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22: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學硫及其化合物筆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學習方法;銜接;指導
中學化學教學中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大多反映化學難學;不少學生初中化學成績優秀,升入高中后化學成績明顯下降。這種現象在部分女生身上表現更加突出,成為化學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我們在教學中較多地強調教師領會教學大綱,鉆研教材教法,做好教學內容上的銜接,往往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方法的研究,致使教與學脫節,教學效果欠佳。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因而要降低學生初高中化學學習的臺階,提高學習能力,結合課堂教學進程加強學法指導。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學生實際,就初高中化學學習方法銜接問題談談如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一、課前預習指導
初中生一般沒有預習新課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著手去預習,這樣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習就困難重重,因而高一教師就必須肩負起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自主預習習慣的責任。課前預習指導可從學習目標指導和閱讀方法指導兩個方面來進行。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的指導,有利于培養學生區分重點知識和非重點知識的能力,明確學習的預期結果,對學習起著定向和指導作用。學習目標可分成“學科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問題目標”等不同的層次目標。如“離子反應”的課時教學目標可具體地描述為“四會”:會寫――會寫強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會看――看到離子方程式就知道它不僅代表一個化學反應,而且也代表一類化學反應;會判斷――能根據溶液中存在的離子判斷是否能發生化學反應;會檢驗――掌握等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
多數學生的課前預習始于教師的“啟動”,因而教師要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以學案的形式對學生的預習閱讀目標提出要求和任務,做到要求適當、任務具體、檢查及時認真、評價有激勵性。我在引導學生預習時,用擬定預習提綱的方法來使學生明確預習任務。如氧化還原反應,我列舉的提綱為:初中學過的氧化還原概念是什么?元素得氧和失氧過程與其化合價變化有何聯系?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什么?舉例說明四大反應類型中哪些可能為氧化還原反應。元素的價態與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有什么聯系?舉例說明。這樣擬定預習提綱,設計預習問題,能使學生在閱讀教材時注意力集中,學習有針對性,預習效果好。
二、課堂學習指導
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如果學生不能處理好聽課和筆記之間的關系,就會淪為課堂筆記的“抄寫員”,影響學習效果,因而教師要指導學生聽好課,又要指導他們學會巧妙完整地記筆記。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清楚每節課的學習要求,明確每節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認真學習教師如何提煉教材知識要點來進行課堂小結,并在上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掌握化學學習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在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時,我引導學生學習物質的物理性質時,一要注意抓“色、味、態、溶解度、密度”等共性,二要抓其個性概括;學習化學性質時,指導學生遵循“實驗探索歸納性質理論解釋典型應用聯想類比”的方法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學習化學概念時,則側重于它的外延和內涵以及概念的運用;在實驗過程中,則注重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的儀器及裝置,教師演示實驗的規范操作,藥品的狀態、顏色、氣味等的變化及變化過程中伴隨的各種實驗現象等;在金屬與濃硫酸、硝酸的反應中,指導學生從“海、陸、空”全方位觀察現象。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作為學習過程的持久性、系統性記錄,對已學知識的復習非常重要,因而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需要做筆記,而如何及時捕捉、準確記錄信息,則是課堂筆記的主要任務。我指導學生當課堂教學中出現教材中沒有的定義、表格和圖解時,就要做詳細的筆記,其他則只需將綱要性的知識點記錄下來,比如重點、難點、疑點等,自己在聽課過程中迸射出對解決某個問題有啟發性的思想火花。學完新課的當天,及時將課堂筆記梳理,該完善的完善,該刪除的刪除。比如,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來不及記錄的內容,在筆記空白處加以說明,記錄不完整的內容,借閱其他同學的筆記來參考,取長補短。
三、課后復習指導
復習的目的是為了鞏固,防止遺忘。有些學生在初中養成了復習時一遍遍地讀,按部就班地對教師總結的知識點進行機械性背誦的習慣,這是難以適應高中學習的。因而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改變這種復習方法,逐步培養有效復習的科學方法。復習可分為課后復習和階段性復習。
在課后復習時,我指導學生在閱讀教材幾遍后掩卷而思,嘗試“過電影”,即以回憶的方式復習,或者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課堂講授的重點內容,做作業前在腦海中復述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甚至以出聲地講述解題思路或分析過程等方式鞏固課堂教學效果。通過這些方式促使學生對知識重點和難點多問為什么,從而引起再學習、再思考,不斷提高對知識的認識水平。
階段性復習一般在完成章或模塊的教學時進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的知識內容量增大,輻射范圍廣,知識點多而零散,因而必須指導學生把前后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并逐步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思維能力。我在教學中主要指導學生采用如下三種復習方法:
1.相關對比法
把幾個易混淆的相關概念或某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的對象進行對比分析。比如,氧化劑和還原劑、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等,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比較歸納,提煉它們的共性,區別出它們的個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就會更準確、更全面。
2.點線網絡法
運用圖示、連線或箭頭等手段將分散的孤立的知識集合成一個結構整體來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個方法在總結元素的單質和化合物相互轉換關系中最常使用,如“硫”這部分知識就以這一線索形成線形結構,同時這種結構也揭示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方法:以“單質氧化物酸(堿)重要的鹽”為線索,每種物質再以“存在性質制法用途”展開形成知識網絡。我在教學中,先指導學生根據教學順序完成鈉、鋁、鐵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轉化關系,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再布置學生自己做章甚至模塊的結構圖,課本知識通過學生的重組再現,使學生形成富有個性特點的化學學習思維。
3.分解記憶法
學生在復習時通常都會先看課本,但許多學生很困惑:書看了幾遍,就是記不住。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學生都是把書當成小說一樣地看,不明確復習要記憶的重點目標,泛泛而讀,因而一無所獲,繼而厭倦看書,要改變學生的這種狀況,我在教學中重點指導學生科學記憶的方法,合理分配復習的任務量,指導學生將復習的內容分解成相對獨立的知識小塊,采用先部分后整體的方法來提高復習記憶的效果,如金屬元素化合物的復習可分解成鈉、鋁、鐵幾個小模塊,非金屬及其化合物又分成氯、硫、氮等不同部分進行獨立復習。
四、作業解題指導
在各種大小測試或練習中,常會有不少學生發出這樣的感嘆:解題速率太慢,測試題中能做的題沒時間做完,課后練習完成不了等。究其原因,是學生的解題技巧、解題方法不足,導致解題速率低下,因而教師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解題方法的指導。由于現行教材中幾乎沒有解題技巧的專門內容,很多學生無法去探究解題技巧;少部分學生雖然從某些參考書上看到了一些零散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但由于似懂非懂或沒有進行系統的歸納和提煉,仍不能形成較高的解題能力,因而我針對這種狀況對練習進行精講精練。比如,在解決“過量問題”和“多步計算”時,采用了幾條規律:“方程式要先配平,換算純量代方程,左右單位要相應,上下單位需相同,遇到兩個已知量,應找不足來進行,遇到多步反應時,關系式法有捷徑,關系式來關系量,對準計算細完成。”按不同類型題讓學生做相關的練習,學生在掌握這些規律和方法后,解起題來都能得心應手,以后再遇到其他有關問題時,就會迎刃而解了。
在對學生進行解題方法指導時,還要合理選擇教學的時機、內容和形式。例如,守恒法的應用,應該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分步向學生介紹:電荷守恒法在講授離子反應時介紹,電子得失守恒法(化合價升降守恒法)在講授氧化還原反應知識時介紹,元素守恒法在講授有關多步反應計算時介紹,質量守恒法在必修一后半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學中給學生講解,而物料守恒法則在高二學習鹽類水解時向學生介紹等等。此外,還要在適當的時機向學生進行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極端假設法、關系式法等解題技巧和方法的指導。學生學習之后,再指導其及時整理錯題集,結合已做的練習聯系解題前后的思路,使學生悟出審題、解題規律和解題技巧來提高解題能力。
初高中的銜接除學習方法的銜接外,還包含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的銜接。銜接問題雖然是初高中過渡中出現的暫時性問題,但如果不注意解決,將會影響整個高中的化學教學質量。因此,為學生架設“階梯”,讓學生都能順利越過初高中化學學習的臺階,是每個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對初高中化學學習方法銜接的指導和嘗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今后,我在教學過程中將繼續對初高中化學學習方法的銜接進行研究、探索、嘗試,摸索出一套更優化更完善的銜接教學方法,為學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夏正春.高一學生化學學習困難探析[J].化學教育,2002(6):33.
關鍵詞:初中化學;興趣;精講精練;因材施教;教學效率
要想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必須從初中抓起,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入手,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方面做起,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課時少、任務重、內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極易混淆等矛盾,幫助他們過好基本概念、實驗操作關等,使他們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靈活運用化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就結合自己在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談點滴體會。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樂學
1、規律記憶提高學習興趣
初中化學需識記的知識比較多,有時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節里一下就出現了二十七種元素符號,讓學生很難記住,為此我從講緒言開始,將需記住的元素符號分批分期地布置給學生,并經常提問檢查。我把元素符號、原子團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價編成順口溜:“鉀,鈉,氫,汞一價銀;二價鎂,鈣,氧,銅,鋅;三價元素有鐵鋁;四碳,五氮,六硫清。”把重點內容寫成韻語,簡化記憶。例如在做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應是先通氫氣,把試管內空氣排凈后再用酒精燈加熱,當黑色氧化銅完全變為紅色銅時,要先撤酒精燈,等試管完全冷卻后再撤掉氫氣流。這個實驗經演示講解后,我們用氫―燈―燈―氫四個字來表示,使學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準確地說出其四個字順序的含義及為什么。
2、動手實驗培養學習興趣
加強演示實驗,學生實驗,適當采用電化教學手段,利用各種教學掛圖、表格,盡可能把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學好化學,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完硬水及其軟化的方法之后,提問學生熱水瓶膽內的水垢是怎樣形成的,應怎樣清洗?學生討論熱烈,最后發給每個學生10ml醋酸拿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熱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現象、結果及化學原理。
3、社會實踐促進學習興趣
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化學課外興趣小組,結合課本教學內容,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如學習CL2的性質后,學生知道CL2與H2O反應生成HCLO,HCLO有漂白、殺菌的作用,我們組織學生參觀自來水廠,學生每聞到自來水中的余氯的氣味,就回想到CL2的性質,想到化學知識的應用在為人類服務,保護人類的身體健康,進而產生了強大的學習動力。
豐富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學生受益非淺。另外我們還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多地依賴于學習興趣,其形象識記能力超過抽象識記能力,喜歡動手,再造想象力比較豐富的特點,成立了化學科技興趣小組,目的即為鍛煉學生動腦、動手、動筆、動口能力,從激發興趣著眼,訓練發現思維和創新思維,發動學生利用小藥瓶、塑料袋、鐵絲、蠟燭等廣泛開展小制作、小實驗活動。例如學習了燃點以后,我們組織了學生做“燒不焦手帕”、“玻璃棒點燈”等實驗。
二、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率
所謂精講,既要配合教材內容,又要面向全體學生。精就是要突破重點,一點帶面,設疑破難,創造思維情境。練是鞏固知識的途徑之一,練要練到點子上,要精心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能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的或口頭表達練習的,就盡可能讓他們親自動手動口實踐,以達到真正掌握各知識點,舉一反三的目的。絕不可越俎代庖,或敷衍了事。例如學完碳這一章時,我組織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與二氧化碳和碳分別還原氧化銅作對比分析,進而明確異同點及可燃性和還原性,進一步復習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和實驗裝置及實驗步驟等。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初中化學知識主要分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學計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來說,知識內容龐雜,涉及到三十多種元素,七十多種化合物和眾多的化學方程式,如若把這些知識孤立地講,往往會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們的內在聯系,區別異同,進行歸納對比,形成網絡,抓住其實質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舉動以及接受效果,針對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地方,教材的關鍵點、知識聯系的轉折點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結合思考題給學生以點撥、啟發和疏通。例如在總復習時,我們把氫氣、氧氣、二氧化碳三種氣體進行綜合歸納對比,讓學生親自動手,把常見儀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氣體收集,集中于氣體的制備之中。通過此實驗使學生對上述三種氣體的性質、用途、制取裝置、原理、收集檢驗等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為此教師還應具有對教材探索、創造、篩選、歸納、補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強和改進化學實驗,給學生創造條件。教師可設計某一實驗、檢驗內容,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設計完成實驗。也可把部分課堂演示實驗直接改為學生實驗,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這有利于化學概念的形成,從而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實驗和自學能力。
三、因材施教,強化學生投入情感
一、關于目標的依據與敘寫
在本文所涉及的八節錄像課中,有四節課是教師一開始就通過課件給學生呈現了課堂學習目標,有兩節課是教師在課堂結束的時候呈現了學習目標。其中,《〈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的學習目標包括四點:⑴能正確書寫氧化鈉及過氧化鈉與水、與二氧化碳、與酸的反應方程式,并知道兩者所屬的物質類別;⑵能說出碳酸鈉與碳酸氫鈉性質上的異同點,并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⑶學習運用觀察、實驗、査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⑷能夠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敢于質疑,提高思維能力與合作能力。《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專題復習課則羅列了"高考化學知識內容表"中有關的全部內容和對應要求。其實,《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學習目標中有關"過氧化鈉與酸的反應"是中學化學教學所不要求的,而有關"獲取信息”和"敢于質疑”的要求在《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的教學中并不典型,而且不是一節課所 能實現的。對于《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專題復習課,雖然教案設計的教學時間為兩課時,但要在兩課時內完成"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全部內容的復習教學任務還是很困難的,也是不需要的。所以,有關"學習目標的依據與敘寫"以及學習目標是否有必要呈現給學生,是值得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思考的問題。
制定學習目標是開展教學活動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性工作。一般來說,學習目標的依據主要包括政策要求、學情基礎和教學實踐等幾個方面。其中,政策要求主要包括課程標準、教學指導意見、教材和考試說明等文本材料,政策要求決定教學目標的統一性和規定性;學情基礎是指學生的個人背景、已有知識基礎和學段關聯知識要求,學情基礎強調教學目標的差異性和個性化;教學實踐主要包括教師長期積累的教學經驗和具體教學實踐嘗試,教學實踐檢驗教學目標的操作性和持續性。所以,"教師只有經過對政策、學情和實踐等多重依據進行研究,打通政策要求、學情基礎與教學實踐的聯系,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而又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限于篇幅等因素,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相對比較籠統,如就"鈉的重要化合物"而言,沒有單獨的條目,而是與鋁、鐵、銅等金屬及重要化合物合并描述,具體為"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鈉、鋁、鐵、銅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所以,教師首先"要學會分解課程標準,即如何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與資源等具體情況,將課程標準特別是內容標準部分分解成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評價的學習目標"。為了防止教師個體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差異可能導致的教學結果明顯不同,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一般是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都組織相關專家對課程標準作了初步的分解,并制定了相應的教學指導意見或教學要求。在江蘇版的課程標準教學要求中,有關"鈉的重要化合物"的學習要求有"了解鈉……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質","了解氧化鈉……分別與水、酸等物質反應的情況”,"比較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溶解性、熱穩定性、與酸的反應,初步學會鑒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方法",以及"通過……|性質的實驗探究,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通過對……轉化關系的比較和歸納,體會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方法"等,另外在教學建議中還指出,"過氧化鈉與水、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可在過氧化鈉特殊用途中列舉"。
課程標準和教學指導意見等政策要求的語法結構主要是"行為表現"或"行為條件+行為表現"。完整的學習目標通常需要清晰地回答誰來學、學什么、怎么學和學到什么程度等四個問題,所以學習目標的基本要素就應該包括"行為主體、行為表現、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其中,行為主體就是學習者,規范的學習目標的句式應該是"學生應該(能)……”,不過書寫時可以省略。行為表現包括希望學生完成的任務或達成的結果,敘寫學習目標的行為表現可以陳述學習成果,也可以陳述學習任務。行為表現通常又由行為動詞和核心概念(名詞)兩部分組成,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核心概念(名詞)是行為動詞指向的對象。行為條件是指由學情基礎和教學實踐等組成的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或完成學習任務的特定限制或路徑。表現程度是指學生達成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可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關于"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分解學習目標過程中所涉及的行為動詞、學情分析、行為條件、行為表現及程度等有關要素如表1所示。由此制定的學習目標為:⑴通過與氧化鈣的比較了解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等反應的性質;⑵通過實驗探究和與氧化鈣的比較了解過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等反應的性質,并知道兩者性質和類別的差異;⑶通過對比實驗以及與碳酸鈣的比較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在溶解性、與酸反應、熱穩定性等方面的異同以及兩者的轉化關系,初步學會根據性質的不同鑒別兩者的方法;⑷通過有關的探究實驗,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并從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和形成結論等方面發展科學探究能力;(5)通過對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的學習,知道觀察、實驗、比較等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主要方法。《有機合成》
鹵素原子、羥基、羰基或醛基、羧基等官能團的常用方法。⑶逆合成分析法。研讀課本第66頁,體會"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用"逆合成分析法"分析二乙酸乙二酯的合成,并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其合成機理。全部學習過程僅用210個漢字進行設計,而且除了"知識回顧"以外,"有機合成"中的問題與教科書第65頁"思考與交流〃中的問題基本相同,"逆合成分析法”讓學生閱讀教科書后所要分析的合成機理與指定閱讀范圍內例題的思路完全一致。161《原電池》學案中的學習過程包括:⑴知識梳理。"同學們,你對原電池已有哪些了解呢?請回顧整理。"⑵隨堂練習。將反應"Cu+2AgN〇3=Cu(NO3)2+2Ag”設計成原電池,畫出裝置圖并寫出相應的電極反應方程式。⑶科學探究。從兩極材料、蔬果種類等方面控制相關變量"探究影響電流大小的因素"。如果不是學習目標中有"認識鹽橋的作
綜上可知,學習目標的制定和敘寫,既要綜合考察政策要求、學情基礎和教學實踐,又要全面考慮行為主體、行為表現、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這樣才能使學習目標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可測量性。由于學習目標的達成必須依靠教師教學實踐的預設與調控,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體性的發揮也受到教師預設與調控的限制,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時就給學生呈現學習目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如果一定要給學生呈現學習目標的話,可以安排在課堂教學結束時,這樣一方面便于學生自我檢測與修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獲取有關知識的路徑,并實現學習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關于學案的編制與呈現
現在的各級各類公開教學活動幾乎都要使用學案,本文所涉及的八節錄像課也無一例外。其中,僅憑學案中的學習過程很可能被誤判為化學2中原電池的第2課時,而不是選修4。所以,關于學案的編制又是一個值得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思考的問題。
學案是在教案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是20世紀90年代從基礎教育的實踐領域興起的。雖然有學者對學案持否定的態度,但由于學案在促進學生明晰學習目標、形成知識結構、優化學習方式、培養學習能力、鞏固學科知識以及在促進教師智慧共享和專業成長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所以,目前學案在基礎教育各科教學中的運用已經非常普遍。2011年2月和11月,《化學教學》編輯部分別在上海市和江蘇省揚州市主辦了有關學案的專題研討會,就學案的內涵、意義、功能和任務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不過,學案至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格式和規范。一般認為,學案只要能體現"以生為本""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主體性、適切性、豐富性和選擇性等原則”,并包括"學習目標、知識結構、學習資源、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問題探究、學業檢測等"內容,就能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價值。上文所提到的《有機合成》和〈〈原電池》的學案就存在著相對單一和不夠完整等缺陷,對學習活動起不到應有的引導作用。
與課前、課中及課后相對應,學案有預習案、課堂案和鞏固案之分。[91《有機合成》和《原電池》的學案中雖然都有知識回顧和反饋評價的欄目,但都是在課內完成的,所以它們實際屬于課堂案。《金屬的化學性質》(第2課時)的學案明確地分為兩個部分:⑴課前學案。包括知識鏈接(金屬的化學通性)、新課學習(閱讀課本第49-51頁)和科學探究(鐵與水蒸氣的反應)三個部分。⑵課中學案。包括探究鈉與水的反應、探究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探究鐵與水的反應和小結金屬與水反應的共性與差異性。《乙醇》學案也由課前學案(舊知回顧:鈉與水反應的現象和機理;新知學習:常用的幾個概念--烴的衍生物、官能團、羥基、有機物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初步認識乙醇--物理性質、燃燒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被酸性高錳酸鉀或重鉻酸鉀的氧化、生活中的用途)和課堂學案(活動1:實驗探究乙醇與鈉的反應,認識乙醇的分子結構;活動2:實驗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活動3:梳理有關乙醇的知識框架,指出乙醇發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時各自的斷鍵位置等)兩個部分組成。所以,《金屬的化學性質》(第2課時)和《乙醇》的學案都包括預習案和課堂案兩個部分。《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的學案中有"課前自主學習"、"課堂學案"和"課后拓展"等三個部分,雖然這些內容只有_張八4紙的容量,但同時包括了預習案、課堂案和鞏固案。
在八節錄像課中,沒有給學生分發學案的鏡頭。但從學案的結構可以判斷,由于《鈉的幾種重要化合物》的學案中有"課前自主學習"的內容,因為只有一張A4紙的容量,所以只能連同"課堂學案"和"課后拓展"一起在課開始前或上課前一天分發給學生;而《金屬的化學性質》(第2課時)和《乙醇》的"課前學案"和"課中學案"或"課堂學案"是分開印制的,所以可以在課開始前或上課前一天給學生分發"課前學案”,課開始前再分發"課中學案"或"課堂學案";其他的學案都屬于課堂案,應該都在課開始前分發。有時實際情況并不如此,許多時候筆者觀摩一堂公開課,學生課前已經在學案上書寫得密密麻麻,也就是說,不管是預習案、課堂案還是鞏固案,教師都一并事先分發給學生,讓他們進行預習,也就是所謂的"先學后教"。其實,教學這門藝術也是講究時機的。"教學最佳時機是由時間、空間、內趨力及要害問題四大要素構成的,其呈現出臨界點、關鍵契機、樞紐部位和重要關節四種表現形態。教學最佳時機具有必然性與偶然性、內隱性與外顯性、易逝性和可重復性、發展的多向性與個別差異性等特征。"M教學最佳時機的形成是由多個方面決定的,不得其時、不得其地、不得其力、不得其問題之要,都不能構成教學最佳時機。把握教學最佳時機,則事半功倍,四兩撥千斤;失去教學最佳時機,則事倍功半,甚至一事難成。所以,學案的呈現時機也是值得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思考的問題。
從教學最佳時機的角度考察,并不是所有的學案都需要在課開始前或上課前一天分發給學生,特別是像"證明醋酸為弱電解質的方法""乙醇分子結構的推導"等實驗方案或探究程序,不應該通過學案向學生在事先和盤托出或明確提示,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設計,并在師生的討論中不斷完善而"生成",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因為探究是學生與生俱來的需要,否則他們會對提前公布的"食譜"由于缺乏"探究性"而失去"期待"或"食之無味"。另外,像《有機合成》《原電池》等只有粗略教學流程的學案(有的可能是隱藏了關鍵的實驗方案或探究程序留給課堂"生成"),也沒有必要分發給學生,因為那最多只能充當"課堂筆記"或"答題紙"之用。
三、關于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化學教學由于受課程標準、教學指導意見、教材和考試說明等政策要求統一性與規定性的限制,以及學科對象、方法等所具有的客觀性特點,決定了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已經沒有太大的空間,而主要的權力是教學內容的組織。但從八節錄像課以及筆者所見的其他課堂教學來看,關于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仍然是值得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思考的問題,其中,理解課程標準的政策要求、理解教科書的設計意圖以及理解學科知識本身是教師進行教學內容選擇與組織的重要前提。
(一)教師要理解課程標準的政策要求
《原電池》的第三個學習任務是從兩極材料、蔬果種類等方面控制相關變量"探究影響電流大小的因素",教師提供了"黃瓜、西紅柿、獼猴桃、土豆、鋅片、鋁片、銅片"以及"檢流計、導線、小刀"等材料。學習活動包括在教師的引導下猜想可能的影響因素、設計實驗方案、實施方案并形成結論等。開始不到三分鐘,學生就猜想出了蔬果的種類(教師糾正為"電解質溶液的濃度"、電極材料、電極插入的深度(教師糾正為"電極與電解質溶液的接觸面積"、電極之間的距離等四種可能的因素。最后形成的結論是"電解質溶液的濃度越大,電流越大;電極材料活性差異越大(負極越活潑),電流越大;電極之間的距離越小,電流越大;電極與電解質溶液的接觸面積越大,電流越大"。整個過程耗時約十六分三十秒。一節課共設計三個學習任務,其中一個學習任務占用1/3左右的時間,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應該思考的是這個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在選修4中,課程標準對原電池的要求與電解池合并描述,具體是"體驗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探究過程,了解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寫出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方程式"[111。江蘇版的課程標準教學要求具體為"通過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探究活動,了解原電池工作原理,能正確書寫簡單原電池正、負極的電極反應式及電池反應方程式"[121。可見,"探究影響電流大小的因素"不是高中化學的學習任務,雖然人教版教科書在原電池部分設置了"科學探究"的欄目,也只是局限于"用不同的金屬片設計、制作原電池并進行實驗"[131。當然這并不是說,高中化學教學就不可以組織學生去"探究影響電流大小的因素”,但在課堂教學中用這么多的時間來探究一個非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問題是不適宜的。如果讓學生在課堂上用不到三分鐘的時間提出猜想,課后再實施具體的探究,應該是一個更好的處理方案。所以,理解課程標準的政策要求是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的一個前提。
(二)教師要理解教科書的設計意圖一次筆者應邀參加初中化學教研活動,執教教師提前發來了《溶液的形成》的教案,其中,關于溶液概念的教學設計了四個活動:⑴初步認識溶液。由蔗糖、食鹽溶于水的實驗,建立溶液及溶質和溶劑的概念;由蔗糖溶液、稀硫酸、稀鹽酸認識溶質的狀態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⑵探究影響溶解的因素。由碘和高錳酸鉀分別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實驗,認識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質在同一溶劑中的溶解性也不同。⑶證明乙醇能溶解于水。由乙醇溶于水的實驗證明乙醇能夠溶于水。⑷說說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筆者沒有初中教學的經歷,對其中安排"證明乙醇能溶解于水"學習活動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為此,找到了一位特級教師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同題教學設計(獲得全國一等獎第一名),其中也有"酒精能否溶于水"的探究活動,看后更加重了筆者的疑慮。《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化學教科書九年級下冊第9單元的課題1,從教科書來看,幾個關于溶液實驗的設計意圖如表2所示,其中在"蔗糖溶于水"基礎上的"乙醇溶于水"實驗,主要是用以說明溶質的狀態可以是液體,而不是為了探究乙醇能溶于水的性質。"硫酸"則在教科書中"溶液"之后的第10單元,學情基礎表明學生并不能準確說明硫酸的狀態,平時實驗中所見到的只是硫酸溶液。原來這個不符合教學邏輯的設計,是教師沒有理解教科書的
人教版初中化學教科書中有關溶液實驗的設計意圖,特級教師的課如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因此,理解教科書的設計意圖是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的又一前提。
一、我們周圍的空氣
(一)典例分析
【例1】(肇慶)按下圖組裝儀器,關閉止水夾,通電使紅磷燃燒。請回答下列問題。
(1)燃燒的現象是。
(2)紅磷燃燒一段時間后,自動熄滅了,你認為原因是。
(3)冷卻后,松開止水夾,你觀察到的現象是。
【分析】本題通過對課本實驗裝置的變形,考查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的應用及實驗現象的判斷。(1)紅磷在電熱棒點燃下發生燃燒,產生大量白煙,然后火焰慢慢熄滅。(2)紅磷燃燒一段時間后,自動熄滅了,是由于集氣瓶內的氧氣已消耗完。(3)由于紅磷燃燒消耗集氣瓶內的氧氣,使瓶內壓強減小,冷卻后,松開止水夾,可以發現燒杯里的水倒吸到集氣瓶內(或燒杯的水面下降),集氣瓶中的水約占集氣瓶容積的1/5。
【答案】(1)產生白煙,火焰慢慢熄滅(2)集氣瓶內的氧氣已消耗完(3)燒杯里的水倒吸到集氣瓶內(或燒杯的水面下降),集氣瓶中的水約占集氣瓶容積的1/5
【點評】此類題主要考查有關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實驗現象及注意事項等。試題常通過設置多種多樣的實驗裝置,考查同學們對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的掌握程度,也有的考查對實驗產生的誤差進行分析。
【例2】(日照)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紅磷在氧氣中燃燒時,產生大量白煙
B.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白光,生成黑色固體
C.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時,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D.硫粉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藍紫色火焰,聞到刺激性氣味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氧氣的典型化學性質正誤的判斷,重點考查幾種典型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正誤的判斷。解答此類題既要掌握幾種典型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又要仔細辨別其在空氣中與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差異。根據四種典型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可知,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不是黑色固體,因此B不正確。
【答案】B
【點評】此類題主要考查氧氣的性質及用途正誤的判斷。常通過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考查物理性質及用途;通過典型實驗的操作、現象及注意事項,考查化學性質及應用。
【例3】(本溪)根據以下常用的實驗儀器,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部分儀器的名稱:②;⑧。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選用的儀器有①②⑤⑥⑦,還缺少的一種儀器是,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實驗結束后,發現收集的氧氣不純,原因可能是(答一點即可)。
【分析】本題通過給出常用儀器考查制取氧氣所用儀器選擇的判斷。(1)根據所給儀器可知,②是試管,⑧是水槽。(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需要加熱,而所給五種儀器沒有酒精燈,因此還缺少酒精燈。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據此可寫出化學方程式。實驗結束后,發現收集的氧氣不純,要從實驗操作的角度去考慮,可能是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就收集,也可能是實驗開始前集氣瓶預先未裝滿水等,答出一條即可。
【答案】(1)試管水槽(2)③(或酒精燈)2KMnO4K2MnO4+MnO2+O2 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就收集(或集氣瓶事先未裝滿水等)
【點評】此類題主要通過給出常用儀器或實驗裝置,考查制取氧氣所用儀器或裝置選擇的判斷。常結合給出的儀器或裝置,考查制取氧氣所用儀器名稱、實驗藥品、反應原理、實驗步驟、反應裝置、收集方法、驗滿方法、檢驗方法和注意事項等。
(二)專題演練
1.(貴陽)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兩種氣體是()
A.N2、O2B.N2、CO2C.O2、H2OD.CO2、H2O
2.(廣州)下列關于空氣中各組成成分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空氣中的O2只有點燃時才能發生化學反應
B.空氣中的CO2是導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C.空氣中的N2可作為生產氮肥的原料
D.空氣中的稀有氣體沒有任何使用價值
3.(淮安)為了得到較純凈的氮氣,某同學采用燃燒法除去一瓶空氣中的氧氣,下列物質中最適宜選用的是()
A.紅磷B.硫粉C.蠟燭D.鐵絲
4.(重慶)下列關于O2的說法不科學的是()
A.常用帶火星的木條來檢驗空氣中的O2
B.硫在O2里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C.工業上將空氣液化后再進行分離來制取O2
D.加熱KClO3制O2,可用MnO2作催化劑
5.(昆明)某同學觀察演示實驗后,做的下列筆記不正確的是()
A.硫在氧氣里燃燒,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氣里燃燒,發出白光
C.鐵絲在氧氣里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D.紅磷在空氣里燃燒,產生大量白煙
6.(南寧)實現“低碳經濟”的一種策略,是節約能源。如下圖所示的四種制取氧氣的方法中最節能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咸寧)據探測衛星發回的數據分析,火星大氣中95%是二氧化碳,其余為少量的氮氣、氫氣,還找到了有液態水存在的證據。根據以上信息,某同學作出如下推斷:①火星大氣是混合物,②火星大氣與地球大氣成分相似,③火星上鋼鐵不容易生銹,④火星環境適宜人類生存,⑤火星上溫室效應顯著。你認為正確的是()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
8.(陜西)下圖是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兩種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甲裝置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乙裝置收集氧氣時需要用帶火星的木條來驗滿,這是利用了氧氣的性。甲、乙兩種制取氧氣的方法相比,乙方法的優點是。
9.(呼倫貝爾)結合下圖所示實驗裝置,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應選用裝置作氣體發生裝置(填字母,下同),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若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則選用的氣體發生裝置為,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通過查閱資料得知:①實驗室可用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來制取氨氣;②一氧化氮氣體難溶于水,在空氣中容易發生反應2NO+O2=2NO2 。
那么,在實驗室里制取氨氣應選擇的氣體發生裝置為;收集一氧化氮氣體應選擇的裝置是。
(3)如果用F裝置干燥氧氣,則F裝置中應裝入的液體為;氧氣應從端進入F中(填“a”或“b”,下同);如果用裝滿水的F裝置收集氫氣,則氫氣應從端進入F中。
10.(天津)根據下列實驗裝置圖,按要求回答有關問題。
(1)寫出圖中帶有標號的儀器名稱:a。
(2)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應選用的裝置為(填序號),檢驗二氧化碳已收集滿的方法是。
(3)實驗室用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并收集較干燥的氧氣時,應選用的裝置是(填序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若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移出水面,然后再。
(4)實驗室還可以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氣。常溫下,在試管中分別加入下列物質,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不能使木條復燃的是。
A.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
B.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和少量二氧化錳
C.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和少量硫酸銅溶液
D.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和少量紅磚粉末
二、水與常見的溶液
(一)典例分析
【例1】(海南)下列關于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A.礦泉水是純凈物B.過濾可除去水中的固體雜質
C.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的D.將硬水降溫可降低水的硬度
【分析】本題綜合考查與水有關的知識及應用。由于礦泉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離子,如Ca2+、Mg2+,還有一些微量元素等,因此礦泉水不是純凈物,而是混合物,A不正確;過濾是一種從液體中分離出不溶性固體的方法,利用它可將不溶于水的固體雜質與水分離開來,B正確;水循環系統雖使水的總量保持不變,但是淡水的量卻不斷減少,因此水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的,C不正確;降低水的硬度常用煮沸或蒸餾的方法,降溫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Ca2+、Mg2+,D不正確。
【答案】B
【點評】此類題常將電解水實驗現象及結論、硬水的檢驗、凈化水的方法、水資源及利用等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也有將溶液及相關概念與水的知識相融合進行綜合考查,主要考查對此部分基礎知識內容掌握的能力。其中,水的利用、防止水污染、節約用水的方法等,常結合當年與水有關的重大事件及生產生活實際來考查。
【例2】(陜西)下表是KNO3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請回答下列問題。
濕度/℃020406080100
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246
(1)分析表中數據,歸納出KNO3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規律:。
(2)20℃時,在裝有5gKNO3晶體的試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蕩,此時所得溶液為溶液(填“飽和”或“不飽和”)。再將該試管放入盛有熱水的燒杯中,使試管內溶液溫度升至60℃,此時試管內的溶液中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
(3)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KNO3溶液時,溶解過程所需要的儀器有。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溶液及溶解度知識的綜合應用。 (1)根據所給KNO3各溫度的溶解度數據可知,KNO3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2)根據20℃時KNO3的溶解度為31.6g,可知100g水溶解31.6gKNO3剛好形成飽和溶液,那么,20℃時10g水最多只能溶解3.16g KNO3晶體,不能將5gKNO3全部溶解。而60℃時KNO3的溶解度為110g,即60℃時10g水最多能溶解11gKNO3,顯然,在60℃時5gKNO3晶體能全部溶解在10g水中,形成不飽和溶液,其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5g∶10g=1∶2。(3)配制溶液時,溶解過程需在燒杯內完成,為了加快溶解還需用玻璃棒攪拌,因此,需要的儀器是燒杯和玻璃棒。
【答案】(1)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2)飽和1∶2(3)燒杯和玻璃棒
【點評】此類題常以溶解度及曲線為核心,綜合考查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判斷及相互轉化、比較幾種物質溶解度的大小、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判斷,及分離可溶性物質時適用的結晶方法等,為中考必考內容。
(二)專題演練
1.(西寧)下列關于溶液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無色透明的液體一定是溶液B.溶液中只能有一種溶質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D.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質均相同
2.(玉溪)在室溫下,將下列物質各5g分別放入50g水中攪拌后觀察,現象最相似的是()
A.Fe2(SO4)3、KMnO4B.CuSO4、NaCl
C.CuO、MnO2D.NaOH、NH4NO3
3.(北海)下列關于溶液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將植物油與水混合形成溶液
B.氣體、液體、固體均可作溶質
C.配制溶液時,攪拌可增大溶質的溶解度
D.將6%的氫氧化鉀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為3%
4.(南寧)如圖所示,將水分別滴入裝有氫氧化鈉固體和硝酸銨固體的兩支試管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硝酸銨固體溶解時會吸收熱量
B.氫氧化鈉固體溶解時會放出熱量
C.A、B兩只燒杯的溶液中都有固體析出
D.A、B兩只燒杯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都保持不變
5.(湘潭)右圖為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據圖回答:
(1)t3℃時,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大小關系是。
(2)a點的含義是。
(3)t1℃時,將A物質40g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攪拌,形成溶液的質量是g。
(4)將t1℃時A、B、C三種物質飽和溶液的溫度升高到t3℃,三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是。
6.(西寧)今年我國南方多個省份遭受大范圍持續干旱,災區飲用水安全備受關注。
(1)除去水中難溶性固體雜質的操作是。
(2)檢驗水樣是硬水還是軟水,可用的物質是;測定水樣的酸堿度可用。
(3)下列關于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A.水是有機物,能賦予生命B.愛護水資源,要節約用水,還要防止水體污染
C.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D.水中氧元素含量很高,能提供人體所需的氧氣
7.(天津)溶液在生產和科研中具有廣泛的用途,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1)衣服上沾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為汽油能油污(填“溶解”或“乳化”)。
(2)喝了冰鎮汽水以后,常常會打嗝。這種現象說明氣體的溶解度與有關。
(3)某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下圖所示:
20℃時,要使接近飽和的該物質的溶液變為飽和溶液,通常可采用三種方法,它們分別是、、。
8. (沈陽)小玉幫助老師配制KNO3的飽和溶液,以備全班實驗使用。此時實驗室溫度為25℃,老師提供的藥品是含有少量NaCl的KNO3固體。
(1)她查閱了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1所示。25℃時,KNO3的溶解度是g。經分析,KNO3中混有少量NaCl的提純方法是,用此法獲得了足量的KNO3固體。
圖1圖2
(2)小玉配制700gKNO3飽和溶液的過程如下:
①計算。
②稱量。準確稱量KNO3固體g。
③量取。用 (填“100mL”、“500mL”或“1000mL”)量筒量取蒸餾水,操作如圖2所示。
④溶解。將KNO3和水分別加入大燒杯中,攪拌使固體完全溶解。
請指出小玉在配制溶液過程中的操作錯誤:。由于以上錯誤操作,他配得的不是KNO3飽和溶液,要得到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他可能采用的方法是。
最后小玉將配得的飽和溶液裝瓶,貼上標簽備用。
9.(永州)如下圖所示,圖1是教材中水電解實驗裝置,圖2是我市化學老師針對圖l實驗自創的新裝置。
圖1圖2
圖2的創新實驗操作步驟如下:
先將裝置固定在鐵架臺上,向其中注入250g溶質質量分數為8%的氫氧化鈉溶液作電解液,以增強溶液的導電性,用注射器將電解液注滿移液管并倒立在裝置的兩極,連接好導線,開啟直流電源至16V,約4分鐘,產生一定量的氣體時,關閉電源,隨即檢驗兩極產生的氣體。
請你結合上述圖示和操作步驟,回答下列問題。
(1)配制250g溶質質量分數為8%的氫氧化鈉溶液,需固體氧氧化鈉g。
(2)圖2中與電源正極相連接的移液管中收集到的氣體是(填化學式),檢驗此氣體的方法是。
(3)你認為圖2的創新實驗相對圖l來說,所具備的優點組合是(填字母編號)。
①實驗時,手不用直接接觸有腐蝕性的電解液②使用注射針頭作電極,兩極距離近,反應快③非常方便兩極氣體的檢驗④所用實驗器材都是用家里常見的物品改制而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河北)已知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銀(AgCl)沉淀和硝酸鈉。為測定某生理鹽水的溶質質量分數,將生理鹽水樣品與足量的硝酸銀溶液混合,有關實驗數據如下表:
反應前反應后
實驗數據
生理鹽水樣品的質量加入硝酸銀溶液的質量過濾后剩余溶液的質量
130g40g167.13g
(1)反應后生成氯化銀的質量為g。
(2)計算該生理鹽水的溶質質量分數。
三、碳及其氧化物
(一)典例分析
【例1】(重慶)下列有關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C可以將CuO 中的Cu 置換出來B.在一定條件下CO2 能夠轉變成CO
C.CO2 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變紅D.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單質
【分析】本題綜合考查碳的單質及其氧化物的組成、性質及應用。由于C單質具有還原性,可以將CuO 中的Cu 置換出來,因此A正確;CO2與C在高溫時反應可以生成CO,因此CO2 可以轉變成CO,B正確;由于酸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CO2只有與水反應才能生成酸,因此CO2 不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變紅,C不正確;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單質,因此D正確。
【答案】C
【點評】此類題常將碳的單質及其氧化物的組成、性質和用途融合到一起,進行綜合考查。重點考查碳的典型單質的性質及用途,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性質與用途及二者的相互轉化。
【例2】(瀘州)下圖是實驗室用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并驗證其性質的實驗裝置圖,試根據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裝置A中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裝置C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2)裝置D中觀察到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它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3)實驗室用裝置E來收集二氧化碳時,二氧化碳應從通入(填“c端”或“d端”)。
【分析】本題綜合考查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質的應用。(1)儀器a是長頸漏斗;裝置A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其所用藥品是碳酸鈣與稀鹽酸,據此可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C裝置后,由于二氧化碳與石蕊試液中的水反應生成碳酸,可使石蕊試液變成紅色。(2)根據蠟燭會熄滅,聯想生活知識,可利用二氧化碳來滅火。(3)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用E裝置來收集時,應將二氧化碳從c端通入,瓶內空氣由d端排出。
【答案】(1)長頸漏斗 CaCO3+2HCl=CaCl2+CO2+H2O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2)滅火(3)c端
【點評】此類題常通過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考查與二氧化碳性質相關的應用,重點考查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藥品、反應原理、檢驗、除雜質、干燥方法及其性質的應用。
(二)專題演練
1.(南通)下列有關碳及其氧化物的說法錯誤的是()
A.CO與CO2 可用澄清石灰水區分B.CO具有還原性,可用于鐵的冶煉
C.CO2的過多排放可導致酸雨的產生D.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昆明)關于CO和CO2的說法錯誤的是()
A.CO2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B.CO能燃燒、具有毒性和還原性
C.CO2不供給呼吸的性質和CO的毒性都會致人死亡
D.CO和CO2性質和用途的較大差異,是因為組成它們的元素的種類不同
3.(南充)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檢驗、制備和用途能達到目的的是()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溶液變為藍色
C.用塊狀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備大量二氧化碳
D.將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火焰立即熄滅,證明瓶內原有氣體就是二氧化碳
4.(海南)一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二氧化碳,下列除去二氧化碳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A.點燃混合氣體B.將混合氣體通過灼熱的氧化銅
C.將混合氣體通過濃硫酸D.將混合氣體通過氫氧化鈉溶液
5.(郴州)將3g碳和6g氧氣放入一密閉容器中,點火燃燒后,容器中的氣體為(填“純凈物”或“混合物”);當恢復到原溫度時,容器內的壓強(填“增大”、“減少”或“不變”)。
6.(昆明)右圖中“”表示A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B,“―”表示相連的兩種物質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反應。
A、B、C、D各是一氧化碳、木炭粉、氧化銅、氧氣中的某一種物質,請你推斷(用化學式表示):B是,D是。
7.(昆明)請回憶你觀察過的“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演示實驗,并根據下列教材圖示回答問題。
(1)寫出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
(2)反應進行一段時間后,為了進一步探究試管中剩余固體的組成,待試管冷卻到室溫后,取剩余固體于燒杯中,再加入過量的稀硫酸,充分反應后過濾:①若濾紙上留有黑色、紅色固體,而濾液為無色,則濾液中的溶質是,說明試管中的剩余固體為。②若濾紙上留有黑色、紅色固體,而濾液呈藍色,此時濾液中的溶質是。
8.(昆明)請回憶老師做的“傾倒二氧化碳”的演示實驗,并結合下圖回答問題。
甲、乙兩同學共同收集滿兩瓶質量相同的二氧化碳氣體,并分別將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倒入燒杯中,請分析回答:
①甲同學用甲圖的傾倒方式向燒杯中傾倒足夠的二氧化碳,我們觀察到兩根蠟燭是由下而上熄滅,請你告訴我們,為什么是由下而上熄滅?。
②乙同學用乙圖的傾倒方式向燒杯中傾倒足夠的二氧化碳,我們觀察到蠟燭都沒有熄滅,請你聯系學科知識分析,用乙圖的傾倒方式為什么二氧化碳沒有進入燒杯?。
9.(聊城)根據下列裝置圖,回答有關問題:
(1)實驗室制取CO2時,從長頸漏斗中加入的試劑名稱是;用裝置A還可以制取(填一種氣體即可)。
(2)收集CO2的裝置是。
(3)如圖E所示,向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質是且密度比空氣的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
10.(河南)碳是形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質是中學化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1)“低碳生活”倡導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為了減少的排放量(填化學式)。
(2)右圖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填標號)。
A.碳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
B.碳原子核內質子數為6
C.碳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D.碳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01
(3)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學常見的化合物,甲和乙中含有碳元素,丙能作干燥劑。它們之間有如下圖所示的轉化關系(部分物質和反應條件已略去)。則甲的化學式為,丙轉化為丁的化學方程式為。
(4)上面右圖是某趣味實驗裝置圖。擠壓膠頭滴管后,可觀察到氣球脹大的現象。請分析其原因,并寫出化學方程式:。
(5)利用下圖裝置可做CO還原Fe2O3的實驗,并檢驗該反應生成的氣體產物。已知由A裝置制取的CO氣體中混有少量的CO2。
①CO與Fe2O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②氣體通過裝置的順序是:A (裝置不能重復使用)。
③從環保角度考慮,對以上裝置的改進措施是。
(6)稱取12.5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雜質不參加反應)放入燒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鹽酸,二者恰好完全反應。反應結束后,稱量燒杯中剩余物質的總質量為58.1g(不包括燒杯的質量,且氣體的溶解忽略不計)。試計算石灰石中雜質的質量分數。
四、金屬與金屬材料
(一)典例分析
【例1】(本溪)為驗證鋅、鐵、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張麗和王宇同學設計了不同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都達到了實驗目的。他們所用的試劑有鋅片、鐵片、銅片、硫酸鋅溶液、硫酸亞鐵溶液、硫酸銅溶液。實驗方案如下:
實驗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實驗操作
(1)方案一中選擇的金屬是。
(2) 方案二中能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李軍又設計一個新的方案,也能達到實驗目的。即將三種金屬同時放入一種溶液中,該溶液中的溶質在物質分類上和前兩位同學所用的不同,他選擇的溶液是。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驗證三種金屬活動性順序實驗方案所需試劑的判斷。(1)驗證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如果選擇一種金屬放入兩種溶液中,則應選擇中間的金屬和兩邊金屬的鹽溶液,因此方案一中應選擇的金屬是鐵片。(2)如果用兩種金屬同時放入一種溶液中,則應選擇兩邊的金屬和中間金屬的鹽溶液,因此應選擇的金屬是鋅片和銅片,鹽溶液是硫酸亞鐵溶液,其中鋅能與硫酸亞鐵溶液發生反應,據此可寫出化學方程式。(3)如果不用金屬與鹽溶液是否反應來驗證,還可以選擇金屬與稀酸能否反應及反應速率快慢來判斷。如將三種金屬同時放入稀鹽酸中,根據銅不反應、鋅比鐵反應的速率快,也可驗證出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答案】(1)鐵片(2)Zn+FeSO4 =ZnSO4+Fe(3)稀鹽酸(或稀硫酸)
【點評】此類題是中考必考內容,主要考查金屬活動性順序的判斷,多通過給出金屬與酸、鹽溶液反應的現象,確定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也有通過實驗探究,考查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比較兩種金屬活動性順序,既可用金屬與鹽溶液能否反應來判斷,也可通過兩種金屬能否與稀酸反應或與稀酸反應的快慢來比較。若要排出三種或三種以上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則應選擇采取逐個比較的方法來進行,直至排出金屬活動性順序為止。同時,在應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決實際問題時,還要抓住其適用的范圍、限制條件及置換規律。
【例2】(衡陽)金屬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保護金屬資源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職責。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大力開采礦物以保障金屬材料的使用
B.提高廢舊金屬的回收利用率
C.在金屬制品上刷漆、涂油等防止金屬腐蝕
D.用特種塑料代替金屬制造機器的零部件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金屬資源的保護及防止銹蝕的方法等正誤的判斷。要合理有計劃地開采金屬資源,不宜提倡大力開采金屬資源,因此A不正確;保護金屬資源,一方面要回收廢舊金屬,另一方面要提高廢舊金屬的回收利用率,因此B正確;在金屬制品上刷漆、涂油等方法,都可以防止金屬的銹蝕,因此C正確;可以通過尋找金屬替代品的方法來保護金屬資源,如用特種塑料代替金屬制造機器的零部件等,因此D正確。
【答案】A
【點評】此類題常將鋼鐵銹蝕的原理及保護金屬資源的常見具體方法等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試題多以生產生活實例情境作為考查對象,主要考查同學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專題演練
1.(遵義)下列各種物質中,都屬于金屬材料的一組是()
A.陶瓷、塑料B.不銹鋼、汞C.鐵、氧化鐵D.橡膠、玻璃
2.(玉溪)按圖中所標要求組裝好以下Ⅰ~Ⅲ裝置,擱置一段時間后,觀察所產生的現象。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Ⅰ、Ⅱ裝置中左邊液面下降,右邊液面上升
B.Ⅱ、Ⅲ裝置中左邊液面上升,右邊液面下降
C.Ⅰ、Ⅲ裝置中左邊液面上升,右邊液面下降
D.Ⅰ裝置中左邊液面上升,右邊液面下降,Ⅱ裝置中左邊液面下降,右邊液面上升
3.(赤峰)某同學將金屬氧化物知識整理如下:
有銀白色固體附著,這說明。
(2)乙同學認為上述實驗不足以得出四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想再補充一個實驗,請你和乙同學一起設計一個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達到探究目的。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結論
(3)通過以上探究,四種金屬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11.(陜西)秦始皇陵銅車馬、青銅仙鶴、樹下仕女圖等10件頂級國寶,聚首“2011西安世園會”。
(1)秦始皇陵銅車馬出土時表面有一些銅銹,銅銹的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銅[Cu2(OH)2CO3]。銅生銹除了與氧氣和水有關外,從堿式碳酸銅的化學式推知,還與空氣中的有關。
(2)青銅仙鶴的主要成分是銅合金。一般來說,合金與組成它的純金屬相比,其性能會發生改變,改變之一是。
(3)樹下仕女圖的主要材料含有天然纖維,除天然纖維外,現代人們還使用合成纖維。鑒別天然纖維與合成纖維常用的化學方法是法。
12.(昆明)100g某硫酸銅溶液恰好與5.6g鐵完全反應。求:
(1)生成銅的質量。
(2)反應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計算結果精確到0.1%)
五、酸堿鹽
(一)典例分析
【例1】(廣州)下列物質能夠反應,且沒有明顯現象的是()
A.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B.Fe2O3加入NaOH溶液中
C.稀HCl滴入Ba(OH)2溶液中D.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分析】本題通過酸堿鹽之間的相互反應,考查復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判斷及應用。解答此題,一定要抓住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及常見的酸堿鹽溶解性表來判斷。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能反應且有白色沉淀產生,因此A不符合;Fe2O3加入NaOH溶液中不反應,因此B不符合;稀HCl滴入Ba(OH)2溶液中是酸堿中和反應,有水生成,無明顯現象,因此C符合;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會變渾濁,能發生反應,且有明顯現象,因此D不符合。
【答案】C
【點評】此類題主要考查酸堿鹽的性質及應用,除通過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判斷外,還可以通過酸堿鹽的鑒別、除雜等多種方式來進行。解答此類題的關鍵,就是要抓住常見酸堿鹽之間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檢驗、鑒別及除雜等相關原理來完成相應的問題。
【例2】(樂山)如下圖所示,X溶液與AgNO3、Na2CO3、
Na2SO4三種溶液發生反應均生成白色沉淀。則X可能是下列哪種物質的溶液()
A.HNO3或KNO3
B.HCl或H2SO4
C.BaCl2或CaCl2
D.NaOH 或Ca(OH)2
【分析】本題通過常見酸堿鹽之間反應的實驗現象,考查酸堿鹽性質的應用。解答此題可利用排除法。酸不能與Na2CO3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因此可排除A、B;NaOH 或Ca(OH)2不能與Na2SO4反應生成白色沉淀,可排除D;C中BaCl2可分別與AgNO3、Na2CO3、Na2SO4三種溶液發生反應,均生成白色沉淀,CaCl2可與AgNO3、Na2CO3兩種溶液發生反應生成白色沉淀,只要是BaCl2或CaCl2中的一種能與三種溶液發生反應均生成白色沉淀即可,因此C正確。
【答案】C
【點評】此類題主要考查典型酸堿鹽的性質及應用。解答此類題一定要選準突破口,利用特殊現象將答案范圍縮小,然后再按實驗現象逐一判斷,確定出正確答案。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掌握常見酸堿鹽的典型性質。
(二)專題演練
1.(昆明)下列對酸、堿、鹽性質的歸納不正確的是()
A.酸能與某些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
B.堿能與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
C.酸能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
D.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2.(本溪)下列物質長期放置在敞口容器中,質量明顯減少的是()
A.大理石B.氫氧化鈉固體C.濃鹽酸D.氯化鈉固體
3.(昆明)下列鑒別化肥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A.用觀察法可鑒別氮肥和磷礦粉
B.用聞氣味的方法可鑒別碳酸氫銨和氯化銨
C.用加硝酸銀溶液的方法可鑒別硝酸鉀和氯化鉀
D.用加入熟石灰研磨的方法可鑒別硫酸銨和氯化銨
4.(山西)物質的性質決定其保存方法。固體氫氧化鈉具有以下性質:①白色固體,②有腐蝕性,③易吸收水分,④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由此可知,氫氧化鈉固體必須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5.(天津)生活中一些物質的pH如下表所示,其中顯酸性的是()
CuO粉末
9.(昭通)有一包固體可能含有CaCl2、Na2SO4、Na2CO3、KNO3中的一種或幾種。現對其進行如下實驗:
①取少量固體于試管中,加適量蒸餾水,固體完全溶解形成無色透明溶液;
②取少量上述溶液,加過量稀硫酸,有氣泡產生;
③所得溶液少量,滴加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底。
分析以上實驗現象,對原固體組成的判斷正確的是()
A.肯定有Na2CO3,無CaCl2
B.肯定有Na2CO3、Na2SO4,無CaCl2
C.肯定有Na2CO3、Na2SO4,可能有KNO3、CaCl2
D.肯定有Na2SO4,可能有KNO3、CaCl2
10.(郴州)構建知識網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下圖是鹽酸與不同類別物質之間反應的知識網絡。
(1)圖中M應為類物質。
(2)實驗室常用M與稀HCl反應制取CO2,寫出M的化學式:。
(3)鹽酸能與堿反應的實質,是鹽酸中的與堿中的OH-反應生成H2O(寫離子符號)。
(4)工業上常用稀HCl除鐵銹(主要成分Fe2O3)的化學方程式是。
11.(郴州)要除去NaCl樣品中少量的Na2SO4和CuCl2雜質,請根據所提供的試劑:NaOH溶液、稀HCl、BaCl2溶液,分析并完成下列有關問題。
(1)第一步:取NaCl樣品溶于水,加入過量的試劑,完全反應后,過濾,除去樣品中CuCl2雜質;所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2)第二步:在第一步所得濾液中加入適量的試劑,完全反應后,再過濾,除去樣品中雜質。
(3)第三步:在第二步所得濾液中加入足量的稀HCl,完全反應后,再進行操作,最后得到NaCl固體。
12.(永州)某白色固體可能由氫氧化鋇[化學式為Ba(OH)2]、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兩種組成。為確定該固體物質的成分,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下列探究活動,請你認真閱讀有關信息,回答相關問題。
【查閱資料】(1) Ba(OH)2是一種強堿,具有NaOH相似的化學性質。
(2)部分酸、堿、鹽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不溶
【提出猜想】猜想I :該固體是NaOH。
猜想Ⅱ:該固體是Ba(OH)2。
猜想Ⅲ:該固體是Ba(OH)2、NaOH的混合物。
【設計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取少量樣品溶于水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硫酸鈉溶液
有白色沉淀出現
表明原樣品中一定含有(填化學式)
②向①中繼續滴加硫酸鈉溶液,直至沉淀不再增加為止,靜置后,用pH試紙檢測溶液酸堿性
溶液呈強堿性
表明原樣品中還含有氫氧化鈉
【問題討論】
(1)實驗步驟①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實驗步驟②得出的實驗結論(填“正確”或“不正確”)。
(3)如果在上述實驗中用稀硫酸代替硫酸鈉溶液,實驗步驟和實驗現象均相同,你可以判斷出猜想是成立的。
專題Ⅱ 物質構成的奧秘
一、化學物質的多樣性
(一)典例分析
【例1】(本溪)生活中的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A.金剛石B.可樂飲料C.合金戒指 D.生理鹽水
【分析】本題通過給出實物圖示,考查屬于純凈物的判斷。解答此題還是要通過給出的物質來判斷其所屬的類別。金剛石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屬于純凈物;可樂飲料、生理鹽水均屬于溶液,溶液一定是混合物;合金戒指是由金屬材料制成,合金一定是混合物。
【答案】A
【點評】此類題常通過給出物質或物質的實物模型以及物質的微粒圖示,來考查物質屬于純凈物還是混合物的判斷。此類題除本題的考查方式外,還有的單獨判斷物質屬于純凈物、單質或化合物、氧化物還是有機物,或者按一定規律排列物質的順序等。解答此類題一定要對每種物質的組成各個擊破,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例2】(株洲)對物質進行分類,是研究物質的基本方法。在下面的四種化合物中,與另外三種不屬于同一類別的物質是()
A.MgSO4B.NaNO3C.NaHCO3D.P2O5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簡單分類的判斷。解答本題應先判斷物質所屬類別,然后判斷其中不同的一種物質。MgSO4、NaNO3、NaHCO3均屬于鹽,P2O5屬于氧化物,與前面三種屬于不同類別。
【答案】D
【點評】此類題除本題的考查方式外,還有的給出物質判斷物質所屬類別,如單質、氧化物、酸、堿、鹽或有機物等。在判斷物質的類別時,可以借助一些規律:酸中一定含有氫元素,堿中一定含有氫、氧元素,氧化物一定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是氧元素。
(二)專題演練
1.(銅仁)下列各組物質,均屬于純凈物的是()
A.臭氧乙醇B.空氣C60
C.鹽酸食鹽D.天然氣石油
2.(衡陽)下列各種“水”中屬于純凈物的是()
A.蒸餾水B.自來水C.海水D.礦泉水
3.(烏魯木齊)下列物質中屬于化合物的是()
A.石油B.石墨C.天然氣D.乙醇
4.(海南)下列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
A.H2O2B.O2C.O3 D.KMnO4
5.(荊門)臭氧(O3)層能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紫外線,從而保護地球生物,臭氧屬于()
A.單質B.稀有氣體C.化合物D.氧化物
6.(益陽)繼“分子足球”C60之后,科學家又發現另一“分子足球”N60,N60屬于()
A.化合物B.混合物C.金屬單質D.非金屬單質
7.(蘭州)現有①粗鹽、②液態氧、③純堿、④潔凈的海水。對上述物質的分類正確的是()
A.鹽―①B.單質―②C.堿―③D.純凈物―④
8.(河南)某物質不含碳元素和氫元素,它不可能是①酸、②堿、③鹽、④有機物中的()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9.(玉溪)下列圖示中的液體物質,可以看作純凈物的是()
A.河、湖水B.蒸餾水C.灌南湯溝酒D.自來水
10.(寧夏)下列一定屬于純凈物的是()
A.由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B.由不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
C.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D.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11.(撫順)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B.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單質
C.只含一種元素的物質一定不是化合物
D.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12.(昭通)請將下列物質進行分類(填序號):①苛性鈉、②過氧化氫溶液、③冰水混合物、④純堿、⑤甲烷、⑥金剛石。
屬于有機物的是,屬于單質的是,屬于堿的是,屬于混合物的是。
二、微粒構成物質
(一)典例分析
【例1】(西寧)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構成物質的粒子只有分子和原子
C.氣體易被壓縮,說明構成氣體的分子在不斷運動
D.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三態變化主要是由于分子的大小發生了變化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構成物質的粒子的理解及認識。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此A正確;構成物質的粒子除分子和原子外,還有離子,因此B不正確;氣體易被壓縮,主要是氣體分子間間隙大,壓縮后分子間間隙變小的緣故,因此C不正確;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三態變化主要是由于分子間間隙的大小發生了改變,不是分子本身的大小發生了改變,因此D不正確。
【答案】A
【點評】此類題主要考查構成物質的粒子間的區別和聯系,因此,準確理解和掌握構成物質的三種粒子間的區別和聯系,是答好這類題的關鍵。
【例2】(衡陽)下列解釋中不正確的是()
A.將25m3的氣體加壓到0.024m3的鋼瓶中――分子間有間隔,且氣體分子間的間隔大
B.液態氧和氧氣都能支持燃燒――同種物質的分子化學性質相同
C.緝毒犬能根據氣味發現――分子在不斷運動
D.變癟的乒乓球放入熱水中能鼓起來――分子受熱體積變大
【分析】本題通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考查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的應用。能將25m3的氣體加壓到0.024m3的鋼瓶中,說明分子間有間隔,且氣體分子間的間隔大,因此A正確;液態氧和氧氣都能支持燃燒,是由于構成液態氧和氧氣的分子相同,同種物質的分子化學性質相同,因此B正確;緝毒犬能根據氣味發現,是由于構成的分子在不斷運動,因此C正確;變癟的乒乓球放入熱水中能鼓起來,是由于分子受熱后運動速率加快,分子間間隙變大的緣故,不是分子本身受熱體積變大造成的,因此D不正確。
【答案】D
【點評】此類題除本題的考查方式外,還利用分子或原子的基本特征來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解答此類題一定要抓住題給信息來判斷與分子或原子的哪種基本特征有關。
(二)專題演練
1.(長沙)交警在查“酒駕”時,先請司機打開車窗,若聞到酒精氣味,則要求司機必須接受酒精含量的測試。交警能聞到酒精氣味是因為酒精()
A.分子間有間隙B.分子很小C.分子在不斷運動D.分子可分
2.(衡陽)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級大地震引發的海嘯使福島第一核電站遭到破壞,引起核輻射污染,其主要污染物有銫―134、銫―137和碘―131,它們與作為相對原子質量標準的碳―12一樣,屬于()
A.分子B.單質C.原子D.離子
3.(懷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唯一粒子
D.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粒子,而離子不是
4.(山西)下列物質由分子直接構成的是()
A.鐵B.水C.氯化鈉D.金剛石
5.(天津)將100mL水與10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體積小于200mL。下列對此現象的解釋最合理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B.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是很小的
C.分子是不斷運動的D.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6.(玉溪)用原子、分子的相關知識解釋下列現象或事實,其中正確的是()
A.NH4HCO3加熱分解生成NH3、水和CO2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B.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不同――構成物質的原子不同
C.在不補充氣體的情況下,自行車的車胎熱天比冷天更漲滿――分子的大小與溫度有關
D.20℃時,向100mL水中加入10gNaCl晶體溶解后,液體體積沒有明顯變化――分子間沒有間隔
7.(沈陽)下表列出了幾種原子中的粒子數:
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核內質子數等于中子數B.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C.原子只由質子和電子構成D.原子中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
8.(湘潭)今年3月,地震引發了日本核電站的核泄漏,為中國核電站的快速擴張和核安全敲響了警鐘,應該思考如何安全利用原子能。下列有關原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中的質子數與中子數一定相等
B.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D.原子不顯電性是因為在原子中不存在帶電荷的粒子
9.(湖州)知識梳理有助于我們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如圖是某同學學習物質結構層次后以氧氣為例進行的梳理,下列選項中與a、b、c相對應的是()
A.原子、原子核、核外電子B.原子核、原子、核外電子
C.原子、核外電子、原子核D.核外電子、原子核、原子
10.(南通)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下列有關水分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A.受熱時水分子的體積逐漸變大
B.降溫時水分子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
C.反應時構成水分子的原子種類發生改變
D.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分子是可分的
11.(廣州)某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圖中“”和“”分別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每3g物質Ⅰ與1g物質Ⅱ恰好完全反應生成2g物質Ⅲ
B.每3個物質Ⅰ分子與1個物質Ⅱ分子恰好完全反應生成2個物質Ⅲ分子
C.每3萬個物質Ⅰ分子與1萬個物質Ⅱ分子恰好完全反應生成2萬個物質Ⅲ分子
D.每3n個物質Ⅰ分子與n個物質Ⅱ分子恰好完全反應生成2n個物質Ⅲ分子
12.(濟南)通過微觀分析來解釋宏觀現象是化學學科的特點,下列有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A.水發生分解反應,是破壞舊分子、形成新分子的變化
B.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原子也可以分
C.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粒子
D.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是參加反應的物質間離子的互換
三、認識化學元素
(一)典例分析
【例1】(張家界) 頭發的成分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根據分析證明:健康人的頭發每克約含鐵130mg、鋅167~172mg、鋁5mg、硼7mg等。這里的鐵、鋅、鋁、硼是指()
A.分子B.原子C.單質D.元素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元素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生活中的物質成分比較復雜,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組成,都是指物質的元素組成,是通過元素組成來說明其成分或比較其含量的。
【答案】D
【點評】此類題通常設置一定情境,考查元素知識的應用。解答此類題一定要抓住元素的特征去判斷,元素不但可以組成物質,而且還有種類及質量大小的區分,但沒有數量的區分。
【例2】(玉林、防城港)下圖中,A、B分別是氧元素和鈣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C、D分別是兩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請根據有關信息完成以下填空。
(1)氧元素的原子序數是。
(2)的相對原子質量是40.08(填元素符號)。
(3)氧元素屬于元素(填“金屬”或“非金屬”)。
(4)C代表的粒子在化學反應中易電子(填“得到”或“失去”)。
(5)如果D代表的粒子的化學符號是Cl―,則x=。
【分析】本題綜合考查元素周期表和粒子結構示意圖的應用。(1)根據元素周期表中各部分表示的含義,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可判斷出氧元素的原子序數是8。(2)根據元素周期表中下邊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對應可查出上邊的元素名稱及元素符號,因此相對原子質量是40.08的是鈣元素,其元素符號是Ca。(3)根據氧元素的名稱偏旁,可判斷出氧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4)根據C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其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為2,在化學反應時容易失去這2個電子。(5)根據D的粒子結構示意圖,可知如果是原子時,x應為7,如果獲得1個電子,則x應為8。
【答案】(1)8(2)Ca(3)非金屬(4)失去(5)8
【點評】此類題常將原子結構示意圖與元素周期表相結合,對相關知識進行考查,是中考命題的一種新方式,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和粒子結構示意圖的應用。解答此類題既要利用原子結構知識,也要利用元素周期表的變化規律,且元素周期表的某些變化規律可以通過原子結構來體現。
(二)專題演練
1.(柳州)在下列物質中,含有金屬元素的是()
A.H2OB.FeCl3C.H2SO4D.CO2
2.(天水)科學家測定,正常情況下人類頭發的化學組成為:45%的碳、28%的氧、15%的氮、7%的氫和5%的硫等。這里的碳、氧、氮、氫、硫泛指()
A.單質B.原子C.分子D.元素
3.(銅仁)今年3?11日本強烈地震引發核泄漏后,在我區出現一股搶購食鹽的不良之風。其實我國食鹽來源廣泛、蘊藏豐富,因此搶購食鹽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已知氯化鈉中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氯元素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形成陰離子
B.氯元素的核電荷數為17
C.氯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