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7: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探險家的故事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要求:除詩歌外,體裁自選,不少于800字。
取 暖
浙江省舟山中學高三(1)班顧周佳
鵝黃的燈光下,我正奮筆疾書。
門輕輕地推開,母親走了進來,手里捧著一杯奶茶,放在我桌上。
“不喝了,刷過牙了。”我頭也不抬,說。
“晚上我和你睡吧?”
我停下筆,抬頭:“不行,床太小了,很擠的,會睡不好。”
母親卻自顧自地脫下外衣,鉆進我的床。正待我抗議,“我把你的床晤熱再走?!蹦赣H像個小孩似的說。
母親在床上絮絮叨叨地說了很多,不久,邊上傳來輕微的打呼聲。(對話很自然,生活場景很平實)
我無奈地抬頭,看著母親已然熟睡的臉。其實我知道,母親只是希望能多和我說會兒話。我在外求學,姐姐忙于工作,爸爸又長年在外,而她自己,做著小商販的工作,終年說的,便是“×元×角”。
夜很深了,對面的窗戶里已沒有一絲光透出,好似沉睡的心靈。
小鎮(zhèn)的頭頂,幾束光在搖擺著,穿過云層,淡淡的云被映照得猶如薄薄的紗,飄渺,幽雅。(通過上面的幾句描寫,意境已經(jīng)出來了,再加上“飄渺,幽雅”兩個詞,就有畫蛇添足之感。點到為止最好)
母親很老,經(jīng)常會被說成是我的外婆。記得初中的時候母親有一次問我她是不是不能去開家長會,我告訴她當然可以去。只是高中了,她便很少來了。
母親很節(jié)儉,很少買衣服,也很少給我們買東西,她畢生的愿望,就是我姐倆能讀好書,不會像她這樣苦。
母親很嚴厲,小時候的我吃過不少“板栗”,被拿筷子打過,被菜刀架在頭上威脅過,被丟在水井口嚇唬過。而幼稚的我的“恨意”,卻在某次母親不小心弄傷我時說的一句“平常打他哪有這么用力的”消失(此句略顯拗口,不平實),心靈也在那刻成長,堅強。
總覺得母親像一棵大樹,承擔了太多的責任,留給我輕松的環(huán)境。
桌上的奶茶已經(jīng)涼了,我捧起它,吸上一口,卻覺得有股暖意濕潤我的咽喉,滑入心底漸漸溫熱。
我沒有像先前一次一樣(有點累贅,可改為“上次那樣”或“每次那樣”)把母親趕走,關上燈,悄悄地爬上床。母親微微地翻了個身,我睡在了溫暖的被窩(里)。
晚上,我的雙腳沒有變冷,卻越來越溫暖,似乎有什么東西貼在我的腳上,還做了一個好夢,夢中的天空里,永遠有一只溫暖的太陽,靜靜地照耀,讓我的世界光明而溫暖。
(原始得分:50分)
點 評
所謂“取暖”,既包括身上的溫暖,也包括心里的暖意。這篇作文就是從后者著筆,來體現(xiàn)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其長處首先在于善寫細節(jié),如開篇與母親的對話,中間三段回憶母親的“老”“節(jié)儉”和“嚴厲”,均能從平實處見神采,讓人讀了之后,很自然地進入作者的心靈。又如文中對母親的形象雖沒有花費太多的直接筆墨,但從不同側面勾勒,“自顧自”“絮絮叨叨”,幾個細節(jié)的用語非常準確,母親的形象由此而豐滿了起來。其次,寫這類主題,容易寫得比較注重情感抒發(fā),甚至流于煽情。而這篇作文卻能有意識地“以冷寫熱”,語氣是淡淡的,少做正面抒情,心緒盡在言外,故情感更顯真摯。寫自己的生活、抒自己的情感,這是值得鼓勵的傾向。另一方面,這篇作文也有目前中學生作文易犯的通病,例如段落分得過多,實際上非對話的幾個段落,完全可以合并。段落多,有利于意境的營造、語氣的跳躍、文章的視覺美感,但也常?!皞麣狻?,容易有做作感。這中間的度要把握好。該文可以打52分。
取 暖
浙江省舟山中學高三(1)班顧楚雨
寒風凜冽的冬日,人們換上了厚重的外衣,用口中呼出的暖氣來取暖;冷風瑟瑟的夜晚,人們在野外燃起篝火來獲得溫暖;若是窮人家,身上破舊的棉被無法抵擋寒冷,便兩人靠在一起來獲得共同的溫暖……
我時常想,在那個人類還不會生火,還不會用獸皮做衣服的遠古時代,人類是如何取暖,來挨過那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冬天的呢?在現(xiàn)代,人類用高科技制造出了各種產品來讓人類即使在冬天也能得到溫暖。
人的身體需要溫暖,人的心靈當然也需要溫暖。人生不可能總是溫暖的春季,或是熱情似火的夏季。寒冷(前面既然說到“春季”“夏季”,則此處用“寒冬”較好)總會來臨,讓你的心被冰封,讓你感受到失意的痛苦。這是平時用于取暖的器具已無法到達內心深處(此句不通,可刪),我想(這時)唯有另一顆熱情似火的心臟(用“心臟”一詞,不如用“心靈”。下同)才能化解這冰凍,讓冰封的心得以取暖(溫暖起來)。
那一顆熱情似火的心臟,可以是好友的,也可以是老師或者父母的。著名京劇藝術家(人人皆知梅蘭芳是著名京劇藝術家,此一頭銜不妨刪去,贅詞越少越好)梅蘭芳先生出生于京劇世家,但他從小長得瘦小(兩個“小”字連用,讀起來不舒服,可改為“從小瘦弱”),又(經(jīng)常是)一副沒精打采的樣子,他的京劇老師都認為他以后不會有出息,就連他本人也對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這時他碰上了自己一生的恩師。那位恩師不斷給予他鼓勵,使他對自己建立了信心,最終成為一代大師。
取暖,有時也是兩個共同不行的人(何謂“兩個共同不行的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互相安慰惺惺相惜(此句可改為:“取暖,有時也是兩個失意人淪落天涯時的惺惺相惜與相互慰藉”)。在寒冷的冬天,兩個單獨的人會感到寒冷,但當他們互相靠在一起時,依靠彼此的溫暖取暖,或許就會感到不那么寒冷了。我想我們整個民族,整個國家也是這樣?!耙环接须y,八方支援”。民族的冬天,要靠我們共同團結才能互相取暖,共同渡過。
去年那場震驚全國,也震驚全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全國人民親眼目睹(用詞不準確)了一場悲劇的發(fā)生。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生命,幸存下來的人或是妻離子散,或是一無所有……四川人民正在經(jīng)歷一個無比艱難的時刻。但全國人民豈會袖手旁觀?于是我們看到了總理親臨現(xiàn)場,看到了各地自發(fā)的捐款匯給災區(qū)人民,看到了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這一切就連外國媒體也贊嘆不絕。
所以我一直堅信,無論是個人心靈的冬天,還是民族共同的冬天,哪怕那冬天有多么(再)寒冷,我們都能堅持著度過。因為我們心底的團結,友善,無私,能讓我們在寒冷的季節(jié)里互相依靠著,互相取暖。
(原始得分:48分)
點 評
“取暖”這個題目,寫敘事性或抒情性的文章比較好寫,相對而言,議論文下筆難一點,但如能圍繞論題核心,組織恰當?shù)睦C,同樣可以寫得非常出采。這篇作文的意圖是很明顯的,是想說明心靈之間相互取暖的道理,議論和舉例也都有了,結尾也作了總結,大框架是合乎題意的要求的。但為什么文章讀后不能讓人產生共鳴或感動呢?其中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章的議論不夠透徹,時有游離感。例如整個第二自然段,實際就與主題無關,第一自然段是說身體的取暖,第三自然段是說心靈的取暖,而第二段隔在中間,既不屬前,亦不屬后,像一顆釘子一樣,把文章的氣脈隔斷了。關于梅蘭芳的例子,如能從鼓勵、信心和心靈取暖的關系角度再申說數(shù)句,就不會顯得生硬。又如所用的汶川地震的事例,與前段“依靠彼此的溫暖取暖”的關系,也不夠銜接。議論文事例的運用,一定要有層次,不能是類似的事例重復說明同一個道理。梅蘭芳、白居易與琵琶女、地震,實際上是可以說明三種不同層次的心靈取暖的,而本文卻沒有能在關鍵處合適地加以點醒,因此看不出明顯的層次與區(qū)別。另一方面,文中的詞匯、句法、用字,均問題較大,文中已作批注,不贅敘。這說明這位作者的文字基本功還較為欠缺。就考場作文而言,有思路、有想法,但沒有足夠的語文能力去表達它,則與無思路、無想法沒有區(qū)別。該文給分應在38-40分之間。
取 暖
浙江省舟山中學高三(1)班顧楚雨
山羊茲拉特將自己的體溫分給了主人,挽救了主人的生命,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因為這一次取暖,茲拉特為自己贏得了生的希望,與主人家建立起更親密的聯(lián)系。原來小小的一次取暖竟可以改變人和羊的命運。
太陽光是溫暖的,篝火是溫暖的,可是烏云會囚禁陽光,冷風會吹熄火焰。真正在世間一直發(fā)光發(fā)熱的始終是心靈的溫度。
從前有個探險家去沙漠里探險,沿途有很多先行者的尸體,出于對這些生命的敬畏,他都會下令將這些先行者埋起來并立上一個木碑。因為這,所以他們前行緩慢,有不少人抱怨這是浪費時間。可隊長依然堅持。有一次他們將水壺遺忘在了休息地,可想而知在沙漠中沒有水就意味著死亡,可是茫茫沙漠(中)要回頭找水壺談何容易(不加“中”則語句不通)??桑ā翱伞备臑椤暗保员苊馀c前句過于重復)就是在他們豎立起的木碑的指引下,很快找到了它。心中的敬畏是心靈的溫度,探險家將這種溫度分給先行者的(“的”字當刪)一部分,先行者的木碑又將這種溫暖回贈給了探險家。他們互相取暖,綻放人性光輝。
卡夫卡在他的生命晚期曾經(jīng)因為想安慰一個找不到洋娃娃的女孩而開始給她寫信,他自己冒充那個洋娃娃給小女孩介紹它一路上所到過的地方,看得讓小女孩嫉妒死了洋娃娃。后來小女孩長大了,知道給自己寫信的是著名作家卡夫卡,她開始試著走進卡夫卡的世界,研讀他的作品,為卡夫卡作品的推廣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ǚ蚩ê卧氲竭^這些呢?他只是將自己的一點溫暖給予了這個小女孩。小女孩何曾也想到過自己會有這么大的貢獻,而她也只不過從卡夫卡身上得到了一些心靈的慰藉,一點溫暖而已。
沒有誰能夠拋開了萬物而生,沒有誰能夠在寒冷中始終保持恒定的體溫。這個社會呼喚各方的援助,各方的溫暖。
不要忘記太陽在給我們陽光的同時,也在向太陽系外投去她溫暖的一縷。而我們在夜空中也能看見遙遠天體的光芒。(意思不明晰。看見遙遠天體的光茫,是因為太陽向太陽系外投射溫暖嗎?)
(原始得分:46分)
關鍵詞:小學作文;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8-01
眾所周知,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及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世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然而,在目前的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shù)教師仍然沿用的是以往滯后的教學模式,在此類模式的持續(xù)壓制下,學生寫出的文章不僅無充實的內容,而且無新穎的立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盡快予以改進,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本文簡要分析了情境創(chuàng)設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運用,希望有助于作文教學效果的提高。
一、用自身的感受去創(chuàng)設情境
小學生愛聽故事,尤其愛聽老師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根據(jù)學生這一特點,可以在指導他們寫作時,講述一些自己的故事來感染他們,以教師的自身感受來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誘發(fā)他們敞開心扉,與老師產生共鳴,從而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如在指導寫《DD的苦惱》的半命題作文時,教師沒有急于指導他們怎樣審題、怎樣選材,而是對他們講述起自己的苦惱。比如有這么個小故事:從初中便患上了近視眼,這給我的生活、學習帶來了很多苦惱。有一學期,我特別近視,老師在黑板上寫,我看不見黑板,便格外用心地聽,但還是越來越不會做題,成績直線下降,我的心里急呀。唉,都怪這雙近視眼,心里別提多苦悶了。然后,當教師要求他們也大方地講講自己的苦惱時,大家紛紛地把自己的苦惱告訴大家,有的學生講述了自己“個子矮”的苦腦;有的述說了“小胖墩”的苦悶;還有的則講起了自己家沒有電腦的煩惱……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個個敞開了心扉,各種新穎的話題不斷產生,隨后的作文中不僅選材多樣,而且都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深入生活體驗情境,開展活動融入情境
葉圣陶先生指出:“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說撰?!鄙钍且槐净钌臅亲詈玫淖魑念}材,也是最好的作文教學情境體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社會,走向自然,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感受,搜集素材和資料,同時有意識地為作文教學開展一些班級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最真切的感受和體驗。比如:寫我的校園,可以帶領學生體驗校園人文環(huán)境,感受校園文化建設。向學生詳細講解學校的標志性建筑和相關人文歷史,帶領學生細細體味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漸入“物我合一”的境界,讓學生有話可寫,下筆有神;寫親情,教師可開展親情活動,比如開展 “父母眼中的我”、“為媽媽洗腳”、“獻給母親的歌”等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表達心聲,把情感升華,涌現(xiàn)出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親情作文;寫游記,教師可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山清水秀的景區(qū)游玩參觀;寫人的記敘文,可啟發(fā)學生通過調查采訪,了解寫作素材,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模擬情境,觀察人物的外貌、言談舉止……當學生融入情境體驗后,激情地感受生活時,生活也會饋贈給他們寫作的靈感。
三、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激發(fā)想象
人的想象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過程。想象越發(fā)展越有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作文教學是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上,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想象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經(jīng)常為學生創(chuàng)造激發(fā)想象的情境,啟發(fā)學生寫想象作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想象作文是拓寬學生思路的有效形式。作文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樂寫的文章,把自己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無所顧忌地用各種寫法表達出來,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例如寫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因為在學生心靈世界里都蘊藏著一個個美好的愿望,而每個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興趣愛好不同,所想象的內容也就豐富多彩了。課堂上教師應盡量避免過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思想,給學生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敞開心懷說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學生有的說自己想當一名考古學家;有的說自己想當一名宇航員;有的說自己想當一名科學家;還有的說自己想當一名探險家……此時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進行想象、構思。學生的發(fā)言生動形象,風趣幽默,用兒童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內心感受,說出了真情實感,課堂上營造出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這樣不但便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保證抒發(fā)真情實感,使文章內容充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有效地改變學生“怵頭作文”和“移植作文”的現(xiàn)象。
四、創(chuàng)設觀察情境培養(yǎng)觀察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起點,是邁向創(chuàng)新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周圍事物缺乏認識,硬要他們去表達、去反映則是不可能的。對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認真細致地觀察,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致的了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感人。如教學生寫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讓家里有飼養(yǎng)小動物的學生把小動物帶來,將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幾處,每處放一種小動物。教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每種小動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觀察,并說出它們的不同之處。
總之,在小學作文教學意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會讓學生真正走到作文創(chuàng)作中去,用心去感悟情感,學會用心靈去感受豐富多彩的寫作情境,能夠做到情感真摯,下筆有神。同時情境教學避免了枯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fā)思維潛能,讓學生切實明白寫作文不是“讓我寫”,而應該是“我要寫”,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
參考文獻: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一直是個難點。課堂上,單純依靠教師的語言描述,要求學生進行一定的思維創(chuàng)作,他們會感到很困難或無從下筆。那么,如何在習作指導中創(chuàng)設相關的教學情境,開拓學生寫作思路,為學生習作開辟自由、想象的空間呢?
1 創(chuàng)設觀察情境,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觀察的能力
對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認真細致地觀察,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致的了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感人。因此,作文教學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觀察的能力,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并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自覺探究者和發(fā)現(xiàn)者,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教學生寫喜歡的一種水果時,我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下手,著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果的顏色、形狀和大小,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會觀察的方法,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①看一看。課堂上,我積極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是什么顏色,顏色有沒有發(fā)生變化,形狀是什么樣子。②摸一摸。引導學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這種水果的了解。③聞一聞、嘗一嘗。水果是我們經(jīng)常吃的東西,通過我們的鼻子聞一聞,親口嘗一嘗,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把握水果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懂得了觀察水果不僅要仔細看一看,還要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調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這樣才能較全面地把握它們的特點,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又如練習寫小動物,讓家里飼養(yǎng)小動物的學生把小動物帶來,將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幾處,每處放一種小動物,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每種小動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觀察,說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如鴿子羽毛的顏色比色彩艷麗的鸚鵡要單調的多,但它的獨特之處是鸚鵡所不能比的。這時,學生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有的說鴿子會送信;有的說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課堂上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比較,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使學生在頭腦中積累了豐富的表象,學生有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寫起文章來就不覺得難了。
2 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人的想象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過程。想象越發(fā)展越有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作文教學是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上,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想象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
2.1 進行思維訓練,注重想象力培養(yǎng)。除了觀察時激發(fā)學生想象,在進行思維訓練時更要注重想象力培養(yǎng)。如寫《XX的對話》想象作文的片斷練習,課堂上,教師設計學生喜歡的動畫課件,要求學生想象它們之間會說什么話,會做什么動作,有什么表情和心理活動,接著分組展開討論,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熟悉的事物和自己喜歡的學習伙伴,集體創(chuàng)造,共同編寫故事,把想象的內容具體地講出來。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使想象更完善、更充實,為每一位學生尤其是中、下等生提供了表現(xiàn)、創(chuàng)作的機會,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激起了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2.2 培養(yǎng)想象,訓練能力。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經(jīng)常為學生創(chuàng)造激發(fā)想象的情境,啟發(fā)學生寫想象作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想象作文是拓寬學生思路的有效形式。作文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樂寫的的文章,把自己聽到的、見到的、想到的,用各種寫法表達出來,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例如寫想象作文《假如我是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興趣愛好不同,所想象的內容也就豐富多彩了。課堂上教師應盡量避免過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思想,讓學生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有的說自己想當一名科學家;有的說自己想當一名考古學家;還有的說自己想當一名探險家……這時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就能無拘無束地進行想象、構思。甲說:假如我是醫(yī)生,我一定會救死扶傷,鉆研醫(yī)術,解除病人的痛苦。乙說:假如我是一名考古學家,我會去探索未發(fā)掘的古文物……學生的發(fā)言生動形象,用兒童的語言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說出了真情實感,課堂上營造出了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引導學生充分展示了個性,激發(fā)了學生求新求異的創(chuàng)造思維。
2.3 積累語言,豐富想象。積累是相當重要的,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學生是寫不好作文的。在指導學生習作過程中,有的學生常常感到無從著手,無內容可寫。因此,作文教學要著力提高學生語言的儲備量,教會學生積累詞語,A、定期檢查。課外摘抄兒歌、古詩、名人名言、精彩片斷,要求學生熟讀成誦,定期進行檢查,使之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長期積累,為寫作建起一座資料庫。B、互相交流。利用班隊課、活動課開展朗誦會、故事會,評選出“朗讀能手”、“故事大王”;舉行閱讀知識競賽,讓學生把書中的一些文學知識或有關重要人物和事件編成考題,進行比賽;C、開展經(jīng)驗交流會,讓做得好的學生把他們的好經(jīng)驗、好方法向大家介紹,組織討論,評價哪種方法更好,以達到互相促進,不斷提高的目的。
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不僅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欲望和寫作興趣,拓寬了學生的寫作思路,還促進了學生主動發(fā)展, 使他們形成了能力,從而為高年級習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自然只將盛大的節(jié)日和美妙的奇跡展示給它的虔誠弟子”,新錫德爾湖畔,茨威格如是說。在這個充斥都市喧囂的時代,走入靜謐深處,抬望樹影婆娑,自然或許會告知我們未曾領悟的真諦。
2012春夏,1436以輕盈靈動的風格。將最純凈、最天然的臻品獻出,滿溢著身體對衣服最記憶深刻的想念,邀您一同領略親柔至善的叢林旅程。乘著輕快的卡拉維爾帆船,穿過波羅的海,一路向北,做一次靈魂的凈化,來一場浪漫的邂逅。光影斑駁。草木蔥蘢,踏著芬芳的泥土,躍過倔強的鵝卵石,一步步邁入神秘而靈動的叢林。回望來時的路,你會發(fā)現(xiàn),在乎的并非環(huán)境改變,而是心境變遷。大自然的柔善包容,將內心的漣漪漸漸融化,正如包裹你的1436,它用至臻至純的自然觸感呵護肌膚、化解繁蕪,令你每時每刻身貼自然。
當貼身的羊絨相伴醇厚的人生,36毫米的長度,14.5微米的微隙距離,便承托起幸福的起點與源泉,唯有相擁如此的溫柔觸感,才能深深貼近人心。在這個處處彌漫著時尚淡雅色系的2012早春,1436用檸黃、天藍、淡粉、淺橘等明亮色彩裝點快樂心情,讓一段悠享假日的叢林旅程更具活力。從充滿情趣的蒲公英、奇異果印花系列,到沙灘彩貝風情服飾,再到抽象手法的星空、星河圖案,浪漫絢麗的印花就像林中的夢幻精靈,隨時縈繞身邊。
1436引以為傲的毛頭手繡在本季設計中一如既往。創(chuàng)新亮點在于透明珠片穿起的那些極富想象力的羊絨工具圖案,續(xù)寫出智慧光芒。而別有韻昧的中國花、LOGO花,使“1436”數(shù)字通過不同形式的排列組合,裝飾成為經(jīng)典的連續(xù)紋樣,打破了傳統(tǒng)LOGO紋樣的單調,使整體更具多樣化與層次感。工藝上,采用雙色花紗,加以印花處理,袖子和下擺用同色系不同深淺條紋織就,使得整體豐富和諧,令視覺效果璀璨奪目。這一切讓1436都與眾不同,堪稱現(xiàn)實與夢幻的完美組臺。
春季為尊貴男士精心設計的星球系列羊絨套衫,靈感來源于印象派巨匠梵高的“星空”。淡灰、天酞藍等冷峻色彩激發(fā)對廣袤星空的無限遐想。而上乘的羊絨材質勝過一切繁復的裝點,完美突出精英男士利落的線條。黑色羊絨套衫內措白色羊絨襯衫,黑與白,這一張一弛,一明一暗的純粹對比色彩,彰顯出極致美感的簡約與挺拔,是永恒之歌,亦是時髦之選。
2012盛夏,1436的每件珍品都愜意揮灑著藝術的自然氣息,含蘊一個故事,等待細品。一切與自然有關的顏色都成為最炙手可熱的主打,洋桃色和嫩綠色,深翠色和淡紫色搭配明快的湖藍色,以及靜謐的海洋色結合熱情的黃綠,任你發(fā)揮對時尚的最大猜想。
象征不凡、自由、灑脫與優(yōu)雅的“綠野仙蹤”系列服飾。巧妙地融臺大量椰子樹、流水花、滿天星、奇異果、樹葉技蔓等植物印花圖案,運用在羊絨、真絲、雪紡等珍貴面料中并創(chuàng)意呈現(xiàn)于服裝上,成為名副其實的“錦上添花”,又為本季服裝增添了濃厚的熱帶氣息。讓穿著者大膽演繹自己的個性,享受夏日的清新。簡潔利落的輪廓,極具包窖性的剪裁,只需在看似不起眼的地方稍作文章,譬如動感絢麗的彩色噴染,配以最為時尚的色彩,即可將華貴貫穿于簡約之中,成為經(jīng)典。漸變印花的真絲長款襯衫不但增強了質感,同時,包窖性更強的寬松廓型使透氣度、舒適感立時升級。
天才的杰作來源于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無拘無束的手繪蠟筆畫成為寶貴的創(chuàng)意。無論是自然界抑或人類建筑的景觀都不乏包括種種爛漫和新奇的元素。本季1436設計師更將對“深海奇遇”的巧思幻想描繪于輕薄飄逸的面料之上:海洋魚群、玲瓏珊瑚、漂浮的奧地利城堡以手繪效果鋪陳,潑墨畫印花更當作探險家札記,記述著探尋深海珍寶的奇妙經(jīng)歷。無論是襯衣、連衣裙,或是飄逸的絲巾,無不彌漫著蠟筆畫的藝趣味道,時刻挑動你好奇的神經(jīng),為這一場夏日之旅增添無窮的魔幻色彩和樂觀精神。
”生命本就是一場旅行,行走不過是另一種形態(tài)的靜止?!痹?436春夏流行趨勢中,我們回歸質樸,尊崇自然,將三千繁華置之身后,釋放心靈的自由。在靜止與自由的對話中,創(chuàng)造屬于1436獨特的潮流趨勢。1436的靈性之美,是自然的博大與內心的寬廣,是柔軟的性情與真摯的心靈,是精致的內涵與豐富的人生,因為是自然給予1436靈性天成的珍貴價值,經(jīng)過時間的淬煉,躍變?yōu)橛H柔至善之極致。
石頭,誰沒見過?誰沒接觸過?在生活中,它最輕松平常了!溪邊的卵石、岸邊的巖石、高山峻嶺的巨石,隨時都可以見到它。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描寫石頭作文400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描寫石頭作文400字1在我的書桌旁,有一塊圓圓的鵝卵石,那是我爸爸以前出差從海南帶回來送給我的,我特別喜歡。
仔細看,這塊石頭大部分的顏色都是白色的,上面有一些深黃色的條紋和點狀斑紋的顏色,差不多有雞蛋大小那么大,是橢圓形的,我把它泡在水中,就像一塊透明的玻璃上有許多紅螞蟻在找食物吃。有趣極了。
我每天晚上都會拿著石頭和它說話?!毙∈^你從那么遙遠的地方來到我的家里,你還好吧“”你會想念你小時候的一些石頭伙伴嗎?“”你能永遠都在我身邊陪伴我嗎“?看著它那光滑美麗的外表,我從我的心里找到了答案!
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白糖,因為它的顏色主要是白色的像白糖一樣,黃色部分比較少,而且形狀也很像塊扁扁的軟糖,我也最喜歡吃糖了,所以起這個名字表達我對它的喜愛。
有時小朋友來我家玩,我就會把這個石頭拿出來讓他們觀賞,在觀賞石頭的同時,聽到小朋友們的贊美,也會讓我的心情變得更加舒暢。
我喜歡這塊石頭,我要好好的把它保存下來。
描寫石頭作文400字2石頭普普通通,這些堅硬的物質里,卻蘊藏著無數(shù)的人生哲理。
我在海邊散步。這里的海灘沒有金黃色的沙子,沒有堆沙堡的小孩,只有石頭,各色的石頭。他們在初陽的照耀下,越發(fā)美麗起來。
這兒曾經(jīng)是一片石灘。許多生著鋒利棱角的石頭,像是無禮的混混,占領了這片海灘。海水不斷拍打石頭,試圖把石頭帶離,可是,海水的起起落落,不但沒帶走石頭,還把所剩無幾的沙子也一起帶走了。
后來,這里成了垃圾場,諸多如啤酒瓶、碎玻璃碴的“石頭”也摻和進來。海水帶走了其他垃圾,就留下了這些“石頭”,它們與這兒的老居民打成一片。在海水的沖擊下,石頭們的棱角在碰撞中消失了,只留下了圓潤光滑的一面。
人,也是一樣。經(jīng)受了時間的打磨,總會從一個心懷大抱負,棱角鋒利的少年變成一個隨遇而安,事事面面俱到的中年人。面面俱到,又太過平庸??墒抢饨翘^鋒利,又有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做到既能面面俱到,又保留鋒利的一面,這種人往往就能成才。
你聰明的,告訴我怎樣才能既保留鋒芒,又不過于尖利;既面面俱到,又不過于平庸呢?
描寫石頭作文400字3大路旁有一塊青石頭,一塊黃石頭,這兩塊石頭常在一起玩,親密得像兄弟一樣。
有一天,他們?yōu)榱艘患⌒〉氖虑槌匙炝?,誰也不理誰了,像兩個陌路人。
這天,在路上,他們遇到了許多怪物,這些怪物在路上搶劫過路人,過路的人為了活命,被怪物打得很殘。青石頭就想教訓一下這些怪物,就從自己的身上取出一塊小石子,朝怪物的頭頭用力扔去,正好擊中了怪物頭頭的眼睛。沒想到,黃石頭也有此想法,也從自己身上取一塊石頭朝怪物的頭頭用力砸去,擊中了怪物頭頭的鼻子,這兩塊石頭,打得怪物頭頭哇哇叫,以為遇上了俠士,趕緊命令下面的小怪物撤退。一時,山路風平浪靜,山民們上山下山行走自如。
兩塊石頭以前雖然吵嘴了,但遇到外力侵犯,他們一致對外,上陣親兄弟,打跑了敵人,又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后來,他們又一起到了城里,被建筑工人拿去建橋鋪路了,他們很甘愿地付出,說是能為人類建設出一份力,做一塊堅實的基石,是他們最大的光榮。
描寫石頭作文400字4這是一塊兒神奇的石頭。它像一個心臟,而且一半紅一半白。上面凸起、光滑,背面也很光滑,不過有些美中不足:有一道裂痕,還有一些土,摸起來很粗糙。
它還有一段小小的故事呢!
從前,有兩塊石頭,一塊被指甲花染過,所以有血紅色:另一塊被泉水沖洗過,所以潔白如玉。
天,突然山洪爆發(fā),把這兩塊巨大的石頭沖到了一塊。兩塊石頭在水的壓力下,漸漸地被融在了一起。過了很多年,大石頭又在一次地震中裂成了數(shù)塊,又被一個人發(fā)現(xiàn)了,說:“這么美的石頭呀!我?guī)ё咭粔K吧!”正好把中間那塊兒拿走了。
他又請了一個很會雕刻的雕刻家,請他把石頭磨平。雕刻家不忍心雕平這美麗無比的'石頭,雕了一半為就停止了。最終這塊石頭很遺憾地被扔掉了。
在陽光的照耀下,對著陽光的紅色一面開始干裂,被一個頑皮的小孩踩進了泥土,縫里就有了泥土。
這塊石頭后來又不知道怎么被老師發(fā)現(xiàn)并收藏了起來,上課的時候,將它展示給小朋友們看。
這就是石頭的故事。
描寫石頭作文400字5從古至今,世間萬物變化不止。那么,我們從何處了解過去的故事呢?可以看古書,讀古文,也可以看大自然“創(chuàng)作”的天然的書——石頭。
石頭是天地間的“精靈”。
它從生物誕生前就存在了,形態(tài)多端、顏色多端、氣味多端……
在見證了幾億年的變革,歷經(jīng)風吹雨淋,潮起潮落,身上留下多少珍貴的痕跡啊!
而現(xiàn)在,石頭們散布在地球各個角落,猶如一張?zhí)炝_地網(wǎng),將各地探險家、地質學家包裹其中。
石頭上可以看到古代動物的樣貌——有的秀氣可愛,有的奇形怪狀,有的十分嚇人。地質學家們觀察它,可以推斷出這動物的性格、習性,也就可以揭開昔日一部分神秘的面紗,從而出名,紅得發(fā)紫。
石頭上也有植物的身影,紅的,黃的,綠的……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模樣。它們的神奇真是難以用語言來表述!
從石頭上還可以得知某地的變化呢!石頭上的波痕是海洋波浪的杰作;石頭上的小洞是長期為雨水所擊打,日積月累形成的。根據(jù)種種痕跡,地質學家就可以分析某地的變化,如:從山峰變海洋、從盆地變?yōu)楹恿鳌?/p>
石頭是人類的恩師,是它告訴了人們過去的——“一切”。
多多看“石書”吧!它既有趣又實用……
描寫石頭作文400字6石頭隨處可見:馬路邊,小河邊,山上,石頭的樣子千奇百態(tài),我也有一塊石頭,是我在小河邊拾到的。
這塊石頭是同我手掌一樣大的石頭,說它像三角形,它又不像,說它像圓形吧,它又有三角邊,整體的顏色是棕色的,里面還夾雜著黑色和白色,還有許多條斑紋。
把它立起來,好像一座高大的山,上面的條紋好似一條條小路,要是順著這些小路走上去,到達山頂,山頂上好像有一個大寶箱,我或許可以把這些財寶帶回家去,把這些財寶分發(fā)給貧困的人們。
把它斜著放,好像一個箭頭來為人們指明方向,假如有一個小朋友迷路了,這個箭頭就可以來為小朋友指明方向,這樣就可以幫助小朋友回家了。
把它躺著放,好像一個小餅干,真想上去咬一口,可是為了我那潔白的牙齒,我忍住了。
把它翻過來,好像一片樹林,這里有許多樹木:有楓樹、玉蘭樹、梨樹等等。樹木可真多呀,我仿佛也走進了樹林,樹林里鳥語花香,還有一只梅花鹿在溪邊喝水呢。
石頭也有很多作用的,比如說:能鋪平道路,河、湖邊的邊緣用石頭壘砌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還有抗洪作用,河底的石頭可以用來裝扮和水,讓河水更清澈等等。
平凡的石頭雖然不起眼,但是它有很大的作用,我覺得石頭很偉大。
描寫石頭作文400字7我們家的石頭有很多,有響石、太湖石、玉石……它們五顏六色,形態(tài)各異,加上紋路奇特,看過的人都贊不絕口。但是我最喜歡的是其中的一塊龍紋石。
有一次,我和爸爸去河邊玩,發(fā)現(xiàn)了它,便把它帶了回來。撿來的時候它非常粗糙,紋路也若隱若現(xiàn),樣子很普通。于是爸爸帶著它,去找了玉器加工師傅,想對它進行一番打磨。經(jīng)過工人師傅的打磨,一塊溫潤澄凈的龍紋石就出來了。它寬三十多厘米,高五十厘米,下面寬上面尖,像一座小山似的,它的底部是墨綠色的,上面分布著紅色、黃色、黑色。那塊雞蛋大的黑色,在手電筒的照射下晶瑩剔透,爸爸告訴我,這是石頭的玉化點。還有一條黃色的花蕊從石頭半腰蜿蜒盤旋到頂部,像一條騰空而起的金龍,氣勢磅礴。這塊石頭我越看越喜歡。
帕夫雷什中學享譽世界。這是20世紀著名教育家、蘇聯(lián)社會主義勞動英雄蘇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畢生教育探索成就的一所農村學校。在51年的生命歲月中,蘇霍姆林斯基將33年的時光貢獻給這所學校,其間擔任校長22年。帕夫雷什中學共有500余名學生,40多位教師,其中一位是烏克蘭功勛教師,10名教學法專家,16名教師被授予“烏克蘭教育先進工作者”獎章。
從1955學年到1967學年,帕夫雷什中學在校生人數(shù)一直保持在400~650人之間。今天帕夫雷什中學的規(guī)模跟當年蘇霍姆林斯基擔任校長時的規(guī)模沒有多大變化。
帕夫雷什中學至今保留著老校長蘇霍姆林斯基生前創(chuàng)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每個畢業(yè)生在離校前都要栽種一棵“自己的樹”。學校每年還舉辦收獲節(jié)、鮮花節(jié)、母親節(jié)等。學校教育集體堅持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并廣泛傳播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遺產,并使之創(chuàng)造的教育傳統(tǒng)和思想精心保留與不斷豐富。學校除了保留著蘇霍姆林斯基校長留下的種樹傳統(tǒng),還有每年9月1日,老師們都要向剛入學的新生介紹學校。學生們從老師深情的介紹中了解到,學校中哪些樹是他們祖父輩和父輩栽下的,哪些是學長種下的……我想,這就是一個學校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
杰爾卡奇校長撰文說,今天的帕夫雷什中學“快樂依舊”,長期以來教師們一直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帶著學生走進自然,走進“藍天下的學?!薄?/p>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學生語言培養(yǎng),注重加強他們熱愛母語的感情,“書”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學校和書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概念”……這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在今天帕夫雷什中學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杰爾卡奇校長說,蘇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勞動教育在兒童早期成長中的作用,所以每年春天學生要在學校播種經(jīng)過挑選的麥種,并侍弄這些麥苗,直到秋天收獲時節(jié)。每年8月末,學校還要慶祝低年級學生的收獲節(jié),學生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用自己種出來的麥子磨成面粉烤制面包、餡餅,然后在校園里慶賀豐收……今天帕夫雷什中學依然保留這些傳統(tǒng)的活動。
(摘自《教育文萃》第22期)
學校的精神譜系
曾經(jīng)在一所學校聽作文課。一位教師出的題為《××的老師》,有位同學寫下《幽默的數(shù)學老師》。上課的老師追問:“老師的幽默具體表現(xiàn)在哪?”這位同學搔搔頭皮說:“數(shù)學老師上課時,經(jīng)常打噴嚏?!比嗤瑢W哄堂大笑。學生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數(shù)學老師噴嚏打得又長又響”,“數(shù)學老師打噴嚏時唾沫如子彈一樣”,“數(shù)學老師的噴嚏打得氣壯山河……”課后,一起聽課的一些教師感慨不已:我們課堂的精神生活竟然貧乏到這種程度,教師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竟呆板到這種地步,正因為如此,學生們對于教師的一個噴嚏竟然津津樂道,且大有刻骨銘心之勢。
國家教育督學郭振有先生曾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教師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于教師有沒有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里流傳?!?/p>
學校里生動、感人、鮮活的故事,校園里的奇聞軼事,是源于自由生命之花的燦爛綻放,是人格魅力自然散發(fā)的芬芳,是豐富潤澤的精神生活的演繹……這些能為索然無味的生活增色不少,為平淡無聊的日子增加不少的趣味。甚至可以這樣說,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標識著師生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與生命的價值向度。
教師的精神生活決定了課堂生活的質量。正所謂,有境界自成高格,唯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成就高格調的課堂生活。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品質。對于學生而言,取法乎上才有可能力爭上游,否則就只能庸庸猥猥,等而下之。教師的心靈力量預示著學生的生命強度。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稱:教師是古今高尚的圣哲與新一代人之間的中介。無比永恒的、偉大的、強悍的精神力量、心靈力量、生命力量就從我們的雙手傳導向稚弱的生靈。是文化,教育的文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能自立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學校是文化創(chuàng)生之地,是精神傳承之所,是生命滋榮之根。學校的文化、學校的精神不是寫在墻上印在紙上的東西,它更多的是浸潤于校園的空氣之中,在師生口耳相傳中播植一種“心靈的火藥”。就如同荀子所稱的“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在校園生活的“故事”與“人物”的精神澆灌與浸潤過程中,師生們的生命不斷被鼓勵,不斷被喚醒,不斷被豐富,不斷被提升。
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些中小學名校,如春暉中學、南京師大附中……人物薈萃,趣聞逸事異彩紛呈。北大著名的教授錢理群先生在他的《曾有過自由做夢的年代》一文中深情款款地回憶起南京師大附中的教師們的奇才異能:我們至今還在津津樂道,化學周(興發(fā))(我們私下都這樣稱呼老師)及化學葉(少龍)在課堂做實驗演習時,讓我們感到他們是在做化學魔術,把我們帶入了莫測的魔幻世界;生物余(仁)講達爾文主義,我們都仿佛成了探險家,跟著達爾文老人漂洋過海到處采集標本;數(shù)學陶(強)憑著幾塊幾何模型,仿佛今日孩子手里的魔方似的,讓我們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還有歷史老師在課堂上講《圣經(jīng)》故事,講希臘神話,我們聽得如癡如迷……余秋雨先生在回憶其中學學習生活時寫道:上初中一年級時自修課的督課教師竟是著名作家鄭逸梅先生;穆尼先生在青年時代出版了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學里當個語文教師……他深深地喟嘆:一些人與事有著“穿越幾十年的重量”。
沒有了這些,學校所謂的文化歷史如沙上建塔,全沒有根基;沒有了這些,學校就像是一座建筑的空殼,是一間空蕩蕩的教室。在這里面呈現(xiàn)出來的是靈魂的迷失與精神的荒蕪。中央教育研究所所長袁振國先生曾痛心疾首地說:現(xiàn)在有些學校很漂亮,有花園式的,有宮殿式的,有賓館式的,但總覺得缺少什么東西。缺少什么東西呢?學校文化?!皩W校文化看不見、摸不著,可是它有著巨大的凝聚力,有著巨大的推動力,有著巨大的生命力?!睂W校是個文化場所,它不是生產螺絲釘,不是生產半導體晶片,學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溝通,是生命和生命對話的場所。但是,如果一所學校精神貧乏,也就失去了深沉與深刻的親和力與蕩滌心魂的力量。
好的教育如同上帝往泥人的鼻孔吹進靈魂的氣息,是將一種視之不見、搏之不得、虛靈不昧的氣韻,在一舉手一投足間自然而然點染、熏炙、氤氳……學校歷史中不管是名人軼事、凡人趣事還是常人佳話,如果有心加以積累的話,便如同一種精神的譜系、一種心靈的徽章、一種成長的根系、一股與血脈割舍不去的臍帶,為學生種植一粒粒美嘉樹的種子。這種熏陶之功,感染之力,影響之韻,正如墨子所言,“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這些故事及其情韻,就像莊子在寓言里面所講的,“風積也厚,則其負大翼也有力;水積也深,其負大舟也有力”。師生們在這樣的風氣中自是如浴冬陽,如沐春風,進德修業(yè),欲罷不能。學校里的有意義的、有趣味的、值得回味的人或事,為一代又一代的成長匯聚了精氣神,匯集了生命旅途中必不可少的元氣、靈氣、大氣、生氣、朝氣;為每個個體薈萃生命中的能量、熱量、力量,為每位師生的成長供應綿綿不絕的光源、水源與能源!
在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有許多教師的軼事廣為流傳,每個教師都身懷絕技,各有特色。如維多里亞·特羅菲莫夫娜老師善于培育讀書愛好者,課堂上她從不看書朗讀文藝作品,需要朗讀的內容她全都能背誦。當她在晚會或朝會上朗誦詩歌或短篇小說時,無論學生、教師還是家長都會屏住氣息靜聽她那清晰而又充滿感情的朗誦;物理教師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羅維奇同時又是出色的鉗工和車工。一個孩子只要被他指導兩三年,這個孩子就會畢生迷上技術。他在學校任教19年,學生中已有85人當了工程師……一位叫法爾圖什尼亞克的農村教師,在一所十年制學校里教歷史。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村里所有的人,從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到小孩子,看到他都肅然起敬,仰慕他那非常淵博的知識。他研究過有關本國和外國歷史的數(shù)千年文獻資料。雖然住在農村,但他通過自學掌握了9種外語。他能閱讀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歌德的原著。對學生來說,聽他的歷史課就像過節(jié)日一樣。凡是從法爾圖什尼亞克所在的學校里畢業(yè)的學生,都能終生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求。像這樣的農村教師,能夠用認知的歡樂和一種充實的精神生活的幸福去感染別人……正是基于對教育的這種理解,蘇霍姆林斯基意味深長地說,當我們的學生在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就是在這樣的富有“故事與人氣”的學校中成長,學生們自然而然帶著美好的憧憬與對人生的樂趣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向未來。在這樣的學校里,有豐富多彩、各式各樣的生命形態(tài),飄蕩著獨特的生命的磁力。美好的、獨特的人性不僅過去存在,而且永遠存在于這些“故事”與人物中,于是,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們能夠伸展自己探尋的指尖觸摸到它,這樣做將不斷完善學生們那不完滿的人性,學校師生故事中的種種“閃光”常常使學生們難以忘卻,甚至有時成了照亮內心暗隅的靈光。由于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個人便漸漸分享人類曾經(jīng)積累下來的智慧和道德的財富。
我們的一些校史記載總是正兒八經(jīng),記的是一些出人頭地者——或學界名人或商場贏家或藝術明星或某個專業(yè)領域的行家里手……然后,都是寫他們的學習及豐功偉績。然而,這些冠冕堂皇的記載常常丟棄了最富有生命力的情節(jié)與細節(jié)。師生們讀了都覺得味同嚼蠟。真實的歷史是活在人們心中的。真正的深入人心、化人也深的,對人有潛移默化之功,有熏陶感染之力的是什么呢?是那些口耳相傳、大家喜聞樂見的人物軼事。校園文化深刻的活性因子便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笑談與神游”中蘇醒、復活,并向每一個敞開心靈的人移植、投映——獨樹一幟的思維方式,與眾不同的學養(yǎng)涵養(yǎng),卓爾不群的信仰追求……許多美好的人生的元素常常就是因此而萌發(fā)、繁衍。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整理收集屬于學校自己的“故事會”,我們就是為師生奠定非常充盈而堅實的心靈基座,立下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的標桿。著名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提出:不是知識在教育人,而是傳授知識的人在教育。在學校里,更重要的是生命與生命的對流,靈魂對靈魂的呼喚。這是一種精神的接續(xù)與心靈的傳導,人生中蓬勃騰躍的內在的火焰,很多時候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得以薪火相傳,不絕如縷,傳之久遠。在這種生活的光影中,使教師與學生們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他們的心靈本身涌出一道活流。
在我看來,所謂的教育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些真、善、美的氣韻的相互濡染,相互傳遞,相互加溫,使之在生命的內核中顯影,并化為人生的熱情與追求。宋代朱熹就指出:“學,覺也。以先知知后知,以先覺覺后覺。”而這種覺,不是耳提面命與傳經(jīng)布道式的,它更多的是通過“不言之教,不教之教”而達致的。在不知不覺間改善人心力量的,就是這些生活在校園之中師生的“奇聞軼事”,他們無意間營造的校園“氣候”,正影響著后輩學子們的人格氣度與生命氣象。正如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描述的一樣:“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一種無形的芳澤,給人的心靈帶來馨香與溫潤。
元人薛昂夫在元曲中慨嘆,“流光寸隙快如電,斯文一脈微如線”。毋庸諱言,我們有些學校不但沒有流光溢彩的故事,而且,校園內外交相傳播的是閑言碎語、風言風語;是道聽途說、飛短流長;是說三道四、耳食之談……長此以往,學校的精神真是斯文掃地。應該好好檢視我們學校的精神譜系,讓一些震撼人心、鼓舞人心、啟發(fā)人心的校園故事、校園人物,如一溪活水流動于校園之間,流動于師生的心間,流動于世人之間——讓我們常說常新,心里時時翻涌著有增無減的崇敬與感動之情。這種“親之在之”的心靈導師,滋及學生,澤及學校,惠及社會生活。
(摘自《教師博覽》2007年第9期)
教育應回歸“主旋律”
憑借蘇霍姆林斯基這棵“教育大樹”,“名校中的名校”帕夫雷什中學如果想擴招的話,肯定會引來車水馬龍的“教育效應”,帶來跨越式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但他們不僅不擴招,而且?guī)资耆缫蝗盏乇3至死闲iL“全部的學校生活都應當滲透人道主義精神”的教育特色,在教育樂土上淡泊物欲、堅守信仰,用“教育慎獨”為蘇霍姆林斯基和帕夫雷什中學帶來始終如一的教育魅力和人文亮點。
教育不能像企業(yè)化操作一樣簡單增加流水線,增加“車間教師”,尤其對于名校而言,它的教育靈魂和人文個性不是靠“車間老師”朝夕間能夠掌握并擁有的,它需要循序漸進的教育磨煉與日積月累的成長熏陶以及升華拔節(jié)。學校擴招結出的教育惡果已經(jīng)廣為詬病,帕夫雷什中學對教育凈土的堅守才愈加顯得珍貴。放眼當今中國,帕夫雷什式的中學幾近絕跡。許多所謂的大學和中學名校,無不想借助大規(guī)模的學生擴招和學校擴建,把學校辦成“教育航空母艦”。校長成了企業(yè)家,想方設法為學校創(chuàng)收的同時,卻忘記了學校真正應該承擔的教育責任與應該堅守的教育靈魂。名校的招牌可以復制,可名校一旦失卻了教育的本真和靈魂,也就注定會偏離了教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