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學基本概念

中醫學基本概念

時間:2023-06-29 17:10: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學基本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中醫教育邏輯思維非邏輯思維

中醫學作為東方科學的一部分,其思維方式具有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雙重特點,同時代表東方主要思維方式的非邏輯思維的頓悟、心悟和直覺被大多數中醫學者認為在中醫思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前的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是在以西方邏輯思維為主的知識體系下培養出來走入大學校園的,這造成了學生對具有邏輯與非邏輯雙重思維模式的中醫藥理論的學習在認知上產生了障礙。當前的中醫藥人才培養中并沒有完全認識到思維問題是中醫教育的關鍵問題。只有從培養學生邏輯和非邏輯思維兩個方面著手,使學生充分認識中醫學自身的思維特點,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中醫藥人才。

1當前中醫院校大學生思維方式存在的問題

中國已經歷經百年西方文化洗禮,當代大學生更是在數學、物理、化學等西方科學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對于醫學的認識大多來源于以西醫為主的醫院,對中國的古代傳統思維在社會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古代科學技術的理論認知和建構方面,則較難理解傳統的思維模式。學生進入中醫藥院校以后一開始學習的就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元氣”“陰陽”“五行”“命門”“三焦”等基本概念,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學并沒有嚴格的對應物。學生在對這些基本概念的學習中仍像在中學時對于概念的認知一樣,注重對其物質實體性的把握,用邏輯論證去分析,把高層次還原為低層次。但這種形式邏輯的認知方法在這里遇到了困難,因為概念是思維抽象的結果,而中醫學的概念不是實質定義,而是思維到最高層次的哲學概念,即“形而上者謂之道”的思辨最高階段,不能用形式邏輯的屬加種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內涵和外延。由于學生對中醫基本概念的認知困惑,進而對由中醫的基本概念建構起來的中醫理論系統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態度,有的甚至會排斥對中醫的學習。中醫學強調唯象聯系,突出宏觀整體,重視和諧平衡,與學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習慣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難以接受,另外,中醫和西醫所認知的客觀對象都是人體,其中有一些相同語詞構成的概念,在其內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腎”等,西醫對這些概念是實體和解剖意義上的解釋,中醫是系統和功能的認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剛入門的學生,對以后的學習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對專業失去信心。

2中醫思維中的邏輯與非邏輯解析

造成中醫院校大學生在中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醫理論的思維形式與學習者的習慣的思維形式不一致。而當前的中醫教育模式并沒有從中醫自身特點出發,而是模仿西醫教育模式,這樣造成一些中醫藥院校學生和中醫研究者對于中醫學產生困惑,并極大的影響著他們對中醫藥的學習和信任度。

中醫學知識和所有的古代知識一樣,以自然哲學為背景,在中國傳統的求同思想的影響下結合當時的簡單解剖知識和臨床實踐發展起來,始終沒有與倫理道德、藝術、宗教、等文化分離,主張“天人合一”,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異”的字樣,求同即求得萬物的整體和諧統一。其理論體系從思維的角度上看,既有邏輯思維的概念、命題、推理,又有非邏輯思維的形象、直覺、頓悟,而作為中醫學最主要的特點——整體觀指導下的辨證論治過程中,非邏輯思維占主要方面。

2.1邏輯思維是科學思維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類型,它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客觀世界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過程,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其理論體系上來看,中醫學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題、推理的理論體系,從元氣——陰陽五行——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經絡——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層層深入通過演繹和比類推理將整個人體的系統性、整體性體現出來。在其具體應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證邏輯為指導的,從對陰陽的消長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約法,到治療的本標緩急法,再到經脈臟腑的運動傳變法,最后到運用自如的知常達變法。

2.2非邏輯方法包括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它們與邏輯思維相比,缺乏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歸納、演繹等邏輯內涵,而是強調感性認識,以意象、聯想和想象或直接領悟來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及規律,甚至有時伴有“靈感”這一特殊的心理體驗及心理過程,使認識主體的創造力達到超水平的發揮。非邏輯方法歷來被認為在中醫學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如匡調元所說:“在傳統中國醫學學術思想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是依靠直覺領悟與形象思維而不是靠邏輯思維[2]。”中醫學中的非邏輯思維方法體現大量的形象化、類象化、比象化語言和思維的應用上,如四診上形象話語言的應用,發熱、惡風、惡寒的“翕翕發熱”“蒸蒸發熱”“淅淅惡風”“嗇嗇惡寒”等,濕邪所困的“腰重如帶五千錢”等,對于脈診“如盤走珠”與“如刀刮竹”“如循琴弦”與“如循刀刃”等;在辨析病因病理變化時,六學說用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的特征作類比來說明病因病理,建立了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性結合的病因觀念,如眩暈欲仆、手足抽搐、震顫等病癥,都具有動搖的特征,與風之善動相似,故歸為“風證”;在確定治則治法時,如“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溫病條辨·治病法論》)。又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壺揭蓋”法、“導龍入海”法、“引火歸原”法等都是通過事物本身的形象結合個人的感悟和經驗沿著取象比類的思路生發出來的。這種用心領、會意、體悟的思辨功夫,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意[3]。這些知識來源于歷代醫家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斷,基于主觀的直覺、預感和洞見而深深植根于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之中。這些知識就象中醫中的陰陽的概念一樣含有大量非語言、非概念形式的信息,語之則不能盡意,故“圣人立象以盡意”“用意以明理”,所以歷代醫家總是把“醫者意也”作為行醫的最高境界。“醫者意也”在對中醫的認識中甚至可以作為中醫非邏輯思維方法的代名詞,它不僅體現在形象思維方面,而且與直覺、頓悟密切相連,它能激發思維主體的想象,蘊藏著極大的創造力,使認識主體的創造力達到超水平的發揮。它不需要瑣碎的實驗數據和指標,也不需要在此基礎上的分析、推理,它保持了認識活動本身的整體性,在廣闊的聯系中認定疾病,能夠揭示局部的、分割的方法甚至很難揭示的人體奧秘。中醫這種“醫者意也”心悟的能力是建立在醫者的兩個基礎之上,一個是醫者的知識結構基礎,另一個是其臨床實踐的經驗基礎。所以,中醫本身具有極深人文內涵的醫學典籍和經驗積累性決定了”醫者意也”作為個人自身對健康與疾病問題所能領悟的深度,只有把對經典著作的理解與臨床經驗結合起來,充分運用邏輯和非邏輯思維,才能夠“心悟”到人體生理和疾病的本質,才能領悟到中醫診治疾病的最高境界。

3中醫教育中邏輯和非邏輯思維的交融

為了使學生對上述中醫學思維方式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解決中醫學習中的困惑,在中醫教育中,應加強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培養,從思維知識的滲透和中醫文化氛圍培養兩個方面促進邏輯和非邏輯思維的交融。

3.1邏輯思維方面在教學中加強思維知識的滲透,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從中醫基本概念出發,了解中醫理論體系的建構的命題和推理過程。在中醫經典的教學中,應分析其中的邏輯思維方法,如以《內經》的陰陽學說為例,《內經》提供了一個辨證邏輯與形式邏輯相統一而以辨證邏輯為主,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相統一而以演繹推理為主的邏輯思維模式。將其分為6種主要模式:比類對應式、互含遞進式、轉化循環式、消長平衡式、揆度合參式、正反逆從式[4]”。其中最常用的是“比類對應式”即“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這種方法導源于《墨辯》的類概念和《周易》的卦辭、爻辭[5]。《內經》中所講的“援物比類、化之冥冥”,“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都是指的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把兩個或兩種不同的事物或現象聯系起來加以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相類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經知道的某一事物或現象的有關知識和結論,推論到與之相類似或有共同點的現象和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識和結論。這樣一來萬事萬物都可歸到陰陽五行的范疇之中。在中醫診斷教學中,可以穿插中醫經典當中的一些案例進行分析,將中醫學的基本思維方法蘊涵其中,比如對《傷寒論》中的一些經典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對張仲景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治則有更深刻的理解,還可通過中醫辨證論治中“審證求因、法隨證出”及中醫經方分析中“以方測證”等推理分析方法為例去說明中醫中邏輯思維的應用[6]。

3.2非邏輯思維方面:加強中醫文化氛圍培養中醫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有氛圍里發展出來的,與儒、道、佛、技有著割不斷文化的淵源,它的起源深受古代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的影響,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而且貫穿于中醫理論體系各個方面,涉及人文學科和人文知識,如陰陽、五行、易學、哲學、道學、道德、養生等,與傳統的自然科學,如天文、地理、時令、生物(藥食)形體等共同構成了中醫藥學獨特的理論體系,因而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7]。它與當時的其他學科建立了同構系統的聯系,因此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占主導地位。古代科學環境下的中醫師甚至平民百姓,都能自覺地接受中醫理論,不會有不理解說不清的困惑。例如,“天人相應”“五行相克”“血脈同流”“經絡相通”“子午流注”等通過意象、聯想和想象,甚至直覺心悟創造出來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主觀直覺特點的命題,采用當前現代科學研究的生理、病理、生化等定量研究方法則很輕易的就會被否定掉,如對其傳統文化的內涵有了很深的理解,認識到中醫學的多元性的特點,再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探索其未來與發展,也許會找到其有效途徑,所以,對于中醫院校學生中醫思維的非邏輯思維的培養,一個是在專業課課程的教學中,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這種非邏輯思維方法的優點和長處進行透徹的分析,啟迪學生積極思辨。其二從文化的角度認識中醫具有積極的意義。應開設有關古代哲學、古代文學等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或講座,在講授過程中應注意傳統文化和中醫相契合的中醫文化學內容,學習和掌握有關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人文知識;在專業課講授過程中教師授課除了傳授中醫的基礎知識外,還應將中醫的歷史文化背景、哲學根源、認識論、方法論等理論特色貫穿于始終;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也應體現出其傳統文化的積淀,如在辯論賽上多設計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辯題、開展校園傳統文化節及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等。讓學生在掌握中醫知識的同時,逐步加深對中醫非邏輯思維方式的認識。

另外在中醫思維中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是交織在一起的,在邏輯與非邏輯思維的培養中還應注意兩者的交融,使學生學習運用正確的思維去學習中醫理論,把握中醫思維的精髓,把邏輯和非邏輯思維滲透到理、法、方、藥的各個環節中去,成為合格的中醫藥人才。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張葦航,張煒.探索中醫復雜性之路[J].醫古文知識,2004,21(3):10.

[2]周瀚光.傳統思想與科學技術[A].匡調元.中醫病理學的哲學思考[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131.

[3]姜莉.立象以盡意用意以求理[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4):431.

[4]匡調元.中醫病理學的哲學思考[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129,131.

[5]卓同年,谷培恒.論中醫臨床思維的邏輯方法及其運用[J].新疆中醫藥,1999,17(2):2.

第2篇

關鍵詞:原創思維;概念時代;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4-0677-02

在人們對中醫藥的科學性及發展前景的爭論中,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在動蕩中不斷發展變化。上個世紀,我們的社會經歷了由“工業時代”(Industrial Age)向“信息時代”(Information Age)的轉變。而現在,隨著經濟全球化、軟件向亞洲外包、物質豐富和自動化盛行,新的時代――“概念時代”(Conceptual Age),即將到來。發達國家的知識工作者正在挖掘、掌握那些不能外包的技術與能力,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并立于不敗之地。與之相應的是人們對創新意識的要求更加強烈,原創思維得到高度重視。發展右腦,進入全新思維的呼聲也日益高漲。源于此,在新的概念時代,重視中醫原創思維,大力傳承發展中醫原創思維對于中醫學的整體發展將具有重要意義。

1概念時代的到來

概念,是人類對世界認識、也是認知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基本模式。是反映思維對象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的思維形式,是人類知識組成的最小單元。概念被認為是思維的基礎,與判斷和推理并列為思維三要素。概念的內涵定義所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其外延則描述了概念所對應的一切事物。

近幾年來,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在發生變化,從邏輯、線性、以計算能力為基礎的“信息時代”向“概念時代”轉變。“概念時代”的經濟和社會建立在創造性思維、共情能力和全局能力的基礎上。在信息時代標榜的“左腦”邏輯思維能力在今天仍然必要,但是卻不再能滿足人們的全部需要。曾經被低估和忽視的具有形象思維能力的“右腦”――富于創造性、執著、快樂感和探尋意義,將越來越能決定世界的未來。實際上,無論怎樣分開談論左右半腦,它們都是協作的。大腦作為一個運行平穩、一致的聯合體,是完整統一的――左半腦知道怎樣處理邏輯,而右半腦負責了解感知世界。只有兩者完美的結合,人類才有了強有力的思考能力。隨著對右半腦形象思維能力的不斷重視,作為一個時代標志的概念,其內涵與外延也被賦予了更寬廣的含義――“高概念”(High Concept)的出現,使概念具有了更為鮮明的時代特征。

高概念是形象與邏輯的結合,是概念間的復雜聯系。高概念的能力包括具有美感、富有創造力和豐富的情感、能寫出優美的文章以及將表面上毫無關系的事物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東西……。與之并列的則是高感性(High Touch),高感性的能力包括理解別人、懂得人與人相互交往的細微之處、找到樂趣并感染別人、超越平凡、尋求生活的真諦和意義。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記者之一托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1]描繪了與美國現代作家丹尼爾•平克的暢銷書《全新思維》[2]中相似的場景:崇尚高概念、高感性。正如丹尼爾•平克告訴我們的:未來屬于另一類人,他們擁有全然不同的思維――創造性思維,包括了共情型思維、模式識別型思維和追尋意義型思維。以上幾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都要求人們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勇于創新。這些全新思維方式的運用更能體現學術之魅力,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1世紀,追求的是一個全新的,以創意、共情、模式識別、娛樂感和意義追尋等“右腦”能力為主導的“概念時代”。具有創造性的原創思維將會受到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廣泛重視,也必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2中醫學的原創思維

所謂原創思維,是指特有的、與眾不同的、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概念時代的到來,要求任何學科的發展必須具有原創思維。只有具備了原創思維的學科,才能擁有原創性的成果與原創性的優勢,才會不斷的發展與完善。

中醫學是歷代醫家數千年來通過不斷深入的觀察與反復臨床實踐所總結的對健康與疾病的認識。是通過與西醫學完全不同的視角與思維方式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概念與理論的醫學體系。它是中國醫生群體智慧的結晶,是真正意義上的原創思維。中醫學素以形象思維和整體觀念為核心,重視臨床醫學,其原創思維既體現了科學與人文融合,也強調天人相應、調身與調心并重。這一思維模式的形成既來源于眾多醫家的臨床實踐,又以臨床療效作為檢驗的證據。

首先,中醫原創思維體現了科學與人文融合。中醫學不僅屬于醫學的范疇,還寓有人文科學的內涵。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前者更強調客觀性,后者常帶有主觀性。但兩者又密不可分,互補互動。科學為人文奠基,人文為科學導向。以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中醫學反映了人體的客觀規律,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同時中醫學植根于以人為本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含有大量的人文內容。人文因素是中醫理論的特色,也是中醫學原創思維的重要體現。可以說,中醫學的自然科學內容與人文哲學內容是水融、難以分割的。因此,要進行中醫理論的現代研究,不能忽視人文哲學對于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學的原創思維多是基于形象思維,因而思維科學和形象思維的研究會為中醫藥現代化提供理論基礎。

思維科學的研究,其突破點在于形象思維學的建立,形象思維解開了,才能去認真研究綜合性的創造思維。形象思維是宏觀的、整體性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形象思維被大量運用,中國古代哲學有不少宏觀性、整體性的思想成果,中醫學就是這一成果的典型代表。中醫學中許多重要的基本概念都是形象思維的產物。譬如,五臟中的“肺”,其功能主氣,司呼吸,在體合皮毛,為華蓋,居至高之位,主治節,為相傅之官。根據其形態和功能,以金曰從革,中醫學將其形象地稱為肺如“橐龠”,肺體清虛。橐龠:一種有鼓風袋,似通氣管的風箱。漢代典籍中論及橐龠者甚眾。山東滕縣出土漢代冶鐵畫像石中有橐龠的畫面。它有3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輸風管,再入冶煉爐中。這種將“肺”比為“橐龠”的形象思維,生動、貼切的展現了肺的形態和功能。又如五臟中的“肝”,在五行屬木,木曰曲直。中醫學將肝比喻成一棵參天茂盛的大樹,如果無拘束、無羈絆的成長,則可正常發揮其主疏泄、主藏血的功能;如果受到阻礙和抑制則會功能失常,引發疾病。因此說,肝性剛喜柔,性喜條達,郁則生病。同樣,如此將肝比做“木”的形象思維也生動描繪了肝的性質和功能。在中醫學中,這種恰到好處的形象思維比比皆是,正是這些形象思維的集合,使得中醫學具有了鮮明的自身特點,形成了其獨具的原創思維。

其次,中醫學強調天人相應、調心與調身并重。中醫學重視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對人體的綜合影響。這種影響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因此中醫學在認識與治療疾病時強調要綜合、整體的考慮多因素對人體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學科獨有的診療模式。中醫學重視整體觀念、天人相應、形神一體與辨證論治,要求理法方藥一致。論治講承制調平,圓融和合,防治求本。其診療過程是醫生通過與患者接觸,進行望聞問切等自身感知與體驗,對于患者的病證所對應的模式進行識別的復雜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醫生通過實踐,積累經驗,不斷驗證并修正的學習過程。這一過程是多維的、自上而下的綜合集成的過程。體現了生理與心理、感性與理性、科學與人文的高度融合。

3概念時代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傳承與發展

雖然中醫學與西醫學診治疾病的方法與手段不同,但其基點是完全相同的――兩種醫學體系所關注的基本對象都是人體;其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防治疾病、維護人類健康。因此,兩種醫學體系只是以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思維方式對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共同反映。正是因為不同醫學體系的并存,為人類認識與防治疾病提供了不同的方法與手段。不同醫學體系間的交流與借鑒,更加有利于人類認識疾病的本質,追求健康的真諦。因此,在概念時代,更要重視對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傳承與發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在保持中醫學自身特色、發揮其特有優勢的基礎上才能促進其整體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中醫學原有的概念與形象思維是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基礎與源泉。重視中醫原創思維傳承,也是重視中醫藥學的傳承,是發展中醫、創新中醫的主要途徑。重視原創思維的傳承與創新是中醫學發展的動力。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燦爛的園地之一。對于其原創思維的傳承、創新應以形象思維來闡述中醫學的天人相應、形神兼備等有關學說,并聯系綜合集成的思想,詮釋辨證論治,然后從我國首創的復雜巨系統的觀點闡述中醫理論。從思維科學出發,與現代系統論相結合會為我國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當前的迫切任務是基于經驗,結合現代科學前沿方法學,并運用其方法系統闡釋與發展中醫學的原創思維。這種發展更應該繼承中華文明的傳統,融匯百川,倡導多學科交叉滲透,歡迎相關學科與前沿學科科技工作者參與中醫藥的學術研究。中醫學人要認真學習現代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特別是要認真學習系統復雜性科學。通過對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傳承與發展,推進中醫發展,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努力。

東方文化的掘起,歐美文化中心論的動搖,世界正以更加客觀、成熟的視角來審視與學習東方文化與中醫學。在信息革命第三次浪潮中,更加側重于綜合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長于綜合,中醫也以綜合為自身特點。盡管中國傳統綜合與今天所提倡的綜合有相當距離,但是,只要通過努力是可以進入高級綜合時代的,這也是東方思維的巨大潛力之所在。

新時期,“概念”叩響了時代的門扉,高概念和高感性正在世界經濟和社會中產生著作用。發展中醫學的形象思維和綜合集成的四診八綱,會為醫學科學吹來習習清新的空氣。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傳承和發展適應概念時代的需求,重視概念并將其拓展到高概念。將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將中醫原創思維向全新思維過渡,以保持其在新時代的不斷發展。

撫今追昔,在全新思維的“概念時代”,正是企盼現代化的中醫藥工作者創新發展的良好機遇期。只要珍惜并抓住這一機會,奮發圖強,一定會創造現代中醫學發展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辨證方法 實踐 理論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14-01

一、諸種辨證方法的實踐根源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中醫學對辨證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相繼創立了多種辨證歸類的方法。這些辨證方法是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時代下形成的,時間跨度很大。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多種辨證方法的相繼出現呢?

概括的說,是在實踐的逼迫下產生的,是追求治療效果所致。疾病使生命受到損害,身體受到損害就會出現臨床表現,而醫學必須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給出不同的解釋說明,然后方可指導臨床診療。但是僅一種辨證方法是不夠的,因為對其他很多疾病,依據這一解釋指示的方向而處方用藥時不能獲得預期效果,這就使得人們重新尋找解釋的方法。其實一種辨證方法只抓住了一種問題進行說明,而在治療不同的疾病時,如果按照此種辨證方法得出的方藥是有效的,那么這種方法的治療范圍就會拓寬或者被固定下來,如果治療效果是無效的,那么這種方法的治療范圍就會被限定,人們也就會尋找新的方法來重新解釋疾病,治療疾病,直到這種方法被固定下來。也就是說,不同的辨證方法是應實踐不同要求而產生的,由于實踐中疾病種類的改變,導致原有的辨證方法不能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這時作為醫療實踐的主體必須建構新的經驗體系,以滿足臨床實踐的需要。

從古到今,中醫學的創新和發展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在新的醫學實踐中,援用新的思維方式而得以實現的。物理學家溫柏格說:“只要有效地繼承人類知識,同時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知識拿到手,我們再向前邁半步,就是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學家”。張仲景在發現《內經》理論不能有效治療當時流行的“傷寒病”時,創立了六經辨證方法;明清時代的溫病學家發現《傷寒論》六經辨證方法不能用來治療溫病時,就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方法。

二、辨證方法產生的理論根源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實踐要求對疾病重新作出解釋才導致各種辨證方法的相繼出現,但是一個完整的辨證方法只有實踐的推動是不夠的,要想對新出現的問題作出分析,還要有理論工具。

首先,中醫學為新辨證方法的產生提供了工具條件。可以說,所有的辨證方法都是導源于《內經》的。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內經》中就已有陰陽、寒熱、表里、虛實、藏象、經絡、衛氣營血等中醫基本概念的出現,也有了病因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等等,這些構成了中醫學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機,其中氣血津液是生命的基本物質,臟腑經絡是器官,陰陽五行是動力源泉,這就組成了工具庫。當實踐要求產生新的辨證方法,人們利用這些不同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機概念,形成新的分析工具來構建新的辨證體系。

其次,理論的內驅力量促使人們對疾病作出完整理解和圓滿的回答。臨床上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有病因卻沒有發病,病因相同而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同,都是虛證表現卻不同等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促使了辨證方法的相繼產生。一次完整的治療必須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物等幾個本質性要素,那么人們在治療的過程中一定會追問病因是什么?病位在哪里?是什么性質?是身體的那種生命物質受到損害?但是每一種辨證方法都不能同時回答這些問題,那么人們在中醫學已經為我們提供的概念中不斷的尋找新的答案。病因是風、寒、暑、濕、燥、火等;病位是表里、五臟、六腑、經絡、三焦等;病性陰陽、虛實、寒熱等;病物是氣血津液等,是多還是少(氣虛、血虛、津虧等),運行情況是否正常(氣滯、氣逆、氣陷等)。

第4篇

《中醫學基礎》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診斷學的內容,是河南農業大學中藥學專業十大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學生學習中藥學相關知識的第一門主干課程。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質量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中藥學》、《方劑學》等后續課程。因此,提高《中醫學基礎》的教學質量顯得相當重要。鑒于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的特點,該門課程課時短、容量大,再加上中醫學理論體系本身的獨特性,教師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好這門課呢?筆者對教學方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實踐。

1.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的特點

上世紀末全國20多所農業院校相繼開設了中藥學專業,河南農業大學中藥學專業也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該專業2003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至今已經9年。農業院校的中藥學專業是農學與中藥學的交叉學科,既有中藥學專業的特點,又有農學專業的優勢和特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既借鑒了農業院校的優勢,讓學生掌握藥用植物栽培、規范化種植和品種選育等相關知識,又吸收了中醫院校的特色,讓學生掌握中藥學相關知識,培養其在藥物研究開發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的能力,兩者有機結合,培養綜合型人才。在這樣的培養目標指導下,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學生的課程門數就明顯增加,課程的課時則只能縮短,如《中醫學基礎》課程只有40個學時。

2.中醫基礎理論的獨特性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在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指導下,通過長期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理表現和病理變化的實踐觀察,總結歸納而逐漸升華和抽象所形成的獨特理論體系。它是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理論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學術體系。然而,這些哲學和人文科學思想對剛入學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點兒困難。尤其是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等概念,往往讓學生一頭霧水,甚至感覺跟算命等偽科學一樣。但這些又是我們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直接影響到后期臟腑功能和疾病的診斷。還有一些概念,中西醫差別較大,如中醫的肝、心、脾、肺、腎和西醫的有很大區別。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這些特點,無形中增加了該門課程學習和講授的難度,如何在短時間內,講好這門課,教學方法更加重要。

3.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

3.1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提高學生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提高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考慮的首要問題。知識千差萬別,若要讓學生在聽每一節課時都興趣盎然,教師應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

(一)運用比喻[1]。在講課的過程中,運用比喻法,可以將深奧的、復雜的、抽象的事理,用簡單的、熟悉的、直觀的事物表達出來,便于理解記憶。比如,講“風能勝濕”時,可以聯系生活中的例子打比方。用濕拖把拖完地后,怎么能讓它盡快變干呢?同學們可能就聯想到,打開風扇,風一吹,地面上的水濕很快就沒有啦。所以,“風能勝濕”。

(二)結合典故。中醫學相關理論知識與古代的文學知識密切相關。如講到“肝主藏血”、“怒能傷肝”時,可以舉《三國演義》中周瑜被諸葛亮氣吐血的例子。如五行的特性中,金曰從革,有收斂、沉降的特性;木曰曲直,有生發、生長等特性。講授到這里時,可以聯系到成語“擊鼓鳴金”。古人打仗時有擊鼓前進,鳴金(敲鑼)收兵,因為鼓是木頭做的,可以鼓舞士兵斗志,而鑼是金屬做的,可以收斂士兵情緒。

(三)應用多媒體[2]。現在教學手段日益豐富,多媒體教學在課堂講授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講授五臟的形態結構時,充分運用多媒體,將肝、心、脾、肺、腎等臟器的形態結構圖片展示給學生,加深印象,課堂效果很好。

(四)病案教學。在講課過程中,舉一些案例,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內容。例如,講授情志對人體的影響時,可聯系到范進中舉的例子。范進中年中舉,大喜過望,精神渙散,變得瘋癲。醫生請范進平時最怕的人———他的屠夫丈人,來打他一巴掌,他就清醒恢復常態啦。喜為心之志,過喜則傷心,使心氣渙散,人變得瘋癲。恐能勝喜,他平時最怕他老丈人,他丈人打了他一巴掌,他受恐啦,病就好啦。這些例子,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理論知識很快就記住。

3.2梳理歸納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3]《中醫學基礎》的課時一般在40學時左右,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要把書中所包含的所有章節都詳細、深入地講解,可能性不大。因此,我們結合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的特點、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在講課的過程中突出重點和難點。對中藥學專業學生來說,我們只要求學生掌握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精氣血津液的基本功能、臟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基本的病因和病機等相關知識。所以,在講課過程中,我們要簡化教學內容,將基本概念講解清楚,重難點突出。如在陰陽學說中應側重講解陰陽的屬性及陰陽的相互關系;在五行學說中應側重講解五行的屬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

3.3督促學生理解記憶,強化理論知識方法是手段,效果是目的。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突出講述重難點內容,目的是讓學生更容易的去理解記憶中醫學理論基本知識。為達到這種效果,在講課的過程中,還應該不斷督促學生,比如,加強課堂提問,開展課堂討論[4]。每堂課開始前幾分鐘可向學生提出前兩節授課的重點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去鉆研自學。此外,可根據章節內容,設立專題,開展課堂討論。通過這些手段,不僅能督促學生記住相關理論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可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掌握學生學習狀態,隨時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第5篇

【關鍵詞】 《溫病學 教學法研究 三基

溫病學是中醫學的四大經典之一,既具有臨床課的性質,又具有基礎課的功能,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相結合的學科。按現行教材和教學大綱所進行的溫病學教學,采用的是白話經典式教學方式,主要強調對基本知識、基礎理論的掌握,對學生尚不能達到直接、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基本技能的作用。縱觀教學大綱,課程內容與前期基礎課中基、中診等的重復較多,未突出對原著的學習,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學生亦多因此而懷疑溫病學的“經典”性質而忽視對其學習。因此,有必要對溫病學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強化其經典課的地位,冀以有效指導臨床。

1 溫病學教學改革的現狀

國內各中醫院校圍繞提高《溫病學》教學質量,進行了多方面的教學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內容的設置。在適當增加原著選講的同時,力倡溫病學的教學應與現代最新研究成果相結合,在相關章節適時引入目前研究現狀及結果,如溫病的衛、氣、營、血各證實質的研究等。其次,除講授四時溫病外,還增加與溫病有關的急性傳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內容,如流行性出血熱、流腦等。二是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日漸成為主流,隨著電化教學的深入,眾多院校紛紛借助多媒體,以優化教學效果。三是開展實驗教學和臨床教學。如復制衛氣營血證各動物模型,加強對衛氣營血辨證理論的理解。鑒于溫病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單純的理論灌輸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一些院校積極提倡進行臨床教學,建立相應病區,針對具體病人,運用溫病學的理法方藥進行診治。以上這些教學改革,在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提高臨床技能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溫病學》的“經典”特色體現并不充分,尚未確立有效貫通經典與臨床的教學方法。在現今“中醫學習應回歸經典”這種主流思想的影響下,《溫病學》教學內容的重心必將向原著轉移。而如何有效掌握原著的思想精華并指導臨床實踐,則是教學重心轉移后必須解決的教學方法問題。

2 “三基”教學法的構建與實施

我們借鑒PBL的優點,提出了溫病學的“三基”教學法。所謂“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

實施溫病學“三基”教學法的前期基礎是調整教學內容,修訂相應的教學大綱。參照《溫病學》教材,選講和簡介溫病的發展史、概念、特點、辨證、特色診法和治法,舍棄教材各論部分,取《溫熱論》、《濕熱病篇》、《溫病條辨》的相關內容進行理法方藥的全方位闡釋。對原著以外內容的介紹旨在構建溫病學的初步印象,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原著部分,也是提煉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主要依據。PBL教學法的優點是預先鋪設的問題體現了教學重點,學生在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既掌握了教學重點,又加深了理解。有鑒于此,我們根據《溫熱論》、《濕熱病篇》、《溫病條辨》的重點內容提煉了諸如“兩陽相劫、濁邪害清、陰濕、陽濕”等基本概念,如“‘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的含義”,“如何理解‘伏暑、暑溫、濕溫證本一源,前后互參,不可偏執’”等基本理論。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可以引導學生直接接觸溫病學的核心理論和觀點,是掌握溫病原著思想精華的有效途徑。而運用這些理論和溫病大家的論治思想有效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基本技能是每一位業醫者的現實目的。實現這一目的的最佳方法是學而即用,從事臨床實踐,這一點恰恰是現有教學條件所不能滿足的。這就要求教學組織者——教師尋求其他的替代方案。我們選擇病案教學法作為訓練和提高學生臨床基本技能的最佳途徑。實施案例教學的核心是案例的選擇和分析。選擇案例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圍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使案例成為某個概念或某個原理的再現;同時兼顧當代疾病譜的變化,從經典醫家的醫案中選取相對典型的案例來分析。但切不可為了典型而臆造病案,同時還應適當選取失敗的案例進行分析,以作警示。案例分析的過程并不是學生簡單的形式上的思考,而后等待老師給出“標準”答案,而應該重在分析的過程,爭取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老師起引導作用。期間注意辨別不同案例的用藥特點,如吳鞠通治溫熱每用郁金、豆豉宣發郁熱,并結合經方探討溫病的用藥特色,如加減復脈湯由《傷寒論》之復脈湯去參、桂、姜、棗加生白芍組成,用來治療溫病陰液虧耗之脈虛大或遲緩結代。對每一個案例的治療方案不能簡單地給出治法、方劑,而應具體到藥物、劑量及煎服方法,并且答案不能固定化,充分重視和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探討能否取得殊途同歸的效果。如此深入的病案討論是現實條件下提高臨床基本技能、檢驗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掌握程度的最佳選擇。

3 考核方案

《溫病學》課程設置,對于不同系別、不同班次分為考試和考查兩種。傳統的考試形式為期末一張試卷,分設選擇、填空、名詞、簡答、病例分析幾種題型。進行“三基”教學法實踐的班級,考試形式不變,試卷各題型結構進行調整,增加病例分析的比例,由原來的10 %增加到40 %,并且可以各種題型形式出現。考查課班級采取原文背誦的平時測驗和期末病案分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第6篇

關鍵詞:思維方式 語言形式 醫學翻譯

引言

探討英漢思維方式差異造成的語言差異,有利于實現跨文化交際和翻譯的順利進行。特別是對醫學文體翻譯很有必要,因為醫學文體是一種科技文體,它具有科技文章所共有的一些特性即客觀性、科學性、準確性、嚴肅性。

一、英漢思維方式差異與語言表達形式差異

語言與思維關系密切。從理性主義角度比較,英漢民族的理性主義是不同的。中國的理性主義趨于具體化,稱“具體的理性主義”。而西方的理性主義趨于抽象化,稱“抽象的理性主義”。這些思維方式的差異體現在語言的詞匯層面上則為漢語詞義比較嚴謹,詞的涵義范圍比較窄,比較精確、固定,詞義的伸縮性和對上下文的依賴性比較小,獨立性比較大。而英語詞義比較靈活,詞的涵義范圍比較寬,比較豐富多變,詞義對上下文的依賴性比較大,獨立性較小。

由此可見,不同的思維造成了兩種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模式。在使一種語符轉換成另一種語符時,單純追求形似,就難免削足適履,破壞各自語符系統獨特的神韻。因此,筆者下面試圖闡述英漢思維方式差異在醫學文體語言上的具體映現及處理。

二、醫學翻譯原則與方法

早期的醫學名詞統一工作者惠特尼提出,應該把“準確”、“簡明”、“文雅”作為翻譯的標準和次序。他還強調翻譯時應考慮到漢語的習慣和特征,這樣才有利于國人接受。根據這一原則,早期的醫學名詞統一工作者修改了不少當時的譯名。例如,他們把蝴蝶骨(sphenoidbone)改為蝶骨,籮篩骨(ethmoid bone)改為篩骨,小腿骨(tibia bone)改為脛骨,船骨(scaphoidbone)改為舟骨等。

在翻譯方法上,早期的醫學名詞統一工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方法。例如,借用法,即直接借用《康熙字典》中的中醫詞匯翻譯一些西醫學名詞;化學法,即用單個或幾個字加上數字和物質特性來表示某種元素或化合物,其主要用于化學名詞的翻譯。另外,他們還提出了直譯法和音譯法等。以上方法中的借用法對我們目前的中醫名詞英譯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這就是說,在中醫英譯名詞時,可以借用西醫詞匯。不要強調中西醫的差別而將“心”、“肝”、“脾”、“肺”、“腎”等譯成英文時大寫第一個字母,甚至發展到要求音譯這些詞語。李照國在《中醫翻譯導論》(1993年7月,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提出了“薄文重醫,得‘意’忘‘形’”、“比照西醫,”等原則和“深化”、“淺化”等方法。這些原則和方法對中醫名詞英譯很有參考價值。

三、中醫名詞術語英譯規范的方法

中醫名詞術語英譯規范化的具體做法應在認真查閱并理解中醫名詞術語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譯法來表達其科學內涵。

音譯

抽象而意義廣泛的中醫藥基本概念和理論術語,意譯不能表達和保持中醫藥的固有特性,對理解和記憶造成困難時,最好采用音譯。例如:“陰、陽”是中醫的基本概念,內涵豐富;中醫的“氣”,含義也很廣,它可以指呼吸過程中進出人體的空氣,可以指流動于體內的營養精微物質的水谷之氣,也可以指人體及臟器組織的功能,而且還能代表中醫熱性病的某一發展階段出現的一組癥侯群,在英語中找不到有這樣大的內涵的詞,應音譯為“Qi”。中醫術語的適量音譯,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醫術語英譯繁復冗長的面貌。它不但保存中醫的固有特色,而且簡單易懂,既有利于表達和交流,也有利于中醫術語翻譯的規范和統一。但音譯不能濫用,從語言國情學的角度出發,應把使用范圍限制在那些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在其他民族的語言中找不到對應語的詞上。否則通篇文章將會變成音譯文字的大海,失去音譯作為寓意符號所應起的作用,令人更難理解。

借用現代醫學術語

中醫語言實際上是它產生的那個時代日常用語、文學用語及哲學用語的混合產物,因此專業程度比較低。沿用至今的許多術語,顯得很古老,但其原意與現代醫學術語相同或相近者,可用現代醫學術語的英文名套譯,使國內外讀者都能理解。這一類中醫術語,主要見于一些病名、癥狀、解剖部位及療法。病名如感冒(cold)、瘧疾(malaria)、麻疹(measles)、失音(aphonia)、便秘(constipation)、遺尿(enuresis)、乳蛾(tonsillitis)、滑胎(habitual abortion)、癃閉(uroschesis)、噎膈(dysphagia)、崩漏(metrorrhagia)、附骨疽(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鼠瘺(ulcerated srofula)等。癥狀如心悸(palpitation)、視歧(diplopia)、便溏(loose stool)、嗜睡(somnolence)等。解剖部位如女子胞(uterus)、髓海(brain)、四肢(four extremities)、關節(joint)、膈(diaphragm)等。療法如放血(bloodletting)、正骨(bonesetting)、止血(stopping bleeding)、驅蟲(parasiticidal)等。

采用比喻

有些中醫術語,字眼獨特,國外全然沒有,照字面音譯或意譯,可導致字同而義不同,無法表達中醫的原來概念,可采用此法,但還要加上英文注釋,才能使人理解。如金破不鳴:A broken gong does not sound.(fig aphonia due to qi insufficiency);青如草茲:as bluish as withered grass(fig skin discoloration indicating stomach-qi exhaustion);提壺揭蓋:lifting kettle lid (fig opening and lifting lung qi for promoting urination and defecation)等。

對漢文同義異名術語使用同一譯語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醫學的流派較多,各家學說相左,致使同一語義的名詞術語采用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對于這類術語,應在準確把握原語的含義基礎上,盡量使用同一譯法。如女子胞、胞宮、子處、子臟、血室、胞室實則為子宮,故均譯為uterus,womb;后陰、谷道即為,譯為anus;智齒、真牙,均譯為wisdom tooth;中醫藥、中醫、中醫藥學、中醫學均譯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區分一詞數譯與一詞多義

對一詞數譯的,用標點符號“;”分開,如石癭(indurated goiter;stony goiter)、失枕(stiff neck;torticollis)、鼻衄(nosebleed;epistaxis)、便血(bloody stool;hematochezia) 等;對于一詞有多個義項的,用1. 2. 3. 分開表示,如石女(1.female with congenital stricture of vagina 2.female with primary amenorrhea)、胞絡(1.uterine collateral 2.pericardium)、大氣(1.universe 2.air 3.pectoral qi 4.excessive pathogenic factors)等。

一些術語翻譯時可用句子表達

一般的科技名詞術語都為短語或詞組,但為保持中醫名詞術語概念的民族性特色,對于一些術語可用句子表達。如A則B型結構:悲則氣消(Sadness disperses lungqi.)、風勝則動(Predominant wind causes involuntary movements.)、緩則治本(Relieve the root of the disease in less urgent cases.)、精氣奪則虛(Exhaustion of essential qi leads to deficiency syndrome.)等等。另有描述五行、藏象的術語,如木曰曲直(Wood isthat which can be bent and straightened.)、心主血脈(The heart controls blood circulation.)、陰成形(Yin makes the configuration.)、陽化氣(Yang gives rise to activity.)等。在使用該方法時,應盡量避免使用長句子,盡量短小簡潔。

盡量少用介詞及冠詞

為實現中醫名詞術語英譯的簡潔性,應盡量少用介詞及冠詞,有些定冠詞the可以省略的就省略。如脾虛證可譯為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而不用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腑病及臟譯為fu-organ disorder involving zang-organ,而不用disorder of fu-organ involving zang- rgan。根據以上所闡述的原則和方法,前文所提及的“三焦”、“里實(證)”、“陽生陰長”、“陽生于陰”、“三陽合病”和“重陽必陰”可分別譯為trip le energizer;interior sthenia (syndrome);yin growing while yang developing;yang originating from yin;three-yang combined syndrome;extreme yang leads to yin.

總之,要使中醫走向國際,要推廣中醫藥,中醫藥學名詞英譯的規范化是最基本、非常重要而又必須要做的一項工作。在現有的該類英譯辭書基礎上,正確把握中醫藥名詞術語的內涵,博采眾家之長,吸收和借鑒新的譯法,補充修正,去粗取精,去繁取簡應為中醫藥學名詞英譯的規范化之路。

參考文獻:

[1]Boone,HW. Medical Education for the Chinese. 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 (CMMJ ),1890.

[2]李照國.中醫翻譯導論.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

[2]歐明.漢英中醫詞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6.

[3]原一祥.漢英雙解中醫大詞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4]翁心植.英漢漢英醫學分科詞典(中醫藥學分冊)[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1998.

[5]劉宓慶.漢英對比研究的理論問題:上、下[A].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第7篇

中醫學是中國傳統中寶貴的文化形式,是中國科學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國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學的進步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有過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堅實的本體論基礎而持久的影響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理路,“儒必通醫”就是最好的說明。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歷程,西方的醫學思想和醫療模式也開始輸入中國。由于西方醫學在治療技術上的方便性,使之國人在醫療實踐中能夠接受西醫的治療方式,但是,正是這種實用主義和“全盤西化”的價值承諾形成了對中醫學和中國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現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來的“全盤西化”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數典忘祖、思想淺薄、急功近利成為學術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醫學也成為被否定的內容之一。為了提供否定中國文化的理性基礎,自覺的不自覺的以西方的哲學思想判釋中國文化的方法就成為時代的風氣,以西方的醫學模式判釋中醫學以比較兩者的優劣,成為這個時代中醫學研究的重要特點。如果說以西方醫學技術上的特點做為可接受的標準還帶有實用主義的特點,從而還能在經驗論的層次上證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盤西化”對中國文化及其對中醫學的否定就是對中國文化理性自覺的背叛,而成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時至今日,隨著對西方科學文化產生的一系列誤區的深入認識,中醫學在醫學實踐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療效被肯定,中醫學也日漸受到重視。但是,對中醫學的肯定仍然是在經驗論的層次上,遠沒有在哲學理性上實現自為而自在的統一。尤其對于解決這一已經產生了幾千年的中醫文化的繼續發展的理路問題而言,就更需要哲學的根據和支持。

問題表明,對中醫學的正確認識及其發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醫哲學的研究作為基礎。然而,以我們已經熟悉并習以為常運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學思維進行中醫學的哲學研究,是不能產生正確的結果的。以西方哲學的模式為坐標系進行中醫學的研究,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正確的方法是,應對中國文化之所以能產生中醫學的哲學思想進行發掘,進而研究中醫學的科學性,以對中醫學的發展方向作出推定。這些是研究中醫學發展應解決的基礎理論問題,應當成為一切關心中醫學發展的學者應投以相當大的精力進行研究的問題。但是,對于中醫學發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對的問題既是中醫哲學帶來的也是以哲學對中醫學提出的本體論承諾出現的。這表現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醫學學科的科學性及其產生的哲學基礎與我們所熟知并運用自如的現代科學和哲學對其進行研究而產生的誤區,另一方面則要求中醫學本身能證明自身的科學性和哲學基礎,即中醫學的學科性在本體論哲學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學形式與哲學方式的統一──中醫學是中國哲學形而中論的自在自為的統一。

就中國哲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學原理與中醫學有怎樣的相關性以及中醫學表現出怎樣的規律,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哲學和中醫學的關系,表明了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在與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的統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學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義。如果說由于中國文化的哲學基礎生成了中醫學的學科形式,從而表明了中國文化的一以貫之的理論特點,那么,中醫學就在其內容和形式中展現出的基本規律將代表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基本形式。因此,應當說,進行中國哲學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國哲學奧秘、并認為中國哲學是不同于西方哲學的、具有獨立的哲學形式,就應在《周易》、《道德經》和《內經》及《論語》等儒家和道學經典的研究上下功夫,這是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方法,同樣,這也是研究中醫哲學的基本方法。

對中醫學的哲學思維進行的研究,以發現其基本規律,這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問題,這已成為現代以來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產生的“全盤西化”、西體西用的理性進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學推定中國哲學的研究一樣,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無不是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及科學模式對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及科學模式進行西化式的推定。從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由于脫離了自在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對哲學的承諾及其原理的推定,應當認為這些推定的結果根本不是中國哲學或中醫哲學的本來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學和西醫學對中醫學理論的異化。

如果承認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性,并且承認中國文化的形式具有獨立性──中醫學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醫學的形式,那么,對生成中醫學的哲學思維及其基本規律的研究只能是對中國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學反思──哲學的承諾和推定的統一并進行推定的結果。生成文化的歷史和邏輯只能是歷史和邏輯在文化形式中的統一。所以,對生成文化的哲學基礎進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諾的哲學──哲學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學形式上的統一。哲學在文化母體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諾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來文化所承諾的哲學進行推定。以西方哲學進行的推定,只是一種比較意義上的詮釋,哲學的比較不具有本體論承諾和推定的統一性,本體是自身的邏輯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學在當代的進展產生了分析哲學和解釋學,其理路表明的邏輯和形式對思維的限定,使對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運用產生了嚴格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內在結構──被語言和文字及形式邏輯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內部所進行的歷史文本的解釋──以其自在的語言系統和思維方式對文本所進行的解釋,不可能達到本來的意義。既然對自在的文化的解釋呈現出重重困難,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語言本身所進行的解釋都不具備其文本意義,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學原理和學科形式對中國的文化和哲學進行解釋呢?真不理解當代中國學界何以能用西體西用的方法論進行中國文化的研究,并自以為是的認為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規律”。當以中國哲學自在的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與這些“基本規律”(例如辯證法)進行比較后,就會發現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維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簡單的類比和實現哲學思維方式的統一。因此,就中國哲學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諾推定法進行哲學的外化。承諾推定法表明的哲學思維與文化形式的統一性表明,任何一種獨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結果,因此,中國文化的形式和內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國哲學思維產生的結果。

所以,對中醫學的哲學研究,是以哲學的承諾和推定法進行的研究。由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只能在中國文化的母體中尋求,所以,這種研究只能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一研究還必然包括:中醫學的哲學究竟是什么形式的?與中國哲學的關系是怎樣的?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形成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問題。顯然,在這一研究進路中,將同時構成對中國哲學及文化的反思。我在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以《時空統一論》⑴的哲學原理對中國的知識系統進行承諾推定法的研究反思,發現在中國文化的知識形式中,《易經》是中國哲學的基礎,而中醫學是運用中國哲學思維所產生的成熟的科學形式,也可以這樣認為,從中醫學中可以反映出中國哲學的本質性,所謂“醫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國哲學的本質性與中醫學的統一是以怎樣的原理表現出來的?這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所以,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的是用哲學的承諾推定法把《易經》的思維方式外化為哲學的形式。我對《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形式的工作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易經》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論⑵的哲學原理進行了對中國哲學的概括,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及思維方式表明,時空對應的認識論原理、對應和中的方法論原理、中和統一的時空本體論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因此,中醫學能否反映出這三個基本規律就成為承諾和推定中醫哲學的基本工作。

從中醫學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維方式并對其進行與中國哲學原理的整合是這一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由于中醫學的思維方式與《易經》統一,所以歷代中醫學者對“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都有相當深刻的理解,例如,清代名醫章虛谷說:“詩、書、春秋,論世間事跡,褒君子,貶小人,以明治亂之所由,原非論陰陽之理者。《易》象表陰陽進退消長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亂事之道。……故易為大道之源,醫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辭》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醫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體,醫書豈真與易書比哉?醫經與易經,體同而用異,拙集屢申其義矣。即將先天后天打作兩橛,遂有一橛截全體之見,而不識其體用所在也。圣人韋編讀易,不聞讀醫,假年學易,不聞學醫,蓋以此也。圣人為治世之大道,不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達不敢當。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體一也。其所系之重,猶先于大道,何故?蓋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業。保性命者,醫道也。其理與《易經》同出陰陽太極之源,故體同而用異也。”(《章虛谷:《醫門棒喝·論易理》)顯然,章虛谷對《易經》和醫經的哲學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由于中國哲學的外化是當代哲學的研究任務,因此,和所有對“醫易相通”有相當深刻認識的古代學者一樣,這一研究是以《易經》自在的哲學思維的承諾和推定并以外化的形式闡釋中醫學的哲學思維的。

筆者以形而中論對中國哲學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結果。既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是形而中論的統一,那么,中醫學在形而中論哲學思維中生成的基本規律是怎樣的形式、以及這些基本規律對中醫學發展的基本意義之所在就成為中醫哲學研究的重要的價值論承諾。

《周易》和《道德經》及《內經》的哲學思維對當代的哲學發展及對中醫學的繼續進步將有極重要的意義。這已在近年的中國文化熱中顯見端倪。筆者在對人存在的本質性問題的研究中,結合西方哲學中的問題,以哲學的承諾推定法對《周易》的道器之論之承諾,推定出形而中論的哲學。形而中論的哲學認為,人對存在的認識,是以形作為主體認識、并區分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人的存在形式和主體地位實際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和者也,因此,人是存在的形而中者。人以時空的方式建立起對形的認識,因此,形而中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建立在時空的本體論基礎上,并且與中醫學的時空觀統一。所以,形而中論的哲學體系能很好的解決一系列重大的中醫學哲學問題。

二、醫易相通

隨著世界學術界對《周易》研究的關注,“醫易相通”作為中國古代學術史上重要的哲學命題,在當代尤為引起重視。“醫易相通”的承諾表明,其不朽的意義和學術魅力發生于對人類生命本體的哲學思考和推定。“醫易相通”概括了易學的哲學思維作為中醫學理論基礎的基本特點,其不但表現出易學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說明了中醫學理論基礎一以貫之的哲學內涵。顯然,從內容到形式作出的分析都表明中醫學理論基礎的易學哲學性質。《周易》的形而中論的哲學制式,表明其哲學思維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學思維。就醫學的作用和價值而言,中醫和西醫這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特點表明了其起源于兩種不同的哲學思維,從對存在的本體論承諾和邏輯推定及其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不同,使其各自承諾不同的價值及推定出不同的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對主體存在本質的不同認識,使其對生命形式本體的認同形成不同的醫學觀念,在此基礎上的發展,使我們看到了人類對生命的不同理解并表明在歷史形式中和由此產生的現實問題──中醫和西醫展現在歷史中的不同的邏輯理路和學科建構。

然而,對當代人類社會的存在而言,就哲學的層次上推定人類的存在形式,不能不認為雖然有西方自然科學近三百年來的主導和促進,但是,人類就基本的存在問題而言,尤其是生命的本質性問題,還是作為一個亙古常新的課題困擾著人們的理性。近現代表現出所謂的人類進步絕大部分是在其表象上,而不是表現在人類生存本質上的進步,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人類是在其自為的異化形式下存在,對人類的理性的理想形式而言,自為的對自在的超越──自為的達到生命的更高的存在形式──實現自為自在的生命存在形式,顯然,人類的存在現狀表明,人類還遠遠沒有達到這一目標。

因此,當西方科學模式對人們所期望解決的終極關懷問題不但沒有解決,而且又由此產生了嚴重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時,人們已經顯得彷惶不安,尤其是自然科學產生的負面價值引起人們的反思時,后現代主義的哲學和文化思潮應運而生。可以說,后現代主義思潮表明的對理性否定的堅決性已經成為困惑西方文化及科學理性的重大問題。一些思想家把力圖走出誤區的方法寄托于中國文化時,中國的《周易》就不失時機的又一次成為顯學。對中醫哲學的研究而言,面對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當企圖再以西方哲學的制式推定中國文化時,無疑是當頭棒喝。在這種形勢下,對于中醫哲學研究而言,許多學者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醫易相通”的古老命題。所以“易學熱”也把中醫哲學帶入其中。但是,就其以“醫易相通”為命題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卻令人倍感失望,因為其產生的結論,無不帶有西方哲學的“前見”。問題表明,因為《周易》的本體論承諾和邏輯推定與中醫學的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統一性,使之用西方哲學的制式不可能正確的推定中醫哲學。中醫哲學由《周易》的哲學制式所推定,這是應當首先明確的問題。

顯然,后現代主義表現出的西方哲學的多元性及其帶來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對理性的異化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在當代中國,也隨處可見西方文化的哲學、科學和宗教以各自的價值承諾帶給人們存在方式的異化。以《周易》為基礎的中國哲學的一以貫之,不但使“醫易相通”,而且使《周易》與中國古代科學相通、《周易》與宗教相通,《周易》因此成為中國文化的基石。可以說,綜觀人類文明的幾大形式,沒有任何一個文明能像中國文明那樣能夠錦延不絕,持續發展并表現出文化的穩定性。西方哲學表明,就哲學問題及其表現出的多元性而言,西方哲學家們在近代和當代由于他們內在哲學傳統思維形式的形式化限定使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顯得無能為力,最終以據斥形而上學作為西方哲學的終結。然而,問題卻沒有解決,問題伴隨著其造類存在的異化在當代使人們終于注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優越性。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學思維巨大的差異性,所以盡管《周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但是,由于西方哲學及科學和宗教是對存在形式化的結果,所以,不能將《周易》與西方文化及哲學作簡單的類比,例如我們看到的把《周易》比附為科學或者把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認定為在《周易》中早已有之那樣。形而中論表明,《周易》的重要貢獻是其哲學的本體論思想,在這方面,同樣不能與西方哲學的本體論作簡單的比附。對西方哲學的形式化而言,《周易》哲學是內化的,因此,把《周易》哲學作為明確的形式外化出來,是一項歷史性的任務,《周易》哲學的外化將帶來人類哲學及存在形式的空前革命。

《周易》和中醫學的學科形式表明,其屬于不同的知識形式和結構,之所以稱為“醫易相通”,是指其作為共同的哲學本體而言的,具體講,《周易》的哲學思維是中醫學的基礎,易道廣大使中醫學與《周易》在“道”的層次上相通。因此,對道的理解問題成為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這屬于哲學層次的問題,在中國的學術史中被歷代學者所重視,在基本方面提高了《周易》群經之首的學術地位,但是,在西學倡興的當代,則帶來了更重要的問題,這就是,以《周易》為首的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關系和相互的哲學承諾,成為人類文化交融中的問題,尤其是人類發現其自身歷史的和社會的、群體的和個體的行為方式所引起的價值失衡,使之把自身的本質作為反思的對象時,以《周易》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就又一次為人類提供了她深沉的思想。

所有人類存在的問題表明,其中最重要的,能引發出其他所有問題的都應歸結為一個基本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終極關懷問題,“醫易相通”的哲學承諾表明了其與西方醫學和哲學的截然不同的本體觀──而西方哲學對終極關懷的無能為力在后現代主義哲學中已經充分的暴露無遺。中醫學家、道家及道教學者在對“醫易相通”的基礎上和以自身的醫療及修煉實踐中形成的中國生命科學關于人的本質和應達到的存在方式,解決了終極關懷問題。中國的生命科學表明,“醫易相通”的哲學承諾和推定與《周易》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說卦傳》)終極關懷的價值論承諾的統一,是“醫易相通”的重要表現形式。

關于“醫易相通”的基本原理,在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方面,在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張介賓的論述簡要而精到的指出了“醫易相通”的基本意義。他說:“賓償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每竊疑焉。以為易之為書,在開務成務,知來常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其義似殊,其用似異。且醫有內經,何借于易,舍近求遠,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學到知羞,方克漸悟。方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人身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駭。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又說:“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醫,欲賅醫易,理之陰陽。故天下之萬聲,出于一闔一辟;天下之萬數,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之萬理,出于一動一靜;天下之萬象,出于一方一圓也。方圓也,動靜也,奇偶也,闔辟也,總不出乎一與二也”、“予故曰: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學醫不知易,必謂醫學無難,如斯而已也,抑熟知目視者有所不見,耳聽者有所不聞,終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醫,必謂易理深玄,渺茫難用也,又何異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饑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錯過了此生。然則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設能簡而有之,則易之變化出乎天,醫之運用由乎我。”

上論表明,張介賓非常精練的總結了“醫易相通”的基本意義。把醫學和易學在天地萬物存在的基本層次上統一起來,使之形成易體醫用、體用不二的一元論哲學思維,是中國哲學和醫學上的重要思想。

總結前人在“醫易相通”方面的研究,應當認為《周易》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影響是重大的。《周易》是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其具體影響了中醫學的臟腑理論、經絡理論、陰陽氣血理論、病理病機理論、診斷理論、治療理論、方劑學和本草理論。而在當代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其在生命科學領域內的具體運用──“氣功”理論成功的運用易理,可以作為“醫易相通”最好說明。

以當代的哲學觀推定“醫易相通”的哲學承諾,必然要求從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層次分析《周易》對中醫學的影響。《周易》的陰陽之論表明,陰陽之道是時間和空間產生的并由主體承諾和推定的形式,其表明本體是時空的陰陽變化生成的存在。陰陽之道的推定是主體所能發現本體存在之為存在的基本方式。就本體而言,《易傳》認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所以,陰陽能對人體的存在發生生命的本質性作用是因為時空的本體性,而這種本體性作用與主體性方式的正確統一,是在主體的形而中的方式性中產生的正確推定。形而中的方式性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傳》)的命題承諾和推定。人作為一種存在,本身是屬于《周易》哲學推定的哪一種形式呢?人是什么呢?這些問題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方式成為哲學所關心的也必須給預回答的主體論哲學承諾和形式推定的重要問題。但在《周易》哲學中,是不作為問題的,因為結論已經內化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承諾之中。所以。對應于西方哲學的主體論承諾而言,《周易》對這一問題沒有作出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因此,在研究關于人的主體性的中醫學中推定這一與《周易》相關的哲學問題,對今天的人類哲學而言是重要的。我認為,《周易》的哲學模式表明,從“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承諾的主體論作出的形式推定,說明了人的主體形式既不屬于形上之道,也不屬于形下之器,而是屬于形而中,即形而中者謂之人。所以,主體被形而中所承諾──人是形而中者也。所謂的形而中者,以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而言,是指人的存在的時空層次和主體意識時空能力的對應和中,通過主體時空方式所能把握主體自身存在和客體存在的形而中的方式,即通過主體的形而中實現對存在──主在和客在的正確認識。

“醫易相通”是中國生命科學中的重要命題。“醫易相通”的形而中論哲學推定,使主體的生命存在形式成為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的內容。形而中者謂之人的主體論形式推定,使人的存在是形而中的方式,主體將通過對時空的形而中的方式性實現主體的價值。主體能夠適應時空層次,并通過時空陰陽的形而中的自作而把握存在,從而超越生命的時空形式。這是形而中論哲學承諾的生命科學原理。形而中者謂之卦──形而中者謂之人的統一,從而解決了認識論的主體性問題。形而中論哲學表明的認識論本質是:人沒有獨立的主體性,客觀實在也沒有獨立的客體性,自為是自在的自為,而自在也是自為的自在,世界的時空統一性要求人類把握的世界要成為人在其中的世界,因此,對客觀的存在而言,絕沒有獨立性可言,人的主觀存在也絕沒有獨立性,因此,在方法論上的建構,《周易》之卦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統一,形而中論推定的人的存在形式,是形而中的方式性的──-而不是西方哲學的形而下的形式性的存在。因此,以形而中的方式性把握世界,是《周易》對人類哲學發展作出的重要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方法論方面的貢獻,其由形而中的主體方式承諾和推定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生命科學將成為人類科學的終極形式。

在“醫易相通”中,以陰陽的概念范疇承諾了哲學認識論。《易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的推定成為中國哲學中的基本概念范疇。在中國文化中,陰陽范疇的具體應用,可謂一以貫之。在中醫哲學中,陰陽承諾了哲學本體論的邏輯推定和主體論的形式推定。例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中有陰,陽中有陽”(《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等等。張介賓認為:“陰不可以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陽不可以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類經附翼·求正錄·真陰論》);石壽棠認為:“陽不能自立,必得陰而后立,故陽以陰為基,而陰為陽之母,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后見,故陰以陽為統,而陽為陰為父”(《醫源·陰陽互根論》);吳謙等認為:“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和者,動靜之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二·六味地黃丸集注);鄭壽全認為:“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陽氣乎!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陽氣若傷,群陰即起”(《醫理真傳》卷二·陽虛證問答目錄)柯琴認為:“陰陽互為其根,陽中無陰,謂之孤陽;陰中無陽,便是死陰”(《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卷一·傷寒總論》)等等。從上面眾多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陰陽概念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是相當廣泛而重要,并且在邏輯上是自恰的。如果陰陽的推定方式對人的生命形式的作用是自律的,那么,形而中論哲學的對應和中的推定方式,將使這一自律由主體的自為而實現。這是“醫易相通”承諾的中國生命科學自在性的表現。

三、形而中論與中醫學

如果把《周易》作為群經之首,那么,中國的哲學原理就應當被《周易》所包容。形而中論對中國哲學的形式化,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周易》之“卦”的研究而推定為哲學形式的──形而中論是對“卦”的時空本質性研究并以“形而中者謂之卦”的命題產生的哲學原理。關于“形而中者謂之卦”,我已多次進行論證⑴,在這里再簡單的作一介紹。“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思維以時空方式生成對存在的認識,中國哲學是以“卦”作為方式的,其中所表明的認識論原理是形而中的方式。這就是說,“卦”是存在與思維的統一方式──存在與思維的對應和中,“卦”是“道”、“器”的對應和中者也。因此,筆者認為“形而中者謂之卦”,這是中國哲學的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重要表現形式。就人存在的本質性而言,因“卦”承諾了主體論及其形式推定,所以,以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統一,就有形而中者謂之人的推定。形而中者謂之人的哲學推定表明,主體的對應和中是外化并推定出形而中論的哲學體系,是由形而中論哲學的本體論承諾和邏輯推定與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及價值論承諾和范疇推定的統一而實現的。

筆者在關于《周易》的研究方面,從認識論的角度把“卦”的哲學內涵歸結為“形而中者謂之卦”,“卦”的形式為陰陽爻表示的“時”和“空”,由此使“卦”無所不包,“卦”作為萬物即形而上的方式和形而下的形式的中和性,推定出“卦”之上的形而上,即“道”,已是方式的存在,而不是形式的存在,由此理解《易》的“太極”,才能推定“太極”承諾的本體。把“太極”以“太極圖”和“八卦圖”統一的推定,都出于形而中論的哲學推定。具體講,在“卦”之下,即“器”,是“形式”化所把握的與主體對應的存在,“卦”之上的“太極”或“無”是不能與主體的形式對應的因此是用“方式”所能把握的存在,“卦”是“形式”和“方式”的“中”,“卦”是以“中”的方式推定出“形上”和“形下”的主體形式,因此,方式性的把握本體,即本體不能作為形式推定的存在,本體只能以時空進行方式性的即和中的推定,即以“中”的方式推定形上之道。下面簡單的討論形而中論的幾個基本問題。超級秘書網

第8篇

健康服務和健康服務業的基本概念與范疇

健康服務的基本概念與范疇

WHO:“健康服務涉及疾病診斷和治療、預防、健康促進、健康維護與康復的所有服務,包括針對個體和非個體的健康服務。”

“健康服務業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目標,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相關服務,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等相關支撐產業”。(2013國務院40號文)

健康產業、現代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的相互關系

健康產業――是指與人類健康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

現代服務業――是指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生活服務和生產服務的國民經濟新興域。

健康服務業具有健康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雙重屬性,是健康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潛力、最有發展前景的服務業態。

我國發展健康服務業的背景與需求

國家層面:健康服務業具有擴大內需、吸納就業的巨大潛力。圍繞健康的產業布局與調整,是現階段最為緊迫、最為重要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

社會層面:依據國務院40號文件布局要求,加快發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險服務,是深化醫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國民層面:國外實踐證明,發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險服務,是提高國民自身健康素質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徑。

我國健康服務業的現狀與挑戰

我國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醫療服務:一支獨大,多元化辦醫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發展快,服務單一,急需融合與提升;

健康保險:規模小,發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關鍵;

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機遇

國民健康需求持續增長的牽引;

國家目標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與技術進步的支撐;

醫學目的與醫學模式轉變的導向。

健康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衛生總費用GDP占比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

健康服務業發展規模及水平不平衡;

對發展健康服務業認識和行動不統一;

健康服務相關的政策法規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務是健康服務業中惠及民生面最廣、吸納就業量最大、穩增長效益最持久的支柱體系,是健康服務業增量的主體。經過10余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健康管理學科體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務市場初具規模、相關產業鏈逐步建立,為健康管理學科及其服務業規范有序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健康管理創新理論與學科體系初步形成

統一了健康管理的相關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現代健康概念和新的醫學模式以及中醫治未病為指導,通過采用現代醫學和現代管理學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評估、有效干預與連續跟蹤服務的醫學行為過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學的概念:健康管理學是研究人的健康與影響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術的新興醫學學科;是對健康管理醫學服務實踐的概括和總結,是健康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現代醫學的重要創新;是一門相對獨立的醫學科學知識體系。

健康管理學科范疇:健康管理學是在健康醫學理論指導下,集醫學科學、管理科學與信息科學于一體,重點研究健康的概念與內涵,健康測量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健康風險因素檢測與評估、監測與控制,健康干預方法與手段;健康管理服務模式與實施路徑;信息技術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等。

健康管理醫學服務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是在健康創新理論指導下的現代健康服務。服務的主體是經過系統醫學教育培訓并取得資質者;服務的客體是健康、亞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復期人群;服務的重點是通過“零級預防”和中醫“治未病”的理念與手段對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風險因素人群實施檢測、評估和有效干預,對慢性病實施規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務的兩大支撐點是健康管理信息技術和相關適宜技術及產品的集成運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學科體系的中國專家初步共識2009》

健康管理學的學科體系架構

健康管理學的學科體系架構,包括健康管理學科基礎、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論、健康管理方法學、健康管理技術體系和健康管理職業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務范圍與服務提供

健康管理服務的范圍

健康管理服務:是指從業人員運用健康管理理論、技術和資源,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復期人群提供旨在維護和增進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動。

按服務屬性:可分為醫學服務和非醫學服務,其中醫學服務,又可分為基本醫學服務和非基本醫學服務。

健康管理服務(產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與咨詢、健康體檢與評估、慢性病風險篩查與干預、慢性病康復與管理、中醫養生保健、心理咨詢、健康監測與醫學物聯網等服務。

健康管理非醫學服務提供:主要包括養生保健、運動健身、生活美容與按摩、營養指導、健康旅游、養老與健康照護等服務。

健康管理(體檢)醫學服務機構發展現狀

近十年來,我國以健康體檢為主的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機構數量快速增長,發展規模不斷攀升。據2013年估計,全國健康管理(體檢)機構數量已由2005年的約兩千家增加至一萬家以上,從業人員近50萬人,年體檢人次超過4億。

健康管理非醫學服務業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健康管理非醫學機構逾60萬家,從業人員3000萬。

當前我國健康管理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健康管理服務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缺位;

健康管理服務人力資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提供單一、質量參差不齊;

健康管理服務信息標準化和網絡化建設嚴重滯后;

健康管理適宜技術與產品開發及集成應用明顯不足;

規范的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模式和路徑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務付費機制不健全。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促進我國健康管理創新發展,必須轉變觀念,真正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來理解和把握;必須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原則;必須始終秉承“學術引領產業發展,產業推動學術進步”方針;必須致力于形成“產、學、研、用”相互協調、彼此促進的聯動機制,堅定不移地朝著2020年健康管理“學科大發展,服務業大繁榮”的宏偉目標邁進。

進一步完善促進健康管理服務發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強健康管理學科與人才隊伍建設;

持續推進健康管理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

第9篇

醫學是以人體為研究主體,以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預防疾病為研究內容的科學[1],從研究主體和研究目的看,西醫和中醫是相通的。中醫學以陰陽平衡學說為理論基礎,凝聚著中華民族近千年的醫學實踐結晶,代表著中國傳統的醫學理論體系;西醫學與西方現代科技同步,隨著近現代西方科學發展逐漸形成,代表現代醫學理論的主體模式。中西醫結合的概念源自1956年同志提出的:“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中西醫結合雖然在學科建設、臨床研究、臨床應用、中藥研究等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至今在結合醫學理論的發展方面仍未能形成大的突破,其關鍵的問題就是兩個醫學體系間沒有找到明確的結合點和交叉點。

1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具有以陰陽平衡為主線的“衡”醫學特點

1•1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中醫學是一門誕生于中華文化母體基礎上的學科,也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的經歷了數千年延綿不斷的發展過程的傳統醫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總結而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風格和豐富診療經驗的醫學體系[2]。中醫學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形成是以《黃帝內經》的出現為標志,它融入了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等哲學思想,總結了前人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經驗,融會了當時科學技術、天文地理知識等進行歸納、推理、演繹,進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醫學理論體系,它較系統的形成了中醫的陰陽平衡學說、五行生克學說、臟腑及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等,尤其是陰陽平衡學說。它以大處著手,將復雜無比的對象簡單化,運用整體性和動態原則認識和處理事物[3]。它促進了中醫學從原始的經驗醫學向著具有系統理論的高深醫學發展,使中醫學沿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軌道發展,并得到了完整系統的表達,使得它充滿著睿智的哲學思想而延續至今[4]。東漢時期,張仲景發展了《內經》、《難經》等經典醫學理論,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完成了《傷寒雜病論》這部偉大的醫學著作。張仲景運用陰陽平衡學說的基本原理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辨雜病,確立了理、法、方、藥的基礎理論和運用規律,創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其后醫家百家爭鳴,中醫典籍浩如煙海,但均沒有超出這兩部巨著確立的以陰陽平衡和辨證論治為基礎的理論范疇。

1•2中醫理論的特點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基本觀點。陰陽是事物的相對屬性,存在于事物的方方面面,陰陽平衡學說代表著事物對立統一,此消彼長的兩個方面的動態平衡狀態,在中醫范疇內代表著人體的某一個體或機體內部某一個臟器、某一組織陰陽消長的動態平衡狀態。正常生理是陰陽平衡,陰陽平衡失調,則發生疾病。五行學說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了機體內部各層次間的平衡關系,以五行應五臟,指出了機體內部各臟器間的生克關系,說明了各組織系統間的多層次的相互影響和協調的關系。臟腑、氣血津液學說提出了疾病結構單元的陰陽平衡狀態,因此中醫的思維方式是以動態平衡為基本線索的一種橫向思維模式。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衡”醫學[5]。

1•3中醫理論的優勢中醫理論誕生于中華文化的母體中,以陰陽平衡觀和五行相關學說貫穿于中醫理論的過程,臟腑、氣血津液學說代表某一臟器的結構單元的動態平衡觀,五行生克代表著多個臟器間的多層次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的層次平衡關系,天地人的平衡觀代表人與環境的整體平衡狀態,因此動態平衡觀是中醫理論的主線。用辨證論治的方法進行疾病的診治,形成了一套融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較完整而系統的理論,對疾病診治有著較強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人體健康和對疾病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

1•4中醫理論的不足但中醫學理論成型于兩千年前,過于依賴于思維方法,對人體結構認識存在著先天的不足,常用取類比象、類比類推的方法進行歸納推理,一些基本概念不夠具體,如臟腑、氣血津液、八綱等概念較籠統不夠細致。相對現代西醫學存在著對人體結構單元和生理病理認識不夠的問題,常常在診治疾病過程中存在病變部位不清、治療方法較粗放的不足,有著思想性有余而技術性不足的現象。

2西醫學的基本理論具有以結構單元為主線的“元”醫學特點

2•1西醫理論的形成現代西醫的發展與現代西方科技發展同步,它遵循著現代科學以還原論的方法為指導,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進行醫學研究,把人體分解為許多的結構單元進行分析,創立和發展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相關學科,對人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它借助現代科學的進步和設備技術的不斷進步,如運用顯微鏡、影像技術等現代化技術設備,使人們對微觀結構生理病理和功能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形成了較系統的現代醫學理論體系,如建立了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理論,組織病理學理論,病原微生物理論,免疫學理論,分子生物學理論等,進而指導人們的臨床醫學實踐,分化出臨床醫學的各門學科,促進著現代醫學向著更深、更細的方向發展。

2•2西醫理論的特點西醫理論的形成是伴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而完善的,它以客觀的、具體的、形象的實物證據為基礎,重視人體細微結構的分析研究,用微觀的變化解釋宏觀現象的本質就成了西醫學縱向思維方式的基礎[6]。有較強的精確性、客觀性,西醫學把結構單元作為其理論基礎,把結構單元局部微觀的生理、病理變化作為研究依據,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起始因素,主張對疾病的一元化的解釋,根據西醫學的基本特點可以把西醫學簡單地理解為“元”醫學。

2•3西醫理論的優勢西醫最大的優點是以結構單元為基礎,以實驗的方法為手段對疾病進行客觀的結構、生理、病理分析、研究和驗證,形成了較為客觀具體和科學形象的現代醫學體系。

2•4西醫理論的不足由于現代醫學過于依賴于實驗科學,過于強調對人體微觀結構的研究,并向著無限縱深的微觀方向發展,相對中醫不注意宏觀的把握,有著較大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存在著技術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的現象。例如現代醫學雖然對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生理病理過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也有了很多治療手段,可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但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如果結合中醫治療常常可以明顯提高療效,這種西醫的缺陷單純靠西醫理論自身是難以解決的,并使其發展舉步維艱[7]。錢學森早在八十年代就說過:“西醫的思維方式是分析的、還原的,中醫的思維方式更符合現代科學思維的發展方向”,“人體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人體科學和醫學研究都需要系統觀點和系統方法,而這正是中醫的思維方式。”[8]因此在現代醫學研究中單純的西醫理論和方法是不全面的,融入中醫思維與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3中西醫結合的現狀

3•1中西醫結合的概念中西醫結合在我國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起始于建國初期同志的倡議,提倡廣泛運用中醫基本理論、西醫基本理論、現代科技手段進行醫學研究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達到中西醫的融合溝通并形成新的醫學的目的。它是20世紀后50年中國在醫療衛生事業偉大成就之一。中國當代關于發展中醫藥事業方面的方針政策可以歸納為三句話:“中西醫并重”、“實現中醫現代化”和“促進中西醫結合”,對于中西醫結合經過50年的滄桑歷程,已經在社會上獲得了一定的共識,但也有許多不盡認同的地方[9]。中西醫結合的方向和路徑仍不是很明確。

3•2中西醫結合的主要方法和成就①對疾病進行西醫診斷的同時,再結合中醫辨證,即西醫辨病,中醫辨證。在治療上采取西藥結合中藥治療,如糖尿病患者除使用西藥如胰島素、二甲雙呱等治療外,針對不同的患者進行辨證論治,給予中藥進行治療,如肺熱津傷給予消渴丸,腎陰虧損者給予六味地黃丸等。②對同一患者的同一種疾病進行中西醫兩種診斷、兩種治療。例如外科手術的患者使用針刺進行麻醉,術后給予針灸或中藥治療,高血壓患者除給予降壓藥物如硝酸異山梨酯,可以辨證論治給予中藥方劑,如肝陽上亢者給予天麻鉤藤飲等進行治療。③運用現代藥理學知識對中藥藥物組分進行研究開發新藥和開發新的劑型例如: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心血管病的常用藥物銀杏葉片、復方丹參滴丸等。④用現代醫學的理論研究中醫理論,例如有些研究者提出“脾虛本質”、“腎虛本質”的研究,試探性的找一些指標如腺苷酸環化酶等作為判斷指標,試圖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對中醫證的本質進行研究,明確中醫藥診治疾病的原理。

3•3當前中西醫結合的關鍵問題是理論創新從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形式看,我們不難知道,中西醫結合主要體現在用西醫的技術方法進行檢查診斷,用中醫的方法進行治療,或同一病種使用中西醫兩方法進行診治。雖然在臨床上的取得了不少令人滿意的成果,但以上的幾種結合皆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因為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中西醫在理論上的結合幾乎為零,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機性[2]。中西醫結合雖然走過了50余年,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由于研究的內容和角度存在著點多、線長、面廣的問題,取得的成績多停留在技術層面上,至今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根據同志提出的“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的倡議,實質是要求把中醫中藥知識和西醫西藥知識結合起來,發展新的醫學模式,旨在提高臨床療效,創新醫學理論,以豐富世界醫學。因此創新醫學理論,發展新的醫學模式是中西醫結合的關鍵問題。要達到這個目標單純的靠中醫現代化,或用現代科技來研究、解釋中醫理論是不夠的,因為中醫理論的特點是陰陽平衡的哲學思想指導下的醫學理論。因此我們把兩套醫學理論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取長補短,相互融合才會產生新的新的醫學理論模式。陳可冀院士認為找出兩者的交叉點和結合點是非常重要的[9],而把中醫理論的思想性融入西醫理論,把西醫理論的技術性融入中醫理論正是它們取長補短的關鍵,可以作為它們的結合點與交叉點。

4“元衡論的”的觀點

4•1陰陽平衡觀是中醫基本理論的主線中醫理論以中國傳統哲學的陰陽平衡觀為衡量標準的,具有以陰陽平衡為主線的“衡”醫學特點。具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的平衡觀,其一是天、地、人相互關聯的整體平衡觀,其二是把人體大致劃分為臟腑、氣血津液等的結構平衡觀,其三是根據五行學說,各臟腑間有著相互生克、相互關聯的層次平衡觀。有較強的整體觀和系統性,具有較強的思想性、邏輯性,它的研究方法和觀點傾向于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辯證法。

4•2單元結構的研究是西醫理論的基礎西醫學的基本理論具有以結構單元為主線的“元”醫學特點,西醫的理論基礎是對解剖結構的正確認識,如果把一個人體看作個體單元,把人體分解成若干個單元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人體的構成層次為組織、器官、系統等幾個層次,具有較強的精確性、客觀性,它以現代西方科學使用的“還原論”的方法用實驗、驗證的方法進行醫學研究,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科學性,它的研究方法和觀點傾向于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和唯物論。

4•3“元衡論”可以作為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相結合的一個點“元衡論”的觀點是我們根據中西醫學理論進行綜合分析,優勢互補后得出的思路[10]。單元結構是指正常人體的基本構造如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和病原微生物等,是西醫理論的基礎;陰陽平衡觀主要指陰陽學說的陰陽兩個方面的因素在機體內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聯系為特點的人體內部的動態平衡狀態。由于中醫理論常以臟腑、氣血津液、表里等概念表述機體的組織、器官的病理、生理變化,與現代西醫理論相比較籠統不具體,較粗放而不精確。如果我們把陰陽平衡觀、五行生克論融入人體的結構單元進行臨床分析,用具體的結構單元代替抽象的臟腑、氣血津液、表里等中醫概念,把具體的結構單元作為陰陽間、五行間平衡與生克的結合點或交叉點,就可以對人體的分析有一個具體的、全面的、多層次的認識,這就是我們認識的“元衡論”。“元衡論”包含三個層次的單元平衡體系:其一為整體單元平衡,指人體是一個整體,其健康狀態取決于人體與周圍環境、飲食勞頓、神經精神、組裝器官的動態平衡狀態;其二為層次單元平衡,指人體由組織器官共同構成多個系統,系統與系統、器官與系統、器官與器官間通過神經體液聯系構成若干個結構單元、功能單元,正常情況下它們保持著動態的生理平衡;其三是結構單元平衡,指某一個具體的器官或組織為一個具體的結構單元,正常情況下能夠維持其自身內部的生理平衡狀態。三個層次的單元平衡體系如果有一個平衡體系出現異常,通過其內部的聯系可以影響其他層次的平衡狀態,導致機體的疾病狀態。因此,我們可以把“元衡論”簡單地理解為以整體單元、層次單元、結構單元三個方面的人體平衡觀,它把中西醫兩套理論中各自較為突出的基本特點進行有機結合。以整體單元、層次單元、結構單元作為分析疾病的三個層次的線索,以平衡觀作為判斷健康與疾病的依據,按這個思路進行探討疾病病理、生理和發生、發展的規律,可以更全面、清晰。

4•4“元衡論”的臨床意義“元衡論”以現代醫學的結構單元的平衡為基本點,把中醫陰陽學說的理念貫穿于分析疾病的過程,用中西醫的現有的知識和各種技術手段進行分析研究,形成“元衡論”的思路,這樣就可以按照既注重解剖結構單元又注重平衡觀的立體思路對疾病進行系統的生理、病理分析與研究并指導治療,以豐富陰陽平衡理論的具體內容,完善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同時為西醫理論增添了系統性、整體性的思想,彌補了中醫學思想性有余技術性不足和現代醫學重技術輕思想的傾向,從而使對疾病的診治既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具體性,又具有較強的整體性、系統性。中醫理論認為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基本標志,平衡就是生理狀態,失衡即為病理狀態。人體的平衡不是簡單的機械的對稱性平衡,而是人體五臟六腑、組織器官及其功能活動協調吻合而產生的平衡,不是消極的靜態平衡,而是積極的、主動的動態平衡[11]。中醫學的平衡觀存在于人體的方方面面,現代生物學的人體內環境的體液平衡,現代微生物學的微生態平衡[12]也從現代醫學的兩個角度闡明了解剖結構單元之間和結構單元內部存在動態平衡,說明了“元衡論”觀點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筆者曾以“元衡論”的思路對痤瘡的病因進行分析,得出痤瘡的發病是由于相關的三個層次平衡失調即皮脂腺內部微生物失調是結果、激素代謝障礙是根本、消化系統障礙是誘因,三個層次的平衡環環相扣,構成了痤瘡發病的基礎,我們通過給予相關環節的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10],為“元衡論”的觀點可以運用于人體疾病生理病理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10篇

中醫有“三種源頭”

記者:申漳教授,我國中醫學源遠流長,您能談一下中醫的起源問題嗎?

申漳:中醫的基礎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形成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關于中醫源頭的探討,其實就是探討以這三部書為代表的中醫是如何形成的。當前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是流行觀點,以甄志亞主編的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國醫學史》為代表。認為中醫藥知識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批判中醫起源于動物本能、起源于“圣”、起源于“巫”等說法。稱其“流行”是因為它與“流行”的哲學觀點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二是調和觀點,以李經緯主編的《中國醫學通史》為代表。它是調和流行觀點和其所批判的觀點,像是一個“拼盤”,將中醫學的各種起源之說拼為一體,但對許多尖銳矛盾采取回避態度。

三是存疑觀點,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廖育群的觀點為代表。他對流行觀點提出了一些疑問,啟迪人們擴展思路,但沒有給出明確、具體的答案。

記者:申漳教授,您是怎么看待我國中醫起源問題的呢?

申漳:我認為中醫至少有三個源頭。第一個源頭是人類“常規”的生產勞動經驗知識,這為人所共識。第二個源頭是中國古代哲學,它在中醫成長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個源頭可稱為“另類”的社會實踐所獲得的“另類”知識,這主要指依靠特殊能力或氣功等實踐活動所獲得的知識,如扁鵲非凡的望診能力助其創立脈學;再如李時珍認為,經脈是在氣功態時感知發現的。

記者:中醫和西醫有什么不同?中醫自身有什么特點和不足?

申漳:從源頭來看,原始社會在向文明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其社會形態、哲學理論、思維方法等均發生了顯著的分岔。西方的“主客二分”哲學思想、科學和西醫是一個整體,走的是一條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傳統文化和中醫是一個整體,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條路。因此,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不同道路上兩種醫學的先進或落后。 中醫走的是“辨證”之路;西醫走的是“辨病”之路。“辨證”是以“辨關系”為主;“辨病”是以“辨實體”為主。“關系”與“實體”的內涵完全不同。

中醫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醫學模式,例如:“天人合一”的生命模型,“和諧”健康觀,“失和”病因觀,“調和”治療觀, “意象思維”的認識方法等,這些都是和西醫截然不同的,顯示出了中醫的特色;但是,中醫也有其歷史局限性,例如:中醫對實體知識認識不足,中醫推理或比類有牽強之處,中醫有些學說實證不足等。

中醫與“系統科學”的相通

記者:申漳教授,您最初是學習理工學科的,曾研究過科技史,后來又潛心鉆研中醫的理論和方法,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中醫和“系統科學”之間的關系。

申漳:“系統科學”可以說是繼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后,20世紀的又一次科學革命。“系統科學”包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耗散結構理論、混沌學、非線性科學等。“系統科學”方法以整體論為主,以跨學科的橫向比較和模型方法為主。

中醫與“系統科學”有許多相通之處。首先,二者研究對象相通,都以“生成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其次,研究方法相通,二者都不是以“還原論”為主、而是以“整體論”為主。再次,中醫的望、聞、問、切診斷方法與系統論的“黑箱法”相通。還有,中醫對待疾病的態度與混沌學相通。“混沌”在現代科學中指確定系統的隨機性。中醫將疾病及其發展演化當作人體生命系統的不確定行為,重視初始條件的不同,重視偶然因素的作用,因此與混沌學相通。

“系統科學”的研究對象有簡單系統和復雜系統之分。在簡單系統中,“實體”往往占居突出地位;而在復雜系統中,“關系”是研究的中心。人體是超復雜系統,中醫不是以“實體”為中心,而是以“關系”為中心,調整人體系統中的“不正常關系”,以“恢復正常關系”為目的。針灸與中藥治病的機理是調節人體這個超復雜系統的自組能力,從而恢復生命系統的和諧、有序。

記者:面對人體超復雜系統,“系統科學”是否有其局限性?中醫能否解決“系統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

申漳:“系統科學”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它面對生物系統時,常遇到一些難以逾越的障礙,“系統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于生命系統至今尚未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而在面對人體超復雜系統時,中醫學能夠超越系統科學的表現有三點,首先,系統科學仍是以“主客二分”哲學思想為指導,無法處理“主客交融”的現象,而中醫學是在“主客合一”,或叫做“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次,“系統科學”乃是以“理性思維”為主導,而中醫學是以理性思維與悟性思維合一的“意象思維”為主導;再次,系統科學的研究對象通常是一般復雜系統,而人體健康與疾病問題是超復雜系統,中醫學的“陰陽五行論”是描述這個超復雜系統的簡化模型,并且已經歷了2000多年的實踐檢驗。

中醫與“關系哲學”的交融

記者:申漳教授,請您介紹一下最新的哲學理論對中醫的解釋。

申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羅嘉昌教授在長期從事東西方哲學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關系實在論”,簡稱“關系論”。西醫的哲學基礎是“物質實體論”,而中醫的哲學基礎是“關系論”。

“關系論”有兩個基本概念:關系和關系者。關系是事件或系統內外的秩序或聯系,任何事件或系統都存在于關系之中,沒有孤立的事件或系統。關系者就是事件或系統。系統通常包括實體與關系兩個方面:其中,實體是有形、有質,是“形而下”;關系是無形、無質、不可精確定量,是“形而上”。關系不是關系者的屬性或功能。時間可以理解為古往今來的關系;空間為上下左右的關系;物理場表示相互作用,是關系;除有質量的實體外,能量、信息都可以理解為關系的表現形式。

“關系論”是對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論”、“陰陽論”、“五行論”等哲學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或者說是中國古代“主客合一”哲學思想的現代表達方式。《中醫今解與關系醫學》這本書就是將中醫學的“陰陽論”、“五行論”等用現代“關系論”術語、概念來表達和解釋的。

記者:請您具體談一下“關系哲學”與中醫學的交融之處。

申漳:“關系論”在中醫領域有幾點認識,一是“主客合一”,這是對 “主客二分”哲學思想的批判和超越,與中醫的“天人合一論”和“元氣論”同源;二是“關系論”與“實體論”對立互補,也說明了中醫和西醫的對立互補;三是“關系論”作為現代系統科學的哲學基礎,也可以作為現代中醫的哲學基礎;四是“關系論”是中國古代孕育中醫的儒、道等學術文化“不在場”的哲學基礎;五是“關系論”是中醫學的“不在場”的哲學基礎。

中國古代的哲學以“天人合一論”、“元氣論”、“陰陽論”、“五行論”等為代表,這些理論也是中醫的核心基礎理論。“關系論”的正式提出雖然是在20世紀末,但是“關系論”的基本思想、“主客合一”的觀點和方法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在運用著“關系論”。

用“關系論”來解析中醫核心理論,既是一種繼承,也是一種發展。中醫學陰陽關系論是哲學陰陽關系論在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等領域的發展與運用,貫穿于中醫學理、法、方、藥等全過程。首先要明確陰陽關系是客觀、普遍的存在;陰陽關系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陰陽關系的劃分具有主觀性、相對性;陰陽關系是“主客合一”的。其次要清楚中醫學陰陽關系論是為解釋、說明生命現象、病理現象而建立的模型理論。其中,對立互補關系是陰陽關系的基石,陰陽對立能揭示矛盾運動,互補能恰當地說明生命的有機性、整體性,也是生命活力的體現,更是信息場保持有序性的表現。

陰陽關系論是中醫之魂,為中醫的核心和統領。中醫的生理核心處處有陰陽關系;中醫的病因、病理也是陰陽關系的“不正常”;中醫診斷核心是辨別陰陽關系;中醫治療是調整失和的陰陽關系。“和諧”是陰陽關系的主題,是多種陰陽關系的相互關系。生命這個超復雜系統,可分多個層次,可有千萬種陰陽關系。和諧就是多層次、多種陰陽關系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支持、相互制約等。人自身整體的“和諧”,主要是形、氣、神的陰陽和諧關系,以及人體五臟的陰陽整體平衡及和諧關系,還包括人與自然的陰陽和諧關系。因此“關系論”融匯貫通于中醫的整個核心領域。

第11篇

關鍵詞:職業院校;中醫藥;整脊;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381-02

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和整脊醫學的發展趨勢及整脊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整脊職業的任職資格標準,充分體現以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特點,中醫藥類高職院系所設整脊專業應以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整脊臨床工作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整脊人才為目標,建立結構合理、互補性強的綜合性模塊化課程體系,以便加強課程與學科在邏輯和結構上的聯系與綜合,從而形成有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整脊專業課程體系。

1職業院校中醫藥類院系整脊專業的綜合性課程體系

整脊專業作為中西醫骨傷和推拿、導引等相結合形成的新興醫學專業,要求學生既要有西醫的解剖、生理、病理、診斷、脊診、整脊等基本知識和技能,又要有中醫的基礎理論知識和骨傷、針推、脊診、整脊等專業技能,更需要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功底和人文素養,這就決定了其課程體系的綜合性。綜合性課程體系能使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相統一,人文與科學技術素養教育相融合。

通過對整脊行業的調查和對整脊人才培養規格的研討,我們認為職業院校整脊專業課程體系應包括人文課程體系、現代醫學課程體系、中醫學課程體系、整脊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5個方面,而每個方面的課程體系又可分成若干課程模塊。

2職業院校中醫藥類院系整脊專業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2.1人文課程體系的課程模塊: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因此,立德樹人就成為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人文課程體系正是以職業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為核心,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文化修養、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獻身醫學、愛崗敬業、救死扶傷、仁愛助人、甘于奉獻、團結協作、自強不息等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修養等。

根據職業技術教育學制短等特點,其人文課程體系可分為2個子課程模塊,即基礎性人文課程模塊和應用性人文課程模塊。

(1)基礎性人文課程模塊:旨在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律觀等,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和人文素養。開設的必修課程有5門: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軍事理論。

(2)應用性人文課程模塊:旨在培養學生學習整脊醫學所需的工具性知識、技能和身心素質,以便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開設的必修課程有4門:英語、體育、計算機基礎及應用、應用文寫作。

2.2現代醫學課程體系的課程模塊:整脊醫學職業教育需要學生具有扎實的現代醫學基礎,尤其是必須、夠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識和脊柱病變的診斷技能基礎。為了便于教學,我們將現代醫學課程體系分為2個子課程模塊,即現代醫學基礎知識模塊和現代醫學專業技能模塊。

(1)現代醫學基礎知識模塊:旨在培養學生學習整脊醫學所需的現代醫學基礎知識,尤其是必須、夠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識,為整脊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開設的必修課程有5門: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可選修醫學心理學、社會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學、執業醫師考試。

(2)現代醫學專業技能模塊:旨在培養學生學習整脊醫學所需的現代診斷技能基礎,尤其是脊柱病變的診斷技能基礎。開設西醫診斷學基礎1門必修課。

2.3中醫學課程體系的課程模塊:由于整脊醫學屬中西醫骨傷、推拿、按摩、導引等相結合的一門新興醫學學科,因此,要求學生應具備足夠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診治技能。所以,其中醫學課程體系也應分為中醫學基礎知識模塊和中醫學技能模塊2個子模塊。

(1)中醫學基礎知識模塊:旨在培養學生學習整脊醫學所需的中醫學基礎知識。開設的必修課程有5門:醫古文選讀、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

(2)中醫學技能模塊:旨在培養學生學習整脊醫學所需的針灸、推拿技能和內、外、骨傷、婦科等常見病的診療技能。開設的必修課程有6門:針灸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

2.4整脊學課程體系模塊:作為專業主干課程體系,主要培養學生整脊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成為高技能整脊醫學專業人才,能勝任整脊臨床工作并有所創新、可持續發展。根據培養目標要求,整脊學課程體系可分為2個子模塊,即整脊學基礎知識模塊和整脊專業技能模塊。

(1)整脊學基礎知識模塊:旨在培養學生的整脊醫學基礎知識,如整脊的基本概念、原理,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學、診斷、預防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開設的必修課程有整脊學基礎1門。

(2)整脊專業技能模塊:旨在培養學生從事整脊臨床工作的診療技能和脊椎病的預防技術,并提高學生對脊柱學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所開設必修課程有3門:整脊學技術、整脊治療學、整脊保健學。

2.5實踐課程體系模塊:整脊醫學職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基本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實踐課程是非常重要的課程體系,是整脊專業教學的重要核心環節。根據實踐課程的性質、教學形式和教學目標的不同,可分為實驗、實訓和實習3個子模塊。

(1)實驗課程模塊:采取少而精的原則,使學生通過實驗課程對現代醫學的基礎知識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尤其對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學有直觀的認識。實驗課程的教學采用穿插式,安排于現代醫學基礎知識模塊的各科目課程的教學中。

(2)實訓課程模塊:實訓課程是中醫學技能模塊和整脊學專業技能模塊的主要教學模式,應占總教學課時的50%。實訓課程教學也應采用穿插式,安排于各技能科目課程的教學中。

(3)實習課程模塊:實習課程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于整脊臨床的主要教學模式,在整脊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實習課程集中在第3學年進行,為期44周(10個月),由學校安排學生到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并切實加強對頂崗實習過程的管理,注意提高頂崗實習內容與專業培養目標的吻合度。

課程體系的建設和改革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題,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本研究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形成以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的有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整脊專業課程體系。

第12篇

關鍵詞:象 物質 直覺感悟 中醫學

象是中國古典文明的靈魂,作為中國四大國寶的京劇、書畫、武術和中醫無不講求意象,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成更是以象為內容的。唯即第一性。在中醫學中,象具第一要義,是中醫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一、象的含義

象屬于中國古典哲學的范疇。《易傳·系辭上傳》中說:“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又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說明古人看到世界萬物的微妙變化,感到難以言傳或無從言說,故立象以達意,這就是象產生的緣由。《系辭上傳》又將形與象對舉,象與器對舉,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說明象與形的區別。雖然二者都是可感知的,但象是視覺對象,形同時又是觸覺對象。而王夫之解釋《正蒙》中“神為不測”時說:“不測者,有其象,無其形,非可以比類廣引而擬之。”(《張子正蒙注·神化》)在這里,象已超越于一定的形之外,己脫離客觀的事物,成為超越視覺的意識中的象。對象的最高理解當數老子,《老子》云:“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韓非子·解老》對老子的象解釋說:“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今道雖不可得聞見,圣人執其見功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這是說所謂象在客觀世界中有其根源,但決不是客觀事物本身,不是指具體的事物,沒有具體的形態,卻代表某一類事物的共性,這一共性并非是形態結構的共性,而是運動變化的共性。它是事物的運動、聯系、變化被人的頭腦加工過后形成的整體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象不是一般所講的形象的象,形象之象是完全客觀的物體的外部特征,而這里的象則是一種超越于具體物質形態之上的對事物的內涵、相互聯系、特別是運動變化有充分理解之后所產生的對事物的一種綜合把握。其中即有客觀的成份,又有主觀的成份,是一種主觀融化客觀后形成的綜合的感受。

二、中國古典的思維方式直接導至了象的產生

中醫完全體現了中國古人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人對事物的觀察不在于對個體的形態、結構的描畫及分析,而注重對事物整體的、動態的把握,形成一種整體的感受,即整體觀。正如漢字的形成,有別于歐洲的純粹以字母符號和發音來表達思想,中國人用一種象形的圖案來表述思想。這種象形文字的產生有力地說明了中國人是多么善于在整體上把握事物之象。加之,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在思維過程中并未將主體與客體分開,從未將客體作為對象看待,是一種非對象性的思維方式。這種非對象性直接導致了在思維上主體與客體的互動。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古人對運動變化的重視。無論是《周易》中各卦象的交感變化,還是《老子》中“道”的“周行而不殆”,都體現了古人對生生不息的萬物運動的重視。以上幾點是產生象的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條件。

對于人們在頭腦中形成象的過程,我們不得不引入“悟”的概念,因為在人們觀察事物與形成象之間決不是一個羅輯推理的過程,而是物我合一的直覺體悟的過程。當整體觀和非對象性的思維方式緊密結合后,在對生生不息的萬物運動的直覺體悟的過程中,象的產生便成為必然,而不可能產生其它具體的、或邏輯的結論。

諾思羅普(Northrop)認為概念的主要類型有兩種,一種是用直覺得到的,一種是用假設得到的,他說:“用直覺得到的概念,是這樣一種概念,它表示某種直接領悟的東西,它的全部意義是某種直接領悟的東西給予的。……用假設得到的概念,是這樣一種概念,它出現在某個演繹理論中,它的全部意義的由這個演繹理論的各個假設所指定的。”他將直覺得到的概念分為三種可能的類型:“已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區分的概念”。在他看來道家的學說則是“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構成了哲學內容。”[1]我們贊同這種看法,這種“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我們用一個字來表示,即“象”。值得指出的是,只有在西方那種以分析還原為特征的對象性思維過程中感性認識才必須上升到理性階段,完成一個認識過程,從而在演繹理論中得出一個西方式的邏輯概念;在中國這種以整體性、運動性為特征的非對象性思維過程中,直覺體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也不可能產生邏輯推理等理性過程,其得到的結論只能是一個中國式的完整的、綜合的象。當然,這里的直覺體悟與西方的感性認識是有區別的。轉貼于

由上文可知,中國古人對世界的認識重在對運動變化的把握,事物的這種永恒而又微妙的運動反映在人腦中,便形成了一個綜合的象。這種思維方式在中醫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中醫對人體及疾病的認識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將疾病與人、生活環境、氣候變化等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即天人相應的觀點。中醫不同于西醫,不將疾病或有害物質或受損組織單獨分離出來,正與邪、陰與陽、疾病與健康完全是互動的關系,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對疾病的治療與其說是治病,不如說是治人。在這樣的思維過程中,中醫便只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象,形成獨特的以象為內容的理論體系。

三、中醫學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

1、中醫學的哲學核心是以象為內容的

關于陰陽、五行、氣的學說可以說是中醫學的核心,這三者均直接來源于先秦哲學。當時,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采取觀物取象的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象為內容的哲學理論。

陰陽本指日光的向背,而古人取其象,會其意,指天地之氣的兩種不同性質的運動。《國語·周語》上記載周太史伯陽父以陰陽關系的變化解釋地震說:“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老子又以陰陽說明萬物之生成,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中也多次談到陰陽,《則陽》篇云:“天地者形之大也,陰陽者氣之大也。”又云:“陰陽相照,相蓋相治。”都是取陰陽之象說明萬物運動的最根本的兩種方式。而《周易》更以陰陽兩象而生天、地、雷、火、風、澤、水、山等八卦,由八卦交感變化而生六十四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濟,雷風相薄,從而呈現出各種綜合的象,從整體、運動中把握事物。而這一切都是以陰陽兩爻為基礎的,難怪《系辭上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又云:“陰陽不測之謂神。”

而當《洪范》提出五行時是這樣描述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不難看出,這里對稱作“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沒有作具體的形態描述或結構分析,因其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意在闡明此五種事物所指之象。王安石著《洪范傳》,對五行作了詳細的解釋:“五行者也,成變化而行鬼神,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蓋五行之為物,其時、其位、其材、其氣、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聲、其臭、其味,皆各其耦。”表明了五行是五種不同的象,運用于說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質而無礙。馮友蘭說:“漢語的‘行’字,意指to act(行動),或to do(做),所以‘五行’一詞,從字面上翻譯,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種活動),或five agents(五種動因)。”[2]這既是活動,就是不具體事物,就可以運用于各種事物的描述,就是象。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

對于氣的認識更是觀物取象之典范。《左傳》昭公元年記載醫和的言論云:“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這里的氣即是天地萬物交感變化之象。《管子·內業》中對氣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氣,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淵,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意。”說明氣代表的是事物無所不在、微妙至極的運動變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聲”,即氣非有形實體。《莊子》則將氣與形區分開來,他說“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由此可知,古人是取“氣”之象來描述世界萬物永恒運動的特性的。這時的氣和陰陽、五行等一樣,已經脫離了物質的含義,而只有象的意義。

當陰陽、五行、氣的哲學理論應用于中醫后,中醫學直接繼承了其辨象以明理的特色。用陰陽、五行、氣之象來闡明人體不同特性的運動變化,以達到認識人體的目的。轉貼于

2、中醫基礎理論是以象為內容的

中醫基礎理論除了上述的陰陽五行學說,還有藏象學說、經絡學說及精氣神學說。這里無不體現著取之以象,以象會意的精神。

藏象學說是關于人體臟腑功能的學說。古人雖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視之。”(《靈樞·脹論》)但又認為“藏府之在胸脅腹里之內,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對于整體性和運動性的強調,使得中醫學未從解剖入手,分析人體的結構、成分,而是以極簡單的解剖為基礎,構造出了以象為內容的有機的學術體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醫是以現之于外的象來把握藏之于內的臟的,即“執其見功處見其形”。對此《靈樞·順氣一是分為四時》中論述道:“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而《素問·六節藏象論》對心的描述是這樣的:“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其它四臟與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學中的有一定形態結構之心,而是一系列相關的生命活動的表現在人腦中形成的綜合的象。它不具有實體性,如果非要與現代醫學解剖相比較的話,與之對應的是多個系統、器官、組織及其功能。

關于經絡學說,《靈樞》對十二經脈循行起止的描述往往給人一種錯覺,使人覺得確有這么一個經絡系統實體存在,其實并非如此。首先,古人不可能由解剖發現經絡,因為即使是現代人用最為精密的儀器和最先進的技術也未能找到經絡,更何況古人?古人是從不重視用解剖手斷來認識事物的。其次,經絡是與五臟六腑密切聯系的。中醫的臟腑并非實體器官,而是一組生命活動綜合之象,所以很難解釋經絡是實體組織。第三,《靈樞·九針論》有:“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氣,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如以實體理解,經絡則須是一有氣有血的龐大管道系統,這是難以想象的。最后,運行于經絡之中的是氣,《靈樞·營氣》中說:“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隨,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所以,所謂經絡的實質即是在人體中不斷運動著的氣。而氣本身就是人體生命運動之象。《靈樞》對經絡形態的描述即是對這一運行軌跡的描畫,而非實有其物。至于古人是如何感知這一軌跡的,則可能是長期針灸實踐的積累,也不乏出自內修者的體驗的可能。總之,由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經絡就是在人體中不斷運動著的氣的軌跡,是人體生命活動所表現出的象。

關于精氣神理論,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其中一些僅有指象的意義,如:營、衛、三焦、神等,它們不具有實體特征,只能意會,這是容易理解的;而另一些概念,如精、氣、津、液、血、脈等都有其實體物質,但這些名詞在多數情況下又都是一種象。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靈樞·決氣》)這就是說,人體的總的生命活動之象是氣,而這種生命活動又有不同特性,這樣又形成了不同的更低一級的象。精只有在少數情況下表示生殖之精,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則是用來形容對人體有用的、極為珍貴的、非常細微的物質,是精微、珍貴之象。對氣的描述《靈樞·決氣》云:“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這是與精、津、液、血、脈并稱的氣,顯然也是象。而中醫的津液雖有特指,如汗、唾、尿、涕、淚等,然《靈樞·五癃津液別》有:“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為液。”又統稱一切液體狀的物質。在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認識過程中,津液同血、脈一樣,多是指象,如講津液受寒,聚沫則為痛,這里的津液只能以象會意。同樣,當我們描述血虛的時候,并沒有說血的總量有所減少,也不是西醫的貧血,而是一系列生命活動失衡的綜合之象。還有,當我們說經脈空虛或經脈閉塞時,也非指某一血管空虛或閉塞,而是指象,如此等等。轉貼于

3、中醫診斷是以象為對象、內容、結論的

不同于西醫,中醫對疾病的診斷講求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它不是通過生理、病理、化驗、影象、解剖等手斷對疾病進行認識,而是通過對人的氣色、神情、體態、氣味、聲音、脈象及生活習慣、環境等的了解,對人形成整體的印象,以察其生命活動的失衡之處。對于整體性和活動性的強調,使得中醫診斷的對象不是疾病,而是人,不是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組織或生物體,而是人的整體的生命活動所表現出的象;其結論不是某種病菌或病毒,而是人體生命活動平衡的偏離所表現的象。西醫診斷的結果力求準確、精細、具體,有可視性或可測性;而對于中醫,診斷的結果總是某種整體的、綜合的象,雖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仍有很強的操作性。所以,對于很多自我感覺已經非常明顯,但各種儀器都不能檢查出病因的病人,西醫往往認為沒有病,或歸于臆癥;而中醫則能通過對其生命活動之象的考察,洞明其偏性,得出一個以象為內容的診斷,給以治療。

中醫的診斷有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之說。對于望而知之的追求正說明了象對于中醫診斷的重要性。在診斷過程中,望、聞、問、切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形成某種特定的象,最典型的是望診和脈診。望診的每一項內容都有特定的含義,這種含義并非邏輯的推理,而是中醫先輩們長期以來對于人體外在表現的領悟,即象。如“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闕庭,五官在于下極,五臟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靈樞·五色》) 又“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同上)以上并非任何分析、解剖所得,卻是對人體機能活動綜合把握的象。在望診各項內容(包括面部神色、行為舉止、環境等等)所得之象的基礎上,中醫會形成更為概括的象,望而知之便是由此而得出。中醫的脈診更是取之以象,故稱之為脈象。《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中有:“色脈與尺之相應,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這是多么生動的有關脈診指象意義的描述。所謂洪、大、細、數、弦、代、澀、滑等,都各辨其象,只能形容、體會,非言語所及也。《素問·脈要精微論》中的:“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等所描述的脈象與疾病之間的關系更非以象會意不可。聞診和問診也都有相似之處,在聞和問之后,中醫會綜合所得之信息形成一整體的象。四診合參則是將四診之象再進行融合,最終得一更為完整全面之象,是人生命活動在目前時刻的綜合把握。

4、中醫所辨之證即是象

中醫辨證包括六經辨證、八綱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無論用何種方法,所得之“證”均為對病人現階段狀況綜合認識的象。如《傷寒論》對太陽病的描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顯然是在對疾病的深刻的了解之上得出的綜合的象。在八綱辨證中陰、陽、寒、熱、表、里、虛、實各自為一獨立的象,在具體應用中,其中幾項相結合,形成更為綜合的象,如:里實熱證、表虛寒證等。衛、氣、營、血、三焦都是用來表示人體部位的名詞,它們同樣是一定的象,而非具體的解剖定位。依具這樣表示部位的象來辨疾病的深淺、進退、及當時疾病的特征,所得之結果必然是象,茲不贅述。

5、中醫治療用藥理論是以象為內容的

中醫治療標準講究以平為期,所謂:“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這不正是象嗎?中醫的治療原則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等等,其中的寒、熱、微、逆、甚……等,都是象。而“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療方法也是由象而出的。

中醫對藥物的認識也是從象而來的。中藥理論講的是四氣五味,即溫、熱、寒、涼及苦、辛、酸、咸、甘,其中的每一項都不是人對溫度或味道的感覺,而是相關藥性的綜合之象。對中藥的運用,中醫方劑學講求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在此處,君、臣、佐、使不是象又是什么呢?

除以上的幾個方面,我們還能從其關于養生、運氣的論述中看到象對中醫學的重要性,茲不贅述。總之,由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整個中醫的學術體系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

四、中醫唯象理論的意義

中醫這一唯象理論體系既沒有解剖基礎、實驗方法,又沒有明確的概念、邏輯的推理,更沒有客觀化的原則,對于經典中的描述也不能給出統一的解釋,對其理解也會因人而異,如此等等,都是因為其體系是由有中國特色的象構成的。也正因如此,標榜科學性、客觀性的現代人對中醫或不理解,或無從學起,或盲目指責。在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對世界的認識是多層次、多方面、多途徑的,不能盲目的認為只有西方式的才是好的,才是正確的,才是先進的,而中國古老的被實踐檢驗了兩千年的中醫理論只有被西醫證明后才給予承認。在現代科學的前沿領域中,不穩定性和漲落在從宇宙學到分子生物學的所有存在層次上產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過程物理學及不穩定系統的物理學表達及測不準原理的發現,使現代科學將與牛頓、愛因斯坦為我們描繪的那個無時間的、非動態的、確定性的世界告別。這一結果,將西方科學拉近了中國哲學,更強調了主體與對象的互動。現論物理學家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寫道:“只要我們涉及活物質的結構,我們就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它是以不能還原成通常的物理學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種‘新的力’或某種類似的東西支配著活的機體中的一個個原子,而是其結構不同于任何我們已從試驗室研究中認識的東西。”[3]在這一點上,“執其見功處見其形”的唯象理論體系非但不落后,而且具有其勿庸置疑的超前性。這并不是國粹主義,而是對中醫學理論的客觀評價。

總之,中醫學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象對于中醫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要學習中醫、研究中醫、發展中醫不從象入手,不以象會意將是不得要領的。

參考文獻[1] Filmer S.C.Northrop,《東方直覺的哲學和西方科學的哲學互補的重點》(The Complementary Emphases of Eastern Intuition Philosophy and Western Scientific Philosophy),見《東方和西方的哲學》(Philosophy,East and West),C.A.Moore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46年版,第187頁。

[2]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