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臺灣海峽寬度

臺灣海峽寬度

時間:2023-05-30 10:46: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臺灣海峽寬度,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摘要:教育本質上應蘊含著“快樂”,但現實中教師和學生只體驗著僵化和枯燥。完善、豐富、充實的學科建設是學校破解現實難

>> 沖破聽力的樊籬? 山東:沖破技術壁壘的樊籬 袁洪梁沖破晉級樊籬 走出孤獨的樊籬 如何讓中學生作文突破傳統作文的樊籬 沖出自責的樊籬 走出“男權話語”的樊籬 走出傳統教育的樊籬 著力踐行新的教育觀 沖破功利化藩籬的語文教育 教育要沖破窄而深的學科思維 突破節日營銷同質化的樊籬 受辱少女,何時走出精神的樊籬 跨越自我封閉的樊籬 走出傳統語文教學的樊籬 打破“城鄉樊籬”的開縣探索 筑起土地管理的制度樊籬 掙脫男權社會樊籬的女性 讓學生走出乏味作業的“樊籬” 傳統樊籬里的空谷足音 走出自我否定的樊籬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沖破中學教育的樊籬 沖破中學教育的樊籬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教育本質上應蘊含著“快樂”,但現實中教師和學生只體驗著僵化和枯燥。完善、豐富、充實的學科建設是學校破解現實難題、“走向現代高中”的有效路徑,“學科知識多元化”、“培養探索精神”、“學以致用”是 “走向現代高中”路途中應被高度重視并努力付諸實踐的理念和精神。 關鍵詞:高中教育 學科建設 方法路徑

教育的本質中應該蘊含著“快樂”的因素――教師從中獲得成就感的“快樂”,學生從中獲得成長的“快樂”。但事實上是在整個高中三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至多能深刻體會的只是繁重工作和學習之后短暫放松,乏有“快樂”可言。

“升學率”“分數”的高低,是目前評價一所中學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優劣的唯一標準。相對于“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中教育目標而言,其中的“德”“體”目標被忽視和弱化了,而“智”的發展則被高度重視、強烈追求。為了實現獲得高“升學率”高“分數”以及因此帶來的社會高評價,“教法”“學法”就成為日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絕大多數從教者及學習者格外倚重的方法則是訓練量、作業量的“高負荷”,于是,現在高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個共象就是學生應有的休息時間幾乎被殘酷無情的剝奪了,徹底被補課、提升侵占了,被大量的作業侵占了。教師屈從于“升學率”,學生屈從于“高分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無情的壓抑。

對學校和家庭長期的雙重壓抑,大多數學生都是配合的,他們不自覺中壓抑了自己青春少年時期應有的活潑快樂,包括分數以外的許多青春年少時期最寶貴的東西。對這種壓抑的服從,有些學生通過了考試機器,獲得了高分步入了高校。客觀地說,這絕對不是我們現行高中教育的成功和勝利――這實際上是一場壓抑的勝利,最終贏得勝利是應試教育。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馬克思也曾說過“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所以,在我們探尋走向現代高中的正確道路之時,根深蒂固的唯高“升學率”高“分數”是求的觀念,首先要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在討論、探尋“走向現代高中”的眾多路徑中,有一種路徑格外令人心動,那就是完善、豐富、充實現代高中的學科建設,由此使學生對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能夠獲得更加寬泛的接觸、學習及實踐。

有個叫坎貝爾的西方人說過:“我發現,大多數人對生活所要求的是擁有選擇的機會,這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重要得多。”既然走向現代高中倡導重視高中教育的學科建設,其中就應該包括學科知識的多元化。我以為這就不乏對學科知識教學的自主選擇以及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及喜好對所學學科的自主選擇。當然,要想使這種教與學的選擇得以實現,其重要基礎就是讓現有的高中學科知識體系更加豐富。諸如美學、法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宗教學等方面的基礎性知識完全可以成為可供教師確定教學以及學生主動學習的選擇性內容。學科知識豐富、選擇性充分,這在國外的一些中學教學課程課中體現 得淋漓盡致。英國的高中課程總共有70多個科目,除了基礎的數理化生外,還有文學、會計、攝影、音樂、歌劇等眾多科目可供選擇。在美國的中學學科體系中,選修課構成了其中學教學內容極重要的部分,除自然及人文科學知識外,現代社會實用知識和技能幾乎無所不包,凡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基本上都有相應的課程可以選擇。反觀我們現行的高中學科知識,毫無選擇可言。所以,加強豐富學科知識建設,應該是走向現代高中的必由之路。

“激發求知欲望”“培養探索精神”也是“走向現代高中”再次呼吁、高度重視的教育教學思想理念。中國人不缺乏學的精神,滾瓜爛熟的背誦、準確無誤的記憶就是具體的體現;中國人也不缺乏“教”的技能,自商周起就“謹庠序之教”,到后來就私學興起、官學興盛,再到現在名目繁多的種種教法就是具體的體現。

但是,時至今日,“學以致用”“探索創造”卻始終沒有在我們的基礎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中被高度重視。多年前曾經有這樣兩則材料被曝光,結果是令無數的國人為之震驚和憂慮。材料的核心是告之中日兩國的中學生談對臺灣海峽的了解。我們的學生充分的陳述了臺灣海峽的寬度、深度、面積以及資源,相關的數據精準之極;而日本的中學生陳述的內容要點卻是臺灣海峽是日本國的生命線,如果中國大陸和臺灣統一,臺灣海峽就自然成為中國的內海,如此,日本的油輪從波斯灣駛出后,路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最后只能繞道臺灣的南部,這樣就極大的增加了日本的運油成本,所以,臺灣海峽是日本必須擁有的海上通道。中日之間為此極可能爆發戰爭,日本要因此做好對華抗戰的準備。這一材料是否顯現出我們的高中教育中存在著多么嚴重的弊端?

我們的教育似乎更專注“死”知識的教授和傳遞,而知識力量中應該培育出來的探索力和創造力無外可尋;化用一名人話來說,即我們的基礎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沒有穿透力,不能夠通過現實的迷霧看到理想和未來。究其原因,正如錢理群所言:“當今中國教育的敗績始于中小學。”所以,在我們追尋“走向現代高中”的路徑時,“學以致用”“探索創造”同樣是應該被高度重視并努力使之能夠在學生心中培育、成長、發展起來的思想意識和科學精神。

第2篇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大、深度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太平洋位于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并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成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

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長度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為109900千米。總面積17868萬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積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太平洋有6條萬米以上的海溝,世界海溝最長。太平洋海水容量為70710萬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

太平洋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資源,尤其是漁業水產和礦產資源。其漁獲量以及多金屬結核的儲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最小的洋――北冰洋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淺和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極圈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環抱著,有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太平洋相通;通過格陵蘭海和許多海峽與大西洋相連,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個,面積僅為1475萬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10%。它的平均深度為1097米,最深處為5499米。

古希臘曾把它叫做“正對大熊星座的海洋”。1845年,英國倫敦地理學會命名,經漢文翻譯為北冰洋(英文名Arctic源于希臘語,意指正對著大熊星座的海洋)。2012年8月26日,北冰洋海冰面積達觀測史以來最小。

最大的海――珊瑚海

珊瑚海,又稱所羅門海,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海,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南北綿延伸展2400公里,東西寬約2~150公里,面積479.1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2,243米,最深處新赫布里海溝深達9175米。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也位于珊瑚海。其上有珊瑚海群島;西側是澳大利亞,經托里斯海峽與阿拉弗拉海相通;東側是新喀里多尼亞島和瓦努阿圖;東北為所羅門群島;北為新幾內亞。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日珊瑚海海戰而聞名世界。珊瑚海中生活著成群結隊的鯊魚,所以,珊瑚海又被人們稱之為“鯊魚海”。

最小的海――馬爾馬拉海

馬爾馬拉海是世界上最迷你的海,長280公里、寬77公里,呈橢圓型,其面積約11,350平方公里,只有五個太湖那么大。在地理位置上,它位于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巴爾干半島之間,是因為歐亞大陸斷層下陷而形成的內海。

馬爾馬拉在希臘語中是“大理石”的意思,因這片海域的小島盛產大理石而得名。馬爾馬拉海雖然不大,戰略位置卻極為重要。它向東經由博斯普魯斯海峽連接黑海,向西則由達達尼爾海峽連接愛琴海,既是通往黑海的必經之路,也是可以深入歐洲大陸的咽喉要道。

最大的內海――地中海

地中海由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和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東西共長約4000公里,南北最寬處大約為1800公里,面積(包括馬爾馬拉海,但不包括黑海)約為251.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陸間海。

地中海以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和突尼斯之間突尼斯海峽為界,分東、西兩部分。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處5092米。鹽度較高,最高達39.5‰。地中海有記錄的最深點是希臘南面的愛奧尼亞海盆,為海平面下5121米。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歷史比大西洋還要久。

地中海也是世界最臟的海。每年倒入地中海的廢水達3.5億立方米,固體垃圾1.3億噸。最為嚴重的是鄰海18個國家的石油港口裝卸石油時給海水帶來了嚴重石油污染。

最深的海――白令海

白令海最深處為4191米,其深度為各海之最。它位于白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同美國阿拉斯加之間,北以白令海峽同北冰洋楚科奇海相通,面積230.4萬平方公里。由于海深,這里魚產豐富,其中鯨魚、海豹最多。

最淺的海――亞速海

世界最淺的海是亞速海,海水終年為灰黃色,形似不規則的三角形,平均深度8米,最深處也只有14米。在塔干羅格灣,水深甚至不足1米,西面有長達110公里名為阿拉巴特岬的沙洲和錫瓦什湖。

亞速海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南部一個被克里木半島與黑海隔離的內海,烏克蘭獨立以后,它成為俄烏兩國的“公海”。主要的河流有頓河和庫班河。長約340公里,寬135公里,面積約37600平方公里。海洋生物豐富,沙丁魚格外多。塔甘羅格灣為最大海灣。水溫夏季20~30℃,冬季低于零度,可通航。

正在生長的海――紅海

紅海是世界最年輕的海。紅海是指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海域。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紅海由埃及蘇伊士向東南延伸到曼德海峽,長約2100公里。曼德海峽連接亞丁灣,然后通往阿拉伯海。紅海最寬處為306公里。西岸的埃及、蘇丹、衣索比亞(舊稱阿比西尼亞)和東岸的沙特阿拉伯、也門隔海相對。

科學家們研究認為,在距今約4000萬年前,地球上根本沒有紅海,后來,在今天非洲和阿拉伯兩個大陸隆起部分軸部的巖石基底,發生了地殼張裂。當時有一部分海水乘機進入,使裂縫處成為一個封閉的淺海。在大陸裂谷形成的同時,海底發生擴張,熔巖涌到地表,不斷產生新的海洋地殼,古老的大陸巖石基底則被逐漸推向兩側。

后來,由于強烈的蒸發作用,使得這里的海水又慢慢地干涸了,巨厚的蒸發巖被沉積下來,形成了現在紅海的主海槽。

今天的紅海可能是一個正處于萌芽時期的海洋,一個正在積極擴張的海洋。1978年,在紅海阿發爾地區發生的一次火山爆發,使紅海南端在短時間內加寬了120厘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如果按目前平均每年1厘米的速度擴張的話,再過幾億年,紅海就可能發展成為像今天大西洋一樣浩瀚的大洋。

紅海也是海水最咸及水溫最高的海。紅海水域降水量少,蒸發量卻很高,鹽度為4.1%,夏季表層水溫超過30℃,是世界上水溫和含鹽量最高的海域。8月表層水溫平均27℃~32℃。海水多呈藍綠色,局部地區因紅色海藻生長茂盛而呈紅棕色,故有紅海之稱。

最淡的海――波羅的海

歐洲的波羅的海是最淡的海,靠近外海的地方鹽度為20‰,中部海域6‰~8‰,而北部只有2‰,幾乎同淡水差不多。

水溫最低的海――羅斯海、威德爾海

水溫最低的海是羅斯海、威德爾海,終年結冰,水溫-2℃-0℃,位于南極洲邊緣海。

最清澈透明的海――馬尾藻海

世界透明度最大的海是馬尾藻海。馬尾藻海又稱薩加索(葡語葡萄果的意思)海,是大西洋中一個沒有岸的海,即大西洋洋中之海。

馬尾藻海是沒有海岸的海,位于北大西洋百慕大群島附近,由于海流界線的變化,無固定邊界。

馬尾藻海遠離江河河口,浮游生物很少,海水碧青湛藍,透明度深達66.5米,個別海區可達72米。一般來說,熱帶海域的海水透明度較高,達50米,而馬尾藻海的透明度達66米,世界上再也沒有一處海洋有如此之高的透明度。

所謂海水透明度,是指用直徑為30厘米的白色圓板,在陽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至達到看不見的深度。每當晴天,把照相底片放在1000余米的深處,底片仍能感光。這是所有其它海區所望塵莫及的。

馬尾藻海也被稱作“魔藻之海”和“海上墳墓”。為什么會有這么恐怖的名字呢?自古以來,誤入這片“綠色海洋”的船只幾乎無一能安全返還。在帆船時代,不知有多少船只,因為誤入這片奇特的海域,就被馬尾藻死死的纏住,船上的人因淡水和食品用盡而無一生還。

最先進入這片海域的是哥倫布,他們在這里被圍困將近一個月,最后在全體船員們的奮力拼搏下才得以死里逃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奧茲明少校曾到過馬尾藻海,海上無風,“綠野”發出令人作嘔的奇臭,海藻表面有極大的粘性,吸住人的手后,竟會留下血痕。到了晚上,海藻像蛇一樣爬上船的甲板,似乎要將船裹住不放,為了航行,他只好把海藻掃掉,可是海藻越來越多,像潮水一樣涌上甲板。經過一番博斗,精疲力盡的他僥幸得以逃生。

在航海家們眼中,馬尾藻海是海上荒漠和船只墳墓。在這片空曠而死寂的海域,幾乎捕撈不到任何可以食用的魚類,海龜和偶爾出現的鯨魚似乎是惟一的生命,此外就是那些單細胞的水藻。

在眾口流傳的故事中,馬尾藻海被形容為一個巨大的陷阱,經過的船只會被帶有魔力的海藻捕獲,陷在海藻群中不得而出,最終只剩下水手的累累白骨和船只的殘骸。而百慕大三角作為這一海域上最著名的神秘地帶,則將這些傳說推向了極致。

在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的共同努力下,馬尾藻海“詭異的寧靜”和船只莫名被困的原因被找出來了。原來,這塊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的橢圓形海域,正處于4個大洋流的包圍中。西面的灣流、北面的北大西洋暖流、東面的加納利寒流和南面的北赤道暖流相互作用的結果,使馬尾藻海以順時針方向緩慢流動,這就是這里異乎尋常“平靜”的原因。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才會使古老的依賴風和洋流助動的船只,在這片海域踟躕不前。因此,馬尾藻海鹽分偏高、海水溫暖的問題,也都紛紛迎刃而解。雖然馬尾藻海中的海藻已被證實,并非是阻擋船只前進并吞噬海員的魔藻,但籠罩在它頭上的神秘光暈卻并未因此而消失。

島嶼最多的海――愛琴海

世界上島嶼最多的海是愛琴海,所以愛琴海又有“多島海”之稱。它是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大海灣,位于地中海東北部、希臘和土耳其之間。愛琴海是黑海沿岸國家通往地中海以及大西洋、印度洋的必經水域,在航運和戰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愛琴海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于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之間,南北長610公里,東西寬300公里。愛琴海的東北部經達達尼爾海峽與馬爾馬拉海相連。

關于愛琴海名稱的起源有各種解釋:一說源于古愛琴城;二說源于一位名叫愛琴的亞馬遜女王,她葬身于海中;三說源于忒修斯王子的父王愛琴斯,他誤以為忒修斯死了,心碎地跳海自盡。愛琴海還有一個說法是它的希臘詞源是波浪起伏的海。

愛琴海海岸線非常曲折,港灣眾多,共有大小約2500個島嶼。愛琴海的島嶼可以劃分為七個群島:色雷斯海群島,東愛琴群島,北部的斯波拉提群島,基克拉澤斯群島,薩羅尼克群島(又稱阿爾戈-薩羅尼克群島), 多德卡尼斯群島和克里特島。愛琴海的很多島嶼或島鏈實際上陸地上山脈的延伸。

克里特島是愛琴海中最大的一個島嶼,面積8000多平方公里,東西狹長,是愛琴海南部的屏障。克里特島上有大面積的肥沃耕地,但是其它島嶼就比較貧瘠。愛琴海島嶼的大部分屬于西岸的希臘,一小部分屬于東岸的土耳其。

沿岸國家最多的海――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是沿岸國家最多、最大的陸間海。加勒比海面積約275.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海,位于大西洋西部邊緣,北緯9°~22°,西經89°~60°。它東西長約2,735公里,南北寬在805-1,287公里之間,容積為686萬立方公里,平均水深為2491米。現在所知的最大水深為7680米,位于開曼海溝。

加勒比海以印第安人部族命名,意思是“勇敢者”或是“堂堂正正的人”。有人曾把它和墨西哥灣并稱為“美洲地中海”,海洋學上稱中美海。

加勒比海南接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巴拿馬海岸;西接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危地馬拉、伯利茲和猶加敦半島;北接大安地列斯群島,東接小安的列斯群島。由于處在兩個大陸之間,西部和南部與中美洲及南美洲相鄰,北面和東面以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為界。

在全世界50多個海中,沿岸國達兩位數的只有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兩個。地中海有17個沿岸國,而加勒比海卻有20個,包括中美洲的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南美有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大安的列斯群島的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以及小安的列斯群島上的安提瓜和巴布達、多米尼加聯邦、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

最大的海灣――孟加拉灣

孟加拉灣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灣,位于印度洋東北部,南部邊界線長約為1609千米,寬約1600千米,面積217.2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為2586米,最大深度5258米,總容積為561.6萬立方千米。

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位于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 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之間,北起硫黃列島、西南至雅浦島附近。其北有阿留申、千島、日本、小笠原等海溝,南有新不列顛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溝,全長2550千米,為弧形,平均寬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處在斐查茲海淵,為11095米,是地球的最深點。這條海溝的形成據估計已有6000萬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溝的一部分。

最長的海溝――秘魯-智利海溝

秘魯-智利海溝是全世界最長的海溝,距秘魯和智利海岸約160公里,最深處是在海平面以下達8065米的理查德斯深淵。長5899公里,平均寬度64公里,面積約59萬平方公里。海溝沉積物為混濁物和海洋沉積的交替層,研究表明沉積物中含金屬。

最寬最深的海峽――德雷克海峽

德雷克海峽是最寬的海峽和最深的海峽,位于南美火地島與南極半島間,寬度900~950公里。最小深度2,800米、最大深度5840米。

海溝、海峽都是海洋的一部分。海溝,是海底的深溝。一般指的是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大于5000米的溝槽。

海峽,指兩個水域之間的狹窄水上通道。一般都扼守交通要沖,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比如臺灣海峽、馬六甲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

最長的海峽――莫桑比克海峽

莫桑比克海峽是西印度洋的一條水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東為馬達加斯加島,西為莫桑比克。科摩羅群島橫列海峽北端,印度礁和歐羅巴島位于海峽南口。

莫桑比克海峽全長1670千米(一說1760千米),呈東北斜向西南走向。海峽兩端寬中間窄,平均寬度為450千米,北端最寬處達到960千米,中部最窄處為386千米。峽內大部分水深在2000米以上,在北端與南端超過3000米,中部約2400米,最大深度超過3,500米,深度僅次于德雷克海峽。

最年輕的海峽――利姆海峽

利姆海峽,也稱“利姆水道”,是丹麥的峽灣,呈西南-東北向,位于北歐日德蘭半島的北部,把北部地區同丹麥大陸分開,原是北海和卡特加特海的兩個峽灣,形成海峽僅100多年歷史,長180公里。

利姆海峽有許多不規則形的分叉,中段形成寬24公里的湖泊。最深處原僅15米,后為航行方便,已加疏浚。

最大珊瑚礁――大堡礁

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位于南半球,它縱貫于澳洲的東北沿海,北從托雷斯海峽,南到南回歸線以南,綿延伸展共有2011公里,最寬處161公里。

大堡礁有2900個大小珊瑚礁島,自然景觀非常特殊。大堡礁的南端離海岸最遠有241公里,北端較靠近,最近處離海岸僅16公里。在落潮時,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島。在礁群與海岸之間是一條極方便的交通海路。風平浪靜時,游船在此間通過,船下連綿不斷的多彩、多形的珊瑚景色,就成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來獵奇觀賞的最佳海底奇觀。1981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第3篇

本文以閩南地區為例,按照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構建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及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綜合分析評價;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 ,提出了促進福建省閩南地區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環境保護 區域經濟 區域環境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246-03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區域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涵義和特征

幾百多年來的“工業文明”,特別是20世紀以來的迅猛發展,固然帶來了高度的物質文明,但也導致了目前全球環境的嚴重污染和全球資源的嚴重銳減。當今人類,一方面享受著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質文明,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忍受著前所未有的惡劣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實質上是要求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趨于和諧,才能可持續發展;背離和諧,便不可持續發展。 所謂區域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影響經濟與生態發展各種因素的總和,它包括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法治環境等諸多方面,通過經濟鏈、生態鏈以及經濟與生態聯動所構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聯動的龐大系統。 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作為一個經濟范疇,具有幾個特性:1、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是一個綜合系統,它是區域經濟和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法治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反映。它不僅涉及各個產業之間的關系,而且涉及與區域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相對應的“上層建筑”――區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 2、它是一個產業系統和地域系統,所以它必然與區域的地理條件、地理環境發生必然的關系,區域的氣候、地形、礦物資源、地表植被、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都會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3、它既包括區域經濟發展的規模、生態保護與修復的規模、區域經濟與生態互動發展的規模和效率水平等多層次構成的。 4、它貫穿于經濟與生態發展的全過程,即這一運動過程中的每一個時點都存在著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程度問題。

(二)區域經濟與生態發展和諧度及其評價

區域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水平可以區域經濟與生態發展和諧度來表示。所謂區域經濟與生態發展和諧度,是指一個特定區域范圍內報告期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之間所結成的和衷共濟、相互適應、協調運行的良好狀態關系的程度。區域經濟與生態發展和諧度越大,表示區域經濟與生態發展越和諧;區域經濟與生態發展和諧度越小,則表示區域經濟與生態發展越不和諧。構造區域經濟與生態發展和諧度的綜合評判體系,應當以區域經濟發展度、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度、區域經濟與生態關聯度、周邊區域生態污染擴散度四個層面的有機整合作為切入點和推進路徑。區域經濟與生態發展和諧度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時隨地都在運動變化著的。因此,在選擇和確定具體指標來構建評價系統時,要綜合考慮區域經濟與生態發展和諧程度的整體性、動態性和系統性,既要選擇反映和衡量系統各項發展狀況的指標,又要包含反映各個系統相互協調指標;既要有反映和描述區域經濟與生態發展和諧系統狀況的靜態指標,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統質量改善和提升的動態指標。

二、經濟發展與區域環境的關系

(一)區域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理論分析

中國經濟發展所受到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顯著。人口和自然資源條件并不構成中國經濟發展的絕對障礙,而且在許多方面中國的資源條件具有一定的優勢。如:資源的總量和資源的品種都占有絕對的優勢。但是,中國也不具有特別的資源豐富優勢,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是一個基本國情,中國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量貧缺已人所共識。依靠大量消費能源,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也使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接近了資源和環境條件的約束邊界。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經濟發展的標志,儲量、投資、產能、價格是工業資源問題的四個基本層面,其中,不同資源產品的價格特征又是資源供求問題的核心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工業化是一個效率至上的市場競爭的過程,而且是國際化、全球化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競爭力決定著生存、發展和環境質量的可行標準。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或者一個工業部門實現了以耗費資源技術為主向以節約資源技術為主的轉變,稱之為“競爭力突變”。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實現競爭力突變的含義是:在社會認同的管制標準直至盡可能接近發達國家的管制標準的條件下,在無歧視的市場競爭中,實現節約資源技術比耗費資源技術更具有競爭力的工業技術進步。工業生產本質上是一個人類參與的物質資源的形態轉化過程,即將自然資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消費或再加工過程的產品,而且需要采取自然資源作為加工制造過程的動力。因此,消耗自然資源是工業生產的必要條件。同時,工業生產過程還會產生廢料(包括固體、液體和氣體廢物),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所以,造成環境的改變也是工業生產活動的必然后果。總之,處理好工業生產與環境、資源相協調;堅持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是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二)利用區域環境優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的形成和發展與區域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是互相促進,相互依存的,即區域環境的形成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形成和發展,而區域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改變區域環境。下面就以閩南地區為例,從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政府職能、金融發展等方面來論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聯系:

1、從地理區位來看,早在唐代,泉州已經成為我國三大商貿港口城市之一;宋元時期“刺桐港”發展成為世界東方貿易大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是當時盛況的生動寫照。這些都說明閩南地區具有獨特的地區域優勢。俗語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閩南地區依山傍水,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與臺灣僅一水之隔,地緣相近、人緣相親、人脈相通,生活習慣也差不多,文化、民風、民俗相同。這種地緣和血緣、歷史和文化上的密切關系是實現祖國統一和海峽兩岸經濟發展的基礎。

2、從資源稟賦來看,一個地區的比較優勢、產業的選擇和技術進步的方式都會與該地區的資源稟賦條件有關。閩南地區動植物資源豐富。德化的銀杏、南方紅豆杉、刺桫欏和永春牛姆林的半楓荷等國家保護植物,以及遍布全地區的古樹名木、名花。這些不僅是珍貴的植物景觀、旅游資源,還是活的歷史文物,為閩南地區這塊歷史悠久的文化勝地增添了絢麗風采;豐富的動物資源中,有華南虎等國家保護動物和不少的珍稀動物以有海洋生物。閩南地區是一個臨海地區,擁有廣闊的海域面積,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港口資源、濱海旅游資源、鹽業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水動力資源和紅樹林資源。充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解決閩南地區地少人多矛盾的重要途徑,也是閩南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增長點。在充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也必需與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密切結合。

閩南地區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礦產資源的開發必須密切注意周圍地區的環境保護,實現采礦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閩南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冬季不冷;熱量豐富,降水充足;自古以來就素有“地肥水好花果香”的土地資源,使閩南地區植物四季常綠,農作物終年可以生長。“四季有花常見雨”就是閩南地區氣候的真實寫照。閩南地區曖濕的氣候為植物的生長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十分優越的光、熱、水資源,也為閩南地區發展生態產業打下基礎。

3、從經濟發展來看,在閩南地區中,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梯度性差異,這種差異為區域經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首先,人均GDP水平是判斷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不同地區人均GDP水平的差異較大,如沿海的廈門、石獅、晉江較高,內陸地區水平較低。從全國范圍橫向比較來看,一方面,閩南有些地區仍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工業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整體上仍處于工業化的初始階段。另一方面,這些地區進入新一輪大開發時期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基礎設施日臻完備,生態環境得天獨厚,亞熱帶農業資源、旅游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開發區土地資源豐富和勞動力資源,相對優勢和后發優勢更為明顯。由此可見,在沿海地區是經濟發展的龍頭,將通過其發達的服務業為內地產業提供廣闊的經貿平臺,帶動內地經濟的發展。

4、從政府職能看,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地域內由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而形成的經濟運行方式。構成區域經濟的基本要素包括:(1)以一定的經濟區為依托;(2)以一定的地域分工為基礎;(3)以有限資源的空間合理配置為基本內容;(4)以各種資源要素間、產業間和地域間的經濟技術、市場供求為聯系的基本紐帶。區域經濟需要政府以市場經濟機制為基礎,按照要素流動和利益相關的客觀要求去選擇區域發展戰略。需要相關的地方政府提出和執行有利于各區域間要素流動的各項政策,甚至實行打破行政區界的經濟管理機制。只有在區域內建立起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關系,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早在20世紀廈門就被定為經濟特區;21世紀,提出大力發展海西經濟建設。閩南地區位于臺灣海峽的西岸,擔任建設海西經濟的重要地區;因此,閩南地區應該利用這與時俱進的有利時機,加快發展步伐。

5、從金融發展看,福建、廣東是著名的僑鄉、是華人華僑港澳臺胞最多的地區;根據統計,閩南地區旅居海外的華僑、華裔就有上千萬人,占福建華僑總數的80%左右,占全國華僑總數的30%。改革開放以來,廣大的華人華僑都有一顆赤誠的愛國心,一份濃濃的家鄉情。他們珍惜“搖籃血跡”,盡自己的力量來回報祖國、回報家鄉。他們所居住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語言,與家鄉相同,應利用資源優勢納投資,彌補開發資金的不足,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6、從區域文化看,區域文化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特色是一個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指標,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區域文化的后臺依托,閩南文化的保護和建設對于推動閩南地區經濟區域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凝聚和協調各方面力量的作用。閩南文化內涵豐富,深刻地影響著整個閩南地區人文區域的思想、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當前加快閩南地區經濟發展,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祖國統一事業的大形勢下,弘揚閩南文化對于推動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發展戰略意義。

(三)、對閩南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構想

閩南地區具有四大區域環境優勢:第一優勢是海{西岸、的優勢。第二優勢是對接長、珠兩個三角洲、背靠江西,湖南、安徽,廣闊腹地的優勢。第三優勢是人文化、生態環境的優勢。福建的人、文化,和臺灣的、香港的、|南亞的,和全世界各地的,很多地方相同,這種優勢是閩南地區特有的地域優勢,很多地方難以相比。第四優勢是產業集聚,城市布局的優勢。福建的產業發展到F在這個層次,應該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和世界,包括和香港、臺灣的產業加快對接,實現優勢互補。而BT、福州、泉州、漳州四大中心城市構成福建整個經濟發展的支蔚恪R愿V菀發揮省會城市服務全省的重心和輻射作用,廈門要發揮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龍頭和示范作用,泉州要發揮創業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漳州、莆田、寧德要發揮拓展一線的骨干作用;三明、南平、龍巖從山區腹地,成為要發揮縱深推進作用的前鋒。在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帶動作用,發展壯大閩東北、閩西南兩翼,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緊密對接、聯動發展;加強聯系,逐步形成外資密集、內外結合、帶動力強的經濟區域;依托大型港灣和基礎設施,發展新型港口工業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經濟增長地區,促進海峽兩岸城市群加快崛起。”

閩南地區面對的是一個廣闊的市場,區域經濟合作蘊藏著巨大商機。鑒于閩南地區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具有較大差異性,決定了閩南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只能是分層次、有步驟地逐步推進。總的構想是整合區域比較優勢,拓展金融媒介寬度。整合區域比較優勢的主要思路是加大四個“建設”。具體內容包括:一是加大主導產業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力爭在5―10年內,把閩南三角區域建設成以技術和資本為紐帶,在泉州、廈門和經濟發達的縣市形成扇形輻射的高新技術網絡,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群和產業帶;推進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性結構重組。二是加大大工業產業建設――現代制造業。應大力發展臨海工業、臨江工業和山區工業發達產業帶,構建制造業體系及產業鏈和基地群。在發達地區,建設國際性集群式的制造業基地,培育一批核心競爭能力強的企業集團;在其他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區域性扇形輻射工業制造、服務和控制中心。三是加大大農業產業建設――現代農業和海洋江河產業。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建設能發揮各地資源和特色優勢的農業生產基地。同時,把海洋與江河資源產業作為支柱產業,把海洋與江河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四是加大消費產業建設――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制定旅游規劃,整合旅游資源,從縱橫兩方面重點規劃精品旅游項目和特色旅游線路。

閩南地區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緣血緣優勢,四季分明、雨熱同期、風和日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四通八達的海陸空交通網絡,加之特區體制創新優勢,生態環境優勢等,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將以自身的優勢,堅持可持續發展,大力引進外資,發展現代工農業、生態農業、農產品深加工、制造加工、高新技術產品等,加速工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在創造美好明天時候也面臨著各種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挑戰,主要表現在只片面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了環境保護,在發展過程中造成各種環境問題。因此在加快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不僅是不斷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而且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做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經濟發展將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將高度重視解決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總結

區域環境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比較復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區域經濟的形成和發展與區域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是互相促進,相互依存的;區域生態環境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區域經濟要得到持續發展,就要講求科學,堅持統籌協調原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原則,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我們可以利用區域環境的優勢來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同時在發展過程中當面臨的環境問題相當嚴峻的時候, 就必需積極采取有力的措施來加強環境的保護和治理。遵循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原則、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相協調,整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新才:《區域經濟與區域發展》[M].人民出版社,2002

第4篇

關鍵詞:華錦碼頭靠泊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U67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973(2016)02-0068-02

泉州港華錦碼頭位于泉州市石獅錦尚灣,是一個新建的公共碼頭,所以該碼頭的航道水文資料還不完善,在相應的航海圖書中尚不能查找到該碼頭的資料,對于不少初次到華錦碼頭的船舶造成了不小的困惑。

1華錦碼頭的氣象及水文條件

氣象條件本海區的氣象屬于南亞特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陰濕多雨,夏季晴熱多臺,秋季天高云淡,冬季晴冷少雨,3~6月為雨季,5~10月為臺風影響季節。

風況本海區是福建省內出現大風最多的地區之一。本海區常風向為N-NE向,統計頻率為58%,次常風為SSW-SW向,統計頻率是17%;強風向為NW~NE向,最大風速為16m/s,次強風為SW-SSW向,最大風速為15 m/s。從各月風向統計6~8月最多風向為SSW向,其他月份以NE,NNE風向為多。福建沿海地區是受熱帶風暴和臺風影響次數較多的地區,7-9月份為臺風盛行。據資料統計,自1951年至2002年臺風在福建登陸的次數共83次,平均每年發生1.6次。在閩江口至廈門段登錄的臺風占56%,臺風多出現在7-9月,約占全年的88%,其中八月份最多,占32%。

霧全年霧日數平均有29.7天,上半年較多,2-5月各月平均在2.8-7.9天以上,最多的為4月份的7.9天,下半年較少,8-12各月平均只有0.1-0.8天。霧出現最多的年份為1993年,為57天。霧的最長持續時間為1991年4月份的71.8小時。該港區在春夏季有時候會有一種突發性的,小范圍的團霧,使能見度受到很大的影響,同時這種霧預測起來比較困難,因此需要特別的注意。

本海區潮流性質屬于正規半日潮流,呈往復流特征。大,小潮期間落潮流速大于漲潮流速。落潮最大流速為95cm/s,漲潮最大流速為58cm/s.潮流的方向因為是收到周圍地形,風向等的影響呈現出不規律的變化。在鴻山熱電碼頭的碼頭角由于地形的影響,流壓較大。同時碼頭角的位置在落潮時候因為整個港區的水都是通過該航道口流出,所以向右流壓很大。

2華錦碼頭的碼頭布局、掉頭水域、航道、錨地

2.1碼頭布局

華錦碼頭呈L型,1#2#泊位在一條軸線上,3#泊位與1#2#泊位呈直角相連,該碼頭的結構為實心的沉箱式碼頭。

1#泊位長213.2米,高程-15.5米。泊位設計船型:190* 30.4*15.8*11.2米(3.5萬噸級散貨船)。

2#泊位長度220米,高程-15米,理基-11.85米。前沿停泊水域寬61M。泊位設計船型:124*18.4*10.3*7.4 (5000噸雜貨船),兼顧船型:190*30.4*15.8*11.2(3.5萬噸級散貨船)。

3#泊位長度180米,高程-10.8米,理基-7.65米。其中過渡滾裝段20米,碼頭前沿停泊水域寬38M。設計船型:124* 18.4*9*7.4 (5000噸雜貨船)。

2.2掉頭水域

華錦碼頭前掉頭水域考慮的是3個泊位公用,并兼顧到了3.5萬噸級散貨船需要,按照橢圓形布置,長軸采用3倍的3.5萬噸級散貨船船長,短軸采用2倍的3.5萬噸級散貨船船長。所以該旋回水域為約570米X 380米的橢圓形區域,基深為-8.6米。

但是由于現在港內有大量的施工作業船舶,所以實際的掉頭水域并沒有這么大。

掉頭水域的浮標構成為:錦尚7#;錦尚8#;錦尚9#浮筒

2.3航道

華錦碼頭進口航道的軸向為313~133度,航道的寬度約為150米,航道的基深為-8.6米。通航水位,設計船舶采用乘潮通航,乘潮水位為乘潮歷時2小時,乘潮保證率90%,潮位4.80米。通航密道按單向航道設計。航線從設計的鴻山電廠碼頭進港航道至華錦碼頭船舶回旋水域,航程約2.1KM。

該航道的浮標構成為:錦尚2#;錦尚3#;錦尚6#浮筒。

2.4錨地

鴻山熱電廠碼頭新設置的錨地,位于泉州灣口外南側,距離華錦碼頭東南約2.4海里,水深在21米左右,設計面積1.0平方公里。中心坐標北緯24°40.90′,東經118°46.15′。

3華錦碼頭進口及靠泊方法

靠泊方法大致可以分為風流壓向左和向右兩種情況

3.1風流壓向左

在冬季東北風較強的季節,或者落潮靠泊的情況下進口航道流壓向左

在錨地起錨,掉頭后向正北方向行駛,不必借用10噸級進口航道。東北風強的情況下,在風和涌浪的作用下,向左轉向需要大車,滿舵,所以需要在航道延長線上及早調整好航向。

在華錦碼頭的進口航道延長線附近轉向上線,在進入錦尚2#浮筒和鴻電3#浮筒之前觀察流壓的大小,及時向右調整航向,保持在航道右側靠近鴻電3#航行,速度可以保持在5節左右。由于冬季風較強,此時風致偏轉效應會比較強,船舶此時難以把定,需要用大舵角,短時間進大車把定。

進入航道后流壓會逐漸減小,可以調整航向讓船舶在航道中軸線附近航行。船舶通過錦尚3#浮筒后可能流壓會向右,且此時流壓會較大,一定要向左調整船舶航向,保持船位在航道內,速度應控制在3.5節左右。

經過碼頭角后,在拖輪的協助下轉向,同時倒車控速,對于吃水較大慣性大的船舶,需要早點用拖輪頂推,協助轉向,防止因為倒車偏轉效應導致船舶轉向太遲而前沖擱淺。倒車應該使船速降到1節左右。

控制好橫距,進車把定。在泊位前找到錨點,拋錨,倒車,掉頭,在拖輪的協助下靠泊碼頭。此時的錨應該是稍向前的前八字錨。在東北風的時候橫距應當適當的加大。

3.2風流壓向右

在夏季西南風較強的季節,或者漲水靠泊的情況下航道流壓向右

在錨地起錨,可以借用10萬噸級航道進港,也可以在華錦進口航道的延長線上進港。

在接近錦尚2#浮筒時候調整航向,讓船位保持在航道內靠近錦尚2#浮筒的位置航行,航速保持在5節左右。

進入航道后流壓會逐漸減小,可以調整航向讓船舶在航道中軸線附近航行。船舶通過錦尚3#浮筒后流壓會向左,一定要向左調整船舶航向,保持船位在航道中間,速度應控制在3.5節左右.

經過碼頭角后,在拖輪的協助下轉向,同時倒車控速。速度也應該控制在1節以下,同時進車把定。

控制好橫距,在泊位前找到錨點,拋錨,倒車,掉頭,在拖輪的協助下靠泊碼頭。此時的錨應該是稍向前的前八字錨。

4華錦碼頭靠泊注意事項

浮筒。因為華錦碼頭和鴻山碼頭共用部分的航道,所以對于初次到港的船舶浮筒的設置容易混淆。進入錦尚碼頭進口航道一定要從錦尚2#浮筒和鴻電3#浮筒之間經過。這是兩個紅色浮筒,和左紅右綠的進口航道浮筒設置不一樣,一定要注意。

流壓。因為該碼頭的航道外面沒有遮蔽,在臺灣海峽以內,所以該碼頭流壓很大,且流場很沒有規律。流壓最大的時候大概有30度左右。所以在進入航道之前一定要根據流壓大小提前大角度的調整航向,使船舶保持在最有利的位置。進入航道后,還要注意流壓的變化,根據流壓的大小和方向及時調整航向。

礁石。在錦尚3#浮筒和錦尚7#浮筒的連線中段外側,是礁石區,水深較淺.所以在流壓向右時候,船位一定要控制在航道中央,速度也要適中,太慢的話,船舶會被壓向礁區觸礁,太快的話過碼頭角不利于轉向,對于控速制動不利。

拖輪的使用。大部分的船舶只配備一條拖輪,所以拖輪的位置也是需要注意的。拖輪可以在船舶右肩處頂推,協助在碼頭前轉向掉頭,這樣拖輪可以發揮最大的頂推效果,在風浪大時候便于進行頂推操作。拖輪也可以配置在左舷船尾,可以拖以便控制船速,也可以頂推協助轉向掉頭,但是在大風浪中由于船舶和拖輪的的顛簸,拖帶纜繩容易繃斷。而且在大風浪中拖輪的拖帶馬力不能有效的發揮,所以協助效果會變差,操作者應該了解。至于如何配置拖輪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

靠泊時間。因為落潮時船舶經過錦尚3#浮筒時候,流壓向右比較大,此時如果船速比較慢,且船位偏右的話,船舶會被流壓向右側的礁石區。所以在進港時間選擇上應該盡量選擇前有一定的富裕水深進港,避免急漲急落時候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