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8: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有關詩歌的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詩歌教學;文學教育;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6-0140-01
一、與詩歌相關知識的傳授
詩歌教學中的相關知識可以分為有關詩歌的基本常識和詩歌鑒賞的基本知識。有關詩歌的基本常識的內容比較容易界定,學界間基本上沒有什么分歧。如關于中國古代詩詩詞曲賦的基本分類,像唐詩、宋詞、元曲等。唐詩又可分為古體詩和格律詩,格律詩又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又有五、七言之分;宋詞有不同的詞牌,根據長短又有慢詞和小令之分;現代詩歌也有其基本的體例和規范。這些知識,雖然沒有必要像大學中文系一樣進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但中學生要學習它,對這些基本常識的了解是絕對必要的。正如方智范先生所言:“了解了一定的格律常識,有利于學生在鑒賞具體作品時,領悟中國古代詩歌在詩歌音律美方面比現代詩歌具有更精密細膩的特殊美感,對作品的意境和情韻的感受可以更深入一步。”
當然,教學中,這些基本常識的學習應該有多種途徑,但空對空的傳授必定是大忌,因為教學這些知識不是目的。有一位老師這樣教《沁園春?長沙》這首時,講到“沁園春”詞的格式,他結合《沁園春?雪》,引導學生了解掌心詞的有關知識:
(一)與學生同背《沁園春?雪》,并出示此詞全文
問題:仔細分析這兩首詞,談一談它們在結構上有什么相似點?
明確:字數相同,相應位置的結構相似,韻腳相同。
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現出雅馴典重、曠達疏放、豪邁悲壯的風格。
(二)練習:根據有關詞的知識,從選項中選出恰當的一項:
沁園春 蘇軾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晨霜耿耿;云山離錦,朝露溥溥;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呤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
A、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B、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
C、漸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D、漸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
筆者以為,詩歌知識的這種教法是最值得肯定方法之一的,因為它做到了既形象實用又準確易懂。
二、詩歌的誦讀
詩歌教學中的誦讀慢慢被分析所取代,有的教師居然像分析散文一樣一句一句甚至一詞一詞地落實其中的微言大義,同時也沒忘了給詩歌分段,歸納中心思想。這種做法幾乎完全消解了詩歌獨特的文體特點,它的跳躍性,它的節奏感,它的音樂感,都被大量的意義分析給抹平了,詩歌教學成了應試教學的最大犧牲品。
我們漢字的詞匯量十分豐富,單單對文字,就有“讀、念、吟、誦、唱、看”等閱讀形態。一般的書信文稿是既可以“讀”也可以“看”的,也就是說既可以出聲,也可以不出聲的。而閱讀詩歌卻不能用“看”來表述,讀詩不能無聲。柳永的詞一寫出來就會在坊間傳唱,可見詞也不宜默讀。因此,詩歌不吟誦好比曲成不演唱一樣不可思議。
三、詩歌教學的人文熏陶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追求實利的,中華民族始終缺少非功利的形而上的信仰,因此做什么事都得問一問:它有什么用處?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所有目標就是中舉做官,書本只是他們入仕的敲門磚。封建王朝滅亡,廢科舉,興新學,總該有所改觀吧?我們先聽聽林漢達先生1941年在他的《向傳統教育挑戰》一書中一段話:
假如文字是礦工所用的鐵鋤,那么學問是用這鐵鋤所開出來的礦物。自然礦的種類不一,金礦銀礦也好,鐵礦煤礦也不錯。怕是怕工人們什么礦都不采,只在那是費了五年十年的光陰和精神,專在擦亮他們的鐵鋤。……這種開礦工人要他何用?這種讀書人,那是有什么教育?過去的讀書人是這樣,現在的學生還不仍是這樣嗎?學生在學校里干什么呢?還不是在他的鋤頭上做工夫嗎?誰叫他這樣干的呢?自然是他自己,他的父母和他的教員。一個學生若在作文簿上寫了幾個別字,或夾了幾句不通的字句,國文教員便批評他“不通”,“國文程度夠不上”,而他所寫的內容如何,卻不過問。反之,一個學生如能做詩,且做分平仄押詩韻的舊詩,那末,這管他所說是花呀,月呀,甚至是屁呀,他總是一個有國學根底的好學生。這樣的學生不但自己很高興,便是他的教員,他的家長,也很得意。
目前,“高中語文新課標”已經出臺,“人文教育”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在這教育改革的良好背景下,我們應該充分挖掘經典詩歌中審美意蘊和人文魅力,讓它化為學生的內在素養,使他們成為靈魂高尚、思想健全的人。
當然,我們反對這樣一種做法,即從作品的活生生的內容和形式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題思想,再加以模式化的表達。“這種意蘊分析的教條化、圖解化傾向,熱衷于指向作品的社會政治意義”的做法只能是對詩歌本身的損害,對詩歌教學一點好處都沒有。從作家主體而言,作品中的意蘊,乃是其思想、意識、情感的綜合體。正如黑格爾所言:“意蘊總是比直接顯現的形象更為深遠的一種東西。”
四、詩歌創作的實踐嘗試
以寫詩來品詩,與以作文來賞文,其原理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在做中學習,在做中體味。既體味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艱辛,又學習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學過二胡,才會真切體會二胡演奏家的高超,挑過重擔,才會真切理解黃山挑山工的艱辛,同樣,寫過詩,對會真切洞察到經典詩作的萬丈光芒。
江西省豐城三中
古典詩詞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識寶庫.高考試卷離不開古典詩歌鑒賞題。如何鑒賞古詩詞、答好高考鑒賞題,這里從五個方面談點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階段掌握學習的范圍,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元稹、杜牧、李商隱,宋代的陸游、蘇軾、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選入了高中的課本。對于這些名家名作,我們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這些名作,掌握好寫作技巧。因為高考不是離開“教綱”去考學生。縱觀近年來高考的古詩詞鑒賞題和我們課本中學過的古詩詞有著密切的聯系。2003年全國高考卷選了王維的《過香積寺》,設題是:“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要做好這道題,關鍵是你平時對課本中王維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沒有?選題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與課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有相似之處。讀懂了課本,何怨解不了此題?再看2004年全國考卷的古詩詞鑒賞題,入選的是張籍的《秋思》。設題為“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這道題的設題也沒有離開我們的課本。有關詩歌中的細節描寫,我們在課本中接觸不少,像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詩書喜欲狂”細節,趙師秀《約客》中的“閑敲棋子落燈花”細節,等等。就思鄉之情的作品,我們接觸就更多,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等等。
二、要了解詩詞的文體特點和文化常識
中國古典詩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由詩到詞,由詞到曲,有它自身的特點。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分為古詩和樂府,近體詩又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絕句有五絕和七絕;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曲分為小令和套數;詩的對仗與押韻、律詩的四聯名稱、詞的標題與詞牌、曲的宮調與曲牌等知識都應了解。如2003年全國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詩歌的體裁知識,兩卷分別考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這一常識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詩四聯中的“頸聯”知識。
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特別是詩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義尤其重要。因為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意象的蘊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別離愁、“紅豆”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雙鯉”“鴻雁”代書信、“采薇”指隱居生活、“折桂”比喻科舉及第、“擊楫”指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等等。2002年全國高考卷考查了“折柳”這一文化常識、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這一文化常識,因此了解流派、風格、意象等文化常識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內容劃分詩歌種類
掌握詩歌題材,及時分辨“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送贈思鄉詩”的類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鑒賞古典詩歌。
寫景抒情詩。古人作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為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心深處引發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慶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梅堯臣的《東溪》,就是從這個方面來考查的。
詠物言志詩。詩人的志向和品質要表達出來,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為詠吟的對象。當然,所詠之物要和所表達的志向品質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詩人所詠之物有比較固定的象征義和比喻義。2004年高考北京卷詩歌鑒賞題選了蘇軾的《紅梅》。作這道題就應掌握托物言志詩的特點。
邊塞征戰詩。古詩人有軍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們往往把征戰生活、征戰的感慨融入詩中,我們也就稱這些詩人為“邊塞詩人”。他們的詩歌也是高考題入選的范圍。2004年高考江蘇卷詩歌鑒賞題選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這是一首邊塞詩,詩中的“馬”、“刀”與軍旅有關。“關”、“黑山”與邊塞有關。掌握了這些知識,做這道題也就不難了。
懷古詠史詩。許多古詩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遷,多有憑吊,憑吊之時往往對古代的人或事,有緬懷,有感嘆。古赤壁、石頭城、故國等地,是無數風流人物叱咤風云之地,所以詩人往往把自己對歷史與現實的感觸,融入在他的詩歌之中。賞析這類詩歌,對歷史人物與事件、對詩人本身及所處時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杜癢的《赤壁》,鑒賞這首懷古詠史詩應該不成問題,因為“赤壁”這個題材是學生非常熟悉的。
送贈思鄉詩。詩人送別親朋好友不免要贈送詩歌,以表情意。詩人遠在他鄉,也難免有思鄉之情,這種情感也就用詩來表達,高考考這類題也是常見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賞析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兩首思鄉詩。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薩蠻》思鄉詞。
四、要掌握一些鑒賞用語
近年來的高考,古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題逐步轉向主觀題。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詩歌鑒賞題,除北京卷用了客觀題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觀題。要答好主觀題,不掌握一些鑒賞用語,答案就難以做到簡明扼要,用語貼切,恰到好處。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
。這兩首詩都是抒發
。要答好這類題,首先要掌握詩歌體裁方面的術語,如:詩、詞、曲、律詩、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小令、套數等;其次要掌握好表達詩歌思想內容及感情方面的術語,如: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愛國思鄉、傷春閨怨、孤獨傷感、惆悵寂寞、恬淡閑適、昂揚激憤、憂國憂民、迷戀思念等。
詩歌語言和表達技巧也是詞歌鑒賞的重要內容。詩歌語言鑒賞術語如:平淡、清新、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詩歌表達技巧方面的鑒賞術語如: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聯想、以動襯靜、以樂寫哀、欲抑先揚、欲揚先抑、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矗立云間,鄰青天,作用是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用到“烘托”等術語。2003年北京卷的詩歌鑒賞題(指出趙嘏《江樓感舊》與崔護《題都城南莊》在寫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處)要用到“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術語。
五、要掌握常見的鑒賞方法
詩的語言是經過詩人錘煉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因此,鑒賞詩歌就得感知妙語,從關鍵詞入手。高考題也多從關鍵詞設題。有一類題叫你找出詩中的關鍵詞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國卷設題: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設題:請從三、四句(“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另有一類是叫你賞析關鍵詞,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設題:古典詩詞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李白《菩薩蠻》)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設題: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王灣《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從以上設題看來,平時讀詩應對詩人錘煉的詞語多多品味。
一、用詩歌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課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和必要環節,精彩的新課引入不僅會引起學生的有效注意,引發學習動機和興趣,還能達到承前啟后,建立知識聯系的作用。在物理課堂上如果恰當地以相關詩歌導入就會使枯燥的課堂注入活躍、有趣的元素,為完成教學任務成功開篇。
如學習《牛頓定律》一章時可這樣引入:同學們,我們都知道牛頓,他是世界的驕傲,更是英國人的驕傲,英國詩人薄伯曾賦詩贊揚:
大自然及其規律
隱匿在黑暗中
上帝說:讓牛頓出世!
一切便都分明!
……
二、通過詩歌,使抽象的物理規律形象化
物理是規律性很強的學科,物理的任務就是將繁雜、混亂的大自然整理出統一簡潔的規律為人類服務。但是前人總結的規律并不是人看人懂,婦孺皆知,如果運用詩歌加以闡明則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學習《運動的相對性》時可引用宋朝陳與義一首詩: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詩人以船為參照系得出云靜、岸、花皆動的結論,使學生好象置身大自然,隨詩人臥船仰面,暢游湖中,既加深了對“運動相對性”的理解,也領略到了詩文的優美。
三、以詩歌為載體,考查方式輕松活潑
平時也可以以詩歌為載體,應用物理知識解釋詩歌反映出來的自然規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知識,同時也避免了考查方式的呆板與枯燥。鞏固力學知識時可讓學生討論“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等詩存在的物理現象。在光學知識的考查中可運用“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設題。熱學知識則通過“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滿衣”等詩句進行。這樣處理,既達到考查目的,又不至于使學生有疲憊、厭煩情緒,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四、借助詩詞總結物理規律,易背、易記、不易忘
學習物理的過程也是總結物理規律的過程,如果用一些膾炙人口的打油詩總結規律,就會使學生易背、易記、不易忘。如學習過力學后我引導學生總結力學知識,作詩如下:
經典力學真經典,
一個中心三線穿。
一二五章講基礎,
牛頓定律三章現。
七章動量八能量,
振動與波最后闡。
只要諸君多努力,
物理難學成笑談。
總之,打破學科界限,把詩歌引進物理課堂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實踐證明,這樣做不僅對物理學科的學習有好處,同時還會有意外的收獲:在引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外詩歌中許多都是激勵科研工作者遇到困難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氣和毅力,如我國有“遠山視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又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詩句。
而綜觀我國詩歌的內容則可發現與物理有關的知識大多涉及經典力學、光學。而電學、原子物理部分幾乎沒有涉及。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我國近代物理研究處于落后地位,科學家們還沒搞清的規律,詩人想象力再豐富,恐怕也很難在詩中體現出來。為此,激勵學生只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發憤讀書,獻身科學,將來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了,有關近代物理規律的優美詩篇必會在我國詩人筆下生花。
最后以英國詩人雪萊的詩作為結尾和同仁們共勉:
詩是神圣的東西,
它既是知識的圓心,
又是它的圓周,
它包含一切科學,
一、激發興趣,養成習慣
贊科夫說過:“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平時教學,為文本選擇課外合適的材料,從課堂向課外挖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之外繼續追尋,但如果一味地指導學生去拓展而不運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會受到挫傷,長久地發展下去勢必影響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作為教師,不僅要把學生引到知識這個寬闊的海洋中,還要把學生從茫茫的海洋之中引領出來,讓他們能夠在其中一個方向,有一種沖浪般的。這就需要我們及時、有效地讓學生運用這些知識,組織一些課外知識競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課外閱讀的習慣,這樣學生不但會喜歡上閱讀,也會養成習慣。
二、課前引導拓展閱讀,深化文本
課前讓學生搜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拓寬視野。很多學生在查找資料時,不著邊際地查找,找到的資料沒什么學習價值。因此,讓學生明白要查找哪些方面的資料,從哪些地方查找?定好角度,有針對性。其次,給學生分好小組,給每個小組分配好查找任務。學生在查找的時候,目標明確,找的時候也會比較有重點,不至于浪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教《故宮博物院》,為了加深文本了解,感受故宮建筑群的宏偉壯麗,激發對祖國的熱愛。課前,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布置學生查找相關的資料,如:A組搜集《故宮博物院》的有關圖片,附上文字說明;B組搜集故宮博物院在古代歷史中的作用及結構布局的用處;C組搜集有關故宮博物院的故事和傳說;D組搜集古今中外人們對故宮博物院的評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樣,在交流的時候,就可以把資料整理成幾個板塊來匯報,使學生學得更系統,聽得更明白。
三、課中拓展閱讀、整合信息,激起千層浪
推薦學生閱讀與文本關聯的作品,幫助了解作者、寫作風格。如教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時,組織李白詩歌的朗誦比賽,查閱、背誦了大量的李白詩歌,拓展閱讀。推薦與時代相關聯的作品,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強化對文章背景的理解。如教蘇軾的《觀書有感》,要求學生查找唐宋家的資料和相關作品,交流、分享,以點帶面,擴展學生思維,打破了語文教學局限于課堂教學的束縛。題材作品的關聯也是值得推薦。圍繞文學的題材讓學生了解本題材的優秀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針對送別類詩歌,要求學生掌握這種詩歌的表達方式,布置學生搜集、吟誦這類題材的詩歌,將語文教學的空間延伸到課外。這樣的教學效果,鍛煉了學生閱讀及處理多種信息的能力。
四、課后延伸拓展,鋪架閱讀橋梁
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是新知識的開端。課后拓展是遷移、比較、積累并存。教授完課文《詠雪》后,讓學生收集有關雪的佳句和美文,加以對比賞析,感受作品內涵。把心得體會以手抄報、詩文誦讀比賽的形式呈現,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教魯迅的《藤野先生》時,把文本作為學習材料遷移,拓展延伸,感受愛國情懷。《偉大的悲劇》成功地塑造了斯科特等的英雄形象,表現探險家們堅毅、執著、挑戰自我,為事業而獻身的良好品格,反映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挫敗的人生態度。教這篇文章時,學生對有些句子難以理解,引導學生課后了解作者生平簡介,推薦學生閱讀作者其他作品,如《人類群星閃耀時》等,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家的人格魅力。閱讀教學就應該這樣把學生帶向古代文化,帶向現代文化、帶向中華文化,帶向世界文化。
五、拓展多元化閱讀方式,別有洞天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比較直觀,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網絡閱讀,借助網絡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閱讀來達到目的,大的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他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綜合性學習《民風習俗》,讓學生依據課文搜集有關資料,找到有關民風習俗知識的內容;打印圖片資料;下載民風習俗音像資料,相互交流補充搜集資料,感受我國傳統文化底蘊的深厚,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拓展閱讀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一、現階段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
根據當前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幾點存在的問題:
(一)古詩詞深奧難懂
由于許多古詩詞是詩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觸動內心的想法而創作出來的作品。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詩歌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對于現代的學生,古詩詞比較深奧難懂,學生無法理解詩歌形式、詩歌內容,從而對教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不利于傳統文化中古詩詞的教育教學。
(二)老師教育教學方法有待轉變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許多初中語文老師在古詩詞教育教學中都十分注重古詩詞的背誦和記憶,督促學生默寫古詩詞原句,并且考試的時候也是注重這方面的內容考核,而忽視了學習古詩詞的真正意義。不同的詩歌有不同的背景,只有充分了解時代背景,了解詩人創作的原因,才能真正領會詩歌的精髓,體驗詩歌的美妙之處。但是,有關初中語文老師在這方面有待提高,否則不利于孩子全面素質的提高。
(三)學生學習態度問題
古詩詞的晦澀難懂,讓許多學生對其沒有更多的學習熱情,甚至有些學生會產生抗拒心理,討厭學習詩歌。再加上學生認為古詩歌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沒有實用性,不像數學、物理一樣在生活中經常能夠用到。這些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態度存在問題,最終不利于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提出有效方法促進初中古詩詞教學
針對當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朗讀古詩,感受古詩的美
重復多遍的朗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語感。有關學校初中語文老師應該經常帶領學生朗讀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魅力,激發學生的強烈語感,從而更好地領略古詩的美。有關老師可以有效借助多媒體進行教育教學,下載一些優秀的古詩歌朗讀作品在課堂上播放,帶領學生共同學習,促進語感的培養。比如,在學習崔顥的《黃鶴樓》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為學生創造一種語境,將黃鶴樓遠眺所見的壯麗景色利用電腦展現出來,促進學生抒感,朗?x詩歌。通過朗讀、深入學習得到,借由神話傳說“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表現人生有限、宇宙無窮的思想,抒寫了詩人懷家思鄉的深情。
(二)創設一種古詩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創作作品時將客觀事物與主觀情意聯系起來的一種意境。把握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歌教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有關初中語文老師應該注重改革創新,創設一種古詩意境。比如對詩中所講的一種物體,如學習《水調歌頭》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時,讓學生分組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對月亮的特點進行闡述,然后再結合詩歌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意境中學習詩歌。
(三)對古詩的內容進行深入剖析
對古詩的內容學習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有關老師應該對古詩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帶領學生學習詩人的人格特點、生活經歷等。比如蘇軾的一生充滿波折,他的詩歌特點也比較多樣。在學習蘇軾的詩歌時,有關老師應該帶領學生學習蘇軾的一生和創作此作品的原因,再學習詩歌的具體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最終促進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育教學。例如,蘇軾被降職,到任后,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等佳作。學習這篇作品時就可聯系詩人當時的心情,體會詩人的感情,從中領會詩歌的美。
(四)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教材依據: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P112--114
設計理念:
著力體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從而培養小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學習含有反義的疊詞。樂于探究,能發現詞語的結構規律。
②在比較辨別中學習新字,復習舊字。能獨立識字,區分形近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③閱讀現代詩《一個石頭小姑娘》。
1.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口語交際,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興趣。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課外學習心得,能向大家展示跟伙伴合作辦的墻報、以及其他有關記錄"六一"活動的內容。
【教學重、難點】課文中含有反義疊音詞的學習。掌握詞語的結構規律和能獨立識字,區分形近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儀、生字卡片、收集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2.我的發現
2.1自讀詞語,自己發現。體會詞語朗讀時的節奏。
2.2詞語減肥,交流發現。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給詞語減肥后,發現新詞:大小 深淺 高低 長短 粗細 多少(都是反義詞)
2.3全班交流,歸納發現。全班交流后歸納:這些詞語不僅重疊形式相同,而且都是由兩個意思相反的詞構成的。
2.4照樣子說詞語。
大大小小(大小) 多多少少()
深深淺淺() 高高低低()
長長短短() 粗粗細細()
2.5展示智慧新發現,拓展練習。生活中你還發現有哪些這樣的反義詞?再說出幾個這樣的詞語。(教師相機板書)如: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進進出出、里里外外、走走停停……
2.6讀一讀書中和剛剛積累的詞語。
2.7選擇5個詞語補充在書上。
2.8采取多種游戲方式說反義詞。
[設計意圖]
這是一項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組詞規律的練習,本環節的設計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索和發現兩組詞,雖一字之差,但詞性和詞意卻大不相同。教學時放手讓學生去觀察、議論、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從而使學生體驗發現的快樂,感受漢語的豐富。
3.日積月累
3.1讀讀認認
3.1.1現在,我們到字詞游戲宮去看看吧!
3.1.2小組內互相合作,說說你有什么發現,你又是怎么記住這些字的。
3.1.3小組匯報
①表示蔬菜一類的詞:蘿、茄、菇(與蔬菜有關)
②表示煮的意思的詞:燉、燒、烤(與"火"有關,都含有"煮"之意。)
③表示有動手意思的詞:扒、扛、揀(與"扌"有關,都含有動手干活之意。)
④表示有動腳的意思的詞:跺、踢、跳(與""有關,都含有動腳的意思。)
3.1.4想想說說
①再說幾個表示蔬菜一類的詞:──────-(與蔬菜有關)
②再說幾個表示"煮"意思的詞:────-(與"火"有關。)
③再說幾個表示有動手意思的詞:────-(與"扌"有關。)
④再說幾個表示有動腳的意思的詞:────-(與""有關。)
3.2我會填。
①審題。說說題意。
②說說每組詞有什么不同點。
③同桌互相交流、小組內交流,找出可以搭配的詞語。
④全班交流。啟發學生說說還可以填什么詞語,鼓勵大家發表不同意見。
⑤選擇自己喜歡的短語說一句或幾句話,教師鼓勵創新。
⑥拓展練習, 創設情景說話:如
風光秀麗的黃山──────;川流不息的汽車──────
⑦ 獨立完成作業。做好后同桌可互相檢查。
購()評()破()拾()
溝()坪()玻()給()
拎()甸()續()錢()
鈴()句()讀()線()
3.3我會讀。
①自讀詩歌。學生借助拼音自讀詩歌。
②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③全班交流感悟詩歌。
④練習給詩配畫:你覺得該畫什么?
⑤朗讀詩歌。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設計意圖]
本環節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引導學生自己練習生活體驗來思考、應用新知識,引導小學生自己合作交流,這正是新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
附:板書設計(略)
4.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的教學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4.1在進行寫字訓練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生字進行有針對性,有重點,落實第一課時的基礎訓練;
細化解讀課程標準,整合教材,從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出發,科學設置符合學情的學習目標,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條件。我們可以通過對高中語文新課標的細化解讀,研究高中語文新課標對古代詩歌散文不同部分的要求及預計目標的設定,結合所帶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出高中語文新課標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結合點,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效率,使學生的學習更貼近高中學業目標及適應高考的需求。
這兩年我們一直在推行三三制教學模式下的學案教學自主學習的“摸、探、展、測”四步教學法。
摸:學案教學,自主摸索 探:分組學習,合作探究 展:學生展示,教師點撥 測:檢測反饋,鞏固提高。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主要從這幾點將教材、目標和學習融合起來。
(一)瞻前顧后,融會貫通;充分預設,加強學習
在指導學生閱讀之前,我們將教材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并力求對賞析指導部分能有深入的領會,從而將同一體裁三個單元的知識在教學中綜合運用,增強各單元的互補性。這一部分的“摸”,既需要教師的實踐,更需要學生的參與。
(二)注意與必修課的銜接與區別
“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我們可有意識地聯系必修課所學內容,將習得的方法、能力、習慣、興趣等保留并遷移到選修課中。在學案中的“探”、“展”環節,我們安排學習詩文作品,學習欣賞方法,甚至進行作家詩人的個案研究、各種比較閱讀和比較探究。
如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課后第三、四題,我們可以借助“探究討論”的有關課題和材料,開展小課題詩詞研究性學習嘗試,以提高學生的鑒賞和評價能力;還可提供各類古文句段或古詩詞,讓學生按要求進行擴展、縮寫、仿寫、續寫、改寫、轉述、文學評論;提供常見的意象、主題進行討論研究。如果條件允許,還可結合當地有關的名篇或著名作家,展開實地考察和討論研究,形成探究成果展評:小論文、讀后感、書評等,可展覽,出墻報、向外投稿,或者在讀書報告會上宣讀。
(三)注重探究重組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探究的方法,應該是新課程選修課教學的重要導向。所以,我們將“展”、“測”部分重點安排在這一環節,以形成寬廣的視野,努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菩薩蠻》中,“未老莫還鄉”五個字有三層意義的轉折,較難理解。我們可以重組問題:“莫”換成“不”合適嗎?“還鄉”是一層意思,“莫”是第二層意思,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層意思,因為人沒有老,在外漂泊幾年也沒有關系。作者寫得很曠達,但卻沒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囑口吻的“莫”字,這樣一來,說“莫還鄉”實則正由于想到了還鄉,從而委婉地流露了有鄉不能還的苦衷,表現出了一種極深婉而沉痛的情意。如果這樣切入,學生自然就理解了韋莊全詞“似達而郁”的特點。
另外,學習《項羽之死》可以讓學生分析課后幾首評價項羽的詩歌,探究這些詩人是從哪些角度利用這一歷史事件的?學習《庖丁解牛》,引導學生整理莊子寫過哪些技術高超的匠人,他們的技藝達到何種地步?
具體學習中,我們甚至還可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打破原來單元或專題的安排,選擇相關篇目自組單元或主題,或根據需要補充進自己喜愛及更為經典的名篇。如按照“文學史線索”把教材重組成“先秦詩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文”“唐宋詩文”、“元明清時文”;按“寫作要素”安排成“立意篇”、“形象篇”、“意境篇”、“手法篇”、“語言篇”。
(四)解讀時注意文本含義的確定性
新課程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觀點,言之成理者要適當肯定,尊重學生主動參與、重建古詩文意義的同時,又要避免盲目。所以研讀古代詩歌散文時,教師要把握住客觀原則加以引導,要求學生解釋必須以古詩文的客觀內涵為依據。
(五)運用好課本的“助學系統”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作為選修教材,本身就提供了很多學習素材,教學時我們也可以“就地取材”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并作為“展”、“測”的補充;可利用“賞析指導”,豐富欣賞知識,借鑒鑒賞方法;利用注釋,準確理解作品詞語,豐富文學常識。利用“賞析示例”把握作品內容和形式特點,學習欣賞方法。“探究討論”的對象有詞語含義、語言藝術、詩篇結構、意象意境、表現手法、詩人感情、對比閱讀等,我們可以利用“探究討論”,深入理解作品,開展研究性學習;利用“相關鏈接”接觸前人詩論詞論,豐富欣賞體驗,拓展閱讀視野,加強比較閱讀。
總之,對于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當師生在合作探究中,選擇經典或具有學習價值的問題重組安排,本身就已經潛移默化補充進自己對古代詩文經典的喜好和理解里了,也間接地體現了該教材選修的目的。課程改革中,這種潛意識的滲透,應該更容易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資料】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
2.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鑒賞;讀懂;內涵
中圖分類號:G421;G633.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0-0044-01
無論從新課標的角度還是從高考備考的角度,都要求高中階段的學生要具備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這對于語文教學既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如何才能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呢?
一、讀準題目
許多詩的題目中標出了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如我們學過的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題目中就包含了時間――“秋暝”,地點――“山居”。再如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就點明了時間――“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地點――“齊山”,事件是“登高”。李白的《送友人》點明了人物――“友人”,事件是“送”,也就是給友人送別。實際上只要不是無題詩或是只有詞牌名的詩歌,我們都可以從題目上找到相關信息,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詩詞大意。有的題目中還會標明思想情感和題材。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就標明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是“懷遠”,思念遠方的人,表明這首詩的題材是思鄉懷人,基本情調清楚了,再解讀整首詩歌就事半功倍了。像這樣的詩歌還有許多,《春夜別友人》《送魏萬之京》是送別詩,《燕歌行》《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是邊塞詩,《旅夜書懷》《寄揚州韓綽判官》是思鄉懷人詩,《念奴嬌?赤壁懷古》《西塞山懷古》是詠史懷古詩,《卜算子?詠梅》是詠物詩,《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是寫景抒情詩……
二、記準作者
鑒賞詩歌要留意作者,因為作者的信息給我們指明了很多答題方向,如詩人的時代特征就決定了其詩歌的思想內容,同是唐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詩人們的情感都會有所不同,因為每個時期的時代特征有異,盛唐時期,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積極進取,力求報效國家、建功立業,感情基調是積極向上;而到了中晚唐就改變了,社會矛盾頻發,國家逐漸衰頹,這時的文風改為憂時傷懷。
詩人的詩風我們更要注意,還要積累下來,像李白的詩風――豪放飄逸,了解這種風格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詩人的寫詩技巧,詩人善于夸張,詩歌中喜歡用“千”“萬”這樣的數字,極盡夸張。如“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寫出了視友情第一,視金錢如糞土的豪放之態。詩人又善于想象,像他的《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詩篇極盡想象力,所以又有“詩仙”之譽。也許這種風格不一定都能概括詩人的所有作品,但我們要抓住其主要風格,積累相關知識。這樣有風格的詩人還很多,王維“詩中有畫”,孟浩然恬淡閑適,杜甫沉郁頓挫,蘇軾“新天下耳目”,李商隱婉麗幻譎,李清照清新婉約含蓄……
三、重視注解
注釋的作用不容小覷,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許多知識,如某個詞語的意義不理解,小注中的解釋給我們幫助;作者的年代經歷不了解,小注會給我們相關解釋,這些小注的信息往往是難點,如果忽略了,是怎么也無法解答的,所以一定要慎重對待。如《過融上人蘭若》一詩,如果下面小注不給解釋,“融”是和尚的名字,“上人”是對和尚的尊稱,“蘭若”是和尚的住所,我們豈不是要抓狂。再如白居易的《題元十八溪居》,如果不看注釋,僅僅看詩句,我們會認為他寫的是山水詩,但有了小注對元十八的解釋,“元十八是白居易被貶江州時的朋友,隱居在瀘州五老峰下”,我們就對文章的思想情感有數了,作者是對朋友超凡脫俗的隱居生活的贊美。
四、找準“情詞”
許多詩歌的主題多在表現情感的詞句上,所以要想理解詩歌的主旨,就要找到有關“情詞”,也就是表現情感的詞語,如李商隱的《錦瑟》中結句“只是當時已惘然”中的“惘然”就是詩中的“情詞”,詩人“無端思華年”,以至于追憶了許多往事,到頭來還是不勝迷惘惆悵。所以,由此看來,我們要多從詩歌的結尾中找找表現情感的詞句,像李煜的《虞美人》的“情詞”是結句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的“愁”字,表現了故國喪失之痛;李清照的《聲聲慢》的“情詞”是結句中的“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愁”字,表現了詩人歷盡國破家亡喪夫的苦痛。但也有在詩歌中間出現“情詞”的,像柳永的《雨霖鈴》的“情詞”就是“多情自古傷離別”中的“傷離別”,表現了詩人和情人的離別之傷。也有從詩的開頭就出現“情詞”的,如晏殊的《蝶戀花》的首句“檻菊愁煙蘭泣露”中的“愁”字就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五、積累知識
首先,要積累文言知識,雖說詩歌不需要像文言文那樣一一對應直譯,但我們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如我們做過的試題,謝榛的《秋日懷弟》中有一聯“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殘燈夢有無”,考查學生這聯的修辭手法,許多學生都寫成了“擬人”手法,這是因為學生的文言知識積累還不足的緣故,實際上這聯是倒裝句,應該這樣調整,“秋天落木(似)多少愁”,“夜雨殘燈(似)有無夢”。這樣調整,這聯的修辭手法就是比喻了。其次,要積累詩歌的意象意義。詩歌中的許多意象,古人早都做了固定的內涵,像楊柳、長亭有離別的意義,杜鵑、明月有思鄉的凄涼之意,鴻雁、魚有傳書信之意,小舟、飛蓬有漂泊之意……我們要讓學生好好地積累相關意象的意義,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意。
欲懂千家詩,怎解其中味。學生只有了解了這些詩歌的相關知識,掌握了這些讀懂詩歌的技巧,才能讀懂詩歌的意義,進而自信地鑒賞詩歌。
參考文獻:
一、讀懂意識。
詩詞鑒賞的基本前提是讀懂,但是,事實上很大一部分學生走馬觀花匆忙讀完一遍,根本沒有弄懂詩意,只憑粗淺模糊的印象,甚至什么印象都沒有,就開始生硬作答了,結果自然是言不及義。讀不懂詩歌,這與考試時間緊有關,與答題時心情急躁有關,更主要的是與學生缺乏讀懂意識有關,不明白“讀懂”的重要性,不能靜下心運用聯系與想象來復活詩境,對詩境缺乏身臨其境的真切體驗,對詩人感情的認識似是而非。“理解”這一關過不了,接下來的答題就節節敗退,答不到點也就在所難免了。
二、審題意識。
許多同學審題不清就貿然答題,結果是驢唇不對馬嘴,造成失分。題干限制并提示著答題角度、范圍、方向、思路等。有的要求分析作答,有的要求簡潔概括,有的要求具體賞析,各不相同;有的需結合全詩,有的針對其中某一兩句,千變萬化。如不仔細讀題,就會答有所漏甚至答非所問。只有審清題干,弄懂答題方向,才能有針對性的回答,答準,答全。
例如: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失分病例:同意。“看”,就是“回頭看”。想看又不敢看,每一次回頭都心痛無比,寫出了依依不舍。
參考答案: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
病例分析:審讀題目,題干隱含的要求是對“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這一觀點進行求證或。因而我們要回答的便是對這一觀點予以解說。題干中已經暗示了“看”的妙處有兩點:看似平常,其實傳神;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答題只需結合詩句對這兩點予以具體化即可。病例分析了“看”的意思和其中的感情,對它“傳神”“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這一點未能有力的解析。題目問的是:“看”字看似平常實則傳神,能真切透露主人公形象。病例答的卻是:“看”字寫出了不舍之情。答與問不夠銜接,切題不準,答跟問契合度不夠。
應對策略:做題之前一定要仔細審題,逐字逐句,不忽略每一個細節;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語,反復推敲;劃出題干中的顯性信息,琢磨隱含信息;明確命題指向,答題角度、答題范圍,確定答題要點。切實弄清楚題干是怎么問的,問的是什么。問什么,就答什么;怎么問,就怎么答,做到問答相扣無懈可擊。
三、規范意識。
不少學生詩歌鑒賞題得分低,不是因為答案寫得少,而是所寫的答案或是泛泛而談失之籠統,不能結合詩境具體分析;或是因缺乏一定的鑒賞知識而游離題意,不知所云;或是言之無序,言語混亂,隨意性太大;或是答問脫離,答非所問,不夠嚴密。這些大都與答題時缺乏足夠的規范意識有關。
例如: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詩中展現的是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
失分病例:友人到來,心情很快樂。他孤獨寂寞愁苦,他憂國憂民,漂泊不定,家貧而又很少有朋友來訪,因而孤獨寂寞。借景抒情,舍南舍北只有春水,成群的鷗鳥日日飛來,抒發了詩人寂寞的心情。這樣偉大的詩人,生活卻如此艱辛,令人感嘆。
參考答案:詩中詩人因有人來訪而十分喜悅,展現的是詩人快樂、質樸、率真的形象。“花徑”、“蓬門”第一次為友人而打掃、敞開,可見詩人對友人到來的極為歡喜;酒菜不豐,“盤飧”、“舊醅”道出詩人的歉意與拙樸。酒到興處隔籬呼取,這一細節透露出飲酒的暢快以及主客間的親密無間,也展現出詩人的樸實率真。
病例分析:答題不規范。病例不規范的第一點體現是邏輯不緊,前后矛盾。先說了“心情很快樂”,緊接著就分析為何孤獨寂寞,前后不連貫。第二點不規范是妄自作答,答非所問。題目問的是“詩中展現的是怎樣的詩人形象”,而答案側重于分析孤獨寂寞的感情。第三點不規范是籠統作答,脫離詩境。題干要求結合具體詩句解答,病例籠統概括,脫離了詩境,對詩人形象解讀不準確。
【關鍵詞】廣泛閱讀;知人論世;展開想象;明確特征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目前,高中生已經接觸到不少優秀詩篇,初步識得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里最璀璨的明珠。不過,有許多同學對于如何鑒賞古代詩歌還是比較茫然的。畢竟詩歌鑒賞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欣賞與審美活動,它要求鑒賞者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和相應的審美情趣。那么,如何才能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詩的內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領會古詩中那優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藝術手法,從而不斷提高我們對古詩的認識和鑒賞水平呢?今天,我就來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一、廣泛閱讀、知人論世
要想準確把握古典詩歌的內容、主題和情感,必須了解詩歌作者的有關情況及創作背景。孟子提出“知人論世”的文學評論方法,所謂的“知人論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品德等狀況,以及詩人所處的時代狀況,進而去準確把握詩歌的內容。
如研讀唐詩,有必要了解“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之前,詩壇上彌漫著浪漫氣息,詩歌中描寫的內容多表現為希企隱逸、愛好自然,詩中的代表人物多表現為追求功名、向往邊塞。這實質上反映了詩的作者們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萬別,而形成得意與失意的兩種生活狀況,使他們成為高調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為熱情的進取者,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等;或因時而變化,兩者兼之者,如王維、李白。李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米。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人們所說的“盛唐氣象”很大程度上指的這種富有浪漫氣息的精神風貌。“安史之亂”之后,詩歌創作轉入了關心民生疾苦、憂慮國家命運的現實主義風格。其間以杜甫為代表,他的《三吏》《三別》通過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敘述,蘊含其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其實,像宋詞等其他的古典詩歌的鑒賞,我們同樣要求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創作的背景,才能讓學生“洞察本事”,把握詩歌主旨。
而要“知人論世”,其主要途徑便是讀書了,紙上得來的知識對我們來說可是受益匪淺啊!古人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這個道理。
二、考析詞意,疏通章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準確把握詩歌內容,首先要讓學生讀懂詩歌作品,讀懂詩歌的每一字、每一句。而讀懂詩歌絕非易事,它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而這正是能準確把握詩歌內容的源頭活水。正如吳小如先生提出的“通訓詁”、“明典故”,是讀懂一首詩的基礎。
對于學生來說,閱讀古典詩歌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語言障礙,所以,要讓學生抓住一些關鍵。如詩的題目,是詩的眼睛。詩題往往能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如詩題中包含“送”、“別”、“憶”等字,則基本可以確定是表現離情的。另外,教師還須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并仔細推敲。有時,一些古典詩歌會運用典故,這就要求學生必須依靠注釋、調動積累、考析詞意,去理解詩中典故和其他關鍵詞的含義。
三、展開想象,進入意境
聯想與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是人們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必要因素。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從抽象的文字符號到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畫面的形成,這中間的橋梁便是想象思維。詩人艾青說:“所有的意想、意境、象征都是通過想象而產生。”
既然如此,詩歌的鑒賞也一定離不開想象。無論是體會詩歌意境的建構,還是對詩人情感的領悟,都需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自身的生活體驗中去尋找相應的形象感受和情緒體驗,從而達到與詩人的溝通。正如葉圣陶所說:“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而構成的畫面。”這就要求我們在詩歌教學中創造與詩歌內容相適應的氣氛,使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進入詩的意境,體驗詩歌的情感,領悟詩人的情思。如讀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們可以啟發學生進行想象,讓學生入其境、悟其情。如此,才能充分領略詩歌無窮無盡的美。
四、揣摩意象,感受詩情
古人講“立象以盡意”,詩人往往借助外物(意象)來表達主觀情感,做到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天人合一。意象是一個古老的美學概念,也是鑒賞詩歌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審美單元。可以說揣摩意象是感受詩歌意境、風格及作者情感的前提。
如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等等,這些詩中的意象成了他們表達情志的載體。所以鑒賞中,我們要讓學生學會串聯各組意象,想象意象組成的畫面,體會詩中的意境。同時還要讓學生注意辨析意象的色彩、虛實動靜的結合。意象色彩的冷暖往往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一般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發;冷色代表著冷漠低沉、靜寂凄涼。而意象的虛實動靜相互映襯結合,往往構筑出一幅幅鮮明的畫面,展示意境,傳達情感。
五、明確特征,實踐操練
關鍵詞:詩歌教學;指導;拓展;全面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308-01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有關詩歌的課程目標有:第一學段: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第三學段: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第四學段中,《標準》未對現代詩歌的教學做出明確表述。根據以上要求和現代詩歌的文體特點,朗讀應是現代詩歌教學的核心。在朗讀中感知、欣賞、積累,因此設計了貫穿朗讀的課堂環節。
一、誦讀,感音韻
這一環節,學生先自由嘗試讀,能讀懂字音、感知節奏,然后再聽讀。用播放朗誦錄音或教師范讀的方式,指導學生達到朗讀的第一個層次:讀準字音、讀出音律、節奏和重音。在朗讀的基礎上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感知詩歌內容。朗讀形式可以多樣化,可自由讀、試讀、范讀、聽讀、指導讀,也可以分小組朗讀,男女分讀、齊讀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指導。
二、研讀,明主旨
在朗讀的基礎上品味詩句,讓學生通過聯想或想象,體會詩歌的深刻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可用“詩美在哪里?”“詩人想表達什么?”這樣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以學生思考、表達為主,教師適當補充。培養學生的思考、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品讀,知精妙
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感知精妙。讓學生能嘗試指出詩歌中的主要意象,說出其表達的意境;能指出詩歌使用的修辭方法及表現手法,說出它的好處;能對詩歌的煉字進行推敲,品味關鍵詞語的精妙;并能了解詩歌結構上的主要特點。這是現代詩歌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難點。教師給予指導,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品味,各抒己見,充分表達。這個環節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背讀,廣積累
在理解詩意和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可以安排學生帶著欣賞背誦詩歌或優美片段。不能為了背誦而背誦,可以閉著眼睛一邊想象一邊背誦,也可以聽著背景音樂背誦。能夠當堂背誦最好,背誦始終要站在欣賞的角度。教師可以適當給予背誦方法的指導。這一環節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牢固,積累更豐富。
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結束了。通過這一次綜合性學習,我們廣泛地閱讀了詩歌,不僅拓展了知識面,而且還深深地感受到祖國詩歌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詩中所蘊含的美麗與感情,了解詩歌的內涵,真是受益匪淺。
我們學到了很多詩歌,還學會了詩歌的分類,這樣更有助于我們學習詩歌,也收集了很多有關詩歌的故事。在學習了寫詩歌的方法之后,我們還試著自己寫了幾首童趣盎然的小詩,感受了一回當“小詩人”的感覺。我們的詩中雖然還有著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間都洋溢著童趣,令我們自己贊嘆不已。
詩歌是一個充滿了詩情畫意,充滿了自己的渴望,在詩歌里,我們可以放飛自己的心靈,我們的思維可以跳躍,我們的想象力得到了豐富的伸展,我們可以在詩歌里表達自己的渴望與情感。
我們還學會了如何理解詩歌的寓意:聯系生活實際讀、不同的詩比較著讀、邊描繪畫面邊讀等,這些都是我們通過學習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這些經驗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詩歌,也可以讓我們走進詩的意境中去,感受詩人當時的情感。
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我知道了詩歌的特點:
1.現代詩一般以句子,詞組為詩行,縱向排列.
2. 現代詩篇無定句,句無定字,形成長短不一,參差錯落的詩行.
3.現代詩的段落可以整首詩為一段(節),也可以一首詩分為若干段(節).
4.要懂得現代詩的押韻,押韻讓句子更優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現代詩要精煉,不要拖泥帶水,要用最簡潔的文字容納最豐富的內容.
我覺得徜徉在詩歌海洋里的感覺,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詩歌比作海洋,我覺得我只得到了滄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詩歌比作花園,我得到的僅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還得繼續在詩的海洋里遨游,盡情地享受詩歌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