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的方法

中醫的方法

時間:2023-07-06 17:15: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的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的方法

第1篇

【關鍵詞】中風;中醫;治療;分析

中醫所稱的中風即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2006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了“全世界腦血管病死亡地圖”,中國以全國每年150萬人的死亡率而位居該圖榜首。中風的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復發率都非常的高,并伴有肢體麻木或癱瘓、失眠、失語、大小便失禁、癡呆、流涎不止等后遺癥發生,成為中醫治療上的一大難治病癥。中風分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兩種類型,是由于身體內部陰陽失調、正氣不足、氣血逆亂、內風旋動-引起大腦出血或缺血現象。中醫藥積聚了我們祖先數千年來與自然抗爭、與疾病搏擊的智慧經驗,它對中風具有明顯的調理改善效果,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現對目前幾種常用于中風干預治療的中醫臨床方法做一認識和分析:

1癥狀與方法

中風的治法抓住風、火、痰、瘀、虛等病機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要點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治療法則,即所謂的辯證論治療法。按中風醫治的角度分為兩類,一個是以中風各期治療目的不同而分期治療治療,稱為分期辯治療法;一個是直接按中醫分型而不考慮分期對治療效果的影響,稱為分型辨治法。

1.1分期辨治法分期就是將中風劃分成急性、偏癱、恢復期三個時期,分別使用辨證論治。

1.1.1出現風、火、痰、瘀等標實癥狀的為急性期對患者用藥時要注意以清肝息風的藥物為宜,還要結合降逆止血的藥物,達到扶正固脫、陽氣潛回的目的。其中急性期又分為中臟腑與中經絡,中腑臟應以閉證、脫證分別治療,中經絡應以實證、虛證分別治療。

1.1.2出現血瘀氣短、四肢麻木等現象的為偏癱期其中偏癱期的患者又分為屬虛證患者和屬實證患者,屬實證患者,要注意用以平肝化痰、調理經絡、活血化瘀的藥物為宜;屬虛證患者,要注意進食補陽益氣、活血能絡的藥物為好。

1.1.3出現虛實相雜或體象虛弱現象的為恢復期,此期要重視對肝腎的保養,宜使用補腎養陰、滋腎養肝、通竅活絡、化痰開竅的藥物治療治療。

1.2分型辨治法又叫直接辨治法,是指不考慮分期帶來的影響,直接依據中風癥狀結合中醫辨證,得出中風原因和選出合適治療方法。此法可細分為益氣活血通絡法、通腑泄熱法、平肝潛陽法、醒腦開竅法等。

1.2.1益氣活血活絡法患者因“因虛致瘀,筋脈失養”而發生腦卒中,經脈絡道淤滯不利,阻塞不通,臨床表現為手不能握住東西、腳不能行走,嚴重的出現半身不遂癥。治療時要以益氣活血為主,先通經活絡,再溫筋養血,還可配合針灸、推拿等物理療法使經絡暢通。

1.2.2通腑泄熱法身體氣機失調嚴重,導致中焦阻塞、胃腸運轉受障,出現熱氣積聚肺部無處宣泄癥狀,應結合上行下通的方法,先清熱氣,再通六腑,所以要結合使用通腹瀉熱、軟堅散結、和胃止嘔、順氣排污的藥物。要是患者體制過于虛弱,出現口干舌燥和腸道干燥排便困難的癥狀,可合理使用益氣養陰的藥,實現潤腸通便理氣,排除身體內的熱氣。

1.2.3平肝潛陽法由于平素肝火旺盛,導致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而使肝陽上亢、氣血上涌、擾亂陽氣而導致中風。臨床表現為眩暈耳鳴,伴有頭痛腦漲、脈弦等。對其進行治療時一定要慎重用藥,宜用調理陰氣平衡的藥物以潛陽,降逆瀉火以控制陽氣回升,舒筋脈。

1.2.4醒腦開竅法此法主要用于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痰熱內封與臟腑不能通竅的患者。中風后患者容易損傷腦絡,導致失明或癡呆。用藥宜針對醒腦開竅、活血散結。分清病因偏陰或偏陽,制定用藥劑量且要配合養元補氣的食品一起服用。

2結論

中醫藥干預治療中風的方法多種多樣,且針對性強,一癥一藥,治療效果明顯,很好的發揮了中醫藥治療中風及其后遺癥的傳統優勢,但療程較長,見效速度緩慢,相關人員應該重視對藥材劑量改變方面的研究。經過多次臨床研究分析,中醫誘導治療在活血通絡、熄風祛痰方面功效顯著,分期辯證治療過程中,沒有發生不良反應,對心、肝、腎、造血系統等均未出現毒副作用。說明采用中醫治療中風能準確辯證發病機理,療效確實可靠,效果明顯且安全有效。在發病早期如果結合應方藥、針灸、推拿等方法一起治療,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為積極探索改善中風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林心君,梁暉.急性腦梗塞辨證分型與血脂及神經功能缺損的關系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10):2163-2166.

第2篇

關鍵詞: 中醫方劑; 中醫藥方; 圖集; 數據結構; 領域本體; 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2)11-26-02

Conversion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and atlas

Lan Haohui

(Zhejiang Songyang County financial local taxation Bureau, Lishui, Zhejiang 323400,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on data mi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 vital combination of abundant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based on TCM theory, using knowledge discovery technology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theory and rule of Chinese medicine effective component, mechanism,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tlas, as a classic data structure, is used in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complex data structure. The modeling technology of atlas is discussed and the conver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tlas is implemented.

Key words: the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atlas; data structure; domain ontology; database

0 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將中醫的相關知識合理地轉換為圖結構,從而為進一步利用圖結構對中醫的潛在知識挖掘做好準備。本文內容涉及到對中醫方劑的提取方法和提取后的數據在數據庫中存儲的方式,以及這些存儲內容中的關系計算和圖結構的建立。

1 中醫數據

在取得中醫醫案后,先對文本進行初步的處理(主要是應用最大匹配算法(正向和反向)對中醫醫案進行初步的分詞),然后對處理過的句子進行自底向上的句法分析,利用中醫領域本體進行排歧處理、同義詞識別和未登錄詞的識別,得到最優分詞序列。分詞框架如圖1所示。

1.1 分詞算法

最大匹配算法(正向和反向)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每次取最長詞,得到切分結果。正向匹配算法可分成五個步驟。

⑴ 待切分的漢字符串s1,已切分的漢字符串s2(s2初始串為空)。

⑵ s1如果為空串,轉⑹。

⑶ 從s1的左邊復制一個子串w作為候選詞,w盡可能長,但長度不超過最大詞長(一般為7個字長)。

⑷ 如果在詞表中能找到w,或w的長度為2,那么將w和一個詞界標記(“/”)一起加到s2的右邊,并且從s1的左邊去掉w,轉⑵。

⑸ 去掉w中最后一個漢字,轉⑷。

⑹ 結束。

[開始] [最大匹配算法][自底向上句法][優化后的詞語][同義詞識別][歧義處理][未登錄詞識別][結束] [詞庫] [本體庫]

圖1 分詞框架圖

算法包含兩重循環:外循環是從輸入串中復制后選詞w,內循環是用候選詞w去匹配詞表中的詞。

反向最大匹配的是:每次從漢字符串的右邊取一個候選詞,候選詞不止一個漢字而且在詞表中查不到時,將它最前面的一個漢字去掉。

1.2 本體的應用

本體是共享可重用的概念集合,利用本體捕獲自然語言的語法知識,確定該領域內共同認可的術語(概念),提供人和機器對該領域知識的共同理解,并給出這些概念之間相互關系的明確定義。所以,本系統分析和建立了分詞階段所需要的定義。

中醫領域本體是指應用本體論的基本方法,通過中醫概念提取、關系提取,把中醫知識體系中的名詞術語抽象為一組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的理論和方法。中醫領域本體是主要用于描述中醫領域知識的專門本體。它給出了中醫領域實體概念及相互關系、領域活動以及該領域所具有的特性和規律的一種形式化描述。

中醫領域本體的構建是由中醫領域專家通過分析中醫概念術語間的語義關系和中醫辨證論治的層次關系,完成中醫辨證論治基礎本體的構建,并給出中醫知識的共享模型的明確的形式化規范說明。中醫領域本體 (本系統中的中醫領域本體雛形) 的構建過程如下:

⑴ 確定概念,添加本體中的概念;

⑵ 建立概念之間的關系。

第3篇

關鍵詞:腎病綜合征;水腫;蛋白尿;中醫護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R6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000-00

腎病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腎臟疾病,是一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腎小球病變的臨床綜合征,以高度水腫、大量蛋白尿、高膽固醇血癥、低蛋白血癥為臨床特點,在中醫中歸屬“水腫”范疇[1]。西醫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并聯合環磷酰胺、環孢霉素等免疫抑制劑,能夠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復發率高、不良反應大。本科采用中醫護理的方法,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的療效,現回顧分析46例腎病綜合征患者的護理資料,總結中醫護理方法的要點,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調查對象為2008年3月~2010年3月本院收治的46例腎病綜合征患者,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齡16~76(42.4±6.3)歲;病程2個月~3年;所有患者診斷符合《內科學》中擬定的腎病綜合征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施護,中醫藥內服及外用,同時結合針灸按摩等方法。

1.2 中醫護理方法:激素治療腎病綜合征的療效已經得到廣泛認可,但不良反應也比較明顯。中藥能夠有效預防繼發性感染、腎功能損害、水鈉潴留等激素相關的不良反應。中醫藥配合激素治療,以滋陰清熱法為主,隨證加減,能夠提高療效同時減低不良反應。中醫理論進行辨證分型,激素治療的初始階段宜用滋陰降火法,激素減量階段宜用滋陰補腎法,激素維持階段宜用強效補腎健脾藥物。中醫護理的重點在于預防控制感染、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用艾灸輔助治療水腫、足底按摩保持血壓穩定、調整臟腑功能、辨證施食。

1.3 效果觀察:中醫護理前(入院時)、護理6個月后測定血漿白蛋白含量、24小時尿蛋白定量。

1.4 統計學方法:用SPSS 10.0軟件進行t檢驗,P

2 結果

46例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水腫,測定血漿白蛋白含量為15~26(20.83±2.08)g/L,24小時尿蛋白含量為3.70~9.61(4.29±0.41)g;中醫護理6個月后,測定血漿白蛋白含量為26~52(38.30±4.18)g/L,24小時尿蛋白含量為2.07~3.85(2.59±0.23)g;護理后,血漿白蛋白含量明顯高于入院時(P

3 討論

3.1 中醫護理預防感染:單純激素治療極易誘發、加重感染,導致潰瘍。中醫護理加強預防感染,按照中醫理論的觀點,認為肺主氣,患者自身正氣與所處的環境存在密切關聯,因此,中醫護理應保持環境整潔舒適,盡量減少探病人次可防止呼吸道感染,良好的休養環境有助于患者恢復正氣,驅除外邪并促進病情好轉。對于能夠活動的患者,應盡量鼓勵其出戶外運動,做緩和運動(如打太極拳、散步等)可提高自身免疫力[3]。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每天按時清潔口腔及皮膚,使用中藥漱口液清潔口腔。如果發生口腔感染可外用口腔粘膜潰瘍粉,發生皮膚感染者,可外用滑石粉控制感染[4]。

3.2 水腫的中醫護理方法:腎病綜合征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水腫,消除水腫可避免皮膚發生潰瘍導致病情惡化。中醫理論認為水腫是由于腎陽不足、水寒泛濫所致,中醫護理原則為補益腎氣。在服用補腎利濕中藥的基礎上,水腫較為嚴重的部位可外敷六一散或紅花酒精等,防治皮膚潰破。用艾條灸腎俞穴,1次/d,具有補腎的功效。

2.3 保持血壓穩定的中醫護理措施:利尿劑是常規治療方法之一,但是有報道指出[5],嚴重低蛋白血癥者使用利尿劑會引起血容量不足,進而誘發性低血壓、暈厥、休克等不良反應。足底腎區按摩可改善眩暈癥狀,1~2次/d對患者足底腎區進行按摩有助于保持血壓穩定,預防高、低血壓。

2.4 中醫飲食護理:根據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特征及病理特點,中醫膳食護理主要針對水腫及營養不良。適當補充蛋白質有利于提高血漿蛋白,選用鮮牛奶、精瘦肉等優質蛋白含量高的食物。限制脂肪攝入,減少食用高膽固醇食物。水腫嚴重、血壓增高、尿量減少時應控制鈉鹽的攝入,水腫消退后可適當放寬限制范圍。根據病情的變化給予中醫辨證施食:脾腎兩虛者飲食注重調理脾胃、健脾益氣,可食用生姜紅棗湯、人參粥、黃芪燉雞湯等;溫熱內蘊者注重清熱、利尿、消腫,可多使用冬瓜、紫菜、海帶、番茄等寒涼利尿之品;本病后期可出現瘀血阻滯之證,可選用黑木耳、冬菇、豆制品、小米等具有抗凝、降血脂功效的食物。結合針刺胃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可達到健脾、和胃、助消化的目的。

總之,在腎病綜合征的不同階段常表現為不同的中醫證型,中醫護理方法注重辨證調護,給予細致的病情護理及飲食護理,有利于促進病情的恢復,中醫護理方法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冉茂艷,沈光嬋,孫雯,等. 腎病綜合征409例中醫證侯回顧[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5):119-120

[2] 李小會,謝桂權. 290例原發性腎病綜合征中醫證型分布及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 遼寧中醫雜志,2011,38(4):616-618

[3] 邵偉. 慢性腎臟疾病醫院感染的特點及預防措施[J]. 天津護理,2004,59(1):33

第4篇

關鍵字:中醫腫瘤學科;中醫藥;治療方法;

一、腫瘤治療的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各種污染源大大降低的環境質量,甚至出現了霧霾等惡劣天氣現象,越來越不利于人類生存,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一直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通過大量臨床觀察得出,中醫療治療方法在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預防腫瘤復發和轉移、放化療的增敏減毒等方面均展現出其不可小覷的潛力。

1. 1. 現代醫學治療

關于腫瘤治療,現正處在綜合治療的時代,當今的標準治療方案包括在血證醫學指導下的個體化綜合治療,其主要治療策略建立在對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的評價、體力狀況評分、臨床分期、病理類型特征的基礎之上,大部分采用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這一治療方案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大部分臨床早期患者通過此方法治療成功,但即使是這樣,現代醫學總體治療的有效率在30%到50%之間,換言之,一半以上的患者依舊無法治愈,腫瘤治愈率仍很低。針對術后復發、轉移患者和中晚期患者的治療效果比早期患者還要差些,而且最主要的是在近些年里治療的進展越發緩慢。綜合當下基本情況,探求新技術、新觀念、新理論已然迫在眉睫。

通過對近三十年的臨床經驗的總結,筆者認為,腫瘤患者的治療大體上氛圍四個階段:圍手術期、輔助放化療期、隨訪觀察期和晚期姑息治療期。此外,現代醫學治療存在“一個盲區,兩個弱點”。“一個盲區”是指現代醫學對隨訪觀察期的腫瘤患者一般只觀察而不治療,事實上這個階段的腫瘤復發率高達50%到70%;“兩個弱點”是指晚期患者易出現諸如癌痛、癌熱、惡液質、骨相關事件等并發癥和放化療期患者的毒副作用影響其治愈率。

1. 2. 中醫藥治療

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是我國治療腫瘤的特色之一,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其療效顯著。查閱相關文獻得知,我國60%以上的惡性腫瘤患者同時接受了現代醫學治療法和中醫藥治療法。,中醫藥治療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但其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卻爭議不斷,中醫藥腫瘤治療的作用被恣意夸大,有些人甚至提出用中醫藥替代現代醫學治療;相反的,也有一些人提出廢除中醫藥,認為“中醫不科學”,這些顯然對中醫藥治療缺乏全面客觀地認識。目前階段中醫藥雖然在腫瘤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但還沒有一個能與現代醫學共通的理論產生。事實上,盡管中醫藥在腫瘤治療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視,但至今還沒有一個能確定僅用中藥就能治愈腫瘤的證據,目前還只能與其他治療方法配合使用。

在中醫上普遍認為,腫瘤疾病的產生是由于人體全身機能狀態的失衡所致,在治療方面強調辨證論治。

二、中醫藥治療在各階段的特點

中醫藥治療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其辨證分型論治,比如說乳腺癌的治療主要以肝郁為主、胃癌的治療主要以脾虛為主等,“穩定病情、帶瘤生存”也是現在醫學治療癌癥的一大特色,治療過程中很少或基本上不能根治消除癌細胞。中醫藥治療和現代醫學治療最根本的區別在于中醫治療后腫瘤體的縮小程度緩慢不夠明顯,但其優勢在于對自覺臨床癥狀有很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很大提高,盡管短期抑制效果不夠明顯,但從長遠角度來看穩定性較好。在整體療效上來看,中醫藥腫瘤治療更側重于從患者整體上改善和調控患者的身體病情和生活狀況。中醫藥治療有效的彌補了現代醫學治療中存在的“一個盲區,兩個弱點”的缺陷,中醫藥通過調體、辨證治療來改善患者的體內環境,增強患者抵抗力,有效的降低了腫瘤復發和轉移的可能性,在這一方面中醫藥治療效果顯著,在這一方面有關中醫藥的研究也相對較多。

在整體治療方面,除了部分晚期地行為評分的腫瘤患者外,我們建議患者不要只接受中醫治療,還需要接受綜合治療,包括放化療、手術等,主張進行分階段治療。在圍手術期,中藥的條例可以理氣健脾,提高病人對手術的耐受性,提高免疫能力,促進術后恢復,為后續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輔助治療期主要應用的治療方法包括放化療、免疫、生物靶向、中醫藥等,化療期間中藥疏肝、理氣、和胃的調理可以有效的增敏減毒,通過一系列臨床干預研究和動物實驗我們得出,在這個階段放化療等現代醫治手段明顯影響著患者的中醫征候變化,這一點表明,化療藥物嚴重加重或導致了患者脾虛。在隨訪觀察期,中醫藥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主要控制中醫臨床癥狀、調節患者體質、提高生活質量。通過扶正祛邪的中藥調理,降低腫瘤復發和轉移的幾率,延長無瘤生存期。在晚期姑息治療期,最好以中藥治療為主,扶正與祛邪并用,積極控制疾病,增強生存能力,延長生存期。整體而言,需要做到現代醫療治療為主,中醫藥治療輔助,還要注意“兩個綜合”的應用,即中藥靜脈制劑與中成藥與中醫湯劑的綜合,中西醫的結合。

綜上所述,中醫藥在腫瘤治療過程中主要有以下特點和優勢,首先它的“以人為本,帶瘤生存”的觀念與近現代醫學中所提倡的“個體化醫療”觀點很相近,其次它在放化療過程中的增敏減毒作用不容忽視。中醫藥在治療過程中的作用在不同階段也是不一樣的,我們提倡一現代醫學治療為主,中醫藥治療為輔的治療模式,但輔助治療也是整個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三、中醫藥治療的研究思路

經典腫瘤學的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初被加拿大籍腫瘤學專家Schipper教授上升到一個新的認識高度和層面。他認為發生腫瘤癥狀不是人體細胞丟失所致,而是打亂了細胞間調控和信息傳遞的能力;細胞發生癌變是由于細胞調控失常,是環境和少數基因變化的結果;致癌作用是一個連續統一體并且存在逆轉的可能。從這一新觀念來看,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如果癌細胞過度殺傷就會導致機體本身內環境的失衡,機體正常反應受到破壞,這樣更加惡化了原本就已處于失衡狀態的機體,調控能力更加紊亂,反倒更加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因此,對腫瘤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絕不是完全消滅癌細胞,我們更多的應將治療重點放到機體的反應性中來。所謂“帶瘤生存”的原因便在于此。

下面簡單介紹幾種中醫藥腫瘤治療的研究思路。

3. 1. 重視證型的標準化

中醫治療腫瘤疾病的基礎在于辨證論治,證型標準化的研究重點應在于對生存質量的評價,確立量化指標的主次關系體系。

3. 2. 重視腫瘤穩定性

腫瘤治療的患者多處于中晚期,結合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醫治特點,其近期醫療效果評價不應再著重強調瘤體癥狀的緩解程度而應重在評判腫瘤癥狀的穩定性上。

3. 3. 注重群體觀察總結規律

中醫藥治療是一種臨床經驗的積累,盡管個體之間存在差異,醫務工作人員在平時對腫瘤患者應多多觀察總結,從群體角度出發,對病情進行分析,總結出適合中醫腫瘤有效治療方法的內在聯系以及規律。因此,為保證規律的可靠性,應該綜合評判患者的生存質量、近期療效以及遠期生存。

3. 4. 開展二級預防

從目前的醫學水平來看,尚未完全弄清癌癥病產生的根源,因此針對具體病情進行一級預防是有很大難度的。一般情況下,細胞癌變不是一蹴而就,在發生癌變之前往往會經歷很多年的病變演變過程,如果能夠較早的識別出即將發生癌變的細胞并控制其癌變的發展方向,這對于二級預防的開展工作意義非同小可。而相比于西醫,中醫在細胞癌前病變階段的治療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目前醫學界已經發覺到中醫的這一潛力并已經開展的多項有關方面的研究。

3. 5. 加強中醫藥腫瘤治療研究

目前醫學研究報告已得出藥物作用很難修復腫瘤已突變的DNA,但在相關基因翻譯、轉錄、復制中起到了較好的調控與干涉作用,因而提高了自身細胞因子基因或機體抑癌基因的表達能力,從這一角度來看,中藥治療恰可以借鑒藥物治療的這一特點。中藥治療的優勢之一在于中藥成分復雜,當同時有多個基因需要調節時,中藥比單一成分的藥物能更好的調控相關腫瘤基因的表達。加強中醫藥腫瘤治療的相關研究有助于發現并揭示其腫瘤獲效的整體調控機制,并為抗腫瘤新型藥方的開發和研制提供有力的證據,篩選出適合腫瘤治療的中醫新藥。

四、對中醫藥治療相關問題的探討

4. 1. 對于中醫科學性的爭議

筆者認為,無論從科學認識方法的發展趨勢來看,還是從科學的內容本身來看,中醫學都是科學的。這是一門引領人們認識世界的科學,是對理性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而且他的思維方式和認識方法都符合理論和辯證思維的要求。從發生學的角度講,現代醫學與中醫學的產生環境不同,中醫學的科學性只能從實踐的有效性角度來評判而不能簡單的根據現代醫學理論來評判。時間的有效性是根據它的可檢驗性和可重復性得出。中醫藥治療疾病是辨證論治,強調人與社會、自然是統一的整體。在中國幾千年的一直實踐中,證型不斷被重復并通過中醫藥療法體現,也就是說中醫學具備可重復性和可檢驗性,因此得出結論,中醫學的科學性不可撼動。

4. 2. 中醫腫瘤的科研系統化

中醫學作為傳統醫學,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后臺整體認識,在技術上必須加以改進,學術方法上的革新與改造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都需要整體科學方法學。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證型標準,這對中醫療效評價和臨床規范造成了影響。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之上,要想更好的提高醫治效果,需要研究出新的技術方法,糾正在中醫治療方面的認識偏差。在治療過程中依據患者病情不斷調整治療方法,將有確切效果的中醫腫瘤治療規范化,不斷驗證與優化,加快中醫腫瘤的科研系統化進程。

4. 3. 中醫腫瘤治療學科建設

獨特的理論、團隊的建設和技術層面的支持是學科建設的核心,要想完成學科建設,需要有敢于創新的勇氣去研究出新的中醫學理論。在現代中醫的發展中,現代科學技術是的中醫發展的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也就是之前所說的在發生學方面產生了變化。因此結合當前實際來看,中醫學的發展需要一批受過高等教育培養和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高素質人才作支撐,需要操作能力強、懂得中醫思維方式、并有一定的臨床經驗的掌握中醫學科核心技術、素質精良的人才隊伍。

五、結語

在治療腫瘤的全過程中,我們提倡中醫全程介入,輔助治療,現在中醫腫瘤學科建設和中醫中立科研系統化建設均已起步,隨著科學的進步,會吸引更多同道中人參與其中,中醫藥治療腫瘤的前景也將更為廣闊。

參考文獻:

[1] 杜麗華,胡慧菁. 談中醫治療腫瘤[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0(17)

[2] 朱穎,殷東風. 中醫藥提高腫瘤患者生存質量的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 2006(08)

[3] 鄒璽,劉寶瑞,錢曉萍. 中醫藥治療腫瘤的療效評價標準的探討[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5(04)

[4] 儲大同. 腫瘤中醫藥治療評價標準的新共識及其啟迪[J]. 中國處方藥. 2004(08)

[5] 于曉原,高巧梅,牛進寶,李高中,韓穎.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綜合治療中的倫理價值[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10(06)

[6] 林吉品.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作用機理探析[J]. 光明中醫. 2009(02)

[7] 李忠,劉耀,李潔,尤玉琢,黃佳琴,李文明. 中醫腫瘤學科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路[J]. 中醫學報. 2010(01)

[8] 胡兵,安紅梅,沈克平. 中醫腫瘤辨證抗癌與科學抗癌[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09(12)

[9] 劉永衡,孫桂芝. 談中醫藥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作用和體會[J]. 環球中醫藥. 2009(05)

[10] 李叢煌,花寶金,林洪生,侯煒,關天宇. 中醫治療惡性腫瘤療效評價研究的現狀及思考[J]. 北京中醫藥. 2010(03)

第5篇

    1.用現代醫學理論講解中醫理論的必要性

    以普通感冒引起發熱為例,西醫對此的解釋是,發熱是人體在發熱激活物的作用下產生內生致熱源細胞,從而產生和釋放內生致熱源,作用與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節點上移,進而產熱增加和散熱減少,最終引起體溫升高。中醫對此的解釋是是外邪(主要是寒邪)郁閉毛孔,衛陽不能達于肌表溫分肉導致惡寒,衛陽不能宣發,郁而化熱,故發熱。同樣是一件事情,中西醫解釋完全不同,相比來看,西醫的解釋更加客觀、明了、直接,對于接受西式思維慣了的人來說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而中醫的解釋則非常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初學中醫的大一學生往往課下反應聽不懂,學了一個學期之后,依然對中醫感到很迷茫。甚至很多人學習中醫幾年,仍然覺得對中醫還是一知半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固然有中醫難學的因素在里面,筆者認為更多的還是教學方法的問題。如果能夠用比較容易接受,更加直觀的西醫理論去講解中醫理論,把抽象的中醫理論轉化成形象的、具體的現代知識,應該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掌握中醫知識,中醫院校的教師教授中醫課程的效果也會提高。

    2.中醫理論體系與現代醫學理論體系差別巨大的原因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提到,“在自然科學的歷史發展中最先發展起來的是關于簡單的位置移動的理論,即天體的和地上物體的力學,隨后是關于分子運動的理論,物理學,緊接著幾乎合它同時而且有些地方還先于它發展起來的,是關于原子運動的科學,即化學”。由此可見,中西方文明發展的過程是類似的,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宏觀走向微觀。中國在古代取得了燦爛的文明,當時較之世界也處于領先,然而現代科學卻產生于西方。同時,也產生了現代科學的一個分支,即現代醫學。而中醫理論在從宏觀走向微觀的時期,受當時科學水平以及其他政治原因與西醫從此分道揚鑣。因此,造就了今天中醫這個非常有特色的理論體系。今天看來,中醫理論的知識構架和西醫表面看起來差別巨大,中醫理論非常抽象、難懂,但因為中醫臨床治療的效果卓越,而且這種效果具有可重復性,所以造成了中醫一直被有些人詬病不科學,經驗主義的同時又長期和西醫并存,屹立不倒,并愈加繁榮的這樣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現象。也就是說,中醫并不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觀病例,缺乏的只是更加科學、更加現代,更加通俗易懂的解釋手段。而現代醫學的理論恰恰可以為解釋中醫理論而服務。

    3.用現代醫學理論講解中醫理論的可行性

    筆者認為用現代醫學理論講解中醫理論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因為盡管中醫理論與西醫理論表面看去差別很大,但中西醫研究的問題是一致的。古人也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疾病產生的原因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只是限于當時的哲學水平、科學水平并未給予準確的、微觀的,直觀的,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釋。但是中醫所表達的對象和西醫是一致的,都是人,說明的問題也是一致的,只不過解釋不同。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做的,是用西醫更加直觀,準確的理論去解釋中醫。或者說,讓學生明白中醫所說的一個問題,在現代醫學中是什么樣的問題,古人想表達的是什么。我們要做的是在課堂上加上一個“中醫理論轉化成西醫理論”的這樣一個“翻譯”工作。筆者在課堂上曾做過實驗,比如解釋“傷寒”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根據中醫理論來闡述,認為寒邪通過人體肌表進入人體,從而引起人體生病。此種解釋抽象、牽強,當學生問起古人如何觀察到寒邪進入人體肌表時,教師往往無言以對,只能說這是古人的一種猜測。這樣不但不能給學生做出合理的解釋,同時也會發現學生多數表示不可理解,或者難以信服。而用現論去解釋,如現代醫學認為,傷寒并不是真正被寒所傷,只是在溫度低的情況下,自身免疫力下降,平時潛伏在人體的對人體不構成傷害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此時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而致病,寒邪不過是一種誘因。古人由于觀察不到微生物,只看到了“天寒”人體易致病的現象,從而把現象誤當成了一種本質。按照此種解釋,發現多數學生很容易就明白其中道理。又如中醫提到“肝克脾”時,傳統解釋方法是根據中醫五行理論來進行推理,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所以肝克脾。此種解釋固然看上去很有中醫特色,但學生掌握起來也僅僅是死記硬背,強迫自己接受木克土的事實。而筆者用西醫知識,告訴學生,現代醫學的情緒刺激,會引起應激性的胃炎、胃潰瘍,也就是中醫所謂的“肝克脾”的其中一種情況時,學生會很容易地接受,并很自然的把中醫和西醫知識串聯在一起。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們普遍表示在沒學中醫之前,總認為中醫特別難學,而現在覺得中醫并不難學。學生們也逐步認識到,中醫理論很多是古人對正確的現象用錯誤的理論進行了錯誤的解釋。而這種錯誤的理論卻成了我們當今特有的一種理論體系。這樣學生們既不會抱怨中醫難理解,甚至是玄學,也不會苛責古人,反而會古人在當時的理論水平、科技水平下能創造出如此邏輯縝密的中醫理論而感到自豪。

    4.用現代教學方法講解中醫理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展望

    由于,中西醫理論體系的構建方式,以及中西醫文化的差別,決定了并不是所有的中醫理論都可以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解釋,比如中醫的方劑配伍理論,比如中醫的針灸理論,今天依然無法做出準確的解釋。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用現代醫學理論去解釋中醫的大部分理論,這種教學方式依然值得推廣。我相信用現代教學模式去教授中醫基礎課程,一定會使學生更容易的接受中醫理論知識,同時也會為未來中西醫更好的結合打下基礎。

第6篇

關鍵詞:課程改革;多元化;中醫美容技術;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美的需求日益強烈,醫學美容因此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中醫美容以其獨特的理論、安全、有效的方法、副作用少的優點而備受愛美人士的青睞,而成為醫學美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基于此,結合筆者所講授的 《中醫美容技術》,在教學過程中仔細思考、認真琢磨,考慮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包括中醫基礎、中藥、針灸、推拿、常見損美性皮膚病等,是一門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研究損美性皮膚問題的防治和損美性皮膚疾病的治療為基本目的的專業核心課程。但中醫理論以其抽象深奧,內容繁雜成為醫學美容學生學習中之難題,而諸多院校在教學中存在著授課從書本到書本,枯燥難學,記憶較難,學生缺少學習動力,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考完后就算結束,難以達到實際應用和熟練掌握的要求。

為了改革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本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廣泛運用于課堂,將所學與所用巧妙結合在一起,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此我談談筆者的體會和心得,拋磚引玉,希冀有助教學。

有學者認為:"多元化教學方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體現了學習者的主體性[1].在 《中醫美容技術》 的教學中,逐漸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體現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理念,依據內容特點不同,分別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設疑導入法、對比歸納法、圖例講解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等。

1 設疑引入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設疑引入法是指根據不同章節內容需要,引用歷史典故、謎語、以及生活常識等為本次課設疑,一般設在每堂課的開篇,旨在馬上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從而引發學習興趣,意在提高學習效果。如在講解中醫"藏象學說"時,通過引入"黑箱子",引導學生,在不打開箱子的情況下,如何知道里面是什么,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提示西醫是直接打開箱子,通過解剖研究臟腑,不打開箱子,通過外部的特征推測內部的情況,這就是中醫研究臟腑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表知里""以外測內",與西醫截然不同,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索,到底怎么去推測,從而本次課循著本線索學習,印象非常深刻。再如講"中醫四診"之前,引入"扁鵲見蔡桓公"和"扁鵲醫虢國太子病"兩則故事,引出望診、脈診內容,從而展開論述中醫診斷疾病的"四診",通過故事引入課堂內容,印象深刻,激發學習熱情。在講到損美性皮膚疾病如雀斑時,會找一位面部有雀斑問題的同學,先讓同學觀察她的面部皮膚,說出她的皮膚問題所在,繼而引出要講的內容,這樣的例子就發生在自己身邊,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然后讓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她的皮膚問題,同學興趣濃厚,就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 圖例講解法

圖示例是將較為復雜的課程內容用簡潔的畫圖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生對復雜抽象的問題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然后由圖示入手循序漸進的講解。這樣學生理解較為容易,能較快接受即將講授的內容。如在講解心主血脈功能時,我們通過四個觀察點以及生理病理特點進行講解,對比清楚,運用圖表法一目了然,簡潔易記。 (如下表1)

【1】

加以簡圖示之,則事半功倍。再如在比較中醫臟腑 (包括五臟、六腑、奇恒之腑) 的生理特點時,也采用了圖表法。 (如下表2)

【2】

3 歸納總結法

在中醫美容技術的教學中,大量運用歸納總結法教學,即按照學習內容的類別,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羅列,因中醫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編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訣,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勢必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學八綱辨證中的虛證時,將氣虛證歸納為"氣短乏力自汗出,納呆神疲脈無力";血虛證歸納為"眩暈心悸面黃白,肢麻舌淡脈細弱"易學易記,簡明扼要。如在講中藥"十八反"時,其中"諸參"是指代什么時,為學生們編了"原子彈殺人苦",分為為"元參、紫參、丹參、沙參、人參、苦參,將抽象化的理論變得活潑起來,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也較容易記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案例教學法

學生普遍認為中醫理論比較抽象深奧,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和掌握,要考慮從中醫學的學科特點出發,科學地應用案例教學法則不失為一個有效途徑。

我所說的案例教學,涵義較為廣泛,包括較深刻的正規的病例,如在講臟腑辨證時,引入案例:陳某,女,23歲,1996年4月25日初診。患者素體虛弱,稍進油膩則大便泄瀉。近半月來,自覺精神疲憊,乏力,自汗,納谷不香,脘腹脹滿,大便溏瀉,曾服數種西藥 (藥名不詳),療效不顯,今要求中醫治療。見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淡苔白,脈弱無力。

先引導學生思考,患者病位為何臟?再思考為虛證還是實證?如為虛證為何虛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一步步深入,最后辨證為脾氣虛證。通過自己思考,引起學習興趣,印象深刻。病例也可包括日常生活的例子,中醫學與其他學科不同,貼近生活實際,故筆者大量節選生活案例,形象化、生活化,易被廣大學生接受和理解。如在講"肝主疏泄"的功能時,疏泄過度,導致肝氣上逆,咳血、吐血、甚則死亡時,就引用了"諸葛亮三氣周瑜",因為肝氣上逆,周瑜吐血而死。因此,教師應該精選教學內容,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最基礎和較為難懂的部分,力爭將中醫學的精髓向學生講深講透。總之,案例教學使用的頻率,應該取決于該學科自身的教育目標,它在課堂上使用的頻率是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變化的。

5 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在中醫學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它使抽象難懂中醫理論變得生動具體[2],如在講望診、舌診和中藥等章節中的教學內容,如果用傳統教學方法授課,無論教師怎樣費盡口舌反復解釋,學生還是不知所云,一知半解。引入多媒體教學后,通過形象、生動的青、赤、黃、白、黑五色病人、舌診以及常用中藥圖片以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在課堂,變主觀為客觀,刺激學生感官,強化理解和記憶。另外,尚可運用動畫形式生動地演繹整個過程,如講解浮脈、沉脈、遲脈、數脈等脈象以及介紹經絡的循行路線時,采取動態模式形象地描繪出脈象的特征以及經絡整個的循行過程,生動而具體,理解和記憶容易得多。另外在講到損美性皮膚病時,運用多媒體圖片播放一些實際病例,如痤瘡、雀斑、肥胖等疾病時,典型的臨床表現一目了然,具體而生動,印象深刻。

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在中醫美容技術課程中的應用,達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為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培養中醫思維奠定堅實的基礎,用以指導中醫美容發揮重要的作用。朱熹有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來形容多種教學方法優勢互補和有機結合,學生接受種種不同的中醫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 脈象儀; 脈象傳感器; 脈象檢測; 加壓方法

Study on the Pressure Methods of Pulse Detecting Instrument/FAN Gai-rong, LIU Cong-ying, TANG Wei-ch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9):70-72

【Abstract】 Objective: To measure pressure which was taken to reverse the method and the positive pressure pulse method with the pressure pulse sensor for the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for the test results. Methods: ZM-Ⅲc-type pulse instrument for the same group of subjects’ pulse information was tested by two ways, the positive and reverse pressure to operate. Under the two different methods increase the size of the contrast value of the pressure shift, and the best to take the pulse pressure pulse parameters of contrast, compare the pros and cons of both approaches. Results:The two methods of positive pressure and the reverse pressure generated by the pressure shift value P

【Key words】 Pulse detecting system; Pulse senor; Method of pulse detecting pressurization pressure

First-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hanghai 201203,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42

脈診是中醫的特色診法,在中醫診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本特色。近幾十年來,隨著工程學、計算機學等學科與中醫學的交叉發展,利用先進的傳感技術和信息分析軟件使得脈象客觀化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縱觀這些以往的研究發現,壓力型的脈象儀傳感器應用最為廣泛,并且受中醫傳統切脈浮中沉習慣影響,所采用的加壓方法無一不是正向逐步加壓法,即在用脈象儀檢測脈象過程中,壓力傳感器對脈道施加壓力測取脈象時,都是用遞增加壓的方法從輕到重逐級加壓,然后采集系列脈圖。

本研究發現,在用壓力傳感器檢測脈象時,如果采用正向加壓的方法,壓力值會發生很大的“回彈現象”。即當傳感器加壓到某一壓力準備采集脈象時的一段時間內,所加的靜壓力(相當于手指切脈時的浮中沉)一直在動態回彈變化,且這個回彈的幅度比較大。如當傳感器顯示加壓到75克力時停止加壓,開始脈象“采樣”,但當采集完此壓力段的脈象信息時,此時所顯示壓力值并不是75克力,而只有60多克力了。同理,在采集其他壓力段的脈象信息時,會產生相同的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一是可能與人體的皮膚軟組織的彈性和組織結構有關,因為人體的皮膚軟組織是一種可逆變的彈性體,當給皮膚表面施加一定的壓力時,皮膚組織產生反作用力,即回彈現象;二是可能與傳感器的探頭材料有關,目前應用的壓力傳感器探頭大多是剛性材料制成,但剛性材料硬度大,彈性及柔韌性差。

由此可見,如果能減少壓力傳感器采集脈象時產生的“回彈現象”,可以改善脈象檢測的不穩定性,縮短脈象檢測時間,減少脈象判讀的誤差。筆者認為,在脈象現代研究以及脈象儀產業化、推廣應用等過程中,解決這樣的一些問題,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和很好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為2010年12月-2011年4月期間上海中醫藥大學在校學生,年齡20~35歲,平均(23.59±3.52)歲。排除因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手臂抖動、外界信號干擾等導致的信號不平穩,排除因操作不恰當導致實驗結果偏差,共計有效受試者32例。

1.2 設備和方法 本實驗使用設備為上海中醫藥大學研制的ZM-Ⅲc型智能化脈象儀。測量受試者右手關部脈象。關脈定位,右手橈骨最高點內側。測量過程分為正向加壓和反向加壓兩種方法[1]。

正向加壓法:傳感器從0克力開始逐漸加壓,當顯示器上顯示加壓值為75克力左右時即停止加壓,待取脈壓力穩定時記錄此時計算機顯示的真實壓力值,并開始采樣。采完后進入下一壓力段的測試,應用相同方法分別記錄下加壓值為75、100、125、150、175、225克力[2]6個壓力段采脈時計算機所顯示的真實壓力值。

反向加壓法:同一受試者,待用正向加壓法采集完脈象后,休息10~15 min,待被檢測部位的皮膚軟組織恢復正常后用反向加壓法。即第一段加壓壓力值為225克力,逐漸減壓,從225克力測量到75克力,并按上述方法記錄數據。

1.3 觀測指標

1.3.1 壓力變化值 壓力變化值,即壓力的漂移值,也就是當加壓至某一設定壓力段停止加壓時,該壓力值會有一定的數值漂移,待漂移穩定后計算機所顯示的真實壓力值與采集軟件所設置的壓力值之差。

1.3.2 脈象參數值 脈象參數是為判讀脈圖引入的參數[3]:橫坐標上為時間參數,縱坐標為幅值參數。本實驗為更準確反應數據的內涵,也采用了一些幅值參數和時間參數的比值參數。h1:主波幅度,為主波峰頂到脈搏波圖基線的高度(基線與時間軸平行時)。t1為脈圖起點到主波峰點的時值。t4為脈圖起始點到降中峽之間的時值。t5為降中峽到脈圖終止點之間的時值。t為脈圖起始點到終止點的時值。H3/h1:主要反映血管壁的順應性和外周阻力;h4/h1:主要反映外周阻力高低;h5/h1:主要反映主動脈順應性和主動脈瓣功能情況;t1/t:與心臟射血功能有關。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以P

2 結果

2.1 正向加壓法和反向加壓法所產生的壓力漂移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h3/h1、h4/h1、h5/h1、(h1~h3)/h1等幅值參數的相對值比較結果顯示,除去h1外,其余P值均大于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兩種測量方法對脈象主峰波h1測量結果有影響(P

2.4 兩種測量方法下脈搏波時間參數的變化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3.1 采用反向加壓法采集脈象,取脈壓力值的漂移值明顯小于正向加壓法的漂移值。反向加壓方式測量法更有利于脈象檢測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也縮短了測量時間。

3.2 反向加壓法和正向加壓法測量脈象時,對脈象主峰波h1的絕對值有一定影響。這一點也恰恰說明了減少回彈現象的重要性。

3.3 兩種加壓方法的脈象幅值參數比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種測量方法對脈搏波形態上無明顯變化,不影響脈象判讀結果。

3.4 脈象時間參數及其比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種測量方法的時間參數無明顯變化,不影響脈象判讀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反向加壓法測量較傳統的正向加壓法更為穩定、可靠,并且由于采用反向加壓法后,減少了每一個壓力段等待其穩定的時間,所以更節省了整個脈象測量時間。h3/h1、h4/h1、h5/h1、(h1~h3)/h1等幅值參數的相對值比較結果顯示,除去h1外,其余P值均大于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樣說明,正反向加壓兩種測量方法下雖然對幅度的絕對值有可能產生變化,但對幅度的相對值基本不產生變化,對于脈象形態不發生質的變化,因此對結果判讀不造成影響。即兩種測量方法不會發生波形形態上的變化從而影響對脈象的判讀。兩種測量方法對脈象主峰波h1測量結果有影響(P0.05),說明正反向加壓兩種測量方法下對脈搏波周期性變化的時間參數也沒有影響,而時間參數也是脈搏波判別的重要參數。

后續研究將擴充樣本量,完善資料和統計結果,以完善實驗,觀察兩種壓力對最佳取脈壓力的影響程度,進一步觀察對于h1的影響。采取先反向加壓,后正向加壓對同一測試者采樣,觀察h1的變化是否和現在的變化一致。假設確實存在著差異。那么在用反向加壓法測量脈象時,對脈搏波幅度的研究如果參照以前正向加壓的研究結果作參考時,必須考慮一個系數關系。通過對加壓方法的研究,規范脈象儀的應用,為脈象儀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提供有效的科學實驗數據,并將其結果應用到三部多路自動加壓脈象檢測裝置[4-5]。

參考文獻

[1]楊昌煜.寸、關、尺脈與橈動脈下段的解剖關系[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4,16(1):62-63.

[2]湯偉昌,王晶晶.脈象檢測中最大取脈壓力和人體耐受安全值的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4):582-584.

[3]費兆馥.現代中醫脈診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62-165.

[4]湯偉昌,李睿.三部脈象檢測系統的研究[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05,29(3):164-166.

第8篇

【關鍵詞】中醫克雷氏骨折辨證治療

Clay-type fracture treatmen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treatment

Li Yi-ming, Zou Yan-m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people hospital of Wuhua county in Meizhou, Guangdong Province514400)

【ABSTRACT】AIM: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outco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combined treatment and general treatment of Clay-type fracture. METHODS: from June 2006 to May 2009,90 clay-type fractur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CM combined treatment(45 patients) and general treatment(45 patients).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hich take the general treatment were treated by reseting and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the treatment group of patients which take the TCM combined treatment were treated by resting ,fixed with splint and taking TCM combined medicine. RESULTS: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5.5%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3.3%.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other group.

克雷氏骨折即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系指橈骨遠端2-3cm以內的橈骨骨折而言,在臨床骨折疾患中最多見,此骨折多發生于中年及老年,女性多于男性,絕經期后的婦女最多見[1]。我院將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期間采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中藥內服、外用及傳統手法治療,結果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90例克雷氏骨折中,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男18例,女27例,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54歲。治療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54歲。;骨折遠端均有不同程度向背側和橈側移位;病程最長3天,最短半小時。

2診斷

該病的診斷并不復雜,有明顯的外傷史,主訴腕部腫痛,功能障礙,其外觀常有畸形。再根據常規X線檢查,可以明確診斷,并了解骨折脫位的類型和移位方向,為骨折整復提供參考依據。

3治療有研究者認為,閉合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是治療克雷氏骨折的最佳選擇[2]。對照組用手法復位復位加石膏外固定。治療組用手法復位復位加小夾板外固定再結合中醫傳統辨證論治給予中藥治療,促進骨折的愈合與功能康復。兩組療程均為50天。

3.1小夾板外固定

治療組在整復骨折、理順筋脈后,在骨折遠端背、橈側和近端掌側各放1個手墊,尺側近端放1個斜墊,置放4塊自制杉樹皮小夾板,用繃帶捆扎固定,腕關節置于中立位或輕度橈背伸位,最后將前臂置于中立位,屈肘 90。懸掛胸前,固定時間4-5周。固定期間注意觀察肢端血運,定期復查并調整夾板松緊度。如手部腫脹,疼痛嚴重,手指麻木皮色變紫時應及時復查,以隨時調整布帶松緊度。最后根據X線片的結果決定是否拆除夾板。

3.2中藥內服

按骨折III期辨證給藥[3]。早期重在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方選桃紅四物湯加三七粉。腫脹明顯加蒲公英、車前子、益母草;疼痛明顯加地鱉蟲、延胡索、蘇木。中期宜和營生新、續筋接骨,方選接骨續筋湯。后期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為主,方選補腎壯骨湯。以上用藥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3.3中藥外用及手法治療

拆除小夾板外固定后予海桐皮湯熏洗患處。藥物組成:海桐皮、透骨草、川芎、桑枝各 30g,花椒、當歸、白芷、威靈仙各 20g,制乳香、制沒藥、紅花、防風、甘草各10g。每日1劑,水煎2次,第 1次煎煮前加水約3kg浸泡半小時后煎煮20min取汁,第2次煎煮前直接加水約 2kg 煎煮 20min 后取汁,趁熱浸洗,每次半小時。

中藥薰洗后立即做手法治療,術者握住患者手部,拇指由輕而重反復按摩腕關處,按摩至僵硬組織得到松馳。雙手并列捏住腕關節,而拇指置于背側,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搖動腕關節,并不斷加大腕關節轉動的幅度。術者握住患手,拇指置于患者腕關節的橈尺兩側,固定腕關節。先作橈側和尺側上下活動然后突然向尺側加大幅度重力一拉,以聽到局部有粘連撕開的聲音度。隨后立即將腕關節作掌屈、背屈活動,有利于掌側傾斜角度和旋后功能的恢復。

4療效標準[4]治愈:X線攝片對位對線好,掌傾角和尺偏角均恢復正常,達到解剖復位,功能及外觀完全正常,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好轉:X線攝片對位對線可,掌傾角和尺偏角在正常范圍內,功能及外觀基本正常,日常生活不受影響;未愈:X線攝片對位對線差,仍有成角或側方移位,需要重新整復或手術治療,否則將影響功能和外觀。

5統計學處理兩組間平均年齡及平均病程的比較用t檢驗,兩組間性別比例、和總有效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

6結果

兩組間性別比例、平均年齡及平均病程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均P>0.05)。

對照組和治療組療效比較見表1。

兩組間總有效率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均P

6討論

本文觀察到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 提示用復位加小夾板固定配合內服外用中藥,再結合傳統手法治療的療效比用復位加石膏外固定的效果好。不同的固定,會造成不同的治療效果。有的固定位置,療效較滿意,而有的卻帶來諸如:屈肌腿及伸拇長肌腿腿鞘炎,正中神經損傷,粘連機化,關節僵硬等許多后遺癥,并可導致患者遺留外觀畸形、前臂旋轉功能障礙和腕部活動痛等。可見,克雷氏骨折雖然是比較簡單的骨折,但若處理不當亦會造成患者精神上及肉體上的痛苦,必須引起重視。

小夾板外固定有如下優勢:材料輕便,價格便宜,病人經濟負擔少。由于夾板固定不超上、下關節,故早期即可開始適宜的活動,符合骨折治療動靜結合的原則。橈骨遠端背側、橈側放置衛生紙疊成的方墊,可以防止骨折再移位,并能糾正殘余移位。

中藥能促進骨折部位骨基質鈣鹽沉積,提高骨痂質量,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中藥對骨生長因子的調控等方面促進骨折愈合。根據傳統醫學內病外治原理,應用中藥外敷不僅使用簡單,減少患者痛苦,而且本方法有良好的活血祛瘀,清熱止痛,化瘀消腫之療效。中藥熏洗是通過藥療與熱療有機結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散結止痛,軟化瘢痕,松解粘連,滑利關節,舒筋活絡之功效。并結合內服補益肝腎,促進骨折愈合。骨折部敷以傷藥,具有活血消腫,接骨續筋,舒筋通絡之功,是中醫傷科的傳統方法,對減輕疼痛腫脹,加速骨痂機化、防治關節僵直等作用。

綜上所述,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配合中藥內服外敷,后期中藥熏洗及傳統手法治療,早期的功能鍛煉治療科雷氏骨折,有較好的療效,較之單純石膏外固定有一定優勢。但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嚴格管理,密切觀察,謹防前臂筋膜間區綜合征發生,以致肢體缺血壞死。

參考文獻

[1] W.M .Franck;C. Dable;M. Amlang.等. 撓骨遠端骨折:不跨腕關節的外固定是一種治療選擇嗎?前沿性隨機研究[J]. 德國醫學,2001,18(6):366-367.

[2] 陳慶宏, 林歡兒. 科雷氏骨折293例治療體會[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6,12(13)52-53.

[3] 丁繼華, 揚邦杰.中醫骨傷科基礎[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221-224.

第9篇

據統計,全世界有6億多高血壓患者,我國高血壓患者約為1.6億。大多數高血壓患者早期沒有癥狀,甚至60%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雖然有的高血壓患者早期沒有癥狀,但卻能在突然之間使人發生昏厥、中風,甚至猝死,因此,醫學家把高血壓形象地稱為“無聲殺手”。

許多患者誤認為,只要患上了高血壓就必須吃降壓藥。其實降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等,特別是藥膳,都能有效地降低血壓。

芹菜有旱芹、水芹兩種,性味辛甘而涼,能夠清肝明目,清熱利濕。用于防治高血壓,常以旱芹為好。可選擇芹菜半斤,洗凈,切成小段,榨汁,紗布濾出汁液,再加入等量蜂蜜,混合均勻,每次40毫升,每日飲用3次。常吃芹菜,對身體健康有諸多益處。因為,芹菜不僅能夠降血壓,還有降血脂、通便、利尿的作用。對于老年人尿路感染、視物昏花、頭痛、失眠等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天麻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性味甘微濕,具有平肝息風、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各種肢體麻木、頭痛頭暈等癥,是中醫治療高血壓的常用藥,常用來配置高血壓藥膳。

天麻母雞湯是適合體質虛弱的高血壓患者進補的一道藥膳。主要原料為老母雞一只、天麻50克、鉤藤30克。將雞洗凈,剔除內臟;天麻和鉤藤分別用紗布包裹,放入雞腹內,酌加生姜、大棗、大茴香等調料,以及食鹽少許。用文火燜燉2小時左右,挑出藥渣,喝湯吃雞肉。一日3次,佐餐用,3天服完。

高血壓伴有易怒、失眠多夢的患者,可以用天麻15克、粳米100克、雞肉25克、胡蘿卜50克,同入鍋內,小火煮成稠粥,每日一次,午飯或者晚飯時食用。

治療高血壓的另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是點揉太沖穴(足背大拇指關節上2寸處)。《黃帝內經》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高血壓可引起中風和眩暈,因而應該從肝論治。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起始穴),經常按揉有疏解平肝的作用,特別是對于一生氣、一發火,血壓就升高的人,有一定的療效。點揉時可用食指或中指,從太沖穴揉到行間(穴位,在太沖穴前方2寸處),一天2-3次,每次5分鐘,做到持之以恒。

治療高血壓還可以通過中醫的辨證施治,應用一些中成藥來治療,療效穩定,服用方便。中醫把高血壓分為寒熱兩種征候,屬熱的有頭暈目眩、口苦口干,容易上火等;屬寒的平時怕冷,手腳發涼等。治療原則是熱證要清,寒證要溫。熱證的高血壓可用杞菊地黃口服液(丸)、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中成藥,寒證的高血壓可用金匱腎氣丸、附子理中丸等。

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應當積極預防高血壓的發生。具體措施包括:堅持檢測血壓,至少每一個月測一次;限鹽補鉀,每日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多吃富含鉀的水果、蔬菜,如香蕉、核桃仁、蓮子、芫荽、菠菜等;防止超重肥胖;戒煙限酒。

第10篇

【關鍵詞】 醫學教育; 教學模式; 主觀能動性; 創新中醫;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4-0158-03

doi:10.14033/ki.cfmr.2016.4.088

中醫是我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且隨著十一五科技發展后對中醫也越來越重視[1]。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中醫在我國醫學中占據重要比例,許多地方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為進一步培養德才兼備、適應社會發展的新世紀新型醫學人才,成為了醫學教育中的重要使命,因此需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滿足教學需要,但是長期教學效果不理想,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適應我國現行對中醫的需要[3]。因此,中醫教學中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對中醫教學進行改革[4]。本文將以創新中醫教學方法為起點,分析創新中醫常見的教學方法,并提出針對性的研究方案,現綜述如下。

1 提高教學質量

中醫教學在我國教學中比例較大,設計內容相對較多,如:學術發展、基礎理論、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等,學生在學習中醫時想要從多角度、全面掌握中醫學難度較大[5]。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中醫教學中可以融入創新中醫教學方法,如:采用多媒體技術、音頻影像技術等讓學生對枯燥的知識更加容易接受,保證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具體如下。

1.1 多媒體課件制作

多媒體在現代教學中使用相對較多,效果也比較理想。利用多媒體方法制作出生動的圖畫,甚至可以配備一定的影像等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避免了受時空的限制,讓學生能夠對相關知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養成良好的科學意識和體系[6]。同時,創新醫學教學中還可以根據每一位學生的掌握情況適當的增加學習量,提高教學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課時少、知識面不全等缺點,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高教學質量[7]。

1.2 選擇合適的輔導書

中醫教學設計內容相對較多,知識面比較瑣碎,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將不同章節的知識點連接起來,更不用說學以致用,從而使得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質量較差[8]。因此,在創新中醫教學方法中應該能夠根據學生對學習掌握情況等選擇合適的中醫教科書和教學輔導書。學校在編寫教輔書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以及社會的需要等多個方面。同時,編寫的教輔書必須尊重教育規律,根據學生的興趣、個人愛好等正確的指引[9]。創新中醫教學時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學生更加能動的理論,如:陰陽理論、七情致病理論等,讓學生能夠吃透,從而更加方便學生理解和接受[10]。

2 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培訓適應社會的人才

中醫教學在學校屬于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橋梁和軌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遵循學習的規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根據每一位學生學習掌握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提高教學學習能力[1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仔細研究教材,根據社會需要、學生能力選擇針對性的教學教材進行授課。選擇教材時既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醫學基礎和素養,同時還考慮到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在課堂上選擇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從而能夠提高學生探究式思維能力[12]。同時,創新中醫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善于自我激勵、積極制定合適自身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做到有計劃性學習。創新中醫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善于結合傳統教學模式,如:給予問題學習模式和思維導圖教學模式[13]。

2.1 基于問題學習模式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近年來中醫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它最早由美國教授在1969年創建,該教學方法主要以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在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中,學生們是從開放性問題入手,其目的在于挖掘學生的好奇心,構建起學生寬厚而又靈活的知識基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能夠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將其成為自身的一種技能。在中醫教學中,必須以臨床問題作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懷,正確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內容的教學方法[14]。創新中醫教學前期,以患者問題作為教學的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展開討論,讓學生能夠在討論中有所體會。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和其他教學模式相比優勢較多,它在設計理論、實施方式、評估體系等均有著明顯的區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設計病案,組織學習、溝通交流,活動匯報和總結評估等,以中醫教學為重點,從而能夠實現跨學科之間的溝通和融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更加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但是,該教學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必須具有自主學習和思維能力,從而滿足學生終身學習的需求[15]。

2.2 思維導圖教學模式

思維導圖教學模式也是近年來使用較多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提出,該教學方法從中心主題通過特定的關聯展開分支,善于利用關鍵詞、圖像、色彩、肢體的變化等激發學生思維[16]。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更多的是利用觀點和突破,從教學內容的中心概念發散出綱要形式,該教學模式提出的基礎是“大腦進行思考的語言是圖形以及相關內容的聯系”。創新中醫教學過程中能夠根據每一位學生選擇合適的思維導圖教學,激發學生思維,挖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讓學生能夠更好、更快的掌握中醫課本知識,提高教學質量[17]。

但是,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影響因素較多,技巧也比較多,如:中醫教學時的閱讀速度、信息量等。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整理、制定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和老師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醫知識[18]。同時,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課程的教學設計,能夠促進師生之間形成整體知識概念,讓學生在大腦中創造出現知識框架的全景圖,對所學內容進行整體化把握,根據教學過程中和需要做到實際情況具體對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和創造性。由此看出,創新中醫教學過程中將基于問題學習和思維導圖兩種模式運用其中一方面有利于基礎教學和中醫知識的積累,同時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更加重視人才的培養。但是,創新中醫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不停的學習并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質量[19]。

3 加強實踐教學內容

創新中醫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實踐教學內容。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相對比較強的學科,學科內涉及內容相對比較多。而在中醫教學過程中它走的是一條依賴臨床信息反饋而不斷提煉成為其理論的道理,中醫教學在實踐過程中如果離開了實踐教育將會發展成為源泉和動力。因此,創新中醫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實踐操作環節訓練,具體如下。

3.1 加強臨床實踐能力培養

中醫學和其他學科相比差異較大,該學科具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等雙重特點,學科設計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創新中醫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盡早接觸患者,讓學生能夠在臨床實踐中獲得心知,掌握中醫的奧妙,加深所學內容。通過療效確切的實例去說服學生,讓他們對中醫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從而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安排上可以增加見習實習時間,增加經濟投入,讓學生在臨床疾病診治過程中能夠增強其技能培養,讓學生對四診及辨證論治的理論有著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還能夠有效的培養其正確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提高與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提高醫生的綜合素養[20]。

3.2 加強中醫科研思路的培養

中醫涵蓋內容較多,知識也比較豐富,通過對中醫古典文獻的整理研究以及大量的臨床實踐研究能夠有許多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這些方法相對比較淺,不會被臨床和同行認可。因此,創新中醫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教學內容提煉,摒棄不成熟的思路和方法,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進行修正,從而能夠在教學中產生新的活化,為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促進中醫藥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綜上所述,中醫教學在我國教學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滿足教學需要,但是教學質量相對較差。創新中醫教學能夠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該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思路為主,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得我國中醫能夠在醫療機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貞慧,馮晨秋,高暉,等.護理本科生臨床帶教老師教學能力問卷的編制及信效度檢測[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2):1216-1217.

[2]于雯,楊瑞貞,李秀麗,等.在校專職護理教師與臨床護理帶教教師勝任力比較研究[J].護理研究,2013,27(13):1197-1199.

[3]張亞兵,張瑩雯.關于西醫院校中醫教學之思考[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5):80-81.

[4]馬伯英.海外(英國)中醫教學的特點和瓶頸淺析[J].天津中醫藥,2012,29(3):295-298.

[5]孫保木,羅明.多媒體技術在中醫教學中的應用[J].醫院管理雜志,2013,20(6):578-580.

[6] Stillwell S B,Fineout-0verholt E,Melnyk B M,et al.Evidence-based practice,step by step: asking the clinical question: a key step in evidence-based practic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2010,110(3):58-61.

[7]金英花,劉忠雪,金桂花,等.臨床帶教老師對本科護生實習評價的現狀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5):497-499.

[8]劉錚然,崔成立,楊玉梅,等.案例教學法在藥理學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22(10):50-51.

[9]梁燕秋,歐陽彩弟.護患角色模擬情景教學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2,23(3):209-210.

[10]鐘震亞,李艷君,田國忠,等.融入式醫學人文教育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29(3):51-53.

[11]廖虎,杜亮,廖邦華,等.加強我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醫學教育探索,2009,3(4):328-331.

[12]劉芳麗,白琴,靳艷.PBL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衛生職業教育,2012,27(15):67-68.

[13]高曉麗,楊少娜,陳林華.糖尿病看圖對話工具在實習護生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1,18(9A):44-46.

[14]韋躍宇,陳和倫.創新教育與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實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6(2):173-174.

[15]張桂香,王元秀,宋曉妍,等.強化五種意識提升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效果[J].微生物學通報,2010,37(10):1533-1536.

[16]蘇穎,劉宏巖.“傳道授業解惑”對中醫教學改革的啟示[J].中醫教育ECM,2010,29(5):84-85.

[17] Cerinsek G, Dolinsek S.Identifying employees’ innovation competency in organiz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Learning,2009,6(2):164-177.

[18] Abdelaziz M, Samer Kamel S,Karam 0,et al.Evaluation of E-learning program versus traditional lecture instruction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n a faculty of nursing[J].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Nursing,2011,6(2):50-58.

[19] Nagata S,Gregg M F,Miki Y,et al.Evaluation of doctoral nursing education in Japan by students, graduates,and faculty: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a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survey[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2,32(4):361-367.

第11篇

關鍵詞:實驗中醫學;教學方法;探索;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1-0229-03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中醫藥人才知識結構以及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為適應這一要求,我院在全國率先進行了教學實驗的改革。在中醫學各專業本科生和中醫學專業科研方向七年制班中開設了實驗中醫學這門課程,為了適應改革的要求,我院將在全國開展教學實驗的改革。在中醫學各專業本科生和中醫學專業科研方向七年制班中開設實驗中醫學課程,其目的是通過應用現代科學的實驗方法和技術手段研究中醫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中醫現代化,發揚中醫藥優勢,為發展中醫藥事業和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實驗中醫學,是一門基礎學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對中醫理論、方法、處方、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它是一種來自中醫結合現代實驗科學的發展的產物。現將筆者在實驗中醫學教學過程中的幾點思考總結如下。

一、明確學習目的,強化科研意識

對于高年級的本科生和七年制學生而言,經過前兩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比較堅實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但是對于如何運用現代的科技手段進行中醫藥學的科學研究尚存在疑慮。有些學生甚至認為現代的科學方法根本不適合研究傳統的中醫學,加之社會上“中醫越古老越好”思潮的影響以及當前“中醫廢存”的爭論,這些無疑都會動搖學生的專業思想,使很多學生對中醫藥學喪失了信息和興趣。因此,在我們講述這門課程之初,首先要明確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課堂學習、課程的講座、主題思想、實驗設計、實驗技能和操作該系統,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和規則。中醫藥實驗研究,使學生建立了正確的科學思想和觀點,熟悉和掌握了中醫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中醫現代化的認識成果和進展中,要加深學生對中醫藥學理論內涵的理解和體會,從而啟發學生的科研思維,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科研水平和動手能力。

輕視實驗研究是導致傳統中醫學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實驗研究的缺乏,導致傳統中醫學成為經驗醫學。中醫藥學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要想成為國際化的醫療手段,就必須要與現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結合。只有被證明是科學的,才能是永恒的,才能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接受。因此,我們的教學要引入現代化的科學手段和方法來研究中醫學,以端正學生的思想,強化其科研意識,培養學生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和技術闡釋傳統中醫理論的思維。

二、突出教學難點,啟迪科研思路

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一些醫學知識與傳統文化、傳統哲學的理念相混雜,中醫藥理論體系中的一些概念、原理、規律具有抽象性、思辨性、模糊性和宏觀整體性等特征。因此,一味地套用西醫西藥評價體系來對待中醫中藥的科學研究、臨床療效和研究成果的觀點是錯誤的,同時對于中醫藥研究也是不公正的。

現在的大學生一般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他們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大,主要受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培養,習慣于用現代科學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因此,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去闡釋中醫藥學的理論可以說是我們教學的重點。課堂上老師應該結合中醫本身的特色啟發學生在不脫離中醫特色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的科技手段去設計和研究中醫藥學理論。如果脫離了中醫特色,只會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研究某一味藥物或者某種成分,或者針對某種疾病,測定幾個相關的指標,那不是實驗中醫學所要研究的內容。這種研究方法又與現代醫學對于藥物和疾病的研究有何區別?我們實驗中醫學所要教授給學生的是如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闡釋中醫傳統理論的思維和能力,而不是中醫的全面西化,這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

這里所講的中醫特色,筆者認為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是以精氣陰陽五行理論體系為理論方法,以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學說、天人相應理論為依據;在臨床研究方面,則是以辯證論治為核心的理、法、方、藥體系為依據,進行多學科的實驗研究。確實做到在堅持中醫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中醫藥現代化的研究,如果脫離了中醫特色,失去了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只憑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研究中醫中藥的方法是大錯特錯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立足于中醫特色,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驗設計,并運用中醫基礎理論解釋和闡發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發展中醫基礎理論,深入揭示中醫病證的本質,豐富中醫藥理論,促進中醫藥學的長足發展。

三、改革教學模式,培養創新思維

中醫藥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中醫中藥的理論都是基于臨床實踐的基礎之上,從《黃帝內經》到《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的問世,無一不體現出“中醫藥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源于豐富的臨床實踐活動”這樣一個觀點。因此,實踐是中醫藥學源生之本,也是其得以發展和創新的堅實基礎,離開了實踐,中醫藥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中醫藥的教學工作中長期被忽視。在課程設計上,表現為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同理論課相比,實踐課處于從屬地位,甚至部分選修課由于課時有限,只講理論部分,而取消了實踐部分,同時在課堂講授過程中,老師注重知識的傳授,輕視能力的培養。盡管當前引入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合作性學習等教學方法,但以課堂、課本、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在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脫節,忽視科研思維和實際能力結合培養的方式下,畢業生高分低能,實踐能力差,創新思維和能力弱,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闡釋傳統中醫理論的能力低,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嚴重。

為了適應社會對中醫藥人才需求模式的轉變,我們對學生的培養模式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對高層次中醫藥人才(七年制碩士班),更要求中醫特色科研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我們的課程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按部就班做的教學方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的一切活動都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深入思索,自主實踐,促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和教學實踐的主人。學生完成從選題、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準備直至實驗結果獲取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從實驗思路、實驗技術、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全面訓練。鼓勵學生成為教學活動和教學實踐的主人公。學生獨立完成選擇、整個過程的實驗設計、實驗制備直到獲得實驗結果,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獲得實驗的思路,分析能力的實驗技術,得到綜合訓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自主選擇實驗研究課題,獨立設計實驗研究方案。本課程一改教學內容由教師確定的做法,要求學生在大量查閱文獻的基礎上,自行提出實驗研究課題,自行設計實驗研究方案,在選題和課題設計之后通過課堂交流和答辯,對課題的可行性以及將來的前景進行自我評述,再由學生們自己評選出一項研究課題和研究方案作為本課的實驗研究內容(上述工作進行之前,全體學生自愿組合成4~6個小組,每組3~4個人,教學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

第二,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的準備工作。實驗研究的準備工作對保證實驗正常進行并達到預期的結果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在以往的實驗課上都是按照實驗指導的要求,在實驗人員提前準備好一切物品的前提下,重現實驗的內容,往往能夠取得預期的結果,而對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卻知之甚少。我們把實驗準備當作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對學生科研思維培養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為其以后的科研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操作。對現代科學的缺乏(包括現代醫學)的認識和研究的基本技能訓練的基本研究方法,動手能力差是中國大學生普遍的問題,要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訓練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多渠道地學習和掌握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術。在實驗設計完成時,依據具體的實驗內容,確定基本指標,廣泛開展相關實驗參數的檢測方法,并進行分析和比較,結合實驗室的條件和教學的預算,選定實驗指標的測定方法。讓學生了解實驗測量的方法,可以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礎。其次,認真做好預實驗。預實驗是在正式實驗之前安排的一個步驟,用少量的實驗動物來對學生的操作技能進行訓練。教師引導學生從實驗動物抓住,稱重,編號,動物模型的制作,給藥(腹腔注射、尾靜脈注射和灌胃),實驗動物處死,解剖,取血,取材,還有熟悉實驗儀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正確的操作。各種實驗試劑的配置以及存儲等反復操練,督促學生熟練掌握,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最后,注重對預實驗結果的分析,強調中醫特色。我們的課程中,尤其是實驗課后,非常重視學生對預實驗結果的分析,尤其是對那些不能出現理想結果的實驗更是要求大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各個小組之間討論交流,使得大家能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為以后的正式實驗提供有益的指導,促進正式實驗的順利進行。

四、優化考核手段,提高綜合能力

考核手段是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方法。通過考核不僅能夠對學生學習起到督促作用,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程的成績考核與其他大部分課程的考核不同,我們結合學生的理論考試、實驗設計、實驗技能、課堂表現,研究態度和貢獻程度,實驗報告的完成質量等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具體標準是:理論測試的成績占總成績的30%,實驗技能為20%,實驗設計為20%,課堂表現為10%,研究態度占10%,貢獻程度占10%。其中研究態度和貢獻程度是指在課程實施中的表現,包括學生實驗準備的齊全程度,查閱相關文獻的關聯程度,選題的新穎性,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可行性,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處理實驗中問題的能力等。量化考核標準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12篇

摘要:中醫專業英語正處于發展時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根據筆者多年的英語教學經驗,對中醫專業英語的特點與學習方法作以總結。中醫專業英語的基本特點,也是中醫英語概念的基本特點,即中醫概念的定義化、中醫概念的詞根仿造化、中醫概念的拼音化、中醫概念的多樣化。根據中醫專業英語的基本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可采用詞根法、分類法、比較法和綜合法。隨著中醫術語翻譯的規范化,中醫專業英語的教學規律也將逐步確立。

關鍵詞:中醫專業英語;專業英語;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5-1028-02

為適應中醫藥發展新形勢的要求,為國家培養外向型的中醫藥人才,國內多所中醫院校近年來新開設了中醫(外向型)專業,在外向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公共外語與西醫專業英語均有章可循,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但中醫專業英語,由于正處于發展時期,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方法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同時,中醫英語教材的建設也剛剛起步,不像其他一些專業課教材那樣有現成的內容供參考或改編,一切工作都是在積極探索中,但中醫專業英語總是會隨著學科的發展,不斷完善并得到認可。筆者結合多年的英語教學經驗,對中醫專業英語的特點與學習方法作一總結。

1中醫專業英語的概念

中醫專業英語,簡稱中醫英語,是指研究如何將中醫知識系統而全面地用英語來表達及運用于實踐的一門學科。中醫專業英語隸屬于專業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簡稱ESP)范疇。是醫學專業英語(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的一部分。

無論是專業英語、醫學專業英語還是中醫專業英語,其本質都是專業概念的英語表達問題。專業知識的傳授其實質是專業概念的傳遞,其目的是在專業知識用英語載體傳遞過程中,減少英語語言方面的障礙,從而有利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在中醫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中醫專業概念是用英語進行傳遞的,所以既存在難度,也存在優勢。難度在于第二語言的掌握,優勢在于中醫學專業概念本身來源于漢語,傳授時更易于理解,掌握起來走了一條捷徑。

2中醫專業英語的基本特點

中醫專業英語與醫學專業英語一樣,重點是概念的傳遞,因此,中醫專業英語的基本特點,也是中醫英語概念的基本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中醫概念的定義化 中醫用語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言簡意賅,語言濃縮性強。一個重要的療法或理論往往用幾個字即可概括,但在翻譯時,卻很難采用相當單位的英語詞語將其表達清楚。于是,概念的翻譯變成了概念解釋,即用英語給中醫概念下定義。例如:

奔豚: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a feeling of gas rushingup though the thorax to the throat from the lower abdomen。

虛脹:flatulence due to yang-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andkidney。

辨證論治: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

這種譯法有明顯的不足之處。首先,這種譯法使簡潔凝練的中醫術語變得冗長繁瑣,不符合科技術語翻譯的要求;其次,這樣的譯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很難發揮正常的交際功能,從而失去了使用價值;第三,這樣的譯語有礙于中醫名詞術語英語翻譯規范化的實現。

2.2中醫概念的詞根仿造化 詞根造詞是指在翻譯原語的無等值詞匯時,用譯語中的直接對應詞代換無等值詞匯的組成部分,即詞素或詞。

由于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其名詞術語的內涵均與現代醫學有較大差異。盡管在人體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中醫的一些名詞術語與現代醫學的一些名詞術語在含義上比較接近,甚至相同,但在其他方面卻不盡相同,甚至相差甚遠。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在英語中找到中醫名詞術語的對應語是非常困難的。于是詞根造詞便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

2.3中醫概念的拼音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及中西醫之間的巨大差異,中醫理論有的一些概念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語,如“氣”“陰陽”“氣功”“推拿”等,因為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色,無論直譯還是意譯都無法準確地再現原文的內涵。

過去人們一直試圖通過意譯來翻譯這些概念,但結果卻與人們的愿望相去甚遠。例如,將“氣”意譯為vital ener-gy,其實只表達了“氣”作為“推動力”這一小部分含義,卻沒能表達“氣”的完整內涵。經過國內外中醫翻譯工作者的長期探索,發現只有音譯才能較好的保留“氣”的實際內涵并避免丟失信息。于是Qi便逐漸地取代了vital energy而成為“氣”的規范化譯語。同樣地,“陰陽”“氣功”“推拿”也被譯作Yin and Yang(或yin and yang或yin-yang),Qigong(或qigong),Tuina(或tuina)。

從目前國內外中醫翻譯的實踐來看,采用音譯法翻譯中醫學某些特有概念是比較可行的。事實上,這種方法已逐步為中醫翻譯界所普遍采用,也為國外讀者所接受。

2.4中醫概念的多樣化 由于中醫名詞術語本身存在著一詞多義、數詞同義及概念交叉等現象,不同術語在不同情況下和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其含義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一定的英語詞語只能表達一定的中醫術語的某一部分,所以一個中醫術語在不同的情況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翻譯形式。因此,中醫名詞術語翻譯中的多樣化現象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我國知名醫學英語學者歐明教授曾以“虛”為例對這個問題作了專門論述。

歐明教授認為,“虛”是中醫學中應用很廣泛的一個概念,根據不同的情況它在英語中可能有這樣一些對應語:asthenia,deficiency,insufficiency,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等等。翻譯時應根據具體的語境選用適當的詞語來翻譯,不能一概而論。指臟腑的“虛”時可用asthenia,如“脾虛”可譯為asthenia of the spleen,若譯為deficiency of thespleen,則有可能被誤認為脾臟有實質性的缺損,而不能準確表達脾虛的概念。又如“脾虛水泛”一詞,其原意是指脾臟運化水濕的功能障礙而引起的水腫,所以同樣是“脾虛”,這個“虛”字則應譯為hypofunction of the spleen。單指功能的虛弱,也可以用hypofunction來表示。表示“體虛”這一概念時,也可用weakness或debility來表達。

3中醫專業英語和中醫術語的學習方法

從本質上來說,中醫專業英語的學習仍屬于第二語言習得的范疇,一方面第二語言習得必須先掌握一定的詞匯,詞匯是語言問題的核心。如果沒有足夠的詞匯量,語言處理的過程就會變得十分緩慢,因為學生必須時時查字典,這不僅費時而且將影響學習興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實際使用中的詞匯不是單獨的詞,而是詞匯化句子段,或稱為語塊,它們起到某些句法目的中的最小單位的作用,并且一般來說具有約定俗成的用法。如:Deficient yang failed to gener-ate qi(虛陽不能化氣)中的deficient yang即為一語塊,用以表示虛陽的概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指出此類語塊,并有針對性地對其加以操練,是很有必要的。

中醫專業英語的教學涉及到了大量難以記憶的專業詞匯和專業語塊。針對中醫專業英語的特點。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3.1詞根法 中醫英語中的很多醫學詞匯均借用于西醫學中的相應詞匯。而這些詞匯大多具有相應的拉丁語或希臘語字根。記住這些字根后,能很容易地記住相關的單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anhr(o)這個詞根來源于希臘語arthron(關節),表示與關節相關的,則可導出arthralgia(關節痛),arthredema(關節水腫),arthrocentesis(關節穿刺術)等詞匯。

3.2分類法 將專業詞匯按其屬性分別歸類,以便于記憶。如:人體臟腑類(五臟hear,liver,spleen,lung,kidney)、五行類(five elements,generation and restraint,predominance-recovery,over-restraint,counter-restraint)。

3.3比較法 將意思相近的詞匯進行比較分析,以便于記憶。如中醫中“疏”一詞可有soothe,dredge,disperse,acat-ter,smooth等表達方式。一般用soothe the liver或smooththe liver來表示“疏肝”,重在指通過疏散而使平靜,鎮定:而一般用disperse the wind-cold來表示“疏散風寒”,指通過疏散而使消除;而用dredge the vessel,scatter the mass來表達疏通血脈、軟堅散結的概念。

3.4綜合法 有些中醫術語現在已經有與之對應的英語語塊,可以直接將對應的專業術語語塊介紹給學生,以便記憶。如:aversion to cold(惡寒),aversion to wind(惡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