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 17:26: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學的種植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林業果樹;種植技術;質量安全
林果業作為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1]。如今,各國林果業的發展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衡量標準,在這個背景下林業果樹種植技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由于科學高效的果樹種植技術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大部分果樹種植者仍是以傳統的栽培方法進行栽培種植,導致果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障,銷售狀況堪憂。所以,林業果樹種植技術的優良程度直接影響著果品質量安全。
1果品質量安全現狀
1.1農藥施用中化學農藥比重大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對農藥的需求量巨大,由于農家肥和餅肥的緊缺,絕大多數果樹種植者都是施用化學農藥,如氨基甲酸醋類、有機磷農藥類。因為采用的是傳統的種植栽培技術,多數果農堅持有病就醫,忽視果樹自身抵抗和免疫能力,過多施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南方果農在種植荔枝、龍眼時,過多使用有機磷等化學農藥,對荔枝、龍眼的生長產生極大的副作用,導致最終結出的果實殘留的農藥嚴重超標。更有甚者為了節省成本施用一些已經被禁止使用的硝態化肥,導致荔枝、龍眼內含有過多的農藥及重金屬,達不到果品質量的安全標準。
1.2對果品安全質量重視程度不高
不同于對蔬菜安全質量的重視程度,人們對果品質量安全的重視程度明顯較低,在采購水果時更注重的是水果的顏色、體型、甜度等因素,果農為追求這些目標,過多地施用化學農藥。另外,果品質量安全檢測部門檢測工作的不到位,導致果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
1.3果品國際信譽度低,影響出口貿易
作為林業果樹種植大國,我國許多果品都遠銷海外,出口貿易是果品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荔枝和龍眼銷售來說,由于只有極少數的地區能種植荔枝、龍眼,我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出口貿易市場。據調查,每年我國荔枝和龍眼的出口量達到了約2萬t。但是由于安全質量問題,荔枝和龍眼的質量受到其他國家的質疑,很大程度上阻礙著出口貿易。雖然國家政府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也鼓勵果農在果樹種植時采用生態肥料來保障果品的質量,但是效果卻不如意,果品國際信譽度仍較低,嚴重影響著果品的出口貿易。
2果品質量安全存在的主要原因
2.1缺乏完善的果品質量檢測體系
目前針對果品質量的法律法規較少且不完善,缺乏法律法規的基礎下果品質量監測制度必然不能有效地實行。盡管針對果品質量安全問題,國家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往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例如,明令禁止使用會造成果品化學物殘留超標的農藥,但部分地區仍檢測使用出化學成分超標的農藥。由此可見,相關制度的不完善是果品質量安全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
2.2為節約成本,使用低價違規農藥
林果業是我國農業產業鏈上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部分果農受到利益的誘惑,在栽培果樹的過程中使用便宜違規的農藥,進而造成果品質量水平下降。南方荔枝、龍眼種植產業競爭激烈,果農很容易受到利益的驅使,使用低價違規的農藥防治病蟲害。一方面,其可能解決不了荔枝、龍眼的病蟲害問題;另一方面,即便解決了病蟲問題,也很有可能帶來新的質量安全問題。
3林業果樹種植技術存在問題及對應措施
3.1種植管理技術未普及,傳統種植技術缺乏科學性
一是科學的種植管理技術沒有普遍開來,土地、水源和肥料等有效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二是傳統種植技術粗狂簡單,許多果樹種植者為了節約成本,在果樹結出果實時不給予保護措施,在遇到特殊天氣及病蟲災害時,果實很容遭受危害。以南方荔枝、龍眼的種植來說,由于處于亞熱帶種植區,很容易遭受強降雨和臺風影響,未成熟的果實受影響掉落,造成經濟損失。對此,種植者需要采納更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權衡并利用好土壤、水源、肥料資源,對結出的果實進行套袋處理。
3.2林業果樹種植環境不科學,選種不合理
無論是哪類果樹,其對自身生長環境都有著一定的要求。若果園周邊有化工廠、造紙廠、發電廠等,這些工廠排放的有毒氣體會直接影響果樹及果實的生長,工廠生產產生的廢水也會污染水源,被污染過的水會通過地下水流入到果樹的根部,進而危害果樹生長[3]。另外,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種,很容易造成種植的果樹適應不了當地環境而生長受阻。所以,林業果樹種植選址不僅要選擇土地肥力強、水源充足的地方,也要遠離污染源,根據不同種植物選擇不同的土壤環境。以荔枝、龍眼種植為例,雖然兩者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但是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壤土為最好。而在選擇品種時,應選用果樹根系發達、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樹苗。
3.3果樹種植期過于集中,果品競爭力低
許多水果都是同一時間上市,水果銷售競爭激烈,往往打著低價格仍賣不出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果樹種植期過于集中,沒有分階段進行種植。當然傳統林業果樹種植技術很難做到跨時間段進行種植,這就需要創新種植技術和新品種培育技術,擴寬果樹的種植期,實現果品商業價值的提升。
3.4果品檢測標準不明確
這個問題主要針對于國家相關部門,需要相關部門制定果品質量檢測體系,明確果品檢測標準,就果樹的品種、果品中化學農藥的殘留量、果樹種植禁用農藥的種類及重金屬的種類進行合理科學的規范。同時,完善好果品質量安全檢測系統,設立相關的果品質量監管機構,為林業果樹種植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4結語
目前,我國林果產業所采用的種植技術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況,大部分果農在種植果樹時過分依賴農藥進行滅蟲除草,造成果品中化學農藥殘留量超過規定指標,果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障。要想解決果品質量安全問題,首先應制定好果品質量檢測制度體系,創新并普及科學的林業果樹種植技術,從而促進我國林果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皮彩秋,趙子成.林業果樹種植技術及果品的質量安全分析[J].農家科技,2016(1):224.
[2]王躍輝.果樹栽培管理措施及種植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12(20):80.
關鍵詞: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S5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12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更加追求高質量的生活,綠色觀念應運而生。所謂的綠色觀念就是無公害、追求環保的健康觀念。在這種觀念的倡導下,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應用發展起來。綠色小麥種植技術迎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僅可以提高小麥的產量,更可以保障小麥的質量,因此我國應該加快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步伐。
1 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優勢
1.1 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推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可以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綠色小麥的適應性較普通小麥強,對環境的抵抗性和對土壤的適應性都比較好,因此綠色小麥的產量相對較高。在秉持綠色發展觀念的今天,綠色小麥成為大眾所追隨的新型小麥[1]。綠色小麥不僅產量較高,質量也相對較好,可以滿足人們的營養需求。河南省是小麥生產的重要省份,農戶推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可以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1.2 促進產業鏈的延長
推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可以促進產業鏈的延長。綠色小麥是一種新型的小麥種植技術,綠色小麥的經濟價值非常高。既可以作為一種糧食作物,滿足糧食需求,又可以作成面粉,應用于食品加工等行業,促進小麥產業鏈的延長。農戶推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的發展,還可以吸引釀酒行業、食品行業的加入,促進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
1.3 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推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可以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小麥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直接關系著我國的糧食安全。河南省是重要的小麥種植省份,提高河南省小麥的產量,可以滿足當地的糧食需求,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是重要的新型技術之一,可以為河南省提供充足的糧食儲備,因此推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可以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2 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手段
2.1 加大宣傳力度
促進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應該加大宣傳力度。雖然綠色生產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在河南省的部分農村,僅有少數農民意識到了綠色生產的重要性。為了加快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速度,政府應該和大眾媒體聯合,擴大綠色小麥的宣傳范圍,讓農戶形成綠色生產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農戶綠色生產的積極性,擴大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應用領域。
2.2 推廣福利政策
促進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應該推廣福利政策。政府的福利政策對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十分重要,因此政府應該普及惠民政策。要加大對技術的資金投入,讓農戶掌握綠色小麥的種植技術。政府要提供技術支持,調遣社會上的農業專家為農戶提供專業化的指導。為了進一步推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政府應該對綠色生產的農戶提供優厚待遇,調動其他農戶應用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積極性。
2.3 打造示范基地
促進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應該打造示范基地。河南省有很多農戶已經對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有一定認識,但是還有很多農戶對綠色小麥種植技術不甚了解,為了加速技術的推廣,河南省政府應該打造示范基地,對農戶進行技術示范。政府可以建立綠色小麥的種植基地,讓其他農戶進行參觀學習,并調遣社會上的專家對農戶進行技術教育;示范基地的工作人員應該向其他農戶介紹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勢,讓農戶主動投入到綠色小麥的生產之中;示范基地應該為農戶提供一個實踐平臺,讓農戶們進行自主種植實踐,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技術操作水平。
2.4 借鑒先進經驗
促進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應該借鑒先進經驗。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在我國的發展處于起步期,但是在國外已經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因此河南省政府應該引進國外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農業特色,制定科學的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計劃。比如,政府可以推出法律法規,為綠色小麥技術的應用提供資金和人力支持;完善資源再利用體系,改進綠色小麥的生產方式;健全質量審核標準,對綠色小麥的質量進行檢驗,符合安全標準之后方可投入市場。
3 結論
我國的經濟社會不斷l展,在物質豐富的同時,人們也追求生活方式的健康化,綠色的生活觀念應運而生。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綠色小麥種植技術興起,不僅提高了小麥的產量,更保障了小麥的質量,因此我國應該加快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3-0092-01
小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面粉是我國北方人特別鐘愛的食品原料,因此小麥的種植面積非常廣,現代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工藝的不斷改進,小麥的種植技術也得到了巨大的改進。小麥種植戶為了能夠提高最終小麥的產量進而獲得更加巨大的經濟利益,就必須要不斷的學習新的小麥種植技術,掌握最新的小麥種植工藝和領先的小麥種植經驗,提高小麥種植產量的潛力,進而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此外因為全球氣候的變化不正常和環境污染的加劇,使得小麥在整個種植期中遭受病蟲害的頻率開始變得特別高,而如果不合理的應對小麥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就會讓小麥的最終產量減小很多,進而能夠極大的影響小麥種植戶的經濟利益。新時期我國對糧食安全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此背景下注重小麥種植技術的不斷革新換代,引進國際先進的小麥種植技術,深入研究當前的小麥種植技術。小麥在種植過程中會涉及到糧食安全問題,因此小麥種植戶必須要科學的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進而可以科學合理的提升小麥的產量并保障小麥的糧食安全。
一、小麥種植技術
1、小麥種植必須做好優化耕作方式
小麥種植中提升小麥產量的重要一項就是要優化耕作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麥種植戶的經濟利益。而實行科學的輪作方式就是最為常見和有效的一個方式,能夠極大的提高小麥的種植水平。因為耕地常年一直種植一種農作物的話就會讓這種作物的產量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降低,所以如果在一塊地上常年種植小麥的話,那么經過幾年以后小麥的產量就會降低。究其原因是由于土壤中的小麥所必須的養分會隨著小麥的不斷吸收而逐漸的減少,這就讓在此土壤中種植的小麥不能繼續吸收必須的養分而導致生長緩慢,讓整個小麥生長周期受到巨大的影響。由此小麥種植戶在種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在持續種植小麥三年以后需要應用輪作的方法來種植一年別的農作物,進而來提高土壤中小麥的必須養分,增強小麥的年產量。
2、小麥種植一定要科學選用麥種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育種工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前農業市場中小麥種子的品牌與種類非常多,讓人不知道如何去選擇。當時小麥種植戶在選擇種子的時候必須要注意不同的種子適應不同的生長環境和天氣氣候。所以小麥種植戶一定要深入了解當地的氣候情況,了解當地的土地種植條件和土壤的酸堿度等,在確定了這些因素后再科學的選擇最優最適合的小麥種子。另一方面小麥種植戶在選擇的適合必須要選用純度特別高的種子,最終可以讓小麥的生長狀況和最后的產量獲得最優的效果。
3、小麥種植必須要進行精量播種
小麥在種植的過程中需要進行精量播種,此種方式能夠有效的提高小麥的最終產量。小麥的發芽率和出苗率會和當地的氣溫、壟深、壟距與播種的抽密度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小麥種植戶必須要注意在小麥播種的時候必須要在當地的氣溫達到十攝氏度以上,另外小麥種植戶也要注意小麥種植的壟深與壟距,對其實施科學的控制能能夠經過精量播種而最終實現提高小麥產量的目的。
4、小麥種植必須要科學施肥灌溉
小麥的生長和最后的高產就必須要進行科學施肥和灌溉,因此小麥種植戶必須要科學管理小麥,能夠掌握小麥的生長規律,進而對小麥進行施肥與灌溉。在小麥施肥的時候需要能夠科學的在土壤上施足底肥,并在小麥種植前對耕地施灑一部分遲效性肥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能夠給土壤施加一些有機肥,提高土壤的肥力進而讓小麥的產量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除了在種植的時候施加一些化肥也要在小麥生長時期實施科學合理的追肥。通常我們需要選擇在小麥的苗期以及小麥抽穗期來對小麥進行科學適當的追肥。此外,合理灌溉對于小麥生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缺水,小麥產量和質量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需在小麥生長過程中需要進行灌溉時及時進行人工灌溉,以滿足小麥生長對于水分的需求。
5、提高小麥種植的機械化程度
加大機械化程度,不斷擴大機耕機耙的小麥耕種面積,精細耕地。要充分利用大中型的農業機械進行土地耕作,盡量增加小麥種植區土地的耕翻深度,要努力擴大土地的深耕面積。要按照規格作畦,畦的大小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水澆條件、地力和耙播機具靈活地進行確定,積極試驗示范小麥壟作栽培技術。播種完成后,各地要及早進行查苗補種和疏苗移栽,確保苗全、齊、勻、壯。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1、小麥種植時需要實施藥劑拌種
在進行小麥播種的過程中,將一些能夠殺病蟲的藥劑拌合到種子中,可以對小麥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在選擇藥劑的過程中,需要對一些藥劑的作用以及使用的劑量有一個明確了解,盡量選擇對小麥種子沒有毒副作用的藥劑,避免對種子的正常發育產生過大影響。拌種的時候必須要選擇那種對環境污染和影響最小的藥劑,并且要對人體無害,易于分解,能夠在短期內實現應用的療效而在長期內毒性對環境和人體無影響。
2、小麥種植的返青期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返青期需要對吸漿蟲、紋枯病等一些病蟲害進行積極防治。紋枯病是最近幾年來對小麥生長造成嚴重影響的一種重要病害,在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通常采用紋枯凈可濕性粉劑、三哩酮乳油、禾果利可濕性粉劑按照一定的比例與水混合后對準小麥的莖基部噴射;在進行吸漿蟲病防治的過程中,需要利用甲基異柳磷乳油拌土對土壤進行處理,進而對吸漿蟲進行有效防治。
3、小麥抽穗期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的孕穗期直至揚花期需要對麥蜘蛛、赤霉病、銹病等進行重點的防治,對于麥蜘蛛進行防治往往采用蟲蠟克乳油進行防治;而對于一些銹病、白粉病等流行性病害需要進行定期觀察,當病害達到一定指標后為防止其大面積流行需要采用三哩酮乳油、禾果利可濕性粉劑來進行防治。
4、小麥灌漿期病蟲害防治
小麥灌漿期是多種病蟲害高發期,也是整個小麥生長過程中的關鍵防治期。在此期間需要對銹病、白粉病、麥穗蚜等進行重點的防治。在進行麥穗蚜的防治時,可以采用快殺靈乳油或者是輝豐菊醋乳油來進行防治,而對于銹病、白粉病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防治,此外,還可以對小麥葉枯病進行有效預防。
5、小麥黑胚病的防治
小麥黑胚病嚴重影響小麥品質,發展優質小麥必須注意防治小麥黑胚病。除選用抗黑胚病品種外,還要特別注意搞好小麥揚花灌漿期的防治。畝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20--40g,兌水50kg防治效果最好,使用多菌靈、三唑酮、代森錳鋅也有一定防治效果。應在灌漿初期和中后期各防治1次。對于優質小麥的病蟲害防治,要根據小麥不同品種的不同特性,在搞好病蟲測報的基礎上,按照防治指標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
三、結束語
小麥作為北方地區的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穩定增產對于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種植技術,同時,加強對小麥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才能有效提升小麥的產量。
參考文獻
[1] 郭華.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5(04).
【關鍵詞】:有機蔬菜;種植技術
1、種植有機蔬菜的必要性
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人口總量已經達到14億,有機蔬菜的市場前景是非常廣闊的。目前,我國在有機蔬菜種植技術研究上成果繁多,種植技術這塊還是比較成熟。但對種植技術的運用、普及,以及對蔬菜有機種植的過程還缺少監督管理。傳統蔬菜種植技術已經不能適應市場需求了,與傳統的蔬菜種植技術相比,有機蔬菜種植技術有著市場需求上的優勢,而正是因為有機蔬菜的市場需求量大,對有機蔬菜種植技術的普及度要求就非常高,必須要改革傳統的蔬菜種植技術,大力發展有機蔬菜種植技術,進行無公害種植,提高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蔬菜的種植才能可持續發展,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
2、有機蔬菜的種植技術
2.1蔬菜品種的選擇
在有機蔬菜的種植之前,要做好有機蔬菜品種的選擇工作。種子要選用具有國家認證體系認可的種子,國家認證體系的種子,往往是沒有轉基因工程在內的。選擇沒有轉基因工程在內的種子,有助于保護當地農作物種植的多樣性。在選購有機蔬菜的種子時,一定要選擇沒有使用基因工程的種子。其次,在選購種子時,要結合當地的氣候和種植條件,選擇有利于當地氣候的種子。由于有機蔬菜對外部環境的要求較高,因此在選擇有機蔬菜的品種的時候,一定要根據當地種植環境來選擇,是否符合有機蔬菜的光照、雨水、熱量需求,是否能夠在種植后進行量產。還要考慮當地的常發病蟲害,有機蔬菜的種子是否有抵抗當地病蟲害的能力。有機蔬菜的品種選擇還要考慮經濟性,要選擇那些經濟價值高的品種,如蘿卜、白菜、大豆、韭菜等產量高,市場需求旺盛的品種。有機蔬菜的品種選擇還要看種子的品質,察看種子的品質是否符合種植的需要,是否能夠在種植以后,能夠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2.2種植地選擇
有機蔬菜對種植地的要求十分嚴格,其中光照、水分、土壤都是影響有機蔬菜栽培的因素。有機蔬菜對土地的清潔度要求較高,要確保種植地沒有化學藥劑的殘留,必須加強土地清潔工作,適當改造土壤成分,使其滿足有機蔬菜的栽培條件。同時,灌溉水源與普通作物分開。為保證有機蔬菜種植地的整體性,在其種植范圍內不允許種植普通作物,但是可以夾雜其他有機蔬菜品種。在有機蔬菜和尋常作物的種植地之間設置緩沖帶,減少尋常蔬菜對有機蔬菜造成的影響,以保證有機蔬菜的種植土壤不受污染(緩沖帶的間隔寬度應該在8m以上)。
2.3有機蔬菜的栽培技術
有機蔬菜的栽培技術是有機蔬菜主要的種植技術。有機蔬菜的種植環境要求加高,在進行栽培之前,要先把有機蔬菜的種植環境整理好。有機蔬菜的種植不需要使用化肥和農藥,因此在種植之前,要對土地進行深度翻耕,翻耕的深度為巧厘米左右。為了能夠提高土地的肥力,可以使用農家肥覆蓋耕地,還要及時的清除耕地里面的雜草。此外還要對耕地做好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在進行栽培之前,可以使用噴灌的方式進行灌溉,而不要使用大水漫灌,防治耕地養分的流失。為了控制好有機蔬菜的栽培過程,要事先對有機蔬菜生長所需的光熱和水量進行一個預測,采取大棚種植、無土栽培的方式,滿足有機蔬菜的各種需要。大棚種植和無土栽培技術主要是為了控制和調節有機蔬菜所需要的光和熱量,根據有機蔬菜生長的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光和熱量,滿足有機蔬菜各個生長階段的需要。在栽培技術的選擇上,還可以使用配套栽培技術,如壯苗培育和嫁接技術,以培育出較為茁壯有活力的幼苗。為了保證有機蔬菜的出苗率,還可以使用薄膜覆蓋的方式,滿足有機蔬菜幼苗出苗的環境需要。在有機蔬菜的生長過程中,要及時的清除雜草,防止農田養分被占用。在有機蔬菜成熟收割后,還要及時的清潔耕地,保證有機蔬菜種植耕地的整潔度,為下一輪的種植打下良好的基礎。
2.4肥料選擇
有機蔬菜的肥料選擇非常嚴格。一是,有機蔬菜的栽培必須使用專業生產的肥料,這些肥料大多采用的糞便及殘體、植物漚制肥、綠肥、草木灰、餅肥等,保證肥料的有機性。二是,肥料不能立即投入有機蔬菜中作為底肥,必須經過堆肥。一般堆肥需要將有機蔬菜的肥料需要在使用之前的兩個月前進行消毒作業,然后通過堆肥形式,使肥料在充分發酵的基礎上,將自帶的病蟲害危害降到最低。三是,施肥。有機蔬菜的施肥是非常嚴謹的。首先,要控制施肥量。有機蔬菜施肥為底肥,底肥雖然可以補充土地多種元素,改善土壤條件,防治土地板結現象的發生,同時,過多的施肥容易出現燒根現象,造成有機蔬菜的減產。因此,有機蔬菜的肥料使用量必須要綜合土地和植物實際需要,進行科學施用。其次,針對底肥的養分釋放和元素補充需要一定過程的情況,要做好追肥工作。比如,在蔬菜長至3-4片葉時進行,可開溝條施或開穴穴施,亦可將肥料均勻撒到菜地,并及時澆水。
2.5病蟲害防治
在進行有機蔬菜種植的過程中,需要防治病蟲害對其造成的威脅。由于有機蔬菜的特殊性,無法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生態學的方式,引用病蟲害的天敵進行防治,但也需要確保病蟲害天敵不會對蔬菜造成不良影響。還可以利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不同的生物對光或者氣味的敏感度不同,可以采用制作殺蟲燈的方式進行病蟲害防治。
2.6清除雜草
控制雜草也是保障有機蔬菜健康成長的條件之一,需要通過人工控制和栽培技術清除雜草。人工控制需要人工進行拔除,雖然費時費力,但干凈有效;栽培技術則是指通過休耕輪作或者秸稈覆蓋的方式抑制雜草的生長。
結語
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食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有機蔬菜安全、無公害是一種極健康的蔬菜。當前,有機蔬菜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并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在有機蔬菜的種植過程中,還需要提高種植技術,實現低成本、高產出,并不斷提高蔬菜質量,為人們提供綠色、健康的蔬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086-01
農業是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產業支柱,在我國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隨著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的深入探究,在現代農業種植中,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是綠色農業發展技術的主要趨勢。聊城市是中國蔬菜第一市,發展大棚瓜果菜種植有著獨特的地域優勢,現對該模式及其栽培技術進行總結。
1 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概述
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是指在大棚種植中,將農產品種植的相關時間因素、嫁接因素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科學的把握,從而實現多種種植產品可以在成長期處于最佳成長狀態,提高大棚種植的整體產量,實現我國農業種植收益水平達到最佳狀態,實現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的科學性探究與創新發展。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符合農作物生長的最佳成長規律,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特征[1];此外,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的實現,可以提高農業種植的產量,發揮大棚種植的農業發展優勢,可以為農民提供直接的經濟效益,具有經濟性特點。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的開展,必須堅持一定的實施原則:一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必須進行合理的土地應用,實現農業土地應用技術水平的綜合分析,實現現代農業種植技術水平進一步拓展;二是堅持綠色化發展原則,從農業種植的基本律出發,做好農業種植技術的整體種植次數和種植質量的提高,是現代農業探索發展的新方向。
2 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技術
2.1 茬口安排
大棚多茬次種植要與現代市場的需求之間建立聯系,把握不同季節消費市場的需求情況。以西瓜的種植為例,一般西瓜的第1茬種植時間為3―4月,此時處于初春季節,氣溫逐漸升高,西瓜的銷售市場廣闊;第2茬為5―8月,此時是西瓜成長的應季時期,西瓜的銷售市場大,但為了在同領域中發揮優勢,必須保證西瓜優質;第3茬為9―11月;第4茬為11月至翌年1月,此時西瓜為反季節水果。把握好作物的大棚種植時間,可以促進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發揮實際作用。
2.2 育苗
我國現階段的大棚種植育苗水平直接對后期蔬菜的成長造成影響。首先,應用溶液比重為10%的磷酸鈉溶液對種子進行浸泡殺毒,經過30~40 min的清洗后,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浸泡,促進種子快速發芽,清水浸泡時間以10~12 h最佳,浸泡時剔除浮于水面或者腐爛的種子,從而保障大棚種植期間瓜果菜的質量。此外,要善于把握大棚瓜果菜種子育苗的溫度,一般最佳溫度為12~16 ℃[2-3]。
2.3 播種
我國大棚種植的播種時間一般為1―3月、4―6月、7―9月以及10―12月4個時間段。南方氣溫較高,在進行大棚種植中,也可以劃分為每2個月為一個階段,則全年分為6個時間段。農民進行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期間,要善于合理把握不同因素之間的關系,實現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的植物得以成長,并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實現現代農業種植整體水平全面升級提高。以西瓜種植為例,西瓜的應季種植時間為5―8月,其他時間則為反季種植。
播種應注重土壤因素、種植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進行反季西瓜種植時,通常采用覆蓋地膜的形式進行播種處理,以期創造適宜的溫度,控制大棚封閉環境中陽光的照射時長,做好大棚果菜多茬次種植的播種管理。
2.4 施肥管理
施肥階段的管理不是某一階段性的任務,而是伴隨著大棚種植的整個過程。由于大棚種植是采用人工制造環境進行蔬菜與水果的種植,土地的營養自然循環水平低。為了保障大棚種植中多茬次的整體種植效果,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不同大棚果蔬種植中的營養需求,既要保障對種植作物的營養供應,又要防止大棚內部土地板結的情況發生。管理人員在大棚種植期間,要做好種植計劃,依據我國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的研究分析,一般在幼苗種植初期以施用含有氮、磷、鉀的化合肥料為主,當果蔬幼苗長大后,以經過處理的農家肥為主,這種綜合性施肥技術,不僅可以保障大棚種植作物的營養供給結構完善,同時避免了單一使用化合肥料造成土地板結的情況發生,是現代農業技術種植與分析結構的綜合種植技術手段[4]。
2.5 病蟲害管理
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中,病蟲害防治也是現代種植技術中主要應用措施,果菜多茬次病蟲害防治主要在幼苗成長階段。此外,也要重視果蔬作物成長中后期的病蟲害防治,此時,果蔬成長環境紫外線直射時間短,氣溫適宜,
為不少細菌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應當積極做好大棚果蔬種植中對土壤和生長環境的定期消毒,提高大棚果蔬種植中產品的質量,實現我國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的合理性實施與發展,降低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開展期間病蟲害的危害。
2.6 采摘與茬口對接
保障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的順利開展,最后一步要做好果實的采摘和茬口的對接。進行大棚果實采摘,要做到采摘中保障果實的完整;同時,果實采摘中要保障采摘的果實成長的根莖部分不受損壞,如果果實采摘的時間為冬季,要注重保障果實采摘的儲存,實現現代大棚種植多茬次種植模式的果實供應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做好果蔬的茬口對接,如第1茬的收獲時間為3月,那么就要將下一次的種植時間定為5月左右,為大棚提供土壤的緩和期,保障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實施開展的整體循環結構得到科學性應用[5]。
3 參考文獻
[1] 鄧殿新.大棚瓜果菜多茬次高效種植模式[J].吉林蔬菜,2014(7):15-16.
[2] 廖興勇.重慶丘陵山區土地整理模式及其關鍵技術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3] 徐文慧.浙江省稻田“千斤糧萬元錢”農作模式技術探討[D].杭州:浙江大學,2016.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核桃的生長種植不夠重視,種植地點和品種選擇等都根據以往經驗進行選擇,把核桃種植作為一項副業進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核桃品質的提高,因此要使核桃種植產業化,首先要改良核桃種植技術。
1.1平整土地
根據現有種植經驗發現,核桃樹比較適宜生長在平整的地面上,因此在進行核桃樹栽培之前,需要對土地進行平整。土地平整的方法有很多,在核桃種植地區比較實用的方法有抽糟換土和修筑梯田兩種,同時為保持土壤肥力,需要在具體實施時適當施加有機肥。平整土地時,單位平整面積需要控制在80m2左右。在挖好核桃種植穴后,將表層土與有機肥料進行充分混合,之后將其放入種植穴底部。
1.2種植品種的選擇
進行核桃栽培時,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水分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不同的品種對核桃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很大。因此選擇一個好的品種很重要。當前,各個農科院已經培養了很多優良品種,為種植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1.3苗木的選擇
核桃苗的選擇是影響核桃最終產量的關鍵因素。具體操作時,要選擇兩到三年長勢良好的嫁接苗木,通過矮化和密植的種植模式,經過四到五年的時間就可以進入豐收期。
1.4苗木的定植
選擇好苗木之后,就需要對苗木進行合理定植。根據核桃的生物學特點,每一個核桃園需要選擇兩到三個品種的核桃樹進行合理種植。核桃雌花可以通過風媒完成傳粉授粉,授粉范圍不會超過50m,因此需要在這個范圍內種植的授粉樹才能夠充分授粉。同時也要適當控制密植范圍,一般株距控制在35m左右,定植穴為60cm2同時在穴內施加有機肥。定植后,需灌入足量水以保證后期成活率。
2、田間管理技術
合理的田間管理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核桃品質和產量。核桃園內需要及時除草松土,為提高經濟效益,也可以進行間種和套種。
2.1除草、松土
為減少養分流失、增加土壤空氣含量需要對核桃園進行除草、松土作業。核桃處在幼齡時,每年需要除草3次左右,同時完成深度為13cm左右的松土作業。對于已經成年的核桃樹,除此之外還要疏松樹根周圍的土壤,深度控制在0.5m左右。
2.2套作間種
由于核桃生長周期較長,僅在核桃園內種植核桃帶來的經濟效益并不高,因此現在很多核桃園在核桃生長期內會選擇套種其他農業作物以實現增收。進行間種套種時,要對所種植的作物進行合理選擇,不可種植植株較高或藤蔓類的作物,宜選擇豆類等固氮類作物,或薯類、小麥等作物。在進行套種間種時,要注意加強核桃園內的水肥管理,滿足各類作物生長需要。
3、病蟲害防治
當核桃植株生長到四年時,需要特別注意病蟲害防治。核桃樹較容易感染的疾病主要有黑斑病及白粉病。具體防治措施如下:1)加強日常管理,早發現,早治理;2)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施加不同的農藥加以預防;3)一旦發現病蟲害,要及時噴灑農藥;4)通過合理的水肥控制、修剪枝葉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條件。
4、核桃種植技術對農業經濟的促進作用
核桃種植主要集中在貧困農村地區。因為當地村民知識水平有限,對核桃種植技術的了解不多,粗糙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提高核桃的產量和品質,也就不能實現經濟增收。為此,有關部門需要將以上這些行之有效的種植技術、管理手段、注意事項傳授給種植戶,根據當地種植結構,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種植園內進行相關培訓,解決農民栽培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合理密植、科學管理,核桃的產量和品質都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5、結束語
關鍵詞:林業;栽培種植技術;方法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21502
1 引言
林業是社會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保護了生態環境,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必須加強林業栽培種植技術的應用,通過科學的方法改進林業栽培種植技術,擴大林業的規模,只有運用合理的林業栽培技術與方法,才可以有效地實現生態環境平衡,實現經濟效益,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 林木栽培種植的要求
2.1 因地制宜
在進行林木栽培種植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區域的環境與地形,然后選擇較為適合的樹種進行種植,在選擇樹種的時候也應當考慮經濟因素與生態因素,以生長力較強的樹種為佳。還應思考樹木對當地區域的降水量以及天氣等要求,進行一定的研究之后,最大化的保證樹木的成活率與綠化率。另外樹木的生長移植階段有所不同,在種植的過程中還應把握好樹種的移植時間,做到因地制宜以及因時制宜[1]。
2.2 保證林木栽培種植的結構性與科學性
對樹木進行栽培種植的過程中,應考慮外界的周圍環境,確保樹種能夠發揮自身的優勢條件,確保樹木成長的可行性與合理性。栽培種植應當遵循科學性的原則,按照種植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最佳的樹木生長區域,還應充分考慮樹木生長的特征,盡量采取梯狀種植,可以確保樹木能夠吸收到陽光,有利于樹木的生長。
2.3 保證林木栽培的整體性
在林木栽培種植的過程中應當依據整體性的原則,結合樹木的生長情況,對樹木的種植進行合理的規劃,滿足栽培的需求,對樹木砍伐之后還可以保持有效的連接,保證了林業發展的有序性,對林業的資源進行了合理的使用,提高了林業資源的利用率,保證了林業種植栽培的整體性,促進林業的發展[2]。
3 林木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
3.1 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土壤環境的選擇,應按照不同的樹種選擇適宜的土壤環境,應選擇土質較為肥沃且營養比較豐富的土壤,在種植之前應對種植的區域進行清理,防止出現雜物與巖石顆粒而影響樹木的生長。另外,還應對有可能發生的旱澇災害做好應急防范措施,做好排水工作,在降水較多的區域應及時排水,干旱時應做好灌溉工作。
種子的選擇,在林木栽培種植的過程中,應對種子進行合理的選取,應保證種子的根系完整性,沒有受到害蟲的污染,邊皮要完整,沒有受凍,顏色比較正常等。而牧草通常是在于樹林的協調下所種植的,一般適合在春天進行栽種,應選取較為粗壯的牧草,提高樹種的成活率。
開鑿樹穴,按照不同樹種的需求,挖掘出適合生長的樹穴,保證樹木的自由成長,而且要把握好種植距離,使樹木可以吸收到充足的陽光。牧草的種植需要肥沃的土壤,在栽種之前提前往土壤中增加肥料,保證樹木的正常生長[3]。
3.2 林木栽培種植管理技術
在進行林木栽培種植的過程中,首先應當選取適合的樹種,不同的樹種之間的屬性有所不同,應根據當地種植地區的環境栽種適合的樹種,能夠擴大林業的種植綠化面積。比如可以選擇生長力比較頑強的毛白楊,毛白楊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頑強的生長,其適應性較強。對樹木進行類型的選擇之后,將其移植到實驗林中,然后再選擇牧草。一般情況下會選取紫花苜宿進行栽種,其這一類的牧草應用性較強,能夠帶來很大的經濟價值。還應考慮樹種之間的距離,能夠合理的控制造林的密度,為樹木的有效生長提供有利的條件。樹木在種植的過程中應強調以下幾方面,首先在開挖溝槽時,深度應控制在40 cm左右,溝槽中在挖深坑,將樹苗放置,深坑的體積應控制在50 cm左右,確保樹木的正常生長。深坑挖掘以后,要在坑內施加肥料,肥料應使用腐熟的糞肥,這類的肥料營養較為豐富,能夠使樹快速的生長,在完成施肥環節后,將深坑平整,并需均勻一致,做好這些工序,就完成了樹木的種植過程,但在后期管理上也應注意樹木的生長情況,定期對樹木進行后期管理,做必要的養護[4]。
在對樹木給定植之前,應處理好根系問題,運用根粉溶液均勻的噴灑在根系中,定植任務結束后就能夠開始灌溉,在灌溉的過程中水分應根據溝槽的方向進行排放,使樹木可以得到充分的水分。_始第二環節灌溉時,要保證第一環節的水分被有效吸收,還需進行夯實處理,邊處理邊灌溉,需要注意灌溉的時間。到了夏季需進行第三環節灌溉,對樹木還需進行涂白處理,避免遭受到病蟲害而使樹木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還應定期對雜草進行處理,避免雜草吸收樹苗的養分,做好雜草的清理工作。到了冬季應進行灌溉凍水,考慮到了寒冷的因素,避免樹苗受到凍傷,影響正常生長。到了春季,向樹種灌溉返青水,施加化肥,可以使樹苗短時間內快速的生長。應對樹木定期進行施肥修剪工作,滿足樹木養料的需求,應把握好施肥的比例,一年四季中都需要對樹木進行定期施肥。不應忽視對樹木的修剪工作,樹木修剪也是比較關鍵的施工環節,不對樹木進行修剪則會使樹木發生變形,也會導致樹木遭受到損害等。對樹木進行修剪,將損害的樹干及時修剪掉,以能長出新的樹干,保證了樹木的正常生長,使林木栽培種植工作有效的進行,實現更多的經濟價值[5]。
3.3 牧草栽培種植管理技術
在進行牧草栽培種植的過程中,在牧草種植之前就應提前做好翻耕處理工作,在冬季時還應對牧草施加凍水工作,當第二年地表的解凍范圍在10 cm左右才進行粑地處理,使地表能夠達到平整,達到保墑的效果。到了播種季節在播種之前對栽種的地表區域施加100 kg的磷酸鈣底肥,然后運用條播的形式播種,對行距加以控制,一般控制在30 cm左右,深度應控制在2 cm左右。播種之后應運用刮平機采取處理,在對其進行規整,牧草的栽種距離應與樹干保持在50 cm左右,可以使牧草的收割工作更加便利,有利于樹木的正常生長。不論是春季還是秋季的播種方法,整治的重點是雜草的處理,因此在每年的五月末尾與六月初期可使用先進的除雜草設施進行雜草處理,收割完后需對栽種的區域施加營養肥料,定期對其進行養護工作以及灌溉處理。
3.4 種子催芽技術
種子培育是栽培種植中的重要技術,催芽工作所選取的營養液主要是以水為主,為了防止種子在生長的過程中受到病蟲害,必要時在營養液中加入部分藥物,在催芽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加強管理,在比較合理的時間段將種子栽種到土壤中,如果發芽時間較長,就會增大栽種工作的復雜程度,萌芽極易受到損害,需確保萌芽的完整度,才可使其正常生長。選擇種子的時候應考慮到種子的期限,儲存時間較長的種子不容易發芽,無法保證種子結構的完整性,不利于樹苗的存活。因此需要按照培育樹木的類別來對催芽階段進行控制,提高種子的出芽率,提升林業的種植水平。比如熱水侵種催芽法,其比較適宜于種皮緊密、堅硬的種子,在播種之前應使用80~90 ℃的熱水浸泡,將熱水倒入缸中,將種子在倒進缸中,對其進行攪拌,直到水變涼即可,將浮在水面上的干癟的種子取出,挑選沒有膨脹且堅硬的種子,對其進行浸泡。將膨脹的種子放入到容器中,用草簾遮蓋,放置到較為溫和的地方,2 d左右在將其取出來,對其進行陰干就可以進行播種。溫床催芽可以在光照較好的區域挖據出深度為30 cm與寬度100 cm左右的長方形窖,周圍需施加木板,下方鋪設磚,磚上方施加薄膜,將待播種的種子放置在薄膜上面,到了晚上覆蓋草簾,白天取出草簾。每天需要定期翻動,等到種子達到播種的時機時就可以進行播種[6]。
4 結語
隨著林業的不斷發展,林業栽培種植技g與方法至關重要,因此需要認識到栽培種植技術的重要性,加強技術的應用,不斷完善技術與改進方法,制定科學合理的策略,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加強林木栽培種植管理技術、牧草栽培種植管理技術以及種子催芽技術的應用,保證樹木的正常生長,提高樹木的生長率與綠化率,促進林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屈登志.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J].現代園藝,2014(22):78.
[2]王希忠.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0):248~248.
[3]吳 迪.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之我見[J].農村科學實驗,2016(4):44.
[4]金 鑫,狄松巍,王佳巍,等.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研究[J].民營科技,2015(11):194.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0-142-01
伴隨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對小麥種植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標準。在小麥種植方面,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制約小麥產量的提高,例如,用戶防治意識淡薄、技術水平落后和病蟲害防治不及時等。因此,為有效提高小麥產量,用戶應掌握先進的小麥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
一、小麥種植技術
(一)進一步優化耕作方式
合理的耕作方式對提升小麥的種植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優化小麥種植土壤的肥沃性,要求不能多年使用同一塊土地進行同一種小麥的種植,這樣會減少土壤對小麥的營養的補充,導致小麥生長的養分大量流失。因此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要懂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合理選擇和處理種子
麥種的選擇無疑是種植小麥最重要的環節,關系到小麥的產量。在選擇麥種的過程中要對小麥的品種進行選擇,擇取抗病能力較強,并且產量和品質都上等的小麥;應該對小麥種植地區的土壤以及氣候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以確定是種植冬小麥還是春小麥;在進行種子篩選的過程中,應該選擇粒大飽滿,并且純度較高的種子,為小麥的優質高產奠定基礎。
(三)科學施肥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養分,而土壤所供應的營養成分是有限的。因此合理的施肥對提升小麥的產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麥的種植之前為了保證種子的成活率要先施加遲效性的底肥同時在播種時增加一些底肥能夠更好的促進小麥的生長發育。
(四)合理灌溉
無論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都離不開水分的滋養。小麥亦是如此,科學的灌溉技術不但能夠促進小麥的優質高產,更能夠節約成本資金,節省人力物力的付出。目前我國小麥的種植灌溉技術有畦灌、溝灌、和噴灌。其中噴灌在近年來比較流行,因為它具有省水、灌溉均勻、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土壤結構的特點。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
(一)實施藥劑拌種
在小麥播種過程中,用戶可以將具有殺蟲性質的藥劑和種子進行攪拌,能夠有效防治小麥病蟲害。用戶在選擇藥劑的過程中,應明確藥劑的作用和劑量,盡量選擇一些對小麥種子沒有副作用的藥劑,以免影響種子的正常發育。現階段,對小麥沒有副作用的藥劑是EC乳油,有很強的防病蟲害能力,在小麥播種過程中,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
(二)強化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返青階段,用戶應積極防治吸漿蟲、紋枯病等病蟲害。紋枯病嚴重影響小麥的生長進程。在防治紋枯病的過程中,用戶可以將紋枯凈可濕性粉劑、三唑酮乳油、禾果利可濕性粉劑與水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小麥的莖基部進行噴射。在防治吸漿蟲過程中,用戶應當利用甲基異柳磷乳油與土進行攪拌,以有效防止吸漿蟲帶來的危害。
(三)抽穗期病蟲害防治技術
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在孕穗期與揚花期階段,應將防治的重點放在麥蜘蛛、赤霉病、銹病等方面上。在防治麥蜘蛛的過程中,應采用蟲螨克乳油;在防治銹病和白粉病過程中,應定期進行觀察,當病害達到一定程度時,為防止其大肆傳播,應采用三唑酮乳油、禾果利可濕性粉劑,進而有效防治抽穗期間的病蟲害。
(四)灌漿期病蟲害害防治技術
在小麥灌漿階段,是病蟲害的高發期,是小麥整個生產過程中的關鍵階段,因此,用戶應重點防治銹病、白粉病和麥穗蚜。在防治麥穗蚜過程中,用戶可以采用靈乳油和輝豐菊酯乳油進行防治,在防治銹病和白粉病過程中,用戶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防治。靈乳油和輝豐菊酯乳油還能有效預防小麥葉枯病。
(五)春季強化病蟲害防治及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
春季是小麥病蟲害的高發期。在春季,用戶能否有效防治病蟲害,將直接影響小麥的整個生長期。春季是小麥的返青階段,經常會出現低溫、陰雨狀況,極易發生根腐病、白粉病、紋枯病。所以,在春季,應及時防治小麥病蟲害,如果發現有害蟲存在,一定要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以免病蟲害不斷蔓延,進而確保小麥的正常生長。
防治小麥病蟲害的過程中,應全面考慮季節的變化,并且熟悉和了解季節性的病蟲災害,對于季節性的病蟲害,用戶應依據季節變化特點,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進而確保小麥產量的穩固提升。近年來,綠色農業這一理念逐漸滲透到農業生產領域,農作物中對化學藥劑的用量多少逐漸成為農作物綠色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傳統的一味的使用化學藥劑是不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潮流的,也不被人們所看好。因此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的采取新的病蟲防治方法為綠色農業增加新的力量。要合理的安排播種時間,盡量選擇不在病蟲高發期進行播種;還要及時的除草,這樣不利于病蟲的滋生和蔓延;我們還可以采用純天然的物理方法進行去除害蟲,比如在不傷害莊稼的前提下可以多放置害蟲的天敵在田間。
三、結語
多年來,小麥一直是關系農民增收的重要大田作物,更是人民喜愛的面食的重要原料。小麥在種植過程中技術的提高才能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有顯著的提高,從而增加經濟利益。那么我們就要積極主動的采取科學的種植方法,并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做好病蟲的防預工作,使小麥健康的生長,保證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葉華江.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研究[J].北京農業,2014(6).
關鍵詞:毛竹;種植;管理
“竹,貴于真誠貴于心”,竹子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竹子享有很高的美譽。竹子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餐桌上的竹筍、廳室中的觀賞盆景以及家具建材等等。毛竹在眾多品種的竹子當中,其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每年所種植的毛竹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是當地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說毛竹種植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毛竹的產量和質量,要從毛竹的種植和管理兩個方面著手。所以必須加大對其種植技術和其管理方法的重視程度以提高其種植技術的科學性和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1 毛竹種植技術
1.1 提高成活率
毛竹最適合的生長環境是在海拔800m以下的山窩、山麓和山腰緩坡地帶,盡量選擇南坡或東南坡作為造林帶。而干燥、多風、易積水的地帶均不應該大量種植毛竹。在選擇好最優的種植地帶后,要從毛竹本身提高造林成活率。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在苗木上糊上泥漿,以保持根系濕潤。這是毛竹保持較高成活率的關鍵措施。在生苗上粘上肥沃的、具有一定濕度的泥漿,這樣的化毛竹的成活率高達86%以上,并且在竹苗起苗后都須剪去2/3的葉片,減少水分蒸發。
1.2 整理地形
毛竹種植過程中,有三種整地方式,根據地形、植被和勞動力的情況,可以分為全面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面整地適用于地形平坦、勞動力充足的情形,而帶狀整地適用于坡度較陡的地方,而塊狀整地則是直接在造林地上挖種植坑。栽植毛竹的栽植穴規格一般是長150cm,寬100cm,高50cm,而造林密度一般是以330~495顆/hm2為最適宜。
1.3 種植措施
毛竹有兩種種植方式,第一種種植方式為開坑回土種植,這種種植方式下毛竹的成活率根據地形的不同而有差別。在栽植穴中間放入苗種,即使能夠避免苗木受到積水的影響,但其成活率往往僅為23%,而如果將苗種載在栽植穴的邊緣,成活率一般高達90%以上,在栽植毛竹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到栽植在坑的中央,成活率低,這是由灰坑土肥時間太短,土層不結實,土壤中的毛細管未形成,不能供水供肥給苗根而導致的。而栽植在坑的邊緣,成活率高,是因為借助了土壤中未被破的毛細管,及時有供水供肥的能力,而保苗提高成活率。第二種種植方式是坑中都填充一樣肥力,種植位置與上述一樣,成活率卻相反。桂林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在一塊肥力比較瘦的林地,開坑填充水庫岸邊的砂壤肥土,將毛竹苗種在坑邊沿,成活率為17%,種在坑中央的,成活率97%,這種產生成活率差異的原因是土壤中的肥力、濕潤、通透性起作用。當然還需要在種植時,苗蔸周圍的土要踩緊,讓土壤與根系緊密結合,保持根系暫時不缺水缺肥而具有活力,正常的上下輸送養分而成活下來。
1.4 造林季節
根據種植經驗得出,毛竹在11月底至次年的2月,其鞭根停止生長,處于休眠狀態,這一時期在鞭根積累了大量的養分,而竹液的流動又異常緩慢,因此應該選擇這段時間進行種植,可以有效的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1.5 毛竹的維護
其他提高毛竹成活率的措施如施肥和除草也非常關鍵,如果雜草過于茂盛,就容易遮擋住竹苗的光線,并且與竹苗爭地肥,影響竹苗根系和枝葉的生長,而施肥也十分關鍵,根據竹苗的情況適當的施肥對提高成活率非常有幫助。
2 加強竹林管理
2.1 竹林排水管理
竹子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但是水資源過度豐富也會導致竹子的生產問題,最常見的是竹根腐爛,從而導致竹苗大量死亡,進而導致整片竹林減產,最終使得當地的經濟效益受損,而且從根本上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建設進程。竹林水土協調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管理,一是加固種植區的水土,二是加強排水系統。藏在土中,從而隱蔽人工痕跡。沖刷防護的設計可以采用植被防護,盡量選用當地的植被;沿河路堤可以采用石籠或拋石防護,將泥沙融入其中以供植物生長;邊坡防護的防護網內可以種植草籽,從而隱蔽人工痕跡。此外,林區道路設計還必須充分考慮排水問題,盡量解決水毀問題,減少水土流水,降低道路對水環境的干擾。水毀對林區道路安全有著較大的威脅,自然條件因素和人工設置不當是導致水毀時常發生的重要原因。在林區道路設計中可以采用多設置涵洞,加強排水力度,縮短水流匯集距離等措施預防水毀。
2.2 合理的規劃挖筍和養竹
毛竹的種植需要科學的養殖技術,要想提高毛竹的產量以保證經濟效益的提高,就必須對其進行合理的挖筍和養護。合理的挖筍一方面可以將竹筍作為食材進行出售,另一方面對竹林進行合理的密植以免竹苗過密導致毛竹生長質量下降。毛竹的生筍間隔時期一般是37d左右,出筍的規律與成竹的時間分布大約是一致的。因此,在生產經營上,從出筍成竹規律和經濟觀點來看,毛竹豐產林培育都可以挖筍,但要做到合理挖筍。及時挖取退筍、病蟲筍、過密筍、細弱筍等,保留粗壯健康竹筍。科學的竹林養護能夠有效地消除影響毛竹生長的病蟲害,并且根據毛竹的不同生長時期對物質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合理的施肥,這樣能夠為毛竹生產提供充足的養分。其次,新竹林的維護,不僅要除掉病蟲害和合理施肥,還要保留比較優質的筍來擴大竹林的營養面積。這樣可以對毛竹的鞭根生長起到供給養分的作用,使竹林更好的生長。
結束語
綜上所述,發展毛竹種植產業對于當地的經濟建設有重要的作用,毛竹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其良好的生長適應(能在24個省市進行種植)對于我國的經濟建設有十分廣泛的意義,此外,以毛竹為原料的生產商品因為其“竹韻”的文化價值而備受國內外人士追捧,所以提高毛竹種植技術,提高管理水平和質量,加大毛竹的產量和質量,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相關的種植人員和科技工作者要加大對此的研究力度,以適應地區和國家綜合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詹向平,彭堅.江西宜黃縣低產毛竹林改造技術探討[J].世界竹藤通訊,2011(4).
【摘要】 目的:為道地藥材的形成提供了比較科學的依據。方法:引用了本草著作對有關道地藥材的論述。比較全面的、科學的分析了道地藥材質量與生長環境、種植技術、加工技術、微量元素等的關系問題。結果:道地藥材的形成確實與有效成分、微量元素、優良品種和種植加工技術等密切相關。為用現代中藥科學研究方法重新認識道地藥材闊拓了思路。
【關鍵詞】 道地藥材;種植技術;加工技術;微量元素;環境
【中圖分類號】 R28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1074(2009)04-0005-01
Study towards the formation of 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HE Yuhui
(medicament section of Jiangyou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Province, 621700)
【Abstract】 Objective: Purpose: providing a relative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Metho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quality and growing environment, planting technology, processing technology, trace element et al were analyzed completely and scientifically. These analysis refer to the dissertation of 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i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Results: the formation of 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is closely relative to active ingredient, trace element, fine species and planting,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These discoveries explore the ideas while we re-recognize the 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with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method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planting technology, processing technology, trace element, environment.
道地亦作地道。用文學意義可解釋為,“真實、真正”之義。歷代醫家對道地藥材都非常重視,認為“凡諸本草、昆蟲、各有相宜。”“氣味功力,自異尋常”。“道地”之稱來源于明代以后,在一些本草著作中和現代有關中藥書籍中,可見藥材產地與質量關系的論述。如陶弘景云:“諸藥所生,皆有境界”。《本草衍義》曰:“凡用藥必擇州土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又如《本草品匯精要》中明確地把藥材產地與道地藥材聯系起來,指明同一藥材因產地不同而出現質量優劣的差異,以質優者為道地藥材。并收載了不少藥材的“地”,如廣陳皮、懷地黃、浙貝母、川貝母等,指明了道地產區。又如附子“道地梓州蜀中”等。南宋楊天惠《彰明附子記》中就有詳細記載。足見四川彰明(今江油市)是附子的主產區。《本草綱目》指出彰明的附子質量最佳。
道地藥材的認定,是我國人民長期以來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對某地產藥材療效的總結。以用于臨床療效較好,產地狹小,質量較好為標準。從歷史上看,很多道地藥材保持了較好的質量和較高的信譽。
在現代對道地藥材研究比較少,并缺乏比較科學的理論基礎。本文現就道地藥材與其質量相關的因素分述如下:
1 道地藥材與環境的關系
道地藥材,就是因為有比較適合的生長發育的良好環境。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處在各種波長不同,能量各異的電磁輻射中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所攝取的太陽光線,是由一點波譜范圍內的多種電磁輻射所組合成的集合體。四川江油附子研究所對江油附子用電磁波輻射器進行照射試驗,結果證明:可提高發根力,增加產量12.80%,提高生物堿含量0.20%。而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無機鹽類,又通過葉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在植物體內,有機物積累得越多,植物的干物質也隨之增加,又是增產的生物學效應的重要標志。有機物質的積累,往往又是治病有效成分的標準。由此表明,道地藥材的質量與環境、氣候,水量、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含量、陽光的充足和強弱等因素密切相關。根據這些道理,隨著道地藥材產區環境,氣候等的變化,道地藥材產區也將隨之改變。如地黃魏晉時代認為生長于咸陽者最佳,到明代則認為懷慶府產者最佳。這可能是由于與生態環境的改變有關。
2 道地藥材與種植技術
在道地藥材產區,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和成熟的栽培技術。四川江油觀霧山地區和雁門山區平均海拔都在1200米以上,這里是四川道地藥材天麻主產區之一。年平均氣溫25℃。氣候潮濕,適宜野生天麻的生長。但是,產量并不高。近年來這里的山區藥農,采取就地收集有機肥,集中培植野生天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來源于不同植物的同種藥材在質量上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藥材產區,人們都采用優良的品種于以栽培,利用特有的栽培技術和適合于藥材生長發育特有的地區環境。同時,在土壤中加入其它有機物或無機物。如各種有機肥或含各種無機成分的物質,對道地藥材的生長發育產生重大影響。使其有充足的有機和無機成分供給生長需要,以提高藥材有效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以達治病的目的。
3 道地藥材與加工技術
道地藥材產區,都有較強、較悠久、較科學的加工技術。用現代科學理論來解釋,可以認為,是由于較全面的加工技術保留了較高的治病成分,或消除了毒性成分,或消除了副作用。如四川江油的附子加工技術和山東東阿的阿膠加工技術等。這些原因也是道地藥材形成的原因之一。
4 道地藥材與微量元素
道地藥材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但歸根結底,是由所含化學成分不同所致。除有機成分含量不同而外,無機成分尤其是微量元素也是治病成分之一。道地藥材可能是由于含微量元素較高的緣故。我國西北地區土壤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其地所產黃芪、甘草質量高、療效好。人參會“擇地而生”, 其地就是微量元素“鍺”的含量較高[1]。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經元素射線分析發現,青海道地藥材大黃與普通市售大黃兩者的錳、鐵、鉬等微量元素含量有較大差異[2]。微量元素是指生物體生活所必需的但需量較少的一些元素。如鐵、銅、鈷、錳、鋅、磷、硼等。微量元素與多種疾病的發生有關,除其本身具有藥理活性外,有研究表明金屬離子與有機物結合其藥理活性增加。微量元素對中藥而言,既可為營養素,有可作為某種有機合成反應的催化劑。如某種元素的缺乏,可影響某種有機物的合成量。植物中微量元素又是要受土壤中金屬元素含量的影響。這就涉及到種植技術和土質情況等問題。由此可見,微量元素可能也是形成道地藥材的環境影響之一。
5 道地藥材與現代中藥研究的關系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中藥研究的發展,人們將從中藥材有效成分來考慮道地藥材的質量,這當然要比道地藥材質量要好、療效就可靠的片面看法科學得多。道地藥材有效成分的含量不一定就比其他產區的同種藥材有效成分的含量高。如被認為的道地藥材的有效成分的含量還低于其他地區產同種藥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就有可能使道地藥材產地發生改變。這將是人們重新認識道地藥材質量的科學基礎。
6 結論
①環境是影響道地藥材質量的主要因素。②道地藥材的質量與品種、種植技術密切相關。③精湛的加工技術是道地藥材的特點。④除有機物質外,微量元素也是道地藥材治病的主要因素。⑤用現代研究技術,從有效成分含量方面重新認識道地藥材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紹文杰.加強道地藥材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J]. 中草藥. 1993,16(6):14.
關鍵詞:大豆種植;生產效益;栽培技術
大豆種植的經濟收益不僅影響著種植者的生活水平,同時還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水平,大豆種植收益的增加能夠為我國整體國民經濟的增長做出巨大貢獻。大豆是我國的主要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之一,其生產質量及數量對我國居民的生活有著十分巨大的影響。加之,其種植范圍較廣、種植面積也較大,培育技術的改進是種植的關鍵。在大豆種植及生長的過程中,很多因素都可能對其成活率以及產量造成影響,管理方式不合理、天氣變化以及自然災害等原因導致大豆產量降低、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只有根據這些因素對種植技術進行合理改進才能使大豆種植的經濟效益得到提高。
1 大豆選種
1.1 選擇適宜的品種
種子是大豆種植的基礎,也是大豆生長的根基,所以在開展大豆種植工作之前一定要做好種子的選擇工作,優質的種子是提高大豆產量,增強大豆種植質量的基礎,同時還能夠保證大豆栽培工作順利開展。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地區間的氣候差異及土壤條件差別也比較大,所以在對大豆進行種植之前一定要根據種植地區額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綜合考量該地區的農作物生產力水平的高低來選擇合適的大豆品種進行種植。大豆是一種對光和熱條件要求非常高的作物,所以對大豆品種的選擇一定要非常嚴謹,如果品種選擇錯誤不僅不能促進大豆質量提升,還會對大豆種植經濟效益的增長造成阻礙。
1.2 精挑種子
大豆種子精選是一項重要的舉措,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種植生產效益,種子本身的質量將會最終影響到種子的發芽率,關系到后期的苗齊、苗壯和苗全。通常,大豆種籽粒大飽滿的會能夠讓最終的大豆產量增加大約20%,由此可以看到大豆種子精選對大豆品質和產量的影響。所以,在種植大豆前,一定要對大豆種子進行選擇,可以采用人工粒選或選種器。
2 土壤整合
2.1 合理耕種以及土壤翻整
高質量的土壤是大豆種植產量提高的前提,所以對土壤的整合也是進行大豆種植的重要保障,在開展種植活動在之前對土壤進行合理的翻整能夠促進土壤質量的提高,為大豆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另外科學的耕作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土壤活力,為土地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創造動力,同時也為大豆種植效益的提高創造便利條件。具有高透氣性、涵養水源能力強的技術可以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同時還可以降低土壤產生雜草的數量,為大豆生長的健康狀況提供充足的保障。翻整土地是大豆種植的一個基礎環境,能夠有效調整種植地區的土壤結構,對土壤肥力的保證具有重要意義,通常情況下這項工作需要借助機械工具的力量才能進行。
2.2 合適土壤區域的選用
大豆種植前,必須選擇合適的土壤,土質對大豆的產量有著巨大的影響。選擇好的土壤,首先,要地理位置良好,方便排水和灌溉;其次,要有深厚的土層,其中以沙土壤為最優。要想讓土壤中的養分可以被大豆充分吸收,在種植時,必須要實施秋季翻耕土地,可以使大豆種植中讓土壤快速熟化。土壤肥力下降時,要施加一定的有機肥,并實施合理的翻埋,對土壤必須要實施深度的土層疏松,翻耕之后要實施科學的打壟,進行大豆的壟作,一方面可以提升地塊的溫度,另一方面可以加深耕作層,增強大豆種植過程中的排澇抗旱的能力,創造條件來提升大豆種植過程中的播種質量和保證大豆的出苗率。
3 種植技術
3.1 科學的密集種植
在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提高作物產量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進行密集種植,通多對單位面積內大豆重視數量的增加來確保大豆常量的增減,從而提高大豆種植的生產效益。然而,密集種植需要高度種植其嚴謹性及合理性,還需要結合種植地域的土壤給力狀況、大豆的品種、其生長習性及該地區氣候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后才能開展密集種植的規劃。不同品種的大豆所適宜的生長條件是不一樣的,對植株種植的要求也有所差別,有些品種的大豆可以進行密植,而有些品種的大豆并不適合密植,所以在進行大豆密植時切忌盲目密植,否則不但不能使大豆生產效率得到提高,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3.2 施肥方法
大豆在整個生長周期內施肥對最終的生產效益有著巨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最后的大豆產量和種植戶的收益,在化肥的投入上不能節約,否則會極大地影響大豆整個植株的生長。另外,在施肥時,將施肥深度加深,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穩定,可以確保大豆根系吸收充足的水分和養分,使整個植株生長茂密,增強抗倒伏能力。
3.3 植株生長過程的管理
大豆田間管理工作量比較大,時間較長,其對大豆最后的產量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要想提高大豆的種植生產效益就必須重視大豆的田間管理。田間有雜草時,要及早清除,防比草比苗高的現象出現,抑制大豆植株的生長。尤其是大豆生長至第5周后,植株開始進入到最為旺盛的成長期,大豆需要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養分,此時田間如果存在雜草會嚴重影響到大豆植株的生長。因此,此時必須要重視大豆田間雜草的清除。
3.4 病蟲害防治
大豆病蟲害對大豆的生長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甚至會導致大豆的絕收。因此,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大豆經常爆發的病害有霜霉病、褐斑病、大豆菌核病及大豆根腐病,這些病害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大豆的生長。每一種病的發病時間有很大差別,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防治。一般采用化學的方法來防治,如大豆菌核病需要用豆病絕殺劑來進行醫治。大豆蟲害一般有蚜蟲、食心蟲和豆天峨,可以采用生物的方法和化學的方法來進行防治。
結束語
先進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的運用能夠更有效提高我國大豆種植的生產效益,氣候的考量、種植的選擇以及先進技術的應用等都也都是提高大豆種植生產效益增加的重要方式。在種植大豆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對其栽培技術的選用以及管理工作的開展予以充分的關注,同時要注重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及嚴謹性,無論是種子的選用、技術手段的應用還是施肥方法的運用都需要用先進科學的理論加以約束。另外,還要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在大豆種植區域做好充分的防護措施,并在災害發生后對其予以及時的補救。這樣一來,我國大豆生產收益就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我國農業生產水平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優質大豆 栽培技術 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2-0190-01
一、大豆種植現狀分析
大豆不僅僅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像美國、阿根廷、巴西等等國家都是大豆的主要生產國,根據統計發現全球一共有八十個國家都有在大量種植大豆。除了種植大豆外,還有很多國家有開展與大豆有關的一些產業,如大豆油之類的產品的生產。全球有八十個國家有直接或者間接生產大豆產品或者參與其銷售工作。而大豆不僅僅是作為糧食作物在生產,更多的國家在從事大豆油這類產品的貿易工作。也有很多國家沒有大量生產大豆但有大量進口大豆,如荷蘭、日本等等幾個國家。
大豆最早是原產于中國,后期才傳入美國、日本等國家。我國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種植大豆,種植地區分布相當廣泛,但產量最高最好的當屬東北松遼地區,全國有四成的大豆產于東北松遼地區。產量排第二的是黃淮平原,產量占全國年總產量的38。東北地區作為全國大豆高產地區,調查人員經調查發現該地區大豆播種的時間均為四月底至五月初,而成熟的時間大致在九月份。黃淮地區與東北地區存在一定的地域差異,黃淮地區大豆播種時間較東北地區晚,為六月下半月,豐收時間為九月底。
二、主要栽培技術簡介
1.壟上精量雙行播種
這一種種植方式最早是由黑龍江人發明的并且主要運用于黑龍江地區。這種播種方式主要是利用壟上精量雙行播種器來完成的。老式的播種方式主要是利用人工來量距離并等距離扎眼來完成的,而壟上精量雙行播種器不僅僅省去了這步人力,與此同時,還融合了擺種的優勢,有效提高了種子出芽率,提升大豆的產量與品種質量。這種播種方式在黑龍江省各大大豆種植廠使用率高達六成,同時,這種優秀的先進播種方式也在逐步推向全國各地,慢慢的為各大種植區利用。
2.等距離穴播種植法
穴播種植法一般適用于大規模的大豆種植區,一般不會出現在小型種植區,因為這種種植法對土地的利用率較低,也就是單位面積的大豆植株數量相對比較少。這種播種方式之所以對土地的利用率較低是因為穴播種植法會刻意擴大穴與穴之間的間距,而擴大穴間距的目的在于拖慢封行期,從而使得大豆植株出芽后的植株與植株之間的間距增大,增加光照以及通風,最終達到增產的目的。
3.波浪冠層種植法
所謂的大豆波浪冠層種植法顧名思意就是使得大豆植株的冠層有波浪般的效果,人為造成大豆植株冠層形成波浪式的優勢在于其能夠有效的讓大豆植株的葉片接觸光照以及通風,有效的促進植株光合作用,有效的儲存更多的營養物質。這種種植方式還有一大優勢就是其能夠在大豆植株后期生產過程提供良好的光照和通風條件,避免出現底部葉片因為光照通風不足而枯黃甚至腐爛的情況,從而使得植株長勢旺盛,產量豐厚。
4. 厘米雙條密植栽培技術
講到四十五厘米雙條密植種植技術必須要提到壟三種植技術。所謂的壟三種植技術就是使用壟作技術種植的同時利用三類機械化的種植技術,包括壟體、壟溝定期翻耕;底部深層施肥;壟上雙條精準播種。而四十五厘米雙條密植種植技術就是在壟三種植技術使用的基礎上密植,密度要從最初的六十五至七十厘米的行距縮到四十五厘米的行距,并且雙條密植。這種種植方法是融合了壟三種植法以及高密度種植法的多項優勢整合出來的。常見的波浪冠層種植法有三種。要使得大豆植株的冠層形成波浪市其實很簡單,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間隔著種植兩種品種不一樣的植株,這兩種不同品種的植株的平均高度要有一定的差距。第二種方法是間隔噴灑不同劑量的肥料,第三種是利用三碘苯甲酸。
三、栽培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厘米雙條密植栽培技術的注意事項
這一技術是大豆栽培技術的創新,能夠有效實現大豆密植,提高大豆產量。45厘米雙條密植栽培技術具有廣泛的可操作性與適用性。
1.1 種子與種子處理
在播種前選用沒有斑粒、蟲食粒以及其他雜質的大豆作為種子,在播種前用已經登記過的大豆種意劑進行包衣,以便害蟲與病害的侵襲。
1.2合理輪作與整地
在進行輪作時要堅持不迎茬、不重茬。要選擇含有高質量的有機物質的平川地或者二洼地進行迎茬大豆的種植,將沒有進行深松的地塊進行耙茬深松,耕翻的深度在18厘米到20厘米之間,直到沒有大土塊以及暗坷粒、每平方米的耕層直徑大于5厘米的土塊不超過五個為止。
1.3施肥
每公頃施有機含量在8%以上的有機肥十五噸以上,與整地作為底肥一次性施入。采用化肥做肥料時,每公頃的施肥量要比正常情況的施肥量增加15%。需要采用科學的分層施肥方法,第一層在種下四至五厘米處,第二次在七至十四厘米處。
1.4播種
在當地氣溫在7至8攝氏度時進行播種,采用壟上雙行等距離精確數量進行播種,大行距45厘米,雙行小行距在10厘米至12厘米之間,每公頃約有大豆苗35萬株。
2.波浪冠層栽培技術注意事項
2.1 高矮不同品種搭配
種植高矮不同的大豆品種,既然會形成波浪冠層,這種方法簡單有效,如果進行組合搭配,能夠在大面積生產上應用,但必須選擇成熟時期相近的且高矮不同的品種進行搭配。
2.2 同一品種隔行種植
同一品種采用不同密度進行隔行種植,形成認為的波浪冠層,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能夠讓株高的高矮發生連續性變化,通過改變施肥量以及種植密度來控制株高,提高光合效率,從而提高產量。
參考文獻
[1]王俊生,魏兆凱,黃文明. 大豆栽培技術綜述[J]. 農機化研究,2008,08: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