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6: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諺語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前言
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意思,交民想的工具,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其中,英語和漢語是兩種各具特色的語言,因而都擁有極為豐富的諺語。諺語是人民大眾經過長期語言實踐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歷史和文化的濃縮。這些大量生動活泌的口語體,有給生以啟示的格言警句,輕松幽默的行話黑話,精辟入神的成語短句,短小精悍、形象生動且富于色彩,可謂語言的精華。
美國當代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奈達指出:“所謂翻譯,是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苯g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一直為翻譯界普遍接受。因此翻譯應忠于原文內容,用通順的譯文形式,發揮譯文的語言優勢。翻譯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理解與表達,直譯和意譯等矛盾,英語諺語里沉演了大量的文化因素,因而給翻譯帶來一定的難度,由于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所以翻譯的過程不應只是出發語向目的語的表層轉換,而應是一種有條件的文化“移植”。通過這種移植,真正體現翻譯是兩種語言間的轉換藝術、技巧和科學的結晶,英語習語里有不少比喻,替代用法,最富詩意的語言形式,是語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學功能的有機結合。為了實現“兩種文化的統一”這個宗旨,譯文必須最大限度地體現形式和內容最佳融合。只有貌神俱合的譯文才是真正有質量、有魅力的譯文。
一、直譯與意譯
1、直譯法的宗旨是把忠實于原文內容放在第一位,意譯法則不同。例如:“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 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試比較:希特勒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武裝到了雅齒的。(直譯)
希特勒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全副武裝的。(意譯)
顯然,直譯比意譯好,比喻很有新意,不但不會引起誤解,還可以吸收新鮮用語。這就是說如果譯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達相同的內容,一般選擇直譯。
又如英語的“sonr grape”來自希臘的“伊索寓言”,漢語就可從英語直譯成“酸葡萄”,英語的“to go into the red”被直譯為“發現赤字”。其它英語直譯成漢語的習語也不少。例如:black market(黑市)、cold war(冷戰)、blue print(藍圖)、first hand(第一手的)等。
下面一些短語可說是意象措詞,語用等值的直譯。
佳例:
A ray of hope 一絲希望 a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樓閣
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walls have ears 隔墻有耳
2、意譯法是把忠實于原文內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如:“Didn’t she swear she’d never again believe any+hing in trousers”,劃線部分直譯是“穿褲子的家伙”,意譯為“男人”。英語“穿褲子的家伙”是指男子,但在漢語里卻可男可女。在這種情況下,意譯比直譯好,也就是說,如果譯文和原文相同的形或不能表達和原文相同的內容,一般采用意譯。所以如果本國語的表現形式比外國語更精確有力時,可以意譯,而如果外國語的表現形式比本國語更精確有力時,則可直譯。下面一些成語、諺語就采用了意譯的方法。
as easy as pie 易如反掌 Still waters run deep 大智若愚
Each has its own merits 各有千秋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 事后諸葛亮
直譯和意譯的關系是辯證的,好的譯文往往把握了兩者的統一,使語義保持一致。
二、形象代換與諺語套用
1、形象代換。文化背景及語言形式上的種種差異導致了翻譯的困難,一些由語言形式的不同組合及變異產生的特殊含義或修辭效果,在語際轉換中往往會“失落”。為了不使譯文轉之原作遜色,人們在翻譯實踐中,常常用“替代”的方法來跨越這些障礙。最常見的是形象替代,基本質上也屬于意譯的一種特殊形式。形象替代通常用于比喻的翻譯。在文學語言中,形象比喻比比皆是,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比喻在不同的語言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喻體。這對于各類修辭手段的翻譯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例如as strong as ahorse與譯中可以相互替代而不影響其喻義的保留。它們在語義上還是等值的,形象代換也常用于成語、諺語的翻譯,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翻譯時更需仔細推敲,盡量使譯文貼切自然,符合譯入語的民族習慣,形象代換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用動物作喻體來表示人物的某些品質,由于文化環境不同,在譯成漢語時,喻體往往被替換掉。如
As timid as a rabbit 膽小如鼠
As stubborn as a mule 犟得像頭牛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如熱鍋上的螞蟻
dumb a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wet like a drawn rat 濕如落湯雞
2)個別比喻在漢語中找不到相應的事物做喻體時,可作喻體更換,語意聯想,但都是以語言的交際效果不變為條件。如:
An qpple a day keeps the cloctor away 氣寬壽長
let sleeping dogs lie 打草驚蛇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 殺雞取卵
mary kisse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 醉翁之意不在酒
翻譯所尋找的是一種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只能建立在內涵意義之上。只要內涵意義一致,就可以通過形象代換互為轉譯。
3)同義諺語套用。某些英語諺語和漢語辨語因其比喻和形象基本一致或含義相似,可直接套譯,讀來同樣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如:
red tap 官樣文章(很有民族味,妥貼而形象)
dimond cut dimond 棋逢對手(語義對等且更符合漢語習慣)
tif for tat 以牙還牙(用牙做比喻非常生動)
另外,辨語的翻譯若能發揮譯文的優勢,不僅意思明確,而且結構勻稱押韻,富有美感,就不失為值得欣賞品味的佳作。如:
It’s better to be a has-been than a never-was
曾經一度,勝過從不算數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
樣樣皆通,樣樣稀松
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俚語的翻譯同樣也要通過聯想,才能譯出確切含義。如:
Bluesky 夸??冢◤V告俚語)
a wet hen 潑女,討厭的人
hit the sauce 酗酒
【關鍵字】英語諺語 文化特點 翻譯技巧
一、引言
諺語是對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諺語的特點是語言精練 ,寓意深刻 ,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英漢諺語記錄了不同民族的歷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 透視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由于中西方在歷史背景、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不同,人們在對英語諺語翻譯中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漢語諺語來對其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翻譯英語諺語時, 要了解英語諺語的文化涵義,才能準確、形象地對英語諺語進行翻譯,達到英語諺語漢譯中信、達、雅的目的,本文分析了英語諺語的文化特點及其翻譯現狀,探討如何準確地對英語諺語進行翻譯。
二、英語諺語的文化特點
英語諺語是在英語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諺語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英語諺語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了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社會特征和觀念。英語諺語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是人類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長期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反映了人們的。
(一)英語諺語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諺語來自于日常生活,是人們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經驗的總結。人們為了有效地傳遞這些經驗,用簡潔而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經過反復的推敲和改進,最后形成固定的結構,也就是諺語。英語諺語反映了英語國家人民對生活、自然的深刻理解。例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鳥兒有蟲吃,Success comes to those who prepare well and put in effort.,成功來自于那些準備好并投入努力的人,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工作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這些句子用簡潔、形象的語言表達了日常生活中發現的普遍現象。這些簡單的語言,卻表達出了最真實最深刻的道理。折射出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二)英智諺語反映了人類智慧的結晶
有些英語諺語是偉大的科學家,教育家和哲學家們的智慧的結晶,富含著深刻的道理而被人民廣為流傳的語言,最終成了諺語。例如,Time is money. 時間就是金錢,此句子是偉大的科學家及哲學家Benjamin Franklin富蘭克林,本杰明的金句,富蘭克林是美國偉大的科學家,有著卓越的成就和貢獻,這句諺語是富蘭克林的精神永垂不朽的標志。又如,Other men live to eat, while I eat to live. 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A good book is a good friend.好書如摯友。這句話來自蘇格拉底。這些諺語言簡意賅、生動形象, 確切達意, 集中展現了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三)英語諺語反映了人們的
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語言與宗教密切相關,更能折射出宗教對諺語的影響。很多諺語來自于《圣經》,如 “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 (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這條諺語來自《圣經》。有些諺語與基督教有關如:人們常用“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誕節一年才過一次,或佳節難逢)”來奉勸人們把握機會,珍惜難逢的佳節。而英語諺語“Marry in Lent, and you’ll live to repent”來自于宗教節日---四旬齋(Lent),在這節日里,基督教徒素食苦行,把齋期當作贖罪的神圣日子,人們認為齋期會給人帶來厄運,因此譯成“四旬齋結婚,悔恨終生”。由此可見,了解英美人的對翻譯英語諺語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英語諺語的翻譯技巧
“信、達、雅”是在翻譯時需要遵循的翻譯原則。我們在翻譯英語諺語時, 既要再現英語諺語中的語言風格又要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因此在英語諺語漢譯時要注重諺語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語言內涵和色彩, 只有這樣譯文才能做到通順達理, 不失諺語所具有的語言形象,達到英語諺語漢譯的真正目的。英語諺語漢譯方法有直譯法、意譯法、直譯兼意譯等方法。
(一)直譯法。直譯法是指在符合譯文語言規范化的基礎上, 在不引起錯誤的聯想或誤解的前提下, 保留英語諺語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翻譯方法。采用直譯法翻譯的諺語大多是英語和漢語的比喻和形象方面有基本相同的部分, 諺語通過直譯后意思一目了然,簡潔易懂,例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熱打鐵,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以上運用了直譯法,即保留了原有習語的生動、形象,又準確地傳達了原意。
(二)意譯法。意譯法是指翻譯時只將原文信息傳達出來,而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加以文學手段的修飾,包括句子結構,用詞,比喻等修辭手段的一種翻譯方法。當我們不能用直譯法表達原文的意思或采用直譯法翻譯會給人們帶來歧義時,我們應采取意譯法。例如: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鳴則已,一鳴驚人。First catch your hare then cook him. 勿操之過急,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好事多磨,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我們采用意譯的方法來翻譯這類英語諺語,體現出形相近而意也相近的原則。
(三)直譯兼意譯的翻譯方法。有些英語諺語用直譯法不能完全再現諺語之意,意譯又無法保存其原有的形象和風格,這時我們采用直譯兼意譯的方法,以更好的表達諺語的意思。如: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煩莫招。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足先登,One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i耳做不成絲線袋,朽木不可雕。
四、結論
諺語是人們日常交際中廣泛流傳的語言形式,具有的口語化特點,因此在英語諺語漢譯時要注重其文化內涵,反復推敲,以達到翻譯的準確、形象。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英語諺語 漢譯 信達雅 翻譯標準
一、“信、達、雅”翻譯標準
“信、達、雅”翻譯標準是1898年嚴復在其譯作《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的。他說:“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所謂“信”是指譯文意義不背離原文,即譯文要準確,不歪曲,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是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一百多年來,嚴復的“信達雅”翻譯標準為廣大翻譯工作者普遍遵守,對中國的翻譯工作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諺語(proverb)
什么是諺語?2002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庇W站對諺語一詞的定義是:“諺語是簡短精練的語句。它寓意深刻,能揭示傳統真理;為方便記憶,常常采取押韻手法?!保≒roverbs are short and pithy sayings that express some traditionally held truth.They are usually metaphorical and often,for the sake of memorability,alliterative.)由此可見,諺語是言簡意賅并較為定型的藝術語句,它可作為獨立的交際單位,是人民群眾經驗和智慧的規律性總結。
英語諺語主要出自古希臘羅馬神話、《圣經》、寓言故事、莎士比亞戲劇及一些名家作品,這些是源自文化典籍的“雅諺”(learned proverb);有些是在民間口語說法的基礎上提煉打磨而成,而有些則屬獨創,稱作“俗諺”(popular proverb)。它們有著鮮明的文化色彩、語體特色和教育警策作用。
由于諺語具有歷史久遠、文化內涵豐富、寓意深刻、教育意義重大、使用許多不同的修辭方法的特點,因此英語諺語的漢譯就顯得相對困難一些,需要更豐富的背景文化知識、更多的思考與努力。
三、英語諺語漢譯須“準確忠實”
英語諺語是固定的語句,有其本身的文化內涵、深刻寓意及語法、句法、修辭特點,譯者不能望文生義、妄下定義。英語諺語的翻譯應做到最起碼的“信”――忠實于原意,譯者曲解原文作者的思想,就違背了“信”的原則。
常見的英語諺語:“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人們普遍將其譯成:“事實勝于雄辯?!钡恼嬲馑紖s是:“一個人所做的比他口頭所說的更有意義。”因此上面的翻譯是不對的,這句諺語的翻譯應該像《牛津英漢雙解詞典》一樣,翻譯成:“行動勝于語言?!被蛘摺靶袆觿儆诳照?。”
下面這句諺語出自莎士比亞文學作品“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在譯成漢語時,百度詞典的翻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边@是對原諺語的嚴重曲解,它的本意是:“借錢給朋友,最終卻傷了兩人之間的友情?!痹⒁馀笥阎g不要有金錢關系,友誼才比較容易維持下去。因此可以將上面的諺語譯為:“借錢反丟朋友?!辈⑶以谧g文之后加括號予以注釋:“朋友之間借錢傷感情?!边@樣便可幫助漢語讀者理解。
再看英語諺語:“Waste not,want not.”《牛津英漢雙解詞典》的翻譯是:“不浪費就不缺乏。”而網上很多人將其翻譯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是嚴重的誤解,與這句英語諺語本身所倡導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我們可以將其譯為:“勤儉節約,吃穿不缺?!?/p>
另外,將英語諺語:“Heaven’s vengeance is slow but sure.”翻譯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币矝]有忠實于原諺語的語義,將其翻譯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更能體現原句的真實意思。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得出,對英語諺語的漢譯,我們既不能一知半解、誤解,又不能過度解讀,從而導致翻譯錯誤。
四、英語諺語漢譯須“通順達意”
“達”就是譯文通順流暢,譯文的意義能為讀者所理解,而不是晦澀,讓人不知所云。在英語諺語漢譯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有些英語諺語意在言外,它們語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譯者拘泥于原語的形式,僅從字面意義直譯成漢語,而不領會原文的具體含義及其效果,則譯文勢必平淡無味,這樣既不能表達意思,又有損原文的語言形象和豐富內涵。智慧是相通的,在翻譯時,應在漢語中尋找那些與原文喻義相同或效果相似的諺語或俗語表達,這樣可以使譯文形象生動,準確達意。
英語諺語:“The camel going to seek horns,lost his ears.”直譯的文本是:“駱駝追求長角,卻失去了耳朵?!比绻@樣直譯,而不將諺語背后的文化背景表現出來,讀者就很難理解它的意思,也就沒有達意。譯者必須熟知英語諺語的背景知識,才能翻譯得準確。其實,這句來自《伊索寓言》的諺語說的是牛對駱駝炫耀自己的角,駱駝十分羨慕,也想長兩只角,于是向眾神之王――宙斯提出要求。宙斯認為,駱駝身軀這么強大,還要貪心,感到非常生氣,便決定不僅不讓它長角,反而把它的耳朵截掉一段。此后,這條諺語被用來諷刺那些不知滿足,貪求過多的人。漢語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與這句諺語有著相似的情景,所以這句諺語可以翻譯成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人心不足蛇吞象”。
英語諺語:“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如果將其直譯為:“沒有克瑞斯和巴庫斯,維納斯就會感到寒冷?!笨赡芎芏嗟臐h語讀者都不知其寓意。原來,古羅馬神話中,克瑞斯是“谷物女神”,而巴庫斯則是“酒神”,他們是豐收、溫飽和歡樂的象征;維納斯是“愛神”,是愛和美的象征。[1]這條諺語可譯成:“沒有溫飽,就難以有甜蜜的愛情?!?/p>
又如,有人將英語諺語“Good wine needs no bush.”直譯為“好酒不需要常春藤”。如果這樣翻譯,則很多漢語讀者肯定不明白,會問:“為什么好酒不需要常春藤?”這樣,翻譯就沒有達到“達意”的效果。原來古希臘人在奉祀酒神時都以常春藤作為祭品,而且現代西方酒店前面也以常春藤作為標志。但知道這個習俗的中國人并不多,我們應該將這句源自拉丁語的諺語譯成中國人所熟悉的“好酒不怕巷子深”,這樣就好理解了。
同樣,下面的英語諺語漢語譯文中,第一種譯文難以“達意”,第二種更加方便漢語讀者理解,所以,在下面例子中我們應該選擇第二種譯文。
1.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
(1)十字架掛胸前,魔鬼裝心中。
(2)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
2.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
(1)不冒險就無所得。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Kill not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
(1)不要殺下金蛋的鵝。
(2)不要殺雞取卵。
4.A fool may give a wise man counsel.
(1)傻瓜也可給聰明人提建議。
(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5.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1)寧為犬首,不做獅尾。
(2)寧為雞首,莫為牛后。
6.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1)每個陶匠都說自己的陶罐好。
(2)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因此,為了“達意”,譯者應該使用讀者所熟悉的文化意象、語句結構來翻譯,這樣,諺語的智慧與教育作用就比較容易傳達。
五、英語諺語漢譯須盡量“優雅”
前面說過,“雅”是指翻譯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許多學者認為,“雅”這一標準最難達到。英語諺語常用對偶、對比、頭韻、尾韻、暗喻等修辭手法。與此對應的是,漢語諺語也追求韻律和諧、句法工整。因此,英語諺語的漢譯應該做到“雅”。要使英語諺語漢語譯文達到“雅”的要求,譯者就必須有較高的漢語素養,在漢語的語音、修辭上達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要有靈活的翻譯技巧,豐富的文化知識。[2]中國古代就有“諺語出于詩”的說法,明代朗瑛在其《七修續稿》的第5卷中指出:“俗語本詩句?!痹谟⒄Z諺語的翻譯中,譯文應該有足夠的文采,才能夠向傳統的漢語諺語靠攏。
許多人將常見的英語諺語“Many a little makes a mickle.”翻譯成“積少成多”,但“積少成多”是成語,不是諺語,這種翻譯過于概括,沒有表現出原句應有的面貌,沒有給讀者留下聯想、思考的空間,并不符合漢語諺語的特征。可以將它翻譯成“一天省下一兩糧,十年要用倉來裝”,或者“一天省一把,十年買匹馬”,既句子對稱,又有與原句一樣的押韻手法的使用。(原句中的little與mickle押韻;翻譯中的“糧”與“裝”押韻;“把”與“馬”押韻)
英語諺語:“Cast not a clout till May be out.”有人翻譯為:“到了五月末,才把棉衣脫。”這是很不錯的譯文,原句使用了押韻的手法(clout與out押韻),上面的翻譯也對應使用了押韻的手法(“末”與“脫”押韻)。當然,也可翻譯成中國家喻戶曉的“不吃端午粽,莫把寒衣送”,因為每年的端午節一般都在公歷的五月底左右,而且譯文也采用了押韻的手法(“粽”與“送”押韻)。
英語諺語:“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如果翻譯成:“一天一個蘋果,不用看醫生。”就過于平鋪直敘,沒有達到英語諺語本身的押韻效果,我們可以將其翻譯為:“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p>
類似地,我們可以將英語諺語“Learning makes a good man better and an ill man worse.”翻譯成“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這也達到了句法、語音與修辭的一致,比較雅觀。原句使用的對比手法在譯文中也得到了體現。
可見,若要將英語諺語翻譯得“雅”的話,則可以將原句的意義與表現手法生動再現,可以使讀者加深印象,達到教育、傳播的效果。
當然,我們追求“雅”的前提是“信”與“達”,如果因為追求“雅”而使諺語的原意丟失,則再“雅”也沒有用。
六、結語
英語諺語漢譯看似簡單,其實譯者必須具備較豐富的漢語、英語文化知識,特別是諺語知識,以及較好的文學素養和文字技巧,才能得心應手,翻譯出符合“信、達、雅”標準的譯文。
參考文獻:
1.意美的翻譯翻譯的目的
就是為了準確、忠實地表達原文的本來意思、作品的風格和風貌。因此,在翻譯英語諺語的過程中,應在展現原文的隱含意義、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的基礎上,力圖再現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意義。為了更好展現英語諺語的意美,翻譯方法可以采用直譯、意譯,或者直譯和意譯互相結合的方式。英語諺語在形象意義、字面意義、隱約意義上與漢語有近似或者相似的地方,因此,在翻譯英語諺語的時候,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通過直接互譯的方式來展現諺語的意美。如“Dumbdogsaredangerous.”可以采用忠實原文的翻譯方法,按照原文字面的意思翻譯成“啞巴狗最危險”。翻譯“Moneyistherootofallevil”這句諺語的時候,可以根據字面意思翻譯成為“錢是萬物之源”。直譯很好地保留了英語諺語原有的風格。英語諺語不是以單個的詞語為單位的,不是簡單詞語語義的疊加,而是所有詞語綜合所成的意象。因此,在翻譯的時候,應該是一種語詞背后意象的總體轉換,并從讀者的認知結構特點,熟悉的、容易理解的意象著手。采用“歸化”和“異化”的手段,把原有的意象遷移在譯語中,并盡量做到保留原文的形象,并生動展現原諺語的意美。如在翻譯“Killthe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這一諺語的時候,為了更好表達諺語中“得不償失”的意象,可以翻譯為“殺雞取卵”,這樣可以準確傳達諺語中“以大失小”的意象美。還比如在“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這句話可以從意象美的角度來翻譯句子,譯為“不要班門弄斧”,從而準確表達句子中的意思。英語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色彩,采用直譯的方法雖然可以保留這些諺語的特色,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讀者很難明白其中的意思。采用意譯的方法,可以讓讀者理解諺語所表達的意思,但是卻失去了英語諺語所特有的地方色彩、英美民族色彩等。于是,在翻譯英語諺語的時候,可以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式,在保留原有諺語風格的基礎上,既表達原諺語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也能點出其中的隱含含義,從而使譯文生動且形象,并保留了英語諺語原有的韻味和風格。如在翻譯“Don’targuewithyourbreadandbutter.”這一句諺語的時候,為了準確表達其中的意蘊和意象美,可以先直譯“別跟你的面包和黃油過不去”,然后在此基礎上意譯“不要自己把自己的飯碗砸了?!闭w翻譯就是“別跟你的面包和黃油過不去,不要自己把自己的飯碗砸了?!边@樣在保留原有諺語風格的基礎上,也準確表達了其中的意蘊和意象美。又如在“Ifthelionsskincannot.thefox’sshall”,為了保留原有英語諺語風格,先直譯為“不能披獅子皮,就去披狐貍皮”;然后把文字中的意思表達出來,翻譯為“不能力取,就只能智謀。”全文翻譯為“不能披獅子皮,就去披狐貍皮;不能力取,就只能智謀。”通過這樣保留原文風格的方式,把諺語的意象美給展現出來。再比如在“TheBibleandastonedowelltogether.”,如果直接翻譯為“《圣經》和石頭一起使用”,讀者很難理解其中的涵義;如果采用意譯的方式,加上“恩威并重”,這樣不僅保留原諺語的風格,也能體會其中的意象美??傊?,相比于直譯和意譯,通過直譯兼意譯的方式,能在保留原諺語風格的基礎上,傳達諺語的深層次涵義,表達出其中的意象美;同時也能幫助不了西方文化的讀者熟悉其中諺語所反映的文化背景,也能達到一種傳遞文化信息的作用,從而能有效表達諺語的意象美,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2.音美的翻譯英語
諺語是英語民族在長期勞動實踐過程中,文化和智慧的結晶,也是英語民族實錄下來的,比較有典范價值的口頭語言。鑒于英語諺語具有口語的性質,在遣詞造句上,比較注重聲律美和音韻美;讀起來比較朗朗上口,容易被人理解和背誦。因為這些優點,這些諺語才得以在勞動人民之中流傳。鑒于英語諺語這一特性,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盡量保持原文的特點和風格,并且盡量翻譯英語諺語的音美。如在翻譯諺語“Muckandmoneygotogeth⁃er”這一句話的時候,在英語發音中體現了一些音韻和聲律美,“muck”和“money”都是押著首韻“m”,并且在“go”與“together”這兩個單詞,重讀音節上均以輔音“g”作為開頭,這樣朗讀起來構成了一種半協音。為了翻譯出這諺語的音美,在漢語翻譯上可以譯為“發財不怕臟,怕臟不發財”,其中“發”和“怕”這兩個詞,都是押著韻母“a”;在“財”和“臟”這兩個字的尾音中,都是開音節,讀起來相似并且聽起來響亮,同時采用頂真的修辭方法,這體現了原諺語的通俗詼諧特征,從而準確表達了這諺語在發音上的音美。又比如翻譯“B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這一句諺語的時候,其“feather”和“together”是在發音上都押著“ther”,讀起來比較響亮。此句采用意譯的方式,翻譯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樣體現了原諺語的對仗和押韻的音韻美。又比如在翻譯這一句“Whowillnotberuledbytherud-dermustberuledbytherock”,為了準確翻譯“ruled”和“rock”在音節上的押韻關系,可以翻譯為“如果船不聽船舵的使喚,必然會觸礁遇難”。通過“喚”和“難”,這樣在尾音上不僅一致,并且聲調同樣都是去聲調,從而體現了原諺語的音韻美。
3.形美的翻譯
在英語諺語中,為了使文字達到形象生動、簡潔凝練、涵義深刻的效果,很多采用了多種的修辭方法,比較常見的修辭有暗喻、明喻、夸張、排比、擬人等。使文字具有高超的語言美和藝術感染力。這樣使讀者在得到諺語的智慧和經驗教誨,也獲得了一次美學上的藝術熏陶。這些諺語在遣詞造句上經過長期的提煉、總結和提煉,用詞方面非常簡潔凝練。單句比較簡潔,言簡意賅;在雙句上比較講究對仗,結構齊整,句式均勻。翻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應該盡量把原諺語采用的修辭手法,以及文字的形式美給表達出來。如在Deedsarefruits,wordsarebutleaves.這一句中,采用了暗喻的修辭方法,應翻譯為“行動是果,言語是葉”。在“Thereisnoplacelikehome.”這一句中,采用的是明喻的修辭方法,翻譯為漢語就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的狗窩。”在“Wallshaveears.”采用的是“比喻墻有耳朵”的擬人修辭方法,應翻譯為“隔墻有耳”。又比如在“Afallintothepit,againinyourwit”,這諺語的特點是結構緊湊,文字風格比較簡潔,為了來體現這一特點,在翻譯者句子的時候,應從文字結構均衡著手,翻譯為“吃一塹,長一智”,這樣才能體現了原諺語文字形式上的均衡美??傊瑖@英語諺語的意美、音美、形美來展開翻譯,能把諺語的音韻美、形式美、內涵美準確表達出來,給讀者一種美的感受。英文學習者在掌握英語諺語的過程中掌握英語的精髓,同時也可以把握英語發展的歷史脈搏。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將會領略到更多更精辟的新諺語。
作者:甘麗紅單位:柳州職業技術學院
【關鍵詞】諺語;比較;翻譯
諺語是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來源于生活,用精練的語言,反映了人們在生活中積累的智慧。諺語是語言中的精華,是語言的高度濃縮,是智慧的高度概括。世界上凡是歷史比較悠久的語言都包含有大量的諺語。諺語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包含著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比喻,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諺語一般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生動、趣味雋永的特點,說來順口,聽來入耳,很容易流傳,因而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沒有諺語,我們的語言就會變得枯燥乏味,毫無生氣。如果恰當地使用諺語,就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交談時能活躍氣氛,寫作時可增加文采。有時為了說明某一事情或比喻某一形象,往往要用很多詞語來進行說明,但如果說話人恰如其分地用上一兩句諺語,就能很容易傳達清楚意思,并使聽話人感覺一語中的,留下深刻的印象。
1.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的比較
英美和中國遠隔萬里,文化和歷史各不相同,語言又分屬不同的語系。因此,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就存在多方面的差異,主要有如下不同:
1.1比喻的不同
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思維形式和表達習慣,在表達同一概念時漢語和英語往往采用不同的喻體,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許多比喻是各自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例如:英語as drunk as a mouse、as quiet as a mouse、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這三個表達方式的喻體都是mouse;但漢語要表示這些意思,則用不同的喻體,漢語應說成“爛醉如泥”、“靜如處女”、“一貧如洗”。在漢語中,老鼠的隱喻意義是膽小,因而漢語有“膽小如鼠”之說,但同樣意思,英語卻說as timid as a hare或chicken-hearted。
比較下列英漢諺語:
Many kis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 醉翁之意不在酒。
Kings and bears often worry their keepers. 伴君如伴虎。
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錢能使鬼推磨。
1.2 傳統習俗的不同
英國人喜歡養狗,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人類的好朋友。英語中有許多帶狗的諺語。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Hungry dogs will eat dirty puddings(饑不擇食)等。
中國人雖然也有養狗的習慣,但一般在心理上卻鄙視這種動物,所以帶狗的諺語多含貶義。例如:打狗不死,反受其害;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等。
1.3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國自古以來長期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大國,農業人口占了大多數,因此諺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與農業或農作物有關。例如:瑞雪兆豐年、瓜田李下,避人嫌疑、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等。
英國是一個島國,英國人常要與海洋打交道,因此,有很大一部分英語諺語與航海、海洋或海產品有關。例如:All’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到了網中都是魚。)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當期望實現的時候)、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靜的海洋練不出熟練的水手。)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一個小漏洞可能弄沉一艘大輪船。)It is too late to cast anchor when the ship is on the rock.(船觸礁后再拋錨,為時已晚。)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沒有目標,猶如航海沒有羅盤。)等。
1.4 歷史典故的不同
漢英兩種語言都有很多諺語源于歷史事件、寓言故事、文學作品、神話傳說等,這類諺語可稱為典故諺語。漢英典故諺語都有各自的民族淵源,漢文化上下五千年,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諺語寶庫。英語中也有許多典故諺語,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其典故是指凱撒的羅馬軍隊占領不列顛群島后,為了加強羅馬帝國的統治,修建了很多條大路。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閃光的東西并不都是金子。)這句則出自莎士比亞的劇本《威尼斯商人》。英美文化與古希臘、羅馬文化源自一脈,因此英語中除了許多出自英美歷史、文化的諺語外,還有很多來自古希臘、羅馬神話和歷史的諺語,例如: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荷馬為古希臘盲詩人,記述公元前12~前11世紀特洛伊戰爭及有關海上冒險故事的古希臘長篇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1.5宗教影響的不同
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因而反映在語言里就有了以下諺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臨時抱佛腳、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人靠衣裝,佛靠金裝等。
英美等西方國家信仰基督教,宗教在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滲透到了語言文化領域。英語民族的人民言必稱上帝,也有許多源自《圣經》,或與宗教有關的諺語。例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A soft answer tumeth away wrath.(婉言可以釋怒。)此句源自《圣經》。Christmas comes but once a year.(佳節良辰,機會難得。)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
2.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
據王書亭研究,英語諺語的結構主要有:簡單句結構、復合句結構、省略結構、平行結構和倒裝結構。根據王鴻雁的歸納,漢語諺語的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單句形式、緊縮句形式及復句形式。通過比較,英語諺語中的簡單句結構相當于漢語諺語中的單句形式,英語諺語中的復合句結構就可類比漢語諺語中的緊縮句形式,英語諺語中的平行結構則等同于漢語諺語中的復句形式。漢語諺語也有省略形式和倒裝形式。但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并無必要一定要把原文中的形式表現出來,不一定非要把英諺中的簡單句結構譯成漢語的單句形式,把英諺的復合句結構譯成漢語的緊縮句形式,或把英諺的平行結構譯成漢語的復句形式。
譯者在翻譯英語諺語時,應考慮各種因素。首先,應準確理解英語諺語,譯者才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寓意。其次,應考慮以上提到的對文化差異、差異、生活環境差異以及歷史典故等方面的差異,考慮漢語讀者能否理解并接受譯出的諺語;最后,譯出的漢語要工整對應、瑯瑯上口,易讀易誦,盡量符合漢語諺語的表達習慣。譯者可采用直譯、意譯等翻譯策略,如果原文與譯文的差異太大,無法用漢語恰當表達,則可以拋開原文,套用現成的漢語諺語。
下面介紹一些英語諺語的漢譯方法:
2.1直譯法
翻譯英語諺語最好的方法是直譯,即把原文的音、韻、意,以及修辭手法,蘊涵的含義,都反映出來,既表現原文的內容,又反映原文的形式,把原文對內容和形式傳神地表現出來。如:
A heavy snow promise a good harvest. 瑞雪兆豐年。
Out of debt, out of danger. 無債一身輕。
A good tree is a good shelter. 大樹底下好乘涼。
隨著全世界人們間的文化交往越來越密切,隨著文化的趨同,語言的形式也逐漸接近,人們對異國文化中的某些語言表達形式開始采取更愿意接納的態度。漢語已經吸收了很多他國語言的元素,在各方面容納了大量的外來表達法,譯者也可對過去一些意譯的處理方法進行直譯處理。因為直譯能更準確地傳達原文的含義,并能豐富目的語的詞匯和文化。如:
Time is money. 時間就是金錢。(不譯:一寸光陰一寸金。)
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不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條條道路通羅馬。(不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2.2意譯法
有些英語諺語的表達方式因含有英語語言國家所特有的歷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譯,中國讀者會對這些比喻或表達感到陌生,而且會導致譯文平談無味,牽強附會。為了將原文的意思準確地傳達給讀者,可以舍棄原文的表達形式,采用意譯的方法。如:
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 直譯:別碰那塊蛋糕,意譯:別多管閑事。
Little chips light great fires. 直譯:小木片燃起熊熊大火,就不如譯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Give a lark to catch a kite. 直譯:為了抓住風箏,放出一只云雀,不如譯成: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2.3同義諺語套用法
套用法指運用同義漢語諺語,來翻譯英語諺語,屬于意譯的范疇,雖然兩種語言使用的形象、比喻或修辭色彩等都有很大不同,但所表達的意思基本是相同的。由于漢語的讀者對這些諺語非常熟悉,因此會感到很親切,并能很好地理解其含義。如:
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deep. 直譯:要得珍珠,須入深水。套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直譯:一墻之隔,友誼長青。套用:親兄弟,明算賬。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直譯:魚要腐爛頭先臭。套用:上梁不正下梁歪。
2.4增字翻譯法
有些英諺直譯不能完全再現諺語的原意, 意譯又無法保存其原有的形象和風格, 可以采用增字翻譯法,利用漢字的特點,形成工整的復句形式。前一句直譯表達諺語的字面意義,后一句進行注解,反映諺語的真實含義。如:
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 straw. 落水抓稻草,病急亂投醫。
Every flow has its ebb. 潮有漲落時,人有盛衰日。
Christmas comes but once a year. 佳節良辰,機會難得。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壺小易熱,量小易怒。
3.結語
以上介紹的只是一些基本的英諺漢譯方法。根據單國靈的歸納,除了以上這些基本方法外,還有直譯加注法、對聯法、合譯法、分譯法等。翻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傳播異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科技知識等,讓外語知識欠缺的讀者擴大視野,了解外國的情況。在翻譯諺語時,譯者既要準確地理解諺語的原文,還要考慮譯入語讀者的接受度。因此,在翻譯諺語時,既要忠實地表達原文的意義和風格,忠實反映原文的含義,還要運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在翻譯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有選擇地采用直譯、意譯、同義諺語套用法或其他方法,使譯文能準確達意,生動傳神。
參考文獻:
[1]張培基.習語漢譯英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王書亭.英語諺語漢譯中的結構等值研究[J].石油大學學報, 2003, (10).
[4]曾健敏.英漢諺語語言特征與中西文化差異[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8, (6).
[5]王鴻雁.漢語諺語的句法形式特點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5, (8).
[6]王秀芬.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及英文諺語的漢譯[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6).
[7]彭舉云.英語諺語的特點及其翻譯技巧[J].文學語言學研究,2011, (5).
\ 1、關于顏色的文化差異
在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顏色也是一種重要的詞匯,但是關于顏色的理解,中西方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最明顯的是:在中國表示喜慶的紅色,象征著紅火、熱鬧,中國的很多商標,例如:東方紅、紅太陽、紅燈等。但是在西方國家的文化里面,紅色卻是一個代表血腥的貶義詞。例如redhands在西方國家中表示“血腥的手”,但是直譯過來卻是“紅色的手”。中國的紅燈牌收音機在西方國家表示紅燈區,表示。再比如:綠色,在中國人的思想里面,有環保、和平的涵義,但是在英語中卻有著“嫉妒”和“沒有經驗”的涵義。
2、關于數字的文化差異
數字在商務英語翻譯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西方國家最不喜歡的數字就是“13”,因為耶穌受難的時候,正好是13個人,所以13在西方國家文化代表著不吉利。最喜歡的數字是“7”,表示“大吉大利”,七天連鎖,七喜等商標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在中國的文化里面,對7和13卻沒有這個概念,中國文化最喜歡的數字是“9”,表示“長長久久,天長地久”的意思,在數字比較大的時候,中國文化是4個數字一個段位,西方國家文化是3個數字一個段位。
3、關于地理位置的文化差異
在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中,地理位置的理解不同,帶來的反差比較大,例如在英語中西風(Zephyr)這個單詞,反映了英國特有的文化,在英國人的概念里面,西風是溫暖的。例如:在英國著名的詩章《西風頌》中的優美句子:It'sawarmwind,thewestwind,fullofbirds'cries(.它是溫暖的風——西風,百鳥齊鳴)。所以在英國西風是比較受歡迎的,以至于將Zephy(r西風)作為汽車的品牌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在中國,西風意味著寒冷,有“吹西北風”之說,相反東風卻為中國人民送來溫暖,所以中國一汽集團將“東風”作為汽車商標。
4、關于諺語的文化差異
諺語的流傳都帶有一定的小典故,其中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氣息,也可能是歷史文化或者人物傳記演變而來,所以在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關于諺語的翻譯一定要注意文化差異。關于諺語的翻譯有三種方法,下面來一一介紹:tobeonthinice和burnone'sboats這一類的諺語可以采用套譯法,翻譯為:如履薄冰和破釜沉舟;toturnablindeyeto可以采用直譯法,翻譯為熟視無睹;torideone'shighhorse可以采用意譯法,翻譯為趾高氣揚;對于有一定典故的諺語,需要熟悉典故的出處,例如Achilles'sheel這個諺語,直譯過來就是“阿基里斯的腳踵”,然而這樣的翻譯沒有太大的意義,首先我們要了解阿基里斯的出處。在希臘神話里面阿基里斯是一位勇士,從沒有被打敗過,但是敵人找到了他的弱點,就是他的腳踵,然后通過攻擊他的腳踵打敗了阿基里斯。所以Achilles'sheel在中國文化里面,翻譯為“致命弱點”。
5、小結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給商務英語的翻譯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譯者需要準確掌握不同文化間的異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使得翻譯具有一定的異國情調,讓兩種文化無縫對接,彰顯商務英語翻譯的魅力。
作者:陳杰 單位:哈爾濱廣廈學院
關鍵詞:誤譯;專業知識;文化認知
【中圖分類號】H159
翻譯的過程,簡言之,就是理解和表達兩個基本環節。因此,翻譯中的誤譯不外乎以下兩種原因:一種是理解錯誤,另一種是表達不地道或是詞不達意。本文主要從專業知識、文化認知兩方面對誤譯的成因,作一示范性的討論。
一、 專業知識
隨著中國的入世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內各企事業單位的對外商務交流活動日趨頻繁,商務英語翻譯在供求方面的矛盾隨之突顯出來。掌握了翻譯技巧的譯者,如果缺乏必要的國際商務知識,是難以譯出正確而又專業化的作品,就不能說是一名合格的譯者。
商務翻譯與貿易、合同、保險、投資、貨運、金融等領域密切相關,語體正式,用詞專業,內容具體、明確。翻譯時首先要正確理解原義,尤其對于專業詞匯的理解,其次在表述中既要專業,遵循國際通用、表達一致的原則,又要地道,注意英漢兩種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違反上述兩個基本要求,就容易導致誤譯,現舉例說明:
1. 對母語的理解錯誤
漢譯英往往被認為難在用英語表達,對于翻譯的第一個環節--理解不予重視,想當然地認為對母語的理解不存在問題。商務漢英翻譯中出現的這類誤譯充分說明這是一種誤解。例如:"保稅區"的英譯,我國流行的譯法是Free Trade Zone(Area)。實際上,我國的"保稅區"與歐美國家的Free Trade Zone(Area)是不同的。歐美國家的Free Trade Zone(Area)是指"一個實行區域經濟機制的地區,區內各成員之間互不征稅,各成員設立共同的稅率,一致對外。"我國的"保稅區"按其功能和性質應與歐美國家的Foreign Trade Zone相對應,請看定義:Foreign Trade Zone(FTZ):A government-designated area in which goods can be stored, inspected, or manufactured without being subject to formal customs procedures until they leave the zone.目前"保稅區"還有Bonded Zone的譯法,相比Free Trade Zone更為準確。
2. 表達不地道
這類誤譯常表現為直譯的過度使用造成死譯、硬譯。直譯是商務翻譯中常用的一種技巧。如:海運費Ocean Freight,銷售確認書Sales Confirmation,半成品semi-manufactured goods/semi-finished products。但是由于文化差異,漢語和英語的表達習慣存在很大的差別。有些漢語直譯過來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導致難以理解,如:"母公司與子公司"不能簡單譯成mother company and son/daughter company,而是parent company and subsidiaries;"上市公司"不能譯成company that goes to the market而應為listed company/company that goes to the public。
忽視語言表達習慣的另一種情況是,譯文出現不必要的重復,影響表達效果。商務交流的一個特點是信息多,時間緊,因此商務翻譯力求表述簡潔明了,避免逐字逐句地對譯。例如:(中國抽紗湖南進出口公司)是國家指定專營抽紗及原輔材料、設備、技術進出口業務的國家外貿公司。原譯:We are assigned by the state to specialize in dealing in drawnworks, raw and processed materials, equipments and technology import and export。首先,譯文中的import and export位置不當,導致意義含糊(原文指上述多方面的進出口業務,而不是僅指"技術、設備"的進出口);其次,"指定專營"(be assigned to specialize in dealing in)用詞累贅;另外,輔助材料用processed欠妥,宜用auxiliary。改譯為:We are the dealer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to specialize in import and export of drawnworks, raw and auxiliary materials, equipments and technology in the manufacture.
3. 表述不專業
專業詞語的統一表述是商務翻譯的重要原則。譯者隨意變換同一概念或術語的譯名不利于信息傳遞的完整、順暢。例如:補償貿易通用譯法為compensatory trade,沉沒成本sunk cost,出口加工區export processing zones,骨干企業key enterprise,壞帳bad account,進口滲透import penetration等等。遺憾的是,在我國的商務翻譯實踐中,術語亂譯的現象較為普遍,需要譯者共同努力規范表述的專業化。例如,(1)相互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譯者自編譯名:agreements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國際通用譯名:agreements on mutual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investment;
(2)比利時-盧森堡經濟聯盟,譯者自編譯名:Belgium-Luxembourg Economic Alliance,國際通用譯名:Belgium-Luxembourg Economic Union(BLEU)。
譯名的統一取決于譯者對待翻譯的態度是否嚴肅認真,譯者即便缺少相關的業務知識,只要耐心查一下詞典便可得到國際通用的譯名,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專業知識。
二、 文化認知
諺語是普遍流傳的固定語句,用通俗的話反映出刻的道理,是社會經驗的總結。諺語作為民間文學形式的一種,具有詩的活潑、文的凝重、熟語的簡潔。英語諺語是英語文化在語言中的凝煉,其翻譯往往是譯者煞費苦心的再創作。
英語諺語翻譯的困難,可歸納為以下五種原因:1. 英諺多是孤零零的一兩句話,無上下文限定其含義;2. 有些英諺隱晦難懂、模棱兩可;3. 譯者缺乏英美國家歷史、地理、政治、宗教、習俗等文化背景知識;4. 有些英諺源于希臘、古英語或方言土語;5. 中西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凡此種種,給英諺的理解設下了道道難關。翻譯英諺,譯者首先必須突破理解關,決不能知難而退,或者望文生義。
1. 望文生義造成誤譯
(1)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原譯:東就是東,西就是西。(《美國諺語詞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以下稱美諺版)
原譯表達的僅是一個簡單的方向性的問題。請看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s and Fables的East詞條:此諺語"emphasising the divergence of views on ethics and life in general between the Oriental and Western peoples,"(指東、西方民族在道德觀和生活觀上的差異。)
擬譯:東方國家畢竟是東方(國家),而西方(國家)畢竟是西方(國家)。
(2) Six of one and half-a-dozen of the other.
原譯:半斤八兩,一模一樣。(美諺版)
原譯僅強調兩個事物之間沒有區別,但此諺語的真正含義是:"There is nothing to choose between them; they are both in the wrong."
擬譯:六只與半打,兩個一樣錯;毫無正確的選擇余地。
2. 忽視英語諺語結構的特殊性造成誤譯
(3) Kings and bears often worry their keepers.
原譯:國王和熊,很難伺候(《簡明英漢諺語詞典》,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擬譯:國王像熊一樣,很難伺候(或伴君如伴虎)。
(4) Words and feathers are tossed by the wind.
原譯:言語和羽毛,風刮到處飄。(《英諺譯介》,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下稱"福建版")
擬譯:言語如羽毛,風刮到處飄。
(5) Love and a cough cannot be hid.
原譯:愛情與咳嗽不能隱匿。(同上)
擬譯:愛情像咳嗽一樣,逃不過人們的耳目。
以上每條英諺中都出現了and連接的并列結構,and連接的這些成分均為名詞,形式上對稱,詞義毫不相關,如國王之于熊,言語之于羽毛,愛情之于咳嗽等。這些結構中的and表比喻之意,誤譯是由于譯者未能把握好and這種屬于明喻的特殊形式。這種特殊的比喻取前后兩個并列成分的相同或相似處進行比較,達到生動形象的比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and的這種特殊比喻結構的用法屬于舊式用法,現代英語中未見使用。
(6) It is a good gear that lasts aye.
原譯:永遠用不壞的東西是沒有的。(《英語諺語詞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系1987,以下稱"北京版")
擬譯:再好的工具也有用壞的時候。
(7) It is a foolish bird that fouls soil into its own nest.
原譯:只有愚蠢的鳥才弄臟自己的窩。(北京版)
擬譯:再笨的鳥也不至于弄臟自己的窩。
(8)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原譯:良馬不失蹄(上海版)
擬譯:好馬也有失蹄時。
以上每條英諺中都出現了It is a(n)+adj.+n.+that-clause這一句型。此句型不同于一般的含有定語從句的復合句,更不是強調句型,而是一種需要反譯的特殊句型。反譯的具體方法是先在主句中加"再"、"即便是"之類的詞語以加強語氣,其次,后面的that-clause原文若是肯定句則譯成否定句,原文若是否定句則譯成肯定句。上述誤譯的例子大多是因為譯者的思維僅停留在直譯階段,結果只能在表層意思上繞圈,以致譯文與原文在意義上總差一步之遙,未能使譯文升華成為一句發人深省的真理。
通過上述誤例分析,不難看出,專業知識、文化認知是翻譯質量保證的重要因素,是譯者作為學習者需要不斷積累、發展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法公 商貿漢英翻譯評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1
[2] 戚云方 新編外經貿英語寫作與套語[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句子核心結構 文化差異 翻譯
中西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筆者認為這種差異主要反映在三個層面,即語音形態上的差異、句子結構上的差異和兩種不同文化積淀所造成的種種差異。本文著重探討英漢句子結構之間的差異和中英文化積淀所造成的差異。以及翻譯上對這些差異的處理。
一、英漢句子核心結構的差異
研究英漢對比的語言學家普遍認為,盡管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序都是主謂(賓),但英語是注重主語的語言,漢語是注重話題的語言。二者句子結構的本質差異在于英語句子的二分結構(NP+VP)是語法的:語法的句子結構注重形式的嚴謹。主語不可缺少。而漢語句子的二分結構是語義的:語義的句子結構注重內容的意會性。所謂意會性,就是一句話的意思需要通過語境去意會。主語雖然也重要,但不一定是必有的,常常可以從句子結構中省略。漢語在表示施動者、動作、受動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幾乎全依賴意合。抓住了這一本質差異,其他差異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例如:A:活干完了嗎? B:干完了。
英語譯文:A:Have you finished your job?B:Yes,Ihave,
這個五個漢字組成的句子。跟英語的譯文比較。有兩個不同。一是沒有主語,從字面上難以確定是誰,只能根據具體語境去意會;二是漢語的話題――活(指工作),在英語的譯文中成了賓語。所以,從這個簡單的句子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漢、英兩種語言的結構性差異,即漢語句子的核心結構是話題+說明,英語句子的核心結構是NP+VP。同樣,“艱難之路。唯勇者行”(When the goinggets tough,the tough get going,)也是這個結構。
二、不同文化積淀投影下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及其翻譯上的處理
中西方文化差異也對翻譯產生影響。由于漢語和英語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礎上的兩種語言,他們各自反映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這種差異是由于中西生存環境、社會風俗、核心價值觀、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不同造成的。一個民族語言的成語(idiom)、典故(classical allusion)、諺語(proverb)和慣用法(usage)都是一個民族長期的文化積淀在民族語言上的反映。也可以說,作為慣用表達方式的成語、典故、諺語,蘊藏著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筆者將在以下篇幅中探討翻譯上是如何完成對這種差異上的處理和轉換的,
1 英語成語的漢譯。含典故的成語中,in the seventhheaven常被誤譯為“在七重天”,正確的譯文應是“高興極了,非常愉快”。七重天在漢語文化中沒有特殊意義,玉皇大帝的凌霄殿和嫦娥的月宮都在九重天。在西方,七重天指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天國,在最高層。言下之意。人能身居天國,與上帝和天使同住,自然是非常快樂的。這是借喻。不能照字面直譯。
其它含典故的成語還有很多,如: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腳踵(直譯,尚未被漢語文化接受,不好理解),致命的弱點,惟一的弱點(意譯,準確到位,但典故的形象性蕩然無存)。
不含典故的一些成語的翻譯:beat about/around thebush,誤譯:打草驚蛇;正譯:旁敲側擊。
go back on one’s words,誤譯:收回自己說過的話:正譯:食言,說話不算數。
gild/paint the lily,誤譯:錦上添花;正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2 漢語成語的英譯。一些含典故的成語,如:黃粱美夢(pipe dream),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四面楚歌(bebesieged on all sides;in desperate straits)等都是采取意譯。原文的典故蕩然無存。一些不含典故的成語可以英譯如下:對牛彈琴(D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listener/,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守口如瓶(keep a stilltongue in one’s head*);雪中送炭(help a lame dog over astile*);引狼入室(set the wolf to keep the sheep*)。帶*的英譯都是大致對等的成語。
3 英語諺語的漢譯。英語中有大量的諺語,這里精選幾個含借喻或典故的諺語,配上漢譯,如:He that sows thewind will reap the whidwind,玩火者必自焚*/,自作者自受:When shepherds quarrel,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鷸蚌相爭,漁翁得利*;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green,長青的友誼需要保持距離。/君子之交淡如水*。
以上帶*號的漢譯都是大致的對等的漢語,其余的采用的是意譯。
4 漢語諺語的英譯。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Hethat hatht,een bitten by a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Oncebitten,twice shy.*);家家有本難念的經(Every family hasits own hard nut to crack,/Every family has a skekton inthe cupboard*)。
以上帶*號的英譯都是大致對等的英語諺語,其余的用直譯或意譯。
成語和諺語是一個民族的人民在長期生活的經驗中和傳統文化活動中提煉出來的語言精華和智慧結晶。英、漢的諺語都有這樣的特點:用詞簡煉,比喻生動,寓意雋永。講究音韻,多平行結構或對仗,語言通俗,便于記憶流傳。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翻譯手法來傳達原文的文化信息,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內涵。
三、非邏輯的特殊詞語和特殊句式及其翻譯處理
作為特殊語法現象的英語慣用法常常出現非邏輯的結構。英漢互譯在語言邏輯上遇到的困惑突出地反映在這方面。以下。筆者將分兩大方面進行探討。
1 英譯漢的特殊翻譯處理。
a,反說正譯法(litotes)例:IT’s an ill wind that blowsnobedy good,(prov,)
誤譯:凡是壞事,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正譯:對人人都有害的事世上少有。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事。本句的
含意實際上相當于“Even an ill wind may not blow harm toeverybody,”
b,部分否定法(patrial negafive)例:All that glitters isnot gold,(prov,)
All在這里也是部分否定,相當于“Not all that glittersis gold,”譯為:閃光的不都是金子。/閃閃發光物,未必都是金。
c,矛盾修飾法(oxymoron)例:The government’s re-spense to the report has been a deafening silence,
既然是silence(沉默),又怎么會deafening(震耳欲聾)呢?其實這是一種修辭手段――矛盾修飾法,產生一種警醒的。甚至是辛辣諷刺的效果。本句應譯為“政府對此報道置之不理,讓公眾聽不到官方的一點反應”。
2 漢譯英的特殊翻譯處理。
a,漢語無主句的英譯處理。例:在船上可以比在陸地上看到更多的星星(More stars could be observed on boardthe shipt than on the land)。
b,使用形式主語it來幫助構成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式。例1:一般來說。上海的冬天沒有南京冷(Normally,itis not so cold in Shanghai as in Nanjing in winter);例2:希望中美兩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經濟上的往來(Itis hoped that economic exchanges will be expanded betweenChina and the United Srates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mutual benefit)。
c,處于次要信息地位的主語之英譯處理。例1:其實,美國一直很重視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In fact,due imper-tart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financing in America)。
說明:原旬的主語“美國”是場所,而句中的主要信息是“重視……”。
例2:在這方面,國家還沒有出臺相關的法律規定(Relevant Laws haven’t been prom-lgated in terms of thisarea sofar)。
說明:本句的主要信息是“相關的法律規定”,而原句的主語“國家”處于次要信息地位,而且含義籠統不明確。在譯文中可以省略。
四、結語
關鍵詞:諺語 廣告口號 套用
1.引言
市場經濟中廣告比比皆是,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給廣告定義如下:Adverting is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usually paid for and usually persuasive in nature about product services or ideas by identified sponsors through the various media.廣告(Advertise)源于拉丁語advertere一詞,意為:“喚起大眾對某種事物的注意并誘導于一定方向所使用的一種手段?!蹦窃趺磥韱酒鸫蟊姷淖⒁饽??首先它必須短小精悍、瑯瑯上口、音韻鏗鏘、簡單明了、便于記憶,而且它還要形象精煉地總結出產品的優點特色,或言簡意賅地點明公司或企業的形象、精神,或干凈利索地號召消費者行動。這也正是廣告口號的特點。廣告口號是廣告全部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它鮮明地體現了廣告的定位和主題,是整個廣告活動的靈魂之所在。某種產品的廣告口號一旦確定,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被變動。廣告口號濃縮廣告正文的精華,在整個廣告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好的廣告詞會使人過目不忘,它借助于受眾的閱讀和接受來獲得傳播目的達成的同時,更利用人際間的多種傳播使得傳播擴散和流行。這是廣告口號在面對廣告受眾時區別于廣告標題、正文、附文等結構因素的重要特征。
本文主要對英語中的廣告口號的表達特點作初步探討,英語廣告中常使用各種修辭手段來增強語言的藝術性和感染力,而其中對英語諺語的使用、套用和仿化是最常見的方法。英語中有豐富的諺語,它體現了英語的幽默,表達了樸素的哲理,反映了民族的性格,是英語中極為寶貴的一部分。英語諺語源遠流長,經過歷史的提煉,其言簡意賅,有些諺語為廣大人民所熟知,家喻戶曉。而廣告口號作為一種宣傳工具,其直接的目的是傳播信息,溝通產銷,指導消費,擴大市場,推銷產品,這樣就力求語言簡潔鮮明,形象生動,并具藝術魅力,而諺語正合乎這些要求。
2.套用諺語應具備的條件
套用諺語不能生搬硬套,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具備一定的條件。從大處說,廣告口號策劃者應具有良好的語言及其文化素養,具有較強的聯想能力,并嚴格遵循廣告的創意原則。具體地說,策劃者應對口號的借用結構的語言特色、修辭特色、語用場合和豐富內涵進行深刻的分析,做到了然于胸。這樣在套用時才可能取舍自如,翻新結構,產生奇效。
3.套用諺語的技巧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套用得當能使讀者產生強烈共鳴,達到口號宣傳目的。但是,如果缺乏具體分析,不了解被借用結構的特點,只是一味地機械模仿,結果往往不能如愿,甚至弄巧成拙。在此,介紹一下套用諺語的技巧:
3.1突出利益。
廣告口號的終極目的就是要說服顧客掏出錢包來買你的東西,對于消費者而言,有利益的吸引才是觀看廣告的目的,因此,要突出廣告產品將給消費者帶來什么樣的利益,要在有形無形中讓讀者感到“有利可圖”。
3.2應重視文化差異。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全球性廣告也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不同國度的文化差異是國際廣告中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同的思維方式、心理特點、價值觀念等都會影響對廣告的理解以及廣告的效果,因此廣告撰稿人要根據不同國家的特點更換廣告的重點、角度和風格,用廣告使大眾能理解、能接受、能產生興趣的方式進行新的創意構思。同全球性廣告應體現不同的民族文化風貌一樣,廣告面向不同國家,也應使用當地的民族語言,包括語言、詞匯、句子結構和慣用法,愈地道愈純正愈好。
3.3被套用的結構在意義上應與所宣傳的產品有切實的聯系。
如某“南方科技咨詢服務公司”的廣告口號“有了南方就有了辦法了”被譯為“Where there is a South,there is a way”,即套用了英語中常見的一句諺語:“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譯文只換了一詞,但因與公司特點掛了鉤,恰到好處,韻味無窮,給顧客的印象是這家“咨詢公司”的辦法的確不少。
3.4根據廣告的創意原則,套用諺語應避免陳詞濫調。
例如英語諺語“Seeing is believing”就被許多中文廣告口號的翻譯所套用:Seeing is believing(某電視機廣告);Using is believing(某護膚霜廣告)。不管是廣告翻譯還是廣告制作,都應力求創新,不必步人后塵,如能在被套用結構上有所變異則更能吸引讀者。比如,一家Kraft食品企業集團,就對此結構進行了調整、創新,在美國各家雜志刊登的宣傳軟糖系列的廣告中,就有以下的內容:A marshmallow a day puts a smile on your face;A marshmallow a day puts up a twinkle in your eyes;A marshmallow a day makes your blue eyes bluer.
4.各種各樣套用諺語的英文廣告口號
4.1用以勸說別人接受某種觀點、思想。
眾所周知,過去的西方社會歧視婦女,有些傳統的諺語就可以反映出這一點,比如這一句:A woman’s place is in the home(婦女應在家中)。但如今,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女權主義者以各種形式爭取婦女的正當權益和平等地位,歧視婦女的問題得到普遍關注。女權主義者曾在“New York Time Magazine”上刊登這樣一則廣告口號:A woman’s place is in the House.這則口號將原來的那句諺語改了一個詞:home變為house,并且把house的首字母改為大寫。雖僅改換一詞,但意義卻相差甚遠。House一詞,既可指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美國眾議院),又可指the White House(白宮)。由此,此口號意為:婦女走出家,到國家政府高層機關參政,去當議員乃至總統。
4.2意在諷刺某些現象。
有則漫畫上有這么一句口號:If at first you do not succeed,you are fired(一次做不成,馬上炒魷魚)。這則漫畫意在評述社會失業問題,它仿用了諺語If at first you do not succeed,try,try,try again(一次不成功,堅持試下去)。諺語的原義是積極的,漫畫把其后半句的內容完全改寫后,則產生了消極效果,表達了失業給人們造成了恐慌、沮喪。
4.3用來宣傳服務質量,以吸引顧客。
新加坡一家名為Ming Court的大飯店,為了在海外招徠生意,在美國《時代》雜志上登了這樣的一條廣告口號: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a dull stay.這則口號套用了英語中的一句著名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干工作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這家大飯店套用那句諺語,意在招徠客人,使他們逗留新加坡時去他們飯店,在那里可以盡情享受,以免旅途成為dull stay。眾所周知,新加坡是通行英語的國家,而從事國際事物的人基本上都懂英語,因此,他們很容易明白這則口號個中的涵義,也就有可能投宿這家飯店。
One man’s sushi is another man’s steak.(日本航空公司廣告)。該例是日本航空公司對歐洲大陸的廣告,即套用了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一個人的佳肴卻是另一個人的毒藥)。“壽司”是日本風味的飯卷,而“牛排”則是歐洲的主菜。此廣告便可翻譯為“壽司牛排,風味不同,任君選擇”。以此來宣傳日本優良的餐飲服務。
加拿大皇家商業銀行曾推出這樣一則廣告口號:One good banking ideas in Canada led us to another in London(加拿大非凡的銀行概念,指引我們在倫敦再創輝煌)。該口號在諺語“A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善有善報)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的擴張。該廣告的撰寫者旁敲側擊巧妙地將加拿大銀行暗含其中,而且選用“善有善報”來創新以作為銀行的廣告口號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為它除了本身意思以外,還承載著弦外之音:存款在銀行,總會有回報。
5.結束語
廣告口號的質量往往決定著整個廣告的成敗,因此廣告口號要有魅力,能吸引消費者繼續閱讀廣告的正文,又要體現廣告性、簡潔性。出色的廣告口號應該是別出心裁、瑯瑯上口、余味無窮、過目不忘的。而諺語正符合這些要求。成語、名句或諺語,其結構、用詞和使用場合都是相對固定的,廣告口號中套用英文諺語、詩歌,仿照人們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能吸引潛在的顧客,誘導讀者進一步閱讀,從而推動產品的銷售。
參考文獻:
[1]黎松峭.中外成功廣告900例[M].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
[2]李中行.廣告英語[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3]劉季春.廣告標題、口號的套譯[J].中國科技翻譯,1997,(4).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諺語翻譯;廣告翻譯
“功能對等”理論是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大師尤金?奈達提出的,是翻譯理論的核心,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翻譯理論界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是我國較早被引進的理論之一。因此,在中國翻譯學界的影響較大,也是國內翻譯學界評價較多的理論。
一、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實質
(一) “功能對等”的理論基礎
1.社會語言學和語言交際功能:尤金?奈達在1964年出版的《翻譯科學探索》一書中,從社會語言學和語言交際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動態對等”(dynamicequivalence)理論。后來,奈達用“功能對等”替換了“動態對等”,因為“功能”二字把翻譯視為一種交際形式,著重于翻譯的內容和結果,因而比“動態”更合理。
2.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尤金?奈達,根據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中“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的學說,提出翻譯應以反映“深層結構”的“功能對等”為主,而不是反映“表層結構”的“形式對應”,使澤文文本的讀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讀者理解和欣賞原文的方式來理解和欣賞譯文。
(二)翻譯標準和原則
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準則”。翻譯本質上就是釋義:就是將原文的意思用譯語重新表達出來,使不懂原文的讀者能通過譯文獲得原文的信息。換句話說奈達認為翻譯內容高于形式。但他同時也強調,雖然形式處于第二位,但并不意味著形式是無足輕重。注重內容而忽略形式,那么原文的美感必將喪失,譯文顯得枯燥乏味;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容,則原文信息得不到忠實的傳達,譯文華而不實,離題太遠。
二、奈達“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的在實際中的運用
奈達所謂的“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因此我們應該客觀地去理解 “功能對等”,靈活地加以運用,以便使該理論能夠更好地為我們工作。
(一)“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在諺語翻譯中的運用
諺語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絢麗多才的瑰寶,是人類在長期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各種經驗體會的積累和升華。既寓意深刻,又韻味雋永,既閃爍著思想智慧的光輝,也閃耀著語言藝術的光彩。因此,熟悉諺語既是熟練掌握一門語言的需要,又有助于了解該民族的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性,還有利于增加知識,開闊視野,搞好對外交往。下面我們就“動態對等”理論來了解一下諺語的翻譯。
英語中有些諺語只是平鋪直敘,既無很深的含義,也無難解的典故,只是用詞、搭配相對固定。如: “Health is wealth”可譯為“健康就是財富”;“when three know it, all know it”可譯為“三人知,天下曉”。對這類成語,我們只需從字面上去理解,翻譯起來不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問題,直接照字面譯就是了。另一類諺語,有著相當明顯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
根據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異,我們很容易判斷以上兩個諺語B比A更容易被中國讀者接受和理解。因此通過“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的應用我們不僅可以盡可能地體現諺語自身意美、形美、音美的特點,也可以體現該諺語獨特的文化、語言特點。
(二)“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在廣告翻譯中的運用
廣告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廣告語要做到雅俗共賞,生動有趣,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能在瞬間吸引消費者注意,刺激其購買欲望,最終促成購買行為。因此廣告的文字語言運用精當會使得廣告語言的內涵與影響遠遠超過廣告本身。有些成功的廣告警句甚至流傳于社會,幾乎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為了增強廣告的商業成功,盡可能實現譯文廣告語與原文廣告語的效果等值,應在“動態對等”理論的指導下,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源語的內涵。
1.廣告語言的特征大致有如下幾點:
(1)簡練 Brief
廣告由于受到時間、資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總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很多世界馳名的英語廣告,都是以簡練取勝的:如:Intelligence everywhere.(摩托羅拉手機)
(2)多用口語colloquialism
口語的運用,使廣告具親和力。在廣告中會盡量采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語,并多使用一些小詞匯(small words),以更貼近觀眾。如:One boy is boy,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子養老,二子分擔,三子無子。 (計劃生育)
(3)創新Creativity
為了在眾多同類商品中脫穎而出,廣告人總是不斷地創造新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新穎獨特的廣告能使人駐足留連,回味無窮,以強烈的新奇感吸引受眾注意力。
(4)修辭 Rhetoric
修辭是使語言表達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的一種文字運用手法,也是使文字表達的內容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有效手段。為了增強廣告的審美功能和勸說功能,譯者常盡力使用修辭手法,或將原文的修辭格移植過來,或以一種修辭格替換另一種修辭格,或將無修辭格的原文以一種帶修辭格的譯文表現出來。
2.基于“功能對等”理論的廣告翻譯策略
(1)直譯法:是指將原來的意義譯出,它是翻譯的常見方法。 對于一些原文意義較明確.句法結構較簡單、完整的廣告,按字面意思直接翻譯能同時表達句子的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以直譯策略完成的譯文,其傳達的信息是非常明確的,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基本對等一致。
(2)音譯法: 是指將廣告發音直接譯出,這點多譯商標,如: Nokia諾基亞Motorola摩托羅拉konka康佳 音譯法簡便可行,易于操作,而且實現了譯名與原名發音上的統一,在翻譯實踐中被廣泛采用。
(3)虛實結合的轉譯:由于文化和語言上的差異。在進行廣告翻譯時,譯者需要從原文的不同角度傳達相同的信息。即按照語言習慣.根據不同的上下文和搭配,改換形象,進行虛實結合的轉譯。
總之,奈達的“功能對等”等理論并非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由于中西語言文化的巨大差異,英漢互譯中有時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形式上、意義上的缺失因而其適用范圍受到了限制。但不可否認的其指導意義。簡而言之,我們要靈活的運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
參考文獻:
[ 1 ] 曾毅平.修辭與社會語用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316;
[ 2 ]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59;
[ 3 ]黎凡.談廣告翻譯的變通【J】.中國翻譯, 1992。1 3(2):29-31;
[ 4]關琳. 翻譯等值理論綜述[ J ].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8, (3) : 92~94;
在新課程的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1]特別是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如果我們抽出一點精力,換一個角度,從西方文化入手,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會使大多數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一、結合中國文化,欣賞英語諺語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華--諺語。在課堂中,開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專欄,學生分組做競猜,通過多媒體課件每顯示一個英語諺語,各組內每個成員都可起立翻譯,前提是用漢語的諺語的翻譯。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譯為:今天是昨天的教師)學生要譯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為最佳,該組得分最高。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譯:活著無目標,就如航海無指南針。)顯示該諺語后,教師先向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 ”mean? 即compass一詞詞意是什么?根據sailing 航海一詞, 學生都會根據這一詞猜出compass是指南針之意,再翻譯該諺語,“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這句中文諺語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到英語中有關航海的眾多詞匯,最后引導學生想到這是由西方航海技術的興起與迅速發展有關系的,航海技術的發展與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況也密不可分,再深層次地思考一下:可以體會到為什么海盜(private)一詞在西方盛行,而武術卻在中國大陸上興起。
二、對比中西節日,學習背景文化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倍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又叫元霄節(Lantern Festival),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Day),重陽節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開展 “中西節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專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收集關于西方節日的相關信息資料,圖片、音樂、或影片,可用所學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課件,向“中國人”簡介西方節日的相關習俗知識;另一組收集中國的節日,同樣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其由來,習俗等等。由此學生可以了解到眾多的西方節日的知識。例如圣誕節(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誕生的日子,了解眾多相關的詞匯Christmas tide圣誕節期、Christmas Eve圣誕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誕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時唱得圣誕頌歌、Christmas dinner圣誕大餐中的火雞(turkey)或烤鵝(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類小甜餅(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眾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語言來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終是為了交流。而英語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語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課堂中開展“快人快語”quick-speaking 活動。每兩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對話,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個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訴你)B: Sure thin! (當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與S的老公私通)。學生通過這個很簡短的對話,卻學到了很多在生活對話中很實用的句子。
還可以采取教師給出一些酷句The line is engaged.(占線) Let's bag it .(先把它擱一邊) 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絕對辦不到)It's up to you .(由你決定) Big mouth(多嘴驢)Get down to business(言歸正傳)None of your business(不關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我要炒你的魷魚)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聽)You piss me off. 你氣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兒涼快哪兒歇著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個廢物/混球!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瘋了嗎?Knock it off. 少來這一套。 You stupid jerk! 你這蠢豬!. I'm fed up. 我厭倦了。 等,由學生創設語境,迅速說出來。此方法簡單易行,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快人快語”的活動中來。
四、巧用動物滲透文化知識
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動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漢語說壯如牛,英語卻說as strong as horse 壯如馬;漢語說亡羊補牢,英語說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馬補牢”;從以上的關于動物的習語中可能聯想到在語言形成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形態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是農耕民族,以牛為主要的勞動力故出現“壯如?!币徽f,西方是以游牧為主的,所以西的馬在他們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現“壯如馬”“亡馬補牢”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樣西方對狗是情有獨衷的,所以英語中有大量的關于狗的習語,如lucky dog幸運的人,top dog優勝者,under dog 失敗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會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賞等。在教學中滲透有關此類的文化知識,并鼓勵學生收集相關動物的習語,開展“動物晚會”Animals' Party的活動。
參考文獻
1、李建平 聚焦新課程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8月版
[關鍵詞]先入為主 文化遷移 根源 負面影響 解決
在英語學習中,文化之間的遷移問題顯現出來了。在此,我們將探索跨文化交際中的這個“絆腳石”及在英語教學中如何解決該問題。
一、文化遷移存在的表現方面
1.詞匯及翻譯
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意思,但當幾個單詞連在一起時,可能會產生新的意思,比如習語或俚語。要想真正學好英語,必須了解西方文化。中英文化的詞匯差異可以歸結為以下三方面:“似是而非”、“眾寡懸殊”和“孤掌難鳴”。
“似是而非”:在中英兩種語言中,有很多詞或表達法表面意思或人為地翻譯出來的意思一樣,但其卻有特有的內涵或文化聯系,或意思根本就完全不同。比如,lover(情人)≠愛人(spouse)。有些學習者認為“love”是“愛”,所以“愛人”就是“lover”,把這些詞按中文的方式翻譯,這就是遷移。
“眾寡懸殊”:某一種語言中的一個詞對應到另一種語言可能不止一個意思。例如,中文中無論是公雞、母雞還是小雞,都用“雞”;而英文就不同了,“rooster”、“hen”、“chick”,雞肉就要翻譯成“chicken”。這也是遷移問題。
“孤掌難鳴”:這是說一種語言中的某個詞在另外一種語言中找不到對等的詞來翻譯。文化的差別產生了這種“空缺”。例如,sandwich,炕,冰糖葫蘆,這些詞只能音譯或按字面意思直譯。
2.習俗
中西方的文化不同表現在生活方式、習俗、對待問題不同的反應、各種禁忌及文學、藝術等。我們學習英語必須了解以上這些,才能在和外國人交流時,不出錯不鬧笑話。例如,在中國,安靜的不動聲色不插話的聽別人說話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這樣就會被認為不耐煩,不感興趣。而應該隨時做出表情變化,并時不時的用一兩個字表示你在聽,如“really?”“uhhuh”or“mmm”。還有,當別人贊揚你,中國人為了表示謙虛會說“哪里哪里”或“彼此彼此”。在和外國人交流時,這種“遷移”會讓他們感覺很迷惑,對于他們而言,他們會發自內心的感激并表達感謝。這都是中西方文化的習俗差異。
二、文化遷移的原因
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觀念的不同最終決定了人們交流方式的不同。
2.行為規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范。
3.價值取向不同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
4.語用遷移造成
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則就會不同,一種文化的標準規范不能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們缺乏對社會語言差異的敏感性,會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而這種后果有時會很嚴重,甚至會招致巨大經濟損失。
三、在英語教學中如何解決文化遷移帶來的問題
1.盡可能多的創設英語語境
例如課堂上教英語單詞最常見步驟如下:發音、詞性、定義、語法功能、詞的習慣搭配及詞的構成。英語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用英語進行教學,創設講英語的情景,不要依賴漢語解釋。在用英語解釋英語的過程中,學生接觸的是英語,除學會了新的英語單詞,還復習了許多舊詞,訓練了聽力,并確切知道該詞的意思及固定用法,用英譯漢的辦法教英語少了學生接觸和鞏固英語的時間,會造成今后學生用漢語思維的定勢,引起“遷移”。長期用英語解釋英語,易于養成學生用英語直接思維的能力。因此,用英語進行教學,其作用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教師不能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要切實認識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將文化知識融入其中
(1)諺語和成語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華——諺語。在課堂中,開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讓學生分組競猜,通過多媒體課件每顯示一個英語諺語,各組都可起立翻譯,前提是有漢語翻譯的諺語。例如,Love is blind.愛情是盲目的。學生要譯成“情人眼里出西施”為最佳。該諺語典出羅馬神話,愛神丘比特用布蒙著眼睛,生有雙翅,持弓箭,“愛情之箭”會盲目地射出。要想更好地翻譯這些成語,我們必須先學習它和文化的關系。
(2)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俚語
眾所周知,語言來自交流,融于交流中,最終是為了交流。而英語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語在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不多,因此可在課堂中開展“快人快語”活動。每兩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對話,可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還可以采取教師給出酷句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絕對辦不到),Big mouth(多嘴驢),Get down to business(言歸正傳)等,由學生創設語境迅速說出來。此方法簡單易行,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快人快語”的活動中來。
(3)巧用動物滲透文化知識
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動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漢語說壯如牛,英語卻說as strong as horse 壯如馬;漢語說亡羊補牢,英語說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馬補牢”。從以上的關于動物的習語中可能聯想到語言形成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形態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是農耕民族,以牛為主要的勞動力,故出現“壯如牛”一說,西方是以游牧為主的,所以馬在他們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現“壯如馬”“亡馬補牢”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4.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是指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
5.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有充分的課余時間可支配,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做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韓君莉.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J].新鄉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