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立秋的古詩

立秋的古詩

時間:2023-05-30 10:19: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立秋的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立秋的古詩

第1篇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它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時間在8月8日前后,那么立秋節氣的特點和由來是什么呢,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立秋節氣的特點和由來,歡迎閱讀!

立秋的由來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

立秋的氣候特點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立秋養生小常識1、飲食方面:滋陰潤燥

秋季燥氣較盛,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人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2、起居方面:早臥早起

立秋后,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們應當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

因此,在起居上,應做到“早睡早起”,這是因為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

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于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

立秋時節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白天“秋老虎仍然很炎熱,早晚溫差大。

此節氣中應該開始增加夜里的睡眠時間,低此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秋收”的養生原則。

3、運動方面:放松心情

適當的運動可有效改善“秋乏”。運動者可根據據自身本質和愛好,選擇算不、打太極、爬山等輕松和緩的項目。

運動量雨夏季相比可適當增大,運動時間可加長,但要注意強度不可太大,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專家建議,登山是立秋之后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4、情志調養:調節心情

古詩有“春傷秋悲皆自惹,花開花落豈由人”,可見,秋季是一個容易情緒波動、勾起人悲傷情緒的季節。有一招最簡單的調節情緒的方法,就是大笑。

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而現代醫學也有研究證明,笑對機體來說的確是最好的一種“運動”,不同程度的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有適當的協調作用。

對呼吸系統來說,大笑能使肺部擴張,人在大笑過程中還會不自覺地進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暢。

第2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但短短15分鐘的晨誦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誦讀,分寸實在不好拿捏。一味地讀,熟讀成誦的目的達到了,但往往失去了誦讀的“味兒”;如果語文色彩太濃,又把晨誦課上成了古詩詞研究課,有點舍本求末的感覺。

在每日的古詩誦讀中,我們邊讀邊誦,邊誦邊思。

一、幸福點擊

誦讀中,我們以新教育研發的晨誦教材為依托,結合孩子們的已有知識,選擇了一些適合他們誦讀的詩詞:

1.點擊適時的

所謂“適時的”就是符合誦讀時令的。《新教育晨誦》教材,正好結合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編排了適合孩子們誦讀的古詩詞。如9月7日白露那天,我們誦讀《閑居寄諸弟》;秋風蕭瑟時,我們誦讀《一葉落》;中秋來臨,我們誦讀《十五夜望月》《水調歌頭》;待到九月重陽時,我們還可以誦讀《九日齊山登高》;待白雪皚皚時,我們可以誦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詠雪》《卜算子?詠梅》。

2.點擊貼近生活的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生活也是學習的根據地。在誦讀的選擇上我們盡量以貼近孩子生活的詩詞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如《問劉十九》《漁歌子》《采桑子?重陽》《觀獵》等,這些詩中有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發生的故事,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

3.點擊節奏感強的

詩原是樂語,古代的詩和樂是分不開的,中國詩詞詩樂一體。而孩子們又比較喜歡唱歌。根據二者的特點,在內容上一方面我們盡量選擇平仄明顯、節奏感強的、易于孩子吟唱的作為晨誦的對象。如《水調歌頭》《一剪梅》《清平樂?村居》等;另一方面我們還把谷建芬老師譜寫的《新學堂歌》里的古詩詞提供給孩子們。

4.點擊意境美的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還側重于那些意境優美的古詩詞,以便在吟誦中啟發學生借助音樂的渲染和個體的想象去填補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詩句的語言畫面,引領孩子在晨誦中走入空靈的意境,提高晨誦的幸福指數!如《蘇幕遮》《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天凈沙?秋》等。

二、幸福旅程

1.讀一讀,讀懂詩題

古詩的詩題是詩的關I部分,本身就富有豐富的信息。在導入環節,我配以古典音樂的播放,引領孩子們就詩題說一說自己對所誦詩詞的了解。如在中秋前一天誦讀《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先讓孩子們在音樂中說說對“中秋”的了解,聊聊“中秋”習俗,從而走進古詩,進入詩的整體意境,對誦讀材料有一個整體把握,為后來的誦讀埋下伏筆!

2.讀一讀,讀好韻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詩境。在古詩詞的誦讀指導中,我讓孩子們根據聲調標出“平仄”律,找出“韻腳”,進行有節奏、有韻律地自由地誦讀。在指導中,我還根據古詩詞特點給孩子們配上一些輕音樂或古箏名曲,從而讓孩子們走進一個感性的韻律世界,初步讀出味道來!

3.讀一讀,讀美意境

讀好韻律只是讓孩子走進誦讀的感性階段,我們知道,兒童有著超成人的形象思維,同時這也是他們主要的思維方式。在誦讀指導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想象,從而進入一種意境,走入意境,再去誦讀。如誦讀《池塘晚景》《立秋》《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這些描寫秋天的古詩,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媒體展示、展開想象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詩中所描繪的清麗的秋夜意境中,使自己身臨其境。通過誦讀,孩子們仿佛已經看到了明月、聽到了露珠滾動的聲音;他們看見了水面蕩起的波紋,聽見了剪刀裁衣的聲音;看見了睡覺的,聽見了樹枝搖擺的聲音……一幅幅畫面再現了各種古詩詞的意象,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秋夜的迷人,體會古詩中那難以忘懷的意境,感受作者的靈感。這時誦讀傳送的不僅是一種言語,還有一幅畫,一幅整體的畫,如詩般不可解,只能用直覺去感覺,不能用蒼白的語言去描述!詩中固有的意境因添加了孩子的想象中個人的感彩,就有了一些靈動,誦讀也就有了一絲情味!

4.讀一讀,讀出情趣

在古詩詞的晨誦指導中,除了借助“韻律”,“意境”誦讀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導孩子讀出詩中的情趣,這種讀才是真正的誦讀!

何為情趣?依照語文課程標準的描述,可理解為人的情感。詩歌作為文本形式,是詩人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實寫照。如《秋風詞》中的李白在月圓之夜看著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因為離別而黯然神傷。這是獨屬于詩人的!當詩歌成為誦讀文本時它又是屬于孩子們的!課堂上孩子們通過多次的誦讀批文入意,從而把自己讀成李白,將李白的情感讀成自己的情感,達到“我即是李白”“李白即是我”的忘我境界,分擔著詩人的憂愁,他們時而閉眼聆聽,時而低聲吟誦,感受著古詩帶給他們的情感體驗。

5.唱一唱,唱出味道

詩大都可和著音樂來唱!谷建芬老師特地為孩子們譜寫了以古詩為內容的《新學堂歌》,也是為了激發孩子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我們學校大課間活動時間播放的歌曲,曾都是來自古詩詞的吟唱。因此,在晨誦課即將結束時,我建議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旋律將所誦古詩配樂吟唱,課間填進去唱一唱,開個“詩歌會”!如:學完蘇軾的《水調歌頭》,我們可以將清代張惠言的《水調歌頭》的歌詞代進去。

《文心雕龍》有言:文之思也,其神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引用之間,吐納金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展風云之色。王崧舟老師也說:古詩詞教學要字正腔圓地讀,要入情入境地讀,要有變化地讀,要入心入情地讀。

第3篇

一、在自然地理教學中培養分析能力,開發智力

李商隱《夜雨寄北》)是指秋季來自北方的冷氣團與西南季風相遇,暖濕的西南氣流在上,又加之盆地效應的影響夜晚抬升,因此形成降水;“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的是梅子黃熟的六月,夏季風北進,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此一帶形成準靜止鋒,受其影響而形成的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諺語“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是說低壓系統將要移至本地,預示著陰雨天氣的到來,“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講的是高積云是高氣壓控制的征兆,預示著短期內天氣仍將保持晴朗,而“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則分別描述了暖鋒、冷鋒過境帶來的天氣現象和過程……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二、在人文地理教學中領會原理,或折射地理環境

如教學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時,可提問學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反映了農業生產的什么特點?(地域性);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反映的是農業生產的什么特點?(季節性和周期性);而“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賁割地,秋分無生田。”則反映了二十四節氣對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

在學習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時,可啟發學生,“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反映了城市人口稠密,農村人口稀疏的差異狀態;“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南國水鄉聚落的畫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則反映了南朝時佛教盛行,廣泛傳播,進而可以延伸到文化擴散等知識的學習;“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中展現的空曠的田野,放眼望不到邊的蕎麥花,赫然烘托出一派人地和諧的景象,給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間;而“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等,則反映了古人適度開發生物資源、適當保護野生動物等樸素的生態環保觀念。

如若談到古詩文中對于旅游景觀的描寫,則更是不乏膾炙人口的傳世名句。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寫出了遠視仰觀廬山瀑布的形、色、聲、動之美;“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體現了把握觀賞時機的觀景方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體現出峰巒之雄偉,惟遠眺才可得;而“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則體現出乘船觀賞桂林山水的美妙;“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道出了泉城濟南的風景特色,“茫茫五百里,不辨云和水”描寫了滇池之蔚為壯觀;“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刻畫了三峽的谷深流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西湖之美;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則體現出登山涉水,求質求真,追求精神上的升華。

三、總結

詩詞、諺語的恰當引用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化知識,啟發智力,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當然具體到課堂運用時,也應力避牽強附會、喧賓奪主的情況發生。古今詩文中蘊含地理知識的內容很多,筆者在此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同仁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搜集整理,不斷積累,讓詩詞、諺語豐富充實我們的地理課堂,更有力地提升我們的教學質量和效益。

作者:鄧廣峰 單位:河北省泊頭職業學院

第4篇

“選擇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國真兄的詩打動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以那獨有的清新、雋永、真摯和富有哲理與韻律的詩征服了數以萬計讀者的心。他的詩集《年輕的思緒》、《年輕的風》、《年輕的潮》等不可思議地一版再版,一時“洛陽紙貴”,創造了中國當代詩歌史上的奇跡,這場“旋風”被人們稱之為“汪國真現象”或“汪國真年”。

1991年中秋佳節這一天,我和國真兄初識在“六朝佳麗地,金陵帝王洲”的南京,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新聞社、《青春》雜志社聯合舉辦的“金陵明月散文大賽”在“總統府”頒獎大會上。由于我倆同為福建老鄉、華僑眷屬,父輩在上世紀50年代初畢業于廈門大學,相見分外親切,20年來,我倆聯系也相當密切。

得知2011年7月8日至10日,國真兄將現身“三國舊地,包拯故鄉,淮軍搖籃,科技名城”的安徽省合肥市,以主持人的身份出席2011年亞太金融高峰論壇暨“九鼎獎”頒獎典禮,7月8日中午,我到合肥駱崗機場迎接國真兄的到來,并在他下塌的天鵝湖大酒店與他親切交談,國真兄告訴我:“假以時日,我的音樂成就將高于我的詩歌成就,以后大家提起汪國真,首先想到的會是他的音樂,而不是詩歌”。

1992年正當國真兄走紅之時,他在華東師范大學的一次講演中,接到這樣一個條子:“請你默默地退出中國詩壇。”國真兄說,我可以默默不語,但絕不退出詩壇;我可以默默無聞,絕不裝腔作勢。于是,他默默地研究起古典詩詞來。陸續創作并發表了許多舊體詩詞,“念奴嬌”、“臨江仙”、“水調歌頭”、“鷓鴣天”……嶄新的內容,豪邁的氣派,明快的節奏,嚴謹的平仄,奇妙的韻律,不僅受到專家的肯定與好評,同樣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據北京零點調查公司1997年7月,對北京、上海、南京、廣州、重慶、廈門等城市18歲以上的居民完成的“人們所欣賞的當代中國詩人”調查結果表明,在建國后出生的詩人中,國真兄“名列第一”。

簽名練成了書法家

自南京分別之后,我先后在海內外報刊,撰寫介紹國真兄的文章。又應《新安晚報》、《安徽青年報》編輯之托,向他約稿。每逢新春佳節和我的生日,他均寄賀卡向我致以遠方的問候。

1995年初夏,我得知國真兄從武漢到上海,參加一家臺資企業的營銷策劃活動。我連夜坐上火車,次日清晨抵達上海。在虹橋一寫字樓見到了闊別近4載的他。

“最近在忙些什么?”最普通的,然而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這幾年主要精力放在書法上。”

盡管曾耳聞過國真兄近年主攻書法,并頗有造詣,然而看到他帶來的字幅,還是情不自禁地發出了驚嘆之聲。

從詩人到書法家,國真兄出人意料地超越了自我。追溯原因,竟是因為簽名。

國真兄少年時并未練過書法,成名前,重文采輕書寫的他字寫得相當糟糕。

1990年5月21日,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出版后,國真兄旋即成了大紅大紫的名人,各地大中學校紛紛邀請他前去演講,眾多的電視臺請他做節目,各種盛譽之詞迎面而來。每天,所到之處的國真兄都被狂熱崇拜他的年輕人包圍著簽名留念。這在別人眼里本是很風光無限的事,卻讓國真兄感到非常尷尬。因為,他的字不好。

1991年11月初,在北京大學校園演講完后,眾學生請國真兄簽名,一位女生拿到他的簽名后,遺憾地嘆問了一句:“汪老師,你的字怎么沒有詩寫得好呢?”

一句輕嘆,嘆得國真兄臉紅,回到家,他決定練習書法。

剛開始,國真兄練的鋼筆字。當時,他的詩已被硬筆書法家們出了多種字帖,一有空他就比著練。幾個月后,再簽名時,國真兄竟能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了。

此時,文壇上對國真兄的詩褒貶不一,爭論得正酣。面對各種評價,甚至中傷,正在練習硬筆書法的國真兄超然對之,大徹大悟地認為:“苦求名聲先受累,求得名聲累雙倍。無欲無求也有偽,取舍有道少是非。”塵世的繁蕪讓國真忽然覺得書法是那么的奧妙無窮,樂趣無限,一個人靜靜地練習書法是那樣的悠閑神怡。他漸漸喜愛上了書法,于是又提起了毛筆,改練毛筆字了。

1993年整整一年,國真兄很少再寫詩文,并謝絕外出參加社會各種活動,獨守斗室,潛心毛筆書法。1994年以后,不管再忙再累,國真兄每天總要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練習書法,直到1998年。

國真兄練的書法比較雜。他先臨歐陽詢的楷書,然后是王羲之的行書和懷素、張旭的草書,并參照了書法的篇章布局。臨字帖,摹碑刻,為了有更多的練習機會,平日親朋間書信往來,國真兄也改用了毛筆。

國真兄的書法悄悄地走近了人們的眼前,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石先生在看過國真兄的書法作品后,曾驚嘆地評價道:“筆畫舒展,章法瀟灑,穩健剛勁,豪邁磅礴,字里行間滲透著陽剛之美。”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一般書法家所寫的內容,大都是唐詩宋詞,古文名聯之類,而國真兄所書寫的詩詞歌賦,全是自己創作的全新內容。張家界、黃山、五臺山、九華山、云夢山、云臺山、花果山、周瑜陵園、關帝廟等旅游名勝景點,有他的手跡;他還應邀為以香格里拉酒店集團為代表的一批旅游涉外飯店創作書畫作品。

最讓他有成就感的是為香格里拉集團題寫酒標,“在很多國家,香格里拉酒店的酒標都是由該國最有名的詩人來題寫的。”國真兄說,酒店方面輾轉找到他,提出要他創作一首詩并親筆題寫,具體要求是:第一必須有“酒”,第二必須有“生活”,第三必須有“香格里拉”,第四,這首詩不能太長。國真兄提筆寫下:“酒中豪情霧里花,唯愿時光盡瀟灑。人間仙境何處尋,香格里拉請回家”。后來全國18家香格里拉酒店都使用了這個版本。

2002年他入選中國文聯出版社當年出版的《中國百年書畫走紅名家》一書。我提及這些時,國真兄微笑道:“我的書法與安徽有著不解之緣。”1998年春,應廬江縣縣長常啟斌之約,他為該縣的周瑜陵園題寫了一幅碑銘,憑著他深厚的古典詩詞文化修養,與他那有相當造詣的書法功底,一時名聲鵲起,登門求墨者及信函,紛至沓來,應接不暇。國真兄坦誠地說:“如果說我的書法有點名,還真應該感謝安徽,感謝安徽的周瑜墓呢!”

說來有趣,像他的詩被人們認可的過程一樣,國真兄的書法作品一開始也是先在書法愛好者中流傳饋贈。

2000年秋,國真兄結識了《報》的一位美編,這位美編喜歡收藏,那天他見到國真兄時忽然說:“我那里有你的字”。國真兄十分驚訝:“我并未賣過字畫,也與你素昧平生,此話從何說起?”原來,這位美編是從國真兄與一朋友的書信往來中收集的。2002年年初,國真兄在北京琉璃廠的一家古字畫店里看到自己的兩頁信札,上前詢問值多少錢。店主說少千元不賣。國真兄又問真值那么多的錢嗎?店主說,這你就不懂了,世上有兩種字最值錢,名人寫的字即名人字和書法家寫的字即字名人,而汪國真的字二者兼之,你說能不值錢嗎?國真兄雖然半信半疑,但怕自娛的書法作品再流落在外,從此后再不敢輕易用毛筆傳書了。練書法不僅使國真兄成了書法家,而且也帶他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寫舊體詞譜曲和繪畫。

“舊體詞的節奏,曲譜的韻律,繪畫的濃淡干濕與書法的章節布局有內在的聯系,在本質上是融會貫通的。”說這話時,國真兄滿臉的淡然寧靜如無瀾的深潭。看來,書法能洗掉人們身上的鉛華浮躁之說,當信。

滾燙的心永遠年輕

22年過去了,當年讀汪詩的豆蔻年華的青年男女,早已步入中年,但汪詩帶給他們的快樂是難以忘懷的,他們還時不時會翻出當年抄寫的詩句,回憶起那青年時光。而如今的青少年學生又如何呢,他們喜愛國真兄的詩嗎?

“有青春年華在,就有汪國真的詩在”。當年評論家對國真兄的詩歌定位評價實在是恰如其分。

國真兄告訴我,應青年學生的要求,2000年教育出版社在出版《高中語文讀本》時,特意將他的五首散文詩收集一起,起名《短文五則》放在第一冊第一課中,供學生們學習。

如今的青年學生依然喜愛著國真兄的詩。2010年8月,國真兄做客南國書香節南方分級閱讀館,本來是一個與小朋友分享人生經歷的活動,沒想到來的卻幾乎清一色是大學生,把小小的場館擠得水泄不通。

重溫22年前的盛譽時光,甚感欣慰的國真兄有點興奮地說,這一代人接受新事物更多更快,商品意識更強,選擇性更多樣化,取舍更大膽。我的詩能得到他們的青睞,真讓人高興。

說這話時,國真兄似乎又回到了當年意氣風發的青春歲月之中。國真兄雖然在1980年讀大學時就開始寫詩并發表,但他的詩直到10年后的1990年才得到讀者認可。國真兄的詩首先在北京中學生中引起反響,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學生中流傳,當時因沒有國真兄的詩集,人們只好到處抄著閱讀。

說起國真兄出版的第一本詩集,這里還有一段趣事呢。1990年4月初,北京一所高中二年級的語文教師正在講課,發現同學們不專心聽講,在下面相互傳遞抄著什么。這位老師一問,同學們正在抄寫國真兄的詩。中午,這位老師回到家,閑談中把此事告訴丈夫孟光。孟光是北京學苑出版社的編輯室主任,一聽,職業的敏感使他當即放下碗,讓妻子找來同學們傳抄的汪詩,讀后,拍手叫絕,下午回社后,向領導匯報,決定出版國真兄的詩集。

但卻找不到國真兄這個人。四處打聽,有人說國真兄是臺灣的,有人說是香港的。找了整整兩天,最后發現國真兄在北京,大學畢業后一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上班。

北京學苑出版社找到了國真兄,表示希望出版詩集,并提出一個條件: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和最好的裝幀出版。國真兄非常高興。按約定,出版社拿到書稿僅23天,就推出了《年輕的潮》。當時社會上已經有很多汪詩的手抄本,詩集出版后立即被搶購一空,引起很大反響,出版社不斷加印,一股“汪國真狂熱”迅速在全國大中學生中掀起。

如今,國真兄分析道:“當時轟動也是有原因的,很多讀者長時間找不到我的詩,所以詩集一出就能夠在年輕讀者中間引起轟動”。

一些人看到年輕氣盛的國真兄一下子成了詩人,在快速出名、人氣極旺的他還在飄飄然之時,便懷著各種心態開始議論甚至詆毀他的詩。

22年后的今天,國真兄再談起當年對他的詩的不同評論,他說:“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的詩也如此,不可能完美無暇。但有人笑我的詩淺薄,我不敢茍同。我的詩雖然通俗,但可以流傳。”

為了寫好詩,國真兄曾系統地研究了古代、現代的一些詩歌在當代仍膾炙人口的原因,比如唐詩《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國真兄研究后認為,容易傳播流傳的詩有3個特點:詞不華麗,通俗易懂;真情實感,能引起讀者共鳴;常讀常新,經得起品味。

國真兄按此要求,寫出了“通俗但可以流傳”的詩句。至于汪詩究竟有多大生命力,國真兄告訴我:“要真正給我的詩定位,公正客觀地評價它,還要等50年以后。”

作曲成就高于寫詩

國真兄不僅與詩有緣,與書法有緣,而且與音樂也有緣。正當有人說:“汪國真搞書法是不務正業”時,國真兄完成了他的“三級跳”———又在默默地搞起了音樂創作。

2001年立秋,國真兄應邀來到合肥、舒城等風景名勝采風。這是我在合肥和他第三次相逢,他已成為一名作曲家……,之前的7月29日,他的詩詞音樂演唱會在北京國家圖書館音樂大廳舉行。

國真兄說,“我是幸運的。”我說,至今你已說了很多次“幸運”,你太謙虛了。其實,成功當前不止是幸運二字能涵括的。他笑了,沉默片刻,點頭說,是的。

作為藝術的門類,這些也都是觸類旁通的。詩歌的張馳、錯落和書法互為映證,音樂的節奏、韻律也和詩歌一脈相承。這大概也從側面解釋了國真兄能夠于藝術的各個門類有所領悟的原因吧。國真兄曾在詩里說,“海洋是一張大紙,自然是無與倫比的字帖。”詩、書、文、樂之余,他還喜歡旅游。他說,自然能出詩出畫出旋律。即使只見一根枯枝,也可想到書法的運筆之勢,令人豁然開悟。

國真兄真正學習作曲是從2000年開始的,但真正觸動他對音樂有興趣的卻是1993年,著名作曲家徐沛東在一家雜志上看到國真兄的一首詩《擋不住的青春》,內容極佳,隨即音樂靈感迸發,作成曲子。恰在這時,遼寧電視臺《萬歲,高三(2)班》劇組要徐沛東為其創作一首主題歌,因為《擋不住的青春》的詞曲與該劇內容相符,便作為該劇的主題歌,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來,國真兄還有些詩作被著名作曲谷建芬譜曲,由歌壇大腕劉歡、韋唯、解曉東、閻維文、那英等明星演唱,它不僅感染了那些年輕的聽眾,而且還感染了國真兄自己。國真兄認為自古以來,詞與詩,合樂可歌,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他想:如果我用音樂的形式來闡釋自己的作品,也許會比別人理解更準確,更有意義。于是,他嘗試著作曲。北京是中國音樂界名家薈萃之地,加之隨時有高人指點,國真兄很快作出20首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歌曲,且曲調優美,格調高雅,達到相當的專業水準。聽國真兄創作的歌曲,就像他在《音樂》那首詩中所說的那樣:“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娓娓述說一個動人的故事/把一塊七彩寶石/悄悄放在你我心上。”

2003年,國真兄出了第一個音樂專輯———《聽悟汪國真》,以后幾乎每年都出一個音樂專輯。他的一首古詩詞歌曲入選王淑芬教授主編的,中國音樂學院教科書上。

“通過歌曲的形式,更能讓大家了解和熟悉詩詞,就像蘇軾的《但愿人長久》這首詞,許多人會背誦,是因為一首流行歌曲的傳唱。”國真兄說,對于現在的流行歌曲樂壇,他并不陌生,特別是周杰倫與方文山搭檔創作的中國風作品。“方文山寫的一些歌詞,很有古詩詞的韻味,我發現以這種方式傳播更能引起聽眾,特別是年輕聽眾的興趣。”

第5篇

七夕是中國民俗大節之一,七夕在農歷七月七日。七夕在漢代以前不一定在七月七日,它大約在七月朔日。

七夕的時間點在上古是根據織女星的位置確定的。織女星即天琴座。它是北半天球亮度僅次于大角的明星,也是北半天球最亮的早型星,因此織女星很早就受到人們的注意,在上古,人們將織女星作為季節的標志星,“織女之紀,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漢書?律歷志》)。織女星成為時間的天文點,星紀以織女星為標志,說明織女星在古代天文歷法中的重要地位。與織女星相對的牽牛星在古代同樣被作為天文時間變化的標志,“推之以上元為始,起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牽牛之初”(《太平御覽》卷一引《禮含文嘉》)。織女、牽牛的攜手與兩星的天文地位有著密切關系。《夏小正》七月“漢案戶”,“初昏,織女正東鄉”。上古七月初昏時,銀河正對著門口,織女星在正東方向出現。人們以織女星出現的方位確定七月月序,它與北斗斗柄的南指相配合,相輔相成。《星經》則明確地記述了織女星出現的日期,“織女三星,在天市東端,常以七月一月六七日見東方”。織女星只要初昏時在正東方向出現,就標志著進入了秋季月序,首次出現的時間是七月初一。

從星紀來說,這是“星回歲終”新舊更替的時節,七月初一具有星紀歲首的意義,而歲首祈年、祈福、祈子嗣的習俗一直成為后世七夕習俗的核心之一。由于后代歷法的改變,除專業人士外,一般人們對古代星紀的情形不大了解,但社會歷史的記憶也很頑強,人們對以織女星為新年標志的記憶盡管模糊,可仍然覺得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它還可以作為秋季來臨的季節星象,立秋日的確定一般要參考織女星的位置。由于織女星與牽牛星分別為銀河兩側的亮星,二者在上古就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作為星紀的標志。

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的想象力日益豐富,于是將人間生活投射到蒼穹天幕,逐漸滋生了有關織女、牽牛的神話傳說。織女、牽牛的傳說起源很早,傳說時代無以確證,現存最早的透露出此傳說信息的是《詩?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天上的銀河波光蕩漾,看銀河這邊織女每天移動梭子,也沒有織出布來,看銀河那邊閃亮的牽牛也不拉車負重。此時的織女星與牽牛星已經人化,但那時織女與牽牛大概還沒有發生男女關系。

織女與牽牛的情感糾葛傳說至遲在戰國末期秦朝初年已經廣為流傳,據云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第一五五簡正記“取妻”忌日說:“戊申、己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簡文的大意說,戊申日、己酉日牽牛迎娶織女的喜事沒有辦成,如果在這樣的日子娶婦的話,三年丈夫就會離棄妻子。在另一簡文中說:“戊申,己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由此可證當時不僅流傳牽牛與織女締婚的傳說,而且因為織女牽牛為河漢的阻隔未能成婚的傳說而影響到民俗生活,形成一種民間婚嫁的時間禁忌,當然很有可能是民間已有七月初的婚姻禁忌,然后以織女、牽牛的傳說來特別強化這一習俗,《日書》中就有“正月、七月朔日,以出母(女)取(娶)婦,夫妻必有死者”的警告。本人以為這是一種上古習俗的變異,上古春秋二季是男女自由婚配的季節,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成為社會主體之后,男女之間的自由交往受到限制,為了阻止秋季男女的傳統聚會,因此出現了七月初的結婚禁忌。漢魏六朝以后由于家族文化的發展,人們才將對封建禮法提出的抗議融入節俗之中。

傳說楚懷王初置七夕(明羅頎《物原》),從上引《日書》的材料看,戰國已有七夕節俗部分因素,但真正將七夕視為節日并定為七月七日是在漢代。在秦初,七夕還是一個禁忌日,織女牽牛的故事悲劇結局還是對禁忌的說明。《古詩十九首》描寫的就是這一情形:“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古詩大約是《詩經?大東》的擴展,它用優雅的詩化語言與豐富的藝術想象力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凄美動人的故事。西漢中期以前,牛郎織女故事在民間還是時日禁忌的依據,我們從當時流行的一個巫術習俗中可得到證明。《太平御覽》引《淮南萬畢術》記載了使婦人戀家巫術,“赤布在戶,婦人留連。取婦人月事布,七月七日燒為灰,置楣上,即不復去。勿令婦人知”,這則巫術表露了時人仍將七月七日視作別離日。《四民月令》則只記合藥丸、曝經書及衣裳,曬書曝衣是漢代七月七日的習俗之一。

漢代是七夕由古代歷法的天文點向歲時節俗轉變的時期,后世七夕中的節俗要素在漢魏之際已經初步顯現出來。七夕節俗主題在西漢中期以后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由七夕的分離禁忌逐漸演進到男女的良宵歡會,七夕由兇時惡日轉變為良辰吉日,這是七夕民俗的一大升華,也是七夕真正成為傳統民俗節日的精神助力。織女牽牛的悲劇傳說演進為牛女鵲橋相會的喜劇故事,這不僅是故事情節的擴充、發展,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民眾的精神情感需要,社會可以改變人們的現實行為,但不能泯滅人們原始的情感渴望,在秋夕晴朗的夜空之下,人們自然會喚起對歷史與美好人生的回憶與向往。

七夕的變化大約發生在漢武帝時期,七月七日漢武帝與西王母的多次聚會的傳說(《太平御覽》卷三十一時序),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游的吉日良時。而西王母降臨前每有青鳥探看,又為漢代將烏鵲融入牛女傳說提供了依據。漢代民間認為鵲重情感,“鵲腦令人相思”,因此漢代有巫術“取雌雄鵲各一,燔之四道通,丙寅日,與人共飲酒,置腦酒中則相思也”(《淮南萬畢術》)。由鵲之導行、相思的特性,逐漸變化推演出烏鵲搭橋的傳說,《風俗通義》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七夕在漢魏之時初步完成了它由忌日向民俗節日的轉變,魏人董勛就明白地表述了“七月七日為良日”的民俗事實(《風土記》引述)。董勛的說法是對民俗的概述,民俗自身有一個較長的流傳過程。七夕節俗的豐富與圓滿是在六朝。六朝時期關于七夕有多種生動的記述。經晉人葛洪整理的《西京雜記》首先記述了漢代宮廷七夕節俗情形,漢宮“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卷三);又:“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卷一)。由此可知,男女好合、乞巧等習俗已開始出現在七夕節俗中。這是上層社會的七夕情形,民間情況由于缺乏資料,難以確知,照常理看,其節俗的性質類型也約略如此。不過,我們也可以提出這樣的看法,就是七夕的節俗性質變化首先發生在上層,然后由宮廷向民間擴散,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是常有的,就是在漢代還有京城習俗向四方擴布的顯例:如漢代的發式變化,長安民謠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漢書?馬援傳》)七夕新節俗在漢代民間肯定有一定的影響,傳說竇后少時因為頭禿,家人不喜歡她,“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織女,獨不許后出”,結果,“有光照室”,竇女反而得到了作太后的祥瑞(《荊楚歲時記》)。

晉人周處《風土記》為我們描述了當時民間七夕節俗的生動場景:“七月七日,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愿,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七月七日成為欣賞天庭歡會、乞求人間幸福的良宵。其后,《荊楚歲時記》記述了南朝婦女七夕穿針乞巧等民俗。七夕原有的禁忌意義在六朝時期已經完全消解,漢魏以后,七夕主要成為表達女性愿望的節日。

牛郎織女傳說的早期形態有兩則頗有意味,一則是《荊楚歲時記》引錄緯書的傳說,“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星主瓜果,嘗見道書云:牽牛娶織女,借天帝錢兩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是也”(《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傳說從經濟社會的角度解釋了牽牛與織女的分離(值得注意的是牽牛星在荊楚地方變為河鼓三星,后世大多以河鼓代牽牛成為牛郎的天上星象),此傳說反映了當時婚姻論財、致使貧民男女不能好合的社會問題。

傳說所反映的問題的確存在于漢代社會,楊樹達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中搜集了數則婚嫁禮聘的事例,有夫家貧者,婦家或假貸幣以為聘,如張負相中了陳平,將女兒嫁他,“為平貧,乃假貸幣以聘”(《漢書?陳平傳》);有官吏助民禮聘,循吏任延在東南為了推廣嫁娶禮法,出錢資助搞了一個“集體”婚禮,“其貧無禮聘,令長吏以下各省俸祿以賑助之,同時相娶者二千余人”(《后漢書》本傳)。當時聘禮禮金往少里算也要二三萬錢,展允篤學貧苦,年將知命配匹未定,李固為此替展允募集禮金,“允貧也,禮宜從約,二三萬錢,足以成婚”。當時確實存在重納聘的習俗,即使外國國王迎娶漢朝公主也不能免俗(見《漢書?西域傳》)。這些漢代婚嫁事例令人稱奇地說明了一個事實,傳說的細節十分真實,婚姻納財,禮金數額較大,人們借貸下聘禮,男女因經濟的原因而不能成婚等社會現象,都成為牛女傳說興起的歷史文化背景。民眾將現實生活中的困境投射到了天庭,隱含著人們對專制勢力的不滿,表達了人們的一種社會倫理觀念。

另一則牛郎織女的故事則在南朝梁人殷蕓的筆下首次完整地被記錄下來,“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應該說這是一個較早期的故事,織女與牽牛郎的分離,是因為織女的過錯。天帝似乎是一個嚴厲的家長,這大概是漢魏時期家族生活的反映,體現了家族社會的倫理規范。

第6篇

本身具有一定的強身健體作用,在中國傳統歲時節日里,人們進一步發揮了酒的這種自然功能,通過制作和飲用各種時令酒,以更好的狀態度過歲時節日,達到自然的順天應時,強身健體的目的。時令酒在一定程度上是“藥酒”,其中一些品種傳承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1.1春節的椒柏酒、屠蘇酒春節舊稱元旦,時間為農歷正月初一。后,以公歷元月一日為元旦,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習慣上正月初一至初五均叫春節。春節是人們送舊迎新,祈盼來年好運的節日。節日期間人們有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餃子、飲椒柏酒和屠蘇酒的傳統習俗。《荊楚歲時記》言元旦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其中,椒柏酒和屠蘇酒就是人們針對春節期間的時氣而特制的“藥酒”,人們認為飲用椒柏酒和屠蘇酒,可以達到順天應時、強身健體的目的。椒柏酒,有祛病的功用。漢代時就有元旦飲椒柏酒的習俗。據崔寔《四民月令》所記載,“椒”即“玉衡”星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吃了以后能免除百病。椒、柏可分別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古人相信元旦飲用椒花柏葉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祛病長壽。古詩中留下了關于元旦飲椒柏酒的記錄,如南朝庾信《正旦蒙趙王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屠蘇酒,也有祛病的功用。屠蘇本是草庵的名稱。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引唐代韓鄂《歲華紀麗》:“俗說屠蘇者,草庵之名也。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夕,遺里閭藥一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識名,但曰屠蘇而已”。孫真人《屠蘇飲論》云:“屠者言其屠絕鬼炁,蘇者言其蘇省人魂。其方用藥八品,合而為劑,故亦名八神散。大黃、蜀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一分,烏頭半分,咬咀以絳囊貯之。除日薄暮,懸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酒中。”可見,屠蘇酒是一種用多味藥材浸泡的酒,這些藥材的功效主要是清熱、散風、健脾、除濕,古人認為這種酒對身體有益,元旦時合家飲之可不病不疫。椒柏酒和屠蘇酒的飲用還有一定的規則,即讓全家年齡最小的晚輩先飲、長輩后飲。元旦飲椒柏酒和屠蘇酒的習俗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和身體健康的向往,歷代一直沿襲,椒柏酒和屠蘇酒也成為各階層人士在元旦時共飲的時令酒。

1.2端午節的菖蒲酒、雄黃酒端午節的時間是農歷五月初五。古人十分重視逢雙的單數的日子,如農歷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認為這些日子的時氣不佳,必須小心度過。五月初五,在傳統觀念中是一個惡日,人們采用多種趨吉避害的手段來達到安全度過此日的目的,端午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健身強體、抗病消災節。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食粽子、咸蛋,放艾草,掛香袋,飲雄黃酒、菖蒲酒等。其中,菖蒲酒、雄黃酒是一種時令藥酒,古人認為兩者能夠趨吉避害、強身健體。菖蒲酒可以避惡去毒。菖蒲在《本草綱目》中被列為本草上品,菖蒲根“辛、溫、無毒……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菖蒲酒最初是以菖蒲為藥材,以黃酒為原酒浸泡而成。以菖蒲浸酒能治病,《本草綱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石菖蒲煎汁,或釀或浸,并如上法。”唐五代以后,人們就開始盛興端午節喝菖蒲酒。唐人殷堯藩《端午日》說:“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可知,菖蒲酒是新興飲品,人們認為它比艾草、靈符更重要。《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五以菖蒲,或縷或屑泛酒。”又坡詞注云:“近世五月五日,以菖蒲漬酒而飲。”雄黃酒具有同樣的功能。它有兩種制作方法。其一是單用雄黃浸酒,可涂,單飲需慎重。《本草綱目》認為雄黃“苦、平、寒,有毒。主治寒熱,鼠瘺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煉食之,輕身神仙。”清《燕京歲時記》云:“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曬之,用涂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雄黃酒的避惡去毒功能強大,單飲需慎重,在著名的傳奇故事中,白娘子在喝了雄黃酒后顯出了原形。其二是合用菖蒲和雄黃浸酒,可飲可涂。《清嘉錄》云:“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墻壁間,以祛毒蟲。”又記,吳曼云《江鄉節物詞》小序云:“杭俗,五日剉蒲根入火酒,和雄黃飲之,或以涂小兒額上。”詩云:“細切蒲菹勸舉觴,不須九節證靈菖。嬌兒怯試燒春味,一抹妝成半額黃。”

1.3重陽節的酒、茱萸酒等重陽節的時間是農歷九月九日,今又以此節為敬老節。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登高、賞菊、插茱萸、放風箏、吃重陽糕、飲酒和茱萸酒等。其中,酒和茱萸酒是時令藥酒,古人認為,在重陽節時飲用可以延壽避邪。因在九月開放,成為重陽節的重要標志。古人認為,可輔體延年,有助彭祖之術,因此被人們稱為“延壽客”,人們喜愛,在重陽節有簪菊、賞菊、作菊枕、品飲酒等習俗。酒有兩種制作方法。其一為釀造法。《歲時廣記》引《西京雜記》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酒,令長壽。盛開時,采莖葉,雜黍米釀酒,密封置室中,至來年九月九日方熟。且治頭風,謂之菊酒。”其二為泛酒法。即在酒中加而成。《夢粱錄》記載:“今世人以、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作為中藥,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風清熱、平膽明目、防病辟疫的作用,主治外感風寒、頭痛、目赤等癥,用泛酒確有一定的養生功效。茱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食茱萸,另一種是山茱萸。古人認為,茱萸不但具有治寒驅毒的藥效,而且有增年益壽、避邪去災的作用,人們稱茱萸為“避邪翁”。在重陽節時,人們有插茱萸、佩茱萸、看茱萸、嗅茱萸、飲茱萸酒等習俗。《歲時廣記》引《提要錄》:“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灑門戶間辟惡,亦有入鹽少許而飲之者。”又云:“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辟惡。”宋人飲重陽酒更盛,人們常以、茱萸浮于酒飲之。重陽節飲酒、茱萸酒的習俗一直延續至明清。除了兩者,一些地區的人們在重陽節時還要浸制枸杞酒。《歲時廣記》引《四時纂要》云:“重九日,收枸杞浸酒飲,不老不白,去一切風。”可見,重陽節時正值枸杞成熟,用它來浸酒飲用具有養生功效。《本草綱目》認為:“枸杞酒補虛弱,益精氣,去冷風,壯陽道,止目淚,健腰腳。”此外,中國傳統歲時食俗中還有立夏制作“駐顏酒”、夏至頒“冰酒”、七夕制作“明星酒”等風俗。這些酒的制作均遵循了中國古人非常重視的順天應時、順應自然的觀念,飲用這些酒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強身健體的作用。

2社會功能———祭祀迎神,怡情和諧

古代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也相對有限,酒作為一種怡情之物,在人們的日常和社交生活中占據了突出的地位,尤其是在傳統歲時節日中,各階層的人士大都要飲酒聚宴。酒在傳統歲時節日中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功能,不僅體現了“酒以成禮”,在祭祀迎神等場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且“無酒不成席”,作為傳統歲時節日里人與人之間進行社會交往的“劑”,具有怡悅心情、抒懷、通氣合好、和諧歡愉的作用。

2.1春節的春酒、年節酒如前所述,春節舊稱元旦,是人們送舊迎新、祈盼來年好運的節日。人們通過飲用椒柏酒和屠蘇酒,來達到順天應時、強身健體的目的。除了這兩種時令藥酒之外,人們在春節期間還有喝春酒、年節酒的習俗,這種習俗具有怡情和諧的功能。元旦天亮之后,鄰族戚友以及官宦之間要交相拜賀。親朋拜年,要留下喝春酒。在古代,冬釀春熟之酒,被稱為春酒。《夢粱錄》正月:“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錢三日,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街坊以食物、動使、冠梳、領抹、緞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撲。不論貧富,游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由此可見春節飲酒的范圍之廣,場景之熱鬧。相信如果沒有酒的參與,春節期間人們相聚的歡愉程度就會降低。元旦期間,人們還盛行互相請客吃飯,稱為年節酒。《清嘉錄》云:“元旦后,戚若友遞相邀飲,至十五日而止,俗稱年節酒。”可見,年節酒的時間持續較長,這其實就是人們在春節,即古代中國社會最重要的休整期中,密切聯絡增進了人與人之間感情,尤其是增進親朋間關系的一種有效方式。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其實在古代社會,人們不僅在元旦期間飲宴,有錢有閑階級甚至把這個時間范圍延伸至整個正月,如《歲時廣記》引《玉燭寶典》記載:“元日至月晦,并為酺聚飲食。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樂。酺聚者,大飲之名也。一云,出錢為醵,出食為酺。”這種恣意享受生活的狀態,當然不存在于普通社會階層,但從中可見春節期間人們飲宴的歡愉和魅力。

2.2社日的社酒社日為中國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人祭社,每年春、秋各一次。漢以后,社日的具體日期不斷變化,一直到唐代才最后固定下來,即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為春、秋的社日。春、秋社大約在春分或秋分后五天之內。就春社而言,基本是在二月舉行。社日的重要習俗就是飲用社酒,它不僅具有祭祀迎神的功能,更具有怡情和諧的功能。《荊楚歲時記》里有社祭的具體情形:“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胙。”祭社神的目的,最早不過是祈豐和慶豐,后來則發展到祭祀后人們在原地聚飲聯歡,同時也作為春種前后、秋收前后的休整。社日在唐代盛行,唐詩中有關描寫很多。如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宋代的朱熹描敘社日活動則言:“農畝懷歲功,壺漿祝神釐。”人們在豐收后,紛紛提攜壺漿,祭祀土地神。社日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其實不只是為了“祝神”求佑,而是為了歡樂、友聚和暢飲。《東京夢華錄》云:“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貴戚。”在古代的中國,廣大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們不僅在社日請客飲酒,而且還給朋友和親鄰送酒,人們通過社日的歡飲,融洽各種社會關系。熱烈的社日聚飲活動,一直延續到清朝。《清嘉錄》的記載更為詳細:“(二月)二日,為土地神誕,俗稱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謁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樂以酬。村農亦家戶壺漿,以祝神厘。俗稱田公田婆。”社日的歡愉,是勞動者們對自己辛勤勞動的獎賞,也是點亮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

2.3上巳的“曲水流觴”上巳,又稱元巳,作為節日特指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此日古代有“祓禊”等風俗,三國魏以后,“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古人認為,三月初三時氣不好,因此要在水邊沐浴清潔,去掉疾病和不祥,人們還采摘鼠曲草,用蜜汁加粉調和,做成餅團食用以去除不好的時氣。后來,人們常臨水宴飲踏青游春,并產生了“曲水流觴”的飲酒習俗,極具文化情趣。“曲水流觴”的習俗更多地是具有怡悅心情、抒懷的功能。《荊楚歲時記》言:“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在彎曲的溪中,將盛著酒的杯子浮于水上漂流,借流水傳杯,人們各自守候一處,酒杯漂到誰的地方,誰就取飲賦詩,借以取樂。這種漂浮的酒杯,兩側有一對耳朵或翅膀,稱作“羽觴”。因此,曲水流杯又稱“曲水流觴”,這是魏晉以前人們從修禊事時臨水宴飲、踏青游春演變出的一種飲酒方式。以曲水流杯為契機,朋友借此常聚會,最為著名的是晉代王羲之與朋友的會稽山陰蘭亭修禊的故事。但是,當時的“曲水流觴”的活動,并不限于文人墨客。到了唐代,上巳成為唐代三大節日之一。在節前五天,按照官吏職位高低,皇帝要分別賞給不同的宴會費用。上巳日皇帝照例賜宴曲江亭,百姓也到曲江行樂。唐《輦下歲時記》:“三月上巳,有錫宴群臣,即在曲江,傾都人物,于江頭禊飲踏青。豪家縛棚相接。至于杏園,進士局在亭子上。宏詞拔萃宴在池南岸,內學士駙馬等張建封宴元巳曲江,特命宰相同榻入食。”此外,唐詩中也多有描寫上巳的作品,尤以杜甫《麗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佳句最為膾炙人口。宋代以后,上巳日祓禊“曲水流觴”的風俗雖明顯少于前代,但還在文人學士的階層流行,成為文人學士們交流敘情、傾吐心聲的一種娛樂方式,“曲水流觴”,這一古代民眾的飲酒方式逐漸演變成為文人學士的特有的飲酒方式。流杯本是野外溪畔所為,后來人們修備專門的園池進行,今存清代流杯之處不少,可見“曲水流觴”之俗傳至清代。

2.4中秋的團圓酒中秋節的時間是農歷八月十五日,人們傳統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飲團圓酒之俗,寓意團圓美滿。中秋節的團圓酒習俗,除了具有祭月、拜月的功能之外,更多地是具有怡情和諧的功能。中秋節的飲食活動一般以家庭范圍為主,非常強調融洽的家庭氛圍,這十分有利于增進親情。這一天,不管是家人團聚,還是摯友相會,大都離不開賞月飲酒。《東京夢華錄》云:“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從“爭占酒樓玩月”,可以想見,當時人們在酒樓賞月飲酒的熱鬧氛圍。《夢粱錄》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時人們不分階層,無論貧富,紛紛解囊飲酒賞月,歡度佳節。中秋節和此前中國盛行的歲時節日不同,它們大多是以節氣為標志或以祭祀迎神為目的,而中秋節是一個具有深厚人文倫理情懷的節日。中國人之所以對中秋之夜的圓月感興趣,除了“中秋之夜,月色倍明”之外,還因為它能象征親人、至友的團圓,而中秋的團圓酒則更添加了這種節日團圓的氣氛,能夠更好地融洽家庭關系。即使家人不能夠團圓相聚,人們也會用一壺清酒來思念親人,正所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的酒讓人更加珍惜家人的團聚,進而祈盼家國的平安。此外,中國傳統歲時食俗中還有花朝節飲“花朝酒”、十月朝的“會飲”、除夕飲“分歲酒”等風俗,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同樣具有祭祀迎神、怡情和諧的社會功能。

3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