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7:25: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傳統文化的特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傳統文化;知識產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01-0122-02
對于傳統文化,各國都給出了自己的定義,一般來講傳統文化是指反映一國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包括一國民族歷史上的各種思想文化。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資源豐富,但由于法律保護的缺失,導致大量的傳統文化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給我國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①時至今日,對于傳統文化仍有不少學者反對利用知識產權進行保護,概括起來原因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傳統文化由集體擁有,不符合知識產權的私權特質;二是傳統文化處于公有領域,不屬于專有性權利;三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不具有創新內涵。正是由于這些認識方面的差異,才導致了傳統文化遲遲不能獲得知識產權的保護。因此,對傳統文化的可知識產權性進行分析不僅有利于提高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水平,而且還有助于推動相關立法的完善。
一、傳統文化的私有特質
傳統文化是指被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所持有的當地的、傳統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既然是“傳統的”文化,那么必然不是短期形成的,事實證明,世界上各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傳統文化都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雖然在傳統文化產生之初,它可能是個人創造的結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文化逐漸成為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共同擁有的財富。因此,傳統文化的持有者一般是特定區域的群體或民族。也正因為如此,才一直遭到反對者抨擊,認為傳統文化不應當利用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因為知識產權本質上是私權,其權利主體必須是一個可以確認的作者、發明者或者其他創作者。②傳統文化的確和普通的私權有所差別,但如果把私權理解為私人權利也不免過于狹隘。私權與公權是法理學的一對基本概念,一般來說公權強調的是國家或相關組織在管理公共事務過程中與其它主體之間的命令與服從關系,而私權是指私法上確認的權利,它更側重于主體之間的地位平等。由私權的概念我們可知,私權并不等同于公民的個人權利,它強調主體之間的平等地位,因此不僅私人可以作為私權主體,集體、甚至國家都能作為私權主體;其次,傳統文化由特定區域的集體創造,被該群體共同擁有,這個群體在行使傳統文化的相關權利時,并不是作為公共事務的管理者,而是作為傳統文化的持有者去追求利益和謀求保護,這時該群體對傳統文化擁有的權利就是一種私權。因此,傳統文化屬于私權這在概念上并不矛盾。目前,厄瓜多爾、智利、巴西等國已經開始運用集體所有權制度保護傳統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傳統文化的相對公開
知識產權是權利人對知識產品享有的專有性權利,知識產權的專有性是指知識產權為權利人所獨占享有,任何人非經法律特別規定或者權利人同意都不得對知識產品實施占有、使用和處分。知識產品和普通的有形財產不同,它可輕易被多個主體利用,并且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也具有隱蔽性,因此,知識產權的權利范圍只能由法律來明確規定,這個權利范圍就是知識產權的“專有領域”。根據法律規定,只有處于專有領域的知識才能獲得法律保護,如果是處于公有領域、人人皆可自由獲得的知識,就喪失了法律保護的依據。傳統文化由特定區域的集體所創造,被該集體共同擁有。相比普通的知識產品來說,其了解及持有的受眾更廣,這就意味著傳統文化在一定范圍內是公開的,但是這種公開不是絕對的公開,只是在該區域或群體內部的公開。但只要該傳統文化沒有在該區域或群體以外被廣泛知曉,就不能認為其處于公有領域。事實上,一些國家已經把“共有的區域性”或“公開的區域性”用在了傳統文化的新穎性判斷中。如秘魯在其保護傳統知識的法令中規定:一項傳統知識,如果通過如出版等大眾傳播媒體能夠被他人而不僅是土著人民所利用,或者當涉及財產、使用或者生物資源的特征時,如果在土著人民和社區以外被廣泛知曉,它就被認為進入了公共領域。由此可見,只要傳統文化還沒有處于公有領域,它仍然可以成為知識產權的客體。
三、傳統文化的創新內涵
知識產權是人們對其創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權利。究其根本,知識產品的創新性正是其獲得法律保護的根本原因。這種創新性在專利權領域體現的最為明顯,它要求客體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在著作權領域體現為作品的獨創性,在商標法領域體現為商標的顯著性。因此,傳統文化要想獲得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必須要具有創新性。和普通的知識產品相比,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因此它往往被認為缺乏創新特質。但我們細心發掘,不難發現,傳統文化雖然號稱“傳統”,但在新的歷史環境中,它往往也會被烙上新的時代印記。每一代人在學習、接受、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領悟添加了具有時代特性的內容,這也體現在傳統文化的發展軌跡中。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涵蓋了科學、藝術、文學、工業等多個領域,時至今日仍然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因此,即使在當今社會,我們也不能否認傳統文化的創新內涵。我國對大量的基于傳統藥方的改良授予專利就印證了這一點。傳統文化來源于遙遠的過去,隨著環境的變更不斷發展,它來源于傳統、但又超越了傳統,是順應時展的產物。與現代知識相比,除了發展過程較為漫長之外,其創新性特質并沒有本質的差別。
四、結論
目前國際上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有兩種意見:一、建立專門的傳統文化保護制度;二、修改現有的知識產權條款適應傳統文化的保護要求。建立專門的傳統文化保護制度不僅周期過長,而且也會造成額外的立法負擔,所以利用現有的法律制度保護傳統文化無疑是目前的最優選擇。并且,相比于其它權利來說,傳統文化最符合知識產權的客體特征,同時作為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傳統文化也應當受到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因此,我國完全可以把傳統文化作為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新的客體,賦予特定地區和民族對于他們所共同擁有的傳統文化享有權利,同時應當幫助傳統文化的持有者成立專門的組織以集體的名義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利用并享有收益。在傳統文化的保護過程中,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走在了前列,探索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保護模式,如印度就是通過建立數據庫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我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還處于起步階段,在保護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盡快制定、修改相關法律,而且需要對現有的傳統文化進行歸納、整理和保護,以促進該區域及民族的文化、生態保護及發展。
[參考文獻]
[1][英]洛克.政府論[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2]武漢東.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的變革與發展[J].法學研究,2005(3).
[3]古祖雪.基于TRIPs框架下保護傳統知識的正當性[J].現代法學,2006(4).
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修身養德。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慎獨拒腐。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成就事業。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修身養德。做人講人品,為官講官德。
我國傳統文化特別倡導修身,強調“為政以德”閱讀經典,等于與古代先賢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和對話,可以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慎獨拒腐。慎獨是先賢倡導的一種自我約束方法,也是今天領導干部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成就事業。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的民本、尚公、仁愛、貴和、誠信等優秀品質,能夠激勵領導干部奮發有為、敬業奉獻。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許多智慧,直到今天仍然放射出燦爛的光芒。
優秀文化對塑造人生的作用
①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世界;
③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室內設計;傳統文化;現代文化
0 引言
室內設計即房間內部設計,人們對于房間的概念,最開始只是用來滿足安全或者溫暖的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空間環境不僅僅滿足于安全和溫暖,在空間設計的精神文化方面產生了更加強烈的渴望。恰恰根據這個特點,現代的室內空間里會有很多造型、裝飾等處處都體現精神文化方面的渴望。由此,室內設計通常具備濃郁的文化特質和鮮明的時代特征。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淀,室內設計與現代文化兼容并蓄,共同演繹出和諧唯美的生活藝術奏章。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室內設計中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簡約設計不是完全獨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我們用該綜合考慮兩種思想對室內設計的影響。使傳統的文化和現代的簡約融合起來,共同注入室內設計思想里面。
1 室內設計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1.1 傳統文化影響室內設計
盡管有一些個別的具有前衛意識的現代設計師時時聲稱要拋棄文化傳統,標榜自己的作品是“無傳統”的,但設計從來就不是一種恣意妄為的純個人行為,而且實際情況也大相徑庭。
1.2 室內設計反映傳統文化
室內設計是一種文化。而文化就會有精神層面和文化心理層面的內涵。室內設計是在特殊的文化環境中展開和完成的。不論是何種風格的設計都反映出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念,體現當時當地的生活環境、審美情趣和文化風貌。因此,歷史的設計就是設計的歷史,設計形式來源于社會精神文化,并且反映了現實的文化品位。
2 中國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諸子百家,百花齊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進程,先后出現了對中國人影響深遠的儒家、道家文化,然后隨著佛教的傳入,演繹改造形成了中國佛教。同時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當代的中國室內設計作品中,都深深地受到了這三種文化的深遠影響,其文化特質也已深入設計師的理念之中。
2.1 儒家之天人合一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其實“天人之和”的觀點,同樣影響著現在的中國設計師。成了他們嚴格遵守的設計標準和準則。儒家的這種中庸的思想,也在裝飾文化中得以體現。比如沒有任何裝點的室內擺放會讓整個房間降低檔次,給人太簡陋的印象。太多的裝飾和造型都加在一個空間里面,又會使房間讓人感覺庸俗。不繁不簡的造型和裝飾,才是我們應該追求和推崇的最高精神境界。
2.2 佛教之禪宗沉寂
禪宗是由佛教文化向東方蔓延,在中國特有的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個具有中華文化特征和符合中國人文思想境界的佛教宗派。中國賦予佛教的本土化使得禪宗這一宗派在哲學內涵上更加地貼近中國。佛教文化倡導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個人的現實直覺體驗,它是人們日常的感受。一種是冥想的體驗,是個體的一種感性認識。
3 現代簡約主義設計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在簡約主義的設計中,單純的簡化并不是追求的目標,而居住者具體的文學素養,教育程度以及日常的生活習慣,才是這種家居觀念的深層次內涵。現代簡約主義風格體現了多種復雜學科的理念和精髓。突出以人文本的人文關懷,全力滿足人性的需求。簡約主義應該充分考慮到人的生理。還應該考慮到人的適應性和心理需求。使“室內設計文化”的含義真正地被放大,使文化得到傳承。使人們在最大限度獲得舒適的活動空間的同時,又能感受到簡潔便利的居住環境帶來心靈上的寧靜和唯美的審美享受。由此可以看出。現代簡約主義設計同中國傳統設計觀念有許許多多相類似的地方。世界各國的簡約主義都在廣速蔓延。它成為當今設計界的一種重要的設計風格,同時也受到眾多設計師的青睞并一直在深刻影響著室內空間的設計。
4 室內設計中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
室內設計的現代設計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設計思想,既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背景下的發展和演繹,又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充分理解并且延伸發揚基礎上的現代設計。將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延伸和拓展,與現代簡約設計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以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事物和裝飾,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與現代藝術風格在當今社會合適地體現出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可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象征上運用到現代簡約主義的方法以及思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進行再次設計。然后對中國文化的內涵和元素進行簡練化和符號化,進而更加恰當和自然地應用到室內空間的設計中。
5 結語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室內設計中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簡約設計不是相反的兩方面。他們是一個共同進步和相互促進發展的過程。我們應該立足于現代文化,合理的學習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的部分,充分發揮傳統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特質,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互相融合、融會貫通。最后的目標是使我國的現代室內設計越來越跟國際高水平接軌。同時我們的室內設計還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實踐出一條既簡約明朗,形式與功能高度統一,又兼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體現民族神韻的室內設計創作之路。
參考文獻:
[1] 安?麥克阿德(美).簡約主義[M].楊瑋娣,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2] 文正軍,董文英.淺論民族文化與中國現代室內設計[M].
[3] 慎鐵剛.現代居室的空間與色彩[M].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
[4] 崔世昌.現代建筑與民族文化[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所謂設計就是: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 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預先制定方法、圖樣等。在《朗曼現代英語詞典》中對設計的定義:設計,名詞,裝飾性圖案;動詞,發明和創造。就其對動詞性的設計釋義而言,我們可以將設計看做是人類生物性與社會性最重要的生存行為。而其對名詞性的設計所做的界定,則可是為對我們所學專業的一種泛義解釋。由此可知,設計學是來自西方的一門學科。設計學分為三支設計史、設計理論、設計批評。而設計史又分為西方設計史和中國設計史;設計理論分別著作西方古羅馬百科全書《博物志》東方中國著作《考工記》;設計批評是指評價評論設計的言論。1977 年英國設計師學會成立, 其使設計正是從裝飾史或應用美術獨立出來而成為一門學科。
在當代,我們對設計的看法逐漸趨于相同:設計的終極目的就是改善環境、工具以及人自身。這么一種認同感使我們對設計學的任務有了新的認識。使設計學研究必須從傳統的單純對設計師傳統研究和設計宣言的研究中分離出來,給予其研究對象的經濟特質、意識形態特質、技術特質和社會特質以應有的重視。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情形,才出現了令人感興趣的景象;對當代設計學施加影響的諸多觀念,都不是直接來自設計領域。由此可見,設計學研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除了從自己的母學科美術學那里繼承了一套較完善的體系之外,它還要廣泛地從那些相關的學科,如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那里獲得啟發。這便是當今設計學研究的現狀。而中西傳統文化對于現代設計影響也起著很深遠的意義。
我們追隨人類的歷史足跡,古埃及文化、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近代歐洲和美國文化,中華文化都對現代設計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常說的文化,其本身就具有歷史的連續性,而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連續性,正是文化發展歷史連續性的基礎。所以,正如本書導言中所說的人類至今仍然生活在傳統文化構筑的世界里。這一點毋庸質疑,無論是文化上的傳統主義者,還是反傳統主義者,他們討論的對象本身就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歷史前進中的積淀,它為人類歷史前進積蓄著力量,提供著營養。所以,它對人類創造的現代的和未來的文明,都必然產生不可否認的巨大影響。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工藝美術運動是起源于英國19 世紀下半葉的一場設計運動,其起因是對家具、室內產品、建筑的工業批量生產所造成的設計水準下降的局面,據比較一致的理解。這場運動的理論指導是作家約翰拉斯金, 而運動的主要人物則是藝術家、詩人威廉莫里斯。他們主張回溯到中世紀的傳統,同時也受到剛剛引入歐洲的日本藝術的影響,他們的目的是誠實的藝術,主要是回復手工藝傳統。他們的設計主要集中在首飾、書籍裝幀、紡織品、墻紙、家具和其他的用品上。他們反對機器美學,主張為少數人設計少數的產品,所謂的the work of a few 。
包豪斯是1919 年在德國成立的一所設計學院, 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這所由德國著名建筑家、設計理論家沃爾特格羅佩斯創建的學院,通過10 年多年的努力,特別是荷蘭風格派、蘇聯構成主義運動的成果,加以發展和完善,成為集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大成的中心,它把歐洲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到一個空前的高度。雖然這所學院在1933 年4 月份被納粹政府強行關閉了,但是,它對于現代設計教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難以估量的。中西方的文化交叉對于現代設計產生的效果和影響是不同的,但意義都是極其深遠的。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制陶的技術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能夠制作出非常優美的彩陶。所謂彩陶,是指一種繪有黑色、紅色的裝飾花紋的紅褐色或棕黃色的陶器。這個時期的文化,稱之為彩陶文化。因為彩陶最早在河南縄池仰韶村發現,所以也稱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優美,裝飾精巧,充分體現了我們勞動祖先偉大的藝術創造力。漢代是銅燈制作的鼎盛時期,燈的應用已很普遍。漢代銅燈的形式分為好幾類,分別為:盤燈、虹管燈、筒燈、為主。其中最有名的要數虹管燈,虹管燈也稱釭。燈體有虹管,燈座可以盛水,利用虹管吸收燈煙送入燈座,是溶于水中,這是利用科學原理以防止空氣污染。著名的長信宮燈,塑造出一優美的仕女形象,左手托燈,右手提燈罩,以手袖為虹管,處理的十分自然。
漢代的銅燈造型豐富多彩,燈體優美。既適應實用的要求,也符合科學的原理,即可作燈,又可作為室內陳設品。做到了工藝品的多用化,達到了實用和美觀的統一,體現了卓越的設計意匠和藝術構思,漢代的傳統文化賦予了漢代銅燈不一樣的色彩。
唐代工藝美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工藝美術的生產,幾乎達到了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最高點。其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的高度發展? 自信和開放的政策? 中外工藝美術生產的交流? 工藝美術生產的傳統發展。一種傳統文化可以傳達一種思想,也因此可以反映出一種特色:人的意識的解放、裝飾的生活情趣化、多種裝飾技法的應用。
明代家具的藝術特色,可以用4 個字來概括,即簡、厚、精、雅。簡,是指它造型洗練,不繁瑣、不堆砌,落落大方。厚,是指它形象渾厚,具有莊穆、質樸的效果。精,是指它做工精巧,一線一面,屈指轉折,嚴謹準確,一絲不茍。雅,是指它風格典雅,令人耐看,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藝術格調。
21 世紀,被人們稱為文化趨同、文化危機的全球化新世紀,傳統文化與藝術,仍然是人類在創造新文明時,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我們的前人創造了昨天,我們正在創造明天,傳統文化曾經成就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輝煌, 它也必將對人類不可能終止的文明發展,繼續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傳統文化對于我們今天的現代設計,如魚得水,須臾不可離開。
以上則是我對于中西方傳統文化對于現代設計的認識。
關鍵詞:中國當代油畫;中國傳統文化;融合
在當前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中,在多元、立體交叉大的文化語境里,要如何研究和發展我國的文化美術事業,我們應該怎么樣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明確的認識,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們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傳統的內涵,這對我國文化藝術及繪畫藝術的發展、創新具有實質性的深遠意義和價值。當代中國油畫在受到西方繪畫影響的同時,也開始了對于我們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回歸。
我國當代油畫面臨的現狀是進入21世紀,隨著西方的各種藝術思潮的影響和市場經濟大潮的帶動下,不僅使得一些藝術家迷失了方向也使我國當代油畫藝術的審美和評價標準模糊不清。
一些中國當代的油畫藝術家由于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淡薄,導致思想上越來越多的受到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影響,而這種影響表現在作品上便是缺乏中國特色和文化內涵,使作品失去了應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由于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藝術市場,攫取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評判權,使得一些中國的油畫家盲目地迎合西方文化藝術的評價標準,得到西方策展人的承認,從而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匯聚中華人民幾千年的智慧和勞動,它經歷了古老的彩陶和文字的發生時代,經歷了青銅時代,在歷史的傳承中,我們的祖先創造發展了自己特色的漆文化和茶文化,有附和自己文化和歷史的雕塑,建筑和家具,享有絲綢之國,瓷器之國等美譽,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中國油畫藝術應該是以其燦爛的民族文化為背景,向世界展示一個歷史悠久,蓄勢待發的一個民族。中國油畫藝術應該既能表現我們的民族精神又能體現時代的風貌。所以,當代油畫中有必要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認識到其中的迫切性,中國油畫的文化語言才會真正走進世界,立足于世界,被人們記住。
我國當代油畫藝術創作的提升有賴于藝術家建立自身傳統文化修養和藝術修為。面對文化的全球化,作為中國油畫家不僅應該熟知哺育自己成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分認識到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還應了解和研究西方的各種藝術語言,以此來提升自己的藝術文化修養。
中華民族就是一個不斷融合、不斷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的民族,許多少數民族完全與漢族融為一體。對外來民族文化藝術的引進、選擇與吸收融合的過程中,促進了中國藝術的發展。如印度佛教文化的進入,在藝術上豐富了中國的繪畫、雕塑、舞蹈和音樂的發展。佛教繪畫傳入中國后,迅速的提高和豐富了民族繪畫的技巧和表現力:比如閆立本、李思訓等畫家吸取佛畫中金銀色和其它多種強烈色彩的手法,創立了金碧山水畫。
因此,中國當代油畫家需要正視傳統文化,充滿自信,喚起主體民族意識,使中國當代油畫作品由于繼承了民族文化精神而具備更高的藝術價值。
進入21世紀,通過其開放包容的特質,中華民族再次走向偉大復興的道路。同時,中國的改革開放也給中國油畫帶來了外國的藝術思想,隨著西方的藝術思潮迅速在全國的傳播,給封閉以久的國內藝術界帶來新的氣息。但是,當時中國只單純的對西方藝術思潮和西方現代藝術各流派的借鑒和挪用,并沒有自己創新。緊接著在市場經濟大潮的帶動下,伴隨著后現代藝術思潮涌入導致一些藝術家迷失了方向。針對我國當代油畫的藝術審美標準應該怎樣確立,判斷和評價,其發展應該如何評估,油畫藝術的基本價值應建立在哪些基點上,國際文化藝術領域都在反思和審視當代和后現代藝術的狀態,并認為應該重建本土文化精神,重新認識本民族傳統的藝術精神和文化品質。
中國當代油畫面對文化全球化,應對中國傳統文化引起關注,尤其是具有豐厚文化傳統的東方美學藝術的思想體系。中國藝術、美術的發展、審美取向及價值標準的核心也只有一個,即以民族精神為主導和統領的藝術多元化。所以注重民族精神內涵的表現,大力提倡和弘揚民族精神,也是我國文化戰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中國當代油畫藝術應該具有時代精神、民族特色、個性創造的藝術語言,我國油畫藝術應該進入一個獨立創造為主的新層面,只有這樣中國面對文化全球化發展當代油畫藝術的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成為歷史的必然的趨勢。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素質教育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guarantee the same group of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l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ve passed since in the future, but it is also a source of new Chinese culture, it is not only the end of the past is the future of the beginning". In this paper, the contemporary moral cultivation to ascend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mining the outstanding spirit resource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new connotations to deepen its functions, "grasp the spiri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qual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advanced culture", so as to enhance people's moral accomplishment is important in the article discuss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包含國民素質在內的文化軟實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而傳統文化在重視人的道德修養的問題上還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我們應該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激蕩中獲得發展的文化動力。也正因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才具有歷史的承繼性和深沉的文化底蘊”。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根據中國古代思想家和文學作品所提煉出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的、反映中國倫理價值取向的、長時間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的社會精神”。但是,大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加強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傳統文化知識的缺乏導致他們對我國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就直接導致大學生缺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愛國心。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缺乏,究其教育根源,問題在以下幾點:
1.教育目標缺失。當代中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要想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要求大學畢業生有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符合時展需要的各項工作技能。因此高等教育在培養人才的目標上越來越體現出發展經濟的強烈愿望,而忽視了在發展人的個性和心理潛力方面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強調學校傳播文化知識的功能而忽視其教化育人功能,特別是在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上的重要功能。
2.內容設置不全。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鮮有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材,更有很多院校根本不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這就切斷了作為大學生吸收傳統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現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科學分析、正確對待選擇繼承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而來的。而現今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設置的不全就使得大學生們不能完整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來龍去脈的歷史發展過程。
3.教育方法過時。傳統文化的教育通常都是注重教師的講解,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過時的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厭惡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不管多么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都提不起他們的興趣了。我們引以驕傲自豪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淪為了“無聊”、“枯燥”的代名詞。
二、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
1.提高道德素質。“我國古代具有重視德治與德教的傳統,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的理論與方法體系”。我國歷史上講道德、重修身的傳統美德,在今天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樣需要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道德學說和教化方法規范并制約著古代中國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灌輸是教化的基礎,儒家為了進行道德灌輸,將道德規范設計成“四心”、“四端”、“五倫”等多個道德條目,讓人們在道德實踐中遵循。身教重于言教,是我國古代道德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道德素質教育方法是值得我們吸取的,當代的教育者應該在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時,有效的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內化過程。
2. 增強愛國情懷。中國人歷來重視文化的教化作用,培育了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蘊涵了最為深厚的歷史情感,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都是我國各族人們共同的精神支柱。我國是一個有著深厚愛國傳統的國家,“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已是古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喊振聾發聵;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感慨擲地有聲。“大學生們受教育的機會多,知識積累多,對祖國的歷史與現狀了解多,就會對他們所處的環境、民族國家認識深刻,自身的責任感也會不斷增強,歸屬感也就越強烈,愛國情懷也就越加深厚和自覺”。
3.消除負面影響。在市場經濟大發展的今天,相當數量的國人無不為利益而拼搏。這種環境容易引發大學生唯利是圖享樂至上等思想。隨著我國加入WTO與世界全面接軌,拜金主義作為西方社會流行的一種價值觀或多或少的對大學生們起著負面的影響,教育者們可以“通過追求禮義仁智,必須以義為榮,以利為恥”等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來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勤儉與奢侈的關系,盡量將極少數大學生的拜金意識消滅在萌芽狀態。
三、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須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探索和創造新的方法。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徑同樣要適應環境的新變化、教育對象的新要求,要解決實踐領域中的新問題。
1.更新目標。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被重視,就必須更新教育目標。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為了讓大學生們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質,進行吸收和改造,建構社會主義新文化,使中國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我們在高校開展和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其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有較為系統的了解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大學生們對中國燦爛傳統文化的熱愛,以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基本國情教育,可以立足中國化,推動現代化,反對民族虛無主義,扼制殖民文化。
2.完善內容。優秀傳統文化要加強傳播,首先就是要完善教育內容。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應在大學課程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或系列講座,“我國傳統文化注重政治、教育和倫理道德,以及中國歷史、文學、藝術發展情況的闡述。課程的設置應該要求每個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選修過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并取得合格成績”,讓每一位大學生都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與熏陶。
3.創造氛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內容,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名言警句與校園景觀相互映襯,更好地體現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開展古典詩詞朗誦會、演講比賽或辯論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不斷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通過邀請國學名師講座、學術沙龍以及書畫作品展、征文比賽等活動的開展,盡可能突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滲透傳統文化的精神,“使大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受到浸潤、滋養,使他們的人文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真正樹立崇高的理想,養成優秀的品質,塑造健康的人格”。
在現在和將來的高校教育中,我們必須矢志不渝地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育當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求實務實的精神。在建設現代化的今天,傳統文化鼓舞人們不畏艱難曲折,朝著理想境界邁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學生才能健康發展,我們國家的未來才能保存中華民族的特色,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才有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弘揚崇高進取傳統,培養高尚人格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倡導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注重氣節、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強調憂國憂民、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尤其強調一個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則和方法,自強不息,進德修業,發揮出自身的潛能,就一定會鍛造出理想人格。道德倫理觀念和為人處事哲學等道德修養的精義,對于塑造和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精神,無疑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總結:如今,我們要建構的中國現代文化,首先必須適應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這種文化必須為當前經濟體制改革服務,必須符合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四項基本原則。現實的需要與奮斗的目標明確之后,那么我們所欲建構的現代文化的內容也就可以確定。對于中國現代文化的重構,我們認為除了繼續宏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身優點之外,仍然需要批判地汲取外來先進文化,走中外文化交融合璧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曾長秋.中國傳統文化 [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
[3]馮友蘭.闡舊邦以輔新命 [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
[4]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曾長秋,薄明華.網絡德育學[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關鍵詞] 中國傳統元素;電影海報設計;應用
隨著全球各地經濟交往和信息傳播的快速發展,“全球化”在滲透到社會結構方方面面的同時,也在對整個人類進行“全球趨同化”的改造。而在文化方面,全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史無前例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原有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質。經濟全球化帶來社會文化的快速進步并促使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為了應對快速的競爭,電影海報設計要求的知識越來越廣博、視野越來越廣闊。從設計的市場化競爭角度來講,沒有民族化的東西,就無法立足于世界,就無法成為世界化的設計。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許多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經過千年沉積已融入中國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風格多樣且格調統一的具有獨特魅力的傳統文化元素是我們在多元化的時代中保持民族純粹與特質的基礎,而進一步開發利用各種傳統文化元素于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很具現實意義。本文試圖在闡述中國傳統元素內涵、特點后對其電影海報設計上的運用作簡單的探討。
一、中國傳統元素的內涵與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積淀,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華夏祖先創造了極其豐富且獨具韻味的傳統文化元素,而這些傳統元素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內核,并被世世代代沿用到中華民族的生活中來。
中國傳統元素是中國所獨有的符號和形象,是蘊含著中國的歷史文化特色內涵的符號或者形象和藝術手法,具有濃郁的中國味。中國元素一般分為:可視有形的傳統樣式器物形象,如中國結、戲曲臉譜、彩陶瓷器、書法篆刻、對聯印章、皮影古箏、高山流水;無具體形象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及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質,如鳳凰涅、麒麟送子、玄武玄關、武術、俠義精神、仁義禮智信的中國儒家傳統思想。這些眾所周知的中國元素歷經千年歷史的沉積,滲透入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骨子里,也為我們應對國際化、多元化的中國現代化挑戰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文化淵源。博大深邃的中國傳統元素不僅令我們現代人目不暇接,而且成為我們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1]結合作為二維藝術表現方式的電影海報,我們細數一些現代常運用的傳統元素。
(一) 中國繪畫
中國繪畫的精神內核是“筆墨”。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中國繪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華夏文明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化等方面的認識。中國繪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物化于我,身處境中”,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國畫,追求意與神的結合,深山藏古寺的悠遠,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淡雅,黑云壓城城欲摧的蒼莽,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靈動,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悲壯。中國繪畫在表現形式上是一種完全放松灑脫的表達,其不講求透視的條框,卻讓看畫的在有形無形的對比中了解作者充滿韻律的藝術境界。
(二)篆刻、壁畫、剪紙、對聯、彩陶瓷器等裝飾藝術
篆刻、壁畫、剪紙、對聯、彩陶瓷器等裝飾藝術對中國古代生活的完美展現,是對古代祭祀活動、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寫意。這些裝飾藝術品通過嚴謹的構圖風格、精巧細致的線條達到局部與整體的完美融合,是中國古代人民日常生活和中華文明的現實寫真。直到今天,灑脫的篆刻是身份的象征,剪紙對聯是逢年過節的喜慶必備,壁畫是古人生活的掠影,而唐三彩與瓷器是中國的象征。壁畫,彩陶,編制、錦繡、鏤空的工藝品等,豐富的色彩變幻,生動的形象,不僅僅是依附于某一主體的繪畫或雕塑工藝,同時也從美學的角度來標示其主體的特質、功用與價值。
(三)中國漢字與書法
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漢字也是世界上惟一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漢字歷經華夏變遷。“形表意,意傳情”的象形文字特質使每一個漢字背后都蘊含著一段撩人心弦的故事。書法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民族傳統文化及藝術,是中國漢字的書寫藝術。
(四)中國紅及其背后的儒家精神
中國紅在中國傳統元素中獨具特色。大紅色是最具我們民族風格的色彩。中國結、剪紙、燈籠、對聯等都是對紅色的詮釋,紅色寓意著歡樂、熱情、樂觀、喜慶。而中國紅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內核是“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擔當,是維護公平正義、救萬民于水火的俠義。
中國傳統元素的特點: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婉轉含蓄,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盡在不言中”的語義表達,通過含蓄而不張揚的方式使分散于各種事物上的有形的藝術形式突出了充滿浪漫氣息的中國氣派;在藝術的內在追求上,以各種元素的反復鋪排來襯托各種藝術的節奏和韻律,通過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的反復觀感來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強烈的層次感和注重思想寄托的精神氣韻。
二、在電影海報設計中中國傳統元素的應用
電影海報不僅止于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理解,而且要是一種美的語言并映射出一個國家的民族傳統與社會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標志,而且是我們民族審美的反映,更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鮮明的文化特征和凝聚著中華民族無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入現代電影海報設計中去,用現代設計語言去詮釋中國傳統文化或者是精簡中國傳統元素,這將是未來電影海報設計的一大主題。
(一)中國繪畫在電影海報中的應用
在中國繪畫中,以技法分為工筆和寫意。工筆的工整、嚴謹,于細處見真章;寫意則濃墨重彩,筆墨雖簡而形神兼備,寥寥數筆便達到一種酣暢淋漓的意境。
把傳統繪畫的筆墨意趣和內涵應用于電影海報設計中,如用中國繪畫詩畫相通特有的藝術形式來述說中國的俠義精神。著名電影導演徐克的《黃飛鴻》的海報就充滿氣勢磅礴的豪邁之氣和大將之風。以大面積色塊給予觀賞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而色調的合理運用賦予觀賞者一種強烈的民族危亡時刻的視覺震撼感。《黃飛鴻》系列海報,濃重的烏云占去了大幅海報的畫面,象征黃飛鴻身處清末民初那個災難深重的民族覺醒的時代背景,而唯有黃飛鴻傲然矗立在天地之間以襯托出黃飛鴻強烈濃重的民族自豪感、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性格、充滿豪氣干云的英雄氣概和拯救萬民于水火的決心。而《非誠勿擾》的海報,雖是攝影作品,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宛若一幅清淡素雅的中國山水工筆畫,簡單的色調,使畫面更顯超凡脫俗。平靜水面之中的小船,寧靜中帶著一絲的孤獨與憂傷,與標題文字交相呼應,“二十一世紀什么最貴?――和諧。愛情中什么最可貴?――誠意。”葛優式的幽默調侃與舒淇渴望愛情的心理讓整個畫面別有韻味。而《白銀帝國》的海報利用電腦處理過的水墨營造出縹緲的意境,在瀑布與流云的意境中,康家三爺俠骨柔情地盤腿坐在最前端。在電影《孔子》的海報中,通過一系列的孔子丹青工筆畫來對孔子進行血肉豐滿的“人”的還原塑造,對孔子的歡笑、悲傷、斗爭、掙扎、落寞和失意進行了全景式的描寫。對《孔子》“大情懷”的電影敘事進行真實鋪墊。它不僅展示了“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曠世情懷,而且展現了孔子作為“人”的一面。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生動起來,他的歡笑、他的悲傷、他的斗爭、他的掙扎、他的落寞和失意。影片,在這款預告片中已經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孔子黯然神傷或悲憤的白描,不僅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圣人而且透徹著孔子樸實和誠懇的“人性”光芒。
(二)中國書法在電影海報設計中的應用
博大厚重的漢字及其深厚的書寫藝術中國書法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從象形文字的淵源意義上可以說,漢字的意義表述從來都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字意義,而是跟隨世間萬物變化回到漢字誕生的原點的層面來理解和展現華夏民族所面對的豐富多彩的萬千世界。在進行電影海報的文字設計時,要通過追尋文字“形”與“靈”的結合來展現漢字所能詮釋的內涵。在電影海報設計中,通過對漢字字體、字號、顏色的選擇和合理的排版來確保標題的醒目。在字體選擇方面,可以依托電影所要展現的思想進行,而傳統的書法更能展示出漢字的厚重和漢族性格,如電影《盲山》的海報的中心就是用傳統書法書寫的紅色“盲山”二字,字體蒼勁有力,如連綿不絕的山巒,盡顯山溝里生活的落后與荒蕪。當然,也有一些海報字體加入了美術字的變形處理,如《投名狀》《十面埋伏》的海報就很具視覺美感;在文字排版方面,中國漢字具有方方正正獨立成體的先天優勢。拉丁文體系的單詞由字母組成,在排版時受到許多限制,必須注意單詞之間字母的距離以保證文字的完整性,在排版時多采用豎式的“圣誕樹”形書寫方式,如影片《盲流感》海報中片名“Blindness”的出現形式就會感到怪誕。而漢字就隨意得多,可以根據需要將文字分解合并,并根據畫面結構采取橫、豎、斜的順序擺放來調整大小。如《大笑江湖》的背景就突出“笑”字。而電影《畫皮》就利用“畫皮”二字的特殊的書寫方法來達到宣傳的效果。
(三)中國傳統的裝飾藝術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民族精神的應用
剪紙是中國最為古老的民間美術之一,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剪紙講究圖案構圖,虛實相間及強烈的對比是其特色。電影《白蛇傳》的海報就是采用民間剪紙藝術并取得了良好的視覺效果。而其他的如篆刻、壁畫、剪紙、對聯、彩陶瓷器、鏤空等裝飾藝術手法在電影海報設計中被廣泛應用。如《滿城盡帶黃金甲》海報中鏤空的金黃色的主調就盡顯宮廷的尊貴與奢華。霍格•馬蒂斯曾強調:“任何國度的設計中,都應體現國度的根,這個根就是自己的文化。”[2]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更多的是體現其內在的民族精神。針對每部電影的內容和意境產生的創意是對本民族的內在感情述說和道德外化,從而使人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和聯想以達震撼人心的效果。[3]海報《洗澡》不僅敘述了洗澡的含義――通過洗澡解除身體的疲勞及消除生活中的煩惱和釋放,更是對“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闡述。其中通過對“三對腳”的特寫來表述中國文化下的父與子。這種象征手法創造的寓意深刻和主題高度概括的藝術方式在吸引觀眾的同時對觀眾感受電影主題也有引領作用。
三、結 語
在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電影海報設計越來越認同作品的民族性,任何一種世界化的藝術如不根植于特定的民族的文化土壤,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設計的市場化的競爭角度來講,沒有民族化的東西,就無法立足于世界,就無法成為世界化的設計。
[參考文獻]
[1] 張乃迪.中國傳統元素在電影海報設計中的應用[J].電影文學,2009(20).
[2] [德]霍格•馬蒂斯.海報鐘情者[J].藝術與設計,1997(02).
關鍵詞:外銷瓷;“海上陶瓷之路”;文化交流
中國瓷器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6世紀就已成功燒造出原始瓷,宋元以后瓷器制造進入繁榮階段。隨著國內制瓷業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外銷瓷”作為一種專供出口的商品瓷,開始通過“海上陶瓷之路”銷往各地,為中國瓷器打開了廣闊的世界市場。“外銷瓷”不僅在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至今仍是外國友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
1 “海上陶瓷之路”發展概說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活動其歷史可追溯至漢代,經過幾代商賈開拓,逐漸形成一條出長安至玉門,經天山南北兩路,跨越蔥嶺,直抵地中海東部的陸路商道,史稱“絲綢之路”。“外銷瓷”作為一種專供出口的商品瓷,早期貿易主要經“絲綢之路”銷往中亞和西亞等地區,由于陸路交通主要使用馬車和駝隊進行運輸,商品瓷運輸數量有限且多有損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陶瓷貿易的發展規模。隨著國外市場對中國瓷器認可度的提高,“絲綢之路”的運輸方式已不能適應貿易需求,一條“海上陶瓷之路”得以發展起來。
“海上陶瓷之路”開辟于唐代,據《新唐書》記載,唐代運送陶瓷的商船由明州(今寧波)出港后,由廣州中轉,經波斯灣抵達阿拉伯諸國。晚唐、五代至宋初“海上陶瓷之路”進一步拓展,開辟出東亞及東南亞四條海上線路,骨干航線基本形成。后經宋、元至明初,“海上陶瓷之路”規模逐漸擴大,開辟出兩條印度洋航線。宋人朱在《萍州可談》中曾對“外銷瓷”航運情況進行過如下記述:“船舶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廣隙地也”,貿易規模可見一斑。[1]隨著陶瓷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清代“海上陶瓷之路”延伸至西歐諸國,最終形成了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巨大商路網絡,“外銷瓷”貿易發展至鼎盛時期。隨著“海上陶瓷之路”航線的拓展,中國瓷器逐漸成為歐亞諸國貴族階層競相追捧的至寶,作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征被奉為“白色黃金”。
2 清代制瓷業與“外銷瓷”貿易的繁榮
清代是中國古代外交史的重要歷史轉折期,這一時期的中國外交突破了以往傳統的亞非格局,轉而發展中歐關系,與歐洲國家在政治和經濟層面的交往成為清政府外事活動的重要內容。清康熙年間“廢除匠籍”,這一舉措充分調動了手工從業者的生產積極性,使一度消沉的制瓷業得以重振。清代陶瓷產地眾多,政府借鑒明代“中官督陶”的方法對制瓷業進行管理,官窯和民窯共存共榮,形成了“官搭民燒”、“官民競市”的局面。與此同時,制瓷工藝也得到很大提高,一方面表現在制胚階段瓷胎中增加了高嶺土的用量,使瓷器達到了硬質瓷的標準;另一方面,各地窯廠對窯具和窯爐進行改革,燒成溫度、氣孔率、吸水率等工藝都更加精進。為適應海外市場的需求,國內制瓷業逐漸發展出訂制業務,即“訂燒瓷”。訂燒瓷主要按照客戶提供的版式和圖樣進行燒制,多為粉彩或琺瑯彩瓷器,在造型和紋飾設計上更加符合歐洲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趣味。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次年清朝開放廣州、福建等港口作為通商口岸,中外貿易迅速發展,“‘粵東之海’東起潮州,西盡廉南,南盡瓊崖,均有出海門戶,福建、浙江沿海也是‘江海風清,梯隊云集,從未有如斯之盛者也’。山東、河北、遼寧港口‘輕舟販運也十分活躍’”。[2]與此同時,“海上陶瓷之路”歐洲航線的開辟,拓寬了中國商品瓷外銷市場的范圍,這一時期中國瓷器輸出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外交活動贈與其他國家;另一種則是商品瓷的外銷活動。清代國內經濟的繁榮吸引了西方投資者的眼光,大批外國商人紛至沓來。英國東印度公司率先在廣州開設貿易機構,歐洲諸國開始積極尋求通過東印度公司與中國發展陶瓷貿易。此后,法國、荷蘭、丹麥、瑞典等國也相繼設立貿易站,“外銷瓷”貿易進入“全盛時期”。
3 清代“外銷瓷”的藝術特質
通過拓展“海上陶瓷之路”,在進一步鞏固原有亞非市場的基礎上,清代陶瓷外銷的重心開始轉向新興的歐洲商品瓷市場。針對歐洲市場的需求,國內制瓷業積極進行革新,青花、五彩、斗彩、琺瑯彩等工藝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同時,“外銷瓷”也通過借鑒西方造型語言,逐漸形成了一種既具有濃厚中國內涵,又富于異域審美情趣的藝術特質。
這一時期,“外銷瓷”在器型、紋樣等方面的設計理念發生了重要轉變,從以本土文化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產品輸入國的風俗習慣和審美標準為原則。明清之前,“外銷瓷”多為生活用瓷,推崇瓷器的實用性,如元代“至正型”青花瓷主要銷往中東和西亞一帶,器型多為大盤、大碟,主要是為滿足西亞地區“大盤盛飯,手抓而食”的生活習慣。清代“外銷瓷”除實用功能外更重視裝飾性,紋樣上采用西洋裝飾圖案,引入山楂花、郁金香、勿忘我、孔雀紋等動植物紋樣。并開始創作反映西方題材的作品;人物創作上常見西洋人物、圣母、天使等形象。器型方面突破了傳統的瓶、盤、壺等陳設器型,燒制出西餐用具及西式生活用品,如茶具、咖啡具、酒具等。清代“外銷瓷”為適應世界市場需求不斷革新,瓷器不再僅是滿足西方貴族獵奇心理的奢侈品,而作為一種必需品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中國傳統藝術一貫追求“師法自然”,崇尚飄逸靈動、澄澈洗練的藝術情趣。受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中國瓷器在設計上往往追求古樸雅致、清新自然的格調,呈現出釉色潔白、色彩素雅、紋飾典雅的特色。區別于中國注重“寫意”、追求“傳神”的傳統美學追求,西方藝術強調“寫實”、崇尚“再現”。郎世寧、王致誠、蔣友仁等西方畫家都曾供職于清宮畫院,將西方繪畫的構圖方式和造型手段引入中國。受其影響,制瓷工匠打破傳統開始將焦點透視的方法運用于瓷器的紋飾設計之中,并通過探討明暗關系增強畫面的縱深感。受西方“色彩塑形”理念的影響,脫胎于法國銅胎畫琺瑯技法之上的清代瓷胎畫琺瑯,施彩濃艷且色彩絢麗,“課子圖是乾隆時期琺瑯器的流行畫題,人物講究解剖結構及比例,繪制采用西洋技法,……人物生動傳神,畫法細膩,色澤華麗,以色塑形,線條的痕跡不顯,具有很濃厚的歐洲畫風格”。[3]而粉彩瓷也借鑒了西方油畫、水粉畫技巧,通過創造透視效果塑造畫面的立體感,在人物設計上突破了傳統中國畫僅衣物設色的方法,人物面部也施以色彩強調五官的凹凸感。清代瓷器創作在技巧上開始采用寫實的西方繪畫手法,《陶雅》一書中曾記載:“畫筆均以西洋界算法行之,……繪人物面目,其精細者,用寫照法,以淡紅筆描面部凸凹,恍如傳神阿睹者”,呈現出中西交匯的特質。
4 清代“外銷瓷”的文化傳播功用
清代制瓷業大膽引進其他國家的文明成果,這種吸收與借鑒不單單只局限于器物層面,而是通過生產實踐活動延伸至文化、藝術等精神層面。各地窯廠通過引進世界先進燒制技術,并將歐洲“回青料”運用到著色環節,從而燒造出質地更為細膩、色彩更加絢麗的精品瓷器。此外,通過學習西方繪畫中的焦點透視方法和色彩塑形技巧,在原有繪制技法的基礎上營造出畫面的透視效果,增強了空間的縱深感和人物的立體感。清代制瓷業大膽引入西方燒造技藝,但在學習西方文化方面并非簡單的奉行“拿來主義”,而是通過主動將本土文化與異質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了一種既適應本國傳統文藝觀念又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新型產品。在遵循中國瓷器設計傳統的基礎上,增強了中國瓷器的文化適應性,不僅使中國傳統文化特質得以保存,又迎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需求。商品瓷的器型和紋樣設計上的創新和改良,使這一時期的外銷瓷既能夠反映中國精神特質,不失中國意趣又富于西洋風情,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中西合璧。
隨著“外銷瓷”的熱銷,中國文化通過瓷器這一載體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日本學者長谷部樂爾曾這樣評價中國瓷器對世界文化的影響:“通過陶瓷器,似乎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文化交流史,……通過陶瓷器考察文化交流情況,最好的線索是中國的陶瓷器。沒有任何國家的陶瓷像中國陶瓷那樣歷史悠久,風格多樣,而且珍品眾多,給予世界各地的陶瓷器以那么大的影響”。[4]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道德追求和審美旨趣以“外銷瓷”為載體銷往各地,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深入歐洲日常生活。清代“外銷瓷”在圖案內容上包含大量如“忠孝”、“仁義”等傳統文化元素,紋樣設計中遵循均勻、對稱、統一的傳統設計理念,體現著中國文化“中和為美”境界的追求,人們在欣賞和使用瓷器的同時通過解讀其中的圖像信息接受著中國文化的熏陶。這一時期的外銷瓷將其自身特質與銷售市場需求相結合,逐漸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之路。
5 結語
中國瓷器釉質細膩、色彩綺麗,以其獨特的東方韻味征服了世界。“外銷瓷”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和經濟交流現象,構成了中國文化史、中外交通史和對外貿易史的重要篇章。清代作為中國外銷商品瓷發展的“黃金時期”,在積極吸收國外文化的有益成分,逐漸發展出既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質,又具有異質文化元素和鮮明特征的瓷器品種。
時至今日,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國家間的國力競爭不再僅限于經濟、國防等傳統領域,文化實力已發展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隨著國際貿易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文化領域,文化貿易不僅能夠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更世界范圍內發揮溝通各國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面對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何將這些文化“遺產”轉變為文化“產品”,通過發展文化項目促進傳統文化的新生;如何利用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發展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商品的產業化經營和商業化運作,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如何通過文化貿易增強本國文化話語權,扭轉文化貿易“逆差”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筆者相信,總結清代“外銷瓷”貿易的成功經驗將對現階段文化交流和貿易活動起到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 熊翠燕.中國宋元外銷瓷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南方文物,2008(1).
[2] 詹嘉.明清時期海上陶瓷之路的繁榮[J].中國陶瓷,2002(6).
[3] 耿東升.十六至十八世紀景德鎮外銷瓷的歐洲藝術風格[J].收藏家,2005(10).
[4] 李書琴,胡光華.關于中國外銷陶瓷繪畫的西化在18世紀中西經濟美術文化交流與互動中的作用[J].中國瓷器工業,2004(6).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圖片欣賞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1)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2)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3)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4)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5)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的資料: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寶庫。生活中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如:精美的民間剪紙、有趣的皮影戲、高超的雜技表演、美妙動聽的京劇、黃梅戲和逗人的東北二人轉,還有節日民俗、國畫、陶瓷……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春聯。
貼春聯又叫貼對聯、貼門對、貼對子,是中國人過春節時的風俗之一。每逢春節前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大門上,貼上用毛筆寫在紅紙上的春聯。
傳說在上古時期,有兩位神將:神荼、郁壘,他們住在東海的仙山上。山上有一株大桃樹,枝干垂到地面,形成一座拱門。山上一些惡鬼經常從拱門下穿過,殘害人間的老百姓。玉皇大帝就派神荼、郁壘把守拱門,惡鬼就不敢到人間搗亂了。老百姓每到過年為了鎮邪伏惡,就在門上或兩邊,掛上一個用桃枝刻的小人,并把畫的老虎貼上。
明朝的朱元璋為了微服出行,就讓老百姓春節時都貼上春聯,既熱鬧又辟邪。
從此,春節貼春聯便成了一種風俗,流傳至今。
六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內容: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它包括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哲學、中國古典史學、國畫、書法、篆刻、對聯、中國古典音樂、中國古典園林、中國古代建筑、中國古代科技、中國古代工程、中國古典雕塑、陶瓷、絲綢、酒、茶、中國功夫、中國手工藝品、中國民俗、中國菜、中國古典醫學等等。
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推薦其他主題的手抄報資料和圖片作為參考:
1.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簡單又漂亮
2.最簡單漂亮的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
3.關于六年級文明禮儀手抄報的圖片設計
關鍵詞 傳統文化 室內設計 藝術
一、解析傳統文化
“傳統”到底是什么?有人說傳統是已經形成的遺產或文化;也有人說傳統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眾中不斷流傳、繼承下來的文化。本文認為傳統是人類創造的不同形態的特質經由歷史凝聚而沿傳的、流變著的諸文化因素構成的有機系統。
(一)什么叫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被保留下來的對今天和明天產生巨大影響的人類文化的精華。如中國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歷史,其彩陶圖案豐富多彩,所刻畫的動物形態栩栩如生,如魚紋、鳥紋和蛙紋等,至今在室內設計中仍起著裝飾的點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并與建筑關系極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還令世人嘆為觀止。而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在室內設計上都喜歡遵循具有文化傳統的建筑理論。
(二)傳統文化在室內裝飾上的藝術表現
室內設計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它以儒家倡導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最高標準。傳統室內設計充分體現了人文意識,其裝飾內容和載體大多都有文化的意義,集中表現為重道德、助人倫和敦教化。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室內裝飾成為傳統藝術隱喻、象征和表達心愿、信仰及審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國主要圖騰物“龍”和“鳳”是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裝飾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為人所用。“龍鳳呈祥”是中國傳統室內裝飾的骨干脈絡,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征,至今我們還有“龍的傳人”的說法。鳳是原始社會人們想象中的保護神,并被視為神鳥而予崇拜,它經過形象的逐漸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與和平,預示能給人帶來幸福和吉祥。藝術家們以豐富的裝飾語言生動地表現龍鳳多姿多彩的藝術風韻,龍鳳組合的題材有很多,比如龍飛鳳舞、游龍戲鳳等。龍鳳題材一直在民間室內裝飾設計中廣泛應用,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現代室內設計的含義與內容
現代室內設計是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高度集成的產物,它將功能實用性和審美藝術性融為一體,是創造良好室內環境的特殊藝術。室內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空間處理
空間處理是通過調整空間的尺寸和比例,處理好空間的分隔,強調空間的性質,解決空間的對比和統一等的精心設計,賦予空間更具人性化及更為豐富的內涵。如使用不到頂的墻、家具等實體性界面來劃分空間,形成一定的視覺范圍,又具有開放性。還可以使用欄桿、玻璃、懸垂物等非實體的手段來劃分空間,造成空間界面模糊的感覺,使空間更開放。
(二)整體裝飾效果
整體裝飾效果包括室內墻面、地面、屋頂的造型、色彩、材質等構造的設計,是室內空間從造型、色彩、工藝到風格的綜合體現。如可利用室內家具、地毯、窗簾等不同裝飾材料的質地等通過對地面的高差處理,可實現轉換空間、界定功能,讓光線、視線、空氣在無阻礙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是室內設計中最生動、最活躍的因素。色彩處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獲得審美的效果,通過對色彩的視覺感受,可以產生豐富的聯想、象征與寓意。如為了打破單調的六面體空間,可以采用超級平面美術方法不依天花、墻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構圖,模糊了空間原有的構圖形式,從而擴展了空間形式,創造空間意境。
(三)室內陳設
室內陳設包括家具、櫥具、電器、燈具、工藝陳設品、裝飾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選擇與配置。他們之間的合理搭配對于形成室內環境氛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藝品、雕塑、字畫、紀念品等的點綴是室內設計中必需的內容,可以起到賞人悅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斷發展下,材料也隨之快速更新,生態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生態設計在強調人類遵循生態規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態美,欣賞質樸、簡潔,以此帶給人們持久的精神愉悅。
三、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都帶來了不同感受的改變,這要求室內設計必須與時俱進。但是一脈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沒有改變,它們仍然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富貴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現代的理念對傳統文化進行詮釋,并將其運用在現代室內設計中,使設計在滿足實際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礎上,既能體現傳統文化特質,又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一)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體,物我自然兩宜,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對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們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并將其思想運用到現代室內設計中去,使營造的室內空間在本質上與室外空間環境、自然環境能和諧共生。在現代家居室內設計中,我們應該在觀念上將室內空間看成是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社區環境、室外環境與室內環境等一系列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組合。
(二)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色彩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是一種視覺的藝術,中國傳統裝飾色彩以白、黃、青、赤、黑五色為主,如綠色象征生命與健康,黃色象征尊貴與華麗等,它是室內設計中最生動、最活躍的因素。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顏色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不但顏色的外延擴大了,而且與事物的形狀也建立了某種對應的聯系。如在現代設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色彩莫過于紅色,它代表的是中國人的熱情、熱血和鮮明的特性。我國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級的、流傳至今的宮殿建筑,就以紅、黃二色為主色,它深深影響了傳統色彩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即便是現在,吉慶日子到處張燈結彩,燈是掛的紅燈籠,彩結是的紅彩綢。居室中的一整面紅墻,餐廳中大面積的紅桌布、紅座椅等仍然是喜慶的象征。
目前,國內外在包裝設計方面的理念和設想層出不窮,種類也很繁雜,且能夠運用多種先進技術和工藝,如氣調包裝、無菌包裝、防偽包裝、兒童安全包裝和軍品特種包裝等,極大地推動了包裝設計的研究和發展。對于中國來說,傳統圖案的運用能夠更好地添加中國制造產品的特色,尤其是對于各種各樣的傳統少數民族的圖案來說,更能夠給世界新奇的感覺;加之各種先進技術及工藝的引進,給中國的產品包裝設計增加了足量的生機,且中國傳統圖案的種類繁多,樣式多樣,風格以及特點等也不盡相同,依據不同的標準及傳統圖案的應用載體的不同,可以大致分為彩陶工藝圖案、漆具印染圖案、織繡紡紗圖案、家具裝潢圖案、瓷器紋刻圖案、食品包裝圖案等;而按照不同的素材,也可以分為動植物、圖騰、文字圖畫、人物肖像等。
2.特征
中國傳統圖案多是民間百姓在生活中,憑所見所聞,對美好事物的想象與追求,以及對牛鬼蛇神的恐懼等方面逐漸累積和流傳下來的經典,具有典型的中國民族文化特征,在這些圖案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的表現,并且可以發現更多的人文特點。我國產品的包裝設計一般都具有正能量的象征意義,如傳達吉祥如意或是給人美好的感受等特征性;同時,通過傳統的圖案或文字等傳遞與所包裝的產品特質相似的信息,從而增大產品給消費者的視覺效果,加大產品的銷量。
3.寓意
我國很多產品的包裝設計都有傳遞情感的寓意,往往是通過隱喻的圖畫或文字表達思念、愛情、友情等信息。產品包裝的設計在表達吉祥如意方面較為常見,對于云南小粒咖啡來說,雖受眾多是年紀較輕的人們,但是同樣需要設計表示吉祥如意的圖案,因為人們有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包裝設計的要求及應用原則
1.有一個好的寓意
包裝設計過程中有很多講究和原則,但是一定要有好的寓意,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觀念中,總是將美好的希望寄托于事物,而對于購買的商品來說更是如此。
2.有代表性
包裝設計的傳統圖案應該具有代表性,如云南的小粒咖啡在包裝設計過程中加入了云南少數民族的圖案或者花紋,能夠很好地代表云南生產的特性,無論是銷到省外或者境外都能使人感受到云南所生產物品的專屬性。
3.與產品有某些相通的地方
產品在包裝設計過程中,包裝的選材應該盡可能與包裝的產品接近,通過產品的包裝將產品的特質體現出來,中國的傳統圖案或文字有很多適合作為產品包裝的元素,象征吉祥美好的寓意。
4.代表民族文化,傳遞精神文化信息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果能在產品包裝的過程中將文化進行全面的詮釋,不僅可以傳遞我國傳統文化信息,而且也能夠為產品的銷售開辟廣闊市場,兩全其美。
5.傳統圖案與現代技術結合
入世后,中國與世界開始接軌,不論是在經濟發展,還是在教育科學發展都如此。對于產品的包裝設計來說,要想使產品有大的銷量,在加入傳統工藝的同時,還需要運用現代的技術對其潤色、加工,使得產品在外觀上能夠給人沖擊力,并使其有購買的欲望。
6.傳統圖案與產品在形、色方面的搭配
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形色統一,要求各方面都能夠對稱相稱,當然在產品包裝方面也同樣會有這樣的講究,新奇的搭配方式能夠增添產品的附加魅力;而將中國傳統圖案附于形色統一的產品上,同時將傳統圖案進行人工的加工改造,使之富有現代氣息,是產品包裝的先進理念。
三、中國傳統圖案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1.云南小粒咖啡在包裝設計中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圖案的形、色的應用
云南省是中國咖啡生產的集中地,這就需要開發商在產品的包裝設計過程中注重將傳統少數民族圖案的形與色巧妙地結合,設計與產品特質相符而又能夠融入民族獨特傳統魅力的產品。云南省小粒咖啡每年的銷量劇增,得益于小粒咖啡獨特的包裝設計,如用傳統的布質材料進行包裝后,能夠給人質樸香醇的感覺;同時結合云南民族獨特的花色,有效地將形與色進行了結合。
2.寓意及建議
小粒咖啡在包裝設計方面還是存在很多突出的問題。首先,其產品的包裝設計及生產流水線沒有達到現代化包裝與生產水平的要求,缺乏與現代工藝的結合;其次,其包裝設計沒有能夠很好地將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的精華元素與產品結合,而更多地迎合了市場的需要;再次,沒有通過很好的包裝形成其獨特的品牌效應。根據這些問題,我們提出改進建議,具體如下:
(1)引進現代工藝,與傳統圖案巧妙結合。入世后,中國開始了與世界的互通有無進程;在包裝設計方面,不僅要引進先進的研究理念,而且還要在結合傳統設計圖案的過程中,引進現代化的包裝工藝,以打造高品質的產品。
(2)挖掘設計所需的民族文化的精華,轉變設計理念。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同樣,對于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來說,也源遠流長。在包裝設計過程中,應該盡量地挖掘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同時,轉變過去落后的包裝理念,使傳統與先進性擦出火花。
(3)提高設計與產品的品質,形成獨特的品牌效應。目前,云南小粒咖啡包裝良莠不齊,缺乏主導品牌,因此,需要在包裝設計與產品質量兩方面把關,以形成獨特的品牌效應。
四、結語
關鍵詞:海報設計;傳統文化;傳統元素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現代視覺設計中布滿了受西方影響的視覺語言,“國際化”視覺符號的泛濫與“本土化”視覺語言“失語”現象非常突出。我們要為“中國設計”尋覓正確的方向,也為國際海報藝術設計的豐富性提供來自把握們本土的聰明和想象力。從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歷程來看,其同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一樣悠久,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中華各族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設了無數極具中華傳統民族藝術特質與藝術底蘊的圖案與紋飾,這些圖案與紋飾,或者是取材于日常生活場景,諸如瑞獸、植物等,或者是取材于民間神話傳說。比如中華傳統圖案歲寒三友,常常被用來比喻為高尚的友情;三羊開泰則被視為吉祥的象征等等,可以說,前述圖案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若海報設計人員能夠從前述極具中華傳統文化特質與藝術特質的圖案中汲取創作與設計給養,則能夠使設計出的海報作品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進而讓觀者感受到強烈的中華傳統文化氣息。很多設計師意識到了中國傳統造型的優點,于是將中國傳統造型挪用到了現今的平面設計中,起初在畫面上給了受眾以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但這樣的作品卻忽視了平面設計的本意。畫面讓人感覺很美很愜意,但是對于傳統文化的應用卻是缺乏真正的內涵。為此,本文將就海報設計中如何運用傳統文化與傳統元素展開研究。
一、海報設計概述
海報作為宣傳媒介之一,能夠以藝術化的處理形式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最初,海報被稱之為招貼畫,多被置于商店的櫥窗或是街頭巷尾的顯要位置,目的在于吸引路過人群的注意力。在上世紀,海報的使用范圍已經不僅僅限于商業目的,而是成為政治宣傳與政治動員的工具和媒介,可以說,在這一時期,海報的宣傳功效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顯。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參戰各國均將海報作為宣傳自身,打擊對手士氣的有力工具。在前蘇聯剛剛成立的一段時期之內,莫斯科的郵電局張貼了大量的海報,成為蘇維埃政權向市民宣傳革命形勢的媒介。在校園中,海報通常被用來向學生宣傳某一種活動,諸如學校的運動會、比賽等。對于海報設計人員而言,應當確保自己所設計的海報作品主題突出,能夠使人在看到海報內容時一目了然,同時,為達到充分吸引觀者的目的,海報應當合理地實現對有限版面的利用,如精巧的版面布局、緊湊的內容安排等。從海報設計領域的形成和發展情況來看,這一行業是平面設計領域的一個分支,在現代廣告業得以快速發展的過程之中,海報成為了全新的行業。海報設計人員的設計和創作工作乃是通過對不同要素(諸如文字、圖案、色彩)的運用,實現對海報主題的表達。
二、海報設計中對于傳統文化的借鑒
海報設計人員應當充分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傳統文化為當代的設計者提供了一個豐美的藝術素材庫,因此,海報設計人員不應當對這一藝術素材庫熟視無睹,而是應當善于從中遴選優秀的設計素材,對傳統造型藝術的手法加以借鑒和吸收,從中華傳統圖案與紋樣藝術領域加以借鑒和吸收,從中華傳統思想寶庫領域加以借鑒和吸收,從而提升自身海報設計作品的感召力。
1.對傳統造型藝術的手法加以借鑒和吸收
在數千年的歲月發展長河之中,中華美術藝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管是宮廷畫師創作的宮廷畫作,還是民間畫匠筆下的丹青,均體現出藝術家不凡的美術造詣。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殷商時期的青銅,從戰國時期的器皿、帛畫到漢代的雕塑畫像石,從唐宋的繪畫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間廣為流傳的剪紙、木版年畫、建筑、紋飾、戲裝、面具等等,充分體現了或恢弘靈巧,或簡約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熱烈或娟秀,或質樸或奢華等多種手法。可以說,不管是中華傳統的紋飾,還是美術作品,甚至于極具民間特色的剪紙藝術等,均可以成為現代海報設計人員用于實現海報作品設計和創作的優秀素材來源。
2.從中華傳統圖案與紋樣藝術領域加以借鑒和吸收
中華各族人民所創作的圖案與紋樣,不但構思精巧,設計巧奪天工,而且包羅萬象,寄托了各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期冀與追求。如梅竹松歲寒三友象征堅貞的友誼,三陽開泰象征吉祥如意,蓮花與魚寓意“連年有余”,喜鵲與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這些鄉土味濃郁的圖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從中華傳統思想寶庫領域加以借鑒和吸收
中華民族自形成以來,誕生了無數思想家,并且為后世留下了諸多思想學說。如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等,從這些思想所承載的世界觀來看,均表現了一種樸素的哲學世界觀。同時,各個時代的思想家也為后世留下了獨特的思辨方式,這些思辨方式亦成為現代科學研究的理論支撐。我們知道思維方式轉化到海報設計上,往往促成創意的產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潛意識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個好的思維意念的生成,能夠超越任何阻礙人類之間相互交流的因素,達到更高層次的彼此交流,它是使“中國海報設計”登向國際設計舞臺的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有鑒于此,如若當代海報設計人員能夠在作品創作的過程當中,將中華傳統哲學思想與世界觀融于其中,必然將使自身所設計的作品能夠不同凡響。
三、海報設計中對于傳統元素的運用
從當前國內海報設計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情況來看,主要是應用了傳統書法藝術元素、傳統國畫藝術元素。下面我們對其進行分析。
1.傳統書法藝術元素在海報設計領域的實踐應用情況介紹
中華書法技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其發展歷史同中華文明的發展是同步的。而且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從世界各國的民族文化類型和形式來看,掌握書法技藝的民族數量十分有限。從中華書法技藝的發展情況來看,先有甲骨文、金文,其次出現了篆書,后來又有行書、草書等書法表現形式的問世,可以說,這些書法藝術表現形式均承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底蘊。
2.傳統國畫藝術元素在海報設計領域的實踐應用情況介紹
國畫是中華民族為世界奉上的又一枚文化明珠。從傳統國畫藝術的創作風格來看,均講求形式同精神的統一,并在此基礎之上使得獨具民族特色的美術語言得以問世。同時,國畫創作者往往能夠實現較少的筆墨實現對意境的勾勒,對情境和烘托,進而使整幅作品表現出一種微言大義之感,這亦是當代海報設計人員所應當加以借鑒和吸收的。海報設計,應該是現代的又應該是民族的,中國的海報設計要走向現代,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離不開把民族文化精神融入現代審美。作為海報作品而言,其不僅具有藝術屬性,更要體現出人文屬性和社會屬性。在彰顯民族文化自信的今天,每一名海報設計人員均應當珍視中華傳統藝術元素,并善于對中華傳統藝術元素加以借鑒和吸收,如此方才能夠使自身所設計的作品在實現對民族文化元素承載的同時,更契合國際化設計理念要求。
四、結語
傳統并不等于過時,傳統文化也不會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關鍵是在于我們如何將它們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并且發揚光大。我們不能只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歷史文物“保護”起來,更不能視之如敝展,猶恐扔之不及,我們需要的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本文中,我們從海報設計概述入手,分析了海報設計中對于傳統文化的借鑒,并對海報設計中對于傳統元素的運用展開了研究。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為更多的設計師設計海報提供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王焱.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高校海報設計教學中的應用[D].廣州大學,2012.
[2]曹俊.融合傳統文化意蘊的中國現代海報本土設計[J].上海藝術家,2008(6):40-41.
[3]李姍姍.論海報設計中卡通人物與傳統文化的巧妙結合[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4(10):127-127.
[4]邱婷.簡析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報設計中的應用規律[J].大觀,2015(2).
[5]關珂,盧雅然.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海報設計中的應用[J].明日風尚,2016(11).
[6]王瑩.國際海報招貼中的“東風西漸”——談中國傳統元素對西方海報設計應用的影響[J].美與時代,2011(4):94-96.
[7]許曉華.從“梅蘭竹菊”談傳統文化精神在海報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5.
[8]葉幼天,漆晚霞.在傳統中探尋當代海報的本土設計[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07(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