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分布式商業模式

分布式商業模式

時間:2023-09-01 16:56: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分布式商業模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分布式協作創新模式將成為主流趨勢什么是分布式創新?簡單來說就是公開創新,比如一家公司要進行創新發展,采用分布式創新相當于是指公司利用互聯網技術構架一個嶄新的創新模式,不僅可以利用公司內部人員進行創新,還可以利用外部人員共同進行創新,使大家共同采用分布式創新進行產品創新與開發。公司既為自身整合了資源降低了服務成本,還最大化的擴大了所服務的范圍。最重要的是這種分布式創新可以有效提高公司產品開發和研究的效率和效益,這在未來將會是一種頗受歡迎的新型創新模式。2.組織網絡化圍繞公司核心業務開展核心工作,這種形式更像是一種開發的網狀結構,它不僅可以在公司內部實現打破每個部門之間的壁壘,提高公司內部人員之間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尋求公司外部的非雇員的幫助,而所有人的工作重點,都是放在如何高效快速地完成這項工作任務上。3.更大范圍地利用協作技術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降低碳排放量和財務預算等問題,都將促使公司會大力提倡電話視頻會議或者在家辦公的新型辦公模式,這種工作方式不僅可以為公司降低財務支出,也就進一步提升了經濟效益,而且還可以有效改善世界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據有關數據表明,當一家公司降低工作人員實際出差的頻次和時間后,該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提升了近一倍,并且其產生的經濟效益也比原來提升了80%。4.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今世界的生態環境問題愈加嚴峻。所以綠色降耗節能等技術逐漸被受到重視。為了最大化地提高能源消耗的效率,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綠色生態革命,是在創新方面的一個大挑戰。這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也為商業模式的創新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5.任何事情都將被視作服務時代的發展使得現在的人們對服務的要求和標準越來越高,在未來,服務不再是一個具體的產品或者商品,它會被很多新創造出來的各種形式的服務所代替,對于公司發展來說也是一個優勢,公司不再需要進行大規模大資金的固定資產投資,而是可以靈活使用各種形式的服務來替代固定資產支付。原本公司內部大量的儀器設備需要每個月用固定的資金進行維護保養,今后就可以逐步使公司擺脫對設備儀器的養護資金負擔,更有利于公司的輕資產發展。

二、自主創新與開放式創新相結合

目前企業的發展趨勢主要是以開放式創新為主,而且在網絡經濟的發展趨勢下,這種開放式創新也是被廣泛應用的;但是,對于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長的物流企業來說,還應該重視企業的自主創新的發展,或者也可以將開放式創新與企業的自主創新進行有效融合,使企業在發展中依靠自主創新實現自主控制,依靠開放式創新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所謂自主創新,就是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以及具備核心技術,企業依靠這個技術可以實現提升公司產品價值的目的。對于我國的物流企業來說,提升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可以有效提升物流行業的競爭力,只有如此才可以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掌握主動權。在這里并不是說要排斥開放式創新,而是應該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最終實現企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1]。

三、重視源自低端市場的顛覆性創新

源自低端市場的顛覆性創新也是一種創新的趨勢,它是指立足于低端市場,將簡化過的產品通過自帶服務屬性進行包裝,然后去滿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以此來獲取市場份額,但這種創新方式是具有很大的破壞性。低端市場、特定人群、特定需求等特點都是直接摧毀這個市場的炸彈,這就為各物流企業敲響警鐘,一定要重視這種顛覆性創新對行業的影響和打擊。物流企業來說,不僅要密切關注這種低端市場的顛覆性創新的發展,而且還要時刻對自身的自主創新進行不斷的創新改革。只有加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并結合開放式創新模式,才能更好地為行業和企業自身規避這種潛在的風險。使我國的物流行業和企業有更加長久穩步的發展[2]。

四、技術創新與營銷創新相結合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社會的生產發展帶來很多變化,這也是商業模式創新的緣由。這種變化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各種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和生活的變幻,企業需要在本身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式創新的新型商業模式創新[3]。我國的物流企業應該積極地學習國外同行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并且可以利用當今國際上前沿的信息技術,不斷提升物流信息化的技術創新和發展,在不斷加大創新投入的同時,做好技術和市場創新的融合;同時要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營銷創新理念相結合,以加強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鏈接和合作,進一步開展合作整合創新工作,有助于發揮雙方在供應鏈各個環節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和優勢。

五、重視綠色創新

在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下,綠色環保、節約資源這種綠色發展模式是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對于物流企業而言,可以在企業發展創新中重點關注工作細節,譬如將節能減排作為企業發展中一個工作創新目標,可以在企業的運輸環節進行創新,如可以通過建立倉管電商平臺的方式,以有效縮短客戶的運輸距離,實現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可以科學、系統化管理倉管運輸清單,從源頭上科學調整優化運輸流程等等,通過以上措施和手段,不僅可以實現物流企業發展的自主創新工作,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和世界經濟對于綠色環保的發展要求,從而達到在企業的創新工作中降低碳排放、保護環境的目的[4]。

六、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企業創新發展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對于當下的物流企業,不管是從企業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和人們的生活需求角度出發,還是從順應世界的綠色環保大趨勢的角度出發,在商業模式創新下開展物流企業的創新工作是勢在必行。本文主要針對兩個方面展開詳細分析,一是和大家分享了商業模式下的集中新型創新趨勢,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多角度的發展方向;二是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幾種創新舉措。總之,不管是自主創新和開放式創新的有效結合,以及將技術創新和營銷創新進行緊密連接,還是要符合世界經濟發展要求,大力提倡重視綠色創新,都將成為今后我國物流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大勢所趨和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齊嚴.網絡背景下商業模式創新趨勢與物流企業創新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編輯部,2021(2011-2):72-75.

[2]高桂華.商業模式創新與物流企業創新思考[J].2021(2014-4):81-83.

[3]馬勝銘,沈文驥."互聯網+"環境下物流園區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以玖隆鋼鐵物流園區為例[J].江蘇商論,2019(8):4.

第2篇

軟件“無處不在”

在IT行業,軟件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工信部制定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里明確規定,到2015年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將突破4萬億元,占信息產業比重達到25%。近日,工信部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持續穩中有落態勢,全行業效益持續好轉,人員和工資總額保持穩定。軟件業實現利潤2126億元,同比增長25.5%。

軟件被用于創建更加高效的世界,駕馭以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大爆炸的發生,與無數移動設備、物聯設備實現通信,同時,軟件還不斷促進產品差異化,為全球市場提供服務。現在全球經濟體的發展和創新越來越依賴軟件的發展,無論是在系統工程領域,還是在其他科學研究領域,全球創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軟件的開發、變更和監控為基礎的。

軟件定義的網絡、軟件定義的存儲、軟件定義的數據中心等又再次把軟件推到了風口浪尖。“軟件重塑IT”已經成為可以和“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地球”等媲美的IT行業熱門詞匯。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加注重自身軟件和系統交付的能力,無處不在的軟件成為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石。

“服務多租賃化、平臺可伸縮性,以及資源虛擬化”這是被大家普遍認可的云計算的特性,這些云計算特性主要是靠軟件來實現。比如,資源的虛擬化,虛擬化的實現必須靠軟件的變化來實現,否則,無限和有限的資源便無法實現無縫銜接。軟件在云計算時代將更加普遍存在,其作用也會更加舉足輕重。

“云”改變軟件開發

企業的云應用正從SaaS向PaaS和IaaS方向發展。用戶需要可以結合自身企業特點的開發、測試、在線部署等功能的軟件產品。而這就對云計算時代的軟件開發提出了新的要求,軟件開發人員要在架構設計上具有新的思路,要讓軟件能夠實現從私有云向公有云的無縫遷移。

云計算時代的軟件是運行在云平臺上,并具有在線租賃、可伸縮性、按需定制等特性的軟件。云計算下的軟件開發打破了軟件開發商與用戶的二元格局,第三方云計算中心的作用更加重要。云計算模式下的軟件開發和運行環境基本上都是由云計算中心來架構的,這些資源按照開發者的要求進行配置。在開發者一端省去了硬件設施架構、運行環境調試等工作,只需一個瀏覽器和一些簡單的工具就可以實施開發。開發完成之后的測試以及運行和維護也全部由云計算中心負責。

其次,云計算改變著軟件的開發方式。隨著平臺的開放,開源、開放的軟件開發社區越來越多。開源廠商是聯系社區和商業應用的企業,類似這樣的企業可以捕捉社區內最新的需求和技術動向,實現開源軟件產品的商業化,同時以商業上的利潤和方式推動社區的運營。要知道社區中除了“極客”,用戶也在其中。與需求的近距離接觸,帶來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使得軟件開發周期大幅縮短。

第三,軟件運行在數據中心里,而不是在用戶的服務器和計算機上,這是云計算時代必備的特征。而且云時代的軟件還需要應對用量的變化。從制作網絡鏡像手工增刪資源,到系統和平臺的自動伸縮性,這些都是云計算時代軟件必須具備的特征。云時代的軟件還需要能夠實現個性化的定制。對于同一個軟件的同一個版本,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做一定程度的定制,這就要求軟件具有很穩定的基礎結構。還有,云計算時代還會要求軟件的快速開發。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快速開發的水平越來越高,云計算的資源共享,以及標準的服務集成讓快速開發變得更加有效。

最后,軟件和服務之間的界限也變得更加模糊,服務模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云計算的驅動下,軟件銷售采用“打包”方式,應該是比較務實的方式。比如一個方案中既包括可以進行IaaS或PaaS的軟件產品,還包括提供云計算咨詢的服務產品。同時也會提供相應的培訓課程。基于云計算的咨詢和服務將會成為軟件企業的一個利潤增長點。

軟件開發新需求

云計算時代的軟件需要新的開發技術。開發人員需要使用云計算時代的軟件開發技術去提高開發能力。云計算時代要求軟件開發人員思考架構設計,甚至需要考量運維模式和商業模式。

云計算是在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和網絡計算的基礎上,經過一系列的創新融合而形成的。從開發技術的角度來看,云計算平臺以及云計算平臺上的應用軟件開發都是使用分布式并行編程技術的。分布式并行編程的關鍵技術有三方面:分布式并行數據處理技術,分布式文件系統,分布式數據庫。

從程序的架構設計方面來看,開發人員需要在程序籌建過程中,就要思考哪些應用能夠實現私有云、公有云以及混合云之間的互用。需要開發人員設計出一種能夠在功能上滿足當前業務需求,又能夠適應用戶需求發生變化或者能夠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適應環境變化的應用。

從商業模式方面來看,以前,軟件都是依靠軟件授權模式來銷售,或者直接是免費的。但是在云計算時代,認真思考盈利模式對于軟件開發人員來說是一個更大的挑戰。一旦具有了清晰的商業模式,就會很快地實現軟件的盈利。

結語

云計算無疑已受到極大的關注,云計算時代的到來讓IT技術面對著不同的挑戰。我們也可以看到云計算對IT行業的硬件模型、應用模型和用戶體驗等方面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云計算開發技術的發展使得開發人員可以快速構建高可用的、可以幾乎無限擴展的應用。

第3篇

關鍵詞:電力營銷 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 電網企業

在電力體制改革和智能電網發展等行業內外部形式驅動下,電力市場正逐步過渡到自由電力市場,形成多買多賣的市場形態,客戶價值主張呈現多元化需求,資源和能力的突破帶來市場機遇,迫使電網企業必須尋找新的盈利方式,重塑電力營銷商業模式顯得尤為必要。

一、商業模式及其核心要素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之間的博弈已經遠遠超出了產品競爭的范疇,商業模式作為一種軟實力,開始在競爭中發揮越來越突出的作用。

(一)商業模式的內涵

按照管理學理論的解釋,所謂商業模式,就是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通過各種手段把影響企業運行的內外要素重新梳理、歸納和整合,形成一個高效、健全具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運行系統,通過高效運轉、精準服務和最優實現形式,從整體上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協助客戶實現預期價值,同時使系統實現持續贏利目標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二)商業模式的三要素

一般來說,不同行業的企業往往具有不同的特點,但其面臨的商業模式的基本架構都是由客戶價值主張、企業資源和能力、盈利模式三要素構成的三維立體模式,也就是商業模式的核心三要素。商業模式核心三要素之間的關系并非互相孤立、互無關聯,而是互相依存、互為條件、相輔相成,通過功能的共同發揮,使商業模式得以順暢運行。

二、電力營銷模式必須創新

(一)客戶價值主張與需求多樣化的矛盾

當前,售電市場的目標客戶由單一轉向多樣,出現了電力直購、工業園團購、產銷結合的分布式電源用戶等新型客戶;同時電力營銷目標客戶群體正在向電動汽車和各類儲能客戶拓展。客戶類型多樣化必然導致客戶需求也呈現多元化。首先是需求綜合化,表現為不僅有傳統的供給和消費需求,還包括節能和環保需求。其次是需求主動化,特征是客戶可比較價格與服務的高低優劣主動選擇售電企業。第三是需求定制化,即客戶可根據自身特點提出個性化的需要,供電方需要根據差異化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用電方案。而傳統電力營銷企業追求的客戶價值主張,僅僅是為用電客戶提供安全、可靠、穩定的電力和簡單的電力服務,不能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

(二)盈利模式和市場環境變化形成壓力

長期以來電網企業依靠增供和擴銷實現增長的盈利模式,已經成為壟斷條件下企業運行的通行方式。隨著電力市場改革的深化,電網企業一定程度上逐漸喪失了特許經營權,新的制度賦予用電客戶更多、更大程度的用電選擇權;改革的深化使得輸配電價制度得以全面實施,電網企業的收入來源從購售價差演變為收取過網費,以往的準許成本和收益也將受到管制;大用戶直購的出現和民間售電主體的競爭,將奪走并擁有一部分高品質用電客戶。面對這些變化,要維持和推動企業生存與發展,電網企業的功能和運營模式必須重新定位和選擇。

(三)企業資源和能力與新的供用電體系不匹配

在新的輸電和信息技術出現以前,政策、資本、人才、技術和品牌等優質要素,以及高份額的市場占有率、眾多的營業網點和豐富的運營渠道等優勢資源,成為電網企業開展電力營銷的強大支撐。而隨著智能電網、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應用,傳統的“發―輸―配―用”單向的B2C電力供給體系將逐漸沒落,“用―配―用”、“用―用”等C2C雙向、多邊電力供給體系正在形成。這將迫使電力營銷重點從管理向運營、從單一向多元的服務轉變。提高市場營銷技能、重塑客戶關系、拓展運營渠道、培養協同能力,將成為電網企業順利融入新的用電體系必須解決的問題。

三、電力營銷模式創新的思路

(一)延伸服務,豐富內容

電網企業在激烈的營銷競爭中必須延伸產業鏈。延伸服務就是電網企業在原有服務的基礎上適應客戶的需要,主動為客戶提供超前、超值或額外服務,通過服務延伸,建立起基于客戶需要的智能化、互動化的用電服務體系。例如,基于電力營銷服務OTO(線上到線下)模式,實現線上全天候受理,線下“一站式”辦電;基于LBS(地理位置服務)的自助式故障報修服務,實現報修地點自動定位、搶修進度定向推送、局部范圍計劃停電便捷查詢;基于SAAS(軟件即服務)商業模式的售電公司運營托管服務,利用電網企業的技術、設施、服務渠道和大數據資源優勢,為售電公司提供企業信息化運營所需要的業務運作平臺和差異化運營托管服務,支撐其計量計費、需求側響應、客戶服務、分布式能源管理等主要業務。

(二)掌控渠道,提升管理

銷售渠道不僅是實現電能銷售的通道和連接客戶的橋梁,更是一筆內容豐富潛力巨大的財富,誰掌控了電力銷售市場的渠道,誰就掌握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電網企業應該通過掌握的客戶信息,利用互聯網、智能電網和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把各種信息和技術緊密結合,構建新型互聯網售電平臺。通過功能強大的售電平臺,不斷更新業務模式和開辟新的業務領域。如開展電力購銷、配售電投資、微電網、第三方運維公司托管服務等業務。為了充分利用掌握的大量信息,可通過售電平臺貯存的大量客戶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客戶用電習慣,有針對性地制訂售電策略和多種套餐,前瞻性地安排發電計劃和定價辦法。

(三)面向客戶,拓展領域

在不遠的將來,傳統的增供促銷盈利手段將成為歷史,新的盈利模式將取而代之,這種模式就是“綜合能源服務解決方案”。它是一種高度智能化的裝置,同時擁有信息通信功能和自動控制功能,通過程序設計可以為用戶提供不同的“能源組合套餐”,以擴大消費者的選擇面。通過選擇套餐,用戶在可以根據性價比在用電和用氣之間做出選擇,以實現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它還具備能源管理的功能,能夠對用戶的用電習慣進行分析,改善用戶用能習慣并推薦合適的節電設備。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 云計算 特點 關鍵技術

技術需要是一切科學進步的來源,它的作用將比大學本身所創造的財富要多的多,并且技術的要求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減短了科技成果轉換為生產力的時間。

云計算是一種新型的計算形式,它以虛擬、共享為框架,在網格計算、分布式算法、并行算法等多種技術基礎之上演變而來,也是計算機、通信、網絡等多門學科結合的一種交叉科學。它的出現給電信、安全產業的工作模式、商業運作都帶來了根本的變化。

云計算的發展與應用是一種時代的趨勢,它以時代性、趨勢性將影響著我們未來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所以,我們需要認真的對待云計算這種嶄新的計算科學,認真的分析其特點和探討影響云計算的關鍵性技術。

一、云計算的概念

“云計算”的概念最初由Google公司提出,但隨著行內對云計算概念的認可和拓展,云計算已經脫離了Google的早期目標,成為IT應用的一種全新理念和發展模式。

狹義云計算是專指IT商業領域中的付費和基礎平臺使用形式,具體說就是通過IT軟硬件平臺為用戶提供所需的、可擴展的資源服務。提供資源的網絡被稱為“云”。“云”中的資源在使用者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展的,并且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按使用付費。

廣義云計算的服務范疇不在局限于IT的軟件、硬件或平臺的使用,它將通過互聯網對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按需的任意服務。

目前,云計算在范圍上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云計算主要指遵循“云”的開放模式,通過網絡以按需、以拓展的方式將IT基礎設施進行交付,以及用戶獲得所需資源的應用模式,提供資源的設施和網絡即是“云”。第二個層次,云計算并不僅僅局限于一種IT資源的使用和交付模式,而成為一種商業模式,也就是產品或服務的交付與使用模式。

總之,云計算是通過虛擬的形式閑散的資源進行整合,再把互聯網的軟、硬件、數據資源、信息應用作為一種有償服務提供給互聯網用戶的全新計算、運維模式。

二、云計算的特點

(一)大規模

要想提供云計算服務,首先要搭建可用的云計算平臺,這個“云”將是超大規模的、據2010年谷歌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僅在云計算中公司投入的服務器已經超過100萬臺,分布在50多個國家。可想而知云計算的規模及提供服務的能力。

(二)虛擬化

云計算的基礎是虛擬化,它支持需要提供用戶的用戶在世界各地的任意地點、只要使用各種云客戶端就能獲取相應應用服務。

所請求的服務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實體,而是來自虛擬的云端。用戶只需要能夠有上網的條件,所需服務的對象、地點、提供的方式用戶無需了解、也不用擔心應用因距離、位置的中斷。

(三)可靠性

云計算因其超大規模與虛擬化的優勢,為服務提供了多處,異地的副本容錯,提供了比城域服務器更加安全、可靠的服務。

(四)通用性

云計算沒有指定的應用,所有應用都可以在云計算異構的平臺下運行,每個“云”都能虛擬出多種應用,支持各種服務。

(五)高可擴展性

在虛擬基礎上建立的“云”,其規模是可靈活、動態擴展的,根據服務器、存儲數量的增加,其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滿足用戶以及應用服務增長的要求。

(六)廉價性

由于云計算的虛擬特性決定了運行商提供的服務只關心基礎硬件的性能,不依靠于品牌,所以大大減少了數據中心建設的費用,“云”的集中式管理也給日后的運行與維護提供了方便與廉價。

三、應用狀況

隨著國內外云計算技術及應用的不斷發展,云計算已經走過概念形成階段,相關技術日趨走向成熟,正進入實際應用部署和運營階段。未來十年內,云計算的應用將以政府部門、電信行業以及高校教育、石油化工、煤礦鋼鐵行業為重點,形成規模化的云計算中心、云服務中心、云計算應用中心、云平臺中心。

(一)政府部門

政府部門既是云計算的應用部門也是云計算的監管與啟動的重要支撐力量,有政府部門的監管與啟動云計算的應用就會順利的多。

各地政府部門在有組織、計劃下創建云計算發展基地,使云計算中心、應用中心、服務廠商聚攏,形成產業“云”,提高服務競爭力。

(二)電信行業

依托云計算,電信運營商將借力發展,對內進行業務系統IT資源整合,提升內部IT資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降低業務的提供成本;對外通過云計算構建新興商業模式的基礎資源平臺,提供公用IT服務,提升傳統電信經濟的效率,加速電信運營商平臺化趨勢與產業鏈的整合趨勢,并在應用層面推動云計算的落地。

(三)其他行業

云計算在其他行業中也有不同的應用,一般都是與虛擬云、安全云等業務相關聯。

四、云計算的關鍵技術

云計算不能割裂的看作是一種技術,它是由許多技術共同作用下的新型計算模式。影響著云計算的關鍵性技術包括:①虛擬化技術;②分布式并行編輯模式技術;③安全技術;④信息的海量存儲技術等。下面我們將對這四種技術作詳細的說明,其他還有很多對云計算有益的技術,在這里我們不一一進行介紹。

(一)虛擬化技術

虛擬化有效地隔離了軟件與硬件平臺,讓人們將主要精力集中于平臺所提供的服務上。在“云”應用中,用戶不需要知道個人數據的準確存在位置,各個用戶的私有數據都存儲在“云”中,共享底層的存儲資源,數據完全由云端的服務供應商來負責管理。

這項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因為低計算需求的任務可以共享一個單獨的物理站點資源,虛擬機的部署和調度還能簡化網絡的負載平衡。

通過網絡把強大的服務器計算資源方便地分發到終端用戶手中,同時保證低成本和良好的用戶體驗,在這其中,編輯模式的選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分布式并行編輯模式技術創立的目的是是軟件和硬件資源得到高效地利用。MapReduce是云計算中使用較為廣泛的編輯模式,在該模式下將任務自動分成多個子任務,實現分布并行編輯。

(三)安全技術

安全性是一切行業、應用服務生存的前提,沒有了完全一切服務將是風險服務,不僅不能帶來方便,反而會增加許多的危險。

云計算它的開放性和云端性直接影響著云計算環境的安全,給IT行業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為:

1.虛擬化技術能夠實現跨平臺以及異構體的結合應用,然而虛擬化技術也會帶來主機受到破壞及虛擬網絡中斷等安全問題。

2.各類云應用的飄渺性,沒有固定的基礎平臺、沒有有界的安全限定、客戶的信息及數據的安全將成為重要隱患。

3.云服務大規模導致無法統一的進行安全策略的規劃與部署。

(四)信息的海量存儲技術

為滿足分布在各地用戶的不同需要,云計算中心服務平臺需要由無數的服務器與存儲設備來承載各類海量信息,對信息量的要求勢必要求海量的存儲。

為了應對云計算的海量存儲的管理,需要云計算系統應具有高的網絡吞吐能力和分布式計算等能力。目前數據存儲管理技術主要有Google的GFS(G009le File System,非開源)以及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開源),這兩種技術已經成為事實的標準。

五、結束語

云計算以其大規模、虛擬化、高可用性、高可靠性、通用性及其廉價性等特點,逐漸的被人們所接受,并被廣泛的應用。云計算的時代已經來臨,它將給IT產業特別是運行服務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響.云計算風云乍起[J].計算機世界報.2008.14.

[2]肖連兵,黃林鵬.網格計算綜述[J].計算機工程.2002.28.

第5篇

公安系統內“向信息化要警力、向信息化要戰斗力”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隨之而來的大規模公安信息化建設,使得各公安信息系統迎來了“大數據”時代。

1.大數據概述

所謂大數據,首先是“大”,“大”是指數據體量之大,一般在10TB 規模以上,但在實際應用中,把多個數據源集放在一起,可以達到了PB 級的數據量;其次是數據類別的多樣性,數據來自多種數據源,種類和格式復雜,已經沖破了以前所限定的結構化數據范疇,囊括了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這樣,就可以給“大數據”一個簡潔明了的定義: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

針對大數據的分析、運算和處理,傳統的方式是向上擴展,即加快研制并制造出越來越大型的服務器,使之具備超高的計算性能、海量的數據存儲a、超常的網絡吞吐能力,以及近乎無限的擴展能力,并以這種高性能的服務器來解決大數據問題。而這種向上的擴展方式終會擴展到其極限,至少是在成本上會受到很大的制約,于是開始尋求一種對外擴展的方式,即將許多常規的PC服務器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功能專一的分布式處理的集群系統,這就是“云計算”的概念。

2.“云計算”的常規架構

“云計算”的概念是在2006年由Google公司率先提出的,是一種商業計算模型。它將計算任務分布在大量計算機構成的資源池上,使各種應用系統能夠根據需要獲取計算力、存儲空間和信息服務,而云計算的使用者完全不必關心相關的基礎設施的具體實現。云計算系統是基于目前日益成熟的并行計算、分布式計算、網格計算等技術,并從中發展而來,并且加上虛擬化技術,高速網絡互聯技術。云計算技術具有超大規模、虛擬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伸縮性、按需服務和極其廉價等特點。

既然各平臺是基于商業模式,云計算提出了三種服務模式,從底層硬件到高層服務,分別為: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將平臺作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和軟件即服務(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IaaS模式是將硬件設備如內存、I/O設備、存儲和計算能力整合成一個虛擬的資源池,作為基礎資源封裝成服務供用戶使用;PaaS模式把開發環境作為一種服務來提供,提供一種分布式平臺服務,包括開發環境、服務器平臺、硬件資源等服務,用戶在其平臺基礎上定制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序,或者干脆利用平臺研發的中間件平臺來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序,并通過平臺的服務器和互聯網傳遞給其他客戶;SaaS模式是應用軟件統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用戶根據需求通過互聯網向廠商訂購應用軟件服務,并且通過瀏覽器向客戶提供軟件的模式,由服務提供商維護和管理軟件、提供軟件運行的硬件設施。這三種云計算的模式,對于公安業務的實際需求,比較合適的是PaaS模式。

BigTable是Google AppEngine(GAE)平臺的數據庫,針對數據類型眾多、服務請求海量而設計的,是一個分布式多維映射表,存儲在表中的數據不做任何解析,一律看做字符串,BigTable的存儲邏輯可以表示為:(row:string, column:string, time:int64)string。

Chubby則是Google設計的提供粗粒度鎖服務的一個文件系統,它基于松耦合分布式系統,解決了分布的一致性問題。

從上可以看出,Google AppEngine從操作系統和開發平臺層面架構起一個功能強大的云計算系統,然而此系統是Google公司私有的一個系統,作為公安系統解決公安業務大數據問題,直接在該平臺上進行商業性開發是有風險和不可行的。為此,公安系統需要自建一個公安專用的大數據平臺,用以專門解決公安業務平臺出現的大數據問題,這就是基于開源軟件的分布式平臺Hadoop。

3.Hadoop平臺及其架構

Hadoop的起源是Apache軟件基金下的一個開源分布式計算平臺,或可稱為一個開源的框架,可編寫和運行分布式應用處理大規模數據。具有使用方便、健壯、可擴展和開發簡單等優勢。

作為同樣基于PaaS服務的平臺,Hadoop和Google AppEngine有許多共同點,甚至有些部門就干脆從Google系統直接開源移植的,如MapReduce。

Hadoop作為一個開源的項目組,其構成的核心子項目是MapReduce和分布式文件系統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此外還有一些不可或缺項目如Common、Avro、Chukwa、Hive、HBase等,它們提高了互補或在核心層上提供了更高層的服務。

其中,Common為Hadoop的常用工具集合、Avro用于數據序列化的系統;Chukwa是開源的數據收集系統,用于監控和分析大型分布式數據庫;Hive是Hadoop基礎上的數據倉庫;Hbase是分布式、面向列的開源數據庫;PIG是一個對大型數據集進行分析、評估的平臺;ZooKeeper是一個為分布式應用所設計的開源協調服務。

4.MapReduce在數據分析中的作用

分布式的數據處理項目MapReduce是Hadoop項目組中一項重要成就,可以被廣泛地用于大數據的分析場景中,包括海量數據排序、在海量數據中查找特定對象、海量數據分析等。編寫MapReduce程序可以采用Java語言,也可以使用Python、PHP、C++和Ruby等多種編程語言,并可以被多臺主機同時處理。

每個MapReduce任務都可以初始化為一個Job。每個Job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Map(映射)階段和Reduce(化簡)階段,這兩個階段都有方法Map()和Reduce()分別對應。

映射階段:用戶輸入的數據分割為M個片斷,對應M個Map任務。每一個Map操作的輸入是數據片斷中的鍵值對集合,Map操作調用用戶定義的Map函數,輸出一個中間態的鍵值對集合。接著,按照中間態的K2將輸出的數據集進行排序,并生成一個新的元組,按照K2的范圍將這些元組分割為R個片斷。

5.采用MapReduce函數模型分析案例

在架構了整個公安云系統后,需要的是利用云系統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以分析套牌車輛為例,說明云計算在具體公安業務手段中的作用。

在公安部門的應用化建設中,電子警察一直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公安手段,其抓拍的數據是海量的,而如何從這些海量的數據中得到我們需要的信息,是云計算架構需要也可以解決的問題。在查找套牌車時,就是在三年積累的近12億電子警察抓拍車牌數據中進行查找的。

6.結論

第6篇

【關鍵詞】 云計算 分布式計算 網格計算 虛擬化 SOA

一、云計算的概念

自2006年8月谷歌CEO 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戰略大會上提出“云計算”一詞,使之名聲大噪,到今日,很多組織機構或個人都從自身角度對“云計算”的定義進行了闡述,但沒有一個可以被各方統一接受認可的定義。(1)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NIST):云計算作為一種模式,提供了便捷的,可隨時通過網絡訪問配置計算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和服務)共享池的能力,這些資源能夠快速部署,并只需要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2)維基百科(Wikipedia):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給計算機和其他設備,整個運行方式和電網類似。(3)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云計算既指在互聯網上以服務形式提供的應用,也指在數據中心里提供這些服務的硬件和軟件。而這些數據中心里的硬件和軟件則被稱為云。

不難看出上述云計算概念的描述基本來自兩個角度,即商業模式或技術模式。只是有人強調其“應用服務性”,有人則重視其“技術實現方式”。兩者并無沖突。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云計算可被視為一個劃分范疇的定語,具體所指取決于其所處的語義環境。

二、云計算的核心技術

長久以來,云計算的追捧者們一直在強調云計算所造就的全新的商業模式――計算資源首次以服務的形式通過互聯網自助方式銷售給客戶。然而,伴隨“大用戶”“大數據”、“大系統”等問題的出現,成就云計算背后的技術體系漸漸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云計算融合了多種先進計算機技術理念,通過系統工程思想將各種技術不斷重組來解決應用時的具體問題。故在云計算平臺的技術實現中,會發現多種技術的影響,但如果我們只關注部分而忽略整體創新效應,則會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不僅有失偏頗,還會導致錯誤的認識[1]。

2.1 云計算與并行計算、分布式計算

并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是指多個指令可以同時被執行的計算模式,通常運行在并行計算機之上。并行計算是所有高性能計算機和超級計算機實現的基礎計算模式,它由串行計算演變而來,通過軟硬件技術仿真自然世界中一個序列中含有眾多同時發生的、復雜且相關事件的事物狀態。并行計算的優勢即為加快計算速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并行計算只可能是一個緊耦合的結構。由于并行計算的工作原理是將整體問題分割成為多個可被同時執行的指令,則其計算速度和可執行性都與其任務的分割方法密不可分,即在設計時,必須對相關任務進行良好的定義,制定具體的執行策略,對于定義之外的任務,系統將無法處理。這就使得并行計算模一旦定義完成之后,就只能處理定義類型的任務――計算能力強,但處理范圍窄。

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的思想與并行計算類似,但其是利用了更多的不在同一物理地址的計算資源來解決大規模的復雜計算問題,即將“大”問題分解成為多個可被同時處理的“小”問題,之后再將這些“小”問題交由通過網絡連接起的多個不在同一物理地址的計算機執行。其中各個資源節點(物理的或邏輯的)既協同又獨立,在統一的管理下動態地進行任務和功能分配,并行地運行分布的程序。相比之下,分布式計算模式則是一個松耦合的結構,在分布式計算中被分解后的小問題間相對獨立,沒有很強的相關性;而并行計算中被分解之后的各個小任務間是有很強的相關性的。

云計算在傳統的分布式計算模式上有了一個躍升――計算資源虛擬化。它在硬件資源底層之上通過虛擬化技術使得物理上分布式的計算資源透明化,避免了硬件異構可能帶來的隱患,并在邏輯上形成一個巨大的資源共享池。它不再像傳統分布式計算的任務導向型,而在看似無限的資源共享池的基礎上形成需求導向的特點。云計算的結構雖在本質上是大規模分布式計算,但由于其又融入了很多并行計算的思想和技術(類似MPP大規模并行處理),才使得云計算逐步加入到超級計算機的行列中去。

2.2 云計算與集群計算、網格計算

集群計算(Cluster Computing)通俗來講就是多個計算機或服務器通過冗余互聯成為一個對用戶而言邏輯上單一的高可用性的系統。集群技術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技術,通過集群技術,可以在付出較低成本的情況下獲得在性能、可靠性、靈活性方面的相對較高的收益。

集群計算被廣泛的用來進行低廉的并行計算。相比價格昂貴的中大型機,集群相對價格低廉可用性高,一般為同構,易于使用和維護,且采用集群可以有效實現負載均衡,極大的提高了其通信量和處理速度,成為實現超級計算機的技術之一。

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從本質上講也是一種分布式計算模式,通過網絡將分散的閑置的計算機資源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擁有超強性能的虛擬計算機,為用戶提供功能強大的計算和存儲能力,來處理特定的任務。[1]其工作方式也具有典型的分布式計算的特點:先將需要超強計算能力的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問題,然后將已分解的各個小部分問題分發給多臺計算機進行處理,最后再將這些計算機反饋回來的計算結果綜合起來得出最后結論。網格計算的典例即是SETI@home.

由上述網格計算的定義中不難看出,網格計算是為了解決需要巨大計算力才能解決的問題而專門設立的。在網格計算中,使用者通常需要先基于某個網格的框架來構建自己的網格系統,如果一個新的應用程序想要使用網格系統,則在進行設計部署時,就要考慮網格的基本結構和其所提供的服務。應用開發者必須要知道如何把基礎設施的各個部分組合在一起,考慮編程語言、系統環境、數據管理、任務的分發和結果的打包、安全性和可用性的管理等諸多內容。這也就意味著網格計算更多的是任務導向型的“專用”計算模式,這就造成了其應用于商業上的局限性。

云計算綜合了集群與網格的優勢。利用集群技術在邏輯上形成云網絡中的單節點,而在物理層面通過集群技術有效的解決了單點失效(Single Point of Failure, SPoF)和負載均衡的問題,實現了云計算“彈性”“透明”的特點。利用網格計算的概念,云計算通過大規模分布式計算模式集中分散的閑置資源,形成巨大的計算資源共享池,同時不需要用戶關注整個云系統資源的管理和整合,更多的體現 了其“通用性”。

2.3 云計算虛擬化

虛擬化技術(Virtualization)是云計算理念實現的核心基礎,是將各種計算及存儲資源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的關鍵技術。從虛擬化理念角度來講,虛擬化是資源的邏輯表示,使它不受物理限制的約束。[3]從技術實現的角度來講,虛擬化將計算機資源抽象出來,形成不同的“虛擬層”,向上提供與“真實的層”相同或類似的功能。虛擬化技術為一組“類似資源”提供一個通用的抽象接口集,由此隱藏了大量分布異構的底層資源各自屬性和操作的差異性,使計算資源對上層應用透明,解除了上層應用與操作系統和硬件的緊耦合關系,并通過這個通用的接口實現通用統一的方式訪問和維護計算資源。

虛擬化技術分類方式多種多樣,例如按實現層次來劃分,大抵有硬件虛擬化、操作系統虛擬化、應用程序虛擬化,但其實他們實現的功能是一樣的,都是在一臺設備上虛擬化出多個操作系統,以達到資源的最大利用化,只是它們在實現這一目標時所采用的虛擬化層不一樣。所以雖然虛擬化技術的分類方式很多,卻相對含糊,故在此不多贅述,只詳細介紹從被應用的領域劃分的實現云計算三層基礎服務的虛擬化技術。

從本質上來講,云計算提供的服務實際上都是虛擬化的服務。從虛擬化到云計算的過程,實現了跨系統的資源動態調度,將大量的計算資源組成計算資源共享池,用于動態創建高度虛擬化的資源供用戶使用,從而最終實現應用程序、計算平臺和硬件資源以服務的方式通過互聯網提供給用戶,以更加便捷和彈性的模式滿足用戶需求。

2.4 云計算與SOA

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是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的簡稱。通常我們所說的SOA是一套設計和開發軟件的方法和原則,它將應用的不同模塊(即服務單元)通過一些定義良好的接口和協議聯接起來,使各類服務可以通過統一且通用的方式進行交互,形成整體服務平臺或系統。從技術層面上來講,SOA是一種組織和利用可能處于不同所有權范圍控制下的分散功能的范式[3],即給定一種標準接口和一個約束接口的服務協議,則任何應用滿足該服務協議,即可通過給定的標準接口進行通信和交互,實現“相互獨立”的對接。由于中立的接口定義,通過標準接口進行交互的功能模塊各自相對獨立,任何一方的功能發生變化,都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其結構的松耦合性有效的實現了功能模塊的復用性。同時隨著業務應用的變化,SOA能夠便捷、快速、低耗的開發和組裝企業系統,并有效的解決在分布、異構的環境中數據、應用和系統集成的問題,大大提高了組織面對應對外界環境的敏捷性。

云計算是SOA思想在系統和硬件層面的延伸。SOA的使用,在本質上是一種用于交換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消息的企業信息集成技術,它更關心如何使系統集成更有效率,在這方面它更類似于企業應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技術。不同的是EAI多是在事后打補丁,而SOA是事前預想的通用解決途徑,它可以達成企業架構中系統接口的統一,節約資源,同時在將來可能發生集成時提高速度以及組織的敏捷性。而相對比,云計算的重點在于通過資源的重新組合,來滿足不同的服務需求。在云計算平臺中,借鑒SOA服務導向的思想,可以實現更大范圍的“服務”的模塊化、流程化和松耦合,即可通過通用接口的定義屏蔽底層硬件資源的區別,實現云平臺的透明化。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良好的接口定義實現數據交換的一致性,從而可以進行底層硬件資源和上層應用模塊的自由調度,從而實現云計算的積木化。

參 考 文 獻

[1] 姚宏宇,田溯寧. 云計算:大數據時代的系統工程[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3

第7篇

分布式能源具有能效利用合理、損耗小、污染少、運行靈活等特點。但是,分布式能源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并網、供電質量、容量儲存、燃料供應等問題要解決。

今年6月25日,國家能源局提出《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光伏發電補貼政策,鼓勵各地分布式光伏項目采用“自發自用”模式運營,擬定的度電補貼為不超過0.45元/千瓦時。

盡管到目前為止,國家發改委還沒有正式公布光伏發電的入網電價方案,但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的啟動,將直接推動并網補貼電價的落實。屆時,我國分布式能源發展的最大瓶頸——并網難問題將被掃清障礙,分布式能源將借力電價補貼的方式打破發展速度慢的僵局。而分布式能源企業早已嗅到商機,蠢蠢欲動,行業爆發進入倒計時。

最佳的能源方式

分布式能源是相對于集中式供能而言的一種供能方式。目前,主流的集中式供能,如傳統的火力發電、大型水利發電等,因為遠離終端用戶,在儲能技術還沒有突破的現實環境下,遠距離傳輸必然對能源造成損耗。

同時,傳統的集中式供能因無法儲能,也造成了很多資源的浪費。比如,用戶平均每天需求100度電,那么,電廠就以每日發100度電為準。若某天用戶用電量高了,那可能會造成局部停電;若用戶用電量低了,那么電廠多發的電也白白浪費了,因為傳統的集中式供電沒有形成供需互動。這就是我們一直倡導的“地球一小時活動”飽受質疑的原因,因為電能無法儲存,導致了大量能源浪費。

而分布式能源是即發即用,不需要遠距離輸送,其靠近用戶、梯級利用、一次能源利用效率高、環境友好、能源安全可靠等優勢,被認為是一種最佳的能源發展方式。

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能源有兩種:第一種是將冷/熱電系統以小規模、小容量、模塊化、分散式的方式直接安裝在用戶端,獨立輸出冷、熱、電能系統。第二種是安裝在用戶端的能源系統。一次能源以氣體燃料為主,可再生能源為輔;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戶端的冷、熱、電聯產為主,其他能源供應系統為輔。將電力、熱力、制冷與蓄能技術結合,直接滿足用戶多種需求,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并通過公用能源供應系統提供支持和補充,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近年來,分布式能源已成為中國能源戰略的關鍵一環。國務院《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首次專辟一節提出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要求到2015年建成1000個左右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

我國對能源消費總量的控制也為分布式能源發展提供了機遇。目前,我國能源利用率僅有33%,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我國單位GDP能耗是美國的2.5倍、歐盟的5倍、日本的9倍。由此,面對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擴大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正是突破口之一。資料顯示,如果分布式發電量達到現有發電量的5%,即可替代7000萬噸標煤,相當于少建64臺60萬千瓦大型燃煤機組。

我國目前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能源需求仍面臨剛性增長。而同步進行的區域總體規劃和分布式能源規劃,將使建設更多的區域型或大規模的分布式能源系統成為可能,為實現能源體系變革和節能減排目標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技術瓶頸需突破

面對分布式能源發展的前景,國內外眾多企業已開始試水分布式能源,比如新奧集團、雙良節能、中國華電、施耐德等一批清潔能源企業正在推動分布式能源建設。但是,由于受我國目前的用能形式限制,分布式能源雖受到熱捧,但并未出現躍進式發展。

從國內分布式能源供應系統建設及應用情況來看,供能企業大多依賴單一能源,多會選擇天然氣、太陽能、風能中的一種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從而使分布式能源發展受到地域、環境、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在供輸方面,分布式能源發電上網、并網、配電均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分布式供應與集中式供能之間調配困難,難以彌補分布式能源不穩定的缺陷。

我國如果能夠組合多種能源及多樣化的供應方式,因地制宜,設計出一個綜合解決方案,將大大推進分布式能源的發展。7月初,首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態園國際合作(EPIC)聯席會議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召開,會議重點探討的青島中德生態園應用的新奧泛能網技術,就給出了一種全新的區域分布式能源建設與應用思路,它將各種能源和信息流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高效的能源利用系統,不僅針對傳統分布式能源供能不穩定等問題提出了解決之道,還基于多種類分布式能源站,提出了一攬子能源解決方案。

從能源結構來看,泛能網不以單一能源供應為主,而是將天然氣、風、光、地源熱、水源熱等多種能源,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匹配和調度;從供應方式來看,利用泛能站集成技術,不僅能夠將分布式與集中式供應進行有效協同,還能形成多個泛能站之間的能源調?配。

同時,泛能網還利用智能化控制和云計算技術,形成供需互動、有序配置、節約高效的智能用能方式,實現能效最大化。如今,泛能網技術的研發者新奧集團正借其向用戶提供“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

與傳統分布式能源系統相比,泛能網不但實現了自然資源、可再生能源及周邊余熱資源的綜合利用,更能夠實現與國家電網、市政燃氣、市政熱力等主干網絡之間的智能化調度,將信息網、能量網和物質網耦合成智能協同網,通過氣、電、熱等能源的梯級利用和智能協同,呈現出能源清潔生產、供需互動、互補調峰、高效利用、節能減排的園區能源利用新模式。

分布式能源產業能夠包容多種商業模式,具有創造多元利潤、提升經濟效率的巨大潛力。

第8篇

像GE(通用電氣)這樣的傳統工業企業。每天做的事也是大量做微創新,所以我要講的題目是“大制造與微創新”,通過微創新以及其他想法獲得競爭優勢,使企業更好發展。

我本人也在領導GE創新中心,在LED照明、航空領域,看起來非常大的行業,實際也有許多創新的想法。GE公司的創始人愛迪生有一句話,“我發現世界的需要,然后著手去發明”,這句話被我們奉為經典,創新來自于客戶需要的滿足。作為老牌的工業公司,GE在創新方面非常關注,并將其視為公司競爭力和持續發展的關鍵點。

這個創新是指突破式創新還是微創新?突破性創新與微創新只是相對而言的,微創新是漸進式、逐步的創新,但它是帶來突破式創新的前沿。為了講明白這個問題,我想跟各位分享一個創新模式。

如果正在進行的創新接近現有商業模式,在商業和技術方面不會有特別大的改變,但是變化是微小、逐步的。右圖的創新模式中,右邊和上邊部分商業模式變革和新技術應用,可能是商業突破創新和技術突破創新,突破創新很不容易,需要企業有膽識、需要投入、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也有少數企業能夠做到右上角顛覆性創新、破壞性的創新,這個詞語在最近各種探討中都有提到,大家都希望到這個境界,顛覆性創新需要突破創新者的窘境。

成功的組織往往會延續過去使他們成功的方法或者管理,因此他們不可能實現破壞性的創新或者顛覆式的創新。比如柯達是被數碼公司打敗的,可笑的是數碼正是他們發明的,管理層、決策層安全但保守的思考方式使他們只能做過去的傳統膠片業務,所以克里斯坦森總結說:“成功企業的成功管理,往往導致無法進行破壞式創新,并最終成為企業衰敗的原因。”

從上個世紀初到現在的100年時間,基本每個公司都取得了特別大的綜合性進展,1933年的X射線,上世紀40年代的噴氣發動機、上世紀50年代人造金剛石、上世紀60年代的核磁共振,但這些大的技術突破也不是經常有的,大概十年一個周期、二十年一個周期才會出現新的顛覆技術,我想這個概念或者這個原理,跟企業規模有關系,跟企業持續的努力和對技術的看法有關系,真正突破性發展需要時間的積累。

在GE公司,漸進式創新目前還是主流,我們在全球有三個創新中心,除了美國,一個在中國,一個在加拿大,我們做的創新就是做漸進式創新。比如我們生產的手持超聲波診斷儀,由于其技術上的便利性,十分適合內蒙、高原這樣的邊緣地區,以及條件特別差的農村地區。在這里,大型設備沒法滿足客戶需求,因為沒有那么多資金、沒有那么的醫療資源,而這種早期的B超檢查,對早期心臟病診斷和早期胎兒孕前檢查非常關鍵。GE研發的手持超聲波診斷儀,其實不是技術革新,只是把我們診斷放在手持設備上,這個設備可以很敏銳地捕捉信號,信號采集完了以后,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方式把信息傳到縣級和省級大醫院,只是把診斷前端放在沒有醫療資源的地方。我認為這就是微創新、漸進式創新,這樣的漸進式創新對像農村人口或者醫療條件不是好的地方帶來了很多幫助。

還有一個例子是,過去醫療設施里有很多成像設備,在國外的醫療條件下,我們很多設備質量的可靠性設計,考慮的是只有十個病人或者二十個病人這樣的情況,后來發現中國醫院一天要接待一百個、兩百個病人,這個設備使用一段時間就壞了。國內核磁共振、CT設計需要高可靠性,因此我們需要調整,把專門需要特別聚焦的功能強化,而且關鍵是把可靠性提高,這也是符合本地市場做的漸進式創新。在中國市場,大量的工業產品改造、醫療產品改造過程中,微創新或者漸進式創新是主流。

中國企業漸進式創新的下一步在哪里?我有幾個建議,第一,大家看一看工業和信息化融合的機會,工業部門對IT幾乎一無所知,除了管理軟件、ERP,工業領域、醫療領域對IT新的技術使用,以及兩者融合幾乎一無所知。這兩個行業的深度融合將會催生無數的機會。

第二是分布式能源的大機會,分布式能源和互聯網、信息產業融合會產生第三次工業革命,會徹底顛覆第一次、第二次人類生產能源、分配能源、使用能源的模式,徹底顛覆化石能源的模式,而用新能源模式重組結構,這個里邊產業結構調整是巨大的,各位也可關注這個領域和你們產業的結合,會發現非常多的機會。

第三是醫療信息化的云計算模式,談云計算我們都是談各種用戶體驗,怎么樣把消費類放在云上或者企業管理放在云里?目前國家正在推進新醫療改革,希望能夠把80%-90%的人員,在縣級醫院就做好足夠的篩查,后一步診斷放在中心城市,這對信息化的要求非常高。這三個方向是漸進式創新的下一步重點,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把焦點放在這里邊,這是新的成長機會,祝福大家在微創新下做到成功。

第9篇

云端存儲應運而生

在傳統模式下,為了提高信息交互的效率,數據通常集中在本地存儲和處理。企業建立一套IT系統不僅僅需要購買硬件、帶寬等基礎設施,還需要有專門的人員對IT系統進行維護。由于需要存儲和處理的數據量不斷增加,企業數據中心空間日益匱乏,所以企業不得不花費大量的資金用于購買各種數據存儲和處理的設備,并且負擔日益高昂的數據中心管理成本。

對于企業來講,計算和存儲等基礎設施以及軟件本身并不是他們需要直接面對的,他們需要的是由此提供的服務以完成業務需求。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大量的數據存放在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上,企業與個人用戶無需再投入昂貴的硬件購置成本,只需要通過互聯網來購買租賃數據存儲和計算力,企業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成為了可能。這也使得應用系統能夠通過互聯網根據需要獲取計算力、存儲空間和各種軟件服務的云計算模式應運而生。

從概念上看,云計算實質是一種分布式計算,其目標是通過互聯網將超大規模的計算與存儲資源整合起來,并以可信服務的形式按需提供給用戶,其中高性能的云存儲是實現云計算服務的基本條件,幾乎在所有的基于云計算服務的應用程序中都需要高性能的云存儲來滿足數據處理的需求。

同云計算和存儲即服務 (Storage- as Service)的概念類似,云存儲專注于向用戶提供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在線存儲服務。用戶無需考慮存儲容量、存儲設備類型、數據存儲位置以及數據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繁瑣的底層技術細節,根據需要付費就可以從云存儲服務提供商那里獲得近乎無限大的存儲空間和企業級的服務質量。

云存儲將傳統的本地數據存儲遷移到互聯網上,成為幾乎可無限擴展的、高可靠性的在線存儲方式,以Amazon、Google、IBM為代表的云技術廠商將云存儲概念變成了具有巨大商業價值的實際應用。

多種云存儲平臺探索

Amazon云存儲平臺Amazon提供了一種稱為彈性計算云(Amazon EC2,Amazon E last ic Compute Cloud) 的服務。借助Amazon EC2,用戶可創建操作系統、應用程序和配置設置等機器映像,然后上載至Amazon簡單存儲服務(AmazonS3,Amazon Smiple Storage Service)并注冊。由Amazon提供用戶所需要的計算能力,用戶按照其計算和所消耗的網絡資源來付費。針對 EC2,Amazon此后推出了彈性塊存儲 ( EBS,E last ic B lock Storage)產品,同時提供存儲和計算的能力。用戶可以將EBS轉移到Amazon的S3存儲服務上。

Google的云存儲技術實際上是針對Google特定的網絡應用程序而定制的。針對內部網絡數據規模超大的特點,Google提出了一整套基于分布式并行集群方式的基礎架構,利用軟件的能力來處理集群中經常發生的節點失效問題。從最初幾年開始,Google連續很多年在計算機系統研究領域的最頂級會議與雜志上,揭示其內部的分布式數據處理方法,向外界展示其使用的云計算核心技術包括:Google建立在集群之上的文件系統 Google File System,針對Google云存儲應用程序的特點提出的Map/Reduce編程模式,分布式的鎖機制Chubby以及Google開發的模型簡化的大規模分布式數據庫Big Table等創新嘗試。

IBM在早前推出了云存儲的服務,它針對那些擁有2-3個Windows服務器或者擁有小型數據中心的商業用戶。IBM云存儲是一種典型的網絡數據存儲服務,它將數據存儲在眾多虛擬化服務器當中,提供第三方的支持和服務。通過云存儲, IBM為用戶提供遠程的數據保護以及郵件管理服務。

云存儲的發展與對策

隨著云計算和云存儲概念和技術的不斷成熟,企業數據中心正經歷著從傳統數據中心向云數據中心轉變的新的變革。小型企業通過將數據中心向云存儲端轉移,可以很好地控制數據中心成本;而大型企業除了租用公共云存儲服務以外,也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私云存儲數據中心。在云計算的發展中,各個公司、企業所處的角色不同,因而制定了不同的發展策略與規劃。

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建立云計算和云存儲中心國外巨頭位處云端,它們是云計算服務提供商,Google、Amazon、IBM 與微軟以及Sun公司這樣的信息巨頭積極地加入這場競爭,Amazon在早年向開發者開放了名為彈性計算機云的服務,讓小軟件公司可以按需購買 Amazon數據中心的處理能力。 Sun公司推出黑盒子計劃,該計劃基于云計算理論建立,稱為未來的數據中心。

眾所周知,從Gmail開始,Google一直試圖通過以互聯網提供給用戶計算能力與服務,以開源的姿態推廣它的云計算平臺,顛覆微軟締造的桌面為王的時代,挑戰微軟的權威。面對Google的挑戰,微軟試圖以卡耐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馬里蘭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等6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研究者提供資金與設備,推動云計算的研究,使公司推出數據中心與因特網運行更為貼近的計算機與軟件產品組合。

中小企業從云計算供應商處租用計算能力和數據存儲,對不想創建或維護自有基礎架構或應用的中小企業和創業者來說,云計算意味著巨大的商業機遇,他們可以借助云計算在更高的層面上和大企業競爭。他們不需要去買價格高昂的硬件,而是從云計算供應商那里租用計算能力。

在避免了硬件投資的同時,公司的技術部門也無須為忙亂不堪的技術維護而頭痛,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進行更多的業務創新。另外,他們只需要通過付費使用服務提供商在Internet上提供的各種計算和數據存儲等功能。

數據存儲在云計算的中心,安全問題一直被重點關注。云用戶和提供商需要避免數據丟失和被竊,云用戶希望提供商以確保無論自己的數據物理上存儲在哪里都受到保護,同樣,云提供商也需要保護其用戶的敏感數據。為了解決云存儲中數據的安全問題,提高云計算數據中心的防護能力,應根據分布式文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脅和安全需求,來制定相應的安全策略以便在計算機中實施相應的保護機制。

同時,為了重視數據保密性、專有性,大型企業可以構建私有云。有些大型企業非常重視應用程序或集成數據的保密性和專有性,一般不會冒險將其信息放在公共云上。因為公共云很難滿足嚴格的法規遵從要求,并且其公開性可能會造成監管方面的問題。企業建立自己的內部云(亦稱私有云),以增強IT對業務的相應能力,并減少成本。

所謂私有云,是指位于企業自建數據中心內部的具有云功能的基礎架構,它避開了與Amazon等公共云提供商有關的安全性和不確定性等問題,同時又提供了 靈活部署和易于擴展,既確保了安全又不乏創新。

第10篇

關鍵詞:云計算 云存儲 WAP網關 互聯網 通信

一、云計算的發展及概況

繼個人計算機、互聯網變革之后,云計算作為第三次IT浪潮的代表正在向我們走來。它將帶來人類生活、生方式和商業模式的根本性改變,成為當前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云計算的本質,在于基于互聯網傳輸能力和網絡資源調配運算能力相對于單一終端運算能力的提高,從而實現以互聯網為環境實現用戶運算和任務處理能力的運作模式。

描述了商業模式的改變,客戶(個人和企業)從購買產品向購買服務的轉變,即:客戶看不到、也不需要購買實體的服務器、存儲、軟件等,也不需要關心服務來自哪里,而是通過網絡直接使用自己需要服務和應用,形象地稱之為“云”。

描述云計算的業務分層結構,如同傳統計算中包括“硬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應用軟件”等業務分層一樣,云計算的系統架構也包括不同的業務層次。業界比較通用的業務分層包括云平臺和云服務兩個層次,云平臺是指所有應用程序共享的平臺產品,即:硬件和平臺軟件,如操作系統和數據庫、中間件等;云服務是指面向某個具體應用,即:應用軟件。

二、云存儲的概念

云存儲在云計算 (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發展出來的一個新的概念。云計算是是分布式處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處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發展,是透過網絡將龐大的計算處理程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務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計算分析之后將處理結果回傳給用戶。通過云計算技術,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在數秒之內,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信息,達到和“超級計算機”同樣強大的網絡服務。

云存儲的概念與云計算類似,它是指通過集群應用、網格技術或分布式文件系統等功能,將網絡中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件集合起來協同工作,共同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和業務訪問功能的一個系統。

1)傳統的企業存儲基本上是采用集中式的存儲,存儲系統由磁盤陣列柜和存儲網絡組成,磁盤陣列柜包括磁盤和控制器組成,通過存儲網絡與服務器相連,存儲的共享局限在磁盤陣列柜之內,磁盤柜之間主要起到備份的作用,存儲共享范圍小和高可靠性要求使得企業存儲成本很高。

2)云計算的存儲是把分布每一個服務器內部的磁盤通過分布式軟件管理起來,形成存儲資源池,因此,能夠全分布式和全局的共享,即:一臺服務器能夠使用這個數據中心任何其他服務器上的存儲資源,達到充分共享的目的,資源動態分配,提升資源利用率,大大節約成本;而且由于這種大集群的規模,存儲可以做到P字節(1000T)和E字節(1000P)的水平,能夠滿足“大容量和低成本”的存儲要求;這就是Google、騰訊等互聯網公司采用這種模式的原因,存儲巨頭EMC也開始提供這種模式的存儲方案;對于傳統存儲走向云計算,同樣可以采用這樣的模式,需要在軟件方面下功夫。

3)云存儲的性能和可靠性是靠多備份來解決的,由于內置在服務器中的硬盤一般來說性能和可靠性較低,因此,為了提高性能和可靠性,數據一般在不同的服務器上存儲三份,關鍵數據存儲5份,提高可靠性的同時,應用程序可以同時從不同服務器讀取數據,提升性能。

4)云存儲的價值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2004年Google推出Gmail服務,為每一個用戶提供1G的空間,而當時微軟的Hotmail僅僅提供20M的空間,因為微軟沒有云存儲的技術,如果承諾給客戶1G的空間,就必須預留空間,利用率很低,成本很高,而Google的云存儲是動態共享的,用戶沒有使用到1G之前,并不占資源。Google的存儲成本是微軟的二十五分之一,這就是云存儲的價值。

如果這樣解釋云存儲還是難以理解,那我們可以借用廣域網和互聯網的結構來解釋云存儲。相信大家對局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都已經非常了解了。在常見的局域網系統中,我們為了能更好地使用局域網,一般來講,使用者需要非常清楚地知道網絡中每一個軟硬件的型號和配置,比如采用什么型號交換機,有多少個端口,采用了什么路由器和防火墻,分別是如何設置的。系統中有多少個服務器,分別安裝了什么操作系統和軟件。各設備之間采用什么類型的連接線纜,分配了什么IP地址和子網掩碼。

但當我們使用廣域網和互聯網時,我們只需要知道是什么樣的接入網和用戶名、密碼就可以連接到廣域網和互聯網,并不需要知道廣域網和互聯網中到底有多少臺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和服務器,不需要知道數據是通過什么樣的路由到達我們的電腦,也不需要知道網絡中的服務器分別安裝了什么軟件,更不需要知道網絡中各設備之間采用了什么樣的連接線纜和端口。

三、云存儲不是存儲,而是服務

就如同云狀的廣域網和互聯網一樣,云存儲對使用者來講,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設備,而是指一個由許許多多個存儲設備和服務器所構成的集合體。使用者使用云存儲,并不是使用某一個存儲設備,而是使用整個云存儲系統帶來的一種數據訪問服務。所以嚴格來講,云存儲不是存儲,而是一種服務。云存儲的核心是應用軟件與存儲設備相結合,通過應用軟件來實現存儲設備向存儲服務的轉變。

四、WAP網關中的云存儲

1.WAP網關系統現狀。現網WAP網關系統都是以單節點獨立建設,建設規模最大單節點處理能力為20000TPS,存儲設備采用傳統的方式直接掛接到服務器上。傳統的存儲方式對機房電源、空間和管理效率都造成了較大的浪費,采用集中云存儲方案極大的降低了電源功耗和維護成本,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和設備的可靠性。

2.WAP網關云存儲解決方案。WAP網關云存儲系統為WAP網關提供海量數據存儲及檢索服務。WAP網關的數據包括WAP業務配置數據、用戶信息數據,日志和話單等,其中日志和話單占的比重最大。日志和話單是結構化數據,其存儲特征是一次寫入多次讀取,適合用云存儲系統進行存儲和檢索。現階段,WAP網關云存儲系統是面向WAP業務的日志和話單的存儲而建設的系統,隨著云存儲技術的成熟,WAP網關中的其它數據將逐步遷移到云存儲系統中。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云計算,輕量型終端

 

1引言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新的應用層出不窮。免費論文。自從以Google、微軟等跨國公司提出云計算的概念出來之后,遠程存儲和計算重新獲得了重視。輕量型終端受到追捧。用戶厭倦了自己安裝維護一大堆的軟件,轉而主要的依靠瀏覽器進行大部分日常計算機操作。華碩推出EeePC上網本,可謂恰逢其時。據統計,EeePC上網本在一個月之中便能賣出35萬臺,2008年前三個月更是賣出了超過一百萬臺。本文就EeePC上網本的成功原因提出一點思考。

2云計算的技術優勢云計算其實是一個平臺概念,是在以前的分布式網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為網絡速度的進步,帶寬價格的下降,云計算成為了未來IT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云計算的最大功用在于其可以實現服務、軟件、IT基礎架構、存儲、硬件等IT相關資源在互聯網上的自動搜集、承載和分配。傳統的網絡和其他IT基礎設施越來越難以應對以下的挑戰,包括海量數據應用的增加、數據中心逐漸復雜、能源成本增加、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信息分享增多等。

云計算具有顯著的規模效益,可以以低廉的成本解決企業的存儲和運算問題。以至于現在google推出的個人郵箱都免費贈送多大5G的存儲空間,而且此部分存儲空間還在增加中。這徹底打擊了收費電子郵件服務的市場。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將更多的IT基礎設施外包出去,云計算逐步受到青睞。IDC對企業主管、CIO和其他業務領導的調查表明,到2012年全球企業在IT云服務上的開支將達到420億美元。

3云計算對商業模式的影響云計算因為強調規模效應,需要大規模投資和眾多企業參與,隨著云計算的推廣,云計算勢必將影響整個終端軟、硬件行業,并加強終端設備間的融合,改變商業模式和生活方式。由于許多終端的功能將被放置在云中,市場開始青睞“瘦”終端,功能減少,以上網為主。更復雜的計算和更多的存儲空間依賴于網絡提供的資源,也就是云計算通過的資源。而終端主要的通過瀏覽器操作這些運算和存儲。同時由于各種終端能夠共享資源,各種終端設備間的融合也因此加快。

而現在的商業模式明顯的不符合云計算的大規模推廣的趨勢。現今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占據了個人計算機超過80%的市場份額。免費論文。而微軟每隔數年即升級Windows操作系統,新的系統常常是變得更為臃腫龐大,而不是更簡約。更臃腫的系統需要更高級配置的硬件。因此,用戶又開始不得不升級其電腦硬件,淘汰落后的電腦。因此,IT市場上的支出很大一部分用來每隔一段時間升級操作系統和硬件。這給用戶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而云計算則僅需要用戶的終端具備基本的上網功能即可,用戶無需為操作系統和硬件支付昂貴的開銷,也無需為存儲的安全性和備份等費心,甚至用戶花在熟悉新的操作系統和硬件方面的學習時間也大為減少。絕大部分的存儲和運算功能交給了云計算的服務器,其維護由專業的IT公司負責。從總體上開,此種商業模式會顯著的節約社會資源。但同時,無疑會影響到現在的商業模式的既得利益的公司,如微軟和Intel等。

4EeePC的成功原因分析EeePC上網本是臺灣華碩公司推出的一種基本型的筆記本。其市場定位為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輕松學會上網。在設計上,EeePC采取超輕量化設計,采用7吋彩色液晶屏幕,比書本還小巧,重量不到一公斤。在性能上,雖難稱優異,但能很好的滿足其定位,簡單輕松隨處上網的需求。免費論文。比如采用了先進的防震固態硬盤(SSD),因此能夠讓產品安靜且低耗電,并耐摔防震,最適合隨身上路。此外EeePC也支持完整的無線網絡功能,走到哪都可輕松上網。不僅如此,其開機速度也不會太慢,不到30秒就能完成所有開機程序(Linux核心操作系統)。使用DDR2 512MB內存、4GB SSD硬盤、內建相機、5200 mAh電池。相信如上的硬件配置,很稱得上EeePC的上網本的定位。在大陸地區的售價大致與高端智能手機相仿,上市時2007年11月的價格為2999元。

EeePC在2007年上市約一年之后,在2008年度即取得了銷售將近500萬臺的佳績,其背后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其一是市場定位準確,滿足了大眾對廉價上網的需求,其便攜性也是相當的出眾。其二,更為重要的是,EeePC順應了云計算的發展大趨勢。用戶以一臺智能手機的價格,獲得一個可以上網的筆記本。借助云計算提供的存儲和運算服務,可以完成日常80%以上的電腦操作任務。而價格方面,則節省超過70%。

因此,在EeePC上市不久之后就成為其他IT廠家競相模仿的對象,并為美國哈佛大學列為管理研究的案例。相信云計算會促進更多的“瘦”終端的出現,促進行業內商業模式的轉變,將過去依賴于提升硬件配置和操作系統的思路轉變過來,轉而去購買服務器端提供的存儲和運算服務。這個趨勢,值得所有的IT廠家引起注意,并在商業戰略上提出應對措施。

5參考文獻

[1] 張巖.3PAR:“云計算”的開路者[J]. 微型機與應用,2008,(06)

[2] 霍泰穩.“繽紛”的云計算[J]. 程序員,2008,(11)

[3] 張渝江,岳偉.云計算叩開學校大門[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12)

第12篇

“你說未來銀行是什么樣的?現在很多報道說,未來銀行也許就只需要一部手機。隨著銀行的網點逐漸輕量化、小型化,能夠輻射周圍方圓幾公里的范圍,同時配置像智能銀行、社區銀行這種小型的、專業化的網點,形成內交互服務、高低搭配。”西安銀行科技部副總經理胡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了對未來銀行的暢想。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與金融業的融合勢不可擋。

這其中,傳統銀行業如何應對?從積極推進數據中心“兩地三中心”建設,到主動變革擁抱社交,再到搭載微信平臺推出智能服務,西安銀行的技術積累和服務轉型始終強調并圍繞“以客戶為中心”。胡博表示,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金融、移動技術的出現對傳統銀行業的挑戰,不僅來自業務內容和市場份額,更來自于商業模式和思維方式的轉變。”

傳統城商行擁抱互聯網

西安銀行作為中國西北地區中心城市的城市商業銀行,經過2009年底完成的戰略引資和財務重組工作,2010年9月正式由原西安市商業銀行更名而來。在互聯網金融和社交網絡倒逼銀行轉型之際,西安銀行也已邁出了擁抱互聯網、擁抱社交的第一步,并強調“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和轉型理念。

目前,西安銀行控股2家村鎮銀行,下轄榆林分行、寶雞分行、總行營業部、10家區域支行、11家直屬支行,共117個營業網點,59家自助銀行,現有員工2300余人。隨著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的迅速發展,西安銀行管理層意識到,從總行、支行領導到廣大員工當前均存在非常強烈的對管理信息系統移動化和社交化的需求。只有將現有的管理平臺與當前流行的互聯網和社交技術結合,才能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同時做到快速響應客戶的要求,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移動營銷平臺的應用,幫助西安銀行逐步實現了與客戶的實時交互、智能(社區)網點的服務功能。

業務系統和管理系統就像人的兩條腿,雙腿并行才能走得穩健。西安銀行和很多城市商業銀行一樣,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形成了以銀行主業務系統為核心,輔以信貸管理系統、綜合前置系統、客服系統、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綜合報表、卡業務,電子郵件等多個業務系統。然而,隨著銀行業務系統的不斷完善,西安銀行現有的管理信息系統已無法適應全新的工作模式,特別是其管理系統不能滿足西安銀行管理團隊通過IT技術高效運營和管理的需求。

集成的工作環境、靈活展現的應用數據、基于自適應技術開發的界面能夠自動匹配多終端如PC. Pad.智能手機的訪問,改變了西安銀行傳統的工作模式。融入協作力為轉型積蓄力量

在社交化溝通協作已被人們廣為接受的背景下,企業中社交化的需求和趨勢也同樣明顯。“我們的員工迫切希望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如視頻呼叫、即時交談、在線客服,移動化郵件、移動化即時消息等社交化、移動化的能力,來提高和加強IT系統的客戶體驗,就像使用互聯網應用一樣使用新一代的管理支撐系統。”正是這種內部管理需求的變化,推動著西安銀行的管理信息系統向社交化轉型。

而在西安銀行內部, “將現有管理平臺與當前流行的互聯網和社交技術結合,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并快速響應客戶要求,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早已成為員工共識。

面對西安銀行信息化建設的時代需求與企業的協同管理難題,西安銀行借由第三方合作伙伴的系統優勢搭建起來的新一代管理支撐系統,以社交手段加速運營流程并提升管理效能。西安銀行目前已集成了行內20余個管理系統,通過統一接入、自主配置,為員工提供了更便捷的系統界面及功能。此外,系統首頁集成了12個信息模塊,2013年9月上線以來已累計近23萬次點擊。

基于新一代管理支撐系統,通過定制的實時協作平臺,不僅擁有了即時消息、在線感知、Web視頻會議等溝通協作能力,而系統的視頻會議功能,西安銀行內部能實現跨部門、總行和分支機構之間的實時溝通、交流,極大降低了會議、培訓等各類成本。 “自從201 3年9月份我們辦公系統投入使用以來,已基本實現了全行無紙化辦公。”胡博表示。

通過社交化的新一代管理支撐系統建設,西安銀行為其手機銀行、B2C門戶、社區銀行、虛擬銀行的建設提供了技術和數據支持,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分布式企業的社交平臺

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商務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要想實現“社交上的中國”大愿景,企業需要CEO. CMO、CIO以及各部門之間的齊心協力,不斷演變以適應客戶要求的變化,始終與客戶的需求保持同步。

像西安銀行這類分布式企業對如何利用社交商務技術實現向社交型企業轉型的探索,將社交商務能力整合到核心業務流程之中。對內,將與管理相關的各種審批、公文、數據、郵件統一整合并以個性化的方式推送給相關業務人員,避免了業務人員從多個IT系統中尋找要處理各種工作的步驟,社交平臺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分布式企業的工作效率;移動平臺的應用也使管理者和員工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處理各種審批、公文、郵件,實時協作。對外,如今企業服務所帶來的交互能力和用戶體驗,還會提高了人性化服務水平和用戶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