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7 10:54: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五年級上冊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歌曲《清晨》,能夠有感情的演唱。
2、能和同學合作,運用打擊樂來豐富和表現(xiàn)歌曲《清晨》,并從中享受音樂的樂趣。
3、在學習歌曲中讓學生懂得珍惜清晨的美好時光,珍惜兒童時代的美好時光。
教學重難點:
1.能夠用輕巧有彈性的的聲音演唱歌曲,樂于表現(xiàn)歌曲
2.能試著和同學合作用打擊樂器來表現(xiàn)歌曲《清晨》。
教學準備: 電子琴、多媒體課件、手工制作的音樂記號。
教學方法:聽唱法、自主學習、合作、示范…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發(fā)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chuàng)造的活動能力增強,但音樂欣賞課還是缺乏耐心的傾聽,學生最喜歡律動與音樂活動,在這兩方面表現(xiàn)非常好,樂譜知識的學習部分學生仍不是很感興趣。三個班的學生情況大同小異,每班大約有25%--30%左右的學生唱歌時,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性格內向,也不敢表現(xiàn)自己,因此在今后在學習中,應加強對這些學生的培養(yǎng),利用生動活潑、富于藝術魅力的形式,鼓勵他們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以此來激發(fā)、培養(yǎng)、發(fā)展他們的興趣。對于五音不全的學生,可多鼓勵他們參與用課堂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以此來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二、情境導入:
1、律動:《健康歌》讓學生感受清晨鍛煉身體的重要性。
2、每天早晨我們都會迎著初升的太陽、踏著晶瑩的露珠來學校上課,不知道同學們在每天上學的路上有沒有注意觀察和感受早晨,下面我就請同學來說一下你們眼中的早晨是怎樣的?下面我就請同學來說一下你們眼中的早晨是怎樣的?
3出示清晨的圖片,感受清晨的美麗景色。
三、教學過程:
1、播放《清晨》
師:這是一首校園歌曲,在演唱風格上要通俗樸素,像說話似的歌唱。首先我們來聽一遍歌曲,請你感受歌曲的情緒
(學生答:歌曲情緒……)
2、再聽歌曲旋律,說說這首歌曲描寫了什么景色?
4、同學們,大家注意沒有這首歌總共有幾段歌詞?(4段)。那么這四段歌詞它們的演唱順序是怎樣的?
5、大家來看歌曲的最后,我們來認識一下這樣一個符號
【手指到符號】這個符號叫“從頭反復記號”意思就是唱到這個地方,我們要再從開頭唱起,為什么要在這個地方加一個“從頭反復記號”
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這首歌有四段歌詞,當我們唱完了第三段歌詞歌曲結束了沒有?(沒有)因為還有第四段,這個記號就是要提醒我們還有一段歌詞要唱。
唱完第四段結束了沒有呢?(結束了)所以,在第四段結束
以后又有了一個記號“Fine’’
意思是“結束”。
6、下面同學們再來聽一遍歌曲,可以一邊拍手一邊小聲的哼唱。(教師和學生一塊拍手,動作要大、夸張。)
學唱第一段
7、學生隨音樂用
la哼唱歌曲第一段。
8、填詞演唱,聲音要輕巧有彈性。
9、學唱第二段。
10、第三段教師一句一句教唱,要求學生聲音要圓潤,抒情。
11、跟琴演唱全曲。
12、跟錄音進行演唱。
13、請學生試唱歌曲曲譜并跟著伴奏唱曲譜。
14、小組合作演唱全曲。
四、編創(chuàng)
1、結合伴奏音樂,運用打擊樂為自己伴奏。(設計自己喜歡的合理的節(jié)奏型,節(jié)奏型要有變化)
2、小組合作,運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
3、小組合作表演,評價。
五、小結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shù)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shù)的意義,學會并能靈活運用方法求簡單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
2.能運用平均數(shù)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xiàn)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3.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從統(tǒng)計的角度認識平均數(shù),體會平均數(shù)的作用,會計算一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shù)的意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習題單等。
【課前準備】
課前交流,了解學生現(xiàn)狀,拉近師生距離,為課堂引入作好鋪墊。
1.同學們,有認識我的同學嗎?
2.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有沒有感到新鮮好奇的同學?你們有沒有什么疑問想問問老師?(好奇心是學習者的第一美德,我喜歡向我提問的學生。)
3.玩游戲
同學們,大家既然這么把我當熟人和朋友,那我們一齊來玩?zhèn)€游戲,好嗎?游戲的名字叫做:相反的游戲。(介紹方法)什么意思呢?老師讓你舉左手,你就舉右手,老師讓你起立,你就坐下,明白了嗎?
第一輪:舉左手;舉右手;舉雙手
第二輪:舉左手;舉右手;舉雙手;起立(別被老師誤導了);坐下(這下大家反應夠神速,老師佩服大家,好!坐下);(我就知道有人會上當)起立!這就對了嘛。
第三輪:好玩嗎?有意思嗎?還玩嗎?
同學們,剛才這個游戲主要目的為了活躍課堂氛圍,讓我們可以輕松自由的進入課堂。不過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就不用這個規(guī)則啦,老師讓你們干什么你們還得干什么。(也就是老師讓你舉手就得舉手,讓你回答問題就得…)明白了嗎?那么現(xiàn)在準備上課。
詢問學習小學建設情況
【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1.開場語:同學們,課前玩游戲的時候,老師一共出了10個口令,如果每做對一次計一分的話,回想一下,你得了幾分?
(評價:老師真佩服大家的反應速度;老師喜歡你這種實事求是的風格;)
2.過渡語:老師在來給大家上課以前,也在我自己的班上做過這樣的測試,并用收集了部分同學的成績,仔細觀察,你能從圖中讀出哪些數(shù)學信息?
3.提出問題:
根據(jù)這幾個抽樣信息,你覺得,老師班的同學是男生反應快?還是女生反應快呢?說說你的理由。
二、合作探究
(一)師生互動、激活思考
1.注意點撥:個人、人數(shù)、總分、平均分。(適時板書)
2.大家的想法都挺有道理的,究竟哪種比較方法更加科學合理呢?說說你的看法。
比總分為什么不行?(人數(shù)不同、不公平)
個人成績能代表男生的綜合實力嗎?
3.比較平均分有什么好處呢?
平均分是綜合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考慮的,能較為客觀地反映出男、女生各自的綜合水平。
大家的分析已經(jīng)接近了數(shù)學家的思考,在日常生產(chǎn)和生活中,人們在對一組組大小不一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板書:統(tǒng)計)分析時,總想找到一個同樣多(板書:同樣多)的數(shù)據(jù),從而反映出這組數(shù)據(jù)的一般規(guī)律。
(二)移多補少、求和平分
1.男生數(shù)據(jù)
大家把目光關注到男生的統(tǒng)計圖上,誰能通過移動這些小方塊,讓每個人的成績看起來同樣多呢?
數(shù)學上,像這樣從多的里面移一些補給少的,使得每個數(shù)都一樣多。這一過程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完后,男生組每人看起來都得了幾分?(課件)
大家知道由這三個數(shù)據(jù)內部移多補少后產(chǎn)生的新的數(shù)據(jù)6,叫什么名稱嗎?
對,在數(shù)據(jù)分析時,人們最常用的一個統(tǒng)計量正是平均數(shù)。(板書:平均數(shù))
準確的說,6是2、10、6這三個數(shù)的平均數(shù)。(和老師一起說一遍……)
當然,我們完全可以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通過計算來完成,誰再來說說這種方法?(板書算式)
這個計算,我們經(jīng)歷了兩個程序,先求出這三個同學的總分,再平均分給這三個同學,我們把這一方法稱之為求和平分(板書:求和平分),也能得得到2、10、6這三個數(shù)的平均數(shù)是6。
2.女生數(shù)據(jù)
誰能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找到女生的平均數(shù)呢?(課件)
如果用求和平分的計算方法,請一個同學說算式,老師來板書(板書算式),唉,這里為什么要除以4呢?這個7又叫什么名稱呢?誰能準確的說一說,這里的7是哪些數(shù)的平均數(shù)呢?
咱們一起說一說。
(三)深度對話、理解意義
其實,無論合并平分也好,移多補少也罷,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這一組數(shù)據(jù)看起來一樣多,這個同樣多的數(shù)就是這一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
1.提出問題
現(xiàn)在讓我們抬頭看看我們的杰作吧!如此的整齊,好看嗎?好看之中,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不合理的問題嗎?或者說,這反映的是每個人的真實情況嗎?真實的情況是什么樣兒?
這分真的說給就給嗎?是真給還是假給?對,這9分天經(jīng)地義地就屬于劉英,而陳心語即使是死皮賴臉,也只能接受2分的現(xiàn)實。同樣的道理……
通過還原,此時,你對平均數(shù)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呢?說實在的,這個問題非常困難,為了降低難度,老師給大家一點提示:
(1)平均數(shù)是怎樣產(chǎn)生的?
(2)平均數(shù)反映地是誰的水平?
(3)平均數(shù)是真實的數(shù)?還是虛擬的數(shù)?
2.討論交流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對,平均數(shù)是通過數(shù)據(jù)內部的移多補少得到的一般水平。
它反映地是這組數(shù)據(jù)的整體水平。(板書:整體水平)
由此,我們完全能體會:這里的平均只是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上的平均,而不是現(xiàn)實意義上的平均分,大家能體會嗎?
打個比方,我們看男生組的平均數(shù)是6,而李平的得分也正好是6,你個人覺得哪個數(shù)據(jù)是真實的?哪個數(shù)據(jù)是虛擬的呢?(課件)
同意嗎?對,我們統(tǒng)計出的平均數(shù)徹頭徹尾的是一個虛數(shù)。(板書:虛數(shù))但這個虛擬的平均數(shù)卻能較為客觀地反映出一組數(shù)據(jù)的整體水平。
3.深入理解
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當人數(shù)或者數(shù)據(jù)的個數(shù)不一樣時,用平均數(shù)進行比較是公平合理的,從這幾個數(shù)據(jù)分析,王老師班上的男生反應快,還是女生反應快一些?
說到公平,我想采訪一下男生,這樣做真的就非常公平嗎?你有什么建議?
對呀!要做到更公平,似乎我也應該再調查一位男生才行?王老師當然有備而來?我一下找來了三個男生成績,你想把誰的成績納入來次統(tǒng)計之中呢子?
(學生選擇)
這種情況下,不計算,猜一猜,這時候他們的平均數(shù)大概是多少?
這個不難,聰明的孩子一合計就準,不過,我想采訪一下大家,你會猜此時的平均數(shù)是2嗎?10呢?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能解釋一下為什么嗎?
其實,這是平均數(shù)的又一個重要特點,它一定介于這組數(shù)據(jù)中最大數(shù)與最小數(shù)之間。
你能列式算出這種情況下的平均數(shù)嗎?
如果選擇的是別的同學,又是什么情況呢?你想抽誰?你是怎樣得到此時的平均數(shù)的?
現(xiàn)在,請大家組合這幅圖,對比一下這三個算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難怪有人說,平均數(shù)這東西很敏感,任何一個數(shù)據(jù)的“風吹草動”,都會使平均數(shù)發(fā)生變化。現(xiàn)在看來,這話有道理嗎?(生:有)其實呀,善于隨著每一個數(shù)據(jù)的變化而變化,這正是平均數(shù)的又一個重要特點。
因此,為了克服這一缺點,人們往往增加抽樣的數(shù)據(jù),從而讓平均數(shù)更加的準確、可信。這不,老師又找了一些數(shù)據(jù),請大家練習計算,此時男女生的平均數(shù)分別是多少?
根據(jù)這一結果,你能大膽猜測出老師班上男女生的反應水平嗎?
你的悟性太高了,對,同一年段的男女生,他們的反應力或聰明程度是差不多的,這也是兒童成長的一般規(guī)律,所以平均數(shù)既代表一組數(shù)據(jù)的整體水平,又能較為準確地反映出數(shù)據(jù)背后的一般規(guī)律。(板書:一般水平),這正是平均數(shù)最顯著的作用和特點。
4.數(shù)學文化
其實平均產(chǎn)生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三千年前,我國《周易》即已產(chǎn)生了平均數(shù)的思想。《周易》“謙”卦說:“謙,君子以裒(póu)多益寡(guǎ),稱物平施。”(課件)
裒(póu)多益寡(guǎ),稱物平施削的意思是:減多余,用來增補不足,根據(jù)物品的多少,做到施與均衡。其實就是咱們今天所講的移多補少的思想。
有這種認識,我想解決下面兩個問題一定不在話下:
三、導練提高(8分)
先獨立思考,再同桌討論,下面的說法正解嗎?為什么?
1.平均身高
生:有可能。
師:不對呀!不是說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嗎?
生:平均身高160厘米,并不表示每個人的身高都是160厘米。萬一李強是隊里最矮的一個,當然有可能是155厘米了。
生:平均身高160厘米,表示的是籃球隊員身高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隊里每個人的身高。李強有可能比平均身高矮,比如155厘米,當然也可能比平均身高高,比如170
厘米。
師:說得好!為了使同學們對這一問題有更深刻的了解,我還給大家?guī)砹艘环鶊D。(出示中國女排的合影)這是去年勇奪奧運金牌的中國女子排球隊,他們的平均身高為189厘米,大多數(shù)的隊員都等于或接近這個高度,可是隊里最高的隊員有199厘米,最矮的僅為171厘米。因為平均數(shù)只反映一組數(shù)據(jù)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個數(shù)據(jù)。所以這種說法是……
2.平均水深
生:不對!
師:怎么不對?小強的身高不是已經(jīng)超過平均水深了嗎?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說池塘里每一處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較淺,只有幾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會有危險。
師:說得真好!我們到現(xiàn)場去看看!
生:原來是這樣,真的有危險!
師:以前老師告訴我們不要下河塘游泳,我們只知道危險,卻不知道危險里面原來蘊藏著平均數(shù)的奧秘,你們會去冒這個險嗎?
四、拓展延升
調皮的平均數(shù)
馬騰是一位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和所有大學生一樣,他迫切的希望找到一份工作,學業(yè)優(yōu)秀而喜歡創(chuàng)新的他,特別希望進入IT行業(yè),經(jīng)過四處奔走,他找到了兩家條件差不多的公司,唯一不同的是……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選擇?為什么?
部分同學已經(jīng)感覺到這里面的蹊蹺,這正是平均數(shù)又一特點,也是它的缺點,今天就讓我們帶著問題離開課堂,自己去探尋里面的奧秘。
五、結束語
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說得真好!走出課堂,愿大家能帶上今天所學的內容,更好地認識生活中與平均數(shù)有關的各種問題。下課!
【板書設計】
平均數(shù)
移多補少
同樣多
(虛數(shù))
整體水平
教學目標:
1.了解藏書票和藏書印的發(fā)展和功能、特點及作用。
2.
學習制作一枚藏書票或藏書印。
3.
通過欣賞、繪畫、制作,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力,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欣賞、討論了解藏書票和藏書印的意義與作用,自己動手制作一件藏書票或藏書印。
難點:藏書票和藏書印的版面設計。
教學準備:
彩紙、彩筆、剪刀、膠棒、有關藏書票和藏書印的資料、電腦課件等。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搜集資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自己搜集的有關藏書票和藏書印的資料。
一、導入
師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上一節(jié)課我們?yōu)樽约合矚g的書籍畫了插圖。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藏書票和藏書印》。
師
:哪個小組來交流一下藏書票的資料?
預設:藏書票是圖書收藏者用以表明書籍持有的標記之一,一般貼或印在書的扉頁上。
設計意圖:通過自學使學生了解藏書票和藏書印的發(fā)展歷史。通過談話引入,使學生對本課內容產(chǎn)生興趣。
二、新授
師
:藏書票是誰最早發(fā)明的?
學生介紹藏書票。
師
:原來藏書票和同學們一樣這么有愛心。你們還搜集了哪些藏書印的資料?
學生介紹藏書印的資料。
師:看來大家對藏書票的了解還真不少!那么拿出桌面上為大家準備的圖片,小組觀察、討論、交流,圖片中的藏書票和藏書印都有什么特點?它們是由哪幾部分組成?
學生欣賞圖片,小組交流討論,總結發(fā)言。找出它們的特點和組成。
板書:藏書票和藏書印的組成:圖案、文字、EX-LIBRIS
設計意圖:欣賞作品,加深對藏書票和藏書印的理解。
總結:看來同學們對藏書票和藏書印的特點有了更近一步的認識。下面老師課下錄制了一段藏書票的制作方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選擇合適的制作材料。
2.選定要表現(xiàn)的主要內容。
3.繪畫、涂色、寫好國際通用標志。
4.修改完成。
三、設計制作,教師輔導
師:同學們,你們想怎樣設計呢?小組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預設:我想設計一個**藏書票,我會以**為圖案進行設計,并寫上**藏書和EX-LIBRIS標志。
預設:我想設計一個**印,把我自己的名字刻出來,多帥啊!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在制作時能夠更清楚地把握二者之間的區(qū)別,進行有針對性地設計或制作。
師:我們來看一下這節(jié)課的課堂活動。(電腦課件)
課堂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動手設計制作一枚屬于自己的藏書票或藏書印。
要求:1、設計時要盡量做到構圖合理、圖形簡潔、構思新穎。
2、注意安全,保持教師環(huán)境衛(wèi)生。
學生創(chuàng)作,教師及時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輔導。
四、展示、評價作品
師:小組內先自評,你可以說出你的設計意圖,并說說對自己的作品是否滿意,為什么?
再將各組作品集中起來統(tǒng)一展評。以小組為單位,評出優(yōu)秀作品。
師:誰來說一說你們組的優(yōu)秀作品?談談你的設計想法。
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簡單的介紹,其他同學對他的作品進行評價。
師總結:同學們的設計真是太有創(chuàng)意了,真了不起!
編號:
教學設計模板
學
科
語文
版本冊數(shù)
課目名稱
(示兒)
教學目標
1.體會《示兒》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陶治愛美情趣,受到愛國主義精神影響。
2.理解詩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熏陶。
3.結合學詩,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想象、表達、創(chuàng)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學情分析
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自學古詩的方法,能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基本讀懂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深入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自學、想象、表達、創(chuàng)新能力。
重點難點
1.吟誦古詩,想象意境,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2.結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信息技術和數(shù)字資源的
使用方式和意圖
一、出示課本中的古詩和圖片,導入新課。
(一)認識圖片中的人物嗎?
1.學生交流對陸游的了解。
(宋代大詩人陸游一生創(chuàng)作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fā)政治抱負,表現(xiàn)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他在臨終前作了一首詩《示兒》。)
2.學生交流陸游臨終時中國的情況。
(金兵南侵,南宋偏安,中原陷落,百姓凄苦)
(二)理解詩題的含義。
二、學生圖文結合自學古詩,教師檢測古詩自學情況。
(一)學生自學古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初步理解詩意。
(二)學生在組內朗讀古詩,相互糾正讀音,并說明糾正理由。
(三)教師指名學生上臺朗讀古詩,其他學生點評。
(四)齊正確、流利朗讀古詩。
三、小組合作學習,全班討論。
(一)在組內交流已經(jīng)理解的字,向組員請教還不明白的字詞。
(二)全班交流:
1.討論古今異義詞,理解重點字詞的意義
“元”,同“原”,“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但”,只是的意思;“九州”,指全國;“同”,統(tǒng)一;“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的意思;“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qū)。“家祭”,祭掃祖宗
“元”,同“勿”;“乃”,你的,“翁”,父親。
2.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這句詩的意思是: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只是因為看不到全中國統(tǒng)一而感到悲傷。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國統(tǒng)一的悲傷之情。)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
這句話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祭掃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之情。)
(三)指名學生連貫詩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為什么陸游明知死后萬事皆空,還要叮囑兒子家里祭拜祖先時把收復中原的好消息告訴自己?
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一)指名學生讀,點評。
(二)教師范讀。
(三)齊讀,感受詩人的愛國之情。
(四)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五、拓展閱讀。
(一)出示閱讀
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zhàn)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fā)。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二)教師點撥
和戎句:孝宗隆興二年(1164)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計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寫這首詩時,已相隔十四年。這里說十五年,是舉其概數(shù)。
朱門沉沉:富貴之家門戶深深。
廄:馬房。
戍樓:邊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軍中白天作燒鍋、夜間代更鼓用的器具。
遺民:淪陷區(qū)人民。
(三)交流,提高認識
這首詩是詩人在中原淪陷后50年寫的,從中可以感受詩人一生關注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偉大精神。
六、布置作業(yè):課外收集愛國的詩歌。
課件出示詩人陸游的頭像和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導入新課,讓學生充分交流課外搜集資料,對古詩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有所認識,從而為深入學習古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
課件出示古詩詩句,充分讓學生朗讀古詩,把古詩讀正確。
課件出示古詩詩句,其中關鍵字詞用紅色標示出來,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讀懂古詩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課件出示的詩句,加深對古詩思想內容的感悟。
課件出示補充材料,閱讀陸游的其他作品,加強對愛國詩人陸游的認識,感悟詩人的愛國熱情。通過補充閱讀愛國的詩歌,也擴大了學生閱讀量,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板書設計
示兒
(
陸游
)
悲
不見九州同
望
北定中原日
類型:造型·表現(xiàn)
教學目標:1.了解解齊白石的生平與藝術成就,欣賞齊白石筆下的蔬果作品,感受齊白石作品的藝術趣味與藝術特點。
2.通過研究與嘗試,以臨摹或創(chuàng)作的方式表現(xiàn)生活中的蔬果形象,初步掌握用筆、用墨的方法,提高水墨畫的表現(xiàn)能力。
3.通過欣賞與表現(xiàn)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觀察能力和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提高藝術審美素養(yǎng)。
教學重點:對齊白石及其作品的了解,學習用水墨畫的方式表現(xiàn)蔬果題材
教學難點:畫面的構圖與用筆、用墨、用色的方法
課前準備:(生)中國畫繪畫工具
(師)學生的作業(yè)紙、教學演示的工具、教學課件、蔬菜與水果的實物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一些蔬菜與水果的實物,請學生觀察與感受:桌上擺了什么?
2、師:老師這兒有兩幅表現(xiàn)蔬果的作品,我們來欣賞一下.(出示圖片)
3、同學們說得真好,這幅畫和我們平時畫的畫有什么不同呢?
小結:它是以水墨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蔬果的,水墨畫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一個畫種,也稱為“國畫”。
4、你知道這是誰筆下的畫么?
5、出示照片:這就是齊白石爺爺,關于他你知道些什么?請你說給大家聽一聽。
6、齊白石一生畫了許多關于蔬果的水墨畫,我們來欣賞一下。
(二)欣賞國畫
1、要畫出這些水墨蔬果,必須要用毛筆和墨水,那么用筆的方法有哪些呢,你看(教師示范用筆方法:順峰、側峰、逆峰),這種用筆的方法叫什么?那這種呢?
2、出示藕圖,請你找一找,這幅圖中,哪些地方用了側鋒,哪些地方用了中鋒?
3、用筆的方法我們知道了,在來看看用墨的,用墨一共有“焦、重、濃、淡、輕”五種,我來考一考你,“焦”應該怎樣用墨?重呢?
小結:也就是焦重濃淡輕的用墨,是通過水分來控制的,焦的水分最少,幾乎沒有,畫出來的顏色最深,而淡的水分最多,墨的成分很少很少,畫出來的顏色也最淡。
5、(出示白菜圖)請你也來找一找,這幅畫中,怎樣用墨的?
6、為了表現(xiàn)出蔬果的美,齊白石還運用了色彩進行點綴。
7、出示蔬果圖2:再看這幅蔬果圖,他的用筆和用墨最巧妙的地方在哪里?
(三)臨摹國畫
1、接下來,我們就要運用這些方法,來臨摹齊白石筆下的白菜了。臨摹是學習中國畫的一種重要方法,一般從觀察開始。
步驟:①畫菜幫:以中墨用中鋒畫出青菜的梗,注意用筆要根部粗,向葉部漸細。
②
畫菜葉:用含水分的大筆筆鋒蘸淡墨后,再用筆尖蘸濃墨側鋒畫出葉子,筆可在紙上略作滾動,注意墨團有濃淡大小的變化。
③
畫葉脈:待墨色半干時,用濃墨勾出葉筋。
④
畫菜根:中鋒蘸濃墨,較快的畫出根部,落筆時下按。
2、單顆白菜我們會畫了,接下來我們要完成一幅完整的果蔬圖。同學們參照桌上的果蔬自行繪畫,也可臨摹齊白石的作品。(出示畫好的果蔬圖、上了顏色的果蔬圖)在畫之前必須安排好畫面:
①
主次分明(確定位置、大小)
②
有疏有密
③
有前有后(層次感)
3、學生臨摹,教師巡視指導
(四)點評
1、請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與齊白石的原作進行比較,有什么不一樣,自己總結成功與不足的體會。也可以針對臨摹的構圖、用筆、用墨、用色等,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進行小結。
教學目標:
1.學生繼續(xù)探索小數(shù)乘小數(shù)的計算方法,掌握積小于1時小數(shù)乘法的算法,并能準確進行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積里點小數(shù)點位數(shù)不夠時,要在前面用0補足。
教學難點:
經(jīng)歷探索小數(shù)乘小數(shù)積里小數(shù)點位置的確定的過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和展臺
自主探究方案:
一、自主準備
1.給下面各題的積點上小數(shù)點。
.7
1.0
5
0.1
8
×
0.
9
×
0.0
6
×
0.
3
6
3
6
3
5
4
2.
想一想:上面每道題的積各應是幾位小數(shù)?
3.
試做時你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怎么解決的?
二、自主探究
小明在陽臺上擺放了一個花架,它的底面是邊長0.28米的正方形,這個花架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列豎式算一算
2.在積里點小數(shù)點時,位數(shù)不夠時,應該怎么辦?
3.根據(jù)教材,對照上面的題目,看看做的對不對,不對的,請改正過來。
四、自主質疑
這節(jié)課我們應該學會哪些內容?你還有什么疑問?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學生用課前或課堂時間,在《自主探究方案》的引領下自主學習。
二、明確目標
談話: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小數(shù)乘法”(板書課題),我們一起來看一組題。
1.交流“自主探究方案”第一題
給下面各題的積點上小數(shù)點。
.7
1.0
5
0.1
8
×
0.
9
×
0.0
6
×
0.
3
6
3
6
3
5
4
(1)上面每道題的積各應是幾位小數(shù)?誰來說說?
(2)試做時你遇到了什么問題?(在積里點小數(shù)點,位數(shù)不夠時,怎么辦?)
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請看大屏幕:
三、交流提升
1.提問:你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用其中的一題作為例子,把你的方法先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
學生交流并糾正“自主探究方案”中的問題。
3.
教師明確:在積里點小數(shù)點時,積的位數(shù)不夠時,要在前面用0補足。
積的末尾有0時,要在小數(shù)點以后,根據(jù)小數(shù)的性質再進行簡化。
4.出示例8
(1)展示學生列式解答
(2)組織交流:兩個乘數(shù)
各是幾位小數(shù),積應該是幾位小數(shù)?784只有三位,你是怎么解決的?
(3)全班交流:花架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重點交流在積里點小數(shù)點時,積的位數(shù)不夠時,怎么辦?
四、鞏固提升。
1.完成“練習十二”第5題
先說說積是幾位小數(shù),再計算。
2.完成“練習十二”第6、7題
(1)一塊長方形鋁板,長0.85米,寬0.6米;一塊正方形鋁板,邊長0.72米。哪一塊鋁板的面積大一些?大多少平方米?
(2)一臺拖拉機每小時耕地0.5公頃,1.2小時可耕地多少公頃?0.75小時可耕地多少公頃?
指名板演,集體交流。
五、總結延伸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小數(shù)乘小數(shù)
0.28×0.28=0.07
4
(平方米
)
.2
8
×
0.
2
8
2
2
4
5
6
.0
7
8
關鍵詞:教學反思;利用;借鑒 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幾乎所有的教育專家都強調課后反思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性。然而,卻很少有人會想到去利用這些寶貴的教學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自己或他人教學反思中所提及的教學問題一般都是教學上的難點,是普遍存在的教學問題,是需要我們教師去仔細琢磨、研究的問題。而教學反思中出現(xiàn)的亮點部分或許就是解決教學難點的一種方法或嘗試。平時多多琢磨自己或他人的教學反思,不但有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誤,而且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成效。
一、“磨”教學反思——有效發(fā)現(xiàn)認知盲點,對癥下藥
一些缺乏經(jīng)驗的教師,盡管課前做了精心準備,教學中還是會遇到許多實際問題。不同教師在同一課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往往雷同,如果事先借鑒了教學反思,就可以及時對癥下藥,有效避免同類問題的出現(xiàn),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例如:教學“小數(shù)乘整數(shù)”(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頁)這一課時,本校的一位教師依照優(yōu)秀教案,先教學例1,出示教材主題圖(買風箏),詢問學生從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再提問:“買3個風箏多少錢?”引導學生列式后,先讓學生嘗試計算,再交流不同的算法,最后重點引導學生用豎式計算。在教學例2時,出示“0.72×5”,重點討論小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最后是練習“做一做”。布置課后作業(yè)(以下是“作業(yè)本”中部分有代表性的題目):
1.28×4 18.3×15 7.25×4 4.66×150
一堂課下來,教師自我感覺良好,但學生課后作業(yè)卻錯誤百出,問題何在?原因是教材中出示的兩個例題,第二個因數(shù)都是一位數(shù),而在課后練習中,學生需要獨自面對的幾個認知盲點,教學設計中并未給予解答(如下表)。
本人在備課時,由于事先參考了“人教論壇版主王飛云的‘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五年級上冊教案(且行且思)’中關于‘第1課時小數(shù)乘以整數(shù)’的教后小記”,在課堂教學時,有針對性地選擇題目進行練習,及時掃清學習盲點,課后作業(yè)表明學生掌握得十分理想。
二、“磨”教學反思——合理安排課時,分散難點
新教材沒有固定的課時安排,教師可以根據(jù)本班實際靈活安排。把握本班實際和課時難度是合理安排課時的前提,教師也可根據(jù)平行班中水平相似班級的教學情況來確定本班教學課時數(shù)。
例如:在教學“稍復雜的方程(一)”(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五年級上冊第65頁例1)時,我事前認為先依據(jù)“比黑色皮的2倍少4塊”列出相等關系“黑色皮的塊數(shù)×2-4=白色皮的塊數(shù)”,寫出方程“2x-4=20”,學習方程的解法是可以用一課時來完成的。但實際教學后發(fā)現(xiàn)這一課時過于匆忙,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初次接觸稍復雜的方程解法,中下水平的學生一時難以掌握,而且練習中還出現(xiàn)了諸如“4x-3×9=29”之類的變式練習,再加上檢驗,許多學生難以掌握;同時,學生仍習慣于用算術思維解題,以至于獨立練習時出現(xiàn)“x÷2+4=20,x÷2-4=20或x-4÷2=20”之類的錯誤。同級段的施老師聽說了我的教學情況后,結合本班實際,將這一部分內容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專門用來學習解方程,將此類方程的解法學扎實;第二課時專門用來學習列方程解決問題,逐步導入,有效地減輕了教學難度,并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磨”教學反思——減少失敗的概率,提高教學成效
教學中總是存在著許多難點,善用教學反思提早做好準備,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成效。
例如:第一次教學“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第112頁數(shù)學廣角中的烙餅問題”時,我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將食物模型操作與表格統(tǒng)計法(如下表)相結合的。
但由于學生本身對表格的解讀能力不強,再加上表格不能體現(xiàn)出鍋里有沒有位置浪費這個關鍵性的問題,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事后我琢磨了很多教師教學本教時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不同的教學策略,發(fā)現(xiàn)一位教師的畫圖法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畫圖法既能將動態(tài)的過程以靜態(tài)的形式形象地顯示出來,還能讓鍋的利用情況一目了然,如下圖:
有了前車之鑒,第二次教學“烙餅問題”時,我就完全放棄了表格法,先花半節(jié)課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通過畫圖來表示自己的想法,結合圖形來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再在豐富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探究其中的奧秘。事實證明,這種教法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很適合當前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課后作業(yè)情況來看,全班除3人外都已掌握這一課時的內容,效果極佳。
四、“磨”教學反思——杜絕“師源性錯誤”的發(fā)生
“師源性錯誤”是指由于教師教學的錯誤而造成學生間接性的認知錯誤。教師由于經(jīng)驗不足、一時疏忽或教材意圖不明都會造成“師源性錯誤”。
如:教學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第115頁“數(shù)學廣角”中的“排隊等候問題”時,許多教師會產(chǎn)生誤會,自己等候的時間是否計算在內,如果僅按個人想法就容易背道而馳。如果事先了解過他人的教后反思或調查過教研論壇中相關的信息,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猶豫過自己等候的時間是否計算在內的問題,最后都是依據(jù)教參的意思計算在內的,難怪部分教師備課時稍不留神就會誤入歧途。
一個教師,在鉆研教材、自我探索的基礎之上,如果還能多“磨磨”自己或他人教學反思中提及的教學問題或建議,所收獲的可能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在不斷思考、不斷借鑒的過程中伴隨著教師逐步成長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如果說寫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基礎,那么“磨”教學反思就是教師成長的催化劑。讓我們行動起來,多“磨磨”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成效吧!
參考文獻:
[1]張萬祥,萬瑋.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途徑.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
[2]朱永新,袁振國.中國教師:專業(yè)素質的修煉.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
備課環(huán)節(jié)是整個教學活動中十分重要的過程,其直接關系著課堂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而教案設計作為備課內容中的關鍵,對教師教學活動的成敗也起著決定性作用。針對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教師既要保證教案設計內容在教材合理范圍內,又要激發(fā)學生想象和思考能力,提升課堂的活躍氣氛。所以,教案設計的質量對小學生數(shù)學課堂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彰顯獨特性,體現(xiàn)創(chuàng)新性
教案設計的風格特征和內容特點展現(xiàn)了教師教課的獨特性,所以教師在準備教案時,要突出自己教課風格,并將自己的風格傳授給學生,使學生逐漸接受自己的教學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采取的方式也要適應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遵循自己的風格。例如學習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的《軸對稱圖形》時,課后有一個“奇妙的剪紙”活動,教師在這個課題中可以鼓勵學生們的個性發(fā)展,將“軸對稱”與“剪紙”相結合,要求學生開動自己的大腦想象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然后通過剪紙的形式把自己想表達的圖形展現(xiàn)出來。學生們常常會想出“樓房”、“蘋果”、“雞蛋”、“松樹”等這些自然界和生活中本身存在的事物,為了表現(xiàn)教師個性化的授課方式和學生自主性的發(fā)展,教師可以首先突破學生腦海中傳統(tǒng)的想象,比如可以將“樓房”和“松樹”結合起來組成一個軸對稱圖形,之后用剪紙呈現(xiàn)出來。教師在給學生呈現(xiàn)自己的作品時,也可以鼓勵學生想象出更多“組合型”圖形,通過剪紙展現(xiàn)給同學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可以自由發(fā)揮,彰顯了他們思維的個性,剪紙的活動也體現(xiàn)了他們自主實踐、自我創(chuàng)作的精神。
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也可以通過教師教案設計內容表現(xiàn)出來。例如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學習《圓》時,教師在教案中可以設置一項關于用“圓”來繪畫圖形的活動。學生通過對“圓”的數(shù)學概念的了解,會根據(jù)自己的審美繪制出各種樣式的圖案,這樣既開發(fā)學生們的智力和想象力,又促進他們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升。這種教案設計就迎合了現(xiàn)代化的教學理念,遵循了素質教育的規(guī)律,開拓了學生思維,也促進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變單一為整體,系統(tǒng)地教學
教案設計得體恰當與否不僅僅是針對學生學習而言,更是對學生知識運用、師生交流、同學互動、課后實踐等一系列活動的順利進行而言。所以教師教學不能單一地講授教材知識,而是要將知識內容結構、課堂互動、學生掌握情況、課后解決問題的效率等環(huán)節(jié)包含在內,而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也體現(xiàn)了教師的綜合能力。以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中的《統(tǒng)計表和條形統(tǒng)計圖》一課為例,教師首先對“統(tǒng)計”這個概念可以通過班集體這個整體舉例來解釋說明,把班級作為一個樣本,男生和女生分別作為統(tǒng)計對象,通過條形統(tǒng)計圖的形式來把班級總人數(shù)、男生人數(shù)和女生人數(shù)表現(xiàn)出來。這種方式充分地運用了學生這個整體,對“統(tǒng)計”的數(shù)學概念通過實際的樣本進行了解釋,在統(tǒng)計計算過程中也與學生進行了溝通和交流,帶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而在這樣生趣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生也能夠集中注意力進行課堂學習,掌握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老師與學生搭成的和諧的關系也有助于課下師生之前的交流和討論,帶動了學生學習欲望和熱情。所以這樣一個整體、系統(tǒng)式的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教師教學的綜合實力,也促進了學生學習發(fā)展以及正確價值觀的樹立。這種結果對于整個教學體系來說,也著重體現(xiàn)了系統(tǒng)化的特點。
三、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獨立意識
數(shù)學的學習在小學階段而言,主要是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數(shù)學思維,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掌握相關的生活技能。所以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可以將數(shù)學理論知識和生活問題相結合,幫助學生獨自地去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學習,教師首先要對“正比例”和“反比例”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在對其定義的時候切記不要按照書本的文字對學生進行單純的解釋,而是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比如“正比例”:人類的毛發(fā)長短與時間成正比,因為隨著時間的延續(xù),毛發(fā)也會持續(xù)生長;又比如“反比例”:氣溫和海拔成反比,因為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降低。教師通過舉例來向學生說明其定義更能讓學生輕松易懂,而后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的常態(tài)事物來向學生提問所列舉的兩項事物成什么比例關系,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念意識。這些環(huán)節(jié)過后,教師還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生活中的例子,哪些屬于正比例關系、哪些屬于反比例關系,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發(fā)現(xiàn)生活、分析生活的機會,讓他們在主動參與學習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情感和生活態(tài)度,有助于形成積極的價值觀。
總而言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教案設計得恰當與否是一項關乎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環(huán)節(jié)。隨著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學生成為了教學過程中的主題,素質教育理念和自主實踐式的教學模式越來越成為現(xiàn)代化教育的方向目標,這就要求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出更加適合學生個性發(fā)展、實際操作能力發(fā)展和積極樂觀的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案,從而增加師生交流合作,促進教學的成功。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方向小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15-0046-02
[作者簡介]錢雷(1982―),男,江蘇沭陽人,本科,江蘇省無錫新區(qū)實驗小學教師,一級教師。
單元整體教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摒棄了傳統(tǒng)單篇教學各自為政的教學方式,以單元整體為視角,借助對單元內各篇課文教學的整體感知、課文精讀、串聯(lián)回顧、單元總結等環(huán)節(jié),貫穿單元內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將單元結合成一個有機不可分割的教學整體。
一、找出單元課文內在聯(lián)系,把握單元整體教學主題
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是按照主題單元的理念進行選材和編排的,各單元內的課文之間具有潛在的聯(lián)系和共同的主題,教師在實施單元整體教學之前,一定要找出和緊扣這個共同的教學主題,把握好單元課文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以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組為例,《走,我們去植樹》《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詩兩首》這四篇課文看似在講述不同的故事,實則都隱含一個共同的主題――“春天”。把握好這個“春天”這個主題,就有利于對這個單元整體的感知和理解,就找準了課文教學的切入點,也能夠從“春天”這個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搜集教學資源和素材,理順教學思路。
有時候,還可以對單元的教學主題進行多方位、深層次挖掘,深化教學主題。以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組為例,《海倫?凱勒》《二泉映月》《鄭和遠航》《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這四篇課文的共同主題是“名人故事”,在教學上可以選擇這個為切入點,搜集和聯(lián)系其他的名人事例。但如此就過于膚淺。通過對課文的精讀發(fā)現(xiàn),這四篇都是在歌頌名人堅持不懈同困難作斗爭的故事,如此就可以將普通的“名人故事”主題升華為“苦難中的堅持”,并以此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樹立對苦難的正確認識,并培養(yǎng)百折不饒的奮斗精神。
二、明確單元整體教學思路,合理突出教學重點、難點
找出和確立單元教學主題之后,就是對單元整體教學思路的規(guī)劃和設計了。一般的教學思路是,按照“先整體,后部分,再整體”的教學方式,先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對單元課文進行整體的快速感知(可以是對單元目錄的大體把握,也可以是單元課文的初步通讀),然后再于具體課文的精讀講解中將單元主題聯(lián)系和烘托起來,最后在單元結束后再進行一個整體回顧,將前面所學的課文整體串聯(lián)起來,貫穿單元的教學主題,加深學生的印象。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組中,教師可以先安排一個課時的單元整體感知課,帶領學生對《讓我們蕩起雙槳》《學會查“無字詞典”》《古詩兩首》和《做一片美的葉子》這四篇課文進行通讀,在通讀中發(fā)現(xiàn)和領略大自然的新奇與美麗,波光粼粼的北海、炙烤大地的驕陽、驚濤拍岸的大海、紅葉深深的晚秋、暮鐘沉沉的寒山寺……通讀的過程,能夠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好奇心理,也能夠迅速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單元主題的最初認識。
應當明確的是,單元整體教學不是平均主義,而是有主有次。教師在對單元整體教學進行教案設計、備課時,要在突出單元教學主題和滿足教學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合理安排重點講解課文、重點講解段落,而不是一概而論,都采用精講精讀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面面俱到的教學方式一方面必然會使得本來有限的教學課時更為緊張,甚至最終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全部完成;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師和學生信息接收的負擔。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雖然主要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但更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語文知識。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事物或人物來幫助學生進行主題學習。
三、注重前后的聯(lián)系和對比,有機結合“聽說讀寫思”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要注重前后課文的聯(lián)系和對比,加深對單元教學主題的整體把握和感知。如三年級上冊的《做一片美的葉子》《蒲公英》《石榴》,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前后聯(lián)系和對比,認真總結課文中關于植物的描寫段落,“一陣陣風吹過,那可愛的絨球就變成了幾十個小降落傘,在藍天白云下隨風飄蕩”,“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有的笑得咧開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滿滿的籽兒”,從中學習比喻、擬人等多種寫作技巧。
在實施單位整體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和鍛煉,將“聽說讀寫思”的教學任務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組為例,在講解《夢圓飛天》《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克隆之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也可以讓學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講一下自己腦海中的未來世界或想實現(xiàn)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講完《走,我們去植樹》《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詩兩首》后,教師可以布置作文任務,讓學生描述一下春天里自己身邊出現(xiàn)的事物。總之,單元整體教學要始終立足于對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培養(yǎng)上,同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意識。
另外,要指導學生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聯(lián)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并且明確規(guī)定在小學階段要完成“不少于145萬字”的課外閱讀量。教師要加大讀書宣傳力度。圍繞“讀好整本書”這個主題,筆者在讀書宣傳上加大了力度:首先是設置“書香心語”等欄目;在黑板報上及時將班級和“讀書小標兵”的讀書事跡、讀書體會、好書推薦等相關文章在全班學生面前亮相,給學生一種心靈的觸動。其次是組織學生成立文學興趣小組,開展讀書系列活動,并將學生的讀書習作、生活感受等優(yōu)秀作品展覽在班級文學角上,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取長補短,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增強了學生讀書的動力。
參考文獻:
小學語文課在義務教育階段是一門基礎性的?W科,語文作為一門培養(yǎng)學生情感、發(fā)揮學生語文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學科,在健全學生人格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特別強調“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社會逐漸把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新課改要求不斷提高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在自主探究中尋找語文學習的樂趣。本文分析三種提高學生語文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模式,希望為新課改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提供借鑒。
一、引進“微課”模式,促進有效教學
“微課”主要是采用視頻講課的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錄制幾分鐘的短視頻,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講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抓住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理解課程內容。它改變了傳統(tǒng)教案設計的模式,直接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刪去不必要的講課內容,便于學生學習。
例如,在講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人教版)第六課《梅花魂》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本文的生字詞,分析文章中梅花高潔堅韌的品性,從而體會外祖父對祖國的深切眷戀。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先給學生播放一段小視頻,在小視頻里面著重介紹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即“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教學,認真體會文章中所介紹的梅花精神,感悟外祖父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學生了解了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分析文章中每一個段落的基本大意,就變得特別輕松了。“微課”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所學文章的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和宏觀的想象,便于學生接下來的課文學習,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二、倡導“四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能力
現(xiàn)階段我們的語文課堂要實行從“師本教育”向“學本教育”觀念的改變,要求從學生的發(fā)展出發(fā),形成以“導學案”為載體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的教學模式,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不但能掌握知識,而且能掌握獲取知識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講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人教版)《西門豹》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在掌握基本生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西門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并為老百姓除害的,分析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激發(fā)學生的語文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學、對學、群學、展學”四學的模式進行學習,即課前根據(jù)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對文章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課堂活動中教師給學生提出問題:“你們還有什么好的辦法去懲治巫婆和官紳頭子呢?你們的辦法和西門豹相比,哪個更好呢?”使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對學和群學的討論,之后各個小組派代表發(fā)表小組的觀點和看法,給大家進行展示。這種教學模式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并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學習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引入“分層教學”模式,促進有效教學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普遍不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各有差異,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分層教學法”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平等發(fā)展。
例如,在講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人教版)《陶罐和鐵罐》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詞語并且理解文章的寓意。由于學生的水平不一樣,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小組,C組同學是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所以對他們而言,教師要求他們掌握基本的生字和生詞,比如“輕蔑、御廚、爭辯、和睦相處”等。B組同學是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他們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生字和生詞之外,還需要對文章進行基本的段落劃分,理解每一段的具體含義并且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進行小組內部的交流。針對A組的學生,由于他們本身語文理解能力比較高,所以他們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生字和生詞之外,還需要對文章的具體含義進行升華,深刻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需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之心”。分層教學模式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課堂教學中,促進每個學生平等發(fā)展。
在小學語文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通過在課堂上組織趣味性和啟發(fā)性的教學活動,不斷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讀“通”教材,適當整合,創(chuàng)設合適的學習情境
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每一個教學內容呈現(xiàn)得十分具體,所以教師備課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教材讀“通”,認真解讀教材的意圖,知道教材編排了哪些知識點,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并理解前后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研究各知識點的呈現(xiàn)方式,努力使教材與教學形成長效“互動”的關系。預設教學方案時,著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適的學習情境,想方設法把靜態(tài)的知識傳授成為動態(tài)的智慧發(fā)展。注意從孩子“學”的角度出發(fā),適當整合教材中的資源,溝通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努力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實踐活動中體驗數(shù)學的趣味性與價值性。
二、讀“透”例題,適當留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如今課改教材皆貫穿著“導學不包辦,引探不封閉,重結論更重過程”的原則,為教與學留下了廣闊的施展空間。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要將教材中的每個例題讀“透”,注意在知識形成的關鍵處預設留白,努力做到:問題讓學生提出,疑難讓學生難答,結論讓學生歸納,盡量為學生的學習預留出想像、驗證、探究、討論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填補空白的過程中,提高探究的興趣和思維的品質。如果只是按教材囫圇吞棗、生搬硬套,則不能發(fā)揮教材的作用。
[案例一]蘇教國標版五年級上冊:《找規(guī)律》
在學生觀察主題圖中盆花、彩旗和彩燈的擺放規(guī)律后提問: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顏色的花?
一位年輕老師上課時,完全按教材上的順序,分別讓學生理解教材中列舉的三種策略:然后讓學生從上面的三種策略中選出自己認同的一種方法說一說:這樣的教學,完全是在走教材、教教材,表面上看,學生理解得也不錯,但學生的思維品質大打折扣。這說明教者沒有讀懂教材,更沒有讀“透”例題的教學價值。
其實教材中展示的“畫一畫”、“想一想”、“算一算”,目的是突出解題策略形成的過程。策略不是硬塞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得出。教學時,要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再現(xiàn)盆花的周期規(guī)律進行推理,從而推出“左起第15盆花”的顏色,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教師一一列出學生所用的策略(不一定與書上展示的完全一致),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些策略進行評析,再通過進一步的練習,使學生逐步認同:要解決周期中的數(shù)學問題,一般情況下選擇用除法算比較便捷。
讀例題,不只是要讀懂例題所承載的知識層面,更要讀出例題所承載的方法層面,讀“透”例題在發(fā)展學生思維方面的價值。這樣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知識形成的關鍵處,設計教案時才會明白:要在何處預留空白、讓學生自主探究,哪些問題應該讓學生提出,哪些疑難應該讓學生解答,哪些結論應該讓學生歸納,怎樣為學生的學習預留出想像、驗證、探究、討論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探究的興趣和思維的品質。
三、讀“活”習題,推陳出新,挖掘習題的發(fā)展功能
數(shù)學教材中,每個課時中都安排了不少相關練習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僅限于讓學生一題一練,這只是讓學生演練了教材編排的每一道習題,學生在練習中的體驗則是膚淺的。所以備課時,教師還要認真解讀教材中的習題,努力將習題讀“活”,注意立足知識基礎,推陳出新,充分挖掘習題的發(fā)展功能,使練習的過程不再是機械演練的過程,而是智慧發(fā)展的過程。
[案例二]蘇教國標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shù)》
張齊華老師在教學時,將書中的一道要求用分數(shù)表示陰影部分的練習:張老師去掉了表示平均分的份數(shù)的短線,看似平常,卻匠心獨具!因為短線沒了,份數(shù)看不到了,這就大大增強了學生的思維張力。在老師引領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估算的意識有了、估算的策略也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一、讀“通”教材,適當整合,創(chuàng)設合適的學習情境
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每一個教學內容呈現(xiàn)得十分具體,所以教師備課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教材讀“通”,認真解讀教材的意圖,知道教材編排了哪些知識點,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并理解前后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研究各知識點的呈現(xiàn)方式,努力使教材與教學形成長效“互動”的關系。預設教學方案時,著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適的學習情境,想方設法把靜態(tài)的知識傳授成為動態(tài)的智慧 發(fā)展 。注意從孩子“學”的角度出發(fā),適當整合教材中的資源,溝通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努力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實踐活動中體驗數(shù)學的趣味性與價值性。
二、讀“透”例題,適當留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如今課改教材皆貫穿著“導學不包辦,引探不封閉,重結論更重過程”的原則,為教與學留下了廣闊的施展空間。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要將教材中的每個例題讀“透”,注意在知識形成的關鍵處預設留白,努力做到:問題讓學生提出,疑難讓學生難答,結論讓學生歸納,盡量為學生的學習預留出想像、驗證、探究、討論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填補空白的過程中,提高探究的興趣和思維的品質。如果只是按教材囫圇吞棗、生搬硬套,則不能發(fā)揮教材的作用。
[案例一]蘇教國標版五年級上冊:《找 規(guī)律 》
在學生觀察主題圖中盆花、彩旗和彩燈的擺放規(guī)律后提問: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顏色的花?
一位年輕老師上課時,完全按教材上的順序,分別讓學生理解教材中列舉的三種策略:然后讓學生從上面的三種策略中選出自己認同的一種方法說一說:這樣的教學,完全是在走教材、教教材,表面上看,學生理解得也不錯,但學生的思維品質大打折扣。這說明教者沒有讀懂教材,更沒有讀“透”例題的教學價值。
其實教材中展示的“畫一畫”、“想一想”、“算一算”,目的是突出解題策略形成的過程。策略不是硬塞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得出。教學時,要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再現(xiàn)盆花的周期規(guī)律進行推理,從而推出“左起第15盆花”的顏色,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教師一一列出學生所用的策略(不一定與書上展示的完全一致),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些策略進行評析,再通過進一步的練習,使學生逐步認同:要解決周期中的數(shù)學問題,一般情況下選擇用除法算比較便捷。
讀例題,不只是要讀懂例題所承載的知識層面,更要讀出例題所承載的方法層面,讀“透”例題在發(fā)展學生思維方面的價值。這樣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知識形成的關鍵處,設計教案時才會明白:要在何處預留空白、讓學生自主探究,哪些問題應該讓學生提出,哪些疑難應該讓學生解答,哪些結論應該讓學生歸納,怎樣為學生的學習預留出想像、驗證、探究、討論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探究的興趣和思維的品質。
三、讀“活”習題,推陳出新,挖掘習題的發(fā)展功能
數(shù)學教材中,每個課時中都安排了不少相關練習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僅限于讓學生一題一練,這只是讓學生演練了教材編排的每一道習題,學生在練習中的體驗則是膚淺的。所以備課時,教師還要認真解讀教材中的習題,努力將習題讀“活”,注意立足知識基礎,推陳出新,充分挖掘習題的發(fā)展功能,使練習的過程不再是機械演練的過程,而是智慧發(fā)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