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無形資產增值評估

無形資產增值評估

時間:2023-06-26 16:25: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無形資產增值評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無形資產增值評估

第1篇

關鍵詞自身經營;財務管理;資產增值

中圖分類號:F275標識碼:A

做為盈利性組織的企業,為獲得利潤進行經營管理,一方面是對企業產品或服務的經營,另一方面是對企業自身的經營。對企業自身經營體現在企業整體以及組成整體的各類資產的增值,并在企業重組購并活動中獲取盈利回報。企業自身經營成為現代企業追求盈利的重要方面。

一、企業自身經營的內容

企業自身經營是以提高日常經營獲利能力為基礎,利用與適應社會經濟環境條件的發展變化,對企業經營有關的資產進行籌劃運作,促使其市場價值上升和縮小減值的一種經營管理活動,其核心是企業資產的增值。企業購并中對企業自身的價值評估包括企業資產的價值和企業的盈利能力或潛力,企業盈利能力主要通過企業資產價值進行表達,這些資產價值通過企業自身經營而得到增值。企業自身經營的成果通過企業購并所產生的市場價值及利潤數量來體現。企業自身價值由企業各類資產的價值構成。

(一)企業生產經營模式及商譽

企業的產品設計、生產裝備、技術能力、市場網絡、銷售方法等形成能夠使企業獲取利潤的經營模式。以此為基礎加上企業文化、廣告宣傳、人員素質、公共關系、社會形象、區位優勢等形成企業的商譽,其實質為超過正常盈利水平的盈利能力,形成于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之中。一方面,優秀的企業生產經營模式及商譽能夠使企業獲利而形成企業資產的增值。另一方面,在購并重組活動中成為企業資產價值升高的重要內容[1]。

(二)無形資產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創造和使用無形資產是資產增值的重要方面。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通常都會有商標的使用,在使用商標銷售產品過程中既要滿足目前經營銷售的需要,又要通過營銷傳播不斷提高商標的知名度。這就需要對商標進行精心的設計及使用策劃,有一套使之擴大影響、增加信譽的經營方案,在經營銷售過程中確立和增加商標的影響力,使其不僅能夠滿足產品銷售的需要,又能使其成為有效增值的無形資產。隨著企業營銷影響力和廣告宣傳聲勢的擴大,商標權價值也在增加。專利權只有在被市場有償使用或形成企業的技術或市場壟斷狀態下才有其真正的價值。企業利用自己在行業的技術優勢發明創造及申請專利權,能夠獲取超額利潤或被別人使用而收取專利費。專利權隨著專利技術能夠創造利潤數量的增加而升值。企業的經營特許權和非專利技術能為企業帶來利潤,也成為資產增值的一部分[2]。

(三)房地產

包括土地使用權和建筑物。土地使用時間的增加和建筑物的折舊是對他們的消耗,但區位地段優勢等因素的影響往往使它們的增值大于消耗。隨著人類活動聚集中心的擴大與轉移,以及公共設施的增加和完善,不同區位地段的土地和建筑物會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在創建企業或企業擴張建設中需要分析預測所籌建的建筑物及所在地段土地使用性質未來的變化,以及可能升值的前景。在發展中城市地區,這些分析籌劃會對企業未來房地產的增值有較大的影響。針對土地區位地段性質的變化,建筑物使用性質也會有較大的變化。在籌建設計時既要考慮滿足目前經營的需要,又要兼顧到未來區位地段性質變化帶來的建筑物使用性質的變化,提高升值效應。隨著城市的擴大與繁榮,房地產升值成為企業資產增值的重要部分。

(四)機器設備

機器設備在使用中以折舊的形式被耗用,由于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機器設備精神磨損的速度加快而使其快速貶值。企業一方面需要盡快使用新的技術裝備以提高產品質量、性能和生產效率等,從而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和增加銷售量獲取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需要盡量延長已有機器設備的使用時間,充分發揮設備的生產能力,降低設備使用的成本。這要求企業要很好的選擇技術裝備更新換代的時機和方法,將其減值風險盡可能的降低。

(五)存貨

存貨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產成品等。存貨的市場價值隨著供應市場和銷售市場價格的變化而變化。企業應建立供應市場和銷售市場動態價格下的采購、存貨及生產決策系統,對兩個市場價格變動的方向、速度和拐點進行監控與實時分析,預測變動的趨勢,回避價格變動造成的風險,充分利用價格變動的有利態勢。使企業盡可能減少存貨的減值損失,提高存貨運用的盈利能力。

(六)人力資源

企業人力資源價值在購并價值評估實務中往往占有重要位置。有時還成為關鍵因素。但目前還沒有對人力資源對企業作用的市場價值評估指標及評估體系。購并實務中往往將其綜合在商譽里面。筆者認為,企業人力資源是企業盈利能力的關鍵性因素,與前述資產相比其重要程度更高,應當進行獨立考核。不妨將其與商譽并列,在購并價值評估中獨立設置項目。并做為企業自身經營的內容之一,促進企業強化對人力資源的管理。

二、影響企業自身經營的因素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市場運作過程的復雜化,影響企業自身資產增值和貶值的因素越來越多,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資產價值的不確定性也越來越高。企業自身的經營對內部是如何促使企業資產增值,對外部是如何利用市場和政策的變化提高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

(一)影響企業資產增值的內部因素

1.資產的選擇與優化

從創建企業開始,各項資產的購置對未來的增值速度及幅度有著基礎性的影響。企業處所的區位及地段影響著未來房地產的價值,選擇的機器設備影響著技術水平和工作效率,選擇的企業名稱和產品商標影響著銷售能力,如此等等。

2.企業文化

企業資產增值需要在多方面不斷創新。技術能力,包括專利權和非專利權技的發明創造等。社會影響力,包括公共關系和廣告宣傳等。經營模式,包括特許經營權和商標權等。都需要良好的創新氛圍,需要高度凝聚與激勵的企業文化。

3.企業經營管理能力

企業經營戰略、內部管理秩序、市場營銷渠道、產生利潤和現金流的能力等,既決定著企業存在的穩定性和獲利能力,又影響著企業資產的增值能力,是企業自身經營的基礎。

(二)影響企業資產增值的外部因素

資產增值表現在資產市場價格的提高,某種資產現在市場交易價格與購買獲取時價格的對比,其差額反映資產的增值或貶值。資產的增值或貶值受社會經濟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1.持有資產的稀缺性

稀缺性不僅表現在持有資產的市場需求與供給關系,還表現在持有資產本身特性形成的難以替代性,例如,房地產的區位地段,持有技術的先進性等。

2.貨幣流動性過剩及通貨膨脹

市場流通貨幣數量增加過快和持幣人對價格上漲的預期等,使企業資產價格出現持續上升。一些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也推動著物價的升高。

3.經濟周期

市場經濟對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也帶來經濟增長的周期性。從繁榮到衰退的失衡,延伸到蕭條和復蘇過程的調整,再重新走向繁榮。資產價格也隨著經濟周期出現高峰與低谷的輪回,影響著企業資產價格的高低。

4.投機炒作

一些大宗物資、房地產及交易性金融資產等的價格受各種利益團伙炒作的影響出現價格的升跌。

5.產業政策

公共管理者為了達到某些既定目標而采取的各種產業政策會改變企業持有資產的有用性程度,從而影響其價格。

三、建立企業自身經營管理系統

企業自身經營的目標是促使組成企業的各種資產以及企業整體的增值最大化。企業經營管理既要獲取日常經營利潤,還要推動資產的增值,兩方面相互促進、相互依賴,使企業整體盈利能力達到最大。企業資產增值的經營管理需要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一)設置專門的企業資產增值經營管理機構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資產增值的經營管理越來越重要,企業需要制定資產增值經營管理的戰略方針和具體措施方案,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進行分析和監管,強化企業資產增值的經營管理。

(二)建立優越的生產經營模式

任何行業的企業或產品的經營過程可以有不同的管理流程組合,不同管理流程的組合在收入與成本的數量關系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選擇與造就優越的生產經營模式是提高企業盈利能力,促進資產增值的基礎。

(三)有效的信息和決策系統

針對企業房地產、無形資產、商譽和機器設備等方面的信息,把握市場動態,進退有序有利。針對交易性金融資產的信息進行前瞻性分析,判斷獲利點和止損點,嚴防期望值過度拔高。針對企業經營相關的原材料、在制品和產成品等方面的信息,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使企業能夠利用價格變化獲利,以及避免價格變化造成的損失。關注企業能力所及的新的利潤增長點,適時適度介入。企業應有自己適用的各種形式的智庫,追求決策的快速、正確和優化。

(四)高度創造知識的能力

現代企業資產增值管理需要較高的內部創造知識的能力,包括企業的社會形象及美譽度、企業文化、商標權、專利權、非專利技術、特許經營權和經營模式策劃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較高素質的人材。企業必須強化人力資源管理,注重對高素質專業人材的招聘、培訓和開發利用。

(五)對資產增值或貶值的監控

企業資產增值的數量通常可以表現在資產可變現價值量的增加,或專業機構資產評估數額的增加等。企業資產增值或貶值的計算公式:

C:綜合資產價值;x:單一資產的價值; R:綜合資產增值率;r:單一資產增值率; t:時間序數。

對連續年度的資產價值和增值率的計算可以反映企業資產增值或貶值的數量和速度,分析企業資產增值能力的變化,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127.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126-146.

第2篇

關鍵詞:無形  資產  管理

        0 引言

        無形資產是企業長期投資積累的技術知識、顧客的認知和信任程度,包括商標、專利權、非專利權、商譽、商業秘密、優惠合同、特許經營權、營銷網絡、良好的公共關系等。

        由于無形資產是集 經濟 、技術、 法律 為一體的重要資源,因而其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法律上或契約賦予企業、或由企業創造并擁有的一種權利;其次具有價值,能給企業帶來長期收益,即企業超額獲得能力的資本化價值;再者它是一種特殊的資產形態,是一種具有資產特征與功能,但又不具有實體形態的資產。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打破了傳統的范疇,形式愈來愈趨多樣化,如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人力資源、注冊的域名、企業形象、企業精神等,使無形資產的內容變得日益豐富,已成為企業生存 發展 的基石。

        1 無形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無形資產管理意識薄弱。我國許多企業的領導和管理人員無形資產管理意識淡薄,沒有把無形資產的管理制度納入有效的制度建設范疇。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沒有法律保護意識,無形資產開發后,不懂得申請專利、注冊商標、推廣新產品新技術;品牌保護意識淡薄。技術創新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若不加以保護,就會使企業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發明創造被其他企業所侵蝕。任何忽視和低估無形資產價值的行為,都必然導致無形資產流失。自加入wto以來,從dvd、彩電、摩托車、數碼相機到mp3、芯片、汽車、電信的開發與研制,我國企業由于對無形資產管理認識不足,使其造成知識產權糾紛引發的經濟賠償累計超過10億美元,有些糾紛甚至對有些企業造成毀滅性打擊。 

        1.2 無形資產評估缺乏真實性。在我國最早實現股份制的企業絕大多數沒有進行無形資產評估,現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同樣也沒計無形資產的價值,在和外商的合作合資中,對商業信譽、經營資質等無形資產沒有計價折股,使企業喪失了許多競爭機會。另一方面,無形資產的評估也不規范。評估機構受經濟利益驅動順應被評估單位需要作出的評估,也造成了無形資產流失和經濟損失。 

        1.3 無形資產缺乏價值量化標準。目前 會計 核算不能真實地反映無形資產的價值變動。企業自創的無形資產理論上應包括企業為取得這些資產而發生的全部支出,但是無形資產的計量在實際操作中較困難。我國會計制度規定,自行開發并按法律程序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聘請律師費等費用記入無形資產,而對于無形資產開發費用和自創商譽則費用化處理,使企業自創的無形資產不能得到準確的確認,價值不能得到全面地體現,影響了對經營者業績的公正評價,進而導致投資人作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1.4 忽視無形資產的開發和利用。無形資產有效地使用能增加其價值。但是,由于企業缺乏無形資產增值的有利氛圍,許多企業沒有充分有效合理地使用無形資產,而是過度使用,或長期閑置不用。在企業合資過程中,許多優秀品牌通過折價入股后,被企業閑置不用,使其價值喪失殆盡。另外,企業長期不參與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的競爭,也削弱了其無形資產的價值。 

        2 強化無形資產管理的措施 

        2.1 加強無形資產營運管理,實現 企業 低成本擴張。無形資產的有效營運,是無形資產管理的根本目標。企業通過對所擁有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商譽等無形資產進行運籌和謀劃,可使其價值實現最大增值。無形資產的運籌和謀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利用延伸品牌價值。充分利用現有品牌、商譽研發、生產其他產品,幫助新產品順利上市,減少風險,品牌的延伸可進一步擴張和增加品牌價值。二是建立融資策略。運用無形資產的影響力和信譽度,拓寬融資渠道,吸收資金。三是建立擴張策略。企業要利用名牌效應、技術和管理優勢,通過聯合、參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實現資產擴張。四是實現企業的低成本擴張。企業可通過無形資產的投資合作,用品牌參與投資,與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實行強強合作,優勢互補,通過產品技術的高科技含量使無形資產增值,實現企業低成本擴張。

        2.2 加強無形資產權益管理,防止無形資產侵權行為。wto總協定中的《知識產權協定》和相關條約以及我國《商標法》均采用注冊在先原則,即誰先申請商標注冊,商標權就授予誰。我國企業要保護知識產權類無形資產,必須及時準確把握和運用優先權原則,享受優先權以增加商標注冊的成功機會《巴黎公約》規定,一個商標在本國已獲得合法注冊,則在其他成員國注冊也就不應被拒絕。因此企業要及時在國內外申請注冊商標來保護企業商標,以防止國外知識產權類無形資產的侵權行為。目前我國企業對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協議還不夠了解,對企業知識產權 法律 保護意識仍然很淡薄,商標注冊滯后于外國,因而在進出口貿易中常常發生因出口產品侵犯外國專利而遭索賠現象。因此企業應高度重視無形資產權益,加強無形資產權益保護,充分利用國際公約,保護我國無形資產不受侵犯,同時防止無形資產侵權行為。 

第3篇

本文對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間上市公司公告的250余項重大重組事項進行匯總,并結合資料齊備的547項企業價值評估樣本,深入分析了目前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企業價值評估中評估增值的原因,進而就部分案例中存在的估值虛高問題提出了監管建議。

一、評估增值率產生根源的理論分析

評估增值率產生的根源在于評估價值與賬面價值的性質差異。

賬面價值作為會計核算方式,是對企業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各項資產、負債及權益價值的記載。根據《企業會計準則(2006)》,賬面價值的會計計量屬性主要有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五種,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還是歷史成本屬性,即大部分企業賬面價值更多的是從歷史成本角度反映企業價值,是一種靜態的價值衡量方式。

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中資產評估價值反映的主要是資產的市場價值,是資產在公平的市場交易中的價格體現。關于市場價值,《中國資產評估準則――資產評估價值類型指導意見》中的定義為自愿買方和自愿賣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強迫的情況下,評估對象在評估基準日進行正常公平交易的價值估計數額。可見,賬面價值與資產評估價值是從不同的角度度量企業價值。

現實中,由于市場行情的不斷變化,必然會引起資產價格的波動。在采用歷史成本計量的情況下,賬面價值將很難及時地反映出這種變化。這也是國際會計準則和2006年的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強調及引入公允價值概念的重要原因。資產價格的波動越大或隨市場變化越大,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間的差異就越大,愈發暴露出賬面價值在反映企業價值方面的缺陷,此時,資產評估的結果與賬面價值的差異就越大。

此外,由于會計記賬更為強調信息的可驗證性,企業通過傳統的會計記賬方式形成的賬面價值僅是已有有形和部分無形資產的累積,缺少對包括因良好的商業經營、難以復制的客戶關系等帶來的無形資產價值的反映。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價值顯然不僅包括企業原有資產負債表上的各項資產,更應是考慮了各項可能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因素后的綜合價值。顯然,評估價值所涵蓋的范圍通常大于企業財務報表上的賬面價值。

結合統計期間中國上市公司平均約5倍的市凈率水平,可以看到賬面價值在反映部分行業資產價值方面存在著一些不足。簡單地以會計上的賬面價值衡量資產的真實價值,對于核心資產市場價格變動較快的企業來說,必然存在對其真實價值的偏離。在全球資產價格不斷變化的大背景下,應該擺脫傳統的會計意義上的賬面價值對于價值判斷的束縛。對于高增值率的資產,有必要對增值原因進行深入剖析,驗核評估增值的合理性。但是增值率的高低,通常反映的并不是評估師評估工作的有效與否,不是評估結論的科學與否,其一定意義上代表的是賬面價值作為會計屬性在反映資產真實價值時的有效程度,因此不宜將其單純作為考量判定評估結論合理性的主要指標。

二、上市公司重組資產評估增值的客觀原因

2008-2010年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置入資產普遍性地表現為增值,三年重組資產評估平均增值率分別為98.86%、76.88%和148.85%。

2008-2010年上市公司重大重組置入股權類資產增值數額分布

本數據統計基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評估報告收集齊備的200項上市公司重大重組事項中涉及456項置入上市公司的股權類交易對象。

分析導致并購重組較大增值的各項因素,筆者認為總體而言,有其客觀合理性:

1.統計期間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置入資產普遍的增值與宏觀經濟環境密切相關。

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性過剩帶動了資產價格的持續走高,導致諸多資產的重置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值。以黃金價格為例,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間,已由840.75美元/盎司上升至1,413.9美元/盎司,年均增長率接近20%。而在國內,隨著匯改以來人民幣的穩步升值,資產價格上升的趨勢和壓力亦逐步顯現,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狹義貨幣M1由154,870億元增長至266,620億元,廣義貨幣M2由417,850億元增長至725,850億元,年均增長率逾20%,高于GDP增長速度與貸款需求增長速度之和。貨幣供應量的過度增長拉動了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上漲,導致一定程度上資產在評估時點市場價格遠高于歷史成本,客觀上加大了高增值率形成的可能性。

2.重組資產普遍增值與上市公司通過重組提高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的出發點相符。

上市公司通過置入具有較好價值表現和投資潛力類資產,實現公司整體價值的提升。那些預期增值潛力巨大的資產也因此成為上市公司重組所青睞的目標資產,并較容易為投資者所接受。

3.重組支付模式的變化使得評估后高增值資產的交易成為可能。

2006年以前,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主要形式為現金購買或資產置換。股權分置改革以后,以股份作為支付手段的并購重組成為主流。在前一種情況下,上市公司支付能力有限,如標的資產作價較高則難達成交易;而在股份支付的情況下,上述限制被突破,優質資產不再受交易價格限制也可實現重組進入上市公司。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優質資產,包括評估價值與賬面價值相比有較高增值的資產也具備了進入上市公司的可操作性,上市公司可以通過改變支付方式改善支付能力。

4.當前的會計環境、稅務環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為上市公司重組資產的增值創造了有利條件。

原會計準則規定,上市公司購買資產所發生的評估增值,將在經營期間逐年攤銷并計入經營減值,從而形成對評估增值的制約。2006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及其有關解釋對重組涉及若干會計問題做出重大調整,將企業合并劃分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兩種,并增加了反向購買、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東權益等情形的規定。在同一控制及反向收購的企業合并中,注入資產仍以賬面值反映,評估增值高低不再對重組后公司的經營產生影響;對于將形成商譽的企業重組,不再要求商譽在10年內攤銷完畢,只需在每年進行減值測試。如江南化工2010年重組方案中形成約15億元的商譽,在原準則下每年將降低約1.5億元的凈利潤,而在新準則下公司僅需進行減值測試,如未發生減值則不影響凈利潤,這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壓力影響大為減弱。此外,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重組稅收優惠政策,如2009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規定股權支付金額不低于交易支付總額的85%,即可享受稅收優惠。目前重組方式主要以股份支付形式為主,因此,多數重組可享受所得稅減免的優惠政策,不會因為評估增值高、交易價格高而承擔由此帶來的稅收成本。

三、三大高增值率行業增值原因分析

2008-2010年,上市公司重大重組所涉及的置入資產三年平均增值率位于前三位的行業分別為建筑業、采掘業和房地產業,平均增值率分別達到了336.14%、322.45%和319.44%。本文選取了樣本較多的房地產業、采掘業以及近年來發展迅速的信息技術業等三個較為典型的行業分別進行了分析。

(一)房地產企業高增值率分析

分析房地產行業置入資產在上市公司重大重組中的高增值率,可以發現,導致房地產企業評估的市場價值與賬面價值相比較高增值率的原因主要來自于房地產企業所擁有的土地使用權和在開發房地產項目。土地使用權價格的迅速上漲,加上部分土地性質的轉變等綜合性因素影響,使得土地使用權評估結果與入賬價值相比通常會發生大幅增值;房屋價格的快速上漲帶動了開發商在開發房地產項目市場價格的大幅上揚,加之房地產開發企業普遍較高的資產負債率,使得房地產企業權益價值評估的增值率維持在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以北京市地價和房價變化為例,2008-2010年間,北京市地價指數(居住用地)增長近50%。由此不難理解,統計期間土地使用權、房屋等會成為高增值率的資產。

上述資產的高增值率在房地產開發企業較高的資產負債率情況下得到進一步放大,最終得到房地產企業的高增值率。

從資產負債率對增值率的影響來看,在以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股權價值過程中,主要資產的高增值會在企業自身較高的資產負債率情況下得到進一步放大,最終得到較總資產評估增值率更高的凈資產評估增值率。企業凈資產增值率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其中,

A:總資產原值(賬面值);

A’:總資產評估值;

L:負債賬面價值(在此認為負債評估價值等于負

債賬面價值);

即為總資產增值率,為以賬面價值記載的企業資產負債率。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在主要資產出現較高增值率的情況下,企業資產負債率越高,對資產基礎法下計算出的凈資產(股權)價值增值率的放大效用愈強,最終將帶動企業價值增值率的大幅提升。

以本次研究樣本中房地產行業增值率最高的剛泰控股(代碼:600687)重大重組案例為例,置入資產評估增值率達到3446.02%。置入的總資產(調整后)賬面價值為33,488萬元,其中土地使用權為6,705萬元;對應的評估價值是,總資產為68,830萬元,其中土地使用權為42,041萬元,土地使用權增值率即達526.93%;加之企業資產負債率較高因素影響,企業凈資產增值率最終達到3446.02%。該企業土地使用權的高增值率主要來自于近年全國土地市場價格的大幅上漲;而企業較高的資產負債率也進一步放大了評估增值率的數字化效果。

(二)采掘業企業高增值率分析

采掘業企業評估結果發生較高增值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其擁有的礦業權(采礦權、探礦權)的增值。礦業權在評估過程中增值的原因通常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礦業權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其價值以可預計的、未來能夠帶來的權益為基礎。隨著礦權自身經歷發現、勘探和開采等不同階段,可獲得的儲量信息會有變化,相應選擇的評估方法會有不同,同一礦權在不同階段評估價值必然存在差異。對于預查及普查階段的探礦權,通常采用勘查成本效用法、地質要素評序法等成本途徑進行評估;對于詳查及以上勘查階段的探礦權以及擬建、在建、改擴建、正常生產礦山的采礦權,可以采用折現現金流量法、折現剩余現金流量法、剩余利潤法等收益途徑進行評估;對于勘查程度較低的預查及普查區的探礦權,只有對于賦存穩定的沉積型礦種的大中型礦床可以考慮通過收益途徑(折現現金流量風險系數調整法)進行評估。上市公司重組的礦權與其初始取得時相比,儲量信息進一步明確,應用不同評估方法的條件、參數發生變化,評估增值成為礦權資源價值被進一步挖掘的客觀體現。

其次,近年來礦產資源價格的不斷攀升是引起礦權評估增值的重要原因。從2006年開始,全球范圍內主要礦產資源的價格進入了快速上升周期,雖然在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經歷了一定程度的下跌,但很快止跌回升,再次呈現上漲行情。礦產資源價格的快速上漲,直接拉升了礦權未來可帶來的現金流量的增長,帶動礦權市場價值不斷攀升。統計期間的2008-2010年恰逢礦產資源行業景氣時點,礦權價值評估增值一定程度上成為全球資源價格上漲的間接反映。以上海現貨市場有色金屬銅的交易價格為例,2008年底為25225元/噸,2009年底達到57865元/噸,2010年繼續攀升至67950元/噸,年均增長率高達70%。

2009-2010年上海現貨市場有色金屬銅交易價走勢

數據來源:北京中和明訊數據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整理

此外,早年礦業權較低的取得成本為近年來礦業權評估增值埋下了伏筆。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經歷著不斷完善和成熟的過程,2006年以前,礦權的取得方式多為協議轉讓,部分礦權采取先申請先取得等原則,礦權的入賬價值僅為按規定繳納的價款。2006年后,《國務院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關于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12號)》等一系規定的相繼實施,礦權的取得和轉讓逐步規范,轉讓價格逐步市場化。

以金嶺礦業(000655)2008年重組為例,上市公司股東定向發行股份購買召口礦區資產,其中采礦權賬面價值5,643.83萬元,為早期出讓取得采礦權時所交的價款,本次評估值92,378.08萬元,增值率高達1,500%。

(三)信息技術業企業高增值率分析

除房地產業和采掘業企業由于擁有稀缺性無形資產實現較高增值外,信息技術企業在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過程中也實現了較高的增值。上市公司重組中所涉及的信息技術企業主要為軟件公司、信息或網絡技術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該類企業的顯著特點是有形的實體性資產比重通常不高,但企業擁有在行業內領先的核心技術、專利或客戶網絡資源等無形資產,且這部分資產價值通常在賬面上并沒有得到體現或體現得并不充分。在采用收益法對企業整體價值進行評估過程中,信息技術業企業擁有較多無形資產的優勢得到較大程度體現,導致了相對較高增值率的出現。

在東華合創收購北京聯銀通科技有限公司(“聯銀通科技”)案例中,北京東華合創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065,主營業務為應用軟件開發、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及相關服務)以發行股份為支付對價,收購聯銀通科技100%股權。后者注冊資本1000萬元,業務重心主要為軟件和IT服務,業務和產品涵蓋銀行業應用軟件開發、IT服務和系統集成,其中,銀行綜合前置系統、銀行核心業務系統以及ATM服務收入為其主要業務產品。根據資產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聯銀通科技在評估基準日2007年6月30日以收益現值法評估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為29,910.42萬元,增值率近850%。其增值主要原因為聯銀通科技擁有多項在賬面無體現或體現不足的軟件著作權等相關版權和核心技術等無形資產。

四、資產評估增值存在的問題及監管建議

第4篇

【關鍵詞】知識經濟;無形資產;無形資產的管理;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

一、我國無形資產在會計中存在的不足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等無形資產占有整個社會資產的比重顯著增強,據有關方面統計,當前,在經濟發達國家中,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已高達8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樂的無形資產價值已至68915億美元,世界許多著名跨國公司的成功都與其擁有的占絕對優勢的無形資產密切相關。這表明,無形資產在企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將遠遠超過有形資產,理應成為會計核算、監督的重心。但傳統會計模式與工業經濟時代的特點相適應,只注重有形資產的核算,而忽視了對無形資產進一步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從而導致其提供信息的質量大打折扣。具體表現:

1.無形資產核算范圍狹窄。根據2001年的會計準則,我國納入現行會計核算體系中的無形資產僅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等可辨認的無形資產和不可辨認的無形資產商譽。商譽也只承認產權變動的商譽,對自創商譽不予確認,核算局限于很小的范圍內,而在某些西方發達國家里,無形資產的核算項目已達29項。由此不難看出,企業賬面上的無形資產并不是企業全部擁有的,無形資產的價值未能得到全面體現。這種對無形資產熟視無睹的會計確認模式有悖于知識經濟的要求,甚至導致會計對企業價值及競爭能力反映的嚴重失實。

2.自創無形資產的確認不夠全面。對于許多企業自創的無形資產,理論上應當包括企業為取得這些資產而發生的全部支出,但由于自創無形資產的計量在實際操作中較為困難,因此按我國會計制度規定,自行開發并按法律程序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聘請律師等費用,作為無形資產的實際成本。依法申請取得無形資產前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于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并且不應在以后期間確認為資產。從制度條款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我國會計制度對無形資產資本化所持有的謹慎態度。然而在信息經濟時代,衡量人群和國家貧富的標準將由傳統的有形資產逐步過渡到以科技為中心的無形資產上。如果依照現行的會計制度,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行業價值將被大大低估,而傳統的社會財富評價指標將誤導信息使用者,導致投資人做出錯誤的決策,同時也影響企業的經營管理。

3.無形資產的計量不合理。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計量的對象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綠色產品標志,ISO9000系列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等新無形資產的出現,使會計計量對象進一步擴展,同時沖擊了傳統會計的計量基礎。會計計量重心從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從財務資源轉向知識資源,無形資產計量對企業財務狀況的描述起著決定性作用。傳統的計量手段無法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因而在計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變化。

4.無形資產披露的不足。在現行會計報表中無形資產的披露存在以下幾個缺陷:(1)披露信息不充分。未披露全部無形資產,并且明確披露的有所確指的無形資產的成本只是其實際成本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價值。(2)誤導報表信息使用者的經濟行為。在資產負債表中,無形資產列示在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等項目之后披露,而且很多對報表信息使用者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因考慮謹慎性原則沒有披露。報表使用者基于這些不充分信息做出的決策,可能偏離實際情況。(3)導致國有無形資產易于流失。如前所述,有很多無形資產沒有在企業賬上得到反映,反映在賬上的無形資產其價值也僅僅是攤余的歷史成本。這使得企業在進行租賃、承包、拍賣、股份制改造及合資經營時容易忽略某些無形資產或者難以取得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從而導致無形資產流失。

二、對現行會計相應改進的建議

會計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知識經濟日新月異,會計也應做出適時的變革,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鑒于上述問題,我們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擴大無形資產要素范圍知識經濟環境下企業無形資產要素應主要包括:(1)市場資產:指一個企業通過其所擁有的與市場相關聯的無形資產而可能獲得的潛在的利益總和,是知識資本的第一要素,包括:與客戶的關系,如銷售網、分銷渠道、長期客戶;品牌的信譽,如企業品牌、服務品牌;合同,如特許經營權協定、專利使用權協定、經濟性合同等。(2)知識產權資產:指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和科學實驗等創新過程中,所發明創造的高新技術和技術訣竅,而形成的精神產品的一種產權形式。包括專利權、版權、商標、商業秘密、技術秘密等。(3)組織管理資產:指企業管理層組織協調、管理、溝通等方面存在的優勢,可能獲得的潛在利益。如企業文化,企業管理方法,信息技術交流,網絡工作系統,融資關系等要素。知識經濟環境下,無形資產的資源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并逐漸成為企業資產的核心和主要收益來源。

2.將研究開發費用有條件資本化。在研究費用發生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并且在隨后的會計期間也不確認為資產。開發費用如果能符合一些特定條件,可以作為無形資產,否則作為當期費用。開發費用確認為無形資產的條件是:(1)有目的地從事無形資產的開發,并使用或銷售它。(2)具有技術可行性及商業可行性。(3)產品或工序可以清楚地確定,費用可以單獨認定并可靠計量。(4)經合理預期的該項目未來所帶來的收入必須超過所有遞延開發費,加上進一步開發費用和有關的產品成本、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之和。(5)有足夠的資源,或者合理地預期能夠得到這種資源來完成此項目。

3.無形資產計量的關鍵問題是計量基礎的選擇。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其計量應以產出價值為基礎產出價值觀――現值計量基礎,是以時間價值的現值作為計量基礎。據此,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是其未來現金流入的現值。如果無形資產有確定的產出交換價格,并在特定未來期限可以按此價格收到,那么可視為應收賬款。如果未來交換價格不確定,則可用現時的產出交換價格來代替。按照知識經濟的定義,除反映知識資本的生產外,更重要的是還涉及分配使用方面的經濟信息,以投入價值為基礎反映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如有些無形資產盡管具有明確的投入價值,但由于經營過程中的維護和發展,其所代表的未來能夠創造的經濟利益遠遠大于當初投入價值。又如有些無形資產可以確指,其未來所創造的經濟利益也可通過科學的方法確定,但未必有實際的投入價值。投入價值側重于資產過去的投入,相反產出價值更注重資產的未來產出。一個企業對一項資產產出價值的關注旨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使未來效用期內產出最大化。

4.對無形資產進行全面披露。(1)凡是企業擁有的無形資產都應在財務報表中進行全面反映。對符合會計準則確認范圍的無形資產,納入會計核算體系進行確認與計量,在財務報表正文中披露。對不符合準則確認范圍的,應在報表附注中加以說明。(2)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項目可以試著改變一下順序,以不同類型資產的不同價值取向排序,即按資產內含價值的高低排列。對于內含價值高的包括人力資源和知識產權在內的無形資產,不僅要優先報告,而且內容要盡可能詳細。(3)對于人力資源的突出問題,可參考閻達五先生提出的“三維會計”新思維,其報表體系是:三維財務狀務平衡表、行為增值表、資產增值表、權益變動表,以及有關的附表。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任何一項制度的都應與它所的時期所屬的環境相匹配,而我國加入WTO,國外的會計行業將對我國產生進一步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對會計行業進行深層次的改革,以盡快與國際接軌,以促進我國企業的體制改革。對此2001年1月《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的在一定程度上適應我國目前的需要,規范了無形資產的核算。另一方面,無形資產準則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項目的重要性。它促進了科學技術在企業中的運用,整體上增強了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正如前所說,制度與它所屬的經濟環境要相一致。反過來,我國的經濟環境也會影響無形資產準則的實施。所以,除加強制度的完善,我國的會計中介服務機構的服務職能也應得到明晰。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獨立獲取評估所依據的信息,并確信信息來源是可靠和適當的;要求評估師使用的假設應當合理,不得使用沒有依據的假設。注冊會計師應本著公正嚴明的原則來審計企業的無形資產賬戶的正確性等等。做到了經濟環境的治理,無形資產準則的實施就有了環境的保障。這樣它對會計行業乃至企業的發展都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占耕.無形資產管理[M].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

[2]余恕蓮.無形資產評估[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4.

[3]蔡吉祥.無形資產學[M].海天出版社,2002,6.

第5篇

一、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需要與國際趨同的會計準則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了39個會計準則,44個審計準則。加快了我國的財務報告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步伐。國際趨同有助于外國投資者準確理解國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經營狀況、現金流量,增加財務信息的透明度與可信性,大大降低境外資本進入內地的風險;對我國企業到境外融資,使用與國際會計趨同的準則體系編制財務報告,可以減輕會計報表的轉換成本,同時也能避免由于不熟悉國際會計準則而產生的經營管理方面難題;準則的批量發行代替以往的單個發行,更有利于會計報告的整體協調和會計人員的集中學習領會。新會計準則中的原則性規定在具體應用時,需要會計人員大量地運用職業判斷,這就對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2006年是會計人員最忙碌的一年,無論對公司管理層、財務主管、會計人員、審計人員、甚至會計信息使用者,尤其是對注冊會計師要用新準則審計上市公司的2007年報,用舊準則審計中小公司的2007年報。因此,必須對新舊準則非常熟悉,充分估計新準則將給公司帶來的影響。

二、基本準則對損益的影響

的一項基本準則,改變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的定義和確認條件,公司必須在同時既符合定義又符和確認條件的情況下,才可確認相關的會計要素。會計要素計量的方式由單一歷史成本計量改為采用歷史成本、公允價值、現值、可變現凈值、重置成本五種計量方法。這將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等產生一系列的連瑣反應,在改變公司資產、負債及利潤總量的同時,公司的大多數業務核算都會發生變化。

三 、存貨準則對損益的影響

新準則縮小了公司存貨發出可供選擇方法的范圍 ,規定公司不得采用后進先出法確認發出存貨的成本,而改為先進先出法、個別計價法、加權平均法三種方法確認發出存貨的成本。這將導致一些行業在原材料價格不斷下降的行情下 ,由于庫存的原材料、商品的進價成本高 ,導致主營業務成本提高,公司在2006年的損益將減少,如家電行業 。而有的行業原材料的市場價格大副度上升,如有色金屬類公司,由于庫存原材料的成本低,公司2006年的銷貨成本低,年終計算的損益則增加。

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的攤銷方法也只有一次攤銷法和五.五攤銷法兩種,以往公司采用的分期攤銷法的攤余價值可能在2006年一次攤入有關的成本費用,這將減少2006年的損益。

四、長期股權投資準則對損益的影響

長期股權投資規定,當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改變了舊準則“在調整長期股權投資成本的同時,作為資本公積”的處理規定,將其差額計入損益,這將增加公司的利潤。

五、固定資產準則對損益的影響

固定資產準則要求公司對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折舊方法及預計凈殘值的改變都作為會計估計變更處理,且至少每年復核一次。當使用壽命預計數及預計凈殘值與原先估計有差異時,就應當調整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與凈殘值。雖然準則仍然要求公司只有在固定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有重大改變時,才能調整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但是由于固定資產的金額基數比較大,公司只需通過對使用壽命的調整,就能實現對經營業績進行一定程度調控的目的。而且準則要求,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折舊方法、預計凈殘值的改變都采用未來適用法,不用追溯調整。

固定資產準則規定,計提的減值準備不得轉回。但當影響固定資產價值減損的因素消失,固定資產價值得以回升,不準轉回已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顯然與新準則中普遍應用的公允價值有些相悖之處,使整個準則體系看來有些不協調,而且如果固定資產被處置后,已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如何處理?準則中并未說明,如果處置后作為處置損益處理,不能轉回的規定就顯得意義不大了。資產減值明確規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等長期資產的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不得轉回,只允許在資產處置時,再進行會計處理。而且,在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時,準則中的方法看起來很有道理。例如,預計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一項內容,就目前的中國現實情況來看,具體操作起來難度還不小。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后不能轉回,雖符合監管當局防止公司采用“大量計提、巨額轉回”的手段通過報表創造利潤,防止虛假財務信息的原則。但是公司若在2006年報中轉回部分減值準備,其利潤將大受影響。因不得轉回計提的資產減值,則調增利潤的途徑被截斷,調減后若資產增值,只能在最終轉讓時確認,減值準備的雙向調節利潤功能將會削弱。

六、房地產投資準則對損益的影響

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取得的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允許公司公允計價的投資性房地產,在國家控制房價的上升速度,加征稅費的背景下,肯定了資產增值對房地產公司價值的貢獻,與以往利用資產重估來分析房地產公司的價值相似。同時筆者認為,在評估房地產公司的價值時,應該更加關注房地產公司的經營模式。作為單純的開發性公司,雖然利潤的增長速度要快過單純的收租公司,但公司為維持業績增長而擴大投資所面臨的資金壓力很大,開發性房地產公司要進行資質認證,達不到一定資本金數量的公司將受限制。而收租類公司雖然投資回報期較長,但有穩定的現金流入,享有資產增值的長期收益。因此房地產開發公司擁有一定比例的收租物業,在經營模式上,比單純開發性公司或單純的收租公司更有優勢。

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應當以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其賬面價值,減值準備將不再適用。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由于可能每年房地產重估都增值,以其公允價值反映其賬面價值,將直接提高公司的凈資產,房地產公司的業績將獲得提升。

七、無形資產準則對損益的影響

對無形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也有新的規定: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的支出,應當區分研究階段支出和開發階段的支出,研究和開發過程中的費用支出不是全部費用化,而采用研制過程中的費用計入損益 ,開發過程中的費用符合確認條件可計入無形資產價值予以資本化,這將會減少計入當期損益的數額 ,而且無形資產的攤銷不再限于直線法,并且對攤銷年限也不再固定。因此,公司還能通過調節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的方法來調節利潤。

八、債務重組、非貨幣資產交易準則對損益的影響

公允價值是新準則最大的亮點。公允價值如何獲取,也是最大的難點。債務重組將原來放棄使用的公允價值,重新恢復使用。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債務轉為資本,修改其他債務條件等重組方式,大量使用公允價值計量,而且允許將債務重組收益和轉讓資產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對一些無力償債的公司,被豁免的全部或部分債務而產生的收益直接計入利潤表,將大大提高每股收益。改變舊準則不確認債務重組收益,將其債務重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的處理方式。這樣的處理會增加公司的利潤。

非貨幣資產交換,運用公允價值來計量。新準則以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由此將產生利潤,非貨幣資產交易(資產評估升值可以確認為收益)客觀上也給上市公司增加了調節利潤的空間。而舊準則的基本原則是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相關的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基本不產生利潤。這也加大公司的利潤。

對于一般流動資產,公司仍可能利用減值準備對利潤調減,上市公司仍可應用存貨、應收賬款的減值來進行贏余調節。

九、首次執行會計準則對損益的影響

對首次執行會計準則的公司,將調整有關報表的期初留存收益,如,長期股權投資的尚未攤銷的股權投資差額應全部攤銷,并調整期初留存收益等一系列的準則,都需調整期初留存收益,這都將對公司損益產生影響。

十、準則對公司股價的影響

第6篇

(1.國家電網公司運營監測(控)中心,北京100031;2.安徽南瑞繼遠軟件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8)

摘要:數據資產是企業重要的戰略資源,為了促進公司運營數據資產應用價值提升,在對數據資產價值構成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引入層次分析模型構建指標評價體系,并利用層次分析法軟件計算數據資產各項評估指標權重,建立了基于成本和應用考慮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對模型應用給出具體評估步驟,并將該模型應用于具體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區別于傳統的數據評估方法,這里將評估的關注點從數據質量方面轉向以往很少關注的數據資產價值方面。

關鍵詞 :數據資產;數據資產價值評估;評估模型;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TN911?34;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5)20?0044?04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ata asset value assessment model

ZHANG Zhigang1,YANG Dongshu2,WU Hongxia2

(1. Operation monitoring Center,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31,China;2. Anhui Nari Jiyuan Software Co.,Ltd.,Hefei 230088,China)

Abstract:Data asse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for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ata as?sets,the analytic hierarchy model is brought in to build an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value composi?tion of data asset and its main influence factors,the AHP software is used to calculate various evaluation index weights of dataassets. A data asset assessment model in view of cost and application was established,which provided the specific appraisal pro?cedure of model application and was applied to the value assessment of concrete data asset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method of data evaluation,it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data assets rather than data quality.

Keywords:data asset;data asset value assessment;assessment model;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0 引言

作為一項公司資產,數據的重要性正日益突顯,這促進了新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法的發展。互聯網和移動及智能技術的傳播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商業數據的面貌和曝光度,數據量和數據種類不斷增加。數據被越來越多地用于提升運營效率,將數據轉化為價值的機會也將隨之增多——至少在短期內可以這么說。因此,未來十年內,數據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財富創造來源,并且將越來越多地被視為一項值得重視的企業資產,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問題,也將成為公司估值的核心問題之一。數據資產作為新生事物,本身還需要不斷研究、實踐和完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更是一個持續的、不斷完善的逐步過程。目前,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較欠缺,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無形資產價值評估之中。孫榮玲等對無形資產的價值及價值實現的量化方面進行研究,把分散在企業各部門的無形資產貫穿起來,作為一種真正的資產加以管理與經營[1]。潘渭河強調無形資產不能脫離有形資產單獨使用,無形資產的價值實際上是壟斷價值,無形資產使用上的特殊性,對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方法,形成了重要的約束條件[2]。陳昌云提出傳統的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已遠遠不能滿足無形資產發展的需要,提出了無形資產評估的兩種新的思路:

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和EVA方法,并把它引入到對企業整體價值的評估中[3]。賀業明分析指出傳統無形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并不適合于小企業無形資產價值的評估,并根據小企業自身的特點,提出為小企業的無形資產“量身打造”的價值評估方法[4]。

本文基于前人對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數據資產本身的特點,引入層次分析模型構建指標評價體系;從數據資產的成本和應用兩方面研究,構建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提出一套全新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法。

1 相關理論

(1) 數據資產及其價值評估。數據資產是企業在運營活動中形成的,由企業擁有,在數據的產生、獲取、處理、存儲、傳輸和應用全過程可控,并能夠給企業帶來價值的數據。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是使數據的內在價值和使用價值有一個可操作的量化指標,對數據進行多角度價值評估,利用評估結果對工作提出整改建議,提升數據運營管理水平。

(2) 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5?8]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A.L.Satty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將一種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準則決策方法。層次分析模型是把復雜的問題分成若干個組成因素,并按支配關系分組形成層次結構。然后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綜合決策者的判斷,確定決策方案重要性的總排序。具體步驟如下:

① 分析各因素的關系,建立遞階層次結構;

② 對同一層次的多個元素,關于上一層中某一準則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構建比較判斷矩陣;

③ 由判斷矩陣計算比較元素對于該準則的相對權重,并檢驗一致性;

④ 計算合成權重,即全局權重。

2 研究思路

目前,管理有形資產的評估方法比較成熟,主要有以下4種:收益現值法[9];重置成本法[10];現行市價法[11];清算價格法[12]。無形資產也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評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13];市場法[14];收益折現法[15]。但是由于數據資產的評估標準和要素相差很大,因此上述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應用到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當中去。當前對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于數據資產價值的精確定義。數據資產價值定義不統一,導致人們對數據資產價值理解出現多樣化,難以提出有效解決方法。建立數據資產增值管理體系,必須明確數據資產價值的定義。

(2)沒有形成一個權威性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或參考模型。大多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的研究是針對很單一的問題進行的,解決系統中的比較重要的質量指標,比較系統的研究也只是提出了建模的觀點,并給出了建模的步驟,但沒有提出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的體系結構。

(3)沒有形成系統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維度,從不同的維度對數據資產價值評估衡量的標準是不一樣的。(4)針對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沒有形成具體的量化標準,局限于概念和理論的研究。

數據資產價值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數據資產價值評估作為數據資產價值的生命線,是數據資產發揮價值的基礎,亟需開展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工作以提升數據增值運營水平。在對數據資產價值進行評估的時候,需要建立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從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維度、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法等角度,設置校驗規則,以提高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并提高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工作的效率,為進一步的數據增值運營水平提升、減少決策失誤和避免經濟損失打好基礎。

本文探討的運營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法,在對數據資產價值構成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基礎上,引入層次分析模型構建指標評價體系,并利用YAAHP層次分析法軟件計算數據資產成本和應用評估指標權重,建立了基于成本和應用考慮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并對模型應用給出了具體評估步驟。

3 數據資產價值構成及主要影響因素

與一般無形資產價值構成不同,由于數據資產價值形成過程的創造性、生產的一次性、獲利能力的不確定性、成本費用的模糊性、價值轉化過程的風險性等特征,影響數據資產價值形成的因素更加復雜、種類更多,從而導致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工作的復雜性和難度更大。

因此,必須深入分析影響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的各種影響因素。

結合運營數據資產的特點,本文認為影響運營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的主要因素是數據資產的成本和應用,所以從成本出發,結合應用過程,討論數據資產價值構成及主要影響因素,并以此來評估數據資產價值。

3.1 數據資產成本

數據資產的成本是一個動態指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并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而變動,其中許多因素具有不確定性。數據資產成本主要來源于信息系統的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因此本文從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兩個角度對數據資產成本進行評估,是比較科學有效的計算方法。

(1)建設費用。數據資產建設費用是從信息系統建設費用評估而來。信息系統的建設費用一般包括人工費用、材料費用、間接費用等。

(2)運維費用。數據資產運維費用包括業務操作費和技術運維費,其中業務操作費包括對數據資產的監測費用和數據資產問題管理費用;技術運維費主要指數據資產臺賬維護費用。

不同的數據資產所包含的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的比例是不同的,例如有的數據資產側重于信息系統建設,則其建設費用比重較大;有些數據資產側重系統運維,則其運維費用比重較大。

3.2 數據資產應用

數據資產價值的關鍵是看似無限的再利用,即它的潛在價值。數據資產成本對其價值的影響固然至關重要,但還遠遠不夠,因為大部分的數據資產價值在于它的應用,而不是占有本身。因此,研究數據資產價值構成時,就必須將數據資產應用納入其中。

數據資產應用要根據不同的數據資產分類分別進行研究,關注于數據資產使用次數。對于不同的使用對象,也會產生不同的使用效果。因此,本文研究數據資產應用影響因素時,將數據資產的分類、使用次數、使用對象和使用效果評價作為主要的評估指標。

3.3 數據資產價值構成

通過對數據資產成本和應用情況分析,得出數據資產價值構成如圖1所示。因此,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法是將數據資產成本和數據資產應用通過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計算得出。

4 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

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是通過適宜的數據方法對影響運營數據資產價值的主要因素量化處理最終得到合理的評估值。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構建方法的操作步驟如圖2所示。

4.1 計算數據資產成本

根據第3.1節的內容,數據資產成本影響因素包含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并且不同的數據資產所包含的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的比例是不同的。因此,每一個評估項對數據資產價值產生多大的影響,必須給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評估值。

對數據資產成本影響因素進行處理,確定每一項評估指標的權重,從而計算出數據資產成本得分。

4.1.1 AHP法構建數據資產成本評價體系

根據對數據資產成本及影響因素的分析,采用AHP方法,得到如表1所示的指標體系。

表1 數據資產成本評估指標體系

4.1.2 采用YAAHP層次分析法軟件計算成本YAAHP(Yet Another AHP)是一款層次分析法輔助軟件,提供方便的層次模型構造、判斷矩陣數據錄入、排序權重計算、加權計算以及計算數據導出等功能。只需要具備初步的層次分析法知識,不需要理解層次分析法計算方面的各種細節,就可以使用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計算數據資產成本的步驟如下:

(1)繪制層次結構模型

按照數據資產成本評估指標體系,繪制層次結構模型(本文為了簡化計算,忽略準則層),如圖3所示。

(2)計算判斷矩陣

確立思維判斷定量化的標度。在兩個因素互相比較時,需要有定量的標度,假設使用下面的標度方法,其含義如表2所示。

按照重要程度劃分,根據公司業務專家意見,構造比較判斷矩陣,如表3所示。

(3)計算結果顯示

YAAHP軟件自動完成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通過后,計算得出成本評估指標的權重如表4所示。

假設數據資產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的得分分別是s1 ,s2 ,數據資產成本評估指標總得分Sp 可以通過加權計算公式得出:

根據公司業務專家意見,采用專家評分法得出數據資產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的得分分別是80,90,計算出該數據資產成本評估指標總得分情況:

4.2 評估數據資產應用

采取同樣的方法,評估數據資產應用評估指標總得分。數據資產應用涉及數據資產的分類、使用次數、使用對象和使用效果評價4個指標,每一指標對數據資產價值產生多大的影響,必須給出1 個比較合理的評估值。因此,必須對數據資產應用評估指標影響因素進行處理,確定每一個應用評估指標的權重,從而計算出數據資產應用評估得分。

(1)采用AHP法構建應用指標評價體系根據對數據資產價值應用及評估項的分析,得到如表5所示的指標體系。(2)采用YAAHP層次分析法軟件計算權重按照重要程度劃分,根據公司業務專家意見,構造比較判斷矩陣如表6所示。

YAAHP軟件自動進行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通過后計算應用評估指標的權重,結果如表7所示。

根據公司業務專家意見,采用專家評分法得出資產分類、使用次數、使用效果評價、使用對象的得分分別是80,70,60,90,根據加權計算公式,得出該數據資產應用評估指標總得分情況為:

4.3 數據資產價值評估

根據數據資產價值構成一節表述,數據資產價值是由成本和應用構成。綜上所述,最終確定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的計算模型:

數據資產價值= 數據資產成本得分+ 數據資產應用評估得分根據文中實例,對模型進行量化,最終得出該數據資產價值:

5 結語

本文建立的基于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從成本和應用的角度考慮了影響數據資產評估的主要因素,而且為了對數據資產的價值有一個更為精確地評估,在模型中采用了層次分析模型構建應用指標評價體系,并利用YAAHP層次分析法軟件計算指標權重。從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影響數據資產價值的因素,可以通過對數據資產進行問題管理,優化有關影響因素的得分,提高數據資產價值。

參考文獻

[1] 孫榮玲,侯世昌.企業無形資產價值及價值實現量化的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5(3):50?59.

[2] 潘渭河.試論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的特殊性[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7):31?32.

[3] 陳昌云.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方法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學,2009.

[4] 賀業明.小企業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方法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12.

[5] 李正明,張紀華,陳敏潔.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企業有序用電模糊綜合評估[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3,41(7):137?141.

[6] 賓光富,李學軍,Dhillon Balbir?S,等.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設備狀態系統量化評價新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0,30(4):774?780.

[7] 孫劍平,王海舟. AHP 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在技術資產評估中的組合應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49?53.

[8] 戴勇.基于AHP的DEA分析基礎上的虛擬物流企業聯盟伙伴選擇[J].系統工程,2002,20(3):47?51.

[9] 楊忠鈺.資產評估的收益現值法[J].青春歲月,2012(14):365?366.

[10] 蘇淑香.無形資產評估的重置成本法及其適用性探討[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211?212.

[11] 孫福清.現行市價法在林木資產評估中的運用[J].中國資產評估,2007(11):11?12.

[12] 肖作平,邵鐵柱,王涌.評估清算價格方法的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1999(6):68?69.

[13] 趙軍,楊凱.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7(1):346?356.

[14] 楊天珍.市場法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應用[J].會計之友,2011(35):412?413.

[15] 耿明明,尉京紅.收益法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應用探討[J].財會通信,2009(5):28?29.

作者簡介:張志剛(1972—),男,遼寧人,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電力信息化、數據管理。

第7篇

關鍵詞:會計處理;稅務處理;資產

一、同一經濟事項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不同的原因分析

投資者對企業資產的了解程度和盈利可能性的判斷是制定會計準則的出發點。而稅法的主要目的是取得稅收,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保證社會和經濟協調健康發展。二者出發點的差異導致在處理同一經濟事項中會對經濟事項做出相對應的要求和規范。例如,稅法為保障稅收額,根據流轉稅法規定,企業在建工程領用存貨等事項應納入應稅收入范圍予以征收稅款,而會計準則則將其視為未出現經濟利益,不予確認收入。為了和宏觀調控效果匹配,在資產凈損失實際發生時,符合稅法規定的部分可以不遵守謹慎性原則在收取稅款前扣除;相反,會計準則必須嚴格按照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對損失進行預計并在計算當期損益時予以扣除。會計處理依照準則規范進行會計核算,稅務處理依照稅法標準計算納稅額度,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的標準和目標不同造成了處理方式和結果不同。

二、資產概念和確認比較分析

資產對于稅收收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資產的交易是稅收交易最主要的形式,資產增值的多少決定了所得稅征稅的額度。資產的概念在理論上和會計相同,尤其是在細化和明確各類資產的標準后,資產在稅法上的概念與會計準則更為趨近,但是資產范圍與會計準則存在的差異仍是主要區別。

是否承認資產減值準備部分是稅法和會計在資產范圍和資產尺度上的主要差異,即資產價值降低額度的確認標準和認可程度,稅法在原則上是不會承認各項資產的減值準備,不會考慮到資產在流動后出現的任何情況,稅法只根據當前資產的實際價值進行資產稅務處理。但是對待特殊行業的壞賬準備,稅法會根據資產減值情況制定嚴格的控制尺度;相反,任何資產減值情況在會計原則下是被承認和確認的,并且能夠根據謹慎性原則做出資產減值準備,預先確認資產損失額度。因此,資產的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在資產確認上的標準是相反的。

三、資產計量比較分析

會計準則下資產的計量方法較為靈活,允許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資產計量。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都屬于會計計量的范圍,一般情況下,企業以上訴范圍為計量信息的會計計量都應確保會計要素金額能夠達到準確的計量。由此可以看出會計計量依靠的計量信息是多途徑的。而稅法對資產計量的控制是法定的,一般情況下以歷史成本作為計稅基礎,但是企業出現債務重組、非貨幣交易、改組改制等交易時企業可按資產的評估價值進行計稅。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在計量方法上的不同體現在計量方式上:

(一)資產初始成本的計量

在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投資等資產進行初始成本計量時,會計準則和稅法的要求一樣,都必須根據資產是實際價值入賬。這種計量方式僅針對通過購入、融資租賃、接受投資等取得的資產的初始成本計量,除通過債務重組、企業合并、非貨幣交易等取得的資產的初始成本,稅法與會計準則計量方式不同外,一般情況下會計準則和稅法對資產的初始成本計量方式基本一致。

(二)資產入賬后價值調整

資產入賬價值根據稅法和會計標準的要求應該保持與歷史成本一致,不允許隨意對其價值進行調整和更改。但這并不代表企業資產因初始評估出現差錯而不能應需求進行重新評估,對滿足規定的評估資產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入賬價值。對于出現入賬價值調整的資產,必須把價值變化額度納入資本公積或者資本損失的范圍。

稅法對資產入賬后的調整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企業的各項資產,包括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投資資產、存貨等,均以歷史成本為計稅基礎。歷史成本是指企業取得該項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支出。企業持有各項資產期間資產增值或者減值,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可以確認損益外,不得調整該資產的計稅基礎。”企業在發生企業合并、企業分立和需要對企業資本結構進行調整等改組活動時,有關資產隱含的增值或損失才能在稅收上予以確認。

(三)資產減值損失確認

一般情況下,入賬后的資產會出現減值,而會計是承認減值準備部分的,減值部分可通過會計處理進行調整,相反稅法是不會對資產減值部分予以認可和承認。資產入賬代表著資產已經進入市場環節,也就會面臨市場因素變化的影響,市場價格和供求關系的變化均有可能導致資產出現下跌或者價值減損的情況。企業應當依據會計準則定期對資產價值變動情況進行總結和清算,然后以各項資產公允價值等為參考進行調整,將資產清算價值與公允價值對比計算整理出預計資產減值損失和集體資產減值準備。減值準備主要包括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貸款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等。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沒有經過核算和確認的準備金支出不得排除在應納稅額之外,也不可將其扣除。這里所說的未經核定的準備金支出主要是指未通過國務院財政審核、稅務部門規定的各項支出減值準備和風險準備資金支出等。因此,稅法在對資產減值損失確認時不得隨意調整資產,應嚴格按照稅法規定進行確認。壞賬準備金和金融企業的呆壞賬準備屬于稅法的特殊資產確認部分,一般允許對二者按比例在稅前扣除減值損失。

通過以上會計和稅法對資產減值確認的比較,可見二者處理方式的不同。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從謹慎性原則出發科學合理地提取資產減值準備,并完善風險預算評估工作,防止資產賬面價值大于可回收金額;而稅法一般情況下不承認謹慎性原則,一切按法律處理。

稅法是根據準備金實際發生的情況據實扣除,而且這種動態的變化使稅法無法確定一個合理準確的提取比例,所以稅法不允許企業在減值準備中提供任何形式的原因。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的變化波動大,可預測性難度提高,各個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各不相同,固定提取準備金的比例無疑會引起稅務不公的現象。企業所提取的資產減值準備雖然不能在資產準備未實際發生時予以稅前扣除,但是一旦資產減值實際發生,資產減值準備可在稅前扣除,而對于未真實發生的部分不能進行扣除。在新頒布的企業稅法中,確定了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投資資產在企業運轉中出現永久性或者真實性損害時應該扣除的標準。由于此特殊情況的發生,使得稅法無法按照原有規則進行減值確認,因此這些標準和會計準則基本保持一致,但不完全相同。差異主要表現在審核過程中,稅法不僅需要對損失進行標準判斷,還對審核批準的流程進行嚴格把控和確認,保證審核結果的有效性和真實性。

四、資產價值轉移

資產的價值實現體現在資產轉移到企業經營中的程度,一般資產價值的轉移方向集中于固定資產價值。對轉移后資產的計量主要包括資產是折舊攤銷、加工與處理、改良與修理等。

(一)會計準則和稅法在資產的折舊攤銷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其范圍的劃定、基數的確定、方法和期限的選擇幾個方面。就如范圍的劃定上,固定資產折舊計提在會計準則內是被認可和允許的,但是稅法是不允許對與稅收無關的固定資產進行折舊計提。相比之下,會計準則對企業折舊攤銷的選擇更為寬泛。

(二)資產的加工處理主要是貨存的生產制造和自用資產的構建,對于此過程殊費用是否屬于成本的確認是兩者的主要差異。

(三)固定資產的整改是資產維修的代表業務,會計和稅法在此的差異主要是對資產資本化的確認。資產在修理過程中確定成為固定資產的部分,稅法予以承認,而未達到資本化標準的部分不能納入固定資產,且應被歸入檔期損益中。

參考文獻:

[1]曲明榮.資產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的比較分析[J].財會研究,2013(10).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S].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第8篇

【關鍵詞】投資性房地產成本價值模式公允價值模式

投資性房地產是指企業為了賺取租金收入或使資產增值,或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投資觀念的改變,目前西方國家的企業中,將房地產作為一種投資手段,已是非常普遍的經濟現象。近年來,這種投資行為也逐漸在我國的一些企業中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鑒于投資性房地產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征,為了順應我國經濟發展潮流,本著與國際會計慣例趨同的精神,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第3號準則《投資性房地產》。本文闡述了該準則的創新之處,分析了其預計影響并對在實施過程中難點問題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引發人們對本準則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的創新

(一)將投資性房地產單獨列示

本次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的一大特點是將企業為投資目的而持有的土地和建筑物在資產負債表中單獨反映。

長期以來,我國并未針對投資性房地產單獨制定相關準則,而是將其作為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內容,其中,房地產開發企業自行開發的房地產用于對外出租的,通過“存貨——出租開發產品”,“其他長期資產——出租開發產品”科目核算;非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房地產對外出租的,在“固定資產”科目核算,土地使用權在“無形資產”科目核算。上述資產除存貨外按期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期末,按照其可收回金額與賬面價值孰低的原則在資產負債表中分別作為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列示。但是,從這類資產的實際情況看,一方面投資性房地產在經過數年以后,它們的市場價值不僅可能高于其賬面凈值,而且還經常高出其賬面原值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另一方面,由于房地產的價值對市場的依賴程度很高,使得對房地產的投資往往具有高收益和高風險并存的特點,從而有別于價值逐期減損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在這種情況下,將投資性房地產作為一般的固定資產無法在會計上真實反映其特征及價值,導致投資性房地產市場價值與賬面價值背離,財政部頒布的《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將企業為賺取租金或獲得資本增值為目的房地產從“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等資產中分離出來,單獨歸類為“投資性房地產”,大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二)有限度地運用公允價值

1、引入公允價值

財政部在2000年《企業會計制度》中對于資產的期末計價采用了成本與可收回金額(或市價、可變現凈值)孰低的方法,基本上沒有使用公允價值模式。鑒于目前我國企業中投資性房地產實際價值的變化情況和服務于提供更相關的會計信息的需要,《投資性房地產》準則中引入公允價值模式,實現了資產計價模式的重大突破。公允價值計價模式的應用可以真實地反映投資性房地產的價值,增加報表信息的相關性,為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以張江高科(600895)為例,張江高科主營業務為物業經營,在園區內建造了大量的廠房和辦公用房,房產租賃情況良好。公司擁有的物業規模將達到65萬平方米以上,相關機構研究表明,按照公允價值法的市價重估,公司房地產重估價值增值約40億元。《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的實施,無疑使其會計報表中所反映的資產價值更加符合實際。

2、公允價值的運用范圍

在公允價值的運用范圍上,《國際會計準則第40號—投資性房地產》允許企業在成本模式和公允價值模式兩種計價模式中任選其一。而我國投資性房地產準則明確規定企業計價模式的選擇決定于外部條件的適合性,即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可以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具體而言應當同時滿足下列條件:一是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二是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的估計。可見,我國限定公允價值的使用范圍,充分考慮到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采用限定范圍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

3、轉換差額的處理

在自用房地產轉換為公允價值模式時,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是否全部計入損益這點上,也可以看出新準則制定者的匠心獨運。新準則第十六條的規定:“自用房地產或存貨轉換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時,投資性房地產按照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計價,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小于原賬面價值的,其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大于原賬面價值的,其差額計入所有者權益。”這與國際準則第57條“對于將存貨轉換成一項將按公允價值計價的投資性房地產,轉換之日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與其原先的賬面金額之間的任何差額均應在當期凈損益中確認。”有著明顯差別。如果企業想要通過虛假轉換房地產用途來粉飾報表的話,為了遵守準則規定,公允價值與成本價的差額只能記入到所有者權益中,杜絕了虛增賬面利潤或每股收益的可能。可見,我國這次出臺的新準則決不是對國際準則照抄、照搬、照轉,而是相關專家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和國際慣例的情況下經過深思熟慮而形成的思想結晶,可以說是有中國特色的投資性房地產準則。

(三)區分投資性“房產”與“地產”

我國《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對列入投資性房地產的建筑物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要求持有該建筑物的企業在主觀上是為了賺取租金,在客觀上已在出租賺取租金,所以新準則規定建筑物必須是“已出租的”才算作投資性房地產。而土地使用權作為投資性房地產既可以是“已出租的”,也可以是“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這是因為雖然房產和地產是不可分的,房屋建筑物會因為土地的升值而升值,而房屋建筑物的價值終究會因為壽命的終結而消失。所以,不能將房產作為增值物來投資,只能作為出租物進行投資,地產既可以作為增值物來投資,也可以作為出租物進行投資。

二、實施《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對企業的影響

(一)對分析對象的一個簡單描述

筆者的分析對象為滬市房地產行業37家上市公司。其中有兩家上市公司在2005年已經被ST,它們分別是ST興業(600603)和ST運盛(600767),另外有兩家上市公司無法找到2005年的年報,它們分別是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048)和北京北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601588),均為2006年上市。在另外35家上市公司中,根據2005年報,按照新準則的規定,有12家上市公司沒有披露存在投資性房地產,23家披露存在投資性房地產。

(二)對滬市房地產行業采用新準則的影響預期

在23家披露存在投資性房地產的上市公司中,按投資性房地產占總資產的比重,最高的為上海金橋(600639),約為63.4%,其賬面價值為3,075,856,831.60元,其中投資性房地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在10%以上的共有五家公司。

滬市房地產行業投資性房地產簡表①(2005年年報)

名稱股票號總資產投資性房地產投資性房地產占總資產的比例無形資產

(待定土地)

金橋

6006394,853,790,713.603,075,856,831.6063.4%

天津

海泰600082798,648,137.85221,306,797.9927,7%96,119,477.56

天創

60079188,321,806.68162,245,926.0316.4%

上海

海鳥600634340,104,358.9949,590,758.6514.6%

實發展6007483,815,870,943.60444,282,443.5711.6%

全行業106,721,460,484.37,029,633,926.936.59%413,483,024.93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房地產行業中投資性房地產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較高,筆者統計了滬市房地產行業37家上市公司,其總資產為1067億元,其中基本符合新準則中投資性房地產特征的約有70億元,占總資產的比重約6.59%。據相關報道,我國近幾年房地產價格增長大致穩定在10%左右。在北京、上海等地區房地產價格增長幅度遠遠超過了這一水平。假設采用公允價格計量會帶來1倍資產增值的話,整個房地產行業在07年因為轉換將會有70億元計入所有者權益,在08年因為增值將會有巨額未實現利潤計入損益,這對行業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考慮到房地產有其特殊性,不同城市、地段、結構、用途的房地產其價值差別很大。這給我們分析新準則對全行業各家公司的影響帶來了困難,因此,本文僅以上海金橋為例作相關分析。(三)《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的實施對上海金橋的影響分析

1、對總資產的影響

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意味著2007年上市公司中投資性房地產溢價將在賬面充分體現。以浦東金橋為例,金橋板塊是指依托金橋出口加工區和碧云國際社區范圍內的住宅區,該區域樓盤品質較高,金橋加工區匯集了大量高薪技術行業和三資企業,發展潛力旺盛。根據公司2005年報,其主要的出租項目為碧云別墅、現代產業服務園、碧云體育休閑中心、家樂福、英國學校、平和學校、碧云花園,新金橋大廈以及北區廠房倉儲。該公司房地產主要在上海浦東新區,其中碧云別墅面積為185400m2,現代產業服務園面積為220000m2,碧云花園面積為220000m2,(平和學校、家樂福、體育休閑中心為配套設施)新金橋大廈面積為64000m2。06年在浦東新區房價約為均價13000元/m2,如果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可以估計出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約為90億元,比賬面價值31億元增長了約59億元,漲幅約為190%。

2、對利潤的影響

如果相關公司按照《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的規定,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運用公允價值對投資性房地產計價,則可能使公司的年末凈利潤相較往年產生波動。該準則實施后,采用公允價值模式的公司將不再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和減值準備,盡管如此,在確定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時,仍會考慮到這些因素。假設公允價值評估合理的話,折舊和減值準備問題只是從“顯性”轉入“隱性”,把以前單獨計提的費用變成每年因公允價值變化統一計提的費用中的一項,其對利潤的影響比較《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實行前后不會有太大變化。那么,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將成為利潤波動的決定性因素。具統計,浦東金橋投資性房地產性質的資產占總資產的63.4%,地產價格已突破每平米10000元。如果在2007年,該公司選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投資性房地產資產公允價值應達到90億元,高達原資產近3倍的溢價將反映在會計報表中,因為置換日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所有者權益,對當期利潤不存在太大影響。但是,2008年增值部分必須計入損益,相對于05年年報顯示的2.3億元的利潤總額,其影響不容小視。

三、《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在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公允價值的選擇

公允價值依然是新準則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所謂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的金額。具體到房地產又有其獨特性,不同地理位置、結構、用途的房地產其價值差別很大。常見的房地產計價方法主要有市場比較法和收益法。市場比較法是將估價對象與在估價時點的近期有過交易的類似房地產進行比較,對這些類似房地產的成交價格做適當的修正,以此估算估價對象的客觀合理價格或價值的方法。市場比較法的理論依據是房地產交易中的替代原理。運用市場比較法,要求在同一供求范圍內存在較多的類似房地產的交易,而對于不存在房地產交易活躍市場的,或是很少發生交易的特殊房地產很難適用;收益法是求取估價對象在估價時點之后的正常收益,選取適當的資本化率將其折現到估價時點后累加,以此估算對象的客觀合理價格或價值的方法,以預期原理為理論依據。主要適用于有收益或一定潛在收益的房地產,而對于純粹消費性和無明顯市場經營收益的房地產,或是以自用、自住為目的的房地產則不適用。

確定公允價值是實施新準則的前提,而規范公允價值評估體系則是確定公允價值的前提。首先應建立一套嚴格的資產評估制度,新準則中并沒有提到應該如何評估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但國際準則40條中給出了三種評價標準,同時在國際準則中也對公允價值的取得、確定以及特殊情況的處理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參考的;其次加強資產評估師的隊伍建設,因為在未來的工作中,資產評估師的職業素質將影響最后評估結果的公允與否;最后加強對評估工作的監督,有關部門應嚴格對評估公司的資質進行審查,并對他們的評估工作予以監督,杜絕串通舞弊,虛假評估等提供虛假信息的行為。

(二)關注未確定用途的土地使用權

筆者認為,未確定用途的土地使用權是新準則在實施過程中的又一難點所在。國際準則將尚未確定未來用途的土地確認為投資性房地產,但是,新準則對地產的確認比較嚴格,只有兩種情況,“已出租的”和“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在分析房地產行業報表時,筆者發現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報表附注中對于土地使用權的用途并未給出明確的說明,這給此次分析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可能導致統計結果的不精確。從準則實施的角度看,如果不對這內容加以規范和控制的話,很可能成為此類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手段。

(三)企業選擇計價模式的標準:外部條件符合程度還是企業內在需求

新準則的出臺,目的是使會計報表能夠更加客觀的反映這部分資產的真實價值,保證信息的客觀性,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企業往往基于業績需要考慮計價模式的選擇問題,使得很多符合條件的房地產公司對選擇新的計量方法"望而卻步",具體表現為:

其一,用公允價值計價,使投資性房地產公司的巨額資產浮出水面,凈資產值將會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如果公司不能同樣地增加凈利潤的話,必將會造成ROE的大幅度下降;其二,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公司對于市場的依賴更大,新準則規定: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大于原賬面價值的,其差額計入所有者權益。而在后續計量中,以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其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這就表明,在轉換當日投資性房地產升值的公允價值,有可能在往后的幾年因為市場價格的下跌而以費用或營業外支出的形式大量轉回,此風險不容小視;其三,從稅收方面的考慮,體現"投資性房產"的增值也將使企業要繳納一筆不小的稅金。首先是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不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那么在原有成本法下投資性物業作為固定資產,可通過逐年計提折舊來抵稅的稅盾作用就體現不出來。其次在公允價值下,投資性房產的增值部分如果進入當年的利潤表,就要繳納33%的所得稅,雖可以采取遞延所得稅法,等實際進行轉讓時才真正納稅,但這部分稅收還是要從當期利潤中先行扣除,無疑會對企業利潤產生較大影響。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公允價值模式還是成本模式的選擇上,企業所實際遵循的選擇標準更多地是考慮該模式的選擇對于企業業績及相關財務指標的影響,而不是準則所給定的外部客觀條件(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及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的估計)的符合程度。因此,準則制定機構一方面應制定更加詳細并具有操作性的標準,另一方面應加強新準則實施中企業行為的監管,同時,在稅收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充分考慮對企業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引導企業實施新準則。

主要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2006.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

2、財政部.2006.企業會計準則.

3、財政部會計司.2000.國際會計準則第40號———投資性房地產.會計研究,7

4、何希倩、陳漢文.2006.國際會計準則第40號:投資性房地產的計價模式.新理財,9

第9篇

關鍵詞:投資性房地產 公允價值 轉換 處置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根據新準則,投資性房地產是一種特殊資產,指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者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權、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已出租的建筑物。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

根據準則的規定,采用成本計量模式的投資性房地產與其他資產(自用房地產或存貨)的轉換,其會計處理比較簡單,僅是對應科目的結轉。但是在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情況下,相應的轉換會涉及當期損益或資本公積的變動,筆者對其中的處理存在異議。同時,對于其他資產轉換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而后又轉為自用的,在企業會計準則及其講解中均未予以明確規定。

相關規定及存在問題

(一)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其他資產

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第十五條規定,“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自用房地產時,應當以其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作為自用房地產的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即轉換當日,以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作為自用房地產或存貨的入賬價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借記“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開發產品”等,貸記“投資性房地產”,同時差額借記或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筆者認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其他資產時,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大于原賬面價值之差計入當期收益,而這一部分收益是沒有實現的,確認未實現收益導致利潤虛增,違背了謹慎性原則。此外,公允價值不同于歷史成本,其確定需要根據活躍易市場并依賴于人們的主觀經驗來判斷其近似價值,或通過第三方評估確定,這就加大了人為因素在估值中的影響。企業極有可能利用房地產準則的規定,通過投資性房地產的轉換,影響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進而操縱利潤。

(二)其他資產轉換為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

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規定,將自用房地產或存貨轉換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房地產時,投資性房地產按照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計價。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小于原賬面價值的,其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大于原賬面價值的,其差額計入所有者權益,即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即企業將作為存貨的房地產轉換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按該項房地產在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借記“投資性房地產(成本)”科目,原已計提跌價準備的,借記“存貨跌價準備”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開發產品”等科目。同時,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小于賬面價值的,按其差額,借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的,按其差額,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

企業將自用房地產轉換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時,應當按該項土地使用權或建筑物在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借記“投資性房地產(成本)”科目;按已計提的累計攤銷或累計折舊,借記“累計攤銷”或“累計折舊”科目;原已計提減值準備的,借記“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科目。同時,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小于賬面價值的,按其差額,借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的,按其差額,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

以上會計處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不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亦不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但是對于其他資產轉換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而后又轉為其他資產的會計處理,在企業會計準則及其講解中均未明確規定。

例1:甲企業將自用的辦公樓整體出租給乙企業使用,租賃期開始日為2010年1月31日。2010年1月31日,該棟辦公樓的賬面余額為50000萬元,已計提折舊500萬元,公允價值為55000萬元。甲企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核算投資性房地產。2010年12月25日,甲企業將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停止出租,轉為自用房地產,當日的公允價值為60000萬元。

對于此例,甲企業于2010年1月31日,確認投資性房地產55000萬,其他資本公積5500萬。2010年12月25日,甲企業確認固定資產60000萬,公允價值變動損益5000萬。但是2010年1月31日轉換時的其他資本公積仍然存在余額5500萬,按照準則的相關規定資本公積應于該投資性房地產處置時予以結轉,由于該投資性房地產已經轉換為固定資產進行核算,以后不會再有處置的可能,因此,該項資本公積將始終存在于所有者權益中。

(三)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處置

投資性房地產準則規定,企業出售、轉讓、報廢投資性房地產或者發生投資性房地產毀損,應當將處置收入扣除其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后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若存在原轉換日計入資本公積的金額,也一并結轉。

即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其他業務收入”科目;按該項投資性房地產的賬面余額,借記“其他業務成本”科目;按其成本,貸記“投資性房地產—成本”科目;按其累計公允價值變動,貸記或借記“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同時將投資性房地產累計公允價值變動結轉到其他業務成本。若存在原轉換日計入資本公積的金額也予以結轉,借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貸記“其他業務成本”。

準則對于其他資產轉換為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規定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的應用,但是在投資性房地產處置時,將原來計入其他資本公積的部分又轉入損益,仍然影響了當期的損益,可能對報表使用者產生誤導。

建議及思考

(一)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其他資產的處理

目前大部分以公允價值計量投資性房地產的上市公司采用專業房地產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價格來確定其公允價值,而另外一部分公允價值的確定則來源于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的房地產經紀公司所獲得的市場調查報告,這就加大了人為因素在估值中的影響。同時在房地產市場持續升溫的大環境下,將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其他資產時,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往往高于賬面價值,造成企業增加資產的同時,企業凈利潤將會大幅提高。

因此,筆者建議公允價值計量投資性房地產應基于謹慎的處理原則,投資性房地產轉為其他資產時,轉換當日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的差額不計入當期損益,而計入所有者權益項目(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轉換日公允價值小于賬面價值的差額則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同時,在轉換日將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轉入未分配利潤,這樣既未增加當期損益,也避免了部分想借助投資性房地產轉換而調節利潤的企業的投機行為。

例2:2010年10月15日,甲企業因租賃期滿,將出租的寫字樓收回,準備作為辦公樓用于本企業的行政管理。2010年11月1日,該寫字樓正式開始自用,相應由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自用房地產,當日的公允價值為5000萬元。該項房地產在轉換前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原賬面價值為4800萬元,其中,成本為4500萬元,公允價值變動為增值300萬元。甲企業的賬務處理如下:

借:固定資產 50 000 000

貸:投資性房地產-成本 45 000 000

-公允價值變動 3 000 00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 000 000

同時結轉其他資本公積: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 000 0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 000 000

假設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為4600萬元,則賬務處理為:

借:固定資產 46 000 000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2 000 000

貸:投資性房地產-成本 45 000 000

-公允價值變動 3 000 000

(二)其他資產轉換為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處理

當自用的土地使用權或建筑物、自行開發的產品存貨停止自用或銷售,用于對外出租轉作公允價值模式計量下投資性房地產時,準則的相關規定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但是,對于其他資產轉換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而后又轉為其他資產的情況,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又轉為其他資產時,原有的其他資本公積余額應該一并轉入未分配利潤,這樣處理既沒有影響當期的損益,又調整了其對以前利潤的影響,符合會計核算的原則。見例1,甲企業于2010年1月31日的賬務處理為:

借:投資性房地產-成本 550 000 000

累計折舊 5 000 000

貸:固定資產 500 000 00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55 000 000

2010年12月25日甲企業的賬務處理為:

借:固定資產 600 000 000

貸:投資性房地產-成本 550 000 00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50 000 000

同時,結轉其他資本公積: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05 000 0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05 000 000

這樣,由于轉換造成的資產增值既沒有影響當期的損益,又增加了所有者權益,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的運用。

(三)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處置時資本公積的處理

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進行處置時,原來因轉換計入資本公積的部分轉入當期的其他業務成本,其實質仍是增加了企業利潤。這樣處理,與轉換日直接增加“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實質上是相同的結果,對于企業而言最終都增加了利潤。因此,準則的規定與轉換時所體現出來的謹慎性原則相悖,所以筆者建議,可以將這部分資本公積轉入未分配利潤,而累計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也結轉到其他業務成本。如此處理,與資產評估增值的處理一致,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處理也一致。

例3:2011年3月,甲企業收回租賃期滿的投資性房地產,并以65000萬元出售,出售款項已收訖。假設甲企業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原賬面價值為58000萬元,其中,成本為55000萬元,公允價值變動為增值3000萬元,該投資性房地產是由固定資產轉換而來,轉換時存在其他資本公積5500萬,不考慮相關稅費。2011年3月甲企業的賬務處理:

借:銀行存款 650 000 000

貸:其他業務收入 650 000 000

借:其他業務成本 580 000 000

貸:投資性房地產-成本 550 000 000

-公允價值變動 30 000 000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30 000 000

貸:其他業務成本 30 000 000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55 000 0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55 000 000

綜上所述,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與其他資產,轉換當日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的差額不計入當期損益,而計入所有者權益項目(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轉換日公允價值小于賬面價值的差額則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于其他資產轉換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而后又轉為其他資產的情況,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又轉為其他資產時,原有的其他資本公積余額應該一并轉入未分配利潤。同時,在處置公允價值模式的投資性房地產時,原來因轉換計入資本公積的部分亦轉入未分配利潤,這樣就不會影響企業的當期損益。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 [M].人民出版社,2010

3.貝淑艷.論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的處理方式[J].時代經貿,2012,1

第10篇

我國于2006年建立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國的企業財務報告與國際上的財務報告呈現一致趨同性,這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也對企業的經營理念與行為產生了影響,文章著重對其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討。

1我國會計準則現狀及其變革的概況

在我國的企業中,現行的會計準則主要由基本會計準則與具體會計準則共同組成,而在這之前企業主要由2000年財政部頒發的《企業會計制度》進行財務核算管理,現今經過多年的演變發展,會計制度已逐漸向會計準則慢慢過渡而去,在這其中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企業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同生共存,對企業的各項業務進行共同處理。

經過十多年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會計準則正在漸漸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但仍然有相當長一段差距需要邁過,總體來說,經過這些年發行的A,B股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來看,涉及會計準則的主要項目有費用收支確認,稅項調整,壞賬準備,資產評估以及無形資產攤銷等,對這些項目的有效監管推動了會計準則的變革步伐。

2基于會計準則變革對企業理念所產生的影響

2.1對企業的決策有幫助作用

在我國會計準則的變革中對企業的會計行業規范進行了仔細的介紹,而且由于企業決策層的人員能夠使用這些會計信息,因此在新的決策理念下決策者們會更加重視評估企業的未來發展情況,企業的資金流量情況等;另外,由于會計準則的變革會對企業財務報告產生同樣的改變,這樣使企業決策層面的人能夠對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與風險收益有一個較深的預知了解,為企業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同時企業決策者根據會計目標可以進行新的深度定位與市場分析,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

2.2對企業的經營理念有深化作用

在會計準則的變革過程中對會計公允價值會起到相應的規范作用,而會計公允價值對于企業的資產增值或保值的過程信息能夠進行有效的公布,會計公允價值能夠真實反映出企業資產的負債情況,并且在企業進行商品活動或進行某項投資時可以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濟價值,同時又有助于企業管理者對企業資產價值變動信息進行有效掌握。[1]通常情況下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會根據信號的傳輸情況,向企業的各大投資者與其他相關的會計信息使用人員提供相應的評估信息,這些信息通常情況都包含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情況的信息;并且在會計準則變革的影響下,企業的投資者與信息掌握者對會計信息的來源十分重視,而且對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情況與企業未來的發展狀況以及風險收益等情況都比較重視,這些方面信息的有效提供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優勢,因此在會計準則變革的形勢下,企業的公允價值對企業的資產增值與保值的經營理念有深化作用。[2]

2.3對企業的管理發展有促進作用

在企業的發展中,企業公允價值觀逐漸得到應用,而公允價值觀是在一定的市場情況下,買賣雙方本著公平自愿交易的原則所確定出的價格,這種價格能有效反映出企業資產情況、負債情況以及收益情況的公允價值及其相關變化,對股東及時有效地了解股權價值的具體變化,以及獲取相應股權知識有實際的幫助作用,同時能夠反映出企業管理者經營業績的真實情況;在企業公允價值得到全面應用的情況下企業各方面的關系會變得更好,而且企業平常的消費收益與耗損利用等的財務報告也有一個很好的顯示平臺,使企業的風險收益與價值獲得廣泛關注,這從根本上使企業得到了很好的價值管理;另外,在會計準則的變革中,企業的負債觀念會發生根本的改變,同樣會使企業的凈資產得以真實的公布出來,這樣有效促進企業對資產的經營管理以及對市場風險的預防與控制,從根本上促進了企業的長遠發展。[2]

3基于會計準則變革對企業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3.1使企業的資產使用變得更為規范

在會計準則變革的情況下,企業的資產使用變得更為規范,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1)企業資產在進行投資分類時,調整了股權投資的成本與權益雙方之間的適用范圍,并且通過對企業資產的重新分類實現了盈虧管理,使企業的公允價值變動對企業的利潤的影響直接減弱。

(2)企業資產在進行房地產投資時,使其相關規則變得具體實質化,并且企業資產在進行單獨核算時,利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進行企業資產的核算,使企業的最大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實現。

(3)針對特殊行業的企業,其特定的固定資產變成了預先定制的閑置費用,使企業對生態環境的恢復與保護起到了相應的承擔作用,并且對企業的商譽等無形資產進行單獨核算,使企業潛藏的經濟價值得到了應有的重視。[3]

(4)在企業資產使用過程中,企業資產的公允價值可以參與到非貨幣性的交易中,使企業的經營成果得到很大的改善,從而對決策層面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5)在企業資產的管理使用中,固定資產,股權資產以及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若是發現其計量減值出現錯誤,一律規定不得轉回,這在相應程度上有效控制了上市企業利用資產增減值情況來進行盈余虧損的管理。

3.2使企業資產的計量變得更為規范

在企業資產的管理中,資產的初始與后續的計量過程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使資產的計量變得更為規范,而且在公允價值計量的使用上也變得更加細致;在實際的企業資產計量過程中,資產的初始計量方式不同,其引入不同的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產計量的準確性;在企業資產管理中公允價值計量方式并入企業資產的商譽,資金融合,固定資產的租賃以及金融工具的形成利用等,進行初始計量能有效改善企業資產的管理力度;在資產后續的計量過程中,其資產存貨的計價方式采用后進先出方式將不復存在,這樣在無形中對企業資產進行了有效的分類,使之真實地面向了大眾市場,其實際資產價值也得到了真實公允并且及時地報告,從而對企業其他部門的管理也產生了較為深厚的影響。[4]

3.3使企業的財務報表變得更為規范

在會計準則變革時,企業的財務報表也變得更為規范,這主要體現在財務報表的修改上,比如,通過將財務報表的構成進行有效修改,這樣原先附表的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將變為主表,這樣促使各行業的財務報表內容與構成形式得到了統一,并且通過財務報表的變化修改將直接全面地反映出主體權益的綜合變動情況;另外,會計準則的變革也促使利潤信息的報表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其主要的表現是構成營業利潤的范圍擴大許多,這其中包含了公允價值的變動損益和投資收益等。同時在利潤表中增加了綜合收益的總額等項目,在項目表中每股收益的實際指標清晰地顯示出來,并且還提高了每股收益的計算要求;將投資收益明細情況等算入企業營業利潤中,這樣的財務報表形式適應了企業之間多元化的投資選擇,對企業的有效管控與決策行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各大企業之間的收益得到了較為明晰的比較。[5]

第11篇

一、行政事業性資產績效取決于資產提供的社會公共服務質量

我國目前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評價參照企業資產的評價模式,主要考慮資產的經濟性、效率性、效益性等指標,由于偏離行政事業性資產的性質和目標,資產評價管理不科學,無法反映真正的資產績效,無法發揮提高行政事業性資產效率的作用。

1.資產績效是使用資產提供服務的結果表現

績效實際是某種行為實現的結果表現程度,它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人類實踐行為的結果度量,是產生了真實效用的實踐活動成果,具備實效性。績效評價是一種對于實踐活動結果的價值評判,有正負大小之分,體現出一種時序或階段上的比較。行政事業性資產績效是行政事業單位這個主體管理與使用資產動態的過程與利用資產提供服務后的效果。行政事業單位的職能決定其必須為社會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資產是行政事業單位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基礎和手段。因此,行政事業性資產績效須以行政事業單位使用資產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行為結果進行度量。

2.行政事業性資產績效決定于使用資產提供的社會公共服務質量高低

資產績效與社會服務呈正相關關系,資產績效高,資產能夠得到有效使用,則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社會服務。無論是金融資產、實物資產還是無形資產,行政事業性資產并不依靠其產生的凈現金流入,而是取決于其提供社會服務的能力。一旦行政事業性資產喪失了提供公共服務的潛力,也就偏離了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的特質,就需退出行政事業性資產的行列,所以保證和延長行政事業性資產服務能力,最大限度發揮資產的服務潛力正是資產績效的標志和目的。資產績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社會服務績效,社會服務績效是本,資產績效是末,做好資產績效管理,以資產為載體的社會服務績效自然能體現出來。資產績效管理本質上是一項管理制度,是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將責任內化的制度。強調資產績效也是為了推動資產能夠更好的服務于社會,滿足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從財政的角度看,資產績效是公共財政的一部分,與資金績效、資源績效緊密聯系,共同推動財政績效的提升。

二、推行資產績效管理是推動責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現實需要

推行資產績效管理不僅僅是一項管理技術的運用,更是一項管理制度的創新,這項新的管理制度對于推動政府轉型、提升行政事業單位資產使用效率意義重大。

1.有利于提高社會服務效率,推動責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

在財政支出中,一部分以流量資金形式直接用于社會領域的建設支出,還有一部分以存量形式化為了行政事業性資產,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基礎。過去,由于缺乏資產績效管理,資產占有多少與提供公共服務質量之間缺乏約束性的考核,各單位極力爭取和持有更多資產。對事業單位來說,尤其是醫療衛生和學校,配置資產的多寡和先進水平是影響公共教育均等化和醫療衛生均等化的重要因素。加強對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提升資產績效,有利于提升行政事業單位的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推動責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如廣東省佛山市某區一個鎮級醫院,2010年度申請250萬元,用于購置DR、全自動血凝儀、血細胞和數字胃腸機等設備,提升醫院醫療服務技術能力。但購入高標準設備后,使用新設備的檢查費標準大幅提高。從經濟收益看,資產效益確實明顯增長,但該鎮居民并沒有享受到更高質量的公共醫療服務,反而加劇了看病貴問題。如推行資產績效管理,將資產績效與公共醫療服務質量相聯系,該鎮醫院就會充分考慮設備價格、性能與居民公共醫療服務需求滿足之間的關系,在不顯著增加居民看病費用基礎上提供更好的公共醫療服務。

2.有利于發揮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由要我績效到我要績效的轉變

在現有資產配置和管理制度下,一個單位能夠配置的資產取決于其能夠爭取到的預算指標,資產持有與資產使用的結果沒有必然聯系,資產的效率效益考核也是就資產論資產,通過資產的財務指標、創造的收益等進行衡量。因此,多配置資產、多占有資產并不會帶來任何責任和壓力。于是各單位在資產配置時極力多爭取指標,配置后加強管理和提升利用率不存在絲毫壓力和動力,造成資產閑置、浪費嚴重。甚至一些事業單位多配資產或高標準配置資產,不僅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反而成為單位謀取不當利益的渠道和工具。

3.有利于倒逼行政事業單位提高資金使用績效,破解財力切割固化難題

在預算分配和管理中,正因為多占用財政資金資源沒有額外的付出和成本,反倒是能夠帶來更多的部門利益。因此,一些部門單位通過對資產的多配置多占用來切割和固化本已有限的財政資金。通過推行資產績效管理,使資產績效與資產運行目標一致,就能打破財政分配過程中固化的利益鏈條,強化行政事業單位持有資產的責任,打破既有通過資產配置獲取部門利益的格局,改變傳統資產監管碎片化、軟弱化的狀況。如珠三角某市城區環衛局申請預算1146萬元,用于購買垃圾運輸車輛及垃圾箱、垃圾房等,從設備購置看,性能先進,價格不菲,但預算粗糙,沒有對垃圾箱、垃圾房的配置進行規劃,投入雖大,但垃圾處理能力并未得到明顯提升,如推行資產績效管理,將垃圾設備投入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相掛鉤,就能強化環衛部門的工作職責,該區大量的財政投入就能讓轄區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衛生服務。

三、資產績效管理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1.資產規模擴張迅速,增值收益數量不清,管理較弱

截至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總資產已超過12萬億元,因資產處置和出租出借等活動,每年資產增值收益不菲。但因缺乏規范行政事業性資產增值收益的制度機制,資產存量和增值收益并沒有帶來社會服務的提升。由于行政事業單位對資產缺乏管理意識,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規范不足,資產長期掛賬、賬實不符等現象較為普遍,資產管理水平和資產績效較低。

2.資產配置苦樂不均,產生的馬太效應影響社會服務均等化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由于地區、級次、部門、單位之間的差異,資產配置水平差距較大,人均資產相差懸殊,單位之間苦樂不均。例如某市政府的一個單位共7人,人均占用辦公用房面積達324平方米;除辦公用房外,還有閑置房產227平方米,經營出租房產面積185平方米,每年經營收益達幾十萬元。行政事業性資產配置不均,資產缺乏約束,導致行政事業單位互相攀比,盲目擴大資產規模,重復購置或盲目追求高標準、高性能,超編、超標配置使用資產。既耗費大量財政資金,又降低了資產的實際利用率,影響社會服務質量。以體育場館資產管理為例,很多地方都新建不少大型體育場館,但大賽過后,基本閑置,雖然有些地方也利用場館舉辦商業性活動,但收入歸行政事業單位所有,且收支缺乏透明性,容易形成資產流失。反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地老百姓的健身需求很大,但運動場地卻極為短缺。從資產績效角度看,公共體育場館嚴重浪費,資產績效不高,影響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

3.資產監管碎片化、軟弱化,事后監管為主

在資產監管方面,由于行政事業性資產是一種委托關系,對其監督管理實際上是由財政部門監管各單位,各個單位監管其下屬機構資產的格局,這種資產監管格局往往呈現軟弱化、運動化特征,財政部門監管不到行政事業單位資產使用情況,而上級主管部門與下屬單位利益共占的思維,也使得對下級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監管乏力。由于主管部門缺乏嚴格的制度約束,對資產的監管較為粗放。資產使用部門(各行政事業單位)無償取得資產使用權,成為資產尋租的最大受益者,由于資產管理體制的不健全,加上資產使用與資產評估不科學,無法對資產的使用、收益、分配給出準確界定,更無法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資產收益實現合理分配。

4.資產使用效率低下,間接導致資產流失

由于我國對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采取的是分級管理制度,無法實現資產跨地區、跨部門和跨單位共享,資產利用率不高現象較為普遍。例如對某中央行政單位房產使用狀況調查顯示,被調查的106個在京行政單位擁有的2056.6萬平方米產權房產中,有0.4%的房產處于閑置狀態,面積達9.1萬平方米。資產利用率低,使得部門資產處于閑置狀態。在資產使用環節,一些單位管理不善,損壞和丟失現象時有發生;在資產處置環節,資產流失的渠道更為復雜,存在低價出售、無償出借、無償擔保等問題,資產流失屢見不鮮。

四、以資產績效管理制度實現資產績效內化,推動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

隨著公共財政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以及社會公眾對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績效的關注度上升,在已經深入開展的財政績效管理與績效評價基礎上,推動資產績效管理已經是大勢所趨。通過推進資產績效管理,使資產績效內化為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行為,從而提升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既是推動政府轉型,也是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的重要內容。

1.建立和健全資產績效管理與使用規章制度,從制度上完善與規范資產的使用效率

建立和完善資產管理與使用規章制度,通過制度約束資產管理與使用績效。一是細分資產類別,并對不同類別資產管理與使用設定具體的績效目標。可以參照英國審計委員會行政事業性資產分類標準:一類是直接服務資產。主要是直接提供特定服務的資產,如學校、火葬場等。第二類是出租資產,有關機構可以作為投資進入公開市場交易并獲得商業回報,包括支持經濟、社會活動的資產,如就業市場、社區服務站等。第三類是閑置資產,包括各類與公共服務發展及滿足公共需求無關的資產。基于上述分類,行政事業單位在管理與使用資產過程中,對未列入行政辦公之用的公建物業實行社會管理;對公益性物業實行部門管理;對純粹行政辦公用的物業授權各行政部門使用和管理;對空置物業通過拍賣、租賃、抵押等方式進行運營,實行資本化管理,從而實現資產的高效再配置。二是建立財政資金、資產和資源的聯動機制,設定綜合的績效要求。行政事業性單位有時是資金、資產和資源同時使用,完成某項任務,如果單一考核資產績效并不全面,要對資產、資金和資源共同運行產生的結果進行綜合考察,加權三者的使用效率。因此,需建立資金、資源和資產三者聯動機制的績效考核規定,更好地反映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有效服務的情況。三是對政府采購的無形資產要單列制度。如購買軟件的管理與使用,由于無形資產很容易出現復制行為,保護無形資產所有人權利就成為資產管理和使用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2.構建資產績效的社會服務評價體系,由資產使用者公開評價資產績效

一是資產安全性評價指標。行政事業性資產公共性、公益性和非營利性和社會服務性,使得其安全性、完整性更為重要。資產安全包括公共資金投入使用的安全和最終形成資產的安全,資產完整則包括投入資產不被挪用不被流失。資產只有安全使用,才能保證資產完整和不被流失。資產完整也就產生安全,二者相輔相成。資產的安全性指標是反映資產是否流失、資產績效大小的基礎指標,通過這類指標可以評價資產占有使用單位是否維護了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二是資產采購質量評價指標。資產采購質量狀況是指公共資產的可用性、資產結構布局的科學性以及不同資產的配套性。高質量的資產是公共部門高效率的前提,也是資產優化配置與使用的保證。優質的資產應該具備以下特征:具有完整的使用價值,能獨立發揮其使用功能,這是優質資產的基礎;實物資產的新舊程度;各類資產結構優化,科學配置。如流動資產與固定資產之間的結構優化,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之間的結構優化,直接用于公共管理、公共事業的資產和間接由公共部門占用的輔助、福利等資產之間的優化等。三是資產使用效率評價指標。行政事業部門資產運行效率是績效考核的核心內容之一,它重點考核資產在管理和公共事業發展中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包括:資產在用與閑置情況。重占有輕使用的情況在公共部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資產(特別是固定資產)形成后長期閑置,或基本處于閑置不用的狀況,造成資源浪費的現象非常普遍。單項資產利用率。單項資產利用率是最能詳盡說明公共部門資產利用效率的指標。在實際操作時,可以通過抽樣抽查的方式予以考核。資產共享情況。為了消除不同公共部門資產購置上的重復,應該鼓勵公共部門之間共享資源,特別是大型設備的使用。

3.實行資產使用與管理者責任追究機制

通過資產績效管理制度引入專家智能對資產使用績效進行科學評價,專家在資產績效管理中不是評價資產本身情況,而是評價行政事業單位占有資產與提高公共服務質量之間的配比關系,并查找這些單位在資產使用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措施,以及改進措施有沒有到位,從管理的改進態度和服務質量提升等方面綜合評價資產績效,通過提高資產管理水平來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同時,建立資產績效問責制度,在資產使用過程中,對資產績效差、社會服務水平低的行政事業單位,按照問責制度規定進行責任評價,并執行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將資產績效評價結果與資產配置和調劑有機結合,通過資產績效管理制度,落實行政事業性資產使用責任,從源頭上減少其多配多占資產的利益沖動,從而提升資產績效和社會公共服務質量。

4.全面建立資產管理與使用的信息化記錄,全程監控部分行政事業資產的收入上繳

第12篇

關鍵詞:企業重組,財務

 

國內至今尚未對“企業重組”的概念,做出權威的統一的界定,各種關于企業重組的概念的詮釋隨處可見,他們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至互相矛盾。不容否認,“企業重組”概念的模糊是導致我國企業重組實踐混亂與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企業重組。企業重組是指通過不同法人主體的法人財產權、出資人所有權及債權人債權進行符合資本最大增值目的的相互調整與改變,對實業資本、金融資本、產權資本和無形資本的重新組合。(2)資本經營。資本經營是指出資人將其擁有的財產作為資本,通過投出資本、調整存量資本,以謀取投資利潤和資本利得的過程。。(3)資產經營。資產經營是指一切以追求企業資產增值最大化為目的,以經營價值形態的企業資產為基礎,通過對企業各類有形的、無形的、內部的、外部的資產進行優化配置,對資產結構進行動態調整,以及對相對應的組織載體進行分化與整合的經營活動。(4)資產重組。資產經營分為存量資產經營、增量資產經營和無形資產經營,把其中的存量資產經營看作是資產重組,也就是說,資產重組的對象是企業已有的資產存量。就是對企業現存的資產進行重新配置,使企業獲得更多的資產增值。(5)產權重組。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積極的產權重組是指企業發展迅速,需擴展而進行的產權重組;消極的產權重組是在企業經營困難時,不得不進行的產權結構的調整。

盡管人們對企業的重組的理解是莫衷一是,但認識的共性仍然存在,即大都認為企業重組是企業資源的重新組合與配置,旨在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但我們認為企業控制權的轉移才是企業重組的本質所在。經濟學家格羅斯曼、哈特和穆爾認為:由于剩余控制權被一方購買,這實際上造成了被購方的損失,盡管重組可以部分的改變機會主義行為,但卻不能改善激勵問題。最優的一體化應該是將控制權讓給投資決策對誰更重要的一方。所以本文認為:企業重組是指出資者或授權經營者以企業戰略目標為導向、以長期資產和資源為對象、以控制權的轉移為核心進行的資源重新組合和優化配置行為。

由企業重組的定義可知:公司的董事會和經理通過企業重組的目的是通過對資源的重新組合,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追究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目的在企業重組活動中應該更為直接的表現出來。但是這引出的問題就是企業的價值到底取決于什么,這種價值如何確定是不是有了很高的支付溢價就代表實現或超出了企業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什么樣的企業重組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的、帶來增值的,什么樣的重組又是表面的,實質上又在毀損企業的價值的。研究企業價值評估理論和實際評估方法的意義正在于此。

根據斯密和李嘉圖的價值理論,價值取決于供給成本。但在企業重組決策中,作為一種特殊的交易活動與投資事項,資產的供給成本基本上是沉沒成本,是決策的無關成本。那么對重組對象尤其當它是一個有機組織時,以什么為標準對其進行評估、選擇和定價呢?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首先應了解企業價值的概念。

商品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之分。商品的買方關注他的使用價值,即它在未來能為購買者帶來的效用,所以站在投資者的角度,一個企業的價值是指企業所有投資人對于公司資產要求權價值的總和。通常企業價值的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一是賬面價值,即資產負債表上反映的總資產、凈資產,主要反映歷史成本。二是清算價值,是指公司資產被清算出售時的市場價值總和。三是內在價值,是指公司資產價值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因為企業的價值是相對于投資者而言。企業之所以有價值,本質上是因為企業可以通過經營,為投資者帶來未來的現金流。企業(資產)的價值取決于它未來創造現金的能力。它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動態變化的價值。四是市場價值,是指股票的市值、兼并收購中支付的交貨價格等,主要反映未來收益的多少。這四種價值哪一個更能體現重組企業的實際價值呢?并能以其為基礎確定交易價格?在市場有效的假定下,市場價值也能反映公司的內在價值,但現實中受股票交易數量、流通規模、市場交易的情況、投資性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市場價值很難準確的反映企業的內在價值。因此國際上在實踐中運用較多的是企業的內在價值,并以此為基礎確定交易價格。那么哪一種價值評估方法更能體現企業的內在價值呢?

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有:

1.調整后的賬面價值法

評估一個企業價值的最為簡單直接的方法是根據企業提供的資產負債表進行估算。之所以要調整是因為賬面價值是基于歷史成本記錄的,其數額沒有考慮有關變動因素,會使賬面價值和市場價值產生差異,同時,還有一些有價值的資產,比如企業組織資本,并沒有在資產負債表中得到反映。企業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他們可以按照一定方式組織物質資源與人力資源,使得總體的價值超過每一部分單獨價值的和。不經調整的賬面價值法的明顯缺點就是評估值會與企業的市場價值大相徑庭。最為常用的調整方法是用企業資產的重置成本估計數代替賬面價值,或用公司資產的清算價值代替賬面價值。

2.市場價值法

所謂市場價值法就是加總企業所發行在外的證券的市場價值來估算企業價值。這種簡單的方法又被稱為股票和債券的方法該方法主要用在被評估公司的證券公開上市交易的情況下。

3.以收益為基礎的市盈率法

市盈率法就是根據目標企業的收益和市盈率確定其價值的方法,也可稱為市盈率模型。因為市盈率的含義很豐富,它可能暗示著企業股票的未來水平、投資者投資于企業希望從股票中得到的收益、企業投資的預期回報、企業在其投資上獲得的收益超過投資者要求收益的時間長短。國際上,收購一家贏利企業常用的就是市盈率法。。

4.現金流量折現法

折現法是通過將公司未來可預測的現金流量折現后求和,得到公司的總價值,該方法意在直接評估投資者投資而獲得到公司的總價值,從而估計購買價格。 這種方法是估算企業內在價值的最直接,最準確的方法,因此國際上在實踐中用的較多的就是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的方法來衡量公司的內在價值,并以此為基礎確定交易價格。針對我國股票市場的特點,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應該是一個更客觀、科學的方法。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并購方在對目標公司進行估價時,可同時使用幾種適當的評估方法,得出不同的結果,然后進行綜合分析,確定綜合結果。因為每種估價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如果只采用一種往往會有些偏頗,若幾種綜合使用則可相互彌補,評估結果會更加可靠。

綜上,如果能在企業重組中做好企業的估值定價問題,肯定會提高企業重組成功率,并且也會減少一些國有資產的流失,對整個國民經的快速、健康的發展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