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5: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節詩詞佳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傳統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世代相傳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作為語文教師,不斷挖掘、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并付諸于語文教學實踐,使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這是時代賦予語文教學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古詩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傳統文化的傳承。在語文教學中,有計劃、有層次的把中國古典文學知識貫穿于教學工作的始終,使學生多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備課中有意識的附加一些詩辭歌賦等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添加一些詩辭歌賦及中國古典文學知識,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在平時語文教學日程安排上,要求學生多看、多讀《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等傳統文化著作,熟記一些傳統文學的名言佳句,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學素養。
2.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愛國主義情感在傳統文化中表現的最為濃郁和強烈,也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拔槐安桓彝鼞n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到:“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在語文教材中國古典文學內容教學時,注重對作者和時代背景的講解,在讓學生全面理解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同時,讓學生撰寫詩辭賞析和讀后感,進一步加深對文章(詩詞歌賦)主題的理解、對詩人愛國情懷的感悟。
3.親情教育。反映親情及傳統倫理道德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歌頌了偉大的母愛及對母親的思念。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每逢佳節倍思親”,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溢與言表,感人至深;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充分體現了對親人的關切、思念之情以及渴望得知親人消息、家庭信息的一種急迫的心理。在教學中,結合語文教材和教學大綱要求,把倡導家庭美德、學生心理健康、行為規范養成等方面的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教育學生尊老愛友、孝敬父母,幫助學生維護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健康和諧的親情網。
4.友情教育。友情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情感,友情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之間的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表現了朋友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在語文教學時,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結合教材中有關友情方面的文章進行分析對比,讓學生自己歸納主題思想,分析梳理兩者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并寫出賞析和評價材料。學生在學習詩詞、分析歸納主題思想、撰寫賞析和評價材料的過程,逐步加深了對友情的理解,增進了同學、朋友之間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二、傳統節日、民風民俗在語文教育中的運用
中國的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接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情懷。讓學生知曉一些傳統節日、民風民俗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時間的變化以及不同傳統節日、節氣的來臨,對學生講解一些相關的民風民俗以及農耕時令等方面的知識,并將有關內容合理充實到備課、教案、課堂教學等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加深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例如:清明節即將來臨,在給學生講解清明節的具體時間、風俗習慣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收集整理有關清明節的詩句、典故。有時出幾道詩句,讓學生回答是什么傳統節日。例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备髅鑼懙氖鞘裁磦鹘y節日。有時出幾道詩句,讓學生回答是什么時令,例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鵑暮春到,哀哀叫其間”各描寫的是什么時令。通過講解和與學生互動,學生對傳統節日及時令的時間、風俗習慣及有關描寫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既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加強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對語文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遺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必須要做好傳統文化傳承的媒介,實現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和深度融合,促進語文教學工作深入開展,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上元節;愛情;燈影;燈謎;詩詞文;故事
每到農歷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如約而至。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因此,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中華民族的許多傳統佳節都被賦予了各自的內涵,比如,春節有“迎春”之意、清明節代表“思念”、中秋節寓意“團圓”,而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則與愛情有關,更顯情意濃濃。
在此上元佳節,聞春之氣息,夜色撩人,賞燈猜謎,正適合整理心情,培植愛情的萌芽。同時也訴說著感傷流離,寄托著真情無限。
一、燈影里的愛情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觀燈,始于秦末漢初,盛于唐宋。每到元宵佳節,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觀燈賞焰,盡情歡樂,無不歡天喜地,盛況空前。在當晚,最具熱鬧與浪漫色彩的莫過于賞燈與猜燈謎。飄在上元燈前的倩影,不知承載著多少夢幻與迷離,不知呈現著多少懷古幽思之畫面。
古時候的女子,多是養在重門深處的。要想與陌生男子見上一面,是比較難的。于是大多數的婚姻都是父母之言,聽天由命。而上元節這種不分男女老幼的賞燈習俗,便為愛情打開了方便之門,青年男女相遇之下一見鐘情,從此后,雙鯉互贈,青鳥探看,玉成姻緣。于是在美好的夜晚,才子巧遇佳人,眼波流轉、媚視煙行之間,燈火流連。
這些青年男女在燈謎前,明則看燈,實則看人,雖曰猜謎,實則探心也。這樣,元宵節也就造就無數良緣美眷。有如,明朝文人阮大鋮寫的《春燈謎》,就描寫了韋節度之女影娘與美少年宇文彥在燈會上一見鐘情、繼而定情。然而美好的燈影下有期待,故也有傷感。如元詞《折桂令 元宵》寫到:“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边@首詞描述了元宵節當晚的景致。一邊是“燈火輝煌”,一邊是“情恨難長”。為何“難長”?因為一年里只有在這幾天少女們才可以相約出門,在觀燈的人群中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果元宵節錯過了,那么一年中都難有這么好的機會了,甚至彼此相會之日也遙遙無期了。這種場景經常在許多影視劇中得以重現,以此來說明幸福不是那樣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更添欣喜之后的傷感與無奈。
二、情見詩詞文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文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離怨之苦。北宋歐陽修留下一首好詞《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痹娙艘詫Ρ葘憣嵉氖址?,抒發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質樸而動人。任君“淚濕春衫袖”,卻已“不見去年人”,此情此傷,又怎奈何天???只有反復低吟淺唱“去年元夜時???”的無限傷感,隱隱一懷愁緒化作一聲長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綿綿無絕期!
清代詩人董舜民有《元夜踏燈》曰:“百枝火樹千金,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贝嗽~字里行間充滿了躊躊躇躇,幽幽艾艾,讓人心中平添了一份莫名的情愁。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迷離的燈火闌珊處,好一片幽思風情。辛棄疾的《青玉案》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边@首令人拍案叫絕的好詞寫元宵節的夜晚,焰火猶如百花開放,月亮似乎也沉醉了。平時難得一見的閨秀碧玉也成群結隊的到處看熱鬧,珠光寶氣、鶯聲燕語。然而詩人要找的那個人卻四處難尋,忽然一回頭,她正在燈火零落的僻靜之處。
戀人相約觀燈而失散又相聚的喜出望外,讀來不禁使人粲然一笑。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詩境,寫盡了世事中常常出現的喜出望外,也成了后人信手拈來的名言佳句。
古人元宵節如此,現代作家施蟄存亦有小說《上元燈》,文中情意萌動的少男少女,融情于上元節與那些花燈之中?!爸椴h燈獨自歸”,夾雜著那種年輕愛戀的惆悵。渲染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純真情意,真是令讀者向往不已啊。
由此可見,無論是歐陽修的“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的失落,還是辛棄疾的“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急的尋找,或是施蟄存的《上元燈》中少年為愛戀的惆悵。都含情地描述了元宵夜的情景,那情那景,不正是如今“情人節”里常常出現的鏡頭么?這也難怪今人一再把上元節認作為愛情節,足見今人對詩詞文中上元節愛情的向往。
三、情見傳說故事
民間總會有令人傳唱不已的傳說故事。成語“破鏡重圓”,就是一個與元宵節有關的凄婉愛情絕唱,千百年來為世人津津樂道。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國破家亡,夫妻離散,二人商定,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以后相見的憑證,并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于街市,以獲得對方的消息。幾經周折,最終在第二年元宵節夫妻相會,破鏡重圓,分釵合鈿。
“三言二拍”中許多故事都為民間所共知,元宵亦為兒女幽會定情充當了一個頗有情調的紅娘。從阮三郎和陳玉蘭,到張生與霍員外之妾,再到張舜美與劉素香都是如此。雖然在具體的情節上各有差異,但元宵節所承擔的這種幽會定情功能卻是相同的。正是因為元宵之夜的觀燈,才有了張生拾到紅綃帕子而成就姻緣的故事,才有了張舜美與劉素香的邂逅并定情私奔等一系列故事。正是因為元宵之夜的狂歡,才有了阮三郎的笙簫彈唱,才有了玉蘭的春心萌動?;魡T外之妾很精明地利用元宵節觀燈的機會遺下紅綃帕子,又以來年元宵相約,并精明地利用鴛鴦燈作為相會之表記。劉素香也是利用元宵節父母兄嫂赴干舅家觀燈的機會,完成了與張舜美的幽會。對于情人們來說,他們的元宵節無疑比平常人更多了份期待和興奮。
在明朝湯顯祖的《紫釵記》中,霍家小玉初長成,李益久慕芳名,于上元節之夜暗暗探看,只為小玉遺失的一支紫燕玉釵,便惹下一身的情絲;越劇《追魚》中,多情的鯉魚精與書生張珍一起上元節觀燈,共賞花燈,笑語嫣然之間冰釋前嫌,終于私奔而去。
這些故事,主人公大多是多情書生與絕色佳人,且不說,這是不是古代文人墨客臆想出來的精神自我慰藉,但畢竟是人們心中愛情的美好愿景。
上元節,就是這樣,在燈影里,在燈謎中,在詩詞文里,在傳說故事中,默默的為天下有情人做了那么多。愛情,也需要在上元節這種有底蘊,有內涵的文化氛圍中,歇個腳,于黃昏之后,帶著千古的謎團,去尋找那前生五百次回眸等來的笑倚花燈之人。此間種種愛情也使上元節,這個多情的節日,散發著十足的韻味,舒展著飽滿的感性,也讓愛情自身在傳統中回歸。
【參考文獻】
關于春的名字,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到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舒活,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浣衣時猛然感到水的溫情……當人們驚訝地奔走相告時,大家一致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音來為這個季節命名――“春”。這是一個多么可愛的字眼?。∵@個音讀起來是何等的鏗鏘有力且美好優雅,這個字的形狀是何等齊整妥帖且極具對稱的美感?。?/p>
重溫經典
在詩詞典籍中賞春日盛景
《詩經》里的春日遲遲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小雅?出車》
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先秦時期的一位女子輕唱:“春天的時光啊慢又長,花木豐茂又好看;枝頭的黃鸝啊叫不停,采蒿的人兒多又多?!?/p>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春天是古代青年男女成親的美好季節,桃花燦爛綻放,把春裝扮得美艷動人。美麗善良的姑娘就要出嫁了,她會把歡樂和喜氣帶給她的婆家,讓我們一起祝福她和她的夫君幸福美滿。
《論語》里的暮春三月
(曾)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先進篇》
孔子問弟子們的志向,曾的回答簡單樸實,富有生活情趣:“在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在身上,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旁邊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彼攘葦嫡Z就勾勒出一幅春日郊游圖,呈現給我們生命的充實和歡樂,我們似乎也從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和詩的馥郁。
三月集體出游后來演變為修禊活動,即人們通過沐浴除災祈福,時間固定在每年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之為“上巳日”。再后來,春日出游成了文人墨客雅聚的重要活動,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就記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p>
唐詩宋詞里的春意闌珊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生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這樣的春意格外惹人愛。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冬的鴨子們早已察覺初春江水的回暖,它們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河灘上已經滿是茂盛的蔞蒿,蘆筍也開始抽出小小的嫩芽,此時河豚也要逆江而上了。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韓愈《早春》
早春二月,長安街上細小的春雨如酥,草芽破土,遠遠望去淺綠朦朧一片。可走近仔細看時,地上只是稀稀朗朗、極為纖細的芽。一年中就數這早春的景色最美,它遠勝過煙柳滿京城的晚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遼闊的千里江南,黃L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昔日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如今亭臺樓閣都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中,這讓江南顯得神奇而迷離。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月是草長鶯飛的季節,花紅柳綠,好鳥相鳴,春意正濃。“煙花”指柳絮如煙、繁花似錦,一年十二個月中,也只有三月可以用“煙花”一詞來形容。李白以“煙花三月下揚州”的佳句贈別孟浩然,將離別之情詩意灑脫地表達出來。而這首送別詩經過人們的千年吟誦,使得揚州仿佛永遠停留在煙花三月的詩情畫意中。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宋】晏殊《破陣子?春景》
這是一幅情趣盎然的春日盛景圖:燕子飛來時正趕上社祭,清明節后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的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在枝葉上,只見那柳絮在空中輕揚……
在唐宋時期,春社與上巳節、中元節成為當時詩詞中最常見的節日習俗。社日時,鄰里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女子可以停止勞作,與家人一起踏青嬉戲。
陳年趣事
古人在大好春光里如何撒歡
桃紅柳綠,鶯歌燕舞,正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時節。從古至今,人們對春日郊游一直很青睞。先秦時,青年男女喜歡借郊游之機尋找浪漫的愛情;魏晉時,人們在郊游中注重陶冶情操;隋唐時,人們郊游講究享受野餐的樂趣;宋代至明清時,人們郊游更偏愛于健身休閑……不管你喜歡什么樣的春游方式和迎春活動,只要能走出家門,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盡情撒歡,那么你就沒有辜負這大好春光。
花朝盛會:踏青賞紅拜花神
踏青賞花自古便是民間悅目娛心的一大樂事,而祭拜花神更是古人迎春時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動。花朝節取“晨花朝放”之意,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范蠡在《陶朱公書》中記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p>
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掛在花枝上稱為“賞紅”或“護花”,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鞍倩ㄉ帐橇汲?,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時的盛況寫照。
唐代對花朝節很是推崇,據說女帝武則天嗜花,每逢花朝節便廣集百花與米搗碎,蒸制花糕饋賞群臣。民間上行下效,花朝節蒸糕賞花蔚然成風。到了宋代,民間盛行撲蝶會,開封城內以花中撲蝶為賽,以撲蝶多者為勝。洛陽百姓則喜歡暢游龍門石窟,挑選新鮮野菜回家烹食,故花朝節又稱“挑菜節”。
時至明清時期,花朝節已歷經千年,但依然長盛不衰。當時最為講究的還是慈禧的花朝宴,花朝節當天,頤和園內的牡丹花叢都會被系上紅黃兩色絲綢,錦花相映,一片璀璨春色。御膳房則以花為輔料,制作各色糕點,園里還會唱一出傳統劇目《花神慶壽》。
清代小說巨匠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的金陵十二釵皆為花神轉世,他更將林黛玉的生日定為二月十二花朝節,以此暗喻其為眾花之首。
可以說,花朝節從春秋伊始由對自然的崇敬逐漸演變成一場全民娛樂,不論達官顯貴還是市井黎民,都在這春色斑斕的節日里釋放深埋一冬的熱情。
單身派對:郊外辦起“相親會”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封建禮教嚴苛,男女授受不親。對于那時的青年男女們來說,春天就是解禁的季節,所以他們迎春的最佳方式就是好好地談一場戀愛。
踏青春游成就了一段段佳偶良緣,談情說愛也成了先秦時期郊游的一大特征?!对娊洝分杏涊d的大量的愛情故事都是在郊游期間發生的,比如《出其東門》的首句便是“出其東門,有女如云”,意思是說出了城東門,滿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而《溱洧》就描述了當時在溱水和洧水兩條河邊,鄭國的“士與女,殷其盈矣”,意思是說前來郊游的青年男女站得到處都是,其陣勢堪比今天各大城市辦得風生水起的相親大會。在結伴郊游的過程中,他們增進對彼此的了解,然后兩情相悅,互贈信物,這應該就是我國最早的自由戀愛吧。
文青春游:天然花茵無須座
古代的文藝青年最喜歡邀上兩三知己結伴同游,踏青尋柳,賞花看山,聽涓涓流水之聲,聞百花盛開之香,以陶冶心性。
《開元天寶遺事》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趣聞軼事:唐代學士許慎在花園里擺設露天宴席,邀請親朋好友賞花觀景。宴間有席但并不設座,于是有人問他:“你設宴賞花為何不設座呢?”他笑答:“我有天然花茵,何必再設座具!”原來,許慎讓仆人收集花園里掉落的花瓣鋪在地上,讓客人坐在花瓣上。想必這種奇思妙招也只有極為風雅的文藝青年才能想得出。
當然,這些文人墨客春游時除了附庸風雅之外,也會遇到一些難題。古代可不像現在,很多村莊小鎮都有飯館、農家樂,所以古人郊游時吃喝常常成為一難。《浮生六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古時春游賞花大都是文人雅士的癖好,而他們很重面子,提著鍋碗瓢盆去踏青賞花不僅麻煩還有失格調。于是,蘇州的文人們就想出了一個點子,他們請了一個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叫賣餛飩的小伙計跟隨他們一同春游。這樣帶著酒菜、炊具去賞花,既解決了吃喝難題,又有野炊的別樣趣味。
古代文人大都把郊游視為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許多士人把理想寄托于山水之間。有“中國山水詩第一人”之稱的謝靈運在郊游方面最為講究,《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有一套郊游的專業行頭――頭戴曲柄笠,腳蹬木屐。木屐前后都有齒釘,被當時的人們稱為“謝公屐”,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登山專用旅游鞋。
閨蜜有約:解下紅裙相垂掛
古代的大家閨秀、世族小姐們平時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只有春天來了,方可走出閨房,在芳草地上相伴嬉鬧,在樓臺水榭中暢聊心事,享受難得的大好春光。
唐代女子春游踏青蔚然成風,不論貧富,皆傾城而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這樣描述:“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杜甫在《麗人行》中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绷頁缎绿茣凶诒炯o》記載:“景龍三年二月己丑,中宗及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边@反映了唐代就有女子拔河這項運動。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蹴鞠竟然也是古代女子喜愛的春日休閑項目,清代李漁在《美人踢球》中這樣描寫:“蹴鞠當場二月天,春風吹不兩嬋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拂峨眉柳帶煙。”可見大家閨秀們在春游時都一改往日嬌羞矜持的本色,紛紛女漢子附身。
另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京城長安仕女聯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鋪席藉草,圍坐一圈,并插桿結索,解下身上的紅裙相遞垂掛,當作野宴的帷幄,這種“造屋”賞花的風俗至今仍流行于日本??梢?,即便是閨閣小姐們在郊游時也是不拘小節、自由隨意的,少女的青春風韻展露無遺。
舞文弄墨
和文學大家一起讀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
天上L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耙荒曛嬙谟诖骸?,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朱自清《春》
我愛這遲來的春天,因為這樣的春天不是依節氣而來的,它是靠著自身頑強的拼爭逐漸擺脫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溫暖,苦熬出來的。也就是說,極北的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它從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著果敢,心無旁騖,直到把冰與雪安葬到泥土深處,然后讓它們的精魂化作根芽萌發的雨露。
春天在一點一點化開的過程中,一天天地羽翼豐滿起來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飛的時候,解凍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春天的天空呢?
――遲子建《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
春光在萬山環抱里更是泄露得遲,那里的桃花還是開著,漫游的薄云從這峰飛過那峰,有時稍停一會,為的是擋住太陽,讓地面的花草避開光焰的威嚇。巖下和山溪長滿了薇蕨和其他鳳尾草,紅黃藍紫的小草花點綴在綠茵上頭。
――許地山《春底林野》
春天,枯黃的原野變綠了。新綠的葉子在枯枝上長出來,陽光溫柔地對著每個人微笑,鳥兒在歌唱飛翔,花開放著,紅的花、白的花、紫的花。蔚藍的天,自由的風,夢一般美麗的愛情。
每個人都有春天,無論是你或者是我,每個人在春天里都可以有歡笑,有愛情,有陶醉。然而秋天在春天里哭泣了,這個春天,在迷人的南國的古城里,我送走了我的一段光陰。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喜鵲在枝頭,春風楊柳燕影斜。風如酥,花似火,十里桃花相映紅。雨后春筍爭相破土而出,小麥青青,一片粉花翠浪,遠處近處的田疇里,春風泛起漣漪。
陽春三月,微風和煦,綠柳含煙,漫天飛著軟綿綿的柳絮。
――宗璞《花的話》
今天早晨,我又走過校園。這時候,晨光初露,曉風未起。濃綠的松柏、淡綠的楊柳、大葉的楊樹、小葉的槐樹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綠水滿盈,不見一條皺紋,宛如一面明鏡。還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從綠草湖畔、丁香叢中、楊柳樹下、土山高頭傳來一陣陣朗誦外語的聲音。僅從聲音里就可以聽出那種如饑似渴迫切吸收知識、學習技巧的熾熱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