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6: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燕子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古詩詞中“燕”和“雁”由于讀音相同,學生書寫時常常弄錯,針對這種現(xiàn)象對這兩個字從出現(xiàn)的季節(jié)和內涵上做了區(qū)分。
關鍵詞:新燕;新雁;詩歌
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說:“優(yōu)秀的詩詞像種子一樣,有頑強的生命力。他們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氣融合。今天我們學習古詩詞,咀嚼、體會、感悟,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他們散發(fā)出來的芳香。”因此,對于古詩文的學習也顯得尤為重要。進入九年級復習階段,大量的古詩詞需要背誦默寫,而在默寫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特別容易把“燕”和“雁”這兩個字混淆,由于讀音相同,書寫時常常弄錯。
比如,在默寫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把“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寫成“新雁”。又如,默寫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時把“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雁”寫成“燕”。看到這樣的錯誤頻頻出現(xiàn)時,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區(qū)分,我對這兩個字從出現(xiàn)的季節(jié)和內涵上做了如下區(qū)分。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經(jīng)常出現(xiàn),它輕柔、活潑,象征了春天的生機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寫春天的詩歌中出現(xiàn)。如,學生容易寫錯的句子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讓人想到春天到來,一派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作者借燕子、早鶯抒發(fā)了心中春天到來的無限喜悅之情,又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春天萬物更新的贊美。此外,還有杜甫的《水檻遣心》“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楊花處處飛”,劉禹錫的“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等詩句表現(xiàn)了燕子輕柔、活潑,都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春天的無限生機。
在描寫春天的詩歌當中,也有例外,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這是詩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時,由楚入?yún)牵谘亟瓥|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zhèn)江北固山下時有感而作。詩中“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雁”則指的是“北歸的大雁”意指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jīng)過洛陽的啊!詩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飛去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這首詩寫在早春時節(jié)但全篇借“大雁”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
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成隊出現(xiàn),襯以秋天的蕭瑟氣氛,愈顯一種蒼涼的壯美。當我們吟詠起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時,看到大雁南飛避寒,沒有半點戀意從而感受到了邊塞的悲涼、壯闊,同時也引發(fā)了將士們的思鄉(xiāng)卻不得歸的惆悵。孟浩然的《早寒有懷》:“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中描寫的時令已經(jīng)是深秋,大雁已經(jīng)南渡,詩人睹物傷情,不免想到故鄉(xiāng),引起了思鄉(xiāng)之淚,表達的同樣也是游子漂泊思鄉(xiāng)之情。王維的“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貶的惆悵?李白的“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高適的“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又頗顯秋天的蒼涼。
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很普遍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寫蕭疏秋意的時節(jié)詞人看到大雁飛過,而自己卻無緣讀到“錦書”,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雖是在早春時節(jié),但更是借歸雁傳遞書信的典范。
“燕”因其春天歸來,輕巧、活潑、富有生機多出現(xiàn)于描寫春天的詩歌當中,象征一些美好的事物。“雁”因其秋天往南飛常寄托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多出現(xiàn)于秋天的詩歌當中,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通過此番辨析不但讓學生正確區(qū)分了我們課本中常出現(xiàn)的“燕”和“雁”的使用,還激發(fā)了同學們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只要我們平時多加留意,就一定能正確地引領學生在古詩詞的海洋中暢游。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石河子第十八中學)
家里太熱,早晨到陽臺上洗漱,時時會有一些風悠悠地吹來,讓我在這秋老虎肆虐的酷熱里,感到些許的涼爽。
澆了兩盆水在干得發(fā)白的水泥陽臺上,然后安靜地蹲下來慢條斯理地刷牙。忽然,一只小鳥飛到我剛澆過水的地上,左右望了望,隨后機警地啄水喝。我原以為是一只麻雀,因為這里,除了麻雀,連原本司空見慣的烏鴉喜鵲都成了珍稀鳥類,很難見到。定睛一看,卻發(fā)現(xiàn)這鳥兒通體黑色,體型比麻雀小,卻顯得精干矯健,莫非是一只燕子?我趕緊看看它的尾部,果然是八字形地分開著!
果真是一只可愛的小燕子!
她讓我十分驚喜,我已經(jīng)有多少時候沒有看到過燕子了?十年?二十年?不知道,也許更長!
當我再想仔細地看看的時候,大概意識到有人盯著她,箭一樣地飛走了,一下子就無影無蹤,從起飛到消失,只是轉瞬之間。果然不同凡響,速度之快,小小的麻雀簡直無法望其項背!是啊,千里的遷徙沒有超強的飛行能力是不行的。
燕子,這個小精靈,千百年來,曾經(jīng)是多少騷人墨客筆下的寵兒!多少人為她傾倒,多少人為她唱出了那些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詩句!
最有名的的莫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了。十四個字,道盡了世事滄桑,人情冷暖!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杜甫為我們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還有:陶淵明“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孟浩然“燕子家家入,楊花處處飛。 ”
韓偓 “卷簾燕子穿人去,洗硯魚兒觸手來。”
他們十分生動的為我們描寫了燕子與人類和諧相處的生動情景。
再看看白居易的描寫吧:“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
這一對幸福的燕子居然在詩人家的梁上結婚生子,那“一巢生四兒”會是四個像大詩人一樣天資聰明的小精靈嗎?
在我小的時候,那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家的屋梁上,就有燕子在上面筑窩居住。
我的家在縣府街,那是當時縣城最繁華的街道。可是,這并不妨礙燕子們在這里生活,沒有人會干擾和傷害她們,人人對她愛護有加。那時在人們普遍的觀念里,燕子和青蛙一樣都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燕窩大都建在朝街的廳堂梁子上,這里又是家人活動最頻繁的場所,燕子同時也在這里不斷出入,地面、桌椅上往往都會留下她們們的糞便,令人哭笑皆非的是偶爾還會掉在飯菜里,但沒有誰會因此去責怪或懲罰她們。所以,那時的燕子不怕人,人再多的地方照樣“雙雙入我廬”,“卷簾穿人去”。
尤其在農(nóng)村,那些茅草屋、那些低矮的土坯房,更是小精靈們的家,許多人家在橫梁上釘上一塊小木板作為燕子筑窩的依托,以此歡迎她們的到來,據(jù)說,這些歸來的聰明小家伙往往都是去年的老朋友。她們會給主人帶來好運和吉祥。
曾幾何時,陶淵明“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情景再也看不見了。我們的水泥城堡越建越高,我們的防盜窗防盜門緊閉,我們不再給燕子們自由出入的空間,更不要說在你的家里結婚生子,拉屎拉尿了。
環(huán)境嚴重污染,農(nóng)藥的毒性越來越高,燕子們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生存環(huán)境越來越糟。
可是,可愛的詩人們,春天來了,依然還在深情地吟唱著“鶯歌燕舞”“燕語呢喃”。詩人們沒有忘記你,也許還在期待著。可是,難道你注定只能是詩人們心中永遠的詠唱?
第二天的早晨,我又來到陽臺,在地上潑了水,然后坐下來,慢條斯理地刷牙,我心中有一個美麗的期待,期待著那只小精靈的再次出現(xiàn)。然而,終于還是“不見伊人的倩影”,“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我悵然若失地望著炙熱的水泥把水分漸漸地吸干,只留下地圖一樣洇洇的水印····
可愛的小燕子,至少,昨天給你喝到的,是潔凈的自來水。我慶幸地在心里說,它的污染會比那些溝溝渠渠的好得多。真心地希望你健康快樂地生活,在天空、在大地。
chuán rǎn huī huáng mào shèng xià tiān bái cài
二、花兒朵朵。(5分)填入恰當?shù)淖帧?/p>
三、我會寫詞語。(6+6分)
1.( )( )好問 博采( )( ) 萬眾( )( )
揠苗( )( ) 守株( )( ) 眾志( )( )
2.( )的珍珠 一( )郵票 精美的( )
( )的孩子 一( )大鏡子 嫩綠的( )
四、我會選字組詞。(6分)
距 具 巨
( )體 ( )人 ( )離 ( )大 工( ) 相( )
郵 由 油
煤( ) ( )來 ( )局 ( )于 冷( ) ( )政
五、我會填詞。(6分)
產(chǎn)生 發(fā)生 果然 居然 發(fā)明 發(fā)現(xiàn)
(1)小貓在我們家生活了兩年,我跟它( )了濃濃的感情。
無論( )什么事情,爸爸總會和我在一起。
(2)列寧跟著蜜蜂( )找到了養(yǎng)蜂人的家。
沒有想到,我( )能得到一等獎。
(3)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 )之一。
春天來了,我( )迎春花開了。
六、照樣子寫句子。(4分)
(1)我要給窗前的小樹畫一個紅紅的太陽。
我要給 。
(2)把你的書借給我看一下,行嗎?
,行嗎?
(3)燕子的尾巴好象剪刀。
好像 。
(4)誰說孔雀的尾巴不漂亮?
。(意思不變)
七、積累展示。(6分)
1.古詩中有描寫一年四季的詩句,寫出他們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2+2分)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之。( )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你能寫出哪個季節(jié)的詩句嗎?注明季節(jié),只寫一句。
2.寫出反義詞。(3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快樂。快樂( )
自信會讓你成功。 成功( )
笨重的鐵牛陷在了河底。底( )
3.記憶比拼。(5分)
本冊課文,我記住了這樣一些人;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和英國發(fā)明家( ),愛數(shù)星星的孩子( ),善于觀察讓蜜蜂做向導找到養(yǎng)蜂人的( ),我還知道了這樣一些地方,祖國寶島臺灣的( )盛產(chǎn)水果的x疆( )。
八、閱讀短文,回答問題。(15分)
下雨天,屋檐上的水一點一點地滴下來,落在下面的石階上。
石階輕輕的笑道;“哈哈,有趣!你是來替我洗澡,還是來替我搔癢?替我洗澡,我嫌你的水太少;替我搔癢,我嫌你的力氣太小。“
水滴說;“去你的,我不是來替你洗澡的,也不是來替你搔癢的。我要滴穿你!“
石階哈哈大笑,說:“別做夢吧,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水能滴穿石頭。”
水滴不理他的話,只是一點一點往下滴,落在石階上。
晴天,當然沒有水滴了,石階完全忘記了之前事。
下雨天,對這樣小小水滴,石階毫不放在心上。
一年一年過去了,幾年、幾十年、幾百年過去了。
真的,石階終于被水滴滴穿了。
1.給短文加個題目 (3分)
2.按課文內容填空。下雨天,屋檐上的 一點一點往下落,落在地面上的 上。 水滴不斷往下滴,幾年、幾十年、幾百年過去了,真的,石階終于被 滴穿了。因此有了一個成語叫 。(8分)
3.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4分)
九、閱讀并答題。(10分)
春天的田野真美啊!柳樹發(fā)芽了。桃樹開了花。青青的小草悄悄地從泥土里鉆出來,地上像插遍了密密的松針。金黃的油菜花,引得蜜蜂來回地飛舞。
1.這段話主要寫了( )的景色。 (2分)
2.這段話中表示顏色的詞有( )(4分)
1、《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綽好,如“水鏡先生”是(司馬徽)、“臥龍”是(諸葛孔明)、“鳳雛”是(龐統(tǒng))、“美髯公”是(關羽)、“小霸王”是( 孫策)、“常勝將軍”是(趙云)。
2、被稱為“神機軍師”的人物是( 朱武),出自名著《 水滸傳》。
3、“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的作者是《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此詩的名字是《葬花詞》,此詩意在喻人,悲嘆自己的命運,控訴社會的黑暗,其思想性與藝術性均達到境界。
4、金陵十二釵指的是(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賈元春、賈迎春、賈探春、賈惜春、賈巧姐、李紈、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5、描寫春天的詩句:題號加粗的是常見的詩句
1、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遲遲:緩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祁祁:眾多。《詩經(jīng)?小雅?出車》
2、時在中春,陽和方起。陽和:春天的暖氣 《史記?秦始皇本紀》
3、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4、陽春白日風在香。晉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5、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6、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秀:秀麗。屯:駐,聚集。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7、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jīng)替換了。 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8、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覆春洲:落滿了春天的沙洲。雜英;各種各樣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9、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倍還人。洛城:洛陽城。風日:春光風物。道:說。 唐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唐 杜審言
11、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賀知章《詠柳》
12、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14、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15、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唐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16、東風隨春歸,發(fā)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憶山中》
17、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唐 李白《古風》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唐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20、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唐 劉昚虛《闕題》
21、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唐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22、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意為:道路被白云遮斷,春景與青青的流水一樣綿延不斷。唐劉昚虛《闕題》
23、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唐李華《春行即興》
24、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后兩句謂日色漸長.春*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唐杜甫《春運》
25、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26、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唐杜甫《曲江對雨》
27、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杜甫《臘日》
28、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唐杜《遠懷舍弟穎觀等》
29、春城而色動微寒。唐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
30、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朝:早晨。 唐杜甫《清明二首》
31、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 唐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32、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fā)生。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 唐錢起《春郊》
33、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唐戴叔倫《蘇溪亭》
35、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半;多數(shù)。未勻:參差不齊。唐楊巨源《城東早春》
36、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唐張籍《春別曲》
37、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此是清明時節(jié)的景色描寫。 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38、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兩句寫白雪等不及春天到來,已穿樹飛花裝點早春之景。
唐 韓愈《春雪》
39、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遙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點細芽,遠看一片新綠,近看卻似不見。絕勝;遠遠勝過。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40、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韓愈《晚春》
41、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韓愈《感春五首》
42、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唐 杜牧《悵詩》:“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43、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44、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
45、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絕句》
46、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47、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4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4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50、春*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51、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52、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渭城曲》
5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關鍵詞:古詩句;渾然一體;動物發(fā)育;課堂教學
蘇科版八上生物第19章第2節(jié)《動物的發(fā)育》,主要簡述了三種動物的發(fā)育:鳥類、兩棲類和昆蟲類的發(fā)育。編者把三種動物的發(fā)育安排在一節(jié),看似各自獨立,比較零散,其實在備課時只要巧妙運用三首古詩中的一些重要詩句,就可以讓本節(jié)課的教學渾然一體,過渡自然,讓學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中,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維得到啟迪。以下就淺談一下三首古詩在課堂教學中的妙用。
一、妙用詩句導入新課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黃鶯是公認的春天歌唱家,聽著她們那婉轉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嫵媚;燕子是候鳥,她們隨著春天一起回到了家鄉(xiāng),忙著重建家園,迎接嶄新的生活,看著她們飛進飛出地搭窩,使人們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這句詩描寫了鳥類的什么行為?詩句的運用,調動了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課堂上仿佛置身于西湖的春光中,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從而引導學生體驗一種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回歸,在充滿輕松愉悅的心情中開始一節(jié)課的學習。
二、妙用詩句由鳥類發(fā)育過渡到兩棲動物的發(fā)育
約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或“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春末夏初,青蛙“呱,呱,呱”的叫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青蛙的叫聲有什么意義呢?鳴叫的是雄蛙還是雌蛙呢?詩句的運用,調動了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課堂上仿佛置身于寧靜而又生機勃勃的鄉(xiāng)村夏夜景象中,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在充滿輕松愉悅的心情中,自然由鳥類發(fā)育的學習過渡到青蛙等兩棲動物發(fā)育的學習。
三、妙用詩句由兩棲動物發(fā)育過渡到昆蟲類的發(fā)育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詩形象地描寫了家蠶這種昆蟲的發(fā)育,自然而然地由兩棲類動物的發(fā)育過渡到昆蟲類的發(fā)育。至于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這句詩有沒有不準確的地方,向學生提出疑問:難道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嗎?事實上是“春蠶絲盡沒有死”。絲,與“思”是諧音字,“絲方盡”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會結束。這樣的疑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情緒,而且還能抓住問題的實質,積極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準確的生物學知識。
我們也要像新葉一樣,在短暫的一生中堅守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不高傲自滿,謙遜誠懇,忘我奉獻,真正對社會有所貢獻.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于新葉閱讀及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葉
①一夜春雨。清晨,我撩開白色的窗幔,一眼瞥見小窗下那幾根光禿禿的枝條上,冷丁里爆出些淡綠、鵝黃色嫩芽。“新葉!”我不由得眼睛一亮,驚喜地叫出聲來。陡然覺得一陣清風帶著春的氣息從胸間穿過。“啊!你好,新葉!”
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繽紛,而“綠色的花”卻十分罕見。如果說我見過的話,那就是新葉了。
③人們總把燕子飛來當作春天來臨的預告,而我認為,新葉,才真正稱得上春的使者。早在嚴酷的冬天,它就懷著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堅貞執(zhí)著地等待著,積蓄著。當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耐地從干枝禿條上冒出來,怯怯地朝四處窺探一眼,然后,輕輕抖動小小的身子,親熱地互相招呼著,迎陽光、沐春雨、盡情舒展開來。不幾天,就星星點點地綴滿一樹,展示出蓬勃的生機。
④新葉一天天長大了,伴著春的腳步。轉眼間,便是滿眼碧綠。仰頭望去,在陽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鮮嫩的新芽投入沸水里。老遠看來,卻見一團團、一簇簇,濃淡相間、亭亭如蓋。密處,濃得深遠,像汩汩流油;稀處,淡得清亮,像一層薄薄的光暈。
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愛的風姿,怎值得我動之以情?留意觀察許久,我發(fā)現(xiàn)一些更使我敬慕的--它的德性和情操。
⑥新葉的一生是短暫的。春天萌芽,夏日生長,秋風起后,大都飄去了。短暫的一生,卻洋溢著無窮的活力和對生活的愛。首先,它從不挑剔所處環(huán)境的惡劣,或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于繁街鬧市,忠守在自己的崗位上,與地不爭豐瘠,與人但求有益。它辛勤地工作著,日夜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輸出新鮮氧氣。它用自己的身體裝點河山,美化環(huán)境,為大道擋陽攔沙,為路人庇蔭遮雨。它扶持著香甜的果實、艷麗的花朵,卻從不炫耀自己,默默地專心致志地垂著綠蔭,謙遜而不卑賤,清高而不孤傲,淡妝自持,深根自養(yǎng),忘我自獻。大地的乳汁養(yǎng)育了它,它報以一腔忠誠,即使凋落下來,也總是擠擠地集在樹根前,不肯離去。而且,大多是葉面朝下,把最后一吻獻給母親!
⑦也許是因為“綠肥紅瘦”的緣故,花朵常常比綠葉更容易博得人們歡心。可是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沒有綠葉的“無窮碧”,又哪來花朵的“別樣紅”?我贊美綠葉,盡管我也十分喜歡花朵。
⑧綠葉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鮮花,做一片純凈高尚的綠葉又何樂而不為呢?人生,本該像它一樣青翠、蓬勃、謙遜、勤懇。
⑨朋友,愿你的生命之樹,永遠長滿綠油油的新葉,四季常青。
閱讀題
1、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3分)
執(zhí)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敬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中描寫作者內心感覺的一句是________。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_______的心情。(2分)
4、第④自然段用四個比喻來描寫新葉,這四個比喻是從“仰頭望去”“老遠看來”“密處”“稀處”四個角度安排的,各個角度的喻體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5、第③自然段第一句寫新葉時寫了燕子,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文中第______自然段也用了這樣的寫法。
第⑤自然段是_________,在文章結構上起____________的作用。(3分)
6、文中第⑤自然段劃橫線的句子是_________句,我能把它改成陳述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綠葉對人生有什么啟示意義?(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類似新葉一樣給人以啟示的平凡的事物很多,你在生活中,從哪些事物身上獲得過啟示?請舉出兩例。
(4分)
(1)事物:________________;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物:________________;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答案
1、第一自然段描寫內心感覺的是(陡然覺得一陣清風帶著春的氣息從腦間穿過)表達了作者(欣喜)的心情
2、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寫新葉時寫了燕子,這是一種(對比)的寫法,文中第(七)自然段也用了這種寫法
3、請用一句話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新葉是春的使者)
4、第四自然段用四個比喻來描寫新葉,這四個比喻是從“仰頭望去”“老遠看來”“密處”“稀處”四個角度安排的,各個角度的喻體分別是(新茶)、(蓋)、(流油)、(光暈)。
5、第五自然段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6、第六自然段中具體寫新葉對人類的貢獻的語句有哪些?
它辛勤地工作著,日夜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輸出新鮮氧氣。它用自己的身體裝點河山,美化環(huán)境,為大道擋陽攔沙,為路人庇陰遮雨。它扶持著香甜的果實、艷麗的花朵,卻從不炫耀自己。默默地專心致志地垂著綠陰,謙遜而不卑賤,清高而不孤傲.淡妝自恃。深根自養(yǎng),忘我自獻。大地的乳汁養(yǎng)育了它,它報以一腔忠誠。即使凋落下來,也總是擠擠地集在樹根前。不肯離去。而且,大多是葉面朝下,把最后一吻獻給母親。
7、請寫出與第七自然段中“無窮碧”和“別樣紅”相關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8、綠葉對人生有什么啟示意義?(用原文回答)
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鮮花,做一片純凈高尚的綠葉又何樂而不為呢。人生。本該像它一樣青翠、蓬勃、謙遜、勤懇。
9、類似新葉一樣給人以啟示的平凡的事物很多,你在生活中,從哪些事物身上獲得過啟示?請舉出兩例。
(1)事物:小草 啟示:平凡、默默無聞,以頑強的生命力,甘于奉獻。
一、詩歌意象的種類
詩歌借助簡練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含義,可以說是言簡意賅。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來探究詩歌的意象,融入到詩歌中,體會到詩人的處境,從而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本質。通過對于詩歌情感的劃分,詩歌的意象一般可以分為送別類、思鄉(xiāng)類、愁苦類、閑適類、送別類、愛情類、戰(zhàn)爭類等,他們分別表達了悲苦別離,想念家鄉(xiāng),愁悶心情,自由舒適,依依不舍,珍愛難舍,殘忍破壞的情感。學生在閱讀詩歌時要善于總結,探究他們屬于哪一類的詩歌,科學地對他們分類,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象。
1.抒懷類,借助事物,抒感
抒懷類詩歌一般都是托物現(xiàn)實高潔的品質,或抒發(fā)感慨。詩人通常會借助一些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抒發(fā)自己的想法。一般情況下詩人會采用與事物本身特征相同的事物來表達情感,最為常用的就是、梅花、松柏、竹等。這些事物往往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性質,是詩人所喜愛的,成為詩人借此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有效方法。詩人稱贊事物的同時,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品質或者是自己向往的一種情感。如屈原《離騷》:“照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借助景物的描寫,突出了“飲露餐花”的生活,實際上是在表達他自己玉潔冰清、超凡脫俗的品質。詩人描寫景物是客觀事實,實際上是在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是很多文人墨客經(jīng)常借以抒感的事物。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借助素養(yǎng)的品質來表達自己不同流俗的品質。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都會成為詩人表達情感,借以抒情的寄托,使詩人的情感得到展現(xiàn)和表達。
2.愛情類,尋找代表,體會愛情
愛情是詩歌的永恒主題,這類詩歌一般寄托著愛戀,相思之情,也是很多詩歌中所包含和表達的情感。詩人會在詩歌中展現(xiàn)出自己對愛情的渴望,或者是表達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或者是借助詩歌來表達自己的相思之情。在詩歌中通常以紅豆、蓮、連理枝、比翼鳥為代表,這些事物往往是詩歌中表達愛情是最為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事物。紅豆是詩歌中應該會使用到的表達愛情的詞語。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是家喻戶曉的,其中就利用紅豆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紅豆往往被看作是一種表達愛情或相思之情的事物,所有又稱“相思子”。“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也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脑娋洌驗樗麄兊谋舜私诲e和成對出現(xiàn),也成為一種美好的象征,愛情的標志,為很多詩人所引用。學生要善于總結這類事物,透過事物看到詩歌所表達的意象和情感。
3.戰(zhàn)爭類,融入其中,感受破壞
戰(zhàn)爭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破壞了和平的環(huán)境,是很多詩人所厭惡和憎恨的,他們在詩歌中往往也會有所表達。詩歌中的戰(zhàn)爭往往是借助投筆、長城、樓蘭、柳營等來指代,用以表達詩人對待戰(zhàn)爭的情感。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其中的“投筆”指代的就是戰(zhàn)爭。詩歌中借助這些物象很好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使詩歌的意象更加生動、形象,蘊含了豐富的情感。
二、有效探究詩歌意象的方法
1.了解背景,知人論世
在對詩歌意象的探究過程中,學生要主動地了解詩人寫作的背景,通過對作者生活的年代來更好地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和意圖。學生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會融入其中,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意象和情感。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對把握詩歌的形象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如蘇軾看“大江東去”而嘆息“人生如夢”,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學生了解了蘇軾的寫作背景,會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情感。蘇軾在寫詩的時候是被貶黃州之后,游玩被當?shù)厝苏`以為是赤壁的地方后,通過所見所感受的情感,通過詩歌的方式進行了表達。了解了當時的背景,學生會更好地理解作者是通過感慨古人,抒發(fā)對人生的感悟。學生在學習詩歌的時候要主動地探究寫作背景,通過對時代和背景的了解來探究詩歌的意象,促進學生融入其中,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形成深刻的理解。
2.整體感知,確定情感
在對于詩歌意境的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從整體上感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來閱讀,從而可以更加準確、全面地形成系統(tǒng)化的理解和認識。在對于詩歌的整體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全面地看詩歌,通過詩歌中的形象來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要分清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是事情主人公還是作者之外的形象。學生在閱讀和探究的時候不要局限于具體的某一句話,而是要放眼全篇,否則會理解偏差或遺漏要點。通過全面地把握詩歌的語言,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象,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比如“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必須要立足全篇,才能認識到這兩句與前兩句形成先抑后揚的效果,并為最后兩句稱贊山泉作鋪墊。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才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更深刻地體會詩歌意象。學生要關注細節(jié),探究整體,從整體中找關鍵詩句,全面地理解問題,形成系統(tǒng)化的完整認識,如通過詩句“惜春常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學生應該能夠看出流露的是傷春、惜春之情;“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表現(xiàn)的是“見秋思鄉(xiāng)”之情。學生全面地看問題會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句子,融入到詩歌中,形成整體感知,確定詩歌的情感,形成深刻的體會。
3.關注人物,分析形象
為了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象,學生要關注人物形象。透過人物形象來體會詩歌的意象。在表達詩歌形象反映意象時,詩人往往運用關鍵語句,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情、細節(jié)、側面描寫來完成。學生要善于抓住這些關鍵語句,透過這些詞語來分析人物形象,快速地把握詩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從而更好地透過形象來體會意象。學生要學會透過人物形象來分析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進而融入到詩歌的情境中,體會詩歌的意象,形成自己的體會和感悟。學生在閱讀詩句的時候要關注描寫人物的詞語,因為很多詩句的意象往往是通過一兩個關鍵詞語傳遞出來的。如宋代李綱《望江南》中“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刪淶囊?guī)效怪饕俊绑梵摇薄八蛞隆焙汀氨㈨憽眮肀憩F(xiàn),“箬笠”“蓑衣”勾勒出漁翁雪天垂釣的外在形象,畫面簡約,意境空靈,給讀者描繪出了一幅簡單的畫面。“冰散響”襯托出環(huán)境的寂靜、漁翁的鎮(zhèn)定。通過這些關鍵詞的表達,詩人表達了環(huán)境的高遠空曠,也寫出了人物生活的安逸,用語言暗示釣翁生活的閑適自在,從而在人物形象中流露出了詩歌的意象:作者在借詩歌的語言流露出釣翁生活的自得之情,凸現(xiàn)了釣翁生活的溫馨和歡樂,進而也表達了自己內心的一種輕松和愉悅之情。
4探究語言,理解意象
關鍵詞:詠春詩歌 賞析 教學步驟
教學目標
了解吟誦古詩的基本要求,做到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吟誦古詩。
掌握詩歌學習的基本步驟,以及詩人扣住早春特點寫景的方法,能品味佳詞妙句。
感受詩人對早春景色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寫過不少贊美春天的詩歌,還記得小學時學過的一首詩即白居易的《憶江南》嗎?一起念一遍。今天這節(jié)課呢,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寫春的詩,也是白居易寫的,《錢塘湖春行》。雖然現(xiàn)在正值秋天,但我相信大家能從詩歌中找到春的蹤跡。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標題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對,時間、地點。“錢塘湖”是哪里?杭州西湖。那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去春天的西湖走一趟吧!
二.初讀,讀出節(jié)奏
1.吟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屏顯)
2.個別讀
3.聽范讀
4.齊讀
三.譯讀,讀出畫面。
譯讀:初讀完了之后我們要進行譯讀。即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一下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再讀。
詩歌有個特點,字數(shù)不多,但想象的空間卻很大,都說詩中有畫,我們剛才的解釋好像還不足以形成美的畫面,那下面我們以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為例:
(屏顯)請任選一聯(lián),運用想象,用描寫性的語言說說你所看到的畫面。
頷聯(lián):“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頸聯(lián):“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在詩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
【范例】
頷聯(lián):幾處早早飛出的黃鶯,爭搶著棲息在向陽的暖樹上,婉轉悠揚地唱著春天的歌兒;在濕潤的湖岸邊,不知是誰家新到的小燕子,唧唧啾啾地忙著銜泥筑巢。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了起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tài)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頸聯(lián):放眼望去,形形的野花開的開,發(fā)的發(fā),搖曳在春風中,將要使人眼花繚亂;綠茸茸的春草還不夠深,騎馬走過,剛剛能遮住馬蹄―――花草都處在競相榮發(fā)滋長之中。可以想見,過后不久,西湖將開出一個姹紫嫣紅、五彩繽紛的絢麗春天。
3.下面我們看一個短片,來欣賞一下另外一種形式的《錢塘湖春行》。(播放視頻音詩畫《錢塘湖春行》)
這個短片,很美,歌聲也動聽,其實,我們讀詩時在心里也可以放映這樣的動畫,只要你用心品讀,展開想象,你就能看到詩中隱藏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不怕詩寫得不美,就怕你想得不美。下面我們來進一步品讀詩歌。
四.品讀,讀出情感。
古人寫詩常常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為了精當?shù)赜煤妹總€字,往往要絞盡腦汁、費盡心思。這首詩中白居易寫“早春”,亦是如此,所用字數(shù)不多,但處處緊扣早春,字字皆妙筆,你能找出體現(xiàn)早春特點的字詞并賞析它的妙處嗎?(從準確度、表現(xiàn)力、修辭、想象空間等角度進行賞析)
教師示范:
比如:“水面初平”的“初”,是剛剛開始的意思,這里寫出了西湖水剛剛開始上漲,湖面與堤岸齊平的開闊景象,非常貼合早春特點。
2.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清新、充滿生機的早春,那么情、景向來是交融在一起的,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詩中有沒有直抒胸臆的詞語?(“最愛”)
下面我們就帶著感情吟誦一下,希望大家能讀出詩人內心對西湖早春的喜愛。配樂齊讀。
3.寫法總結:從剛才的學習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緊緊扣住景物的特征來寫春天,具體來說就是抓住了自然界中植物和動物的變化來寫早春。這一點值得我們在寫作時借鑒。
五.學以致用
賞析完了《錢塘湖春行》,相信大家對寫春的詩歌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就趁熱打鐵、學以致用,一起來賞析一下蘇軾的《惠崇》。
1.這首詩我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圍繞一些問題。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畫面,加以適當想象。
2.對精妙的字詞加以賞析。
3.找出兩首詩在寫法上的共同點。
4.想一想,其他寫春的詩句中,還有哪些也是抓住景物特征來寫春天的。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帶入意境
千古流暢的古詩文,用凝練的文字,描繪出特定的意境。聞一多先生曾把詩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韻美歸納為詩的三性,而意境美首當其沖。引導學生進入并準確理解、想象詩文的意境美,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還可以幫助體會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學生對意境的感知十分重要。
《憶江南》這首詩生動形象的描繪了江南水鄉(xiāng)花紅水碧的明媚春光,字面意思不難理解,但如何使學生進入詩中的意境,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信息技術的介入,解決了這一難題。課堂上教師打開計算機,播放早已準備好的軟件。整個教室里立刻回蕩起《春江花月夜》這首旋律優(yōu)美的樂曲。學生隨著樂曲誦讀,抒情、柔美的曲調把學生感情融進江南水鄉(xiāng)的美景之中,隨之步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妙境界。
二、利用信息技術再現(xiàn)特定事物。釋疑解惑
在古詩文中,許多事和物,風土人情,都是那個時代、地方特有的,現(xiàn)在的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也不易講清。教師就可以通教學軟件將古老的內容形象的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理解起來,教師教學起來就容易多了。例如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一句中的“蓑笠”,這種東西古代很常見,現(xiàn)在的學生卻難以理解。在教學時我通過CAI播放古人披蓑笠的畫面,讓學生觀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詞的意思。同樣,古詩《詠柳》中“萬條垂下綠絲絳”中“絲絳”的解釋,只需一幅畫面,便可一目了然。再如《望洞庭》教學中,利用CAI課件,直接播放月夜的洞庭美景,讓學生直接感知,體會“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句中作者想象的豐富和比喻的形象生動。使教師的教學更加準確,更加精當。
三、利用信息技術點撥渲染。激起共鳴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人情”,劉勰的這句話,對情感在創(chuàng)作時和閱讀過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謂精辟,無論是因情動而辭發(fā)的詩人,還是披文以入情的讀者,都需緊緊扣住一個“情”字。情感似一根無形的紐帶將千百年的歷史拉回現(xiàn)實,把遙遠的邊塞風光、閑適的田園小景,皆置于讀者面前,縮短了時空的界限,更縮短了讀者與詩人之間心靈的距離。為小學生的情感易于詩人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我通過電教手段來點撥渲染,造就一種特有的氛圍。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描寫與友人惜別的場景,表達了與友人難舍難分的感情,詩中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境深遠,感情真摯。我讓學生看CAI:滔滔的江水滾滾向前,一片孤帆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邊看邊聽《送別》之旋律,一種與朋友分別后依依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此時,學會讀這首詩,已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同樣,《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氣勢,可通過CAI,嘩嘩的流水聲,美妙的音樂聲及教師的講解來點撥渲染,激起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四、利用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融會貫通
古詩文教學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熟讀成誦,終生受用。而要記牢這些詩詞,需反復詠誦、復習,不斷鞏固,避免遺忘。為此,我經(jīng)常將一段時間內教學時用過的CAI課件集中、分類映示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記憶,背誦出有關詩文。有時,我還組織拍攝或選擇一段DV,讓學生根據(jù)圖片,朗誦出一組詩文。
我將根據(jù)《燕子》一課拍攝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詩文的輔讀課上,讓學生根據(jù)這段VCI聯(lián)想、想象、回憶,背誦出十多首古詩來。“蒙蒙細雨”使學生想起“潤物細無聲”的詩句;鏡頭中剛出現(xiàn)的帶黃綠眉眼的枝條,“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詩句脫口而出;《江畔獨步尋花》、《大林寺桃花》等古詩,學生背的搖頭晃腦;此外,還帶出了《春日》、《早春》、《春曉》、《春游湖》等一連串關于春天的詩篇。這樣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規(guī)類復習,融會貫通,可以收到系統(tǒng)積累的好效果。總之,在小學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就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突破教學難點,解決教學重點,并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開拓視野,激發(fā)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更好地推進現(xiàn)代化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長足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鴛鴦
比喻不分離的情侶,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2.鴻雁
鴻雁為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它們結隊排成“人”字或“一”字秩序井然向南飛去。常常引起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3.杜鵑
杜鵑,又叫杜宇,子規(guī)。相傳古代蜀國郡主望帝,名叫杜宇,因被迫禪讓給自己的臣子而隱居山林,思歸朝而不得,郁郁而終,化為杜鵑,叫聲凄切哀傷,聲如“不如歸去”。因杜鵑鳥口角鮮紅,人們又附會出“杜鵑啼血”之說。古典詩詞中的杜鵑往往和哀怨、思歸有關,是凄涼、哀傷的象征。如: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借寫“杜鵑啼血”渲染江州的荒涼,表達自己被貶江州的哀怨之情。
4.丁香
指愁思。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牛嶠《感恩多》)
5.鷓鴣鳥
鷓鴣的鳴叫聲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人們對旅途難險的聯(lián)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
6.寒蟬
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時斷時續(xù)的哀鳴了,可以說是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代名詞。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鈴》)渲染一種離愁別緒的氛圍。
7.烏鴉
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秋思》)渲染秋日蕭瑟、肅殺的氣氛。
8.黃鸝(黃鶯)
它善于鳴叫,歌喉圓潤,啼叫宛轉,歌聲優(yōu)美動聽。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因其寫春天之美,給人以明快之感,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歡樂之情。
9.燕子
春天的象征。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通過對燕子啄春泥的描寫,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抒發(fā)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
10.月亮
思鄉(xiāng)的代名詞。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表現(xiàn)了李白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11.折柳
折柳,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xiāng)之情。據(jù)《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折柳是漢代的“惜別風俗”。杜牧《獨柳》:“含煙一株樹,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12.
作為傲霜之花,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的高尚和純潔。
13.梅花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的芳香,因此梅花也同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陸游的《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倍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4.松
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的《贈韋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guī)勸他,希望他作一個正直的人。
15.蓮
由于“蓮”與“憐”同音,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運用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深思念和純潔的愛戀。
16.蓮花
指純潔高尚的情操。如:“從來不著水,清凈本因心。”(唐?李頎《粲公院各賦一物得初荷》)
17.梧桐
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宋?李清照《聲聲慢》)寄托了詞人凄涼的秋思。
18.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19.浮云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0.紅豆
關鍵詞:生物教學學生德育
古人云“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理”就是德,良好的品德。有了良好的品德,我們才能浩然正氣,有了浩然正氣我們才能頂天立地,我們才能行走于天下。可見一個的人的良好的品德在他的一生中是多么的重要。可一個人的良好的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修養(yǎng)。是在學習、生活中點滴的積累,防微杜漸而慢慢養(yǎng)成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
我曾親眼目睹一個學生與其母親在老師辦公室里大聲爭吵,我也曾聽聞一個初一的學生揮拳打向教他的老師,我沉思,這些學生怎么了,我們的教育怎么了。雖然學校教育對學生品德的養(yǎng)成只是一個方面,但我想學校教育對學生品德的修養(yǎng)肯定能起很大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初中生物教育的三維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意在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鐣倪M步和發(fā)展需要這樣的人才。我們的古人在詮釋“人”字時講得很好,那“一撇”就是德,那“一捺”就是一個人的才,只有這兩筆都豐滿有力,“人”字才不會歪,才能站得直,站得正。這種詮釋是多么的形象生動,一個人要是只有才而沒有德,怎么算得上是人呢?我國在重難輕女的舊時代更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對女子的要求是德在先,有了德,無才能才學也沒關系。對男子的要求是“謙謙君子”,意思是“謙遜,文質彬彬又有才”的才稱得上君子,只有才學而沒有德行也不能被稱作君子,而在當今、,我們的教育常常忽略了這些。
生物學雖然是理科教育,說它是理科是因為它與物理、化學聯(lián)系頗多,“理、化、生”三門學科被看做一家。但新教材中也有很多滲透著情感教育,品德養(yǎng)成的良好的素材,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好這些素材,適時、適地的進行品德教育的正面誘導,猶如春雨潤萬物般的,無聲無息地潛移默化的誘導學生的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而且持之以恒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我想應該有很大的收獲。我常常從以下幾個方法去入手。
一、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千里鶯啼綠映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教材中這些美妙的詩句,讓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大自然的美景躍然紙上。我與學生的心已然不在教室,這些詩句牽著我與學生的手,共同走進大自然,共同去欣賞大自然的美,品味大自然給予我與學生的無限的情趣,陶冶著我與學生的情操。激發(fā)著學生與我對大自然的熱愛。再看,教材七年級下冊開頭,“地球,我的母親。 我過去、現(xiàn)在,未來。 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 。我要怎樣才能報答你的深恩?”郭沫若這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詩句,讓人感動,讓學生感動。在此我不會蜻蜓點水而過,而是先讓學生飽含感情地大聲地讀三遍,然后讓學生來講自己的感想。有一個學生講得好,我的母親哺育了我,我覺得她很偉大,大地母親更偉大,因為它養(yǎng)育了所有的生靈,我們都應該愛自己的母親――地球。此時,學生與我對大自然的愛更上一層樓,我們不僅熱愛她,更想保護她,我們的地球――母親。例如,七年級上冊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在學生了解了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和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從實際行動上熱愛祖國,從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感。再如,講完“綠色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時提出:如何理解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和大樹底下好乘涼?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出:是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進而闡明,一棵樹,能感覺到它給人類帶來如此的好處,那么一片森林呢?這里有一組數(shù)據(jù):一棵生長了50年的樹、砍伐后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效益約合300美元,而這棵樹因為制造O2、消耗CO2、保護臭氧層、保護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而創(chuàng)造的經(jīng)濟效益約合30萬美元,從中可感受到森林在環(huán)保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國的現(xiàn)實卻不容樂觀,由于長期的過度采伐,毀林開荒以及森林火災、病蟲害侵襲和外來物種的入侵等原因,導致我國森林資源衰竭。我國森林的覆蓋率僅為13.9%,遠低于世界30.6%的平均水平,從而教育學生,要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并積極參加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公益活動中去。
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父母的情感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青蟲不易捕,黃中無飽期,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教材中唐代詩人白居易這膾炙人口的詩句雖是描寫燕子生兒育女的艱辛,但人同此鳥,正是我們父母的真實寫照。又有孟郊所寫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每每讀到這些詩句,我必然會講給學生,目的就是一個,激起學生對父母之愛,激起學生報恩父母之心,其實我們怎能報答得了父母的深恩呢。
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情感
“一雙筷子易折斷,十雙筷子難折斷”,“孤木難成林,”“孤掌難鳴”,是太明白不過的道理了,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我們來講最大的集體就是我們的祖國。想那八年抗戰(zhàn),團結一切抗戰(zhàn)力量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與侵略者的較量,面對侵略者的刺刀不懼,面對侵略者的細菌戰(zhàn)不懼,面對著死不懼,最后終于把侵略者趕出了中國。如果不是依靠愛國者一顆顆愛國的心,不是依靠集體的團隊的力量,怎么能取得抗戰(zhàn)的勝利呢?在學習細菌的知識時,我會用細菌戰(zhàn)引入這段歷史的回顧,對學生的愛國之心進行培養(yǎng)。
四,培養(yǎng)學生勤勞節(jié)約,勇敢的品德與堅忍不拔的精神
蜜蜂是勤勞的象征,我們常看見蜜蜂忙碌地飛舞在花叢中,采集花粉與花蜜帶回家然后又出來采集,勤勤懇懇不怕辛苦。蜜蜂群體中的保衛(wèi)蜂更是勇士的象征,當有外來的敵人侵犯到它們時,這些保衛(wèi)蜂奉獻上自己的生命來保衛(wèi)它們的群體,真是歌可泣。我在與學生們學習時,我會大勢宣染蜜蜂勤勞與勇敢的場景,使之對學生有所啟迪,來培養(yǎng)它們這方面的品德。
“六?一”兒童節(jié)是小朋友們最開心的節(jié)日,因為這一天學校、社會都會舉行各種好玩而有意義的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其實,這一天對于中老年朋友們,又何嘗不是美妙的一天呢?與孫輩一起共享童趣,拾回那遠去的童心,是件非常美妙的事兒。
那么,我們的歷代祖先,在少兒時期都玩些什么呢?生活又怎樣呢?這可從古人遺留的詩詞中管窺一斑。
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道:“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行人愁腸欲斷,可以找酒家避雨,而牧牛的孩子卻在春寒料峭的雨中放牧,多么辛勞啊!劉克莊在《冬景》詩中說“晴窗早覺愛朝曦,竹外秋聲漸作威;命仆安排新暖閣,呼童熨貼舊寒衣”;蘇軾的《花影》有句“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唐代賈島《尋隱者不遇》曰“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這些農(nóng)村孩童,小小年紀,或為童,或為仆,或從藝,已經(jīng)從業(yè)謀生。宋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就以寫實的語氣說:“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古代兒童雖有勞作之苦,但也苦中寓樂,童趣盎然。唐詩、宋詞都有不少描寫兒童天真活潑形象的佳句。詩人范成大史稱“田園詩人”,他在組詩《田園雜興》中寫道:“雨后山家起較遲,天窗曉色半熹微。老翁欹枕聽鶯囀,童子開門放燕飛。”一場春雨剛過,辛勤的農(nóng)民可稍緩耕作澆灌之勞,老者難得多睡,晚些起床,可是生性好動的孩童卻睡不住了,急急忙忙打開屋門,讓棲息堂梁、啾啾作語的燕子早些飛向雨過晴朗的藍天。范成大把兒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歡躍情態(tài)寫得活靈活現(xiàn)。
唐代詩人杜甫在《江村》寫道:“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稚子閑來無事,自制釣鉤,欲作垂釣之樂。宋代胡令能的《小兒垂釣》更是把頑童垂釣寫得惟妙惟肖:“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宋人雷震的《村晚》有句“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牧童短笛躍然紙上。范成大《回家》中的“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表現(xiàn)了農(nóng)家少兒從小喜愛勞動的天性。辛棄疾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小孩看著哥哥鋤豆、織籠,自己卻淘氣地臥剝蓮蓬,頑皮可愛的神情刻畫得多么傳神。
楊萬里還寫了不少描繪兒童天真爛漫形象的詩句,如:“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戲拘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由此可見,兒童的無邪活潑在哪個時代都是一樣的。
清?孔尚任《甲午元旦》曰:“蕭疏白發(fā)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詩中“聽燒爆竹童心在”與孩子有關,詩人像孩子一樣圍爐守歲,竟忘記了睡覺。詩心即童心,除夕是中國人必過的一種文化習俗,守了歲,生活才完整。
清?袁枚《所見》有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年仲夏,詩人袁枚騎著小毛驢行走在江南道上,蟬兒一大早就“吱吱”地叫個不停,老詩人一邊咀嚼著上好的茶絲,一邊對書童說:“今天又是個大好的晴天,一路就聽昆蟲音樂家對大自然的絕唱吧。”到了晌午,太陽毒辣辣地曬著大地,湖泊水澤蒸騰著一層白煙,江南的夏天熱得薄如蟬翼。袁枚吟誦道:“垂矮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書童說這是唐人虞世南的《蟬》詩啊,袁枚說:“嗯,蟬聲遠傳,蟬品格的高貴不是秋風吹送的,聽,這個夏天,蟬聲不是很熱烈么?”正在閑聊之際,高大的桑樹林那邊傳來牧歌的聲音,清幽而沁人心脾。
以上這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古詞,除了那一份雋永的意韻,其中的童心童趣亦是讓人回味無窮的。
奚新亞 王澤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