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描寫春天的詩文

描寫春天的詩文

時間:2023-05-30 10:35: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春天的詩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描寫春天的詩文

第1篇

“詩家清景在新春”,春天百花開放,鶯歌燕舞,泉水叮咚,萬物勃發,能使人心生美好之情,讓人陶醉;另一方面,綿綿的春雨纏綿悱惻,不可斷絕,美景轉瞬即逝,也容易觸發詩人們敏感的情緒,發出各自的感慨,因而古代的詩人們似乎都特別偏好春天。到了當代,春日也同樣總是能引發人們的遐思,我們一起看看三位作者都抒發了各自怎樣的情感吧。

同點: 閱讀三篇文章,寫作對象都是春天,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及由此生發出的感慨或思考。都有對春天美景細致的描寫,都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語言都十分清新雅致,盡顯春天的生命氣息。

異點: 雖然都是面對春天,面對不同的時節、不同的地方,作者的藝術手法不同,文章呈現的文本內容也就不同。

寫作對象不同:雖都是寫的春天,但具體對象有所不同?!豆蕡@春》寫的是早春二月平原上的各種景象,包括春花、山歌、掃墓、多種動植物以及農夫耕種的場景,它們共同匯聚成了一首清新活潑的早春之歌以及樂觀堅韌的生活態度。《野曠天低樹》寫的是陽春三月城市里的景象,重點寫了杏花、洋槐、柿樹、柳樹等春景,它們的燦爛熱情讓自己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讓蟄居在城市的作者展開了對人生的思考。《春來半島》寫的是四月時節在香港看到的木棉、相思樹等幾種花,并由此產生聯想,抒發自己的情懷。

主題不同:出于不同的寫作目的,三文表現的主題不同?!豆蕡@春》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描寫了早春時節平原上各色青嫩的景致,表達對平原早春的熱愛對辛勤耕種的父輩的謳歌以及對收獲季節的期盼之情?!兑皶缣斓蜆洹穼憽拔摇贝喝?,遙想故鄉迤邐的春景,各色春花的風姿綽約,作者由此發出感慨:后輩失卻此憶,在他們是有幸還是不幸?《春來半島》寫了自己在香港看到的幾種花,聯想到了臺灣,表達的是對臺灣的思念和對自己半生以來一直四處漂泊的傷感之情。

藝術手法不同:就表達方式而言,三文都有對春天景物的描寫,但仍各有側重,《故園春》夾敘夾議,兼有少量描寫,側重議論;《野曠天低樹》集中筆墨描寫了早春的各種美景;《春來半島》則在描寫各種花樹時側重抒情,直抒胸臆地表達了對故土的思念之情。就寫法而言,《故園春》緣事說理,以小見大,以生活中的發現來闡發人生道理;《野曠天低樹》著眼于全景寫意,精致地描繪早春各色景致;《春來半島》重在聯想,由“木棉花暖鷓鴣飛”的詩句過渡到現實中的花樹,由眼前的花樹想到臺灣以及南國,多處引用古詩文,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和淡淡的傷感。文章首尾呼應,突出主旨。

第2篇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詩歌的浸潤,弘揚中華文化,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應進行有效拓展,讓語文課堂更高效、開放,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全面地發展。

一、拓展、積累“同主題”作品

以教學《送元二使安西》為例,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上課伊始,便引入《贈汪倫》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邊誦讀邊找到兩首詩的共同點,即都是送別詩,從而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而后以“折柳贈別”的典故,引出系列楊柳送別的詩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王之渙的《送別》:“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p>

像這樣拓展“楊柳依依離別愁緒”同主題的詩句,將三維目標有機地整合為一體。這樣整合,同中求異,奠定了古詩的情感基調;異中求同,索解出古詩一致的精神本質,為后文的學習作了良好的鋪墊。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現象”

詩歌閱讀的第一部,便是正確理解詞義。掌握文言實詞是閱讀淺易古詩詞必備的知識和能力,缺少它,就談不上閱讀古詩詞、欣賞古詩詞。換句話說,掌握相當數量的實詞,是提高古詩詞閱讀能力的基A。

教學《鄉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滿川”的“川”時,引入學生熟知的詞語“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通過比對,學生明白了“一詞多義”這一文言現象。

再如,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村莊兒女各當家”一句中的“兒女”是典型的古今異義,便可拓展相應的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和“停車坐愛楓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異義,由此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文言現象的印象,并順勢滲透了讀懂古詩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詩詞語言的精煉、含蓄,意境的悠長、深遠,給我們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果古詩詞教學中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也就沒有了品位和創意。而意象是古詩詞的細胞,在古詩詞學習中具有核心意義,它不是普通、客觀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詩人的思想感情、生命體驗、認識閱歷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

以《漁歌子》為例,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教學時著重在還原和拓展意象中,讓學生讀懂詞中景,更讀懂詞中情。

1.走入意境,尋找意象

古人說得好“一切情語皆景語”,詩詞的意境是詩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教學時應根據古詩文本,去喚起或開掘學生心中隱藏著的文字文本或經驗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一句時,先讓學生圈出詩句中的景物,而后讓學生在傾聽樂曲的同時想象會看到怎樣的畫面,有哪些色彩,這時學生很快發現了白鷺、金鱖、紅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艷麗的畫卷展現在學生面前。

2.豐富想象,還原意象

通過尋找意象,學生找到了詩句中的景物:白鷺、金鱖、紅桃、青山,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有的說“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有的說“黃鶯鳴翠柳,紫燕剪春風”;還有的說“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在想象、吟誦詩句的基礎上,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詞中美好的意境。教師又讓學生透過詩句,說說看到了哪些景物?師生合作找到了許多描寫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黃鶯、紫燕等,在語言的互動轉化中還原了意象。

3.情辭勃發,拓展意象

在學生找到了許多描寫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學生填入意象,創作詩詞:

此時再問“張志和為何不須歸”時,學生的答案不止停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說“向往自由不須歸”,有的說“愛好垂釣不須歸”,還有的說“留戀自在不須歸”。這樣的讀寫結合,既深化了對詩句的理解和記憶,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體驗詩句所描繪的意境,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第3篇

同學們,一提到春,我們眼前就仿佛展現了陽光明媚,東風蕩漾,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古人描寫春的詩句很多,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等等。的確,春天是美麗的,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現代散文大師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是如何通過自己的眼睛,用詩的語言描繪春天、歌頌春天的。

二、初步感知

1.簡介作家作品

請一位同學介紹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曾給予他高度的評價:“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主要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綠》等。

2.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請同學們跟著錄音輕聲地朗讀課文,注意生字新詞的讀音,同時思考小黑板上的三個問題:

(1)全文圍繞“春”字,寫了三部分內容。請用一個“動詞+春”的形式概括。(盼春、繪春、贊春)

(2)春天尚未來臨,人們熱切地盼望她的到來。待到春天降臨人間,人們則盡情描繪了圖、圖、圖、圖、圖。

(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3)同學們通過朗讀,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了作者對春天怎樣的一份獨特情感呢?(喜愛贊美)

三、精讀賞析

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在欣賞美的景物時,我們也要學會發現美,學會用美的語言來表達美。下面讓我們一起進入賞析環節,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征來描寫景物的方法。

1.師生合作共同學習“春草圖”

(1)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春草圖”。

(2)以“春草圖,美在(特征)”的句式敘述,并作簡要賞析。

賞析:

①“偷偷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小草在春的催發下不聲不響地生長;“鉆”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春草沖破土層的擠勁,表現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②“嫩嫩的,綠綠的,軟綿綿的”運用疊詞分別寫出了小草的質地、顏色和姿態,突出了小草的“新”,充滿活力。

③“園子里,田野里,瞧去”,由近及遠;“一大片一大片”“滿”寫春草的長勢,表現春草的勃勃生機。

(3)師生小結:

①運用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特點,抒發感情。

②運用準確的詞語,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疊詞、動詞)

③.寫景要注意順序、層次。

④寫景角度: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2.仿照評析

(1)明確分工:以小組為單位,學習“春花圖”和“春風圖”。

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相應的課文,還是運用與春草圖相同的句式,找出描寫對象的特點,批注理由。如遇到你認為值得商洽的語言,先陳述你的想法,再請教同一小組的同學。

(注:“春花圖,美在春花競放”“春風圖,美在和煦、芳香和悅耳”)

(2)學生小組合作,評析春景圖。

(3)師生合作具體評點作者是怎樣淋漓盡致地展現春光之美的。

①運用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特點,抒發感情。

②運用準確的詞語,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疊詞、動詞)

③寫景要注意順序、層次。

④寫景角度: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⑤調動人的各種感覺器官。

四、感悟主旨

在分析《社戲》的寫景語句時我們學到了一句詩“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保囊馑际牵河^察事物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充滿熱愛,才能有感而發。其實,閱讀文本與閱讀自然有相通之處。只有當你全身心地置身于作者筆下的世界,課文在你的視線里才會變成有生命的東西,你才能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

當同學們與“春”融為一體時,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的韻律中融入了自己對生活怎樣的一種態度嗎?請你緊扣文本作精彩解釋,并談談這種態度對你的影響。

五、課堂反思

1.這堂課上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寫景方法,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從朗讀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第4篇

【關鍵詞】古詩詞 想象力 情境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037-01

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在人教版的小學教材中,古詩詞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中,我們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所以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當今的小學生學習古詩詞存在如下幾方面障礙:一、古詩的語言屬古漢語范疇,與現代漢語相比,有它特殊的詞匯意義、語法意義和句子形式,小學生初步接觸古詩,理解較為困難。二、小學生閱歷淺,直接表象不足,間接表象的積累也不足,難以想象詩的意境,形成意象。三、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離不開當時當地的情況。由于時代的變遷,讓小學生體會古代詩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難。如何教好小學語文古詩詞,我總結出了幾點經驗:

一、展開聯想,培養想象力。

在教學古詩時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情蘊意。例如,教學小學語文第二冊中《所見》作者是袁牧,內容為:“牧童騎黃牛,歌聲震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毕胂蟮某岚蚴紫纫獛覀兊矫艿纳至?,可以讓學生騎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著短笛在吹,忽然耳邊傳來一陣“知了,知了”的聲音,抬頭望去,看見知了在枝頭高唱。于是馬上停止笛聲,跳下“?!北?,輕輕地走到“大樹”下??梢韵胂髩Ρ谏嫌兄幌s在鳴叫,所以停止笛聲。此時也可以讓學生大膽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詩教學中,要利用想象進入角色,才能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促進學生學得深,學得親,學得活,學得實。

二創設意境,渲染氛圍。

精心設計,優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詩顯示的基調是什么,是高昂的,還是低沉的;是歡快的,還是悲哀的;是寧靜的,還是喧鬧的。然后選擇合適的手段:如歡快的,喧鬧的就可以運用表演,體會情境;而那種高昂的、激奮的、或者低沉的,悲傷的,都不宜通過學生自己表演去創設,因為這些情感的基調都比較嚴肅,莊重,是兒童生活的經驗中沒有經歷過的,情感沒有體驗過的。因此表現這些情感的古詩宜用音樂、圖畫,而不宜用剪貼畫、簡筆畫。比如,在學習《春曉》這一課時,可以請同學做詩人上臺表演,然后描述:在美麗的春天(指圖),你(詩人)可見到那許多美麗的花兒,當夜晚來臨詩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時同學作伏案而睡狀),睡著睡著,你朦朦朧朧聽到(注意聽,頭稍抬起)外面刮風了,呼呼的,一會兒春雨沙沙地下起來,聽著聽著,你又睡著了。不知外面什么時候了,你聽到小鳥的叫聲,放錄音機(鳥鳴),(坐起)睜開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鳥歡快地叫起來了,你這位詩人心里高興啦,哼出了兩句詩:(學生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時,從昨夜的風雨聲,又看到一場風雨后,花兒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詩人又想到什么?又說出兩句詩: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樣一個一個連續的情詩,使學生情感活動參與認識活動,有效地提高古詩教學效率,全面完成古詩教學任務。

三趣味訓練,培養詩興。

學習古詩文,還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各一句。如描寫春天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描寫夏天的“連雨不知春去,一覺方覺夏深?!?;描寫秋天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寫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被蚴且髮W生在詩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 )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 )別樣紅”,“竹外( )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這樣,便將對于小學生來說略顯枯燥的古詩詞生動化,引起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第5篇

如何才能達到上述目標呢?在實踐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故事引路,輕松學習內容

古詩文在結構和詞語方面和今天的語言形式有一定的差別。古詩文語言凝練,時過境遷,難于理解,學生學起來感到為難,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理解詩文的意思,因而可選擇一些進行趣味講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梢岳霉适碌男问綄W習古詩詞,如李白的《靜夜思》,老師可以編一個李白在外求學思鄉的小故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學生聽著聽著就會走進古詩的意境,從而輕輕松松的背下了這首古詩。杜甫的《絕句》也可以和這樣的故事相聯系:據說有個窮書生用兩個雞蛋招待客人,卻使客人非常高興,是什么緣故呢?原來他用兩個蛋黃襯了幾根青菜絲,做成一道菜叫“兩個黃鸝鳴翠柳”;把蛋白切成長方形放在襯有菜葉的盤子里,叫“一行白鷺上青天”;用菜葉剪個框放在白色的盤子里,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用蛋殼做一盆湯,叫“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個雞蛋,做成三菜一湯,巧妙地借用杜甫的《絕句》做菜名,客人品出的自然是意境,是情趣,而學生呢,自然會發揮想象力或聯想,在頭腦中形成詩情畫意。有意有境,這詩讀起來才有味。在詩情畫意中,學生會而且還會感受到古詩文的魅力,產生學習古詩文的樂趣,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之情。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在有興趣的基礎上多讀,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品味古詩文的意境和其中的內涵。

二、引領誦讀,品味語言魅力

古詩文的語言極富特色,字字經典、內涵豐富、有著獨特的韻律美、意境美。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體會這些特色。

1.感受修辭魅力

古詩文中多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簡單的幾個字就描繪出豐富的畫面、壯美的景象,讀起來讓人叫絕。這樣極具藝術特色的語言,值得欣賞、品味。比如《望廬山瀑布》這首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人運用夸張的手法,描繪了廬山瀑布磅礴的氣勢。再如《江雪》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簡單的十個字就描繪了大雪時山中無飛鳥、路上無行人的景象。兩行詩對仗整齊,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又使人產生無限想象。在誦讀的時候教師稍做引導,就能使學生體會這些寫作手法的妙處。

2.領悟佳句美妙

古詩文中有不少佳句流傳千古,至今還經常被人們引用。這些都是精品古詩文中的經典之處,更要引導學生好好品味?!队螆@不值》這首詩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樣的千古佳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體會它的不朽之處。這里邊是作者看到了探出墻來的一枝紅杏,想象到了院內春景,想象到了春天生氣勃勃的力量,(當然也可能是看到的)而且寫出了自己雖“游園不值”卻并不覺掃興的心情。由一點寫到了整個花園,寫出了整個春天,這是多么絕妙的寫法呀?!渡叫小分械摹八~紅于二月花”一句,更是經常被人引用,而且賦予了更豐富的意義。

有了這些了解,學生會深刻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在內心深處產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產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三、豐富積累傳統滋潤童心

在教學中營造一種積極的氛圍,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作用。告訴學生:一個中國人無論走在哪里,不管是南極還是北極,也不管是地球還是月球,只要你會背幾句唐詩宋詞,你就會立刻被人認出你是正宗的中國人,是從詩的國度來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大量閱讀、積累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能力一定會有提高。課本中的《三字經》是節選原文的一段,我們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試著背一背全文。引導學生搜集一些與《三字經》類似的古文,比如《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三十六計》等,通過小組賽等有趣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古詩文的文化氛圍。還可以啟發學生結合學校實際試著寫一寫“新三字經”。在學習古詩時也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做:把不同朝代、不同詩人同一題材的詩總結在一起。比如:總結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寫月亮的詩,寫愛祖國愛家鄉的詩等等。還可以把寫同一事物的詩放在一起來記誦、比較。比如:李賀的“馬詩”就有23首,可以搜集來作比較讀。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不但會增加學生的積累,還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學生的文化修養也會逐步的形成。

另外語文課本中選編的古詩文都是中華誦讀精品,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影響。把這些詩文的重要影響介紹給學生,更能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比如《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形式眾多的啟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從問世起,以難以比擬的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精粹之一,并且早已走出中國,傳向世界。它不僅廣泛流傳于海外華人中間,而且被譯成英、日、朝等多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這些內容我們一定要向學生介紹。還可以引導學生再多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可以想象,當學生知道自己學習的內容有這樣大的影響力時,學習熱情一定倍增,而且會產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里的一朵奇葩,它艷麗芬芳,獨領,醉倒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讓孩子誦讀古詩文,其作用絕不僅是學習語言,而是擔當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第6篇

關鍵詞 主體活動 專題探究 問題討論 社會實踐游藝活動

1主體活動類

此類活動結合學生實際,圍繞學生感興趣的一個主體,采用多種形式,與其它課程整合。例如,在學習了課文《春雨的色彩》后,可設計”‘你好,春天!”這一主題活動,實現語文綜合性學習。讓學生到外面去看看,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把看到的畫出來,并加以交流。如春天來了,教師可讓學生感受春天,讓學生搜集有關春天的詩文舉辦“春之聲”,讓學生走進春天,用筆加以描寫,展示“春之畫”,讓學生請教師指導,排演”春之歌”。我們針對兒童對科學具有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梢詫⒄Z文與科學溝通,提高學生用語文內容的能力。如觀察種子發芽、幼苗破土、幼苗成長的過程,寫觀察日記。

2專題探究類

此類活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現象、自我生活選擇和確定有關語文或語文相關的研究專題,并在研究中目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學生游白馬關后,對《三國演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引導他們閱讀《三國演義》小說,看《三國演義》畫冊……引導學生走進“三國”,走進作品中所描寫的歷史場景,走進作品里人物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深切地感受經典著作的文化魅力,感受祖國厚重的、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受到文化藝術的熏陶,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問題討論類

此類活動一般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展開。這些問題應該由學生去發現,然后應用語文知識和能力來研究、解決問題。這樣的問題可以多種多樣,有身邊的、自然的、生活的、社會的、家庭的小事。問題的提出:①教材中涉及的問題。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的“其它動物在雪地上會留下什么畫?”、“我們周圍的垃圾是從哪里來的?”、“這些垃圾道到哪里去了?”等問題。②是學習、生活中學生自發產生的問題。如:“風箏為什么能飛上天空?”、“為什么每天早晨上學時,街道總是干干凈凈的?”。③也是學校、社會、國家的大事。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查找資料、調查訪問、互相討論等方法解決,可以合作完成,問題的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允許學生爭論,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

4社會實踐類

此類活動走向社會,利用語文為社會服務。在社會大課堂里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豐富閱歷、增長才干,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游覽活動,訪問名人,進行社會調查等。

5游藝活動類

此類活動將語文知識融人生動的表演、游戲、競賽等有趣的語文活動中,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如果是學習情節比較集中的課文,還可以進行課本戲的創作、排練、表演。學生定會從改寫到編排、表演的過程中實現了對課本資源的深入理解,實現了二度開放,經歷了文本語言的內化和內部語言情感化的過程,使學生的語言得到鍛煉和提高。

第7篇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帶入意境

千古流暢的古詩文,用凝練的文字,描繪出特定的意境。聞一多先生曾把詩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韻美歸納為詩的三性,而意境美首當其沖。引導學生進入并準確理解、想象詩文的意境美,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還可以幫助體會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學生對意境的感知十分重要。

《憶江南》這首詩生動形象的描繪了江南水鄉花紅水碧的明媚春光,字面意思不難理解,但如何使學生進入詩中的意境,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信息技術的介入,解決了這一難題。課堂上教師打開計算機,播放早已準備好的軟件。整個教室里立刻回蕩起《春江花月夜》這首旋律優美的樂曲。學生隨著樂曲誦讀,抒情、柔美的曲調把學生感情融進江南水鄉的美景之中,隨之步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妙境界。

二、利用信息技術再現特定事物。釋疑解惑

在古詩文中,許多事和物,風土人情,都是那個時代、地方特有的,現在的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也不易講清。教師就可以通教學軟件將古老的內容形象的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理解起來,教師教學起來就容易多了。例如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一句中的“蓑笠”,這種東西古代很常見,現在的學生卻難以理解。在教學時我通過CAI播放古人披蓑笠的畫面,讓學生觀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詞的意思。同樣,古詩《詠柳》中“萬條垂下綠絲絳”中“絲絳”的解釋,只需一幅畫面,便可一目了然。再如《望洞庭》教學中,利用CAI課件,直接播放月夜的洞庭美景,讓學生直接感知,體會“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句中作者想象的豐富和比喻的形象生動。使教師的教學更加準確,更加精當。

三、利用信息技術點撥渲染。激起共鳴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劉勰的這句話,對情感在創作時和閱讀過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謂精辟,無論是因情動而辭發的詩人,還是披文以入情的讀者,都需緊緊扣住一個“情”字。情感似一根無形的紐帶將千百年的歷史拉回現實,把遙遠的邊塞風光、閑適的田園小景,皆置于讀者面前,縮短了時空的界限,更縮短了讀者與詩人之間心靈的距離。為小學生的情感易于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我通過電教手段來點撥渲染,造就一種特有的氛圍。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描寫與友人惜別的場景,表達了與友人難舍難分的感情,詩中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境深遠,感情真摯。我讓學生看CAI:滔滔的江水滾滾向前,一片孤帆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邊看邊聽《送別》之旋律,一種與朋友分別后依依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此時,學會讀這首詩,已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同樣,《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氣勢,可通過CAI,嘩嘩的流水聲,美妙的音樂聲及教師的講解來點撥渲染,激起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四、利用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融會貫通

古詩文教學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熟讀成誦,終生受用。而要記牢這些詩詞,需反復詠誦、復習,不斷鞏固,避免遺忘。為此,我經常將一段時間內教學時用過的CAI課件集中、分類映示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記憶,背誦出有關詩文。有時,我還組織拍攝或選擇一段DV,讓學生根據圖片,朗誦出一組詩文。

我將根據《燕子》一課拍攝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詩文的輔讀課上,讓學生根據這段VCI聯想、想象、回憶,背誦出十多首古詩來。“蒙蒙細雨”使學生想起“潤物細無聲”的詩句;鏡頭中剛出現的帶黃綠眉眼的枝條,“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詩句脫口而出;《江畔獨步尋花》、《大林寺桃花》等古詩,學生背的搖頭晃腦;此外,還帶出了《春日》、《早春》、《春曉》、《春游湖》等一連串關于春天的詩篇。這樣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規類復習,融會貫通,可以收到系統積累的好效果??傊?,在小學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其作用,就能優化課堂教學,突破教學難點,解決教學重點,并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開拓視野,激發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更好地推進現代化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古詩教學 春夜喜雨 導學設計

導學理念:本課導學是按照古代詩歌的特點和詩歌教學的要求,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的查找資料,交流討論、合作探究。品味閱讀時進行真情體驗和閱讀想象相結合,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提高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感情、讀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思想感情。有節奏的朗讀詩歌感受詩歌描繪的意境和語言文字的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懷。結合課本的注釋理解詩句的大意,體會這場春雨給詩人(人們)的喜悅之情。

導學目標:1.理解字詞及詩句的意思,積累古詩文的語言并感悟詩情體會意境。2.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這首詩。3、理解詩歌內容,感受大自然和語言文字的美,陶冶愛美的情趣,提高欣賞美的能力。

導學重點難點: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春雨給詩人(人們)的喜悅之情。

學具準備:A.學生準備:1.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描寫春雨的詩句或精彩文段,并把它制成小卡片。2.搜集杜甫的有關資料,給杜甫建立一個“詩人資料袋”。B.教師準備:1.圖片(春雨、春雨后景色的圖片)2.歌曲《小雨》3.課件(制作寫雨詩句的課件)

導學過程:

一.春之激情。1.談話激情。邊播放《小雨》的曲子邊說:同學們,當我們走進春天懷抱里的時候,沐浴著細細的春雨、和煦的春風,傾聽著潺潺的流水聲、時而傳來了婉轉的鳥鳴。這是一個多么美麗的季節啊!春雨,預示著新事物的誕生。你看畫家用優美的線條和美麗的色彩贊美它;歌唱家用美妙的歌聲贊美它;詩人用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來贊美它。同學們,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也來贊美它嗎?2.贊美春雨體驗情感。(舉行“春雨之贊”的比賽,)學生把把事自制的春雨卡片在實物投影儀中展示,帶著對春雨的贊美之情朗誦,再說一說哪些內容讓你體會到了春雨帶來的喜悅之情。

二.自主學習,探究詩意。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并引導學生釋題。2.你知道這首詩是哪位詩人寫的嗎?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詩人?(讓學生以《杜甫的自我介紹》交流搜集到的資料,不妥當的地方教師做適當的補充。)3.真棒??!大家查找的資料真豐富,可見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請大家利用以前學習古詩文的方法繼續自學這首詩。4.自悟詩意。(學生參照注釋自讀古詩,邊讀邊思考,揣摩出詩意。)5.小組內相互說一說詩句的意思。(不要求統一,大概意思一樣即可)6.小老師講詩意。(教師用投影呈現這首詩的字幕,請一“小老師”上臺講解這首詩。講的過程中有不恰當之處教師適時點撥。)7.看著圖片齊聲朗誦這首詩(出示投影儀春雨的圖片)。

三.體會意境,感悟深化。1.想像這首詩展示的是一場春雨之后怎樣的春天景象呢?(出示古詩)讓我們一起看看,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古詩,想一想,詩中的哪些內容給你提供了春雨帶來了喜悅。2.學生反復讀古詩后回答。3.出示春雨春景圖片讓學生欣賞。4.教師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5.談體會到的詩情(自由反復讀這首詩,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來。)該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喜悅之情來。6.配上音樂,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四.細讀古詩品味語言,描繪畫春雨寄托春之情。1.你覺的這首詩中哪句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2.老師想看看誰是小畫家?(根據后兩句意思,發揮想像力,把春雨之后的景物變成畫。分組合作畫畫,表達喜雨之情。)3.(展示學生的繪畫作品)誰來評價小畫家的作品?(圍繞春夜喜雨的詩句來自由評價。)4.利用“想畫面背誦的方法)讓學生試看著畫面背誦古詩。

五.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欣賞蒲四蘭寫的小詩《春雨》

饗贛

淅淅瀝瀝

濕潤了黃土的肌膚

細雨蒙蒙

輕輕柔柔

網住我散亂的思緒

2.想象雨中的景物練習說話。(把自己想象成春雨中的花草樹木等,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對春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來)。

3.誰來給大家說一說,春雨只是給人們帶來了喜悅之情嗎?為什么喜悅呢?(聯系上一環節,還有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個別小動物等。)

六.作業。

1.(教師出示課件,全班齊讀課件所出示的詩句)讀寫雨的詩句兒,再說說分別寫了什么季節的雨。課外自己搜集寫雨的詩句,注明寫什么季節的雨,看誰搜集的最多做的最好。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第9篇

[關鍵詞]語言文字;積累運用;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712(2015)11-0065-02[作者簡介]秦秀麗(1973―),女,廣西桂林人,本科,廣東省廣州市紅英小學教師,小學一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語言是聽、說、讀、寫的基礎和先導,積累的語言材料越多,語言經驗越豐富,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也就越準確。那么,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積累,并能夠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呢?筆者對培養小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了一些探索,認為可以以多種形式激發興趣、多渠道嘗試運用兩方面培養小學生閱讀積累習慣,提高其語言理解能力。

一、多形式激發積累興趣,培養閱讀積累習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直接動力,要讓學生心甘情愿地投身于閱讀和積累之中,必須激發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興趣。

(一)在朗讀中積累

積累的主要途徑是“讀”,可以在朗讀課文中積累。在教學中,首先,初讀課文時強化學生對課文語言的第一感知,讓學生根據文章的不同內容進行積累。如描寫人物的課文《少年閏土》,可邊讀邊分類摘錄描寫人物外貌、動作、神態等方面的詞語和句子;寫景的課文《廬山的云霧》,初讀時可摘錄文中描寫云霧姿態萬千的詞語,初步感知廬山云霧的形態美。其次,重視對課文的朗讀訓練,用以讀代講、以賽激讀、配樂誦讀等方法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朗讀,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意境美和音韻美,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吸收和儲備。

(二)在背誦中積累

如果熟讀是積累的基礎,那么背誦則是關鍵。只有將語言文字牢記在心,才是真正的積累,才能達到出口成章的效果。《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各學段均提出了“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的要求,對背誦的數量和篇目都作了具體的規定。小學階段正是記憶的黃金時代,教師可讓學生在背誦中積累。筆者在教學中,一是把教材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或重點段落通過課堂上當堂背誦、課后組內背誦、期末集中抽查等形式加以落實,二是將教材中的各年段古詩、名言、警句、歇后語、描寫優美的語句等加以歸類整理,形成班級背誦篇目。如同一作者的詩歌:李白的《靜夜思》《古朗月行》《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描寫同一類事物的古詩,如孟浩然的《春曉》、賀知章的《詠柳》、杜甫的《絕句》、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等描寫春季的古詩,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別詩。引導學生利用每日晨讀和課前三分鐘以個人領讀、集體誦讀、小組接龍背誦等形式強化背誦積累,將古詩文的精華、經典語句內化為語言儲備。

(三)在閱讀中積累

大量閱讀經典作品才能擴大閱讀量,增加積累。筆者一方面根據課文適度拓展閱讀,如教學《海上日出》后,讓學生再閱讀巴金的其他著作或其他作者寫日出的文章;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后,引導學生閱讀冰心的《繁星》《小桔燈》《再寄小讀者》等。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養成摘抄積累經典語句的習慣,讓學生人手一本摘抄本,并賦予“釀蜜集”“聚珍冊”“匯美小書”等名字,分類摘抄,如寫景類的、人物外貌類、性格類、心理活動類等,配上插圖、注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同時,筆者搭建系列交流展示平臺,如:在黑板報上開辟“優美詞句賞析專欄”,選登學生摘記的優美詞句;開展 “最佳采蜜者”評選活動,評選最佳摘抄本等。以此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二、多渠道嘗試運用,提高語言理解能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揭示了語言積累和運用的關系。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要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基本功。如果學生只是積累不會運用,那么積累的語言就是簡單的堆砌,如同擺設,沒有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所以要邊積累邊嘗試運用,才能學以致用。

(一)在書面表達中運用積累的語言

筆者引導學生在寫話、習作等書面表達中積極運用積累的好詞好句。如寫春天景物的習作,筆者鼓勵學生根據課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中描寫春雨的“淅瀝淅瀝”“叮叮咚咚”等象聲詞,以及“整個森林仿佛成了一座音樂廳”等比喻句、擬人句進行仿寫,再將自己摘抄積累的描寫春天的好詞好句靈活運用。如寫人物的習作,筆者引導學生將課外讀物曹文軒的《草房子》中各種兒童形象的描寫方法運用到作文中,幫助學生把人物寫活。對于學生引用合理的詩句、用得巧妙的詞語和句子,筆者就用紅筆標出并予以好評,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會慢慢運用積累的語言了。

(二)在口語表達中運用積累的語言

積累語言必須讓學生充分進行語言實踐。筆者在語文教學中會創設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口語交際、角色創編等具體語境中運用積累的語言。如在講讀課文《守株待兔》的教學中,筆者設計語言運用的訓練環節是讓學生分別扮演鄰居、莊稼人勸說種田人,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提高表達能力。

(三)在實踐活動中運用積累的語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應該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筆者打破課內與課外界線,幫助學生內化語言積累,學會表達。在每周的語文活動課中,常采用辯論會、小記者會、演講等形式指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展現自己的語言能力。如指導學生開始閱讀冰心、老舍、朱自清、魯迅、巴金等名人名作后,筆者開展名人名作簡介活動,讓學生將積累的精美的、有哲理的語句用于介紹活動中。

積累與運用密不可分,重視積累,養成習慣,多形式引導,積累才能從量變到質變,才能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參考文獻:

第10篇

如何打造高分作文技法

妙用四類精彩文段,撐起作文肥實“豬肚”寫高考作文我們常常會用心打扮“鳳頭”,打造“豹尾”,其實肥實的“豬肚”更需要我們去濃墨重彩,因為“豬肚”的豐滿直接影響到整篇文章的質量。如何讓你筆下的豬肚圓潤起來呢?筆者認為需要用精彩的文段支撐起“豬肚”來。一、活用詩文顯深意詩詞文句和中外名言,歷來具有表達精練、含義深刻、膾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點。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文章主題的闡明和揭示,有助于文章表達的精練和生動。在作文中若能恰當引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飛揚,意蘊深刻。例1:思念使詩圣感嘆故鄉月明,思念使女詞人瘦比黃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夢還鄉相顧無言淚千行,思念使婉約派泰斗酒醒楊柳岸曉風殘月,思念使摩詰先生每逢佳節走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思念使邊塞詩人老態龍鐘遙望故國,思念使愛國詞人“鐵馬冰河入夢來”。(《思念是一道風景》)例1巧妙地直接或間接地化用了多個詩詞句,從多個角度具體地表現出思念的形態。二、善用修辭放異彩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能增強文章中心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是保證“豬肚”精彩的一個重要手段。例2:春天的雨本是那么迷人,像牛毛、像細針,絲絲縷縷,輕飄細扯,可是這一切在“運動

鞋”的心中都成了惹人心煩的東西。剛才那個“玻璃罐事件”把他的雅興全趕跑了。(《春雨瀟瀟》)例2段作者在描寫中接連運用了比喻、借代、對比等多種修辭,讓讀者身臨其境、如見其人,看到了春雨迷人之景,表現了描寫對象的特點。作者又通過對比反襯出“運動鞋”煩悶的心情??梢娚朴眯揶o能使清水出芙蓉,使文章散發出沁人心脾的幽香。三、真情道白泣鬼神真情實感是好文章的靈魂所在。只有發自內心抒發真情的語言才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正如法國繆塞所說:“最美麗的詩歌是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詩篇是純粹的眼淚?!崩?:我的母親,用粗糙的手掌不停勞作,為了我的明天;我的姐姐,在青春年華四處奔波,為了我的學業。我愛她們,因之而愛天下所有平凡或不平凡的女性??我在心底里想對她們說:“你們!永遠是春天的第一朵鮮花,給平凡世界帶來了美麗和真情??”(《春天的第一朵鮮花》)例3作者用真誠的話語表達出自己對母親、姐姐的感激之情,這種真情不但會打動讀者,更會流進他們的心田。四、創造妙語領富有哲理的妙語是作者智慧的噴發、思維的開放。用精彩的妙語表達理性的思想和觀點,能充分地表現出文章的主題,提高文章的價值和品位,還能為“豬肚”鑲嵌上一道亮麗的思想光環,給人以理性的愉悅。例4:執著的追求從拒絕平庸開始。如果你是一只僅僅安于低空飛行的鳥兒,那么你永遠只是一只平凡的鳥;如果你是一尾僅僅安于淺海游弋的魚兒,那么你將永遠看不到深海醉人的湛藍。我們應該追求成為翱翔藍天的蒼鷹,成為遨游深海的猛鯊。如若為土,我們就該成為山岡;如若為水,我們就該成為海洋;如若為樹木,我們就該成為白楊;如若為風景,我們就該能夠黯淡所有

的風光。拒絕平庸,追求完美,這樣的生活才充滿活力。(《執著追求的生活》)例4用理性的妙語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嶄新看法:拒絕平庸,追求完美。五、嫁接老樹發新芽我們寫文章老是為找不到素材而著急,但當我們翻閱歷年來的考場優秀作文時便會恍然大悟。這些優秀作文不是在選用新材上取勝,相反,都是在許多舊材料上翻新,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例5:瞧瞧歷史吧!我們的老祖宗歸有光八次落第,于是有了《項脊軒志》這樣的文章;英國大將威靈頓七敗七戰,于是有了永垂不朽的美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于是有了“苦心人”的豪言壯語!莫說挫折不可戰勝,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鮮血、慘淡的人生。莫說痛苦只可放大,真正的智者只會把這痛苦當作前進的動力。(《那時花開》)例6:在神圣的文學殿堂里,我可以站在梅雨潭邊感受朱自清描寫綠色的陶醉,也可以站在西湖邊聆聽柳浪與黃鶯的對答;我可以乘著剛朵拉去描繪東方威尼斯的圖畫,也可以靜坐在荷花池邊欣賞如舞女裙般潔白的荷花;我可以手執長矛獨立寒風,感受那“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也可以在夕陽下看那“古道西風瘦馬”??在文學

里融入自然會感到別有一番風味。在文學的殿堂里,我可以朝謁曹子建,拜訪李太白;悲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嘆孟姜女尋夫哭長城,揚鞭策馬駝鈴古道,玉扇躑躅杏花江南??人類那永恒的美、悲壯的愛,在歷史長河中閃爍,在我的心靈中升華??我還可以欣賞戰國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雄關,西晉竹林七賢的隱逸,唐的繁華與宋的儒雅,元的四海歸一以及明清的肅穆莊嚴。(《在神圣的殿堂里》)以上兩例文段的內容我們似乎眼熟,這些眾所周知的事例,通過作者靈活地整合運用,觀點頓時鮮明,形式頓時新穎,給讀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收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濃墨重彩繪華章,讓我們用心動神怡的語段撐出一個碩大肥壯的“豬肚”來!

第11篇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在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學習古詩,能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水平,增大各方面的知識,讓學生擴大視野,陶冶情操。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數十首古詩。因此,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古詩的形式短小,語言精煉,含意深刻,不易理解,學生對于古詩的學多停留在熟背的層面,對于古詩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往往都不甚了解,學習古詩多數是為了應付考試。由于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感情之間的距離,以及古詩抽象概括,精煉含蓄的特點均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對于廣大語文教師來說,古詩考試時只考默寫,不涉及理解,因此,也即要求學生背熟即可。教學生讀古詩容易,教學生讀懂古詩則有很大的難度,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古詩的能力,促進學生成才,是當前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小學古詩教學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人,自然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開展探究。

(1)創設意境,激起興趣。古詩詞教學首先要求能有一個良好的氛圍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很快地融入那詩情畫意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古詩有了興趣,自然會自主去學習、探究。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了解詩人激趣。“詩如其人”,了解“其人”能從側面了解其詩。了解詩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介紹詩人的詩風;二是介紹詩人的評價;三是介紹詩的創作背景。②故事激趣。一個簡單的故事往往能讓學生領悟到深刻的道理,在古詩教學中,那類以敘事為主要內容的古詩,可以運用講故事的形式來展開教學。低年級的古詩教學采用串講法,而對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聯想法比較適用。③以畫激趣。包括掛圖法、多媒體動畫法、參觀法、簡筆畫法。例如,在教學《早發白帝城》時,我要求學生先理解字詞了解詩意,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畫一幅簡筆畫。結果大多數學生都能傳神地畫出那陡峭的高山,湍急的水流,飛快的小船和站在船頭興高采烈的詩人。④音樂烘托。讓音樂走進古詩課堂教學,用音樂來詮釋古詩,烘托氣氛,讓學生在彌漫著鐘磬之聲的賞心悅耳的古曲中展開聯想,進入意境。

(2)巧撥妙引,教給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性學習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巧妙點撥,相機誘導,在教學中教給自主探究方法。對課內古詩采用“五步法”主動探究。①課前查詢知詩人。此環節主要做法為課前布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②介紹背景解詩題。此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③質疑討論明詩意。此環節主要訓練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培養合作精神。④想象誦讀悟詩情。此環節可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品味古詩,接受詩人的情感的熏陶。⑤遷移運用背詩文。學完詩后,讓學生畫一畫,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寫一寫……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及古詩的積累。

三、超越文本,探究課外古詩

眾所周知,光憑課內這幾首古詩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仿寫是遠遠不夠的,且新課標明確要求:“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段)。”并且新課標后面還附錄了75首“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這就是要求學生超越文本去探究古詩。筆者對課外古詩的探究指導主要采用“誦讀――探究”兩步曲。

(1)誦讀古詩,增強文化底蘊。古典詩詞浩如煙海,我選擇了100首,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寫景狀物之作。由于學生對古詩都有興趣,他們會自覺地完成背誦任務。識記古詩可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為整個探究活動及創造性仿寫打下扎實的基礎。

(2)探究古詩,倡導自主合作。在探究課外古詩時學生可分組探究、互相協作,體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第一組:相約四季。詩詞作者都不能跳出四季去寫景狀物。景物總是屬于季節的,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景和物,可以讓學生從四季角度探究古詩詞。第二組:“偷”得修辭解詩意。古詩多用修辭,且詩詞作者手法高妙,往往不露痕跡,卻極盡詩意,故我們可“偷”得修辭解詩意。第三組:一切景語皆情語。幾乎沒有哪首詩詞是純描寫自然風光的,大都是作者當時心情的主觀反映。如寫“春”,杜甫面對國破家亡,抒發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沉痛心情。第四組:拷貝古詩。歌曲創作和廣告創意大量借鑒了古詩豐富的資源。如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借鑒張繼的《楓橋夜泊》,而杜甫的《絕句》的四句詩均被作為菜肴名稱。

四、拓展古詩,仿效古詩創意

走出課本,使學生在寫作時能運用古詩。走出課堂,讓學生到大自然中找尋詩意。春天到了,按慣例要組織學生去踏春、放風箏,欣賞春天的無限風光。在春意盎然中描繪春天的古詩就會脫口而出。例如,《春曉》《詠柳》等,通過探究,孩子們都會被詩人敏銳的洞察生活的能力所傾倒,驚嘆詩人們善于捕捉大自然神韻的才能。在前輩詩意的光輝指引下,這些“初生牛犢”們紛紛擦亮眼睛,用智慧同大自然對話,自己仿寫古詩。

“它生長著,仿佛是一個黃中帶綠的調色板,又好像一塊淡綠色的桌布,它的腳步過處,那便是春天?!保ㄐ》病恫荨罚?/p>

我在春季里,貪婪地收集春日的美景――轉瞬就是夜晚匆匆降臨。(孫夢閑《戀春》)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胡逸文《陽春》)……

第12篇

桃花,作為一種自然物,本來不具有“文化”的涵義。但是,桃花以它俏麗的色彩、繽紛的落英觸動了中國人的某種情緒和情感,被滲透、融會了審美主體的心理因素,并且作為人們共同認可的一種信息載體,世世代代承襲相傳。于是,如同中國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樣,“桃花”也成為我們民族集體記憶和心理深層的積淀物,形成了中國的“桃花文化”。

中國的“桃花文化”獨具特色,它體現了中國文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思考和認識。

中國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緣。早在先秦的《詩經?周南》中,就有一首關于桃花的詩?!疤抑藏病?,描寫茂盛、火紅的桃花,用桃花來比喻年輕美貌的女子。春秋時代,息國的國君夫人息媯容貌美麗,被人稱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護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訪,人去桃花在,崔護感傷不已,題詩慨嘆,“人面桃花相映紅”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詩。還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劇《桃花扇》,曹雪芹在《紅樓夢》里有為黛玉葬花寫的《葬花辭》和《桃花行》。源遠流長的桃花文化,從古代《詩經》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開的大江南北。

在中國,“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文化現象。在民間吉祥喜慶活動特別是戀愛、婚姻這類人生喜慶之事里,桃花是“尚紅”禮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塢、桃花酒、桃花運,包含“桃花”一詞的人名地名更是不勝枚舉。我國由歷史沿襲形成眾多的桃花觀賞景點。早春二月,人們踏青采擷歸來,多是幾枝早開的桃花。至于與桃樹、桃花、桃實相關的文化現象,幾乎無處不在:傳說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樹叫“桃都”,上有天雞,天雞一叫,天下的雄雞也跟著叫。在中國神話中,仙桃又是長壽的象征,神話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樹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們又用“桃李滿天下”比喻老師的學生之多……

那么,中國的桃花文化為何如此獨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國文人的自然觀。大自然最美的季節是萬物復生、欣欣向榮的春天,中國文人對春天傾注了十分熾熱的情感,“詠春”的詩文特別發達。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_的時節,于是,自我們所能見到的《詩經》始,鋪陳春景,不能不寫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極富生命力的桃花,激發了中國文人的藝術想象力和熱愛生活的心愿。中國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質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識的對應物加以抒寫。他們借桃花歌頌自然美、勞動美、創造美,表達對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還滲透著“儒與莊禪互補”的文人精神?!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中國文人兩種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們要身體力行,去實現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經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現實不斷擊碎他們的理想之夢,于是造成了他們的失落心理,他們只好“窮則獨善其身”,寄情山水,回歸田園,在莊禪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脫。于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他自己,也為與他一樣的失意文人創造了一個虛幻的世界。桃花源作為中國文人的精神棲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著文士,形成了他們的“桃花源情結”。他們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尋,他們尋找桃花源,幾乎與屈原《天問》一樣,上升為一種探索宇宙、社會和人生哲學的思維模式。

(選自《百科知識》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