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3: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光導纖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全反射;新課程標準;光導纖維傳播;流水束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6-0060-2
1 傳統演示實驗
在科學教育出版社物理選修《光的全反射》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光的全反射現象,通過演示用激光沿透明半圓柱形玻璃磚的半徑射到直平面上,光經過平面由玻璃進入空氣中,入射角從小到大不斷改變,向學生介紹光的折射以及光的全反射。
(1)當激光沿半徑垂直入射到直平面時,此時入射角為0 °,折射角也為0 °,光線沿直線射出。
(2)當入射角增大一些時,會有微弱的反射光和較強的折射光線。同時,可觀察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隨著入射角的逐漸增大,反射光線越來越強,而折射光線減弱,當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臨界角度”時,折射角達到90 °,折射光線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線,若繼續增大入射角,仍然只有反射光線,沒有折射光線(見圖1)。這就是當光線從光密媒質射入光疏媒質時經常發生的“全反射現象”。
2 演示光導纖維傳播實驗教具制作方案
根據新課標對教學的要求,課堂上不僅應該讓學生掌握好全反射的知識,而且也應當了解該知識的重要應用。在教材中,有全反射的應用――光導纖維的講解,我們進一步參照互聯網網絡上查詢的相關知識,采用生活中常見的器材,創建了一個實驗環境,使之能夠達到發生全反射的條件。因為當激光在玻璃、水等光密介質中傳播并向空氣出射,可以達到全反射所需條件。因而可以用水流束模擬光導纖維管,用激光照射,激光在水流內發生全反射并向前傳播,以此模擬光導纖維管內激光的通信傳播(圖2)。
所需實驗器材包含三腳架1個,試管夾2個,塑料瓶(帶孔)1個,激光筆1只,水槽1個,黑紙板、白紙若干。
用三腳架固定塑料瓶(帶孔)和激光筆,調節兩者的相對高度,使激光入射并能夠能從小孔出射。水槽接收塑料瓶流出的水,立體白板接收激光投影,以便觀察實驗現象(如圖3)。
3 利用新教具進行實驗
結合全反射內容知識可以知道,當激光從小孔另外一端水平入射時,如沒有水,則在均勻介質中應該沿著水平出射。由于水流呈拋物線流下,在光準備從小孔的水流出射到空氣中時,也就是從光密介質到光疏介質出射,而入射角已經超過“臨界角度”了,達到了發生全反射的條件,所以激光束將發生全反射。故從理論上來講,在水流中的激光將呈折線傳播。結合實驗裝置我們可以觀察到激光在水流中的傳播(見圖4)。
(1)激光入射后,流水束因為有少量激光的散射由無色變成紅色;
(2)激光入射后,激光傳播到水槽中,水槽內有一紅色亮斑;
(3)激光入射后,立體白板有投影,隨著水流彎曲度的變化,激光的傳播路徑也隨之變化(見圖5)。
通過實驗現象看出,本實驗可以很好地 詮釋全反射現象的重要應用,并讓學生明白利用光纖可以使光訊號沿曲線傳播。
光纖,即光導纖維。
1、光導纖維的結構:由纖芯和包層構成的同心玻璃體,呈柱狀,在石英系光纖中纖芯是由高純度二氧化硅即石英玻璃和少量摻雜劑如五氧化二磷和二氧化鍺構成的,摻雜劑用來提高纖芯的折射率。纖芯的直徑一般為2~50μm;
2、光導纖維特點有優有劣。
優點:傳輸頻帶寬,速率高;傳輸損耗低,傳輸距離遠;抗雷電和電磁的干擾性好;保密性好,不易被竊聽或截獲數據;傳輸的誤碼率很低,可靠性高;體積小、重量輕;
缺點:接續困難,光接口比較昂貴。
(來源:文章屋網 )
1807-1903年
――大腸內鏡漸趨完善
雖說公元前就有“直腸診視器”的描述,但內鏡的真正發展起源于近代。1807年,德國人Bozzini制造了一種以蠟燭為光源的用于觀察膀胱與直腸內部的器械,由一花瓶狀光源、蠟燭和一系列鏡片組成,他將其稱為“LICHTLEITER”,法國外科醫生Desormeaux第一次將其運用于人體。1895年,美國人Kelly成功研制了帶有閉孔器的金屬管式直腸乙狀結腸鏡,鏡管延長至35厘米,采用電燈額鏡反射光源技術。1899年Pennington研制了可使腸腔充氣擴張的乙狀結腸鏡,可更清晰地觀察腸腔。在此基礎上,1903年德國人Strauss將電光移至腔內照明,進一步改進制成現代沿用的硬式直腸、乙狀結腸鏡。
至此,大腸內鏡趨于完善并有其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1957-1963年
――光導纖維內鏡“出世”
1957年,美國人Hirschowitz和他的研究組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用于檢查胃、十二指腸的光導纖維內鏡,并在美國胃鏡學會上作了展示,使內鏡躍進到可曲纖維光學內鏡的新時代。1963年美國人Turell首先報道了纖維結腸鏡的樣機,同年日本、德國的科學家也研制成功不同類型的可供臨床應用的纖維結腸鏡。現代的各型纖維內窺鏡均可拍攝彩色照片,刷取細胞,進行活組織鉗取,做細胞學檢查或組織病理學檢驗。為了教學和會診的需要,可將教學鏡安裝在目鏡或監視器上,供多人同時觀察。
1983年
――電子內鏡誕生,百年內鏡史的新篇章
1983年,美國Welch Allyn公司研制并應用微型圖像傳感器(CCD)代替了內鏡的光導纖維,宣告了電子內鏡的誕生,這是內鏡發展史上另一次歷史性的突破。電子內鏡比普通光導纖維內鏡的圖像清晰,色澤逼真,分辨率更高,而且可供多人同時觀看。隨著電子結腸鏡的推出及臨床插鏡技術的不斷提高,單人操作就可以完成整個操作過程大大地推動了內鏡的發展,開創了內鏡診斷和治療的歷史新篇章。
1977-2000年
――“膠囊內鏡”震驚世界
簡易內窺鏡制作及其原理:
1、電視內窺鏡前端裝有高敏感度微攝像頭,將所記錄下的圖像以電訊號方式傳至電視信息處理系統,然后把信號轉變成為電視顯像機上可看到的圖像。
2、硬管內窺鏡。它是由工作鏡管部分、結構部分、眼罩部分、光纜接口部分組成。工作鏡管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外鏡管、內鏡管、光學鏡片、光導纖維。光學鏡片放在內鏡管組成光學系統,光導纖維放在內、外鏡管之間負責照明。硬管內窺鏡各機構的連接大都是用環氧樹脂膠粘接,膠的質量和封裝技術也影響窺鏡的使用壽命。
3、彈性軟鏡
(來源:文章屋網 )
婦科腹腔鏡手術由于其時間短、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等特點,已廣泛應用于 婦科病的診斷和治療。我院自1999年開展腹腔鏡手術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術前準備
1.1 患者準備:(1)心理護理,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安慰,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懼感。(2)術前常規,查心、肺、肝、腎功能,出凝血時間少。(3)做好皮膚清潔,尤其是臍部,用松節油棉簽清除污垢。(4)做好普魯卡因及抗生素的皮試。(5)術前禁食6h,禁飲2h,取下首飾、金屬假牙,著棉質寬松衣服,用2‰肥皂水灌腸。
1.2 手術間準備:術前1h再次用紫外線空氣消毒1h,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手術間平面及無影燈,使室內溫度控制在20℃~25℃,尤其是冬季,如室溫與腹腔內溫差過大,腹腔鏡鏡面易產生霧氣,影響手術順利進行。濕度控制在50%~60%。
1.3 手術用物準備:(1)儀器設備:備好腹腔鏡機、二氧化碳氣腹機、二氧化碳氣瓶(檢查鋼瓶內起源是否充足,并準備有CO2的備用鋼瓶)、冷光源、監視器、雙極電刀、腹腔內沖洗機、內窺鏡設備等。并認真檢查調試,確保性能良好。(2)腹腔鏡器械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法滅菌,其中內窺鏡等不宜采用高壓滅菌的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10h以上備用,使用前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避免消毒劑刺激人體組織[1]。
2 術中配合
2.1 器械護士的配合:術前20分鐘洗手,整理器械臺,連接腹腔鏡器械各分組零件,并檢查各器械的性能是否良好。電手術器械有無絕緣不完整,以免術中發生故障。常規皮膚消毒鋪巾后,用2把布巾鉗從臍窩兩側提起并固定腹腔。給氣腹針,建立人工氣腹(一般為12mmHg)置入腹腔鏡,取出氣腹針,再根據手術的不同需要,給予5mm或10mm的Trocar。氣腹管在與氣腹針連接前必須用CO2氣體沖一下管道,去除氣腹管內的雜質,以防異物進入腹腔。根據手術需要傳遞分離鉗、剪、電凝器或粉碎器等,動作要輕柔。及時消除手術器械上血污、焦痂等。術中由于溫度變化,鏡頭起霧時,可用酒精棉球擦拭,確保手術野的清晰度。
2.2 巡回護士的配合:熱情接待病人入室,并做好查對工作,建立靜脈通路,并協助麻醉師連接好各種麻醉生命體征監護儀等。待麻醉效果滿意后,使病人取頭低臀高膀胱截石位,給患者去一側褲腳,套上腳套,腘窩處墊棉墊,使患者舒適并注意保暖。巡回護士協助洗手護士套好攝像機頭,接好各路連線,正確安裝腹腔鏡儀器、設備。待消毒鋪巾后,將消毒過的光導纖維、氣腹管、沖洗吸引管、電凝線等分別連接到相應的儀器。結束手術前常規用0.5%甲硝唑100ml留置腹腔,防止腹腔臟器粘連,將手術標本送檢。
3 術后用物處理
術畢將器械及時清洗,最初的去污和清洗必須將能卸的部分徹底拆開進行清洗,空腔器械用高壓水槍反復沖洗,清洗完畢放置多酶溶液中浸泡10分鐘,再次用清水反復沖洗干凈;用50ml針筒灌滿空氣快速推入干燥管腔,也可用負壓吸引器吸凈雜物并予以干燥,消毒備用。
4 體會
4.1 腹腔鏡器械設備的保護及保養:腹腔鏡是集機械、電學及光等技術于一體的先進設備,極精細、貴重。輕拿輕放,不互相碰撞,關節不能僵硬,尖端合攏良好,銳利器械套上保護套;注意保護腹腔鏡鏡面;根據不同物品選擇不同的消毒方法;套管針等內芯鋒利,必須套上保護套,注意其密封圈的密封性能,如有漏氣及時調換。護理人員應了解和掌握這些器械設備的基本原理,給予良好的保養。術中注意保護,以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手術結束,應待冷光源機自動停扇后,再關總電源開關。內窺鏡器械的清洗方法應嚴格按廠家說明進行。腹腔鏡器械設備應由專門培訓過的人員負責定期檢查,上油使之保持良好性能。臺車上的設備應定期除塵,手術器械應有專用的器械櫥,主要設備集中安放在一儀器車內,避免強光直射并保持干燥清潔[2]。
4.2 認真執行無菌操作原則,若是接臺手術,則應達到高水平消毒滅菌,防止病原微生物進入機體,引起交叉感染,感染手術應放在最后做。術后密切觀察體溫、皮膚切口愈合情況。
4.3 器械護士應熟悉各個手術步驟,氣腹機設置的壓力為12~16mmHg,必須高于腹內壓,以防腔內壓力氣體、液體及血液倒流入氣腹機。手術過程中必須進行監測,如果氣腹機出現故障,應將氣腹管與穿刺器或氣腹針脫開,以免污染或損壞氣腹機。能準確傳遞手術器械,動作輕柔,光導纖維不能與手術鋪巾、病人皮膚以及任何助燃物質接觸,以防布類燒焦或皮膚灼傷,如果光導纖維未與鏡頭相連,應關掉冷光源機,并將光導纖維與手術鋪巾隔開或將光導纖維牢固地夾放在濕的布巾上。及時擦拭雙極及超聲刀上的碳化附著物,以防導電,確保使用安全。更換器械時應檢查器械上各零部件是否完整,以免小零件遺漏在腹腔。清洗器械要輕拿輕放,尤其是注意保護鏡頭,防止損傷鏡面。各種鉗、Trocar、吸引器、粉碎機等應拆開接頭清洗,表面管腔徹底沖洗干凈,注意螺帽、彈簧、墊片等不能丟失。
4.4 巡回護士應熟悉手術不同階段燈光的要求及手術的要求,并及時調整,因手術病人處于麻醉狀態,如不當造成局部過度受壓,易使血管、神經、肌肉等組織損傷,應密切觀察病人,手術后未擺放時,不可兩腳同時放平,以防性低血壓,避免患者與金屬接觸,以免影響電刀和電凝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光纖;通訊技術;特征;分類;發展現狀;傳輸;線纜;分析
光纖通訊技術是一種利用光導纖維進行信號傳輸以實現信息通訊的一種技術和手段,它是社會經濟與時展背景下,信息通訊技術領域中的一次重大變革和轉折。光纖通訊技術在實際信息通訊應用中,具有通訊占用空間小以及傳送量大、信息傳送質量高、抗電磁干擾等多方面突出的特征和優勢,具有相對廣泛和普遍的應用。本文在對于光纖通訊技術特征與分類分析基礎上,結合光纖通訊技術的發展現狀,對于發展特征與前景進行分析展望。
1 光纖通訊技術及其特征、分類介紹
1.1 光纖通訊技術與特征優勢分析
光纖通訊技術是一種利用光導纖維進行信號傳輸通訊的技術手段,在實際應用中,光纖通訊技術進行信號傳輸所占用的空間比較小,并且能夠傳輸的信息容量比較大,具有信息傳遞質量高、抗電磁干擾等應用特征和優勢,因此應用范圍與實際應用情況都比較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信息傳遞與通訊傳輸中,光纖通訊技術是通過光通訊系統中的信號通訊與傳輸實現的,而光通信系統在進行信號通信與傳輸中,不是通過單根的光導纖維進行信號傳遞實現的,而是在多根光導纖維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所組成的光纜實現信號的傳遞與通信的。通常情況下,在一根直徑約為1厘米的光通信系統光纜中,就有將近一百根的光導纖維,進行信息通信與傳輸中,光纜和電纜一樣也可以通過空中架設或者地下埋入、海底鋪設等方式,進行信號傳遞與通信傳輸應用。總之,光纖通訊技術與光通信系統的應用實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激光通信在實際中的應用與發展。目前,光網絡通信系統中,主要架構內容有光網技術合作計劃以及多波長光網絡、泛歐光子傳送重疊網、泛歐光網絡、光通信網管理、波長捷變光傳送、光城域通信網與接入網等研究項目,在光纖通訊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2 光纖通訊技術的分類介紹
結合實際通信傳輸中對于光纖通訊技術的應用情況來看,光纖通訊技術主要包括光纖光纜技術以及光有源器件、光無源器件、光復用技術四種技術類別。其中,光纖光纜技術及其應用發展包括通信系統應用光纖和特種光纖兩種,早期的通信系統使用光纖主要有3個傳輸窗口,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了第四窗口以及第五窗口、S波窗口,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第五窗口,也就是全波窗口。光有源器件中,超晶格結構材料以及量子阱器件的發展已經成熟,并能夠大量生產,比如多量子阱激光器等。光無源器件與光有源器件一樣是光纖通訊技術中不可缺少的器件設備。
2 光纖通訊技術的發展與前景展望
2.1 光纖通訊技術的發展與特點分析
在光通訊技術領域中,光通信的發展出現要比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出現早,其中,最早以美國貝爾光電話的研究提出為標志,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光電話也逐漸發展成為紅外電話線,通訊傳輸中保密性更強。此后,激光的出現促進了光通訊技術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并且在通訊傳輸應用中激光能夠像無線電波一樣進行調制與解調應用。但是,應用激光進行通訊傳輸的最大障礙就是容易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并且通信傳輸過程中大氣層內信號會出現衰減,而光導纖維通信傳輸技術的研究與出現與發展應用,對于激光傳輸中大氣因素影響有了很好的避免和控制,并且促進了激光通信技術進入穩步發展階段。
結合光纖通訊技術的發展現狀來看,其發展過程具有實現超長距離傳輸和新型光纖不斷出現并應用兩個突出特點。首先,在網絡通信傳輸中,無中繼傳輸是骨干傳輸網絡的發展目標,而目前的發展與應用實際中,利用色散齊理技術實現的無中繼傳輸,能夠實現2000km到5000km距離的通訊傳輸,而改進光纖指標,延長光傳輸距離是目前光纖通訊技術發展與研究的重點之一。其次,為了適應光通信傳輸市場的需求,進行新型光纖的研究設計與應用也是光纖通訊技術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特點。
2.2 光纖通訊技術發展前景展望
結合光纖通訊技術的發展現狀與特點,光纖通訊技術的發展前景主要傾向于四個方面。首先是新一代光纖的發展研究,其中所說的新一代光纖包括全波光纖與非零色散光纖。其次,光纖通訊傳輸中超高速系統的研究設計。傳統的光纖通訊與發展中,始終是按照電的時分復用方式進行發展變化的,而隨著光纖通訊傳輸技術的發展與市場需求變化,為了滿足下一階段的光纖通訊傳輸技術需求,光纖通訊技術的研究發展中會逐漸傾向于按照光的時分復用方式進行通訊研究與發展。再次,光纖通訊技術的研究發展還會朝著超大容量的WDM系統以及全光網絡的研究發展與應用上靠近。這也光纖通訊技術發展下,社會需求的推動與滿足體現。
總之,光纖通訊技術作為一種新的通訊技術與手段,在實際應用中具有較為突出的特征優勢,進行光纖通訊技術及其發展的分析,有利于促進光纖通訊技術的研究發展,促進光纖通訊技術在實際中的推廣應用,具有積極作用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尚峰.光纖通訊技術的發展及在黑龍江省的應用歷程[J].才智.2012(17).
[2]黃連生,傅鵬,王林森,王祥學.光纖通訊技術在晶閘管觸發系統中的應用[J].電力電子技術.2011(11).
[3]張允剛.基于現代技術角度下對光纖通訊傳輸技術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3(10).
正交頻分復用技術的使用具有以下幾個優勢:
(1)有效補償光纖色散。 根據現代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通信技術要求的提高,光通信正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大幅度提高單信道的傳輸速率,目前正趨近于 100Gb/s;二是快速的網絡動態調節能力。 但是這兩種要求是互相矛盾的, 當單信道的傳輸速率達到100Gb/s 的時候,傳統光纖的色散補償能力就變得昂貴和耗時。 而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在電子領域內的應用就恰到好處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在頻域內的復數運算,利用此技術優良的計算性,從而方便的對光纖色散進行補償。
(2)提升信道傳輸速率。 2008-2009 兩年間,W.Shieh(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 和 S.Jansen 分別進行了 “107Gb/s 信號在單模光纖傳輸1000km 的實驗(無光色散補償和放大的情況下 )”和 “12*121.9Gb/s 信號在單模光纖傳輸 1000km 的實驗(采用偏正復用和正交通帶調制技術)”. 兩人主導的科學實驗打破了制約數字通信高速發展的瓶頸,從而有效的提升了光通信的整體傳輸速率。
(3)減少信號相互干擾。 由于光通信是一種以光波為載體的通信方式,其信號在傳輸的過程中會受到電磁波的干擾,而通過正交頻分復技術則可以采用一定的技術在接收端分離正交信號,從而減少各個子信道之間的互相干擾。 其原理在于:在使用正交頻分復用技術的傳播過程中, 將單通道高速信息數據流分配到若干低速速率的子信道中,這樣子信道信號帶寬就小于總信道帶寬,每個子信道上的衰落就趨于平坦,干擾降低;采用此種技術還可以增加子信道符號周期,減少碼間干擾。 而且由于分離開的每個子信道僅占原來整個信道的很小一部分,相對將容易達到信道均衡。
光纖通信技術
光纖通信就是指以光導纖維作為傳輸介質傳輸信號, 從而實現信息傳遞的一種通信方式。 光導纖維通信就是光纖通信的簡稱。 光纖通信是光通信的一種,屬于有線通信,也可以看成是以光導纖維作為傳輸介質的“有線”光通信。 通常光纖通信系統并不是指一根單獨的光纖, 通常情況下的光纖系統都是由無數光纖組成的光纜。光纖的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 內芯是幾十微米或者幾微米的纖芯;中間層是包層,光信號利用纖芯和包層的不同折射率實現在纖芯的內的全反射,也就是光信號的傳輸;外層是圖層,其主要作用就是增加光纖的韌性從而對光纖起到保護作用。 光纖通信是以光為載體、以光導纖維為傳輸介質,把信息從一端傳輸到另一端的技術方式。 光纖通信技術可以大致分為光纖光纜技術、光交換技術傳輸技術、光有源器件、光無源器件以及光網絡技術等。 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段可達到低損耗、低色散、大容量的數據信息傳輸。
現代技術相結合的光通信技術
傳統光通信技術包括大氣激光通信、光纖通信、藍綠光通信、紅外線通信和紫外線通信幾種。 為進一步推進光通信技術的發展,緊跟目前通信的發展趨勢,符合用戶對現代通信的要求,將電域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和光纖通信技術有機融合,從而利用兩種技術的優點為用戶提供服務。對于光通信而言,結合正交頻復用技術與光纖通信技術的優點,合理互補兩種技術的缺點,能夠實現光通信技術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傳輸的效果,達到為用戶群更快的傳輸數據、更多的輸送內容、更遠的服務用戶的目的。
結語
經反復的實驗論證,在光通信的傳播過程中,利用電域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可以有效的實現光纖色散補償、信道傳輸速率提升、減少信道干擾三大優勢;采用光纖通信技術可以逐步實現在更廣闊的光譜范圍內,低損耗、低色散的傳輸,是傳輸容量能夠成千倍級甚至萬倍級的增長。 通過兩種技術的結合,產生現代化的電域正交頻分復用與光纖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光通信技術。
本文作者:孔德昊 董輝 胡偉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
是光纖。光纖是光導纖維的簡寫,是一種由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纖維,可作為光傳導工具。傳輸原理是“光的全反射”。光纖傳輸有許多突出的優點:
1、頻帶寬;
2、損耗低;
3、重量輕;
4、抗干擾能力強;
5、保真度高;
6、工作性能可靠;
7、成本不斷下降。
(來源:文章屋網 )
有一種最新的攝影技術,拍攝出的作品絕對是你從未見過的。比如一幅照片展現的是浮動在母親子宮里正在發育成長的胚胎,他蜷縮著身體,叼著大拇指,雙眼半睜半閉,全身幾乎是透明的――一個幸福的生命飄浮在無憂無慮的世界里。大概沒有哪一張照片比這張醉人的照片更美麗了,每一位即將做父親、母親的人看到它都會感到由衷的喜悅。
這些作品出自瑞典攝影師維納特?尼爾森。拍攝這些照片時,熱衷于探索的尼爾森琢磨出一種特殊的方法,他使用醫療用的中間穿插著光導纖維的內窺鏡,光導纖維的一端是鏡頭,另外一端是照像機,鏡頭只有4毫米大,但卻有170度的視角,攝影所需的光線是通過另外一條光導管送到子宮的。通過這種方式,尼爾森還拍攝了幾部有關人體的記錄片,其中《迷人的世界――生命》一片獲得了大獎。他最新完成的一部名為《迷人的世界――愛》的記錄片以全新的微觀角度展示了人類的生活。尼爾森利用一臺掃描電子顯微鏡以高達2000倍的放大倍數,讓觀眾欣賞到一個卵子受精的整個過程。在影片中,一開始時有多達五億個競相游動,它們有如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地穿過白色的輸卵管,進入了一片藍色的海洋,在那里它們發現了比它們的身體大許多倍的卵子,于是蜂擁而上將卵子團團包圍,一個個小腦袋拼命往卵子里鉆,長長的尾巴不停地擺動幫助使勁兒,經過一番奮勇拼搏,最終只有一個最強的如愿以償。當這名得勝者剛一進入卵子,卵子最初的那種焦急與渴望頓然消失,沉浸在與的歡娛之中而忘了周圍的一切。其余仿佛感到自己已經失去存在的意義,頹喪地四散離去。留下那枚受精卵如同大海中升起的一輪明月,一個新的生命就這樣開始了。
尼爾森說,受條件的限制,他還無法拍下一個胚胎的頭、胳膊、腿等器官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目前也是一個科研難題,科學家們至今也不清楚人體中這么多種不同的功能各異的細胞是怎么樣從一個單一的受精卵中發育出來的。尼爾森的拍攝工作是在不同的瑞典醫院,事先征得了醫生以及即將為人父母的男男女女的同意后進行的,拍攝影片所需要的特殊內窺鏡是和德國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合作研制的,利用這套設備甚至可以在極其微小的結構中比如在血管里進行拍攝。尼爾森未來還打算拍攝血液是怎樣從心臟流向全身再流回心臟的,在那些鏡頭里你將看到心臟像發生強烈地震的山岳,血液像滔滔的紅色江河,那將是一個非常迷人的人體世界。
光纖音頻是指數字音頻信號轉換為光信號輸出,然后通過光纖傳輸到有光纖輸入的功放等設備進行光信號轉換為數字音頻信號,然后數模轉換再經放大進行播放,信號幾乎無損失。光纖連接可以實現電氣隔離,阻止數字噪音通過地線傳輸,有利于提高DAC的信噪比。
光纖是光導纖維的簡寫,是一種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纖維中的全反射原理而達成的光傳導工具。微細的光纖封裝在塑料護套中,使得它能夠彎曲而不至于斷裂。通常,光纖一端的發射裝臵使用發光二極管或一束激光將光脈沖傳送至光纖,光纖另一端的接收裝臵使用光敏元件檢測脈沖。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光纖通信技術 發展趨勢 關鍵技術
當今時代,信息通信工程已經受到了人們更多的關注,而信息傳輸技術應用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廣泛,正在不斷完善與創新。在此背景下,更多更先進的信息傳輸技術正在被人們開發應用,成為互聯網應用之后的又一大信息技術熱點領域[1]。
光纖通信運用光導纖維傳遞信息的方式以及其技術在我國信息通信工程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其具有傳輸信息量大、保密性高、抗干擾能力強、信號穩定等諸多優點,也正因為這些優點,使得光纖通信技術成為我國目前通信工程領域中的主要手段,有著極其廣闊的應用前景。
一、光纖通信技術中的幾種關鍵技術
1.1波分復用技術
波分復用技術(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指的是在發射端采用波分復用器把許多負載信息的光信號集成為一束,然后搭載在一根光導纖維上以40G-100Gbit/s的速率進行傳輸,接收端則再次借助信號接收器將其中不同波段的光信號再次分離的一種通信技術[2]。
波分復用技術能夠更加充分的利用光導纖維的低損耗波段的特點,從而可以極大的提高光纖的傳輸容量,一般可以增加數倍之多。
其次,能夠在一根光纖之中傳出數個信號,以此來實現數字信號與模擬信號的兼容,更具靈活性。由于波分復用技術極大的減少了光纖的數量,從而能夠降低成本,并且便于維修。
1.2 光源波長穩定技術
光纖通信技術中,由于采用了波分復用技術,從而極大的增加了光纖的傳輸容量,但在使用中,主要采用的半導體激光刺激器光源來監理信號發射器,因而容易發生信號干擾問題。為此,在采用波分復用技術的同時,還采用了光源波長穩定技術,此技術能夠更加充分的利用波長與溫度反饋法來為信號傳輸提供更加穩定可靠的環境,從而改善了波分復用技術中容易發生的信號串擾問題。
1.3摻鉺光纖放大器
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技術是用于再次優化波分復用技術的一種手段,能夠為光纖通信提供更高的速率與更大的容量,同時為其提供更長的傳輸距離。摻鉺光纖放大器工作原理包括三個環節:首先是用來分析光纖通信前端發射機的輸出光線,其次是對發射往各個方向的光線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分配,第三個環節是在發射前端介入摻鉺光纖放大器,從而能夠發揮線路放大的功能,完成在傳輸中的分支損耗[3]。當前,正是由于摻鉺光纖放大器所具有的獨特的補償能力,使得其在光纖通信技術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
二、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2.1 傳輸技術的不斷優化
光纖通信技術發展的首要趨勢就在于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信息傳輸要求,即超大傳輸容量、超遠傳輸距離、超快傳輸送率,這也是光纖通信行業技術人員不斷追求的目標。因此,像上文提高的波分復用技術、摻鉺光纖放大器等技術也是此目標下的產物。
而這些技術的開發應用也使得光纖傳輸效率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這些傳輸技術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局限,因而光纖通信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首先是進一步的克服存在的局限性,開發優化更具多元化的傳輸技術,實現傳輸容量、速率以及距離的更大提高,從而適應市場對光纖通信技術的新要求。
2.2 光孤子通信發展
光孤子通信發展是未來光纖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的構想,目前的光孤子技術的開發也為其實現全面應用提供了可行性。以光線折射率的非線性效果作為原理,借助壓縮光脈沖,從而轉變群速色散而造成的光脈沖展寬情況,從而達到光纖傳輸信息過程中光孤子不發生性質變化的要求,如此便能夠打破傳輸距離的限制。因此,在今后的光纖通信發展中,極有可能實現全光非線性通信手段,屆時傳輸速率將能夠得到飛躍式的發展,實現10-100Gbit/s,以及100000km的傳輸距離。
2.3 全光網絡發展
達到超高的信息傳輸效率是當前社會生活中的人們對光纖通信的新要求,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下,光纖通信技術也必須朝著相應的方向去發展。光纖通信技術實現全光網絡是一個階段性的發展目標。
參 考 文 獻
[1]邵帥. 傳輸技術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應用[J]. 數字技術與應用,2016,05:27+29.
【關鍵詞】 氬離子凝固術; 高頻電凝術; 胃腸道增生性疾病
本院消化內鏡中心自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進行胃腸鏡檢查2218人次,其中檢出并接受內鏡下治療的胃腸道增生性疾病204人次,根據病變的性質、大小及有蒂與否選擇不同治療,術中、術后觀察并定期內鏡隨訪,現將其臨床觀察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4例患者中,男120例,女84例,男女比1.4∶1,年齡19~88歲,平均48歲。鏡下診斷不確定,病變范圍大于10 mm的63例均術前活檢送病理明確病變性質。其中,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胃腺瘤肉16例,腸管狀腺瘤12例,管狀絨毛狀腺瘤3例,絨毛狀腺瘤2例,錯構瘤肉5例,炎肉15例,增生肉10例(均病理排除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其余141例內鏡下診斷分別為:食管白斑14例,Barrett食管20例,胃炎肉42例,成熟型疣狀胃炎57例,胃黏膜脫垂8例。
1.2 治療方法 常規胃鏡或腸鏡前胃腸道準備(胃鏡檢查術前8 h禁食,4 h禁飲;腸鏡檢查術前采用果導、硫酸鎂清潔腸道),征得患者本人知情同意并簽字后選擇普通胃腸鏡或無痛胃腸鏡檢查。電子胃鏡或電子結腸鏡發現病灶后調整旋鈕對準病灶,由助手為患者下肢貼一次性電極片,并將調整好工作電流(8~30 A)和輸出功率(≥6 W)的氬離子激光的光導纖維從活檢孔插入到距離病灶0.05 mm處,踏腳踏開關進行間斷照射,根據病灶大小可照射1~3次,每次10~20 s,照射點距基底部0.2 mm以上,防止穿孔。高頻電凝主要是針對較大帶蒂息肉選擇高頻電凝圈套摘除,從活檢孔插入高頻電凝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距基底部約0.3~0.5 mm,每次電凝3 s,反復凝切并逐漸收緊圈套將息肉割斷,息肉離斷后,觀察殘基有無活動性出血,有則換用氬氣凝固止血,觀察10 min,無活動性出血退鏡。
1.3 分組方法 廣基病變包括所有食管白斑、Barrett食管、成熟型疣狀胃炎、胃黏膜脫垂和10 mm)64例,采用高頻電凝圈套治療為主,術后殘基有活動性出血的,加用氬氣凝固止血[2];息肉較大(>30 mm),高頻電凝圈套有一定困難和風險的,先用氬氣刀對表面進行多點照射,1周后息肉縮小時再行高頻電凝圈套治療。
1.4 術后治療及觀察 胃鏡術后禁食12~24 h改軟食3 d,先靜脈滴注后口服PPI制劑1周~3個月;腸鏡術后囑無渣軟食1周,預防性抗生素治療3 d,所有患者均術后連續3次大便送檢大便隱血試驗,并于第3、6個月2次內鏡復查。
2 結果
氬離子凝固術治療140例,術中未見出血現象,術后大便隱血3次均陰性;術中術后無穿孔;術后3個月內鏡復查,有6例廣基病變較大者,需2次治療;術后6個月內鏡復查原病灶處黏膜光滑,無明顯瘢痕形成。高頻電凝術治療64例,術中活動性滲血24例,術后大便隱血陽性1次及以上24例;術中、術后無穿孔;術后3個月內鏡復查,所有息肉均一次性切除;術后6個月內鏡復查,15例患者原病變處有淺瘢痕形成。
3 討論
氬等離子體凝固術(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又稱氬氣刀,是氬離子激光通過光導纖維傳輸到需要激光照射的病變部位進行治療的醫療手段[3]。氬離子激光的主要光譜波長為488.0 nm和514.5 nm的藍綠光,這兩種波長的激光不僅適宜于在光導纖維中傳輸,而且正好被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有選擇地吸收,具有很好的止血效果。自1973年光導纖維問世,及電子內鏡的不斷完善,內鏡激光技術在醫學上的使用日趨成熟。內鏡下氬等離子體凝固治療,一切操作都是在可視情況下完成,圖像清晰,分辨率高,經內鏡激光手術具有良好的方向性,與高頻電凝相比對周圍的組織損傷小,定位精確,照射的深度及范圍可調節,創面肉芽反應輕微,愈合快,無瘢痕[4]。在胃腸道增生性疾病的治療中,既可造成增生組織的熱凝固、氣化,又可使病變基底部的血管閉塞、破壞,故術中、術后未見出血,且殘存的增生組織也因供血中斷而壞死脫落,避免了息肉的復發。電子內鏡下氬等離子體凝固手術因其操作簡單,創傷輕微,對機體影響小,既適合于青壯年患者,也適合年老體弱,合并有多種疾病的患者,因激光電場效應極弱,還非常適合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患者。
高頻電凝治療技術主要利用電灼熱效應產生局部高熱,其發熱方式為電弧凝固,最高溫度300℃,可使組織水分汽化蒸發,蛋白凝固變性,病灶組織壞死,脫落,促進組織修復,同時有殺菌作用,因電凝器與組織直接接觸,易機械牽拉導致出血,而電凝過度或過深,造成息肉蒂部殘端的急性炎癥反應,可誘導腸穿孔發生。其優點是摘除帶蒂息肉快速便捷[5]。
消化道腫瘤的發生,大多經歷了一個由正常黏膜上皮向癌細胞逐步轉變的復雜過程,是在環境、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涉及多基因改變的逐漸積累、多階段進展的過程,如Barrett食管的鱗狀上皮-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食管腺癌;慢性胃炎-萎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的Correa模式;正常結腸上皮細胞增生早期腺瘤中期腺瘤晚期腺瘤結腸癌轉移的多階段改變,因此,在病變的早期或癌前病變期及時發現并合理治療已成為消化道腫瘤的一級預防措施[6]。在電子胃腸鏡檢查相當普及的今天,已經能直觀地觀察到食管、胃、直腸、結腸的相應疾病發展,并結合活檢明確具體的病理分期。本院對內鏡下發現的基底部明顯粗糙,孤立突出的食管白斑(系食管上皮層角化過度,棘細胞增生)、典型島狀或舌狀Barrett食管,較高大的成熟型疣狀胃炎,體積大于等于5 mm的炎性或增生性或錯構瘤肉,導致幽門不全梗阻的胃黏膜脫垂,及病理報告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胃腸腺瘤肉進行了氬等離子體凝固或高頻電凝治療,術中、術后觀察療效滿意,為降低本地區食管癌、胃癌、大腸癌的發生略盡微力。
參考文獻
[1] 楊琦,王景杰,楊曄,等.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胃腸道息肉446例臨床分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3):286-270.
[2] 趙曙光,王旭霞,黃裕新,等.氬離子凝固術治療胃腸道息肉和疣狀胃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內鏡雜志,2004,10(3):20-21.
[3] 孫朝暉.氬離子激光及其醫學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85-290.
[4] 潘志剛,星,肖晨,等.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上消化道疾病的臨床研究[J].微創醫學,2011,6(3):245-246.
[5] 周美仙.消化道息肉內鏡下治療及配合[J].內科, 2012,7(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