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7:05: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學大學知識點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高三;化學學習;歸納法;總結
到了高三階段,在對化學知識進行學習時,其實更多的是知識總結,所以運用有效的總結方法是決定知識運用效率的重要前提。歸納法是依據事物所具備的一種性質,對其所有性質進行推理并總結的方式,歸納法的運用也是發揮我們學習自主性的一個重要依據。為了提升高三化學學習效率,文章中對歸納法在其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
一、歸納法思路
對化學知識進行歸納,所呈現的一致性其實是從外在一致性轉化為內在一致的過程,其中外在一致性具有偶然的特點,而內在一致性則是必然的。我們在對化學知識進行認知的過程中,歸納法的運用其實是對各個知識點的本質進行確定,也就是各知識點一致性下面所蘊含的內容,必然一致性越是充分,本體暴露程度也就越大,我們對它的認識越深入。一般我們在運用歸納法進行化學知識總結時,首先提出假設,即在此表現――發現過程中獲得的結果,將其作為假設,然而它也只是假設而已,并沒有獲得證實。經過證實的假設便進階為思想,是對化學知識予以反映的載體,同時也是培養舉一反三能力的主要途徑。
二、歸納法在高三化學學習中的運用
1.運用于新課知識點的學習
為了對學習效率進行保證,我們必須要使用有利于知覺的學習方式,對于新課知識點的學習,可以將歸納法加以運用。雖然高三階段以復習為主,但是也不乏一些新課的學習。由于歸納法與我們的認知規律相符,在實際運用時更加方便[1]。同時,高三時期的化學課程已經進入到選修階段,在學習時主要將知識進行總結,這時歸納法的作用便得以凸顯,特別是化學知識的理論部分。由此可見,歸納法可以作為知識點總結的關鍵思路,對化學各個單元的知識加以復習,通過問題的體驗與總結,將相關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并運用于今后的化學問題中。
比如,我們在進行《醇酚》一課內容學習時,其中涉及到了“元素周期律”相關知識,如果我們運用歸納法,一般是通過相應的實例進行知識的發現與歸納,從中總結規律;隨后,把1~20號元素視作獨立的個體,將其核外電子的排布狀況畫出,從中總結元素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由于我們之前已經對各個元素之間的規律加以總結,在這一過程中有效提升學習興趣,所以接下來我們可以對元素化合價變化規律、元素原子半徑變化規律加以總結。在這期間,我們能夠對各個個體當中存在的規律進行總結,從而提升化學分析水平。對這一部分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時,我們需要始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化學知識的學習,從而實現化學學習效率的提升。
2.運用于知識點的復習
知識點的復習是高三階段主要環節,將歸納法運用其中,必然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如果運用不恰當,也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知識點復習可以促使我們掌握歸納與反思的能力,通過對化學知識點的總結與歸納,意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2]。針對這一點,首先我們要在課堂中對自我加以反思,比如這節課中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對于知識有無問題、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是否聯系到其他知識等。面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歸納法加以解決,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對不理解之處進行補充。步入高三階段后,我們已經可以對知識點進行歸納與總結,例如我們在對金屬物理通性與化學通性相關知識點進行復習時,便可以運用歸納法,方便日后對這一部分知識進行運用。物理性質通性主要包含了金屬光澤、導熱性、導電性以及延展性,這幾種基本屬性屬于外在必然,也就是一定會隱藏在內在一致中,這里涉及到的“內在一致”也就是化學鍵類型的一致性,即其內部均蘊含了金屬鍵。而化學通性即其中蘊含了還原性,隱藏于核外電子排布形似性中。所以,我們在運用歸納法進行化學知識復習時,最為重要的便是符合認知特點,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點加以總結并歸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化學學習效率。
3.運用于化學知識的總復習
為了提升化學學習水平以及知識的運用效率,我們必須要加強學習的主動性,轉變自身的學習方式,將原來的被動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式,從而不斷提高化學學習效率。進行化學知識的總復習時,更多運用的是歸納法,將化學教材中所有的知識點分塊,歸納每一塊的主題。而具體歸納的方式與內容,需要我結合自身知識理解水平加以確定。其實復習的過程也就是將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再次進行歸納與整理,這樣做主要是為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并通過歸納與總結學會運用。歸納并非是將相似的知識堆到一起,而是要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找出其本質聯系,從而實現歸納法的本質意義。
三、結束語
高三階段的化學學習以復習為主,因而歸納法的運用十分必要,我們只有正確認知歸納法本質,熟練運用,才能真正發揮其實際意義,提升化學知識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國慶.淺談新課改下高中化學學習方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05:29.
關鍵詞:課程設計;生物化學,啟發
1教材分析
1.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化學教材內容多且學時少,學生普遍感到生物化學難學,但也有學好這門課程的愿望。本課程所用教材是楊麗萍主編的《生物化學》第四版,緒論是第一課,是對本課程的高度概括,是學習生物化學的前導。講好緒論,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的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化學基礎相對較好,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理解分析能力較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將緒論講的新鮮有趣,就可以激發學生對生物化學的學習興趣,產生求知欲。有了這種求知欲,將為后續深入學習生物化學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1]。
1.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生物化學研究的內容與范圍;(2)熟悉生物化學發展的歷史;(3)掌握生物化學的知識框架,熟悉生物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生物化學的知識框架。
2教法和學法指導
2.1教法
(1)層層遞進提問法:提問貫穿于本次課程教學過程,其目的是學生可以帶著疑問去思考。不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能課程內容逐步深入、前后貫通。(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合理的板書設計,加深學生了對緒論知識目標的理解掌握,從而為后續深入學習生物化學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3)啟發對比法:這種方法變學生被動性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4)列舉實例法:學生自己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提高了運用所學生物化學知識點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述的四種傳統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結合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2.2學法
(1)學生應課前做好預習;(2)課上注意聽講、記好筆記;(3)課后做好復習。老師應介紹怎樣預習、如何記筆記、及時復習和回顧已學的知識點等。把學生引導到生物化學知識的范圍中來,同時教導學生學會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去思考問題,提高學生分析、總結生物化學問題的能力[2]。
3教學程序設計
3.1引入課題(10min)
由生物界的各種現象引出生物化學的概念—是研究生物體的化學。在學生理解后設置問題:自然界中生物體的化學現象多種多樣且復雜多變應如何分析?此處設此問題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如果學生回答不準確或不能回答,則繼續問:怎樣揭示生物化學現象的內在規律?啟發學生回答:要研究生物界這個復雜結構體系的物質組成及其變化規律的基本原理,基于生物組成及變化規律的一致性建立生命現象基本原理整體框架。進一步設置問題:如何研究?再啟發學生舉例回答,從而進入下一環節--生物化學發展簡史[3]。
3.2講授生物化學發展簡史(15min)
3.2.1生物化學研究的啟蒙階段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很早就出現了釀酒、制醬、做醋等應用;在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有“治腳氣常做谷白皮粥防之”,即使用含大量維生素B1的食物對腳氣病進行治療。同時還用豬肝治療雀目(夜盲癥)。講到此處時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圖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使老師的文字敘述變得更感性。3.2.2生物化學研究的初始階段生物化學自18世紀中后期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出現后,涌現出很多卓越的科學家。講到此處,用多媒體課件詳細解讀相關研究。原因有三:(1)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為后續內容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環和脂質代謝等的生理現象的講解做鋪墊;(3)為之后知識拓展埋下伏筆。3.2.3生物化學研究的快速發展時期生物化學研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乏其人,對生物化學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講到此處可與3.2.2的內容做對比,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然后設置過渡問題: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總結出生物化學研究的什么規律?
3.3生物化學的知識框架和學習方法(20min)
首先設置問題如“生物體的化學組成是什么?”,引導學生思考。此處講授人體每天都和環境進行物質的交換,即新陳代謝。新陳代謝中酶催化了絕大部分生化反應,與此同時生物體具有精密的自我調控方法。這點從幾個層面為學生理清思路,進行下一步學習奠定基礎。為了使學生能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掌握這一知識重點,可適當舉例說明。從“種瓜得瓜”推導出遺傳的概念,結合本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介紹遺傳的相關知識點[4]。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討論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活躍氣氛,應提倡學生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知識點,同時穿插知識點覆蓋的實例。
4課堂小結
在緒論的教學過程中應不拘泥于教科書,不能生搬硬套、平鋪直敘、枯燥乏味的講解是扼殺積極性的。緒論課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愿。因此可介紹一些目前在基因診斷及其基因治療方面的成功事例,讓學生明白生物化學是和我們生活健康密切相關的,從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緒論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生物化學是一門記憶與理解并重的學科,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并融會貫通才能牢固記憶[5]。
5課堂效果分析
通過四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不僅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同時學生也在分析、理解及融會貫通中建立了科學的思維方式[6]。
作者:朱會霞 孫金旭 單位:衡水學院
參考文獻
[1]鄭凱迪,王建光,毛孫忠,等.講好緒論調動起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J].大學教育,2013(13):118-119.
[2]張艷芳,張煜,單琳琳,等.醫學生物化學緒論教學的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6):582-584.
[3]張璟,尹戰海,李霞,等.淺談生物化學緒論課教學[J].西北醫學教育,2008(3):608-609.
[4]馮曉帆,柳春,王艷杰,等.生物化學緒論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5(7):587-588.
1 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動物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多、概念抽象難理解,而課時量卻相對較少,面對這一情況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專業的特點和教學目的的要求合理取舍教學內容,盡量減少知識點的重復教授。動物生物化學一般在大學二年級上學期開設,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就已學習了有機化學,因此像糖類和脂類化學等相關內容就可不必精講,而蛋白質這一部分學生接觸得較少,又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就必須精講這一章節內容。
此外,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廣泛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及時了解最新學科動態,及時將這些新知識傳遞給學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后,備好課則是上好課的一個基本前提,教師在上課前要做到對所講的內容心中有數,這樣上課時才能得心應手。
2 理論聯系實踐,培養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
實驗教學是動物生物化學教學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傳統實驗教學是以驗證式教學為主,由教師做好課前準備、講解原理,學生機械性地操作。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需求,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科研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打破傳統實驗教學模式,要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能力,無論是實驗前試劑的配置還是實驗儀器的準備,都要讓學生參與進來,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細心負責的科研態度,為今后的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3 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式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知識點為主,這種學習方式使得學生對內容理解不全面,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不強,易出現前面學后面忘、學習興趣不濃厚的現象。而啟發式教學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又立足于已有的教學經驗和理論知識,對知識點進行重新歸納和總結,以啟發學生為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加深舊知識點的記憶和新知識點的理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合理利用教學資源
采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授課現已成為課堂教學必備的教學方式,是現代教育最先進的手段之一。傳統的粉筆加黑板式教學,在知識內容廣博且更新較快的生物化學面前,這種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會影響教學效率,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則可以把無聲轉化為有聲,把靜態轉換為動態。所以,教師在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制作精美、能吸引學生的教學課件,把原本枯燥、抽象的內容形象的表現出來,則能確保在教學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5 教師也要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要轉變角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是“導演”,組織學生演好“戲”,拍好“節目”。教師在課堂上必須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創造性地利用課堂資源,使學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動手做、動腦想,獨立的投入教學活動。課堂不是教師個人的主宰,教與學要互動溝通、互相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教必有法,教無定法”、“有模式論,不唯模式論”,教學改革之所以難,難在不好形成固定模式和套路,沒有任何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去適合任何教學改革。所以,時代變了,對象變了,教材變了,教師必須從頭學習,抓緊充電,及時總結和反思。教師要學好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
關鍵詞 有機化學 互動教學 形成性考核 考核驅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有機化學作為四大化學之一,一直是高等院校中化工、食品、制藥、環境、生物技術等本科專業的一門重要必修基礎課,該課程一直以系統性強,內容多,知識點抽象著稱,對于初學者來說,本身學習難度很大。而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育模式,枯燥乏味,學生易產生倦怠情緒,學習效率不高,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學生在有限學時內掌握所有必要知識點的要求。在現階段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如何協調好“教”與“學”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擺在高校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在承認學生作為獨立的教學主體的前提下,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絕對權威的主導地位,使師生在相互影響、相互活動中產生教學共鳴,實現教學相長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互動的方式,真正做到互動,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彼此交流。而形成性考核,是指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階段性測評,是課程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研究發現,形成性評價優于總結性評價在于它可以測量出“某些不能輕易或充分地從總結性考試中所獲的學業成績”。本文根據近幾年來我校有機化學課題組在互動式教學模式結合形成性考核辦法應用于教學環節中的一些經驗嘗試和交流成果進行初步探討。
1完善教學內容體系,為形成性考核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展開奠定基礎
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必須建立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培養目標和學生需求的基礎上。實際教學中,由于不同專業學生學時不同,要求不同,知識重點也不同,另外學生已掌握的基礎知識也存在差異性。因此,進一步深化理解,拓展野,研究形成一套線索清晰、內容完整、伸縮自如的教學內容體系,適應不同專業不同基礎學生需求,是我們研究實施形成性考核驅動的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前提。經過長期實踐總結,我們初步形成兩個層面的教學內容體系。
一是內部的體系,分基礎、重點和簡介三個層次:基礎部分是碳氫化合物,重點部分包括鹵代烴、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簡介部分包括脂類化合物、光譜等。針對不同的專業需求,這一體系是相對可調的,如對于木材科學專業,碳水化合物一章可以作為簡介部分,但對于食品,中藥類應作為重點部分,因為碳水化合物這些內容是后續學習生物化學、中藥化學、食品化學等課程的重要基礎。
二是外部的體系,主要是教師應充分掌握的課程相關的知識點。分三個部分:一部分是學習前學生已經具備的基礎知識,教師在開課前應向學生了解相關情況;第二部分是學生在學習時與有機化學課程知識點有關的知識點,這需要教師在開課時向學生延伸介紹;最后一部分是學習后有機化學課程知識點的拓展內容,在學生進行深入學習時可能會遇到,需要教師向學生進行補充說明的知識點。
為了解決好課程教學中“教”的問題,為形成性評價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有機化學課程組首先系統的研究了專業學生的培養計劃、課程大綱,根據不同的專業對有機化學課程的知識點內容要求進行了區分,形成了針對不同專業的內部知識體系。根據不同專業的內部知識體系和評價辦法,任課教師會更加有針對性地去鉆研教材,查閱相關文獻,逐步完善和健全外部教學內容體系。經調查發現,形成與完善這兩層教學體系能有效的避免任課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知識點內容“滿盤灌”和學生學習效率不高的問題。
2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探索與總結
“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妥善地選擇教學方法。”(孔德拉秋克)教學方法是教學模式的核心,而教學方法只有形成靈活的體系,才能形成切實的教學效果。在有機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如何根據有機化學教學內容體系的需要,將抽象的、枯燥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動感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積極性,對任課教師互動式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互動式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也各有特點。經多年有機化學課程研究實踐經驗并結合文獻報道,本課題組歸納出了幾種行之有效的互動式教學方法:一是精選案例式互動。運用多媒體等手法呈現精選知識點個案,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嘗試提出解決方案,勘校正誤,設置懸念,然后抓住重點、熱點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為理論知識。這種互動式教學方法的一般過程為:案例解說-嘗試解決-設置懸念-理論學習-剖析方案;二是主題探討式互動。主題是互動教學的“導火線”,圍繞主題拋出問題,展開教學雙方互動,問題的選擇需具有啟發性、思考性、貼近實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探討熱情,在學生的熱情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討論的情況隨時啟發學生傳授和運用知識;三是歸納問題式互動。就是課前針對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問題,歸納互動問題。教學開始,教師逐一向學生拋出,學生廣泛進行思辨、爭論,在開拓思路的同時,最后達到了解熟悉所學內容的目的,可以有效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有機化學的積極性、創造性;四是自主探究式互動,由學生在學習完相應的知識內容后,對存在的疑惑或者提出的探究性問題進行交流互動,目的在于根除學生心中的“攔路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五是結合仿真式互動。在教師傳授知識點內容時,運用虛擬仿真軟件、多媒體或實物模型等教學輔助工具與學生進行思維上的互動,讓學生在學習抽象、枯燥的知識點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直觀的視覺感受或零距離接觸來加深對知識點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六是結合實驗式互動。指采取實驗教學的方式,通過師生之間的實踐交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帶著目的去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識點內容,去解決實際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加深了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消化吸收。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絕對孤立的,有時候選用一種互動式教學方法的同時也可以結合其他形式的教學方法來一起使用。通過優化教學互動的方式,即通過調節師生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教師與學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3結合教學重點,靈活運用
經過長期在有機化學的課堂教學的實踐積累,在已有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基礎上,我課題組認為有機化學的教學重點可以大致可分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如何以分子構造式為基礎,結合價鍵理論、電子效應理論,指導學生推測化合物的性質、特征反應、制備方法等,以強化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二是通過探究結構的差異,所含取代基、官能團的位置,所存在的電子效應,區分不同類型化合物的特性、內在聯系、相似化合物的差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總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更好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掌握了有機化學課程教學的內部知識體系和重點,就為我們靈活運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明確了方向,如何將互動式教學方法在課程中精心組織、靈活運用,充分協調好“教”與“學”的問題,對任課教師教學技能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準備充分是上好課的前提,在準備階段,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查閱相關文獻,全盤掌握內部、外部知識內容體系和教學重點。在此基礎上還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將互動式教學方法與課程內容進行結合,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回味性,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映像,幫助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4構建形成性考核體系,形成以此驅動的互動式教學檢驗標準
為了改變傳統的總結性評價的局限,促進互動式教學的運用和檢驗成效,我們初步構建出了一套雙向驅動的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通過形成性考核的檢驗,學生能準確的知曉現階段的學習狀況,并能根據考核評價結果主動去彌補不足,調整學習方法、心態,為下階段學習做準備。教師也能在此幫助下對自己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評估,驅使其對教學方法做相應的改進。
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主要在五個方面體現:一是課程內容階段性測試,根據課程內容的關聯性和教學時間安排,把課程測試考核分為四個部分(① 烴類 ②醇、醛、酮、羧酸 ③ 含氮化合物與雜環化合物 ④ 糖類與蛋白質)分別進行測評;二是課間小組討論評定,教師有序安排學生組合,采取組間競爭的方式圍繞教師擬定主題,對課程的重點、難點內容,或者是拓展性內容集中進行小組討論,并由學生進行講解,最后由學生進行總結說明。教師根據學生參加討論、總結發言等記錄情況給予評價并評定成績;三是自學記錄評價,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閱讀課程相關書籍、瀏覽光盤視頻、查閱網上論文,完成小論文或網上作業等方式進行自學,并記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掌握知識程度,以及對難點、重點和疑難問題的理解等。這是考核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主要通過網絡課程的建設來實現和監控。教師根據學習記錄,學習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進行成績評定;四是知識遷移能力考核,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領域、解決新的問題時所體現的素質和能力。主要考核學生利用課程所學知識,通過知識間的聯系,找到知識連接點,進行知識轉化的能力。比如學生學了親電加成反應,已經掌握了加成的方向規律,等到學習親核加成時,教師可以簡單回顧一下親電加成反應的規律,通過現場問題請學生解答或提問讓學生說出親電加成反應的規律的基礎上提出親核加成的規律。消除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也可以利用類似的方法來考察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五是平時表現評定,根據學生平時出勤、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來評定。
對教師的形成性評價體現在二個方面:一是按照一定的教學內容作為節點,鼓勵學生通^網上平臺對現階段教師的互動式教學的內容、方式和成效給出評價;二是從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績與學習熱情方面對教師進行評價。
建立在對教師和學生雙向驅動機制下的形成性考核體系主要的作用點是課堂,目的就是要讓教師能夠充分運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有效地利用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學習中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另外,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為了保證有機化學課堂教學重點明確和整個知識內容體系的完整性,我們在逐步增加形成性評價體系的地位的同時也強調總結性評價。總結性測評范圍全面覆蓋有機化學的核心內容,并突出教學重點――結構與性質的辯證關系及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擔負起支撐相應學科的重任。
參考文獻
[1] 王潔,陸克義,張軒萍,等.互動式教學法在高等醫學院校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4):113.
[2] Wood,R.Assessment and Testing:ASurvey of Resear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目前網絡和智能手機已在大學生中被廣泛應用,并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本文主要探討了在物理化學教學中引入網絡和手機的教學新方法,即利用網絡資源,將微課作為第二課堂,讓學生參與課堂講解以及利用社交軟件進行溝通交流。通過以上四種新方法的嘗試,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加,課堂學習效率提高,有效促進了物理化學“教”與“學”的效果。
關鍵詞:
教學方法;網絡;積極性;參與度
物理化學是化學、化工、食品、生物、制藥等專業重要的基礎課之一,學好物理化學對學生后續專業課的學習至關重要。同時,物理化學又是一門理論性、抽象性、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學生學習難度較大[1]。目前,物理化學教學主要采取多媒體方式,以教師課堂教授為主。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主要負責“聽”和“記錄”,缺乏對問題本身的思考,對知識的理解也多數是接受式,學生思維的創造性、發散性得不到發揮,容易對課堂失去興趣,所以,出現很多的“低頭族”,這些學生或者自己看書、或者玩手機、或者做其它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另外,由于物理化學課程本身的特點以及課時的限制,部分學生學習吃力,通常在聽不懂之后就干脆放棄了該門課程的學習,對后續的學習造成較大壓力。因此,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創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物理化學教學中尤為重要。近年來,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改變著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這樣的改變同樣影響著大學生,他們更加普遍的應用手機交流,利用手機網絡了解信息、進行學習等[2]。筆者在教學中關注到了學生的這種改變,將網絡、微課等電子資源引進物理化學教學,并且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1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教學
現代社會,網絡早已滲入到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方面面,教學也不例外。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教師經常利用網絡資源,比如圖片、視頻、課件、文件等來豐富課堂,利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促進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3]。但是,網絡資源絕不僅限于此。目前,網絡上有很多關于物理化學教學的免費課程,比如網易公開課中的可汗學院講述了很多關于熱力學、電化學和動力學的內容,加利福尼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開設的《熱力學和功力學》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愛課網中的《身邊的物理化學世界》以及很多大學的《物理化學》MOOC課程(比如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等)。這些課程每個視頻的課時較短(大多15~20分鐘),一般每個視頻只講解一個知識點,針對性強,可以在手機中下載APP進行學習,學習方式靈活,能夠反復觀看學習。網絡課程的這些特點使它成為傳統課堂教學的有利補充。教師在講到某些知識點時,可以隨時將相關的網絡課程介紹給學生,由學生自愿在課后學習。這樣不但可以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多次學習的機會,而且使學習方式多樣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擴充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可以接觸國內和國際名校的教育,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2將微課輸入手機,建立第二課堂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物理化學》課程的課時被縮減,為物理化學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微課的出現為克服這一困難帶來了希望。微課的特點是內容少、時間短、針對性強、使用方便、易于傳播[4]。教師將部分知識點制作成微課,并由學生輸入手機隨時學習,微課就成為了課堂的延伸———師生的第二課堂。這種“微課”的學習方式靈活,可以只占用學生的碎片時間,并且使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受到學生的喜歡。筆者所錄制的微課主要分為三類:(1)對重點概念、重點公式的講解[5]。比如公式ΔU=Cv(T2-T1),針對不同系統,使用范圍不同,那么,教師就可以將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單獨錄制成一個專題供學生反復學習;(2)章節內容的概況總結。熱力學是物理化學的核心,概念多、公式繁雜,學生在學習時通常不能很好的將知識點鏈接,為了讓學生對熱力學知識有個整體的了解,教師可將熱力學知識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總結并錄制成微課,供學生學習;(3)典型例題的講解。由于學時的限制,課堂上講解例題的時間幾乎沒有,而練習對于物理化學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6]。因此,教師將例題的講解錄制成微課,讓學生在課后學習,并輔助一定的練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適度交出課堂,提高學生參與度,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的質量關系著整個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除了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由教師適度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首先將學生進行分組,5~6人一組;然后教師梳理教學中的知識點,挑選適合學生講解的內容并分成不同模塊,比如,典型習題、難度較小的知識點等;其次,安排合理的教學計劃,將少量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最后,由學生擔任教師角色講解知識點。這樣的課堂安排可以幫助學生徹底消化吸收所學知識,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意識,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有效提升學習效果。下面就以膠體化學一章的溶膠制備、光學性質、動學性質、電學性質為例,講解如何交出課堂,讓學生化身“教師”。(1)學生分組。筆者所教班級人數較多,由四個班級組成。在課程之初,將每個班級的學生分為5個組,每組6人,這6個人每次選取一個代表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其他五人可以分工進行資料搜索、制作PPT、閱讀教材梳理知識點等,每組學生的分工可以輪流進行,比如甲同學在第一次時負責搜集資料,第二次時制作PPT。(2)分配講解內容。教師將所要講解的四個知識點,即溶膠的制備、光學性質、動學性質、電學性質以自愿和隨機結合的形式分配給不同班級的小組同學,并告訴學生大綱對所講知識點的要求,及講解和制作PPT時需注意的問題。(3)小組同學準備。小組同學課后搜集資料,制作PPT(PPT制作好后要先發給教師,由教師修改PPT,把握知識的正確性),梳理講解思路,然后負責講解的同學要在小組同學和老師面前進行試講,并且由教師和同學給出建議,根據建議對PPT和講解內容以及思路再次進行調整。(4)課堂講解。由于所講內容對每個學生均為新知識,因此,教師在學生講解時要給予鼓勵,聽講的同學也要給予一定的包容。負責講課的同學在全體學生面前進行講解,聽課的同學認真聽講。為了鼓勵學生的參與,教師可以將課堂講解作為“獎勵分”計入平時成績。(5)教師點評。學生講解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講解后要進行適當的點評,可以是講解內容方面的補充,也可以是對學生講解的肯定等。
4利用社交軟件,建立溝通、展示和分享平臺
教師和學生間的溝通在教學中非常重要,好的溝通可以事半功倍,有效促進教學效果,促進師生間的感情。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課后也應建立一定聯系,多加溝通。由于教師和學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安排,因此,建立方便、有效的溝通平臺是實施良好溝通的前提。通過調查了解[2],絕大多數學生使用QQ和微信軟件進行同學間的聯系,并且很多班級建有自己的QQ群和微信群。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利用這兩個軟件建立與學生間的溝通平臺。比如:通過QQ軟件,教師將制作的微課傳至物理化學學習群,供大家學習,而學生可以在群里暢所欲言,進行對知識點的交流學習;學生也可以將網絡資源傳至平臺,供彼此學習,還可以分享自己制作的視頻、ppt等。微信主要以手機為媒介,更適宜溝通、交流。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發現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實時的幫助,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建議等。教師和學生利用社交軟件進行溝通,可以是多對一的形式,也可以是一對一的形式。通過網絡溝通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有效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避免面對面溝通帶來的尷尬,使溝通更加接近學生的內心。當然,溝通不能僅限于網絡,師生間面對面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須的。
5結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網絡和智能手機成為教師和學生日常工作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順應時代潮流,將網絡、微課等電子資源引入物理化學教學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迎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掃除學困生的學習障礙,并且通過學生熟悉的網絡溝通方式進行交流,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增強師生間的感情。另外,讓學生參與課堂講解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自信心。
作者:劉海燕 單位:天津商業大學理學院化學系
參考文獻
[1]曹映玉,楊恩翠.如何讓學生“愛上”物理化學[J].化學教育,2016,37(6):23-27.
[2]石維.網絡時代下《物理化學》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40:82-83.
[3]崔榮靜,徐肖邢.網絡教學在“物理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及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9(13):47-48.
[4]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關鍵詞: 自主預習 課堂趣味 練習卡 檢查卡 小專題教學
學習的目的是學會。何為學會?簡而言之就是自覺主動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如何學會呢?重點在于提高學習效率,將學習落到實處。對學生近年來在學習、復習過程中所展現的問題及知識缺漏、能力差異等,我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化學教學實踐,對如何靈活運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加以分析。
一、注重自主預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預習其實就是上課前的自學,在上課前自己對新課簡單地認識和掌握,提高學生對新課的熟悉度。但學生學業水平不同,自己預習效果很難保證,尤其是剛開始接觸化學的初三年級學生,對不熟悉的化學很難做到預習。這時教師可幫助學生制定出導學案,以問題的形式展現預習內容,為了避免學生課下不預習,可在上節課臨近下課的五至十分鐘預留出預習時間,教師巡視預習效果即問題解答情況,由于是預習所出問題相對簡單容易,在認真閱讀課本的情況下,學生可基本解決,既達到預習的目的,又增強學生自信心,為上課做好充分準備。
二、抓住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1.打造趣味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1)挖掘教學內容趣味性。
在教學初中化學第一課時,我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巧妙完善實驗,激發化學課堂的趣味性。如:教學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時引導學生從課本中的蠟燭燃燒實驗中體會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不同,模仿舉例多從生活常見現象中選材,如:小麥磨成面粉,面粉做成饅頭,樹木做成課桌,冰雪融化,等等。同時初中化學肩負著將學生領入化學殿堂的重任,如何將一些枯燥繁瑣的化學知識貫穿于有趣的生活常識中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教師對教材做出較好的調整與適當的處理[1]。如:在教學《奇妙的二氧化碳》時,為了使學生更有條理地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通過由汽水串聯起來的一條實驗明線,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提出并解決二氧化碳的檢驗、溶解性實驗、與水反應實驗、誰使石蕊變色實驗、滅火實驗、深井趣味實驗,將知識點貫穿于整個實驗過程,讓學生通過趣味實驗總結相關性質,既學習知識,解決本課的重難點,又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為以后的實驗學習打好基礎。
(2)體現教師語言趣味性、形象性。
初中化學教師課堂上要盡量使用趣味性的教學語言。如做CO還原Fe■O■實驗時,氣體的通入要貫穿始終,否則會產生安全隱患。學生對此知識點往往掌握不牢固,這時可結合物質狀態幽默一下:“CO氣體運動速度快,做事勤快,總是早出晚歸;酒精燈固體運動慢,又挺個大肚子,好吃懶做,總是遲到早退。”[2]
借助多種方法輔以形象性語言,轉難為易。如:在教學離子時,對于鈉離子和氯離子的形成學生往往很難理解,于是我采用形象性的語言,把電子都比玩的孩子,每一層都相當于他們的院子,模仿成鈉原子最外面的電子說:“真無聊啊!就我一個人!里面一層真好啊,有八個人在一起生活。”這時,氯原子最外層的七個小伙伴大聲喊“來我們這兒!來我們這兒!”聽到喊聲她毫不猶豫地跳到了氯原子最外層,這樣結合電子的知識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離子。
2.建立班級互助學習小組,提高學習效率。
依學生實際情況劃分學習互助小組,互幫互學,把學習落到實處。結合自主預習情況,小組對有疑問的地方、難點,討論交流,互相幫助解決問題。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每節課、每章的知識點小組合作整理出來,互相交流。互助學習小組的學生相互檢查,教師不定時地抽查,從而使大多學生有扎實的基礎,提高總體的學業水平。
3.作業練習課堂做,提高學習效率。
現在學生的練習、作業,面臨如下問題:素質教育要求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而初三學生面臨中考,學習壓力大,怎樣在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的同時,又不影響中考成績呢?我采取了以下三種方法。
(1)當堂練習檢測,關注潛能生,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在每一節課上,對所學內容進行當堂練習,當堂檢測,題目由易到難,關注潛能生,對錯題當堂改正,激發和調動潛能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2)錯題當面改,真正做到考后一百分。
做作業的目的不僅是復習鞏固,更主要的是查缺補漏。對于做錯的題目一定要讓學生當面改正,可有效避免學生課后的抄襲及不認真對待的態度。另外,對于學生易遺漏的“小部件”,如化學方程式書寫時的條件、箭頭等,要學會做個“懶老師”,不予批閱,讓學生自己檢查作業找出錯誤。這樣學生可以從錯誤中成長,總結教訓,提高學習效率。
三、制作小巧的練習卡和檢查卡,提高學習效率
對容易忘記混淆的知識點和一些掌握不牢、常犯錯誤的知識點,小組內設計成小巧靈活的練習卡和相互檢查卡,評出最有創意卡、最有實效卡,評出出錯最少小組即最棒組,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
四、常回顧,常總結,做好小專題教學,使學生學習落到實處,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對各聯系緊密的相關知識點總結出小專題,每個專題內容通過精心準備,將一些重要問題、重要知識點集中展現,通過學生討論探究,使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更能靈活運用。如何更好地利用小專題教學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熟悉教材課程標準、中考熱點,習慣于反思,善于總結。
總之,要提高學習效率,必須師生共同動起來,真正以學習為中心,做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徐小軍.充分利用實驗教學開展創新學習.化學教與學,2005(22):59-60.
[2]魏月錦.淺議中學化學的情境教學.理科教育,2008.
自2014年起,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與此同時,中國的環境發展也面臨著新常態,霧霾天氣多次“光臨”中國的大部分城市,為及時準確監測環境問題,環境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方法的設置對學生的學習尤為重要。為此,我院借鑒國內外經驗,利用PBL教學模式進行授課,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2課時的內容設計如下:
例如,講到配位滴定法時,可以這樣提問引入,①我們在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水,那么這純凈的水中都含有哪些成分呢?此時學生便進行思考,因為這些內容在初中時就有涉及,學生想出答案并非難事。答案中會有Ca2+和Mg2+。②根據水中碳酸鈣的含量,可以將其分為硬水和軟水。那么什么樣的水屬于軟水,什么樣得水屬于硬水?為什么在西方發達國家作為90%的家庭用水(包括烹飪、洗滌、洗浴等)均使用軟水?這樣的問題與生活貼近,學生會很感興趣,學生討論,查詢資料等可以得知硬水和軟水的劃分界限,以及使用軟水的好處。③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水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Ca2+和Mg2+,那么怎樣才能測定出Ca2+和Mg2+的含量呢?有的同學們回答用酸堿滴定法,也有的同學回答用沉淀滴定法。此時,教師可以總結,不僅有這兩種,還有其他的方法,即配位滴定法。④請同學們根據酸堿滴定法的理論基礎,總結一下什么是配位滴定法?此時,同學們做總結,若同學們總結的不全面,教師可以給予引導,并講解新知識點,這樣同學們可以弄懂什么是配位滴定法,即以配位反應為基礎的滴定方法。⑤教師進一步提問,此概念中有配位反應,那么什么是配位反應,學生討論總結,并將此知識點與無機化學的基礎知識結合起來,即配位反應就是指中心離子(或原子)與配體形成配合物的反應。教師追問,什么是中心離子,什么是配體?總結出概念后,讓學生舉例進行說明,教師在舉例讓學生判斷是不是中心體或配體。例如Co2+是中心,是可以接受孤電子對的。學生多多舉例可以很好的解釋什么是配位體,什么是中心體。⑥當配位反應的感念理解后,教師接著提問,在配位滴定中,所用到的儀器是什么?學生根據以往學過的知識可以很容易知道使用酸式滴定管,堿式滴定管,鐵架臺,錐形瓶,分析天平,燒杯以及玻璃棒等。⑦教師接著提問,在滴定過程中需要使用標準溶液和需要測定的未知溶液,那么這個標準溶液是什么呢?此時同學們思考并討論,教師可以由此引入新知識點,即EDTA標準溶液,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標準溶液,教師可一一介紹這些標準溶液的性質。⑧返回來,教師提問,EDTA標準溶液要用什么物質來配制?采用什么方法來配制?這是考查學生配制溶液的知識。這個知識以前涉及,同學們可以思考并回答。⑨教師進一步提問, 未知溶液是什么呢?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總結后接著提問,為什么大多數是含有金屬離子的溶液?借此,教師可以總結新的知識點,因為多數金屬離子的配位數不超過6,所以EDTA與大多數金屬離子可形成1:1型配合物,只有極少數金屬離子,如鋯(Ⅳ)和鉬(Ⅵ)等例外。教師舉例說明,例如自來水中有Ca2+和Mg2+,而EDTA的標準溶液可以與Ca2+和Mg2+形成穩定的螯合物。
⑩教師提出新問題,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離子都可以與EDTA標準溶液形成穩定的配合物呢?答案當然不是,教師可以借此進入新的知識點,即配合物的穩定常數。教師總結的這些知識都是配位滴定的基礎知識。
2、課堂教學效果評價
本學期課程教學結束后,向同學發放調查問卷,評價PBL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共發出調查問卷58份,其中實驗組30分,對比組28分,共回收58份,回收率100%。
調查問卷結果如下:
表1 PBL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調查結果
表2 實驗組和對比組期末考試(筆試)成績比較
從表1中可以看出,運用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實驗組,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表現以及自主學習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生們改掉了懶散的學習態度,上課時課堂氣氛較為活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參與討論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以往的分析化學教學中,分析原理教學比較枯燥,運用PBL教學模式后,一步一步提出問題,抽絲剝繭,一層層深入,使學生了解了,最終掌握這些知識點[2]。
3、PBL教學法授課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生物 ;高中英語 ;相互滲透 ;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從20世紀90年代起,雙語教學如雨后春筍出現在全國各地。其中上海是實施雙語教學最早的城市,他們在計算機、生物、化學、物理等多學科中進行課題研究,并積極引進和改編國外教材,力圖為國家快速培養更多的適應國際化視野人才。為使雙語教學發展具有延續性,我國國家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各高校在三年內開設5%―10%的雙語課程,并引進原版教材和提高師資水平。
早在2001年就已有中學生物教師開始嘗試高中生物雙語教學,經過十多年的探索,雖然高中生物雙語教學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還未能在大多數高中普及,僅僅局限于一些重點高中實驗班。高中生物雙語教學如何面向全體學生,既有效地提高雙語教學的課堂效率,又使得學科外語和學科知識的學習能夠同時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個問題再一次被擺上了雙語教學的議程。本人認為,在高中生物課堂中,實施雙語教學,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高中生物學科知識與英語學科知識不能很好的結合。
1 生物學科知識與英語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
高考是國內教育的實際需要,不能因實施雙語教學而影響高考。同時也要正確認識雙語教學給學生帶來的知識量增大和學生多門課程的學習負擔。將高中生物知識點與英語知識點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在學習生物知識點中學習英語知識點,雙管齊下,學好生物,提高英語。
根據本人實施雙語教學的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方法:
1.1 高中生物老師對高中英語知識點的學習
(1)高中生物老師應對高中英語3500左右的詞匯尤其是高頻詞匯、常考句型及語法等知識點進行回顧學習,直到對它們十分熟悉為止。
(2)在空余時間里,研究近10年的高考英語真題,做到能把握英語高考試題中的重要知識點。
1.2 將高中英語知識點整合入生物知識點,實施雙語教學
(1)在高一高二生物學習《必修1》―《必修3》(人教版)的新內容時,將自己平時上課的中文課件,進行修改,把中文內容翻譯成能體現英語常考知識點的句子,如有超綱詞匯,在超綱詞匯后附上中文。市場上有較好的生物全英文版教材,可以拿來參考,有助于對中文課件修改。如:《life science》。
(2)在修改后的課件中,我們將中文的生物專業名詞后加上括號,在括號里寫上英文專業術語,這些英文專業術語在人教版教材中都有。對于我們授課內容的英文句子,在PPT中用“紅色加粗”或“下劃線加粗”等方式,來標記高中英語的高頻詞匯。
課件中超綱詞匯已列出中文,大家都認識的簡單詞匯不做任何標記,剩下的就是被標記的顯眼高頻英語詞匯,這些被標記過的顯眼詞匯都是學生要在英語課堂中要掌握的。這樣的英文PPT,學生基本上都能看懂。在生物課堂上又將英語高頻詞匯再一次體現出來,加深學生對這些高頻詞匯的記憶。
1.3 定期開展章節知識點總結課程,與高頻詞匯總結。
在章節知識點總結課程中,使用全英文的段落展開總結,給出超綱詞匯中文,并對高頻詞匯總結。
舉例說明《必修2》(人教版)第4章“中心法則”相關內容進行擴展總結。
The three main activities of genes are information storing, replication, and accumulating mutations(突變). Proteins, or polypeptides(多肽鏈), are polymers(多聚體) of amino(氨基) acid linked through peptide bonds. Most genes contain the information for making one polypeptide and are expressed in a two-step process: transcription(轉錄) or synthesis of an mRNA copy of the gene, followed by translation of this message to protein. Translation takes place on complex structures called ribosomes(核糖體), the cell’s protein factories. Translation also requires adapter (受w)molecules(分子) that can recognize both the genetic code in mRNA and the amino acids the mRNA encodes. Transfer RNAs(tRNAs), with their two business ends, fill this role.
高中階段需要掌握的詞匯: *為高頻詞匯
* Information storing n.信息儲存 accumulate v. 累積;積聚
Proteins n.蛋白質 *express vt. 表達;快遞
synthesis n. 綜合,[化學] 合成;綜合體 translation n. 翻譯;譯文
*structure n. 結構;構造;建筑物 *require vt. 需要;要求;命令
*recognize vt. 認出,識別;承認 *genetic adj. 遺傳的;基因的;起源的
將以上英文段落及詞匯作為PPT的內容,帶著學生解讀此段落,并在黑板上寫出相關知識點進行總結,最后告訴學生重點詞匯。對于基礎較好的教學班,教師可以進行更深入的英文教學。根據各班學生英語基礎情況,老師可以自行把握英文教學程度。但是一定要把重點英語詞匯告訴學生。
2 實施雙語教學的感受與思考
2.1 實施雙語教學的感受
本人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嘗試將高中英語知識點整合到高中生物教學中,以學習生物知識為主要學習目標,以回憶英語知識為輔助學習目標,不會增加考試的學習內容,反而增加了對學習內容的回顧次數。
在教學反饋中得知,學生都很喜歡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尤其是英語基礎差的學生能聽懂老師講的生物知識,還有很多常考的英語詞匯能得到及時的鞏固。
2.2 對實施雙語教學的思考
2.2.1 “雙語教學”并非“英語教學”
雙語教學不同于英語教學,我們是用英語來進行生物學科的教學,因此它的基本目標首先應是學科教學的目標,而不是在n堂中用語法、用英語口語的要求去教學。換句話說,高中生物雙語教學首先應該是完成高中生物的教學目標,同時提高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生物教學目標是主,提高英語為次。
2.2.2 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首先,以啟發引導學生為主,給學生學習的空間。雙語課堂的特色就是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閱讀和交流,由于學生占有主體地位,而教師則起著主導作用,
其次,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生物雙語教學應兼顧生物教學和英語教學的共同特點,如設計并制作多媒體輔助教學,flash、 ppt幻燈片,還可以是增加錄像、錄音等視聽手段的使用頻率和幅度,以降低語言理解的難度。再者我認為像我們這樣年輕的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在講解的同時可以用肢體語言表達啟發學生跨越這種語言帶來的障礙。
參考文獻:
[1] 趙h. 基于新課程下中學生物雙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9.
一、明確初高中化學教學的區別和特點
伴隨著初中化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的問題逐漸成了廣大教師關注和議論的焦點。由于初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巨大區別,使得很多學生進入高中一下子不能適應高中化學學習,大多表現在學習內容多、理解困難以及興趣下降等等方面。
對比初高中化學教學大綱,我們不難發現,初中化學教學是處于啟蒙教育的地位,屬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必須接受的素質教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一般要求學生掌握的都是一些較為簡單的化學基礎知識,包括基本化學概念、基本化學語言、基本元素知識以及基本化學實驗技能等等。此外,也包括一些化學知識在平時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等。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對學生掌握知識層次的要求就是“有所了解”就好。相比于初中比較低層次的化學知識掌握要求,高中的化學教學要求就明顯更加深入了,化學知識也逐漸向系統化、理論化靠近,相應的對學生掌握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要求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還要能清楚知道其中更深層次的原理。
作為初中化學教師,如果對高中化學教材及教學要求沒有一點了解,那么就很難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做好初高中化學知識銜接的工作。面對中考壓力,初中化學教育中存在的圍繞中考轉的情況仍比較嚴重,這就使得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我們的初中化學教師就應該注重對高中化學知識結構的掌握,高中化學中很多知識點由于中考不涉及,就使得在初中教學中這些知識被忽略或被降低教學要求。例如,高中化學教學中需要掌握的酸堿鹽知識以及溶解度的計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就不曾被提及,使得很多學生在進入高中后,由于知識結構的變化太大而出現了知識概念上的斷層。
二、從教學方法著手,保證初高中化學教學的良好銜接
初中教化學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高中化學教材和教學要求后,注重教學過程中知識系統的總結,通過系統的教學方法使知識理論和應用結合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更加全面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初中化學關于物質概念的教學中,最新教材是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化學常識來介紹的,這樣的介紹方法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在這樣缺乏主干思想的物質分類教學中,由于各種物質間缺少橫向聯系,就使得理論知識不夠系統,這樣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教學時注重知識的整合。
與此同時,教師們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還應該對一些高中有教學要求但初中并未深入探討的知識或方法進行彌補。例如,高中化學教學中“氧化還原反應”是極為重要的一個考查知識點,在進行這一環節的教學時,學生就有必要對初中所學的化學反應類型復習一下。如果學生在當時的初中化學學習中,得到了教師關于這方面的相關拓展教學,就會幫助他們對氧化還原反應這一知識點有更好的了解。
我們的初中化學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出發加以引領,幫助他們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下獲得更多的知識,達到更高的學習目標。例如,初中化學教師在進行“水合離子吸熱與擴散離子放熱的現象”這一課程的教學時,就可以對這一知識點進行適當的擴展,可以將其與高中化學中的“化學能與熱能”知識結合起來。這樣,我們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學習化學能量這一知識點時,就能通過回憶當時初中教師拓展的知識,更好地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轉換。
三、兼顧學生的成長因素,實現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
初中生和高中生雖然僅相差2~3歲,但是他們的知識接受能力和心理發展卻是處于兩個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心理成長因素也會對學生的化學學習產生一定影響。我們的教師在進行初中化學教學時,就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并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適當的分類。如,從能力水平上可以分為:只有籠統的了解,沒有實質的原理認識;對原理理論知識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不能對其進行靈活的應用;在深入知識原理理解的基礎上,能對知識點進行靈活的使用和分析。經過調查研究顯示,初中生化學知識的學習一般處于從第一級向第二級過渡的狀態,高中生化學知識的學習一般處于第三級階段。因此,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因素考慮,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學會通過系統、完整的方式達到化學學習的目的。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
【關鍵詞】實驗 高中化學 教學策略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54-02
高中化學涵蓋的知識點多而零碎,記憶與理解難度較大,而且是高考考查的重點科目,無疑給高中化學教師提出較高要求。怎樣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不斷提高教學效率,成為越來越多教師討論的熱點。實踐表明,利用化學實驗開展化學教學活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尤其教學質量與效率得以顯著提升,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詳細的研究。
一、精心設計,導入新課
高中化學部分知識點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較為吃力,一定程度上增加掌握及靈活應用的難度。實驗是高中化學的一大亮點,將其應用到新課導入中,往往能較好的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加深對抽象知識點的理解,使學生在情緒高漲中完成新知識的學習,樹立學習高中化學的信心,充分調動學習新知識的熱情。考慮到高中化學實驗內容較多,為達到預期目標,在運用實驗進行新課導入時,教師應進行充分備課,精心設計實驗,使其自然過渡到新知識講解中,為更好的接受與吸收新知識奠定基礎。
例如,在講解氨水性質一節內容時,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準備,事先準備好實驗儀器與藥品,如膠頭滴管、鑷子、玻璃棒、試管、集氣瓶以及濃鹽酸、濃硝酸、濃硫酸、硝酸銀等。考慮到學生對鹽酸、硝酸以及硫酸較為熟悉,因此,設計實驗時以其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氨水性質的進一步認識。用玻璃棒蘸取適量氨水,分別靠近裝有濃鹽酸、濃硝酸、濃硫酸的試管口,濃鹽酸、濃硝酸試管口有白煙生產,而裝有濃硫酸的試管口無白煙生產,由此可見氨水與揮發性酸反應才會有白煙產生,加深學生對氨檢驗的方法的理解與認識的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氨水的弱堿性。另外,教師使用膠頭滴管吸取適量氨水,滴加到裝有硝酸銀中的試管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反應情況,而后更換操作順序進行實驗,要求學生對比兩種操作實驗現象的不同,分析對應的化學變化及現象不同的原因,加深學生對氨水性質的理解。
二、創設問題,激發興趣
高中化學教學實踐中巧妙的運用實驗,不僅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給化學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創造良好條件。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化學知識的學習中,利用實驗進行化學教學時,教師應創設與實驗相關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使其加深對實驗的全面認識及深刻理解。同時,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教師加以針對性點撥,幫助學生透過實驗現象理解事物的本質,在今后的各項測試及高考中以不變應萬變,取得優異的成績。
例如,在講解化學平衡一節內容時,理論較為抽象,不少學生感覺非常吃力,無法正確判斷化學反應的移動方向,為此教師應利用實驗進行教學,并創設相關問題,鼓勵學生加以思考與解答,使其熟練掌握化學平衡的相關知識。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在課堂上做NO2與N2O4相互轉化的實驗,因NO2向N2O4轉化為放熱反應,因此,當將容器放在熱水中容器顏色加深,反應向逆方向移動,反之向正方向移動。根據實驗現象,教師可提出與化學反應平衡相關的問題,如提出當向容器中加入NO2反應該向哪個方向移動,增加容器壓強反應該向哪個方向移動等相關問題,鼓勵學生根據所學進行思考,并積極肯定學生思考得出的結論,適當的給予贊揚,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同時,教師可在黑板上結合平衡移動圖像進行發問,將形象的化學問題具體化,加深學生對化學平衡知識的理解。
三、鼓勵實踐,提升技能
實驗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不僅能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抽象的知識點,而且通過鼓勵學生親身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滿足課堂標準要求的同時,為學生進行更深化學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另外,部分實驗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無論對學生后期的學習還是成長,均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高中化學中不少知識雖較為抽象,但教師利用實驗加以輔助教學,降低教學難度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的重點、難點內容。因此,在利用實驗進行化學教學內容的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尤其對于有條件的學校,教師應根據課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定期開設實驗課,要求學生動手操作教材中典型實驗,理解不同試驗涵蓋的知識點。針對難度較大且具有一定難度的實驗,教師應給予積極的指導,鼓勵學生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實驗。
例如,在講解同周期元素性質遞變規律內容時,可以鈉、鎂條、鋁等金屬為例,要求學生進行相關實驗研究其性質,并總結出遞變規律。同時,考慮到鈉金屬較為活潑與水可能會發生爆炸,因此,每次實驗嚴格控制鈉塊的使用量。總之,高中化學是一門與實驗關系密切的課程,教師應充分認識實驗在教學實踐中發揮的作用,鼓勵學生多進行動手實踐,不斷提升實驗操作技能,為培養學生綜合化學素養做好鋪墊。
四、善于總結,優化操作
利用實驗進行高中化學教學時,為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教師還應善于總結,正確認識利用實驗教學存在的不足。通過不斷的反思或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優化實驗操作,彌補化學教學中的不足,最終實現化學教學效率及質量的提高。另外,通過總結還能減少化學實驗藥品的浪費,確保化學實驗的安全性,因此,教師利用實驗從事化學教學時,應充分認識到總結與反思的重要性。
例如,在講解鈉在氯氣中燃燒實驗內容時,教材中要求將氯氣通向放在玻璃棉上的鈉,考慮到氯氣是有毒氣體,教師可對其加以優化與改進,以避免氯氣的擴散,給大氣造成污染。教師可做如下改進:將鈉放在玻璃棉上,而后將汽水蓋放在集氣瓶中,在蓋中放入適量氯酸鉀,并滴加濃鹽酸。總之,高中化學教材包括較多實驗,教師利用實驗進行化學教學時應積極思考,不應拘泥教材中實驗操作,而應從實驗操作方便、環保、安全方面等入手,對相關實驗操作進行優化,提高實驗的安全性與環保效果。同時,注重與經驗豐富教師的交流,積極學習其利用實驗進行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結合自身加以靈活運用。另外,教師應鼓勵學生針對實驗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多思考實驗的哪些操作可以簡化、可以更換哪些實驗器材能獲得更好的效果等相關問題,使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使化學實驗真正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
五、總結
高中化學是高中階段較為重要的課程,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及教材內容積極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尤其應準確把握高中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實驗開展教學活動,不斷尋找教學內容及實驗的契合點,將難點、重點知識通過實驗直觀的展現給學生,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的同時,使其充分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熱情得以激發,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及化學素養的養成。
參考文獻:
[1]冀小東.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現狀的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4.
[2]張娟.高中新課程化學實驗教學現狀的調查與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12.
【關鍵詞】化學會考;小高考;高二文科班;復習指導方法
化學學科是文科班學生的會考科目之一,也是一門令他們比較頭疼的學科。一方面,化學知識點瑣碎、知識繁雜,文科班學生分科后,化學課堂學習時間減少,對這些化學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另一方面,化學科目每個章節的知識和關系多而復雜,文科學生難以找到化學知識的內在關系,對化學知識缺乏系統的掌握。在此背景下,筆者結合多年高中化學教學經驗,并查閱先關文獻資料,對高二文科班化學“小高考”的復習指導方法提出一些觀點和建議,以期幫助文科班學生快速掌握高中化學會考知識,提高文科班學生的化學復習效率。
一、明確會考要求,研究命題范圍和歷年會考題目
會考之前教育部門會組織專家、教授和中學高級教師編寫高中各科會考大綱,稱作《會考說明》。《會考說明》對考試的知識范圍、能力要求、試卷結構及考試形式、題型示例和樣題做了明確的規定,以使教師在幫助學生復習備考時有所遵循。同時,也作為統一命制會考試題的依據。
高中化學教師要認真研讀《會考說明》,明確高中化學的會考要求和命題范圍,了解化學會考的知識層次要求和對各個知識點的難度系數要求,以便在指導文科班學生復習時,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復習掌握。高中化學教師還需要分析近幾年化學會考試題,研究化學會考試題的試卷結構、題型比例、試卷難度比例、內容比例等,讓學生對化學會考試卷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教師還需要給學生提供類似會考結構的化學題目訓練,讓學生通過做題鞏固化學知識,熟悉化學答題方法,總結化學會考思路。
二、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構建化學知識體系
高中化學課程中講授的知識多而碎,并且知識點復雜,很多文科班學生提起化學很頭大,不知道該如何梳理匯總。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對化學知識缺乏系統的把握,沒有找到化學知識的內在關系。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法,通過直觀形象的樹樁結構來呈現思維過程,幫助文科班學生構建高中化學知識網絡。
例如,以《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這一章節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筆紙,引導學生思考:以組成為標準對物質進行分類,可以先分為哪幾類?學生通過查看課本和思考,便能在紙上寫出來:純凈物、混合物。然后教師再引導:純凈物又分為哪些大類呢?學生會在純凈物的結構下寫上:單質、化合物。教師繼續讓學生思考:在化合物中,又分為哪些呢?學生會在化合物的后面列舉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按照這種樹樁結構導圖的方式,讓學生先繪制出大的結構,然后再在每個結構下面細分思考,繪制出詳細的知識結構導圖。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同時,邊想邊畫,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章節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點之間的區分和關聯,在腦海中形成體系化、系統化的化學知識體系。
三、巧用記憶技巧,幫助學生記憶化學知識要點
高中化學課程中,有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學生不容易理解,或者混淆概念。這時讓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去記憶,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教師需要借助記憶技巧,幫助學生記憶化學知識要點。
例如,在復習CO2與SO2的異同點時,教師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用圖表列出它們的特點。比如先比較它們物理性質的異同點,CO2是無色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溶于水、無毒性,但是過量則產生溫室效應,而SO2也是無色氣體、密度也比空氣大、比CO2易溶于水、有毒,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然后再列出它們化學性質的異同點,這里不再贅述。學生采用圖表對比的方法,可以詳細地列舉出CO2與SO2的異同點,通過對比,加深對兩個的區分和記憶。
另外,高中化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諧音或者順口溜的方法,幫助學生快速記憶。諧音記憶法是把需要記憶的化學內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諧音結合起來進行記憶,比如金屬活動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錳、鋅、鐵;錫、鉛、銅、汞、銀、鉑、金,可諧音為:“加個那美麗的新的錫鉛統共一百斤。”順口溜記憶法是將需要記憶的化學知識編成押韻句子,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讀起來朗朗上口,利記易誦。比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編如下歌訣:“加熱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熱;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來”。這些有趣的記憶技巧,不僅提高了學生復習化學的樂趣,而且也讓學生在樂趣中記住化學知識。
四、總結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教師要結合文科班學生的實際,明確會考要求,研究命題范圍和歷年會考要求,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練習;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構建化學知識體系。同時,還要巧用記憶技巧,幫助學生記憶化學知識要點。通過多種舉措,幫助文科班學生快速掌握高中化學會考知識,提高文科班學生的化學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宗仁,劉益良. 高二文科班化學“小高考”復習指導策略[J]. 考試周刊,2015,99:2+118.
關鍵詞:初中化學;突現性質;心理認知
“水的沸騰”實驗指出:水在一種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在另一種條件下可以變成冰,這是水在向我們展示不同狀態下它截然不同的姿態。但水的實質是H2O,即氫元素和氧元素以2∶1的比例結合而成的物質。突現性質,尤其是化學物質的內在屬性,對于初中學生認知圖式建立,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化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傳統化學教學在課堂上多以“示范、灌輸”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面對陌生龐雜的知識點,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灌輸,并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強行將知識點存儲到認知圖式構造中。在考試中遇到相類似的題型,將記憶中所儲存的圖式拿出來進行關鍵點比對,如若相契合,即將圖式直接應用,并得出題目答案。在這一答題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只停留在普通記憶的層面,并沒有深入到知識要點的本質,對問題“性質”蜻蜓點水式的理解,對以后化學知識的展開將帶來極大的阻礙和不便。
二、化學“突現性質”教學的認知方法
1.意義教學
奧蘇泊爾的意義學習是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概念建立非人為的、實質性聯系的過程。如:2H2O=2H2+O2是水分子分解的化學方程式,也是水分解的本質特征。初中學生在觀看“水沸騰”實驗的時候,能夠表達出來的多為:酒精燈燃燒加熱,使得試管里的水沸騰并變成水蒸氣散發開來。這是化學現象,初次接觸化學知識的學生看到的基本就只有這么多。那么,在化學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進行適當的探究引導,帶領學生透過水蒸氣現象看到方程式的本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講解分子材料(H2和O2)本身具有的邏輯意義;其次,要喚起學生存在于腦海中的水蒸發知識點;最后引導學生去分析水分解以后的方程構造特征,這就是意義學習觀念的現實教學呈現。
2.體驗探究
在性質突現的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角色,學生才是整個探究課程的主角。啟發學生去認知水的構造,去挖掘已有的知識圖式,去構建氫元素和氧元素之間的結合體。如,讓學生完成水沸騰實驗,并嘗試講解實驗中水分解的化學性質變化,以及在玻璃片上出現水珠的化學原由,最后讓學生去總結和舉例分享這一探究過程。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無限的好奇心,這是科學創新發展不竭的動力來源,通過化學實驗的教學方法對這種探究精神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突出性質就是探究事物本質,初中學生在意義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下,配合以體驗探究式實驗研究,這種探究既可以是在化學實驗室里,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水分解性質的外在表現之水沸騰實驗,在家燒開水過程中學生都能觀察體驗得到。這種探究體驗的能力,突出性質的能力,通過課堂上有意識地意義教學來培養和提升,對化學教學將是意義重大的舉措。
參考文獻: