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學校園景觀分析

大學校園景觀分析

時間:2023-08-18 17:15: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校園景觀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學校園景觀分析

第1篇

關鍵詞:校園環境;景觀分析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I summarize the landscape el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and the campu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I chos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ree plots of th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outh green space of the main building, front square of Dan Qing building and front square of Wen Bo building, analysis landscape and put forward their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hree plots. Based on design principl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the embodiment of the historic context, I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 大學校園環境景觀概述

在城市高速發展的當今時代,大學校園作為城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憑借其得天獨厚的特點,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大學校園也為學習和生活在其中的教師和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優美的環境。大學校園創造了一個傳授知識的空間,創造了一個供人們互相交流與學習的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師生們可以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較少地受外界因素的干擾。

1.1 大學校園環境景觀要素

從廣義上來說,大學校園也屬于“園林”的范疇,也是由建筑、園路、植物、山水這四大要素構成。

麥克哈格曾經說過,校園環境景觀是由建筑、廣場、樹木、小品等基本物質構成要素所構成的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校園環境景觀是通過這些物質構成要素的組合表現出來的,校園形象就是這些部分形象外化的有機構成,并且綜合了校園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形成的完整的校園環境景觀環境系統。它們是校園內比較固定的物質存在物,是通過人們的視覺可以感受到的[1]。

鑼伯特·鮑威爾說過,校園景觀的要素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動態要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因素、地形地貌因素、水體因素、植物因素等;人工因素包括校園內的道路、廣場、小品等構筑物:動態因素包括人的活動、人與景觀間相互作用等[2]。

1.2 大學校園景觀特點

當今的大學校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屬于半開放的公共空間,社會上的人群也可以進入校園,當然校園里的教師和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要使用者。校園里的廣場為人們提供了交往交流的場所。

大學校園景觀應當具有自己的特點,應當具有可識別性,使廣大師生產生強烈的心理認同感和歸屬感。

大學校園景觀應當體現歷史文脈的傳承,雖然其在構成形式上采用的是現代式的,但其中應當有歷史文脈元素的體現。

大學校園占地面積一般較大,其功能分區也比較明顯,所以結合其功能分區,在總體風格統一的情況下,其環境景觀的建設也應當具有其各自的特點,從而體現校園環境景觀的多樣性。

從景觀聲學的角度考慮,通過大學校園景觀的營建,設計師應當創造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美國芝加哥建筑派的領軍人物路易斯·沙利文在1907年總結設計原則時所過“形式服從功能”。大學的主要功能是教書育人,而要滿足這個主要功能,其校園環境必須是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無能其環境景觀的形式是什么樣的,這個前提是必須滿足的。

2 東北林業大學校園環境景觀

東北林業大學地處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與東北林業大學實驗林場、馬家溝河相毗鄰,占地面積約100hm2。全校以主樓為中心,大致劃分為教學區、運動場區、宿舍區、產業園區。校園作為教學、科研與文化交流的載體,良好的環境規劃將有助于知識的創新與共享,有助于文化的體驗。

2.1 東北林業大學主樓南側綠地

2.1.1 東北林業大學主樓南側綠地概述

東北林業大學主樓是伴隨著東北林業大學1952年建校而建成的,主樓及其南側綠地是當年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主樓南側綠地東西長約118m,南北寬約54m,占地0.64hm2,因為當時學生人數不多,所以其空間的規模是能夠滿足當時的功能需求的。經過60多年來的不斷建設和完善,主樓南側這塊綠地已經成為東北林業大學較好的建筑外環境之一。這塊綠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北、東、西三側有建筑環繞,阻擋了冬季的寒風,其南側沒有建筑物遮擋,能夠接受充足的日照(如圖1和圖2)。

此塊綠地是由主樓圍合而成的庭院式的景觀,其主要作用是為東北林業大學機電學院、土木學院、林學院的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小型的交流和活動的場所,是建筑空間的延伸。此空間主要以軟質景觀為主,形成了大面積的草坪。結合著道路系統,喬木和灌木的種植形式采用了規則式,喬木種類以杜松為主,灌木種類以榆葉梅和修剪的水臘為主,林下地被以玉簪為主,植物景觀的層次較復雜(如圖3)。道路系統的規劃采用了幾何規則式,因為整個綠地空間規模不大,幾何規則式的路網能夠更加合理便捷地聯系主樓的各個出入口以及與南側春華路的聯系。雖然主樓南側綠地從總體上來說其建筑外環境景觀的營建是比較成功的,但是通過筆者對這塊綠地5年來的觀察以及實地的測繪,發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如圖1)。

2.1.2 圍合綠地的建筑外立面過于單調

此綠地空間是由東北林業大學的主樓圍合而成。主樓由南斯拉夫建筑師設計,其北側為機電學院,東側為土木學院,西側為林學院。主樓立面的開窗形式均采用長條形,有重復但是缺乏變化,有節奏但是缺乏韻律,不符合多樣統一的形式美法則(如圖2)。處在這個空間當中的人們,除去植物景觀,其北、東、西三面的主要景觀是主樓的建筑外立面,這樣看來,建筑外立面的景觀顯得就有些單調了。此綠地空間只有南面的景觀層次比較豐富,以大型的喬木樟子松和杜松形成近景,并且構成了一個景框,在喬木后面是春華路上的主題雕塑及其附屬的噴泉,此為中景,再有就是掩映在樹叢中的文管樓,構成遠景(如圖3)。

2.1.3 缺乏可供長時間停留的交流空間

由于主樓南側綠地空間尺度較小,大空間的邊界效應得到了減弱,教師和學生們的交流活動從而從空間的邊緣發展到了空間的中心地帶。作為設計師,應當充分考慮環境心理學的這一效應。主樓南側綠地卻恰恰相反,在空間的邊緣地帶設置了較多的座椅以及相應的小空間,而在中心草坪卻沒有這樣的交流空間的創造,人們只能通過其它方式來創造這樣的空間(如圖4)。通過實地調研和觀察,筆者發現,在較大規模的交流活動中,人們比較喜歡通過搭建簡易的帳篷來創造所需的空間,如果是三兩人之間的交流,人們會直接選擇有樹蔭的地方席地而坐,來開展他們之間的交流活動(如圖4)。

整個主樓南側綠地除了座椅,沒有其它的園林構筑物或者園林小品。在相對較寬敞的圍合空間中,設置花壇、主體雕塑或者是小型的水景,有助于交流活動的開展,而主樓南側綠地恰恰忽視了這一點。

2.1.4 主樓南側綠地植物配置雜亂、色彩單一并且缺少立體綠化

簡約,追求整體的統一性與局部的個性體現,是圍合的庭院空間植物配置的原則。由于建筑與地形的原因,冬季主樓南側空間的風速較大,其主要喬木杜松受風害影響較嚴重,絕大多數杜松的樹冠均偏向一側,這就從視覺上給人造成了一種凌亂的感覺,但是樟子松的生長狀況較為良好。灌木種類較繁雜,以圓錐八仙花、水臘、東北連翹和連翹為主,沒有形成統一的整體感,在植物種植設計上也缺乏美感和層次性(如圖4)。林下地被植物種類單一,主要為玉簪,沒有變化,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且草坪的面積較大,在綠地總面積中占的比例過大。

主樓南側綠地以深色葉樹種為主,幾乎沒有彩色葉樹種,四季植物景觀色彩十分單一,沒有能充分體現北國冰城——哈爾濱的特色,地域植物景觀特色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現。

主樓南側綠地幾乎沒有立體綠化。園冶中說“園墻隱約于蘿間”,通過筆者的實地調研發現,新加坡的各個大學,比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管理大學,它們校園的立體綠化就做得比較成功,這當然也與新加坡的當地氣候因素有關。良好的立體綠化,不但可以美化環境,增加植物景觀的空間層次,還可以軟化建筑外立面給人們帶來的生硬的感覺。立體綠化有著良好的生態效應,增加空氣的濕度等,而主樓南側綠地恰恰缺少這一點。

2.2 丹青樓前廣場

2.2.1 丹青樓前廣場概述

幾乎所有的校園里都存在某種形式的中心廣場或集會場所。就像每一個傳統村莊或小城鎮都有其公共綠地或城市廣場一樣,每一座校園都需要有一個朋友聚會、樂隊表演、開辦展覽、舉行集會的地方,人們來這里觀看他人表演或只是在課余放松一下。廣場提供了整合校園文化與校園空間結構的機會。可能的情況下,還應布置紀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識別性強的空間造型[3]。

東北林業大學丹青樓前廣場建于2002年,其北側為科學會堂和鍋爐房,西側為丹青樓,東側為東北林業大學綜合辦公樓,南側為研究生院。廣場空間及其周圍的建筑是伴隨著東北林業大學自籌經費建設“211”工程大學的進程而應運而生的(如圖5)。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筑是繼主樓之后的又一個新的教學空間,并且伴隨著丹青樓和研究生樓這兩座主要教學樓的建成,東北林業大學的教學中心也由主樓轉移到了此處,這也是為了滿足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而擴充教學空間及其相應的功能需求。丹青樓前廣場平面構圖形式優美,并且在上下課的人流高峰期能夠很好地疏散人群,滿足了廣場的基本功能要求,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2.2.2 丹青樓、研究生樓主要出入口與廣場之間缺少一個緩沖空間

丹青樓和研究生樓自從建成之后,就成為了東北林業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的主要場地,在上下課期間其人流量是相當大的,而丹青樓和研究生樓的主要出入口直接與外側的環行的車行道相接,其間缺少一個供緩沖的功能空間,這樣上下課的學生的人行流線與部分教師的車行流線直接相交織。從丹青樓或者研究生樓走出來的人們,沒有空間可以提供給他們,可以讓他們有機會互相交流或者是在此等候其他人,他們只能隨著人流走向廣場空間(如圖6)。

2.2.3 丹青樓前廣場缺少具有文化內涵的設計

毫無疑問,丹青樓前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筑空間已經成為了東北林業大學教學活動的中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繼主樓之后的又一個標志性的空間,應當體現東北林業大學的歷史文化內涵。但是丹青樓前廣場采用幾何式的平面構圖形式,列植黑皮油松和白樺,運用了大面積的人工草坪,而沒有將能夠體現學校歷史文化特點的元素符號運用于其間,這樣的廣場空間是不具有可識別性的,置身其間的人們會覺得這與其他大學的廣場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如圖5)。

在2012年學校60周年校慶之際,在廣場的左右兩側分別放置了兩塊景觀石,并且建了一個大型的電子屏幕在廣場中央。兩塊景觀石的材質、顏色、形態、大小完全不協調,并且沒能體現東北林業大學的歷史文化內涵(如圖7)。電子屏幕顯得十分突兀,與原有的廣場環境格格不入。

2.2.4 缺少舒適宜人的休息空間

丹青樓前廣場東西長約123m,南北寬約96m,占地1.2hm2,是主樓南側綠地面積的2倍。在這樣一個大的空間環境中,設計師們沒有考慮到人們的需求,只設置了少量的座椅,并且絕大多數座椅的周圍缺少高大喬木的遮陰(如圖8),只是在南側綜合辦公樓和研究生樓之間,有一片白樺林,并且有玉簪作為地被植物,白樺林下的座椅較舒適,因而其利用率也較高,并且到了秋季,白樺樹葉變成了橘黃色,在建筑白色立面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的動人,這也已經成為了東北林業大學著名的景點之一。

2.3 文博樓前廣場

2.3.1 文博樓前廣場概述

文博樓及其所在的新校區是2012年東北林業大學60周年校慶時建成的,文博樓現在主要作為外國語學院的教學樓,未來規劃為全校所有設計類專業提供專業教室(如圖9)。

2.3.2 文博樓前廣場空間缺少停車空間

文博樓作為新的教學樓,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又一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在這樣的一個廣場空間中,沒有設計固定的停車位,設計師們是欠考慮的。通過筆者的實地調查,現在的車輛都是隨意地停靠在廣場前(如圖10)。隨意停靠的車輛,無疑給優美的校園環境增加了混亂感,也給過往的教師和學生們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2.3.3 廣場周邊植物配置過于簡單、缺乏層次

在緊靠廣場的條狀綠地上只鋪設了一層草坪地被,距廣場有一定距離的綠地上稀稀疏疏地種植了幾棵水曲柳(如圖11和圖12)。這樣的廣場景觀,在夏季將會是十分炎熱的,沒有陰涼的可供片刻休息的地方,在冬季,廣場上的寒風將會十分刺骨,人們沒有可以躲避的場所空間。

3 關于東北林業大學校園環境景觀的意見與建議

3.1 充分考慮教師和學生們的需求,做到景觀設計“以人為本”

上海意格(Ager)國際總裁馬曉暐先生曾經說過,景觀設計要從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出發。大學校園的主要使用者是教師和學生,他們在校園里需要有一個同他人交流的交往空間、他們在校園里走累了,需要在林蔭下有一個供他們片刻休息的空間。這些使用者們的需求,都是設計師在做校園環境景觀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3.2 校園環境景觀應當注重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的建設

大學校園作為一個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園林化”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校園作為半開放的公共空間,在植物景觀的建設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外在有利條件,設計師們應當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盡可能地豐富植物景觀的層次,以鄉土植物為主,構建整個校園的基調植物景觀,并且適當地應用觀賞價值較高的植物種類,設置在關鍵的景觀節點。大學校園里,植物群落與植物群落之間互相影響,共同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小氣候環境,這為多層次植物景觀的創造提供了可能。

3.3 注重歷史文脈在現代大學校園環境景觀中的塑造

任何一個大學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文化特點與歷史淵源,在大學校園環境景觀的建設中,應當充分考慮這一點,應當在各個造園要素中體現自己大學的獨特之處,讓大學校園環境景觀具有可識別性,讓生活在其中的師生們有歸屬感。

作者簡介:

張磊,1989年生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電子郵箱:,電話:15146616802,通訊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和興路26號東北林業大學。

許大為,1962年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通訊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和興路26號東北林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麥克哈格著,苗經緯譯.設計結合自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第2篇

在大學校園環境的設計中,必須對當地的自然環境景觀資源進行盡可能的尊重、保護和利用。大學校園環境的設計要使校園的人工環境能夠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契合,做到和諧共存。這也是大學校園環境設計的根本理念。在進行大學校園環境設計時,要做到因地制宜、生態平衡,對當地的各種自然資源進行有機的利用,與當地的生態建立良性的關系。通過與當地的地貌特征、地形特征、周邊環境等進行有機的融合,大學校園中的建筑空間和建筑設計風格都會受到當地的自然因素的影響。在大學校園的設計中,要將大學校園環境視為當地生態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都在選址、開放和分析中都保持適度原則。對于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要盡可能將其進行保留和改造,并在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來改善和修復當地的自然環境。例如對原有的山體、河流、湖泊、樹木等都要盡可能的進行保留和規劃,在設計中將校園建筑與這些原生態的自然景觀結合起來,形成富有地域性的大學校園環境,這也是中國園林設計中“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理念在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的一個體現。

2與當地的文化傳統相結合

地域文化不僅包括包括物質成果,更重要的是寶貴的精神文化資源。當地人民在自然環境的依托下,產生的不同的歷史和文化,成為了地域文化的根基。精神文化資源可以說是地域文化中最寶貴、最核心的內容。大學校園本身就是一個對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操進行陶冶的場所,在大學校園環境的設計中,汲取地域文化中優秀的精神文化財富,不僅可以使大學校園環境更加個性化和人性化,也可以使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受到當地歷史文化的滋養。

在精神文化資源方面,我國作為一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度,可以說每一個地域范圍內都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以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為例,景德鎮作為我國古老的瓷都,具有悠久而燦爛的陶瓷文化內涵。這種地域文化內涵給予了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以豐富的靈感,在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汲取陶瓷文化,將其與校園環境融合起來。例如陶瓷學院的下沉廣場,就充分利用了陶瓷元素,建立了幾組高大的陶藝柱狀建筑。不僅如此,設計組還在該校園中設置了一些現代陶藝作品和陶藝墻,使校園中處處彌漫著陶瓷文化的氣息,以此來對校園內的師生進行感染和熏陶。在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不僅要使大學校園從生態環境方面融入當地的地域文化,更要使之從精神文化內涵上成為當地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建筑、雕塑、景觀等方面都要與當地的文化脈絡、文化風格和審美情趣保持一致,對視覺審美和空間藝術的一致性進行不斷的探索。大學校園環境的設計應該體現出當地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品位。

3在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念。校園環境發展的基本指針有三個,分別是經濟發展、生態資源和社會化。在進行大學校園規劃設計時,不僅要對當前的使用需要進行滿足,還要適當留出發展空間,便于大學未來的繼續發展。地域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流動、吸收和融合,不斷向前發展。因此,在大學校園的環境設計規劃時,不論是對生態環境還是對文化傳統的利用都要掌握一定的余地,為大學未來的發展留出空間。

4創造出自己的特色

大學校園環境設計要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但并非要對當地的地域文化進行刻板的復制,使大學校園成為一個具有當地特色的大公園。我們看到,在大學校園融入地域文化的同時,大學校園正以其鮮明的文化特色成為了地域文化中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等。因此,結合地域文化絕不是機械的模仿和復制,而是在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下不斷探索和創造屬于大學校園的設計特色,使大學校園真正成為地域文化中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5結語

第3篇

關鍵詞 大學校園城市化 生態影響 生態功能

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休戚相關,而科技發展依賴人才的求是創新、建設高水平的大學是關鍵。武漢大學具有當前我國大學發展中出現的、若干校園迅速集聚并形成城市化的典型特點,其生態化代表特征使其在探索高校建設上具有較強借鑒的現實意義。

1 大學校園城市化引發新的生態問題

大學校園城市化將高等教育從原有城市相對分散的地域中剝離并重新集聚,迅速改變了原有城市郊區的生態面貌,并引發城市開始新一輪的擴張。

1.1 武漢大學城市化的生態表象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具有百余年歷史的武漢大學校園環擁珞珈山。宮殿式的建筑群布局精巧,這與現代生態建筑不謀而合。武漢大學不但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而且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育人環境優美,是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高等學府。

綜合性的武漢大學在功能和空間上表現出當代大學的城市化,一方面是大學校園原有的如后勤、居住及附屬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教育等功能向社會轉移;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發展要求大學校園向城市提供開放空間,由為國家培養干部轉向為社會培養人才,形成城市的教育中心。

1.2 迅速改變原有城市結構,引發新一輪擴張

當前大學校園城市化進程的內因是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從19世紀90年代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大學在校生迅速增加,大學無法在城市中滿足擴招對增加土地的要求,因而轉向近郊區、遠郊區。大學校園城市化是城鎮生態空間發展過程中離散性的表現,城市的教育功能從城市中離散出去,形成新的城市生態區域核心。

城鎮生態空間理論認為,空間結構的穩定性和空間受到干擾的程度成反比,同時生態空間是時間和空間耦合的結果。大學校園城市化使得原有市郊迅速成為城市的一個區域(教育)中心。由于這種城市化過程是在短時間內進行的,大規模項目迅速改變了當地的生態面貌,大學園區的生態空間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

大學城帶動園區房地產、科研、中小學教育、旅游等相關產業集聚,從而可能形成城市新的教育中心。如各大高校在新建的分校:武漢大學東湖分校、華中師范大學漢口分校等,引發城市新一輪擴張。這些迅速帶動當地經濟繁榮,同時也給原有環境帶來巨大的生態壓力。

2 大學校園城市化的生態系統

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大學校園作為一個獨特的子系統應考慮以下功能:

2.1 保護城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有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

保護城市環境敏感區域,特別是市郊邊緣地帶這些對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特殊意義的區域,以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異質性。具體而言,當前應積極利用大學校園對大學生和城市居民進行生態教育;為大學這個文化社區提供交流場所,促進城市文脈延續發展;同時運用景觀生態學等方法,保護生物多樣性,節約使用不可再生資源。

2.2 教育——建設大學校園生態公園

生態發展就是要讓現在的資源足夠滿足當代和后代的可持續發展。當前人們普遍缺乏生態意識,設立大學校園生態公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愉悅身心的學習環境,和體驗自然、生態教化國民的場所,從而提高大家的生態意識,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校園。因此,探索建設生態校園具有積極意義。

城市生態公園的小型化使得大學生態校園建設成為可能。武漢大學優美的自然環境,與民族風格的建筑群體和詩情畫意般的園林藝術融為一體,構成了古樸、幽雅、寧靜、舒適的校園,是造就千萬優秀學子的理想園地,具有極高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價值。

大學校園生態公園應用景觀生態學理論,與校園以及城市綠地系統結合設計,成為城市綠地系統的一部分,珞珈校園就是國家級重點名勝東湖風景區范圍。以往大學校園公園強調的是可游、可賞以及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場所,大學校園生態公園也具有一定的旅游觀賞價值,但更強調的是看者的生態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生態教化作用。2.3 景觀生態——嵌合體、塊區、廊道、基質

生物學者認為:“在環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形下,仍然可以通過林地、綠帶、水系等的巧妙布置來保持高水平的生物多樣性,總體規劃不但應考慮環境優美和經濟效益,也應考慮生物種類的保護”。校園的生態景觀保護是將校園作為一個整體對待,以保護各種景觀元素為主要內容,把保護景觀的多樣性、異質性、建立合適的生物群落以及維持其生境穩定性為目的。

各種嵌合體都由塊區、廊道和基質三種要素 結合而成。在大學校園中,海星狀的形態是比較合適的,其中心是一個具有自然植被的大塊區,其作用是保護校園地下蓄水層和相應的地下水系統、保持生物多樣性,并為大多數需要廣闊空間的動物提供棲息地和逃逸掩護,同時它還能夠保留各種自然的景觀,讓校園更加近似自然。海星的觸角端部是小塊區,這些小塊區形成群體,具有“腳踏石”的功能,有利于物種之間的活動。同時小塊區還能夠容納某些不適合在大型塊區生存的物種,并產生許多生態效益。大塊區和小塊區之間用廊道連接,以利于物種的傳播。

武漢大學校園內有豐富多彩的植物體系和珍稀植物,使其成為一個天然的植物園。據不完全統計,園內就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屬于珍稀瀕危的植物有11科17種。校園內形成各有特色和情趣的櫻園、梅園、楓園、桂園等,尤其是櫻園,以日本櫻花為主,收集了早櫻和垂枝櫻等共6種10余個佳品的櫻花,花色豐富,絢麗多彩,枝干多異且花期不同。每當寒冬過后,梅花凋謝之時,早櫻開放,繼而日本櫻花、垂枝櫻花、晚櫻等開放。盛開時節,櫻園酷似花的海洋,成千上萬游客慕名而至,留連觀賞,如醉如癡,大有“三月賞櫻唯有武大”的意趣。

2.4 管理——大學校園生態管理

生態校園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交通、資源利用(水利能源等)、垃圾、校園小氣候環境質量、大學社區參與、生態課程教育、培育可持續發展倫理觀、師生健康與安全。具體如下:

2.4.1 步行 +自行車——從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園

武漢大學鼓勵在校園里使用自行車和步行,限制機動交通。歐美自行車運動已經在大學校園取得成功:如劍橋大學園區、牛津大學園區(人口為15萬)和諾丁漢大學園區(人口為25萬)等大學園區。牛津大學校園區專門設有自行車道,在次要交叉口自行車道是連續的。在我國,大學校園內自行車使用已經很普及,在大學校園規劃中針對自行車的停放、交通、安全進行統一規劃,將有助于改善校園的整體生態環境。

2.4.2 紙——回收和無紙化辦公

在武漢大學校園中,最普通的資源可能就是紙了,相應的在大學校園中紙的浪費也很普遍。學校普及網絡技術以降低紙的使用量,此外設立專門的紙回收利用體系,鼓勵紙的重復使用、雙面使用等有效辦法以減少紙消耗。

2.4.3 可重復利用資源及垃圾減量、分類和回收

武漢大學鼓勵選用可回收或可重新利用的物品,鼓勵辦公中盡量使用大頭針以替代一次性的訂書釘,鼓勵大學生使用二手教材和生活用品。設立二手交易市場,在武漢大學圖書館門口經常有高年級的學生將自己生活學習用品擺成地攤,在輕松友好的氣氛中,大家都神清氣爽地進行交易。

武漢大學早期建筑以其獨特而珍貴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這些老建筑進行內部功能改造,外部修舊如新,而非簡單的拆建,既保護了藝術文化價值,又延長了建筑使用壽命。

對垃圾進行分類,有害垃圾獨立處理。

2.4.4 水資源

大學校園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有以下幾個方面:

(1)水文系統的生態保護。加利福尼亞大學在其生態校園建設中提出,應保持水文系統(地表水、地下水)的生態功能。在向城市補充地下水的工作中,日本早稻田大學校園中采用了滲水性混凝土和瀝青道路,以及利用中水灌溉花木等。向城市補充地下水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北京由于地下水開采過度,無地下水區域已形成漏斗狀,地表局部下陷。水上城市威尼斯也是由于地下水開采過度,整個城市持續下陷,不得已又往地下注水阻止下陷。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教訓。

(2)德國的科洛利納大學校園的雨水系統具有借鑒意義。2000年該校投資1 000萬美元建設雨水設施,她沒有象以往那樣加大排水管來排走雨水,而是設法將雨水留在校園里,既可以補充地下水,同時還恢復了校園的—個河谷生態。具體做法是:沿著校園道路兩旁設滲水壕溝并植樹涵水、以植物覆蓋代替草地、在宜林地造林、建造雨水花園和溪流、屋頂綠化等。

(3)污水生物處理是迄今為止去除污廢水中有機物質最有效、最經濟和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從我國目前來看,高校建設一定的污水生態處理設施,既能減輕城市污水處理負擔,又具有生態和經濟效益。隨著科技進步,新能源(太陽能、電能)和膜技術的發展,污水處理設施實現了裝置化、小型化、分散化,就地回收、分散處理、經濟節約。武漢大學化學系有兩個污水處理廠,能將化學污水凈化成清水,同時得到可作木地板、木門窗防腐的焦油。

(4)提高管理技術節約用水。武漢大學測繪校區學生公共浴室原來十分擁擠,改為按使用時間收費,在大量節約用水的同時還充分滿足了學生對浴室的要求,原來擁擠的浴室變為寬松,一舉兩得。

第4篇

【關鍵詞】校園 參與性景觀 文化

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不同于其他領域的景觀設計,其有著特殊功能和意義。大學校園景觀所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即具有很高知識水平、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和教師。因此,對其設計建設應該更多注重文化內涵的表達。在設計的過程中,除了對于時間、金錢等因素的考慮外,更應該注意的是其公眾參與性的表達。對于校園景觀的研究,要重視校園文化,同時更應重視人與人、人與景之間的互動,從人本思想的角度出發來研究校園參與性景觀。

參與性景觀是旨在為人們提供一個便于雙向溝通以及互動的功能性景觀空間。因此,在研究大學校園參與性景觀設計時,“人”這個空間內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被狹義地解釋為在校學生和教職員工,而此類景觀所服務的空間也被框定為是特定的環境,即高校校園。鑒于此,參與性校園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可被分為教育環境以及人的需求特征這兩大類因素。

一、影響校園參與性景觀設計的因素

(一)教育環境因素

高等學府教育體制伴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地變化完善。在推進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時,傳統大學的教育理念也隨之發生改變。在教育理念上,由最初的只針對在校學生完全封閉式的教育轉變為現在對社會開放式的教育;同時,在教學方式上,也從傳統意義上的由老師單方面向學生灌輸知識轉變成學生、教育者、社會的網絡式交互傳輸。

這些教育理念的改變,很大程度上讓校園空間環境對于學生的影響成為了高校教育在課堂之外的延續。大學校園景觀空間的設計以及規劃也因為這一改變有了新的設計理念和思路。現代的大學校園,所強調的是校園環境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更加重視為在校師生提供可以隨意交流的空間,著重體現校園的文化品位和學術氛圍,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

政府對于教育制度的調整、高校對于其教育理念的改變,無一不關系著校園的變化。最初,大學校園對于學生來講,僅僅是學習知識、提供生活必要空間的環境。而現在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趨向于全面型人才,因此,大學對于學生的教育,也不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而是延伸到對生活技能、交流技巧等方面的培養,這也造就了校方必須重新審視校園景觀的可參與性。有了參與,才能交流;重視溝通,才能教學相長。

大學的辦學理念和特色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量部分,時刻影響著校園參與性景觀設計。一個學校的特色可以說是其校園景觀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地域特征、歷史文化、辦學精神、專業特色等學校的內涵特點都可以通過校園景觀來進行表達。這樣的校園景觀環境不僅可以使在校師生對文化和科學產生共鳴,同時也可以使他們對其校園的歷史和治學理念產生自豪感。

(二)人的需求特征因素

在研究人的需求特征對參與性校園景觀的影響時,綜合各方面考慮,將人的影響因素分為基于人的行為需求因素以及基于人的心理需求因素兩方面。

1.基于人的行為需求因素

絕大部分學生的活動空間主要是教室、食堂、宿舍等地點。在這當中適當增加一些景觀節點,其利用率和被關注度自然就會上升。試想在相對單調的校園道路旁,出現些花廊或亭園,或多或少都會讓往來于此的學生駐足停留,同時也為需要交談空間的人提供了場所,社會活動發生的概率自然上升,從而也加大了景觀的參與性。

而同一空間面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時,所要求具備的特征也是不同的。以休息和交流空間為例,相對于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選擇短暫休息場所時,更傾向于較為安靜的地方,便于思考;教師則需要在課與課之間的空隙進行短暫且不擾的休息。交流空間也如是,有些學生需要進行大型、集體性的交流,例如“英語角”活動,這就要求空間上必須足夠開闊;但是有些需要跟朋友進行密切交流的學生,則希望得到相對私密性強的交流空間。

約翰·O·西蒙茲曾在其所撰寫的《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一書中提到“人們規劃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內容,人們規劃的是體驗。根據這一原則,最好的社區是給它的居民提供最佳的生活體驗”。良好的校園景觀空間不同于其他城市景觀,其主要的服務對象為在校師生,主要空間功能也是為他們提供一個便于學習以及相互交流的場所。因此,在針對校園景觀的設計手法和理念上,應當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尊重個體需求,設計創造良好的參與性景觀空間,將逐漸成為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的重要考量因素。

2.基于人的心理需求因素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面臨著從青年時期到成年時期的過渡。隨著文化層次的不斷提高以及生活空間的逐步擴大,大學生的四維空間延展范圍加大,使得其在情感和內心體驗上更加深刻、豐富、敏感、細膩。

目前,在校大學生中多數是獨生子女,一直成長在父母、老師的羽翼下,導致其并沒有經受過很多的困難和挫折,正是因為這樣,造就了其好強但又脆弱的性格。這些學生由于從小沒有集體生活環境的歷練,使得其個體意識強、缺乏合作觀念。與此同時,來自各方面的挫敗感會使學生心理上出現自閉和偏執的狀況,但是,又由于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排解,因此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大學這樣一個獲取知識的殿堂,對學生的自制力有著很高的要求。對于一貫依賴父母的學生而言,如何盡快融入獨立的校園生活以及培養自身為人處事的能力,成為他們步入大學后需要學習的第一課。初入大學校園的莘莘學子對未來充滿美好期望,但在學習生活中所要面對的各種問題也讓其感到迷茫。大學生期望著周圍的校園環境可以為其提供幫助,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其行為兼具了獨立性和集體性。因此,參與性校園景觀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考慮到學生個人和集體行為,力求兼顧。 (轉第頁)(接第頁)

二、設計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點,而這些特點來源于對學校的歷史、文化、辦學理念、培養專業方向以及大學校園所在地區的環境、氣候、地形地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發掘和考慮。從學校特色出發,進行全局性的設計,并不是人為臆造或空想出來的,而是要求對校園的各個工作職能、生活功能等進行歸納、總結以及綜合分析,深入、細致地研究其人文、歷史和自然條件,結合實際的大學校園活動,做出能與之緊密交融的景觀設計。

(二)舒適性原則

從人的角度研究高校校園的參與性景觀設計的舒適性。舒適性原則主要體現在人對于景觀環境的切身體驗和視覺感受上。事實上,校園景觀的舒適性不僅體現在安靜的環境、干凈的校園、充滿生機的植物、安全的生活空間等這些表面的視覺形式上,而且應當注重使學生在各個功能的景觀空間和建筑的協調關系中,體驗其內在的精神和情感。

校內空間中的各個建筑的功能和表現形式也是影響景觀舒適性的一大因素。建筑的體量大小、尺度、細節設計、質感以及色彩等都對景觀舒適性有影響。同時,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體現的外在形式也有所不同,單體與群體之分、個體建筑的單層或多層之分,無一不產生著影響。擁有各種不同屬性的建筑,如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宿舍樓等,這些對于以建筑為主體的校園景觀空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協調、統一各個建筑與景觀之間的關系成為首要考慮的因素。

(三)人文原則

校園的參與性景觀本身反映了校園環境所處地區的地域特點、歷史文化和審美內涵。離開了文化與美學去談景觀,無論從哪個角度都降低了設計的品位和格調。優美的景觀環境與濃郁的地域文化、地方美學應該有機統一,并且和諧共生。每個校園都有自身的歷史和文化,這使校園環境更加豐富,在設計時加入文化要素,以此來構成校園參與性景觀,并不是毫無意義的,這使得校園參與性景觀更加具有光彩,讓那些無形的文化更趨向于清晰,而不是逐漸萎縮從而導致消失。人們應當重視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的人文原則,從精神文化的層面去把握景觀所具有的內涵。

結語

作為校園文化傳承的載體,景觀在校園建設中是校園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大學校園的花草樹木到校內各類公共設施、從校內師生的言談舉止到其行為活動,這些都構成了高校校園所特有的景觀。學生步入大學校園,除了進行必要的專業知識、相關技能的學習外,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掌握更多的社會技能也是這些青年學子的必修課。創造更多、更大、更有利于交流的參與性景觀空間,也成為幫助學生順利地從單純的學生身份向社會人進行轉變的一個重要的環境和不可或缺的途徑。

參考文獻:

[1]余菲菲.當代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9.

第5篇

關鍵詞:大學;園林景觀營造;地域特色

中圖分類號:TU244.3;TU984.182;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06-1174-04

Research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or the University Based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Center Square of South Campus in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 Xue,GE Pei-lin,DUAN Yuan-gu

(College of Forest,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Be aimed at university's characteristic, the meaning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nowaday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expressing ways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ake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 campus square of the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ample, the phenomenon that different style of the university had their own way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as found, and the method of express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he college was being finding.

Key words: univers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大學已經成為重要的思想、文化、教育高地,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設施,它是國民接受高等教育和從事學術研究的場所,其主題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體[1]。而大學校園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師生使用最為頻繁的空間場所,富有地域特色的大學校園景觀建設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舒適的工作與學習環境,還應當成為一個地區、一座城市、一所學校展示特色與文化內涵的窗口[2,3]。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到來,中國的景觀設計正處在本土化與國際化互相碰撞的矛盾之中,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審美觀念不斷地受到以歐美為主導的所謂“強勢”文化的沖擊[4]。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區別于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文化,這種具有自己獨特民族個性的文化就是人們經常提到的傳統文化[5]。然而這些沖擊,一方面給景觀設計發展賦予了新的內容和啟示;另一方面也使一些缺乏內在活力的地域特征在景觀設計和營造中喪失了自我的創造力與競爭力,越來越多的表現出同一化的趨勢,最終導致城市景觀、校園景觀個性的喪失。約瑟普?路易斯?塞特曾經說過“大學校園就是城市設計的實驗室”[6],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校園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發展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學校園與城市兩者面臨著同樣的挑戰與機遇。因此該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中心廣場為例,闡明地域特色在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意義,并提供具體的操作案例。

1 地域特色的相關涵義

所謂地域特色是指一個地區自然環境與歷史文脈的綜合,包括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和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7]。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的差異造就了多樣化的地域特色,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特征為景觀營造提供了豐富的構件與靈感。地域特色以地理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可具體的分為地域自然特征和地域人文特征兩部分。

1.1 地域自然特征

1.1.1 氣候條件 氣候條件是決定和影響園林景觀設計風格與特色的最基本因素。氣候的差異是形成各地地域間差別的重要原因,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氣候特征對于景觀文化的發展有著本質的影響。

1.1.2 地形地貌 中國古代造園專著《園冶》中提出的一條造園理論為“相地合宜,構圖得體”[8],并論述了不同類型的地形造園手法,強調在創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觀時,應詳細考察原場地的地形地貌,景觀要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使其自然地融入環境之中。

1.1.3 植物要素 植物是園林景觀營造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在不同地區的氣候、地形等條件下生長著具有差異性的植物種類和群落,構成了典型的植物景觀特色。

1.2 地域人文特征

地域人文特征簡單來說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腦力和體力勞動創造的并不斷得以積淀、發展和升華的物質與精神的全部成果與成就[9]。

1.2.1 傳統文化 地域傳統文化是一個地域的人民在長期的生活、生產、交流、傳承以及與自身相異的力量抗爭的歷史過程的積淀,也是一個地域及民族在行為習俗和價值觀念上賴以相互信賴的基礎[10],它們又是地域文化面對外域文化與其進行交流的基礎和進行沖突或競爭的依托[11]。

1.2.2 民俗生活 一個地區的歷史演變因其獨特的地域自然、文化特征而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相對于一些物質性的文化遺產比如古建筑、文物等來說,根植于群眾生活中的一些民俗文化也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10]。應重點對地域民俗生活的一些要素進行挖掘,通過恰當的方式轉化為景觀符號,在園林景觀營造時進行有效的表達。

2 大學校園景觀營造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2.1 大學校園景觀營造存在的問題

2.1.1 景觀重復 在快速發展的校園建設中,越來越多的大學景觀建設單純追求“現代化”風格,幾乎所有的大學校園在營造景觀時都在模式化地鋪廣場、建花壇、立雕塑,這種嚴重重復的景觀素材、單調堆砌而成的景觀營造方式,使得校園景觀嚴重同質化,出現了“千校一面”的現象。

2.1.2 忽略地域特色 任何地區的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城市特色,這些特色可能來源于氣候、地理位置的不同導致的自然環境差異、本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或者來源于當地人獨特的民俗生活習慣,以及城市的產業經濟發展特征。然而在現有的景觀建設中,許多大學校園景觀往往拋棄了所在地區和城市的地域特色這一設計要素。譬如,有些北方地區的學校盲目營造“南國風情”景觀,干旱地區的學校營造“江南風光”的景觀,等等。

2.1.3 忽略學校特色 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學校歷史、辦學特色以及獨特的文化氛圍,但是在大學校園園林建設同質化的潮流下,許多大學在景觀建設中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這種模式化和一味模仿式的景觀建設發展導致一些辦學特色鮮明的學校也陷入了同質化的景觀建設大潮中。譬如許多歷史積淀厚重的學校,其景觀建設也走“歐洲風格”、“現代風范”的路子。即使是農業類、藝術類、外語類等專業性很強的院校,其景觀營造也無明顯的區分。

2.2 大學校園地域性特色的營造方法

不同的校園,其戶外空間的景觀營造也應有所差異,在設計上應當充分體現每座校園的地域性特點這個設計要素,通過對不同地區校園所具有的地域自然條件和地域文化等加以分析,使校園的景觀具有個性,給來訪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本校的師生獲得歸屬感。例如將當地的鄉土植物結合到大學校園的景觀設計之中,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校園外部環境。具有獨特的景觀風貌和蘊含文化意義的校園代表著學校的風格以及形象,在考慮校園景觀觀賞性的同時,還應結合當地的文化傳統、學校歷史、辦學特色等因素,將這些因素融合到校園的景觀建設中去,創造具有觀賞性和精神感受雙重作用的校園景觀,提升學校景觀質量和師生精神生活品位。將園林景觀、綠地、雕塑、小品等各設計要素結合在一起,讓師生在整個校園空間中感受到自然、優美的人文環境。

3 案例分析――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中心廣場為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地處中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楊凌,其代表人物為距今四千多年以前堯舜時期的一位特殊人物――后稷,他“樹藝五谷、教民稼穡”,教人們耕種糧食作物,研究農事和農耕技術;在他的帶領下,黃河流域的人們較早地學會了耕種土地[12]。1934年愛國人士于佑任先生和楊虎城將軍在楊凌成立了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此成立了以農業高新技術為主的楊凌高新農業技術產業示范區;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同處楊凌的2所農林類大學和5所農林水利類研究所等七個科教單位合并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過多年的建設,楊凌已成為馳名中外的農業科教城,被稱為“農業硅谷”。學校在發展壯大中始終緊扣“三農”發展的主題,堅持走以農為特色、農林水等多學科綜合發展的綜合類重點大學發展道路。因此,探尋具有楊凌地域特色的校園景觀營造手法,是研究的中心所在。

3.1 提取設計要素,尋找設計特點

楊凌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又是以農、林、水為辦學特色的綜合類大學。結合楊凌的地域特點和學校的辦學特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園景觀建設中地域特點與學校特色的最佳契合點就是農耕文化與農業文明。因此,營造農耕背景下的自然田園風光是校園景觀營造的出發點。

3.2 各景觀要素設計特點的體現

3.2.1 整體布局 南校區中心廣場屬于校前區部分,校前區是校園與城市的過渡空間,使“人們通過大門時完成從內到外的空間和心理、行為上的過渡”[13]。校門與校前區是聯系校園內部教育區和城市的空間紐帶,是師生使用最為頻繁的空間場所,也是給校園外的來往者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所以,校門與校前區環境設計應在完成基本功能、維護校園安全、疏導人流車流的基礎上,創造標志性的校門和校前區環境,體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精神面貌和農林類大學的內涵。因此,校前廣場總體布局為規則對稱式,以校門、田字格小廣場中心主題雕塑以及建筑物中間連成中軸線,總體包括4個區域,分別是入口正對的植物模紋塊區域、兩側的水池和噴泉、喬灌草植物群落、軸線頂端的中心廣場(圖1)。第一部分表現的主題為“農”,由45個(5×9)個植物模紋規則式排列組成“田”字形方陣。寓意大地上一塊塊整齊的農田(圖2)。“水”的主題由“田”字形方陣兩側的水池及噴泉表現,潺潺流水匯集于此,如同自然溪澗歸于大海。“林”的主題由水池外側的喬木、灌木、草坪草等植物群落體現,喬灌草混合搭配,營造出自然式的群落。位于景觀軸線末端的下沉式小廣場的主題雕塑為綠色的鐮刀造型,體現主題為希望的田野。

3.2.2 園林空間 中心區景觀設計整體是一個兩邊高中間低的“U”字形空間,使得整個區域緊湊而有立體感;兩側的最高點是高大喬木組成的林帶,中間為低矮模紋塊。來往者進入空間后視線聚攏,得到一個整體的視覺效果;位于兩邊的水池仿自然溪澗匯集一處,兩側植物生機勃勃,一派欣欣向榮的農業發展態勢,契合了農科城的地域文化特點和學校的學科特色。

3.2.3 園林建筑 整個區域色調為紅色與綠色,“紅樓”是位于軸線主軸線末端與校門口學校名稱石刻遙相呼應的主建筑,楊凌的城市整體色調偏灰色,主建筑“紅樓”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最先進入人們視野的建筑,采用與城市色調對比明顯的紅色,既是一片醒目的建筑群,又能凸顯大學校園積極向上的風范,并與位于其正前方的綠色雕塑形成強烈的反差。

3.2.4 植物配置 園林景觀的色彩主要來源于植物。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人類生存的每一個空間都充滿著絢麗的色彩,色彩既可以裝點生活、美化環境,給人一種視覺美的享受;也是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的一種體現。因此,作為環境藝術的園林設計強化色彩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14]。在廣場植物選擇上,以鄉土植物為主。當確定了植物景觀的主色調之后,就要注重選擇不同類型的植物進行搭配。設計上把整個景觀區域以雪松[Cedrus deodara(Roxb.)Loud.]、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等暗綠色常綠喬木為背景,配以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連翹[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等花灌木為輔,使一年四季的景致各有不同,營造出一種“自然情趣”;中間部分以低矮的地被灌木鋪地柏[Sabina procumbens(Endl.)Iwata et Kusaka]組成模紋塊。植物配置上采用規則式和自然式相結合的方法,高大喬木、小喬木和低矮灌木巧妙配置,構建穩定而富有層次的人工群落,于規整中不失自然雅趣。學校大門是一個學校的門面,正門突出學校的莊嚴肅穆與農業類院校的自然風格,把學術活動的嚴謹與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青年學生的朝氣蓬勃結合在一起。在空間上,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層次分明,景觀立體;在時間上,充分利用植物色彩豐富的季相變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以植物種類的豐富多樣和季節變化來營造自然、清新、和諧的校園風光。

3.2.5 景觀小品 楊凌的農耕文明歷史悠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辦學特色是農業類大學,為了凸顯這一特色,雕塑小品的設計以契合楊凌農耕文明發源地的地域特色和學校農科類的辦學特色為出發點,積極延續楊凌的農耕文化歷史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園林小品的設計與周圍建筑、廣場、綠色植物等營造出來的大環境和整體氛圍風格相互協調、自然滲入與融合,從而營造出學校風格突出、環境美化、生態與人文一體、富有藝術性、彰顯地域性、凸顯人文性的高質量大學校園景觀雕塑小品。中心廣場小品的設計緊扣校園景觀設計的主題。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希望的田野”主題雕塑、校門口兩旁的浮雕(圖3)、題有學校名稱與簡介的石刻、兩邊林地里的石質雕塑。校門口兩旁的浮雕以土紅色的蘑菇石為背景,刻以古銅綠色的人物、勞動用具以及不同時代的勞動人民形象,講述著中華農耕文明的發展歷程;南面的浮雕講述了古老的農耕時代人們勞作的情形;北面的浮雕展示了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古今結合,體現了楊凌作為農耕文明起源地的地域特色,以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積極探索促進農業發展的新途徑、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的農林類院校特征。校門口石刻是一塊造型古樸的土紅色蘑菇毛石塊,在綠色植物的映襯下主題突出。南北兩塊立意為“林”的綠地里各有一組雕塑,北面的毛石堆雕塑的造型與與質感代表了原始時期石器時代古老的農耕文化,南面的打磨石材(圖4)與毛石雕塑相比有明顯的人工痕跡,象征著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農業也在科學和技術的推動下取得了迅猛發展。南北兩組雕塑與校門口兩組浮雕相互呼應,一組體現古老的農耕文化,一組是現代農業文明。浮雕與雕塑通過自身的材質、造型訴說著農業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的不斷探索也在一步步向前發展。主題雕塑名為“希望的田野”,為綠色的鐮刀造型,它位于正對入口的主建筑正前方,景觀軸線的末端,是整個廣場的焦點。紅色的主建筑樓作為它的背景,綠色的鐮刀造型雕塑坐落在下沉式噴泉廣場上,底座為土紅色毛石。雕塑象征著無數勞動者在廣袤的大地上揮動著鐮刀收獲著汗水澆灌下的希望,也寓意著學生經過在學校里的刻苦學習收獲自己的學習成果、老師們在付出辛勤勞動為社會培養人才后得到桃李滿天下的收獲。

4 小結

本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中心廣場為例,表述了大學校園在進行景觀營造時應充分將所在地區的地域特色和學校的辦學特色巧妙結合的設計理念,將這個理念作為設計要點貫穿于景觀要素中,從而營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景觀作品,并為今后大學校園景觀營造體現個性和特色提供了一個范例。

參考文獻:

[1] 卓得熊. 高校校園規劃之我見[J].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3,

1(4):73-76.

[2] 蘇曉毅,張 云,宋鈺紅,等. 西南交通大學郫縣新校區景觀環境的設計[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2):26-31.

[3] 高 峻,吳雅萍. 合宜的人文尺度――大學校園規劃設計談[J]. 華中建筑,2003,21(6):50-53.

[4] 竇建奇,王 楊. 現代教育理念下對大學校園空間形態的探索研究――東北大學副城新校區規劃設計國際投標優勝方案[J]. 華中建筑, 2005,23(3):48-50.

[5] 曾華浩. 地域特色景觀設計探析[J]. 防護林科技,2007(6):75-76.

[6] (西)亞美?夫里瑟. 約瑟普?路易斯?塞特:西班牙建筑大師[M].付 超,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7] 蘇文松. 植物園規劃設計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 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O08.

[8] (明)計 成. 園冶[M]. 胡天壽,譯.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9] 趙 鋼. 地域文化回歸與地域建筑特色的再創造[J]. 華中建筑,2001,19(2):12-13.

[10] 盧 峰,張曉峰. 當代中國建筑創作的地域性研究[J]. 城市建筑,2007(6):13-14.

[11] 張 彤. 整體地區建筑[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12] 段淵古,趙 菲. 農耕文化主題公園設計理論與方法――以楊凌后稷教稼園設計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543, 546.

第6篇

關鍵詞:生態校園、景觀化、以人為本、綠色自然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第一章 生態校園的概念

校園本身是最基本的環境單元,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是半人工生態系統—由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造生態系統共同組成。廣義定義是“生態校園就是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及運行的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系統”。

第二章 大學校園景觀環境設計的新觀念

2.1科學與人文并重

大學校園的環境精神的融入都至關重要。其中,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是首先要考慮的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人文精神可以折射出學校特色,科學精神可以顯示出學校實力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輔相成、互為融合,共同構建現代大學精神這正是校園環境的精妙所在。

2.2物質與情感并重

好的校園環境,就是創造一種既能滿足大學生的基本需要,又能激發精神增長的校園學習環境人創造環境,環境反過來也影響人任何場所的感染力都在于特征的刻畫,,其實就是通過各種因素(功能、距離、尺度、性質、環境等等)組成的關系,各種環境(自然、人工)所強調的氣氛,以及各種形體所塑造的個性,引起人們對其文化使命的聯想;打造具有濃厚人情味,多元而不單一的好的校園環境。

2.3生態與環境并重

為了適應教育改革,在校園景觀環境中體現生態與環境的新觀念,體現大學校園應注重考慮以下方面:

1)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創建催人奮進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氣息。

2)全面規劃,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營造校園景觀環境。

3)效益優先,資源共享,新老校區協調發展。

4)空間可持續發展,為將來留有余地。

5)結合自然條件,創造良好生態景觀環境。

2.4順應時代呼喚,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大學校園規劃設計與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密不可分當今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一種全面開放、教學互動的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獨立思考與動手能力,與人溝通的社交能力因而,校園環境應體現這種開放、自由、人文的“場所精神”,它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所謂空間關系、功能、結構組織的層面上,也不應到處都充滿讓人有相同體驗的秩序,應在開放。

第三章 生態校園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生態與環境并重是當前形勢下我們都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為了適應教育改革,在校園景觀環境中體現生態與環境的新觀念,體現大學校園應注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3.1符合心理需求的設計

要建出大學生能夠接受的環境。現代大學生對文化景觀環境要求具有知識性、和諧性、對比性等一般審美范疇外,還要求有新奇性、豐富性和多樣性。他們追求開闊視野、思想深化的東西,不能隨便做個塑像就算環境建設,要使塑像與大學校園的氛圍相適合,大小比例體現美感,并與周圍環境相適應。

3.2節省高效的校園建設

要因財而建,量力而行,要根據學校的財力、物力來建設,不能因為追求美觀而擠占教學、科研上的資金。有些大學為了追求新、大、特等要求,在校園內建設大廣場,雖然環境景色壯麗,給人以沖擊力,但壯麗的背后往往是造成了投資較大、維護成本過高的后果。校園是學習的地方,應注重濃厚學習氛圍的營造。

3.3特色的校園景觀

校園是教學和生活兼顧的場所,從功能上講,這里是一個文化交流和學習的場所,依托校園自然及人文環境,充分利用現狀,以植物造景為主,提高綠地率和功能作用,在豐富校園季相景觀和總體景觀的同時,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休閉環境。景觀力求做到造型新穎活潑,為環境增色。

3.4生態環境的感染力

注重立意,突出環境感染力“有意無景,形同說教;有景無意,格調不高”,對于校園環境來說,寓教于景、環境育人顯得更為重要。中國古典園林非常講究意境美,現代社會也公認園林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校園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場所精神,而景觀元素正是表達這種積極向上、富有朝氣和帶有啟示性環境氛圍的素材,創造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環境是校園休閑綠地設計的目標。設計時應從構思立意入手,創造能夠產生積極作用的環境氛圍,使廣大師生從環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啟迪,從而激發立志成才的信心和決心。

3.5綠色自然的主題

以綠為主,突出景觀美,校園環境應當是滿目蒼翠、鮮花盛開,以宜人的景觀來消除師生們的各種壓力。創造宜人的室外學習環境離不開綠化,尤其是合理的配置,但要強調的是,校園休閑綠地在以綠為主的基礎上還應注重體現藝術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更進一步講,在綠化配置上還應考慮能夠體現四季常青的校園精神。

第四章 生態化校園的規劃原則

4.1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校園綠化是建設生態校園最傳統的方式。它能使人從繁重的學業中暫時釋放出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校園綠化首先是要為人服務,讓人在繁雜的學習間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觀環境,身心得到休養;能過利用現狀地形、配植色塊及色葉植物,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和環境效果,營造人性化的空間,體現“以人為本”的景觀設計思想。

4.2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原則

植物是生命體,每種植物都是進化的結果,它在長期的系統發育中形成了適應各自環境的特性,這種特性是很難改變的。我們應尊重客觀規律,在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下,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競爭,避免種植不適應本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植物應以本地樹種為主,適當選用經過多年引種和馴化的外來植物品種。

4.3統一規劃,合理安排原則

統一規劃校園內綠地,每一個綠化區域,都是整個校園內綠化計劃的一個部分,營造生態風景時要根據校園總體綠化的具體情況來安排布局。

4.4滲透文化,追求藝術

水域孕育環境和文化,成為園林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環境因水而發展,商貿因水而繁榮,建筑因水而靈秀,園林因水而曠幽。因此我們可以借用中國古典山水畫的特色,在設計時追求意境,講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觀的開發。

第五章 結束語

大學校園生態設計是當前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的一個新課題,要在不斷探索中進行建設,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宜人的學習生活環境,使他們在這里學習的更加舒適、愉快,從而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雖然生態校園的建設還沒在各個學校實行,但已經有比較好的例子,我們還要更努力,總結經驗,擯棄不足,抓好生態校園的規劃。

參考文獻:

[1]黃世孟,臺灣大學校園規劃之經驗與策略[J]城市規劃2002

[2]費曦強,高冀生,中國高校校園規劃新特征[J]城市規劃2002

第7篇

關鍵詞:校園景觀設計;環境心理學;校園意象;公共空間

在新時代下,如何設計出符合我國國情、符合高校文化特色、符合當下人們的理念和習慣的校園景觀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校園景觀設計的要求不斷提高,設計師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用科學的方法對大學校園環境進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環境心理學主要從人的心理出發,從人的角度探討人們喜歡什么樣的環境,以便設計出適合教學、休憩的校園景觀。

1基本概念

1.1環境心理學的內涵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旨在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即用心理學方法分析人類活動與社會環境,特別是與物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就現代校園景觀設計而言,研究環境心理學有利于了解人對環境的心理判斷,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把握校園空間的意象,塑造舒適、真實、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多層次戶外空間,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1.2環境心理學的相關概念

在景觀設計中,往往存在這樣一種思維——景觀與人之間的聯系比景觀本身更重要。那么,人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校園環境?未來的校園環境應該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未來校園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以下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如何設計出令人滿意的校園景觀。

1.2.1公共性

在景觀設計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公共空間。人不僅需要私密空間,還需要開闊而且自由的公共活動、交流空間。景觀的公共性要求部分區域具備特定的功能,比如觀賞、休憩。同時,大的空間可以促使人們聚集和交往,使人與人之間更好地交流。

1.2.2私密性

私密性是景觀設計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理解為個人對空間可接近程度的選擇性控制。在景觀設計中,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是相對的,私密空間是控制信息交流且比較隱蔽的一種空間。

1.2.3領域性

領域性是指個人或群體為滿足某種行為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占用的空間,它的劃分有不同的尺度。領域的作用為增強人的認同感和安全感。領域的建立可以增進人們對環境的控制感。

1.2.4宜人性

一種不好看、不吸引人的空間設計,一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的設計。景觀設計必須是使人愉悅的,能讓人感受到美好,必須滿足人們對審美的需求,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這樣的景觀設計不僅能使人賞心悅目,還能陶冶人的情操。

2環境心理學在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現代的大學校園不僅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場所,還是一個吸引人才的場所。好的校園景觀環境能帶給教師和學生不一樣的思維和啟迪。總之,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從而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美好愿景。

2.1創造豐富的校園意象

說到可意象的校園環境,不妨設想一下,當別人問起你喜歡的校園景觀的樣子時,你會如何回答他。你先回憶起的是校園的某一個角落,還是一個大的場景?環境心理學家認為,人能夠識別記憶中重現空間環境的形象,可意象環境空間的塑造往往依據的是環境心理學。在創建一所大學的前期規劃中,一定會對這所大學的校園景觀有一個大致的規劃,比如是選擇“生態式”的校園景觀,還是“園林式”的;是選擇“傳統式”的,還是“現代式”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也是在塑造一種學校意象。意象不僅體現在整個校園景觀設計中,還體現在局部。

2.2明確校園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創造豐富的校園意象外,校園景觀設計還應該考慮校園使用者的需求。弄清誰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他們的需求,并研究他們在環境中的活動,以及與人和環境之間的聯系。校園景觀設計主要是設計教師和學生工作、學習、生活的場所,那么我們應該依據大學校園的基本行為來劃分區域。大學校園的基本行為大致有以下四種:①休憩。在一所高校中,休憩的空間是必不可少的。學校是學生和教師在學習、工作之后放松的地方,是使人感覺安全、舒適、身心愉悅的地方。人對休憩空間的依賴性是很大的。②交流。交流空間是人們通過周邊環境與他人交流的區域。現代的校園更加注重交流感,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知識的碰撞起到了促進作用。現代校園更強調交流的隨意性和偶然性。③功能使用。功能使用是指設定的某一個區域必須具備一些實用的功能,比如學生運動、學術、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的發展,功能使用將演變得更簡潔、更智能。④個性培養。個性培養需要一個獨立的空間。大學校園是一個多元化的空間,因此要提供一系列從公共過渡到私密的空間。校園景觀設計是一個創造空間的過程,反過來,空間也在改造著人的心理。設計要從人的心理出發,創造出實用、景色宜人、可持續的空間。一個成功的景觀設計不僅要外觀好看,同時還要富有文化內涵。此外,要重視人的行為因素,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3結束語

研究環境心理學能夠通過分析人的心理明確人的需求,設計出真正能被人認可并且使人感到舒服、愉悅的景觀。創造一種優秀的校園景觀設計的意義是深遠的。優美的環境能夠塑造人的性格,環境與人的相互聯系比環境本身更為重要。不同的環境能形成人的某種直覺,經過反復作用于人心,演變成一種思維定勢,從而塑造個人品質和性格。因此,環境心理學對校園景觀設計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

參考文獻

[1]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薛健.景觀與環境設計叢書:創意空間[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第8篇

【關鍵詞】大學校園;戶外空間

1. 導語

生活水品及教育水平要和世界接軌,舊式的學校生態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在這樣的矛盾推動下,大學校園的設計需要有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大學校園戶外空間的設計。大學校園的戶外設計除了要體現校方的教學理念之外,還要滿足以師生為本,需要具備濃厚的文化氣息和學習氛圍,形成學校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與之相呼應的環境小品等。下面就大學校園的戶外空間設計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2. 大學校園的戶外空間及文化屬性

大學校園戶外空間具備著文化空間的特點,它應該體現著該地域的特有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包括新文化的誕生和對原生態文化的吸收保留兩個方面。

文華學院是早年以華科分校的名譽成立的新校區,后來于2012年獨立出來。文華學院地勢比較復雜,地勢高低起伏差異大,形成了獨特的山坡和洼地。文華學院就在原有的基礎上,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在現在的校門(非正在建設的大門)入口處,自然地形成了明、鏡兩個湖,文華的建筑物順著山勢分布,地勢高的地方(除了圖書館那塊基地土質較差以外)也沒有很大的變動,使得原生態得到了保留和利用。

但是就植被而言,文華學院有幾處地方的植被已經完全是脫離了原來的模樣了,比如進校門就能看見的大轉盤和情人坡,原生態植物已經被鏟平,取而代之的是移植上去的草坪。如果跟華科比起來,就使文華學院顯得更嫩了。所以,大學校園前期的規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場地規劃,場地要素的去留,如山坡,洼地,水系,植物,構筑物等,都需要進行縝密的分析,該去該留,都是需要深刻的探討。

建筑和環境小品的設計無疑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文華學院的建筑小品還很少,目前只有新圖書館門前的兩個雕像。景觀小品雖多,用景觀小品來傳達一種精神,一種理念的也還沒有。建筑小品和環境小品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是它們也更加容易地體現出一個學校、一個地區的特色和氛圍。

3大學校園該以師生為本進行設計

(1) 景觀實用性

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應當以師生為本,以人本身的實際需要來進行景觀設計。文華學院作為一個新興起的學院,同樣存在這個問題,首當其沖的是明、鏡湖的設計,明、鏡湖依照地形被保留下來固然是好,但是由于湖邊的設計不夠合理而導致很少有師生到湖邊觀賞、小憩。我分析了其中的幾點原因,第一是明鏡湖的水質來源不合理。明、鏡湖的水體來源是一些生活用水,水體污染比較嚴重,在富營養化水體中,特別是在夏天,由于有了充足的養料保證,藻類等浮游植物一有適宜條件即瘋狂繁殖。此時魚類等生物的消費能力趕不上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又阻止了大氣中的氧氣溶入深層水里面,與此同時大量死亡的水體生物在分解時卻要消耗水中的溶氧,這樣水中的溶氧就會急劇減少導致水中的魚類等動物大量窒息死亡。此外由于死亡生物分解時會放出各種惡臭的氣體,就使得師生們不但不停留歇息,反而都是捂住鼻子匆匆走過。所以建議生活用水最好能通過水體處理好了之后再匯入湖里進行利用。第二是明、鏡湖的湖岸線設計不夠合理,目前明、鏡湖的湖岸線是比較規矩的形狀,岸邊雖然增加了些欄桿和少數座椅,但是由于湖面規矩,湖面的景色也是一目了然,基本沒有遮擋物,加上把明、鏡湖隔開的是現在的入校主干道,人流量巨大,在“眾目睽睽”之下自然就很少人停留休息了。第三是岸邊的高差沒有處理好,明湖岸邊道路比較平,這與六棟寢室樓旁邊的道路產生了很大的高差。這樣的直接后果首次是上、下湖邊都比較艱難,有很多的臺階。其次是靠六棟寢室樓的岸邊形成了一堵很大的高墻,高墻離湖邊只有很短的岸邊距離,這就使游人有一種壓迫感,而不愿停留于此。以上三個觀點表明了明、鏡湖的景觀實用性不是很強的緣由。

文華學院除了明、鏡湖,還有很多地方的景觀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比如大轉盤的草坪,總是會被來往于行政樓的各類人走出一條很難看的小道;鏡湖邊上的樹林依然缺少人氣;1、5、6棟寢室樓的后面空地還沒設計或者說是設計得不能讓人感到滿意,不能體現文華學院的獨特的氣息。總體來說文華學院的景觀小品還不多,也不夠體現它自己獨特性的文化氣息

(2) 道路適用性

道路,特別是校園里面的道路,不但是交通設施,同時也可以作為學習,交流和休閑的場所。對于道路的選擇和建設,應當先從它的功能上來考慮,它需要承當什么任務。比如校園的主干道、通向寢室的道路和到達上課地點的道路,這些道路需要便捷和方便,使其能最快地達到目的地;而對于一些景觀性強的道路,則是要就趣味曲折,能增加師生的停留地點和時間,從而獲得更多的交流空間。在文華學院內,目前有幾條路我是感受頗深的。一條是從五棟寢室樓到一棟寢室樓那條路,當你由五棟寢室樓(網球場旁邊)往老食堂走時就會發現,有一片小草坪被走出了一條很難看的路,借魯迅先生的一句話而言“這里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條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往來一棟的學生們由于想操近道而走出來的路,其實旁邊就有一條大道,但是他們就是不想繞那么一點遠路,就形成了這條很難看的小路。還有大轉盤的草坪上也形成了同樣的一條小路,以至于學校保起了警戒線。道路是方便人們行走的,我們姑且不說這是不是學生的素質問題,我們是不是也該反省下這些道路我們是不是都設計合理了,是不是設計到位了?道路設計的適用性,關乎到校園的美化和形象,道路的設計,也理當處理好人、車流的關系,做到步行優先、人車分流,交通便捷。除此之外,大學校園的路網規劃還需要關注大學生的行為要求和心里要求。

(3) 戶外活動空間

大學校園里面,戶外空間也是極其重要的,可以說是教室里面是老師給學生直面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戶外場所則給學生提供了實踐和感受的空間,同時戶外空間的設計更容易體現一個學校的特色個學習氛圍,更能對學生起到塑造的作用。所以在設計學校的時候應該充分得考慮師生所需要的戶外空間。師生的戶外活動行為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種:小憩、駐足、行走、體育運動。根據這四種行為,分別設計成不同的空間。體育運動就不說了,顯然是體育場承當了此功能。根據環境心理學,人們喜歡選擇在凹處和轉角或者靠近柱子等地方停留,所有在設計景觀道的時候能加入小憩設施的話,會讓步行變得更加有趣。設計的時候還該注意到一點是一般來說,七十米到一百米的距離被稱為“社會性視域”,在這段距離里面,剛好能分辨清人的身體形態,校園的戶外空間比較開闊的地區宜以這個距離來分割和組織師生的室外活動。

3. 結語

“人改造了空間,空間塑造了人”,大學校園更是要塑造人才的搖籃,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校園的戶外空間會被賦予不同的內涵。這就要求我們建筑從業者除了有足夠的熱情之外,還有更多的關注空間,關注不同人類對不同建筑的需要,憑借著自己的技能,對社會負責任。在此以金老師的一句話結尾:我們要做的是建筑,而不是單純的房子!

【參考文獻】

【1】 王建國 《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第9篇

【關鍵詞】大學校園;公共藝術;校園文化;表現形態;藝術景觀 

公共藝術是比較新的概念,通常來說,“公共藝術”這一詞匯正式出現,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在我國的使用,大約源于20世紀90年代。公共藝術從狹義上來說,包括城市公共空間內所有的景觀和相關的事件、活動。大的包括城市雕塑、壁畫、裝置、建筑的裝飾品等;小的包括路標、報欄、櫥窗、公交站牌、地鐵站牌等。公共藝術還包括環境藝術,如藝術建筑及其配飾、藝術景觀園林及其配飾等。具體有照明燈具、車站、報欄、噴水池、指示系統、地標、紀念碑等,還有行為藝術、大地藝術和觀念藝術等前衛試驗性藝術。就藝術形態而言,公共藝術的多元性表現為建筑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裝置藝術、表演藝術、行為藝術、地景藝術、影像藝術、高科技藝術等。 

公共藝術的概念:公共藝術是以人為價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間、公共環境和公共設施為對象,運用綜合的媒介形式為載體的藝術行為。公共藝術是現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態的產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種集中體現。公共藝術具有很多特點:公共性、參與性、互動性、過程性、多樣性、問題性、觀念性、地域性、強制性、通俗性、綜合性等。 

校園公共藝術是特定場所內特定公眾的公共藝術,校園這一場所的性質和以師生為主的公眾決定了校園公共藝術的精神內涵,校園公共藝術創作是對大學校園文化環境建構的深刻實踐。校園公共藝術應該同校園的建筑和環境一樣,做總體規劃,從總體上控制公共藝術的分布創作方向與建筑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各件作品之間的聯系。 

一、大學公共藝術景觀的表現形態 

從大學校園空間的劃分,可分為室外形態和室內形態,但無論是室外環境還是室內環境,不同的大學還是同一所大學的不同學院,不同地點或樓宇、地段,其環境形態都有著很大的差異。 

(一)寫實性雕塑的藝術形態 

大學公共藝術景觀寫實性雕塑的藝術形態是基于對客觀事物形體的理解和歸納,運用寫實的表現手法傳達作者所要表現的內容。寫實性雕塑注意寫實模擬,再現自然與歷史,客觀去觀察和分析自然事物,表現歷史。追求的是真實、自然、和諧的審美特征。 

大學校園都有自己的主體性、紀念性、標志性空間,以塑造和反映這所大學曾經發生過的重要歷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以此承載和傳播大學的精神,弘揚文化價值與理想信念。在這類空間中設置的公共藝術景觀,通常具有主題性、專屬性,藝術手法呈現寫實、具象、直觀等特征,如魯迅美術學院的雕塑《魯迅塑像》、中央美術學院的雕塑《徐悲鴻塑像》等。 

(二)裝飾性雕塑的藝術形態 

大學公共藝術景觀裝飾性雕塑的藝術形態,是指運用了歸納、提煉、美化、夸張、變形等裝飾手法,依托校園室內外空間環境的特定場景,以其含蓄性、標志性與恒定性、寓言性與意味性等藝術特質,從形態及構成上追求形式與神似的統一,追求強烈的造型及視覺沖擊,使師生進入這個公共藝術景觀環境中,通過對藝術造型物象的形態比例、透視關系以及空間構成張力等方面的感應,產生豐富的藝術聯想與審美愉悅。比如,華東理工大學的雕塑《化學之美》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化學世界的神奇與奧妙,傳達了科學與藝術之美。 

(三)抽象雕塑的藝術形態 

大學公共藝術景觀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雕塑。抽象雕塑的含義,不特指具體的雕塑形象,抽象雕塑對形體的要求具有美觀的特征,還要求內在的涵義,比如不銹鋼鍛造的流線形體,必須美觀、線條流暢、塊面平滑等;還有半抽象,也叫意象,它要求有一點像某一具體事物,而又簡化變形,也要表現出夸張的美感以及內在的涵義。在大學公共藝術景觀中,抽象的表現方式從自然現象、科學理性或思維靈感出發,對藝術造型加以簡約或抽象其富有表現特征的因素,形成簡單的、極其概括的審美形象:以變化的、夸張的幾何構成,抽離于自然物象的基礎,又從整體上隱喻物象的主旨與本質內涵,使藝術的意象和審美感受成為作品的核心。比如,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雕塑《面向世界·擁抱未來》以圓形噴泉為底座,中間為兩個青年學子合力托舉地球的寫意造型,輪廓勻稱流暢,姿態簡潔優雅,整體寓意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胸懷天下的世界情懷。 

(四)現代雕塑的藝術形態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藝術觀念的發展,公共藝術的創作理念、材料、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綜合集成的互動藝術形態是新材料、新觀念、新的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大學公共藝術景觀現代雕塑的藝術形態的藝術震撼力更強,對觀者的沖擊力和影響力更大。比如,上海中醫藥大學的雕塑《大地金針》,169根斜入大地的金針象征著中醫學子傳承與創新中醫藥的意志與決心。 

二、大學公共藝術景觀的分類 

隨著社會的前進步伐、公共藝術形式語言的不斷豐富和大學教育的發展,以及大學校園空間的不斷拓展,師生對校園環境的審美訴求不斷提高,公共藝術景觀的表現形式、內容題材、藝術品質也得到不斷充實和發展。注重大學文化理念與校園生態相結合、現代科技手段與多元藝術表現相結合、藝術審美性與文化傳播功能相結合等綜合性公共藝術特征。 

(一)主題性紀念雕塑建設與周圍的環境結合,成為學校的標志性景觀,體現校園的文化精神。 

(二)校園公共設施 

每一所大學校園都需要一定空間設施及標志性、表現性、功能性景觀,這些設施或標志通常起到顯示校園區域和功能的特征,傳達區域或環境信息的作用,但同時它們又具有公共藝術的審美設計及視覺傳達內涵,既是標志性概括,又是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藝術設計品。如校園里的導視圖,能夠讓每一個來到校園的人通過導視圖找到所要去的地點,以避免人的陌生感。 

(三)主題性壁畫 

在大學公共藝術中,主題壁畫依附于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學術交流場所等公共空間,是常見的公共藝術表現方式,壁畫題材豐富,表現手法多樣,通常采用鑄銅、鍛銅、不銹鋼、石材、木材、陶瓷、玻璃、丙烯、油漆、纖維等,使得校園壁畫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給人帶來美好藝術享受,也使得整個校園建筑充滿了大學文化內涵與審美趣味。 

(四)裝置景觀 

當代藝術觀念和科技的創新及運用,為大學公共藝術的創作形式語言及途徑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上支持。很多大學采用新的藝術觀念與技術,與自身的文化傳統與辦學理念相結合,在大學校園設置了一些具有典型文化意義的景觀裝置,形成了校園空間的焦點,推動了大學公共藝術的發展。 

隨著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逐步深化、多元與開放,人們對大學校園公共藝術的認識進一步加深。 

第10篇

所謂連接理論是研究城市形體元素之間聯系規律的理論,其核心內容是組織城市各行為場所相互聯系的線路。這一理論認為聯系是城市空間的最重要特征。便捷的空間聯系可以促進城市的繁榮。在城市空間的組織中,優先考慮的應是交通系統,而不是空間的形式。所謂場所理論是研究城市形體環境的社會文化內涵和人性特征的理論。是把對人的需求、文化、社會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對城市空間的研究中的理論。通過對這些影響城市形體環境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空間形態的內在因素。城市設計者的共同任務就是綜合運用上述三種理論,創造一種具有清晰的虛實結構,完善的場所聯系,并考慮人的需求和文化脈絡的有特色的城市環境。當然,這三種理論的結合不僅僅是運用在城市設計中,也可以運用在其他的設計中,例如大學校園的規劃設計中,就可以用它來分析大學校園的空間。

2大學里的失落空間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迎來了大學校園建設的,校園規劃設計的理念和方式也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順應高等教育理念的轉變,塑造能夠促進交往、滿足學生前面發展需要的充滿活力和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共識和追求。然而,近年來的大量實踐后,我們卻發現雖然很多校園外觀上看上去很美,但是學生們在校園里的生活比較單調,交往圈也較窄。因為除了教室、寢室、圖書館、食堂等,校園里基本上就沒地方可去。我們常看到的大片綠地和廣場成為了擺設,幾乎沒有人愿意到其中駐留、活動。這些無人愿意駐留、活動的空間我們就稱之為———失落空間。多看看大學,多去大學走一走,不難發現大學里的失落空間最主要的還是集中在那為了體現大學的大氣磅礴和威儀的中軸線上。這些中軸線的盡端常常是大角色(圖書館、主教學樓、大禮堂),軸線的兩側則是教學樓、辦公樓等。

2.1大學的中軸分析

在大學的建設概況中提到大學的中軸是大學的失落空間,接著可以運用圖-底理論來分析這些空間是真的“失落”嗎?把建筑物作為實體覆蓋到開敞的大學空間中建筑物是圖形,空間則是背景。(見圖1)由此人手我們便可對大學校園的空間結構進行分析。從圖中我們看到,建筑物覆蓋密度明顯小于外部空間,因而公共開敞空間沒有獲得“完形”(Configuration),這樣就創造出一種“消極的空間”,即“失落空間”,這些空間往往只是給人威武、宏偉的印象,鮮少有人愿意在里面長久的駐留,僅僅起到了交通聯系的作用。事實上,在具體的建筑景觀環境中,“圖形”與“背景”的關系是不間斷變化著,沒有人可以用一個單獨的視點來完成對空間的描述,而是人在時間維內,通過先后的視覺刺激,對空間實體與實體之外的空間關系進行轉換而綜合成一個整體印象。宏偉、壯觀的等形容空間的詞就是在這樣的轉化下產生的,是我們對空間的一個整體印象。但是,宏偉、壯觀這樣的詞語在大學里面出現有些不妥,大學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它更需要的是親切宜人,是為師生創造交流學習的空間。“圖形”和“背景”通過視覺感知是可以隨時替換的,黑色與白色的交界線或成為建筑的輪廓線,或成為空間的輪廓線。因此在大學校園的設計中可以通過這樣一種“圖形”與“背景”的關系來分析大學校園的空間,也可以用來分析失落空間。

2.2大學失落空間存在原因

通過對一些已經建成的大學校園的空間分析,可以發現常見的組織方式(見圖2)。這是大學校園里最常見的組織方式:圖中空白的部分多為廣場,中間黑色部分多為圖書館,兩側為教學樓或者辦公樓。或者為草地,就如前面的分析,這樣的空間是很少有人去駐留的,是失落的。但是,為什么還有大量的這樣的空間存在呢?分析原因如下:①國家宏觀調控不力,大學城遍地開花,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制約,區域資源配置和布局不當;②攀比成風,規模求大,以體現大學的“大”和“好”;③校園規劃設計過于追求圖面的軸線和形體視覺藝術效果,建筑標準一味求高,而對特定的區域基地條件、投資經濟合理性、當代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改變、校園規劃設計中新的技術內涵及人際互動需求卻考慮較少。

2.3消除失落空間的辦法

失落空間是規劃設計欠缺對人與建筑關系、人與人互動需要等要素的考慮下產生的,要消除失落空間,那就需要對失落空間進行再設計。再設計首先就認識到空間失落的原因,尺度過大的就要通過增加一些建構物或者做一些景觀設計來改進。例如“TEAM10”的成員朗方在規劃設計華盛頓時,就運用規則的林蔭道———一種在線性空間中能傳遞視線的密集行道樹的設計方法來體現紀念物之間和特色地形之間的彼此通視。林蔭道中規則栽植和修剪整齊的樹木能創造空間的封閉性、次序和景觀視廊。其次,可以運用環境行為學分析師生需要什么樣的空間,當然,能讓師生參與設計,或者說參與討論他們需要什么樣的空間,那是最好不過的。就如英格蘭紐卡斯爾的拜克社區,在將拜克社區的空間變成有意義的場所的過程中,設計師厄斯金就讓租戶參與到設計中,了解住戶的需要,為租戶設計積極的、有意義的空間環境。若在大學很難實現,那么當今興起的環境行為學就可以幫我們很大的忙,通過對校園里師生行為活動的觀察分析來思考師生需要什么樣的空間環境。最后,消除失落空間其實就是對現有的空間環境進行再設計,最簡單實用且有效的設計方法是,設計一些有私密性的、圍合的空間,看現在著名的、成功的空間,大多數都是圍合空間。

3結語

第11篇

關鍵詞: 六盤水;教學區;綠化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大學校園是傳授知識職能的教育場所,在滿足感官愉悅的同時,可為校內師生提供娛樂、交流、休閑的場所。具有人文韻味的景觀還寓教于樂,成為校園的一種文化潛力,亦即校園的“場所精神”。教學區人群匯集、位于整個校園的核心部位,其景觀設計強調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以富有時代氣息、人文關懷、文化教育為特色,形成環境幽雅、舒適恬靜的教學場所。

1.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區周邊綠化景觀設計概況

設計范圍包括了教學樓及圖書館周邊的區域,面積27624.52㎡,綠地18000㎡。教學區南面為生活區,西面為運動區,東面為景觀休閑區及行政區,被校園的核心主干道環繞,將它和校園的其他區域連為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正北方為學校的主入口,東面為學校的次要入口,為保證每一個區域的師生都能夠方便快捷的到達教學區,因此要考慮其他分區與教學區的關系,來合理的安排教學區的道路系統及各區的功能要求。

2 綠化景觀設計原則

2.1體現自然生態原則

以景觀生態學理論作指導,將校園環境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諧調發展,把人類發展與維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盡可能利用喬木、灌木和花草進行復合型群落式綠化種植設計,以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化量,提高場地范圍內的綠地率,從而以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使其可持續的發展。

2.2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

通過認真分析校園學生行為模式,結合當代國際流行大學校園規劃的經驗,充分營造師生公共交往空間,通過綠化、園林建筑、園林小品、座椅、雕塑等構筑物與建筑之間的空間相結合,提供一個有學術氛圍、親切活潑的校園文化環境,也是學院開放現代民主學術的體現,體現了人性化、多元化和個性化。

2.3景觀結合功能原則

空間設計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突出二號教學樓及圖書館,以立體空間營造的手法形成具有標志性的校園形象。校園公共交往空間核心區整體感強,空間張弧有度,使環境襯托建筑,建筑又融合于環境,二者呈有機生長姿態。

3 設計的構思

在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區環境景觀設計中,以“傳承文脈,景觀育人,求本遠致,生態和諧”為靈魂,依據總體規劃設計構思和現有的校園環境景觀現狀,以 “深、悠、情”映“華庭”為本方案的設計理念和主題。“深、悠、情”分別指的是以景見深、以古見悠、以文見情,“華庭”指的就是教學區,將地域性、生態性、教育性三者相結合的設計理念貫穿整個環境景觀設計的始終,力圖在校園環境景觀中營造出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的、參與性空間。使整個教學區景觀設計清新自然、開闊疏朗、生態和諧、具有深遠的文化底蘊,追求以景見深、以古見悠、以文見情的意境。

圖1 教學區鳥瞰圖

4 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區綠化景觀設概述

4.1空間構成

教學區綠化空間由“兩核兩片”構成,兩核指的是二號教學樓和圖書館,兩片指的是圍繞“深、悠、情設計理念的圖書館及二號教學樓周邊的區域。”

4.2景觀分區

依據設計的原則、指導思想將該教學區周邊的綠化分為:游憩區域;前庭核心景觀區;庭院景觀區;交流空間;私密空間;景觀休閑區。

4.3道路及園林景觀小品

道路設計充分考慮教學區與其他區域的關系來合理的安排道路系統。同時通過教學區的道路系統來整合個分區,營造統一的空間形象。一級道路,規則式分布,分布于二號教學樓及圖書館的中軸線上,均用火燒板鋪置,寬度為8米;二級道路,自然式分布,環抱于二號教學樓及圖書館周圍,采用燒結磚鋪置,寬度為兩米。

園林小品設計,其中在圖書館的左側放置春花秋實景觀雕塑,在二號教學樓周邊靠水邊設計了張拉膜休閑區,在附近東邊還設計了交流空間小廣場,在二號教學樓的后邊設計了環形花架休閑區,及在合適的區域設計了景觀石。小品建筑皆要求精工細做,成為外觀達到高檔家具的水平。木質部分為清水面,需特別注意避免機械損傷及污染,外露焊接要注意美觀的要求。

4.4植物種植設計

植物配置力求做到喬、灌、草結合,做到春有花(白玉蘭、杜鵑、天竺葵、月季、美人蕉等);夏有蔭(滇樸、香樟、金竹、樂昌含笑、杜英等);秋有色(紅楓、垂絲海棠、紫薇等);冬有綠(八月桂、冬櫻花、龍柏、葉子花、紅葉石楠等)。體現植物的季相變化。植物種植采用片植叢植為主要形式,使教學區顯得簡潔自然。為豐富景觀,也采用多種種植形式,有列植、對植、點植、孤植等。

圖2 教學區景觀示意圖一 圖3 教學區景觀示意圖二

5 結語

在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通過園林建筑及小品、道路、植物、水體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外,形成了理想的景觀教學區的還應具備功能分區明確、道路系統完善,便捷,步行空間和非步行空間關系處理得當,景觀小品選材環保、節能無公害,綠化植物豐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常綠,常年有景可觀的綠化效果,以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學忠. 景觀設計[M] . 臺北:六合出版社,1998.

[2] 張國強. 風景園林設計———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作品集粹[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 涂惠君.大學校園整體設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 李敏,周琳潔,園林綠化建設法規與標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第12篇

關鍵詞:園林;園林藝術美;園林藝術教育;園林式大學;大學校園綠化

現代生態學家提出,現階段的綠化建設要從“城市中有花園”向“花園中有城市”發展。其強調的是“大園林”的觀念。園林,作為物質財富和藝術創作,是由建筑、園藝、山水、文學、書畫等各門藝術相互滲透的綜合性藝術。其充分地體現出地域環境和人文精神的文化特色。把大學建設成為“園林式大學”,使之成為城市綠化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

一所大學的校園環境、整體景觀往往是這所大學留給眾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體現出學校的實力、辦學風格,展示出學校的風貌和特色。現代大學自誕生以來,以園林藝術美的實踐構建校園景觀,處處體現著學校的歷史傳統、文化和精神,蘊含有巨大的潛在教育功能[1]。

王三山在園林藝術教育的原則中提到:園林藝術教育是從審美享受的層面來激發人們對人的生存環境、園林景觀以及園林建筑、造園技巧、造園風格等方面進行欣賞和解讀,為受教者開啟通往審美意境的途徑與方法。從園林藝術教育的目標來看,有四個方面:其一,是對中外景觀藝術發展沿革的了解和對藝術風格的認識。其二,充分了解掌握園林藝術設計的基本技巧,建筑庭園、花木、山水等的設計方法和藝術表現能力。其三,培養人們對自然美與人文景觀的審美感悟、理解能力,并提高對古典園林美學進行深入研究的能力。其四,培養人們對園林藝術的品賞和鑒賞能力,使人們真正進入一種“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的高雅心境。園林藝術教育必須遵循以下兩條原則[2]。

王昌齡在《詩格》中對詩歌意境的產生作了分析。王昌齡說的“三格”,是指詩歌意境產生的三種不同情況。其中第一種情況是所謂“生思”。詩人經過長期的構思,始終未能產生意象。于是暫時讓自己的精神松弛下來,等待一個偶然的機會,靈感和想像為“境”所觸發,這時意境自然地涌現出來了。這就叫“生思”。在這種情況下,“境”和“思”的關系是偶然的觸發。“境”引起“思”,產生了意象。中國古典園林在美學上的最大特點是重視藝術意境的創造。中國古典園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藝術意境的美[3]。

中國古典園林正是通過整體環境的創造,并綜合運用一切可以影響人的感官的因素以獲得詩的意境美。由于中國的傳統是文人造園,因而中國園林可以說是與山水畫和田園詩相生相依,并同步發展的,而這兩者從它一開始的時候就十分重視神思和韻味。在古代,詩人、畫家遍游了名山大川之后,要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園空間,原封不動地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惟一的辦法,就是像繪畫那樣,把對于自然的感受用寫意的方法再現于園內。園林藝術美有其明顯的客觀性,造園藝術家裁取自然界現存的美,依照審美規律、審美價值和審美法則,來改善和改造環境,創造環境美。

校園綠化美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宜人的學習生活環境。這個園區內的每一幢建筑、每一個雕塑、每一個花壇、每一棵樹木都可能讓他們駐足,都可能讓他們獲得靈感,讓他們熱愛自然、憧憬美好、珍愛生命,形成鑒賞美、追求美、呵護美的美好心靈。“園林式大學”是園林藝術美在大學校園綠化中的最高境界。國內的大學有許多很好的范例。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我國兩所最頂級的大學,其校園綠化得益于皇家傳統園林的底蘊。1952年,北京大學以嶄新的姿態在燕大校園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北京大學校園是北京西郊明清時期著名的園林區的一部分。在保留原有園林風格的基礎上,新建了大量反映時代氣息,反映改革開放,反映教學科研特點的新景區、新景點。北京大學是一所以古典園林為特征,兼有現代園林的綜合性科研基地。在建設新建筑時考慮與古典園林環境相協調,造就和建設一所完整體系、和諧統一、空間幽靜的校園環境。整修后的未名湖景區更加清凈優美,湖光塔影、垂柳石魚,令人流連忘返[4]。清華大學校園,地處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園林區,是在幾處清朝皇家園林的遺址上發展而成的。清華校園內林木俊秀,水木清華;清澈的萬泉河水從腹地蜿蜒流過,勾連成一處處湖泊和小溪,滋潤著一代代清華學子高潔的志趣和情操。

上海市松江區大學城的幾所高校中,綠地面積占校園面積的比例都超過了50%以上。這些高校之間不是用圍墻分隔開來的,靠的是綠化帶。布局合理、層次豐富、生物多樣的城區綠地系統,形成“藍天碧水、綠地青山、古韻新意、綠廊穿插、林園交織、城鄉一體”的顯著特色。

武漢大學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大學之一,既得益于地質學家李四光慧眼識珠,選定東湖之濱、路咖山麓的自然風光,又有建筑大師開爾斯鬼斧神工,奠定了中西合璧、美輪美奐的古建筑。武漢大學卓越的教學科研學術成就蜚聲中外,且以其美麗自然風景為世人所贊美。校園依山環湖、蜿蜒起伏的地理環境,構思精巧的仿古建筑群典雅凝重。銀墻碧瓦掩映在蒼翠林木和萬花叢中,如一顆熠熠生輝的綠寶石鑲嵌在浩瀚的東湖之濱。校園植被豐富多彩,季相色彩斑斕,綠化率達到68%,綠化覆蓋率達到87%,其中山體綠化覆蓋率為100%。校內擁有全國高校最大的綠化廣場, 13株百年大樹已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名木古樹,校園內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屬于珍稀瀕危的植物有11科17種。曾有植物學家驚嘆武大就是一個天然的植物園[5]。茂密的樹林和優美的環境使武漢大學成了鳥類棲息的天堂,各種鳥類就有276種之多。校園現已形成了以櫻園、梅園、桂園、楓園、中心湖等景點為特色的綠化體系。

汕頭大學新圖書館于2009年6月落成,被稱為“亞洲最美麗的大學圖書館”。其建筑外觀為線裝書書盒狀的現代設計,館外有一池清澈的活水,周圍大片的綠地令人舒心愜意。

廣州中醫藥大學校區校園的綠化植被全部選用無揮發刺激性氣味的中草藥植物,將校園變為中草藥公園,充分體現中醫藥大學特色。

有許多地方院校在校園綠化方面也精心設計,科學布局。有點睛之筆,如吉林藥學院的錦鯉湖,吉林師范大學的道園都令人眼前一亮,回味無窮。

園林景觀的美境,強調欣賞與參與意識,正是以人的五官,通過悟道法境,體會法境之圓滿。園林作為景觀的組合部分,其最重要的是強調人的主觀與客觀之間產生互動關系,從品賞心理到文化底蘊,以及主體參與意識,都應該隨著詩情和感悟去體會意境中的美感。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校園環境從某種角度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面貌。高校校園綠化美化應該以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和創造充足的室外活動空間為基礎,確立高校的園林藝術美特色。其實,有許多高校就是“全國綠化先進集體”。 美不勝收的青蔥校園吸引著廣大師生,在園林意境美中陶冶情操、修為品德。

建設“園林式大學”是大家的一個共同理想。現今我國大學校園園林綠化整體水平還亟待提高。切記:“園林式大學”不是概念或標簽,而是追求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王鐵城;孫天壯,淺論大學校園環境規劃,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第8期

[2] 王三山,周耀林著.營造之道:中國建筑與園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0.

[3]楊文會著,書名《環境藝術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

[4]何綠萍,謝凝高,陳青慧,北京大學校園園林化環境的分析, 《中國園林》198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