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8:54: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鄉愁的作者,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臺灣詩人的眾多鄉愁詩中,余光中的兩首鄉愁詩――《鄉愁》和《鄉愁四韻》,以其別具一格的形式,獨樹一幟的韻味,卓爾不群,一枝獨秀于臺灣詩壇浩翰的鄉愁詩之林,因而倍受讀者的青睞。
相同的審美追求
1、語言一樣的平實而又自然。就語言風格而言,余光中的詩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典雅而又華美,如《等你,在雨中》、《碧潭》。此類詩歌乃深得西方詩歌與中國古典詩歌之神韻;一類是平實而又自然,此類詩歌又深諳東方詩歌與中國傳統民歌之韻律。《鄉愁》、《鄉愁四韻》和《民歌》等皆屬此類。
《鄉愁》的語言之平實近似口語,其敘述語言平靜而又舒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就這樣,讓生命在時間的流程中自然流淌,沒有修飾,也無須雕琢,其抒情語言凝煉而又淡然。“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中只有客觀交待而沒有主觀情感,只有景語而略去了情語。
《鄉愁四韻》的語言自然如水流:“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如花開:“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如雪飄:“給我一朵雪花白啊雪花白”,如梅香:“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不用刻意去尋找,也無需著意選擇,信手拈來,隨口吟出。
2、比喻一樣的準確而又貼切。比喻是傳統民歌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法之一,也是余光中詩歌創作的常用技巧。比喻忌濫喻,忌泛喻,更忌那種生拉硬扯的拼湊之喻。比喻貴準確,貴貼切,貴傳神。《鄉愁》和《鄉愁四韻》通篇都是比喻,且字字貼切,句句傳神。《鄉愁》采用的是暗喻:用郵票喻鄉愁之雖輕而沉重,用船票喻鄉愁之雖薄而珍貴,用墳墓喻鄉愁之雖矮而生死兩別,用海峽喻鄉愁之雖淺而天隔一方。詩分四段,四處設喻,先寫母子別,再寫新婚別,而后寫生死別,以上三別皆為最后寫故鄉之別烘托渲染。
《鄉愁四韻》采用的是明喻:“酒一樣的長江水”喻鄉愁之沉醉,“血一樣的海棠紅”喻鄉愁之燒痛,“信一樣的雪花白”喻鄉愁之焦慮,“母親一樣的臘梅香”喻鄉愁之芬芳。鄉愁為意,酒、血、信、母親為象,意象一旦生成,感人自然淋漓盡致。
3、旋律一樣的整齊而又優美。詩的旋律由何而來?詩的旋律乃由結構而生,由節奏而動,由音韻而成。從結構上說,《鄉愁》和《鄉愁四韻》都是四段固定式結構,詩人采用最通用的民歌式結構形式:詩有定段,段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韻。在用詞上多是雙聲疊韻,反復吟詠。且四段四層,層層遞進,從而給人一種一氣呵成,渾然一體之感。在節奏上,兩首詩都是每段每行節奏諧調統一。《鄉愁》的每段每行的字數節奏是:三、十、四、五;《鄉愁四韻》每段每行的字數節奏是:十一、七、五、六、十一。這樣,全詩的結構在一致中有變化,節奏在整齊中有跳躍,讀來自然是朗朗上口。
由此不難看出,余光中似乎是在自覺不自覺地遵循新月派詩人倡導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這一詩歌創作規范。此并非所謂“英雄所見略同”,這恰恰進一步有力地證明了“美的規律”乃是任何藝術創造都必須遵循的共同規律。
迥然有別的情感韻味
1、平淡而又冷靜,濃烈而又摯熱。在《鄉愁》中,沒有一個字是直接表現情感的,讀者也幾乎感受不到作者的情感。詩人只是在平淡中描寫了幾種不同的寄托鄉愁之物,在冷靜中敘述了人生不同階段的幾段鄉愁經歷。至于鄉愁的感覺是什么,鄉愁的滋味如何,作者既沒有表白也沒有流露。只要感同身受,讀者自會理解,自能體會。較之于《鄉愁》,《鄉愁四韻》的情感要濃烈得多也摯熱得多。在情感的表現上,《鄉愁四韻》是強烈而又直露的,從而給人一種難以抑制的渴求與熱望。詩的一開篇就將詩人久壓心頭的思鄉之情噴涌而出:“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詩中一連用了四個“給我”尚感不能盡情,在每一段的結尾又用了四個“給我”與之呼應。真可謂是一唱三嘆,一呼百應。
在用詞上,《鄉愁四韻》也多選熾熱之詞:酒、醉酒、長江水,乃同源之熱;血、沸血、海棠紅,乃同宗之熱;信、家信、雪花白,乃鄉音之熱;母親、鄉土、臘梅香,乃鄉情之熱。
2、在時間中延伸,在空間中展開。《鄉愁》中的鄉愁起始于“小時候”,延續于“長大后”、“后來啊”,高漲于“而現在”,直至于今后。可以說,鄉愁貫穿于詩人的一生,也困擾著詩人的一生。《鄉愁四韻》中的鄉愁則沉積于“長江水”中,凝結在“海棠紅”里,寄托于“雪花白”上,蘊含在“臘梅香”間。如此看來,鄉愁彌漫在詩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也影響著作者人生的方方面面。
1、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征含義。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的形象,領會象征含義。
2、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有感情地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對詩歌形象的象征含義及詩歌的主題進行探究。
3、比較閱讀法將同類題材詩歌進行比較,從而更全面地理解詩歌。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時數: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入:
鄉愁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古代的詩詞里就有許多關于“鄉愁”的詩句,同學們可以說一兩個嗎?
如: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鄉明
每逢佳節倍思親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現代詩歌,題目就叫做“鄉愁”,讓我們一起來體味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濃濃的思鄉情。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現居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主義詩歌創作。主要作品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鑒賞》等。其中《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游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在劃分詩的重音時,對于能夠表現詩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讀,另外,對這些意象加以修飾的詞語,能夠表現詩歌感情的形容詞也應該重讀。
2、學生集體朗讀,自評。(對于節奏和重音提出朗讀的問題或優點,強調讀出節奏與重音,把握好語速和語調。)
3、個別學生朗讀,學生評價。(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讀。
5、聽示范朗讀,并投影出詩節奏、重音的劃分。
6、配樂,學生朗讀,進入詩歌的情境。
(四)研讀、賞析詩歌:
1、思考:鄉愁是一種抽象情感,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這種欲說還休、難以言盡的情感?
明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2、思考:作者以什么變化組詩?
明確: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3、你能說說看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都有著哪些具體的鄉愁?(板書)
學生思考并明確: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到后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全班朗讀,感受鄉愁的味道。)
總結:余光中《鄉愁》一詩的構思特點:作者在這首詩里,設置了四個時段,將鄉愁濃縮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形象(意象),通過四個時段和空間的變化,逐層推進,使意象次第放大,將鄉愁詮釋為親情、愛情和思家愛國之情,感情由淡而濃,主題由淺入深,在一詠三嘆之中,將鄉愁渲染得異常濃烈。
4、思考:“鄉愁”應該是一樣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學們找找看詩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飾語,它們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它們又突出了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著什么表達效果?
學生思考、討論并明確:“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5、教師總結《鄉愁》詩的形式美。
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全班帶有深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試著背誦。
(五)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1、學生欣賞余光中另一首表達鄉愁的詩作《鄉愁四韻》。(羅大佑演唱)
2、比較閱讀:
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并明確,教師補充:
相同處:
①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臺灣。
②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處: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六)課堂小結:
今天的這堂課,我們深深地被作者那段鄉愁所感動,希望同學們能明白,不管你將來在世界的哪個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著祖國,有著故鄉。最后,讓我們在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這首歌中結束這堂課。
(七)布置作業:
《海棠花》讀后感
劉心如
鄉愁是一簾瀑布,它飛流直下,綿亙不絕;鄉愁是一縷清風,它呼的來,又呼的走;鄉愁又是一譚水,越積越多;鄉愁又如蜜罐一樣,它里面盛滿了回憶——快樂,悲傷,難過,興奮。雖然回憶大不相同,但我們卻為它癡迷,好似服了安眠藥那般眩暈。
海棠花是作者深深的懷念,是作者甜蜜的回憶,無論什么花,無論是牡丹還是月季,都不如海棠花在作者心中的那般重要,它承載著希望,承載著回憶,承載著作者,也承載了故鄉。它讓作者為之癡迷,到底是因為什么?因為它是作者心中的那片小小的歸屬地。
海棠花,你不懂爭風吃醋,也不懂撒嬌賣萌。但你那頑強的品格總能打動我們。你不懂生氣你也不懂難過,你一年四季都傾吐著花朵。你不懂說話,也不懂逃跑,你安安穩穩的停留在那里——家鄉。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像海棠花那樣的讓我們懷念的東西——有可能是人,有可能是物,有可能是那心中永遠抹不掉的風景線,但它們都會讓我們呼的一下陷入懷念。它們輕輕地來,在心底開始蕩漾,蕩漾到腦海,它們又輕輕地走了,如來的那樣,不易察覺,卻又讓人發現。它們便是那一縷小小的鄉愁。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鄉愁本無形,經作者之手卻成了具象,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風格別具的畫作:色彩方面,色調朦朧,月亮和霧營造出憂傷的氛圍;意象方面,笛、月亮、霧、樹等具象的出場增添了詩歌的意境。悠揚的笛聲喚起人的幻想:漂泊在外,每當月亮由缺到盈、由昏暗到明亮時,便想起遙遠的故鄉,于是,拿起笛子,吹一曲略顯傷感的曲子。時光荏苒,對故鄉的回憶日漸模糊;而對故鄉的思念,卻像沒有年輪的樹,并不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淡變弱。此時的構圖和節奏構成內在的和諧。詩人用“月亮”“悵惘”點明主題“鄉愁”,放在詩的前四行,迸發出詩歌的感染力。隨后,詩行變短,速度放緩,猶如鄉愁值得沉吟和回味。同時,“故鄉的歌是……故鄉的面貌卻是……鄉愁是……”的排列,不僅有助于情感的升華,而且讓讀者描繪出自己家鄉的模樣,產生共鳴。詩歌主題的圖像化使抽象的情感變為具體的圖畫。
席慕蓉的鄉愁代表了臺灣地區人民對祖國大陸的思念。而作為蒙古族成員,她的鄉愁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與民族風物、文化歷史、邊塞風光相聯系。其作品是“從其畫境與渾圓的構圖中,展現她內心的愿望,有些甚至是內心生活的告白”。如果說《鄉愁》是南國小橋流水般的嬌弱柔情,那么,《出塞曲》就是典型的蒙古民族的粗獷豪放:
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
請用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清香
誰說《出塞曲》的調子太悲涼
如果你不愛聽
那是因為
歌中沒有你的渴望
而我們總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閃著金光
像那風沙呼嘯過大漠
像那黃河岸 陰山旁
英雄騎馬壯
騎馬榮歸故鄉
從行列美來看,作者依舊采取先短后長的創作模式,娓娓道來對家鄉的思念。從繪畫美來說,前兩節多在鋪陳,最后一展塞外的秀美風光:草原、大漠、黃河、陰山、英雄、駿馬,色彩多樣。從形象美來看,詩人對出塞的著墨不多,帶著哼唱向讀者展現了出塞的雄壯和激昂,人們仿佛置身疆場,高唱《出塞曲》,榮歸故里。臺灣的美是柔的,春暖花開,婉轉綿柔,鶯歌燕語;塞外的美是剛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古道西風瘦馬般蒼茫。人常言: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對故鄉的思念,只能借一曲《出塞曲》聊以慰藉,一抒胸懷。音調綿長,意蘊深遠,那是祖先血淚與榮耀交織的歷史!
席慕蓉作為著名的當代詩人,創作無數,其中,尤以“鄉愁詩”見長。這與她的成長環境不無關系。繪畫出身的她在創作詩歌時無疑受到線條、色彩、構圖等繪畫因素的影響。她能夠從視覺美的角度出發,進而挖掘鄉愁詩中的“行列美”“繪畫美”和“形象美”,從而使得鄉愁詩作的高度得以進一步升華。
(選自2015年第11期《青年文學家》,本刊有改動)
鑒賞空間
席慕蓉的詩,不少同學都很喜歡。你細細品味過其中的韻味嗎?“行列美”“繪畫美”和“形象美”,這些通常只在繪畫作品中才被強調的因素出現在她的詩歌中,使她的詩作帶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特別美感。請你再仔細地讀一讀,看看還能有哪些發現與收獲?
讀有所思
瀏陽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把全域旅游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隨著我市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道路敞亮了,環境美化了,游客增多了。要增添我市旅游的魅力和活力,從文化心理的視角來看,我們認為應把鄉愁文化植根于美麗鄉村建設,助推全域旅游發展。
一、充分認識鄉愁文化的旅游價值
(一)鄉愁文化富有獨特內涵
旅游要靠文化來支撐。鄉愁因鄉土而生,根植于人的內心,濃縮了一個地方的生活,是人的家園意識的具體體現,是文化認同的情感投射,是現代人追尋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鄉愁文化既傳統又時尚,既有傳承性又有現代性,發展全域旅游,正應著力挖掘其獨特內涵,提升文化價值。
(二)鄉愁文化觸發出游動機
旅游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項綜合性審美活動。鄉愁文化以山川河流、建筑民居、田園風物、方言俚語、節慶祭祀、民俗風情等形式表現出來。旅游者對鄉愁文化的渴求,是追求品質生活的深層需要,逐漸成為人們一種新的出游動機,成為激發旅游者體驗鄉村生活的驅動力。
(三)鄉愁文化契合旅游開發
鄉愁既有個體的,也有群體的,既有民族的,也有地域的。蘊藏在城鎮鄉村的鄉愁文化資源,運用于近年來打造的永安鎮華山屋場、梅田湖稻雕景觀、桃樹灣劉家大屋,游客如織。近期修復的淮川石板街,引起一時轟動,充分說明人們向往鄉愁文化的心理。如果把鄉愁文化融入全域旅游,進行保護與開發,必將成為我市旅游的重要組合要素。
二、準確把握鄉愁文化的開發重點
(一)保護鄉村風貌
鄉愁,是山腳下的蜿蜒小路,是山坡上的層層梯田,是村邊的彎彎小河,是村中一座有故事的老屋……美麗鄉村是安放鄉愁的最佳場所。但是一些鄉村已經不像鄉村。建議適當保護鄉村傳統的建筑風格,堅守耕作傳統,留住一部分農業文明,展示傳統工具,保留鄉村家具,讓瀏陽的稻田、花海、菜園、瓜棚、作坊、民居融入到全域旅游之中。
(二)傳承鄉風民俗
l村古老、質樸、原生態的民俗風情,是鄉愁情愫最好的酵母。建議按照民俗活動民間辦的原則,引導和支持各種形式的民間民俗活動,有計劃地恢復和培育優秀民間禮儀,培育鄉風民俗應用的文化空間,鼓勵和恢復良善的民俗和信仰,強化民間民俗文化的可觀賞性,改造升級為旅游項目。
(三)發展民間文藝
民間文藝是烙印鄉愁的文化符號,是美麗鄉村的靈魂體現。建議做好民間文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進一步還原和培育傳統節日里豐富的民間文藝內容,用民間文藝打造各具特色的戲曲小鎮、稻雕公園、墻繪村莊、龍獅之鄉、楹聯屋場、菊石小鎮,用民間文藝傳遞美麗鄉愁,講述瀏陽故事,豐富旅游內容。
(四)保留古老地名
古老的地名,散發著泥土芳香,給游子以無盡情思,給游客以無限向往。瀏陽是民政部認定的千年古縣,有著豐富的地名資源。隨著經濟發展、區劃調整和城鎮建設,部分被合并的村莊隨意取名,一些老地名也隨之廢除或是消亡。建議保留老地名,制止生造地名,挖掘地名文化,講好地名故事。
三、著力打造鄉愁文化的旅游載體
(一)打造鄉愁旅游產品
鄉愁文化必須通過外顯的載體才可以被游客感知。要依托幸福屋場、農家樂、農業公園、鄉村客棧等,深度開發“美麗鄉愁”的吸引物,促進提質升級,打上鮮明的鄉愁烙印。傳統街道、民居、社區也是留住鄉愁、引發鄉愁的空間和載體,建議認定并保護一批歷史建筑、傳統街巷,挖掘利用好能引發鄉愁的物質資源及其精神內涵,盡可能保持原有風貌和特征,打造一批整體風貌協調、地域特色彰顯的鄉愁文化名街名鎮名村。
(二)設計鄉愁旅游活動
鄉愁文化資源及其旅游產品要通過活動的組織才能讓游客體驗。要以“訪千年古縣 覓美麗鄉愁”為主題,精心設計訪源頭、拜祖宗、游小鎮、吃蒸菜、賞菊石、聽鄉戲、感鄉情、看煙花的旅游線路,讓游客在瀏陽找到夢中的故鄉,得到情感的享受。恢復、包裝傳統廟會,打造節會活動平臺。借力花炮文化節、杜鵑花節等活動,加強策劃,有效融入鄉愁文化體驗活動。以鄉愁為吸引要素,“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發揮節會帶動地方發展的作用。
(三)開發鄉愁旅游特產
燼( ) 堤( ) 幛( ) 洶涌( )
荇( ) 蘸( ) 嘶啞( )
2.解釋詞語。
(1)嘶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洶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對《鄉愁》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政治詩,強烈要求兩岸統一。
B.詩中表達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識形態,表達的是人類固有的美好情感。
C.詩中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都是意象,不是幾種純粹的客觀事物。
D.全詩只有四節,卻跨越了無數的歲月。
4.下列對《鄉愁》的理解和分析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母親、妻子的愛熔鑄在對祖國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祖國的愛熔鑄在對母親、妻子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故鄉的愛熔鑄在對母親、妻子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國懷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母親、妻子的愛熔鑄在對故鄉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國懷抱的殷切期望。
5.下列對《鄉愁》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鄉愁》以時間短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大陸的綿綿思念。
B.《鄉愁》從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明朗、集中而又強烈,表達的情感豐富、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C.詩的前三節側重于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結尾則把個人的悲觀與祖國之愛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詩人所代表的萬千海外游子的綿綿鄉關之思。
D.詩共有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基本均衡且對稱,句與句之間則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詩中運用比喻、想象、夸張、反復、疊詞等多種手法,使詩歌具有回環往復、一唱三嘆之美感。
6.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鄉愁》中,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用殘損的手掌》中,隨著“手掌”的移動,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發生了哪些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之間有什么聯系?怎樣理解最后兩行詩之間的因果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用殘損的手掌》中起修飾作用的詞語,哪些是積極的、暖色調的?哪些是消極的、冷色調的?請說說詩人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請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完成后面的題目。
魚化石
艾 青
動作多么活潑,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躍,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進了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地質勘探隊員,在巖層里發現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連嘆息也沒有,鱗和鰭都完整,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對外界毫無反應,看不見天和水,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凝視著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訓:離開了運動,就沒有生命。活著就要斗爭,在斗爭中前進,當死亡沒有來臨,把能量發揮干凈。
(1)本詩第一節中“跳躍”與“浮沉”能否調換?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的前兩節通過詩人的想象,寫出了魚化石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詩的第一節寫出了魚兒生前的自由、活潑、快樂的生活,這對后文有何作用?詩人在描寫魚兒和魚化石時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點明本詩中心意思的一節詩是哪一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節中的“但你是沉默的”中的“但”能否刪去?為什么?
關鍵詞:游子相思 尋根 歸宿 現代文明 精神價值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余光中的代表懷鄉作《鄉愁》傳諸四海,家喻戶曉: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整首詩歌在時間的漸進推移中,用平靜的敘述語調,向讀者展示了“我”數十載的生活,從幼時的無知到如今年華老去,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然而作者將這些幾經情感波折的經歷隱在了簡潔明白的敘述語言中,沒有直抒胸臆時情感的奔放卻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它對祖國兩岸分離的思考以及年華逝去親人不再的深切感受力植入了讀者的思緒。其實在詩人創作初期,他就發表了詩集《舟子的悲歌》,大量描寫了自己對祖國故土的相思深情。《春天,遂想起》:“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詩里的江南……江南,小杜的江南/蘇小小的江南/”。《登圓通寺》:“這是重陽/可以登高/登圓通寺/漢朝不遠/在這鐘聲與下鐘聲之間/不飲/不配茱萸/母親/你不曾給我兄弟/分我的哀慟和記憶/”。與大多數寫游子之思的詩人相比,在寫盡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漂泊之感的同時,有著更深層次的愁緒在牽引著讀者,這種哀愁不只是離開故土不得歸去的位置的轉化,更多的體現在了時間和空間的交替變換之中。正如余光中所說:“所謂鄉愁,原有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層次,不必形而下地系與一鄉一鎮……地理的鄉愁要乘以時間的滄桑,才有深度,也才宜于入詩的主題。”[2]
但獨寫鄉愁,千百年來古已有之,游子之情,眾生皆備,這不是余光中要做的事情,于是當我們還沉浸在詩歌所營造的這份憂傷悵惘的牽掛中時,詩人抽身而出,大膽發問隔岸的相思深情,情深幾許?情感固然重要,但在詩歌創作中,如果一味以情感作為維系一切現實與虛構,政治與利益的紐帶,或許在現代詩歌的語境里是行不通的。于是他開始將鄉愁的內涵擴展到“人的存在”這樣一個哲學高度,開始對遷居臺灣的人民的孤獨無依的飄零感進行刻畫。出生中國大陸的臺灣詩人們從小接觸的是祖國的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內心深處的情感取向是趨向于故鄉大陸的。隨著國內兩個政黨的矛盾的激化,內戰的爆發,他們不得不隨家人遷居臺灣,國外勢力的深入與干涉,臺灣自身的優勢和發展,政治的復雜因素導致寶島臺灣經過漫長的幾十年依然在世界上身處尷尬地位。當問起身份,任何一個步出了這片孤立的小島的人都不知道該怎樣回答那善意抑或是挑釁意味的問題。中國人還是“臺灣人”這樣的一個問題一直糾纏著他們。“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終于到了80年代,臺灣政府開放人民赴大陸探親旅游,開啟兩岸的民間交流活動。不滿于浮萍般生存狀態的臺灣詩人決定要尋回自己的根。此刻似乎已經注定了余光中的“鄉愁”詩歌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解構。盼了四十多年的心愿、積蓄了四十多年的鄉愁,一夕時間“解放”,余光中頓時不知所措。但是當他踏上故土,才發現生活已經在無形中賦予了“鄉愁”又一層含義,他這時的詩歌創作更多的不是在抒發“愁”情,而更多地在反思,在質詢。幾十年的漂泊生活之后,再一次返回故居,猛地發現故鄉成異鄉,驚訝錯愕之時,更加重了詩人的愁緒,這樣的悖論讓人不停地叩問這多變而深刻的世界,究竟哪一樣才是現實,試想故鄉本該是聊以撫慰浪子之傷的心靈良方(理性世界的現實),但如今煎熬數十載之后回到故鄉卻發現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感性世界的現實),這二者的錯位形成了強烈的落差,造成了一種現實和夢境,政治和人性,利益和情感之間的巨大張力,給人以無盡的反思,心靈的震撼和久久的回味。夏志清在論及余光中時說:“余光中不單寫往日事物,還把回憶的片段,加上書本上讀到有關中國的事態,加上新環境中所經歷的那些徒使他倍增鄉愁的賞心樂事,一一組合起來,交織成為一個復雜多樣化的形象。”[3]
余光中的詩里總是透著遠古中國的磅礴與典雅,“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逐鹿的鼓聲,傳說祖父射落了九只太陽,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嚇退單于。聽見沒有?來一瓶高粱!”[4]“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樽中月影,或許那才是你的故鄉,常得你一生癡癡地仰望?”[5]白話詩的行文間以古典詩歌的文言,音律節奏時而如駢文般整齊押韻,時而如散文般自由抒發內心情感,揮毫落筆間,華章已定。彰顯著臺灣詩人博大的文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學底蘊的同時,更以一種更為直接的形式表達內心的情感歸宿。當馬車的時代去后,三輪車的時代也去了,工業的發展和近代商業的興起,中國,這個古老的以耕作為主的農業國家,開始在時代的召喚中邁開前進的步伐,城市的崛起、科技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夜間的霓虹燈絢爛多彩似乎也迷亂了人的心緒,狹隘的商業價值觀在無數奮斗著的日日夜夜中漸漸萌生,利益的沖突和欲望充斥了整座城市,這里,是詩人的故鄉,而失了原本美好淳樸的故鄉,又要去何處尋?“相片里的中國,依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遙指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然則日思夜想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6]此時臺灣的鄉愁詩人們,在經歷了骨肉分離、尋根無處的痛苦之后,在時代前進的步伐中,又感受到了生活賦予他們敏感心靈的新的壓力,他們不再苦于情感的孤立無助,存在意義的哲學追問,他們感嘆自己精神領域的最后一片故土似乎也要在現代文明的車轍下被碾碎被剝奪。這是為文化人所不允的。著名評論家劉若愚也曾說過:“中國詩人似乎永遠悲嘆流浪及希望還鄉。”故土的剝離,漂浮的身世和價值的淪喪,讓遠在臺島的詩人漸漸意識到了這深深的鄉愁情結纏綿不斷,似乎注定了是這一代人不得不承受的錘煉。
參考文獻:
[1]余光中.白玉苦瓜 鄉愁[M].臺北:大地出版社,1978:56-57.
[2]余光中.五行無阻 后記[M].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3]夏志清.余光中:懷國與鄉愁的延續[M]/黃維梁,編.火浴的鳳凰 余光中作品評論集.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383-390.
[4]《五陵少年》,劉登翰:《余光中詩選》,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03月第1版.
[5]《尋李白》,劉登翰:《余光中詩選》第149頁,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03月第1版.
你好!
我一直想成為別人腦袋里的蟲。因為也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別人。
雖說言為心聲,可是人總有言不由衷的時候。在國內,我想知道別人是怎樣看待我的。在國外,我更想知道老外是怎樣看待中國人的。雖然也同他們在―起交談,可是,總還有一種人心隔肚皮的感覺。據作者調查,他發現中國人和意大利人非常相似,都熱愛家庭、愛熱鬧、愛吃面條、愛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等等。作者的一位意大利朋友因工作需要在德國住了兩年,剛剛住下沒幾天,就害起了思鄉病,天天想著要回國。原因很簡單,德國太寂寞了,她覺得同意大利相比,這里人和人之間沒有什么來往,交不到知心的朋友,更沒有面條,這一切真是難為她了。兩年一到,她馬上就離開了德國。可是她一到北京工作,馬上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立刻有說有笑,再也不提思鄉的事了。作者說她就像一朵荷花,永遠都離不開腳下的淤泥。永遠都離不開生她養她的文化。我想這兩種文化的相似,也許是馬可?波羅的功勞吧!
不知是為什么,我很喜歡這個比喻,我覺得自己也是那朵荷花。在國外居住了十年,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思鄉的感覺。盡管澳洲的華人很多,這里也有中國城,中國的食品琳瑯滿目,自己也盡量身體力行,身在羅馬,就像羅馬人那樣去做。可是不管怎樣,我總是有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
思鄉的感覺是什么樣的?臺灣著名學者余光中在詩歌《鄉愁四韻》中是這樣描述鄉愁的滋味的: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我不是詩人,對我來說,首先,鄉愁是文化上的饑渴。我每次回國,都要買一些電影電視劇的影碟和雜七雜八的書籍,看著那些豐富多彩的影碟和書籍,我只能怪航空公司太吝嗇了,不然我還可以多帶一些回來。這一切不僅僅是因為國內價格相對便宜,更重要的是有許多東西在這里買不到、平時好在還有網絡,使我能知道國內的―些信息,不至于很落伍,只是覺得好多事情已經離我很遠很遠了。這種文化上的饑渴并不是書籍和影碟可以解決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一滴凝聚成了“說不清,理還亂”的鄉愁。
其次,鄉愁是胃腸上的饑渴,天天吃牛奶面包,總想吃一些家鄉的風味,豆漿、油條、咸菜、酸菜都是我想吃的東西,我的胃并沒有那么高貴。為了腌酸菜,我和妻子特意去買酸菜缸,在一家朝鮮店里看到了一個十分精致的缸,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要價120澳元,我們沒舍得買。又在中國店里找了很久,終于找到了南方人煲湯用的鍋,長得類似小號酸菜缸,標價25澳元,我們興高采烈地搬回了家,白菜2澳元一顆,我們腌了兩顆酸菜,因為缸太小,只能放進去兩顆。我們就這樣每年腌兩顆白菜,不是很酸,但是總算可以吃到類似國內香噴噴的酸菜燉粉條了。我們可以講英語,可以西裝革履,可以假洋鬼子,可是卻永遠改造不了自己的中國胃。
再有,鄉愁是感情上的饑渴,雖然我的朋友不多,但是他們大部分都在國內,盡管也打電話,也通信,但是,畢竟生活環境變了,許多的想法也變了,常常有一種話不投機的感覺,原來很親近的朋友,也變得客氣起來。當然最思念的還是自己的親人,父母年齡大了,我有時希望自己能呆在他們身邊,盡一份孝心。可是,我覺得更多的時候,還是他們在幫我們,妻生孩子,父母來幫忙,可是他們最多也只能呆一年,家里還有許多事情,許多牽掛,另外他們也是覺得這里太清靜了,呆的時間久了,心里也不安起來。我想他們也屬于荷花,離不開自己的故土。
并不是說我們有多么高的覺悟,我們有多么愛國,思鄉就是一種情感,思鄉就是―種感覺。思鄉其實與政治無關,人們說這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地球正在變成國際村,我們要成為世界公民。可我卻覺得無論變大還是變小,無論你身在何方,也無論你能否成為世界公民,思鄉的感覺永遠不會變,荷花永遠都是荷花,永遠都離不開腳下的淤泥。
清代詩人納蘭性德寫過一首《長相思》,我覺得表達了所有天下游子的思鄉之情: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
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我們閱讀現代詩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知人論世
魯迅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就是說在鑒賞詩歌時,既要明確詩人的創作背景,了解其寫作動機,又要從整體上把握詩人的情感態度。如聞一多的《一句話》: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這話教我今天怎么說/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話你聽著/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等到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聞一多說:“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國,看到的是封建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話”表達出對理想中的中國的熱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謳歌了一個永恒的愛國主題。
二、要抓住詩眼
詩眼是詩歌中最富有表現力的關鍵語句,是詩人精心構思的語句,是詩歌“立言之本意”。要抓住就要抓住詩歌中反復出現的句子或詩歌的背后一節。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就是全詩的“詩眼”,表現出作者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死水》中的“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看它造出個什么世界”,表達了作者創造新世界的強烈愿望。
三、要分析意象
意象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和客觀事物相融合的產物,是通過詩人的選擇與錘煉,重新組合后產生的一種含有特殊意義的語言形象,是詩人借助客觀事物來表現其內心世界的結果。如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詩中,作者連續使用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揭示自己的思鄉之情、思人之苦,表達了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思想感情。
四、要知曉抒情
詩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抒胸臆,即在詩歌中直接表現作者的情感態度;一種是間接抒情,即在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的過程中滲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兩種形式。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首詩采用了間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鳥的形象抒發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真情。
五、要明確手法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因此我們要掌握詩歌的各種表現手法,如比興、擬人、夸張、對偶、排比、襯托、反復、象征、以動寫靜、小中見大、虛實結合、托物言志等,這樣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詩歌內涵。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爺爺/在土里埋葬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開發寫作中的間接情感資源,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寫結合的訓練習慣。
2. 培養學生用詩歌的形式表達非詩體作品的情意空間的能力。
教學設想:
1.課堂教學設計分為三塊:談詩、寫詩、評詩。談詩是寫詩的準備,評詩是寫詩的深化。寫詩自然是課堂的核心。但是,從學情看,學生對的詩的理解基本上還停留在識記和理解的層面上,大都不曾寫過詩。因此,在學生動手嘗試寫詩之前,有必要就詩歌特點和寫作技巧作必要的鋪墊。
2.自制多媒體課件,以增強教學的交互性。
3.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具使用:
自制課件,《鄉愁四韻》mp3及flash,長城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投影演示《詩歌寫作》。
情感 情是詩之胚
景物 景是詩之媒)
(聽聽音樂《鄉愁四韻》,活躍氣氛)
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老師想問同學們一個問題:你喜歡讀象余先生寫的這樣的現代詩歌嗎?喜歡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舉手)
嘗試過寫現代詩歌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舉手)
請放下。同學們,北大教授、著名學者陳平原先生曾預言,詩歌將在21世紀重新回到文學的主體地位。我們在暗自高興的同時,卻不能不看到,民族詩歌的再度振興并不是如陳先生所預言的那般輕松,它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今天,我們一起走近詩歌,嘗試著寫一寫詩歌好嗎?
二.方法點撥
首先,我們一起把課本翻開到133頁,請大家花5分鐘時間把課本上關于詩歌的寫作指導看一看,看看有哪些方法和注意點。
(學生看書,教師巡回指導)
提問:課本告訴了我們哪些關于詩歌寫作的方法和注意點呢?(請1學生回答)
(投影展示方法:
一、要有新穎的構思和奇特的想象;
二、運用意象;
三、運用比喻和象征;
四、運用詩的內在韻律強化感情的表達。)
三 賞詩、評詩
1.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一節。哪位同學來讀一讀?(投影)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記憶里唱歌
在我的記憶里唱歌
唱童年的驚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籠
想起呼燈籬落
想起月餅
想起桂花
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園飛黃葉
想起野塘剩殘荷
想起雁南飛
想起田間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
想起歲月偷偷流去許多
教師:讀得很好。請問,這一小節最有人情味的,引起你感觸最深的,你認為是哪一句?
(應該是回答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
師:為什么認為是這一句?能結合自己的一些經歷來談談嗎?
(我想起媽媽天冷的時候也會給我送衣服來,還有棉被。[應該是這一類的回答])
師:是啊!是誰在清晨為我們盛起第一碗早飯?又是誰在深夜時還等著我們回去?那是我們偉大而又慈祥的母親。現在,我們一起來把這一句有感情地緩慢地讀一遍!
(師生齊讀。)
師:不錯,讀出感情來了。老師讀詩的時候,都喜歡改一改別人的詩,同學們請看:“想起故園飛黃葉/想起野塘剩殘荷”,我把它改成“想起故園鋪綠葉/想起野塘滿碧荷”好不好?
生:不好。
師:為什么?
生:表達的情感不對,這一首詩表達的是憂愁、感傷的情懷,而這兩句的修改卻用“綠葉”、“碧荷”兩個有生機的事物表達的是一個快樂的情感。(引導學生從感情上來回答)
師:很好。那我換成 :“想起故園的黃葉/想起野塘的殘荷”,用“的”字將句子的節奏舒緩下來,不就更切合這種情感嗎?
生:也不好。
師:又為什么呢?
生:一個“飛”,一個“剩”,把靜景寫活了,另外“剩”字還給人有蒼涼之感。
師:好極了。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師:同學們學了這一節,能不能據此說一說這首詩歌的特點呢?
(學生討論,回答)
明確:
(1)表達的思想內容比較集中,情與景和諧統一,具有強烈感染力和啟示力。
(2)這首詩感情很真摯。郭沫若說“詩的創作貴在自然流露。詩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當摻以絲毫的矯揉造作。我想新體詩的生命便在這里。”
(3)還有節奏感,詩人通過“想起”領起,形象地表現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感情,巧妙地從特殊中顯示一般,使自我的感覺世界和情感世界達到和諧與統一。
2.我們再一起來看另外一首詩踏雪而過 同學們看一看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點,還有哪些不足?講講自己的理由。
教師朗誦:
踏雪而過
踏雪而過,小雪花
一朵一朵呈現晶瑩
村莊的枝椏與屋廊
照亮枯井和水
我聽見松雪之上的聲音
雪是從土地對面飄來的
落到眼睛里
仿佛去年開放的罌粟
我手執事物的誠實與雪對話
一種方言羽毛漸豐
在高高的天上穿雪飛行
踏雪而過,誰能將天空的身材切斷
雪影如潮
覆蓋退路的每一枚石頭
雪,今夜的畫師倒提筆桿
踏過荒原,淚水全無
(學生討論,回答,眾說紛紜,不要求觀點一致)
這一首詩是我們學校一位老師在他高一時寫的,這就告訴我們,只要努力我們也會寫出詩來的。
四、寫詩
1.補寫《鄉愁四韻》
好了,關于這首詩歌的評價我們就先進行到這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把《鄉愁四韻》給讀一讀。
(投影,生齊讀。)
鄉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師:名為《鄉愁四韻》,這里只給出兩韻,還有兩韻,請同學們補上。最關鍵的是要根據情感選擇好意象,每一韻內前面的意象要和后面的意象有相似和相關的關系,同時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學生續寫《鄉愁四韻》)
師:請同學們上來交流!
(師生交流,教師作適當的評點)
師:同學們,對于鄉愁,我們還很陌生,但隨著我們年歲逐漸增大,隨著故鄉的漸去漸遠,我們對鄉愁的理解會逐漸深刻的。現在,大家來看一看余先生的《鄉愁四韻》后兩韻。
(多媒體展示
給我一瓢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瓢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那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那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師:剛才好多同學的補寫的詩和余先生的差不多了。可見,只要我們努力,我們也會象余先生那樣成功的。我建議同學們把我們今天的作品集成一個集子,等十年二十年后我們再來讀它,會倍感親切、倍感激動 的。
3.創作整詩
現在,大家請看:
(投影:長城圖畫)
師:同學們有沒有到過長城?到過長城的同學請談談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學生談長城)
師:不錯,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伴隨著我們這個民族走過了許多風風雨雨。
請大家根據畫面提供的圖象,用合理的形式創作一首小詩,不超過十行。
(學生進行創作)
師:好!哪位同學先來。
(學生展示)
(師生討論,打打分)
師:同學們看這兩首詩抒發的情感一致嗎?兩位作者說說。
(作者談)
師:可見:同一個事物可以選擇不同的感情方向去抒發。同學們,請看這一首:(投影,師配樂朗讀)遙遠的東方/遼闊的邊疆/一道綿延的老墻/前人的風光/后人的滄桑/萬里千山牢牢接壤/雨后的霓虹/落寞的長龍/一道顯赫的老墻/始終沖不開/始終拋不去/始終裝英雄逞豪強
師:同學們,詩不僅可讀、可寫、還可以唱。下面我們同唱《鄉愁四韻》,前兩韻我們跟著羅大佑唱余光中詞,后兩韻,個人唱個人寫的,好嗎?
(師放錄音,師生同唱。)
關鍵詞:鄉愁 選詞 意象 韻律 風格
美國詩人Robert Frost有一句名言: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詩者,譯之所失也),不管這句話是多么極端,它還是道出了詩歌翻譯的難處。中文詩歌更因其語言凝練、節奏性強、意象豐富而成為翻譯的通天塔。盡管艱難,還是有很多熱衷于翻譯的文學家努力探索,試圖將中詩這一璀璨明珠送出國門。眾所周知,所有翻譯的前奏都是理解,而詩歌的理解更需多揣摩推敲、審詞琢句,以期磨刀不負砍柴工,因為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都會為后面的譯作再現產生差異。本文將以臺灣余光中先生膾炙人口的作品《鄉愁》的5個不同譯本為例來分析和品評不同譯本的差異。
《鄉愁》是一首風格典麗的現代詩。余光中先生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愿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詩人通過意象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給讀者呈現了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母親去世,從此陰陽兩隔,生死兩茫茫;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通過這些不枝不蔓的意象、幽遠深邃的意境、豐富含蓄的內容,詩人低回掩抑、如怨如述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展現出來,讓人回味無窮。
譯文1:陳文伯譯
When I was a child/my homesick was a small stamp/ Linking Mum at the other end /And me this.
When I grew up/I remained homesick/but it became a ticket/by which I sailed to and from my bride at the other end.
Then/homesickness took the shape of the grave/Mum inside of it/and me outside.
Now I'm still homesick/but it is a narrow strait/ Separating me on this side/and the mainland on the other.
譯文2:楊種琰譯
When I was a child/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Here am I/ and there my mother.”
Then I was a grown-up/Nostalgia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Here am I/and there my bride.”
During the later years/Nostalgia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Here am I/and yonder my mother.”
And now at present/Nostalgia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Here am I/and yonder my Continent!”
譯文3:趙俊華譯
As a boy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I was here/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
When grown up/I was homesick for a small ship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remained over there.
Later on/ I was homesick for a little tomb/ I was there/ Mother rested over there.
And to-day/ I am homesick for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lies over there.
譯文4:張智中譯
When I was a child/ Nostalgia is a tiny stamp/I am hither/And Mother is thither
When I become an adult/Nostalgia is a slip of boat ticket/I am hither/And bride is thither
Later on/Nostalgia is a short tomb/I am without/And Mother is within
But now/Nostalgia is a shallow strait/I am hither/And the mainland is thither
譯文5:余光中譯
When I was young/Nostalgia was a tiny stamp/Me on this side/Mother was on the other side.
When I grew up/Nostalgia was a narrow boat ticket/Me on this side/Bride on the other side.
But later on/Nostalgia was a low,lowgrave/Me on the outside/Mother on the inside.
And at present/Nostalgia becomes a shallow strait/Me on this side/Mainland on the other side.
一、選詞
“鄉愁”的翻譯,有兩個譯本譯為“homesick”,其余兩個版本為“nostalgia”。根據Longman English Dictionary, homesick――feeling unhappy because you are a long way from your home,而nostalgia――a feeling that a time in the past was good, or the activity of remembering a good time in the past and wishing that things had not changed.對比我們會發現,nostalgia比homesick范圍更廣,意思更貼近原文,原文中作者不僅僅是在抒發一種思念家鄉的惆悵之前,還有對過去美好的追憶。因此用nostalgia更為準確。
二、意象
四個意象中郵票都翻譯為stamp,船票也都譯為ticket,而墳墓的表達,有兩個譯為grave,兩個譯為graveyard,一個翻譯為tomb,這三個詞到底有什么區別呢?《辭海》中grave指一般的“土墓”;tomb可譯為“陵墓”,是墳墓的雅稱,tomb表示“墳墓”時,比grave更莊重,在說“掃墓”時,多用tomb;而graveyard指墓地,故不合適。海峽一次有用“strait”和“channel”之分,根據《韋氏詞典》channel指a strait or narrow sea between two close landmasses;而strait則指a comparatively narrow passageway connecting two large bodies of water,可以看出channel強調長而寬,strait強調短而窄,因此此處用strait更貼切,再者原詩中此處指臺灣海峽,官方正式說法就是使用strait。
三、韻律
原詩使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些疊詞既表現了作者魂牽夢縈的思鄉之情,又有抑揚頓挫的韻律之美,讀起來瑯瑯上口。以下是5篇譯文的對映英譯本,不難看出譯文1、2是只翻譯其中個別的重疊形容詞,大部分卻漏譯了,而力求保留與原詩具有同樣音韻之美的是譯文3、4和5,這些形容詞使用得恰到好處,與所修飾的中心詞構成頭韻(tiny stamp, small ticket, narrow boat ticket, little tomb, short tomb, low low grave, shallow strait),譯文5音律美尤為突出,除了頭韻,還有尾韻(narrow, low, shallow),從而具有與原詩一樣的動人音調。
此外,原詩每行四節,每節三個音節,語言簡明流暢,音韻自然和諧,節奏緊湊明了。譯文3譯為 As a boy/ When grow up/ Later on /And to-day每行四節,每行三個音節,抑揚頓挫,創造性地取得與原詩同樣的效果。
四、風格
原詩的意象是通過隱喻“鄉愁是……”的結構表達出來的,“是”字在原詩中反復出現達四次,作者通過一個簡單的“是”字,將本體和喻體連接起來,隱晦朦朧地將自己不同時期的鄉愁具體化,除譯文3譯成“be homesickfor”句式外,其余文本分別譯為was, remained, took, is; seemed, became, turned to be, loomed large to be; is, is, is, is,和was, was, was, becomes,含蓄巧妙地傳達了詩人寸斷柔腸的思鄉情結。但譯文3譯為 I was homesickfor(a tiny stamp/a small ship ticket/a little tomb/a shallow strait),回譯出來的是“我懷念家鄉的小小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顯然與原詩有出入。
“我在這頭……在那頭(里頭)”在原詩中也是反復出現了四次,這個短語的反復使用突出了雖然時空變化、星移斗轉,但是我的思鄉之情卻始終如一。5篇譯作用詞略有不同,總體來說有“the other end (side),this end,inside,outside,here,there,yonder,without,within,hither,thither,這些詞簡練含蓄地傳達了原詩樸實無華的語言特色和深遠幽邃的寓意,但從語體角度來看,譯文4采用的是古詞(hither,thither),不太符合原詩的語體。
五、總結
總之,5篇譯文的譯者都以各自的理解基礎、知識經驗和學識涵養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解讀和再現了原詩,若從詩歌音、形、意三美方面綜合考慮的角度來看,譯文5無論是在意義精準,還是形式優美和音律和諧上都是最為契合的;但若從音、形、意單方面來看,譯文1最具意美,譯文2最具形美,譯文3最具音美。
參考文獻:
[1]蔡華.譯逝水而任幽蘭[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
[2]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海岸.中西詩歌翻譯百年論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1).
[4]余光中.余光中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作者:席慕蓉
ISBN: 9787506377447
定價: 39.80元
裝幀:平裝
頁數:240頁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08-01
作者簡介
席慕蓉,全名穆倫?席連勃,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
1963年,席慕蓉在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1966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完成進修,獲得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等多項獎項。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余種,《七里香》《無怨的青春》《一棵開花的樹》等詩篇膾炙人口,成為經典。
席慕蓉的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這本《寫給海日汗的21封信》,是席慕蓉的散文新作。海日汗,是一個存在于席慕蓉想象中的少年,是席慕蓉自己設定的訴說對象,他是一個生長在內蒙古的蒙古少年。席慕蓉用六年的時光和綿密的筆觸,寫下她對海日汗的期許,并與他分享自己在尋覓原鄉路上的具體心得。席慕蓉從自己的小小鄉愁里走出來,重新面對自己家族在此生長繁衍的山河大地,開始娓娓訴說。所談的內容,涵蓋蒙古及蒙古高原其他游牧民族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等當今仍具有現實意義的諸多話題,以散文語言和書信形式呈給讀者,深入淺出,親切感人。
席慕蓉的成長歷程,注定了她的與眾不同。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一位能騎善射的王族公主。席慕蓉的全名是穆倫?席連勃,蒙語大江河之意,漢文音譯席慕蓉,而這位永不停歇的尋鄉詩人,一如既往用文字結構用色彩填充用鏡頭記錄,她向世界展現內蒙之魂。席慕蓉說:“回到故鄉后,我成為了一個身份確定的蒙古人,我總是下意識地講述我的蒙古,朋友說,有時候他們在享受我的蒙古,更多時候,他們在忍受我的蒙古。我突然發現,對故鄉愛的表達也不能‘自我膨脹’,也需要理智,不能浮夸,因為每個人的故鄉都很美好。”這是一種超越,或者是對鄉愁全新的詮釋。
席慕蓉筆下,“海日汗”就是蒙古族孩子們的代名詞。為什么專門給蒙古族孩子們寫信呢?席慕蓉說,因為他們在逐漸丟失自己民族傳統的土地、文化、價值觀、母語,他們在迷失方向。這是“最讓我心懷疼痛的”,而“我的年齡比你大了幾十歲,因此多了幾十年慢慢反省的時光。同時,在最近的十幾年間,我又有機會多次在蒙古高原上行走,遇見了許多人許多事物,有了一些感觸和領會,就很想告訴你。”這樣,也許可以對他們有些用處,讓他們能在百萬、千萬,甚至萬萬的人群之中,安靜而又平和地尋找到真正的自己。
席慕蓉的鄉愁,經歷了從個人的鄉愁,發展到民族的和整個游牧文化的鄉愁的演變過程。席慕蓉發現:“在教科書里,不論是‘匈奴’‘突厥’‘回鶻’還是‘蒙古’,好像都是單獨和片段的存在。而其實,在真實世界里,亞洲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代代相傳承,有著屬于自己的悠久綿延的血脈、語言、文化和歷史的。”但是,她并沒有為此而怨怪任何教育系統,她寫下了自己深刻的領會:“海日汗,能夠‘明白’、能夠‘知道’、能夠‘分享’,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即使是如我這般的后知后覺,也不能說是太遲。”她保護民族文化的那份執著和焦慮,讓人心生敬佩。
席慕蓉抒情的筆觸,帶我們審視青春的憂傷;她浪漫的表達,見證了成長中的美好。她寫道:“在我心里,一直有一首歌。我說不出它的名字,我也唱不全它的曲調,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深最溫柔的一個角落。”或許正是這樣的“深藏”,造就了席慕蓉憂郁而敏感的生命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