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7: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目送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導語】不知何時起,開始喜歡臺灣作家龍應臺的作品,從《親愛的安德烈》到《目送》無一不讓我感動。看完后,如果說用什么詞來形容她的文字,那么我只能說:“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
目送800字讀后感(一)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重來一次也決然不會一模一樣,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們都曾扮演過一樣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種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像注定般輪回,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臺的母親曾經是一個愛美、非常活潑開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待,她像無數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龍應臺有過,她的父親也有過,你有過,你父母有過,你將來的孩子也會有。人生是連續的,變化是逐漸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張士豪變成了體育老師,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孟克柔變成了她媽媽,我們不知道我們什么時候會變化。
“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爸爸媽媽,我們會變成別人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大多數的你我都在經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任由它在腦海里浮現消失,然后忘記我們曾想過什么。
所以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臺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筑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現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于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目送800字讀后感(二)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臺,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悅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嘆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著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著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著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齊頭并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著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里,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著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著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于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著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著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800字讀后感(三)
在看完龍應臺的《目送》后,終于是領悟到了老友當初在向我推薦這本書之時,事先給我打的‘預防針’,她說看前,記得備好紙巾之類,避免自己到時看至動情處,花容失色,淚水橫流,折煞風景的;我當時只感覺,一向嚴謹的她,突然有點幽默,甚至夸張,以她以前種種‘女強人’之強硬風格,是不能夠輕意說出此一番話的;想必是做了母親之后,心也自然而然變得柔軟之緣故吧!孩子是能喚醒每一個女人內心深處最柔軟情懷的,無論你曾經多么,多么的強悍,堅硬如銅墻鐵壁,但女人的心始終是水做的,如同堅果,堅硬的外殼,包裹著的,確是一顆柔軟的心。
在花了幾天時間,幾乎一字不漏的啃完《目送》后,再一路的慢鏡頭回味自己在讀到書中的某幾節之時,果然幾次有著戚戚然,感時花濺淚,悲慟,傷感之意,眼淚不知不覺,黯然垂下,竟渾然不覺的;這就是某些文字能夠帶給人的,無形精神上的靈動、震憾;其實書中提到的有些感覺,我們幾乎都有過一剎那的,只是沒有像龍應臺那樣及時的把它捕捉,記錄下來。
有時候,仔細想想,從未離開父母身邊的人與長年不在父母身邊的人,心態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暑假讀后感:《我的媽媽是精靈》
今年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我的媽媽是精靈》,我讀后感慨萬千。
《我的媽媽是精靈》這本書,它主要講了:有一個叫陳淼淼的小女孩偶然發現自己的媽媽是一個精靈,對母親的愛戀掃除了她的害怕心理。然而爸爸卻要和媽媽離婚,陳淼淼告訴了好朋友李雨辰。李雨辰告訴陳淼淼,爸爸媽媽離婚是為了解放自己,最倒霉的還是小孩自己。陳淼淼想了一切辦法拼命阻止卻無能為力,而且發現睡在沙發上的爸爸也很可憐。陳淼淼告訴李雨辰自己的媽媽是精靈。媽媽帶著陳淼淼和李雨辰飛了一圈。最后爸爸、陳淼淼、李雨辰目送著媽媽回到精靈的故鄉。
我深深地被感動了。因為精靈到人間的機會只有一次。陳淼淼的媽媽回到精靈的故鄉后,再也無法去人間看望陳淼淼了。媽媽一點一點變藍,當陳淼淼伸手去拉媽媽時,她的衣服像影子一樣從我手中一掠而過。媽媽倒底也沒能把人間的禮物帶到精靈的世界。只是在每張照片上為陳淼淼貼上了一朵藍色的小花。李雨辰在精靈媽媽離去時哭了,她的淚水既是出自對自己來說是媽媽似的存在的精靈已離去而產生的悲傷,也是出自自己又尋找到了母愛的溫暖而產生的感動。
讀到最后我的眼睛濕潤了。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珍惜生邊的每一個人。
一、導入新課
請學生解釋一下何為“目送”?(這個問題為后面對主題思想的探討埋下伏筆)
二、學生初讀課文,弄清作者目送誰?寫了幾次目送?簡要概括每次目送的情形(熟悉文章內容,概括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三、精讀課文,作者三次目送兒子時兩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和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要求學生找到相關語段,仔細品味,“以我從……可以看出作者……。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形式解答此問題。這是本課的核心問題,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準確理解)
四、探討主題:如何理解“不必追”?(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必須聯系前面發言的內容,并進行加工、整理)
五、課堂小結:師生共談讀后感。(這是站在教師和學生不同角度的對話,是基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并結合文本進行的多元而又個性化的解讀)
第二天,筆者帶著這份簡單的教學設計走上講臺,和素未謀面的學生共同學習這篇美文。出乎意料,學生不僅能很好地完成我預設的問題,而且一些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發言頗為精彩,受到了評課老師的一致好評。這次經歷促使人思考:怎樣的備課才是有效的備課?
一般來說,教師備課,首先確定教學目標,即教什么。然后再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具體的教學步驟,完成教學設計。雖然當下大家都主張尊重學生,但在實際教學設計和實施上往往又回歸到教師本位上來。在備課時,經常站在教師立場上來解讀文本。在上課時,教師預設、學生討論,最終教師一錘定音的現象比比皆是。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如果教師過于強化自己的主導意識,必將導致課堂上學生主體意識的弱化。備課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如果我們在教學設計時就強行把學生的思路拉到教師預設的問題上來,課堂教學時又處處剝奪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意識、創造能力將被消磨殆盡。
如果備課之初我們能從學生角度出發來思考,就會想到學生將如何來學這篇文章,就會可以理清一條思路:以學生的認知水平來學,會先認識到什么,再認識到什么,最終認識到什么,然后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真正尊重學生,關注學生對文本的多元化、個性化解讀。備課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是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獲得文本帶給他們的精神財富,進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
有了上述思考后,筆者開始付諸實踐。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的《生命與和平相愛》,以猶太青年戴維為主人公,勾勒了他以學中文為主線的幾個生活片斷,反映了這個年輕人所代表的猶太民族的“生存意識”與對和平的向往。這篇文章比較長,同時學生對猶太民族精神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筆者備課時,先反復閱讀原文,把自己當成一個初三學生,以自己平日了解的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來感知和理解課文。最后形成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導入
板書馬克思、愛因斯坦的名字,請學生介紹他們的成就,并說說兩者的共同點。(均為猶太人)從而引出疑問:為什么猶太民族出現了眾多優秀人才?(讓學生帶著疑問開始學習)
二、整體感知課文
組織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并思考:讀了課文后,你會有怎樣的印象?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學生的發言很快集中到戴維的優秀――超常的語言學習能力)
三、深入文本,重點理解
1.戴維為什么能如此優秀?(緊承上一環節的問題而來,學生較容易發現是家庭造就了他的優秀)
2.從文中找出相關的描述,概括戴維家是個什么樣的家庭?
3.一個家庭良好的教育氛圍使人成才,那么是什么讓一個民族人才輩出呢?(學生探討,談自己的理解,答案五花八門,最后意見集中到民族精神上)
4.請學生在文中找一找最能概括猶太民族精神的相關語句。
四、理解主題,拓展延伸
師生共同探討:猶太人為什么會具備這樣的民族精神?(這個問題不僅是對猶太民族精神是什么的進一步追問,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愿意相信戴維小時候的愿望與生命、和平相關?”“第十四段中,作者為什么連用五個‘因為’?”等與主題表達密切相關的問題)
課后筆者曾經了解過學生對本課學習的感受,普遍反映一開始讀,有些地方不理解,但經過這樣層層深入、抽絲剝繭般的問題引導,對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呂淑湘也曾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由此可見,語感對于進行閱讀教學、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什么是語感?語感是學生對語言文字正確、靈敏、豐富的感受力,是提高理解能力,發展認知水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情趣培養的有效途徑。先就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聯想、想象,感知語言文字。
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僅從字面上是很抽象、很難懂的,只有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把同它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才能深刻領會內含、體會其實質。如在理解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因為學生地處內地,沒去過江邊,但大都到過黃河邊,初度時很難體會到詩的意境。這時,我讓他們看著書中的插圖,邊默讀邊想象站在河邊時的情景。學生不但想象到了詩人站在江邊,目送朋友的小船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而且體會到詩人與摯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再如,學了《月光曲》后,學生對《月光曲》中所描繪的情景很費解。我讓他們閉上眼睛,給他們范讀“他好象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這一段,并讓他們隨著我的語氣展開聯想。過了一會兒,我問:“你們都看到了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看到大海、月光、風、浪花等景象。可見,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是以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聯想和想象產生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開啟聯想的閘門,張開想象的翅膀,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
二、朗讀、體驗、感悟思想內容。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理解語言文字、體會思想內容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一種扎扎實實學習語言文字、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好辦法。學生要依靠朗讀來理解所讀的文字,就回把書面文字的感知及其深刻含義的領悟聯系起來。這樣既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從朗讀中反饋他們對課文內容真實的感受。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包含著不同的思想內容,蘊藏著作者不同的情趣意旨。學生只有提高富有感情的朗讀和心領神會的體驗,才能對思想內容進行敏銳的感受。“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薩特語),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知識課堂閱讀活動的政治者、學生閱讀活動的促進者、對話者,應診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不應以煩瑣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課本不是教本,而是讀本。要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多讀幾遍,對語言文字有所理解,促進形式進入情境,把對課文的學習變成對思想內容的感悟體驗。
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的地二、三自然段時,我先播放桂林山水的課件,讓學生邊觀看邊聽課文的朗讀錄音;接著,讓學生閉上眼睛再聽一遍錄音,并要求學生隨著朗讀的內容展開想象,深入體會;最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品位這段情景交融的文字。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并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朗讀,把那段難以言傳、只能意會的文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讓學生通過聆聽、想象、朗讀,體會到了桂林山(奇、秀、險)、水(靜、清、綠)的特點,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陶冶了愛美的情趣。由此可見,朗讀對領會課文思想內容,陶冶學生情操。起著其它閱讀活動包括替代的作用。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戰線在眼前的不在是抽象的文字符號,而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朗讀既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目、口、耳、腦、新協調活動,又使學生進一步品味了作品的語言文字美、音韻美、色彩美幾情感美,真正感悟到文章的思想內容
三、創設情境,啟迪學生心靈。
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是思維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這種對話和交流是雙向的是互動的。閱讀也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努力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如特定的情景之中,飽含深情地撥動學生的新鮮,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先問學生:“大年夜,你們都做些什么?”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說全家人包餃子,有的說在和伙伴放鞭炮,有的說再看春節聯歡晚會……臉上充滿了歡樂。緊接著,我說:“十九世紀,丹麥的一個大年夜,天又冷又黑,還下著大雪,有個小女孩卻赤著腳,穿著單薄的衣服,走在冷冷清清的大街上……”這時,我按下了錄音機,讓學生隨著一首十分悲涼的樂曲進入了課文的情景。這時,學生的情緒也隨著課文內容和音樂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剛才的歡樂氣氛已不存在了,教室里變得靜悄悄的。特別是聽到小女孩凍死在大街上時,有幾個學生竟流著眼淚,低聲抽泣了起來。顯然,學生已經進入了情境,他們的心與小女孩的心緊緊的連在了一起,都為她的悲慘遭遇而悲痛。通過這樣兩種情境的對比,更加深了學生對主人公的同情,和對黑暗資本主義社會的仇恨。
四、延伸、拓展,注重語言積累
“厚積”才能“薄發”。語文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更不可能學好語文。學生如果僅限于從課本上獲取信息,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并就各學段課外閱讀量做了具體明確的規定。第一學段不少5萬字,第二學段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于100萬字。教學時教師要借助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充分利用校內外圖書館,引導學生讀“萬卷書”,摘抄優美的詞句,寫讀后感,作讀書筆記,收集資料等。如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我安排學生借閱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學了《跳水》一文,找來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閱讀,學了《草船借箭》,我要求學生讀有關三國的故事,并召開“三國故事會”等。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利用課后思考題來增加學生的閱讀實踐,使課內所學到的知識向課外逐漸延伸、拓展。如學了《白楊》一文,要求學生通過看報、收聽廣播、收看電視,了解西部大開發的情況,與同學交流;學了《田忌賽馬》,讓學生找一些開動腦筋的故事讀一讀;學了《北京成功了》,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搜集北京2008年舉辦奧運會的有關資料,并辦了一期手抄報,等等。以次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漢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在日益頻繁的交往中,強烈的語感是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是思想認識逐步通向心靈的橋梁。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通過朗讀、體驗、創設情境等方式,逐步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和對思想內容的感悟能力,達到“是其言皆若處于午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學會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