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英語讀書報告

英語讀書報告

時間:2023-06-01 09:09: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讀書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讀書報告

第1篇

[關鍵詞] 讀書報告會;自我監控學習制度;語言技能

Abstract: Reader’s Forum enlarges students reading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o textbooks. It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skills. Reader’s Forum sets up a form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ystem, which actively involves more students in English activities.

Key words: reader’s forum;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ystem; English activity

一、引言

學習語言的真正目的是求知和交流,提高英語水平的很重要途徑是閱讀——讀書或網上閱讀。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充分肯定了大量閱讀對外語學習的重要性。著名語言學家Krashen認為能否掌握第二語言的關鍵因素是接觸大量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材料[1]。Harmer認為好的閱讀材料為學生提供范例,有利于他們提高寫作能力,而且閱讀提供了學習詞匯、語法、遣詞造句等的機會,促進了語言習得[2]。

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僅限于每學期十幾單元的英語課文,教師的講解僅限于對課文的精耕細作,學生閱讀量太小,無法產生語感。長期的教學實踐也證明,學生應在課外閱讀大量的素材來彌補課堂教學和教材的不足。但是針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調查結果顯示,97%學生對閱讀的重要性是認可的,但是他們用于課外英語閱讀的時間很少,閱讀的目標不明確,78%的學生認為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有困難。學生渴望在真實的語言活動中學習語言,渴望形式多樣的語言輸入,希望通過比較自然、輕松、有趣的方法來學習英語,渴望在真實的交際環境中展示和鍛煉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

二、讀書報告會的五個步驟

讀書報告會的目標是要求教師以信息技術為資源和工具,延伸課堂和課本內容,增加學生的參與程度,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自主學習能力。

1、設計閱讀任務,教師充分認識到興趣是學習和探索的不竭源泉,讓學生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是推動他們自主學習的動力。在開學的兩周內教師與學生進行廣泛交流,確定四種類型的讀書任務,即科技類、教育類、社會文化類和娛樂類。例如學生選擇的科技類題目有“轉基因食品”、“克隆技術是福是禍”、“超級材料時代”、“廈門市的生態規劃”、“化學武器的危害” 等;教育類的話題有“哈佛大學”、“美國著名商學院”、“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中國的GDP增長有多快” 等;社會文化類的話題有“911后時代與宗教民族沖突”、“聚焦伊拉克”、“美國人的金錢觀” 、“爭奪石油的外交斡旋” 等;娛樂類話題有“007的魅力”、“從李小龍到成龍”、“足球與集體主義情緒”、“血腥的西班牙斗?!?等。

2、學生選材寫出詳細提綱。確定一個主題后,學生通過查找和閱讀大量的資料來進行學習,并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處理和寫出概要。教師要要求學生在無限資源面前保持冷靜,合理取舍,恰當剪裁。可以提醒某個學生,有關克隆人的倫理爭議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教師也可以提醒另外一個學生介紹普林斯頓大學時,不要忘了介紹Teofl和GRE的策源地——美國教育測試服務中心ETS。

3、師生交流,確定報告內容。報告內容完成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思考、研究、創作和寫作的過程。例如題目為Dolly’s False Legacy (多莉的錯誤遺產)的同學在和教師商議后確定的內容為(a)多莉的降生在全世界范圍引起公眾對克隆技術的倫理和科學意義的爭議(b)克隆技術概念的介紹(c)克隆技術對人類的貢獻(d)克隆技術對社會的副作用(e)克隆人的可能性和危害(f)對克隆技術的反思

4、廣泛動員,重點選拔,定期遴選優秀者參加報告會,突出優秀者的示范作用。報告人用熟練的英語向同學們介紹他的選題內容,參加報告會的教師和學生可以針對報告人的內容提出問題,報告人應給出合理的解釋。最后由教師點評語言、內容和現場表現。

5、評價標準最初由教師準備,后期學生選舉產生5人評委,承擔對讀書報告會和評議任務。評價標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表達方面:語音語調的準確性、流暢性;

內容方面:詞匯豐富,語法正確,內容完整,文體適當,邏輯性強;

表演方面:協調合作,交際互動,幽默感人,回答問題準確;

技術運用:圖片清晰,道具齊全,適度適量熟練地運用多媒體。

三、讀書報告會制度確立后的效果

1、新型的師生關系。讀書報告會把教師變成了“導演”和設計者,把學生變成了“演員”和實踐者。教師閱歷廣,知識豐富,在了解學生的總體水平與興趣愛好之后,可以居高臨下指導學生進行選題和內容框架的確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自覺、創造性地學習。例如,教師要求學生的科技選題是大家共同熟悉的話題,內容體現為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識,這樣做的目的是找到學科專業、個人興趣和英語表達三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讓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參與科技英語帶給他們的快樂。

2、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整個閱讀過程是一個極為復雜、極具挑戰性的心理語言過程,是一個隱性的單向交際過程。語言文字符號作為信息輸入,迫使讀者需要積極的思維活動,以消化吸收和掌握。這個隱性的、積極的思維活動不僅是對語言信息的理解和消化,更重要的是對語言感覺的培養、形成和積累,是語言應用能力潛意識的發展過程[3]。

3、寫作能力的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鑒于大部分學生用英語對閱讀材料進行信息加工的能力有限,教師應適當對寫作過程進行指導、監控和評價。教師可列出幾個問題: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文章中是否有與主題無關的內容?文章從頭至尾觀點一致嗎?文章中寫得精彩的部分是什么?文章中是否有詞匯、語法和結構錯誤?

恰當的引文可以增加文章論據的令人信服程度。如:以Destructive Power of Chemical Weapons (化學武器的危害)為題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引用了武器專家Anderson的觀點來證明化學武器的危害之大,成本之低,是戰爭中被敵方頻繁使用的原因:“在大規模地殺害平民的軍事行動中,傳統武器每平方公里花費2000美元,核武器每平方公里800美元,化學武器每平方公里只有1美元。” (For a large –scale operation against a civilian population, casualties might cost $2000 per square kilometer with conventional weapons, $800 with nuclear weapons and $1 with chemical weapons.)

4、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讀書報告會選題廣泛,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教育、歷史、人物、娛樂、體育、新聞、科技等諸多方面,在閱讀過程中和聆聽過程中,學生接觸到大量的課本以外的材料,擴大了視野,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思想會產生強烈共鳴。例如題目為“世界小姐——選美的商業”報告人對選美提出質疑;“為什么沒有世界先生的選美?” “為什么婦女的外貌和品質需要得到認可?” (Why isn’t there a Mr. World Contest? Why is that only women’s qualities need to be recognized but not men’s? )反映了許多婦女的心聲。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高級思維活動,它是對事物本質的探索,它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一種能力。例如一位學生在題目是Why Hollywood Movies are So Glamorous?(好萊塢電影為什么如此吸引人?)分析中表達了他對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的美國好萊塢電影的深刻思考:“好萊塢的經濟、建制和政治實力使它在世界電影工業激烈競爭中占據了無與倫比的優勢。只有好萊塢能夠花費得起2億美元巨資投入一部電影制作,只有好萊塢具有全球發行網絡和宣傳攻勢可以把它的電影推向全球影院,在世界各地產生票房效應,只有好萊塢背后有美國政府撐腰幫助它開拓更多的海外市場?!?( Hollywood’s economic,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power gives it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at few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can match. Only Hollywood can afford to spend $200 million on a single film; only Hollywood has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publicity machinery that can get its movies into theaters worldwide and keep them there; and only Hollywood has the US government behind it pushing to open foreign markets even further.) 他的銳利分析對熱衷于看好萊塢大片而從來不認真思考電影娛樂業本質的廣大青少年學生應該是有所幫助的。

5、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交往日趨頻繁,培養學生對外交流能力刻不容緩。讀書報告會可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說英語的氛圍,它可以適當減輕學生們開口講英語的心理障礙,增強大家提高英語表達能力的信心。

四、自我監控學習制度的形成

自我監控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指學習者為了成功而高效地達到學習目標,有意識地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計劃、監視、檢查、評價、反饋、調整和控制的過程[4]。自我監控學習能力與學生的總體學習收獲之間有明顯的相關。讀書報告會設有學生管理小組Students Council,管理小組協助教師監督學生完成選題的時間,對選題進行分類,提出報告人的遴選結果,選舉產生學生評委,評出最佳讀書會報告人,收集學生意見反饋,它對學生自我監控學習能力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自我監控學習制度的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的過程,教師注意在讀書報告會的實施過程中總結學生學習英語的普遍規律和個體差異,充分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指導思想。

五、結束語

讀書報告會采用任務型教學法,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在完成一系列任務中提高語言技能,學習者享有確定的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和決定學習方式的自由。每一個學習者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按照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整合。

讀書報告會擴大知識輸入,增加知識儲備,提高知識獲取能力,構建良性知識結構,促使學生打下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每一個報告人都經歷了閱讀、寫作、口語匯報的過程,英語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和綜合發展。學生在準備報告過程中平均閱讀量達到3萬字,對自己的文字稿進行了3—5次的修改,被選中的報告人苦練發音,聽了許多有聲資料,努力使自己做到發音準確、流利自如。讀書報告會使學生們的閱讀理解、寫作能力和口語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讀書報告會給學生提供了全面提高英語水平的鍛煉機會,尤其是加強閱讀能力的機會。它的開放型管理模式使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話題、尋找閱讀材料、確定寫作風格和表演方式。報告會有一定的規則要求學生遵循,教師的全盤設計、學生管理小組的協助工作、聽眾代表的意見都使讀書報告會沿著規范化的道路前進。報告人的發言從開始時思想緊張、身體發抖、聲音發顫,很快過渡到聲音洪亮、流利自如、幽默風趣,教師見證了學生的進步和成長。

[參考文獻]

[1] Krashen, Stephen 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1985. p15~18.

[2] Harmer, Jeremy.How to Teach English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p97~102.

第2篇

孫若珈嘗試記錄自己在美國的學習生活。她有時寫得順,有時寫得不順。寫得順時,一天能寫三千多字。寫得不順時,就像遭遇了“寫作墻”,思路被擋在“墻”的這頭,怎么也翻不過去。她就給正在上班的爸爸打電話。在爸爸的鼓勵和啟發下,她堅持下來了。這個題目寫不下去了,她就換一個題目寫。有時換了一個題目還是寫不下去,她就停筆,去做點別的事,回過頭再試著寫。

孫若珈堅持記錄自己的學習生活,最終寫成了《我在美國上小學》這本書。

來,我們一起看看孫若珈在美國的學習生活吧。

英語得六分

我到了美國首都華盛頓,爸爸給我在華盛頓市的默奇小學報上了名。學校要求我在入學前參加專為外國學生準備的“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測試。

測試時,老師拿來一本類似看圖說話的書,指著書上的圖,要求我用英語說出它的名稱或意思。我知道幾個英語單詞。在老師指的圖畫中,我說出了“apple”(蘋果)。她又用英語問了我一些問題,我都沒聽懂,自然沒答出來。老師出來后告訴我爸爸,我的英語只得了六分(滿分是一百分)。

帶著兩個單詞去上學

第一天上學前,爸爸教了我兩個英語單詞:“restroom”(衛生間)和“water”(水),用來解決生活中最急需的問題。

帶著這兩個新學的單詞,我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

我走進教室,老師馬庫斯女士用中文問我:“你好,你是從中國來的嗎?你叫什么名字?”

“是的,我從中國來。我叫若珈?!蔽一卮稹?/p>

知道馬庫斯女士會講中文,我心里踏實多了。我跟大家一起上課。有時,雖然不知道老師說什么、讀什么、唱什么,但我會跟著他們一起說、一起讀、一起唱。老師或同學們每說一個單詞或者一個句子,我就仔細觀察他們的行為,把他們說的單詞或句子和行為聯系起來,想方設法把他們說的意思搞清楚。比如,他們說“Let’s sing a song”,接著就唱歌。我就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讓我們來唱歌”。

學習字母的發音規則

我的詞匯量越來越大。過了三四個月,他們說的話我基本能聽懂了,但還不會說。過了半年,英語的日常用語我基本都會說了。

一年級時,我們開始學發音規則。學會之后,絕大部分的英語單詞只要會說就會拼寫了。

學習的關鍵在于多讀書。最開始,我們讀圖畫書,書上的很多單詞都不認識,但跟圖畫聯系起來,再按發音規則拼讀它們,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如果以前我拼寫一個單詞的方法是錯誤的,讀書時遇到了這個單詞的正確拼法,我就知道怎么改過來了。

為了方便同學們閱讀,班上建立了小圖書館,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書。我們一般按閱讀的難易水平選書讀。上閱讀課時,老師就讓同學們讀書。讀五十分鐘書聽起來很無聊,其實很有趣。

可以畫畫的寫作本

讀一年級的時候,老師發給我們每人一個大本子。每頁上面都有個空白處可以畫畫,下面則有幾行橫線用來寫作。每天上課之前,我們都要花十分鐘寫作。在寫作時間里,老師常常會給我們布置題目,比如,“你們的周末是怎么過的”“你怎么知道春天來了”“你有什么興趣愛好”等。老師不要求我們寫得很長,但要求我們一定要認真。寫的內容,老師一般也不檢查,讓我們自由發揮。

后來,我們讀的書多了,老師就教我們怎么寫讀書報告。讀書報告要先寫書名和作者,接著寫書中的主人公和書中發生的事情,最后寫對這本書的看法。

寫讀書報告和寫讀后感不是一回事。寫讀后感的重點是“感”,而不是介紹書的內容。寫讀書報告主要是介紹書中的故事,不需要寫得很詳細,但要把故事交代清楚。讀書報告也有“感”的部分,不過“感”往往只有一兩句,比如“這是一本有趣的書,我愿意推薦它”。

每天都有寫作課

到了三年級,英語課被分成了“閱讀”和“寫作”兩門課。老師很重視寫作,我們每天都要上大約五十分鐘的寫作課。

老師給我們每人都發了一個黑白筆記本作為“寫作本”。

我們每天的構思、寫作、列表、讀書筆記,甚至畫畫都在這個本子里。上寫作課的時候,老師先讓我們在本子里構思,找到一個想寫的題目,再開始寫。不管你寫得長還是短,不管寫得具體還是粗略,只要你不停地寫,就是好樣的。

當然,寫作課上,老師有時也會給我們布置寫作項目,有時是散文,有時是議論文,有時就讓我們寫生活中的故事。老師還教我們怎么寫詩。離開美國的前一晚,我就給大家朗誦了我寫的詩《離開美國》。

堅定前行

來到美國,孫若珈走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陌生的學校,陌生的同學和老師,陌生的語言。

在入學前的測驗里,她只得到了六分。新學期開始前,爸爸僅僅教給她兩個新單詞。就從這六分開始,從這兩個單詞開始,孫若珈無所畏懼地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她不停地看、聽,嘗試著讀,用完全開放的態度去適應新環境,學習新語言,結交新朋友。

孫若珈寫完《我在美國上小學》的初稿后,爸爸把她的書稿分成四章打印出來。看著厚厚的四大沓書稿擺放在面前,孫若珈說:“我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寫書有苦有樂,但一定是先苦后甜。我懂得了遇到困難時,一定要堅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結果。”

第3篇

【關鍵詞】神經內科;研究生;讀書報告;教學

Effect of reading seminar on training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Dong Zhao, Yu Sheng-yua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Abstract】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in research capacity will make a foundation for their later scientific work. On the other hand, to grasp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in their own fields will make an important role for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Methods: A reading seminar was held regularly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PLA General hospital for every Tuesday. Results: Holding reading seminar is able to promote postgraduate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practice their speech talent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paper writing. Conclusion: Reading seminar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postgraduates' scientific ability.

【Key words】Neurology; Postgraduate; Reading seminar; Teaching

醫學研究生是我國醫學教育中培養出的高素質人才,他們擔負著醫學發展的重要任務,直接影響著我國醫學發展的腳步,他們相對與本??茖W生而言,年齡偏高,思想較成熟、自我意識強[1]??傖t院為國內集保健、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大型研究型醫院,目前的教學內容主要為研究生和進修生教學。研究生教學除了培養臨床實踐能力外,科研能力也是其需要培養的重要方面。通過研究生教育逐漸培養其正確的科研思維能力將為其今后從事臨床科研或基礎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2]。掌握本研究領域的科研文獻是從事科研工作的基礎,在課題的立題、進展及科研成果的撰寫等方面均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確地對科研文獻進行閱讀、分析是研究生培養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由于目前各種文獻眾多,而每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涉獵所有文獻。我科從2012年開始,在全科研究生定期開展英文文獻讀書研討會,使大家在短時間內擴展知識面,了解相關科研領域進展,達到一人讀書、眾人受益,現將相關介紹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總醫院神經內科在讀的所有碩士、博士研究生,包括在職研究生和博士后。

1.2 方法。

讀書會由研究生輔導員組織,時間定于每周二上午11點至12點, 每次安排兩位研究生匯報,每次發言人員的時間表半年前即公布。要求所有研究生參加,但其他進修生、輪轉生、實習生均可參加,并定期邀請本領域專家進行專題點評。

匯報人將英文文獻于上一個周五前上傳至規定的QQ群(群名稱為“301神內科研讀書會”)內,并將文獻主要內容制作成PPT文件, 進行內容報告,并在幻燈結尾總結出此文獻的創新點以及優缺點。參與者可提前自行下載原文,并可在報告結束后提問,大家就此展開討論,互相交流,最后邀請2名研究生導師進行總結點評。

文獻素材選擇方面,要求研究生查閱相關學科的世界著名醫學權威雜志或本研究領域的知名雜志,最好能結合自身專業或課題,如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Lancet,Stroke, Neurology, Headache, Cephalagia等。

2. 結果

2.1 激發了研究生的學習熱情。

讀書研討會舉辦之初,我們規定所有研究生必須輪流匯報,每半年前將匯報次序公布,以便提前準備,如確有事不能參加,必須請假,參加次數將與研究生表現等目標考評掛鉤,并列入直博、留院的必要條件。通過活動,匯報者必將提前熟悉所匯報文獻的只要內容及背景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參與者能夠每周均能了解各個領域的最新進展及相關知識,形成了良好互動的學習氛圍。

2.2 培養了研究生的文獻閱讀及表達能力。

文獻閱讀是一切科研行為的基礎。只有順利進行文獻閱讀,特別是英文原文文獻的閱讀,才能對相關領域在世界范圍內的進展進行深入而全面地了解,為創新性地進行研究的立題及準備工作打下基礎,避免重復性科研活動,也才能最終進行論文寫作。讀書報告會無疑是提高研究生論文閱讀的一條重要途徑,能夠督促研究生定期進行文獻閱讀,增強閱讀英文文獻的能力,熟悉英語表達技巧。同時,在正確理解文獻精髓的同時,研究生還必須在報告會上以易懂合適的語言表達出來,并回答大家的疑問,這也無疑培養了研究生的專業語言表達能力;參與者也能夠通過討論鍛煉了發現問題、表述問題的能力。

2.3 培養了研究生的創新性科研思維和主觀能動性。

創新性是所有臨床及基礎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而正確的文獻閱讀,可以學習國外同行在相關領域研究時對創新點的發掘、把握和驗證方法,對自身研究有著一定的啟發和促進作用。文獻讀書會強調讓研究生自己查找文獻,提煉綜合,報告講解,因此也增加了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報告人始終要主動去思考: 這篇文獻為什么能發表,其核心的創新點是什么?自己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學習和注意哪些問題?

3. 討論

英文文獻讀書研討會是我科研究生進行相關領域文獻匯報、討論、交流和互相學習的平臺。匯報者在匯報前需要對英文文獻進行適當地選擇和充分地準備,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文獻及其背景知識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認識,鍛煉了專業英文文獻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將主要內容高度精煉地概括為PPT格式文件,則鍛煉了對文獻的把握和提煉能力;最終要把文獻內容向大家宣講,又提高了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對討論中大家所提到的疑問的解答,則鍛煉了自身的隨機應變能力。除了匯報者外,參與者能夠通過別人每次的匯報,開闊自身的眼界和思路,熟悉和了解研究領域外的其他研究內容,并通過討論,激發大家的創新性科研思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也為自身的課題研究領域拓寬了思路。

英文文獻讀書研討會為我科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學術交流陣地,通過定期開展活動,研究生的英文文獻閱讀、檢索能力得到提高,這也為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礎,是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有效途徑, 因此在其他醫學院校也是一項重要的研究生培養措施[3]。沒有創新就沒有醫學科學的發展, 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不僅直接影響醫學院校知識的水平, 也關系到國家未來的整體創新能力。要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一定要注重發揮研究生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培養其科研興趣,只有這樣, 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醫學研究生[4]。因此,定期開展外文文獻讀書報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研究生科研興趣培養策略,值得向其他科室、其他醫院推薦。但其具體實施方法,還需要各科室結合自身情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

參考文獻

[1] 馬微、楊玉、車艷娟,對于當代醫學研究生管理的思考,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1, 4: 96-97

[2] 詹歌、梁軍利、李紅霞等,三級甲等醫院碩士研究生規范化培訓模式探討,實用醫學雜志, 2012, 6: 1021-1023

[3] 李彩霞、魏景丹、焦楊,醫學研究生培養中定期開展讀書研討會的實踐,中國醫藥導報,2010, 32: 105-106

第4篇

【關鍵詞】課程 教學 改革 總結 展望

一、前 言

寧波大紅鷹學院自2008年升本以來,首屆本科生于2012年6月完成學業走向社會,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接受社會的洗禮與檢驗。

首屆本科生畢業了,四年的本科培養任務完成了。但無論是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特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都需要總結、反思和展望,以促進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教學能力的不斷完善和提高。

二、《英語泛讀》的地位及作用

《英語泛讀》是英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及必修課程,是聽、說、讀、寫四大基本語言技能之一。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語言的觀察、判斷、分析歸納、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為學生聽、說、寫能力的培養夯實基礎。

三、《英語泛讀》的教學與改革

為適應社會對人才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和選擇,改變英語泛讀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缺乏分類指導的現狀,教學中實現“三結合”,即:英語基礎知識和英語文化的結合、第一課堂講授與第二課堂輔導的結合、面授教學與自主學習的結合,培養了學生英語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為適應社會對人才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和選擇,改變英語泛讀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缺乏分類指導的現狀,教學中實現“三結合”,即:英語基礎知識和英語文化的結合、第一課堂講授與第二課堂輔導的結合、面授教學與自主學習的結合,既培養了學生英語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在教學中,課程組的教師結合我院學生的基礎和特點,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

1. 一改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活動為核心,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展示,自我探索的全新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成立學習小組明確學習內容和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尋找答案,通過專題討論和課堂演示,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團隊作戰精神、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成為課堂的中心和主角,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 建設英語泛讀網絡課程,方便學生及時學習的需求,培養學生網上閱讀的能力,達到全面擴大知識面、增加詞匯量、提高閱讀速度和評判性思維的教學目的,師生及時交流或解答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與困難,提高教學的效果,保證教學的質量。

3. 要求學生閱讀大量的英文原著和其他作品并寫出讀書報告。將優秀的讀書報告上傳到教學網絡平臺,進行展示和分享。

四、《英語泛讀》的改革成果與展望

教學組的教師們在教學中嚴格要求,認真貫徹執行教學改革方案,通過老師和學生們的大膽嘗試和不斷努力,終于取得了豐碩成果?!队⒄Z泛讀》課程被評為校級優秀網絡課程。本著教學科研相長的原則,教師們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致力于教學改革與創新,“以優化閱讀資源庫為導向的《英語泛讀》教學改革”獲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立項,以項目促教學、以項目促改革,為提高《英語泛讀》課程的進一步提升和改進創建了一個新的平臺,推助英語泛讀課程教學的不斷創新和提升,保證了教學質量的不斷改進與提高。

總之,通過以上的教學嘗試和改革,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年的本科教學的回顧,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必須按社會需求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方案,才能不斷地夯實專業建設的基礎,拓寬專業建設的范圍,擴大教學團隊的生存空間,增強專業核心競爭力。才能持久地為區域中小型企業培養出高端技術、管理崗位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房劍森. 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報告 [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李水娣.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與思考 [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9(2):9-12.

[3]錢國英,徐立清,應雄. 高等教育轉型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第5篇

火花碰撞 創刊伊始

1993年年末,我正在光明日報社評論部過著優哉游哉的生活,一周寫兩篇評論,中午在樓道里打乒乓球,甚至下班后用我的夏利車順路拉一兩趟“黑活”掙個油錢。時任《書摘》雜志主編的李春林找到我,向我暢談了想辦一份讀書類報紙的想法,他那充滿智慧和激情的大腦與我閑適落寞的心境經過幾次碰撞,漸漸擦出了火花。時任《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同時也是我和春林領導兼摯友的陶愷無條件支持此動議并給出了關鍵性的指導??紤]到批準一份報紙并非易事,老陶提出與新聞出版署合辦,并帶著我們與時任新聞出版署圖書管理司司長的楊牧之進行了匯報溝通。我們的理由無非是這樣幾條:一是倡導讀書風氣,推動出版繁榮,而當時這類媒體,除了上海的《文匯讀書周報》之外,還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報紙;二是符合《光明日報》的讀者定位,光明報系中當時已有《博覽群書》和《書摘》,再加個讀書類報紙會使這個系列充實和豐滿;三是圖書管理司擔負著管理出版的重任,有個發言平臺有利于管理工作,等等。牧之司長當即表態,好??紤]到政府機關不好直接合作辦報,牧之司長提出由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掛名合辦,但實際參與仍是圖書管理司,并指定了圖書管理司于青(現為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擔任兼職主編。于青同志在創刊前后除了審稿外,還跑前跑后協調出版社資源和作者資源,居功至偉?,F在回想起來,一個司長就能拍板辦張報,也算是那個時代獨有的效率吧,與當下克強總理推動的“一元錢辦公司”可以相映成趣。

香山會議 運籌帷幄

路都打通了,面臨的是怎樣通過《光明日報》最高層這一關,因為事情還得在光明日報社來做。這樣就出現了可以寫入《中華讀書報》創刊史的“香山會議”。說是會議,無非是有五個人利用周末在香山飯店吃了個飯,除了陶愷、李春林和我,請來了當時《光明日報》最高首長、時任總編輯的徐光春同志。這個飯局埋單者是我們的老友,遼寧教育出版社社長俞曉群(現任海豚出版社社長),他以堅定支持者和潛在廣告商的身份參與了此次游說。光春同志本來就是個格局很大的領導,一看有人出面操持,有人愿意給錢,就啥也沒說同意了。記得那次還在飯店游泳池一起游了泳,算是事業與共、赤身相見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誰來具體操盤。春林當時主編著《書摘》雜志,無法脫身;于是我們上報的方案中提出:陶愷兼任總編輯,梁剛建任副總編輯。報告送上去,徐光春大筆一揮就把陶愷的名字劃去,同時刪掉了梁剛建頭銜中的“副”字。這體現了光春同志敢于使用新人的氣魄,當然也可能覺得老陶事多別牽扯精力。這樣,我從一個普通評論員一下子當上了所謂副局級總編輯。

這張報紙叫啥名?當時想了好幾個,有的太雅,有的則不甚貼切。最終比較一致的意見是直白些算了,叫《中國讀書報》。注冊過程中被告之,“中國”字樣是不能使用的,于是變通一個字叫“中華”。字號有了,要不要請名人來題寫個報頭?《光明日報》剛退休的楊佳大姐自告奮勇,說認識佛學泰斗兼書法大師趙樸初,沒幾天趙老題寫的報頭就送來了。

說干就干。咱雖然是寫文章的知識分子,沒動手完成過一件像樣點兒的實事,但也才四十歲正當年,尚有從頭學習的熱情,也向往著辦成事后的快樂,于是開著輛小破車,走二三環、奔東西單,辦刊號、跑執照,串銀行、談郵局,也不知深淺、也不怕挫折,就一路跑下來。當時《光明日報》支持是支持,但是說好了是不給一分錢的;而辦一張報紙,哪樣都是需要銀子的,包括刻一枚圖章,請一餐便飯。于是我先從家里拿了兩萬塊錢,花完了,又從《書摘》雜志借了兩萬塊。這錢還沒用完,遼寧教育出版社的第一筆預付廣告費15萬元就打來入賬了。有錢好辦事,一應手續隨之統統辦好。

人才濟濟 各盡其能

瑣細事辦完了,人員咋辦?第一個來報到的是《光明日報》印刷廠一位老師傅的兒子張勇。他不知從哪抱來一臺286舊電腦,算是自帶設備入職,工作是打字員兼行政。張勇同志在報社20年兢兢業業,后來利用工作之便娶了在報社做校對的西安姑娘蘇玲,算是好人得好報,物超所值。第二位來的大將是《光明日報》辦公室主任何才慶,滿腦子奇思異想,經營上“連踢帶打”。舉個例子,他在創刊伊始居然拉來了深圳電訊和揚州八寶粥的廣告。第三位和第四位來的則是真正的業務骨干,一位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編輯王小琪,20年的歷程證明,她為這張報紙起到了穩定與核心的作用,她的業務水平和敬業精神,無人可比;另一位是來自《中國教育報》的陳曉梅,是創刊時唯一從事過一線采訪的記者,很多新聞選題都出自她的手筆,她離開報社后先后創辦和主持了《出版人》和《綜藝報》,成為新聞界強人。

另外幾位則來自體制外。一位是我的大學小校友王迎,創刊時負責國外文化資訊板塊,為了約稿,她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辦公室挨著敲門,還真約來了很多學者的稿件。她感覺勢單力薄,又推薦了來自河南的英語老師趙武平,趙老師不但外語好,在書的選擇上也有獨到的眼光,后來的世界級暢銷書《哈利?波特》就是他最早發現并引薦給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趙老師現任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在國際書展上經??吹剿纳碛?。再一位是北京的中學老師趙彤宇,在創刊及隨后的過程中,她展現了極強的親和力和溝通能力,在報社“廣交朋友”的宗旨下一往無前,功勛卓著。趙老師目前是一本中央級雙核心刊物的負責人。

最后一位參與創刊的社會達人是肖夏林。肖夏林是山東人,曲阜師范學院畢業,彼時正以旁聽生的身份游走在北大與人大各教室之間,晚上就在男生宿舍里擠一下。不知誰把他推薦來見我,印象是其貌不揚兼口齒不清,但渾身散發著詩人氣質和不羈的文學精神。他加入后組織策劃的“二王之爭”(王蒙、王彬彬)、“二張之爭”(張承志、張煒)充滿思想深度和說理精神,是至今讓人樂道的文學批評范例,同時也為這張新報紙帶來了勃勃生機。

當然也有兩位更年輕的新人,都是二十歲出頭,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呼延華和北京大學經管系紅娟,這兩位是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的身份來的,完全無工作經驗但卻志存高遠、朝氣蓬勃。我看男生勤快且精明就讓他先跑發行。據說他現在還留著我任命他為發行部主任的委任狀呢(剛大學畢業就當主任了)。小呼后來不搞發行了改當記者,寫出了當時引起業界轟動的幾篇大文章如《新華書店店名注冊迫在眉睫》《老牌出版社金字招牌還能打多久》,以至于被人稱為“呼頭條”。呼延老弟后來專攻圖書出版,目前經營著一家有名的圖書公司――朗朗書房,這些年來出版了太多的精品圖書。另一位美女紅娟婷婷玉立,形象可人又是學經營,我就安排她去做廣告營銷,后來一度占據了報紙四分之一的廣告額,也算是我知人善任;當然紅娟的文筆亦清新脫俗,她為《人物故事》寫的兩百字小注,獨樹一幟,無人能摹仿。

第6篇

英語書面表達,也叫寫作,是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進行綜合實踐運用的一種能力。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寫的技能方面的要求是:通過對學生激活靈感、整理思路、規劃文章結構及遣詞造句等寫作技能的培養,使他們能準確表述事實、觀點和情感。

當前高中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普遍較弱,其習作中常會有詞不達意或句意不順,甚至錯誤百出的現象。這是因為許多學生受漢語思維模式的影響,不知不覺地用漢語的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寫出的句子只有英語化的中國老師才會理解。專家認為“產生Chinglish的直接原因是很多學生把整個英語學習視為機械的word-for-word translation的過程”,英語漢語化,久而久之,便養成了機械對應的習慣,不會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正確遣詞造句,選用句型,只會按漢語逐字逐句轉譯為英語。

新課程英語題材廣泛,體裁豐富,趣味性強。它為師生學習英語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三年的學習接觸到如:人物傳記、記敘文、信件、日志、日記、戲劇和描寫等諸多體裁。為了使學生能在書面表達上取得較好的成績,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采用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1.通過在課堂內的講解、多媒體的教學、演講和辯論等形式的課堂組織形式來轉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指導學生明確英語的句子結構和語序等問題。語言知識的教學要不斷反復、舉一反三地進行,以此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量。

2.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廣泛的閱讀可以增長學生對西方國家文化背景的認識,也可以增長學生的詞匯量。新課改以來,我們一直指導學生進行“欣賞閱讀材料中優美詞句”。要求學生對在閱讀中碰到的新的或優美的詞匯、短語、慣用語等語言現象進行搜集賞析,記入美文本。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有很大的進步,所作之文有美感、流暢感,并能經常運用自己搜集好的詞句。

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迸囵B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以課文為中心訓練寫作能力非常重要。背誦、記憶,信息儲存在大腦中,一旦需要,即可泉涌而出。同時,背誦課文也是學生增強語感的重要來源,對學生謀句成篇的能力的提高也是相當重要的。

當然,寫作訓練是從詞法、句法知識入手,結合課本里的重點單詞、短語,進行五種基本句型的造句練習。口頭訓練學生連詞成句、連句成文的能力。詞是句子的最小單位,不同詞性的單詞按照句法功能可以構成一個句子。

4.通過縮寫課文,培養學生的英語概括能力。新課程的課文題材廣泛、體裁豐富,我們利用這些優點,先讓學生對課好充分預習并根據關鍵詞來復述課文,最后把復述的內容寫下來,形成短小精悍的文章。

三年下來,學生按照要求有計劃地堅持,培養并提高了他們書面表達的能力,他們會進行多種形式的書面表達,如寫日記、給朋友寫信、閱讀名人名著后寫讀后感、讀書報告等。學生的作文質量及語言的駕馭能力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作者單位 河南省新縣高中)

第7篇

(江西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 具備良好的教研能力已經成為時代對教師的必然要求。但是教師的專業化和教研能力現狀并不如人意。教師教育科研意識欠缺,能力較差,并缺乏科學的教育理論知識。高師教育階段為師范生打下教研基礎、培養他們的教研能力也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高師院校必須承擔起培養(準)教師教研能力的重任。正確把握教研能力的內涵,探求培養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徑。針對已有研究的不足,將“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課程、“中學教學技能實訓”課程、“學術論文寫作”課程、教育實習、畢業論文寫作等高師教育中的必然環節與師范生教研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并在師范生入職初期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引導,最終優化高師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以教研能力培養為取向的教師教育課程模式,培養和造就具有較強教研能力的教師。

[

關鍵詞] 師范生;高師教育;教研能力;課程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5)02?0081?04

一、教研能力是時代對教師的必然要求

國家的發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教育的發展則需要高素質的專業化教師。2010 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1]。高素質的、專業化的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不斷地追求自身的專業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這與最新推出的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對中小學教師的專業要求相符:教師除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日常所需的專業能力外,特別增加了反思與發展方面的能力要求,即教師要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不斷進行反思,改進教育教學工作;針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制定專業發展規劃,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2]。可見,具備良好的教研能力已經成為時代對教師的必然要求。

二、高師院校必須肩負培養(準)教師教研能力的責任

新時代要求教師成為具有教研能力的專業化教師,但是教師的專業化和教研能力現狀并不如人意。朱新卓研究發現,現代化就對教師的專業化存在制約,使教師陷入知識、權力和倫理三重困境[3]。樊潔認為“我國中學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總體水平不高,存在著不少問題”:對教育科研認識水平不高、教育科研基礎理論知識薄弱、教育科研能力欠缺[4]。姚婧也看到了一線教師令人堪憂的教研能力情況:教師教育科研意識欠缺,能力較差,并缺乏科學的教育理論知識[5]。徐大生通過對師范生的畢業論文進行分析發現“高師學生的教育科研能力現狀也相當不容樂觀”[6]。朱沛雨對某所高校師范生的調研也發現了師范生教研意識、教研知識、教研能力、教研成果等方面的缺陷[7]。

教師和師范生教研能力的缺乏與職前和在職教師教育對教研能力的忽視不無關聯?,F行教師在職培訓和高師教育所設定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學習氛圍都不利于(準)教師教研能力的培養。因此,職業教育機構和高師院校應該順應時代的要求,積極主動地進行教育改革,培養符合時代要求、具有教研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

高師院校是教師教育的重要載體,在職前和在職教師教育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高師教育更是教師教育最為基礎的一步。高師教育階段為師范生打下教研基礎、培養他們的教研能力也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高師院校必須承擔起培養(準)教師教研能力的重任。

三、教研能力的內涵

要有效地實施教師教育改革、培養師范生和在職教師的教研能力,首先必須明確教研能力的內涵。

教研能力的內涵非常豐富,許多研究者進行了探討。寧虹認為“教師成為研究者是以整體、根本、開放、創造的態度理解教育、教學和研究,把教育、教學、研究視為教師工作的整體構成,它們原本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8]高雙桂概括了教師教研能力的五個部分:敏銳的觀察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立體思維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9]。肖鈺士則將教師的科研素養細化為八個方面,強調了教師的知識面、資料收集和信息開發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嚴謹的作風、實驗設計和計算能力、發現分析和論證問題的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運用能力[10]。結合已有文獻和我們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我們認為,教研能力指的是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能力,即:在教師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反思和研究,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目的。具體而言,我們認為教研能力應該包含以下七個方面:第一,教研意識:能夠意識到教研能力對現代教師的重要性;第二,教研知識:能夠識別教研,了解教研的特點、掌握常見的教研方法;第三,實際教研水平較高;第四,教研實踐參與:熟諳教研的選題、設計、調研、資料收集、數據分析、論文撰寫等步驟,經常閱讀教研文獻,經常參與教研實踐;第五,教研意愿:愿意閱讀教研文獻、從事教研實踐和獲得教研指導;第六,教研能力培養: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培養自己的教研能力;第七,反思能力:養成反思教與學的習慣,多角度、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與學。

四、師范生教研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

許多研究者就如何培養職前和在職教師的教研能力進行了思考和探索。顧群提出從培養師范生的“問題感”出發,激發他們的教研意識,并最終培養其教研能力[11];她還與楊平共同構建了涵蓋高校辦學與基礎教育對接、理論實踐相結合、知識向能力轉化、學習研究相結合等四個主要問題的教研能力培養模式[12]。其他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培養師范生或在職教師教研能力的路徑與方法[13-16]。

這些研究者的思考與探索有力地促進了教研能力的培養。但是這些研究也有著共同的致命弱點:這些研究都是研究者基于日常觀察的思考,較少進行實證檢驗。因此,相對而言,這些成果的實踐價值存在著局限。

為彌補已有研究的不足,我們結合教育教學經驗,以及在省教改項目研究中積累的成果,構建了初步的師范生教研能力培養模式(如圖1 所示)。

這一模式將教研能力的培養與師范生必須學習的“學科課程與教學論”“中學教學技能實訓”“學術論文寫作”三門課程,以及他們必須實踐的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相結合,并在他們畢業后的入職第一年繼續進行跟蹤指導。希望通過這一一體化的模式,達到培養師范生教研能力的目的。

五、教研能力培養模式闡釋

目前,我們正在逐步檢驗上述模式在實踐中的效果。在此,我們對這一模式進行詳細的闡述。(一)“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與教研能力的培養在這一步,我們對“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考核進行改革。內容方面,除基本的學科內容與教學內容外,以專題的方式融入適合中小學教師的教研理念與方法(初步擬定校本教研、教育敘事和行動研究)的介紹:向師范生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并呈現優秀的研究范例。教學方法方面,采用教師教學與師范生課后自學相結合的方法,除教師課堂講授這三方面的知識之外,給師范生印發相應的經過精心挑選的資料手冊(資料中理論、優秀案例、專家點評相結合)。考核方式方面,采用形成性評價,要求師范生在學習每一個專題時撰寫學習日志和課后讀書報告(引導師范生在學習日志和讀書報告中結合自己的學習和“教學”經歷對學習內容進行思考),教師對全部學習日志和讀書報告進行書面點評,并在課堂上呈現和點評優秀的學習日志和讀書報告;學期末,師范生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和梳理,撰寫學期學習報告。師范生課程成績為課堂表現+學習日志和讀書報告完成情況。教師則將一學期中優秀的學習日志和讀書報告、精彩的點評、典型的研究案例制作成海報供學生欣賞。

這樣,在這一門課程上,師范生可以積累教研知識,閱讀教研文獻、進行多次反思,再加上教師的引導,樹立教研意識。

(二)“中學教學技能實訓”與教研能力的培養

很多師范院校的這一門課程由授課教師自主安排教學,其結果是教學方式五花八門,隨意性大,教學效果不佳。有些高師院校已在著手對這一課程進行改革。筆者所在學校已有相關改革。在改革方式下,該課程開始以小組的方式實施,課程內容包含中小學教案設計與點評、上課/說課優質課觀摩與評價、說課實踐與點評、上課實踐與點評、板書設計與評價、多媒體課件制作等多項內容。這樣的設計非常有助于師范生全面鍛煉教學技能。但是這樣的設計忽視了該門課程在培養師范生教研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們認為可以結合中小學的教研實際,對這一新授課模式中的某些環節進行優化,以培養師范生的教研能力。

我們擬做如下補充。首先,教案設計部分要求師范生以集體備課的方式進行。其次,優質課評價、說課點評、上課點評、板書評價、多媒體課件評價時,點評者不僅僅是教師,而且要引導師范生積極參與點評的過程。此外,上課實踐過程中,引導師范生以同課異構的方式展開。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要求師范生進行反思,以記錄師范生的心得體會和個人思考。最后,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教師有必要在課外通過郵箱、博客或課程網站等現代化教學平臺為師范生提供各種形式的優質課外資源,并加強課外對師范生的指導。事實上,這樣的平臺可以一貫地運用于本文師范生教研能力培養的所有環節。

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同課異構是現在中小學最為常見的教研活動。在“中學教學技能實訓”課程中融入這些活動,有助于師范生提早接觸和體會中小學教研活動,為他們實習和以后從教盡快適應這些活動打下基礎。而學習過程中的反思環節也可以繼續鍛煉師范生的反思能力,并引發他們對各種教學與研究活動的思考。

(三)“學術論文寫作”與研究能力的培養

“學術論文寫作”課程本身的目的就是培養師范生的研究能力。但是許多師范院校該門課程設置時間短、只有八周,通常授課教師只能簡單地介紹一些資料查找途徑和目錄制作等技術方面的內容,對真實的研究及其過程則無暇顧及。這樣,該門課程并沒有達到其應有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改革,帶領師范生真正經歷研究的每一個步驟。

我們在收集相關資料時發現,顧佩婭等在蘇州大學英語專業開展的畢業論文寫作課程模式中帶領學生經歷選題、文獻綜述和設計研究的過程,借助計算機與網絡,構建以問題/項目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環境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7],這種做法值得借鑒。而熊淑慧和鄒為誠將學術研究能力分為學術論文的語篇結構、科學思維和學術語言[18]的做法也提醒我們“學術論文”課程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這三個方面。

在實踐操作中,可以將“學術論文寫作”課程具體劃分為幾個環節,分別引導師范生關注學術論文的結構、語言和思維,引導他們進行選題,撰寫文獻綜述和進行研究設計(含研究方法、數據收集與分析方法等的介紹)。每一階段要求師范生分別完成相應的實踐任務:分析論文結構、語言、思維,選擇一個研究話題,閱讀相關文獻并寫綜述,設計具體的研究。

考慮到課堂時間的有限性,可以借鑒顧佩婭等的做法,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使用網絡學習平臺,將資料查找、目錄制作等技術方面的內容在網絡中呈現出來;還可以為師范生提供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引導師范生將每一階段完成的任務上傳到該平臺,與教師和其他師范生互相交流和學習。師范生也要就每一學習過程進行思考,學期結束時再總體回顧與反思。

這樣的設計引導著師范生實實在在地經歷研究過程,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學術論文。

(四)教育實習與教研能力的培養

教育實習是高師教育中最為核心的實踐機會。師范生初次真正地以教師的身份走進學校、感受教育教學實踐,他們會有很多的感慨、感想和感動。這些感觸是他們以后從教的寶貴財富,因此有必要引導師范生以一定的方式記錄下來。師范生實習中會碰到很多疑惑問題,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平臺供師范生與教師和其他師范生交流。此外,實習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各種現象也需要師范生以研究的眼光進行審視,獲得對這些問題和現象的深度認識。

基于上述思考,我們認為教育實習中可以引導師范生做如下事情:第一,以教育敘事的形式記錄他們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所發生的典型事件,并對這些事件進行思考。將教育敘事放到博客或課程網絡的公共平臺中,供大家閱讀和評論。最好能夠邀請相關專業的大學教師、中學教師、在讀博士、教研員等對師范生的教育敘事進行評論。第二,通過QQ、課程網絡等平臺與教師和其他師范生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共同討論教育教學中碰到的困難。參與交流討論的人員應該包括師范生、實習基地原任課教師、大學指導教師等。第三,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研究知識和經驗,結合實習學校和班級的具體情境,開展“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具體可包括教育實習敘事、行動研究、教學實驗、調研報告、案例分析等。為使師范生參與研究更加充分有效,可以參考顧佩婭等的做法,邀請研究生擔任助教,通過集體合作、個別指導、互相商討等方式參與到師范生的研究過程之中。

這樣,師范生集中鍛煉了敘事和反思能力,也初步地參與到了實踐研究之中。這既能鍛煉他們的能力,又能豐富他們的實習生活,并較為完整地記錄他們實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五)畢業論文寫作與研究能力的培養

有了前面四步的積淀,師范生的教研能力應該有了大幅提高。可以開始獨立地進行一定的研究。畢業論文寫作剛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到了這一步,教師應該盡量少地參與師范生的研究過程,只在必要時給予一定的指導即可。這時,教師要特別強調學術論文的規范,引導師范生掌握學術規范,科學規范地完成自己的研究。

與教育實習相比,這一步驟中師范生開始獨立自主地經歷研究的整個過程,有助于強化他們的研究能力。而教師在學術規范方面的引導有助于師范生養成規范做研究的習慣。

(六)入職初期與教研能力的培養

畢業論文寫作的完成意味著師范生在高師院校的教研能力培養過程順利結束。師范生可以走上教育教學崗位,參與到日常教學和研究過程當中。此時,新入職的教師處于站穩講臺的職業發展階段,對中小學教材還不熟悉,還只能邊緣參與學校的各種組織(教研組)。他們面臨著很大的壓力。這時,大學教師仍有必要以專家的身份對新入職的教師進行引導,指導他們不斷對教育教學進行反思,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校組織中并爭取同伴的幫助,從而對他們正式的教育教學進行感悟和研究,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促進自身發展的目的。此外,步入正式崗位的教師面臨著各種現實的壓力,研究成果的公開已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大學教師要在研究成果公開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導。

上述六個步驟結合高師教育的各個必然環節,環環相扣,輻射了教研能力培養的各個方面,必將在師范生教研能力的培養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當然,實際的教學總是錯綜復雜,這一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將會遇到哪些困難、有哪些步驟需要進一步完善等有待我們接下來在實踐中檢驗。

六、結語

本文以新時代對教師教研能力的訴求為基礎,倡導師范院校肩負起培養教師教研能力的歷史重任,正確把握教研能力的內涵,探求培養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提出將“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課程、“中學教學技能實訓”課程、“學術論文寫作”課程、教育實習、畢業論文寫作等高師教育中的必然環節與師范生教研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并在師范生入職初期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引導,最終優化高師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以教研能力培養為取向的教師教育課程模式,培養和造就具有較強教研能力的教師。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EB/OL]. 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0-07-29/2014-12-2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 試行), 信息公開[EB/OL].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0.html,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6.html.2011-12-12/2014-12-24.

[3] 朱新卓.教師專業化的現代性困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49-51.

[4] 樊潔.科研素質——中學教師亟待提高的教育素養[J].現代教育科學,2003(4):98-99.

[5] 姚婧.研究性學習與高師科研素質的培養[J].教育探索,2003(5):17.

[6] 徐大生.高師學生教育科研能力的現狀及其培養[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4):116.

[7] 朱沛雨.師范生教科研素養狀況的調查與思考——以宿遷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1):19.

[8] 寧虹.“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理解與可行途徑[J].比較教育研究,2002(1):52.

[9] 高雙桂.淺談高師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95-96.

[10] 肖鈺士.論中學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培養[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4):40.

[11] 顧群.教研能力的培養要從激發“問題感”開始——談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研意識的培養[J].繼續教育研究,2008(4):152.

[12] 顧群,楊平.高師學生教研能力培養模式的建構[J].繼續教育研究,2011(3):87.

[13] 李海濤.論轉型期高師生教改意識和教研能力的培養[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97-102.

[14] 肖全民.基于專業化發展的師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養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8(11):58-59.

[15] 苑廣濱.立足專業發展,樹立教研意識——談小教專業(本科)師范生教研意識及能力的培養[J].繼續教育研究,2008(6):151-152.

[16] 周淑紅.高師學生教研意識培養與教學能力培養整合的策略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4):113-114.

[17] 顧佩婭、張燁、古海波.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課研究性教學設計與實踐[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4):44-51.

第8篇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教育;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198-03

一、改革方案提出的背景

高等學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也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重視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開展創新活動,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科教興國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意義。為此,各高校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各種符合學科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1-4]寧夏大學地處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對于理工科專業,當前的工程素質教育方式、方法已適應不了我校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及我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這主要表現在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大,對社會需求、受教育者的需要關注太少。為了解決在教育方式和學生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物理電氣信息學院成立課題組,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重要工作目標,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實踐。結合學院專業設置,充分利用各種有利資源,我們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改革,以期形成較適用于電氣信息類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改革方案設計與實施

1.方案設計。針對本科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各個階段的不同特點,以及已往教育理念的不足之處,課題組提出三層次階梯式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第一層次:針對以往以應試教育為主體的低年級學生群體,我們提出了以學生“會學習”為載體,體現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學院以本科生導師制為基本組織形式,組織各類由學生主講的讀書報告會,舉辦專業基礎課和實驗課程的競賽,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能力。第二層次:我們以培養高年級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為形式,作為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學院以課程設計題庫和畢業設計(論文)題庫建設為條件,學院“大學生電子科技協會”為活動平臺,為學生提供擴展知識、應用知識的更多機會。第三層次:以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專業競賽和學生科研項目為載體,給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展現才華的機會,體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課題組對原有評價體系進行改革。作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應用保障,我們改革考核機制和評價體系,對學生參加的各類實踐環節和科技活動給予學分和成績的肯定。

2.具體實踐。①“會學習”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基礎。為了使得學生在入學后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大學學習,改變中學應試學習的不良習慣,結合本科教學計劃的實施,我們以本科生導師制為基本組織形式,結合各類基礎課程競賽,樹立學生的專業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樣的做法重在改變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帶來的影響。②“能應用”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關鍵。這就要求重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理論課程學習的配套項目,我們建立了課程設計題庫和畢業設計(論文)題庫,以滿足學生在各個不同學習階段的實踐活動需求。通過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進行,學生們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綜合運用知識的基本訓練。作為知識結構的擴展,我們組建了“大學生電子科技協會”,總結出一種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的“輻射式實踐教學模式”。這種實踐教學模式的好處是設備和器材投入少,需要的資金量小,并且師資力量的投入相對較少,但培訓范圍廣,效果明顯,可輻射至全體學生,適合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電氣信息類專業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③“有創新”是學生具有創新能力的體現。通過前面兩個階段的培養,有部分同學表現出了不同于大家的特點,他們在程序設計、產品制作或項目設計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對科學研究有了初步的興趣和能力。針對這部分群體,我們設立了創新能力培養機制,通過這個平臺的多項活動(參加各類競賽、自主科研立項、參與導師科研課題等),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④制訂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實驗、實習、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加強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踐、科研、創新的平臺。并于2008年5月建立了院級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訓基地,使得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向日?;?、可評測、層次化發展。在院級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運行良好的基礎上,又于2009年被寧夏大學確定為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基地。⑤設立了學院大學生作品展廳,學生的大部分作品都被展示出來,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一部分,激勵了更多學生參與興趣,使得傳統意義的課外活動成為教學主體的一個組成部分。

三、推廣與應用

學院提出的“會學習、能應用、有創新”的三層階梯式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生評價體系綜合改革方案,于2005年開始實施。經過5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基本形成了較適用于理工科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有6屆本科生(2003級~2008級)不同程度地從中受益。

1.學院從2005年開始正式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為所有一年級本科生配備具有講師以上職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導師,從教學形式到學習內容上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做了有利的改變。經過幾年的堅持和不斷的改進,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生導師制實行方法。作為知識擴展學習,學院每學年堅持舉辦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基礎、大學物理實驗、英語等競賽活動,多場學生讀書報告會,這些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第9篇

關鍵詞:英語閱讀能力;精讀與泛讀;閱讀技巧

現行的高中英語教學大綱規定:“高中英語教學要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倍遥诋斀駨V東的英語高考試題中,直接考查閱讀能力或與閱讀能力有關的題目占95分以上。因此,對高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此,作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心得,談談如何培養與提高高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一、精讀與泛讀相結合

從獲取語言輸入的環境來分,語言輸入可分為課內的語言輸入和課外的語言輸入;從語言輸入的形式來分,語言輸入有聲音和文字兩種形式。

在我國,在課堂里獲取語言輸入是學習外語獲取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聲音和文字等形式的語言輸入,而主要又是以聲音形式的語言輸入。教師可以用簡單、地道的英語組織教學、控制教學活動和布置課外作業等。例如,開始上課時教師可以說:Good morning,class.Let’s start our English lesson now.在分發作業本時,可以說Give out the exercise books,please.語言輸入還可以通過講授課文、解釋詞匯和進行語言結構操練時提供。

課內的語言輸入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課文教學來實現的。課文教學屬于精讀教學。在課文教學中,我們要結合課文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背景知識,如一些西方人的風俗人情、習慣、文化、歷史等。如告訴學生打聽外國人的年齡,特別是年紀較大的成年人的年齡是不禮貌的;詢問別人的薪水也是不禮貌的;西方人是很講信用的,約會是很守時的;西方人對待圣誕節就好像我們對待春節一樣;西方人是很講究獨立能力的等。

如果僅是靠閱讀課文,是很難提高閱讀能力的,所以在高中階段的平時教學中,就要加大學生的閱讀量,給他們補充課外閱讀材料,要求他們廣泛地讀、大量地讀、快速地讀,這就是平常所說的泛讀。在補充閱讀材料時,要注意體裁的多樣性和題材的廣泛性。如有關故事、人物傳記、游記、天文、歷史、地理、科普知識、天氣、廣告等,應注意由淺入深的階梯性,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課外泛讀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指定閱讀分量,不限閱讀范圍。檢查方式主要通過讓學生寫讀書筆記和組織讀書報告會。讀書筆記和讀書報告會內容主要是主人公的主要活動或主要事物的主要發展過程。

廣泛地讀不僅可以擴大語言輸入量,提高閱讀效率和理解準確度,還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有關的背景知識。讀一些英、美原著更利于他們懂得和掌握有關英美等國家的社會、文化、歷史、地理、宗教、風俗人情、生活習慣等知識,這些知識也有助于我們提高閱讀速度和能力。所以對每一屆學生,平時我都會積極尋找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資料供他們閱讀,并要求他們買一本互不相同的英語讀物,以便他們能互相傳閱,盡可能擴大他們的語言輸入量。

二、閱讀技巧的培養

缺乏有效的閱讀技巧與方法常常會導致閱讀速度慢,如果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對完成閱讀任務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預測(Predicting)――從標題預測文章的大意

在閱讀文章之前,可以對閱讀材料進行預測。預測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閱讀技巧,從標題中預測文章的內容,抓住主題句與關鍵詞,以便快捷地獲取信息,更好地從整體理解文章。不管預測的結果是對是錯,都會使學生的想法更接近即將閱讀的主題。例如SEFC 2A Unit 3《Body Language》一文,看到題目就可猜出是有關“身體語言”的,這是預測的第一步;第二步,我們可以觀察文章右上角的兩幅插圖,左邊的一幅圖是兩個外國朋友擁抱在一起,右邊的一幅圖是兩個中國朋友互相握手。通過觀察比較,就能進一步預測文章主題為論述不同國家的人在交往中表現出不同的身體語言。當閱讀全文后,我們就可以確認或糾正對文章的預測。

2. 略讀(Skimming)――瀏覽全文領會文章大意

針對不同的閱讀任務,可以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有的文章不要求細節理解而只要求掌握大意,這樣可以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掌握全文旨意,掌握篇章結構,在腦中確立該文章所涉及的內容。

3. 猜詞(Guessing)――根據上下文語境來猜詞義

理解詞義是閱讀的基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碰到生詞或舊詞新義。利用構詞法知識,或通過聯系上下文,體會具體語境,猜出他們相應的詞性和詞義。例如,However,most of our ideas about the future are nearly very short-sighted. Perhaps we can see some possibilities for the next fifty years.But the next hundred?The next thousand?(NMET 2000)

這段閱讀材料要求考生猜Short-sighted的意義,根據構詞法,Short-sighted 是short和sight合成后加上詞綴-ed構成形容詞,再結合語境,就不難猜出它的含義是“缺乏遠見的”。

4. 實施逆向閱讀――在問題引導下捕捉信息

中學英語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和考試中的閱讀理解都會在文章后設計出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快捷、準確地解決這些問題,讀者可以根據文章的不同風格、體裁,采取相應的閱讀技巧。

例如,2002年高考閱讀材料C篇,文章篇幅較長,約二百多個詞。材料后面三個問題是以細節設題的,主要考查考生快速處理信息和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閱讀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從命題著手,帶著問題閱讀材料,對那些與解題無關的內容可以一掃而過,著重查找與解題有關的信息。請看這三個問題:

(1)Which theatre offers the cheapest seat?

A.Halifax Playhouse B.City Varieties

C.Grand Theatre D.York Theatre Royal

從四家劇院中的Admission來看,只有Halifax Playhouse的seat最便宜,因為它只需$2,而且Mon:2 seats for the price of one,所以答案應該選A.

(2)If we want to see a play with old jokes and songs, which phone number will you ring to book a seat?

A.502116 B.223568 C.365998 D.430808

從City Varieties這家劇院文中一句話:Laugh again at the old jokes and listen to your favorite songs 可知,只能到City Varieties去,它的電話號碼是430808,所以答案選D.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如遇到諸如上述類型的題材及問題,就應該指導學生采用相應的策略來處理,這樣,學生在做題時既能加快速度又能提高效率。

三、把握超篇章理解

1. 感知字面信息

作者為文,有脈可循。如敘述文多以人物為中心,以時間或空間為線索,按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展開故事;論說文則包含論點、論據、結論三大要素,通過解釋、舉例來闡述觀點。把握文脈,就是根據文體的特點,理順作者的行文線索,抓住線索所串聯的主要事實,然后歸納全文的中心思想。這樣,文章的主題和細節都在一幅完整清晰的認知圖中得以呈現,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也就一覽無遺了。

2. 深層理解寓意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有時會發現作者并未把意圖說明。此時,讀者就要根據字面意思,通過語篇邏輯關系,研究細節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態度來理解文章的寓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深層理解。

深層理解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它必須忠于原文,以文章所提供的事實和線索為依據,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而不能隨意揣測。它要求讀者對文章的表面信息進行分析、挖掘和邏輯推理,因此不能就事論事,以偏概全。如果做到這一點,讀者則可以逐漸完成有知識層面的轉化。

所以,在課堂內外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教會學生能把握超篇章理解。

總之,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時間就能實現的,但只要學生堅持科學得法的訓練,他們的閱讀能力一定會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鄭秋葉.指導閱讀技巧與方法提高閱讀能力[J].中小學英語教

學與研究,2001(2).

[2]孫鐵坤.逆向閱讀是技巧[J].中學生英語讀寫(高中版),2002

第10篇

【關鍵詞】 高中英語;泛讀;技能;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7-0-01

一、使學生明確泛讀的重要性

1、開闊視野、豐富人生

泛讀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人生,以彌補因閱歷、年齡等引起的知識、思想上的貧乏。學生如能明白這一點,便會有一個比較持久的“閱讀動機”。

2、擴大和鞏固詞匯量。

大量接觸各類題材和體裁的文章,(1)可以擴大詞匯量。另外,常用的3000個基本詞匯在絕大多數材料中重復率高,因此泛讀亦(2)能鞏固已接觸過的單詞。

3、提高閱讀速度。

只要不斷地實踐、反思、改進、再實踐,閱讀速度是完全可以得到逐步、有效提高的。

二、指導學生選好泛讀材料

1、難度要適中

文章難度太大,會降低閱讀速度,影響閱讀質量,打擊學生的信心;難度太小,則無法有效提高閱讀水平。

一般認為,生詞率在3-5%之間的文章,為難度適中的文章,此為泛讀的“主食”;生詞率在5-10%的文章,為較有挑戰性的文章,此類文章的閱讀量要適可而止;而生詞率超出10%的文章一般被認為是難度較高的文章,不適于作泛讀材料,但可偶爾涉獵,因為這可以產生一種“學然后知不足”的“牽引力”。

2、題材、體裁要廣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這沒錯。但若一味地讀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思維便得不到開闊,所以,閱讀也不能“挑食”。

三、具體泛讀技巧的培養

1、具體閱讀技巧

(1)速讀(fastreading)。主要有如下兩種:

①略讀法(Skimming)

要領是在能基本理解文意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通讀全文。此法一般能解決how,why之類的問題。略讀時,要特別注意文章首段、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尾句,這些地方往往點明文章、段落的主旨。在通讀之前若先讀這些部分,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②查閱法(Scanning)

在回答具體問題(細節問題)時往往不必通讀文章,而只需帶著問題或與問題相關的字眼進行查閱式的閱讀,此為查閱法。此法一般能解決what、who、where、when之類的問題。使用該法時注意:第一、文章結構和順序的排列。第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所需信息(問題)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詞語上。把握這兩點,一般可快速鎖定所需信息的范圍。

(2)細讀(intensivereading)

有些段落、句子我們必須反復推敲、琢磨,此為細讀。精讀課文要求全篇細讀,泛讀則根據需要“局部細讀”。

2、摒棄不良的閱讀習慣

以下不良習慣嚴重影響閱讀速度和語感的培養:

(1)口讀。閱讀時讀出聲音。

(2)唇讀。閱讀時并不讀出聲音,但嘴唇仍在“念念有詞”地輕微蠕動。這是一種變相的口讀(下面的喉讀亦如此)。

(3)喉讀。閱讀時雖不出聲,但喉頭仍在蠕動。

(4)指讀(或“點讀”)。閱讀時視線隨手指頭或筆頭的移動而移動。

(5)心讀。閱讀時雖然不出聲,唇、喉等亦不動,但在意念上仍對每個單詞進行默讀。

(6)逐字讀。閱讀時不是以一個短語、意群為基本單位,而是孤立地以一個個單詞為單位。

(7)回讀。閱讀時不斷地重復已經讀過的詞句。

(8)譯讀。閱讀時先把英文翻譯成中文后再進行理解。

四、建立監督、指導和激勵機制

只把方略拋給學生,而不對他們的泛讀加以監督、指導和激勵,學生很容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筆者的做法是要求學生每周寫讀書報告。報告分兩個部分:(A)計時閱讀,(B)自由閱讀。計時閱讀要求精確計算閱讀時間,這樣學生能獲得一種成就感、進步感(楊華堂,2006)。自由閱讀則無此限制。

下面是筆者設計的一個模式,供參考:

A.計時閱讀(建議用“三次法”)

1、第1次閱讀——嚴格監控

內容包括文章總詞數、生詞率、閱讀時間、閱讀理解準確率、閱讀速度、備注等等。

注意,以下幾個數據有必要給學生正確的引導。

(1)詞數。根據高中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歷年高考試題,每篇材料的篇幅最好控制在300個單詞左右。

(2)生詞率。以3-5%為宜。

(3)準確率。一般以答對文章后面的問題數在總題量中的比例為基準。所以計時閱讀的材料最好找那些后面有提問的文章,以便學生自評時有據可依。

(4)閱讀速度。單位是平均每分鐘的閱讀詞數(wpm)。一般以60-70wpm為宜。

3、第2次閱讀——失誤反思

內容包括(1)影響理解的原因(語言點、閱讀方法、心里因素等)。(2)解決辦法和結果。

4、第3次閱讀——深入學習

內容包括(1)概括大意。(2)讀后感。(3)其它語言點的習得。但是不必每篇都進行這樣的“深入學習”,那樣會導致泛讀“變味”,變成精讀。泛讀是可以容忍模糊理解的(楊華堂,2006)。但偶爾對文章的某些段落不妨“擇優精讀”。

B.自由閱讀

指閱讀時自己把握時間、數量、次數、方式等,但在報告上(或在原材料上)亦可做些簡單記錄或劃符號。由于它沒有應試方面的壓力,因此可作為計時閱讀的一種有益補充。

無論是計時閱讀還是自由閱讀,對中國高中生來說,英語文章總有一種陌生感,比中文難,因此履行計劃時難免會“前功盡棄”。這時,教師要起到“監督、指導、激勵”的作用。

五、結語

語言的學習主要靠積累,泛讀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只要師生能不懈地去努力、開創,注重訓練以及理論指導,學生的泛讀技能不斷取得階段性的提高是可以實現的。

參考文獻

[1]Francoise Grellet (2000)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People’s Education Press & Pres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ngland

第11篇

隨著高中英語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兼顧班里不同層面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反省我們高中英語教學,低效學習、無目標學習的現象普遍存在,因而導致這些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習英語產生懼怕情緒甚至是逆反心理。究其根源,主要是缺乏學習目標導向、自主學習能力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指導,而科學有效的學習策略是學生學習成功的保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以目標為導向,幫助高中生掌握英語學習策略,以提高學習者的能力。

2. 以目標為導向的高中生英語學習策略的實施和評價

不同的學生所使用的學習策略是不同的,而英語語言學習策略的使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完成一個語言活動至少會用到一類策略或是幾類策略的組合,而且活動的不同階段的策略也各有不同。

2.1 策略一:以目標為導向,把握新舊語言知識的聯系

高中生應以學習目標為導向,學會把握單元間新舊知識的聯系。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模塊一和模塊二為例,這兩個模塊共有10個單元。如果從宏觀角度,圍繞一個中心任務主題,縱橫聯系相關、相近內容的單元,學生就會發現,可以把下面四個單元的內容重新整合,探尋到一條連貫的學習線索和思路:因為Unit 1 Friendship 的話題是“朋友和友誼”,Unit 3 Travel journey的話題是“旅行和描述一次旅行過程”,這兩個單元的課文可以以“朋友和一次難忘的旅游”為線索,學習任務可圍繞這個線索設計話題,可就此話題展開討論,回想以往與朋友一起旅游的經歷,通過親身體會,探討一個真正的好朋友應具備的品質和性格特征等。也可以在學習模塊二Unit 1 Cultural relics(話題內容是“文化遺址保護和國內外著名的遺址”)和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話題內容是“野生動物的保護”),回顧模塊一Unit 1和Unit 3的知識,把Unit 1 Friendship和Unit 3 Travel journey兩個單元的話題再延伸擴寬。學生在重新整合單元間新舊知識和從事各項活動中,他們已經主動地學會運用一種或者多種學習策略。比如:認識策略中的“借助聯想建立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在學習中,善于抓住重點,做好筆記,并能對所學內容進行整 理和歸納;在新舊語言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和調控策略中的“主動拓寬英語學習的渠道;與教師或學生交流學習英語的體會和經驗”等策略手段幫助其學習。

2.2 策略二:以目標為導向,滲透資源策略

課本作為學習英語的載體,從內容方面講,過于單一,提供的閱讀材料不夠豐富,語篇的文本缺乏真實感和真實性,所以學生很難對語言本身以及語言現象產生興趣,所以還要選取一些適合課外閱讀的材料。如何選取適當的課外閱讀材料呢?第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水平選難度適當的文本材料。內容太難會挫傷自信心和閱讀的積極性,太簡單容易產生厭倦,提高不了閱讀水平。第二,選取時代感強、語言鮮活、內涵豐富、題材多樣、貼近生活的文章,適合高中生心理和閱讀興趣。如果學生對材料感興趣,從內心深處自發地愿意讀下去,那意味著閱讀已經一半成功了。第三,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分享自己找尋的文本材料,學生積極參與,容易產生共鳴,并能保持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

2.3 策略三:根據學習進展,在閱讀中提升英語學習能力

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迅速地抓住文章或段落的主旨大意或中心思想,這是作者要表達的核心內容或主要觀點。高中生可以嘗試并掌握以下三種方法,比如:讀文章的首尾句找主題句。如果作者采用演繹法,先拋出話題,再圍繞話題詳細展開, 主題句會在句首呈現給讀者,開門見山,主旨明確;如果作者采用歸納法,先分述各種情況或細節內容,再總結,主題句會在段落結束部分出現,抓住了主題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其次,在段落中找題句。有些文章的主題句在文章的中間,這種文章往往以一句或幾句話引出要表達的主題,在主題句后面再陳述細節或進行論證。第三,采用歸納分析法形成主旨大意。有些文章或段落無明顯的主題句,但字里行間無不體現文章的主題,這就要求學生通過描述或分析,總結歸納文章的主旨大意。

2.4 策略四:掌握猜詞義技巧認知新學語言項目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高中生來說,在英語閱讀中最大的攔路虎就是生詞,如何學會利用語境(根據上下文已知信息)推測、判斷某些生詞的詞義,擴大知識面,提高閱讀能力,這就需要學生掌握各種猜詞義技巧。

其一,根據定義、舉例、描述猜測詞義。如一些標志性的短語,表示解釋的namely, that is (to say), mean, refer to, in other words, be known as等;表示舉例的such as,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等。例如:As usual a lot of people were present in Akbar’s durbar, the place where the king worked and lived. 后面的同位語the place where the king worked and lived.可知四個選項“A. court B. workplace C. factory D. office” 的答案應該是A。

其二,利用同義詞(Synonym)、反義詞(Antonym)或標點符號猜測詞義。例如: The High Court of Galicia says that judge ordered Mr. Garzon to report to the court every week. The suspect is barred from leaving Spain and not permitted to drive a train for six months. 通過下文的not permitted我們可以得知barred與not permitted to同義。

其三,根據定義法或標點符號法猜測詞義。生詞往往出現在前面,定義或解釋往往在后面,常有定語、定語從句、同位語或從句出現。標點符號有暗示作用,如破折號通常是前面的解釋、說明或補充,冒號用來列舉或解釋。

(以下節選自2013年重慶卷閱讀理解D篇,保留原題號)。

It is filled with symbiotic exercises, too: unimaginable quantities of creatures, little and large alike, mix within its depths in a kind of oceanic harmony, giving to the waters a feeling of heartbeat, a kind of sub-ocean vitality.

70.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symbiotic” mean?

A. Living together B. Growing fast.

C. Moving harmoniously D. Breathing peacefully

(答案為A)

3. 基于學習策略的評價

3.1 英國基礎教育領域流行的學習評價契約

教師在開始新單元教學之前,可以嘗試目前在英國基礎教育領域流行的學習評價契約,即通過與學生商議之后共同簽訂一份契約。以下就是一份典型的學習評價契約。

學習及評價契約表

1. 即將學習的主要內容:

2. 我準備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3. 我已經知道的有關這些問題的信息是:

4. 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找尋的信息是:

5. 我準備從何處查找獲取這些信息:

①課本( ) ②專家訪談( ) ③實驗( ) ④雜志( ) ⑤百科全書( )⑥報紙( ) ⑦電視電影( ) ⑧博物館( )

6. 我主要的學習方式是:

7. 應該采用什么樣的評價方式:

簽訂契約的目的:__________

契約的有效時間:__________

學生簽名:__________

教師簽名:__________

3.2 教師應該將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活動的始終

也可以采用“檔案袋法”(portfolios)和“展示法”(exhibitions)。教師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成長記錄檔案袋,鼓勵學生放入記錄平時表現情況(如值日報告評分、英語周活動參與項目的獲獎情況)、學生在校內外學習過程中創造的個人成果(如讀書報告、朗讀的錄音帶、市或地區英語能力競賽的聽力或閱讀材料)方面的文件資料等?!罢故痉ā保╡xhibitions) 可以以多種方式呈現,比如每節課的值日報告,英語周演講內容,課內外舉行的辯論會結果,甚至書寫漂亮的作業本等。

總之,為激發高中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其英語學習的愛好,進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學生成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和學習者,一個訓練有素的思考者。

參考文獻

[1] M. E. Lockheed (1996). Assessment in transition: learning, monitoring and selectio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Pergamon Press, 1996.

[2] 王凱. 發展性校本學生評價研究[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第12篇

一、導

“導”即引導、指導。對于職初教師的成長,學校的引導,專家、名師、骨干教師的指導必不可少。

1.規劃中 “導”

人有了目標,才會向著這個目標去奮斗,才會有強大的內驅力。金小的每位職初教師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根據自我現狀分析與發展愿景制定了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發展規劃,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與措施。

例如,實施“與名師同行工程”,利用校內外各類名師與職初教師結對子,定期開展聽課、交流活動, 促進職初教師的快速成長,使職初教師迅速向骨干教師的行列邁進。

2.多層面培訓中“導”

為滿足不同職初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引領職初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學校實行了多層面培訓。例如,組織職初教師積極參加市、區級教師培訓,新教師上崗培訓;赴重慶、杭州、海安等地參加數學教研活動;赴海南參加力學本部全國名校聯盟活動;赴上海黃浦外國語小學參加影子培訓,觀摩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通過名師的指導,提升職初教師的教學素養,同時聘請有關專家來校上課講學,在校內開展“自在講壇”活動等,使職初老師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

我校的“自在講壇”系列活動,通過本部骨干教師的專題講座,指引職初教師專業化發展,拓寬職初教師發展思路,深受老師們的喜愛。如朱莉老師“追求課題價值,享受研究過程”的講座,使老師們對個人課題的操作流程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從“兩基”到“四基”的對新課標解讀,在教學實例中給大家做了翔實的闡述;與家長溝通的藝術,讓青年教師受益匪淺。彭柯柯老師的“讓學生在情趣中學習漢語拼音”重點強調了漢語拼音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的相關策略;《走近繪本》,讓大家學會了培養學生繪本閱讀能力的策略;精選圖片、教會看圖、愛上寫作,為低年級語文看圖寫話教學指明了方向。本學期張翠玉老師的《給班主任的十條建議》,劉娟老師的“個人課題”五步研究法,都給了職初教師很多的啟示。

二、學

“學”即學習,明確要求、自主學習、相互學習、向名師學習。對職初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教育實踐,盡快完成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所以,職初教師的真正成長離不開具體實踐,必須為職初教師提供機會,幫助他們在實踐中磨煉、反思、成長。學校通過開展多項活動,努力創建“學習型團隊”,讓自覺學習行為在校園內蔚然成風,讓學習成為職初教師的內在需要。

1.課堂教學中“學”

(1)職初教師預上課制與跟蹤聽課制

預上課制就是職初教師的每一節課都要在精心預設、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提前一天到校內師父那里進行說課預上,以達到最佳的授課狀態。

跟蹤聽課制就是針對某一個職初教師的課,教管人員全程參與,定時定點跟蹤聽課,及時反饋交流,定時集中診斷,指出問題所在,給出改進的方法,促進職初教師迅速成長。

(2)開展多項活動

“魅力課堂展示課”“教管人員公開課”“主題式互聽課”“區級展示課”“自在杯賽課”等一系列活動,讓職初教師在聽課、評課、議課的過程中,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2.教育科研中“學”

學校積極邀請專家來校講座、指導,如市語文教研員芮瓊老師、區教室發展中心許列華書記、力學本部教科室主任陳芳等,讓職初教師初步領悟到教科研的真正含義,更加堅定了做好教科研工作的決心。同時要求他們認真撰寫論文與課題,根據自身要求,結合教學實際,把課題研究真正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結合起來,提升科研能力。

3.專題培訓中“學”

學校將每周二或周四下午兩節課后的時間定為職初教師的專題培訓時間,由教導處牽頭先后開展基本功訓練、讀書報告會、新課標學習、朗誦、白板課件制作等系列學習活動,并進行考核,以提高職初教師的業務能力。

(1)基本功

我們發現,教師在黑板上板書什么樣的字,學生就會模仿什么樣的字,因此教師的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都非常重要,職初教師每天練習,由專人負責檢查、記錄、通報。經過一學期的訓練,職初老師的書寫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很大進步。為提高職初老師們的普通話水平,學校積極組織演講比賽,以賽促練,掀起老師們苦練基本功的熱潮。

(2)讀書

讀書可以明智益趣、修身養性、心情愉悅。學校鼓勵教師多讀書,讀好書,特別是職初教師,每次填寫讀書筆記,可剪貼,可摘抄,并記錄反思,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定期開展讀書報告會,讀書沙龍活動,讓金小職初教師愛上讀書,樂于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3)新課標學習

新課標的學習,職初教師沒有絲毫馬虎,并對自己教學中的實例、課例中存在的問題,一一進行了剖析。張穎老師由新課標的學習聯想到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林晨老師指出:美術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史潁老師強調要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李龍飛老師明白了信息技術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王曉云老師對“如何打造高效英語課堂”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

(4)白板培訓

白板培訓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自學階段,根據白板公司所提供的材料進行自學,記錄有疑問的地方。第二個階段為專家指導階段,答疑解難,提高職初教師白板課件制作的水平,使白板技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三、議

“議”即職初教師在團體中的互動式交流,將自己在學習中的所思、所想、所獲,與大家分享,激起思維的火花。

1.集體備課中“議”

集體備課是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必要前提和保證,它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群體智慧,使教師們在研究與交流的思想碰撞中,博采眾長,取長補短。我校分學科固定集體備課時間,為準確把握教材,正確定位教學目標,提高職初教師研究能力提供了保證。

2.說課中“議”

組內開展各學科說課活動,通過交流,職初教師明白了備課首先要把握重點目標,然后,再思考用什么樣的方式、環節去達成目標,最后,還要有對目標完成程度的思考與反思,并且能夠在設計上大膽嘗試,有所創新。

3.教學沙龍中“議”

學校教師定期聚集在一起,開展教學沙龍活動。職初教師會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講述自己在課堂常規教育方面的做法和看法。之后,提出日常教學中的困惑。隨后,學校骨干教師將會根據職初教師們的問題,耐心地進行解答,提出錦囊妙計。包括注重激勵機制,獎罰結合;注意樹立典范,用典范影響全體;強調反復訓練,直到做好為止......

四、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