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帶虎的成語

帶虎的成語

時間:2023-05-31 08:55: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帶虎的成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帶虎的成語

第1篇

1、羊入虎群:比喻好人落入壞人的手中,處境極端危險。

2、虎入羊群:老虎進入羊群;形容強者在肆意欺凌弱者。

3、驅羊攻虎:形容以弱敵強,力量懸殊,必遭覆滅。

4、餓虎擒羊:像餓急了的老虎捉羊一樣;形容動作迅猛。

5、羊入虎口:羊已被老虎吃到嘴里;比喻落入險境,很難幸免。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關鍵詞: 文化交流 東漢 西域 佛教

一、獅子的來源

成語是一種歷經千百年錘煉、從人們長期生活實踐中升華而形成的獨特語言。帶有“獅”字的成語極少,只有“河東獅吼”(喻兇悍的女人)、“獅子搏兔”(喻做小事情也要集中全力,高度重視)、“人中獅子”(喻出類拔萃的人)等幾個,且很少使用(“獅子大開口”是俗語而不是成語)。而帶有“虎”字的成語卻很多,“調虎離山、虎背熊腰、龍爭虎斗、如虎添翼、騎虎難下、虎視眈眈、坐山觀虎斗”……常見常用的就有三四十個。

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語言現象。透過現象找原因,是古人重虎輕獅,認為獅子不配進入成語,還是另有原因?

經查考,原來,獅子是域外異獸,并不產自我們國家。存在決定意識,既然沒見過獅子啥樣,古人當然不可能在語言中包括成語中對其有所反映了。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穿越”歷史,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時期,從絲綢之路開通后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說起。

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劉徹派遣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張騫率100多人出使西域(指現在的甘肅省敦煌玉門關以西的新疆和中亞地區),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開辟了溝通中原與中亞、西亞文化交流、商貿往來的絲綢之路,傳播了漢朝聲威。當時的西域氣候適宜,大量獅子生長在廣袤的草原上。大月氏國,是公元前2世紀之前居住在我國甘肅的強盛的游牧民族西遷到西域后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漢明帝劉莊(公元28年―75年在世)永平十六年命]固率騎兵部隊出塞征伐北匈奴取勝之后,便于公元73年派遣著名軍事家、外交家班超(公元32年―102年)再次出使西域,重塑東漢王朝威望,恢復中原與西域的聯系。從此,中國的絲、絲織品、冶鐵術、鑿井法等傳入了西域諸國;西亞、中亞的汗血馬、葡萄、胡桃、蠶豆、石榴、胡麻等物種及樂器、樂曲等被引入了我國。具體到獅子的傳入,有兩種說法較為接近,也有據可考。一種說法是:漢章帝劉卦諼唬ü元75年―88年)時,西域的大月氏國王把一頭壯碩的金毛獅子作為禮物進貢給他,以示兩國友好。這在300多年后的歷史學家范曄所著的《后漢書?章帝本紀》上是有記載的:“西域長使班超擊莎車,大破之。月氏國遣使獻師子。”“莎車”,古地名,位于現在新疆的喀什地區。另一種說法更確切些,說獅子傳入我國是在漢和帝劉肇在位(公元88年―105年)之時。《后漢書?和帝本紀》載:“和帝即位,安息國遣使獻師子。永元十三年冬,又遣使獻師子。”“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師子”后來寫作“獅子”。查范文瀾《中國通史》所列帝王年號表可知,“和帝即位”是公元88年;“永元十三年”為公元101年。據統計,從《后漢書》到《明史》,單是歷代帝王本紀中,就有21次與“貢獅”有關的記載,而且獅子的來源更廣泛,大宛、波斯、康國、吐火羅等西域國家都曾經向東方的中原王朝進獻過獅子。

獅子傳入我國這一史實,除范曄的《后漢書》有記載外,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漢書》。《漢書》是東漢時著名史學家班固(公元32年―92年,是班超的長兄)所寫的我國第一部完整的斷代史著作。由班固的記載可以斷言,獅子傳入我國至遲在漢章帝劉刈骰實郟ü元75年―88年)之時,距今接近2000年了。那個時期是我國的東漢(公元25年―220年)初期。

二、佛教的傳入

獅子傳入我國的同時,印度的佛教由西域開始傳入我國。漢明帝劉莊在位(公元57年―75年)時,還在今天的陜西省洛陽市修建了迄今仍然保存著的我國第一個佛寺――白馬寺。隨著佛教的流行,來自異國他鄉的獅子便作為一種文化交流的載體,更多的被作為進貢之物來到我國,并逐漸與華夏傳統文化和地方風俗相融合,在民間產生了與“耍龍”類似的“舞獅”體育娛樂活動,流傳至今。《漢書?禮樂志》提到的“象人”,按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雜耍藝人。至于在祠堂、陵墓、宮室、寺廟、府邸處雕刻一對石獅,家具、碑刻、器物中以獅子作為裝飾圖案,顯然與獅子高大威猛的形象有關。作為鎮邪的吉祥物、主人的保護神,獅子祥瑞、辟邪、鎮煞的象征作用十分明顯。其為華夏民族所接受和喜愛,并逐漸被神化為靈獸,賦予種種寓意,正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尤其是佛教的“護法”宗教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有力見證。

回過來看“河東獅吼”、“獅子搏兔”幾個成語,查考其最早出處,確實都在東漢之后。“河東獅吼”最早見于南宋?洪邁(公元1123年―1202年)的文言筆記小說《容齋三筆》記載的一則故事。“獅子搏兔”最早見于《景德傳燈錄?諸方雜舉征拈代別語》。《景德傳燈錄》簡稱《傳燈錄》,30卷,是佛教禪宗史書,為北宋時期禪宗法眼宗人道原編撰。至于另外一兩個更加少見的帶有“獅”字的成語,其來源更是無稽可考。但無論如何,據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肯定地講,一定不會早于東漢時期。

三、老虎的來源

老虎就不同了,它是我國古已有之的動物。對中國人來說,它既是山林間兇猛的“百獸之王”,更是令人敬畏和崇拜的文化圖騰。東漢著名文字學家、經學家許慎(約公元58―約147年)的《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虎的:“虎,山獸之君。”視老虎為神獸。東漢的《風俗通義?祀典》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畫虎于門,鬼不敢入。”漢民族對獅子的崇拜不超過兩千年歷史,而對虎的崇拜則要久遠得多,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在太湖流域良渚遺址考古發現的神面玉件,形象和虎很接近。西周的玉虎、虎形玉佩飾品,以及虎形紋飾的戰國青銅制品,都是以藝術的手法反映古人對虎的圖騰崇拜。漢族以外,云南、貴州的一些少數民族,比如彝、白、布衣、土家族,甚至把虎視為祖先加以祭拜。

因為老虎威猛,所以人們常常把最威風的頭銜獻給它。比如稱勇猛驍戰的將領為“虎將”,把調兵遣將用的兵符叫“虎符”,形容小男孩兒可愛時說“虎頭虎腦”等。民間俗語“獅子看大門,老虎坐中堂”,更是表現了虎的尊崇地位。

老虎和獅子同屬貓科,都是大型的食肉猛獸,誰更厲害些?這也許是很多人感興趣的。但這個問題其實并不科學。一個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多獨來獨往(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靠機警剛勇偷襲捕獲獵物;一個生活在熱帶草原,多群居游走,靠群體力量追擊圍殲獵物。老虎會拼命護子,有成語“虎毒不食子”為證,特別是帶崽的母虎,舍了身家性命也要保護幼小;長大了的公獅則會殘忍地咬死前任公獅留下的小獅子,以刺激母獅排卵、受孕產下自己的崽子。老虎不論雌雄都要捕食;獅群里,一般都是母獅捕殺獵物,公獅更多的是巡視領地防止外來獅群入侵,較少參與捕食。環境地域不同,習性方式各異,缺乏“誰更厲害”的可比性。不過,歷史上也確實有人搞過獅、虎現場“比武”試驗。據北魏楊炫之所著《洛陽伽藍記》載,東漢的漢明帝劉莊出于好奇,曾下令有關郡縣的官府獻虎,以比較老虎和獅子究竟誰更厲害。鞏縣、山陰的獵戶終于捕到了兩只老虎和一只豹子。送到洛陽后,劉莊命令將老虎、豹子、獅子都放進皇家宮苑華林園。結果,虎、豹見了獅子,“皆瞑目不敢仰視”,完 A踝不過癮,下令再牽來一頭盲熊。盲熊一聞到獅子的氣味,便“驚怖跳踉,曳鎖而走”。劉皇帝于是哈哈大笑,心滿意足而歸。到底老虎和獅子哪個厲害,不是本文所關心的問題,這則軼聞也未必可信。引述這個故事,旨在說明獅子作為從外國引進來的動物,史實當發生在東漢初年。這之后,才有了記載獅子如何威風兇猛的著述,比如西晉的志怪小說《博物志》,清朝學者紀曉嵐的《如是我聞》,以及清人梁章鉅所寫的《浪跡叢談》等。

語言是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反映。如果沒有東西方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獅子不會在東漢初期從西域諸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正由于傳入較晚,因此我國傳統十二生肖(也叫“屬相”,指代表十二地支而用來指代人的出生之年的十二種常見動物)有虎而沒有獅。其中的原因,顯然不是由于古人重虎輕獅,而是隱藏在語言表象背后深層次的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宋永培,端木黎明.成語大詞典[K].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

[2]吉林出版集團辭書編纂中心.新編多功能成語詞典[K].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

[3]范文瀾.中國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第3篇

【標準發音】:tōu gōng jiǎn liào

【繁體寫法】:偷工減料

【偷工減料是什么意思】:原指商人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產品質量;削減工料。現也指做事圖省事;馬虎敷衍。

【偷工減料成語接龍】:明搶暗偷 偷工減料 料事如神

【用法分析】: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tōu gōng jiǎn liào】采用標準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這下游一帶的工程都是偷工減料作的,斷靠不住。”

【對應近義詞】:敷衍了事

【對應反義詞】:一絲不茍、精雕細刻

【偷工減料的造句示例】:

做工作要認真負責,決不能偷工減料,馬馬虎虎。

現在的房子大多質量差勁透頂,肯定都是偷工減料蓋起來的。

有些工人不知道如何偷工減料。

他們因蓋房子偷工減料而受到了批評。

第4篇

形容傷害的成語精選

[摧蘭折玉] 摧:摧殘,毀掉。毀壞蘭花,折斷美玉。比喻摧殘和傷害女子。

[敗材傷錦] 比喻用非其人,傷害國家。

[創巨痛深] 創:創傷;痛:疼痛。受了很大創傷,痛苦很深。原指哀痛父母之喪,猶如體受重創。后多比喻遭受很大的傷害和痛苦。

[佛眼相看] 比喻好意對待,不加傷害。

[暗箭傷人] 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地里用某種手段傷害人。

[戕身伐命] 指傷害身體。

[赤舌燒城] 赤:火紅色。赤舌如火,足以燒城。比喻毀謗或挑拔離間的話非常傷害人。

[綠林豪客] 綠林:西漢王匡、王鳳為首的“綠林軍”。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裝力量指傷害人民的群盜股匪。

[自相殘殺] 殘:傷害。自己人互相殺害。

[自相殘害] 殘:傷害。自己人互相殺害。

[惡語傷人] 用惡毒的語言污蔑、傷害人。

[惡意中傷] 出自惡毒用心去誹謗誣陷傷害別人,中傷說壞話攻擊陷害別人。

[文身斷發] 古代荊楚、南越一帶的習俗。身刺花紋,截短頭發,以為可避水中蛟龍的傷害。后常用以指較落后地區的民俗。

[哀而不傷] 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人莫予毒] 莫:沒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沒有人怨恨我、傷害我了。形容勁敵被消滅后高興的心情。

[暗箭中人] 暗:暗中;箭:放箭;中:中傷。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攻擊或陷害別人。

[薄寒中人] 薄寒:輕微的寒氣。中人:傷人。指輕微的寒氣也能傷害人的身體。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難之中時經不住輕微的打擊。

[無傷大體] 傷:傷害;大體:指事物的主要方面。對于事物的主要方面沒有什么妨害。

[惡虎不食子] 即使兇惡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傷害親近者。

第5篇

解釋:

1、 表示數目,八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代替。

2、 泛指多次或多數。

帶九的成語有:

1、九牛一毛:比喻在極大數量中的極小的量 。

2、九霄云外: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無限遠的地方或遠得無影無蹤。

3、九死一生 :死的可能性遠大于活的可能性,但終于脫險。比喻多歷艱險而大難不死 。

4、九牛二虎之力 :九頭牛與兩只虎的力氣的相加。比喻其力大不可當 。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羅芬芬在《對幼兒進行成語教學的一些嘗試》中提出成語有固定的結構,有特定的含義,是更深層次的短語。因而對幼兒進行成語教學要比一般的詞匯教學要求要高得多。但如果從“成語是熟語的一種”這個角度來理解,我以為只要進行適當的選擇,作好充分的準備,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就一定能夠在幼兒園中實施成語教學,并因此推動幼兒多元的發展。

當然,在對幼兒進行成語教育,重視的是它的文化功能,不要誤以為成語教育就是背誦教育,成語教育的標準就是孩子認識成語數量的多少,如果這樣那就錯了,對孩子進行成語教育目的是通過成語的引導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促進幼兒認知和社會性等各方面的多元化發展。所以在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上都是要慎重思考的。

一、幼兒年齡小認知水平還比較低,很少接觸到成語,對成語很不了解,基于這樣的現狀,我們明確的方向是:

1.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接觸成語,熟悉成語,學習成語,初步理解生活中常見成語的含義并能簡單運用,豐富幼兒詞匯,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

2.讓幼兒能體驗到成語的樂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促進社會性情感的發展。

二、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成語。

2.選擇積極向上、健康活潑,幫助幼兒明辨是非的成語。

3.選擇和課程主題、季節、節日相關的成語。

4.選擇具有一定情趣的、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成語。

三、根據以上要求,初步選定以下成語作為本學期的實施內容:

百花齊放 春暖花開 春光明媚 三心二意

一心一意 守株待兔 狼吞虎咽 細嚼慢咽

手舞足蹈 鴉雀無聲 五顏六色 狂風暴雨

四、具體我們怎么樣做呢?

1、創設環境,讓幼兒多接觸成語。家長每天接送孩子的時候都可以看到,我們在樓上下走廊玻璃窗戶上都創設了主題窗戶,那就是介紹各種成語。我也曾經看到、聽到一些家長在接孩子走時,邊走邊給孩子講那些成語,希望我們更多的家長能夠留心、抽出時間對孩子進行指導。

2、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成語專題科研活動和日常教學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比如:在集體活動中通過《小貓釣魚》的故事來讓幼兒知道小貓“三心二意”的時候是釣不到魚的,只有“一心一意”的才能把事做好;通過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來幫助幼兒理解成語意思;通過刮大風、下大雨的錄象,讓幼兒學習成語“狂風暴雨”,通過游戲活動讓幼兒理解“手舞足蹈”的含義等等。

3、給幼兒創造使用成語的情景,鼓勵幼兒平時應用成語 。比如: 利用自然環境的特點,帶幼兒去戶外散步時,讓幼兒觀賞花朵,讓幼兒了解三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形容各種花可以用“百花齊放”,“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等; 利用戶外活動的時間,教會幼兒成語“春光明媚”。 通過日常的用餐時間來向幼兒演示“狼吞虎咽”和“細嚼慢咽”這兩個成語鮮明的對比,讓幼兒知道“細嚼慢咽”對身體有好處。

五、家園如何密切配合

1.發放一些調查問卷,請家長能夠配合幼兒園工作,及時認真填寫好,以便我們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及時調整我們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2.利用“寶寶在線”、“家長聯系欄”等途徑,告知家長最近的成語教學內容,讓家長了解我們的教學進度,同時也希望家長們協助鞏固。

3.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在一定的情境背景中,隨人、隨事、隨物、隨時、隨地開展成語學習活動。比如:孩子餓了的時候你講給他聽:形容肚子很餓可以用成語“饑腸轆轆”、”饑不擇食”了;冬天看到草莓,你說:“水靈靈、紅彤彤的草莓真漂亮,我們都饞涎欲滴了” ;秋天看到滿地的落葉,你教他們說:“這落葉這么多,鋪天蓋地的。”國慶節看禮花,你可以告訴孩子怎么樣用詞語形容呢?就說:“這禮花五彩繽紛的,真好看。”看到有人因為意見不統一而爭吵,你告訴他說:“這叫針鋒相對!” 吃飯的時候,如果孩子不愛惜糧食,你可以告訴他:農民伯伯中糧食很不容易,要知道‘粒粒皆辛苦”……

第7篇

百二關河:比喻山河險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百二河山:百二:以二敵百。指山河險固,可以二敵百。后指國力強盛,邊防穩固的國家。

百二山河:百二:以二敵百。比喻山河險固之地。

半壁河山:指國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半壁山河:指國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被山帶河:靠著山,環著河。指形勢險要的地方。

辨如懸河:辨,通“辯”。猶言口若懸河。

辨若懸河:辨,通“辯”。猶言口若懸河。

表里山河:表里:即內外。外有大河,內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險作為屏障。

不到黃河心不死: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廢江河:贊揚作家或其著作流傳不朽。

楚界漢河: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后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大好河山:河山:國土。無限美好的祖國大地。

帶礪河山:帶:衣帶。礪:磨刀石。河:黃河。山:泰山。黃河如衣帶,泰山像磨刀石。這是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舊時表示所封爵位傳之久遠。含有江山永固之義。

帶礪山河:帶:衣帶;礪:磨刀石;山:泰山;河:黃河。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擔雪填河:挑雪去填塞河。比喻徒勞無功。

倒峽瀉河:比喻文筆酣暢,氣勢磅礴。

滴水成河:比喻積少成多。

馮河暴虎:猶言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負石赴河:河:這里指黃河。背著石頭跳進黃河。比喻人以死明志。亦作“負石赴淵”。

過河拆橋: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后,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過河卒子:象棋規則中卒子只能向前,不能后退,過了河之后可以橫著走,威力更大。比喻只能前進,不能后退。

海沸河翻: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同“海沸江翻”。

海晏河清:晏:平靜。黃河水清了,大海沒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河奔海聚:比喻思路開闊,文辭暢達。

河伯為患:指歪門邪惡的風氣。

河不出圖:河:指黃河。黃河當中沒有出現河圖。古代相傳每當圣明之世時,黃河便出現河圖。因此黃河不出河圖時則不是圣明之世。指時當亂世。

河出伏流:比喻潛在力量爆發,其勢猛不可擋。

河東三篋:指亡失的書籍。

河東獅吼:比喻悍妒的妻子對丈夫大吵大鬧。

河奔海聚:比喻思路開闊,文辭暢達。

河伯為患:指歪門邪惡的風氣。

河不出圖:河:指黃河。黃河當中沒有出現河圖。古代相傳每當圣明之世時,黃河便出現河圖。因此黃河不出河圖時則不是圣明之世。指時當亂世。

河出伏流:比喻潛在力量爆發,其勢猛不可擋。

河東三篋:指亡失的書籍。

河東獅吼:比喻悍妒的妻子對丈夫大吵大鬧。

河東獅子:舊指妒悍的婦女。

河東獅子吼:比喻妒悍的妻子發怒,并借以嘲笑懼內的人。

河汾門下:河:黃河。汾:汾水。用以比喻名師門下,人才濟濟或人才輩出。

河海不擇細流:比喻不論大小,一律收容。

河海清宴: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河漢江淮:黃河、漢水、長江與淮河的合稱。比喻胸懷寬廣。

河漢無極:河漢:銀河;極:盡頭,邊際。銀河廣闊,無邊無際。比喻言論荒誕不經,難以置信。亦比喻恩澤廣大,使人難以報答。

河涸海干:河流干涸,大海枯竭。比喻窮盡、徹底,不留余地。

河決魚爛:比喻事物壞到極點,不可收拾。

河溓海晏:猶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河溓海夷:猶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河梁攜手:河梁:橋。指送別。

河梁之誼:河梁:橋,指送別之地。指送別時依依不舍的情誼。

河落海干:比喻一點不剩。同“河涸海干”

河東獅子:舊指妒悍的婦女。

河東獅子吼:比喻妒悍的妻子發怒,并借以嘲笑懼內的人。

河汾門下:河:黃河。汾:汾水。用以比喻名師門下,人才濟濟或人才輩出。

河海不擇細流:比喻不論大小,一律收容。

河海清宴: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河漢江淮:黃河、漢水、長江與淮河的合稱。比喻胸懷寬廣。

河漢無極:河漢:銀河;極:盡頭,邊際。銀河廣闊,無邊無際。比喻言論荒誕不經,難以置信。亦比喻恩澤廣大,使人難以報答。

第8篇

好好先生 三顧茅廬 葉公好龍 入吾彀中

天衣無縫 侃侃而談 買櫝還珠 老馬識途

必恭必敬 沉魚落雁 草船借箭 七步之才

千人所指 覆水難收 門庭若市 開天辟地

不寒而栗 門可羅雀 濫竽充數 坐井觀天

成語故事 一衣帶水 程門立雪 人人自危

千金市骨 大腹便便 三令五申 各得其所

背水一戰 不堪回首 南轅北轍 別有天地

乘人之危 如釋重負 九牛一毛 不可救藥

一暴十寒 東施效顰 馬革裹尸 開卷有益

人給家足 妄自尊大 一鳴驚人 一字千金

病入膏肓 狐假虎威 不名一錢 困獸猶斗

后生可畏 牛鼎烹雞 毛遂自薦 拔山舉鼎

曲突徙薪 梁上君子 怒發沖冠 傷風敗俗

囫圇吞棗 奉公守法 別開生面 力不從心

人言可畏 雕蟲小技 堅壁清野 對牛彈琴

分崩離析 勞而無功 畫龍點睛 雙管齊下

博士買驢 名落孫山 克勤克儉 博而不精

不遺余力 口蜜腹劍 以鄰為壑 塞翁失馬

拔幟易幟 瓜田李下 克己奉公 孺子可教

人杰地靈 返老還童 不自量力 負重致遠

兵貴神速 賓至如歸 風吹草動 乘興而來

人心如面 掩耳盜鈴 人琴俱亡 不遠千里

第9篇

歇后語猜成語答案大全

1.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2. 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3. 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4. 貓哭耗子-假慈悲

5.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6.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7.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8.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9.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10.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11.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12. 兔子尾巴-長不了

13. 羊伴虎睡-靠不住

14. 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15. 大水淹了龍王廟-不認自家人

16. 糞坑里的石頭-又臭又硬

17. 關老爺赴會-單刀直入

18. 麻雀開會-嘰嘰喳喳

19. 寒天喝涼水-點滴在心頭

20. 放風箏斷了線-沒指望

21. 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22. 油瓶倒了也不扶-懶到家了

23. 草把做燈-粗心

24. 孔夫子搬家-凈是輸

25. 狐貍尾巴-藏不住

26. 鼠進書箱-咬文嚼字

27. 水仙不開花-裝蒜

28.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29. 到火神廟求雨-找錯了門

30. 大海撈針-沒處尋

31. 木匠帶枷-自作自受

32. 六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

33.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34. 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35. 老虎拉車-誰敢

36. 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37. 新官上任-三把火

38.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39. 阿斗的江山-扶不起

40. 打開天窗-說亮話

41. 關公放曹操-念舊情

42. 老太太吃湯圓-囫圇吞

43. 提著燈籠砍柴-明砍

44. 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因小失大

45. 虎口拔牙-膽子大

46. 針尖對麥芒-針鋒相對

47. 潑出去的水-收不回

48. 龍王爺跳海-回老家

第10篇

央視綜合頻道將推出兩檔新節目,《中國好功夫》接檔《出彩中國人》,邀請成龍、馮小剛等人坐陣,呈現梅花樁、輕功等絕技。將在4月推出的公益尋人節目《等著我》,以尋人故事為載體,聯合部委、協會、百家媒體、明星、志愿者等社會力量,打造全媒體公益尋人平臺。

央視與天娛傳媒攜手制作的娛樂脫口秀《嗨!2014》也將于第二季度在央視3套播出,該節目由庾澄慶和謝娜主持,以娛樂脫口秀的形式評議民生熱點。

央視音樂頻道即將播出的音樂打榜節目《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旨在打造一份權威的音樂排行榜,播出將覆蓋香港、臺灣、新加坡及中國大陸等地域的電臺、電視及互聯網。

《成語英雄》第二季啟動 王蒙、竇文濤加盟

3月17日,河南衛視《成語英雄》第二季啟動。本季除錢文忠繼續留任“成語先生”外,新加盟的兩位分別是作家王蒙和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竇文濤。節目將從3月28日起每周五晚10點播出。

《成語英雄》第二季將在節目形態上突出“文化真人秀”概念,突出“一個個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年輕人的真實生活軌跡”,因此在參賽選手上會選擇更具故事性的成語迷,如“北大碩士學霸”“廢品回收勵志哥”“高知校花妹”等。

第二季將題目范圍設定為小學至高中課本中出現過的成語,更加注重實用性。節目在舞臺設計、出題方式等方面也有所升級。

《成語英雄》與其姊妹節目《漢字英雄》共同構成河南衛視文化節目季播帶。除這兩檔節目之外,河南衛視總監徐濤透露,衛視還會有兩檔新的“英雄”系列節目推出,目前已完成研發,或將于今年第四季度播出。(趙國紅)

華錄百納進軍綜藝節目

東方衛視的《笑傲江湖》和浙江衛視的《中國喜劇星》正在熱播,電視劇制作機構華錄百納參與了兩檔節目的投資。

華錄百納總經理劉德宏表示:“此次進軍大型綜藝是公司戰略的重要方向,未來將把綜藝節目作為與電視劇并重的主營業務。”據悉,華錄百納將通過投資并購、戰略合作、自主研發等形式,使公司在綜藝節目領域擁有與電視劇領域同等的市場份額,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成為行業領先的綜合視頻內容供應商。作為電視劇制作公司,華錄百納曾出品《媳婦的美好時代》《永不磨滅的番號》《黎明之前》《咱們結婚吧》等劇。(趙國紅)

全球首檔多平臺眾籌模式節目誕生

荷蘭電視制作公司Endemol和以色列Reshet廣播公司近日合作推出世界上首檔多平臺眾籌直播模式節目《Fundastic》。該節目將于2014年夏季在Reshet播出。

觀眾可實時觀看節目,對心儀的項目出資。創業者在這檔直播節目中競爭以獲得資金支持,最終獲勝者將獲得專家指導。

兩家公司還在創意、制作和多平臺內容的國際發行方面簽署了合作協議。Endemol集團總裁Tim.Hincks聲稱:“我們與Reshet的合作是為了創新,為了在全球新興市場打造新的多平臺熱播節目。《Fundastic》是一個完美的開始,繼《Fundastic》之后一定會誕生更多有突破性的創意。”

《瘋狂的麥咭》同名手游“瘋狂”來襲

拓維信息研發的、基于湖南衛視《瘋狂的麥咭》節目的同名手游,3月17日發行上線。

《瘋狂的麥咭》節目是繼《爸爸去哪兒》之后,湖南衛視耗費上億元打造的探險闖關真人秀節目。

拓維信息表示,《瘋狂的麥咭》游戲結合節目特點,定位為親子冒險奪寶類手游。游戲中玩家化身為勇敢的麥咭為解救小伙伴、守護寶藏闖入石頭城堡,同邪惡的怪博士軍隊展開殊死戰斗,更有天天、石頭等小朋友角色加入。

《瘋狂的麥咭》手游提出立體交互的概念,最先通關的前2口口名玩家將獲得到現場和明星一起闖關的機會,其現場表現有機會被剪成特輯在電視節目中播出。

廣西衛視《一聲所愛》30日開唱

廣西衛視《一聲所愛,大地飛歌》新一季,將于3月30日起每周日晚22:00開唱。

新一季的《一聲所愛?大地飛歌》從節目形態到舞美設計都與往年不同。前兩季主打的是“新民歌”音樂真人秀,展現選手的突圍過程。今年的節目則從歌唱選秀轉型為音樂偵探體驗,明星們要站在臺上與草根選手對弈,接受101位來自民間、懂音樂的觀眾組成的“辨音團”的檢驗。另外,現場增加了數量龐大的“機關”設計。

趙薇回歸電視演繹“虎媽”

由電視劇《大丈夫》的導演姚曉峰執導的新劇《虎媽貓爸》將于4月開機。該劇由曾經引起輿論浪潮的華人虎媽蔡美兒的故事觸發靈感,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趙薇和佟大為搭檔飾演“虎媽”和“貓爸”。

《舌尖2》4月初亮相央9 優酷同播

原定春節期間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2》(以下簡稱《舌尖2》)檔期推再推,日前,《舌尖上的中國》原班人馬制作的《舌尖2》終于宣布將在4月初登陸CCTV9和優酷紀錄片頻道。

《舌尖2》延續第一季的敘事風格,美食范圍更廣。全片共7集,每集50分鐘,分別從7種文化角度探討中國飲食――《時節》展現中國人對自然的依賴與敬畏;《腳步》包含著汗水中的苦辣酸甜;《心傳》傳遞即將消失的美味;《家常》話的是家中的甜酸苦辣,《秘境》揭秘隱秘的美食,《相逢》講述食物與人的每次攜手;《三餐》聚焦中國人的一粥一飯。分集導演陳磊稱:“看《舌尖2》要準備紙巾,擦口水和淚水。”

第11篇

身體零件記詞法

人物:

桑尼:男,15歲左右,回國探親學生,以下簡稱“桑”。

大舅:桑尼大舅,50歲左右,文化底子薄,以下簡稱“大”。

二舅:桑尼二舅,48歲左右,中學校長,以下簡稱“二”。

表姐:桑尼表姐,20歲左右,大學生,以下簡稱“姐”。

時間:某星期日上午

地點:大舅家客廳

(大舅從幕側邊說邊出場)

大:(自語)尼桑尼桑尼桑尼、桑尼桑尼,哎,對了,(抬頭對幕后喊)桑尼,快點兒吃,吃完快過來啊。

桑:(幕外)哎。

大:瞧這名兒,這么叫是人,倒過去就是車了。(向觀眾)我外甥打小國外長大,向往中華燦爛文化,小妹給我下達任務,回來一個月,一百條成語必須拿下。這么多成語咋背呢?我有招兒,咱就由近及遠從咱身上學起,你沒見那好多成語里都有咱身上的零部件嘛。上有五官,內有六腑,手足胳膊腿兒,腰背啤酒肚兒,整天瞅著自己的零件兒背,好記!這不,不到20天,他把這里外零件背得是滾瓜爛熟,足有一百多個,就是不大會用。沒關系,我又告訴他一個我常用的小竅門兒:不管怎么說,一定要用準最后一個字兒,保證八九不離十。

(桑尼上場)

桑:大舅,今天是星期天,干嘛還讓我起這么早哇?

大:今兒你二舅、表姐受你媽遠洋遙控之命來看你成語學得怎么樣了。你大舅文化水平低,他們倆可是行家,一個是中學老師,一個是在校大學生,咱得抓緊時間再練練。

桑:放心吧大舅,我已經刻骨銘心了。

大:嚯!開口就來。不過這刻骨頭上了也不能馬虎,現在就拿我來練吧,(指頭)這兒怎么說?

桑:頭…頭…噢,狗血淋頭。

大:胡說!

桑:您不是說用準最后一個字嘛?

大:那也得差不多呀!

桑:還有十字街頭,還有…大舅,“頭”我背不了幾個,我用“首”吧。

大:行啊。

桑:您這是不堪回首。

大:我有那么難看嗎?!

桑:那群龍無首?

大:得!我頭又沒了。算了算了咱接著來,(指眼)這兒?

桑:擠眉弄眼。

大:不好。

桑:那賊眉鼠眼更不好。

大:還有呢?

桑:想不起來了。

大:還可以用“目”,“目”就是“眼”嘛。

桑:那可多了,有獐頭鼠目…

大:怎么就離不開這耗子呢。

桑:有死不瞑目…

大:老子揍你!

桑:對,是巧立名目。

大:哎—這個明目還差不多。

桑:我背的太多了,來不及弄清含義呀。

大:我不是告訴你了嗎,先用對一個字,湊夠一百個再說。再來啊,(指鼻子)這兒?

桑:嗤之以鼻。

大:聽著怎么這么別扭啊。

桑:您就湊合著聽吧,最后是“鼻”字的我就記了這一個。

大:好,好,(指嘴)那這兒?

桑:大舅,這“口”可多。免開尊口?

大:我啞巴呀?

桑:良藥苦口?

大:我找病呢。

桑:那贊不絕口怎么樣?

大:行,行,就贊不絕口。(張嘴指牙)那這兒?

桑:(商量口氣)咬牙切齒…蓬頭厲齒…以牙還牙…鐵嘴鋼牙…

大:都不好。

桑:那還有一個字多的。

大:是什么?

桑: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大:你才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呢。混小子,就沒別的了?

桑:還有不足掛齒。

大:哎,這個準確。我現在牙也掉了不少了,該帶假牙了。不足而掛齒嘛!(伸舌頭,指舌頭)那這兒?

桑:您整天吃香的喝辣的,我給您一個合適的詞叫油嘴滑舌。

大:這能說得通嗎?

桑:那就換搖唇鼓舌、七嘴八舌、瞠目結舌…

大:我還是油嘴滑舌吧。(指耳)還有這兒?

桑:隔墻有耳。

大:我耳朵怎么跑墻那邊兒去了?

桑:那如雷貫耳。

大:我挨雷劈呀我?!

桑:那就交頭接耳。

大:這就對了,耳朵就應該接在頭上嘛。

(二舅、表姐父女上場,按門鈴。大舅開門。四人互相問候、讓座、倒水等,此處臺詞自然發揮。)

姐:桑尼,聽大伯說你學得很快。

桑:yes.

大:二弟,凡是身上的零件你隨便問。

第12篇

關鍵詞:漢語成語 日語成語 概念 來源 文化特色

成語結構形式固定、表義生動豐富,是語言在長期頻繁使用過程中,以某些典型性為代表約定俗成的產物。中日兩國同屬亞洲漢字文化圈,語言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在成語的概念、來源、文化特色等方面都存在著共性和差異。

一、漢日成語的概念

(一)漢語成語的概念

《現代漢語詞典》中將“成語”解釋為“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有些成語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如‘小題大做’、‘后來居上’等。有些成語必須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辭海 語言文字分冊》中給“成語”定義為:“熟語的一種。習用的定型的詞組或短語。在漢語中多數由四個字組成。組織多樣,來源不一。有些可從字面理解,如‘萬紫千紅’、‘乘風破浪’;有些要知道來源才懂,如‘青出于藍’出于《荀子?勸學》,‘守株待兔’出于《韓非子?五蠹》。”

劉叔新指出,成語的獨特之處是在表意方面――表意的雙層性。一個固定語,如果有一層字面上(表面上)的意義,同時透過它又有一層隱而不露的意義,而且這隱含著的才是真實的意義,那么就會被大家看做成語。[1]

綜合上述定義,可以看出漢語成語具有結構的凝固性,在形態結構上較為固定,其構成語素不能隨意換位,也不能用其他同義語素替換,并且大多為四字結構;在語義上具有整體性和引申性,即成語的意思不是其構成語素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呈現一個整體的意思,并且成語的真實意義往往隱藏在字面意思背后,是一種比喻義、引申義;另外,對成語的準確理解需要具備相應的漢語“百科知識”,[2]即扎根于中華民族社會文化傳統、習俗、歷史,來源于漢語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經驗的知識。

(二)日語成語的概念

《學研國大辭典》中提到“成”時,解釋如下:“①昔の人によって作られ、きまった形をとって言いわされてきた言。②熟。”(①古人創作的,有固定形式的習慣的語言。②熟語)

《國大辭典》將“成”解釋為:“①古人が作り、しばしば用いられてきた句。成句。②熟、合、合成など、二以上がまとまってできたことば。”(①古人創作的,至今常用的短語。②熟語、復合詞、合成詞等由兩個以上語素構成的詞語)

《新明解國辭典》對日語的“成”解釋為:“①故事に基づいて出來たり有名な古人が言い出したりした熟で、のきいた(含みの有る)表として何かというと引用されるもの。②「用句の稱。”(①來源于典故或是出自有名的古人口中的熟語,表達一定的意義且常被引用。②“慣用語”的別稱)

綜合上述辭典的解釋,可以看出日語成語的概念比較寬泛,認定標準比較模糊,無論是構成字數,表達意思,還是來源出處,都沒有嚴格的限定。如:以心心(心領神會)、我田引水(自私自利)、家の犬(喪家之犬)、三の禮(三顧茅廬)、蛇足を加える(畫蛇添足)、草を打って、蛇をかす(打草驚蛇)等,日語中的成語既可以由四個漢字構成,也可以由漢字與假名構成,一些詞組、句子也可以被認定為成語,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日語辭典中“成”一詞還有“熟(熟語)、用句(慣用語)”的意思了。

(三)漢日成語概念內涵與形式結構的對比

綜合上述定義,日語中的“成”可以理解為漢語的熟語,即漢語中固定的詞組或句子,使用時一般不能任意改變結構形式,包括成語、慣用語、諺語、格言、歇后語等。漢語中的“成語”絕大多數是四字成語,漢語中的“成語”大體上相當于日語“熟”中的“四字熟”。因此,日語“成”超出了漢語“成語”的范圍,包含的內容更多,更廣泛。

漢語的成語、慣用語的結構大都是短語形式,而諺語、格言和歇后語大都是句子形式。日語的成語相當于熟語,包含了諺語、慣用語、四字熟語等。其結構包括了短語形式,如:夫の利(漁人之利)、因果(因果報應)、大器成(大器晚成);句子形式,如:志千里に在り(志在千里)、の目を真珠の中に混ぜる(魚目混珠)、弓の音にも怯える(驚弓之鳥);兩字詞組形式,如:守株(守株待兔)、杞(杞人憂天)、完璧(完璧歸趙)。

漢民族傳統文化喜歡偶數,講究格式上的對仗和音律上的押韻,所以漢語成語的基本結構是四字短語。而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語成語雖然也講究對仗工整,但結構形式上的要求卻沒有漢語嚴格。這是由于漢日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漢語歸屬于漢藏語系,是孤立語,沒有詞尾變化,漢字是象形文字,作為音形義的結合體,每個漢字有獨立的表義功能,字與字的結合相對容易;而日語歸屬于阿爾泰語系,是黏著語,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助動詞本身存在詞尾變化,同時需要相應的助詞粘結不同的成分,添加語義或者發揮某些語法功能。因此,日語在語言的構成上不及漢語方便,很多成語不能像漢語成語那樣組成嚴格工整的四字對仗形式。漢語的成語多為四字,格式工整,而日語成語形式多樣,造詞方式更加靈活。但是,日語成語定型的結構形式一般不能任意改變,這一點與漢語相同,即無論是漢語成語還是日語成語,結構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構成語素相對穩定,不能隨意替換,構成成語的各個語素形成一個整體,成語的語義不是各個語素語義的簡單相加,而往往是隱寓在成語中的比喻義或引伸義。

二、漢日成語的來源

成語作為語言中詞匯的一部分,是人們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語,是一種特殊的詞匯單位。詞匯相對于語法,是比較容易發生變化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以及人們實踐領域的不斷擴展,新詞匯不斷產生,舊詞匯不斷消亡,詞的語義也會有所擴大、縮小、轉移。然而,成語卻相對更加穩定。成語可以反映出一種語言的特點,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生活特征。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響,而在兩國文化交流的早期歷史中,中國對日本的影響遠遠大于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公元3、4世紀漢字傳入日本,日本開始以漢字記錄本國語言,并在隨后的歷史中以漢字為基礎創造了假名文字,伴隨著漢字傳入日本,很多漢語成語也大量涌入日語,今天日語中可以看到很多來源于中國故事典故的成語,它們或者直接照搬漢語成語,或者與漢語成語有著共同的來源,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造,即漢日同源成語。[3]但是,我們也會發現許多“日本式”成語,即日本民族自己在語言歷史發展中創造的成語,體現日本社會文化特色的漢日不同源成語。

(一)漢日同源成語

中國成語大多可以在古籍中找到出處,其中包括了古代寓言、歷史上的真實故事,以及截取古文文句構成四字短語等。如:“狐假虎威”出自《戰國策?楚策》,“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完璧歸趙”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草木皆兵”源于《晉書?苻堅載記》;“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樸子?交際》。

日語成語很大一部分也來自漢語古籍。黃靖對《日本諺語成語辭典》中的成語作了統計,分析指出與漢語同源的日語成語諺語共約549條,其中約50%來自中國的古籍。如“三(韋編三絕)”來源于《史記?孔子世家》;“の爭い(鷸蚌相爭)”源自《戰國策?燕策二》;“上花を添える(錦上添花)”源于王安石的詩“麗唱仍添錦上花”所提煉的“錦上添花”。[4]

另外,漢語和日語中都有一些成語來自西方經典以及佛經,如“火中の栗を拾う”來自伊索寓言的“火中取栗”,“因果”、“一托生”、“性成佛”等均出自佛教典籍。

(二)漢日不同源成語

不同源成語是指日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成語,能夠反映本民族獨特的社會文化特征和認知理解方式。與漢語不同源的日語成語中,有的來自民間流傳的生活習語,如:をむ(打馬虎眼)、腐って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出自童話故事的,如:けて悔しき玉手箱(后悔莫及)、恐れ入り谷の鬼子母神(不勝惶恐);源于歷史故事的,如:小田原判定(議而不決)、洞が(見風使舵);來源于詩歌的,如:酒屋へ三里豆腐屋へ二里(窮鄉僻壤)、孝行のしたい分にはなし(子欲孝而親不待)。

三、漢日成語體現的不同社會文化特色

漢日同源成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古代社會文化特色,日語中存在大量的與漢語同源的成語體現出日本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與向往。而漢日不同源成語存在形式上差異的同時,在內涵上所呈現的不同則更加豐富,包括了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宗教文化、心理認知等的不同。漢語成語體現出中國的大陸農耕文化特色,漢民族發源于內陸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注重根據規律的季節變化生息勞作,固守傳統、穩定,重視理性和抽象思維。如:安土重遷、開疆拓土、落葉歸根、五谷豐登、歸馬放牛、瓜熟蒂落等。

日語成語體現出日本的海洋漁獵文化特色,日本是一個島國,日本民族最早以漁獵、采集為生,面對海洋的洶涌多變,日本民族性格具有開放性、冒險性,重視實際利益,有危機意識,善于吸收改造他民族的文化,同時海洋性氣候濕潤多雨,自然富于變化,植物茂盛,種類繁多,日本人對天氣、季節、動植物等的感覺敏感細膩,日本人親近自然、關心自然的特點在成語中也有所體現。如:のも信心から(精誠所至)、柳に(逆來順受)、夏の小袖(不合時宜)、六日の菖蒲(明日黃花)、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

參考文獻:

[1]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39.

[2]池上嘉彥,潘鈞.認知語言學入門[M].北京:外研社,2008:28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