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30: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心得體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研究工具與方法
采用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包括兩部分:(1)護生對護理專業的了解、護士社會地位的認同和從業意愿的調查。(2)學習興趣調查表[4]。將學習興趣調查表設計成4個部分,包括:知識5項、技能8項、態度5項、綜合素質2項,共20項。以上問卷調查在專業思想教育前后分別對護生采用不記名方式進行,兩次調查均由專人將護生集中,說明調查目的和意義,由護生填寫后當場收回。發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統計學方法應用PEMS3.1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結果
專業思想教育前后護生對護理專業的了解、護士社會地位的認同和從事護理工作的意愿情況見表1,教育前后護生的學習興趣比較見表2。調查顯示,專業思想教育前后比較,護生對護理專業的了解、護士社會地位的認同和從業意愿有顯著性差異(P<0.05)。調查顯示,專業思想教育后,護生學習興趣明顯高于教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
3討論
護生的專業思想與護生的學習有著密切的關系。肯定的、積極的專業思想是推動人們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內在動力。有無良好的專業思想,不僅關系到護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還關系到護生未來就業的素質基礎和事業的成敗[5]。因此,從護生進入學校開始,就應進行專業思想教育,把專業思想教育貫穿教學工作的始終,比教師僅在口頭上進行專業思想教育效果要好[6]。
3.1講好緒論課,激發護生的學習興趣緒論是護理學基礎的開篇,它介紹了護理的產生和發展情況、課程的學科性質等,講好它對護生專業思想的樹立和學好以后的專業課程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緒論的授課中,通過講授法使護生對護理專業的形成和發展、南丁格爾對護理學的貢獻有了初步的了解;觀看南丁格爾的電影則讓護生了解了護理事業開創者的風采以及護理學在人類健康中的巨大作用,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洗禮,并領悟了護理事業的崇高和偉大;聘請優秀畢業生回校上課,用身邊優秀護士的親身經歷和體會教育護生、感召護生、啟迪護生。課后安排護生書寫學習心得體會,讓護生自己思考判斷,真正接受“護理工作是崇高和偉大的事業”這一價值觀。從護生的心得體會里統計到,有95%以上的護生認可了護理專業,并表示要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按護士的職業素質要求規范和完善自己,為將來從事護士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影響護生的學習,而且還會影響護生一生的發展,同時良好的師生關系還是實現最佳教學效果的有力保證[7]。與護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護理教師良好的道德水平、高雅得體的言行舉止及對護理工作的興趣和熱愛會使護生感到可親、可信[8]。因此,在護理教學中,護理教師應時刻保持端莊的儀表和優雅的舉止,把真摯的感情運用于護理教學與護生的交流中,使護生感到教師和藹可親,護生就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提高了學習興趣。
3.3采用階段目標學習法,鞏固護生的專業思想階段目標學習法是針對目前中職護生學習基礎較差而采用的一種漸進式的學習方法,它遵循了操作練習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規律,避免了護生由于復雜的操作而無從下手,同時也避免了由于重復進行某一動作而產生厭倦情緒。階段目標學習法不但讓護生在操作練習中既有壓力,又有動力、目標,還能在練習過程中保持始終如一的學習熱情、興趣。同時,通過在操作練習中扮演患者與護士,使護生既理解了患者的痛苦和感受,也體會到了護理是一門藝術,從而在練習過程中時刻以護士的良好職業素質要求和完善自己。綜上所述,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融入專業思想教育,可以幫助護生形成良好的專業思想,提升護生專業思想境界,促使護生在熱愛專業的基礎上勤奮學習[1]。
作者:李宇寧 單位:北流市職業教育中心
煙草行業統計工作心得體會
為全面有效地完成決策管理系統數采日報工作,我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云南省統計法實施細則》和《煙草行業統計工作管理辦法》,努力學習統計學原理及相關專業知識,嚴格按照《國家煙草專賣局行業卷煙生產經營決策系統運行管理辦法》的要求做好工作。
決策管理系統由產品數碼跟蹤系統、工商數據采集系統、數據中心三部分組成,旨在及時、準確、全面地采集生產經營數據,逐步構建行業統一信息平臺,實現行業"系統集成、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為行業宏觀調控提供決策支持。
為保證決策管理系統安全、穩定、可靠運行,充分發揮決策管理系統的作用,數據的審核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省公司對數據質量和上報時間的管理非常嚴格。從事統計工作十余年,我日漸一日地感覺到:數據是統計工作的靈魂,確保數據質量是統計部門和統計人員的天職,統計業務水平的高低是影響統計數據真實性的基礎原因,職業道德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就要求統計人員要全面熟悉、了解并掌握數采上報的相關要求和工作流程,以嚴謹、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完成任務。每天對三個系統的數據進行認真核對,若有差異必須及時查找原因進行改正,由于零售戶退貨、商商調劑、罰沒煙、新品上市及操作失誤等原因而影響到數據與真實情況出現差異時,應及時與營銷中心、物流中心負責人匯報,查找原因,與有關人員聯系,做好手工修正、數據補報,確保數據的一致性與連貫性。
省局(公司)要求各地州公司高度重視數據上報工作,加強管理,梳理及明晰業務流程,建立數據上報問責制,明確責任、責任到人,對于工作嚴重失誤的要追究責任,省局(公司)將定期通報數據上報情況。
最新青年教師個人心得體會
課,是學校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組成單位,教師專業生活的許多領域都同課緊密相連。聽課是教師最簡便的學習方法之一;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聽課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功,聽課的方式方法如何,將影響著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而且聽課又是評課的前提,只有認真聽課才能進行客觀的評課。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聽課評課作為一種發現、思考和提煉的教學研究活動,直接對我們教學的關注焦點作出反應,從而更能有效地促進聽課者和上課者教學能力的提高。經常聽課,有利于教師之間進行業務交流、切磋、互動,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聽不同科目的課,可以跨學科交流,促進優勢互補,文理交融;有利于青年教師學習優秀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使自己能更快地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有利于良好教學風氣的形成,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但我常發現許多老師對聽課產生了誤區,主要表現在:
①對聽課的內涵不甚理解,以至于不知道聽什么、要怎樣聽。
②思想不夠重視,把聽課當成一種任務來完成,以至于出現馬虎應付者有之;做其他事情者有之;只當記錄員者有之,完全失去了聽課的效果,達不到聽課的目的。
③聽課老師課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即沒有掌握好教材和課標要求,以至于不能較深入地對授課老師的教學環節進行評議,評課無話可說種種現象表明,要提高聽課的效率,必須加強對教師聽課的培訓,特別是在新課程的環境下,教師聽課的程度如何,對教師的自我反思、教師的專業提升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聽課呢?
我認為聽課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聽
聽教師授課時的起、合、轉、承、導是否流暢、自然、貼切;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是否靈活;外顯在學生的言語表達上是否清新、富有創意等。例如聽上課老師是怎樣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的?是怎樣啟發學生思維的?是怎樣指導學法的?是怎樣鞏固新知識的?是怎樣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的?只有這樣多問幾個為什么,聽后對本節課的成功和失敗進行客觀分析,才能達到心中有數。
而要做到這些,聽者在聽課之前必須有所準備。首先,要掌握課程標準中的具體要求;課前了解聽課內容、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聽課重點。其次,要了解上課教師的教學特點和聽課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聽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看
看教學流程的設計、推進是否合理,層次是否明晰;教師的角色是否自覺轉變;教是否自覺主動地向學轉移;教師是否心中有學生;教師是否關注弱勢群體;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否高漲;學生的參與面、思維度是否看得見,摸得著;教師是否善于捕捉課堂生成點,把生成點演繹成課堂亮點;教師是否在走教案劇等。具體的就是看上課老師的板書、教態,看上課教師使用的教具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看學生的表情、板演、練習,看上課老師教學時間的分配,看課堂上是否全過程都讓學生參與,還要看課堂上老師與學生是如何打交道的,等等。
因此我們在聽課過程中要善于發現意識背景中長時間積累建立和鞏固起來的有缺陷的運用理論,提出有價值的教學問題,并思考改進方法,提升自己的素質。
三、記
記錄聽課時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內容。記聽課的日期、節數、班級、學科、執教者、課題、課型;記教學的主要過程,包括主要的板書要點;記學生在課上的活動情況;記本節課的教學思想和教材處理情況,了解課堂上是否做到面向每一個學生,在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前提下是否兼顧兩頭(優秀生和基礎差的學生),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記對這堂課的簡要分析。記錄要有重點,詳略得當。教學過程可作簡明扼要的記錄,講課中符合教學規律的好的做法或存在的問題可作較詳細記載,并加批注。
四、思
就是想一想這堂課有什么特色?執教教師是否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展開教學?教學目的是否明確?教學結構是否科學?教學思想是否端正?教學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教法是否靈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調動?寓德育、美育于教學之中是否恰到好處?教學效果是否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否得到培養?在師生的交往、互動中,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聽者聽后可設身處地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這節課我該怎樣上、假如學生向我這樣質疑怎么辦、為什么她的學生聽課興趣這么濃等等。
因此,課后對行為實踐作出總結、歸類聚焦,分析判斷教育教學現象之間的相關聯系或因果關系,教師的教材處理是否得當。某一環節的教學若由你來執教,是否有更好、更妙的處理方案。聽課教師應學會去粗存精,摘要錄,有了感受、觸動,立刻用簡潔的語言予以批注,待課后抽空再制成聽課卡片,便于以后檢索之用。
五、談
就是和授課老師、學生交談。可先請上課老師談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與感受,請學生談對這節課的收獲與不足,統計學生對這節課的滿意情況和目標達成情況,然后再由聽課老師談自己對這節課的看法,談這節課的特色,談聽這節課受到的啟迪與所學到的經驗,談這節課的不足之處,談自己的思想與建議。交換意見時要抓住重點,做到明確的問題不含糊,吃不準的問題不回避,但要注意可接受性,切忌信口開河、滔滔不絕,夸夸其談。要突出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特別是教學效果方面,因為一堂課的優劣,最終還是體現在教學效果上。
總之,聽課是教師的一項必不可少的、經常性的職責與任務;聽課既是教研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提升的需要;聽課是一項需要精力和心智的活動,宜及時交流,分享智慧。帶著問題聽課,能夠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財富,它就是一種思想和行動的對話。把自己當成研究者,欣賞他人,提升自己。聽課可以欣賞他人如何處理教材,欣賞他人教育教學技巧,欣賞他人如何喚醒學生。
在新課程的環境下,如果年輕老師聽課時能做好一聽、二看、三記、四思、五談,那么肯定會有所收獲。這不但會促進教師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也會提升青年教師的授課水平,而且有利于青年教師的專業提升,以便快速適應新課程和新形勢的發展。
最新青年教師個人心得體會
通過學習教師誓詞,使我知道了我校的教師誓詞:這是我的學校,我在這里工作、學習、生活,成就優越的人性和人生幸福,是我的價值追求對工作滿腔熱情,對學生滿懷熱愛,對同事真誠相待,對家長尊敬有加,以扎實的學識和堅實的行動贏得學生的喜歡,同事敬佩、家長滿意,社會稱贊,以仁愛之心和慈悲情懷奉獻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作為一名年輕的人民教師,自己首先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注重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把學習誓言落實到日常教育教學和生活中去,爭做學生的表率,通過自己的言行讓學生知道教師的哪些方面贊成,哪些方面反對,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接受教育;還要融入到學校和社會各種精神文明的創建活動之中,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發揚團隊合作精神,克服困難,要熱情幫助別人,特別目前學校發展處在十分關鍵的階段,需要我們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埋頭苦干,要多吃點苦,多磨練自己,積累經驗,吃苦在前,享樂在后,與學校的發展共成長,從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看到教師職業之偉大,職責之重要。再對照我們的教師誓詞,你會有一種英雄主義情緒在心中蔓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似乎沒有什么困難是自己克服不了的了。但是回到現實中來之后呢,就我們實際的教學生活中感受而言,教師職業其實更多的是平凡瑣碎,足以讓教師感到雜亂無章,難以摸到頭緒的。這時你的心理還能承受嗎!
最新青年教師個人心得體會
教師”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職業,踏上講臺成為了一名教師,那時的興奮難以言表因為終于可以站在講臺上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轉眼間半年過去了,我也漸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酸甜苦辣。在這半年中能夠順利、開心完成工作,我要感謝學校領導的關懷和信任,感謝熱情給予我幫助的每一位教師,在業務上給予我的指導,都讓我受益匪淺,沒有他們的幫助和鼓勵就沒有我今天的成績。這段時間里,我深刻體會到了做一名教師的艱辛和快樂。因為年輕,活力有余而經驗不足,熱情有余而沉穩不足,但這更激勵我加倍投入地工作、努力地學習和深刻地反思。我認為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時刻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教師是一份平靜的職業,教師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態決定教師的素質和教育教學工作業績。教師要以良好的心態勇敢地面對挑戰,適應時展的需要。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主動去做,這樣不但會鍛煉自己,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同時也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機會。作為一名教師要有奉獻精神,不去計較個人得失。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們,我們就已經很落伍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對較弱的地方,只要不斷學習,去吸收時代的、別人的、科學的、優秀的東西。學會學習,就會成功。
二、懂得感恩是教師成長的必備素質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老師,得有一顆感恩的心,也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態。因為感恩,你才有愛心,才會愛生活,愛從事的工作;有了愛心,才能長智慧,有了愛心,你才會努力,才會勤奮,才會反思,才會堅持,才會成長……現在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我覺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源于感恩,是在感恩中靜心學習,盡心工作,用愛心回報社會。
三、反思是新教師成長的途徑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說,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是膚淺的知識。因此,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們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學行為,從教材解讀與設計、教法與學法的選擇、課堂細節的處理等層面去反思。作為日常的教學,我常常用這樣的幾個問題去反思自己的教學:這節課,我投入激情了嗎?對教材的解讀,有更恰當的角度嗎?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合理可測嗎?這節課中最難忘的一個細節是什么?這節課最大的遺憾是什么?如果重新來教這節課,哪個地方最值得改進?反思的深度,決定著教學所能達到的高度。活躍在教壇上的大師們,其實也是反思的高手,也是通過一步步的成長,才成為今日的“明星”。
作為一個老師,我們除了反思教學,還可以反思為人處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東西。同時,要邊反思,邊記錄,用鍵盤留下文字,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學提供鮮活的案例。
四、有愛心、耐心,認真對待每一個孩子人的智力是不等的,有差距的,也就造成了學習的差異。要想把孩子都達到統一標準是不可能,也就是說教好所有的孩子是不容易的。用統一的眼光看不同的孩子是不對的。要用不同的尺子來量孩子,發現孩子與與眾不同的長處。千萬不要用一把尺子來量所有的孩子,那樣你滿眼基本上都是差的孩子。孔子弟子三千,賢者才七十二。愛因斯坦小學呆頭呆腦,學校開除;黑格爾大學畢業,輔導員的評價:“此人智力中等,不善長哲學”。沒有想到開了個天大的玩笑,黑格爾成為哲學大師。孩子的發展有快有慢,我們怎能憑孩子的一時表現,判斷他的一生呢?
Abstract:Objective nursing experience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the experience ofanalysis and discussion. Methods 60 cases of gynecological laparoscopic surgerypatients from 2013 March to 2014 April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take care of routine nursing during operation,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during operation. Afte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nursing,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0%, control group total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care ofpatients was 70% (P < 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effective nursing comprehensive operation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o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laparoscopic surger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promote patient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surgery, reduce medical disputes related, and establish a good reputation and image for the hospital,the nursing mode is worth to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laparoscopic operation; intraoperative nursing; experience
本研究就婦科腹腔鏡手術的術中護理心得體會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現報告如下,供研究和參考。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護理模式進行術中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術中護理干預,護理結束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實驗組患者年齡在18-32歲,平均年齡為(19.32±8.57)歲,體重在45-64kg;對照組患者年齡在19-33歲,平均年齡為(19.54±8.12)歲,體重在44-65kg。經確認,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經確定為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且排除心、肝、腎功能嚴重受損及意識障礙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條件。其中有23例異位妊娠患者,17例卵巢囊腫患者,11例黃體破裂患者及9例子宮肌瘤患者,另,兩組患者的年齡、疾病類型、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兩組間的數據可進行比較和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護理模式進行術中護理,護理人員在手術室聽從醫生的安排進行護理工作,手術過程準確無誤地給醫生傳遞手術工具,并為醫生擦汗等。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術中干預,具體的操作措施如下:
(1)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首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為患者講述相關的臨床疾病知識及手術操作方法、介紹和說明腹腔鏡手術的優越性,以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心理,穩定患者的治療情緒;講解相關的成功案例,為患者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減少相關的治療阻力,用良好的手術心態進行手術。
(2)為患者建立人工氣腹并用套管針進行穿刺,在臍部作切口并將套管針插入腹腔內,將套管針芯拔除后,將穿刺套管側孔連接CO2通氣管道,腹壓維持在13-14mmHg,并調整氣腹機的氣腹速度,將其設置為低、中、高三檔,采取先低速后高速的原則。
(3)在手術過程中,進行密切的窺鏡觀察,在窺鏡下對下腹的不同部位進行監視,并將第二及第三操作套管置入其中,根據手術需要,主動積極地為醫生傳遞分離鉗、電凝等手術工具。
1.3 觀察指標
對采取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術中護理的對照組患者和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術中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進行觀察,護理總滿意度越高,表示患者的護理效果越好,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項,其中非常滿意10分、滿意5分及不滿意0分,護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
1.4 數據處理
對采取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術中護理的對照組患者和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術中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進行統計學分析,研究結束后,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進行對比分析,使用率(%)表示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進行對比和分析,P
2 結果
研究就跟表明,采取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術中護理的對照組患者和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術中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存在明顯的差異(P
3 討論
婦科腹腔鏡手術是婦科的常見手術,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和發展,腹腔鏡手術在臨床醫學中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自臨床應用以來受到了眾患者及專家的一致好評,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臨床應用。婦科腹腔鏡手術的技術含量較高,具有較高的手術難度,故在手術過程中,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極其重要,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促進手術效率提高,減少相關醫療事故的重要手段[1-2]。
鄒志寬
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外科,廣東韶關 512700
[摘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各樣的疾病也隨之出現。近十幾年來,不少人髖關節常常出現疼痛,活動障礙等現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如果無法采取非手術治療的情況,就需要采取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方法進行治療,進而使患者的關節功能逐漸恢復過來,有效解除了患者的痛苦,還為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保證。
[
關鍵詞 ]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臨床效果;體會
[中圖分類號] R68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a)-0145-02
近十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們因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髖關節炎等疾病,經常疼痛難忍,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是恢復髖關節功能最重要的方法,同時也能夠有效降低髖關節畸形機率[1]。尤其是對于治療骨性關節炎、無菌性股骨頭壞死等病癥極為有效,不僅有效緩解了患者病痛,同時還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了探究68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臨床效果,并通過手術前后的額Harris評分[2]就可以得出相應的結果,對此,本了詳細的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統計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患有髖關節病人共有68例,其中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33例,患者的年齡均在40~75歲之間,病程2~40年,平均4.8年,所有患者均有髖關節活動阻礙,十分疼痛,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其中有陳舊骨折患者有25例,鮮骨折有15例,股骨頭壞死有10例,骨性關節炎有12例,骨腫瘤有6例,所有患者均硬膜外麻醉的條件下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時間一般為2~3 h,手術之后,患者能夠恢復十分順利,同時無并發癥產生。
2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準備環節
通常情況下,手術前的準備包括患者是否做好心理準備,以及準備手術的用品。在患者進行手術之前兩天,要密切觀察患者心理是否出現緊張、害怕等心理,一旦遇到這種情況,醫護人員要及時和患者進行溝通,從而第一時間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與此同時,還要查看患者的病例,了解患者的相關病情。另外,在手術之前,醫護人員要向患者將手術的注意要求及其相關知識講授情況,讓患者充分了解手術內容,其中包括手術的醫生是誰,手術部分包含哪些內容,麻醉的部分都有哪些及其他相關的手術問題,如果患者存有疑問,醫護人員應詳細進行解答,從而避免患者產生心理障礙,影響患者進行手術。而在準備手術用品的過程中,所需的器材有骨科器材、電刀、關節置換器材及其他相關器材,接著將敷料準備器材,包括手術衣、剖腹包和中單包等,同時還要將一次性用品準備齊全,像手套、長電刀頭以及生理鹽水等;除此之外,還要確保手術室內各種麻醉種監護儀及其他醫療器械都能正常運行,同時還要在手術當天提前半小時打開層流系統,這主要是因為對于室溫有一定要求,最低不少于24℃,最高不多于28℃。
3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治療方法
3.1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前的處理方法
首先,全髖關節患者需進行常規體檢,這包括詳細檢查患者的心肺和肝腎功能;其次是要對髖臼深度和大小、骨盆正位片等部分進行詳細測量,為選擇適宜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假體提供可靠的保障;再次是在手術前一天要靜脈注射預防性抗生素;最后是對患者比較嚴重的患者來說,應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治療。比如,如果患者患有高血壓,那么,就要在手術期間,保證血壓的正常穩定。
3.2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實施方法
器械醫護人員要提前半小時進行準備工作,待器械臺整理完畢,要配合巡回護士將物品清點清楚,接著取出6~8 根紗布卷,將其揉成髖臼大小的股骨頭形紗球,從而方便用大的止血鉗夾將紗球的尾端夾住。而此時,患者應采用平臥或者正側臥位的方式,在手術過程中注射一次靜脈預防性抗生素。打開關節囊,將髖臼緣以及髖臼底的骨贅和軟組織清除干凈,這樣就可以讓髖臼的骨性邊緣輕而易舉的出現,然后根據股骨頭大小,將髖臼軟骨面進行磨削,從而將骨皮質及軟骨面徹底進行清除,指導磨削面均勻滲血方可停止。從而髖臼假體的植入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接著手動進行擴髓操作,逐漸對股骨頭進行試模配置,并嘗試對其復位,再次利用高壓脈沖洗髓腔,選擇適宜的假體打入。最后,待假體復位之后,對髖關節的活動度進行測試,同時還要加強對患者手術之后的康復訓練
3.3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康復方法
患者在進行手術之后,應處于仰臥,外展位,手術6~12 h內可進行傷口負壓引流,如果沒有明顯的引流,就可以在24 h之后將引流管拔掉,在手術1 d后就可以進行適度的活動,在白天,患者可適當的活動長股四頭肌,加強長股四頭肌的收縮訓練,夜間要注意穿防旋鞋方可休息。另外,對于骨水泥型患者來說,在手術之后5 d內就可以利用雙拐練習走路。而對于非骨水泥型患者來說,要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在6周之后才能夠逐漸練習走路。
3.4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處理,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臨床療效以率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 結果
4.1 不同類型疾病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療效
陳舊骨折、鮮骨折有、股骨頭壞死、骨性關節炎和骨腫瘤患者在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之后,患有并發癥的患者分別有4、5、3、3、4例,其并發癥幾率分別為26.0%、28.5%、25.2%、28.7%、33.5%。詳情見表1。
4.2 不同類型疾病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Harris評分
68例患者在手術后最短住院20 d,最長有108 d,經過醫護人員檢測,患者在手術后,其陳舊骨折、鮮骨折有、股骨頭壞死、骨性關節炎和骨腫瘤患者的Harris評分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經過最短18個月或者最長達120個月之后,患者開始逐漸產生假體松動、深部感染、異位骨化等癥狀。因此,根據不同類型的患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后產生并發癥的幾率為25%~28.8%,具體可見表2。
5 心得體會及手術護理分析
5.1心得體會
由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本身要求就比較高,且是一項復雜而又重要的手術[2]。通常情況下,髖臼周圍的內外側面會有大量的肌肉附著,并且有血管網形成,也正因為這樣,髖臼的血液供應才會比較豐富。一旦手術過程中,出血量較多,又加之在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因對髖臼的削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出血量,這就會使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出現相應的減退現象,逐漸形成慢性病。另外,髖關節功能一旦受到阻礙,或產生疼痛時,就會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如果只是給患者進行單側髖關節的置換,其手術效果依然不能擁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通常情況下,只有患者沒有威脅生命的肝、肺等功能的損害,醫護人員都會建議患者同期進行置換手術。然而,根據人工全髖關節患者的實際情況,老年患者的抵抗力較差,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創傷性比較大,出血量較多[3],這就是的患者對于手術的耐受力較差,尤其是對于一些伴有內分泌系統等慢性疾病患者來說更為明顯。因此,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除了要給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之外,還要嚴格注意感染性疾病及其它疾病的發生。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應采取積極治療的方式,以提高患者耐手術和麻醉的能力,從而確保患者手術過程中的安全性。由于年齡較大的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其血紅蛋白需要維持在100 g以上,因此,要積極維持水、酸堿的平衡以及手術的注意之處,從而促進下肢靜脈的血液能夠回流,增強手術的療效。從表1中可以看出,68例患者在手術后最短住院20 d,最長有108 d,經過醫護人員檢測,患者在手術后,其陳舊骨折、鮮骨折有、股骨頭壞死、骨性關節炎和骨腫瘤患者的Harris評分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經過最短18個月或者最長達120個月之后,患者開始逐漸產生假體松動、深部感染、異位骨化等癥狀。因此,根據不同類型的患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后產生并發癥的幾率為25%~28.8%。因此,做好患者的手術中的護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5.2 手術護理分析
患者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中,一旦護理中出現誤差就很容易出現一些并發癥。因此,合理的護理措施不僅能夠促使患者的關節功能逐漸恢復過來,還能夠有效解除了患者的痛苦。
首先在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中,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同時還要在手術過程中,定期定時定點對患者進行手術出血量的評估,在注入骨水泥之前,要吸入高濃度的氧氣,這樣有助于提升氧分壓,從而將血容量補足,減少由于使用骨水泥而造成的過敏反應的發生[4]。
其次,要嚴格手術室的管理工作,充分做到手術室的無菌管理,從而避免手術后,患者發生感染等并發癥。比如感染并發癥。由于感染時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中比較高發的并發癥,一旦患者出現感染現象,則就預示著手術的失敗,將會給患者帶來諸多不良的后果。通常情況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多是以切口感染以及肺部感染等比較常見。其中手術切口的感染發生率占有5%左右。因此,預防感染的措施是手術過程中最重要的舉措之一。由于人工全髖關節手術患者年齡較大,身體抵抗力較弱,手術時間久等不利因素,這就是使得在手術過程中,要保持手術間要符合相關的規定要求。因此,是否發生感染直接決定了手術成功與失敗,因此,在手術中要嚴格對器械、物品等進行無菌處理,同時還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實施高標準的無菌操作,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產生。
最后,還要嚴格控制手術室人數,監督醫護人員是否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為了減少肺炎的發生,醫護人員應鼓勵患者多咳嗽,做深呼吸運動,從而鍛煉肺部,必要時還可以進行霧化吸入。當手術結束之后,在搬運患者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要讓患者的肢體部位維持中立位,這樣就可以避免因患肢旋轉而造成脫位事故。一旦發生脫位現象,應立即加強對患者的觀察和護理,時刻注意保護髖關節,避免因過度內收或彎曲造成髖關節疼痛等現象。為了防止患者的肢體出現內收,醫護人員可提醒患者在兩條大腿中間放梯形枕。另外,患者在翻身過程中,患者應處于健側臥位,同時還要保持肢體中立位[6],有效促進患者髖關節的愈合,避免產生脫位現象。
[
參考文獻]
[1] 陳鵬飛,王德民.一期雙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5):532-533.
[2] 冀磊.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50例臨床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3,12(3):127.
[3] 羅順云.淺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心得[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10):6881.
[4] 潘生才,唐毓金,謝克恭,等.小切口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的手術體會[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6):2863-2864.
[5] 張曉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并發癥與護理對策[J].安徽醫學,2011,32(4):536-537.
關鍵詞:新課程;思想品德;探究
本人結合七年級思想品德教學組織學生進行以“珍愛生命,延伸價值”為主題的探究活動,現將主要做法介紹如下,與大家交流探討。
一、探究背景
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處于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他們對這些問題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著一些偏差。他們的獨立意識與逆反意識同步增強,往往對“自尊”很看重。如何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生命,形成正確的生命觀是這一階段的重要任務。
二、探究目的和重點
探究目的:讓學生懂得多彩的生命構成繽紛的世界,生命需要互相關愛;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善待他人的生命;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能感恩他人,不斷延伸自己的生命價值。
探究重點:永不放棄生的希望;活著的價值;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探究過程
(一)第一階段:調查?收集?體驗(第1~4周)
1.教師任務
(1)設計情境,了解學生的求生知識狀況。
(2)設計情境,讓學生大膽設想,反省每個人的價值。
2.學生任務
(1)為別人做一件好事,體會感受并記錄下來。
(2)照料一種家禽或種植一種花草,把每天的心得體會以寫日記的形式記下來。
(3)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當別人的生命遭遇困境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
(4)調查、收集同學中存在哪些不珍愛生命的言行并提出合理建議。
學生獨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確實需要幫助時教師再參與。
(二)第二階段:整理?反饋(第5周)
1.教師任務
統計學生問卷調查情況,個別訪問學生,記錄整理學生的體驗感受,歸類整理學生的生命日記。
2.學生任務
及時上交各種材料,反饋在探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惑以及自己的解決措施。
(三)第三階段:分析?歸納(第6周)
1.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達成共識
2.師生合作歸納常用的求生知識
(四)第四階段:引導?升華?踐行,把情感變情操(第7、8周)
學生獨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確實有困難時教師再參與。及時溝通,排除障礙。
1.查找閱讀,解決問題
學生上網查找閱讀“小悅悅事件”“最美媽媽吳菊萍英雄事跡”和“最美女教師張麗莉英雄事跡”,并解決以下問題。
(1)你如何看待拾荒阿婆陳賢妹的行為?她的身上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如果事發時你也在現場,你會向陳阿婆一樣做嗎?為什么?怎樣才能避免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
(2)吳菊萍和張麗莉為救他人而身負重傷,她們這樣做值得嗎?為什么?如果當時你也在現場,你會怎么做?為什么?
2.分析語錄,交流感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3.欣賞歌曲,情感共鳴
欣賞歌曲《愛的奉獻》。
4.升華
什么樣的生命最有價值?為什么?
5.行動
記錄自己珍愛生命的做法和感悟,讓學生從小事做起,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持之以恒,把珍愛生命的情感自然上升為道德情操,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恩他人,熱心公益,服務社會。
(五)第五階段:總結?表彰?反思?創新(第9周)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形成對生命的正確認識,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奉獻自己,不斷延伸自己的生命價值。
表揚先進者,鼓勵落后者,共同成長。
【關鍵詞】 診斷學; 問診; 教學方法
Application of Simulate Problem-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l Combine with Role-Playing Method in the History-Taking Practices of Diagnostics/YANG Bo,ZOU Qu,YANG Meng-xue,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5):147-150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imulate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odel combine with Role-playing method in the history-taking practices of diagnostics.Method:97 students of grade 2012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 were randomly selected.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standardized patient(SP) teaching method, simulate PBL teaching model + Role-playing method were applied in the history-taking practices teaching of all students successively, each method practice periods are for 4 hours.Two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effect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history-taking skills test score and feelings of students after history-taking practices.Result:The score of history-taking skills test in the simulate PBL teaching model +Role-playing method were higher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 SP teaching method group(P< 0.05), more than 90% of the students feel that the simulate PBL teaching model +Role-play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history-taking practices teaching was mo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more active,was satisfied with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Conclusion:Simulate PBL teaching mode + role-playing teaching method apply to history-taking practices teaching can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is a good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munication skills.
【Key words】 Diagnostics; History-taking; Teaching method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5.050
傳統的問診教學側重問診的內容,以課堂講授為主、病房見習為輔,學生所接觸的完全是書本知識,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教師如何問診,所掌握的只是主訴、現病史等概念,對問診過程中應具備的技巧及如何進行醫患溝通缺乏感性認識及必要的訓練,使得他們進入醫院實習及走上工作崗位后難以適應醫療工作[1]。另外見習時因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對見習學生缺乏必要的配合,以及醫學院校擴招,學生增多,可用于見習教學的病例越來越少,學生普遍反映看得多、動得少,能力提高慢,嚴重地影響了診斷學的教學質量,為解決這個問題,現已有PBL教學、角色扮演、標準化患者等多種教學方法應用于診斷學實踐課,為尋找那種方法更好、能達到最佳的教學目的,根據本院實際情況做了相應對比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遵義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2012級5年制4個班,每班隨機選取20~2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共97名。
1.2 研究方法 所有同學均先后接受傳統教學模式+SP(標準化患者)教學法(A法)、擬PBL教學模式+角色扮演法(B法)進行問診實踐教學,每種方法實踐學時均為4學時,評價兩種教學方法的效果。
1.2.1 A法 (1)傳統的問診教學方法為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問診的內容和方法。(2)SP教學法為非醫學專業人員經培訓合格后作為“標準化患者”配合學生進行問診,學生根據問診收集的資料書寫一份病歷。
1.2.2 B法 (1)采用擬PBL教學模式:20~25位同學一組,配置1名教師,教師提前1周將問診主題及模擬場景告知同學,同學自行提前查找相關資料,在問診實踐教學開始前,對本次問診主題進行提綱式講解。(2)角色扮演教學法:教師備課時準備角色扮演所需患者的病史、患者的性格特征等資料,先由教師扮演患者,選擇2~3名學生扮演醫生主導問診,其他學生補充問診,然后對問診要點、問診方法和問診技巧等方面進行點評和指導。之后學生2人一組,分別扮演醫、患角色,扮演醫生的學生問診,扮演患者的學生根據教師事先準備的病史資料以及教師事先設定的情況如患者激動、不理解、不合作、敵視等情緒模擬相應情景,教師在現場旁聽,每次問診結束后,適時進行小結,肯定優點,指出溝通中的不足,并介紹改善溝通的技巧。最后學生根據問診收集的信息書寫一份病歷。
1.3 評價方法
1.3.1 教師評價 教師根據問診技能考核評分標準對學生的問診技能水平進行評價。該評分標準包括自我介紹、儀表和禮節、尊重理解患者、溝通技巧、問診內容組織安排、問診語言、信息收集全面性、引證核實和歸納小結、結束問診,及病歷書寫,每項總分均以100 分記。比較兩組學生各項評分差別。
1.3.2 學生評價 通過書寫心得體會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反饋信息,內容包括對學習是否感興趣、課堂氛圍是否活躍、對教學效果滿意程度以及是否有利于醫患溝通能力的提高等。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
2 結果
2.1 采用兩種方法教學后學生各項問診技能水平比較 使用擬PBL教學模式+角色扮演法進行問診實驗教學時學生在問診過程中進行自我介紹、儀表和禮節、尊重理解患者、溝通技巧、問診內容組織安排、問診語言、信息收集全面性、引證核實和歸納小結、結束問診,及病歷書寫的各項問診技能成績均優于傳統教學模式+SP教學法(P
2.2 學生心得體會 學生通過書寫心得體會反饋意見得出90%以上的學生均認為使用擬PBL教學模式+角色扮演法進行問診實驗教學時對學習更感興趣、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對教學效果滿意、有利于醫患溝通能力的提高。
3 討論
本院近幾年的問診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理論為中心、以間接經驗為主,無法使每個學生均開口進行問診訓練,使醫學生在進入臨床之前缺乏對問診能力系統的學習和培養,造成一旦進入臨床工作,缺乏與患者的溝通能力,不懂問診的技巧和要點,不知道如何開口詢問,這無疑是目前本院醫學教育中的一塊短板,因此進行了教學方法的改革,筆者在診斷學問診實踐教學中隨機抽取97名同學,先后使用傳統教學模式+SP教學法、擬PBL教學模式+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并將教學學時由原來的4學時增加到8學時,目的就是為了在目前的教學資源有限的情況,尋找最合適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醫學生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及問診技能。結果發現對同一批學生使用擬PBL教學模式+角色扮演法進行問診實踐教學后學生在自我介紹、儀表和禮節、尊重理解患者、溝通技巧、問診內容組織安排、問診語言、信息收集全面性、引證核實和歸納小結、結束問診,及病歷書寫方面均優于使用傳統教學模式+SP教學法,且90%以上學生都認為對學習更感興趣、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對教學效果滿意、有利于醫患溝通能力的提高。
眾所周知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為主,存在學生活動少,易受教師教學經驗與教材難易及趣味性影響的缺點。SP教學是模擬患者教學,指采用那些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能準確表現患者的實際臨床問題的正常人或患者進行教學的方法[2]。在各臨床專業的教學應用中已顯示出其優點有:(1)SP克服了以往臨床教學或測驗中難以找到具有針對性病例的問題。(2)每個學生都可以面對同樣的患者和問題,提高了評估結果的可靠性。(3)SP的考試手段可以有效地規避醫學考試中涉及的道德倫理方面問題[3-5]。但SP也有以下缺點:(1)訓練“標準化患者”要有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投入,訓練成本比較高。(2)標準化患者因事先予以溝通,能夠在癥狀學教學階段配合,問診和查體階段能夠配合2~3名學生,之后由于厭煩或者病情原因,配合意愿逐漸降低,存在與傳統教學類似缺點。(3)另外本院報培訓的標準化患者均為非學醫人士,文化差異大,對事先溝通培訓內容理解記憶不強,學生問診時容易誤導學生,學生在初學階段很難收集到重要、全面的病史信息,致病史總結及書寫時無從下筆,易缺乏學習興趣及信心。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中也看到了通過這種方法教學學生積極性不好,問診的各項技能掌握不佳,大多數同學也不愿意開口進行問診。另外學生多,標準化患者數量有限,很多也只能在旁邊觀摩,未能親自開口進行問診訓練,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PBL教學是通過問題的提出和展開,通過問題的解答逐步使學生對某一個問題的各種相關知識更深入地掌握[6]。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具有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國內許多醫學院校在不同專業、不同學習階段、層次也開展了PBL教學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13]。因PBL教學對師資力量要求高,對相關設施的要求較高,要求學生查找和研究大量的參考文獻,有的學生可能無所適從,需要進行個另輔導,且理想的PBL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通常為6~8個同學一組,配置1名老師進行教學,而本院上診斷實踐課是由內科系統各個專科抽調老師來帶教,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學生多,故不能采取標準的PBL模式進行小組教學,則采取模擬PBL教學的方式,同學20~25人一組,配置1名教師,教師提前1周將問診主題及模擬場景告知同學,同學自行提前查找相關資料,在問診實踐教學開始前,對本次問診主題進行提綱式講解來進行教學。然而問診溝通和交流技能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是臨床醫師交流和溝通能力的最直接體現,問診實踐教學單純通過擬PBL教學方式可能難達教學目的,故選擇與角色扮演教學方法聯合進行。
角色扮演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互動為主的一種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教學方法,且角色扮演法引入問診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問診技能水平[14]。本研究采用問診實踐課帶教教師扮演患者,選取班級中學習積極性高、學習成績和領悟力較好的學生2~3名扮演醫生進行問診示范,并在問診過程中適時指出學生問診的錯誤及不恰當之處,而后2個同學一組相互模擬患者及醫生進行問診訓練,這樣可以保證每一個同學都有開口問診的機會,經按各項問診技能要點打分統計后看出基本上能夠達到實踐教學效果。本院珠海校區前期教學改革發現[15],實踐課帶教教師扮演患者,替代了一般的標準化患者,一方面避免了一般標準化患者因為不了解醫療過程而機械、呆板的缺點,發揮了教師的引導地位,且可以多次配合學生依次完成病史采集,并能及時明確指出學生采集病史時的具體錯誤并加以分析,使學生真正發現問題之所在。另一方面帶教老師醫學知識豐富,便于培訓,同時對疾病癥狀的認識也比較深刻,更容易扮演相對真實的患者,但因為師生關系,學生開始可能較拘束,純使用此方法,教學效果也不一定滿意。而結合擬PBL教學在實踐課前讓同學對所要問診的場境及主題中常見癥狀、體征及學生需掌握的病種進行培訓,學生經過相關知識的學習,掌握了問診的要點,經過觀看教師扮演患者示范問診后,知道如何運用之前所準備的知識及常用的一些問診技能,學生在進行問診訓練時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依從性較好,在實踐中學生比較自然,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使醫學生在醫學教學的更早階段就能接觸臨床,為以后的學習和真正接觸臨床實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實驗診斷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醫學課程,許多新理論、新知識都在不斷的涌現。如何使學生及時掌握最新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是教師們時刻要思考的問題,本院診斷學實踐教學中問診能力培養的實踐改革才剛剛起步,筆者雖獲得了大量的信息和積極的反饋,既使用擬PBL模式+角色扮演教學在問診實踐教學中獲得良好效果,但也有了很多改進的意見,筆者會在今后的診斷學實踐教學工作中不斷地完善,使之系統化,常態化,來提高實驗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推動醫學教育事業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陳潔,呂書晴,徐正梅,等.問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3):630-632.
[2]魯建國,趙華棟,南菁,等.對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的認識與思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68(3):286.
[3]侯本新,王喜艷,賈慧民,等.標準化病人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比較[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9):1743-1745.
[4]陳紅,陳麗靈.淺談模擬教學在臨床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146-147.
[5]袁樂,薛敏,周玉華.淺談醫學模擬教育結合標準化病人在婦產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7):80-81.
[6]安連華,王春艷,姚永華,等.PBL教學法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學,2012,29(10):105-107.
[7]陳新山,朱少華,鄧偉年,等.PBL教學法在法醫病理教學中的運用體會[J].中國法醫學雜志,2011,26(6):509-510.
[8]鄧波,譚群友,王如文,等.PBL 教學模式在胸外科進修生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2012,41(21):2226-2227.
[9]梁旭東,祝洪瀾,黃振宇,等.PBL教學在臨床醫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26(3):69-70.
[10]岳軍艷,陳杰,王娟,等.PBL 教學模式在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28(6):94-95.
[11]崔靜,楊航,于泳,等.內科學PBL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索[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5):84-86.
[12]涂艷陽,趙佐慶,馬如夢,等.PBL教學法在外科手術基本操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6):160-161.
[13]張東銘,王莉梅,付艷琴,等.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0):150-151.
[14]石虹,朱文青,林瑾儀,等.角色扮演對提高醫學生問診技能的作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10):970-972.
【關鍵詞】 健康指導;個性化;血液透析;老年患者
隨著人口老齡化推進與社會發展,終末期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需要透析治療的老年患者也逐漸增加。而透析治療的目標也由原來的單純延長壽命逐漸向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轉變。在提高慢性腎衰患者的生活質量中,健康教育對預防遠期并發癥,提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自2008年2月起,對我科收治的30例老年透析患者采取個性化的健康指導,極大的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資料共有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其中腎小球腎病24例、糖尿病腎病19例、高血壓腎病6例、多囊腎6例、梗阻性腎病4例、腎癌術后1例。年齡60-88歲,平均年齡71歲。采用自體動靜脈內瘺穿刺或臨時性雙腔導管透析,2-3次/周,3-4h/次,存活時間最短6個月,最長至現在。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30例患者采取傳統的健康教育模式(傳統化組),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0例患者采取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模式(個性化組)。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種方面無顯著差異。
1.2 方法:60例患者的健康教育均在透析過程中由責任護士完成,傳統化組給予傳統的整體護理模式進行健康教育,個性化組給予一對一交談與傾聽,準確評估,針對不同個體,采取適合個體的個性化健康教育。分別比較患者對護理的服務態度,對疾病治療的了解程度,飲食控制情況,正確護理內瘺情況,遵醫囑服藥情況,因并發癥而住院情況,透析間期自覺舒適度等的評價。
2 結果
根據醫院護理部設制的病人滿意度調查表,同時結合本科血透患者的病情自制的調查表格。讓兩組患者分別對護士的服務態度、對疾病治療的了解、正確飲食、內瘺護理、準確服藥、自覺舒適度、因并發癥住院進行評價,見表1。兩組患者中傳統化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較低,對自身疾病治療知識的了解,自我護理,遵醫行為等均較差。而個性化組患者均能正確認識和面對疾病,正確飲食、自我護理、遵醫囑服藥,主動配合治療,并發癥發生減少,自覺舒適度提高,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顯著提高。兩組經統計學處理,x2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 個性化健康教育對老年透析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老年透析患者由于年老體弱,行動不便,視力、聽力、記憶力減退,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再加上疾病折磨和經濟負擔,常會有恐懼、焦慮、抑郁、悲觀、失望的情緒和孤獨失落感,甚至出現一些逆反行為,不愿配合治療等不良心理狀態。針對這一特殊群體,血透室護士首先準備好整潔、舒適、溫馨的透析環境,親切熱情接待患者,耐心做好解釋工作,治療操作技術嫻熟。透析期間,掌握溝通技巧,通過拉家常一對一交談與傾聽,了解患者一般情況、家庭、經濟情況、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對疾病的認識和心理狀態等。針對不同心理狀況,制定個體化心理干預計劃。利用透析的機會與患者親切交談與溝通,給予患者同情、尊重、關懷和鼓勵,激發其求生欲望。了解患者的需求,關心患者的飲食和睡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強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消除恐懼感和緊張焦慮情緒。對有逆反行為不合作者,護士應耐心、仔細聆聽患者傾訴,加強與患者家屬、子女的溝通,告知家庭和社會支持的重要性[1],努力尋找原因,爭取家庭、子女對患者的支持,同時介紹治療效果好的病友互相交流心得體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解除患者顧慮,消除不良情緒。
3.2 個性化健康教育在老年透析患者相關知識掌握中的作用:根據老年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適合個體的健康指導計劃,給予一對一反復講解,同時利用板報和發放宣傳小冊指導。每次透析時采取提問、講解相結合的方式指導患者,直到其真正記住了解有關知識,如:
3.2.1 衛生宣教,定期用板報和宣傳小冊就患者關心的問題進行宣教。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發展過程,透析治療目的,使其盡快熟悉透析過程中、透析后、透析間期應注意的事項。督促患者遵醫囑按時服藥。交會病人每天檢查內瘺血管的震顫或搏動,做好內瘺血管和雙腔導管的相關護理。
3.2.2 飲食指導,營養不良是慢性透析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Cianciaruso等研究表明,65歲以上老年透析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高達51%[2]。老年血透患者由于還存在著與年齡相關的消化功能差及活動能力受限制等因素,更容易并發營養不良[3]。研究表明,營養不良是影響透析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它增加了透析的失敗率及患者的死亡率。因此,醫務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讓其清楚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及水分的含量,掌握增加飲食的技巧和飲食控制的方法。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血液透析療效。
3.2.3 生活指導:指導患者生活規律,注意休息及足夠的睡眠,防止受涼和上呼吸道感染。在身體狀況及病情允許的前提下,適當鍛煉,增強體質。老年患者由于心血管功能極不穩定,容易發生低血壓暈倒,應注意避免劇烈運動,改變時動作緩慢,不宜突起突臥,飲食不宜過飽,餐后不宜馬上活動,沐浴時間不宜過長,保持浴室通風良好。教會患者及家屬測量血壓的方法,每天定時監測血壓。指導患者在發生低血壓時的自救措施。通過上述各方面的反復宣教,使患者真正掌握了相關知識,從而極大的提高了治療信心和依從性。
總之,通過對本組30例老年血透患者的個性化健康教育,從中體會到只有了解老年血透患者的的生理心理特點,掌握溝通技巧,重視透析治療中和透析間期的健康教育,使其正確認識和面對疾病,掌握正確的生活、飲食和自我護理方法,主動配合治療,才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提高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文,王漢民,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對行血液透析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2,6〈9〉:1297-1298
湘鄉市人民醫院 湖南省湘鄉市 411400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7 歲以下小兒營養不良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導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2013年1 月-2014 年1 月間本院收治的80 例患有小兒營養不良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并依據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每組各40 例;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進行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的預后情況以及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結果:觀察組患兒的各項預后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之間的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數據之間的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導不但可以促使患兒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提高治療效果,同時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醫患關系,因此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小兒營養不良;健康教育;保健指導;臨床應用效果
小兒營養不良是兒科臨床上的常見病癥,該病癥主要是因身體過度缺乏熱量或者是蛋白質所造成的[1]。誘發該病的因素多為幼兒長期攝食不足或挑食。患有該病的患兒會逐漸表現出持續消瘦或者是水腫的臨床癥狀,其不但會對患兒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同時其也會對幼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據相關研究顯示[2],對患兒及其家屬在治療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導可有效提高患兒的預后。本次研究將就隨機選取2013 年1月-2014 年1 月間本院收治的80 例患有小兒營養不良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7 歲以下小兒營養不良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導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間本院收治的80 例患有小兒營養不良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并依據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每組各40 例;所有患兒均符合小兒營養不良的診斷標準:
(1)病史有較長期的膳食攝入不足、喂養不當、消化系統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低出生體重史。
(2)分型表現能量營養不良者以消瘦為特征,蛋白質營養不良者以水腫為特征,既有體重明顯下降又有水腫者為混合型。
(3) 臨床分為三度Ⅰ 度體重減低15% ~ 25%, 腹部皮褶厚度為0.8cm ~ 0.4cm; Ⅱ 度體重減低25% ~ 40%,腹部皮褶厚度<0.4cm;Ⅲ度體重減低>40%,腹部皮褶消失。
(4)合并癥常合并貧血、維生素A、B 族和C 缺乏及鋅缺乏;重者生長發育停滯,全身各臟器和免疫功能紊亂。其中觀察組:男性患兒18 例,女性患兒22 例;患者年齡為4 個月-7 歲,平均年齡(3.4±1.4)歲;對照組:男性患兒17 例,女性患兒23 例;患者年齡為5 個月-7 歲,平均年齡(3.6±1.3)歲;兩組患兒在一般性資料方面的對比結果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故本次研究具有
可行性。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目的,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于參與研究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為患兒補充維生素B 族,并為其服用促進胃動力藥物,改善患兒的消化功能,同時糾正患兒電解質紊亂,并對患兒補充礦物質、蛋白質等人體必需營養物質,同時對于存在感染情況的患兒進行積極的抗感染治療)。
(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進行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導:
健康教育:幫助患兒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對其進行健康飲食方面相關知識的健康宣講,幫助患兒家屬設計營養膳食表,促使其深刻了解7 歲以下幼兒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并對不同患兒進行個性化的飲食指導,幫助患兒家屬掌握兒童營養膳食的合理搭配。對于熱量的控制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生長發育的需要,一般5 歲以下熱能2500 ~ 3330kJ/d(600 ~ 800kcal/d);6 ~ 7歲3330 ~ 4167kJ/d(800 ~ 1000kcal/d)。食品應以蔬菜、水果、米飯等為主,外加適量的蛋白質包括瘦肉、魚、雞蛋、豆類等。對保健指導:對患兒家屬進行用藥指導,因為幼兒的各項身體器官仍未發育完全,因此在用藥是要注意用藥的規范性,以此來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對患兒加強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的干預治療,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葷素有機搭配,促使患兒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脂肪等物質的攝入量。尤其對于處于母乳喂養期的患兒,輔食的添加一定要合理且營養均衡,多食用高蛋白質、富含維生素且易于消化的食物。6~24 月齡采用維生素AD 滴劑(貝特令)每日1 粒+ 小兒復方四維亞鐵散(金蓓貝) 每日10 克,24~36 月齡采用維生素AD 膠丸每日1 粒(廈門星痧,維生素A3000U, 維生素D300U)+ 小兒復方四維亞鐵散(金蓓貝)每日10 克,另外根據家庭喂養史指導家長按國家嬰幼兒喂養指南指導輔食制作和喂養,有佝僂病癥狀和體征的患兒給予維生素D2 注射液20 萬U,每月一次,連續3 個月肌注治療。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的預后情況(主要比較兩組患兒不良飲食習慣的糾正率以及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
(2)比較兩組患兒家屬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問卷共設20 題,每題5 分,總分為60 分(包含60 分)以上則為了解、總分在60 分以下則為不了解)。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兒的預后情況
觀察組患兒的各項預后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之間的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兒家屬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觀察組患兒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數據之間的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兒家屬對保健工作滿意度的對比觀察組患兒家屬對保健工作的滿意度為97.5% 明顯高于對照組85%, 兩組數據之間的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x2=3.913;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筆者發現觀察組患兒的治療依從性要好于對照組,且患兒飲食上的控制情況也要優于對照組。本次研究結果與楊英梅[5] 的研究結果具有相似性。另外,在本次研究過程中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1)對營養不良情況較重的患兒進行治療時,除了要糾正患兒的飲食習慣之外,也要對患兒進行相關繼發性疾病的治療,同時因為處于該時期的患兒往往會有消化系統功能障礙的現象,因此在對其進行治療時可適當使用消化酶提高患兒的消化吸收能力。
(2)小兒營養不良是一種可預防性疾病,故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導可幫助患兒糾正不良飲食習慣,進而改善患兒營養不良情況,促進患兒的生長發育。
(3)對患兒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的時候要盡量避免使用專業性的用語,同時也要注意知道以及健康教育內容的實用性以及準確性。
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導不但可以促使患兒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提高治療效果,同時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醫患關系,因此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麗琴. 小兒營養不良128 例臨床分析[J]. 陜西醫學雜志,2012,15(7):926-928.
關鍵詞:優質護理;注射室;靜脈輸液
注射室是醫院服務的主要窗口,人流量大,且病情繁多[1]。患者容易出現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且容易出現醫療糾紛。我院觀察了優質護理服務在注射室中產生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9月120例注射室中收治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有27例,呼吸系統48例,外科11例,消化道25例,其他9例。根據隨機法將所有的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年齡6~73歲,平均年齡(31.25±10.36)歲。其中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28例。
實驗組60例,年齡5~76歲,平均年齡(32.69±10.15)歲。其中男性患者有28例,女性患者有32例。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根據病情采取針對性的常規治療方法,給予藥物治療。
對照組在常規的治療基礎上進行常規護理:醫護人員在接收患者藥物及注射通知單后,認真核對患者的姓名、藥物和有效期,配藥之后進行穿刺。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優質護理服務如下。
1.2.1創造溫馨舒適的環境 環境的好壞能夠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心態,醫護人員要注意注射室的衛生清潔,維持適宜的溫濕度,經常通風換氣,注射室內的物品進行消毒,在輸液室外面的大廳放置舒適的椅子,并在墻壁上粘貼卡片,提示患者在注射抗生素前不能空腹。
1.2.2執行安全核對 護理人員在接收患者病歷以及輸液單后,首先詢問患者的身體疾病情況,了解過敏史和曾經用過的藥,認真檢查病例與輸液單是否符合,如果以上問題出現了狀況,護理人員及時與診治醫師取得聯系,確保患者的用藥安全問題。在患者的輸液單上貼上相應的序號,檢查藥物的名稱質量以及有效期之后再交給專職配藥的人員。
1.2.3穿刺前護理 在對患者進行穿刺之前,核對患者的姓名等基本資料,再次確保藥物的正確,幫助患者取得舒適正確的,準備穿刺,患者在此時容易產生害怕、緊張的心理,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提供心理支持,讓患者感受到關心和溫暖,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還可適當的聊天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從而消除負面情緒而產生安全感,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鼓勵患者配合穿刺,并讓患者了解到輸液過程中可能會引起不適和出現的不良反應,出現異常時及時向護理人員報告。
1.2.4輸液過程護理 在患者的輸液過程中,仔細地觀察患者的表現,介紹藥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項。注射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進針快,拔針快,推注藥液速度慢,掌握各種的無痛注射技術。
1.2.5輸液后護理 在拔針之前,觀察患者穿刺的部位的出血情況,看是否有不良反應發生,確保患者的安全。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的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癥狀得到改善,實驗室檢查正常;無效:患者的癥狀沒有改變,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對兩組注射室患者的各項觀察指標情況,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實驗組患者的治愈率達到98.33%,明顯高于對照組,統計學具有意義(P
2.2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統計學具有意義(P
2.3 經過護理干預之后,實驗組的不良情緒明顯少于對照組,統計學具有意義(P
3 討論
注射室屬于門診部,是醫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患者接觸的最多[2]。隨著近年來我國護理模式的改變,患者對護理的要求更高,門診部的患者都盼望能夠通過輸液這種快速方便的方式有效地治療疾病,恢復自身健康,但有時候病情的發展會超出一些患者的心理承受范圍,從而引發醫療糾紛或一些不必要的意外,導致嚴重的后果,所以護理在門診部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3]。
綜合護理干預是一種全新的護理服務模式,一個優質的護理能夠使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有利于病情的恢復,良好的溝通能夠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提高服務水平,因此醫護人員與患者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4]。患者在接受注射時,內心容易產生緊張、害怕的負面心理,不利于病情的恢復,醫護人員要能夠掌握無痛注射的注射技巧,并且對患者進行關心,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讓患者以一個好的狀態去面對治療,增強患者的治療效果。在患者輸液結束拔針之前,醫護人員要注意觀察患者穿刺的部位出血情況,是否有不良反應的發生,確保患者的安全[5]。
本研究結果見前文詳述,表明優質護理服務能明顯改善注射室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和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徐柳霞.注射室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效果評價[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10):407.
[2]曹環.門診注射室護患溝通的心得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3):1607.
[3]王穎.優質護理服務在門診輸液患者中的應用探討[J].醫學信息,2015,28(4):72.
[關鍵詞] 心理護理;腦動脈瘤;介入治療;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3(c)-0124-03
腦動脈瘤多發生于中老年,以50~54歲為高峰期,多表現為勞累或激動時的突然頭痛、嘔吐、頸項強直、惡心、意識障礙,嚴重者可導致短時間的大量出血死亡[1]。伴隨著這些癥狀的出現,不可避免地會對患者的心理狀況產生影響,再加上患者對病情預后的未知性,無疑會加重其不良情緒,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同時還會降低其治療依從性,對于其預后康復是極為不利的。這一現象已經引起國內外有關學者的極大關注。據有關文獻報道[2],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緩解此類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提高手術效果,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故我院為落實優質化護理服務,探討心理行為干預護理對患者的影響,分析了6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現給予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中南大學湘雅醫院2010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68例需行腦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齡(51.95±3.1)歲;大學文化7例,高中文化17例,初中文化18例,小學文化26例;顱內頸內動脈瘤34例,腦前、中動脈瘤16例,腦后動脈瘤11例,其他部位7例。所有患者均經MRI、CT及全腦血管造影定位,確診為腦動脈瘤,其診斷符合人衛版第7版《外科學》教材中關于腦動脈瘤的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患者不存在其他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患,不存在原發性或繼發性癡呆,不存在精神心理疾患,能夠配合本次調研的全部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利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隨機分組,分別設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文化水平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腦動脈瘤介入術后,均給予常規對癥處理和常規護理,而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心理行為干預護理。
1.2.1 成立心理護理干預小組 本次心理護理干預小組均為臨床工作經驗豐富,專業素養較高的護士組成,其中包括2名護師和1名主管護師,干預頻率為2次/周,每次持續30 min。
1.2.2 心理行為干預 護士應以親切、溫和的口吻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以緩解患者的緊張,在溝通中,護士可以采取誘導式發問,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并進行綜合分析,最終制訂出個性化的心理行為干預計劃。在明確個性化干預計劃后,護士應靈活選取多種溝通方式并重的溝通技巧(如暗示、解釋、鼓勵、安慰及心理疏導),有效地幫助患者進行角色的轉變,糾正其原先不良的生活習慣,并鼓勵其建立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護士再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狀況,制訂健康宣教處方,主要從心理層次出發向患者講解情緒與疾病之間的相關性,著重分析抑郁和焦慮對患者病情預后康復的負面影響,并組織患者成立小組進行討論,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護士需及時矯正患者中的錯誤認知,深化正確認知概念,建立認知重建,進而使患者向利于病情好轉的方向發展。
1.2.3 現身說教 由于患者對于手術預后效果的不確定性,常常會誘發或者加重不良情緒,所以針對這方面情況,護士需要預見性發現問題,并提出策略性解決性方案。可以定期組織座談會,邀請經手術治療預后明顯的患者參加并給予現身說法,讓心理存在疑慮的患者做的心中有數,同時獲得治療經驗和心得體會,并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4 放松療法 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病區環境,讓患者能夠體會到居家型病房的舒適感受。在病房中可播放輕音樂,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同時強化訓練患者肌肉自我放松的能力,包括頭面部、頸部、背部、肩部、腹部及下肢肌肉的放松,其中以頭面部肌肉訓練最為關鍵。患者需每天進行20 min的肌肉放松訓練,要求患者能夠自行運用自如,通過肌肉的放松,可以有效地舒緩其情緒,達到鎮靜的療效。
1.3 觀察項目
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和干預后第4周末均給予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抑郁及焦慮狀態的評測,以了解兩組患者抑郁及焦慮狀況。其中SAS量表包括一共包括20個條目,總分為100分,每個條目分別按照Ⅰ~Ⅳ級進行等級評分,最后疊加各個條目的所得分數再乘以1.25便是患者的實際分值。SAS的焦慮狀況等級劃分如下:①無焦慮(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經SPSS 20.0軟件進行統一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理狀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其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干預后第4周末,研究組SAS和SDS評分相較于干預前有明顯改善(P < 0.05),而對照組SAS和SDS評分相較于干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研究組SA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兩組患者心理舒適度比較
研究組安全感、滿足感及尊重感分別為94.1%、91.2%及88.2%,對照組安全感、滿足感及尊重感分別為58.8%、55.9%及12.2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等級為優20例(58.8%),差2例(5.88%),對照組護理滿意等級為優14例(41.2%),差6例(17.6%),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3 討論
腦動脈瘤多為先天性畸形、感染或動脈硬化導致的腦動脈壁的局限性囊性擴張,臨床上可用腦血管造影進行診斷。此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以50~54歲為高峰期。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以介入治療為主,而由于患者對治療方式的陌生及對預后康復的不確定性,無形之中誘發了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3-5]。近年來隨著“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的提出,對于疾病治療的認識深度也在不斷擴寬,不僅是從生理層次進行疾病的治療,更是要求深入患者的心理層次給予干預,最終使患者的身心均達到健康狀態[6-7]。對于腦動脈瘤行介入手術治療患者,其心理狀況健康與否對于疾病的預后康復極為關鍵,故有關學者提出了心理行為干預護理模式[8]。
心理行為干預護理是護理心理學的核心內容之一,護士運用各種心理學技巧和途徑改變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疾病的轉歸和康復,是一種具體的護理方法[8]。心理護理的主要實施形式有:①個性化心理護理;②共性化心理護理;③有意識心理護理;④無意識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注重的是病人心理上的需求,即健康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溝通的需求、安撫的需求、適應的需求[9]。對于腦動脈瘤介入治療的患者,在術前術后往往會產生焦慮、恐懼、緊張等心理,護士應該要向病人提供正確的、正面的信息和認知矯正,讓患者了解手術目的和意義,如何配合日常醫療工作;讓患者對手術有安全感及信心,增加其應對能力。通過與患者的日常溝通,能夠把握其對于疾病的錯誤認知,并及時給予矯正,幫助其重新建立正確科學的認知體系,促使患者向著利于病情好轉的發展發展。對于術后存在一定不良反應或后遺癥的患者給予關心與支持,制定個性化健康宣教方案,指導病人適應現實,協調其社會角色轉化,以使其能夠積極對待人生,提高其生活質量[10-11]。
在本次調研中,發現引進心理行為干預護理模式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提高其心理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最終使患者獲得良好預后康復狀態的同時,也使本院收獲了患者的信任。
[參考文獻]
[1] 黃茳陵,李秋,楊芳瓊.人文關懷護理對腦血管造影術病人術前焦慮情緒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1C):208-209.
[2] 張桂華.22例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 9(2A):296-297.
[3] 田丹丹,田芳芳.腦動脈瘤介入治療病人的護理[J].護理研究,2011,25(12):3259.
[4] 韓紅梅,鄧小英,方艷雅.腦動脈瘤破裂患者術前防止再出血的護理干預[J].護理實研與研究,2008,5(3):19-21.
[5] 于淑華.38例腦動脈瘤患者介入治療的護理[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7(18):995-996.
[6] 李穗燕.腦動脈瘤介入治療的護理體會研究[J].臨床醫藥實踐,2009, 29:2149-2150.
[7] 嚴曉霞,朱建英,趙燕,等.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并發癥的護理進展[J].現代護理,2008,14(6):67-68.
[8] 紅梅,鄧小莢,方艷雅,等.腦動脈瘤破裂患者術前防止再出血的護理干預[J].護理實研與研究,2008,5(3):19-21.
[9] 于淑華.38例腦動脈瘤患者介入治療的護理[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7):995-996.
[10] 蘇金玲.腦動脈瘤患者介入治療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228-229.
[關鍵詞]原發性高血壓;社區;健康干預
中圖分類號:R5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5_0413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5.21高血壓是目前社區慢性病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隨著現代城市生活壓力的增大,外界環境的改變,以及生活條件改善等各方面因素,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率日趨上升,如果不有效加以控制,將會影響患者心、腦、腎等多個重要臟器,引起嚴重的后果。原發性高血壓一經確診,必須終身治療,不僅需要選擇有效的降壓藥物,更需要良好的社區綜合管理。現采用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對我中心所轄社區的部分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的社區干預做如下分析,以探討社區慢性病管理對原發性高血壓病進展的影響。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中心對轄區內的合作醫療參保人員3863人進行了體檢,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版》的高血壓診斷標準[1],共發現原發性高血壓患者543例,其中140例為初次發現,并且未服用降壓藥物,均住本轄區范圍內。以這140例為調查對象,其中男96例,女44例,年齡31~64歲,平均(48.34±5.65)歲;分別以性別和年齡排序,奇數號為觀察組,偶數號為對照組,每組各70例。兩組患者基本情況及危險因素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糖耐量異常、血脂異常、腹型肥胖診斷標準參照國內相關防治指南。表1兩組患者基本情況和危險因素比較
組別性別(例)男女年齡
(歲)吸煙飲酒
(例)糖耐量異常
(例)血脂異常
(例)腹型肥胖
(例)伴糖尿病
(例)觀察組(n=70)492134~65(49.12±6.52)36512182對照組(n=70)472334~64(47.56±5.24)318102131.2方法:將兩組患者的體檢資料信息錄入市民健康信息系統,以便于隨訪管理,由所在社區的責任醫生按照高血壓分級管理要求給予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根據高血壓3級、2級、1級分別為每1個月、2個月、3個月監測血壓的同時給予一般的高血壓知識的健康教育。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社區干預:(1)首先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使其具備遵醫行為的良好依從性。(2)發放健康行為記錄表,由本人或家屬記錄,社區責任醫生每月1次電話預約門診或上門隨訪。隨訪內容為: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提供足夠的心理支持,對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的精神壓力,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采用放松、移情等療法逐步緩解,幫助其學會不良情緒的控制,建立平和、良好的心態。督促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發放控鹽勺,限制食鹽攝入,勸導患者戒煙限酒,督促患者適量運動,飲食中控制脂肪和熱量的攝入,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增加纖維素,控制體重。(3)要求患者血壓未降至正常前每周來門診監測一次血壓,同時督促患者按時服藥,發現問題,及時給予指導,適時調整藥量,有效控制血壓波動。(4)成立高血壓俱樂部,每月開展1次健康教育講座,同時進行個體咨詢,并鼓勵患者間互動,相互交流控制血壓好的做法和心得體會。
1.3效果評定:(1)1年后對兩組患者進行血壓達標情況調查,并統計比較。血壓達標值要求收縮壓
1.4統計學處理:所有資料錄入EXCEL2007版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在經過1年的治療后在血壓達標、低鹽飲食、適量運動、良好心態、服藥依從性等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2兩組患者健康干預后各指標比較[例(%)]
觀察指標干預組(n=70)對照組(n=70)血壓達標62(88.57)*31(44.29)低鹽飲食60(85.71)*42(60.00)適量運動55(78.57)*36(51.43)不吸煙限酒54(77.14)48(68.57)良好心態48(68.57)*32(45.71)注:與對照組比較*P
表3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比較[例(%)]
觀察指標干預組(n=70)對照組(n=70)依從性佳57(81.43)*37(52.86)依從性不佳(%)13(18.57)*33(47.14)注:與對照組比較*P
3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環境因素占60%左右[5]主要為體重、飲食、吸煙、飲酒和心理因素[6,7]的影響,所以在高血壓的防治中對其采取健康干預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通過一年的社區健康干預,包括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上門隨訪、督促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成立高血壓俱樂部等方法,與對照組比較在血壓達標率、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服藥依從性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與李秀娟等的調查一致[8],說明在高血壓的防治中,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以社區為范圍的高血壓綜合健康干預是行之有效的模式,同時也證明了社區責任醫生在社區高血壓防治的綜合干預和管理中的作用,他們較之醫院和專科門診的醫生更貼近患者,更直接和全方位為他們提供健康服務,與患者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醫患關系,因此患者也更信任責任醫生,對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和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血壓達標上更加有利。通過系統的、有規律的社區健康干預防治高血壓,效果顯著,可操作性強,易于推廣。
綜上所述,社區健康干預在高血壓的防治中是有效的,切實可行的,但本文的研究還存在局限性,如樣本量太小,干預時間太短等,故不能排除時間、人群等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因此有待于深入研究加以驗證。
參考文獻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3-15.
[2]戴俊明,傅華,沈貽諤.原發性高血壓藥物治療依從性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3):143-145.
[3]Morisky DE, Green LW, Levine DM. 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_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 Med Care,1986,24(1):67-74.
[4]許衛華,王奇,梁偉雄.Morisky問卷測量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信度和效度評價[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5):426-424.
[5]陸再英主編.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48.
[6]劉貞杰.高血壓患者的心理干預[J].中國療養醫學.2011,20(2):135.
[7]周慧.心理干預診治原發性高血壓的療效干預95例[J].中國社區醫師,2009,2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