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8: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秋節日記怎么寫,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貪小失大 (周俊杰)昨天晚上,媽媽讓我到樂購超市采購生活用品。我來到面包柜,發現3元錢能買上兩個大面包。咦?我上次來買時,一個就要三塊,這回怎么這么便宜?我仔細一看,原來旁邊寫著“大促銷”的招牌,買一贈一。有這樣的好事,我當然不肯錯過。我拿了三大包,心想,面包加牛奶,既經濟又有營養。于是,我又到牛奶柜拿了兩大盒牛奶,當然,也是上面綁了盒贈品小牛奶的。回到家,我拿出“戰利品”向媽媽展示。媽媽拿過面包和牛奶,看了看上面的保質期,笑著對我說:“你自己看看吧!”難道過期了?超市不會這樣不負責任吧!我再仔細一看,哎!食品倒未過期,但保質期就到今天。這么多面包和牛奶,一個晚上怎么吃得完呢?都怪我想貪小便宜。這下可是因小失大了!
水之禍 (羅濤)今天天真熱,教室里的兩桶水被喝得一滴不剩,可我的喉嚨還在冒煙。這時,我的同桌拿出了一瓶檸檬汁,看得我口水直流。可能瓶蓋擰得太緊了,同桌怎么也打不開,就請我幫忙。我乘機問她要上一點解解渴。“啪!”瓶蓋開了,可里面的水也一下子涌了出來,灑在了我的褲子上。我一下午都沒敢離開座位。要是被別的同學看到我“尿褲子”,那多不好意思啊!
孩子一看,原來這樣的日記就能評為佳作,自信心一下子就提高了。學生在日記中寫自己所見,想自己所想,抒自己情懷,馳騁于自由的空間和想象的天地,激發了寫作的愿望和創造的靈感。尤其受孩子歡迎的是,“心情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老師不以篇幅長短來衡量文章優劣。絕大部分學生在日記中都規勸自己謙虛上進,要求自己改過揚長,針砭假惡丑,歌頌真善美。一段時間下來,不僅使學生逐步養成細觀察、勤思考、多練筆的好習慣,還培養了他們自立、自強、自省、自尊的優良素質。每周,我都會從中挑選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推薦給大家,通過班級網站、公共郵箱等渠道,彼此學習,互相促進。
學生的習作水平要提高,除了平時素材的積累,動筆之前的指導更重要。每次的七彩橋上,“習作指導”也是我精心構思的內容。
如,中秋節一周,我這樣寫道:本周主題――選擇發生在中秋節期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真實地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1)月到中秋分外明。仰望天空,你看到了怎樣的月色,產生了怎樣的聯想?(2)中秋節,全家人有什么特別的活動、有趣的對話?(3)家里是否自己制作了月餅?用了什么材料,如何制作,滋味怎樣?(4)節日的短信文化已經成為潮流,你收到了怎樣特別的祝福?點評一下這些短信……為了讓自己有話可寫,孩子們各顯神通:鄧棟杰特意把奶奶請過來,烙了一鍋芝麻餅;周圣淇跟著媽媽來到大酒店,看廚師朋友如何制作;何佳逸、王琳、葉明君來到了常州的DIY工坊,過了一把癮;雷玉汝、惲昊搜集了30多條短信,從短信感受朋友的性情……可想而知,這樣“做”出來的作文必然是鮮活靈動的。
學習了《負荊請罪》這則歷史小話劇,我安排了這樣的習作練習:本周主題――我們一家演話劇……選擇《負荊請罪》中的一幕,發動家人與自己一起排練表演。你既是主要演員,又是導演,寫出排演過程中的真實細節(神態、動作、語言),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思索。好文章一定是親身經歷,真誠勝過技巧。于是,就有了李凌志一家的“頻頻笑場篇”,雷玉汝一家的“不歡而散篇”,周圣淇一家的“全副武裝篇”,吳錚一家的“加料搞笑篇”……
學習了《姥姥的剪紙》這篇課文,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姥姥嫻熟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間濃濃的親情。這一周的習作指導是這樣的:本周主題――××的××。家中的誰有一技之長,他的勞動作品又是對你愛心的體現?請仿照《姥姥的剪紙》進行寫作。仿寫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捷徑。于是,周蘇h創作的《媽媽的毛衣》,耿昊的《爸爸的手》等作品形成了一個系列――“心靈手巧的勞作,溝通情感的橋梁”;而王琳的《外婆的餛飩》,雷玉汝的《媽媽的味道》,蔣紅佳的《外婆的紅燒雞》等作品形成了另一個系列“美味的菜肴,濃濃的親情”。
此外,我還對讀后感、主題作文等方面進行了這樣的指導:
本周要求――讀后感。(1)選材方面:以“黨的陽光下”為主題,書目不限范圍。(2)內容方面:敘事內容不宜過多,可用100字以內概述內容,或選取一、兩個難忘場景,著重敘述自己從文章中所感悟的道理。(3)寫作方面:盡可能多地使用短句,使語句通順易懂,段落清晰,適量加上修飾詞,注意選詞的準確性。(4)字數方面:500字左右,既不能過于簡短,也不宜過于繁瑣。(5)命題方面:可選用正副標題,正標題提煉出自己要表達的主題,副標題注明讀某本書有感。建議借鑒一些優秀的讀后感進行仿寫,仿的是結構而不是內容。
本周主題――“掌聲”。生活需要掌聲。(1)內容――掌聲是一種鼓勵,是一次肯定,是一股力量。你給過別人掌聲嗎?或者是別人給過你掌聲嗎?那又是因為一件什么事呢?(2)體裁――敘事為主,重在事情發展過程中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的描繪。(3)亮點――前后表現的對比,環境描寫的襯托,準確多樣的修飾詞,貫穿全文的暗線……會讓你的文章更靈動。(4)字數:450字左右。(5)思考:除了老師給出的命題,你覺得文章還能以什么命題?下次出現別的命題時你能否靈活運用?
每一周,我都有主題地指導寫作,有主題地組織投稿。這樣且思且行,大半個學期來,吳錚、葉明君、小陳靜、王琳、李凌志、惲昊、耿昊、徐學謹、何佳逸、周圣淇、蔣紅佳、靳浩泰、劉從懟⒗子袢甑韌學進步迅速,在同學中起到了榜樣作用。尤其班內20多篇稿件被《武進教育信息網 學生園地》欄目錄用,在“我和動物有個約會”“我給胡爺爺的一封信”等征文活動中捷報頻傳,更極大地鼓舞了其他同學,讓孩子對寫作更有熱情。
正是認識到我國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作文教學方面旗幟鮮明地提出:“根據日常生活需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新課標的這些要求克服了為作文而作文的學科本位的弊端,突出了“生活作文”的教學思想。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學會發現,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每天看書學習、游戲聊天、考試比賽、甚至吵嘴打架等,這些是令人愉快抑或令人煩惱的,但卻都是真實的,把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寫進文章,就是很好的材料。但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作文時仍然在喊沒有材料。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引導學生,讓他們認識到生活處處有作文,作文處處皆生活。太陽東升西落、四季春夏秋冬、萬物春發秋實、人的起臥衣食,皆為文章。我們要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引導學生關注“自己”、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關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要讓學生明白寫事不一定非要驚天動地的大事,寫人不一定非要“高、大、全”式的人物,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平凡小人物一樣能觸發“獨特感受”。 時時留心,處處在意,就會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不平凡的東西。
二是體驗生活,參與活動,從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學校生活三個方面入手,設計活動方案,豐富學生生活。
(1)營造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良好環境,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因此,在作文教學中, 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出“小課堂”,走進“大課堂”, 引導他們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關注社會現實,投入生活,挖掘寫作泉眼,從而使學生腦中源源不斷地涌出寫作的“活水”。比如我帶領學生游覽家鄉風景名勝,如紅海灘、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鼎翔風景區等,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的自然風光美;帶領學生參觀消防隊,讓學生體驗消防戰士的工作,增加消防知識;節假日, 我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送溫暖,給老人表演唱歌、跳舞、小品等節目,受到老人們的歡迎;我還組織學生分小組在自己家附近宣傳環保知識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愛心得到了培養,社會責任感增強,同時又為他們寫作之河不斷的輸送活水, 讓學生寫出富有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的佳作,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在不知不覺中如芝麻開花那樣節節高。
(2)營造家庭生活的良好文化環境。豐富學生的家庭生活。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家庭活動能為學生作文提供甘甜醇美的鮮活泉水。學期初,我都會給家長一封信將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告知家長取得他們的支持和配合,經常在家中組織開展一些益智有趣、孝敬長輩的活動, 不僅活躍家庭氣氛, 增進親情, 還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思維活躍,作文隨之言之有情。如每周末,我都布置學生和爸爸媽媽一起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比如跳繩比賽、踢毽子比賽、各種棋類比賽等。我更利用中國傳統的節日資源讓孩子們和家人過一個有意義的節日。如“三八”婦女節時,我布置學生親手給媽媽做賀卡,表達對媽媽的感謝及祝福;五一勞動節時,讓學生替媽媽做一天的家務事;中秋節時,我布置學生晚上和爸爸媽媽一同賞月。元旦,讓學生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召開一場別開聲面的家庭聯歡會等。
總之,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經常在學校、家庭、社會開展一些益智益能、健康文明的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又能使學生獲得寫作上的“源頭活水”, 讓同學們真正做到“吾手寫吾心”“我筆訴真情”,從切身的生活中來,到繽紛的生活中去。
三是積累生活,厚積薄發,培養學生獲取直接生活和間接生活材料的能力
茅盾在《創作的準備》中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里,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的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老一輩作家的經驗之談,對我們不無啟發與教育。參加完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果不及時把當時的場景及內心感受記下來,過后就忘了甚至是沒興趣了。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如看了一個有趣的電影,讀了一本有意思的書,交了一位好朋友,當時總是想說給別人聽聽,但隔了一段時間后――甚至是一兩個鐘頭后,就沒有這個興致了,無所謂了。因此, 我們要指導學生把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讀到的、想到的、做到的,隨時記錄下來,并且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尤其是在活動之后,更應該指導學生馬上把所見所聞所感寫出來,培養學生的效率感。為此,開學初我便動員班里每位同學準備一個隨身備用的筆記本,有意識地去養成自己隨時隨地進行觀察并做好記錄的好習慣,為寫作積累素材。一個月下來,大部分學生養成了堅持寫觀察日記的好習慣,不少細心的學生還能逐周對所記進行歸納和整理,以便寫作時備用。
鑒于學習生活的緊張,學生直接獲取的資源必竟有限,所以還要拓展閱讀空間,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因此,我還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引導他們寫讀書筆記。摘抄優美語句和精美片段,記古今中外的事例,記錄自己的點滴體會,記錄自己對他人作品的評價。為了讓讀書成為學生的第一興趣愛好,我還再班級開展“讀書匯報會”、“向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一本好書”,“和爸爸媽媽共讀一本書”等活動。大量的讀書不僅使學生開拓了知識視野、增長智能、陶冶情操,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以及作者觀察、思維的方法。
四是留住生活,加強練筆,堅持讓學生“寫實”和“寫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