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7:40: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脈診的操作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穴位埋線;繼發性閉經;臟腑同調
閉經一證首見《內經》"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是婦科疾病中的常見病,其表現主要為無月經或月經停止,分為原發性閉經和繼發性必經過兩類。原發性閉經是指年滿14歲,無月經來潮且無第二性征發育;或年滿16歲,第二性征已發育,但月經仍未來潮者;繼發性閉經是指婦女曾已有規律月經來潮,但以后因某種病理性原因而月經停止6個月以上者。其中原發性閉經僅占全部閉經病例的5%,大多數的閉經,屬于繼發性閉經[1]。近年來,中醫針灸治療繼發性閉經有了一定發展,積累了一些經驗。本文主要本文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1月我科門診收治的繼發性閉經患者42例,按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采用針灸治療組)和觀察組(埋線治療組),并統計、對比和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診療情況和效果。現將具體結果進行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0月~2016年1月以來在我科門診進行治療的42例繼發性閉經患者。年齡20~35歲,平均32.3歲。其中,確診為多囊卵巢綜合癥者為2例、卵巢早衰者10例、未明確診斷閉經者(各項檢查均為正常范圍,排除卵巢性閉經、垂體、下丘腦及其他內分泌功能異常引起的閉經)28例。中醫診斷上,予舌診及脈診后,辯證診斷為氣血虛弱證者12例;腎氣虧需證者7例;陰虛血燥證8例;氣滯血瘀證10例;痰濕阻滯證者6例。臨床資料特點:①均排除少女停經、育齡其停經及未絕經前停經。②均否認羊腸線等過敏史。
1.2方法
1.2.1選穴 采用臟腑同調的指導思想,選腹針之"天、地、人穴"即中脘、氣海、關元以調理脾胃及沖任二脈;選婦科要穴"子宮"以通經活絡;予三陰交匯之"三陰交"以調暢沖任、調理胞宮氣血。其中氣血虛弱者加血海、脾俞、足三里以健脾養胃化生氣血;腎氣虧虛者加肝俞、腎俞以滋補肝腎,調理肝腎;陰虛血燥者加膈俞、陰陵泉以滋陰潤燥;氣滯血瘀者加肝俞、膈俞以行氣活血,化瘀通經;痰濕阻滯者加豐隆、脾俞以祛痰化濕通經。
1.2.2操作方法
1.2.2.1埋線操作方法 患者先取仰臥位,選定穴位,用碘酒及乙醇常規嚴格消毒。取出適當長度的羊腸線,取出放入一次性埋線針頭內,不用局麻,根據不同分型采取相應操作手法。然后再取俯臥位,同法在背部的穴位上埋線。
埋針時操作手法:氣血弱、腎氣虧虛型閉經采用補法操作。補法操作手法:予呼氣時進針,行針時重插輕提,得氣后退至0.3~0.5 cm用針芯推入羊腸線后緩慢出針,用無菌紗布迅速按壓針孔。氣滯血瘀、痰濕阻滯型閉經采取瀉法操作:予吸氣時進針,行針時輕插重提,得氣后退至0.3~0.5 cm用針芯推入羊腸線后快速出針。若未出血不予按壓。陰虛血燥患者行平補平瀉法,即不采取運針手法,直接快速進針,得氣后退至0.3~0.5 cm用針芯推入羊腸線后出針,后按壓止血。三種手法均待全部埋線做完后施針穴位予碘酒消毒。
1.2.2.2 針灸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選定穴位,用乙醇常規嚴格消毒。予1.5寸一次性針灸針,不予運針等相關操作。后留針30 min,然后再取俯臥位,同法在背部施針并留針。
1.2.3治療療程 治療療程埋線組為3次,間隔為14 d;針灸治療組為10 d,每天進行針刺治療。
1.2.4 有效性評價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的療效評定。治愈:月經來潮,連續3個月以上經經量、周期節律正常;有效:月經來潮,但月經周期尚不正常;無效:月經仍未來潮,或偶見少量黯黑經血。
2結果
統計學分析顯示,對照組的總治療有效患者為12例,其臨床總有效率為57.1%,對照組的總治療有效患者為17例, 其臨床總有效率為81.1%,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的結果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閉經,是一個常見的病癥,表現為無月經或月經停止。屬于中醫婦科疾病的疑難病之一。中醫認為月經是血海滿而溢,其產生是臟腑、天癸、氣血、沖任共同協調作用于胞宮的結果。腎、天癸、沖任、胞宮是產生月經的主要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功能失調都可導致血海不能滿溢而閉經。可見務必要保持沖任二脈脈道通利,氣血沖盛,月經方可能按時而下[3]。而現代醫學認為正常月經的建立和維持有賴于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的神經內分泌調節以及靶器官子宮內膜對性激素的周期性反應,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都會出現月經失調,導致閉經[4]。穴位埋線療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融多種療法于一體的復合性療法。長期臨床實踐經驗表明該療法具有較多潛在的優勢,可能具速效和續效雙重作用,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推廣。從傳統中醫角度來看,埋線療法能夠協調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虛瀉實。其機理主要是通過羊腸線在穴內的生理、物理作用及生物化學變化,產生刺激信息和能量,通過經絡傳人體內,把穴位針刺效應、刺血效應、穴位處機體組織損傷的后作用效應和組織療法效應等多種刺激方式融為一體,同時發揮作用,形成一種復雜、持久而柔和的非特異性的刺激沖動,通過神經----體液來調整臟腑機能狀態。穴位埋線療法實際上是留針和埋針方法的延伸和發展,線體在體內軟化、分解、吸收,對穴位產生的刺激時間較長,很好的彌補了針刺時間短、療效難鞏固等缺點。本觀察以臟腑同調為指導思想選穴,通過穴位埋線,并加之相應補瀉手法的方法來疏通患者臟腑氣血,以達到沖任調和氣血充盈之效。其結果示,臟腑同調埋線治療繼發性閉經的效果遠遠高單純針刺治療,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潔,150例繼發性閉經患者的相關因素的分析[D].云南:云南中醫學院,200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2.
[主題詞] 穴,合谷;穴,三陰交;針灸療法/方法;氣血雙補
文章編號:0255-2930(2007)02-0147-02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八珍方”始于20世紀30年代,由筆者祖父李心田所創,是用來治療氣血虧虛病證的常用有效方。自20世紀50年代始,筆者父親李世珍(全國500名名老中醫之一)在繼承祖父腧穴功能、穴若藥效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擴大其治療范圍,治愈諸多氣血虧虛的疑難病癥,如頭痛、眩暈、虛勞、心悸、失眠、崩漏、缺乳、偏癱、痿證、眼病、閉經、痛經以及肢體疼痛、肢體麻木等。由于該方在運用中與“八珍湯”(《正體類要》)的治證、功效基本相同,父親常向我們講解該方運用規律及加減變化,并強調指出臨證凡屬“八珍湯”證者,均可使用該方。筆者在臨床實踐中亦體會到,凡屬氣血虧虛或伴有氣血虧虛癥狀的病證,只要辨證正確,確能收到滿意療效。鑒于該方具有“八珍湯”方的功效,因此將其命名為“八珍方”。
1 腧穴組成
合谷、三陰交。
2 操作方法
先針雙合谷穴,達到欲刺深度有針感后各連續捻補(陳會《神應經》捻補方向,即醫生面對病人,以醫生的左手捻病人的右半身腧穴,右手捻病人的左半身腧穴,雙手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即為補法)4~6分鐘后即可起針(注:補法不留針),起針后再針雙三陰交,方法同上。如此4個腧穴針補完畢。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可每日針治1次,為鞏固療效,可隔2~3日針治1次。
3 功能效用
氣血雙補,用于氣血雙虧所引起的或伴有氣血虧虛癥狀的病證。
4 主治范圍
4.1 氣血虧虛的內傷雜病
氣血虧虛引起的病證,諸如頭痛、眩暈、虛勞、失眠、心悸、厥證(血厥虛證)、缺乳、經閉、崩漏等。分別伴有頭暈眼花、四肢倦怠、少氣懶言、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及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苔薄白,脈象虛細、細弱、虛大無力或沉細無力等癥狀和體征。盡管以上病種不同,伴有的癥狀和體征各病有異,但其證型和病機相同,都屬本方的主治范圍。
4.2 氣血虧虛的肢體筋骨經脈病
凡因氣血虧虛引起的或伴有氣血虧虛的肢體筋骨經脈病,如半身不遂、肢體疼痛、肢體麻木、痿證、鶴膝風、關節炎等,均屬本方的治療范圍。或以本方為主,根據具體病情配加有關腧穴施治。
4.3 其他病證
凡病情發展到本方證階段的病證和大病之后需要用補益氣血之法以調治善其后者,均可選用本方。或以本方為基礎配加有關腧穴,或與有關處方同時或交替施治。
5 臨床應用
5.1 崩漏、產后血暈
因失血過多,氣隨血脫,急用本方施治,合谷補氣以攝血,三陰交益脾以止血。此兩穴需要連續捻補時間較長,方收良效。若已成脾肺氣虛、中氣下陷、不能統攝將脫之危候,可加補足三里補益脾肺之氣,與合谷配伍,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既可止血又可固脫,能收速效。
5.2 經閉
使用本方用于氣血虧虛型之血枯經閉,月經由逐漸減少而終閉止,小腹平時及月經周期時無脹、痛感,面色、舌質舌苔和脈象均無異常,或伴有面色萎黃或蒼白少華,心悸氣短,頭目暈眩,舌淡,脈細弱或細數無力等,均可用本方施治。前者雖無伴有癥狀和體征,但以月經逐漸減少而至閉經、小腹無脹痛為辨證依據,為氣血虧虛無以化生經血而使用本方。后者氣血虧虛的癥狀和體征均比較典型,故用本方無疑。
選用本方,若恐峻補有礙血行,或虛中夾實者,方中三陰交可改用先少瀉后多補之法,以養血為主兼以活血;若兼減退者,可加補腎俞或太溪佐以補腎氣;若兼有氣滯者,可加瀉間使或太沖佐以疏肝理氣;若為后天化源不足引致者,可加補足三里以資化源。
5.3 習慣性流產
選用本方治療因氣虛不能固胎,血虛不能養胎,氣血虧虛則不能載胎固胎者,收效較佳。腎為生殖發育之源,伴有腎虛癥狀者,加補太溪或腎俞補腎氣以系胞。其治療時機,應在未懷孕期間或流產2個月以后進行治療。
5.4 頭痛、眩暈、肢體麻木、視神經萎縮、眼瞼下垂、夜盲
以上病癥,凡屬氣血虧虛或伴有氣血虧虛癥狀者,均可使用本方,并可根據具體病情配加有關腧穴施治。例如:
頭痛,屬于本虛標實者,加瀉患處腧穴佐以通經活絡以止痛;夜盲,若素有肝血不足或伴有肝血不足癥狀者,加補肝俞佐以補肝血以養目;眼瞼下垂,加補陽白佐以強筋補虛;視神經萎縮,加補風池使針感達于眼球內以助明目。
典型病例1:馬某,男,54歲,1998年3月19日初診。主訴:眩暈2個月,因泄瀉而得。現病史:3個月前患腹脹泄瀉、納食減少1個月后即出現頭暈眼花,動則加劇,甚則眩暈欲倒,勞累后易發。伴有心悸氣短,神疲懶言,精神萎靡等,面色蒼白,發色不澤,舌質淡,脈象細弱。曾在本縣用中藥治療無效,用單方治療亦無效。辨證:脾失健運,氣血虧虛,不能上奉于腦之眩暈。治則:先健運脾胃、祛濕和中,后補益氣血。取穴:一、二、四、六診,針足三里、陰陵泉先少瀉后多補,祛濕和中,健運脾胃;三、五、七、八診,針補合谷、三陰交,補益氣血。效果:二診后,泄瀉、腹脹減輕;四診后,納食增加,腹脹和泄瀉治愈;五診后,頭暈目眩和心悸氣短減輕;七診后,頭暈目眩基本治愈,勞累后亦不眩暈,精神好轉;八診痊愈。
5.5 缺乳
《婦人良方》中說:“婦人乳汁不行,皆由氣血虛弱,經絡不調所致。”乳汁賴氣血所化生,氣虛則乳無以化,血少則乳無以生。選用本方用于氣血虧虛型。癥見:產后乳汁甚少或全無,乳汁清稀,柔軟而無脹感,氣短神疲或頭暈心悸,面色無華,舌淡少苔,脈象虛細等。可加補足三里補后天以資化源,或加瀉少澤佐以通乳。若兼氣滯不暢癥狀,或恐峻補澀滯者,加瀉間使佐以行氣散滯以益通乳。
典型病例2:柳某,女,30歲,2003年12月28日初診。主訴:乳汁缺少2個月。現病史:產后乳汁逐漸減少,柔軟,乳汁稀薄,伴有氣短、心悸、倦怠無力、自汗等癥狀。右脈沉細無力,左脈沉弱。曾用中西藥均不收效。辨證:氣血虧虛,乳汁不生。治則:針補合谷、三陰交。效果:二診后,乳汁漸多,心悸氣短、倦怠無力、自汗治愈;三診后痊愈。隨訪:2004年4月27日其愛人告知缺乳已愈,乳汁充足。
5.6 痿證
癥見起病緩慢,肢體痿軟無力,瘦削枯萎,漸次加重,氣短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蒼白或萎黃少華,或有頭暈、心悸、聲低等。舌淡苔自,脈象細弱。選用本方氣血雙補以益筋脈,或加補足三里或陽陵泉佐以強壯下肢筋脈。
典型病例3:劉某,女,29歲,2000年7月19日初診。主訴:全身酸困疼痛無力5年。現病史:5年來經常腰部酸困空痛,下肢酸痛,行走無力,上肢麻木,前臂無力,兩側肩背酸痛而影響勞動,早上頸項僵硬,兩足跟足底酸痛。伴有頭懵、心悸、氣短,動則汗出心慌,足心發熱,時而腹脹腹瀉,易于疲勞等癥狀。勞累后低熱,體溫在37.1~37.2。C之間。身瘦,面色萎黃,脈象沉細。有慢性結腸炎病史8年,時發時止。風濕及類風濕試驗檢查均屬正常范圍。辨證:屬于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氣血虧虛之虛勞病。治則:補氣血,健脾胃,佐以補腎壯腰。取穴與效果:一診、二診針補合谷、三陰交、足三里。三診,精神好轉,加補腎俞。四至六診處方同上。七診,已不腹脹,飲食增加,動則已不心慌汗出,頸項已不僵硬,足心不熱,腰部不痛,仍足跟痛,肩背酸困。處方同上去腎俞加補太溪。十診后痊愈。
6 小結
摘 要 本文概述了蒼龜探穴針法的歷史源流、功用特點及臨床運用。通過驗案舉例,說明本法的優點及確切療效。使用本法可促使針感擴散,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適用于一些久治不愈的頑麻久痹及針刺久而不得氣者。
主題詞 刺法 靈龜飛騰 蒼龜探穴針法為《金針賦》飛經走氣四法之一,屬于“通經接氣”大段之法,可過關過節,催運經氣,對激發經氣、促使氣至病所有很好的作用,適用于經絡氣血壅滯之頑麻久痹之證。目前,本法在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現就筆者對此針法的初步認識,淺述如下。
1 源流蒼龜探穴針法始見于《金針賦》:“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鉆剔四方。”后《針灸問對》、《醫學入門》又有所發揮,《針灸問對》強調進針得氣后行針時,將針似龜入土之狀,緩緩進之,上下左右而探之。上下,出內也,左右,捻針也。在談到具體操作時,則更為詳盡,云:下針時手三進一退,將兩指按肉,持針于地部,右盤提而剔之,如龜入土,四圍鉆之。盤而剔者,行經脈也。可見《針灸問對》對蒼龜探穴針法的研究比《金針賦》更深一層。《醫學入門》則指出:“蒼龜探穴針法行針時以兩指扳倒針頭,一退三進,向上鉆剔一下,向下鉆剔一下,向左鉆剔一下,向右鉆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龜”。從其術式的操作方法細究蒼龜探穴針法之根源,筆者認為是自《靈樞?官針》五刺中的合谷刺發展而來。《靈樞?官針》:“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此種刺法是在肌肉比較豐厚處,當進針后,退至淺層又依次再向兩旁斜刺,形如雞爪之分叉,其操作方法與蒼龜探穴針法有相似之處,所不同的只是蒼龜探穴針法是多向透刺,而合谷刺只是向兩旁透刺,蒼龜探穴針法刺激的幅度較合谷刺為大,兩種刺都適用于肌肉頑麻痹痛,從而可以說明蒼龜探穴針法是由合谷刺派生而來的。現代臨床應用每結合諸家而操作,所取名稱又有不同。如承淡安先生所著《中國針灸學》中所介紹的一種“亂針術”,在針刺入一定深度,立即退至皮下,再行刺入,或快或慢,或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隨意深進。此種針術類似于蒼龜探穴術,為強刺激手法。陸瘦燕先生擅長治痹癥,其治肌痹多采用五刺法之合谷刺,亦類似如蒼龜探穴法。近年來針刺治療強調氣至病所,因而對一些放射性神經痛及久治不愈之頑痹等病證,必須加大針刺的刺激量,促使針感擴散,達到“氣至病所”的治療效果。
2 分類及操作根據筆者的臨床觀察結合一些臨床報道,分為如下兩種操作方法。
2.1 橫刺探穴法在沿皮進針得氣后,自穴位遠端一次退至穴位近端,變換針尖方向,只向左右斜向透刺,此法適用于肌肉欠豐厚的部位。
2.2 直刺探穴法在直刺進針得氣后,自穴位深層(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淺層(天部),以兩手扳倒針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進針,變換針尖方向。向每一方針刺,都必須由淺入深,分三部徐徐而進,待針刺得到新的感應時,則一次退至穴位淺層,然后改換方向,依上法再針。此法適用于肌肉豐厚的部位。
3 針法特點及適應癥3.1 針法特點由于本法針刺向上下、左右,由深到淺,再由淺到深,形成多向多層次透刺,既加大了刺激量,又擴大了作用面,從而能使針感保持一定的強度和時間。
本法有行氣和探索針刺感應,以及疏通經絡,推行經氣的作用,可使感應由淺入深并擴散至四周,達到“氣至病所”的效果。
由于蒼龜探穴之針法結合了“三進一退”的徐疾補法操作,能引氣深入,以補深居經氣之不足,抗御病邪,鼓邪外出。
3.2 適應癥本法適用于經絡氣血壅滯,經氣流通不過關節之各種疼痛,尤以放射性疼痛為宜,或用于在關節附近針刺而不得氣者,以及邪氣深居經脈之痹阻不通者。臨床施用時需注意:(1)使用本法時要根據病人的體質、年齡、病情,以及腧穴部位的深淺和忍耐程度酌情運用,既可用于針刺得氣之后,又可用于尚未獲得感應時加強針感。
(2)施行蒼龜探穴針法時,要注意避開血管,防止血腫,以肌肉豐厚部位施術為宜。肌肉菲薄處穴位,只適應橫針探穴法,行針方向只向左右,不宜多方透針,避免造成損傷。
(3)本法也可在穴位深層操作,自左向右盤針,并稍提針向上,適用于手法刺激量不宜過大的部位。
4 臨床應用舉例4.1 橫刺探穴法治療面癱此針法適用于面癱末期、久治不愈階段。一般面癱經治療大多在1~2周后開始好轉,少數病例由于病程遷延,失治誤治,1~2月仍不見好轉,此時應加大手法刺激量,提高神經的應激水平,促進疾病的康復。
操作方法:在頰車、地倉二穴相向使用本法,先在頰車穴施針,毫針與皮膚呈15度夾角進針,進入地倉穴附近,提針至皮下,先后向上下頜方向透刺,并配合快速捻轉,以加強針感的傳導。地倉穴針法亦如此。眼部周圍穴位不用本法,避免造成大的損傷。
典型病例:郝××,男,68歲,離休干部,1998年2月23日初診。主訴:右側面肌癱瘓1月余,曾經某醫院斷續針刺治療20余天,病情未見好轉,后來我科接受治療。刻診:患者右側口眼歪斜,閉目露白在5mm左右,右側鼻唇溝消失,口向左側歪斜,不能做皺額、鼓腮等動作,進食食物常停留在右側,生活十分不便。接診后施以上法治療20余天獲愈。
按:本病例由于病情遷延日久,絡脈空虛,邪氣壅滯,經絡痹阻不通,常規手法刺激量小,作用面窄,故而久治不效。采用本法可加強刺激,擴大作用面,以補經脈之虛,鼓邪外出,故而取效。
4.2 直刺探穴法治療坐骨神經痛此針法適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骨質增生癥引起的腰腿部放射性疼痛。
操作方法:在環跳穴施針,以長針刺入皮下后,迅速至穴位深層,然后提針至皮下,扳倒針身,做上下左右多向透刺,以針感傳至腳跟為度,余穴采用平補平瀉針法,留針30分鐘。
典型病例:賀××,男,52歲,干部,1998年8月20日初診,患者在抗洪期間,因搬抬重物,不慎扭傷腰部,開始腰痛,進而引起右下肢放射性疼痛,右足不能任地,走路跛行,由人攙扶就診。診見:右側腰骶部疼痛,并放射至右下肢,直腿抬高試驗60度(+),腰椎攝片提示:腰4,5,骶1骨質增生,患者既往有類似發作史。接診后施以上述針法,3次后疼痛大減,右足能任地,后鞏固治療1周告愈。隨訪,未復發。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科常見病,是一種病因復雜而又常見的臨床疾病,發病率高,以青壯年居多,近年來中老年患者發病亦有上升趨勢。本病屬中醫“淋證”、“癃閉”范疇。因其病因復雜、癥狀多樣,傳統的內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令人滿意,而且容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精神負擔。本科在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上,加用中藥制劑灌腸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年齡30~80歲,病程6個月~20年,診斷標準:(1)臨床癥狀以會、腰骶部及恥骨上憋脹不適與疼痛,有時脹痛部位走竄不固定,伴有尿頻、尿急、尿道灼熱癢痛、尿白等其中一項者;(2)前列腺液常規化驗結果顯示:卵磷脂小體減少;(3)前列腺液細菌培養多數無細菌;(4)排尿及大便前后,尿道溢出白色粘性分泌物,鏡下血尿或有白細胞;(5)直腸內指診前列腺有飽滿感,質軟或軟硬不均、囊樣感、略壓痛,前列腺變小、質韌[1]。中醫辨證要點包括尿頻、尿急、尿痛、尿流滴瀝或尿后余瀝不盡;腰骶部恥骨上區疼痛,會沉重、下墜樣疼痛,部分患者有直腸刺激癥狀;排便后或大便用力時尿流白濁;下腹壓痛、直腸指診可觸及腫大、光滑、有觸痛的前列腺體。
1.2 治療方法 中藥灌腸以活血化瘀、清熱利濕、解痙鎮痛、消腫開結為治療原則,根據臨床癥狀輕重酌情加減。方以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白花蛇舌草30g,石韋20g,皂角刺12g,穿山甲9g,土茯苓30g,上藥每日1劑,加水800ml,濃煎成150ml,溫度為39℃~41℃為宜。每晚睡前進行保留灌腸,囑患者排空大小便,臥床取左側臥位,墊高臀部10cm,按靜脈輸液法排氣后,接18號導尿管,將導尿管前端及上涂液態石蠟油少許,再次排氣,然后將導尿管輕輕插入10~15cm,膠布固定,打開調節夾,滴速控制在40~50滴左右。30min滴完,拔管,囑患者盡量保留。每晚灌腸1次,14天為1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前列腺液檢查正常。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前列腺液檢查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前列腺液常規化驗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治療前后基本無改善,前列腺液常規化驗無明顯改善[2]。
2 護理
2.1 心理調護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種慢性病,對患者造成的不適和痛苦往往大而持久,致使患者長期心神不寧。故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心理調護,耐心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介紹疾病的發病機制、誘發因素,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由于保留灌腸治療方法比較繁瑣,有些患者對灌腸方法不了解,擔心疼痛、療效等,應詳細介紹灌腸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及藥物作用等,消除顧慮,使患者密切配合治療。
2.2 灌腸注意事項 操作前囑患者排空大便,操作過程中隨時觀察患者的反應,詢問有何不適,動作輕柔,用石蠟油充分導尿管,不可硬插,以免引起疼痛。操作時如患者感覺腹脹或有便意感,囑其深呼吸。若患者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腹痛、心慌氣促、煩躁不安等表現,應立即停止操作,拔除尿管,通知醫生,遵醫囑處理。滴注過程中,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刺激腸蠕動而引起藥液隨大便排出,達不到治療效果。拔管后,囑患者用衛生紙輕按,促進括約肌收縮,靜臥1~2h,并盡可能長時間保留。患者依次取右側臥位、平臥位、坐位、半臥位,視具體病情調整臥位。灌腸液的溫度,嚴格掌握,確定在38℃~41℃之間方可灌腸。溫度過低(低于38℃),腸道受冷刺激發生緊張性收縮,導致藥液不能成功保留;溫度過高(高于41℃),腸道充血,也會刺激腸道平滑肌,蠕動加重,同樣也不利于灌腸液的保留。
2.3 飲食調護 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盡量戒煙戒酒,不可過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
2.4 健康教育 為了有效地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并預防或減少復發,護理人員還要向患者介紹該病的誘發因素及其預防措施。除了調節情志,養成良好的飲食外,還要注意正確服藥,避免自行用藥。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強調多飲水的必要性,認識到預防和保健的重要性。
3 結果
治療組用中藥液灌腸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明顯優于單用藥物治療。20例患者中,痊愈9例,顯效5例,有效4例,無效2例。
4 討論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生殖系統常見的一種疾病,多與過量飲酒,過食刺激性食物,久坐鞍椅、便秘等因素有關,少數是由急性前列腺炎未徹底治愈而來。中醫的主要病機是外傷濕熱、飲酒、辛辣過度、勞傷精氣、脈管不暢、氣滯血瘀所致,使濕熱粘滯,氣血瘀阻,腎氣不足,相互交結,分別或相融致病[3],由于多數無明顯的致病菌,西醫療效較差。中藥口服效果慢,中藥保留灌腸從藥理學來講,給藥吸收較口服快,且能避免中藥苦寒傷胃,這種方法是一種無創性的治療方法,不但具有給藥準確、迅速、藥物保留時間較長等優點,而且還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加上合理正確的操作方法及護理,療效更好。
參考文獻
1 吳孟超.新編外科臨床手冊.北京:金盾出版社,1989:1008.
【關鍵詞】古代中醫心理治療醫案評析
前言
在中國,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迅速發展,心理障礙、心身疾病、神經精神疾病及社會適應不良等,已成為影響現代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危害性呈迅速上升的態勢,[1]對于這類疾病,單純的藥物治療往往是不夠,甚至是無效的,而心理治療卻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2]目前國內心理治療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3]但中國人的人格特點、心理狀態等與西方人差別很明顯,[4]心理治療中不能簡單、機械地套用西方理論、模式。[3]作為中國的心理治療,必須對祖國的傳統文化與醫學有著深入的理解。[5]中醫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許多獨特的心理療法,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6]中醫得心應手的治病技藝,數千年來主要在醫案中體現,本文選擇部分歷代心理治療醫案,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歸納整理,并結合現代心理學理論對所選用的每個醫案進行客觀分析。
勸說開導
勸說開導療法是針對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狀態、情感障礙等,采用語言交談方式進行疏導,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糾正其不良情緒和情感活動等的一種心理治療。勸說開導療法,應用范圍極廣,是中醫心理治療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運用要點:在進行勸說開導時,良好的醫患關系是治療的關鍵,因此醫生要有極大的同情心,態度要嚴肅、誠懇、熱情,語言要慎重,鼓勵、引導病人吐出真情,因為病人的傾訴不僅可以幫助判斷病情,本身也是一種宣泄,可以緩解其緊張、焦慮的情緒。
怡悅開懷主要是通過醫生對患者進行語言勸說開導,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情志障礙所在,從而積極主動地加以自我調節,控制情緒,糾正不良心理。
案一:楊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病,七日大漸。其子環而泣之,請醫。季粱謂楊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為我歌以曉之?楊朱歌曰:天其弗識,人胡能覺?匪佑自天,弗孽由人。我乎汝乎!其弗知乎?醫乎巫乎!其知之乎?其子弗曉,終謁三醫。一曰矯氏,二曰俞氏,三曰盧氏,診其所疾。矯氏謂季梁曰:汝寒溫不節,虛實失度,病由饑飽,精慮煩散,非天非鬼。雖漸,可攻也。季梁曰:眾醫也。亟屏之。俞氏曰:汝始則胎氣不足,乳有余。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弗可已也。季梁曰:良醫也,且食之!盧氏曰: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稟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藥石其如汝何?季梁曰:神醫也。重貺遣之。(《列子·力命第六》)[7]
按:如何治療季梁的疾病,因三個醫生的語言、治療水平不同,故效果、待遇迥異。矯氏按一般情況硬套,被辭退。俞氏重視先天稟賦和后天調養,得到病人好評。盧氏指出此病產生既不由天,亦不由人,更不由鬼,藥物也不能治好。人存在很大的個體心身差異,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尋求適合自己心身特點的調養方法,這病是能好的。盧氏的勸說除了暗示作用外,與病情相符,言語契合病人心理,被愉快接受,增強了其痊愈的信心。
釋疑解惑釋疑就是根據患者存在的思想疑慮,通過語言說理開導或是采用其他的方法,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懷疑或猜疑,幫助他們去掉思想包袱,恢復健康。
案二:吳橋治陳龍,年八十而病尿濁不禁,則隱幾而日夜會,不復近衾。診之六脈沉沉垂絕矣。叟乃命孫扶起,曲跽告曰:老夫春秋高,子孫僅立門戶,死其時也。吾從侄繼鸞,年四十,病瘵且危,家極貧,舉室五口,嗷嗷待哺,愿公救其死,即尤死賢于生。就而診之,臥無完席,室中僅二缶作炊。然左脈平,右脈虛大而數,曰:此憂思傷脾也,扶脾土則有生理,治宜補脾抑肝。叟聞瘵者可生,則大喜過望,其病一再劑而愈。逾月瘵者無恙,則夫婦帥諸子羅拜謝之。(《太函集》)[8]
按:陳龍,年八十,病尿濁不禁,不復近衾。古稀老人并不畏死,一番言語讓吳橋知曉了,“尿濁不禁,六脈沉沉垂絕”的根本原因是擔憂“從侄繼鸞病瘵且危,舉室五口,嗷嗷待哺”。醫家又診其侄,告知瘵者可生,解除了陳某的思想包袱,大喜過望,接受治療,二劑病除。
暗示轉移
暗示轉移法亦即意示療法,指采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以誘導患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醫生的治療性意見,或產生某種信念,或改變情緒和行為;一部分醫家同時借助語言等方式,剖析本質、真情,以解除患者的疑惑,治療由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
其運用要點:暗示轉移法主要是使用語言或借物示意。語言暗示包括詞句語言和肢體語言。借物暗示指借助于一定的藥物或物品,暗示出某些現象或事物,以解除患者心理癥結的方法。醫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具有較強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豐富的社會學和生理知識,運用時應該謹慎從事,切不可令患者看出任何破綻,否則難以取效。
案三:一人在姻家過飲,醉甚,送宿花軒。夜半酒渴,欲水不得,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許。天明視之,槽中俱是小紅蟲,心陡然而驚,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便覺閉塞,日想月疑,漸成痿隔,遍醫不愈。吳球往視之,知其病生于疑也。用結線紅色者,分開剪斷如蛆狀,用巴豆二粒,同飯搗爛,入紅線丸十數丸,令病人暗室內服之,置宿盆內放水,須臾欲瀉,令病人坐盆,瀉出前物,蕩漾如明,然后開窗,令親視之。其病從此解,調理半月而愈。(《名醫類案·卷七·諸蟲》)[8]
按:醉甚口渴,而飲石槽水,但天明視之,槽中俱是小紅蟲,疑心頓起,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思則氣亂”,胃脘便覺閉塞,脾失健遠,漸成痿隔。“情疑而病,向來以藥治之,皆無驗也”。吳球用藥催瀉,將紅線丸混入排泄物中,使病人產生蟲去病將安的信念,“其病從此解,調理半月而愈。”可見暗示療法確是心因性疾病的上佳治法。
順情從欲
順情從欲是順從患者的意念、情緒,滿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消除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適用于情志不遂所引起的心身疾病。
其運用要點:人的欲念無論惡劣與否,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如果正當而必要的生活欲望不能得到滿足,不僅影響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甚至會導致精神情志的病變。此類病變,單憑勸說開導、移情易情是難以解除患者的疾苦,必須“以從其意”(《素問·移情變氣論》),只有當其基本欲望得到滿足時,神志病變才有可能痊愈。
案四:有荷擔販鹽者,家無斗粟,鹽為捕所奪,嘔血數升,匍匐求治。同文潛以白金半錠雜藥中,其人啟函得金,以為誤也。同文曰:我安得有金?即遺汝,必明告汝矣。其人得金喜,飲藥立愈。(《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第十二冊·醫術名流列傳》)[7]
按:赤貧之人,以荷擔販私鹽為生,鹽為捕所奪,“怒則氣上”,嘔血數升,匍匐求治。本案治心為上,藥治為輔。錢同文巧妙地以半錠白銀混入藥中,使貧窮者極需掙錢養家的渴求,因得到意外之財而滿足,對癥治療,飲藥立愈。
移易性情
移易性情療法就是轉移注意療法,是通過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過精神轉移,改變患者內心思戀的指向性,從而排遣情思,改變心志,以治療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種心理療法。
其運用要點:心身疾病病理過程中一些導致或影響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為影響患者心身功能穩定的刺激灶,它反復地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趨紊亂,而這種紊亂又強化了刺激作用,以致形成惡性循環,使病證遷延難愈。對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轉移注意療法,有意識地轉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中心,以消除或減弱它的劣性刺激作用。如魏之所言:“投其所好而移之,則病自愈。”
凡患者過分關注自己的病痛,以致這一心理活動有礙于疾病治療和康復時都可選用。若患者過分注意軀體的某些部位,從而成為強化了的病態條件反射,亦可試用。此外,還可用于糾正某些由于注意力過分集中而出現的病態行為。
案五:按《古今醫統》,莫君錫,不知何郡人,大業中為太醫。煬帝晚年,尤迷于色,方士進大丹,帝服之而陽過盛,日飲水百杯而渴不止。君錫奏為置冰于帝前,日夕望之而渴逐止。(《古今醫統》)[7]
按:隋煬帝過服壯陽藥,“日飲水百杯而渴不止”,莫君錫讓隋煬帝把注意力轉移到冰上,面對冰形成條件反射,涼意生,煩渴止。此法與曹孟德望梅止渴異曲同功。
激情療法
有意識地誘發病人某種情緒變化,如激怒病人,或使其羞愧、驚恐等,利用隨激情而出現的某些可以預期的強烈機體或行為反應,從而改善軀體功能狀態,達到治療目的的療法,可以稱為激情療法。
其運用要點:此法難度極大,容易被病人誤解。此療法用之失當,有可能刺激傷害患者,侮辱其人格,帶來一系列嚴重后果,故非萬不得已不可行之。
案六:齊閔王疾,使人之宋迎文摯,文摯診王脈,謂太子曰:非怒則王疾不可治,怒王則文摯死。太子曰:茍已王疾,臣與母以死爭之,愿先生勿患也。文摯曰:諾。與太子期而往。不當者三,齊王固已怒矣。文摯至,不解履登床,履王衣問疾。王怒不與言,文摯因出陋辭以重怒王,王吐而起,遂乃疾已。王不悅,果以鼎生烹文摯,太子與母合爭之不得。夫忠于平世易,忠于濁世難也。(《呂氏春秋·至忠》)[7]
按:此為激怒療法。文摯診齊閔王臥病不起,認為怒可愈。首先與太子商定出診時間,但三次爽約令王怒;在診病時又逐漸增大刺激力度,故意“解履登床,履王衣”,加深怒意,最后以陋辭誘使王大怒,怒則氣上,郁積之物隨之一吐為快,“遂乃疾已”。
案七:邱汝誠治一女子,欠伸臂不下。邱命其母裸女上身,以單裙著之。曰:俟吾揭簾即去下裳。母如命。邱揚聲而入,女羞縮臂即復故。(《揮塵新談》)[8]
按:激起人的羞愧之情,每能誘發其做出超常的反應,特別是強有力的保護行為。合理地進行誘導,正常地利用這種自身強有力的保護反應,常可起到糾正心身病態,尤其是運動系統病態的作用。本案是婦女運動系統的病態,類似于神經性強迫狀態。男尊女卑是封建社會的價值取向,男子可樂無度,但女子卻不能失去貞節,甚至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說法。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身體意味著失去清白,邱汝誠抓住女性的這種意識,突然上前佯要脫其衣裙,女子因羞愧下意識做出超常的自我保護,心身病態得到糾正。
案八:一人無故舌出于口寸余,他醫遵古方熏以巴豆煙,飲以清心脾藥,不效。先生(陳夢琴)命取雞冠血涂之,使人持銅鉦立其后,擲于地,聲大而騰,病者愕顧,而舌收矣。或問其故,先生曰:舌為心苗,心主血。用從其類,必雞冠者,清高之分,精華所聚也。擲鉦于地者,驚氣先入心,治其原也。以按:周真治婦蓋從其法化出。(《冷廬醫話》)[9]
按:此為驚恐療法。舌出于口寸余,熏以巴豆煙,飲以清心脾藥,不效。陳夢琴用雞冠血涂舌來轉移病人的注意力,“使人持銅鉦立其后,擲于地”,巨大的響聲令“病者愕顧”,隨響聲出現了強烈的應激反應,使舌出不能收的軀體功能狀態得到改善,舌能收回口腔中。
【參考文獻】
1董湘玉.中醫心理學基礎·編寫說明[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
2王米渠.中醫心理學[M].武漢:湖北科學出版社,1986:67.
3江光榮.心理咨詢與治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379,378.
4李黎,俞錦賓.試論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方法的本土化[J].紹興師專學報,1994.(1):55.
5閻勤民.女性潛意識——一個心理醫生的導引手記·自序[M].合肥:花城出版社,1999:5.
6徐斌.心身醫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
7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第十二冊·醫術名流列傳[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l983:152,291,129,80.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發和睡眠的維持發生障礙。長期失眠則會產生一系列精神及軀體癥狀,如伴有抑郁或焦慮狀態等,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作者在中醫辨證前提下運用針灸治療失眠癥60例,獲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中,男37例,女43例;年齡20~70歲,平均38歲;病程1個月-7年,平均2年;中醫辨證分型:心脾虧虛型13例,心腎不交型11例,心膽氣虛型10例,肝陽上擾型16例,脾胃不和型10例。臨床主要表現為:①心脾虧虛型: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納差倦怠,面色無華,易汗出,舌淡,苔薄,脈細弱。②心腎不交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③心膽氣虛型:心悸多夢,善驚恐,多疑善慮,舌淡,脈細弦。④肝陽上擾型:急躁易怒,頭暈頭痛,胸脅脹悶,舌紅,脈弦。⑤脾胃不和型:胸悶噯氣,噯腐吞酸,心煩口苦,苔厚膩,脈滑數。
12 治療方法 主穴:百會、神門、三陰交、四神聰、安眠。配穴:①心脾虧虛型:心俞、脾俞、內關、中脘、足三里。②心腎不交型:心俞、腎俞、內關、太溪、郄門、大陵。③心膽氣虛型:心俞、膽俞、內關、大陵、丘墟。④肝陽上擾型:太沖、俠溪、足竅陰、風池。⑤脾胃不和型:脾俞、胃俞、血海、肝俞。操作方法:用75%乙醇作局部穴位常規消毒后,用30號1.5寸毫針針刺相應穴位,根據病證虛實采用相應的補瀉手法,虛實夾雜用平補平瀉法。針刺時間:每日下午或傍晚。得氣后留針30 min,其間行針1~2次,1次/d。艾灸方法:囑患者家屬于每晚睡前用艾條在患者百會穴上懸灸10~15 min,一般在灸后5~15 min即可入睡,個別患者1~2 h后才能入睡。以上兩種療法結合使用,10 d為1個療程,間隔2~3 d行下1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時間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時間增加至6 h,有時不足6 h,但自覺癥狀減輕);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不足3 h;無效:治療后失眠無明顯改善或反加重。
2 結果
經3個療程治療后評定療效,治愈20例,顯效24例,有效9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8.34%。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失眠基本病機為陽盛陰虧,陰陽失交,病位在心神腦竅。如《靈樞?大惑論》云:“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故陰陽失交,不能相互維系是失眠的根本原因,調和陰陽、鎮靜安神應為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靈樞?根結》篇曰:“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調陽與陰,精氣乃光,合形于氣,使神內藏。”闡明了針灸具有協調陰陽的作用。
針灸治療失眠時,首先要通過四診合參、辨證,了解患者的陰陽氣血盛衰,對患者失眠的證型做出明確地判斷,針對不同證型選用相應的穴位和針灸手法施治,以達到調整患者機體的陰陽失衡狀態,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百會是督脈經穴,位于巔頂三陽五會之所,督脈“入絡于腦”,而“腦為元神之府”;四神聰為經外奇穴,位于百會穴前后左右各旁開1寸,兩穴配合能鎮靜安神、醒腦益智。失眠的病位在心,與肝、脾、腎等臟關系密切,故取手少陰心經原穴神門、手厥陰心包經穴內關,兩穴可補心氣、養心安神,使心有所主。三陰交是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可補心脾、益肝腎、養血安神。安眠穴為經外奇穴,具有鎮靜安神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針刺安眠穴可調節顱內外血管和神經機能,還能促進腦內源性內啡肽等介質的分泌和釋放。睡眠所涉及的遞質包括乙酰膽堿、γ氨基丁酸等,有研究表明,γ氨基丁酸對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普遍抑制作用。有報道,失眠者較正常人腦脊液γ氨基丁酸含量低,而針刺神門、三陰交后,腦脊液γ氨基丁酸含量有所提高。灸法具有鼓振陽氣、化生陰血、通達血脈、調和陰陽、寧心安神的功能,明代《針灸大成》云:“思慮勞傷心脾,灸百會。”諸穴合用,相輔相成,以達到調和陰陽、鎮靜安神之功效,使機體陰陽平衡,心神安定,而能正常睡眠。
綜上所述,運用針刺結合艾灸辨證治療失眠癥,安全、無不良反應。如果能在治療中加以睡眠衛生教育,再配合心理療法,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可進一步縮短療程,提高臨床療效。
摘要:從亞健康的概念、具體表現等方面進行了闡述,認為耳穴貼壓療法在亞健康的治療與保健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并就耳穴診斷亞健康的基礎、耳穴診斷、治療亞健康的應用等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中醫;耳穴貼壓療法;亞健康
中圖分類號:R2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5-0989-02
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上的一種完好狀態”。根據WHO的這一定義,健康應包含3個方面的含義:其一,健康應該是沒有疾病存在;其二,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存在,而且沒有虛弱存在,這里的虛弱是指非疾病、非健康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亞健康狀態;其三,健康是一個綜合概念,是指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達到一種完好狀態。而所謂疾病就是在內外環境損害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因神經一內分泌一免疫網絡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因此可以這樣認為,亞健康是介于“完好”和“異常”之間,是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個中間狀態,是指人體某些器官、組織的功能性改變所產生的一系列具體表現。
1亞健康的具體表現
造成亞健康狀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尚沒有明確一致的觀點。亞健康狀態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因此它具有雙向性。既可以通過自身調節或醫學干預而恢復健康,也可發展為疾病。亞健康狀態是一個模糊概念,因此它的范疇廣泛,不易總結全面。這里僅就亞健康的具體表現簡述如下。
生理方面:一般僅有人體主觀上的異常感覺。如頭痛頭暈,耳鳴目澀,咽部不適,頸肩僵硬,腰膝酸軟,心悸胸悶,失眠多夢,疲乏無力,減退等,也可能同時伴有消化系統功能減退一系列表現,但是體檢與實驗室化驗無明顯異常。
心理方面:亞健康的人經常感到情緒低落而且不穩定,精神萎靡不振,記憶力減退,焦慮和煩躁,注意力不集中,想像力貧乏,反應遲鈍。
社會行為方面:工作學習困難,生活壓力變大,社會角色難以適應,人際關系緊張,行為異常,對人和事物態度淡漠,感到孤獨空虛和悲觀失望,生活沒有意義,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2耳穴對亞健康的診治作用
2.1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 中醫的“治未病”理論,也就相當于現代的“亞健康”治療理念。中醫認為亞健康狀態的總病機為氣血陰陽不足,臟腑功能失調。也就是說,在排除疾病的情況下,當“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一陰陽平衡遭到破壞時,就呈現亞健康狀態。其具體病機為: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肝郁氣滯、氣滯血瘀、肝腎陰虛、陰虛火旺、脾腎陽虛、下焦虛寒等。應用耳穴治療亞健康,主要依據是中醫學的經絡學說,經絡具有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通上下的作用,經絡具有傳導感應、調節虛實的功能。通過耳穴刺激經絡、腧穴,從而調節臟腑功能,使機體氣血通達、陰平陽秘,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促進機體恢復健康。
2.2耳穴診斷亞健康的基礎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規律,耳穴好象一個倒置的人體,頭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規律是:與頭部相對應的穴位在耳垂或耳垂鄰近;與上肢相對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干和下肢相對應的穴位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對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盆腔部穴位在三角窩處;內分泌穴位相當于屏間切跡;鼻咽部穴位分布在耳屏處。各個部分聯結起來;構成一個完整人體的縮微影象。《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內經》認為耳與人體臟腑經絡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當刺激耳廓某穴位時,就能調整經脈及相應臟腑,從而使其失調的相應臟腑恢復正常機能。
2.3耳穴診斷亞健康的應用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當人體處于“亞健康態”時,某些臟腑功能失調,往往會在耳廓上相應區域出現各種反應,這種反應可表現為皮膚的變色、變形、脫屑、丘疹、壓痛敏感等。這些現象出現在耳穴,可作為輔助診斷的依據。耳穴輔助診斷方法,主要有望診(直接觀察法)、觸診(壓痛法)、皮膚電阻測定(電測定法)等。望診是通過觀察耳廓作出診斷,是耳穴診斷的一個有效方法。人體處于“亞健康態”時,可形成相關耳穴的痛點,觸診是耳穴診斷的又一有效方法。上海市耳針協作組觀察到刺激耳穴后產生放射性感應,沿經絡淺放射,實驗結果表明,耳穴與十二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是貼壓耳穴可以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機理。
2.4耳穴治療亞健康的應用 目前耳穴治療方法包括耳穴貼壓療法、電針法、埋針法、注射法等,其中耳穴貼壓療法應用最為廣泛。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用鑷子將帶有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的耳貼貼于選用的穴位上,按壓牢固。左右耳交替,每側保留3天,每周2次。以自己能承受的疼痛程度,將拇指、食指置于耳穴兩面按壓捻轉,每天3~5次,每次1~3min。耳穴適應范圍較廣,不管是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當機體處于“亞健康態”時,即可實施操作,臨床證明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3討論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電針;艾灸;溫陽通督
中圖分類號:R59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34-04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curative effects of ordinary 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 with moxibustion warming yang and promoting blood ciucul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ients. Methods:9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rdinary acupuncture group,an EA group and an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moxibustion group,30 per group. The three groups were given acupuncture at SI3,KI3,BL40,DU20,DU14,DU8,DU3 and DU4. The ordinary acupunctur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treated with 6805-Ⅲ electric needle treatment after the patients get qi at SI3 and KI3,and the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moxibus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irect moxibustion besides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at DU20,DU14,DU8,DU3 and DU4,20 times in four weeks. The ESR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of 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changes of their morning stiffness,thoracic activity and spinal motion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Results:The ESR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morning stiffness and thoracic activity of the three groups significantly improved(all P
【Key words】ankylosing spondylitis,EA,moxibustion,warming yang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類風濕因子陰性,累及中軸關節和肌腱韌帶骨附著點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臨床表現為腰背部疼痛、僵硬、活動受限、脊柱畸形、外周關節炎等表現。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與遺傳、免疫、感染有關,其致殘率較高,目前尚缺乏特異的治療方法,針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AS)有一定優勢,筆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療,并進行了療效對比觀察,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本科2010年6月―2013年12月門診收治的患者,將入選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通過查隨機數字表的方法隨機分為普通針刺組、電針組、電針配合艾灸溫陽通督組。各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實驗室檢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各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n性別年齡(歲)病程(a)男女最小最大平均最短最長平均普通針刺組3016142860400±7821040±72電針組3012183163400±9611250±98電針配合艾灸溫陽通督組3017133261430±732948±9312診斷標準
121納入標準西醫診斷標準根據修訂的紐約標準(1984年):1、下腰背痛、僵硬的病程至少持續3個月,疼痛隨活動改善,但休息不減輕;2、腰椎在前后和側屈方向活動受限;3、胸廓擴展范圍小于同年齡和性別的正常值;4、雙側骶髂關節炎Ⅱ-Ⅳ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Ⅲ-Ⅳ級。如果患者具備4并分別附加1-3條中的任何一條可確診為本病。
12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醫骨痹(腎虛督空型、寒濕痹阻型)診斷標準:①主癥:腰背強直,屈伸不利,腰骶部冷痛重著、晨僵。②次癥:骨節酸痛、晨起尤甚,勞累及遇寒加重,形寒肢冷,大便溏,小便清長。舌淡紅,苔白,脈濡緩或弦緊。
122排除標準①有針灸禁忌證:如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功能障礙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③疾病晚期脊柱強直、嚴重關節畸形患者。④資料不全,不按規定自行用藥、治療等影響結果判定者。
2治療方法
21普通針刺組取穴:后溪、太溪、委中、百會、大椎、筋縮、腰陽關、命門。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穴位局部常規消毒,用直徑025 mm×40 mm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后溪、太溪、委中與皮膚垂直進針,針刺深度20~30 mm,百會穴針尖向后與皮膚呈15 °,患者有沉緊感,大椎穴、筋縮穴直刺10 mm,腰陽關、命門穴直刺20~30 mm,以局部重脹得氣為度,采用提插或捻轉平補平瀉法。每天治療1次,每次30 min,20次為1療程。
22電針組取穴、操作方法、治療時間、療程均同普通針刺組,每次選用后溪、太溪1組穴位接6805-Ⅲ型電療儀,采用疏密波中強度刺激,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23電針配合艾灸溫陽通督組針刺后溪、太溪、委中穴的方法均同于普通針刺組和電針組,后溪、太溪1組穴位接6805-Ⅲ型電療儀,采用疏密波中強度刺激,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百會、大椎、筋縮、腰陽關、命門穴采用2 cm×2 cm三棱形艾柱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當燃至艾柱的2/3時,將其用顳子夾滅,如此反復9壯。
3療效觀察
31觀察指標每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后檢測患者血沉及C-反應蛋白的水平,分析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晨僵時間、胸廓活動度等變化。
4討論
強直性脊柱炎是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中的一種,它是以脊柱為主要病變的慢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骶髂關節、引起脊柱強直和纖維化,造成彎腰、行走活動受限,并可有不同程度的肺、心血管、腎等多個器官的損害,所以對該病要做到早診斷、早治療,以最大限度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目前,現代醫學尚無治療強直性脊柱炎(AS)的特效藥物,多采用非甾體類消炎藥及糖皮質激素類,上述藥物對緩解癥狀均有一定療效,但其毒副作用又給患者長期用藥帶來壓力。
針灸科的各種治療方法在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上均取得較好療效,如李和平采用以痛為腧治療強直性脊柱炎41例,針刺脊柱及骶髂關節的痛點,針刺腎俞、大杼、命門等兼補腎精,并配合功能鍛煉,總有效率926%[2],杜小正等取督脈大椎至腰俞之間所有腧穴和背俞穴,采用溫通法手法,均能明顯改善患者
的臨床癥狀。[3]雖然普通針刺、電針、艾灸在治療上均有療效,但將針灸科的常用方法疊加使用,在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上是否會取得更好療效,這方面的報道尚不多,所以筆者進行了療效對比觀察。通過臨床研究顯示,普通針刺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有效率為8333%,電針組為8667%,電針配合艾灸溫陽通督組為9667%;各項觀察指標及療效組間比較顯示電針配合艾灸溫陽通督組療效最好,電針組次之,說明普通針刺、電針、電針配合艾灸溫陽通督治療在強直性脊柱炎上療效有疊加效應。
強直性脊柱炎屬于中醫“骨痹”、“腰痛”的范疇,《內經》云“骨痹,舉節不用而痛”,其病多位于腰骶、脊柱,其病因以肝腎虧虛、督脈失養、陰陽氣血失調,正氣不固,風寒濕熱諸邪乘虛入侵,氣血凝滯,筋骨不利,在本次療效對比觀察中,無論是電針還是電針配合溫陽通督法治療均是在普通針刺基礎上增加了刺激量,溫陽通督法選用督脈的百會、大椎、筋縮、腰陽關、命門穴重灸以通調督脈、振奮陽氣,故治療上應溫陽通督、祛風通絡為主。腰為腎之府,脊柱為督脈循行所在,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調節陰陽,為十二經之綱領及動力,“陽氣者,精能養神,柔則養筋”,陽氣充則骨正筋柔,陽虛則寒,寒則筋拘攣,因此督脈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能。溫陽通督法在督脈及夾脊穴上重灸,以《素問?調經論》“病在骨,針藥熨”為理論基礎[4],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力大效專,真正起到溫補督脈、溫通氣血、祛風散寒、活血化瘀之功。
綜上所述,電針配合艾灸溫陽通督法的療效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臨床實踐中均最佳,這種療法結合了針刺、電針、灸法的雙重疊加,產生了最佳療效,臨床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M].北京: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09:119-23
[2]李和平以痛為腧揚刺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J].針灸臨床雜志,2002,18(4):37
[3]杜小正,田永萍,秦曉光針刺加穴位貼敷治療強直性脊柱炎32例[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2,25(3):11-12
中圖分類號:R574.6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4-214-02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系原因不明的大腸黏膜的慢性炎癥和潰瘍性病變 ,臨床以腹瀉、 黏液膿血便、腹痛為特征。中醫屬 “泄瀉”、“痢疾”、“便血” 范疇。 近年來筆者選擇在我院就診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脾腎陽虛型)病例62例,采用隔姜灸神厥穴配合中藥內服治療,收到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2例病人均為湖南省財貿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及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門診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35例;年齡31-70歲,平均44.5歲;病程10月-7年,平均4.3年;依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32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及辯證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按照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7年濟南“全國炎癥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有關潰瘍性結腸炎(UC)的診斷標準[1]進行確診。中醫辨證參照2003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診治方案[2]中脾腎陽虛證,即癥見有久瀉不愈 ,大便清稀或伴有完谷不化,腰膝酸軟,形寒肢冷,臍中腹痛 ,喜溫喜按,腹脹腸鳴, 少氣懶言,面色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 ,苔白潤,脈沉細或尺脈弱。
2 治療方法
2.1 基礎治療
兩組患者皆囑其清淡飲食,忌辛辣刺激食物,忌煙酒;適量活動,勞逸結合;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治療組
采用隔姜灸神闕穴配合中藥內服治療。操作方法 : 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點燃,當艾柱燃盡,再易柱施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每天2次,每次15分鐘,中藥(理中湯合四神丸加味)水煎分2次口服 ,每天1劑。四周為一療程。
2.3 對照組
給予理中湯合四神丸加味內服。藥物組成:黨參15g、 干姜5g、白術15g、補骨脂10g、 肉豆蔻10g、吳茱萸3g、五味子5g、益智仁1 5g 、菟絲子15g、白芨10g、甘草5g。水煎分2次口服 ,每天1劑。四周為一療程。
3 療效觀察及評定標準
3.1 療效判斷 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 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制定。治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癥消失或基本消失,電子結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恢復正常或潰瘍病灶已形成瘢痕; 病理檢查正常; 大便常規鏡檢3 次正常。 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 電子結腸鏡等檢查腸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兩級以上,大便常規檢查紅、 白細胞數每高倍鏡視野在3 個以下。 好轉:臨床主要癥狀改善達1 級以上,電子結腸鏡等檢查腸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1 級以上,大便常規鏡檢紅、 白細胞數存5 個左右。 無效:臨床癥狀和電子結腸鏡等檢查與治療前無明顯改善。
3.2 血便消失天數和腹痛消失天數比較 觀察兩組患者血便消失的天數和腹痛消失的天數。
3.3 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 均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分析。
4 治療結果
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兩組治療效果經x2檢驗p
4.2 血便消失天數對比 見表2
兩組治療效果經χ2檢驗p
4.3 腹痛消失天數對比 見表3
兩組治療效果經χ2檢驗p
5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屬臨床常見病、 多發病、 疑難病。本病的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治愈難度較大, 復發率高。臨床上常見脾腎陽虛之證。蓋因脾虛濕盛,病程遷延日久,積損正虛,耗傷元氣,重創脾胃,脾陽受損,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充腎氣,病久及腎,腎陽虛衰而導致脾腎陽虛。灸法是運用艾火直接灼燒人體重要穴位,使機體產生較大反應,從而使陰陽平衡,氣血調暢,臟腑和諧,經脈暢通 達到除病強身之目的,此術又稱瘢痕灸[3]。 該法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明顯協同治療作用。理中湯合四神丸加味具有益氣健脾、 溫補腎陽、 澀腸止瀉之功[4]。本觀察表明,隔姜灸神闕穴配合中藥內服口服治療U C 不僅改善了其腹痛、血便臨床證候, 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小,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U C 的辦法。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7,8(27):545-550
[2] 陳治水 ,危北海 ,張萬岱,等. 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 [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5,13(2):133-136
[3] 熊濟明,毛先珍,楊一中.灸法的理論探討及臨床應用概況.針刺研究,1997,22(3):236
關鍵詞:藏醫學 古籍 《四部醫典》
1藏醫學緣起
藏醫藏藥已有16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藏族先民就認識到某些動、植物和礦物有解除人體病痛的作用,在藏族群眾中很早就流傳“有毒就有藥”的說法。藏醫學在雪域高原的特殊地理環境下孕育、發展和完善。據《玉妥·云登貢布傳》記載,最早流行的一種醫學叫“本醫”。當時藏族醫學還沒有系統的理論,主要靠放血療法、涂摩療法、酥油止血等比較原始的治療方法。
藏醫學文獻異常豐富。藏族學者根據藏文獻的內容,創立了“十明學”,其中“醫方明”是“大五明”之一。醫方明(“禁咒閑邪,藥石針灸”)即醫藥學,論述所治疾病、能治藥物、醫治的手段、施治醫生的科學。【1】藏族醫學形成于吐蕃時期,先為零星,后集大成。下面先介紹藏族幾部醫學文獻。
2藏族醫學古籍舉要
縱觀藏醫藥發展歷史,藏醫藥學著作有兩百余部藏族醫學文獻,藏醫藥學古籍異常豐富,下面選代表性醫學古籍文獻作簡要的介紹。
2.1《門杰鉗莫》古籍介紹。
《門杰鉗莫》(又稱《醫法大論》)。根據《吐蕃王臣記》等史籍的記載,松贊干布641年迎娶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大批書籍,其中就有“醫方百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學論著四種”。 文成公主入藏帶去的醫書,其中就包括中醫大典《醫法大論》。七世紀中,由馬哈德瓦、達馬郭嘎等譯成藏文,書名為《門杰鉗莫》。此書中系統介紹了中醫的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中醫的陰陽五行,營衛氣血,五臟六腑等學說。《醫法大論》對藏醫藥有較大的影響,可惜原書已失傳。
2.2《無畏之武器》古籍介紹。
唐朝著名中醫韓文海參與編譯過醫學著作《無畏的武器》這部書。韓文海是為贊普松贊干布治病而來的漢地著名中醫。韓文海到吐蕃后,即把具有中醫特點的《大小漢醫醫療術》翻譯成藏文《甲解妥普切瓊》。他與印度醫生巴拉達扎、波斯醫生加林諾共同編成一部綜合性醫書《無畏的武器》(藏語名《敏吉拜林卡》)。該書共七章,吸收了中醫、印度醫學和波斯醫學的內容,是古代各民族醫學經驗之集成,該書吸收中醫學的內容最多。松贊干布曾明令吐蕃所有醫生傳習,該書流傳甚廣。可惜的是:《無畏的武器》與《醫學大全》一樣均失傳。
2.3《月王藥診》古籍介紹
《月王藥診》又譯為《醫藥月帝》,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藏醫學經典著作。8世紀,赤德祖贊與唐王朝聯姻,金城公主人藏時又帶去各種醫學典籍。漢族醫僧摩訶衍和藏族大譯師毗盧札那在綜合這些醫學著作譯稿的基礎上,編譯成一部綜合性醫書——《月王藥診》。該書在吸收了國外和漢族等國家和地區的醫學精華基礎上,并結合藏地醫療實踐而編撰的一部醫學著作。
《月王藥診》是現存最早的一部藏醫學著作。書中記載的藏藥780種,包括植物藥440種,動物藥260種,礦物藥80余種。而到《四部醫典》問世之時,其中所載的藥物已達到1000種以上。6~9世紀中葉是藏醫藥學史上的關鍵時期,雖然此時的著作大都是藏醫學與醫藥學的合著,但為后來的藏藥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該書論述脈診時,將脈象分為寒、熱性兩種。書中有五臟脈象及通過脈象來識別人體疾病等內容。總的看來,《月王藥診》以漢文醫學著作為藍本,有譯有編,這充分反映了藏醫和中醫、印度醫學的歷史淵源。
2.4《藍琉璃》古籍介紹
《藍琉璃》由第司·桑吉嘉措于1689年編撰完成,系《四部醫典》全部章節的注釋著作。該書對《四部醫典》作了1200多條詳細的注釋,這是對17世紀以前藏族傳統醫學實踐經驗和醫學理論的整理和總結。歷代藏族醫學工作者均把《四部醫典》奉為藏醫學的必修教科書,而把《藍琉璃》奉為最“標準”的注釋本,將其比作與寶石琉璃無二的珍寶。因此,有人認為,“如果說《四部醫典》是一把金鎖的話,那么《藍琉璃》就堪稱為打開這把金鎖的金鑰匙【3】。
2.5《蘭塔布》古籍介紹
《蘭塔布》又名《門阿蘭塔布》,該書是由第司·桑吉嘉措于1691年撰寫的。《蘭塔布》是一部具有巨大影響的臨床學專著,它是《四部醫典》之后又一部偉大著作。該書是針對《四部醫典·秘訣醫典》進行注釋補充的醫學著作,全書共133章。該書以進一步充實豐富了“粘”疫癥的理論。全書以病因、三邪癥(隆、赤巴、培根)、熱癥、“粘”疫等為主要內容,并就在藏族地區常見病的診斷和治療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
18世紀中葉,《蘭塔布》及其注釋著作《金鑰匙》與《四部醫典》一起被譯成蒙古文,深受廣大蒙醫藥工作者的歡迎,并成為醫家進行臨床實踐的理論指導。
2.6《晶珠本草》古籍介紹
該書又名《藥物學廣論》或《無垢晶串》,它是由著名藏醫學家帝瑪·丹增彭措所著。該書對歷代藏醫藥書籍中的記載作了考證,約于1732年成書,1740年木刻版印刷本而留傳后世。
《晶珠本草》分上、下兩部。上部為歌訣之部,以偈頌體寫成,對每種藥的功效進行了分類概括論述;下部為解釋之部,以敘述文寫成,分別對每種藥物的來源、生境、性味、功效加以敘述。書中上部13章為總論,下部13章是分論。書中記載的藥物有2294種,它是藏醫典籍中收載藥物數量最多的一部著作。
《晶珠本草》可貴之處不僅是對以往醫書中記載的藥物全部收錄,而且還糾正了歷代本草中記載的謬誤。該書對藥物的分類方法是比較科學的,至今在植物分類學、動物學、天然藥物學的分類方法上仍有其重要的參考價值。《晶珠本草》是一本可以和《本草綱目》相媲美的藏藥學經典著作,是藏族醫藥史上影響最大的藥物學專著。
2.7敦煌藏醫文獻介紹
藏族的醫學文獻散落在民間的已難明下落,值得慶幸的是在敦煌藏文文獻中有大量發現,顯得十分珍貴。
2.7.1《P·T·1057號文獻——藏醫醫方雜集》。
該卷共208行,文字有藏文厘定前的一些特點。內容包括36個醫方,分別醫治流血不止等藥方。其中有些醫方與中醫相似,有些純系土方,有些則為漢地聞所未聞,甚是奇特。文獻開頭“抄自醫術文庫之遍驗醫方”可視為文獻原名。
2.7.2《P·T·127號文獻——藏醫灸方殘卷》。
該卷有184行,文字有厘定前的一些特點。所錄內容,灸治范圍甚廣,對人體上下內外一百多種疾病(包括內臟、五官、生殖器官、血液、皮膚、牙齒、毛發等疾病)的具體癥狀、灸療穴位、操作方法以及灸愈所需的次數,均作了具體說明,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3《四部醫典》及藏族醫學理論
3.1《四部醫典》介紹
《四部醫典》(藏名《華丹據悉》),該書是藏醫學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著作,是由著名藏醫學家宇妥·元丹貢布用藏文著成。
《四部醫典》幾乎囊括了藏醫學體系與理論實踐的全部內容,它吸收了《醫學大全》、《無畏的武器》和《月王藥診》等藏醫著作的精華,并總結了藏醫藥的臨床經驗。因此,《四部醫典》堪稱為藏醫學“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總匯。宇妥·元丹貢布也被藏族人民尊稱為“醫圣”和“藥王”。
3.2《四部醫典》基本內容
《四部醫典》全書由四部分組成,共156章。全書正文基本上是用九字一句的藏文寫成的韻體文。該書內容十分廣泛,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內容:一是基礎理論;二是生理和解剖;三是疾病的診斷方法;四是治療疾病的原則和方法;五是藥學的基礎理論和用藥原則。《四部醫典》奠定了藏族醫學的理論基礎,后代的藏族醫學家對該書曾做過很多注釋本。這部權威性醫學著作代表了當時吐蕃醫學的最高水平,至今仍然是藏醫學工作者必讀的經典醫著。
3.3藏醫學基礎理論與診斷法
藏醫學具有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它不但有系統的理論,而且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藏醫學是我國少數民族醫學中最為完整的醫療體系之一。藏醫學認為隆、赤巴、培根這三種因素(即三因)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同時又是人體生命活動不能缺少的能量和基礎。在正常情況下,三者之間是平衡和協調,這種狀況下人是健康的。如果三者中的某一種或幾種由于某些原因出現了偏盛或偏衰的情況,原來的平衡和協調狀態遭到破壞,這時身體就處于病理狀態。要想恢復健康,就必須設法糾正偏盛或偏衰的狀態,重新恢復三者原來的協調。
隆、赤巴、培根三者有著各自的特性和功能,相互依存,彼此制約。“龍”的功能是主呼吸、肢體的活動、血液循環,五官的感覺、大小便的排瀉、幫助分解食物并輸送飲華。如果隆的平衡失調,就會產生各種疾病。“赤巴”(膽)的功能是產生熱能,維持體溫、增強胃等功能。 赤巴失調就會產生癥狀為身熱、皮膚、嘔吐下瀉、腹部脹滿等的各種疾病。“培根”可以調節消化及水份代謝,影響人的體重和性情。如果培根失調,則可引起脾、胃等消化系統疾病和體液失調等各種疾病。 藏醫學認為人體有七種物質,即乳糜、血、肉、脂、骨、髓和精,它們均可在赤巴產生的熱能作用下,變成“精華”,精華散布全身,使人發育、成長、保持健康。而人體三種排泄物(糞便、尿和汗),可以通過它們將體內的廢物排出體外。
人在正常情況下,三大因素支配著七大物質基礎及三種排泄物的正常運行。由于內外因素的變化,使三大因素失去平衡,將導致疾病的發生。
此外,在診斷學方面,藏醫除了采用漢民族地區的望、聞、問、切等診斷法外,藏醫學還有可堪稱一絕的尿診診斷法,如辨別尿的顏色、泡沫等來診斷辨病。
總之,藏族醫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重要代表。這些珍貴的醫學古籍中包含著比較完善的醫學理論體系,這是難能可貴的。因此,我們要保存和利用好這些醫學古籍,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朱崇先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古典文獻學,民族出版社,2005
[2]甄艷、蔡景峰,藏醫藥概論,研究,2002
【關鍵詞】超聲;胎兒畸形;診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798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518-02
在我國每年甚至每天都有很多的先天畸形嬰兒出生,占每年總人口出生率的13%,大力普及和宣傳孕婦做好產前胎兒檢查,提高畸形胎兒的診斷率,對減少醫療風險和提升出生人口素質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我院3000例中晚期孕婦進行產前超聲檢查,通過對病例資料的回顧性分析,討論產前超聲檢查在胎兒畸形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對2007年7月――2011年3月收治的3000例孕婦進行產前胎兒超生檢查,年齡20-34歲,孕周12-40周,其中所有患者均經分娩、引產、尸解檢查等方式診斷明確。
12方法
121檢查儀器采用TOSHIBA-USPV-770A及GE-VOLUSON730PROV、探頭頻率為35-60MHZ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儀。
122檢查人員要求接受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面的系統培訓和實際操作,必須具備1年半以上的工作經驗,并有在工作單位中2名領導和2名臨床經驗高級醫師的推薦書作為依據。
123檢查方法以國家衛生部認可的《胎兒畸形產前超生診斷》為診斷標準。對胎兒的各個身體器官進行仔細的檢查。檢查的主要項目有:頭顱、顏面、脊柱、內臟、四肢、胎盤、臍帶、羊水等進行逐項檢查。如發現可疑情況,應進一步仔細、全方位地驗證檢查,避免發生誤診,必要時可進行四維超聲檢查防止出現診斷失誤的現象。
124分析方法對進行超聲診斷胎兒畸形的患者做好記錄,并隨時進行核對,以免出現記錄混淆現象。對于其他引產和分娩的孕婦要進行隨訪,在隨訪中如果發現有胎兒畸形的情況,要對畸形的胎兒情況進行記錄并明確畸形的特征,屬于哪種類型,在來醫院進行檢查的患者,醫院要計算診斷中的失誤率(漏診現象),并對失誤的原因進行自我分析。
2結果
21超聲診斷胎兒畸形的符合率通過對比發現,采用產前超聲檢查的孕婦,診斷畸形100例,而通過引產、尸檢或出生后證實畸形兒40例,超聲診斷胎兒畸形的診斷準確率較高,占300%,復合畸形89例,占297%,微小畸形60例,而實際45例,診斷準確率高達15%。與之前未做超聲檢查孕婦做比較發現,產前進行超聲檢查診斷率、優生率均高于前者,而且其漏診率和醫療糾紛均低于前者。
22胎兒畸形類型統計對來醫院進行超聲檢查胎兒畸形和外院進行超聲檢查胎兒畸形出現的胎兒類型做了詳細的記錄和分類,主要分為4個系統,每個系統又分為幾種類型。神經系統中的畸形主要分為無腦畸形、腦積水、露腦畸形等很多種畸形;骨骼系統及肢體系統中的畸形主要分為脊柱裂、骨骼發育不良性先天畸形、手指缺等幾種畸形類型;心血管系統中的畸形主要分為永久性左上腔靜脈、左心發育不良、主動脈縮窄、室間隔缺損等幾種畸形類型;腹壁及內臟發育系統中畸形主要分為:十二指腸閉鎖、腎積水、多囊性發育不良腎等幾種畸形類型。
3討論
我國是人口大國,每年出生人口眾多,雖然近些年我國醫療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中國胎兒出生缺陷監測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20-30萬肉眼可見的先天畸形胎兒出生,這是由于我國對于產前超聲檢查尚未形成規范性文件,并沒有注意到檢查前的重要性。某些地方醫院大多根據以往經驗、習慣進行超聲檢查,因此檢查結果有很大出入,醫療糾紛事件頻發,因此超聲檢查在胎兒畸形診斷中有著不可估量的應用價值,對孕婦有著重要的意義。
胎兒畸形是指胚胎在發育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影響而導致其發育出現異常,主要表現在其形態、結構及生理功能等方面。在目前的形式及情況來講,超聲檢查是孕婦必須檢查的項目之一,超聲檢查不僅僅對孕婦有著重要的作用,對胎兒也是如此,超聲檢查能對胎兒的所有情況了如指掌。
臨床實踐中,肢體畸形特別是指趾末端畸形很容易被漏診,以及錯過檢查時機也會提升漏診率。這樣醫生對于易漏診肢體畸形,采取連續追逐檢查法,從胎兒肢體近端逐一追蹤至肢體遠端,特別是在肢體遠端要對手足部進行定點扇形掃查,從而減少肢體畸形漏診率。在臨床中醫生和護士也做了自身的研討,對待超聲檢查問題中有很多學習的內容和體會:①在診斷期間的操作者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方法及流程,在診斷期間儀器的配備也是很重要的,必須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②檢查中要仔細地檢查胎兒的胎位,胎位影響著胎兒的全部情況,如果在檢查中出現了其他狀況,一定要特別標明,進一步地仔細檢查。③胎兒胃或膀胱如果沒有顯示值的話,應在半小時之內重復檢查。④四腔心切面能篩查出大部分的心臟異常,但對大動脈的畸形容易漏診,如果能加查左、右心室流出道及主動脈弓、動脈導管弓切面可明顯減少漏診。
總之,產前超聲檢查對基層醫院產前畸形檢查準確率以及人口優生率的提升有很大幫助,采取規范化制度,可以大大降低漏診率和醫患糾紛,對發育異常胎兒的狀況進行預測評估,制定出完善的產前或產后的治療方案,這不僅在提高我國人口素質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也將推動超聲檢查在胎兒畸形診斷臨床中的發展。在婦產超聲檢查中,胎兒畸形診斷臨床有著非凡的應用價值和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金昕,徐曉青,王紅專,等超聲檢查對診斷胎兒畸形的臨床價值[J]實用預防醫學,2008,15(2):287-288
【關鍵詞】產后肥胖;穴位埋線;針灸;臨床體會
【中圖分類號】R245.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20-0134-01
產后肥胖是指因分娩胎兒后出現的無明顯病因的一種單純性肥胖。有調查[1]顯示,在參予研究的480個產婦中,有87.13%的人可診斷為產后肥胖。肥胖不僅會誘發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腦血管疾病,同時產后肥胖患者多為已婚已育女性,故肥胖對該類病人的身心健康、家庭事業諸多方面的影響尤為凸顯。筆者采用穴位埋線配合電針治療產后肥胖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及江西省熱敏灸醫院針灸門診收治的46例產后肥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肥胖均在產后出現;年齡最大34歲,最小22歲,初產38例,經產8例;輕度肥胖14例,中度肥胖23例,重度肥胖9例。
1.2診斷標準參照有關文獻[2]擬定標準診斷。女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10%。成人身體體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18.5~22.9為正常,R23為超重,超過標準體重10%;23~24.9為輕度肥胖,超過標準體重20%;25~29.9為中度肥胖,超過標準體重30%;R30為重度肥胖,超過標準體重40%以上。腰圍(WC):直立時臍為起點水平繞腹一周長度。
1.3排除標準排除哺乳期與妊娠期女性、嚴重的原發性疾病及繼發性肥胖患者、無法堅持治療或正采用其他方法減肥者。
1.4治療方法
1.4.1穴位埋線選取中脘及雙側天樞、足三里、大橫、歸來、上巨虛、豐隆等穴,肥胖處局部選穴。操作:患者取仰臥位,暴露治療部位皮膚,75%酒精或碘伏常規消毒。選用0號醫用羊腸線,按實際需要剪成大小不等線段(1~1.5cm左右),穿入9號一次性埋線針中(均為揚州市龍虎醫療用器廠生產,蘇揚食藥監械(準)字2011第1640079號),快速入針,得氣后將針中羊腸線插入脂肪層以下。然后緩慢拔出針體,注意線頭有無滑出體表,棉簽按壓片刻,醫用膠布貼于穴位即可。埋線10日1次,每次15~20個穴位,6次為1療程。1療程后評定療效。
1.4.2電針治療選取穴位與穴位埋線相同。操作:75%酒精穴位常規消毒。快速入針,直刺進針1~1.5寸。得氣后,于雙側天樞穴及足三里穴取2組穴位,接電極線,用華佗SDZ―II電針儀(蘇州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蘇食藥監械(準)字2009第2270366號)連續波,頻率為10Hz,以患者感覺舒適平和為度,適應后可逐漸加大。每次30min,每日1次,穴位埋線后3d至下次埋線前1d為電針治療。等穴位埋線1療程結束后評定療效。
1.5療效判定參照有關文獻[3]擬定,顯效:體重下降≥5kg,WC下降≥6cm;有效:體重下降≥3kg且
2結果
顯效26例,占57%;有效18例,占39%;無效2例,占4%;總有效率為96%。
3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女,30歲。于2014年10月24日就診。一周前終止哺乳,身高159cm,體重72kg,BMI=28.5。產后第2個月來月經,惡露較多,色暗。現癥:形體肥胖,面色紅潤,口臭泛酸,煩躁多飲,失眠多夢,胃脘疼痛,嘈雜灼熱,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滑。診斷:肥胖脾胃濕熱型。治法:健脾祛濕,益氣化痰。方法:采用穴位埋線配合電針治療。選穴:主穴取中脘及雙側天樞,足三里,大橫、歸來、上巨虛、豐隆;配雙側梁丘,曲池,氣海,關元。按上述操作方法進行治療,經過1療程后,體重下降8kg(WC下降6cm)。惡露減少,色淡。癥狀明顯改善。于3個月后隨診復查,體態均勻,面色紅潤,精神尚可,月經正常,二便平,夜寐安。舌淡,苔薄,脈沉。體重未增長,WC未加大,伴有癥狀消失。總體治療效果良好。
按:女性產后多氣血不足,精氣耗損,易陰盛陽衰,陽衰則正氣不足,內蘊痰濕。同時,產婦進補過度易溫熱積于脾胃,致升降失和,潤燥失宜,則精微水谷運化不及,痰熱滯留于肌膚。故產后肥胖的治療,不能一味祛痰,還要標本兼治;以祛濕化痰為主,并加以補益氣血,方可達到最佳。故選中脘及天樞,足三里、大橫、歸來、上巨虛、豐隆;梁丘,曲池以清胃理腸,祛濕化痰;足三里,氣海,關元以固本回元,補益氣血;諸穴共奏健脾祛濕,益氣化痰之效。
4小結
穴位埋線是一種新興的穴位刺激療法[4],也是針灸治療的新途徑,通過其對穴位的持續性刺激,起到疏經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激發機體氣血經絡臟腑功能,達到減肥及防病治病的目的。是一種綠色、無害療法。電針與傳統的針灸療法相比,有刺激量大、療效快的優勢,可促進羊腸線在體內的吸收,能彌補穴位埋線間歇期長、吸收慢的劣勢。
另外,在臨床實踐中,肥胖患者普遍存在因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未得到合理控制,而出現治療無效或體重反彈的現象,通過穴位埋線配合電針的干預,可有效的減慢胃排空時間,進一步調控進食欲望,使其無須刻意控制飲食,但需戒暴飲暴食或過度節食,通常以一日三餐,清淡食材為主,患者感覺七分飽即可。同時,患者在治療期間可適當的進行有氧運動,達到加快脂肪代謝的效果,亦可自主服用紅豆薏苡仁湯,增加補血益氣,祛濕化痰的作用。
綜上,筆者認為穴位埋線配合電針的干預方法對產后肥胖有明顯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參考文獻
[1]于珊,董娟,侯艷梅,等.480例產后42天婦女體質狀況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15):22.
[2]危北海,賈葆鵬.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8(5):317.
[3]周雙琳,周宏,張紅林.穴位埋線治療產后肥胖120例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雜志,2010,25(2):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