問題有機地聯系起來,就是這首詩要表現的基本內容。

從詩題入手感知詩意。有的詩題揭示了詩的基本內容,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詩內容。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可引導學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東”“憶”等詞語的意思,這首詩的內容大體上就了解了。

從舊知入手感知詩意。學生學習過一段時間的古詩后,就會積累一些古詩的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舊知,促進對新授詩的感知。教師要善于尋找恰當的“知識停靠點”,如教學《泊船瓜洲》時,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回憶以往學過的古詩,哪些詩的詩題與此詩相似,這樣的詩一般是寫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學的這首詩可能是寫什么的?

二、領悟古詩意境

動情。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之以情,并通過自己動情激發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響,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于感情,切忌無動于衷地講解。有時,教師適當講述與所教古詩內容相關的故事,或讓學生背誦與教學內容相近的其他古詩,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入情。“入情”必須“披文”,教師應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啟發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既要從一首詩的整體上去把握感情,又要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又要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等詞語仔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悟境。即領悟意境之美。葉圣陶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由于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領悟古詩的意境之美。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前兩句“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寫詩人把船停靠在煙霧朦朧的小洲邊,夕陽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著將筆鋒一轉,后兩句描繪詩人在舟中領略到的極富特色的景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兩句詩僅僅是描寫景物嗎?顯然不是。沈德潛評價此詩說:“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詩人孟浩然出身寒微,40歲到長安,求仕失望,其愁之深是可以想見的。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的失意、羈旅的惆悵和對故鄉的思念等舊怨新愁,都很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寫之中了。因此,這兩句詩看似“景語”,實為“情語”,情景交融,構成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

(作者單位:益陽市桃花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