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英語三只小豬

英語三只小豬

時間:2023-05-30 09:49: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三只小豬,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三只小豬

第1篇

【摘要】將游戲闖關策略融入英語教學,既滿足了學生心理需求和情感體驗,也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潛能的開發。實踐證明,有效而又適切的闖關策略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通過分層教學(關卡難易)突破重難點,而且對于學生實際生活中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自主學習能力的發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游戲闖關 小學英語 信心 分層教學

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征,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作為學生心理需求和情感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興趣培養與潛能開發的有效途徑,游戲在教育教學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教學中貫穿游戲,在游戲中融入教學,讓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游戲中得到充分發揮,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值得關注的課題。為突破游戲的既有限制,實現學生學習熱情的調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潛能,筆者將基于游戲的闖關策略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來,讓學生在類似游戲的場景中,以游戲挑戰的心態,依據游戲規則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的思維情感得到滿足、競爭意識得到增強、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一、用游戲闖關打開信心增強之門

基于游戲的闖關策略教學是指像游戲闖關一樣,教師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大綱規定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分成多個階段,并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分別設置不同的關卡(一般是由易到難)讓學生闖關,在學生通過闖關任務的考驗中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

首先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在關卡設計時,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共性,更要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要在了解學生知識水平差異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體系結構和知識點,要針對學生特點設計不同層次問題和制定不同的活動目標,即在關卡的設置上要注意梯度。而且在闖關時,可讓學習能力較強、前期知識儲備較為扎實的同學闖難度較高的關卡,讓知識水平準備不足和學習能力上尚待提升的學生闖難度不大的關卡。這樣既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增加了成功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在通過闖關、獲得成功體驗的基礎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潛能。

【實錄回放1】

蘇教版牛津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9 Open and close第三課時要求學生鞏固句型Open/Close the...please.及答語OK/ All right;能聽懂、會讀并正確書寫字母Jj, Kk, Ll, Mm, Nn的大小;能聽懂、會讀英語小詩:Let’s learn A B C;能正確完成練習Listen and circle。盡管教學目標看起來較為繁多,但教學重難點卻十分明顯。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游戲闖關策略融入教學之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卡1】 朵拉和Boots想去農場探望他們的朋友,設置了聽的闖關任務來引出三只小豬朋友。在玩的時候,搗蛋鬼狐貍把門打開了,小豬逃跑了。朵拉和Boots沒追上,這時需要什么來幫忙呢?通過提供一些小提示,讓學生們發散思維,從而答出是地圖告訴了他們線路。筆者利用故事的主人公,復習鞏固相關語言表達:Open/Close the...please.及答語OK/ All right。

【關卡2】 地圖告訴了朵拉和Boots尋找小豬的線路。第一只小豬在倉庫里,倉庫漆黑一片,需要打開燈。打開燈后,發現小豬把倉庫弄得亂七八糟,需要整理物品,歸成四類:交通工具類、家庭用品類、衣服類、家具類才能救出小豬。第二只小豬在游樂園,去找的路上,一條河攔住了他們,需要Jj, Kk, LL, Mm, Nn字母幫忙搭橋過河。到了游樂園,需要在不同顏色的窗戶后面找東西才能救出小豬。第三只小豬在學校,需要學一首小詩并改編成另外一首小詩才能救出小豬。

需要說明的是,在關卡2中,筆者通過鋪設多個闖關任務,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嘗試難易程度不同的關卡。如讓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闖字母搭橋過河關卡,學會讀并寫 5個字母,讓中等水平的學生闖物品整理關卡,而對于學一首小詩并改變另外一首小詩的關卡任務則由知識儲備較好的學生來擔任。

依據教學內容并合理設置關卡,不過分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同時掌握所學內容并達到同一水平,允許學生在“量力而行”中激發挑戰自我的斗志,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一定程度的進步,學生的自信心和勇氣也就在各自的闖關中油然而生,學習的動力也就得到增強。

二、用游戲闖關鋪設分層突破之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提倡任務型教學途徑,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強調學生能用外語做事。”任務型教學是指以具體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活動中自然地使用英語,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發展和完善自己的語言能力。任務型教學中任務的設計一般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眾所周知,闖關游戲關卡的設置也有著越到最后難度越大的特點,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在任務型教學中筆者不失時機地融入了基于游戲的闖關策略。

【實錄回放2】

在蘇教版牛津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7 At a snack bar的教學中,筆者創設了以愛麗絲和學生們一起踏上夢幻仙境的奇幻之旅的三個游戲關卡,以此來分層突破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

游戲第一關,相對簡單,感知和學習目標語言 Alice需要利用哪些食物作為梯子才能從兔子洞到達房間呢?從圖片中選擇,從而教授單詞hamburgers ,chocolate ,noodles。到達房間后,Alice怎么會突然變大了,是吃了什么嗎?猜出單詞biscuit。Alice變大了可怎么辦?從四種飲料中選擇一種能讓Alice縮小從而恢復正常的飲料。在教授這些飲料單詞中,因為有些在三年級曾作為三會單詞出現,所以筆者是讓學生當little teacher來學習單詞,也增加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

游戲第二關,增加難度,選擇和操練目標語言 Alice要想到達仙境,必須穿過門,門的通關密碼就是之前所出現的所有單詞,而且密碼還有一定的順序性。這一環節是為了初步鞏固之前的新知,也是為了解決本課的難點:單詞量大,部分單詞還難讀。這一闖關設計也滲透了思維認知目標,為發展學生的判斷力和分析能力提供了空間。

游戲第三關,難度最大,接受性地運用目標語言 在去仙境的路上,碰到了一只又餓又渴的貓,大家決定幫助他。在和營業員Hatter的交流中,學生學會本課時的重點:詢問他人需要什么食品,學會征求他人的意見。接著,運用所學的知識,把買到的東西送給cat,從而來鞏固所學的單詞和句型。對話教學的闖關既引導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同時還滲透了購物方法的指導等人文內容,讓學生學會與他人相處,建立友誼。

此案例中,筆者設計的三個闖關任務相互聯系,層層推進,融為一體。在設置形成能力漸進的不同關卡時,在關卡中分設不同難度系數的任務,學生每闖一關,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希望,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隨著闖關任務的深入,難度的漸進提高,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以調動,高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課堂成為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樂園。自由的闖關,這種游戲即學習、學習即游戲的學習情境的創設在促使學生逐漸實現學會學習中不知不覺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用游戲闖關豐盈實際應用之光

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引導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游戲闖關環節的設定,其中目的之一是為了構建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強化學生的體驗,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實錄回放3】

以蘇教版牛津小學英語一年級上冊Unit6 Look at my balloon為例,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圍繞“顏色”展開的。在實際和運用所學到的顏色類單詞和句型Look at my...It’s...時,筆者將晚會表演和孩子所熟悉的卡通人物結合,設計了三個節目表演即三個游戲闖關任務,將其融入英語課堂的實際運用中。

【關卡1】

T: The first program is “The dancing train”. The actor is Red Apple.

T: Please say Red Apple loudly, then it will come.Let’s welcome Red Apple.

T: This is the train. But it can’t dance now. It lacks a carriage. Let’s mend it.

T: It also can’t dance. You must say the colours together.

第一個闖關任務是按照數學排序規律,幫助小火車尋找缺失顏色的車廂,這樣小火車才能跳舞。實踐證明,在英語教學中結合數學知識,不僅不影響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相反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實現知識和興趣的正遷移。在學生闖關成功時,告訴其他學生掌聲是對表演者最大的鼓勵和肯定,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卡2】

T: The second program is a song named “Colours”.

T: Let’s welcome Tigger Movie. Look at Tigger Movie. It’s...

T: Can you sing? Let’s sing with Tigger Movie.

“念一念不如唱一唱”這就是歌曲教學的魅力,課前唱一唱起到了很好的熱身作用,課中唱一唱能消除疲勞,課尾唱一唱可以復習、鞏固所學知識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第二個闖關任務通過唱英文歌比賽讓學生鞏固了單詞和句型,對學生的語音語調也很有幫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

【關卡3】

T: The third program is a magic show. The actor is Doraemon.

T: Doraemon is a cat. It’s blue. He has a magic stick. Look at the stick.You must say the colours you see,then Doraemon will do magic tricks for you.

學生之間互相問答。

T: Doraemon conjured up Nini. Can you help Doraemon introduce Nini?

(觀看介紹Nini的視頻)

S: Look at Nini. It’s green. It’s nice.

S:...

第三個闖關任務學以致用,讓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的內容,通^觀看Doraemon的魔術表演,讓學生們通過顏色的提示,猜出魔術表演能變出什么,變出Nini后,便可觀看一個視頻以作獎勵,同時用Look at...It’s...句型暢所欲言的表達自己對Nini的贊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逐步掌握了語言知識和技能,發展了自主學習能力。

綜觀這三個關卡的設置,它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而且在參與、體驗和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到輕松活潑的語言氛圍,營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將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英語真正成為交流工具,使英語學習變得更加生動立體。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融入游戲闖關策略,不僅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活了課堂、活化了教材、融洽了師生關系,而且對于學生的思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養成、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給予了極大的推動。但不可否認的是,課堂內容不同,教學方式亦有區別,因為基于游戲闖關策略的教學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妙藥,不僅如此,從目前教學界所呈現的現狀而言,基于游戲的闖關策略的教學實踐也確實存在著為游戲而游戲、學生闖關的興趣如何保持、在闖關的過程中不少學生還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遇到困難常常期望教師直接幫助解決等諸多困惑。正是這些困惑的存在導致了有些游戲策略與教學內容比較牽強、融入教學的適切度不夠、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性不能充分激發等問題。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基于游戲的闖關策略教學才值得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去研究、去思考,讓我們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魯子問.小學英語游戲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2]薛俊彥,許芹.兒童教學游戲的探究與開發[J].教育探索與實踐,2006(5).

[3]蔣寅.淺談游戲教學在英語課堂上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1(8).

[4]張翠云.科學有效地開展小學英語游戲教學[J].基礎英語教育,2006(4).

第2篇

一、激發學生興趣

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有研究表明:“小學階段正是情感性學習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兒童的學習活動帶有很大程度的情緒化傾向,當兒童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時,不僅能產生情感遷移,而且會使注意力特別集中和持久。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在剛開始接觸聽英語的階段,可以給他們欣賞一些用flash做成的較為簡單的、較經典時尚的英語小故事,如:三只小豬、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以激發他們的興趣。譬如:在PEP四年級英語教學weather這一單元里,我從動畫《三只小豬》里截取了幾個視頻,配上相關的錄音,讓學生做了以下的判斷題:1、It’s windy today , Brother Pig is at home. 2、It’s rainy , Litter Pig is at school. 3、The three pig s can wear their T-shirts because it’s hot.學生聽得興致勃勃,精神高度集中。等學生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和詞匯量以后,可以讓學生不通過視頻直接聽故事內容,理解意思,也可以采用簡單的英文歌曲,因為輕快優美的旋律,悅耳動聽的音樂,不但可以引起學生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還能引導他們輕松自如聽英語。

二、表揚鼓勵,樹立信心

孩子的成長需要激勵。面對失敗或成功的結果,他們需要他人的安慰和鼓勵,學生最期待教師公正的評價和積極的肯定。在前進道路上,無論失敗或成功,都可能成為沉重的負擔,也都可能成為新的動力,評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拿起表揚的武器,減少學生失敗后的灰心,增加學生成功后的信心。對學生聽力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教師一定要懷著一顆寬容的心,多表揚學生的優點,哪怕他只說對了一個單詞或什么都沒說對,只是態度比較端正,都要認真地、鄭重其事地對其進行表揚,說出其優點,并且鼓勵。這樣,學生就會帶著愉悅的心情去聽,充滿自信地去判斷,就會大膽地去說,他們的聽力自然就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做聽力判斷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三、做好答題前的心理輔導

有少數的學生會有緊張心理,教師在課余要作好個別的心理輔導,教導學生聽之前首先安定情緒,集中精神,做一點放松活動(比如數數、深呼吸、閉目片刻等),以便輕松、愉快、主動地進入答題狀態。

四、指導方法有趣得當

小學生的英語詞匯量相當有限,在他們所接觸到的聽力材料中,往往存在一些沒學過的、不熟悉的單詞,或者因為個別地方語速過快沒能聽清等情況。事實上我們只需要知道其主題大意,而不需逐字逐句地全部接受。教師可教給學生用摘錄、畫圖等方法來做聽力,特別是一些有數字、地點、方位等的內容,或者有比較性內容的短文,用這樣的方法效果尤其好,還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聽力興趣。另外,教導學生通過閱讀待判斷的資料去猜測待聽內容。譬如:判斷句子1、He is tall and thin,and he is very kind.學生通過瀏覽句子,猜到待聽短文的人物可能是“tall and thin”,又或許是“short and strong”等,這樣就做到心中有數,能快速做出正確的判斷。

五、進行競賽形式

利用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采取他們最喜愛的競賽形式,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引導學生勤動口,多動手,善動腦。例如,讓四年級的學生做一題聽音、看圖判斷題,圖畫展示的是一間living room的設計圖,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學生根據所聽內容判斷各種家具和電器的擺設,聽音后讓學生說出物品擺放錯在哪里,教師采用競賽形式,比一比哪組同學做判斷題的正確率最高,口頭表達得清楚。

六、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第3篇

摘 要: Edgar Dale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是每一位教學工作者都熟悉的教學理論,對英語教學很有幫助。本文主要談談學習金字塔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 初中英語 課堂教學 學習金字塔 有效教學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于1946年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美國緬因州的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也做過類似的研究,結論跟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差不多。這兩種理論都為我們一線教學的教師指出高效教學的有效途徑。本文談談學習金字塔理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以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一、把握學習金字塔理論,領會其理論核心

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Cone of Learning)的核心是: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后,閱讀記住10%;聆聽記住20%;看圖和現場觀摩分別記住30%和50%;參與討論并發言能夠記住70%;做報告、動手做能夠記住90%。他認為: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低效學習;50%以上的,都是主動學習、參與式學習。

美國緬因州的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做過類似的研究:“講授、聽講”,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通過“閱讀”方式,可以保留10%;用“聲音、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演示或示范”,可以記住30%;“分組討論”,可以記住50%;“做中學或實踐演練”,達到75%;“教別人或對所學知識的立即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依據“學習金字塔”,毋庸置疑,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方式是最低效的,接近無效,是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參與度最低,所謂參與就是被動地聽和記,說什么就聽什么,無需思考、不要考慮,教師的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師應代替學生思考和作答。更有甚者,如果教師上課如“老和尚念經”一般,更讓學生昏昏欲睡,連5%的效果也達不到,純粹是做無用功。而金字塔的最高端,教學效果可以達90%。所以從學習金字塔可看出,學生的學習以能夠轉教別人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做中學”,再次是小組合作。其實,這和新課程倡導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在用中學的理念不謀而合。為此,堅持新課程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小組合作、活動教學法和實際運用等有效教學方式,可以強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實現了學習金字塔理論的有效運用。

二、有效運用學習金字塔理論,促進有效教學

“學習金字塔”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覺地參加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展示自我,體驗成功。

1.分組討論、小組合作,改變傳統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合作學習,參與討論并發言,較之講解法、閱讀法、圖片法、演示法等,效率都高、效果都好。在教學中,小組合作有必要適時開展,并注意合作的實效性和時效性,合作學習會為有效教學助一臂之力。如學習形容詞比較級的用法時,多數教師習慣于傳統的講授法,先介紹形容詞比較級、最高級的構成,再給學生說明比較級、最高級的用法,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做練習都會。可是,過一段時間再回過頭來,學生忘得一干二凈,這就是講授法的弊端;有些老師也許先進一些,用多媒體展示大小不一的三只小豬的圖片,然后說:The first pig is big.The second is bigger.And the third one is the biggest.似乎借助于圖片有利于學生理解。然而,如果教師不說出這三個句子,而是讓學生觀察這三只小豬,討論、交流后,引導學生說出這幾個句子,再啟發學生用fat,thin說出更多的比較級、最高級的句子,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效果會更好。

2.加強實踐環節,實現“做中學”。英語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根據學習金字塔和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增加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也是新課改的要求。如,教學9A Unit1的“Star signs”時,主要學習12星座與人的性格的關系,學習時,不妨讓學生分析身邊的好友或同桌,以對話的形式,詢問同桌或好友的星座名稱,分析其性格特征,再結合課本知識、星座與性格的聯系,看看同學或好友的性格是否與星座相關的性格搭配。這樣增加了學生的語言實踐和動手實踐的機會,提高了實踐能力。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12個星座名稱及與之相關的描述人的形容詞,都在運用中得到運用,學生的興趣濃厚,這些知識都會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3.“優幫差”促其共同提高,實現金字塔理論的“基座”效果。“學習金字塔”提示我們:教別人或對知識的馬上運用效果是最好的,也是最佳的、最高效的,記憶內容可以達到90%以上。那么,在實際教學中,采用“優幫差”和當堂訓練是最理想的方式。如學習動詞不定式作賓語補足語時,多數同學對這一語法現象知之甚少。顯然,講解法、演示法等都是低效的,不妨采用“兵教兵”方式,幾位學生一起討論:什么叫賓語補足語、哪些動詞后能接to do作賓語補足語,哪些動詞后加省去to的不定式作賓補,再相互研究哪些動詞后既能接do又能接doing,二者用法有什么不同……如此,學優生得到鍛煉的機會,學困生也在一對一中學會知識。如He made me ?搖 ?搖?搖?搖(laugh).He asked me?搖 ?搖?搖?搖(stay) at home.通過完成句子,分析兩個句子中不定式做賓補的情況,在用中學,及時得到鞏固。

運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小組合作、在實踐中運用、學優生幫助學困生、教會他人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第4篇

今天爸爸出差回來了。他送我一個數碼相框。這個相框可以儲存很多東西,比如圖片、音樂、電影、日歷、時鐘、鬧鐘、還能自動關機呢。我很喜歡這個數碼相框。

我的家鄉

我的家鄉在大海邊,你們看我畫的海那么大那么藍。貝殼在太陽底下曬太陽呢!海鷗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呢!那個揮著小手的孩子就是我。

我的伙伴——馬麗亞

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字叫馬麗亞。她的眼睛大大的,皮膚白里透紅,長著一頭黃黃的長發,平時喜歡扎兩個羊角小辮。她最喜歡笑,一笑起來嘴角有兩個淺淺的小酒窩。她喜歡看書,她還喜歡上課時看課外書,惹得大家都不能專心上課。她還喜歡彈琴,平時在家練琴很用心,有時一個曲子要彈二三十遍。她有時還很調皮,在學校把黃巽當馬騎。有時她也膽小,總是被許保生欺負得流下了眼淚。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她。

攀登英語親子活動

今天是親子活動日,同學們都穿著夏季校服,打扮得非常漂亮。我們高高興興地在班上走來走去。在活動即將開始前,我們又認真地排練了一次。活動開始了,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上臺了,當時我的心里很緊張,因為臺下有很多觀眾和老師評委。我想我們一定要好好表演“SING A SONG”和“PASS YOU HANDS”,爭取拿到冠軍,于是我就專心地投入演出,心情也輕松下來。變得不再那么緊張了。我們班的節目結束了,我們拍著手排著整齊的隊伍下臺了。接著黃巽和他媽媽表演“三只小豬和大灰狼”,黃巽的表演好搞笑,讓我們都笑出了眼淚。最后評委老師被他的表演深深地打動,給出了高分。黃巽獲得了一等獎,為班級爭取了很大的榮譽。我們對黃巽說:“你好厲害呀!”今天的親子活動,我們都很開心。

通海橋

我今天發明了一座海底橋。海面有一扇門,從這扇門進去,橋的四面都鋪著透明的玻璃磚。我們通過玻璃磚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魚,還有一艘艘船游來游去。有一艘潛水艇飛快地從橋下穿過。

我們通過這座橋可以到達海的另一端——蕪湖。這座橋即可以做海底運輸通道,還可以做海底景觀大道,讓大家欣賞奇妙的海底世界。當然,你們如果要去那座橋參觀,可別忘了穿潛水服哦!

第5篇

一、預習:掌握主動權

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是探究的過程,是思考的過程,凡事預則立,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曲,只有預習才知道哪里有困難,帶著問題進課堂,學生心中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具體做法:

利用工具書,對新出現的單詞,可以在旁邊注上音標、含義,對新句子可以通過聽錄音跟讀,到初步掌握為止;勾畫出本單元重點,難點,不懂的地方,用不同的符號做出不同的標記;熟讀,要想達到熟讀的程度,就要堅持養成聽錄音的習慣,特別是對低起點甚至零起點的學生來說,聽錄音就更加重要,聽錄音仿讀,可以減輕學英語的恐懼心理,減少朗讀中的失誤,可以體驗到朗讀的快樂;獨立閱讀新內容,朗讀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關鍵處可以演一演,畫一畫,增強記憶,這樣既有助于發揮多種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證精力集中,從而有效地提高預習的質量,保證預習達到好的效果;在時間允許的范圍內,可以翻看一下參考書,可以提前看一下相關作業,從中領悟語言的內在規律。

二、聽讀:知其所以然

學習英語和漢語是一樣的,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聽,在聽中模仿,聽是學習英語的基礎,通過反復地聽,不斷地仿,就很容易說,不需要特別地去教。但我們周圍的講英語的少,沒有這樣的語言環境,學生是很難從生活中得到的英語聽力和口語訓練的機會,所以教師要盡量創造機會讓學生聽和說。如:在課堂上,教師應盡量多用英語口語教學,擠時間讓學生看一些幽默的漫畫,如Cinderella《灰姑娘》,Snow White《白雪公主》Three Little Pigs《三只小豬》等等,讓學生受到情節的吸引,產生主動需要聽懂的需要,具有更積極的學習動機。

學生回家后,每天模仿最好的錄音,讓學生模仿一些原版的外國人英語錄音。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例如,讓學生看李陽瘋狂英語視頻教學片,或一些外國人英語口語教學視頻記錄。也可以介紹一些好的英語學習網站,讓學生在網上自主學習。聽讀模仿,當聽到一定程度,學生將能夠準確掌握語音語調,說出純正、地道且帶有“洋味”的英語。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的習慣培養應該具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教材,因為他們的年齡比較小,英語知識是不夠,接觸到英語讀物較少,所以他們很難選擇合適的英語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這項工作中占主導地位。在平時的閱讀訓練,為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文章。例如,讓學生讀他們的一些更感興趣的小短文,如:英語寓言童話故事、笑話、英國民謠,外國的一些文化習俗、風俗習慣。閱讀這類文章,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會潛移默化逐漸喜歡英語。二是老師教學生一些閱讀方法。學生因詞匯量少和許多其他因素,對英語閱讀有一定的恐懼感,很難閱讀整篇英語文章,這就需要教師教他們讀英語讀物的閱讀方法。可以介紹“略讀、普讀、精讀”三個層次。略讀:不在乎詞、句都讀懂,讀個大概即可。普讀:將讀本的內容全部讀懂即可。精讀:要求每個詞、每句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其中的一些寓意都要心領神會。

三、積累:厚積而薄發

幫助學生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教學的目的是信息交流,寫作是實現這一功能的重要途徑之一。沒有語言的積累,英語寫作就無從談起。如何積累語言呢?

(一)在學習閱讀時要注意收集積累,把好的詞語、短語、句型做好筆記。如句1. “Jack swims in the river.”句2“Jack is swimming in the river.”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圖畫,及詞典查找,自然得出意思,然后再想:“What does Jack usually do on weekends?”正確地理解并運用一般現在時態,這類句子要經常性地做些記錄。

(二)平時在練習中的錯誤也要做好記錄,再對照正確句子,使地道的英語句子如同條件反射,落筆就對;.積累一些英語諺語,名言,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中恰當運用,會讓英語作文更精彩;.積累一些常用連詞,并在寫作中正確使用。

(三)充分利用學習材料,堅持改寫、仿寫實踐,培養英語思維,避免學生漢語式的思維方式。使用所學材料改寫練習,可以讓學生有材料可用,有現成的話題可談,可以減少學生的寫作焦慮,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話要說,有話可說。

(四)學英語光背單詞是不夠的,還有背課文,背課文可以從中找到語感和語境,現代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聽說領先,閱讀和寫作也要跟進,背誦可補語境不足,通過背誦對話或文章可以加強對文章的理解,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背要講究方法和技巧,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多想,背的時候要自然、要把握其節奏,所選背誦的材料要有特色。

(五)要經常性地寫一些英文小日記,為英文寫作打基礎,寫的時候要特別防止中式英語或中英相雜的表達方式。

如:Chinese gold take more, red-eyed disease Western rose more, year only Ye Shiwen of 16 years old to hum does not stop “ flies” return, let us see, is not only a strong heart, there is a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young people ''s style and character.

第6篇

關鍵詞:英語口語;會話能力;訓練方法

一、訓練過程循序漸進

作值日報告,是中學生一開始就在使用的一種口語訓練方式,我每次上英語課時都要求學生作值日報告,要求學生做到內容簡潔、明了,語句正確,敘述層次分明,用語妥帖,內容不作具體要求。由于學生根據自己知識能力,在有準備的情況下作值日報告,這樣學生開口說英語膽量和勇氣增強了,從一開始只能說三至五句,逐漸發展到能對周國發生的事乃至國家和世界上的大事進行一些描述和評價。隨著口語表達能力的逐漸提高,報告內容和形式也不斷深入和擴展。

二、訓練內容綜合教材

在英語教材中,很多單元安排有模擬訓練,其中不乏單句訓練,對話練習等,這些都為學生進行口頭練習提供了很好的機會。結合教材內容安排,每次上完課后,我都為學生創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利用所學習的句型和表達法,兩人、三人或四人一組以不同方式進行口頭表達訓練,并鼓勵學生進行表演。在學習了SBLAlesson 5的對話課后,我讓學生以到圖書館看書或者借書為情景,兩人一組編一則新的對話,說明到圖書館看書或者結束的“Dos and Dont’s。”在學習了SBLA lesson 29的對話之后,我要求學生以“看見一個農夫被蛇咬傷”的情景編一段對話,這樣的情境設置不僅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為下一課的學習作了鋪墊。

三、訓練話題貼近學生

作為教師,在口語訓練過程中,要注意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年齡特征的話題;尋找易于激起學生思想共鳴的素材,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表達的強烈愿望,在平時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我很注意收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他們的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對一些現象的態度等,然后把他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搬入課堂會話教學中。讓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充分準備支持自己觀點的依據,結合從課文中學得的表達法,開展一次小型辯論會。由于學生對話題感興趣,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類活動既大大調動了學生開口講英語的積極性,又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和文明的生活習慣。

四、訓練形式多樣化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使用口語表達的不同形式,如敘述、表演、討論、交談、辯論等;對同一內容,也可以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多向互動方式進行交流;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敘述,還可以由老師從某個同學表達的內容中拆借出一種觀點,讓大多數同學參與討論,甚至進行辯論。在學習The Lost Necklace,At a Tail Shop等課文之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把它們以小型話劇的形式搬上舞臺;在學習了Walt Disney之后,同學們津津有味地講《三只小豬》《米老鼠和唐老鴨》等卡通故事;在學習了How Marx Learned Forein Languages之后,同學們能以馬克思為榜樣,檢查自己學習英語的不足之處,改進方法。通過形式多樣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訓練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形式的教學活動開展都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口語訓練也不例外。因此,口語訓練的內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學生的特點,這樣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口語交際活動中去。教師的任務則在于組織引導學生的活動,比如選擇訓練內容、訓練方式、提示訓練要領,保證多數學生能參與活動并確有收獲。

第7篇

一、愉快教學法

在英語教學中,要使整個英語課堂都彌漫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和飽滿的情緒氛圍,教師不僅要帶著良好的情緒進入課堂,更要善于活躍英語課堂。筆者認為英語是一門包羅萬象、靈活多變、趣味十足的學科---OnceyouspeakEnglish ,youwillloveit! (一旦開口說,你就愛上它!)因為英語確實是一門讓人倍感精神振奮的學科,老師自己要熱愛英語,才能通過課堂把這種熱愛傳達給你的學生。換句話說,只有老師愉快地教,才能讓學生有效地學。幾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如果英語老師自身活潑開朗,善于調動氣氛,課堂上總是歡樂、笑聲不斷,那學生們一定會在第一時間接受這位老師,并深深地愛上英語這門學科,從而讓英語學習的樂趣像潘多拉盒子一打開就無法關上。

二、游戲教學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之、好之、樂之是英語學習過程的三個臺階,而興趣則是攀登這些臺階的重要動力。小學英語新課標中指出,英語游戲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安排一些有趣的英語游戲,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看誰的反應快”比賽游戲,如在學習文具名稱時,學生要快速把相應物品舉起來,一次出錯或者反應太慢的學生將被淘汰。這個游戲鍛煉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也讓他們更好地記住了這幾個單詞。Chant(合唱)游戲,句式結構整齊,節奏感強,富有韻律美,讀來朗朗上口。例如,在六年級學習Unit 1Howdoyougoto school?時有一首合唱,在音樂背景中配合游戲動作和一定節拍,讓學生在美妙的韻律中感受英語這種語言美,學習輕松自然,一舉兩得!“摸鼻子”游戲,在三年級學習身體部位head、nose、ear、eye、face、mouth 等單詞時,教師快速說出某個身體部位的單詞,讓學生和同桌互相摸,摸錯了就要表演節目。學生們在游戲中都表現得異常興奮,甚至下課后口中還念念有詞。“角色扮演”游戲,如在六年級有一個違反交通規則交罰單的小故事,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大膽的特點,我讓不同個性的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來扮演小松鼠、笨笨熊、警察叔叔等,學生們紛紛踴躍參加,把笨笨熊交罰單的可憐勁扮演得有聲有色、入木三分。這種樂趣學生將終身難忘,那些單詞那些場景也就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中了。

三、夸張練習法

新課標下的小學英語教材突出培養小學生英語口語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能力。只要學生敢開口,勇于表達了,我們英語教師也就成功了大半。而英語最難學最難用的也就是口語,學習英語口語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夸張練習法。我們都知道萬事開頭難,學英語難,學好英語更難,難就難在入門,入門好了,以后就越學越輕松,反之門沒有入好,學起來就麻煩不斷,漸漸地也就提不起興趣來了。很多英語初學者都有過這種體驗,頭沒開好,到后來學的都是啞巴英語,收效也甚微。那是因為英語的音標、語音、音調和書寫習慣與漢語截然不同,既然不同,我們就要另辟蹊徑,尋找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新單詞或者英語口語時,教師可以要求班上同學全體起立,盡量大聲夸張地跟自己朗讀,做到最大聲、最快速、最清新!李陽在瘋狂英語中說:“學英語不僅是一項腦力運動,更是一項體力運動。”例如,在六年級學習“How”這個單詞時,我就要求學生跟我一起大聲讀,夸張讀,做到手、耳、眼、口、心并用,幾分鐘就把Howdoyougo toschool?這個重要的句型搞定了。

夸張練習法符合小學生善于模仿、勇于自我表現的特點,也適用于身體語言的表達。在小組表演中,在pairwork中,在“我型我秀”中,誰能最夸張地運用身體語言,誰能最夸張地模仿角色中的語音語調,誰就最入“戲”,就一定能把角色演活。只有真正忘我地把自己融入到英語中去了,才是學習英語的最高境界,不是嗎?

四、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現代多媒體教學極為生動便利地展示各種感性材料,創設最佳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嶄新、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這遠比單靠一張嘴巴、一只粉筆的傳統教學顯然要有效得多。例如在六年級英語Unit2中學習方位詞,教師利用多媒體直觀地展示,學生們一看就明白了。利用互聯網教師還可以搜索到很多相關的英語小動畫、英語小故事、兒歌,如白雪公主的故事、三只小豬蓋房子的故事,在溫柔的音樂背景中讓學生重溫幼時的童謠,讓他們意識到英語原來可以這么好玩,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通過多媒體,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擺脫對教師的過分依賴,積極主動地進行英語課堂實踐,突破課堂教學結合規定教材的局限性,更好地開展語境教學,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總之,讓教師愉快地教,讓學生有效地學,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學生有效地學好了英語,教師也才能收獲真正的快樂,不是嗎?

參考文獻:

[1]郭松梅.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小學英語教學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1,(S1).

[2]劉彥臻.小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01).

第8篇

關鍵詞:教學游戲化 幼兒園 語言教學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游戲對幼兒的吸引力是十分強大的,因此,在幼兒語言教學中融入游戲活動,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從而為幼兒提供更多的語言表達機會。

一、結合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選擇適合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的游戲

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是通過實踐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地發揮幼兒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的為幼兒的語言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從幼兒的實際需求出發,合理地設定教學游戲,以引導幼兒參與到語言訓練中來,為激發幼兒參與語言活動的興趣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中班幼兒因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學習基礎,所以,他們普遍上愿意看有圖片的故事書,對不同的圖片也會給出自己的感受。針對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幼兒語言教學所選擇的內容要完整,以讓幼兒感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從而激發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狼來了》講述了一個放羊的小孩兒為了好玩,多次哄騙山下的人說狼來了,人們急沖沖感到時卻未見到狼,因此,人們對他的話產生了懷疑,當孩子真的遇到狼的時候,再向人們呼救,已經沒人趕來了。書中對整個故事情節有了一個大概的面熟,孩子在山上向山下的人呼救的場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帶領幼兒結合書中內容與圖片信息學習課本知識,然后開展類似的活動,讓孩子認識到撒謊對于一個人來說將帶來多么嚴重的后果。

語言教學活動游戲化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融入的教學游戲要有意義,如此,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游戲空間,同時還能在游戲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確立的語言教學目的和要求要實現教學目的,就要轉化為幼兒自身的學習需求,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語言教學活動游戲化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策略

1.引導幼兒學會傾聽。幼兒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傾聽他人說話,了解說話內容,并通過自行思考做出相應的回答。引導幼兒傾聽故事,讓幼兒伴著問題一起走進故事,是語言游戲化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方法之一。例如,講《三只小豬的故事》時,教師可先帶有感情的給孩子們朗誦一遍文章,然后提出哪只小豬是最勤懇的,接著再給幼兒朗讀一遍,讓幼兒回答問題。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朗誦的速度,對重點內容要加重語氣,以便孩子在聽完故事之后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表述出來,為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條件。

2.帶領孩子感受作品。幼兒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才可以完成,因此,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幼兒的心理特點設定教學目標,以免教學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幼兒的語言學習是通過實踐加以強化的,因此,在幼兒語言教學過程中,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對豐富幼兒語言表達內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語言游戲化教學過程中,將語言、游戲等多種表達方式結合起來,讓幼兒能夠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一種適合的表達方式,是語言游戲化在教學活動的一個突出特點。如講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教師可先將事先準備好的代表不同動物的帽子給孩子們帶上,然后引導孩子們根據書中圖畫尋找故事展開的線索。在孩子們掌握故事發生的線索之后,根據各自扮演的不同角色進行表演。在表演之后,教師要向孩子們提出問題,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孩子們會齊聲的告訴老師,是青蛙。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的引導幼兒們了解動物之間的進化,為豐富孩子們的感知世界創造條件。

3.讓孩子學會表達。幼兒可以通過語言和動作表達自己的意愿,因此,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定生活場景,將教學目標融入到游戲當中,從而拓寬教學思路。如在《老鼠娶妻》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朗誦故事,可以加入聲效,也可以進行形體表演,總之,能夠表現出娶妻的熱鬧氛圍即可。參加過婚禮的幼兒也可能借助實際經驗,讓生活中結婚的細節運用到表現故事上,如此,不僅拓寬了孩子的表達思路,同時還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實現幼兒語言教學游戲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結語

幼兒語言教學游戲化符合幼兒的生理特點,可以讓幼兒獲得更多的游戲空間,在游戲中激發孩子的表現欲望。語言教學游戲化并非是單純的游戲,而是以游戲為誘因開展語言教學活動。因此,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定游戲情節,引導幼兒進行教學游戲活動讓游戲服務教學,以豐富幼兒的感知經驗,以使游戲能夠真正地發揮教學意義。

參考文獻:

[1]孟娟娟.當前幼兒園數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1):222-223.

第9篇

關鍵詞:小學英語;故事教學;培養語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279-01

小故事幾乎是所有孩子的最愛,孩子們總是能在各種各樣的故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快樂。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果適時將故事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往往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

一、在傾聽故事中讓學生感知

曾有位孩子喜歡聽故事,長時間傾聽錄音故事令該孩子能模仿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語氣、語調,慢慢地他能說出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把故事說得惟妙惟肖。可見聽故事學英語完全是聲音的學習,模仿地道、準確、流利、優美、抑揚頓挫的英語發音,以形成正確的聽覺表象,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所說的“故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而創作出來的小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The Country Mouse and the City Mouse;Three butterflies 等等,而另外一種就是一直被人們傳說著的童話類故事,如:Snow White;The fish and the old man 等,這些童話類的故事語言地道,短小精悍,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在聽故事 Three butterflies 時教師借用肢體語言來讓學生熟悉語言;在聽故事 The Fox and the Crown 時利用圖片、實物、面具和木偶來讓學生熟悉故事的內容;在聽故事 The Boy who Cried Wolf 時利用多媒體的聲音效果及母語與英語相結合來展示故事人物的性格。學生通過語言聲音的識別、分辨,準確地把握故事中信息。教師通過手勢等其他強調做到音、調、意并行,給學生建立一個定向反射的新異刺激物的整體概念,不斷增強語感的訓練。

二、在朗讀故事中讓學生強化語感

朗讀是訓練和提高學生正確掌握語音、語調,培養學生的英語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朗讀的語言藝術,使枯燥的視覺文字活化為生動的聽覺聲音,使學生在愛與憎、悲與歡的撞擊中與故事內含的理念相溝通,產生共鳴效應,從而對故事內容深刻的理解。

PEP 英語教材故事內容豐富多彩,為培養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提供了便利。在教學 PEP, Book 8 故事 Three Little pigs 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注意“狼”的語氣、語調的變化,粗粗的、低低的,表情是兇的還帶有詭異,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故事中三只小豬的情緒體驗,是高興的、悲傷的還是興奮的,以及進一步體會、領悟到故事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所以讀這一故事必須指導學生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故事情節中才能讓自己的語言富有內在的感染力,才能讓故事講的更生動更精彩。

三、在表演故事中讓學生提高語感

表演故事是對學生學習故事、閱讀故事、理解故事后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也是學生運用新語言進行流利表達及表演才能的展示。任務型教學理論指出: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學生表演的故事越多,詞匯和句子的表達也就越豐富,語感是教師創設情境,學生扮演角色,進行故事表演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語感越好的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越強。

我所教的班級中有兩位男孩,一位英語學習非常刻苦,學習成績不理想,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不濃,而另一位學生性格外向,語言表達不好,這兩位性格不同的學生在教師的撮合下表演了A Little Red Riding Hood 的故事,兩位學生的生動的表現,滑稽、形象的肢體語言,對故事的表演更惟妙惟肖,充分發揮的自己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使得其他的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理解了故事內容中機智勇敢的小紅帽的形象和狡猾的狼的形象,可見故事表演是訓練語感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后兩位學生經常主動參加才藝英語故事表演,獲得故事大王的光榮稱號。他們積極地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就會更加喜歡讀故事、講故事,對英語學習充滿信心。

四、在創編故事中讓學生提升語感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創造性地使用已學語言。教師在故事表演后針對程度一般的學生,提供較簡單的故事或為他們量身定制的改編故事。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則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改編故事,創編新故事。通過這樣的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提高和發展,從而使學生更清楚地理解對所學語言的運用,進行語言的內化輸出。

如PEP, Book 3, Unit 3 在學完房間單詞后,“study, living room,bathroom bedroom,kitchen”可以引導學生用這些單詞串編一個童話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而有趣,運用所學的句型,編一個有趣的故事。筆者在實踐中驚喜的發現,孩子們能創造出更加動人、有趣的童話故事。有的孩子能編兇狠的老虎在每個房間找兔子吃的故事。有的孩子能編出有趣搞笑的漫畫式的故事。可見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需要老師去開發。運用短短的小故事將單詞,句型靈活的運用起來,從而很好的鞏固,整合知識,對學生語感能力有進一步提升。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或改編這一故事,角色自由分配,這樣有助于語感的表現和成型,由潛意識進行意識,由內在的潛能化為外在的行動,使語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10篇

情景元素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設置的生動環境和形象情狀等要素。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情景元素的運用,能讓學生置身于生動環境,浸潤于形象情狀,進而感悟其中所傳遞的信息和語言材料,并大幅提升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二、情景元素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借助實物、圖片、簡筆畫或利用多媒體等用好情景元素

小學生對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形式等都甚為敏感,而實物、圖片、簡筆畫或多媒體等恰恰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對應需求。充分利用這些媒介進行教學,既能調節課堂氛圍,也能增進教學成效。

如在學習“sun,moon,star, the Great Wall”等單詞時,可出示太陽、月亮、星星、長城等五彩斑斕的圖片,并配上優雅動聽的音樂。借此聲像俱佳的畫面、色彩豐富的圖文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思維將被激發,學生在情景中發展自我、在知識中陶冶自我、在成功中體驗自我的景象將容易得到應有呈現。

作為一種方便、易行、適用性廣、效果甚佳的情景元素運用,簡筆畫應可發揮其獨特作用。如在教授4B Unit2 At a party一課時,可板演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可愛、形象的簡筆畫,這既能彌補只以單純語言授課枯燥無味的欠缺,又能豐富教學手段,并更大程度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的出現,可為加快教學節奏、增大教學含量、注入教學活力等提供物化保障和技術支持。教師理當用好這一手段,以此助推目的的實現。如學習3B Unit5 Plus and minus時,就可用多媒體動畫方式先出示兩個蘋果,然后出示“+”號,再出示五個蘋果,最后出示“?”。將此融于一體操練 “ What’s two plus five?” “It’s seven.”等,其教學要求必直觀明了,教學過程定簡潔快捷,教學效果將如愿達成。

(二)通過動手操作等用好情景元素

好動活潑是孩子的天性,動手操作符合兒童喜歡動手擺弄嘗試的特點。如在講授5A Unit9 Shapes這一單元時,不妨可讓學生各自備好不同形狀的積木等,然后根據錄音內容的提示來擺放積木,以完成一幅幅漂亮作品。在此過程中,學生應能較好地擺出輪船、雪人、圣誕樹、國旗等作品,并有助于學生用較流利的英語描述自己的原創作品。在富含情趣融入的課堂環境中動手操作,學生的聽說能力,以及從感性認識轉化到抽象思維的過程必能得到有效的強化和優化。

(三)引進寓教于樂的游戲用好情景元素

游戲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很容易催化學生樂趣的靈動方式。它不僅有助于教師的講授,更有益于學生的學習。如在教授有關新知識時,就可將教學過程設計成一次闖關行動,讓學生好好經歷“只有一步步攻破,才能得到最終獎品”的全過程。而在復習階段,也可組織學生搞搶答賽,激勵學生快速復現已學知識,看哪組在規定時間內能表現得更積極、更有效。在具體教學中,根據實際內容,恰當地把游戲引入課堂,能很好地創設應有情景,使學生在參與中更好地運用語言,并寓學于樂。

(四)借以適當的體態語言及現場表演等用好情景元素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所用的每一個表情、動作,都是一種生動的符號,都是一種立體的詮釋,都能給學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間。借以適當的體態語言,不僅便于學生感知,也利于學生理解。如在教學關于動作“jump,run, walk , fly, dance, sing”等單詞時,就可邊教邊做動作,并讓學生模仿。如在教學“open ,close,touch,clean ”等單詞時,也可帶著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說“Open th book.Close the windows.Touch your mouth. Clean the desk”,并讓學生邊表演邊領悟其意思。這種方式,不僅可活躍課堂氣氛,更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刻記住、自然運用好這些單詞及語句。

(五)引用有趣的童話故事等用好情景元素

童話故事的有趣性、豐富性能很好地適應并滿足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特征。有鑒于此,教師可通過童話故事把小學生帶入具體情境,并隨之體驗故事中人物的角色、身份,幫助學生體驗快樂,獲得啟發。筆者曾聽過小學英語四年級的一節英語課。該課所教句型為“What’s the matter?I’m...”及表示感覺的形容詞“cold,hungry,thirsty,ill,tired,hot”等。課中,教師引入 “賣火柴的小女孩找奶奶”這一故事情節,讓學生與小女孩一起經歷“I’m cold,I’m hungry,I’m thirsty,I’m ill,I’m tired”,最后夢見和奶奶一起坐在火爐邊取暖、品嘗美味時的感覺“I’m hot”的具體過程。學生在教師漸進式的引導下顯得很投入,并能帶著同情和關心,仿佛走進與小女孩一同找尋奶奶的真切情境。而就在這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好地學會了用英語作出詢問、表達感受等,其選擇、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隨之得到明顯長進。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英語教學中的故事素材,也可選自一些耳熟能詳的英文課外讀物。通過這些,鼓勵學生模仿其中的簡短對白,自編對白。例如:在學習“ Three little pigs”這個童話故事時,就可讓學生模仿三只小豬的對話,也可結合所學的知識,創設情境,自主改編對話。這樣做,既可活躍學生的思維,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三、運用情景元素時的注意點

1.情景元素的運用必須注意貼近生活,必須是回歸生活的真情景。這就要求教師得認真學會能在課堂教學中將教材所顯示的生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實現有機結合。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獲得真切體驗。

2.情景元素的運用必須是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生活片段。否則,難以構成連貫,不易達到預期。

3.情景元素的運用必須注意實效性和參與性。運用什么樣的情景元素,要看須完成什么樣的教學任務。切不可重形式、輕內容,重過場、輕效果。

第11篇

一、強化基礎教學。

小學英語基礎包括語言基礎、心理基礎和學習方法基礎。任何一個方面的教學,我們都不能偏頗。

1.語言基礎

語言基礎不僅包括聽說的能力,也包括了讀寫能力。也就是說,課堂上絕大部分教學活動是要以語言實踐為基礎,要杜絕單純的傳授,講解語言知識的做法,要求教師科學地設計教學過程,努力創設豐富的情境,幫助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語言知識,打好初步的語言基礎,才能防止小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兩極分化”現象。一方面是要抓好學生口語基礎,這要求我們必須從小學低年級開始抓緊,因為低年段的學生學習語言,并不是單純的模仿,其中包含了他們大腦的智力活動,這是兒童高效率學習語言的原因。而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首先接觸的是英語會話的教學,它是接受初步英語語言的基礎,是通向英語語言天地的紐帶和橋梁,因此口語基礎的教學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就必須全面鋪開。另一方面是要學生掌握好閱讀基礎,熟練的拼讀和朗讀能力尤為重要。美英等國家的學生在進入高等學校之前,平均學會了五萬多個英語單詞,其中大部分學生是通過閱讀學到的。由此可看出閱讀的重要,它是學生學習語言和感受語言的主要渠道,是擴大詞匯量的主要方式,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手段,也是運用語言進行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核心,特別是小學高年段的教學應該更重視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讓他們從閱讀中積累更多的詞匯,同時也提高他們的語感,這對以后的英語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基礎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年齡大約在9-12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具有好奇、好表現,擅長模仿的特點,他們聽覺靈敏,記憶力也比較強,對陌生的東西尤其有接觸的欲望。針對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必須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保持活躍的身心,發展學生的智能,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如果我們不根據小學生特有的心理特征,盲目地強調口語訓練和詞匯的積累,那將導致小學生喪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那樣的小學英語教學只能停留在淺層面,教學效率自然也不高。

3.方法基礎

當今的英語課堂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學生怎么去學,那在短短的40分鐘里,教師如何去引導學生掌握這么多英語知識和技能呢?這就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只是傳授知識的角色,一個好的英語教師不在于他教給學生知識的多少,而在于他是否真正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對以后英語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而學習方法必須要從小學就開始教導,因為小學生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雖然都很強,但是卻還不會總結歸納,很多時候,學過的英語知識在他們腦袋中只形成一個語言片段,這樣學得的知識越多,他們越容易混淆,這時候教師必須起到引導的作用,引導他們梳理好知識,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導他們如何去學,讓學生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防止以往教學中出現的死記硬背的現象,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是促進學生探究知識的重要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興趣尤為重要。有了興趣,才能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新課程就明確主張通過唱歌、游戲、表演、競賽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

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大多是從唱、玩、演、做等形式中獲得。因此,教師必須以學生喜歡的游戲形式呈現、鞏固和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游戲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形式,也是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的一種手段。只有在愉悅的氣氛下,學生才能學得快,學得活。針對小學學習內容和小學生的特點,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一般可以利用下面幾種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一堂平凡的英語課亮起來:“guessing game”、“touching game”,“matching game”,“searching game”,“missing game”,“grouping game”。例如,在四年級教學“Occupations” 這一話題的時候,需要學生掌握大量關于各種職業的單詞,老師可以通過簡單的拼圖游戲,讓學生在輕松的直觀的游戲中掌握和鞏固單詞。在開展游戲活動時,老師必須特別明確的是,游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單純地玩,而是引導他們掌握知識,完成學習任務。

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歌謠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三年級教學英語數字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英語兒歌“Ten Little Indian Boys”進行教學,這首歌曲不僅可以讓學生容易掌握英語數字,也能通過改編歌曲以求練習新的語言知識。這樣,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引出新的知識,使枯燥煩悶的語言學習變得輕松、簡單、愉快。

除了“唱”、“玩”以外,還可以給學生表演的機會,而老師必須給學生提供熟悉的活動場所,學生只有面對自己熟悉的材料才會有抒發自己感情的興趣,才會積極參與表演的活動。比如老師可以讓學生用英語表演灰姑娘、大灰狼、三只小豬等角色,這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空間,也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拓展了他們的想象力。表演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同時也可以利用肢體語言、表情等方式進行交流,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

2.注重情境的呈現

英語中的情境是指一種生活場面。在英語教學中,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既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許多教師對創設情境的目的性不夠明確,創設的情境有效性不高。其實小學英語的情境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將教學目標外化為一個學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有直觀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濃厚的情緒氣氛可以感受,讓學生先感受、后表達。情境是人、事、物及其相關的綜合體,情主要指人及其行為和心理;境則強調客觀外界構成的自然性。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可以應用多媒體、錄像、投影、實物、圖片、簡筆畫等多種教學手段,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他們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下,能夠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可以使呆板的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愉快。

3.實施“學”與“用”生活化鞏固方式。

第12篇

國內外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運用故事教學法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卓有成效的方法。故事教學法把英語的字、詞、句放在生動的故事中學習,在聽故事的同時聽英語,在講故事的同時學說英語,故事中動人的情節吸引了學生,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英國的Andrew WrlglIt,他在匈牙利用此法教授英語獲得了巨大的成功。Wright在世界各地廣泛宣講此法,使很多兒童受益。我國也有將故事運用于少兒英語教學的嘗試,但運用的規模和力度顯然不夠,有關這方面的文獻也較少,故事教學法的價值還遠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開發。本文擬探討如何運用“四步故事教學法”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以提高小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一、在傾聽故事中讓學生感知語感

有位孩子自幼喜歡聽故事,長時間傾聽錄音故事,模仿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語氣、語調,慢慢地他能說出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并且可以把故事說得惟妙惟肖。可見聽故事學英語完全是聲音的學習,模仿地道、準確、流利、優美、抑揚頓挫的英語發音,以形成正確的聽覺表象,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所說的“故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而創作出來的小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The CountryMouse and the City Mouse”等等,而另外一種就是流傳多年,一直被人們傳說著的童話類故事,如:“Snow White”、“The Fish and the Old Man”等,這些童話故事語言地道,短小精悍,深受學生的喜愛,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其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學生在聽故事“Three Butterflies”時教師借用肢體語言來讓學生熟悉語言;在聽故事“The Fox and the Crown”時利用圖片、實物、面具和木偶來讓學生熟悉故事的內容;在聽故事“The Boy who Cried Wolf時利用多媒體的聲音效果及母語與英語相結合來展示故事人物的性格。學生通過語言聲音(包括重音、語調、連讀等)的識別、分辨,準確地把握故事中信息。教師通過手勢等強調做到音、調、意并行,給學生建立一個定向反射的新異刺激物的整體概念,不斷增強語感的訓練。

二、在朗讀故事中讓學生強化語感

朗讀是訓練和提高學生正確掌握語音、語調,培養學生的英語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徑。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朗讀是學生獲得語言感受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幾種對學生朗讀指導的方法。

1.多指導學生情感朗讀,強化語感

朗讀的主要語調就是朗讀基調。朗讀基調是由感情基調決定的。通過朗讀的語言藝術,使枯燥的視覺文字活化為生動的聽覺聲音,使學生在愛與憎、悲與歡的撞擊中與故事內含的理念相溝通,產生共鳴效應,從而對故事內容深刻理解、領悟。

小學英語教材故事內容豐富多彩,多以生活中的故事為情景,為培養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提供了便利。在教學故事“Three Little Pigs'’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注意“狼”的語氣、語調的變化,粗粗的、低低的,表情是兇的還帶有詭異,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故事中三只小豬的情緒體驗,是高興的、悲傷的還是興奮的,以及進一步體會、領悟到故事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所以讀這一故事必須指導學生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從中感受語言,才能讓自己的朗讀富有內在的感染力。

2.多指導學生進行有聲朗讀,強化語感

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課堂中結合故事教學進行有聲朗讀被我們推崇,在教學故事“Four Seasons'’時,通過對四個不同季節的不同語言描述進行大聲朗讀后,喜歡冬天的學生便進入故事Snow Day進行學習,了解到冬天最明顯的特征是It’s very cold.同樣,喜歡春天的學生對語言“It’s spring.The flowers aYebeautiful.The grass is green.”就有很深的感受。

3.多指導學生進行韻句朗讀,強化語感

在故事教學中筆者認為除對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同桌互讀、表演配音讀、朗讀比賽等方式外,還可以采用韻句進行朗讀。韻句是在教學中有意地將所教內容編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兒歌,可以提高趣味性,訓練學生的節奏感和語音語調,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訓練學生對意群的理解和朗讀技巧,增強學生的朗讀熱情,提高了他們的朗讀能力。如把學生熟悉的故事“Little tadpole look-ing for mummy”,編成一個熟悉的chant,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學的語言。

“Are you our mummy?'’Mummy duck:“No,no,your mummy llas blg eves.”

“Are you our mummy?'’Mummy fish:“No,no,your mummy has four legs.”

“Are you our mummy?”Mummy tortoise:“No.no,your mummy has green coat.”

“Are you our mummy?”Little tadpole:“Yes,yes.I’m your mummy.”

三、在表演故事中讓學生提高語感

表演故事是對學生學習故事、閱讀故事、理解故事后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也是學生運用新語言進行流利表達及表演才能的展示。任務型教學理論指出: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小學生的好奇心強,表現欲旺、什么都想體驗、實踐。學生表演的故事越多,詞匯和句子的表達也就越豐富,語感是教師創設情境、學生扮演角色、進行故事表演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語感越好的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越強。

筆者所教的班級中有兩位男孩,一位英語學習非常刻苦,學習成績不理想,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不濃,而另一位學生性格外向,語言表達不好,這兩位性格不同的學生在教師的撮合下表演了“A Little Red Riding Hood”的故事,兩位學生生動的表演,滑稽、形象的肢體語言,對故事的表演惟妙惟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表演能力,使得其他的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理解了故事內容中機智勇敢的小紅帽的形象和狡猾的狼的形象,可見故事表演是訓練語感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后兩位學生經常主動參加班級、學校每年舉行的才藝英語故事表演,獲得故事大王的光榮稱號。他們積極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就會更加喜歡讀故事、講故事,對英語學習充滿信心。

四、在創編故事中讓學生提升語感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創造性地使用自己學語言。教師在故事表演后針對程度一般的學生,提供較簡單的故事或為他們量身定制的改編故事。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則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改編故事,創編新故事。通過這樣的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提高和發展,從而使學生更清楚地理解對所學語言的運用,進行語言的內化輸出。

如在學完PEP,Book 3,Unit 3有關房間單詞“study living room bathroom bedroom kitchen'’后引導學生用這些單詞串編一個童話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而有趣,運用所學句型,編一個有趣的故事,老師當然做個示范: “A cat likes fish very much.But,Where is fish?Is it in the study?No.Is it in the livingwom?No.Is it in the bathroom?No.Is it in the bed—room?No.Is it in the kitchen?Yes.Look,it’s in thekitchen.Ha ha I eat you.”筆者驚喜地發現,孩子們能創造出更加動人、有趣的童話故事。他們運用短短的小故事將單詞,句型靈活的運用起來,從而很好地鞏固、整合知識,對他們的語感能力有進一步提升。

下面以PEP Book 6 Unit 6故事Fishing為教學活動案例。

教學目的: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訓練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力、表演力及想像力,并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培養語感。

1.學習故事前的鋪墊活動階段(聽故事)

在故事前安排10分鐘活動,利用圖片帶領學生熟悉相關單詞fishing,reading,delicious,catch-ing,mosquitoes,amazing,采用“聽聽指指上述單詞”活動,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句型“What are youreading?Are you playing in the river?'’,為故事的學習作語言上的準備。

2.故事學習中的理解和操作活動階段(讀故事)

學習故事時聽的環節是不可缺少的,學生必須有足夠的聽的輸入,才能模仿出純正、地道的語音、語調。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聽不同人物說話時的語氣、語調,從而逐漸學會有表情地朗讀故事。首先教師出示Zoom和Zip釣魚前、青蛙被釣上鉤、觀察青蛙吃害蟲以及給青蛙放生四幅圖,教師結合圖片介紹故事,學生按圖片進行編序,讓學生通過聽輸入信息,對故事有大概的了解。

接著教師請學生看故事:讀到了什么,讀到哪些詞匯,哪些句子,目的是訓練學生在讀的時候通過主要的句子和關鍵詞去理解。教師采用停頓、提問、假裝忘記配音、豐富的肢體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語言和感染語言,如:當讀到“I’m not reading.I’m fishing”時,Zoom作輕聲說話的手勢告訴有魚馬上要上鉤。在讀到“Oh,it’s a frog”做一副很夸張的不可思議的樣子,在讀到“Are you playing in the fiver?No,They are catching mosquitoes”對觀察到青蛙用舌頭吃害蟲表示驚異,因而在故事教學中采用大小聲訓練、聲音漸強漸弱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獲取信息、體會樂趣,加深情感體驗,這樣學生會更喜歡學習英語。

3.學習故事后的延伸活動階段(演故事、編故事)

經過課堂教學的有效訓練,學生對故事的情節及語言點都有很好的掌握。教師根據故事情節將教室前面布置成四個相關場景,教師選出三組學生準備表演故事——每組為2至3人,分別飾演Zoom,Zip,Frog教師播放故事錄音,學生分角色表演故事(學生不需說出對自,只需對口型即可),此活動可讓學生精力更集中地關注故事表演,再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的表達對促進學生語感的提高有很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