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5: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首先,從小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1、 吃東西以前和大小便后洗手。許多傳染病、寄生蟲病是通過不干凈的手、不干凈的水、不干凈的食品傳染的。在我們手上、水中、食品中的一些細菌和病毒很小,我們的肉眼見不到,在顯微鏡下放大幾百倍甚至幾萬倍才能看到它們,這類有生命的微生物是一些傳染病的病源菌,大多數通過口進入人體內,給人體帶來疾病。
2、 養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食物,食物不能長期保存,食用前應徹底加熱,消毒、殺死細菌,防止各種傳染病。
3、 養成勤剪指甲,衣服干凈整潔,指甲里面會藏有能使你生病的細菌和病毒。
4、 不隨地大小便,不隨地吐痰。一口痰中有很多細菌和病毒,可以傳染很多細菌和病毒,會傳染很多疾病,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我市有“十不”規定,其中有“不隨地吐痰”的規定,希望我們小學生能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5、 適當休息與運動有利于學習和身體健康。小學生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健康和提高學習效率,小學生每天睡眠以10個小時為好。睡眠太少或太多,對于健康和學習都不利,除了要有充足睡眠外,還要有適當的運動式的休息,才能更好地增進健康,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我們要有健康的心理:
1、我們要正確認識健康,不能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的。小學生要注意培養自己具有快樂的、積極向上的、與同學團結友愛的性格,學會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如碰到困難,受到了挫折、要振作精神,經常保持一種樂觀愉快的情緒。
2、平時參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如文體活動,和有意義的社會活動,不要去網吧和游戲室等成人去的場所。
最后,我們要注意眼睛的衛生保健:
1、小學生預防眼睛近視要做到“六個不”:不走路看書、不乘車看書、不躺在床上看書,不在暗弱的光線下看書學習,不在強光下看書學習,不歪頭看書學習,看書寫字姿勢要端正。
隨著體育教學的不斷改革與發展,課堂面貌煥然一新,但也出現了一些理解和實踐上的偏差,師生互動有余,問題思考膚淺,遷移拓展太快,選擇內容違背學生健康,教學內容龐雜,形式紊亂,過多的非體育活動喧賓奪主。導致教學效率和質量下滑。德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是當前體育教學必須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健康知識教育是體育教學中的一項基本的教學內容,要想讓學生真正地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就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來進行教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切合實際的事例進行教學,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這些知識是非常實用的,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從學生的自我需要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快樂是必須的,身心健康也是必須的。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創新講和練的形式,把“課本”和“興趣”有機結合起來,解決“學生喜歡體育,但不愛上體育課”的矛盾。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帶來了教育理念、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重大變化,給教師的創新工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因此,體育教師要積極地進行探索和創新。比如在力量素質“俯臥撐”練習時,講解“雙手扶地”可以說扶的是“華北平原、太行山脈”,扶的是“崛起的中華大地”等,這樣就淡化了“臟和累”,創設了積極向上的鍛煉意境;再如“蹲踞式起跑”練習時,可以設問“預備動作”為什么要求肩超起跑線,這樣會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
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要適合學生年齡特征,增強趣味性。如果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又適合自己的年齡特征和知識層次,他就會主動地去嘗試,自覺接受來自教師各個方面的信息,積極思維,較快掌握運動技能,從而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反之,學生就會無動于衷,心不在焉,以至于發生紀律散漫等現象,產生低下的教學效果。因此體育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根據學校場地、器材、季節等情況合理搭配教材,創造有趣味的教學形式,實現好的教學效果。
二、從學生的安全角度入手,與實際相結合
在講解運動損傷的預防和處理時,通過一些運動損傷的事例,使學生了解運動中安全的重要性。在運動中如果被撞倒或被絆倒時怎么辦?此時結合前滾翻動作技巧講解,學生就能較快接受前滾翻技巧的學習,并能很好地掌握動作方法。運動損傷一旦發生,有時就很難完全恢復,所以無論是體育課還是其他體育活動,在運動之前都要認真做好準備活動,從而保證自己的安全。這樣一環套一環的講解,學生聽起來就不會走神,不僅掌握了課堂的教學內容,又能提高自己在運動中的安全意識。
三、改進體育課的教學方法,使之趨于合理化、科學化、興趣化
從體育課的內容來講,除教學生運動方法,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活動,在活動中掌握運動技術、技能和戰術,增強體質外,還要向學生傳授一定的體育知識,使學生開闊視野,明白道理,從思想上促使學生科學地鍛煉身體,激發其主觀積極性。然而,目前絕大部分學生對體育理論知識、技術、技能、戰術的掌握都很欠缺,在上體育課時女生總是比較害羞,練習時不積極主動,總想錯過練習機會,針對這一現象,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而進行必要的課后輔導。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以競技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壟斷了整個教學過程,也就是我們過去“填鴨式”的應試教育――過多的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機械地執行教案中所要求的“劃一性”、“軍事化”的教學,使學生在強度大、密度高的練習下,缺乏自主學習的空間;而“一個哨子兩個球,教師學生都自由”的教學觀念,也導致學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標和新目標的動力機制;在授課中,“快樂體育”的本質也就無從體現,學生也就得不到多方面的鍛煉和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加強體育實踐課,班與班,級與級的籃球、田徑教學比賽,讓學生當實習裁判,健康知識的傳授等內容,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住院產婦實施產后保健知識和新生兒保健知識的教育,是婦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內弈,也是保障婦女兒童健康的重要手段。為完全實現健康教育的日標,產后健康教育除需對產婦本人實施外,還應對產婦的家庭護理人員實旋健康教育。而在實施過程中卻發現受教育者因身份和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對健康知識的需求有明顯差別,并因此影響了健康教育的效果。為此對所有參加健康教育的人員進行“健康知識需求調查”和實施健康教育后“核心知識知曉率調查”,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2005~2007年間參加產后健康教育的產婦2342人,產婦的丈大1630人,產婦的婆婆或母親1753人,共計5815人。其中產婦及其丈大全部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婆婆或母親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9l2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841人。
1.2 方法每周兩次組織產婦及其家屬參加產后婦女兒童保健知識教育。內容包括:(1)觀看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的錄象;(2)講授新生兒生理特點及異常情況處理,兒童保健要點,產褥期曰常護理和產褥期心理保健;(3)現場咨詢;(4)發放婦女兒童保健知識宣傳資料。授課時間為1.5~2小時/次。
每次授課完畢發放“健康知識需求調查表”利“核心知識知曉率調查表”,要求參加學習者當場獨立填寫后回收。健康知識需求調查采取先列舉出課堂講述的五項內容,由答卷者根據自身實際需求進行填寫,最后算出需求率;核心知識知曉率洲試辦法為:在每項授課內容中選出1~3點重要知識點共10條,能正確同答8條以上算合格。最后將全年合格人數比參加培訓的該類人員總數即為該類人員的核心知識知曉率。
2 結 果
見表1、表2。
3 結 論
3.1 對健康知識需求的欲望直接影響健康教育效果由表1、表2提供的信息得知:產婦本人由于對健康教育的所有內容都有濃厚的興趣,經培訓后核心知識知曉率都比較高。丈夫由于受我國農村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產褥期日常護理知識、產褥期心理護理知識需求率不高,而對新生兒生理特點及異常情況處理和兒童保健要點等知識卻有較高的需求,表現到培訓后各項內容的核心知識知曉率有明顯的差異。婆婆和母親則由于文化、身份和傳統觀念的影響,除對直觀講授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的錄象內容有興趣并樂于接受外,對其他幾項內容均缺乏學習興趣,導致培訓后核心知識知曉率仍很低,無法達到健康教育的目標。
3.2 產后健康知識教育必須根據不同人群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重點講授不同的內容產后健康教育內容涉及產婦的保健和新生兒保健,要實現目標往往需要家庭中的多人配合。因此要求家庭中的相關成員都麻掌握有關的保健知識。若在健康教育時將所有相關家庭成員集中一起同時講授所有,往往會因興趣、文化水平的差異和內容混雜而難以令所有人接受,致使講授后核心知識知曉率太低。無法實現健康教育的日的。若將產后健康教育的內容進行分解。根據各類人員的興趣、文化特點和在產后保健中可能承擔的工作分別進行教育,就可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對婆婆進行產后健康教育時,僅重點介紹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產褥期日常護理知識,簡單介紹產褥期心理。同時講授時針對婆婆等的文化特點盡量少講理論多講實例,多采取提問的方式。如講產婦的休養環境時詢問其家庭居住條件,講產婦飲食時詢問飲食習慣、傳統做法等,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和效果。而新生兒生列特點利異常情況處理,兒童保健要點,產褥期心理及護理等知識由于內容比較抽象,且非日常護理所必須,則詳細告知產婦及其丈大,以期在遇到問題時能順利解決。
心理健康的人,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自己的友伴,樂于與人交往。在與人相處時常表現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幫助和諒解等。他不僅能悅納別人的長處,也能寬容別人的缺點。
2、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觀地評價別人,更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接受自己。他能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努力獻身于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理想。
3、健康的情緒體驗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緒體驗。他的情緒狀態是由適當的原因所引起,情緒反應的強度于引起它的情景相稱,情緒持續的時間隨客觀情景而轉移。他既有愉快、喜悅、歡欣等積極的情緒狀態,也有憤怒、恐懼、焦慮等消極的情緒狀態,但積極的情緒體驗常多于消極的情緒體驗,經常能保持愉快、樂觀的心境。
4、熱愛生活,樂于學習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熱愛生活,樂于學習和工作;在學習和工作中總是奮發進取,積極向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成就。
5、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能客觀地反映現實,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現實。他既能正視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又能用切實有效的辦法去妥善地解決;對于挫折也能采用成熟的、健全的適應方式加以解決,決不企圖逃避。
6、行為正常,人格完善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行為的內在反應和外在表現是一致的;前后行為是一貫的、統一的;行為反應的強度和刺激的強度相一致。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和諧統一的人,被稱之為“人格完整和諧”的人。
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一、結合實踐特點,巧用可檢性
案例:一堂籃球課教師發現班級部分學生,不認真對待熱身準備和整理放松。課后教師詢問這些學生這樣做的原因,其中有位學生小聲的說:“熱身整理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多打會籃球呢。”接下來的一節課,教師讓全班進行兩個小實驗,實驗1.通過熱身前后的“坐位體前屈”情況對比;實驗2兩隊學生籃球教學比賽后,一隊積極整理放松,另一隊靜止休息,比較兩組心率恢復速度。實驗后發現:熱身后韌帶拉開,“坐位體前屈”成績好;積極整理放松,則心率恢復的快。兩個實驗用事實證明,熱身準備以及整理放松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分析:案例中教師發現了學生不認真對待熱身準備和整理放松,甚至還有學生對整理放松的作用提出質疑。面對這些情況,教師并沒有急于逼迫學生認同自己觀點,而是利用室外課的實踐性特點,用實驗證明熱身準備和整理放松的作用。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我想學生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兩個實驗。因此筆者認為平時在向學生傳授健康知識時,可結合室外課特點,用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向學生傳授健康知識。
二、結合季節特點,凸顯時效性
案例:一節春季的室外課,教師發現班級里部分學生因流感請病假,于是教師根據春季溫差變化大,流感易發生傳染的特點,進行春秋季流感預防知識教授。孩子們聽的聚精會神。
分析:案例中的教師結合春秋季流感易發生和傳染的特點,在實踐課進行健康知識的傳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筆者認為立足于孩子健康發展的需要,春夏秋冬都有相應健康知識需傳授,如:疾病預防:春秋預防流感、夏季預防中暑和冬季預防凍傷等;養生知識:春養肝、夏養心脾、秋養肺和冬養腎等。因此在實踐課中教授健康知識時結合季節特點能突顯健康知識的時效性。
三、結合內容特點,體現針對性
案例:在跨越式跳高單元教學的第一課,教師針對跨越式跳高技術特點,向學生講授參與該技術動作的主要肌肉,骨骼和關節。并提供了相應肌肉和關節韌帶的練習方法,供學生課余時間練習,為單元考核做好準備。
分析:身體健康目標乃是體育與健康學科的四個學習方面之一,不同的教學內容也對應著相應的健康知識。案例中的教師在教授跨越式跳高,讓學生知道參與跨越式跳高這一動作的運動系統構成,達成技能目標的同時,也有效落實了課標中提出的要讓學生初步了解人體運動系統這一健康知識目標。這樣的教學方法必將促使學生獲得體育技能和健康知識的雙豐收。
四、結合突發事件,抓住教育契機
案例:耐久跑教學時,一位同學有哮喘,但她沒有向老師說明情況,導致其在練習的過程中跑到一半就喘不過來了。于是教師利用這一突發事件,向全班講授那些不能參加劇烈運動的特殊疾病及相關的健康知識。
分析:體育課由于其開放性和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等特點,較容易發生一些突發事件,如:扭傷、暈厥和患病生發作等。教師應在處理好突況后,通過這一事件向學生講授這些方面的健康知識。我想案例中的學生定然可以記牢那些疾病不能參加劇烈運動的健康知識。有時講一百遍還不如經歷一遍,所以筆者認為,我們應結合一些突發事件,抓住教育契機,因勢利導,把突發事件當成一次教育教學的資源。
五、結合生情特點,針對階段性
案例:一堂小學高年級的體育課,一名女生因例假向老師請假。這是班級里第一位因例假體育課請假的學生,這讓部分學生好奇,于是問老師什么是例假,教師向學生講授了青春發育期特點和女生經期體育鍛煉注意事項等。
分析:因為各階段的學生都有相應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所以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健康知識需要向學生傳授,如:小學階段水平一的齲齒預防、水平二初步了解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水平三初步了解青春期知識等。如案例中的教師,利用學生好奇心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青春期健康知識傳授。筆者認為教師在實踐滲透健康知識時應結合各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針對性地進行健康知識傳授。
六、結合環節特點,技能知識兩不誤
案例:耐久跑教學考核課,部分學生出現“極點”現象,其中還有兩三個學生甚至停下來,放棄了本次考核。在學生放松,恢復心率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傳授極點的相關知識以及克服極點的方法。講解結束時學生的體能也恢復的差不多了,于是教師又開始了下一環節的練習。
關鍵詞:融媒體;互聯網;衛生健康知識;傳播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15個專項行動,第一個就是“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重點工程為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普及和發展,一個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傳媒與受眾互動于一體的“融媒體”時代迅速到來。傳播媒介形式從傳統媒體的報紙、電視、網絡,到新興媒體的微博、微信視頻號、抖音、直播平臺,多種媒介形式實現融合。在融媒體時代,醫學健康知識的傳播更加快捷,傳播效率倍增,更好地滿足了大眾不同的健康需求。通過多種媒介形式持續性向大眾傳遞醫學科普知識、科學的健康觀、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提升了大眾的健康綜合素養[2]。同時讓大眾在獲得正確科普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對醫院的認同感與信任感,從而樹立了醫院品牌的權威性,提升了醫院的核心競爭力,為醫院持久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北京小湯山醫院(北京市健康管理促進中心)作為首批全國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全國健康管理體驗示范基地、北京市健康促進示范基地、昌平區健康科普基地,20年來致力于“小湯山大健康”品牌建設,真正將“大衛生、大健康”理念貫徹落地。2017年—2021年北京小湯山醫院共組織醫務人員發表科普文章4400余篇,舉辦講座、義診、健康教育等相關科普活動660余次,參加拍攝1000余部科普微視頻,受邀參加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中央(北京)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BTV)等科普節目650余次。醫院以健康傳播為抓手,不斷加大醫院品牌宣傳,為推動首都衛生健康事業全面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出新的貢獻。北京小湯山醫院為做好醫院品牌的健康傳播,以宣傳康復醫學、健康管理、醫療護理、綜合醫療、預防保健知識為主,充分發揮醫院的優勢學科,積極組織醫院醫務人員將臨床實踐工作與科普寫作相結合[3]。鼓勵醫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發現、搜集、挖掘線索,找準科普報道的切入點和落腳點,緊跟大眾關注的健康熱點,從科普創作的選題、標題的吸引力、內容的故事性等多角度進行創新。通過寫作醫學科普文章、拍攝醫學視頻,以自媒體圖文、短視頻、一對一咨詢、電視臺(電臺)節目、專題講座、義診咨詢、科普作品比賽等多種形式全方面開展特色醫學科普,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正確的防病治病理念和健康教育防范傳播給社會公眾,進一步促進了醫院業務的推廣,加強醫院品牌建設,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打造多媒體綜合健康科普宣傳平臺
1.1利用好醫院內部傳統科普宣傳平臺
利用電子屏、門診等候區電視及健康教育宣傳欄向患者提供健康資訊類知識;在各臨床科室開展出院健康處方工作,為出院患者從用藥指導、居家康復、照護和自我健康管理等方面提供科學指導;制作系列宣傳展板、海報、手冊、文化墻、宣傳欄,向廣大患者傳播疾病知識、健康科普知識、防疫知識等。北京小湯山醫院健康管理促進中心在健康體檢期間,為體檢客人免費提供內科、營養、中醫、運動等健康講座和現場咨詢,年接待量可達5萬人次左右。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將篩出的慢性病人員按不同病種分期分批組織健康管理工作,多次為國航飛行員、在京兩院院士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真正做到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為大眾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
1.2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
不斷創新,整合媒體資源,加強與電視、雜志、報刊等傳統媒體的合作,同時探索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入駐科普中國科普號、北京號、今日頭條、搜狐自媒體等,擴大科普平臺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促進科普作品的傳播。充分運用互聯網多種平臺,推送醫學知識、疾病常識、重點衛生健康日、科普視頻等內容,讓百姓足不出戶即可了解健康知識;科普專家通過參與網絡直播節目,利用評論區互動功能,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通過健康教育進課堂、進家庭、進社區、進單位系列活動,利用院內宣傳欄、電子屏、閉路電視系統等宣傳設施常規開展健康宣教活動。廣泛開展講座、義診、健康教育活動。2017年—2021年累計舉辦660余次講座、義診、健康教育等相關科普活動,發放上萬份健康宣教資料,惠及5萬余人次。通過線上線下的多種媒體形式,全方位向大眾傳播健康理念,打造立體化健康知識宣傳新格局。文字、圖畫、視頻相結合。隨著網絡傳播形式的不斷發展,醫學科普從寫文章衍生出圖文、視頻等其他傳播方式。科普圖文可以全面、多角度,詳細地介紹疾病知識;科普視頻則具備知識傳播即時化、復雜知識通俗化的特點,更利于人們理解。北京小湯山醫院在科普工作中的不斷創新,憑借報紙、圖書、網絡等傳播媒介,采用文字、圖畫、視頻等多種形式開展科普傳播工作。2017年—2021年發表科普文章共計4400余篇。積極組織專家參加主流媒體節目的訪談、短視頻錄制。2019年、2021年先后與薄荷醫生、澤橋醫生等新媒體合作,組織專家參加1000余部醫學科普微視頻的拍攝,并在百度、搜狗明醫、愛奇藝、優酷視頻、搜狐視頻、騰訊視頻、今日頭條、新浪微博、醫院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媒體廣泛傳播。2017年—2021年醫院專家650余人次受邀請參加CCTV、中央(北京)廣播電臺、BTV、新華網等節目,與市民直接對話說健康。
1.3科普內容的創新
由疾病預防向健康促進轉變。“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有助于大眾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獲得感、幸福感[4]。北京小湯山醫院始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探索出了一套集健康體檢、健康風險評估、疾病預警、檢后追蹤監測、慢性疾病及高危人群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于一體的健康管理模式。體檢者在健康體檢期間可以現場咨詢醫生有關自身疾病預防和康復治療問題,醫生會給予詳細的健康指導。根據體檢報告進行健康風險評估,按不同慢性病種進行健康管理和健康干預。康復臨床中將醫療康復手段,與作息、飲食、運動、心理、健康教育等健康管理手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小湯山特色的新型康復管理模式。由注重患者向全人群轉變。醫學科普不僅能夠給患者提供疾病知識,更能有助于公眾關注自身健康,做好疾病預防。北京小湯山醫院通過多種方式,針對不同年齡的人群,采取不同的途徑,全面傳播健康知識。走進社區開展義診咨詢活動,為社區百姓提供中醫、內科、康復、營養、運動、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咨詢及科普知識。走進軍營開展《聚焦健康睡眠拯救失眠的你》宣講;走進校園開展“預防青少年近視”“脊梁少年,柱力成長”為主題的健康知識講座;走進敬老院開展關愛老人公益活動,指導老人如何自我鍛煉。“藥+”志愿團隊志愿者走進社區老人家中,為用藥復雜、腿腳不便、空巢居家患者提供一幫一專屬藥學服務,把安全用藥常識送進社區、送到家庭,從而提高老年人合理用藥意識和安全用藥常識,2020年,醫院“藥+”志愿服務榮獲、中央文明辦等主辦的第五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將運動與疾病防治相結合。由于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慢性疾病成為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脅。運動對于多種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北京小湯山醫院充分利用有氧運動中心,開展各種球類運動和健身活動,安排專職運動教練講解運動常識及損傷防護知識,將運動與醫學防治相結合,年均接待量達2萬人次左右。組織運動專家編寫《偷菜不如偷健康》《微運動———最最簡單的塑型健身法》《高效微運動》等科普書籍,教導公眾如何通過運動強身健體,降低慢性病的發生率。將康復科普作為科普的重要分支。隨著我國老年人、殘疾人和慢性病患者的不斷增加,促進了康復產業的發展,存在康復需求的潛在人群數量巨大,北京小湯山醫院利用醫院多個康復專科特色優勢,圍繞公眾關注的康復熱點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康復醫學知識科普。北京小湯山醫院康復中心成立“金拐杖之家———骨關節病康復病友會”和“腦卒中康復病友會”,在平臺上交流共享科普知識。線下舉辦了60余次健康大課堂系列活動,講座內容涵蓋《腦卒中發病的原因》《腦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復指導》《骨關節病康復》等,向住院患者提供健康指導、解答患者關注的問題、進行康復動作的指導。
2建立一支科普隊伍
北京小湯山醫院積極發動全院醫務人員加入科普隊伍[5],經過多年來對科普人才的持續培養,醫院建立了以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北京健康科普專家、昌平區健康素養講師團專家、陽光長城微博專家、科普達人、科普紅人、健康科普志愿服務團等500余人組成的科普專家團隊。目前有專兼職科普人員305人,中級職稱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275人。包括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1名、北京健康科普專家8名、北京市科委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11名、昌平區健康素養講師團專家4名、“陽光長城”微博專家4名、注冊志愿者485人。打造一批科普明星科室、明星專家,同時也吸引眾多媒體平臺來院尋求科普宣傳合作。
3科普傳播機制創新
為切實做好科普宣教管理機制的創新,北京小湯山醫院專門成立宣傳中心和健康教育部統籌管理。醫院制定了《科普宣傳工作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宣傳獎勵辦法》,成立健康促進工作領導小組,職責分工明確,形成了醫院內部健康教育網絡。培育機制創新。一是經常性地組織廣大醫務人員參加科普宣傳技能的培訓,從科普寫作的基本認知、技巧和方法、思維方式多方面講解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醫學科普文章的編寫,助力營造良好的科普發展環境。二是制定科普創作者獎勵機制,調動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通過這些手段充實北京小湯山醫院健康科普人才團隊,有利于提升科普文章的質量,創造利于科普推進的有利環境,為科普宣教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三是鼓勵醫院職工開通個人科普抖音號、公眾號,人人成為健康的傳播者、助力者。運動專家開設科普公眾號“老牛微運動”,用戶數達32000多人,推送1400多篇科普類文章,閱讀量累計96萬人次。北京衛視《養生堂》錄制抖音64期,累計點擊7200萬人次。藥劑科中藥師主編的《位妙用養全家》《小本草妙用養全家》《小偏方妙用養全家》多部藥學科普圖書多次再版,廣受歡迎。四是鼓勵職工利用個人自媒體(微信群、朋友圈、抖音、視頻號等)廣泛轉發醫院官方自媒體的科普文章、媒體節目、科普微視頻等,積極參與科普講座、義診、志愿服務活動。五是激勵醫務人員參加互聯網+健康大賽等各種比賽,不斷挑戰自我,提升科普能力。2019年和2020年度,在人民網組織的“互聯網+健康中國”科普大賽中,北京小湯山醫院兩次榮獲優秀組織獎。藥劑科陳尚岳榮獲“科普達人”和“科普紅人”獎;中西醫結合康復科刁倩榮獲“科普紅人獎”。六是聚合媒體資源,加強交流合作,共同策劃品牌活動,在科普內容、渠道、技術、參與臨床科室等方面不斷匯聚力量,由獨立傳播向聯合傳播轉變,協同傳播科普知識,共擔科普社會責任。CCTV新聞頻道媒體記者來到醫院健康管理促進中心,邀請體檢部、放射科、超聲科、健康評估部等4位科室主任共同參加現場直播節目《科學體檢及時發現健康風險》,央視新聞、百度直播、bilibili直播、今日頭條等多個頻道進行直播,其中快手@新聞聯播直播平臺觀看量突破170萬,點贊10.1萬。運動康復科主任武亮參加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的健康中國直播節目《健康大家談———康復不是鍛煉那么簡單》,11個平臺直播,超145萬人觀看,宣傳康復科普知識,廣受百姓歡迎。
4健康普及效果評價
通過推動健康教育進課堂、進家庭、進社區、進單位系列活動,借助圖書、文章、視頻等多種傳播媒介形式,多媒體全方位向公眾傳播正確、科學的防病、治病理念,讓科普知識更易懂、易記、易學。引導公眾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提升大眾健康素養,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大眾利用掌握的健康預防保健知識,日常做好營養、睡眠、運動和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管理和干預,使更多人少生病。有小病時也能夠及早發現,及早就醫,有利于早診斷、早治療,避免重大疾病的發生,保護大眾健康的同時,也為國家和個人節約大量的醫療醫藥資源。
參考文獻
[1]黃征宇,張夢婷.自媒體時代公立醫院開展健康科普實踐與思考[J].中國健康教育,2021,37(9):861-863.
[2]姜航.公立醫院開展醫學科普新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21,32(4):538-540.
[3]林佳瀅.KF醫院品牌建設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4]池楊.運用醫學科普打造公立醫院人文品牌[J].中國醫院,2019,23(8):43-44.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全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規劃綱要(20xx-20xx)》及《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規劃(20xx-20xx)》,在廣大農村宣傳普及《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試行)》,以此達到讓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提高農民健康素養,培養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為了使我縣農民健康知識競賽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爭取取得好成績,特制定本方案。
一、組織機構
組 長:××*副組長:××××*
成 員:××××××××××××××××××××××××××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衛生局公衛科,負責大賽的日常事務。
二、競賽內容
以《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讀本內容為主。
三、競賽形式
1.現場答題:各單位推薦1支參賽隊參加縣級比賽,經過必答、搶答、風險題三輪競賽后,最終推選一支參賽隊參加市級比賽。
2.平面答題:市健教所組織專家負責競賽命題,由市健教所聯系一家新聞媒體,刊登競賽試題,分發6000份到我縣,各單位至少組織1000人次參賽。
四、競賽要求
1.各單位原則上發動轄區內全體村民及農民工參加競賽活動,選拔1個代表隊參加縣級競賽,全縣最終選拔1個代表隊參加市級競賽。
2.參賽隊員要求:現場競賽參賽隊出場隊員由3人組成,男女搭配,年齡18~65歲(其中1人年齡40歲以上)。
3.參賽人員必須是農民(以戶口薄及身份證為準),在校學生除外。競賽時要進行身份核實,保證競賽的公平性,違反者取消資格。
4.各單位要精心組織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五、時間安排
1.20xx年7月25日前制定方案和召開動員大會
2.20xx年8月5日前上報聯系人名單.
3.20xx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開展參賽隊伍培訓和平面答題組織工作。
4.20xx年9月下旬組織各參賽隊伍現場知識競賽,選送市級參賽隊。、
5.20xx年10月10日參加重慶市現場知識競賽。
六、競賽獎勵
(一)現場知識競賽獎項: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
(二)平面答題獎項:各單位組織答題完成后交縣衛生局,縣衛生局統一交市健教所,然后,由市健教所組織抽獎。
七、活動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人們群眾的健康水平是各單位的重要職責,舉辦農民健康知識競賽活動,是提高農村居民健康素質的重要舉措。各參賽單位務必高度重視,提高認識。把這項活動擺上重要日程,切實加強領導,成立競賽領導小組,制定競賽組織方案,給予經費保障,落實工作部門及人員,確保競賽順利開展。
(二)積極宣傳引導,認真組織參賽。各單位要配合競賽活動的開展,大力倡導健康知識學習實踐,在全縣形成重視健康的濃厚氛圍,要充分利用當地媒體對競賽進行宣傳或報道,宣傳動員形式可結合各地的文化,盡可能擴大參與的覆蓋面。
首先介紹了營養的原則:全面、均衡、足量、及時,還介紹了飲食健康十六字即:合理膳食、暈素搭配、戒煙限酒、少量多餐;通俗易懂的食譜口訣即:“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一”每天喝一杯奶、“二”每天吃250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相當于6兩米飯或麥面。節制主食,以達到調控血糖、血脂及體重等;正確認識一日三餐早餐:輕視早餐要不得。中餐:不得只吃面條、米飯及素食,晚餐:從健康角度看,“豐盛晚餐不可取”,應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
著重介紹了老人們每日需求的食物有:
谷類及薯類:包括米飯、饅頭、面條、玉米。紅薯等500克
動物性食物:肉100克、魚蝦類25克、蛋50克、奶及奶制品100克
豆類及豆制品:大豆及其制品150克
蔬菜和水果:水果100克、蔬菜300克
烹調用油:食用油15~25克
通過此次健康教育講座雖然居民們了解如何能夠合理膳食,但是想要一個健康的體魄,還應該多參加體育鍛煉,多進行有氧運動才能保持自己的健康。
通訊作者:寧宏偉
【摘要】 急性腹瀉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傳染性消化道疾病,在臨床上發現患兒家長對急性腹瀉及其治療藥物的基本知識了解不夠,導致病情反復發作,甚至加重。本院通過采用多種方式對患兒家長實施宣教,使他們對急性腹瀉的病因、發病機理有了正確的認識,學會了自我監測病情,掌握了相關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使患兒的疾病得到了合理的預防和治療。
【關鍵詞】 急性腹瀉; 兒童; 健康知識; 宣傳教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36
腸黏膜的分泌旺盛與吸收障礙、腸蠕動過快,致排便頻率增加,糞質稀薄,含有異常成分者,稱為腹瀉(diarrhea)。腹瀉可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急性腹瀉起病急驟,每天排便可達10次以上,糞便量多而稀薄,排便時常伴腹鳴、腸絞痛或里急后重。嚴重急性腹瀉易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異常等內環境紊亂,救治不及時甚至導致死亡。特別是在小孩和老人等更加嚴重和危險。急性腹瀉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傳染性消化道疾病。根據1988年國內21省(市)腹瀉病防治現狀入戶調查結果推算,全國每年約有8.36億人次發生腹瀉,其中5歲以下兒童約為2.09億人次。又據1989~1991年在魯、閩、滇、隴、湘及北京等6省(市)開展的22次城鄉腹瀉病入戶調查,5歲以下兒童年平均發病頻率為0.86~3.9次/人,6省(市)的平均水平為2.5次/人,其中農村地區為2.9次/人[1]。在臨床中發現患兒家長對急性腹瀉及其治療藥物的基本知識了解不夠,導致病情反復發作,甚至加重。本院通過采用多種方式對患兒家長實施宣教,使他們對急性腹瀉的病因、發病機理有了正確的認識,學會了自我監測病情,掌握了相關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使患兒的疾病得到了合理的預防和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8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急性腹瀉患兒102例,均符合兒童急性腹瀉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63例,女39例。平均年齡3歲,病程0.5~3 d。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入院后對所有患兒家長進行了系統的健康宣教。
1.2 方法
1.2.1 入院宣教 入院后介紹病房環境、作息時間及醫護人員,為患兒提供安靜舒適、安全的治療環境,利用科普讀物、錄像、講課等形式,詳細介紹急性腹瀉的臨床表現、發病機制、發病的常見誘因、急性腹瀉發作急性期和緩解期的治療,以及急性腹瀉的治療原則,提高患兒和家長對本病的認識和重視。
1.2.2 做好患兒的心理護理 急性腹瀉具有起病急、癥狀明顯、反復發作等特點,易使患兒產生焦慮、緊張、恐懼、脆弱、依賴性強等心理反應,甚至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針對患兒的不同特點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在急性發作期讓家長陪護,滿足患兒的安全、愛與歸屬需要,多做安慰、鼓勵和解釋工作,多關心患兒,使患兒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有利于疾病的恢復[2]。
1.2.3 日常生活護理
1.2.3.1 在做好注意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不飲生水和質量不合格的飲料,不食腐敗變質食物和不潔瓜果,飯前便后要洗手等一般性的衛生常識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食品衛生安全的教育,食品要嚴格杜絕感染源。冰箱現在已經廣泛地進入家庭,一部分家庭對食物的儲存出現了“冰箱依賴癥”,殊不知冰箱已成為腹瀉的重要感染源。
1.2.3.2 家長應仔細觀察急性腹瀉發作先兆,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發現有上述癥狀,應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合理用藥,脫離感染源。
1.2.4 用藥指導 一些家長擔心患兒年齡小,藥物的毒副作用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對此應耐心教育。常用的止瀉藥有思密達、黃連素、鞣酸蛋白、次碳酸鉍、顛茄等,均無毒副作用,不會對患兒造成不良影響,消除家長的顧慮。急性腹瀉的治療應強調長期、持續、規范、個體化的原則,在緩解期也要不斷預防用藥,重視急性腹瀉的規范化治療,提高用藥依從性,訓練指導患兒的正確服藥技術[3]。
1.2.5 建立自我管理檔案和指導急性腹瀉日記的填寫 教會家屬記錄急性腹瀉日記,如急性腹瀉發作的日期,天氣情況,急性腹瀉的誘因,如飲食,接觸感染源,急性腹瀉發作時間,2次發作的間隔時間等,提供資料給醫生,有利于對急性腹瀉病情的自我評價。
1.2.6 增加機體免疫力活動指導 家長應注意對患兒的體能鍛煉,提高抗病能力,鍛煉要逐漸增加運動量,避免劇烈運動,持之以恒,對天氣、季節的變化要更加注意,避免引發急性腹瀉。
2 結果
102例急性腹瀉患兒及家長均對急性腹瀉的病因、發病機理有了全面正確的認識,掌握了急性腹瀉的預防知識和誘發原因,學會了自我管理和監測,能積極配合,連續的治療,僅有11例兩次住院治療。
3 討論
對患兒家長進行健康宣教是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家長了解了病因、發病機理和急性腹瀉的誘因后,在生活中不再因患兒有病而過分地保護,給予適當的鍛煉,增加機體抵抗力,同時注意監護好患兒,減少誘因,以免引發急性腹瀉,在心理上給予較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增強患兒信心,使其堅持用藥、規范用藥,能較好地控制急性腹瀉的發作,減少住院次數,提高生活質量[4]。
參 考 文 獻
[1]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監測和信息服務中心.中國甲乙丙類傳染病疫情動態簡介[J].疾病監測,2008,23(1):4.
[2] 司徒敏雄.住院兒童臨床心理護理現狀及展望[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7):3340-3342.
[3] 魏承毓.我國甲型副傷寒的流行趨勢及對防控對策之探討[J].國外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2005,32(2):65-67.
【關鍵詞】 性教育;知識;對比研究;學生;農村人口
【中圖分類號】R 179G 4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9817 (2007)06-0512-02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Among Students in a Rural School in Gu iyang City/ YANG Jing-yuan*, YAN Jia-sheng, FENG Su-zhen, et al.*Public Health School of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Guizhou(55000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sexual knowledge awareness amo ng students in a rurua l middle school in Guiyang,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health educat ion. MethodsBy using the method of typical sampling, the stu dents from a rural school were questionnaired. ResultsThe st udents had poor health knowledge. Girls hadlower correct answer rate than boysin some items(P<0.05). Differences of information came from school, healtheducation or magazin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About 33.6% thought it wasnecessary to develop school-based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and 10. 2% held opposite opinion.ConclusionThe sexual knowledge of a dolescents is poorin rural school, especially among female students. School-based sexual healthe 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adolescents’ sexual knowledge and conce ption.
【Key words】 Sex education;Knowledge;Comparative study;Student s;Rural population
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急劇發生變化的關鍵時期,生理與心理正處于兒童向成人的 過渡階段,往往存在很多的青春期衛生問題,其中性衛生問題是青春期常見的衛生問題之一 [1-2]。提高青少年性知識水平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因此,加強青春期性健康 知識的普及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為了解貴陽市農村青少年性知識掌握現狀, 筆者對貴陽市百花湖鄉中學學生進行了調查。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典型抽樣的方法,抽取貴陽市清鎮百花湖鄉中學,對該校初 中12個班級全體732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732份,收回有效問卷703份(初一年級 240份,初二年級239份,初三年級224份),回收率為96.0%。年齡為(14.10±1.16)歲, 最大20歲,最小11歲。男生331名,占47.1%;女生372名,占52.9%。漢族595名,占84. 6%;少數民族108名,占15.4%。
1.2 方法 按預先設計的調查問卷,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中問卷調查,內容 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性生理知識、預防艾滋病知識、性知識的獲取途徑、對待性健康 教育的態度等。問卷填寫實行匿名方式,由學生自行填寫,填卷時學生不準討論和離開座位 ,填寫完裝入信封再收集。
1.3 統計分析 使用Excel建立數據庫,對調查數據整理、核對后錄入。使 用SPSS 10.0軟件進行資料統計分析。
2結果
2.1 性健康知識掌握情況 表1顯示,男生對產生的器官、產生卵子的 器官、遺精、能否避孕、能否預防艾滋病正答率高于女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 義(P值均<0.01);女生對月經的正答率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 1);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以及蚊蟲叮咬能否傳播艾滋病男生與女生的正答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 義(P值均>0.05)。
2.2 性知識來源 調查對象性健康知識來源途徑依次為電視與廣播(59.6%) 、書籍或雜志(49.5%)、健康宣傳(49.1%)、學校(47.2%)、父母(16.9%)、網絡(14.7%)。表2 顯示,來源是否為學校、是否為健康教育、是否為書籍或雜志的性健康知識得分差異均有統 計學意義(P值均<0.01),其余途徑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2.3 對性健康教育的態度 在被調查學生中,認為非常必要的有236名,占3 3.6%;認為有必要的有322名,占45.8%;認為沒有必要為72名,占10.2%;無所謂的73名, 占10.4%。
3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貴陽市城鎮中學生性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較差,基本的性生理衛生知識都 不太了解。青少年性生理知識缺乏,往往會對性過度敏感,容易受黃色書刊、音像制品 的影響,甚至走入歧途,從而影響學習和身心健康。結果還顯示,青少年認為開展性健康教 育沒有必要的占10.2%,認為無所謂的占10.4%。提示貴陽農村地區尚有部分青少年對性健康 知識認識不夠。女生在性健康知識掌握上除月經外,其他項目正確回答率均較男生差,提示 該地區女生性健康知識十分貧乏。該結果與國內文獻[3]報道一致。而目前在世界范圍內 ,有很多青少年面臨意外妊娠、人工流產以及性病/艾滋病的威脅[4-6],女性往往 是這些事件最大的受害者。應加強青少年性健康知識的教育,尤其是針對女性進行性知識健 康教育,增強自我防護知識。男、女生對艾滋病/性病知識的正確回答率較低,提示貴陽市 農村青少年艾滋/性病預防知識十分薄弱。青少年是性傳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因此,該地區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重點是加強預防艾滋病/性病知識的普及。
研究結果還表明,青少年性健康知識的主要獲得途徑是學校、健康教育、書籍或雜志的性健 康知識。提示在學校開展性健康教育,可獲得較好的效果。Kirby等[7-8]也認為, 學校開展性健康教育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重要途徑。國內也有研究者建議,在學校開 展多種形式性健康教育,如在學生家長、教師、監護人、校醫中開展相關的健康教育的培訓 等[9]。總之,在學校開展和加強性健康教育,是青少年獲得正確的生殖健康知識 ,樹立正確的性態度、性觀念,擁有負責的態度和行為的重要途徑。
4參考文獻
[1]梁淑麗,傘穎,宋文東.青春期常見的心理衛生問題及疏導方法.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06,20(5):53-54.
[2]COWAN FM.Adolescent reproductive health interventions.Sexually Transmitte d Infections,2002,78(5):315-318.
[3]殷淑蘭,劉章清.在校女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知識調查分析.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 3,5(91):290-292.
[4]高爾生,涂曉雯,趙雙玲,等.中國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生殖健康研究結果文獻綜述. 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2.
[5]Jr FURSTENBERG FF.When will teenage childbearing become a problem? The im plications of western experien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Studies in Family Pla nning,1998,29(2):246-253.
[6]McCAULEY,SALTER AP,KIRAGY CK,et al.Meeting the needs of young adults.Popu lation Reports,1995,41:41-43.
[7]KIRBY D,COYLE K.School-based programs to reduce sexual risk taking beha vior.Child Youth Serv Rev,1997,19:415-436.
[8]KIRBY D,DICLENMENTE RJ.School-based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unprotectedsex and HIV among adolescents.New York,NY: Plenum Press,1994:117-139.
[9]齊玉玲,唐維紅.對未婚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識教育現狀與需求的調查分析.中國人口 科學,1999,6(75):59-62.
關鍵詞:高中;體育健康知識;滲透;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3-0038-02
將科學鍛煉身體的健康知識巧妙地滲透到每堂體育課中,是實施體育課程標準、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之一。然而,對于大多數體育教師來說,在體育課堂中滲透健康知識的效果并不明顯,原因主要是教師在滲透健康知識的時候沒有注意到以下“五個不要”。
一、不要華而不實
健康知識的滲透不是抽象地向學生灌輸書本知識,而是必須注重與課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要體現出健康知識的實用性。教師如果不注意滲透知識的實用性,一味向學生滲透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的知識,效果必定適得其反。如,學生較為關注的“怎樣合理安排運動量”的問題,教師如果滔滔不絕的就抽象的生理指標知識,包括血壓、心電圖、尿蛋白、血色素等滲透給學生,就會讓人覺得高深莫測,表面看好像很有知識內涵,可是學生聽了以后卻不知所措,效果可想而知。其實,對于學生來說,在完成體育學習任務以后緊接著滲透健康知識可能更具有實用性,比如選擇在一個身體動作練習、一項學習內容、一節課堂教學完成后進行。其內容主要包括體育課中學生的身體練習體驗、課后學生生活中所需的健康知識,如睡眠質量、飲食習慣、運動欲望等。如果學生運動后自我感覺良好,精力充沛,吃得香,睡得熟,雖然運動后肌肉有輕微酸痛,有疲勞感,但經過一夜的休息第二天就能夠恢復正常,則說明運動量安排合適。如果在鍛煉后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全身乏力,頭昏腦脹,吃不香,睡不好,易出汗,不想動,則說明運動量過大需作適當調整。再比如教師滲透消除疲勞的方法時不必要說什么水療、針灸、推拿等放松方法,只需要強調洗一個熱水澡好好休息就行了。
所有的這些知識都是與學生平時運動密切聯系的,都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學生自然而然地能夠理論聯系實際,能夠更好的運用好這些知識。
二、不要雜亂無章
學生身體練習的內容與滲透健康知識的相關知識點,在同一水平教學內容中都要有一定的系統性。教師在滲透時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想到一點說一點,而要做到系統有序。首先,將教學內容與相關的健康知識內容進行排列。其次,選擇其中適合本次課教學內容的健康知識進行滲透,并根據需要確定每個知識點的滲透時機,形成一個包括“健康知識”和“滲透時機”相關的計劃,并根據該次課的教學內容將健康知識滲透在其中。在具體操作時,需從以下三個主要時間段著手。
第一,課的開始部分。利用課的開始時機,教師可用1分鐘左右時間,滲透一些與即將進行的身體練習有關的健康知識。這時的滲透是利用本次課的知識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滲透,學生在將要進行的身體練習中會得到充分的體驗。例如,在耐久跑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滲透“耐久跑的好處”,讓學生知道耐久跑能促進身體各器官機能的發展,增大肺活量,培養人頑強的意志品質。第二,課的基本部分。基本部分時間較長,會有多次身體練習的轉換,可利用這個時機來滲透一些健康知識。但此時,最好要結合學生已經進行的身體練習內容或在身體練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滲透。比如:學生在身體練習一段時間后,可能會有肌肉酸痛的感覺,為此,教師應在開始參加運動時,量要小一些,以后逐漸增加;如果酸痛已經產生,可適當減輕運動量而不必停止運動;如果酸痛較厲害時,可以采用局部熱敷,按摩或用活絡油揉擦等方法促進血液循環,以利于肌肉內乳酸的排出。第三,課的結束部分。一堂課教學完成需要小結,此時是最佳的滲透健康知識的時機。如采用“當你上完體育課后感到特別累,為什么?”“運動消耗了大量體力,你認為哪些食物能夠盡快為你補充能量”等的提問方式進行滲透。教師還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需要,向學生滲透運動恢復等相關知識。如在運動后我們的肌肉有酸疼的感覺,這是因為在運動過程中,由于內臟器官(如呼吸、循環系統)的活動跟不上骨骼肌活動的需要,供氧不足,使肌肉收縮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乳酸刺激到感覺神經末梢,從而產生酸疼之感。此時若食用蔬菜、甘薯、柑桔、蘋果之類的蔬果,由于它們的成堿作用,可以消除體內過剩的酸。
系統地滲透,能使學生有意識地在身體練習中,通過各種方式來驗證該健康知識的科學合理性,其在身體練習的過程中獲得的鍛煉效果會更好,體驗也更為深刻。
三、不要錯失良機
抓時機需要教師善于發現時機,把握住時機。體育課上對學生進行健康知識滲透的時機有許多,發現時機是經驗,更是教師的智慧。
在體育課中滲透健康知識,教師要在課前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素材化處理,確定滲透的內容,預設滲透的時機。如,在做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時,有些學生認為沒必要,這時,應向學生闡明做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適當舉例不這樣做所造成的傷害事故。再如,利用季節和氣候變化時機,滲透夏天預防中暑和冬天預防感冒的知識等。體育課堂教學中還經常會出現一些良好的滲透切入點,教師應該抓往此時機,將之活化成體育教學的健康知識。如,有學生在耐力跑后暈倒,教師應該立即向學生滲透“重力休克”的相關知識,并指導學生應立即將患者平臥,足部墊高,并注意身體保暖,同時可做自小腿向大腿方向的按摩,以幫助血液回流心臟。體育教學中偶爾會有突發事件,而作為教師就要適時滲透相關的健康知識。如,在一次足球課中,一位同學不小心扭傷了踝關節,腫起了一個“包”,同學們都圍上來,幫他脫鞋脫襪,打算又揉又捏。針對這一突發事件,教師要及時向學生滲透扭傷后的處理方法,告訴學生扭傷后應及時進行冷敷處理,在24~48小時后,等到患處的出血和腫脹停止,才能對受傷部位進行熱敷、按摩和藥物治療等,并針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及時講明治療的原理。
四、不要小題大做
教師對有些健康知識的滲透不要過于復雜,只要向學生簡明扼要的講清楚基本的、實用的知識就行了,切不可小題大做。如,當耐久跑中出現腹痛時,可告知學生應適當減慢跑速,按壓疼痛部位并加深呼吸,同時堅持有節奏的慢跑,一般就可以緩解。如仍不見效果,甚至越來越厲害,就應停止運動,請醫生診治。可是,也有一些教師會故弄玄虛向學生傳授更為深層次的知識,比如進行“新針療法”。如上腹痛,可用針刺內關、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如果下腹痛可以針刺關元、中極、足三里等穴位;如果臍周痛,可以針刺天樞、氣海、足三里穴位等等。此形情之下,學生會聽得一頭霧水,原因是該老師對運動中“腹疼”這個問題小題大做了。試問有多少學生家里有穴位針,又有幾人帶在身上,即使有若非經專業醫學培訓學習的人又有幾人敢用。再比如運動中腹痛問題,有些老師往往夸大事實,動輒打電話給120救護車送醫院。其實,腹疼是運動中常見的現象,教師只須及時向學生滲透相關的健康知識,講明是因為人體由相對安靜狀態到劇烈運動時,骨骼機能迅速轉入工作狀態,而內臟器官如呼吸、循環系統的惰性較大,不能很快發揮其最高的機能水平,造成體內缺氧,大量的乳酸和二氧化碳積聚,使植物神經中樞和軀體性神經中樞之間的協調性遭到了暫時的破壞,出現了“極點”現象,這是人的身體機能作出自我保護的一種反應。
五、不要喧賓奪主
體育教學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不同教材內容設計其所能承載的健康知識,將其滲透到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學習過程之中。滲透的內容要適度,對學生行為上要有指導,情感上要有觸動,切不可喧賓奪主。
摘要目的:探討糖尿病患者對健康知識個性化的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10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比較不同病程年限糖尿病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及不同文化層次患者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結果:病程年限<1年的患者對糖尿病的治療與預后、藥物指導、日常自我護理技能、心理指導、臨床表現、發病機理與誘因等方面的知識比較關注;病程年限1~10年的患者側重于了解慢性并發癥的預防、檢驗項目及指標、運動指導、急性并發癥與處理、自我護理技能、胰島素注射等方面的知識;病程年限>10年的患者對慢性并發癥的防治、治療新理念新進展、急性并發癥與處理等方面比較注重。醫護個別講解、操作示范與訓練的健康教育方式均受到不同文化層次患者的歡迎,除以上共同點外,調查結果還顯示,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希望通過病友經驗交流的健康教育方式;初中文化程度患者對專題講座的健康教育方法比較關注;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學習能力強,接受能力也較強,可采取發放資料小手冊、健康宣傳欄與網站宣傳、舉辦專題講座等健康教育形式。結論:護理人員在實施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根據糖尿病患者對健康知識的個性化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選擇適當的健康教育方式,以取得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 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調查研究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48
作者單位:225300泰州市江蘇省泰州市第四人民醫院
陶云華:女,本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通信作者:白玉琴,女,本科,副主任護師,科護士長
Investigation of individual demand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for the health knowledge
TAO Yun-hua,BAI Yu-qin,CHEN Lan-ying
(Taizhou Fourth People’s Hospital,Taizhou2253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individual demands of diabetes patients for health knowledges,which were targeted for health education to these patients.Methods:100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To compare the needs for health knowledge and health education of different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Results:Fixed number of the course of less than 1 year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diabetic patients,medication guidance,daily self care skills,psychological guidance,clinical manifestations,pathogenesis and incentive knowledge more attention;Course duration of 1 to 10 years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patients of chronic complications prevention,inspection items and indicators,exercise guidance,acute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self-care skill,blood sugar monitoring knowledge.Course duration was more than 10 years the patients of chronic complications of prevention,treatment,new concept of new progres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more attention.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ulture levels differ with respect to the manner of health education demand,primary school and hope that through the following patients patients experience exchange,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ulture level in patients with education w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ealth of seminar,pati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 have strong learning ability,accept ability is strong,can take out pamphlets,health information publicity column and site promotion,hold seminars,and other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Conclusion:The nursing staff should give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demand,select proper ways of carrying out health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effects.
Key wordsDiabetes;Health education;Demand;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糖尿病是常見病、多發病,其患病率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迅速增加[1]。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2010年我國糖尿病成人患病率為9.7%,糖尿病患者已超過9000萬[2]。糖尿病健康教育對降低糖尿病發病率、傷殘率和死亡率,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3]。為了能夠根據患者健康知識的需求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筆者對我院內分泌科住院的100例不同病程年限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識及健康教育方式需求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隨機選擇我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依從性較好、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均符合199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認知存在嚴重障礙、失語及其存在精神障礙、不能很好配合調查的患者。
1.2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對100例住院的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調查表由3部分組成,第1部分患者的一般情況即姓名、性別、年齡、病程、學歷等;第2部分為對糖尿病相關健康知識的需求,包括糖尿病發病機制與誘因、臨床表現、治療與預后、血糖控制的目標、用藥指導、胰島素注射相關知識、血糖的監測、急性并發癥與處理、慢性并發癥、飲食指導、檢驗項目及指標、心理指導、日常自我護理技能、運動指導、治療新進展15個方面的內容;第3部分為獲得健康知識進行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包括醫護個別講解、專題講座、病友經驗交流、操作示范與訓練、健康宣傳欄及發資料小手冊、網站宣傳。問卷第1部分如實填寫患者的一般情況;第2部分為單選題,采用是與否回答;第3部為多選題,可選擇一項或多項。由經過培訓的責任護士發放問卷,問卷發放后向患者講明填表的要求,采取自愿填寫的原則,由患者填寫,不能填寫的患者采取口答,可由家屬或調查者代為填寫。填寫后當場回收統計,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2結果
2.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中男48例,女52例。年齡24~72歲,平均59歲。病程年限:<1年29例,1~10年43例,>10年28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44例,初中29例,高中及以上27例。
2.2不同病程年限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識需求調查(表1)
2.3不同文化層次患者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表2)
3討論
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其病情復雜,用藥、飲食、運動等方面要求特別嚴格,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調動糖尿病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疾病達標、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降低耗費和負擔,使患者和國家均受益[4]。Hibbard等[5]研究結果也表明,根據患者所處的積極水平采取個體化的護理干預,可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顯著提高。本研究通過全面分析不同病程年限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從而針對性地按其需求情況進行有的放矢地健康教育。調查結果表明,病程年限<1年的患者對糖尿病的治療與預后、藥物指導、日常自我護理技能、心理指導、臨床表現、發病機理與誘因等方面的知識比較關注,因此,對于這類患者,糖尿病基本知識比較缺乏,護士通過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糖尿病的有關知識,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控制病情。病程年限1~10年的患者側重于了解慢性并發癥的預防、檢驗項目及指標、運動指導、急性并發癥與處理、自我護理技能、胰島素注射等方面的知識。劉麗等[6]報道,患者認為健康教育是治療預防疾病及解決健康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護士需對患者健康知識的需求情況進行調查,準確發現患者知識的欠缺點,根據不同患者的知識需求進行健康教育,保持健康教育的及時性、有效性、實用性。病程年限>10年的患者對慢性并發癥的防治、治療新理念新進展、急性并發癥與處理等方面比較注重,護士應根據他們的需求,講解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防治、治療的新進展、日常生活中自我保健知識,進一步提高患者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以減少與延緩慢性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以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對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指導患者改變日常行為,患者的行為改變是衡量糖尿病教育項目成功與否的標志[7],但是,患者個體化性質決定了教育過程不能一成不變,需根據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采取合適的教育方式[8]。表2調查結果顯示,醫護個別講解、操作示范與訓練的健康教育方式均受到不同文化程層患者的歡迎,除了以上共同點,調查結果還顯示,患者自身文化素質不同,選擇的健康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小學及以下患者希望通過病友經驗交流,如同伴教育或現身說法等方法可值得我們借鑒,對文化層次較低者較為適用,患者易于接受,易于掌握;初中文化程度患者對專題講座的健康教育方式比較關注;高中及以上患者學習能力強,接受能力也較強,可采取發放資料小手冊、健康宣傳欄與網站宣傳、舉辦專題講座等健康教育形式。因此,健康教育的效果與文化程度明顯相關,我們在實施健康教育時應因人而異,根據文化程度的不同,靈活選擇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而且隨著病程的延長,將會逐漸出現不可逆性的腎、心、腦、周圍神經等器官的并發癥,所以一旦患者患有糖尿病,即可出現焦慮、急躁、悲觀、失望、自卑、抑郁和無所謂心理[9]。有研究顯示[10],糖尿病患者負性情緒加劇了糖、脂代謝紊亂,而治療時進行有效的糖尿病教育和心理干預收到的效果優于單獨的常規治療。本調查結果顯示,病程年限<1年患者最希望得到醫護人員的心理支持,大部分患者剛確診時心理緊張、對改變以往的飲食習慣抱怨聲不斷,存在負性情緒,對治療缺乏信心,少部分患者以往體健,抱無所謂的態度,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病程年限長的患者,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部分患者由于患病時間長,病情反復,自身遵醫行為差,易使患者產生悲觀、失望甚至絕望情緒。因此,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溝通,及時發現心理問題,認真聽取患者傾訴,進行心理指導,配合治療,同時護士通過對家屬進行教育指導,可使家屬明白家屬支持對疾病控制的重要性,促使家屬對患者進行督促和協助,給予患者極大的心理安慰[11],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積極控制糖尿病。
綜上所述,糖尿病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持久的工作,是幫助患者建立健康行為的治療手段[12]。護理人員作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需進一步強化護理人員對糖尿病教育全面、系統的意識,在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同時,重視人的因素,研究人的需求,根據不同病程年限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識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注意健康教育形式的多樣化,且根據不同文化層次的患者選擇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滿足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幫助患者充分認識疾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提高糖尿病群體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減輕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鐘正芬,陳紹坤.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3):401-402.
[2]宋春麗.健康教育對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干預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5):37-38.
[3]李海洋,黃金.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9B):54-55.
[4]關瑩瑩,鄭一寧,張澍田.糖尿病治療中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5):1853-1854.
[5]Hibbard JH,Greene J,Tusler M.Improving the outcomes of disease management by tailoring care to the patient′s level of activation[J].Am J Manage Care, 2009,15(6):353-360.
[6]劉麗,譚佳容.糖尿病患者健康需求及自我保健意識調查[J].臨床合理用藥,2012,5(4A):142-143.
[7]盧娜.糖尿病健康教育[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4):81-82.
[8]李領俠,周西,王妮,等.知信行理論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0):3640-3643.
[9]陳桂英,梁峰.新發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分析與護理對策[J].臨床醫藥實踐,2010,19(1A):48-49.
[10]李飛飛.心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緒及糖脂代謝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0):3604-3607.
[11]趙玉香,劉煥葉.心理干預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2):2665-2667.
[12]黃功蘭.我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3):32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