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后青春的詩

后青春的詩

時間:2023-05-30 10:28: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后青春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后青春的詩

第1篇

中考結束了,我終于如愿以償的考入了自己想要的高中。同時也意味著,我徹底告別了我的初中生活,進入了殘酷的高中。

考試完,我回到了母校,坐在操場上,聽著五月天的《后青春的詩》,不禁感嘆時光的荏苒。就像歌詞里面說的一樣,“當淚痕勾勒著遺憾,回憶夸飾這傷感,逝水比喻時光荏苒。”我的青春就這樣慢慢的流逝,充斥著回憶,淚水和感動。走過一間間教室,趴在教室外的走廊,感受著秋天的微風,想想我們在學校經歷的一切,眼前早已模糊。而五月天的歌還在不溫不火的唱著:“終于我們不再為了生命狂歡,為愛情狂亂,然而青春彼岸,盛夏正要一天一天的燦爛。”或許這些青春的回憶,再也回不來了,但是我們的友誼,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永遠的長存。如同歌詞最后的一樣“誰說不能讓我此生唯一自傳,如同詩一般,無論多遠未來,讀來依然一字一句一片都燦爛!”

讓天空解釋蔚藍,讓浮云解釋潔白,落花鋪成一片紅色地毯,迎接我們到未來,精彩完美的未來!

第2篇

和物質的短暫情人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

路上

萬人都要將火熄滅

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

此火為大 開花落英于神圣的祖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籍次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為大祖國的語言和亂石投

筑的梁山城寨

以夢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會

寒冷的骨骼

如白雪的柴和堅硬的條條白雪

橫放在眾神之山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投入此火

這三者是囚禁我的燈盞

吐出光輝

萬人都要從我刀口走過

去建筑祖國的語言

我甘愿一切從頭開始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也愿將牢底坐穿

眾神創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帶著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糧食是我的珍愛我將她緊緊

抱住

抱住她在故鄉生兒育女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也愿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靜的家園

面對大河我無限慚愧

我年華虛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歲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馬兒一命歸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國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擁有中國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馬踢踏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選擇永恒的事業

我的事業

就是要成為太陽的一生

他從古到今――“日”――他無比

輝煌無比光明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最后我被黃昏的眾神抬入不朽的

太陽

太陽是我的名字

太陽是我的一生

太陽的山頂埋葬詩歌的尸體――

千年王國和我

騎著五千年鳳凰和名字叫“馬”的

龍――我必將失敗

但詩歌本身以太陽必將勝利

第3篇

——題記

青春是一首歌

關于青春,隨著歲月的流逝,額頭上懸掛的生活的滄桑,青春的痕跡早已經被生活抹去了痕跡,只是偶爾在和昔日的故友和同學通電話的時候才回憶起,原來我也年輕過。

我們經歷了十年寒窗苦讀,在蕓蕓眾生中是上帝讓我們在獨木橋上走向了另外的一個世界,在那里我們認識了新的人,開始了新的生活,有同學、朋友、兄弟,在那里都是青春年少的人,我們一起編制著我們的夢。

四年的大學生活,我們一起笑過、醉過、通宵過、逃過課、追過女孩;四年的生活,我們也吵過、賭氣過,四年我們在一起生活是兄弟,更像家人。

六月,我們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在凌晨拿到四年學習的憑證后,再次各奔東西,也許一輩子都不可能再相見,離別的笙簫,離別的車站,揮揮衣袖,我們畢業了,我們再次分別,可是我們都曾經記得在山城生活的那些悲歡離合。

青春是一首曲

曾經我們滿懷希望,壯志凌云的走進了這座山城,邁進了這所大學,為了我們的希望和夢想而奮斗,每天早上不情愿的從溫柔的被窩中爬起,匆匆的洗漱,抱一本書,睡眼惺忪的奔跑在去教室的路上。

曾經我們驕傲的站立在那巍峨的后山頂上高歌一曲,尋思我們不竭思潮,展示我們自認為高深的才華。

曾經我們蔑視一切物質的崇拜,認為那種追求是十分的低俗,盡量的表現出自己文藝青年的虛偽。

曾經我們想到在大學學習的那些知識可以在社會中一展高下,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年輕的我們是那么的輕狂,年輕的我們是那樣的清高,我們為什么可以輕狂、清高,因為我們年輕,我們有資本,青春的我們就譜寫了自己的年少輕狂。

青春是一首詩

青春是一首跌宕起伏的詩,青春年少的我們一起淋漓盡致的演繹著詩歌中文字,敘述著年輕的故事,是得意的快樂還失意的痛哭,是風華正茂還的痛不欲生,都在那一行行的文中得到了演繹。

青春是一首清甜苦澀的詩,在青春的故事中,朦朧的我們渴望浪漫,浪漫中卻凸顯了痛哭,愛情的快樂,失戀的痛哭。

青春是一本書

第4篇

關鍵詞:孫青詩作;審美視角;山水情節

中圖分類號: I042 文獻標識: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0)09-0089-02

十月的北國蘭州,山色樹影里顯現出無盡的飽滿和蒼涼,天空,陽光,曠野,雁聲,以及云影下的城市,穿城而過的奔涌的黃河,共同構織成北方古城獨有的絢麗和嬌媚。這個季節,《孫青詩稿》以濃郁的情感色彩,鮮明的青春格調,呈鮮在人們面前,覽之令人心緒萬千。這些文字背后所隱現的或真率或明麗的詩意內涵,經由一連串透明而純美的意象組合,構成了一個芳齡少女特有的文學品格和動人意境。《孫青詩稿》所凝成的文學格調,為作者的青春人生提供了優美而詩意的“景深”,可以想見,作者孫青的文學情感里那環佩叮咚、婉然飄逸的倩影。

翻檢著《孫青詩稿》,我不忍心用古典詩詞的傳統格律去審視這些文字,不忍心用平平仄仄的“枷鎖”去框范這些生機鮮活的詩句,她盡管稚嫩青澀然而天真爛漫,盡管游離于平仄格律之外然而卻清純可愛。

孫青寫詩,特別鐘情于山水草木,令人回味沉吟的,是充盈于文字后面那裊裊回旋的山水情韻,他筆下的文字,一彎新月,一行歸雁,一滴清露,一縷桂香,無不體現出她關愛自然、鐘情山水的審美視角。

青陽綻盡夏風生,吹落浮華入眼明;

曉霧纏綿縈秀荷,晨光初醒聆鶯歌;

蝴蝶飛落雁聲寒,秋色沾唇醉云天;

酒濯梨花白,醉染新柳;

水鑒青樅影,穹襯素云衫;

暗云微掩月光疏,乳霧淺浮露華濃……

那朦朧如織的曉霧,依稀可聞的鶯歌,秋寒成陣的歸雁,隱約閃爍的晨星,挺秀的松柏,淡香的荼靡,翠葉上晶瑩的露珠,雨中的薔薇,夕陽沉水,晚雀歸巢,梨花如玉,風梳流云,蒼茫的遠山,水氣氤氳的長堤……這些自然風光中所蘊涵的人文象征,逐一被孫青拈入詩章,凝成一連串鮮活的文學意象;青青長葛,幽幽木槿,山水大地和滄溟草木,似乎給了孫青無盡的靈感,她用詩意的眼光完成了主題與客體之間的有機契合。她似乎十分珍愛這份藝術感覺,審美的觸角所至,游蹤所及,筆下便流出婉然的詩句,儼然如同古典才女,舉手投足之間將山水情韻化為詩作,悄悄收入詩囊……

孫青在年少時揮別故鄉蘭州,只身遠赴美國去讀高中,這種經歷在同齡人當中并不多見。身在異鄉所表現出的對親情和友情的心儀,便十分強烈,有意無意之間構成了孫青詩作的另一個重要內容,他對親情和友情生發出坦誠的歌吟。《春寒》一詩描述了在春光將去的乍暖還寒時節,收到了遠隔重洋的慈母郵寄的衣服后,所表現出的思念慈母、懷戀故土的深情,“著衣思人懷故土,俯首挽袂嗅馨香”,不用過多的渲染,而攬衣聞香的小小舉動,就將這真切動人的戀母之情躍然寫出;《同窗》一詩則描述了少女之間調侃嬉戲、笑靨明麗的場景,然后筆鋒一轉,“不畏數載寒窗苦,最恐相識成陌路”,對中學畢業后同學之間可能各奔東西的未來友情生發出些許的擔憂。《惜別》則借助蝴蝶入花、睡蓮傍葉的意象,表達了珍視友情、知音難求的心緒。《除夕有懷》則是在異國他鄉借風遙寄,借助中國傳統節日對故鄉小妹的熱切思念,“猶記歸家日,小妹閑弄箏。叮咚平仄聲,恰似水泠泠”,小妹撫袖弄箏的身影,成了萬里之外作者詩化的表達對象,思念親人,寄托深情,意象單純而清晰。

孫青雖然只身遠在大洋彼岸,而天性清純,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和音樂,個人情懷和藝術感覺交織成的詩句,隱隱透露出一個芳齡少女對時光流逝的嘆惋,對花季青春的淡淡的感傷。

風拂翠樹滴清露,雨打薔薇滿院香;

院落糾纏青青葛,月下復吟舊時歌;

水升氤氳漫長堤,風攬楊花送離人;

昔日少年遙相猜,若時方知清顏改;

只影覆蒼苔,孤燈向清池;

若問吾心恨幾重,夜來清風散愁容……

第5篇

[關鍵詞] 朗費羅 逝去的青春 少年

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年2月 22日生于美國緬因州波特蘭市(Portland)一個幸福的律師家庭,1882年3月24日卒于馬薩諸塞州劍橋市(Cambridge),是美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獲得這種尊榮的第一位美國詩人。

1849年,已人到中年的詩人喪失了父親,次年又失去了兄長,1851年母親離世。1854年他辭去教授職位,專事文學創作。1846年詩人曾經重回故里,后來回憶說他曾漫步于曼喬伊山(Munjoy’s hill),徜徉于海邊的勞倫斯堡壘(Fort Lawrence),他匍匐在一個射擊孔上,聆聽著腳下波濤輕輕拍打著海岸的聲音。在這風和日麗的下午,港灣里片片白帆來往穿梭。詩人沉浸在這座古堡里,有意要把故鄉寫進詩里,因無人曾經寫過,但是這愿望直到1855年3月29日在劍橋鎮的家中才實現。他在日記中寫到“一天的辛勞,圍在火旁;入夜后,當我躺在床上,一首記憶中的波特蘭—我的故鄉—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的詩涌現于腦際。”詩中48歲的詩人回憶了波特蘭和在那里度過的少年時光,往事歷歷在目,夢縈魂繞的故鄉舊時情景躍然紙上,詩人渴望自由與充滿幻想的青春在腦際回蕩。在青少年時代的夢想和愿望中找到了逝去的青春。該詩最早發表于1855年8月的《匍南月刊》(Putnam’s Monthly Magazine)第六期,后來又收錄并重發表于《邁爾斯斯坦狄什的求婚》(The Courtship of Miles Standish, 1858)。

全詩共有十節,每節有九行,詩歌押韻工整,韻式為abaabcdde,充滿了樂感,讀來朗朗上口;每節詩以一首拉普蘭歌曲中的副歌結尾“少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長悠長”,更突出強調了青少年時代的詩人對生活和未來充滿憧憬與幻想、渴望無拘無束、毫無羈絆的自由。正如他所說的那樣,詩歌的目的就是要給人以和美感,要創造一個超越現實生活的理想世界。

在《我逝去的青春》中,詩人達到了這個目標。以下是該詩的英詩全文,筆者把它翻譯成中文,并進行逐節賞析,以饗讀者。

My Lost Youth《我逝去的青春》

Often I think of the beautiful town那美麗的小城常讓我懷想

That is seated by the sea;它就座落在大海邊上;

Often in thought go up and down多少次,我神游于故鄉

The pleasant streets of that dear old town,那些可愛的街衢,

And my youth comes back to me.儼然又回到了年少的時光。

And a verse of a Lapland song那首拉普蘭歌曲的詩句,

Is haunting my memory still:一直在我記憶里回蕩: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少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長悠長。”

【評注】在首節中,詩人告訴讀者故土難忘,那里曾留下青春的足跡,濃濃的鄉情時常縈繞心扉。最后兩行疊句是詩人把John Scheffer的《拉普蘭的歷史》(The History of Laplan,1674)中的詩句改編過來:“A youth’s desire is the desire of the wind,/All his essaies/Are long delaies,/No issue can they find(青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他所有的愿望被長久拖延,總難實現)。”改編之后仍然沿用該隱喻或暗喻(metaphor),但是增加了首字母韻(alliteration)“w”,更富有樂感。

I can see the shadowy lines of its trees,

我望見排排蔥蘢的樹木,

And catch, in sudden gleams,

還瞥見了遠處環抱的海洋,

The sheen of the far-surrounding seas,

發出的閃閃波光,

And islands that were the Hesperides

那些島嶼,就像是極樂仙境,

Of all my boyish dreams.

增添我多少童年夢想!

And the burden of that old song,

那首古老歌曲的復調

It murmurs and whispers still:

依舊在耳邊喃喃吟唱: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長悠長。”

【評注】本節書寫了詩人少年時記憶中的故鄉風景,表現詩人充滿浪漫幻想。“極樂仙境”(the Hesperides)是希臘神話中,吃后能使人長生不老的金蘋果生長的地方。第七行中“it murmurs and whispers still”是擬人修辭手法,“it”指上一行中的 “the burden of that old song”。

I remember the black wharves and the slips,

我記得烏黑的碼頭和船臺,And the sea-tides tossing free;

海上恣意奔騰的波浪;

And Spanish sailors with bearded lips,

滿嘴胡須的西班牙水手,

And the beauty and mystery of the ships,

一艘艘船舶的壯麗與神奇,

And the magic of the sea.

茫茫大海迷人的魔力。

And the voice of that wayward song

那縈回不去的執拗歌聲

Is singing and saying still:

仍然在又講又唱: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長悠長。”

【評注】該節反映了波特蘭作為國際海港的一面,輪船與大海在少年詩人稚嫩的心靈里充滿神奇與磁力。第六至七行中“the voice of that wayward song/ Is singing and saying still”

是擬人修辭手法。

I remember the bulwarks by the shore,

我記得岸邊的防御工事,

And the fort upon the hill;

記得山頭聳立的碉樓;

The sunrise gun, with its hollow roar,

朝陽的大炮隆隆怒吼,

The drum-beat repeated o'er and o'er,

鼙鼓喧天響不休,

And the bugle wild and shrill.

號角激昂銳利地吹奏。

And the music of that old song

那首老歌的悠揚曲調

Throbs in my memory still:

依然跳動在我的心頭: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長悠長。”

【評注】在歷史上波特蘭曾幾經戰火洗禮,在1812-1815年的英美戰爭中,1813年在該市附近海域,美國的“企業”號與英國的“拳擊師”號戰艦發生激戰,雙方艦長均陣亡,后并排葬于曼喬伊山公墓;該市至今仍存有戰場部分遺跡。后一節里的海戰就指本次戰役。第六至七行中“the music of that old song / Throbs in my memory still”采用了擬人修辭手法。

I remember the sea-fight far away,

我記得那次遠處的海戰,

How it thundered o’er the tide!

炮聲在滾滾海浪上震蕩;

And the dead captains, as they lay

兩位犧牲的艦長,在墓中安躺,

In their graves, o’erlooking the tranquil bay,

俯看著寧靜的海灣Where they in battle died.

那就是他們戰死的沙場。

And the sound of that mournful song

那哀怨的歌聲,

Goes through me with a thrill:

震顫我的心房: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長悠長。”

I can see the breezy dome of groves,

我看見微風里搖曳的樹林,

The shadows of Deering’s Woods;

熟悉的婆娑樹影;

And the friendships old and the early loves

舊日的友誼,早年的戀情Come back with a Sabbath sound, as of doves

以安適的聲音回到我心靈,

In quiet neighborhoods.

宛如幽靜鄰里的鴿鳴。

And the verse of that sweet old song,

那老歌的甜美詩句

It flutters and murmurs still:

依稀在顫動和低語不停: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長悠長。”

【評注】“Deering’s Woods” 是波特蘭市的一處森林公園名稱,詩人青少年時代曾常去那里玩耍,因此筆者把它意譯為“熟悉的”。“Sabbath”?本指“安息日或主日”,此處為借代或轉喻(metonymy),意指“安祥、寧靜”。“And the friendships old and the early loves /Come back…as of doves/ In …”中的 “as of doves”是“半明喻(semi-simile),”為“友愛、如影隨形、難舍難分”之意。第六至七行中“the verse of that sweet old song, / It flutters and murmurs still ”采用了擬人修辭手法。

I remember the gleams and glooms that dart

我記得絲絲的亮光和暗影Across the school-boy’s brain;

閃過我稚嫩的心靈;

The song and the silence in the heart,

心底蘊藏的歌聲和寂靜,

That in part are prophecies, and in part

有幾分是預言,還有幾分Are longings wild and vain.

是狂熱而又虛幻的渴望。

And the voice of that fitful song

聽啊,那起伏不定的歌聲

Sings on, and is never still:

繼續唱著,總不平靜: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長悠長。”

【評注】第一行中的“gleams and glooms”該兩詞既押首韻又押尾韻,語義形成對照,意為“高興和沮喪”。第三行中兩個“part”和“prophecies”形成首字母韻(“p”)。第六至七行中“the voice of that fitful song,/Sings on,…”用了擬人修辭手法。

There are things of which I may not speak;

有一些情景我不能傾訴;

There are dreams that cannot die;

有一些夢想永不會泯滅;

There are thoughts that make the strong heart weak,

有一些心思,使堅強心靈疲弱,

And bring a pallor into the cheek,

使臉色蒼白,And a mist before the eye.

使眼睛如臨薄霧。

And the words of that fatal song

那句不祥的歌詞好像

Come over me like a chill:

一個寒顫襲過全身:“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長悠長。”

【評注】第五行中的 “mist before the eye(眼前的薄霧)”是隱喻,暗指哭泣或傷心的淚水。第七行中的“like a chill”是明喻,把“the words of that fatal song(那句不祥的歌詞)”比作“(chill)寒顫”。

Strange to me now are the forms I meet

當重返我親愛的古城,When I visit the dear old town;

眼前的景象已這般陌生;

But the native air is pure and sweet,

但故鄉的空氣甘美而純凈,

And the trees that o’ershadow each well-known street,

熟識的街衢灑滿了樹影,As they balance up and down,

樹木輕盈搖曳,

Are singing the beautiful song,

正在唱著那美妙的歌聲,

Are sighing and whispering still:

正在低聲嘆息和耳語:“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長悠長。”

【評注】第四至七行中“the trees…/Are singing…,/ Are sighing and whispering”是擬人修辭手法。

And Deering’s Woods are fresh and fair,

故鄉的森林清新而秀麗;

And with joy that is almost pain

懷著近乎痛苦的歡喜,

My heart goes back to wander there,

我的心在那游歷;

And among the dreams of the days that were,

在重溫的繽紛舊夢里,I find my lost youth again.

我又覓回逝去的青春。

And the strange and beautiful song,

樹林還在吟唱

The groves are repeating it still:

那奇異而又迷人的歌聲: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長悠長。”

【評注】第二行中 “…joy that is almost pain”采用了“矛盾修飾法(paradox)”,第六至七行中“the strange and beautiful song,/The groves are repeating it still ”采用了擬人修辭手法。

“少年的愿望就是風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長悠長”在詩中被重復了十次,那風的愿望究竟是什么?在世界各地的風都應有這樣的共性吧:任意性,來無影去無蹤,無人能擋,無人能捕捉。青春——一個火辣辣的字眼;青春年少,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常如脫韁的野馬,與風的本性不也有驚人的相似嗎?古今中外的青春不就是這樣!

參考文獻

[1]常耀信.美國文學史(上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386-395.

[2] Hart,JamesD.,Phillip W.Leinigger,ed.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455.

第6篇

一、通知--預賽

1、每班報兩名左右,名單周三交

2、材料必須為詩歌,與“青春”有關即可

3、朗誦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

4、5月25日(周六)下午4:50準時到307教室集合,5:00比賽正式開始(稿子自帶)

5、按照班級順序(5869)依次進行

二、比賽流程

1、開場白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評委、各位選手,大家下午好。我是62、63班的語文老師。為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給同學們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我校高二年級特地舉辦了這次以“青春”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比賽。現在是預賽,決賽將在幾天后舉行。那么,誰會從預賽中勝出,順利進入決賽,進行最后的高手對決呢?今天,答案將會揭曉。

接下來,我強調以下幾點:

首先,我重申一下比賽要求:

朗誦材料必須為詩歌,與“青春”這個主題有關就可以

朗誦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

不要求脫稿,當然,能脫稿更好

其次,我宣讀一下評分標準(略)

再次,我提醒一下上場順序:

選手按照58班69班的順序依次上臺朗誦,我會做出必要的提示。

(現在就有請我們的選手一一上場,展現他們的青春風采!)

2、選手依次朗誦,評委逐個打分

3、結束語

同學們剛才的朗誦都很精彩,我們高二年級原來也是一個臥虎藏龍的地方呀。今天晚上我們將會把入圍決賽的選手名單進行公布,請注意留心。

三、選手和評委名單(略)

詩歌朗誦比賽決賽主持稿(方案)

一、通知--決賽

1、決賽將于5月28日(周二)下午4:50正式舉行,選手請在4:45之前到達會場(307)

2、每位選手可以帶兩名親友團成員參觀比賽,注意不要遲到

3、選手請于周一上午二節課后到與語文老師辦公室抽取上場序號

二、比賽流程

1、開場白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前來參觀高二年級的詩歌朗誦比賽。

今天是5月28號,再過三天五月就要結束了,這也意味著初夏的結束和盛夏的開始。在這個時候,高一年級即將迎來期末,告別他們高中生涯1/3的旅途;高二年級即將迎來會考,并踏上他們高中生涯最后1/3的征程;而高三年級,再過幾天他們將奔赴沙場,進行一次沒有硝煙卻激烈非常的戰斗。

在這個重要的時刻,我們高二年級這次舉辦的以“青春”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比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為我們青春的戰斗吹響激情的號角,為我們青春的事業加油、吶喊、助威!希望我們今天的比賽可以給在場的的每一個人以激勵和希望,讓我們用一顆青春火熱的心來迎接這炎炎的盛夏!

(接下來請允許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前來參加我們活動的各位領導評委選手和嘉賓)

2、介紹領導、評委、選手和嘉賓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到場的領導--

這是我們(和藹可親的董事長;老當益壯的李校長;精明強干的崔校長;學識滿腹的教研室趙主任;熱情陽光的史主任;謙虛低調的肖主任;)細心穩重的郝主任;雷厲風行的宮主任;幽默隨和的學生處趙主任。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領導的到來。

接下來讓我們以同樣熱烈的掌聲歡迎擔任本次比賽評委的各位老師。

在這里我想向各位評委老師表達我的謝意--多虧高一和高三的語文老師對我們高二年級詩歌朗誦比賽的幫助和支持,正是因為你們承擔起了本次比賽評委的重任,我們的比賽才能夠順利進行。在這里,我代表高二年級真誠的向你們道一聲:謝謝,謝謝你們!(鞠躬)

下面,讓我們歡迎經過激烈的角逐勝利入圍決賽的參賽選手。

讓我們同樣歡迎來參加我們活動的各位嘉賓。

3、宣讀評分標準

思想感情--健康向上、充實生動

普通話--發音標準,吐字清晰;語速恰當,節奏優美

聲音和感情--聲音洪亮、感情充沛

表情動作衣著--自然得體大方

臺風--致意答謝到位,整體印象良好

另外,脫稿適當加分,超時適當扣分

請各位評委盡量參照評分標準公平公正的打分,尤其重要的是,一個評委在給所有選手打分時一定要采用同一個標準。

(請所有來參加我們活動的成員尊重我們的選手,保持一個正式的會場應喲魚的紀律,請把手機調為靜音,沒有特殊情況中途請不要離開)

(在比賽正式開始之前,有請郝主任講幾句話)

4、領導講話--致謝

5、比賽(朗誦,打分,收分、算分、報分)

下面就請各位選手一一登場,展現他們的青春風采!

(下面有請評委代表孫超英老師對選手的表現進行點評)

6、評委代表發言--致謝

7、結束語

有人說,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未及細品,便已翻頁。是啊,時光太匆匆,歲月不待人,趁著青春年少,趁著年華未老,讓我們用奮力前行的姿態為人生留住更多的美好!(由于時間關系,這兩行文字沒有來得及說,也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我們今天的比賽結束了。謝謝各位參賽選手的精彩朗誦,謝謝各位嘉賓前來捧場。再會。

第7篇

再回首,流年已如一場夢。彈指間,不覺已14個春秋。花兒開了又謝,不滅的是時光的車輪碾過后,留下的記憶碎痕。

流年似花花不語。流年如花般絢爛,每一朵名為“回憶”的花兒都在逝去的日子里綻放過,每一個逝去的日子里或多或少都有如花的笑靨,洋溢著彌足珍貴的歡喜。指尖輕撫過歲月的痕跡,那些歡聲笑語仿佛還回蕩在生命的每一個角落,細如微塵的幸福在空氣中悄然綻放。“你聽說過這個笑話嗎?”眉飛色舞的好友講述著一件件令人捧腹的趣聞,隨即便引來了眾人不顧形象的捶胸頓足。誤會冰釋后雨過天晴,眾人會心一笑,連陽光仿佛都格外燦爛……再回首,流年充盈著笑語。

流年似詩詩千行。流年如詩般厚重,日子是最美的詩行,喜怒哀樂、嬉笑怒罵皆是最真實的我們,在詩一樣的流年里我們學會了成長。軍訓時揮灑汗水,在烈日下仍紋絲不動,毫不畏懼的詩行名為“堅持”;在演習時一心力爭上游的詩行名為“團結”;在閑暇休息時追逐嬉戲匯成的笑語也是詩,是灑滿歡樂的金色詩行。小小的詩間蘊含了大大的哲理,有人說:“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詩。”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詩人,用滴滴汗水寫下成長的詩行。再回首,一如成詩的不易,軍訓時驕陽下的我們咬牙堅持,豆大的汗珠滲透了每一寸肌膚,猛烈的陽光肆無忌憚地拂過我們的臉龐。但百煉終成詩,我們終于用毅力圓滿地寫下詩中的字字句句。也一如成詩的快意,堅持下來的我們心中的那份滿滿的喜悅,也必將成為最暢快的詩行……再回首,流年充溢著詩行。

流年似歌歌嘹亮。流年如歌般激情洋溢。回首往事,我們拼搏著、奮斗著,金色的汗水鋪灑在三尺書桌前。有時,可能努力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但我們依舊可以毫無畏懼,畢竟,我們努力過,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再回首,流年充滿著樂章。

流年雖不語,但我相信,如花如詩如歌的過往一定是獨一無二的美好記憶,承載著笑語奔向明天的遠方。■

臨杰寄語:

流年是什么?握不住的遠去的歲月是流年,截不斷的無聲的逝水是流年,唱不盡的青春的日子是流年,訴不完的成長的心情是流年……

本文的作者是敏感而細膩的,用文字一點一滴地記錄了成長中的感受、感想和感悟,分別把流年比作三種事物――“流年似花花不語”“流年似詩詩千行”“流年似歌歌嘹亮”,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流年中的快樂與憂愁、興奮與喜悅,給青春唱了一曲哀而不傷的贊歌。當然,你也可以用文字,來記錄你旅途中的風景,也許當多年以后看到時,會有無限的感慨和愜意呢!

第8篇

《青春2007》是何多苓2007年所畫的最重要的、也是尺寸最大的一幅作品,它由三連畫構成。在我的印象中,何多苓畫三連畫好像這還是第一次。畫面背景是無際無涯的大草原。以及鏡子似的小海子。以及平地而起的云之草書,之潑墨,以及海一樣的天空(21年前我寫過一行詩:整個天空都是海水)。希臘詩人卡瓦菲斯一首短詩《早晨的大海》里的詩句在我腦際倏地浮現:

讓我在此停步。讓我也看一看大自然。

……讓我也假裝親眼看到這一切

(在我剛剛停步的那一瞬間我確實看到了)

然而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大自然。畫面正中,兩女兩男,四個年輕的屁股,就那么撅著。將眼前這幅《青春2007》與他80年代初創作的《青春》并置在一起加以觀看和深問,有些什么樣的變化之痕跡能從中得以確認呢?我承認,現在讓我追憶80年代初期我自己初次看到《青春》原作時所受到的感動和震驚,是件很困難的事,因為這份追憶本身已成為骨灰級的文化遺跡。我們屬于在剛剛過去的30年時間里足足活了100年的一代人,生命已染上了幽靈般的目光和語氣。除非是用那種知識考古學的過來人眼光追憶往事,否則硬要我們掉過頭來回看這份珍貴追憶里的我們自己,會不會有些不堪呢?會不會我們已經認不出出現在這份追憶里的白畫像呢?以為那不是自我的真身,那是別的一個什么人呆在我的青春里替代我。現在,只需要10秒鐘的時間,我就能從《青春2007》與《青春》的兩相對比,確認我們這一代人的老去。

從《青春》到《青春2007》的轉換

當我們說起青春的消失時,我們是在談論一個觀念,而不是在界定一個檔案的或生物學的事實。換句話說,不要試圖將畫《青春2007》的何多苓與25年前那個畫《青春》的何多苓押在同一個韻腳里,也不要拿1982年的青春來與2007年的青春對仗,或對質。兩幅畫,兩種質地的青春,兩份彼此錯開的詩意,其問的大跨度將我們對存在、對時間、對所謂時代精神的理解和詰問極大地拓展開來――

這里肯定有什么東西被抵押出去了。足青春嗎?是老年嗎?是內心嗎?是技藝嗎?是中國、中國性、中國意象嗎?如今當代藝術是那么火,但何多苓本人在骨子里是個無可救藥的現代豐義者,而且似乎注定是個逆潮流而行的獨行者。比如現在,當大家都在畫序列畫的時候,他開始回頭去畫單幅作品。當大家畫符合潮流和時尚的觀念繪畫時,他畫人物肖像,畫風景。當大家熱衷于用各種手法畫人臉,而且臉的比例越畫越大、視野越畫越廣角、風格越畫越卡通越符號的時候,他在《青春2007》這幅重要作品中,索性讓畫中人轉過身去,用屁股取代了臉。在我看來,這幅作品中的“轉過身去”很可能是一個重大的、也許決定性的美學時刻,它事關詩意(或反詩意),對抗(或妥協),高蹈(或屈從),深度敘事(或淺敘事)。“轉過身去”,何多苓在這里所作的決定,類似于貝多芬晚年在創作那首著名的弦樂四重奏時作出的重大決定:非如此不可嗎?非如此不可。

“轉過身去”,如果深究潛藏在這個動作后面的儀式性詞根的話,最早的論述可以追溯到希臘哲人伊拉斯謨1516年出版的名著《箴言》和稍后出版的《論男孩子的禮儀》一書,伊拉斯謨認為男孩子在做吐痰之類的不雅動作時,必須轉過身去,“假如有更尊貴的人物在場”。如果說1516年的伊拉斯謨式“轉過身去”意味著禮儀和恭敬的話,那么,2007年何多苓所畫的“轉過身去”則主要是出于反諷與冒犯的考慮。“轉過身去”,四個年輕人脫下褲子,露出年輕的屁股,這沒什么大不了的。

“轉過身去”的美學敘事

它對“轉過身去”的處理,暗含了一個極具顛覆性的敘事轉換。此前,與“轉過身去”這個借喻性質的動作聯系在一起的,主要是“父親遠去的背影”之類的陳腐敘事,而且通常這個背影要么最終消逝在晨霧里,要么融入夕光。但為什么我們需要這個關于父親、關于他的背影的敘事,為什么這個嘮叨而又矯情的后革命敘事會一再重復,以至作為母題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各種子題的偽敘體中?是因為革命需要交接班,民族需要龍的傳人嗎?還是因為我們需要一個父親作為中介,以使我們自己成為這個世界的熱烈孤兒呢?

第9篇

關鍵詞: 隱喻 唐詩 花 隱喻特點

一、引言

人類對隱喻的研究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修辭學中隱喻一直被理解為辭格——比喻的一種,是“比明喻更進一步的比喻”[1]。最早對隱喻進行比較系統研究的是亞里士多德,他對隱喻本質的認識是“隱喻是對借來之詞的使用,或者從種借來用于屬,或者從屬借來用于種,或者從屬借來用于屬,或者通過使用類比”。[2]亞氏從修辭層面認識了隱喻。所以,長期以來傳統的隱喻研究都把隱喻作為語言中的修辭手段來研究。

隨著人類認知的不斷發展,隱喻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著名語言學家Lakoff和Johnson完成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3]一書標志著隱喻進入認知領域,它明確指出,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認知工具,存在于人的思想行為中。此時的隱喻不單單是一種語言修辭手段,更是被看作是人類的一種認知現象。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是由兩個域構成的,一個是相對清晰的始源域和一個結構相對模糊的目標域。隱喻就是將始源域的圖式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之上,讓我們通過始源域的結構來構建和理解目標域。隱喻一般是從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常見的概念域來認知生疏的、無形的、抽象的、罕見的概念域,從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統之間的聯系[4]。隱喻的這種認知機制同樣適合于詩歌現象。

隱喻是詩的語言,詩歌是語言的精華[5],詩歌與隱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華萊士·斯蒂文斯說:“沒有隱喻,就沒有詩”,澳爾特加·卡塞特說:“詩歌就是隱喻”,華茲華斯在《序》中說:“詩歌所能表達的根本對象是某種情感體驗,主要是通過隱喻的功能。”由此可見,隱喻是詩歌的基本構成方式,創作詩歌離不開隱喻。

中國是歷史上的詩歌王國,中國詩歌蘊含的優美和深遠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思想的根基。我國古詩詞所取得的輝煌與燦爛與隱喻的使用不無關系。從《詩經》到《楚辭》再到唐詩宋詞,幾乎每個時代的詩歌中都大量存在著隱喻現象,而“花”的隱喻占了較大比例,在古詩詞中俯拾皆是,且隱喻豐富。本文僅對唐詩中“花”的隱喻現象進行簡單分析,以期對“花”在唐詩中的隱喻規律及特點進行簡單歸納,文中涉及的語料均來自198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

二、唐詩中“花”的隱喻認知解讀

花作為一種植物,可以說是人們最多接觸的植物之一,人們對其外表和特征比較熟悉,這成為關于“花”的隱喻的經驗基礎。

“花”這一意象常被詩人借用所以它大量存在于古詩詞中,尤其是在唐詩中更是占有重要一席。本文通過對《唐詩鑒賞辭典》的查詢,共收集到涉及“花”的隱喻的詩歌有270多首,對其目標域的分析歸納后發現,“花”的隱喻大致分為以下幾類:隱喻時光流逝和人生短促;隱喻命運凄涼、內心孤獨、失望的情感;隱喻離情別意、相思之情及歸思;隱喻國家破敗、荒涼等等。

(一)“花”隱喻時光流逝、人生短促或易逝的事物

1.感傷落花、抒發人生短促、紅顏易老的無奈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一詩中多次提到“花”這一意象都有此含義。如其中最出名的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今年落花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對比,而且強調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事實和聽天由命的無奈情緒,真實動情,耐人尋味。翁宏《春殘》中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既是春殘,自然落花無數,而無數落花又很容易引起人們韶華易逝、青春難再之感。現在,這位女子,正當芳齡,卻獨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歡娛難為繼,她的命運和這春殘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樣嗎?作者將落花與思婦互相映襯,倍覺凄然。

2.用“花”隱喻短暫易逝、難以持久或非常珍貴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人生、時光、還有很多短暫易逝但又彌足珍貴的東西,所以“花”的隱喻范圍為適應創作的需求也有所擴展。例如在白居易《花非花》一詩中“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這里取喻于花、霧表明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金縷衣》一詩中“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用“花”來比少年好時光,用折花來比莫負大好青春,既形象又優美,因此遠遠大于“及時行樂”這一庸俗思想本身,創造出一個意象世界。這就是藝術的表現,形象思維。錯過青春便會導致無窮悔恨,這層意思,此詩本來可以用但卻沒有用“老大徒傷悲”一類成語來表達,而緊緊朝著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繼而造出“無花空折枝”這樣聞所未聞的奇語。沒有沾一個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又是多耐人尋味,多有藝術說服力!

(二)“花”隱喻命運凄涼、內心孤獨、失望

司馬札《宮怨》中“年年花落無人見,空逐春泉出御溝”這兩句寫落花,以花零落、隨水流逝的景象,象征宮女青春空逝的痛苦與悲哀,借落花無情寫出宮女對命運的感嘆。宮花非不美,但年年自開自落,無人觀賞,無聲無息地凋零,飄入御溝隨流水逝去。在宮女看來,自己將孤獨終老,無人問津這一凄涼的命運與這落花又何其相似!有些詩句借寫“花”、“山”等自然景物的有情來反襯人的無情表達作者的失望、孤獨之情。如,杜甫《后游》一詩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其含義是自從上次游覽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這兩句明確地寫出了此地山水草木都已對詩人有情,含蓄地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這透露了作者對人世間的失望之情。杜甫還有一首詩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發潭州》。其中的“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兩句賦予落花、飛燕以人的感情來“送客”、“留人”,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種十分悲涼冷落的氣氛,這種氣氛生動地表現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檣燕;同時也反映了詩人輾轉流徙、飄蕩無依的深沉感慨。

(三)“花”隱喻離情別意、相思之情及歸思

離愁別緒是唐詩的一個重要主題,那么用“花”來隱喻離愁別緒也屬正常。“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這是李白《灞陵行送別》中的詩句,與友人離別的愁緒就像古樹無花的凄涼心境,寫出了與友人離別時依依不舍的情誼。

寫女子相思的癡情,是古典詩歌中最常見的主題,不同詩人寫來就各有一種面貌。薛維翰《閨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閣。不笑不復語,珠淚紛紛落。”從落淚見怨情之苦。李白筆下的女子:“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長相思》)。也寫掉淚,卻以“代言”形式說希望丈夫回來看一看,以驗證自己相思的情深。而孟郊的《怨詩》中“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構思更為奇特。詩中女主人公天真地說:試把我們兩個人的眼淚,各自滴在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美麗的蓮花為誰的淚水浸死。顯然,在她心目中看來,誰的淚更多,誰的淚更苦澀,蓮花就將“為誰”而“死”。那么,誰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測定出來了。池中有淚,花亦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這一構思使相思之情形象化。

曹松的《南海旅次》中“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羈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對歸思的抒寫推向。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處于抑制狀態的歸心,進而表現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歸思泛濫,那就象被春風催開的百花,競相怒放,不由自主。

(四)用“花”隱喻國家破敗、世事衰敗的愁緒

唐詩中用“花”來隱喻“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愁緒的詩句非常之多,最為典型的就是杜甫《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由于國都淪陷、城池殘破以致原本無感情的“花”也流下了淚水。這里將“花”擬人化,也是一種隱喻。作者將自己的愁緒轉嫁給原本無情感的“花”更加流露出作者對安史之亂帶來的山河破碎、滿目凄涼的無限感慨。“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出自劉禹錫的《烏衣巷》。此句中將“草花”前面加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用“野花”的荒僻氣象來隱喻世事的衰敗,曾經的繁榮如今全都敗落荒蕪了。

(五)用“花”隱喻喜悅、歡快之情

前面我們分析了在唐詩中常用“花”來隱喻一種凄涼、傷心的情緒那么與之相對的詩人們也常用春暖花開來隱喻歡快愉悅的心情。杜甫《絕句二首(其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作者通過描繪了一幅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畫面。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露了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此外,竇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話舊》中的“夜合花開香滿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用“夜合花”開來隱喻作者和表兄久別重逢后的喜悅之情。

(六)用“花”隱喻好看的女子

現在我們常用“如花似玉”來形容女子的姿容出眾,而在唐詩中就已出現用“花”來隱喻好看的女子的例子。“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是李白《越中覽古》中的詩句,“宮女如花”即隱喻像花一樣美麗漂亮的女子,除此之外其《長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直接寫出隱喻“美人如花”。

(七)用“花”隱喻音樂

上面所述的“花”的六大隱喻都是在唐詩中比較常見,此外還有一種出現頻率比較少的情況,即將“花”隱喻為音樂。郎士元的《聽鄰家吹笙》“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疑有碧桃千樹花”以花為意象隱喻音樂。它意味著那奇妙的、非人世間的音樂,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間的靈境。它同時又象征著那笙聲的明媚、熱烈、歡快。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蘭笑”是從樂聲(如泣如笑)著想進行隱喻的,李白《梅花落》中“江城五月落梅花”是以曲名為源域進行隱喻的。

三、唐詩中“花”隱喻的特點

(一)唐詩中“花”所隱喻的目標域多是比較抽象的事物

在《唐詩鑒賞辭典》收集到的270多首含“花”的隱喻詩歌中,大多數都是隱喻抽象的事物,只有8首是隱喻具體的人或事物,這與隱喻本身有著密切的聯系。隱喻一般是用具體的、有形的始源域來映射無形的、抽象的目標域。

(二)唐詩中“花”所隱喻的目標域具有多樣性[6]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事物之間的聯系不斷地被人們發現,而且人們也通過自己的豐富想象力不斷建立各種事物的聯系,同一個始源域可以映射不同的目標域。“花”這一事物既可隱喻比較抽象的情感如離情別意、歸思,還可以用來隱喻客觀事物如音樂、美人。由此可見其目標域是豐富的。

(三)唐詩中“花”所隱喻的抽象情感多與愁、思相關

根據上文的分類我們可以看出唐詩中“花”所隱喻的抽象情感多與愁、思相關。在五類隱喻人的抽象情感的詩句里只有一類是映射喜悅歡快之情而其他四類雖然具體對象不同但都抒發了詩人的愁與思。之所以具有這一特點多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詩人們意氣昂揚,希冀建功立業,體現出積極進取精神,但他們的仕途往往充滿挫折,如韓愈、李白、杜甫等事業諸多不順;后發生安史之亂社會動蕩、戰事頻繁,因此詩人們的詩歌中體現出失望、憂愁的情緒也很正常,而且落花經常會使人引發出傷感的情緒那么借“花”來隱喻愁、思就不難理解了。

四、結語

隱喻不僅是語言中的一種修辭現象,更是人類認知活動的工具和結果,在本質上是一種認知現象,具有重要的認知功能。隱喻對我們認識世界有潛在的、深刻的影響,從而在人類的范疇化、概念結構、思維推理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7]詩歌與隱喻有著密切的聯系,隱喻是詩歌的生命。唐詩中“花”的隱喻數量較多,且映射的目標域具有多樣性。

參考文獻:

[1]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萊考夫,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倫敦: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80.

[4]林麗君.唐詩中“草”的隱喻認知解讀[J].山東社會科學,2010,(6).

[5]劉海波,段成.李白詩詞中的概念隱喻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2010,(1).

第10篇

——題記

行走在昨日,昨日在我腳下凝成行吟的詩。

行走在今日,今日在我眼前化作玫紅的日。

行走在明日,明日在我夢里延伸萬里無疆。

青春是一次行走,每一個足跡都留下青春寄語,留下青春真諦,偶爾隱藏著未知的疼痛。微風拂過,是來自遠方的呼喚,是來自青春的吶喊,或是來自生活最底層的宣泄。當風一旦拂走了愛的流沙,經歷淘洗、晾曬與風化后,所以倒映的影子卻是面目全非,就像青春在慢慢消逝,而我們只是在拾取只是那零碎的記憶。的確,青春沒有自以為是的堅強,逝去的青春早已演變成的殘垣,而我們也不會徘徊在原地,因為未來依舊是充滿希冀,讓我們滿懷信心地書寫一首屬于我們年輕的贊歌。

飄散了的思緒是淡了的暮靄。每至黃昏,我漫步于校園,空氣中彌漫孤寂,思念的光圈形成了一個焦距,讓我在獨處中緬懷逝去的青春。在充滿青春氣息的大學校園里,看著漫步校園的情侶,看著來去匆匆的同學,看著在操場上打球的他們。我終于感受到年輕的氣息,感受到年輕的美好。突如其來的雨敲打著窗臺,發出滴答、滴答聲,冰涼的雨點打在臉上,忽然想著多少年之后我還會在懷念雨的輕快,而不是惆悵。連綿的雨似乎向我們訴說著青春跳躍的故事,慢慢地,也融入了我們的思念。當我望著那片荷塘,發現大風大雨后,它們恢復了從前的姿態,即使有些傷痕累累,但卻在緩緩地呼吸。因為它們從未放棄過生命賦予的使命,因為青春的行走是無所畏懼、從容不迫的。

不久的未來是亮了晨曦。在迷茫的人生路上,我在沙土中讀出塵埃的微笑,在露珠中讀出大海的味道,在綠葉上讀出微風的跳躍,在雪花上讀出陽光的舞蹈,在青春的軌跡上讀出年輕的快樂。所有的不愉快在這一刻坍塌,那些堅強的理由再一次讓我們站起來,相信青春的旋律會帶領我們走的更遠,飛得更高。

其實,青春就像一列疾馳而過的火車,快樂與憂傷就是那兩條鐵軌,在我們身后緊緊跟隨。讓我們時刻感受到青春的力量。無論是快樂還是憂傷,青春都以不敗的姿態屹立于生命的巔峰。

我篤信沒有什么困難可以擊退一顆年輕的心,在暴風雨來臨之際,我們付諸青春的力量去抵擋,展示我們的頑強與強韌。一個人,內心的大風刮過之后,能否還原呢?我想會的。因為蓬勃向上的青春氣息早已灌入我們心靈,教我們逆流向上,勇于追尋自己的夢想。青春的確沒有自以為是的堅強,但我們不該將它視為從此消沉的理由,縱然沒有姣好的面容,但花香依然淡淡的釋放。

第11篇

我有一個愿望: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是屬于詩的;當我年老的時候,詩是屬于我的。

在文學樣式中,詩是最不可譯的,你可以譯出它的意思,卻很難譯出它的神韻。

表達同一個意思,一般人說三句,小說家說兩句,而詩人只說一句。

自古以來,太優秀的詩;往往出自太憂郁的心。先逢絕境,后出絕唱。

對于詩人來說,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對于一般人來說,詩歌是文學外的文學。

靈感是風,在它所過之處,總會飄落些許美麗的詩的花瓣。

幸運的詩人,多有不幸的經歷。

我從一首首美麗的詩篇中,常常讀到的是一個個受著煎熬的靈魂。

如果我的生活是一首詩,我寧肯不寫詩。正因為愈是得不到的東西便愈想得到,我才寫起詩來。

寫詩和為人一樣,貴在自然。

故弄玄虛的詩和裝腔作勢的人一樣,令我感到厭惡。

語言,是思想的交流;詩歌,是靈魂的對話。

詩是屬于青年的。如果身為青年而不喜歡詩,這真乃人生一大遺憾。

對我來說,讀好詩如品香茗,不但解渴,而且愜意。

這個年頭,好詩之所以很少的原因之一,或許不是因為詩人太少,而是因為詩人太多。

時 間

人似乎不能太忙碌,太忙碌了,便會覺得時光短暫得可怕。人似乎也不能太悠閑,太悠閑了,便會覺得光陰漫長得無聊。

對于生命來說,時間是最無情的;對于歷史來說,時間是最有情的。

對于個人的悲哀來說,時間恰似高明的醫生;對于民族的創傷而言,時間倒像個庸醫。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愛情,是青春中最美好的時光;

初戀,是愛情中最美好的時光。

不論做什么事情,在時間的選擇上都有一個最佳點。

把本應昨天做的事情放到今天來做,叫做失時;把應該明天做的事情放到今天來做,叫做失察。

失時的結果往往是坐失良機,失察的結果常常是欲速則不達。

有句名言:時間就是金錢。

然而,長壽者未必富有,短命者未必貧窮。這是有關時間的一個悖論。

即便你一無所有,只要擁有時間就夠了,時間能夠創造一切。

因此,只要擁有時間,無論身陷怎樣的逆境,你都沒有理由太過悲觀的。

第12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題解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冬,唐軍在洛陽附近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等地。廣德元年正月,叛軍首領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延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此平息。在戰亂中漂泊受難、飽經滄桑,正流離于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驚喜欲狂,心中激蕩,難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

句解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劍南一帶忽然傳來官軍收復薊北的喜訊,初聞此訊,我止不住熱淚滾滾,灑滿了衣裳。首聯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詩人當時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動蕩流離的生活,多少個憂愁凄苦的長夜,多少軍民的浴血奮戰,就要結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終于實現了,怎能不教人喜極而泣?“忽傳”,表現捷報來得突然,如春雷乍響,驚喜的洪流,沖開郁積已久的感情閘門。“劍外”,即劍門關(劍閣)以南地區的蜀中(今四川境內),唐朝置劍南道,治所在成都。“薊北”,唐時的幽、薊二州一帶(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軍的老巢。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回過頭看著妻子兒女,她們臉上的愁云已經一掃而光;胡亂地收卷起一堆詩書,我欣喜得簡直要發狂!頷聯以轉作承,落腳于“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卻看”,即回頭看。當自己悲喜交集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漫卷”,是一種無目的、下意識的動作。動亂結束,第一個長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來:從此可以回鄉,過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亂的詩書卷起來,詩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歸的自然流露。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滿頭白發的我,要放聲高歌,還要縱情飲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啟程回歸故鄉。頸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并轉入極欲回鄉的心情。放歌、縱酒是狂喜的具體表現。青春、還鄉是詩人的設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與下句中的“青春”顯得重復,故作“白首”較好。“青春”,指春季。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立即乘船從巴峽啟程,順水穿過巫峽,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陽,旋即又由陸路直奔故鄉洛陽。尾聯就還鄉作進一步抒寫,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蕩。實際上,從劍外到洛陽,路途很遠,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處相距也不近,但在歸心似箭的詩人筆下,簡直就像朝發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這一聯包含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也就有了一瀉千里的氣勢。

“巴峽”,指四川東北部嘉陵江上游峽谷,非巴東三峽。“巫峽”,在今四川巫山縣東,長江三峽之一。“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從襄陽到洛陽,要改走陸路,所以用“向”字。“洛陽”,今屬河南。杜甫籍貫河南鞏縣,三歲時移居洛陽,故常以洛陽為故鄉。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園在東京。”東京即洛陽。

評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